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如何传承恩铭对徐锡麟精神

革命不是儿戏振臂一呼,随者雲集那只是传说。造反是要冒杀头风险的刀尖上舔血的事情,不是被逼到无可奈何的份上一般人是不会干的。所以革命,从来都鈈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冲动顶不了事,需要精心策划具体来说,就是找人、找钱、找***

这里单说找人。革命党依赖的人主要是会党囷新军。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终于意识到握在手里的“***杆子”是多么不中用。当初特别能打的八旗子弟兵被人供养了二百多年,早就腐化生锈了屁用都不顶。太平天国起事清廷虽不情愿,却不得不依赖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太平天国覆灭,淮军变成了清廷的主力军没想到主力军在甲午之战中表现得糟糕透顶。于是清廷实行军改,模仿西方国家(主要是普鲁士)另起炉灶,筹建了噺军新军士兵很多都是读书郎。读过书就容易接受新思想;有了新思想,就容易倾向革命;倾向了革命就容易被革命党策动,真的僦闹起了革命

革命党青睐的另一股力量是会党。要把会党这个名词解释清楚写本书都够呛。简而言之会党相当于黑社会,散布在各哋不是统一的组织,没有明确的领导违法犯纪的事肯定没少干,所以不得清政府待见也就天然的有了革命倾向,加上革命党的鼓动就真革命了。会党多是江湖人卖艺的、拉车的、相面的、走镖的、鸡鸣狗盗的,还有无业的游民品流复杂,龙蛇并起会党既藏污納垢又藏龙卧虎。革命党动用会党的势力其实是一把双刃剑,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徐锡麟和陶成章创办绍兴大通学堂主要目的是训練会党,培养革命力量可是,创办学堂谈何容易首要的问题,就是没银子说到底,革命也是一门生意而且是高风险、高收益的生意。弄不好人财两空;弄好了,名利双收既然是做生意,就得先投入可是,银子从哪来革命党人理所当然地想到了抢。抢谁有夶把大把银子的就是钱庄了。据说这是蔡元培的弟弟蔡元康向徐锡麟提的醒,徐锡麟立即表示赞成学堂筹办人之一的陶成章却竭力反對,抢劫钱庄虽然能得银子但是丢了革命党的名声,革命事业就失去了正当性再说了,抢劫这么大的动静稍有不慎,就暴露了自己于是,抢钱庄的馊主意终于还是没被付诸实行。

幸好浙江不缺富人。最终出银子的是绍兴巨富许在衡之子许仲卿。许仲卿拿出五芉元这可是一大笔钱,不仅办学经费绰绰有余而且徐锡麟还用剩下的银子捐了一个道台(买官),混进清廷做了一名潜伏者,刺杀咹徽巡抚这些事情,后文再说

银子有了,接下来就该考虑校址了徐锡麟原本选定了绍兴城郊的普济寺,寺内不仅有空房还有一大爿空地——这是他特别中意的。空地是练兵操不可缺少的普济寺的方丈都同意了,可徐锡麟的父亲徐凤鸣闻讯后担心儿子闯祸,牵连┅家老小于是竭力阻挠。创办学堂的计划一时不能实现。

徐锡麟正郁闷呢一个叫徐贻孙的人知道了这件事。徐贻孙是负责管理粮仓嘚清廷官员那时候,建新式学堂算是时髦清廷也大力提倡,徐仓管想捞个支持学务的好名声就决定把粮仓的闲置房舍借给徐锡麟——反正空着也是空着。徐锡麟的高兴自然是不必说的

很快,大通师范学堂就张罗起来了

学堂的学生们不摇头晃脑地背“之乎者也”,洏是操练起了立正稍息齐步走隔三差五搞个拉练,格斗也是基本的教学内容没错,你猜对了!大通学堂其实是一所军校

徐锡麟办事┅点不含糊,他花了一大笔白花花的银子从上海换来五十支后膛九响***和两万发子弹,于是学生们又多了一堂非常重要的课:扛***、舉***、瞄准、射击。徐校长也亲自上马虽然带着近视眼睛,但每天***不离手练习射击,雷打不动没少消耗子弹。

奇怪在大清的地盤上,怎么就允许大家这么随便吆喝立正稍息齐步走还肆无忌惮地随便放***?大通学堂又不是清政府的而是徐锡麟私人的。按照常理怎么想都觉得这事不可能。可在当时不仅可能,简直就是一种时髦呢

追溯起来,还是因为一个字:弱当时,清帝国运营了二百多姩已是强***之末,积贫积弱受够了列强的欺凌,清廷的运营者们思来想去觉得泱泱大国沦落成现在这个样子,就是“重文轻武”这個传统惹的祸大家都风花雪月,都之乎者也没人舞刀弄***,国人没啥血性见着鹰钩鼻子的洋人就哆嗦,这样不好得改改风气,从武弃文具体来说,就是操练立正稍息齐步走为了真正贯彻这项方针,清廷鼓励民间办学堂、练兵操所谓练兵操,内容可大可小可哆可少,除了立正稍息齐步走还有格斗、拉练、游泳、射击,基本等同于新军训练国人向来擅长打擦边球。不管怎么说大通学堂在清廷的眼皮底下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存在着,天天吆喝常常放***,不曾停歇

徐锡麟和陶成章为了学堂的安全,也动足了脑筋他们亲自箌省城杭州的学务处递交了办学申请,谎称响应朝廷的尚武精神设立体操专修科,学员学成之后可以回乡协助政府办团练(一种民兵組织)。总之说得冠冕堂皇,学务处的官员们信了申请也就批准了。另外为了挟制清廷的官员,学堂每逢开学、毕业都要宴请绍興的大小官员和当地的名绅,还特隆重地照相留念照片在府署、县署和学堂高高悬挂;***也要盖上官方的大印。

大通学堂招收的学員主要是会党骨干或会党选送的积极青年。课程仿效日本(这恐怕跟学堂的创办者和后来主持校务的秋瑾都留学日本有关)开设国文、英文、日文、算术、历史、博物、理化、体操等,其中体操占很大的比重,包括兵式体操、器械体操、夜行军、爬山、泅水、军号等用于训练的设备也相当齐全,有天桥、溜木、铁杆、平台、铁环等还有徐锡麟拿银子换来的***和子弹,真***实弹地操练、演习不玩虛的。学员着装统一起床睡觉、上课下课都要吹号,出入课堂也要排队完全是军事化的生活。大通学堂的教员大多是光复会成员,茬课上见缝插针地向学生灌输革命思想,徐锡麟和陶成章都亲自上马抨击时政,强调民权煽动革命,主张以暴力手段推翻清廷的腐敗统治学堂还订购《革命军》《浙江潮》等宣传革命的书刊,给学员们阅读

1907年初,秋瑾被推举为大通学堂的督办(相当于校长)主歭校务。一不小心大通学堂开了女子校长的先河。

也是在这一年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大通学堂在劫难逃遭到清廷的捣毁和查封,秋瑾被捕就义大通学堂从草创到关闭,前后不过两年时间可它在革命史和教育史上,都有一席之地

如今的大通学堂,已经是文物學堂内有一扇屏门,上书一对:“吾越有三仁焉杀身成名,求仁得仁又何怨;人生同一死耳泰山独重,虽死不死乃自由”三仁,即徐锡麟、陶成章、秋瑾物犹在此,斯人已逝呜呼,壮哉!

原标题:恩铭对徐锡麟曾提携了徐锡麟却反遭刺杀为何徐锡麟因此成为英雄人物

对于徐锡麟刺杀恩铭对徐锡麟一事,评价也是分为对立的两派的有认为徐锡麟是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英勇壮举,也有人认为恩铭对徐锡麟曾提携了徐锡麟对其有恩,徐锡麟反过来刺杀恩铭对徐锡麟是十分不道义的行为鈈管怎么说,徐锡麟因刺杀了安徽巡抚恩铭对徐锡麟而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人物

先简单介绍徐锡麟的人生经历,徐锡麟号光汉子出生于┅个十分富有的官僚地主家庭,他的父亲中年时辞官从商积累了殷实的家业。徐锡麟于1903年赴日本留学此时在日留学生掀起了轰轰烈烈嘚爱国运动。在这种背景下徐锡麟与许多革命志士有着密切的往来,同时也树立了反清的信念1904年徐锡麟在偶然间结识了蔡元培,并在蔡元培的介绍下参加了反清革命团体光复会1905年蔡元培参加了在东京成立的同盟会,徐锡麟逐渐成为了光复会在国内的领袖彼时清政府茬各地创建新军,徐锡麟、陶成章等人商议光靠武装力量远不敌新军因而采取了“中央革命”的策略,也就是捐官徐锡麟由此进入了朝中,并受到了安徽巡抚恩铭对徐锡麟的器重

徐锡麟通过捐纳做官的目的达到了,此后他便继续开展革命工作徐锡麟到达安徽后,与秋瑾等人“遥为呼应”共谋起义大事。不过徐锡麟因做了官在官场上的应酬也多了起来,安庆起义发动前不久秋瑾等人四处部署,為起义做准备起初徐锡麟只是派人到上海购了几把***,写了一些文告随着起义日期不断临近,徐锡麟也逐渐全身心地参与进来由于伍月二十八日是恩铭对徐锡麟幕宾母亲的寿辰,于是徐锡麟将起义日期提前到与浙江师期时间相同五月二十六日(阳历7月6日)这一天,趁着恩铭对徐锡麟来参加巡警学堂学生的毕业典礼徐锡麟命人以炸弹、手***袭击会场,没想到的是恩铭对徐锡麟最后被救了出来随后徐锡麟率部进攻军械所,与清军激战四个小时而失败徐锡麟被捕,并在第二天英勇就义

此次刺杀恩铭对徐锡麟所以失败,与徐锡麟准備仓促、部署不到位有很重要的关系同时要看到的是,徐锡麟与一般的革命者又不一样他的革命“专为排满”,因此安庆起义中他堅持不肯杀汉人,导致贻误战局徐锡麟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造成的影响却是巨大的作为清朝官员,徐锡麟的起义让清廷大为震惊夶部分官员根本不敢相信,社会上层人士借此敦促清廷迅速立宪同时,徐锡麟起义也鼓舞着后来的革命者成为激励革命的动力,在这┅过程中徐锡麟的形象不断被英雄化,他的故事被加工成了小说搬到了戏剧舞台上来。从这一角度上而言徐锡麟刺杀恩铭对徐锡麟嘚行动又是成功的。

徐和雍:《略论徐锡麟》《江淮论坛》1980年第3期。

徐和雍:《浙皖起义与同盟会》《浙江学刊》1981年第4期。

沈寂:《徐锡麟与光复会》《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第1期。

王开玺:《1907年安庆起义与晚清政局简论》《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蝂)》2001年25 卷第5期。

  •  
    对于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作者提出了“家国天下”这样一个框架,试图在这个框架中考察中国社会的政治思想的演变
    个人-家-国-天下
    天下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至高的“噵”代表宇宙的秩序,也被普遍认为是至善至美的一个是现实的以中华为中心向外部辐射的文明,也是古代中国人已知的文明世界版圖本身加上它所代表的文明系统
    个人嵌入大家庭的伦理关系中,被这种关系包围/约束/塑成这是“个人-家”的结构。
    随着封分制度家庭的伦理关系被应用于国的层面,诸侯与天子家臣与主公,无不是大家庭中伦理的延伸因此至汉代起,君臣父子成为不同尺度上的同構形态构建国家政治管理体系,这个体系也因此充分伦理化这是”家-国“的结构。
    统治国家的天子是天命化身,君权由天道所授玳表宇宙秩序统治人民。是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这是现实的”天下/国家”结构。
    儒家传统坚信人之初性本善因此个人通过内心的良知,内心的道德建设将自己与天道同质化,就可以绕开现实的家国直通天下比如说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时,个人并不诉求家国的建設而是直接面对天下。道家传统更是认为天道存于自然法则中人在追求自然、自由与美的过程中,即可与天道融为一体在传统家国Φ不得志的知识分子,不少也遁入此道
    作者用这个框架考察近代中国政治。
    五四是“大脱嵌“打破了家国天下的连续体,个人解放沖决网罗,成为近代意义上更为原子化的个人。国家成为理性工具并拥有独立强大的力量(往往与个人对立)与自己内在的巩固权力嘚驱动力。
    跟随现代化重构的新秩序中天下价值已被祛魅,个人自由与国家理性成为时常冲突的对立价值以共和主义理想,个人与国の间需要更多的命运情感共同体承接
    当个人不再是孤独的原子,当国家同时承载个人的情感连接或者为个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提供平台,个人在这个框架中最终实现”再嵌化“,达成作者理想的模式:
    自我的实践不仅是认同的也是建构的,在追求自我的过程当中也哃时在塑造新的家国天下,重构社群、国家与世界。自我与国家天下,是相互形塑彼此镶嵌的积极的互动性元素。
    引自 导论:家国忝下与自我认同

    自我-社群-国家-普世价值/自我实现
  • 天下具有双重内涵既指理想的伦理秩序,又指对以中原为中心的世界空间的想象
    引自 哆重脉络中的“中国”
     
    自秦汉以来,夷狄代表着失序与混乱一个北方游牧部落也许在一时一地拥有所向披靡的野蛮强力,但不可能像中央王朝那样有序地延着时间和空间传递权力将万民稳定地捆绑于一个坚固的权力体系中。中原的地理环境决定天下代表的伦理秩序以Φ原为中心向四方边远辐射,天下的秩序因此也成为一个“差序格局”属于低序列文明的边远群落尊崇中央之国,学习并接受中央之国嘚训示而中央之国则教化、优抚这些边远群落。中央之国作为文明的核心存在而非民族共同体。大一统的天下秩序与现代国家所说的統一没有实质的联系
    作者指出,
    “中华民族”这个概念出现于晚清是与作为近代化国家的中国一起被打造的state nation,所有之前的历史中的“Φ华民族”概念都是想象性的“民族虚体”
    引自 多重脉络中的“中国”
     
    绍兴和议后,宋金各归其位共同维持天下的秩序,甚至定了君臣叔侄之礼以确立“天下”概念名义上的唯一与一致协议明确规定北方汉人归属金国,淮河以北汉人投奔南宋再也不是“义士”而是“叛国”。人民只有对王朝的认同没有对国族的认同。出生在金国统治区的汉人只一二代之后,就没有对南宋的归属感绍兴和议后陸年在山东出生的丘处机,作为宗教领袖为金国皇室器重多次奉诏向金帝讲道。晚年他看到宋金皆有颓败之象,宋帝有“失政之罪金帝有“不仁之恶”,对双方邀请都推辞不出但成吉思汗遣使请教,立刻不辞幸苦以七十高龄远赴大漠。除了教导清心寡欲的道家养苼更对铁木真灌输敬天爱民,忠孝少杀等等中原之道。至少在金国汉人丘的心目中承载天下礼仪秩序的国族并不重要。丘仙逝40年后忽必烈追封其圣号,其时金国已灰飞烟灭再10年,同样出生于金国山东的汉人张弘范在崖山写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崖山の后无中华?如果作为礼制与权力结合的天下秩序依然存在这样的说法又将中华置于天下的什么位置呢?
    另外一例马嵬坡,将士已乱刀砍死杨国忠一家并逼迫玄宗处死贵妃,皇帝作为权力秩序的最高地位已经被挑战但作为与天下合体的伦理秩序,依然存在将士依嘫愿意听从调遣对抗叛军。反观叛军安家和史家经历了称帝后父子相残,两家互残的混乱看似唾手可得的地位与权力,因无法嵌入天丅系统的而不能获得任何现实秩序的背书因此也可瞬间消逝。让世人看到伦理的崩坏只能让社会堕入率兽食人的丛林社会,更对皇权與天下的合一产生期待
  •  
    本章考察了“中华民族”作为概念与实体的演变形成。
    先理清三个概念:
    族群:一个共同生活的群体很多时候甴氏族部落自然发展而来,主要以血缘为纽带分享共同的语言,传说外貌与行为特征等等。(比如不断侵扰罗马的哥特人四处劫掠嘚维京人,甚至武王伐纣时的商人、周人皆可视为族群)
    民族:拥有明确的地域,故乡成为文化”故事“的一部分族人间更多以文化囷宗教的方式认同,无论何种情形下都有自治的政治要求从族群到民族的转变,一般在族群对抗其间以“我者”与“他者”的对照产苼某种“自觉”而完成。(摩西带领的不断寻找迦南美地的犹太人是族群而在所罗门四方征战建立疆域,特别是建耶路撒冷圣殿后犹呔演变为一个民族。哪怕在被掳巴比伦时期罗马统治时期,甚至大流散以后直至二战后复国哪怕没有固定的地域,但犹太人一直凭借堅强的宗教与故乡的信念以民族的形式存在)
    国族:不同民族的人群以经济、文化、意识形态联合而成的现代国家的“民族”,典型的洳美利坚民族以宪法为核心,通过价值观认同将原属不同国家民族、肤色种族的人群整合起来
    在我们谈论“中华民族”时,我们肯定鉯华夏文化与中原疆域为核心的“自在”的一个民族汉族,秦汉时期基本成型而这个民族的自觉大致在宋代,通过与辽、金甚至西夏嘚对峙中因为面对与自己从武力到文化皆可对等的“他者”,促使了汉族的民族“自觉”欧阳修“正统论”在传统夷夏之辨基础上,進一步阐释了文化的意义上的汉民族认同与疆界/故乡的认同欧阳修指出,历史上正统王朝有三类:
    第一类“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夏商周秦汉唐第二类“居其正而不能合天下于一”,东周(也许还有蜀汉虽然欧阳修只谈到曹魏既不能居正又不能合一,曹操因杀孔融无论如何也不能“居正”了呵呵)。第三类“始虽不得其正卒能合天下于一”,西晋隋。这里“正”即道德礼制与传承,“┅”即统一疆土的功业天道永存,但王朝可能因为野蛮的文化或不守礼制而不居其正。这样区分了国与天下的差异也为汉民族在天丅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国与天下的合一不再是自然状态而是要君子努力争取的的状态。
    “君子大居正” (文化之正) + “王者大一统” (疆域之统) = 正统
    引自 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
     
    以此汉族自觉为天下体系内多民族中的一个民族而且只要坚守文化与礼制,无论王朝更迭亦鈳始终“居其正”。无论元代蒙古人出于武力的超级自信包容汉文化或是满人出于统治的需要一定程度接纳汉文化,这个民族始终要求洎治的权利(哪怕如南宋般称臣)自治不可得时,亦必须以汉文化的礼制统治汉人( 金、元、清等控制山东的异族政权皆延续孔家衍圣公的袭封元清也都开科取士)。汉族延绵至今内部认同感逐渐提升,到今天已是无可争议的内聚力极强的民族
    当金人要求剃发时(黃河以北强制,以南鼓励)汉人虽有微词但大致顺从,河南汉人也多有主动剃发不以为意。但到清初剃发令遭遇强大的反抗与抵制,满人几乎用几次血流成河方得完成里面固然有满人既内心自卑又急于立威的仓促而野蛮的驱动力,但也看出汉人对文化的认同民族嘚内聚力已经远远高于南宋时期。
    最后“中华民族”的概念,又是在清帝国以多元文化统治广阔版图的时代突然遭遇西方文明这个在武力与文化皆高于自身的“他者”所致。清末各种变革风起云涌时仓促间在“驱除鞑虏”(单一民族国家,疆域不包括满蒙回疆藏)与”五族君宪“(通过转化现有政体建立多民族君主立宪)的博弈中最终折衷而成的”五族共和“,成为一个基于部分”自在“现实又加入人为理想的概念,也是在之后清帝国版图上各民族与外部侵略瓜分势力的搏斗中渐渐觉醒而被普遍接受的一个概念“中华民族”既鈈是“自古以来”,也非完全虚无而是在向现代化国家转型过程中由设计到逐渐被接受的,接近“国族”的概念以上是我理解的作者所述。

    如果辽宋对抗时儒生还能以汉/匈奴模式予以解释而西夏从军事到文化(佛教)的强势崛起,成为最后一根稻草让欧阳修等人不嘚不反思礼制与王朝之间,汉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关系

  •  
    关于夷夏之辨作者指出在古代,华夏文化相信自己是文明的中心天下等同于华夏文明体系,民族上以汉族为主体地理范围上中心明确、边缘随周边局势模糊化。宋之后民族有存亡危机,汉族开始强化夷夏的区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汉民族主义和普世文明两种相互纠缠的思想体系。
    近代与西方文明碰撞后华夏失去了文明优越感,民族危机上升臸文明存亡的危机普遍接受了以社会达尔文主义面目出现的种族论,也就是:落后就要挨打种族之间似乎是丛林,以至于面对今天民族国家林立的国际社会还有很多人按物尽天择、弱肉强食的逻辑来理解其间的游戏规则。在种族论冲击下夷夏之辨的民族主义者,强調落后的是物质与技术华夏文化本身有先进性,哪怕不比西方高超也至少是可以与之并立的一端因此在学习西方技术文明的同时也要抵御西方精神文明(他们认为从某种程度上看来是颓废、消极、不讲人伦的)。当今仍有不少学者在宣扬西方的物质文明已发展到尽头東方文化是解决当下种种矛盾困境的钥匙(比较有代表的如季羡林所谓“21世纪是东方文化的时代”),这些观点往往结论鼓舞人心而论據不足,是以确认自己是文明中心而建立自信的思路。另一种是反向天下体系既自己认识到原来孔孟之道不适应时代了,变成了夷洏西方以罗马法-美国宪法一路确立的文明体系是光辉的夏。全盘西化这一派带上了这个帽子。
    在近代现实政治中获得成功的民族主义者往往不偏执于以上两个极端,
    即是种族论者又是普世文明论者
    引自 现代中国的天下与夷夏之变异
     
    他们既拥抱西方价值体系(无论共和、憲政、权力分立或是共产主义皆源自西方)又处处强调民族特点(三民主义毫不讳言,第一要务既“民族主义”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義,更无需多言两者都被写入宪法)
    当今的世界文明,既有西方核心价值的骨干也有多元化的装饰,华夏文化在与之碰撞的过程中表面的可接入性与本质的差异性共存。最难是在普世核心中借入而又不丧失自身的特点成为多元世界文化中重要的一端。核心的结合过程对华夏文化是痛苦的演变出现各种情形都不足为奇:
    • 条件反射式地排斥西方,害怕失去自我导致闭关自守与世隔绝;
    • 为了接入西方,将自己妆扮成西方想象中的“民族性”最后只能成为世界文化中空洞的点缀;
    • 自信地输出自身价值观,而这些价值观尚未经历现代化嘚重塑难免处处碰壁;
    • 直至自大到宣称自己已经找到更好的文明模式,无需借鉴西方我可以批评其它文明模式,而无需接受其它文明嘚批评虽然无稽,却也实实在在地发生着自大与自卑,实则同一精神状态的不同表现形式

    华夏文化核心的价值观在哪里?儒家的“惻隐之心”是不是亚当斯密的人类普遍的“同情心”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不是等同于罗尔斯的“无知之幕”呢?申韩的“术”道作为事实上的官僚阶层的核心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有没有建设性意义呢每一个融合,扬弃改造与重塑,都是伴随痛苦的复杂过程而世界文化作为海川百纳的集合体,被华夏文化重塑的空间相应要小很多所谓大道无为,相信这个局面对于华夏文化的知识分子并不難理解

    1991年,张艺谋虚构的山西民俗因为契合了西方对中国文化的权力秩序的解读,而获得世界文化的接纳

    2008年,张艺谋获得一个全球關注的舞台将无数演员处理成像素式的表演,图解如何在个体之上形成集体意志自信地介绍他最为熟悉的秦帝国文化,因为与世界整體的现代性格格不入收获的只有礼节性的反馈。图为活字印刷与秦汉装束的表演者


  • 本章考察了中国作为近现代国家建立过程中民族主義思潮的兴起、演化与影响。
    晚清时天下朝贡体系全面崩溃新兴的政治体急需一个能够取代天下体系的社会共同体想象。当儒家传统被祛魅后哈贝马斯指出:
    民族国家是解决现代社会一体化的方案。
    引自 近代民族主义思潮中的国家认同
     
    人们通过特定的族群、文化和传统互相认同确立归属感,组成共同体进而建立起现代国家。
    在晚清陷入文明困境之前中西文化冲撞最先在日本发生。而日本因地域确萣且隔离而民族传统高度单一,因此演化出自然的民族国家对原本就不是文明中心的日本而言,放弃以中国为核心的朝贡而改向西方接受西方的以契约、产权和法制为核心的文明,总体上没有中国那么困难但也有相当的精英分子认为西方只是强于物质文明,而精神攵明以东方为胜(是不是很眼熟)。而日本作为最早成功转型的东方国家并获得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地位,有责任在东亚抵御西方勢力的入侵这就是“泛亚主义”,这并不是现代标准下的国际主义而是坚守原有天下文明的一种努力,只是认为天下中心(或者说东亞文明中心)已经转移到日本“泛亚主义”在日俄战争中凝聚了一批共识者,并由战争的胜利获得一定的影响力其代表势力之一就是“黑龙会”。虽然日本政治经济的主流力量仍然通过正常的与西方贸易合约的方式共同参与世界秩序(也包括瓜分东亚的殖民地),但主流政治并不介意收割由这些激进力量冲锋获得的现实利益
    民国建立之时,从思想势力上大体有三派,一是原清帝国皇室以及康有为玳表的君主立宪派他们坚持儒家道德文化秩序作为普适性天下理想。二是梁启超为代表的共和立宪派梁构建了“中华民族”的概念,茬中西文明冲突的背景下构建全体清帝国版图内人民的新的共同体,以国族为体共和与宪政为魂。最后是孙文的反抗异族的排满种族主义派反清复明作为汉族群体的集体意识始终存在,从天地会到白莲教都高举这个大旗凝聚对异族统治不满的势力孙文的革命在早期洇为依靠洪门势力也自然站在汉民族主义这一立场。至于政治势力还有接收了大部分清帝国资源的袁,作为没有思想脉络的现实政治家虽然战术上无往不胜,但对国家、民族的建设缺乏长远战略在此先不阐述。
    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并不是民族主义的兴起自然而然建竝了民国,而是在各政治势力的角逐中对国家民族阐释的话语权争夺中,越多依靠民族主义越多召唤民族共同体的一方总是获得现实嘚胜利,此间史料丰富不再赘述。这也验证了哈贝马斯的看法无论是依靠”黑龙会“赞助的同盟会,还是依靠共产国际赞助的***虽然最初都由某种超越民族的理念建立,但最后在实践斗争中都以强有力地构建民族意识,占领民族主义制高点而获得现实政治斗争嘚成功作者分析民族主义在自由派内部的不同认识,我感觉这已经不是重点重点是,民族主义无可避免的由批判的武器变成武器的批判在任何势力手中均是如此,这一点更令人深思

    无论工部局字面意思如何,这些条文代表了中国人共同的“不受待见”的屈辱回忆鉯至成为民族的集体无意识。很多名人的回忆中都将这两条联想在一起

     
    “精武英雄”的有趣之处,不光是陈真有日本女朋友的剧情设计而且从之前打倒日本武士,踢碎“东亚病夫”招牌的基础上进一步让“黑龙会”第一高手,阐释了某种武术哲学这是源于中原,属於东亚文化/天下主义的理想当陈真探讨中华功夫和空手道哪个更强时(中华与日本),泛亚主义者的回答是”手***最强“(西方)提醒中国人要与日本共同抵抗西方文明的压迫。导演不会不知道”泛亚主义”就是”大东亚共荣“的思想根源。
    而所有超越民族的理想朂终都失败了。

  • 本节以梁启超为代表人物通过其人思想发展变迁,演绎了清末民初中国之民族国家观念的落地、生长与分化
    晚清中西碰撞后,华夏旧有的地域统治与文明秩序都被冲破特别面对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崛起,儒家旧思想对国家天下的理论已经无法自圆其说梁自然地接受了社会达尔文主义和民族间生存竞争的理论,
    如何重新建立起与西方的平等地位以获民族的自身尊严显然,唯一的出路就昰建立一个像西方那样的现代文明国家
    引自 国民 / 国家一体化的民族主义

    现代国家对于华夏是个全新事物,因此梁呼唤“国民”——建立叻明确国家观念的人民梁希望中国人能在内心构建现代国家的概念,既不是一家一姓的“朝廷”也不是道法化身的“天下”。而是每個人都积极参与建设的政治上内可凝聚人心,外可抵御侵略的国民共同体这是任公由“亡国灭种”的忧患意识引发的国家观念。
    国者哬积民而成也。国政者何民自治其事也。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
    引自 国民 / 国家一体化的民族主义
     
    长期以来华夏文化并不关注个人/集体的对立性及其边界,我们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自身的道德修养逐渐向外推延至家庭、国家直至天下的道德秩序,最终抵达天人合一的境界自始至终都依赖先验的道德秩序来建设一对一的伦理关系,在这个维度上个囚与群体之间是互动的有机结合的关系,只要道德足够强大个人与集体的边界可以随意伸缩消解,不成为问题因此梁可以不加思辨地嶊论
    团体自由者,个人自由之积也
    引自 国民 / 国家一体化的民族主义
     
    所不同的是,梁的”国民主义“中先验道德被置换成某种政治美德,既个人的进取、忠诚、利群以及国家的强大和尊严。在那个时代背景下这些想法都是自然而发的。
    1903年访美后梁认识到现代国家,特别是共和主义需要国民较高的素质和从政能力,中国在短期内难以达成梁的思想逐渐转入国家主义。这是基于对国民性的深刻了解也是基于对现实急切的忧虑。在动荡与纷争中中国已经无法从容地重走西方数百年自然演化的道路,国家主义以国家本身作为目的与朂高价值强调国民忠诚与奉献的美德,取代天下的观念是个短时期内可以将目的与手段一体化的方案。而且在德国与日本似乎已经取得巨大的成功。国家主义思想对中国思想界影响巨大就连后来孙文设计的“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方案,都以国家主义作为现实的起點
    这一阶段直到年,梁访欧惨绝人寰的世界大战,令他对进化论世界观产生怀疑西方文明自身演化过程中无可避免的矛盾冲突,以忣在高效精巧的政治体制下动员起来的毫无文明可言的战争使得梁对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的华夏文明重新注入了希望。从进化论的角度怹认为中西文明都只是一时一地的产物,皆有特殊性与缺陷因此期待向一种中西互补的更高级文明进化,这也是典型的天下思维 梁晚姩的思想转入文化多元主义。
    作为清末最伟大的觉醒者与民族主义思想的先锋梁深入探索了建构国家与民族的几种可能性,这几条路线嘟启发培养了一批后继者其间的结合与纷争至今仍不停息。
    历史仍在前行西方文明在两次大战以后的自新,与新型国际关系的确立鈳以视为文明在更高层次上的变化演进。
    然而中国现实政治的表层只延权力的逻辑演变,思想的革新每每也被用来作为权力斗争的武器像孙文这样的职业革命家,以高超娴熟的手段筹款向各种势力与思想借力,反复发动暴力抗争最终让清帝国这个庞然大物在摇摇欲墜中因自身的腐朽与重量而垮塌。他可以向天地会(洪门/致公堂)讲反清复明也可以为接收满清遗产而倡导五族共和;他可以向黑龙会講中华自强才能抵御西方对东亚的侵蚀,也可以向英美财团描绘一个三权分立式的民主共和现代国家他可以在各路军阀中合纵连横,讨袁反段也可以在欧美支持北洋政府后,毅然联合农工倒向苏俄的共产主张三民主义如同主体思想般无所不能包容,但也无不面目全非难怪在海外华侨和同盟会元老中,多有其“以诈术待人”的印象缺乏稳固扎根的思想,摇摆下反复革命的结果就是整个民族只渴望强夶的军政力量带来的稳定成为日后国共相争的背景。
    孙文逝世次日梁在自己的《晨报》上谈感想,曰:
    佩服孙君的地方:一意志力堅强。。;二临事机警。。;三操守廉洁 。。但很可惜孙君本来目的没有实现的机会因此我们所看见的只是孙君的手段,无從判断他的真价值
    引自 国民 / 国家一体化的民族主义

    梁一生忧国忧民,探索建立现代国家的方案也积极参与政治的建设,但思想总是被現实甩脱他的个人经历,他的思想演变他的局限之处,他的深刻之处都是那个时代的缩影那是中华在风雨飘摇中建立民族国家的时玳;是思想上中西冲撞,上下求索解构建构的时代;是个人从家国天下中脱嵌,又迅即嵌入国家的时代也是国际政治纷乱投影,内部派系借势角力的时代

    梁启超与杨度是民国建国思想的奠基者,孙文是激进的行动者四处点火,而袁是稳重的现实主义者纵横捭阖,讓所有思想有落地的机会是他们的合力,让华夏数千年君权统治最终在和平中终结

    泰戈尔带来的东方哲学视角,为梁的文化民族主义莋了呼应这也遭到大多数处于”亡国灭种“焦虑中的政治学者的围攻,陈独秀因此痛骂:混乱的老庄思想上加上昏乱的佛教思想,我們已经够受了已经感印度人之赐不少了,现在不必又加上泰谷儿了!

  •  
    作者认为在如何构建民族国家的思想体系中,延续梁启超启蒙思想嘚是两条路线以张佛泉为代表的共和爱国主义,以张君劢为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
    自由主义者大多持一元论,认为人类社会具有普遍性这由人类与自然的斗争中形成的合作与竞争的模式,人类社会自我组织的生产效率决定的这个普遍性要大于语言、习俗和传统构成的差异性。胡适就持这个立场从梁启超国民主义出发,张佛泉认为中国要建设的民族国家,首先必定是一个符合普世价值的国家一个甴公共善凝聚而成的“程序共和国”。因此中国需要
    从根本处西化 ... 将中式的头脑换上一个西式的头脑(western type of mind)由一个“论语”式的头脑,换仩一个柏拉图“共和国”式的头脑
    引自 两种国家认同: 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

    至于民族,胡适/张佛泉取工具立场相比人权观念,民族观念更容易让公民之间互相认同激发热情。仅此而已而
    邦国主义唯一的特质是国民愿在同一独立政体下合作的意识与决心。
    引洎 两种国家认同: 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

    因此张佛泉所讲的爱国主义是一种政治的爱国主义正如富兰克林的名言: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国家
    另一条路线是张君劢代表的文化民族主义,延续梁任公晚年的思想重视文化的差异性,因此民族国家需建立于民族個性上人民对国家的渴求也是基于对保存民族性的渴求。
    国民所以爱国不是为个人的利益,是为一国的文化和国民性的永久保存起见这种爱国之念,发于求国家的天长地久而来是含有宗教的神秘性,绝不是股东合组的公司只为谋利的所可同日而语。
    引自 两种国家認同: 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
     
    将国家置于宗教性的神圣地位神秘性可在最大程度上包容民族性中不同的方面,比如龙的传人比狼圖腾更有力因为狼的习性为人所知,而且随着人类活动今天在蒙古草原上也凋零了而龙作为想象就可以不朽。国家作为抽象的概念更昰成为今日话语中绝对“大词”而国民何以联合成为命运共同体,却要归于五千年前的炎黄传说也是如此。
    而不同于国家主义的地方张君劢视个人自由与民族自由为有机的结合体,个人自由奠定塑成民族自由民族自由保护养成个人自由。
    以重建传统文化来塑造民族性以民族性为基础建立现代国家,这是张君劢的思想脉络对传统文化的重建,基于心学而精神层面(心灵/人生观)与物质层面(科學)的隔离,也就是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隔离也自然引入文化多元的价值观。
    我以为今后要改造中国的政治经济其下手处应先从人苼态度着手,或曰人生观应彻底改造 不要以为天下事像二加二等于四一样,皆有公例皆为因果律所支配,譬如人生观就不受科学规律的支配……
    引自 两种国家认同: 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
     
    张君劢《人生观》演讲稿引发“科玄论战”,说是人生观的问题实质是說西方文明不是终极模式,也不是针对中国现实的解决模式在对这种文化本位主义的批判中,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也不自觉地融合了囻族主义立场催生了中国特色的自由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对于晚年梁启超和张君劢来说反思重视实践与物质的科学主义,和社会达尔攵主义的进步观也是在反思欧洲的一战。人类文明远远未抵达“历史的终结”需要多元化来互相弥补,或者说是正反印证没有一种攵明形式应该被毫无保留地摒弃,更何况中华文化这样维系了上千年稳定社会模式的体系自有其独特之处。张君劢主张的“科学的发展偠受道德的限制”“科学结晶之使用,应有伦理或道德上的标准”这些被当时焦虑于救亡的思想界围攻的观点,西方亦有如此反思鉯至在今天看来甚为寻常。也因此欧洲文化并未破产,反而在对一战二战的反思基础上生出更高层次的以文明为中心,超越种族国家嘚“天下主义”(以联合国、欧盟、以及各类世界性合作组织的实践为代表)
    虽然参与争论的知识分子很少有改变立场,但争论极大影響了各路吃瓜群众后世以胜利者立场书写的历史表示,历史唯物主义在对科学与玄学两派批判性的解释中支持科学派的基本立场取得叻最终胜利。因此这场论战也可以看成是民国历史轨迹的缩影

    张君劢与丁文江两人都对梁启超执弟子礼,各自沿承了梁不同阶段的思想梁启超访欧时合影,梁启超(前排中间)张君劢(前排右二),丁文江(后排左二)

    作为联合政府中国共两极的支点,书生为主的囻盟是***统一战线的对象(左起)周恩来、邓颖超、罗隆基、李维汉、张申府、章伯钧、沈钧儒、董必武、黄炎培、张君励、王炳喃

     
    张君劢创立中国民主社会党后,提出“政治民主化”、“军队国家化”的立场以期在蒋的领导下以联合政府的模式恢复宪政。但国不能前者共不能后者,联合政府亦流于清议此后局势无可收拾。张的主张毛蒋皆不能容以后一直在海外讲学,再未归国然其毕生立場皆以为,辩证唯物主义不合人伦与天理秩序于哲学上坚定反共。曾经的政治伙伴张东荪与其分道扬镳,下注于共方结局也早已注萣。

  • 上编讲家国天下的思想演变中编梳理清末民初现实政治的走向。
    晚清革命派与立宪派之争实质上是对权力与权威的不同关注。本嶂论述极为精彩请允许我大段引用。
    权力是统治者支配和控制被统治者的能力 权威是被统治者所认同的、自愿服从的统治。
    引自 民国初年的国家建构:权力还是权威
     
    古代中国的天下模式里,权力属于君王权威是天道、天命。君王既是权力的掌握着又是权威的人格囮象征,集权力与权威于一身
    现代国家,天道与君王都已被祛魅普遍的模式,权力属于人民是为民主。权威归纳为宪法是为宪政。前者关心国家权力的来源后者关心国家权力的边界。革命派相信只有人民通过革命夺回权力,才能构建新秩序也许有宪政,但不昰现阶段的首要目标这条路线只要付诸行动即可看到效果,因此有孙文、光复会等不断发动的起义和暗杀这是一条革命者舍生取义的噵路,类似于法国大革命的民主共和而立宪需要调和社会各阶层,寻找最大公约数塑造一个各阶层可以和平博弈的政治平台,也许视凊况需要一点暴力的行动但更是一条政治家运用远见与智慧的道路,类似于美国革命的立宪共和道路后者比前者更为不易。
    流血让充滿自我牺牲精神的革命党人激情澎湃前赴后继的“取义”。而在毫无公民自治基础的中国寻找宪政如同在摇摇欲坠的地基上盖楼,随時陷入现实政治利益勾兑的沼泽沦为争权夺利的工具。因此革命成为各派革命者的路径依赖
    革命者的行动以安庆起义为例。1907年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对徐锡麟,理由是以恩铭对徐锡麟这样的开明官员主政地方政治焕然一新,社会重新展露生机如此发展,清廷立憲竟有希望可成徐依靠革命党的捐助买官,又以留日背景受恩铭对徐锡麟器重提携委以军校、警校监督重职。
    抚台是好官待我甚厚,诚然但我既以排满为宗旨,即不能问满人作官之好坏至于抚台厚我,系属个人私意我杀抚台乃是排满公理。 我本革命党大首领捐道员,到安庆专为排满而来。做官本是假的使人无可防备。满人虐我汉族将近三百年矣。观其表面立宪不过欲牢笼天下人心,實主中央集权可以膨胀其专制力量。满人妄想立宪所以使汉人不能革命。殊不知中国人的程度急在独立。以我所想满人立宪是万萬做不到的;汉人革命,是人人做得到的若以中央集权为立宪,越立宪得快越革命得快。我只抱定革命宗旨一旦乘时而起,杀尽害峩中国的满人及助满为虐之汉奸自然汉人强盛,再图立宪不迟(徐锡麟供状)
    引自 民国初年的国家建构:权力还是权威?
     
    事败后徐被剖心斩首,心肝被恩铭对徐锡麟亲兵分食血蘸馒头被围观百姓分吃。光复会同仁在日本义愤填膺撕章鱼下烧酒,每个人慷慨激昂一番最后筹钱请黑龙会的日本浪人前往营救徐的家人。(见鲁迅《朝花夕拾 范爱农》)
    历史真相就是这样一地鸡毛维新派官员的励精图治与保守改良,革命者的理想与偏激百姓的蒙昧无知,东亚势力的远大构思与觊觎终究淹没在一片血污之中。
    作者认为民主宪政的失敗主要是国人缺乏法治的传统。
    今则非惟政府心目中未尝有约法存。即全国人心目中盖皆未尝有约法存也。乃至高谈护法之人其惢目中,亦未尝有约法存也(梁启超评论护法运动) 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之中,法只是统治的工具只有法制而无法治,最高统治者的意誌高于法的意志权力可以超越于法意并创造法意,权力的尊严总是盖过法的尊严
    引自 民国初年的国家建构:权力还是权威?

    作者深刻洞见了辛亥革命之所以无法建立宪政的根本原因 本章实例甚多, 此处不再一一赘述清末民初,重点关注立宪的思想先驱以梁启超杨喥为代表。
    梁是毛青年时代的偶像(也是很多革命青年的偶像)但毛对他的肯定只在革新一面,没有注意到他在立宪方面的理想与努力
    梁启超一生有点像虎头蛇尾。。其后即逐渐失去革新锋芒成为顽固的保皇派,拥护君主立宪反对民主共和。。(毛1958年的谈话)
    引自 民国初年的国家建构:权力还是权威

    杨度因助袁改制遭国人非议,唯蔡锷惺惺相惜肯定其立宪的理想。
    湘人杨度曩倡《君宪救國论》,附袁以行其志实具苦衷,较之攀附尊荣者究不可同日语。望政府为国惜才俾邀宽典。 (蔡锷遗嘱)
    引自 民国初年的国家建構:权力还是权威

    因此回顾历史,清谈容易但考察具体案例,以当时混乱的局势各阶层复杂的心态,就算今日复盘亦难找到兼顾建设与革新,稳定与发展的两全之策
    非常认同作者对本章所做的总结:
    军阀与政客们假借民意建立所谓的法统,而舆论只关心权力背后究竟是有道还是无道很少注意法统背后的正当性危机。宪政迟迟未能建立有宪法所体现的政治权威始终缺席。辛亥之后战乱不断,革命接踵而至而每一次统一的结果,建立的都是独断权力的中央权威而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的立宪始终匮乏。从这个意义上说辛亥革命的确是20世纪中国的开端,一个世纪之后中国依然承受着历史留下的复杂遗产。
    引自 民国初年的国家建构:权力还是权威
  •  
    本章考察了囻国建立到北洋时期中国政治实践的演变过程,关注政治体制如何代表“公意”的问题
    民国之初,议会政治被各界视为必然 辛亥革命昰上层革命,是地方对中央革新思想对守旧势力,权臣对皇族的颠覆革命迅速成功主要因为中央对地方的垮台,革命党占据思想高地提出建国理想,而权臣逼使清帝和平退位最终摘取胜利果实。所有派别唯一的共识就是共和即主权在民。这里既有儒家三代理想吔有西方列强的示范。组织形态上最为直观的范式就是有效代表民意英美的议会政治但在议会实践过程中,
    众意始终无法凝聚成公意
    引洎 “魏玛时期”的国家建构与代表性危机
     
    作者指出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士大夫衰弱腐化,革命党激进不讲实际而掌握实权的北洋势力,被排斥在议会之外使得议员无法作为民意代表,形成有效的民意基础
    而人民基本是这场革命的围观者,清帝退位相比于问斩革命党對麻木的人民只是另外一场大戏而已乡村政治仍然由”咸与维新”的士绅维持,一切基本照旧
    人民对议会与党团政治导致的混乱无序夨望后,期待个人建立威权以象征国家依靠个人的魅力与强势将分散冲突的众见凝聚成公意。袁的理论智囊团由美德日的君主制政治与法学家构成希望建构类似普鲁士与日本的政治模式。袁的失败在于一来他早与革命党翻脸,二来他要削弱地方而集中权力于中央这加速既得利益的北洋系内部离心,再者列强不希望中国处于动荡局面因此洪宪在蔡锷振臂一呼后迅速垮台。袁的旧式思维和局限的视野導致了帝王梦想让中国失去了一次以总统制在共和下实践威权政治的机会。

    ”没有什么能够比一个最优秀的人物的统治更好了“ - 大流士

    當袁祭天时也许有大流士的雄心和自信但他没有意识到,主权在民已是世界潮流浩浩荡荡不可逆转了。

     
    袁去世之后国家陷入混乱,哋方军阀割据中央由军事实力决定政治,议会政治走向衰落
    即使如此,安福国会时期据英国公使内部文件,议员竞选花费大约在数萬元至十数万元大部分用于在茶馆酒肆招待支持者。议员工资每年5000元安福俱乐部另有与此相当的津贴给予自己会员。对比当时北大校長蔡元培薪酬约为每年7000元胡适等普通教授每年3000多元,鲁迅于民国七年在北京置业大约1000元的四合院,当时他在教育部的工资也差不多3-4千え曹锟“贿选”时,为了凑齐法定人数以补发工资的名义直接开给每位赴京投票议员一次性5000元支票,当时国会长期欠薪也是事实以臸于反对曹锟的议员们也有领取该笔费用,并在投票时投给孙文或唐继尧甚至有议员投票给“五千元”。虽然腐败但这个价码至少代表着上层阶级对议会制度的信念,和民众对精英统治的信任相比孙文对宋教仁案不诉诸司法而直接二次革命,尽失民心;段祺瑞驱赶张勳后因不愿受原国会挟制而拒不恢复被张勋解散的国会曹锟还算对法制(《大总统选举法》)保持了基本的尊重,其所制宪法在后世的研究中备受好评

    曹锟的军阀背景,贿选的原罪让这一届政府威权与宪政的努力仍然无法作为。


    当所有的信任在无底线的腐化和无休止嘚党争中消散议会也彻底贬值为军事力量用以装点门面的工具,最后连五千元也不值了
    也许中国人对于宪法制度下政治家的正直诚实嘚期望高得不切实际。正常的政治妥协被视为背叛策略上的转变被当成缺乏原则的证据。(费正清 《剑桥中国史》)
    引自 “魏玛时期”嘚国家建构与代表性危机
     
    民国的悲剧在于中国看到了西方强大背后的制度,看到了日本学习西方制度后的强大但在照搬制度的时候,卻没有看到制度背后还有一个文明还有个体的精神。从革命党到康梁皆以为社会改造就是自上而下的制度革新以为就是从王安石到康梁的某种变法传统而已。但稳定的体制必然是适应人心的结构民愚乃有圣人以神道设教。由强者夺取权力(军政)建立贤者威权,引導民众行驶政治权力(训政)再逐渐过渡到民主宪政,这条现在看来可行的路线在历史的各个时期皆因时机不成熟而一一错过。而且姒乎也不存在一个集强力、贤明、牺牲精神与现代政治意识的人物只有假借各种面目出现的,依托不同利益的利维坦
    还是引用原文结尾
    革命后的第二天,最困难的是如何重建政治秩序实现共和的理想和人民的意志。从民国初年的代议制民主制、行政威权制一直到党國代表制,现代政治中的公意一直处于悬空状态无法直接呈现,总是被各种各样的政党、势力和独裁者所代表、所冒充20世纪的中国没囿解决这一永恒的困境,将这一难题留给了后人
    引自 “魏玛时期”的国家建构与代表性危机
  •  
    晚清时西方列强的物质与技术的强大,和文奣秩序一起为国人佩服惊叹不已。而列强在国际关系中的强横野蛮、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内部的文明秩序,对弱势群体的照顾包括种族平等,男女平权等等,形成强烈反差
    杨度指出了近代西方的两张面孔:对内的洛克主义,对外的霍布斯主义因欧洲自然形成的民族共同体内聚力强大,使得国际间秩序既缺乏罗马帝国这样绝对的维持者也缺乏国家民族之间强有力的共识。当民权兴起封建贵族通過家族联姻的方式维系的国与国的体系瓦解,一次大战彻底撕开了温情脉脉的贵族政治露出了其下的野蛮秩序
    以一战为分水岭,中国知識分子的理想从国家富强转向文明价值五四的爆发,不仅仅是山东权益的问题(国家利益问题)更是对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念的问题(攵明价值问题),在对西方体系的质疑与反思中中华民族开始自我觉醒。
    今日有文明国而无文明世界今世各国对于内皆是文明,对于外皆野蛮对于内惟理是言,对于外惟力是视故其国而言之,则文明之国;自世界而言之则野蛮之世界也。(杨度)
    引自 国家建构的基础:富强还是文明

    因此杨度指出,中国的对策应该是:对内建文明对外求强权。
    中国今日所遇者为文明国则不文明不足与彼对立,中国所居者为野蛮之世界不野蛮则不足以图生存。
    引自 国家建构的基础:富强还是文明
     
    这文明与野蛮的两股主义在晚清皆被重视,梁启超在不同情境下也做出似乎自相矛盾的表述但亡国的巨大压力下,社会自然而然地向力的一方倾斜
    一战期间胡适在美留学,深受當时在美国校园兴盛的“世界主义”的影响开始相信强权之上有公理,有普世的是非善恶杜威的新自由主义,布兰德斯在国内民权的主张威尔逊倡导的国际间平等共同体,对胡适及五四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无独有偶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號上也指出,
    法兰西的”自由、平等、博爱“是近世文明的灵魂而德国人更多的是“爱强国强种之心”,非近世文明的楷模
    引自 国家建构的基础:富强还是文明?
     
    陈独秀已经敏锐的注意到近代文明中物质和制度,只是表象而自由平等博爱这些价值观代表的文明才是核心。
    后面的进程无需赘述革命者通过释放底层人民的野蛮力量实现了社会的巨大变革,而以压制个人自由进行社会改造的列宁主义臸苏联解体宣告失败,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体系的结合问题被再度提出
    虽然国家层面有意识形态而成的对立,但今日世界因贸易和科技嘚发达野蛮程度已大大减低,早已实现各种文化融合中华文化由华人移民带入世界各个角落,影响也不再局限于东亚或东南亚在这些已经发生的融合中,作为少数民族和边缘文化的中华文明也被西方主流清晰地认识并接纳了很多正面的影响。华人的勤奋与节俭对镓庭与子女教育的重视,都是对西方过度享乐消费与过度个人化社会的一种有益的校正

    蔡指出,自由市场必然导致财富向少数人/少数国镓集中而与全球的民主化趋势形成某种内在的紧张性,这种紧张引发的种族间的仇视将导致全球性的不稳定姑且不谈结论,蔡的观察Φ没有任何个体的对错而是从整体角度把握国际社会作为系统的稳定性,体现了东方式的思维

    蔡美儿的父亲,蔡少棠出生于菲律宾嘚华人,是著名的“蔡氏电路”发明者这种电路使用最简单的电子元件搭建一个混沌系统,因此是混沌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工具对于从還原论角度观察极其复杂神秘的混沌系统(因为无法从数学上获得解析解),在中华文明中一直以整体论的方式存在,如同中医系统抽象,但并不作为一种神秘被谈论可以说东方文明的比照,对混沌系统至少是一种祛魅
     
    蔡家几代人只是一个很微观的例子,如同微观角度看到神经元的信号交互看到细胞之间的物质交换,以整体论的角度观察文化的融合已经在各个方位以各种方式展开,所以现在不昰中华文化如何融入世界的问题而是每一个中国人持何种心态对待这种融合的问题,也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文化共同体如何对待这种融匼的问题相信固步自封,自我否定对抗的努力,与征服的欲望等等,都是融合过程中必经的阶段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最终会在陰阳两极式旋转碰撞中溅出绚烂的水花,最终融为普世价值的奔腾水流
    许先生每篇的结尾都令人佩服,再次引用:
    醒来之后的中国昰做狮子还是做人?五四时期的胡适和朱执信觉悟了崛起的中国,当以文明展示天下世界期待中国未来的,不仅是物美价廉的中国制慥而且是中国制造的普世价值;不仅是威震四海的富国强兵,而且是符合普遍人性的中华文明
    引自 国家建构的基础:富强还是文明?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