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残酷,我能度多少人行怎么样做个有慈悲心的人之心

因为怎么样做个有慈悲心的人里媔本身就是呆着厌恶的就像你看见一团脏抹布,一方面想洗干净一方面想扔了算球。能有怎么样做个有慈悲心的人心的能看见脏没囿怎么样做个有慈悲心的人心的都是瞎子,自然就没有杀心

  第20课《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法义梳理

  各位师兄:大家好!

  我是二组吕萍能在共修现场梳理本课法义,感到非常荣幸!

  在梳理本课法义之前我们先简單回顾一下上节课法义的内容:

  在上节课中,导师通过“禁欲还是纵欲”“重生还是重死”“自利还是利他”三个方面开示了《佛教徒的人生态度》

  在“禁欲还是纵欲”方面,法义从道德属性上将欲望分为善、恶、无记三类。佛教的善法欲是走向解脱、成就覺醒的基础。佛教对欲望的态度既反对纵欲,也不主张禁欲而是主张少欲、知足、惜福。

  在“重生还是重死”方面法义阐明:佛教既关注现实人生,也重视死后归宿并且有相应的修行方法,不仅可以让我们在当下就能够通过修行体会到法的快乐改善我们的生命,也能够让我们更从容地面对死亡把握生命走向。

  在“自利还是利他”方面法义阐明:自私无法自利,只有在利他中才能真正莋到自利

  好!上节课的法义就回顾到这儿,接下来梳理本课法义:

  本课的修学内容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之六、七、八:“絀世还是入世”“多情还是无情”、“随缘还是进取” 

  (一)从法义目录梳理:

  “出世还是入世”包括

  一、大众对世界的態度

  二、宗教对世界的态度

  1.其他宗教的态度

  三、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多情还是无情”包括

  二、佛教怎么看待情愛

  三、学佛是对众生的大爱

    1.学佛是无情吗

    2.多情乃佛心

    “随缘还是进取”包括

  一、学佛首先要认识因缘

    2.随缘和进取

  三、随缘对修行和人生的意义

  (二)从法义内容梳理

  首先梳理“出世还是入世”的内容

  一、大众对世界的態度

  就是通常所说的世界观。有以下两种

   凡夫对世界充满贪著。首先对自我的贪著这也是人类的最大贪著。

   其次是對财富、地位、家庭、感情以及我们拥有的一切的贪著。

   在这个世间能够影响我们的,只是那些和我们有关的尤其是我们贪著的部分。贪著的对象越多受到影响的概率就越高;贪著的程度越强烈,带来的烦恼就越重

   和贪著相反的是厌离,对什么都没囿兴趣

   首先,追逐五欲是很辛苦的一旦享乐超出所需,就会带来身心两方面的负担

   其次,现代社会的生活水准日益提高生存压力也随之增长。

   第三有人生性清高,看到世间的污浊出于对自我的保护,与社会保持距离不愿同流合污。

   苐四因为看到世界的荒谬和生命的虚幻,觉得追求什么都没意义没兴趣,甚至找不到活着的理由

   其实这两种态度自古就有,呮是在今天表现得特别突出

  二、宗教对世界的态度

   1.其他宗教的态度

   西方的基督教认为,尘世是短暂而虚幻的天堂才昰永恒的归宿。

   印度婆罗门教属于主流信仰此外还有各种宗教,主要是以轮回与解脱为核心这些宗教普遍认为世间是痛苦而虚幻的,所以有一种出世情怀

    佛教所说的放下,是对贪著的出离不是厌世,不是和世界断绝关系而是获得超然的心态。可见出離和厌世的根本不同在于出离是积极的,主动的;厌世是消极的被动的。

  三、以出世心做入世事

   对于大乘佛子来说不仅偠发出离心,还要发菩提心;不仅要成就智慧断除烦恼,还要成就怎么样做个有慈悲心的人广度众生。佛弟子既要有出世的超然通達有为法的虚幻,同时还要对众生有无限的怎么样做个有慈悲心的人积极入世。

  接下来梳理“无情还是多情”的内容

   佛教把囚类叫作有情就是有情识,以及所有的动物、微生物等都属于有情的范畴。情是人类最为重要的心理之一,也是艺术作品中长盛不衰的主题

   关于情,我们常说的有七情六欲七情,是喜、怒、忧、惧、爱、憎、欲七种主要情绪六欲,是由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产生的身心需求也属于情的范围。

   此外感情也因对象不同而有区别。首先是物情是对物品和生活环境的感情。

   其次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包括亲情、友情、爱情等。

  二、佛教怎么看待情爱

   在佛教看来情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是痴就是无明,看不清楚

   第二是贪,具有粘著的特点

   第三是我执,是从自我出发的一份占有

   总之,人间的凊爱是以痴、贪、我执为特点但情并不都是负面的,佛菩萨的大慈大悲就属于情的升华是从染污、有限、粘著的情爱,升华到平等、無限、清净的大爱

  三、学佛是对众生的大爱

   1.学佛是无情吗?

   佛弟子对三宝有没有情感呢当然是有的。这叫法情是建立在信仰和恭敬的基础上,是没有染污的

    这个多情,不是通常所说的多愁善感或滥情而是对众生的大慈大悲,是平等、清净、无限的大爱佛弟子非但不是无情,而且具有怎么样做个有慈悲心的人大爱佛菩萨正是这种大爱的典范。

  最后来梳理“随缘还是進取”的内容

  一、学佛首先要认识因缘

   “随缘”的缘来自因缘。佛教的基本理论就是因缘因果所谓“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緣灭”

   佛教不是偶然论,而是缘起论也就是说,一切存在都是条件和关系的假象是相互影响的。包括清净的因缘染污的因緣。

   随缘的前提是跳出自我的感觉,以理性、开放的心态看清各种因缘然后作出智慧的选择。

   如果从佛教的角度解读卋人所说的审时度势,正是随缘的前提这是代表我们在做一件事情时,有客观的评估采取正确的方法,那样的努力进取才会事半功倍。可见随缘和进取是相辅相成的。

  三、随缘对修行和人生的意义

   佛法之所以能解除痛苦是因为佛陀找到了病灶所在,那僦是我们内心的迷惑和烦恼这是人类痛苦的根源,也是世界一切灾难的根源

   佛陀证悟后,说法四十五年向众生宣说了解决痛苦的方法,那就是闻思修是戒定慧,是八正道是四谛法门,是一切众生皆能成佛的大乘菩萨道这就是缘起的智慧。这个发现使生命嘚到拯救看到希望。

   真正认识缘起就能了知空性,了知诸法实相这就是生命的觉醒和解脱。

   本课法义梳理完毕

   感恩师兄们聆听!

  在同喜班八个月的学习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了梳理法义的重要性尤其意识到了在班级交流中梳理法义的重要性。法义梳理的好赖与否会直接关联到梳理者的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方法是否得当,学习效果是否明显;更重要的是能否在班级交流現场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末学就”如何在班级交流中梳理法义”来分享一些体会,归纳起来有两点:一、用好八步骤的前三步;二、控制好梳理法义的时间

  一、用好八步骤的前三步

  在同喜班第2课的学习中,辅导员曾语重心长地说:“导师提出八步骤三禅修嘚学习方法是三级修学的至宝非常契合现代人的学习特点,希望大家都能背下来”事实上,八步三禅始终贯穿于学员学习教理到转变苼命品质的整个过程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同喜班第20课《佛教徒的人生态度》轮值我在班级交流中梳理法义。在梳理法义之前我依照八步骤的第一、二步,先翻阅本课目录然后将本课法义逐字、逐句、逐段、逐章节读了两遍,基本上掌握并理解了本课法义的内容找出了每个段落和章节所讲的重点和中心思想。其次按照八步骤的第三步带着辅助材料中的问题,将法义从头到尾再读一遍力求做箌完整、准确、透彻的理解后,将法义中的重点和脉络流畅而自然地梳理出来

  二、控制好梳理法义的时间

  在班级交流中梳理法義时,10分钟之内要做到回顾上期法义梳理本期法义。那么如何将上期法义和本期法义的内容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准确完整地浓缩在短短的10分钟之内呢?梳理法义前的准备工作至关重要记得我准备完法义梳理稿时,从头至尾读了一遍时间为14分钟,超出4分钟这肯定昰不行的;于是进行了第二遍法义梳理的准备工作,朗读时间为11分22秒;第三遍的朗读时间为9分49秒总算控制在了10分钟之内。看来充分做恏梳理法义的准备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善巧的梳理方法亦尤为重要

  在班级交流中梳理法义《佛教徒的人生态度》时,我首先用2分钟時间高度概括地回顾了上期法义的重点其次用8分钟时间梳理了本期法义。总梳理时间为9分29秒

  当我在班级交流中梳理完法义时,辅導员赞叹地说:“条理清晰脉络分明,重点突出时间控制也很好。”

  虽然我在本期法义梳理中只用到了八步骤的前三步但在以後的分享中也会用到后五步,并且要持之以恒地去贯彻好十八字方针


关於善知识的讨论把我们带到这個问题:要寻求怎样的上师我们显然已经明白,理想的上师必须解悟知见我们讨论的是证悟者,他或她是一位证悟者、一位持明尊者〈vidhyadhara〉〈註3〉

持明者〈Vidyadhara〉和金刚持〈Vajradhara〉是最高的层次〈藏文称为rigpa dzinpa〉,基本上他们是解悟空性或至少是瞥见空性的人。如果你可以遇见并苴亲近这样的上师事情就不太会出错。当然道路总不时会出现一些隆起,但不完全是因为这些隆起而是因为我们的轮胎有肿块,所鉯我们感到路的颠簸不平

上师了悟空性是很重要的,你知道为什麼吗因为了悟空性者具有最真诚的怎么样做个有慈悲心的人心。举例來说知道某种疾病并了解如何治癒它的人,最具有真正的怎么样做个有慈悲心的人心但是,如果某人仅是在智识上了解某种疾病的症狀仅能在智识的层面谈论如何治癒它,那麼他的怎么样做个有慈悲心的人心也就只停留在智识的层面上

了悟空性的人,即使只是一丁點的了悟都会明白痛苦的根源。不仅只是被公司开除或帐单未缴的那种痛苦还有真正的痛苦根源、所有问题的根源,这个人都了解洇此,证得空性的人拥有真正的怎么样做个有慈悲心的人心这是很重要的。

此外证得空性者的另一个长处是无所畏惧,关於这点我將多作一些解释。无惧是很重要的上师需要无所畏惧。你们读过吉美林巴的祈祷文吗祈祷文中说:「愿我永不堕入传统世俗的期待裡」,上师应该永远不要被世俗期待所俘这真的是很困难,尤其是像我们这样平凡的喇嘛!我代表所有具染的喇嘛作此发言我自己本身甚至不去想了悟空性这件事。但有的时候虽然并非总是如此,当我读著伟大的吉美林巴的祈祷文时我感受到冲击。尤其是身为喇嘛峩们不应该成为世俗期待的受害者。

Rinpoche)这样的导师都是无惧大师的最佳典范。这些导师从世俗面上检视有时并不太成功许多学生很难真嘚被他们所吸引,因为他们不会投其所好现在的学生只对那些知道如何协商的人感兴趣,而证悟空性、无所畏惧和真正怎么样做个有慈蕜心的人的上师是没得商量的他们的世界裡没有谈判桌,这就是标準如果你接受这点,并且以「我不谈判」的心态去接触他们你会獲得许多益处;但如果你以「我给你这个,你可以给我那个吗」的心态去接触他们,那是不会有用的

了悟空性是上师最主要的特质,叻悟空性同时代表他们具有怎么样做个有慈悲心的人心和无所畏惧除此之外,如果他们博学多闻、持守戒律、很仁慈若刚好又是你的金刚上师,那麼他还必须领受来自不间断传承的所有必要教导并且据此修行这些特质都非常重要。另外容易亲近、使用你了解的语言、有时间…这些特质都能具备,当然更好但如果没有也没关係。

现在问题来了:我们怎麼知道这个人已经证得空性呢因为只有证得空性的人才知道对方是否真的了悟空性;这才是最主要的问题。大部分的时候我们只得相信一本製作精美的手册,「嗯…某某人今天要给個开示我们一块去听听看」,或者依赖那些极度想要改变我们信仰的友人的话语等等

但你们不要忘记一件很重要的事,那就是业力;業力在此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寻找一位上师有点像是寻觅一位爱人,我无法确实具体地对你描述什麼样的爱人是你应该寻求的我只能模糊地叙述。但在你寻觅的过程中你很有可能碰见其他人。就像我之前说过的如果你恰巧是一隻蜜蜂,那你很幸运;如果你恰巧是一隻苍蝇那可就没这麼幸运了。这是你必须考量到的业力在此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注:3. vidya意指「觉知」或「证悟」dhara指的是「持有者」。

(配图:宗萨钦哲仁波切和秋阳创巴仁波切)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