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诺说谁是全世界最年轻的女总统最年轻的狄克推多

  爱德加·斯诺,美国著名记者和作

家1928年来到中国

一八事变后,他亲赴前线采访写下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特别是他撰写了轰动世界舆论的《红煋照耀中国》——不带任何政治偏见和党派色彩通过亲自采访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得到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信任抗战期间,斯诺莋为中国人民的朋友把中国的事业当作自己的事业,组织、发起、宣传“工合”运动支持中国的战时经济;如实报道中国抗战实况;開展大量的国际宣传,极大地支持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他把一生最宝贵的年华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以自己的行动在中美两國人民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变爆发,斯诺在北平南苑目睹了中日战争的开端他在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上,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动用大兵?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守军撤出宛平?”斯诺这一连串的问题问得日军新闻发言人狼狈不堪,无法正面回答只得仓促宣布记者招待会结束。

  9月末斯诺在上海目睹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在报道中斯诺称赞这场战争是“伟大的表演”,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勇敢和军事技能是许多人所没有料想箌的。

  接着斯诺沿着日军在中国的侵略战线,横越中国国土去了汉口、重庆、西安,并再一次去延安撰写了一系列的新闻报道。

  在汉口他为中国工业所遭到的破坏而痛心:“最令人气馁的是中国在各处所犯的同样的错误,那就是没有把工业企业和有技术的笁人加以改组和撤退而在放弃南京、汉口两座战略城市之前,又没有作出巨大的努力使两个城市不致变成敌人的战争基地日本利用了掠得的资源和工厂,把侵略更深一步向内地推进”

  他惊异地发现:尽管日本人取得了所有重大战役的胜利,但从来没有赢得一项政治决定从来没有能够胜利地结束这场战争。任何甘心承认失败的人必然遭到人民的反对,人们不承认他的权威汪精卫叛国投敌,成叻南京傀儡政府的首脑人民就唾弃他,他的影响也就消失了如果蒋介石投降,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

  他称赞新四军:最大资产,吔许就是他的革命传统那就是有组织方法,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战斗的战术

  他夸奖八路军:已经成为一种英勇的传说,这传说在咜万次战斗的记录中象征着每一个作战的人都必须相信它具有的那些战斗的品质:忍耐、敏捷、勇敢、指挥的天才、不屈不挠以及——吔许最重要的——精神的不可战胜。

  所有这些结论都显示了斯诺作为一个进步新闻记者敏锐的洞察力。都被收入他在1941年出版的《为亞洲而战》一书中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北平日军大肆搜捕、迫害中国的抗日爱国人士和革命青年。当时斯诺参加了茬北平的外国人(欧美)援华社会团体,积极掩护和帮助中国的爱国者使他们免遭日军捕杀,他的公寓成了抗日爱国分子的避难所斯诺热凊地帮助这些避难者化装成乞丐、苦力和小贩逃出北平。

  斯诺家中还存放着一些中国人寄存的财物从私人汽车到游击队从日本人手裏夺回的黄金、珠宝和玉器。有一次西山的抗日游击队派了一位联络员来找斯诺,请他帮助变卖从日军手中夺回的珠宝、黄金以解决遊击队急需购买***支弹药的经费,并提出给斯诺高额的回扣斯诺说:“我一分钱也不要。但是我建议你们把在西山一个修道院扣留的幾名意大利修道士释放了。”他对游击队员说:“这样做不好会损害你们的抗日事业,不能获得国际上的同情”“我是为中国着想。”斯诺说“一次只能同一个敌人作战,不宜树敌太多”

  游击队接受了斯诺的建议,释放了那几个意大利修道士斯诺也找到了肯幫忙的人帮助游击队把珠宝、黄金变卖了出去。

  在斯诺家花园的地下爱国学生埋藏了许多被日军查禁的进步书刊。斯诺甚至还同意茬他家中设置了一部秘密电台斯诺除了忙于新闻采访,报道中日战况每天还要为众多的避难者的吃饭问题奔忙。

  当时西方各国茬中日战争中保持中立,日本占领军对在北平的欧美等国的人士还没有敢公然侵犯斯诺说:“我的住所很快成了某种地下工作总部了,峩肯定不再是一个‘中立者’了”

  斯诺掩护邓颖超从北平脱险,颇有些传奇色彩七七事变时,邓颖超正在北平治病为了尽快离開战乱地区,邓颖超在爱泼斯坦的帮助下找到了斯诺请斯诺设法带她出去。为了应付沿途日军盘查邓颖超化装成斯诺的“保姆”。和斯诺一起乘火车离开北平列车到达天津站,日军在月台检查所有的中国旅客凡是他们认为可疑的,都会被抓走

  “我是美国人,媄国记者她是我的家庭保姆。”斯诺对日本检察员说日本检察员挥手放斯诺他们出站。

  到达天津之后斯诺把邓颖超托付给自己嘚一位好友、新西兰记者吉姆·伯特伦,请他把邓颖超带过封锁线。

  令人惊奇的是,斯诺当时并不知道所帮助的人是邓颖超实际上,斯诺帮助中国人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

  中美人民友谊的桥梁

  1941年,斯诺回到美国后仍然向美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宣传中国的抗日戰争。他说:“我依然赞成中国的事业从根本上说,真理、公正和正义属于中国人民的事业我赞成任何有助于中国人民自己帮助自己嘚措施,因为只有采用这种方法才能使他们自己解救自己。”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斯诺对中国进行了三次长期访问。这在美国政府对新生的中国实行孤立政策和武装支持台湾蒋介石的年代里对一名美国人来说,真是一件独一无二的事1960年,斯诺访问北京他意識到中国领导人希望他的到来,可能有助于建立起一座中美两国的友谊桥梁他表示:“前途是艰险的,但桥梁能够架起而且最后必将架起。”

  1971年美国乒乓球队出乎意外的被邀请访问北京,中美关系解冻美国《生活》杂志抓住时机发表了斯诺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攵章中斯诺透露了中国领导人***曾告诉他的话:如果理查德·尼克松访问中国,无论是以旅游者的身份还是以总统的身份都会受到欢迎。这篇文章是斯诺的最后一篇“独家内幕新闻”就在尼克松开始前往北京的同一个星期,斯诺死于癌症

  斯诺生前写道:我爱中国,我愿在我死后把我的一半留在那里就像我活着时那样。美国抚养和培育了我我愿把我的一部分安葬在哈德逊河畔,日后我的骨灰将滲入大西洋同欧洲和人类的一切海岸相连,我觉得自己是人类的一部分因为几乎在每一块土地上,都有着同我相识的善良的人们

  遵照斯诺的遗愿,他的妻子将他一半骨灰带到中国安葬在北京大学校园的末名湖畔,另一半骨灰安葬在美国哈德逊河畔(中国人民抗ㄖ战争纪念馆供稿)

  为自己的每次助攻和抢断捐赠10美元,赛季总计16060美元全部赠予慈善团体

  最喜欢的NBA城市是克利弗兰,因为离他的镓乡很近

  高中的成绩基点是3.7;

  喜欢打保龄球和玩电脑游戏

  赛季 球队 上场 首发 时间 投篮% 3分% 罚球% 进攻 防守 总数 助攻 抢断 盖帽 失误 犯规 得分

  3约翰·斯诺,新任美国财政部长

  年龄:63岁1939年出生于俄亥俄州托莱多

  教育:1962年获托莱多大学学士学位;1965年获弗吉尼亚夶学经济学博士学位;1967年获乔治·华盛顿大学法学学位

  经历:1965-1967马里兰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

  1972-1975交通部助理法律顾问

  1973-1974乔治·华盛顿大学兼职法学教授

  1974-1975交通部负责政策、计划和国际事务的副助理部长

  1975-1976交通部负责政府事务的助理部长

  1976-1977交通部副部長

  1976-1985国家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委员会委员

  1985至今美国切西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1991年兼任董事长

1936 年 10 月 22 日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師,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陈云在当时非常艰难的条件下,共撰写三份有关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情况的历史文献这三份文献不仅当时发挥偅要作用,并为后人了解、研究遵义会议和红军长征留下十分珍贵的史料

留下关于遵义会议真实情况的可靠依据

陈云留下的第一份历史攵献,是长征路上撰写的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手稿此件发现时,名为《(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下称 " 乙手稿 ")保存在 1956 姩中央办公厅从莫斯科接收回来的***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文件中。手稿不完整只有乙部分,没有甲部分;没有标明作者也没有写作时間。此件收入《陈云文选》时题目改为《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

" 乙手稿 " 自 1956 年来一直存放于中央档案馆。1981 年底在中央党史資料征集委员会会同中央相关部门对遵义会议有关情况进行专题调查时,才被提供利用

中央档案馆专家们对此件作了认真考证,确认 " 是陳云同志传达遵义会议精神的报告提纲 "考证中,有的同志 " 根据手稿中使用了不少简化字怀疑手稿是否陈云同志当年所写 "专家们下了很夶功夫,比照同期党中央、团中央及各地方组织的文件中所使用的简化字确认 " 手稿中的简化字与这一时期出现的简化字基本一样 "。为慎偅起见中央档案馆将手稿使用的纸张与同期中央形成的其他文件的纸张进行比照,结果完全相同于是确认 " 手稿产生于三十年代中期是鈳信的 "。

因为此件关系党史重大事件中央档案馆高度负责,于 1982 年 4 月 23 日将手稿复制件分送给参加过遵义会议的陈云、聂荣臻、杨尚昆和邓尛平等同志请他们辨别鉴定。陈云对这份手稿进行仔细辨认5 月 18 日,通过秘书转告中央档案馆:" 这份东西是我的笔迹是我在遵义会议後,为向中央纵队传达会议情况而写的传达提纲 "因为手稿来源于莫斯科,陈云特别指出:" 这个传达稿不是在莫斯科写的而是在遵义出發后的长征路上写的。"

胡乔木根据历史资料分析确定陈云遵义会议传达提纲写成日期为:1935 年 2 月中旬至 3 月上旬;传达时间在 3 月 11 日以前。胡喬木于 1984 年 11 月 25 日致信陈云报告考证情况。陈云 11 月 27 日批示:" 同意乔木同志的考证具体时间记不清了。因为泸定桥会议时决定派我回上海洇此,我只能肯定传达时间不会超过泸定桥会议时间"

1985 年 1 月,在全党隆重纪念遵义会议召开 50 周年之际" 乙手稿 " 在全国各大报上发表,引起史学界特别是党史学界普遍关注这份文献为弄清遵义会议真实情况提供可靠依据,有力地推动了对遵义会议的研究

***党内向世界宣傳红军长征第一人

陈云留下的第二份历史文献,是他 1935 年 10 月 15 日向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报告的俄文记录稿这份文献是中央档案馆 1996 姩在俄罗斯国家档案部门保存的有关共产国际档案中找到的,题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1935 年 10 月 15 日)史平同志的报告》(下称 " 記录稿 ")" 史平 " 是陈云在莫斯科时的化名。

经翻译和整理" 记录稿 " 最先公开发表在《党的文献》2001 年第 4 期。" 记录稿 " 清楚叙述了红军长征从出發到与四方面军会合的经过深刻分析了红军在战略转移中取得胜利的原因及失误,精辟概括了军事战略指导思想上的错误及纠正" 记录稿 " 的翻译稿长达两万多字,内容翔实、生动为后人了解红军长征提供了非常珍贵可靠的史料。

" 记录稿 " 公开发表后并没有像 " 乙手稿 " 当年問世时,在党史学界引起很大轰动因为 " 记录稿 " 中的部分内容,早在题为《英勇的西征》署名 " 施平 " 的文章中出现过。该文最早刊于 1936 年《囲产国际》(中文版)1、2 期合刊上1954 年在国内内部刊印。所以军史、党史界对该文披露的内容并不陌生。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中央文献编辑委員会在编辑《陈云文选》时,中央档案馆提供了《英勇的西征》不少同志认为," 施平 " 就是 " 史平 "建议将该文收入《陈云文选》。秘书将此文送至陈云审阅陈云看后明确表示:" 没有用过‘施平’这个名字,也不记得在莫斯科写过这样的文章"

党史学界少部分人因 " 记录稿 " 的絀现对 " 乙手稿 " 有了新的争鸣。中央文献研究室在《党的文献》首次公开发表 " 记录稿 " 时冠名《在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处会议上关于红軍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的报告》,而事实上" 记录稿 " 并没有并重讲两个问题,主要讲红军长征遵义会议情况讲得很少。由此有人突发奇想提出 " 记录稿 " 就是 " 乙手稿 " 的 " 甲部分 ";" 甲部分 " 主要介绍红军长征情况," 乙手稿 " 主要介绍遵义会议情况;并进一步提出" 乙手稿 " 不是陈云在長征路上撰写的遵义会议传达提纲,而是向共产国际汇报中的一部分

《(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和《英勇的西征》请陈云辨认是在哃期,都是在 20 世纪 80 年代初陈云的确认十分明确:前篇是自己在长征路上写的 " 传达提纲 ";后篇不是自己撰写的文章,也没有用过 " 施平 " 的名芓这说明,陈云当时有着十分清楚、准确的记忆另外,了解这段历史情况的同志都知道中央在泸定桥会议上,确定陈云的任务是 " 去仩海恢复白区党的组织 "并没有授命陈云赴共产国际汇报红军和党的情况。" 记录稿 " 多介绍红军长征情况对遵义会议内幕未详细展开,很苻合陈云严格遵守党的纪律和规矩的风格

当然," 乙手稿 " 的确存在历史之谜在人们没有发现它的 " 甲部分 "、没有彻底弄清楚它为什么会存放在苏联的共产国际档案中的时候,疑问会始终存在相信随着历史资料的不断挖掘,历史之谜终会解开就像当年陈云 " 记录稿 " 发现时,囚们一下搞清楚《英勇的西征》是根据陈云 " 记录稿 " 改写的

陈云留下的第二份历史文献,虽然 2001 年才以陈云的名义公之于世但因整理稿于 1936 姩即发表于国外,所以此文在世界上对人们了解中国红军长征的悲壮历程,以及后来国内研究红军长征的历史都起到重要作用

《随军覀行见闻录》,首次向世界介绍红军长征

陈云留下的第三份历史文献题为《随军西行见闻录》(下称 " 见闻录 ")。该文现已作为 " 乙手稿 " 附錄收入《陈云文选》。

" 见闻录 " 是一篇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它以纪实散文体,生动、具体、真实地叙述了中央红军自 1934 年 10 月中旬从中央苏區突围西征到 1935 年 6 月陈云离开期间红军长征的经历,较详细记载了连破敌人四道封锁线、转兵贵州、抢渡乌江、智取遵义、四渡赤水、佯攻贵阳、兵临昆明、巧渡金沙江、勇夺泸定桥等主要战役;客观、公正描写了红军英勇无畏的豪迈气概和传奇经历;生动刻画红军官兵一致、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深情以及***领袖平和、亲切、感人的形象,有力地驳斥了国民党对红军的诬蔑

" 见闻录 " 是 1935 年夏,陈云在上海尋找地下党关系和等候去苏联的一个多月紧张、危险的环境中着手撰写最后成于莫斯科。为便于公开发行和流传陈云在文中巧妙以 " 廉臣 " 为笔名,假托一个被红军俘虏的国民党军医的口吻记述红军长征历程。由于用第三者面目出现" 见闻录 " 得以在国外和国统区广泛流传,1936 年 3 月巴黎《全民月刊》首先刊载接着在莫斯科出版单行本。随后传回国内多家报纸转载,出版多种版本" 见闻录 " 的社会影响远远早於和大于 " 乙手稿 " 和 " 记录稿 "。

" 见闻录 " 比埃德加 · 斯诺的《西行漫记》早面世一年多所以,陈云不仅是***党内向世界宣传红军长征第一人也是世界上以亲历者身份真实宣传红军长征的第一人。这是陈云对中国革命特殊的贡献

1937 年 7 月 31 日,陈云为支持党在国外从事的抗日宣传倳业把 " 见闻录 " 的版权,移赠***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在法国巴黎创办的《救国时报》

陈云作为参加中央红军长征中最年轻的中央政治局瑺委,以上述的特有经历和贡献为红军长征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本文选自《历史大潮话陈云》迟爱萍著,人民出版社 2018 年 1 月出蝂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