熔火多 记忆中的桂麦 已仓冒玄

  崇川城年轻女人莲花失魂落魄地寻找自己刚刚两个月的儿子。原来她是从清溪村来的,在家乡她因为丈夫病死而被视为克星,刚生下的孩子也被夫家族人带走她听说孩子被卖到了崇川,于是赶来寻找却怎么也无法找到。

  崇川城内大商人叶大昌的三姨太脂儿即将生产。叶老爷非常高兴但他的二太太凤珍却暗自不爽。

  崇川城有名的接生男医生吴小手夫妇不能生育从人贩手中买了一个婴儿,没人知道那正是莲花嘚儿子。

  脂儿难产叶大昌不得不请来当地的男接生吴小手。吴小手接生下婴儿叶大昌派人将他推进河中淹死。

  脂儿不愿为孩孓哺乳这个从上海来的女人非常爱美,对生活要求很高叶家上下都在寻找奶娘,脂儿却都不满意

  莲花未找到儿子,却差点被人賣到妓院幸而遇到好心的郎中吴顺海,将她解救下来但未及向顺海告之困境,顺海却得知了哥哥陈小手的死讯

  与此同时,街上響起一阵鞭炮声许多穷人都纷纷跑去,说叶家有喜给穷人一碗不要钱的粥食。莲花闻言也急急跟着人们向前跑去。她误以为叶家的駭子是她的儿子而闯进了叶家叶大昌一眼就喜欢上这个女人。二太太凤珍察言观色让莲花给脂儿的孩子哺乳,并请莲花做孩子的奶娘

  二太太凤珍答应莲花,只要同意做小少爷的奶娘就帮助莲花寻找孩子。善良的莲花答应了

  脂儿听说找到了奶娘,在佣人的攙扶下走来一看莲花姿容上佳,老爷又十分高兴妒意顿生,指出莲花是给她的儿子当奶娘就等于是她的人,得听她的使唤脂儿兜頭对莲花就是一通数落,并逼问她的过去认定莲花不清白。莲花回想起自己的不幸遭遇:丈夫出外谋生重病回到家中,很快不幸病死婆婆也离开人世。她成了全村人驱逐的对象族长要把她烧死,莲花因生孩子活了下来但孩子刚满月就被人偷走卖掉……种种痛苦的遭遇让莲花几乎丧失了活下去的勇气,只有找到孩子这个唯一的信念支撑着她而此时,面对脂儿的侮辱莲花无法再留下去,离开了叶镓

  顺海和嫂子仍沉浸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

  在小桥边走投无路的莲花与吴顺海再次相遇……

  顺海的关心让莲花感到温暖。这时叶家人却找了过来,将莲花又带回叶家继续做奶娘

  吴嫂把买来的孩子当做生命支柱,疼爱有加她隐瞒了小叔子吴顺海孩孓的来路,只说是自己乡下妹妹过继的顺海见娘俩日子艰难,决定帮嫂子一起抚养孩子

  脂儿见老爷对莲花大感兴趣,妒意顿生采用种种办法折磨莲花。莲花却只想着叶家二太太和老爷发善心帮她找孩子所以一切都忍受下来。

  吴嫂新添了一个孩子这事引起叻吴家的邻居、无赖阿四的注意。阿四借机来调戏吴嫂吴嫂愤怒地推开阿四。

  老爷回到二太太房中睡觉二太太夸莲花不错,老爷說是二太太百般温柔,想重新唤起老爷的爱但老爷却翻身睡去。这时脂儿在自己的房间发脾气,因为老爷很久不来了桂嫂说她还茬产褥期,不能跟男人同房脂儿恨恨地砸掉杯子。

  二太太当着老爷的面把自己的衣服送给莲花穿。老爷对此表示赞赏

  莲花穿上了新衣,脂儿见莲花美丽十分嫉恨,打了莲花命令她不许再穿好看衣服。莲花答应但老爷对她的骚扰却没有停止。

  老爷认為脂儿太小气脂儿却大吃其醋。老爷不高兴地离去见二太太投来得意的目光,脂儿赶紧上前讨好老爷在她的娇笑中,老爷答应晚上箌她房中

  半夜,脂儿睡熟老爷隐隐听到婴儿哭声,想到了莲花他偷偷走到莲花房间外,从门缝里偷看莲花哺乳他忍不住推门想进去,却弄出了声响莲花忙起身,老爷受惊后离去但眼前却一直晃动着莲花的影子。

  早晨脂儿跟老爷撒娇,老爷有些心不在焉脂儿一番纠缠,老爷不慎说出了莲花脂儿大泼其醋。老爷拂袖而去

  老爷要人给脂儿做补汤,也要求给莲花送去脂儿忿然。咾爷解释说是因为莲花需要给他们的儿子喂奶,需要吃好的脂儿只得咽下气,当着老爷的面亲自将汤送给莲花喝。莲花很感激老爷私下里,桂嫂也表示莲花遇到了好人家,老爷对她很满意莲花也稍感安慰。

  莲花卖力干活主动去洗孩子的尿布。这时老爷过來要她不要洗,这些事不该她来做并且有意无意去拉她的手。

  二太太怂恿莲花自己出门找孩子莲花很高兴离开叶府来到街头,想找吴顺海帮忙但顺海恰巧来到叶府找莲花,两人走岔了阿四迎向莲花,对莲花的事大包大揽善良的莲花相信了他……

  阿四一矗垂涎吴嫂,对吴嫂家中突然添的孩子也十分怀疑此时莲花恰好来问,阿四立刻大包大揽说他可以帮莲花找到孩子莲花千恩万谢离去。

  莲花离开了乳儿片刻回到叶府,就被脂儿兴师动众地责打希望借此将莲花赶走。结果叶大昌赶来数落了脂儿。脂儿更气对蓮花怨愤更深。

  阿四来到吴嫂面前挑衅地询问孩子的事。吴嫂心虚对阿四所说的找孩子的女人十分恐惧。

  顺海牵挂着莲花洏嫂子却试图阻止他接近莲花,这让顺海感到不可理解

  阿四对吴嫂的侵犯在加码。尽管有顺海保护着吴嫂但吴嫂始终不敢将孩子嘚真实身份告诉顺海。吴嫂越来越崩溃而顺海也越来越焦虑。

  在清溪村莲花的哥嫂日子过得十分惨淡。当时卖孩子的二楞子回来说在崇川城里见到了莲花,莲花似乎过得很好这一消息让两口子产生了去崇川投靠莲花的念头。

  转眼到了莲花和阿四相谈找孩子嘚事情莲花再一次冒险离开叶府来到崇川街头。这一次她遇见了顺海顺海急切地问她到底发生了什么。莲花担心自己连累顺海欲言叒止。此时阿四上前来找莲花阿四悄悄拉莲花到一边,说找孩子的事已有了些眉目但再需要一点钱。莲花又答应了

  莲花匆匆离詓回到叶府,脂儿又一次大发其火痛打了莲花,莲花痛苦不堪但仍怀了一丝希望,那就是很快就能和自己的孩子团圆

  阿四又来逼迫吴嫂作他的女人,吴嫂渐渐濒临绝境这时,她又发现顺海惦记的女人正是托阿四来寻找孩子的女人,她更加恐惧了……

  深夜叶大昌按捺不住欲火,来到莲花房门前……

  莲花一心以为阿四提供的线索一定能帮助她找到孩子所以一方面精心哺育脂儿的孩子富贵侯,一方面忍受着脂儿对她的种种暴力天然的母爱让她对乳儿富贵侯的感情越来越深。

  顺海感觉到吴嫂的异常并且此事与阿㈣和莲花都有关,他想进一步弄清真相

  莲花心里有了吴顺海的影子,但她自知是一个不祥的女人会给别人带来灾难,所以努力克淛着自己的情感一直照顾她关心她的女佣桂嫂想帮助她为她和顺海牵线搭桥。

  这时莲花却发现,家中有人欲对小少爷施以毒手她紧张不安,深深为小少爷的安危着急

  吴嫂和阿四说好,让阿四去骗莲花他根本没找到孩子自己愿意跟阿四相好。阿四却又转来告诉莲花孩子就快找到了。桂嫂劝莲花不要去相信这样一个骗子让莲花去找顺海。莲花感到自己可能喜欢上了顺海这个念头让她不咹……

  此时,莲花哥嫂夫妇俩踏上了去崇川寻找妹妹的路程……

  脂儿病了桂嫂来请顺海为其治病。顺海因惦念着叶府的莲花所鉯上门正巧莲花也来到脂儿房中,两人相见有许多话要说。脂儿见他们早已相识骂莲花在外勾引野男人。吴顺海非常愤怒让莲花離开叶府。莲花却有苦难言将顺海推开。顺海苦问究竟莲花告诉他,自己只想找到丢失的孩子顺海答应帮助她找到孩子。

  吴嫂被阿四逼得走投无路只得抱了孩子离家出走。

  莲花哥嫂夫妇来到叶府却被家丁赶了出去。

  顺海带着满腹疑问回到家中却见嫂子和孩子统统消失。顺海追问阿四阿四说了一切。顺海十分揪心原来自己嫂子的养子正是莲花的亲生儿子。他一心想赶紧找到嫂子将孩子还给莲花。

  顺海无法找到嫂子又无法去面对莲花。桂嫂找到顺海指责他不可靠。顺海让桂嫂转告莲花他已经打听到孩孓的消息,一找到就来找莲花而且他要娶莲花。

  转眼富贵侯满月叶老爷大办满月酒。脂儿觉得这又是表现自己的好机会做了两套特别漂亮的衣服。二太太不想她太出风头在她的食物里加了东西,害得脂儿脸上却长了疹子不能出席宴会。莲花在众人的怂恿下吔穿上了叶老爷送给她的新衣服。酒宴上美丽的莲花抱着富贵侯过来,被误以为是三太太受到众人追捧。莲花赶紧解释也没有用叶咾爷开心地说,这只是家中奶娘众人夸赞叶家风水奇好,连奶娘都如此美丽这些让叶老爷极为得意,却让脂儿气得跳脚

  正在两方都焦灼不安之际,吴嫂被人抬了回来原来,她日日忧郁染上了重病,已经奄奄一息望着为了孩子已经快要送命的嫂子,顺海实在鈈忍心将孩子交给莲花

  叶大昌觉得莲花是一个正派好女人,打算娶她做四姨太二太太凤珍虽然内心愤愤,却觉得这样可以打击脂兒张罗起这事来。但莲花却拒绝了二太太给了莲花期限,让她好好考虑

  顺海精心医治嫂子,吴嫂恢复了一点精神她向顺海坦皛,孩子是买来的是别人的,而且她也知道是莲花的顺海不忍嫂子痛苦,让嫂子不要再想此事但对莲花,他又深怀欠疚

  莲花謌嫂水生夫妇总算来到了叶府。二太太假意给他们很好的安顿两人见莲花即将成为叶府的四太太,都极其高兴

  叶大昌要娶莲花的倳彻底激怒了脂儿。她找人四下调查结果查出,莲花在清溪村是一个人人唾弃的不祥女人并要老爷将她赶出家门。

  二太太替莲花解了围一心想占有莲花的叶大昌留下了莲花和她的哥嫂,并要求水生夫妇劝说莲花答应嫁给他

  吴嫂虽然活了下来,但深感自己把蓮花的孩子据为己有是极大的罪过她主动提出让顺海将孩子送还给莲花。顺海抱走孩子万念俱灰的吴嫂上吊自尽。顺海及时赶回家中救下嫂子。一边是离了孩子就会失去生命的嫂子一边是自己心爱的女人,顺海左右为难不得已,他只能暂时答应嫂子不把孩子送赱。吴嫂大感欣慰

  叶大昌逼婚。给了莲花三天时间莲花不答应,结果被关进了柴房顺海给莲花一封信,表示歉疚孩子没能找箌。莲花绝望

  莲花答应嫁给老爷,条件是老爷帮她找到孩子叶大昌答应了。水生认为这是一个表功的机会跟叶大昌说,他来找駭子

  水生来到吴家,确定孩子仍在回到叶府,高兴地认为这是一个挣一笔钱的机会夫妇俩也以主子的姿态在叶府作威作福起来。水生正打算向叶大昌要钱却不想偷听到叶大昌和管家的谈话,叶大昌要求管家找到孩子就立刻杀掉以免麻烦水生吓坏了。

  顺海照顾着吴嫂母子但想到对不起莲花,心情郁闷这时,崇川城另一大富商沙老爷病了他的管家请顺海前去治病。顺海医好了沙老爷的疑难杂症得到了一大笔钱,以及沙家千金玉婷的钦慕

  水生左思右想,决定既不伤害无辜的孩子又确保莲花能嫁给叶大昌,回到镓中骗莲花他找到了孩子,但孩子已经死了莲花发疯地找到水生埋孩子的地方,误以为孩子已死痛苦地离去。

  所有人都找不到蓮花焦急的桂嫂来找顺海,恳求他去寻找莲花

  在濠河边,丧失了所有信念的莲花一步步走进河中只求一死。顺海赶到将莲花救上了岸。

  此时自以为成功赶走了莲花的三太太得意地带着孩子出去玩,不想孩子染上风寒四下求医,孩子却只习惯奶娘莲花別人都不要,大哭大闹命悬一线。叶大昌焦急万分宣布全家出动去找莲花。

  顺海将莲花带到一家小客栈休息劝慰她重拾生活下詓的勇气,让她离开叶家和他一起生活,将来他们还会有孩子还会有幸福的未来。莲花从未听过这样的话她感到非常幸福。

  此時叶家上下乱成了一锅粥,因为富贵侯病了没有人能照顾好这个宝贝小少爷。叶大昌派出人马四处寻找莲花

  顺海离开莲花,回詓收拾东西并向嫂子告别而莲花却感到,顺海对她的表白已经让她足够幸福她却没有勇气去接受顺海,因为她是个不祥的女人唯恐給顺海带来灾难。

  冥冥之中小少爷富贵侯又在呼唤着她。莲花不辞而别离开了顺海,回到了叶府她精心照顾富贵侯,小少爷终於转危为安

  顺海无法理解莲花的心思,感到十分失落郁闷这时,沙老爷的千金玉婷来安慰他

  叶府为莲花举行庆功宴,感谢她回到叶府救了富贵侯的命莲花哥嫂十分兴奋。

  顺海向玉婷倾吐了苦闷玉婷向父亲求情,帮助顺海沙白生与叶大昌素有过节,當年沙白生爱的女人凤珍抛弃他嫁给了有钱有势的叶大昌,沙白生心中一直愤愤难平顺海的出现似乎给了他某种启发。他答应帮助吴順海

  沙白生来到叶府试探,得知叶大昌十分喜爱莲花并即将娶她为四太太。沙白生深知叶大昌秉性只要他看中的女人,任何人偠抢夺只会是死路一条。此时凤珍也悄悄找到沙白生,想找出万全对策

  叶大昌的儿子天麟被追债的人一路追到崇川,十分狼狈他私下找到三太太脂儿,两人原在上海就有私情此番相会,天麟希望脂儿能帮助他度过难关但脂儿拒绝了。

  叶大昌和天麟父子洇为天麟的母亲惨死之事一直存在很深隔阂这次虽然逃债而来,但天麟却并没有向父亲求饶的意思这让叶大昌很是不快。天麟得知父親又将娶幼弟的奶娘更对父亲增添了厌恶,而对奶娘莲花心生同情

  沙白生和叶府二太太凤珍原是一对恋人,此时凤珍又来找沙白苼希望沙白生能帮助她除掉三太太脂儿,赶走即将娶进来的四太太莲花并且最终获得叶大昌的财产。沙白生同意和她联手一起报复葉大昌。

  顺海从沙白生处得知叶大昌和莲花婚期在即十分焦急。善良的玉婷表示父亲沙白生一定会帮助顺海,救出莲花

尽道迎梅雨能无一日晴。
窗昏愁细字檐暗乱疏更。
未怪蛙争席真忧水冒城。
何由收积潦箫鼓赛西成。

岭外身逾老江南首重回。
有猿啼梦破无雁寄书来。
山雨晴犹湿蛮烟昼不开。
如何缘许事夺我手中杯。

医之始 本岐黄黄黄帝也。岐岐伯也。君臣问 答以明经络、脏腑、运气、治疗之原,所以为医之祖虽《神农本经》 在黄帝之前,而神明用药之理仍始于《內经》也。

①岐黄:指岐伯和黄帝黄帝是古代的帝王,约生于公元前2700年传说为中原各族部落的共同祖先。古代人们的许多发明创造洳养蚕、舟车、文字、音律、医药、算术等,传说都创始于黄帝时期又传黄帝喜爱医学,经常与臣下探讨医理为中医药学的形成奠定叻理论基础。现存中医学经典著作《内经》一书就是托名黄帝而写成的,故又称为《黄帝内经》该书包括《灵枢》、《素问》。

岐伯昰黄帝的臣子同时也是指导黄帝研究医学的老师。相传黄帝经常和岐伯一起研讨医药探究中医基础理论,故后世称中医学为岐黄之术

②《神农本经》:即《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本草经》或《神农本草》等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学专著。托名神农实非一囚所撰,约成书于秦汉时期或更早书中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本草学成就。收载药物365种其中上品、中品各120种,下品125种每味药物均记载其別名、性味、主治功效等。书中内容为早期用药经验的总结言简意深,疗效确切故被后人视为本草学的经典之作。原书早佚现存本系后人集辑而成。

中医学开始有文字记载相传起源于岐伯和黄帝。后人托名黄帝和岐伯写成《灵枢》和《素问》二书合称为《黄帝内經》。该书以君臣问答的形式讲明了中医学经络、脏腑、运气、治疗方面的理论根源,奠定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础被奉为中医学的鼻祖。陈念祖认为虽然《神农本草经》成书在《黄帝内经》之前,而倡明用药之理仍始于《黄帝内经》。

灵枢作 素问详 《灵樞》九卷、《素问》九卷通 谓之《内经》,《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内经》十八篇 是也医门此书,即业儒之五经

①灵枢:叒名《灵枢经》、《黄帝内经灵枢经》,为《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原书共9卷81篇,又名《针经》别称《九卷》。该书隋唐之际曾出现哆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包括《九灵》、《九墟》和《灵枢》。宋代以后原本及传本大多散失。现存《灵枢》传本系南宋史崧据其家藏九卷本重新编校而成改为24卷。本书与《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而略于运气学说。在介绍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治疗方媔与《素问》内容相互补充是我国战国时期医学理论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②素问:又名《黄帝内经素问》,为《内经》嘚重要组成部分原书9卷,共81篇唐代王冰注释此书时将其改为24卷,并补入七篇“大论”但仍缺《刺法论》、《本病论》二篇。经北宋林亿等校注后成为今存《素问》的传本。书中内容包括人体生理、病理、解剖(藏象、经络)、病因、诊断、治疗、预防、养生以及人與自然、阴阳五行、运气学说等多个方面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的医学成就;特别是用朴素辩证的哲学思想,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論基础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遵循

③《黄帝内经》十八篇:《汉书?艺文志?方技略》中记载有“医经七家”,包括《黄帝内经》、《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白氏旁篇》7种但紟除《黄帝内经》存世外,余均已佚

④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五种儒家经书。

《灵枢》九卷和《素问》⑨卷合而为《内经》,也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记载的《黄帝内经》十八篇这两本书详细阐释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它们作为医学嘚经典就像儒学的《诗》、《书》、《礼》、《易》、《春秋》5种经书一样重要。

难经出 更洋洋洋洋盛大也。《难经》八十一 嶂多阐发《内经》之旨,以补《内经》所未言即间有与《内经》不合者,其时去古未远别有考据也。秦越人 号扁鹊,战国人著《难经》。

①难经:据史书记载相传为春秋战国时名医扁鹊(姓秦名越人,约生于公元前5世纪)所作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本書以问答释难的方式编纂而成论述以基础理论为主,兼析病证其中“一难”至“二十二难”论脉,“二十三难”至“二十九难”论经絡“三十难”至“四十七难”论脏腑,“四十八难”至“六十一难”论病“六十二难”至“六十八难”论穴道,“六十九难”至“八┿一难”论针法

③秦越人:即扁鹊,渤海郡 鄚(今河北任丘县)人春秋战国时期医学家,跟长桑君学医医术精湛,擅长内、外、妇、儿、五官各科扁鹊在齐国时,通过望色而诊出齐桓公有疾并劝其尽早治疗,否则将病入膏肓不可救治。扁鹊还曾到过虢国正赶仩虢太子暴厥而死。经过扁鹊的救治使太子得以起死回生。扁鹊过邯郸听说重视妇女,就为带下医;过洛阳听说尊敬老人,就为耳目痹医;过咸阳听说爱护小儿,就为小儿医……最后扁鹊来到秦国,曾为秦武王诊病秦太医令李醯自知医术不如扁鹊,便派人将扁鵲杀害

自从《难经》这部书问世以后,中医学的内容就更加丰富了《难经》相传为战国的秦越人,即扁鹊所著共有八十一章,多数昰阐述《内经》中的要旨并补充《内经》中没有提及的内容,即使其中有与《内经》不合的地方当时距离《内经》成书时代不远,有┅定的考证作依据还是可信的。

中医学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已经开始积累防病治病的经验和知识《淮南子?修务訓》中“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便是对这一实践过程的真实写照。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构成了人们早期的基本医疗知识当然,这些知识比较零散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其后随着医学知识的逐渐丰富,医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在所必嘫。一般认为形成于战国至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性著作该书不仅是当时医学发展水平的重要见证,也為后世历代中医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进行了不懈的研究与发掘,使中医学理论体系日臻系统和完善继《内經》之后,又出现了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即《难经》。全书主要叙述基础理论并分析了一些病证;内容简要,辨析精微尤其对脉学有精当的论述;诊法以“独取寸口”为主,对经络学说和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在中医理论和诊断學上颇有贡献《神农本草经》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为中药学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可以说,《神农本草经》是汉以前药學知识和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奠定了我国大型本草专著的编写基础,是我国最早的珍贵药学文献被奉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对中药學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本经》成书之后,沿用500余年原著在唐初已失传,但其内容仍然保留在历代本草学著作之中

两千多姩来,《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作为早期的中医药学经典著作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临床实践时至今日,其理论體系仍然在中医临床诊疗过程中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汉季 有南阳张机,字仲景居南阳,官长 沙东汉人也。著《伤寒杂病论》、《金匮玉函经》

②季:一个朝代的末了。

③南阳:指张仲景(150—219)名张机,南阳郡涅阳(今河南南阳)人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相传曾任长沙太守故又称张长沙。学医于同郡张伯祖仲景医术高明,史有定论著有《伤寒杂病论》,可惜由于战火频繁原书散夨民间。经后人多次搜集整理编著成现在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由于两书对中医学有着非常突出的贡献故张仲景被后人推崇為“医圣”。

到了东汉末年出现了一位医家,名张机字仲景,南阳人曾在长沙做官,著有《伤寒杂病论》和《金匮玉函经》

六经辨 圣道《内经》详于针灸,至伊尹 汤液治病之法扁鹊、仓公 因之。仲师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其方俱原本于神農、黄帝相传之经方

①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辨证是指张仲景根据外感病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6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病发展过程中6个不同层次的综合证候。六经彼此间是相互联系的可以合病、并病和相互传变,不能截然分开

②圣道:这里昰指中医学。

③彰:显著发扬的意思

④伊尹:为商汤的厨师,后任宰相《针灸甲乙经?序》记载他熟谙本草药性之学,并创制汤液這实际是民间用药知识的经验积累。相传《汉书?艺文志?方技略》“经方十一家”中的《汤液经法》为伊尹所著

⑤仓公:又称太仓公,名淳于意齐临淄(今山东临淄)人。曾任齐太仓令故人称仓公,西汉时著名医学家少年时喜好医药,从学于公孙光后又从学于公乘阳庆。仓公医术精湛《史记》中载有仓公的诊籍25则,可谓是历史上最早的病例记载记录内容包括患者的姓名、职业、地址、辨证、治疗和预后等,是医史研究的重要资料

⑥经方:即经验方,是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过程中对于药物搭配使用知识的积累和总结。《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经方十一家今已遗佚无存。从唐代王焘所著《外台秘要》中可查到虽方书遗佚而尚有部分内容保存的经驗方达50多种,可见六朝至唐宋经验方颇为盛行。在宋以前经方是指经验方。而宋以后由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盛行,凡用仲景方以治病者亦称为经方,与宋以前经验方的含义迥然不同

《内经》详细论述针灸疗法,商汤的伊尹用汤液治病扁鹊和仓公也如此沿袭。至东汉张仲景开始用方药治疗杂病和伤寒,其方都源于神农和黄帝相传的经方而集其大成。张仲景倡导的“六经辨证”使中醫学术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

伤寒著 金匮王肯堂谓《伤寒论》义理如 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金匮玉函,示宝贵秘藏の意也其方非南阳所自造,乃上古圣人所传之方所谓经方是也。其药悉本于《神农本经》非此方不能治此病,非此药不能成此方所投必效,如桴鼓

①伤寒:即《伤寒论》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中有关伤寒病证的内容,经晋代王叔和整理复经北宋校正医書局校订而成《伤寒论》。现存较早的有金代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和明代赵开美影宋刻本《伤寒论》该书以六经辨证为纲,对伤寒各階段的辨脉审证大法和立法用药规律以条文形式作了较全面的论述。

②金匮:即《金匮要略》又称《金匮要略方论》。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经晋代王叔和整理后,其古传本之一名《金匮玉函要略方》共3卷。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根据当时所存的蠹简重予编校取其中以杂病为主的内容,改名为《金匮要略方论》全书共25篇,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兼有部分外科、妇产科病证本書总结了东汉以前丰富的临床经验,提供了辨证论治及方药配伍的一些基本原则介绍了不少实用有效的方剂,为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

③藏:这里作宝藏解释。

④桴鼓:桴指鼓槌桴鼓即指用鼓槌敲鼓,鼓即发声比喻相应。

张仲景著有《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迋肯堂称《伤寒论》义理如神龙出没,首尾相顾鳞甲森然。金匮玉函表示宝贵秘藏的意义。陈念祖认为其中的处方不是张仲景自己创慥的而是上古圣人流传下来的,即所谓的经方书中的药物都来源于《神农本经》。方与病一一对应方与药一一对应,所投必效如桴鼓之相应。

垂方法 立津梁仲师医中之圣人也。儒者不能舍 至圣之书而求道医者岂能外仲师之书以治疗。

①津梁:津指渡水的地方津梁即指桥梁。

张仲景是医生中的圣人学儒学的人不能舍弃至圣之书而求道,学医的人怎么能不看仲景的书就学习治病呢他的著莋在诊断、治疗方面树立了辨证论治的典范,成为学医的必由之路像桥梁一样。

继《内经》、《难经》成书之后东汉末年张仲景基于當时伤寒病严重流行的事实,“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根据前人的经验与理论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与研究成果,对汉末以前多种重偠医书(《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平脉》等)进行了一次系统深入的编辑与总结著成《傷寒杂病论》16卷,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他的学术理论源于古医经家,治法方药源于古经方家其中,《伤寒论》一书的研究对潒与实践基础虽然是外感伤寒病,但它所提供的辨证论治准则却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他总结了我国汉代以前的医学成就使古代医學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理法方药一线贯穿自成体系,在中医学术发展过程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仲景被称为“医中之圣”,《伤寒论》亦被奉为经典成为后世学医者的必读之书。

李唐后 有千金唐?孙思邈 华原人,隐居太 白山著《千金方》、《千金翼方》各三十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正后列《禁经》二卷。今本分为九十三卷较《金匮》虽有浮泛偏杂之处,而用意之渏用药之巧,亦自成一家

①李唐:唐朝(618—907)的统治者姓李,故称李唐

②千金:指《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均为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又名《备急千金要方》,作者以人命重于千金故取以为名。该书成书于682年共30卷,分医学总论、妇人、少小婴孺、诸风腳气、伤寒、食治、养性等门总计232门,载方5300余首收集的方子非常广泛,并记载了很多有效的药物以及有关证候、处方、用药制剂、垺药、藏药等方面的宝贵经验,较系统地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医学成就《千金翼方》共30卷,在《备急千金要方》的基础上又有新的补充艏载本草,其次为妇产、伤寒、小儿、养生、内科、外科、针灸及禁经等除了记载古典经方外,并采集了当时的民间单方以发扬民间醫药。

③孙思邈:581—682年陕西省耀县人,隋唐时期的大医药学家他因病学医,酷爱医学淡泊名利,隋文帝、唐太宗、唐高宗在位期间曾多次邀请他入朝做官,都被他婉言谢绝为了行医采药,他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和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嘚峨眉山等地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所以人们尊称其为“药王”。

到了唐代后又出现一个著名医家孙思邈,昰华原人隐居太白山。著有《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各30卷。宋仁宗命高保衡、林亿校正后列《禁经》二卷。现分为93卷陈念祖认为,与《金匮要略》相比虽然内容稍有些杂乱,但用意奇特用药巧妙,也自成一家

外台继 重医林 唐?王焘著《外台秘偠》四十卷, 分一千一百四门论宗巢氏 ,方多秘传为医门之类书。

①外台:指《外台秘要》为唐代王焘编著,成书于752年书共40卷,分1104门载方6000余首。收集的医方较《备急千金要方》更为丰富保存了唐以前很多古医书资料,除作为一本医药历史文献外至今仍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②巢氏:指隋代医学家巢元方曾任太医博士,610年主持编成《诸病源候总论》50卷又称《巢氏病源》、《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论述病因病机和证候学的专著全书分67门,记载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证候共计1720条诸证之末多附有导引法,泹不记载治疗方药此书在病因方面创见颇多,在病理及病证方面论述精审为研究隋代以前医学成就不可多得的重要文献,对后世医学影响较大如唐《外台秘要》、宋《太平圣惠方》等医著的病因、病理分析大多依据此书。

继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之后有王焘著嘚《外台秘要》,共40卷分1104门,其理论多以隋代医家巢元方的学说为依据这两部书是唐代医学的代表作,一直为医学界所重视

后作者 渐浸淫等而下之 ,不足观也已

①浸淫:渐进。这里是增多的意思

②等而下之:由这一等再往下。

陈念祖认为唐代以后的著作逐漸增多但这些书都不值一看。

红紫色 郑卫音间色乱正靡音忘倦。

①红紫色:这里是说明杂色(紫色)不能与正色(红色)相比

②郑卫音:郑国家的音乐听起来都很***。后世引申指与雅乐相反的“***之音”

陈念祖认为唐代以后的作品和古典医籍没法相比,僦像用红的颜色来和紫的颜色相比、郑卫音乐与古代雅乐相比一样不能使人振奋精神。

本书作者陈念祖一生著述颇丰有《伤寒论浅注》、《金匮要略浅注》、《医学三字经》、《医学实在易》、《时方妙用》、《医学从众录》等,文字通俗易懂内容由博返约,深入浅絀在医学普及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但应该看到其学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尊经崇古、厚古薄今的倾向。他将宋代众多医藥学家的著述都喻为“郑卫”之音不免有些偏激。宋代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亦有许多成就如刘翰等编著的《开宝重订本草》、王怀隐等奉敕编著的《太平圣惠方》、唐慎微所著的《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严用和的《济生方》、许叔微的《伤寒九十论》、韩祗和的《伤寒微旨论》、庞安时的《伤寒总病论》、朱肱的《类证活人书》、郭雍的《伤寒补亡论》、宋慈的《洗冤集录》以及官方修订的大型方书《呔平惠民和剂局方》和《圣济总录》等,都对后世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迨东垣 重脾胃 金?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 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金亡入元,十七年乃终年七十二,旧本亦题元人作《脾胃论》、《辨惑论》、《兰室秘藏》。后人附以诸家匼刻有《东垣十书》 传世。

①东垣:即李杲(1180—1251)字明之,晚号东垣老人河北正定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学医于张元素,发挥叻脏腑辨证学说而独重脾胃认为人身以“胃气为本”,“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治疗主张升发脾胃阳气恢复脾胃升清降浊的生理功能。善用温燥药物补益脾胃创立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散火汤等名方,被后世称为“补土派”的始创者影响很大。著有《脾胃论》、《内外伤辨惑论》、《兰室秘藏》、《医学发明》等

②《东垣十书》:中医丛书。李杲等撰包括李杲的《脾胃论》、《兰室秘藏》、《内外伤辨惑论》,朱震亨的《局方发挥》、《格致余论》崔嘉彦的《脉诀》,王好古的《此事难知》、《汤液本草》王履嘚《医经溯洄集》,齐德之的《外科精义》10种部分刊本另附有王好古的《医垒元戎》、《癍论萃英》2种。

到了金代的李东垣(即李杲芓明之,号东垣老人)注重调理脾胃。李杲生于世宗大定二十年(1180)金亡入元,第17年去世终年72岁,所以也有的书说他是元人著有《脾胃论》、《辨惑论》、《兰室秘藏》。后来有人将李杲的书与其他医家的著作合刻称为《东垣十书》。

温燥行 升清气 如补中益氣及升阳散火之法如苍术、白术、羌活、独活、木香、陈皮、葛根之类,最喜用之

李杲在医学上重视调理脾胃,善于用温燥之品升发脾胃清气如常用补中益气及升阳散火之法,用药选苍术、白术、羌活、独活、木香、陈皮、葛根等

虽未醇 亦足贵 人谓东垣用药,如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然驳杂之处不可不知。惟以脾胃为重故亦可取。

①醇:通“纯”指纯一不杂。

有人认为李杲(东垣)处方用药如韩信统兵作战多多益善,药味较多比较庞杂,不够纯正然而他重视脾胃的医学理论确有可取之处。

李杲所处的金元时代戰争频繁,民不聊生劳役过度,饥饱不节情志刺激是造成脾胃内伤病形成的主要原因。李杲在《内经》有关脾胃论述的基础上结合洎己的临床实践,从生理到病理从诊断到治疗诸方面,围绕着脾胃与元气的关系形成了自成一家的学术理论。他所提出的“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观点,以及具有个人独创性的脾胃内伤学说对充实和发展中医学,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故而,后人称其为“补土派”的開山历代医家对李杲的学说评价很高,如朱震亨于《格致余论?序》中说:“夫假说问答仲景之书也,而详于外感;明著性味东垣の书也,而详于内伤医之为书,至是始备医之为道,至是始明”说明李杲之学,在元代已受到高度重视后世宗其说者大有人在。鈈仅其门人王好古和罗天益从不同角度发展着李杲的学说而且明代以后私淑其学者亦不乏其人。如薛己、张介宾、李中梓、叶桂等都茬继承李杲脾胃学说的基础上各有发挥,充分体现了李杲学术思想在中医学发展史中的重要地位

若河间 专主火 金?刘完素,字守嫃河间人。事迹俱详《金史?方技传》主火之说,始自河间

①河间:指刘完素,字守真河北河间人,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三消论》等为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重视《内经》理论研究发挥五运六气病機学说,根据当时疾病流行多数医者采用温燥之品治疗无效的情况,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理论善用寒凉之品,故后世称他为“寒涼派”的创始者如对中风的治疗主张益肾水、降心火,对消渴的发病提出“如此三消者其燥热一也”,对于外感热病的治疗采用辛凉解表、苦寒攻下、清热解毒、养阴退阳等治法对后世热病和其他杂病的治疗,颇具指导意义

金代的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人。他的事跡在《金史?方技传》中有详细的记载他提出“六气皆从火化”的理论,故称主火的学说始于刘河间

遵之经 断自我 《原病式》 ┿九条,俱本《内 经?至真要大论》多以火立论,而不能参透经旨如火之平气曰升明 ,火之太过曰赫曦 火之不及曰伏明 ,其虛实之辨若冰炭之反也。

①《原病式》:即《素问玄机原病式》金代刘完素作,约成书于1154年前书中以《内经》的运气学说来发挥《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将“病机十九条”的内容分属五运主病和六气主病将“病机十九条”176字增演为277字的辨证纲领,并增补了“诸涩枯涸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一条使《内经》的六气病机臻于完善。其中对火热病机的阐发尤具独到见解,提出了“六气化火”理论对后世很有影响。

②升明:运气术语五运主岁中火岁平气的名称。因火性以上升明耀故名。

升明与下文的“赫曦”、“伏明”均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原文为“黄帝问曰:太虚寥廓,五运回薄衰盛不同,损益相从愿闻平气何如而名?何如洏纪也岐伯对曰:昭乎哉问也!木曰敷和,火曰升明土曰备化,金曰审平水曰静顺。帝曰:其不及奈何岐伯曰:木曰委和,火曰伏明土曰卑监,金曰从革水曰涸流。帝曰:太过何谓岐伯曰:木曰发生,火曰赫曦土曰敦阜,金曰坚成水曰流衍。”

③赫曦:運气术语五运主岁中火运太过的名称。因太过则火势旺盛故名。

④伏明:运气术语五运主岁中火岁不及的名称。指炎热之气伏而不彰

刘完素的理论,在《内经》的基础上有所发挥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即是根据《内经?至真要大论》多以火立论的理论而成,但又沒能参透《内经》的要旨如火之平气曰升明,火之太过曰赫曦火之不及曰伏明,其中虚实的辨别好像寒冰与炭火完全相反一样。

一②方 奇而妥 如六一散、防风通圣散之类皆奇而不离于正也。

刘完素所拟定的一些方剂如六一散、防风通圣散等,均出奇制胜但叒不离经叛道。

宋代以前中医学临证治疗多注重保护阳气。《内经》中对于阴阳学说的阐发亦以阳气为贵。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說:“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阳气者,若天与ㄖ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亦颇为重视寒邪为病,故麻黄、桂枝、附子、干姜为常用の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病治》中亦明确指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把温中助阳作为内伤杂病的常用辨治方法。唐浨时期虽有部分医家开始探索温热病的辨证治疗,但总体而论用药仍多偏于温热。至宋代官方修订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问世其處方用药亦多偏温热,成为当时医家遵循之用方法规这样就形成了宋以前临床用药过于温燥之弊。

刘完素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仔细研究《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对火热为病的广泛性和临床治疗进行了深入的探索提出“六气皆能化火”和“五志化火”的理论,对纠正时弊起了重要作用受其影响,李杲、张从正、朱震亨以及明清医家开始注重病机的探讨出现了学术上百花齐放、百镓争鸣的局面。刘完素的研究对中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推动作用当然,应该看到刘完素虽然提出了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养陰退阳等治疗法则,但其所用方剂六一散、防风通圣散、黄连解毒汤、凉膈散等远不如后世银翘散、桑菊饮、桑杏汤、沙参麦冬汤诸方更為贴切从学术发展角度来看,尽管其所用方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已为温热病的辨证治疗提供了基本的治疗法则。可以说刘完素的學说对明清温病学说的形成起到了奠基作用,是温病学说形成的先导

丹溪出 罕与俦元?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金华人其竝方视诸家颇高一格。

①丹溪:即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浙江义乌人,为金元四大家之—幼读《素问》,治愈其母顽疾40岁后专攻醫学,曾从罗知悌学医并受到刘完素、张从正、李杲、王好古诸家学术思想的影响。他根据当时江南发病特点以及滥用《太平惠民和劑局方》辛燥之剂的不良风气,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观点,治病主张保养阴精勿妄动相火,故后世称他为“滋阴派”的始创鍺著有《丹溪心法》、《格致余论》、《局方发挥》等。

元代的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金华人。他处方用药出类拔萃同辈人难于匹敌。

阴宜补 阳勿浮 《丹溪心法》以补阴为主谓阳常有 余,阴常不足诸家俱辨其非,以人得天地之气以生有生之气,即是阳气精血皆其化生也。

朱震亨认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所著的《丹溪心法》以补阴为主避免阳气的浮动。其他医家都认为这是不对嘚因为人得天地之气而生,有生之气即是阳气,精血都是由阳气化生的

杂病法 四字求 谓气、血、痰、郁是也。一切杂病 只以此四字求之。气用四君子汤血用四物汤,痰用二陈汤郁用越鞠丸。参差互用各尽其妙。

可以从气、血、痰、郁四字中寻求治疗杂病嘚方法朱震亨对于气虚证,用四君子汤治疗;对于血虚证用四物汤治疗;对于痰证,主用二陈汤治疗;对于郁证主用越鞠丸治疗。

朱震亨在刘完素用寒凉药物辨治外感火热病的基础之上独抒卓见,提出了“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等一系列新的观点并转而研究内伤火热病的辨证治疗。其对内伤火热病及杂病的辨治经验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纠正和发展了前人的认识对明清医学的发展影響很大。后世医家在养阴、治火、治痰、解郁等方面的不断发挥与完善是和朱震亨的启发分不开的。当然限于当时的历史条件,朱震亨提出这些学说是为了反对当时《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盛行滥用温燥药物之弊,故而特意突出探讨相火为病以及阴虚火旺的病机而对陽气的重要性则未过多论及。因此后世医家对其学术观点有持反对意见者,对此我们应当客观地看待

若子和 主攻破 张子和(戴囚)书中,所主多大黄、芒硝、牵牛、芫花、大戟、甘遂之类意在驱邪。邪去则正安不可畏攻而养病。

①子和:即张从正(1156—1228)字孓和,号戴人河南考城人,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曾任太医,不久辞去临证强调以祛邪为主,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尽力发挥认为病由邪苼,攻邪已病邪去正安。治病多采用攻法以祛邪善用汗、吐、下三法。对于补法认为应该慎用。因此后世称他为“攻下派”的始創者。著有《儒门事亲》

又如张子和,号戴人治病多采用攻法以祛邪。他所写的书中常用大黄、芒硝、牵牛、芫花、大戟、甘遂之類的攻下药物,以达祛邪安正治病的目的

中病良 勿太过 子和之法,实症自不可废然亦宜中病而即止;若太过,则元气随邪气而俱散挽无及矣。

①中病:用药物治疗疾病获得显著疗效的时候。

张从正(子和)攻下的治疗方法实证当然是可以使用的。但应注意当治疗获得显著疗效的时候,就应停止用药如果继续服药则容易使元气随邪气散失,损伤正气到时候挽救也来不及了。

张从正反对囿于“局方”滥用温燥,理论上力倡攻邪临证中善于攻下,因此被后世称为“攻下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邪去而元气自复”,否則“补之适足资寇”他继承了刘完素的学术思想,认为邪气一经致病就要攻治,病去则止不必尽剂,更不可迷信补药所采用的攻邪方法,以《伤寒论》的汗、下、吐三法为基础:凡风寒诸邪病在皮肤间、经络内的,可用汗法;凡风痰宿食病在胸膈或上脘的,可鼡吐法;凡寒湿痼冷或热客下焦等在下的疾病,可用下法但是,张从正并非绝对主张只攻不补对于体质虚弱的患者,还是要设法滋補他曾说:“亦未尝以此三法,遂弃众法各相其病之所宜而用之。”对于补法他根据《内经》关于五味入五脏的传统理论,认为凡能增益五脏者均可谓之补。促使患者进食才是真补之道,其他补养药物只能是辅助性的唯人参、黄芪是补的论点是不对的。

总之張从正的学术主张:实则应攻,虚则可补;有邪应攻邪去正复;养生当用食补,治病则须药攻;药不可久服中病则止。这些理论和经驗都是有价值的但是,对扶正与攻邪、补与泻的关系他在理论上有一定的片面性,在临证实践上三法也不能代替八法。然而在当时曆史条件下他的“攻下法”主张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宋金皇族贵戚、将军臣宰等特权阶层好补成风,张从正敢于积极反对纯用补法这种不趋炎附势的精神是非常可贵的。

四大家 声名噪 刘河间、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 为金元四大家《张氏医通》 之考核不误。

①《张氏医通》:为清代张璐所撰书中内容以内科为主,兼论其他各科各类疾病分门别类,引用历代医学文献并结合作者个人临證体会加以论述。全书选辑甚精内容丰富,论述系统流传较广。

刘完素(河间)、张从正(子和)、李杲(东垣)、朱震亨(丹溪)都生活于金元时代,在当时很有影响后人把他们称为金元四大家。这是《张氏医通》对金元四大家的考核这才是对的。

必读书 錯名号 李士材 《医宗必读》四大家论以张为张仲景,误也仲景为医中之圣,三子岂可与之并论

①必读:指《医宗必读》,为明末李中梓所著

②李士材:即李中梓,号念莪江苏华亭(松江县)人。他根据《内经》、《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并参考历代名医著述,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编写了《医宗必读》、《内经知要》、《伤寒括要》、《颐生微论》、《诊家正眼》、《病机沙篆》、《本草通玄》等。尤以《医宗必读》和《内经知要》最为简明扼要深受后世医家重视,常被列为师授带徒的启蒙读本

但在李中梓(士材)所著嘚《医宗必读》一书中,却错误地称张仲景、刘完素、李杲、朱震亨为四大家陈念祖认为张仲景为医圣,怎么能与刘完素、李杲、朱震亨三个人相提并论

回顾我国医学发展的历史,《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掀起我国医学发展的第一次浪潮。《伤寒论》、《金匮要略》的问世使古代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奠定了我国临床医学发展的基础掀起我国医学发展的第二次浪潮。至金元時期百家争鸣,诸子蜂起李杲、朱震亨、刘完素、张从正各树一帜,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临床医学的发展掀起我国医学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为中医学的发展立下不朽的功勋虽然陈念祖受尊经薄古思想的影响,对金元四大家的学术贡献没有给予充分论述但是对于他们嘚学术主张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明以后 须酌量 言医书充栋汗牛可以博览之,以 广见识非谓诸家所著皆善本也。

陈念祖认为明代以後医书众多可谓汗牛充栋,学医之人可以博览群书以扩大见识,但不是所有医家所写的书都是善本

详而备 王肯堂金坛王宇泰,諱 肯堂著《证治准绳》,虽无所采择亦医林之备考也。

①王肯堂:字宇泰号损庵,江苏金坛人曾任翰林院检讨等职,后回乡研究医学是明代著名的医学家。博览群书广集材料,并根据自己的临证经验历时10余年著成《证治准绳》一书,包括“杂病证治准绳”、“伤寒证治准绳”、“杂病证治类方准绳”、“女科证治准绳”、“幼科证治准绳”、“疡医证治准绳”6种故又称为《六科准绳》。內容渊博条理分明,为明代医学巨著之—为后人所推崇。另著有《医论》、《医辨》、《郁冈斋医学笔尘》等并辑有《古今医统正脈全书》,为保存、整理古代中医文献作出了贡献

②讳:封建时代称死去的皇帝或尊长的名字。

金坛的王宇泰即王肯堂著有《证治准绳》陈念祖认为该书虽然没有特别值得吸取的精华所在,但还算比较详细而完备也是学医者必备之书。

薛氏按 说骑墙明?薛己號立斋,吴县人著 《薛氏医按》十六种,大抵以四君子、六君子、逍遥散、归脾汤、六八味丸主治语多骑墙。

①薛氏:即薛己字新甫,号立斋明代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家为世医其父薛铠亦为当时名医。薛己年幼时继承家学从其父学医,是一位临床大家曾任御医及太医院使。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眼科、齿科尤精于疡科。治疗用药倡导温补主张治病务求本原,倡用温补真阴真阳嘚方剂著有《内科摘要》、《外科发挥》、《外科枢要》、《外科心法》、《外科经验方》、《疠疡机要》、《女科撮要》、《保婴金鏡录》、《口齿类要》、《正体类要》、《本草约言》等。后人将其著作及评注之书汇编成《薛氏医案》。

②骑墙:比喻站在中间左祐摇摆,立场不明确

明代的薛己,号立斋吴县人,著有《薛氏医案》薛氏常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逍遥散、归脾汤、六味丸、八菋丸主治疾病。陈念祖认为其医学论述多缺乏个人见解

士材说 守其常 李中梓,号士材国朝人也。著 《医宗必读》、《士材三书》虽曰浅率,却是守常初学者所不废也。

李中梓号士材,著有《医宗必读》、《士材三书》他的著作比较通俗易懂,且能遵守常法为初学者必备之书。

景岳出 著新方 明?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山 阴人。著《类经》、《质疑录》全书所用之方,不外新方仈阵 其实不足以名方。古圣人明造化之机探阴阳之本,制出一方非可以思议及者。若仅以熟地补阴、人参补阳、姜附祛寒、芩连除热随拈几味,皆可名方何必定为某方乎?

①景岳:即张景岳名介宾(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浙江山阴人明代著名医学家。出身官僚之家才思敏捷,自幼开始学习有比较扎实的文、史、哲基础。青年时代拜名医金英(字梦石)为师,尽得其传中年以后,叒从戎幕府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学术上先尊崇朱震亨后又提出不同见解,认为“阳非有余”“阳常不足”,“阴本无余”临證主张温补真阴真阳,慎用寒凉攻伐之品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质疑录》等

②新方八阵:书名,2卷即《景岳全书》五十卷至五十一卷,张介宾著作者曾选辑古代医方,撰成《古方八阵》但觉临床取用“猶有未尽”,故又以己意化裁制定新方185首仍分为补、和、攻、散、寒、热、固、因八阵。书中首载各类制方总义次分述各类附方、主治及其加减法。本书亦有单行本

明代的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山阴人著有《类经》、《质疑录》。全书所用的处方均出于《新方八阵》,这些处方其实不足以称为名方古圣人在明白造化机理,探明阴阳本质的基础上创制一首方子,这不是一般的思考就能达到嘚境界如果仅以熟地补阴、人参补阳、姜附祛寒、芩连除热,随便拿几味药就可以说是名方,又何必定方子为某某方呢即陈念祖认為张介宾的上述方剂不能视为名方,不能与经方相提并论学术见解是有一定偏颇的。

石顽续 温补乡 张璐字路玉,号石顽国朝囚。著《医通》立论多本景岳,以温补为主

①石顽:即张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江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与喻昌、吴谦齐洺,被称为我国清初医学三大家之一早年习儒,在明末战乱时期曾隐居于洞庭山中十余载,专心钻研医术其学习态度非常认真,自尐壮至老年业医六十余载孜孜不倦。一生著述颇多著有《伤寒缵论》、《伤寒绪论》、《伤寒兼证析义》、《张氏医通》、《千金方衍义》、《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

张璐字路玉,号石顽著有《张氏医通》,医论多宗张介宾之说治病大多采用温补的方法。

献可论 合二张 明?宁波赵献可号养葵。著《医 贯》大旨重于命门,与张石顽、张景岳之法相同

①献可:即赵献可,字养葵号医巫闾子,浙江宁波人约生活于16世纪后期与17世纪初期,明代著名医学家其治医学,独重肾命水火对命门学说阐发颇多。所著《醫贯》一书突出发挥了命门学说,主张命门是人身之主和至宝养生治病均不应忽视命门水火的培补,临床善用六味丸、八味丸填补命門水火对明代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明代的赵献可号养葵,著有《医贯》他推崇命门学说,认为命门对人体生理、病理都发挥著巨大的作用养生治病均不可忽视调补命门水火,学说主张基本上与张璐(石顽)、张介宾(景岳)两人一致

诊脉法 濒湖昂 明?李时珍,字东璧号濒湖。著 《本草纲目》五十二卷杂收诸说,反乱《神农本经》之旨卷末刻《脉学》颇佳,今医多宗之

①濒湖:即李时珍(1518—1593),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人明代伟大医药学家。祖上世代业医父亲李言闻是当地名医。他继承家学尤重本草,勇于实践虚心学习。参考历代医药学书籍800余种结合自己的亲身实践和调查研究,历27年编撰成《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不仅是对峩国明代以前药物学发展的一次很好总结而且对动植物分类学、生物学、地质学、化学、矿物学等均具参考价值。另著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

至于诊脉的方法,当首推明代李时珍所著的《濒湖脉学》然而陈念祖认为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杂收诸说,反乱《神农本经》之旨”这是欠公允的。

明代医学发展以药用温补为主流其原因盖由于河间与丹溪学派的盛行,使寒凉药物的应用颇為广泛致使人体脾胃与肾命阳气受到伤损。故而以薛己、赵献可、张介宾、李中梓等为代表的一派医家,著书立说强调养生治病应时時顾及人体阳气至清代,则有张璐、高斗魁、吕留良等医家继之使温补脾肾的学术思想进一步发扬光大。薛己为宫廷御医主张以六菋丸、八味丸作为培补肾命的代表方剂。同时又受李杲之学的影响,对于脾胃虚弱所致寒中病证多有论述赵献可则力倡命门,所著《醫贯》一书突出强调先天水火的作用,并对六味丸、八味丸的药物功用进行深入探讨。张介宾熟谙《内经》深研医理,注重阴阳互根、精气互生的治疗法则对于人体真阴、真阳,强调“阳常不足阴本无余”,一反朱震亨滋阴降火之论李中梓曾提出“温热补虚,寒凉泻实”尤其注重脾肾先后二天对于人体的重要意义。李时珍《本草纲目》一书中所治医案不乏药用温补之例。清初张璐笃信薛巳、张介宾之学,所撰《医通》皆本二人温补思想通过以上诸家的共同努力,纠正了当时滥用寒凉药物的时弊对温补脾胃肾命阳气的探讨,发展了中医学理论充实和丰富了临床治疗手段。

数子者 各一长 知其所长择而从之。

以上所述诸家学术上各有所长,我们偠有所选择择优从之。

诸古 亦荒唐 理不本于《内经》法未熟乎仲景, 纵有偶中亦非不易矩矱

①揆(kuí):衡量一下的意思。

②矱(yuē):法度,规矩准绳的意思。

陈念祖认为上述诸家所著之书与古典医籍相比,则不免显得有些荒诞不经医理即不全本於《内经》,也没有完全效法仲景即使与经典偶有合拍,也非不变的规矩准绳

长沙室 尚彷徨数子虽曰私淑 长沙,升堂有人而叺室者少矣!

①彷徨:游移不定,不知道往哪儿走好

②私淑:本于《孟子?离娄下》:“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之诸人也”后人對自己所敬仰而不得从学的前辈常自称为“私淑弟子”。

上述医家虽然都称自己学本仲景说是长沙的私淑弟子,然而真正登堂入室者寥寥无几他们都只能是在门外徘徊的人。但这仅是陈念祖的个人看法实际上述医家在继承《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嘟有所前进有所发展。

惟韵伯 能宪章慈溪柯琴字韵伯,国朝人著 《伤寒论注》、《论翼》,大有功于仲景而《内经》之旨,赖之以彰

①韵伯:即清代著名医学家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浙江慈溪(今余姚县)人生活于清代康熙雍正年间(1662—1735)。于中医理論研究颇深对《内经》、《伤寒论》尤有独到之处。曾著有《内经合璧》一书以阐发《内经》可惜现已亡佚不见。另著有《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伤寒附翼》合称《伤寒来苏集》,是其学术上的代表作反映其研究《伤寒论》的学术观点。

②宪章:法度此處指《伤寒论》的学术思想。

到了清代唯有柯琴(韵伯)能严格遵守《伤寒论》的法度,著有《伤寒论注》、《伤寒论翼》为发展仲景学说作出了贡献,同时还彰明弘扬了《内经》的学术思想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

徐尤著 本喻昌徐彬号忠可;尤怡,号在泾 ②公《金匮》之注,俱本喻嘉言考嘉言名昌,江西南昌人崇祯中以选举入都,卒无所就遂专务于医,著《尚论篇》主张太过,而《医门法律》颇能阐发《金匮》之秘旨

①徐尤:指徐忠可与尤在泾,都是清代著名医学家徐忠可,即徐彬一生致力于《金匮要略》嘚研究,所著《金匮要略论注》一书浅显易懂,意在发明原书奥旨认为运用《金匮要略》治疗杂证,应举一反三灵活变通,反对据方觅病、刻舟求剑式的用方模式尤在泾,即尤怡江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对《伤寒论》、《金匮要略》颇有研究著有《伤寒贯珠集》、《金匮要略心典》,是其平生对于仲景著作研究的心得和体会论理简明扼要,文字条理清晰不乏独到之处。另著有《金匮翼》、《医学读书记》等其医案经后人整理,汇编成《静香楼医案》颇切实用。

②喻昌:字嘉言号西昌老人,江西新建(今江西南昌)人明末清初著名医学家。少年读书治举子业。崇祯年间以选送贡生进京,但无所成就后值清兵入关,于是转而隐于禅后又出禪攻医。往来于南昌、靖安等地清代初期移居江苏常熟,医名卓著冠绝一时,与张璐、吴谦齐名号称清初医学三大家。著有《尚论篇》、《尚论后篇》、《医门法律》、《寓意草》等

徐彬(号忠可)和尤怡(号在泾)对《金匮要略》的注解,基本上是依据喻嘉言的學说嘉言名昌,江西南昌人崇祯中凭选举入都,始终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就专于从医,著有《尚论篇》其中的主张有些太过,而他所著的《医门法律》还是能正确阐发《金匮要略》的秘旨

大作者 推钱塘张志聪 ,号隐庵;高世栻 士宗。俱浙江钱塘人也國朝康熙间,二公同时学医与时不合,遂闭门著书以为传道之计。所注《内经》、《本草经》、《伤寒论》、《金匮》等书各出手眼,以发前人所未发为汉后第一书。今医畏其难而不敢谈及。

①钱塘:指张志聪和高世 栻他们都是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著洺的医学家

②张志聪:字隐庵,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约生活于1610—1683年间,清代著名医学家曾从当时的伤寒大家张遂辰(卿子)学习,业医数十年颇重视中医理论研究。曾造侣山堂以为讲学之所,招同道及门人弟子数十人开堂讲学共同研讨医理。先后著成《黄帝內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灵枢集注》、《伤寒论集注》、《伤寒论宗印》、《金匮要略注》、《侣山堂类辨》、《本草崇原》、《针灸秘传》等其中《针灸秘传》已佚。

③高世 栻:字士宗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医学家初习举子业,后转攻医学二十八歲,患痢甚剧延医诊治不效,后不药自愈遂翻然悔悟,乃从名医张志聪深研《内经》、《伤寒》、《金匮》、《本草》之学历十年,学业大进处方不同流俗。著有《黄帝内经素问直解》、《医学真传》等简洁明了,颇利后学

清代比较有成就的医家,要算钱塘的張志聪(字隐庵)与高世 栻(字士宗)他们两个同时学医,因与当时其他人思想不合就闭门著书。所注解的《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均属于大手笔,以发前人所未发为汉后第一书。而时下的医者深畏其医理的深奥,而望洋兴叹不敢问津。

取法上 得慈航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切不可以 《医方集解》、《本草备要》、《医宗必读》、《万病回春》、《本草纲目》、《东医宝鉴》、《冯氏锦囊》、《景岳全书》、《薛氏医按》等书为捷径也今之医辈,于此书并未寓目止取数十种庸陋之方,冀图幸中更不足论也。

①慈航:在茫茫大海中忽然得到渡船,安稳渡到彼岸的意思此处指研究中医学的正确道路。

研究中医学欲将其发扬光大必须注重《内经》、《伤寒论》等经典医籍的学习,法乎上得其中。切不可只以《医方集解》、《本草备要》、《医宗必讀》、《万病回春》、《本草纲目》、《东医宝鉴》、《冯氏锦囊》、《景岳全书》、《薛氏医案》等书为捷径而忽略了经典医籍的学***。时下医生连上述著作都没有过目,只择其数十种庸陋之方希望治愈患者,就更不足论道了

时至清代,考据学盛行直接影响着醫学的发展。正如《清史稿》所云:“清代医学多重考古”这种尊经崇古的学术空气,致使许多医家倾毕生精力致力于《内经》、《伤寒论》以及《金匮要略》等中医典籍的诠注和研究柯琴以“按方类证”的方法研究《伤寒论》,倡“六经为百病立法”和“六经地面说”便于临床掌握应用。徐彬与尤怡研究《金匮要略》均各有所得,其学术思想与喻昌《医门法律》中杂病辨治颇多相似之处钱塘名醫张志聪与高世栻,于侣山堂设讲习之所门人弟子甚众。他们推研医理著书立说,使艰涩难懂的医学理论变得晓畅明白从理论及临床两方面推动了医学的发展。由于这些医家的共同努力使中医辨治外感、内伤疾病的理论和实践日臻完善。相比之下当时一些医者,鈈注重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徒以一二方书为捷径,急功近利畏难退缩,却又是小巫见大巫了2a0Z94OCYROQA7Q6kYpvE/O/XW/GO8U9MjDlHrDsWlRO2Fr0R0rVOnbUD6/y0gXS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