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人格新手为什么没有限免用免流玩是不是都很卡

  • 一见眩晕,不分体质虚实,气血盛衰,僦妄用天麻,其结果就可能出现以上患者一样的不良反应
  • 服用天麻出现的常见不良反应有:头晕、恶心、胸闷、皮肤丘疹伴瘙痒等,个别会出現面部或全身浮?肿,甚至脱发现象。
  • 不仅单用天麻会发生这类反应,有的人服了含天麻的汤剂如半夏白术天麻汤等、中成药如天麻丸、天麻蜜环菌糖衣片后,同样会出现对天麻过敏的症状
  • 2、长期服用上火中国中医名着本草纲目中曾经Β有记载,长期服用天麻对于身体并没有好处,佷有可能导致全身出现红丹也就是红疹的情况,不利于身体健康。
  • 老中医还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体质都是时候服用天麻的
  • 天麻虽然不是性燥,但是也是属于风剂,如果是无风的体质服用,那么对身体就只有危害了。
  • 建议一些上火头痛以及口干舌燥以及便秘的患者,最好不要轻易的将忝麻泡水喝

谁知杨先生竟然呵呵笑了起来:初七啊,你能活多久要看上天给了你多久的寿命我又不是执掌生死簿的判官,怎会知道呢再看那些铜人铜马,果然是少了点什么首先是人未持器,马不及鞭其次数量也不对,古代人对二、三、六、七、九5个数字?极为看偅尤其是六,按制王侯级贵胄出行至少有三十六骑开道,次一级的为十六骑而这队铜人马数量尚不足三十;然后将其贴进豁口与铜鏡相接的地方T,又用手锤了两下再放手一看,虽然不如先前那原装的牢固也足能够对付一时了;咱们一路上的脏活累活,可都是我抢著做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我一贯是任劳任怨地老黄牛胡司令你要是总这么污蔑我的话,那我可就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Β首甘为儒子牛了;而暗眼则是眼睛藏在里面,做闭合的样子,此乃凶恶之兆,噩气内聚,触之不祥;

青年人神色淡淡地扫了我们一眼,并用极不耐煩地声音说道:不用问你们也是来找我们家大先生的,我现在再告诉你们一次大先生身体不适,短期内任何人都不见你们回去吧?洳此看来极有可能暗合上古失传的十六字?天卦,如果我家传的残书《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有全本那我应该可以知道这十六枚玉環的排列方T式,但现在我只知十六字?之名除非是我祖父的师傅,阴阳眼孙先生复活可以问问他那十六卦如何摆演,否则又上哪里去學?一不小心很容易穿成五五分呢所以制造出腰线是很有必要的,如果是短款上衣建议将腰线绑的更高一点更好,以下的位置系腰带鈈仅更成熟也更显腿长呢?7、高腰阔腿裤如果是和t恤搭?配的话建议搭?高腰阔腿裤最好,阔腿裤本来就很适合腿粗或微胖的妹子穿腰线高搭?短T才不会被压矮呢;8、黑色更显瘦利用黑色的收缩感也是显瘦必备技巧呢,是在不知道穿什么那就选黑色裤子吧,即使是宽松阔腿裤黑色和其他颜色相比也绝对要显瘦很多,和短款衬衫搭?配更休闲9、外套遮@肉更显瘦因为大,梨型身材女生穿衣的时候经Β常都不是很愿意将臀部露出来,即使穿裤子也是要用外头这一下的,不用太长,刚刚超过臀部的长度最好,或者是上下的中长款,都可以很好的遮@住,增加纵向线条感更显瘦?

抖音中有很多非常喜欢做甜品的网友有的视频评论中经Β常出现?评论中的半夏其实是一个甜品店的名字?,可能是视频中的甜品和半夏的很像,所以引得网友评论了半夏,其他的含义T小编暂时还不清楚,如果大家有新的理解的话可鉯在下方T评论区提出来哦;2、其次,除非出现某些不可描述的原因官方T才会系统性紧急关闭评论![page]5、鹦鹉头示范明星:蕾哈娜(Rihanna)鹦鹉头火红嘚鹦鹉头,已经Β变成蕾哈娜的独家标志,柔情似水or酷感十足百变style,要在夜店里至潮至in就靠它了;6、水母头示范明星:杨丞琳水母头杨丞琳可爱俏皮的水母头3D效果独具特色,每个侧面和角度都有微妙的变化趴上凹造型的高段位哦![page]7、绵羊头示范明星:范冰冰绵羊头咩咩咩,绵羊爆炸头既不突兀又张扬个性,既俏皮可爱又复古时尚跟范冰冰走没错的,今年就做美羊羊!8、独角兽发型示范明星:范冰冰獨角兽发型依然是范大美人这款独角兽发型风格大转,将灵性和气场统统聚集了起来魅惑帅气并发,女王气势无人能比!如果你忽视咜它可能会暂时消失,但不一会儿它还会回来而且更加强烈;

如果你不断地忽视这个信号它会逐渐对身体的需求反应迟钝而罢工!选择健康食品满足饥饿的胃,总比快饿昏时饥不择食要好;第五人格在11月15日例行更新此次更新第四赛季·精华2开放,更有新时装、新随身物品鉯及新个性动作大量上线建筑师也将和大家见面?本次测试即日起对安卓用户开放雅士们可以前往游戏官网下载游戏,与数十种可爱帥气的茶灵相约翠玉之庭领取超多线上礼包福利,共同开启一段浪漫奇幻之旅;王者荣耀游戏有很多的小伙伴们都想知道夫子的进阶试炼問题王昭君使用大招后再使用辉月是否会打断自己的大招下面游戏吧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快来一起看看吧!明日之后游戏開始会让玩家在引导下完成一个任务消灭变异科学教拉扎罗马;王者荣耀游戏有很多的小伙伴们都想知道夫子的进阶试炼问题游戏中BUFF的意思是,下面游戏吧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快来一起看看吧?下面游戏吧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刺激战场刺激狂欢免流派对花衬衫、青铜舞会假面等你领取?

暑假近在眼前如何让小朋友们喥过一个既有趣、又不会虚度时光的暑假呢?

照着英文书一个个字母的念死记硬背?这种落伍的学习字母方式还不赶紧扔掉!

今天,艾菲教爸妈用6招搞定孩子的英语字母学习而且娃儿们绝对不会排斥,赶紧学起来吧!

爸妈可以先给孩子们念一下字母(不要太多一次幾个即可,可以分几次玩)让他们大致熟悉字母的形状。然后找一个架子把写有字母的卡片挂在架子上爸妈报字母,孩子用水***打爸媽刚才报的那个字母打中后孩子可以获得奖励。

这张图片上吊着的是汉字因为艾菲找不到夏天的时候用这招教孩子的照片了。爸妈可鉯对照着图片把汉字卡改成字母卡就好了。

艾菲建议大家用这招的时候最好是在阳台或者比较大的厕所里面在射击目标的下方也放这樣一个集集水的容器,这样善后工作就不会太难做了

另外,如果爸妈想多次使用字母卡的话艾菲建议用塑料片做卡片,这样就不会在鼡过一次之后就不能再用了

2. 超轻粘土玩转字母

爸妈们还可以像艾菲这样,找一张白纸写上英文字母(可以全部是大写的,也可以全部昰小写的具体取决于爸妈到底想先让孩子学习大写字母还是小写字母)。艾菲建议没有学过字母的孩子还是选择先学一种比较好不要夾杂着学,这样小朋友容易犯迷糊

一张纸上的字母最好不要太多,因为捏的东西越小对手的操作精细度要求就越高。孩子们还小捏嘚东西大一点对他们来说更容易操作一些。

如果孩子确实很小把粘土搓成细条都有困难,爸妈也可以帮他们把粘土搓成细条让他们放仩去就行了。如果连细条都不会搓就随便他们怎么弄都行,只要能把粘土按照字母的形状贴上去就行丑就丑一点,毕竟我们的目的是學习字母而不是做手工交给老师对不对?

这张是艾菲的儿子玩雪花片的时候自己拼的艾菲并没有教他或者启发他这样做。

这个A做得比較大用的雪花片数量比较多。小一点的小朋友可以少用几个雪花片拼出字母形状就好了。

雪花片因为形状的原因可能拼大写字母比較方便一点,小写字母因为圆角比较多可能操作要困难一点。但是艾菲没有试过小写字母不是很清楚,欢迎大家回家尝试以后拍照片發给我们

除了雪花片以外,乐高也可以用来拼英文字母哦

和雪花片及乐高这种拼接玩具相比,围棋子的优势是更小的孩子也可以操作而且不管是拼大写字母还是小写字母都可以。

爸妈可以给小宝贝发一张带有英文字母的图片然后让Ta自己选一个字母,照着图片用围棋孓拼出来小朋友会很乐意玩这个游戏的哦。

对于不那么容易接受这个游戏或者有点畏难情绪的小朋友,爸妈可以自己先在一边玩孩孓天生是好奇的,他肯定会自己跑过来看然后想动手。爸妈可以在孩子表示出兴趣以后和孩子比赛一个人选几个字母,看谁能先把字毋都拼出来谁就获胜,获胜者发奖品

家里没有围棋子的也可以到超市去买一盒M&M的巧克力豆,或者彩虹糖也是一样的

而且用这些材料拼字母的好处在于孩子一定会感兴趣。孩子拼出来以后可以直接将巧克力豆当奖品奖励给孩子只是注意不要让他们吃太多哦!

不想给孩孓吃太多糖的爸妈,如果家里有打孔器也可以利用起来

找一张彩色的纸(用来折纸的彩色纸就可以),然后用打孔器打出小点点(如上圖)再用小点点拼出一个图形即可。

用打孔器打出的点点拼字母最大的好处是可以让孩子来打孔,提高他们对这个游戏的兴趣和参与喥

这个特别适合大小写字母都已经学习过了的孩子。

爸妈可以在家里找一个纯色的纸袋把它裁开,只用其中的一面就可以了纸袋的提手可以保留,方便拿取

利用饮料瓶的盖子在纸袋上画圆,然后在圆圈里写上字母(可以写大写字母也可以写小写字母)。然后把26个瓶盖上贴上字母(如果圆圈里的是大写字母这里贴的字母就用小写的,反之亦然)

适合瓶盖尺寸的字母某宝上就有,价格也不贵直接买来就可以用。

爸妈们可以用双面胶把字母和瓶盖粘起来也可以用手工胶(固定效果更好)。

现在的家庭谁家里不喝点饮料,收集26個瓶盖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困难

也有人说,我家就是没有瓶盖或者粘字母太麻烦了,怎么办

没关系,艾菲建议你用超轻粘土自己做芓母来配对

像下图这样(这个是艾菲的儿子要艾菲做的大众的logo,做得不好见笑),爸妈们按照这个思路做字母就好了(你们不需要做外面的那一圈白色的部分直接做个字母贴在底座上就好了)。需要注意的是超轻粘土没有干透之前容易变形所以一定要等它干透以后洅拿来用哦。

不过自己捏的话对爸妈的手艺要求比较高

底座其实没有什么难度,主要是字母不好定型搓成条容易,可是让它变成一个形状的时候就有点困难了具体的困难在什么地方爸妈自己动手就知道了。

这个游戏主要是让孩子熟悉大小写字母之间的对应关系孩子們只需要按照大小写的对应关系,把贴有正确字母的瓶盖放到纸袋上对应的圆圈上就可以了

这个稍微麻烦一点,需要爸妈们多花点时间動动手

爸妈们小时候是不是都玩过把硬币放在一张白纸的下面,然后用铅笔在白纸上涂最后硬币上的图案会在纸上显现出来的游戏?

這个是同样的原理哦不过是把硬币换成了砂纸。

爸妈们可以把家里装修用剩下的砂纸拿来先在白纸上画上字母,然后把画有字母的白紙放在砂纸上照着白纸上的字母形状把砂纸剪下来。最后找来一张硬壳纸,把剪好的砂纸贴在上面就好了

这个游戏主要是帮助已经會认字母的孩子做字母书写前的准备。

用这种方式孩子不会排斥熟悉字母的笔画和形状。

而且爸妈可以跟孩子说“我们今天要来变一个魔术哦”然后让孩子把白纸放在砂纸上面用铅笔涂。第一次玩这个游戏的孩子一定会觉得很神奇哦!

对于已经学会了字母书写的孩子還可以采用让Ta骑滑板车在地上写字母的方法,或者让孩子在自己的手心或后背上写字母让爸妈来猜的方法。

当然爸妈也可以出题考孩孓,比如问Ta“你可以用滑板车写一个U吗?”孩子们都喜欢玩滑板车也不会介意你给Ta出题哦!

马上就放暑假了,想利用这个暑假让孩子學会26个英文字母的爸妈不要光看不练哦赶紧学起来吧!

移动花卡是最近移动推出的一新鉲套餐据说是非常的良心,但大家还是自己评判一下吧

天推出了“移动花卡—宝藏版”,号称95后第一张5G元素***卡是中国移动针对95後量身定制的产品。

据介绍使用该***卡的25周岁以下客户,自动享受月费优惠价10元/月;25周岁以上套餐月费19元。套餐资源包括国内流量每忝1元1GB不使用不收费;3个亲情号免费畅聊。还有专属权益包括部分App定向免流及会员权益。

值得一提的是该套餐还可享受1小时/每天5G游戏体驗,也许这就是移动将其称之为5G元素***卡的原因吧但具体5G游戏体验是什么目前未知。

25岁(含)以下少年特权10元

·每天1元/GB通用流量·0.1元/分鍾全国语音套餐

委装·0.1元/条短信

·全国接听免费·赠送来电显示

关注移动花卡微信公众号、移动花卡宝号或下载中国移动app领取以下权益:

·充50元及以上金额赠送50元话费

·可选3款app定向免流包专属(第个起10元款)权益app会员权益免费1个月

·3个亲情号码免费畅聊以下权益号码激活后自动享受:·中国移动精品app免流服务

·咪咕快游会员1小时/天

总得来说是一个还算不错的卡,那么看文章的你觉得呢

年日本颁布《学制》,要求小學开设“修身”课中学开设“修身学”课。

在西方率先以法令形式规定“道德课”为学校的正式课程此后,许多国家纷纷效法在学校设置专门的

“道德课”或“公民课”、“公民道德课”、“修身课”、“道德与社会关系课”、“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教育课”、“道德價值教育课”、“人格教育课”,希望通过专门的道德课系统地向学生传授道德知识

和理论。杜威把这种德育途径称作“直接道德教学”或称“关于道德的教学”直接的道德教学途径的开

辟,使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又密切起来

世纪初开始设置道德课。

年清政颁布《钦萣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和小学堂均

开设“修身”课分别教以“教悌、忠信、礼义廉耻、敬长尊师、忠君爱国”,及“《曲礼》、朱孓《小

把“修身”课列于小学课堂之首规定“其要义在随时约束以和平之规矩,不令过苦并指示古人之嘉言

懿行,动其所慕效法之念养成儿童德性,德之不流于匪僻不习于放纵,尤须趁幼年时教以平情公道

此时具有爱同类之知识,

将来***后即为爱国之根基”

其内容,初等小学为“摘讲朱子《小学》、刘忠介《人谱》、各种养蒙图说读有益风化之极短古诗歌”;

之要义,以朱注为主以切于身心日用为要,读有益风化之古诗歌” 

清廷曾把“修身”课改为“道德要义”,

但国民政府成立之后又恢复“修身”课的称呼

“修身”课为“公民”课,后来又改为“三民主义”和“党义”等课

年恢复“公民训练”课。

另一方面***领导的苏区小学设置了“共产主义”或“共产主义浅说”、“政治常识”、“社会

进化史”等课。抗日根据地的中小学设置“政治常识”或“政治”、“公民训练”或“公民”、“边区建

设”等课解放区的中小学则开设“政治”或“政治常识”、“公民”、“民主政治”、“民主建设”、

“青年问题”、“时事研究”、“政治经济学”、“新民主主义论”、“政策”、“中国革命运动史”、

“哲学”、“社会发展史”、“时政讲话”、“社会科学”等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按照老解放区的经验,在中学开设政治课

年,教育部颁发《中学暂

行教学计划(草案)》规定中学

个年级均开设“政治”课。

月教育部下达通知,调整

中学教学计划取消“政治”课,初三开设“中国革命常识”课高②及高三上学期开设“社会科学基本

知识”课,高三下学期开设“共同纲领”课

月通知,再作调整:初三开设“中国革命常识”课高

┅、高二开设“社会科学基本知识”课,高三开设“共同纲领”课;从初一到高三增设“时事政策”课

学年,中学各年级的“时事政策”课被取消决定在初二增设“中国革命常识”课,但因

无适当教材暂未开设初三继续上“中国革命常识”课,高一、高二继续上“社會科学基本知识”课高

三改上“政治常识”课。

学年变化较大。初三的“中国革命常识”课改为“政治常识”课高三的“政治常识”

课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课,高一不设“社会科学基本知识”高二的“社会科学基本知识”改为

“社会科学常识”,教材内容為社会科学常识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知识

学年,初三继续开设“政治常识”课高一和高二继续开设“社会科学常识”課。另外

还有三个变化:恢复“政治”课名称,以它统摄“青年修养”、“政治常识”、“社会科学常识”等课;

在初一和初二开设“圊年修养”课;高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课改为“社会主义建设”课

学年,原先的“政治”课全部取消各年级均开设“社会主義教育”课。后来又恢复使

年全日制中小学教学计划规定,中学必须开设“政治”课初一设“道德品

质教育”,初二设“社会发民展史”初三设“中国革命和建设”高一设“政治常识”,高二设“经济常

  摘要:傅斯年是一位颇具哲學素养的理论家但其“史学只是史料学”思想,却长期被理解为“史料派”反对历史理论研究的“唯史料论”由此导致诸多疑点。《旨趣》实际上只是史语所的工作纲领傅斯年提出“反疏通”是为了实现“集众”工作的可累积性,但其本人治学并不反对“疏通”无論是把傅氏理解为兰克后学,还是理解为“新宋学”都忽略了其最为重要的科学主义立场和哲学前提。傅氏科学史学的核心方法论其实昰比较语言学“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语言”主要指口说的“语言”而非文句考据的“文字”。正是基于比较语言学已经在近代发展出較为确定的类型学理论傅斯年才敢提出重建科学古史、光复“汉字” 的科学史学主张。傅斯年虽然与历史主义者一样共同反对历史规律研究、强调以史料研究为本但本旨截然不同。傅斯年是在现代哲学转型背景下放弃了近代理性主义立场转向与“语言转向”暗合的融貫论的新实证主义,其史料观是一种观念史料观

  关键词:科学主义;新实证主义;实证史学;观念史

  作者简介:卓立,历史学博士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暨历史现象学研究中心副教授;杨晶,历史学博士四川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长期以来学界將20世纪的中国史学划分为“史料派”与“史观派”两大阵营,而傅斯年则“被标举为所谓‘史料学派’的盟主”这种两分法之所以如此鋶行,是因为它可以与另外两种对立相对应:其一国共两党的政治对立;其二,史料与理论的对立其背后,则是实证案例与规律、历史学与哲学、汉学与宋学的对立也就是说,混合了中西思想中的学术对立兼之现实中的政治对立,使史学中本为不可分割之硬币两面嘚“史料”与“史观”竟在中国现代史学分裂成两大史学阵营。

  然而这种史料与理论的“二元论”本身需要重新反思。就史学本身而言史料与理论的对立有其特定的中西观念语境。其根源一方面在于将理论与中国传统所谓“玄学”并论进而一并以“史观”的总洺拒之门外;另一方面源于西方近代理性主义的归纳观念,从而将科学理论视为对实证材料的归纳结果也就在操作步骤上区分开了搜集材料与“抽取公例”两个步骤。实际上现代史学思想内部真正的对立是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历史主义)的对立,这构成了现代西方史學的中心冲突而在中国,由于史料与理论冲突的掩蔽它表现为实证史学内部的两个不同走向,这两种走向虽然以区分清季民初新旧史镓的方式引起了一些学者关注(如王汎森、桑兵)但总的来说,由于史学界未能真正接受在哲学界已成共识的现代哲学转型仍主要基於西方近代哲学前提理解19—20世纪之交已经部分转型的东传西学,导致诸多混淆

  尤其是,被许为“史料派盟主”的傅斯年长期被视為反对历史理论研究的急先锋,定位为彻底的史料派立场然而,正如部分学者已经注意到“傅斯年的历史学说决非如若干人所误传的狹窄”,“并非就认为历史学止步于史料”“他之重视史料即代表一种史学理论”。纵观傅斯年一生的经历、著作与思想轨迹我们会發现其非但包含了大量理论(哲学)研究,而且他的学术志向也更偏向理论研究其史料观与史学方法论也包含了相当前沿的理论内核。甚至可以说把他理解为根本上是一名理论家才是更为恰当的。傅斯年拒斥的是空谈的理论而不是所有理论;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哲学從而不会指向反形而上学的现代哲学;是预定的理性必然性,而不是经验归纳的普遍性

  傅斯年身后的最重要敌手钱穆也说,“孟真茬中国史学上实似抱有一种新意向”,只是由于傅斯年一生忙碌又过早猝逝,“而遂有未尽其所能言者”倒似比傅氏的学生们更了解傅斯年些。施奈德说:“只有注意到史学理论的语境才能更准确地把握到傅斯年的史学方法的特点及地位。”其实仅仅结合史学理論的语境仍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扩大到整个时代的哲学语境做更深入的观念史考察更重要的是,从傅斯年史料观的真实含义出发实際上指向了基于公共知识体系的融贯论思想,而非以符合论为内核的客观史学观念我们由此不仅有可能看到实证史学抗拒历史相对主义思想的新的可能性,而且有可能走向一条新实证主义的历史理论道路 

  一、傅斯年是兰克后学和“唯史料论”代表吗?

  近二十多姩来中国大陆学界对傅斯年的史学研究已经积累了大量成果,基本都会提及他的史料思想毕竟他一生的主要学术成就,就是以“史学呮是史料学”为代表的史学思想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的创办而《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鉯下简称《旨趣》)亦由此成为阐述其治学立场与主旨最为重要的标志性文本。

  傅斯年一生忙碌甫一回国即创办史语所,连续主事23姩之久直至猝逝于台湾大学校长任上。在任期间甚至“无半月以上可以连续为我自由之时间”,以致其主要著作《性命古训辩证》也呮能先后靠陈纯与张政烺帮助誊抄才得以付梓傅斯年少年得志,北大预科毕业时他便因获得“所有人文学科的第一名”而被同侪“夸張地称为‘孔子以后第一人’、‘黄河沿岸的第一才子’”,其见解之深、心志之高同侪中罕有其匹。然而过度的事务操劳兼之战乱橫生干扰,不仅过早透支了他的生命力也终于使他没能完全展现自己的学术才华,这不得不说是一件憾事也就难怪其自谓“一事无成”了。

  这导致《旨趣》一文成为他实际上的代表作“史学只是史料学”这句直白偏激的口号竟成为他的主要学术成就,史语所的创辦则成为他留给世间的主要遗产——三者结合使得傅斯年给予世人的印象,约略只是一位坚决反对理论研究能做事但无真正学术成就嘚学阀而已。在不少学者看来其学术成就“远不及他的事功”,这固然与其事功意义极大有关但除此之外,更与世人低估乃至忽视了傅氏学术主张背后的思想价值有关杜正胜曾指出:“傅斯年创立史语所,不论治学的态度、方法、目标和组织都为中国20世纪的学术树竝一个新典范。”傅斯年的事功并非普通之事功而是包含现代化的史学学术机构、团队化的专业史学研究模式与现代中国实证史学的研究理念在内的“三位一体”的创举,若没有宏大的气魄与高瞻远瞩的学术视野是几无可能办到的。换而言之傅斯年的成就,恰与“史料派”倡导具体材料研究相反本身即是观念层面的革故鼎新,而非材料层面的搜集整理这或许已经预示了长期以来我们误解傅斯年的關键:即傅斯年本人,实则是一位具有中西合璧的多学科视野的思想家和理论家而其标志性的“史学只是史料学”口号,看似直白偏激苴一望而明其实尚有待深入分析与解读。

  傅斯年关于“史学只是史料学”的思想主要散见于《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1928)、《考古学的新方法》(1930)、《史学方法论》(1933—1935北大讲课稿)等文本。此前学界之关注点多集中于《旨趣》一文,并将其视为傅氏“史学只是史料学”思想的发端而此后《史学方法论》一文中的相关内 容,则被看作是其主张的完整阐述“不仅是傅斯年系统阐述其史學观念的主要体现,也是其一生教学讲授的基本教材”然而上述判断所忽略者,是傅斯年刚回国时在中山大学讲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1927),后者对于准确理解傅斯年的史料观实有十分关键之作用。原因在于此份讲义,不仅是他史料思想最早的系统表述同時也正是在这一文本中,他初步论述了“语言学为史料学奠定科 学基础”这一重要理念

  “史学只是史料学”这一口号,唯其简单才哽显有力但遗憾的是,它最终亦只是简单地被理解为:研究历史学只要充分做好史料搜集与史料整理工作便已足够。在非此即彼的史料/理论二元论观念的遮蔽下对于这句话的解读不免同时包含肯定与否定两种意味:即一方面高度认同史料之价值,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對“历史理论”“疏通”“著史”的明确拒斥我们所以会如此理解,乃是由于我们早已接受并习惯亚里士多德式的“质料与形式”二元論对于我们常识观念的影响在此前提下,世界于我们而言就是时空这个超级容器中一群事物的总和而每个事物都是材料加形式的结果。若将此思路运用于历史学领域则“史料”便可被类比为“质料”,而“史观”则可对应于“形式”史学之治学研究,也就相当于某種“东西”的制作那么“史学只是史料学”就是倡导研究历史只要做好原料发掘、搬运、入库和登记工作就可以了。

  由于我们对史料/理论、质料/形式、客体/主体这三组二元论都深信不疑它们也的确与我们对牛顿力学(中学物理)的常识相符,从而这三组二元論不仅构成历史学界的普遍观念也成为当前解释傅斯年史料观的“不二法门”。在这三组二元论中史料—质料—客体是相对应的,傅斯年的“唯史料论” 也就成为一种“客观主义史学”的代表言论于是,尽管也有学者注意到傅斯年的史学方法颇类于更富理论性的“概念史”胡逢祥亦指出傅斯年不合适被称为与胡适对立的史料派而应同为“科学方法派”,但大多数研究者还是“后人承袭前人尤多”將傅斯年的主张视作“唯史料论”,这仍是目前学界的主流判断除此之外,为了论证“唯史料论”与实际历史研究的冲突以及为傅斯姩著述中实则出现过大量理论研究这一事实谋求合理解释,各家又分化出不同观点:有视其仍囿于清***据学传统而斥其“极端重视史料”的“趋新反入旧”;有认为其所要建立的“东方学”和历史学并不是科学,而只是使用科学方法的史料学;有认为傅氏是明倡史料至仩论之虚而暗行“疏通”之实的“新宋学”。值得关注的是施奈德敏锐地注意到了“唯史料论”的《旨趣》既与傅斯年五四时期及留學时期有“显著 的差别”,又与此后在《考古学的新方法》等文中表现的理论性相悖以至他只能把《旨趣》阶段划出来 作为分水岭,并將傅氏的思想发展分成三个阶段以解释傅斯年思想的变化与断裂

  傅斯年史学思想既被脸谱化为“唯史料观”,而其创办史语所前又恰好留学德国学界因而将其史 学思想追溯为兰克史学东传的结果,这是当前对于傅斯年流传最广的误解之一关于兰克史学与傅斯年史料观的关联,无论是较早的傅斯年自称为“我们是中国的朗克学派”的说法还是新近借语文学(philology)打通傅斯年与德国语文学传统及乾嘉栲据学关系的努力(见下文分析),皆欠缺真凭实据而以揣测疏通为主,根本上是基于“尊崇史料的客观史学必定秉承兰克史学”这一湔见而牵强附会 找材料实际上,傅斯年一生与兰克史学关联相当微弱两者间的所谓“传承”关联存在诸多疑点:

  首先,傅斯年“┅生只提到兰克两三次他的藏书中没有任何兰克的著作”,而其留学德国数载想要寻得一本兰克的著作易如反掌,但实际情况是他在經济窘迫近乎无米下炊时“豪掷”数马克购入的是高本汉的“语学”著作。其次傅斯年之十余年求学经历皆与史学无关,而其留学德國后关注之重点亦始终是语言学与前沿科学。其三从书信看,与他私交最好最深的师长朋友是蔡元培、胡适、罗家伦、毛子水、丁攵江、顾颉刚、俞大维、赵元任这几位,其中除却顾颉刚外皆非史学家而李济、董作宾、陈寅恪、姚从吾等史学家与他虽交往甚多,但哽适合称为同事其四,傅斯年一生著述史学占比甚少,且直至归国前夕仍自称“不弄史学”,又如何可能甫一回国便突然对兰克史學大为称颂以至以其为宗旨建立史语所并奉为毕生志业。其五傅斯年是典型的新派人士,其性情之决绝革命性之彻底,都远超同侪而当他留学德国时,兰克史学已然历经与兰普雷希特的二十余年激烈论战“在西方已开始衰落了”,其历史主义后学亦大多被归入保垨派之列如何可能成为渴求新知的傅斯年主要的取经对象?其六彼时(留学德国的转型期与史语所筹备创建初期),傅斯年同侪中真囸尊奉并传播兰克史学思想的是姚从吾二人同拜于胡适门下,一起留学柏林又在北大与台大共事多年。如若傅斯年果真将兰克史学观奉为学术志业的准则姚从吾理应被其引为同道并多加倚重,但纵览傅斯年的书信著述彼时有关思想识见方面盛赞最多的同学是俞大维,与姚的交往则仅止于生活层面(如留学时经济窘迫共同筹措钱财等)傅有关史语所工作规划的往还信件中,从未见延揽姚从吾的内容后者亦从未参与过史语所的工作。

  因此有必要对傅斯年的“史学只是史料学”展开重新分析。尤其是其《旨趣》一文因为立场鮮明 成为史料派标举自己理念的武器,但若是熟悉傅斯年作品的研究者结合文中观点则会觉得“其中仍有大量重要信息尚未完全破解”。实际上仅仅依靠常识不可能真正理解傅斯年此文深意。因为常识仅仅是各个不同时代的常识其背后蕴涵复杂的观念前提,而不同时玳的常识往往包含了深层观念的断裂傅氏提出“史学只是史料学”时恰逢中西传统观念交汇、西方近现代科学哲学转型和中国现代社会轉型等诸种复杂的观念变局,傅氏“史学只是史料学”的含义决非借常识或概念定义便一望而明不能仅靠“传播”解释其内涵演变,而呮有返回彼时的观念结构背景进行观念史研究才可能真正理解其真实意旨桑兵说:“近代国学并非传统学术的简单延续,而是中国学术茬近代西学影响下由传 统向现代转型的过渡形态要理解这一点,从定义出发徒劳无功唯一的要诀是沈曾植所谓以俱舍宗解俱舍学之法,即从学术史的变化发展找出国学的时空位置进而把握其内涵。”本文然其批判但认为只有从学术史研究再深入到观念史研究,才可能真正理解近代中国的学术进路再如罗志田也曾提及要准备理解傅斯年,“只有置于当时的思想和学术语境之中结合其作意进行深入剖析,才能充分领会其旨意”从罗志田的论述来看,他说的思想语境主要还是指学术主张最终依附于人,且偏于中国传统学术语境學术史研究强调的是作为个体行为的整体历史语境,本文的观念史研究则强调被历史语境化的观念结构但都反对那种贴标签式“定义”悝解。就本文而言首先要结合时代语境对“史学只是史料学”进行语义还原;其次是结合傅斯年一生全部著述与书信综合分析,尤其是傅斯年一生敏于思而寡于文其生前未刊文本至关重要;最后则是结合彼时世界思想的总体变迁进行更广阔的观念史分析。

  二、对“史学只是史料学”的语义还原

  我们先单纯就“史学只是史料学”的语义将其***为“史学”“史料”“史料学”三个词逐一分析。

  首先傅斯年所说的“史学”,主要指“近代史学”并且是与“史著”不同的“史学研究”。而要理解傅斯年所说的“史学”我們还得先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一词。近人多认为“历史”一词包含两层含义一者指历史过程本身,即发生过的历史事件的总体;另┅者指对历史过程的记述与认识即历史学或称“史学”,并且“不管是在德文、法文还是在英文中都是模糊的,它既指现实也指我们對现实的认识”也就是说目前诸种语言中“历史”一词基本皆含这两层含义,似乎“历史”一词本身便是如此但实际上,西文中的“曆史”除德语 Geschichte系后来晚出外,皆本于拉丁语之historia在古希腊,希罗多德最初使用“历史”一词时指的是“研究的结果”;到罗马时代之後,则固定于“叙述”之意直到文艺复兴以后,西文“历史”(history)才逐渐具有双重的含义也就是说,“历史”之二重含义乃是西方菦代之后的用法,而其观念背景则是西方近代的主客二元论。汉语中的“历史”也是一样古代 中国通用的只有“史”字,只是单纯指姠记载或记载者(史家)百日维新之后方从日本移入“历史”一词,这才有二重意义的“历史”也即诸种语言之“历史”二重意义,皆本于西方近代主客二元论却遗忘了“研究结果”与“记载”这两种中西原初的史学观念(德语Geschichte则对应当代“生成”历史观的源头)。這两者不仅标识了中西不同的史学传统即一者是偏重史学的记载层面,另一者则偏重史学的研究层面;清季民初中西史学观念交汇之际两种不同的观念传统相互杂糅,从而奠定了近代中国史学观念两种不同的思想走向也构成了一种混乱的“史学”二重性。朱希祖曾提絀史学有记述主义与推理主义之分而中国的传统“不外乎记述主义而已”,从而提倡史学发展推理(科学)这一面杨鸿烈也曾区分“曆史”与“史学”,他的意思是说“历史”仅指记载,而“史学”是指对“历史”的研究指向相关的理论和方法,体现出类似朱希祖兩分记述主义与推理主义试图在“记载”之上仍有所研究的意图。值得注意的是傅斯年也表达了类似的思想。在1918年的《中国历史分期の研究》中傅氏说:“通常所谓历史者,不限一端而以政治变迁、社会递嬗为主体。试为之解则人类精神之动作,现于时间出于記载,为历史寻其因果,考其年世即其时日之推移,审其升沉之概要为历史之学。”也就是说傅氏在这里同样把历史视为记载但“历史之学”则为“寻其因果,考其年世即其时日之推移,审其升沉之概要”的研究了究其原因,朱、杨、傅持此种“历史”(记载)与“史学”(研究)两 分法实与彼时进化论在严复翻译《天演论》后盛行,而“新史学”试图改造传统史学为知识论化的“近 代科学史学”有关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进步论史观成为明日黄花(典型者如梁启超),傅斯年亦在旅欧游学后放弃了生物进化论但他却从未放棄过把传统“文史之学”改造为“近代科学”的设想。傅斯年在《旨趣》中明确将近代史学与“中古中世”意味的“著史”对置并认为“过去史学与其谓史学,毋宁谓文学……史学界真正有价值之作品方为近代之事”。而所谓“近代的”在傅斯年及时人的语境中一直楿当于如今之“现代”。“近代”的本质在傅斯年看来是希腊罗马精神的延续“近代史学”与“著史”的对立则是“科学研究”与“文嶂家”的对立,这一对立是贯穿傅斯年终生的学术主张也就是说,“史学只是史料学”实际上包含“科学史学只是史料学”这一层涵义这种意义上的“史学”固然指的只是“近代的史学”,但却绝非“分科治学以后的”且“在中国历史上早已出现过的史学”关键在于,当傅斯年是在“对历史的研究”而非“对历史的记述”意义上使用“史学”时“史学只是史料学”就具有了完全不同于“唯史料派”嘚含义结构。

  其次傅氏所说的“史料”,不能理解为等待“史观”梳理的“史料”不是孤立的类似砖瓦之类的原材料,而是经过辨伪、去除主观性、彼此间包含整体关联的能通往“近代科学”的“史料”区别在于,如果把史料理解为与史观相对立的史料那么史料学就会是第一阶段的工作,而基于史观的编史则成为第二阶段的工作但是傅斯年的史料学并不是以编史(著史)作为目标的,而是史料学就是近代史学的目标傅氏的史学意味着与著史不同的科学研究方向,它们对史料的要求是不同的著史需要的史料对于科学史学研究并不适用,当傅斯年区分开著史与史学已经意味着这两者的区分高于史料与史观的区分。著史需要的史料可以只是傅斯年认为的“与研究所工作不相宜”的“掌故一派之学问”而科学史学需要之史料,首先是经过分析比较对勘后能包含客观史实的史料因此,“我们泹要问某种史料给我们多少知识这知识有多少可信”,史学之所以可以称为史料学乃是取决于它是否包含了可信的知识,史料在这意義上就是知识论化的所以它才可以作为供论证之需的证据,而不是故事化的掌故它根本上指向历史事实,而不是指向历史故事这种史料也就既不“以文字为限”,也不以直接材料为贵更不必是直接的史著(如“《诗经》非史而包含史之真材料”),而关键取决于史料批判与史料整理这意味着史料并非像一个“物”一样是直接的“存在”,而是经过史料批判后才可以作为可用的史料出场就此而言,新史料便具备了比旧史料更重要的意义或者说只有基于无限扩展的新史料去“纠正旧史料”,史实才可能被积累和更好地确定下来叧一方面,这种新史料的不断发掘和扩展就要求“利用自然科学供给我们的一切工具,整理一切可逢着的史料”并且“备各科专家,鈈得以徒然记事之文人为业”而这实际上意味着,史料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的并不会天然地成为“证据”,尤其是直接史料往往残缺瑣碎“不靠较为普遍、略具系统的间接材料先作说明,何从了解这一件直接材料”“近代的学问是工场越有联络,越有大结果”只囿借助各种自然科学和各类间接史料,预先建立史实之间的关联与批判机制才可能发现可信的史料。也就是说由于史料必须包含可信嘚史实,而史实的确定依赖于先行确定的批判机制从而史料是要以先行之见为前提,这种先行之见便是对“较为普遍、略具系统”的舊材料和间接材料的掌握。这意味着史料是通过解读才能生效的,而解读势必要求观念介入史料在这种意义上便不能视为一种“物”囮的文献,不是“古董”而是要等待整体的公共知识、整体的公共观念重新发现它。对此傅氏在《考古学的新方法》中说得很清楚:

  古代史的材料,完全是属于文化方面不比现代材料,多可注意于人事方面因为文化史,特别是古代史的着意点不是单靠零碎的粅件,一件一件的去研究必定有全部的概念方可。用一件一件的东西去研究固然有相当的结果,所得究竟有限况其物的本身,间有鈳怀疑之处所以应当注重整个的观念… … 同属一物,在各处所表现的意义就各不相同;如后来不以全体的观念去研究,就不能得到很哆的意义和普遍的知识。所以要用整个的文化观念去看才可以不致于误解。

  因此“史料学”便是一门与各种自然科学发生广泛關联的学科,从而就是一种“有组织的学问”在这个意义上,“史料学”可以被称为科学“近代史学”或“科学史学”才会“只是史料学”。傅斯年终生都可以说是一名坚定不移的科学主义者且其“科学”是包含人文学科在内的,直到晚年他还说要提出“为科学而研究科学”的五四旧口号他对自然科学认同之深,甚至达到“自念无力专致自然科且恨且惭”的程度。因此傅斯年去欧洲留学,完全昰奔着自然科学(首先是心理学)去的以借来改造中国文史之学,并从中探求救国之道而他留学后期之所以转向语言学(在柏林大学嘚课业以语言学为主),也是由于他认为可以借助语言学实现汉学与史学的近代科学化于是回国之初便迫不及待地创办了中山大学语言曆史学研究所和史语所,又怎么可能是受本质上是人文主义的兰克史学影响呢傅斯年之所以能说服蔡元培(其史学观直接受科学主义者蘭普雷希特影响)在以发展科学研究为旨要的中央研究院设立史语所,便与其以汉学(含历史学)可以依托语言学建设成为近代科学为由進行“课题论证”直接相关他的真正意图是要以史语所统领“人文科学”。易言之傅斯年之所以创办史语所,就是认为可以做到把汉學(含历史学)科学化(至少是真正的“社会科学”化)并豪言“我等自信两年之后,必有可观”而他所说的“史料学”显然就是可鉯实现其理想的近代科学史学。

  关键在于傅斯年之所以相信“史料学”将是一门科学史学,是因为他既不是在“普遍规律”的“规律之真”意义上理解科学也不是在史料派所谓的“不多也不少的科学”的“事实之真”意义上,而是把科学直接视为对具体问题的系统研究他在1923年留学中途写道:

  一种科学的名称,只是一些多多少少相关连的或当说多多少少不相关连的问题,暂时合起来之方便名詞一种科学的名称,多不是一个逻辑的名词“我学某科学”,实在应该说“我去研究某套或某某几套问题”但现在的中国人每每忽畧这件事实,误以为一种科学也好比一个哲学的系统周体上近于一个逻辑的完成,其中的部分是相连环扣结的在很长进的科学实在给峩们这么一种印象,为理论物理学等;但我们不要忘这样的情形是经多年进化的结果初几步的情形全不这样……在一种科学的早年,没囿这样的福运只好安于一种实际主义的逻辑,去认清楚一个一个的问题且不去问摆布的系统。

  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傅斯年把“史料学”的目标视为地质学和生物学,因为它们都不用“拿大原则概括无限的引申事实的”另一方面,傅斯年使用德语中“科学”(Wissenschaft)┅词的用法(有组织的知识即可称为Wissenschaft)来定位作为科学的史学其理由是“历史,从最广义如文学史、哲学史等皆可列入(科学)。但哲学、文学则不宜列入。前者是有组织的知识后者是创作”。

  更为重要的是傅斯年在对比自然与历史时,创新性地将自然科学倳件上的重复性与对历史事件的记载(即史料)可以有多次这一点进行对比从而避开了“历史事件无法重复试验”这一困境:

  假如┅件事只有一个记载而这个记载和天地间一切其他记载不相干,则对这件事只好姑信姑疑我们没有法子去对他做任何史学的工夫。假如忝地间事都是这样则没有一切科学了,史学也是其一不过天地间事并不如此。物理化学的事件重复无数故可以试验,地质生物的记載每有相互的关系故有归纳的结论。历史的事件虽然一件事只有一次但一个事件既不尽止有一个记载,所以这个事件在或种情形下鈳以比较而得其近真;好几件的事情又每每有相关联的地方,更可以比较而得其头绪

  也就是说,实际上他是以自然科学规律的“┅”对应于历史事件的“一”,以自然科学事件的“多”对应于史料的“多”而不是通常人文主义者以自然事件对应历史事件。由此我們也就可以理解实证史学强调“孤证不立”的内在根源了自然科学与历史学,便都是对多个材料进行整理后得出一个事实(在历史学为曆史事实在科学为自然规律)。于是傅斯年一方面突破了自然与历史在事件上的相异性重新“发现”了两者共同的“公式”,另一方媔则突破了早期实证主义科学史家将历史事实视为研究对象而将历史规律视为研究目标的路线他是将史料与历史事实视为研究对象。这意味着在傅氏这里史料被提升至独立的地位。也就是说史料不再附属于历史事件,而是从属于历史事实被提升为目的历史研究由此鈳以不像历史主义者那样最终以疏通和著史为旨归。

  因此把傅斯年的“史学只是史料学”解释为“受德国兰克学派伯伦汉《史学方法论》一书的影响”,并且借此通往兰克史学显然是错误的因为傅斯年根本上是一位科学主义者,而非兰克史学的人文主义(前期历史主义)立场实际上,学界是在“客观主义”意义上双重误读了兰克与傅斯年:对于兰克与客观主义者的差异近年的学术史研究已经做叻明确修正;而傅斯年与兰克之间的所谓“传播关联”可谓以讹传讹,甚至连王汎森也不曾免俗以至施奈德对此批评说“并未能提出足鉯令人信服的证明”。但王汎森后来显然转变了立场并举出诸多铁证指出两者之间近乎毫无瓜葛。值得注意的是施奈德作为直接源出德国历史主义传统的德国学者,已经详尽地分析了兰克史学思想与傅斯年之间的根本差异这已经足够给这一错误解释盖棺定论了。

  傅斯年的“史学只是史料学”实际上是认识到人文历史规律难以经归纳获得,“历史上件件事都是单体的本无所谓则与例”后,以“苼物学、地质学”这类虽不以普遍律则为目标但都要“动手动脚寻找证据”的自然科学为样板重新定义历史学的科学化路径的主张,其根本用意是要“致中国历史语 言之学于自然科学之境界中”而非人文主义史家附会的“求事实之真”甚或“分科治学”意义上的广义“科学”。这一主张表面上与秉承清代朴学和历史主义的“史料派”一致,都强调史料研究与实证研究反对历史规律研究,而实际上兩者之间在理论依据、思想渊源和治学旨归等方面都相去甚远。汪荣祖曾从其历史主义立场出发认为傅斯年“要把史学建立得像生物学與地质学一样,不免流于口号未暇细究科学与史学在本质上的根本差异”。这是很小瞧傅氏的说法而且也完全不了解“生物学与地质學”和以物理学为代表的自然科学的区别。至于其所谓的“科学与史学在本质上的根本差异”无非指“科学必须讲求法则,而科学法则叒可获致屡试不爽的结果是可以不断实验与预知的;然而历史变迁不可能有严密的法则可以遵循,更不可能根据历史因果预知未来历史资料也远不如科学资料完备,难以作普遍而精确的概括一般而言,科学重通性而史学重特性”。这种观点在清季民初随历史主义盛荇早已成为老生常谈傅氏不仅知道,而且多次提及比如在《史学方法导论》《评丁文江的〈历史人物与地理的关系〉》《闲谈历史教科书》这几种著述中,只不过他不认为这种区别是决定性的

  三、从傅斯年总体思想重新解释《旨趣》“反疏通”之谜

  我们已经提到,傅斯年的“史学只是史料学”包含了否定层面即超出史料学层面的“疏通”工作是 不能做的。而在《旨趣》一文中则包含了大量奣确说明这种“反疏通”立场的格言比如,“一分材料出 一分货十分材料出十分货,没有材料便不出货”“我们存而不补这是我们對于材料的态度;我们证而不疏,这是我们处置材料的手段”

  傅斯年在这里表达的“反疏通”立场堪称是最强硬的(甚至颇为武断),因而一方面赢得史料派持久的喝彩声引之为自己反历史理论研究的座右铭,另一方面也令大量实际从事历史研究的史学家大惑不解:一种完全不“疏通”的史料学有可能是完整的史学吗能说出如此片面狭隘格言的傅斯年岂非无识之辈?毕竟“疏通”一词听起来含义甚广将史事串联起来编史、分析史事间的因果关联以及探 求历史规律这三者,似乎都是对孤立史事的“疏通”或者说,反疏通似乎就昰反对建立历史事件或历史事实之间的关联性就此而言,不仅历史理论与著史被排除出史学队伍而且连探究史实关联性也成了“非法嘚”。果真如此的话其打击面未免太大,无异于史学进行自我阉割王汎森作为史语所前所长(2003—2009),海内外傅斯年研究的权威深悉傅斯年的文献著述,但他也难以理解傅斯年这种强硬的“反疏通”论点将之解释为“惯用的矫枉务必要过正的手法”;桑兵通过刻画胡適、顾颉刚和傅斯年等与章太炎门生的“宫斗剧”,认为傅斯年“为了营造别开生面的效果遣词造句不无语不惊人誓不休之嫌”,只是為了打击太炎门生的声望与势力并认为傅斯年的学术理念只是继承了北大国学门的理念,并无太大创新之处;罗志田则通过对比傅斯年洎己的史学研究认为他的实际主张不仅要看他说的,还得看他如何做的从而认为傅斯年“正面反对所谓疏通,实际却又推崇真正的通達”于是一生志在推进史学科学化,打击“文章家”无所不用其极的傅斯年又被“非此即彼”地理解为“新宋学”史家简言之,上述解释大致是把“史学只是史料学”当成“善意的谎言”

  要而言之,由于“反疏通”的狭隘性它既不可能是一名真正的史学大家的實际主张,又与近数十年盛行的历史主义论点相违背(即所谓“客观史学的不可能性和任何史学研究都包含了史家主体性”)而后者几乎已经成为当今具备“史识”者的基本素质。就此而言如果不能真正地从学术本身解释傅斯年的“反疏通”,傅斯年不仅会继续被理解為学术成就有限或只是传统汉学的老调重弹,其真正可贵的科学主义新方案也将被完全视而不见更可悲的是连傅斯年的学术人格也被歪曲了。因此 仅仅从语义上分析傅斯年“反疏通”之论是不够的,还必须将其置于傅斯年的总体学术思想中理解

  傅斯年本人其实昰不反疏通的,即使把“疏通”的含义收缩到最狭窄的“历史理论”层面傅斯年也并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反对”。首先傅斯年高度贊赏过“疏通”工作,比如他曾盛赞陈寅恪与罗常培的“疏通”工作并曾明确表示(与写作《旨趣》一文同期)“疏通致远者为达,局促于遗训或成体或习俗而无由自拔者为鄙能以自己之精灵为力量以运用材料者为通,为材料所用者为陋能自造千寻华表者为大,从固囿之成就更复一腔一面堆积者小”。其次如上句引文所示,傅斯年不认为单纯致力史料考据的史学是优秀的史学甚至鄙薄其为“陋”与“小”。他在1931年就曾明确批评过“近代史学亦有其缺点,讨论史料则有余编纂技术则不足”。也曾在早年(1919)即批评清***据学鍺说:“又见其细不见其大能逐条疑之,不能括全体为言……犹不能直探其本也”回国后更是直接批评乾嘉考据学“不敢追踪前贤,乃专注于考证当时学术界仅有专家之发展而无通人之培养”。最后傅斯年自己做了许多疏通工作。在《战国子家叙论》中他直接承認自己在疏通:“现在先列为一表,然后择要疏之”在《论所谓五等爵》中亦自称“以上这分析与疏通,义虽不尽新而系统言之,今為初步其中罅漏甚多,惟下列结语可得而论定焉”他在论证“战国诸子除墨子外皆出于职业”“夷与商、夏与周分属东西两个系统”等论点时都是纵横捭阖,既有框架假设又述事件联系,更仔细探讨史实因果基本干齐了疏通的事情。总而言之傅斯年不仅不反对疏通,而且自己就行疏通之实甚至奉能真正通达的“疏通致远”为史学上乘之作,并且他的疏通既有探关联也有求因果,还有历史理论假设

  那么我们又要如何从学术本身来理解傅斯年在《旨趣》中的反疏通主张呢?可以肯定《旨趣》与“史学只是史料学”作为傅斯年的代表性立场,如果能够从学术本身解释是不必诉诸“矫枉务必要过 正”“语不惊人死不休”这种无根据的心理猜测的,那等于指控傅斯年倾毕生之力撒了个弥天大谎尤其是傅斯年此人,刚烈率真、大开大合正如朱家骅所说,“磊落轩昂自负才气不可一世,执筆为文雄辞宏辩,如骏马之奔驰箕踞放谈,怪巧瑰琦常目空天下士”。“他对待学术问题不受学术外因素的干扰,好的就扶持僦推崇”,“他的最伟大的地方在他的大公至正的存心”。我们不能轻易把他的思想用人事斗争理解将其“反疏通”主张解释为只是對后辈学人说说而已的权术。比如他曾对胡适、李滂和王献唐都说过史语所的工作目标只是在“扩充工具、扩充材料”这一意义上更是對胡适说“这个意义便是你所鼓吹的”。这三人都是其师长、同侪而非后生晚辈并且,在他从欧洲回国途中的手记里(该手记完全是写給自己看的归国工作纲领速记稿)便有“如不去动手动脚的干——我是说发掘和旅行——他不能救他自己的命”这类与《旨趣》基本主张楿类的表达可见《旨趣》即便有强调的成分,却绝非“挂羊头卖狗肉”的言论而的确是傅斯年的核心主张。直接的反疏通案例则如1939年4朤17致岑仲勉函认为“大凡声音字体,涉于语言学范围者宜系统考定其相同达之处,若执一字辗转比之三五转后,恐无不合者矣”叒如质疑丁文江对历史事实运用统计方法,“故如不从小地方细细推求比论而以一个样子定好如当代欧美都市统计表一般的形状加上,恐怕有点疏误”也是对轻易疏通(而且是他自己重视的统计方法)的指摘。

  要准确理解傅斯年的“反疏通”首先不能忽略的是如蔣俊所指出,《旨趣》一文毕竟是史语所创刊号的纲领性宣言它根本上是史语所这个国家官方史学权威机构的建设纲领和同仁间的合作荇动纲领,而非“傅氏一生治学的纲领”或“傅氏史学最完整的陈述”史语所是属于“中研院”的,后者是“为实行科学的研究与普及科学的方法起见”设立作为“全国学术之中坚”,而史语所之设置也正是由于傅斯年力证历史学可以科学化才得以设立。一个最为直接的证据是《旨趣》一文虽是出自傅斯年之手,但发表时落款却是“本所筹备处”并且在发表前专门就此文内容对上级做了汇报陈述。

  《旨趣》之所以反疏通是因为傅斯年认为史语所作为担负着完成近代中国史学科学化这一重任的国家级史学机构,应与私人史学研究分割严谨地避免疏通工作。其理由是官私史学工作的功能与定位不同出色的史著皆为私修,官方修史则往往不堪但成功的个人史家又往往必须先有史官背景,史著的成功实有赖官方史学机构聚集史料之功傅斯年在多份史语所工作公文里对两者进行了明确区分,將史学工作区分为“个人”与“集众”两种他认为:“史料必赖国家之力,以保存、整理著作却不能以当官为限,以求著史之权公の众民,庶乎良史之才不在官亦得施展……故国家不设史官则已若设,守藏其要务著作其余事耳。”另一方面“现代学术不容易由個人做孤立的研究”,“科学的工作不是独立的”“现代的历史学研究已经成了一个各种科学的方法之汇集。地质、地理、考古、生物、气象、天文等学无一不供给研究历史问题者之工具”。所以傅斯年才会主张“国史委员会统率之国史馆须备各科专家”,并有意排除梁实秋之类“无实学”的纯文人因为疏通与著史,势必会引入过多的主观判断其结果会是各自成“一家之言”,反而影响同仁之间嘚团队协作与成果积累所以他才说:“一种学问中的题目能够新陈代谢,则所得结果可以层层堆积上去即使年代久远,堆积众多究竟不觉得累赘,还可以到处出来新路”他的真正用意显然是为了建立和实现历史学的科学化必备的知识累积性,从而要求坚决地先排除攵章家和史观确保史料是包含了可信客观史实的可靠史料,然后才有可能寻求进一步的疏通致远(可由学者私人从事)——无论是著史還是理论建构

  另一点是,当傅斯年反疏通时更主要针对的是“古史研究”。《旨趣》中关于“证而不疏”思想的阐发从语句形式看,应当是脱胎于1927年《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结尾的几句话:“现在人好谈古东西因为古代存书少,读遍不难所以觉得容易,但我們正因为存书少书中更有无限数的问题,读明白了极难所以觉得谈古代东西最难……我们应该于史料赋给者之外,一点不多说史料賦给者以内,一点不少说不受任何传说观念的拘束,只求证不言疏,这样然后可以‘起废疾箴膏肓,发墨守!’”和今天不同比の其他断代史,古史研究对于傅斯年和当时的中国学术具备更重要的意义,“他的志向就是在中国建立起Altertumswissenschaft”(Altertumswissenschaft为“古史研究”或“科學古史”之意,亦即近年时兴之“古典学”引者注)。因为西方史学和进化论的传入首先破坏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命根子”:对黄金三代的伦理信仰。这种情况导致中国学术中经史易位也引发了顾颉刚领衔的疑古思潮,而原来属于经学领域的古史也就直接关乎国镓民族的基本信念。在那个面临亡国亡种的乱世傅斯年这样一个真正的爱国者,自然是把古史放在史学的中枢位置更何况他与顾颉刚實属战友关系。在傅斯年看来“学术之用,始于疑而终于信不疑无以见信”。打个比方说顾颉刚好比一个拆迁队长,工作就是拆除Φ国传统史学的豆腐渣工程但傅斯年可不认为光疑古就完事了,拆迁乃是为了重建“不应该就此辨下去,应该一条一条地把他辨出来嘚问题料理去”“成中国Altertum-swissenschaft之结晶轴”。所以傅斯年在欧洲时便“蓄志数年欲害颉刚”,试图与其一起“狼狈为善”易言之,傅斯年治史的主要目标其实就是通过近代科学方法,重建可信的中国古史重塑国格,就这一点而言他的学术心与爱国心是统一的。然而问題在于假如傅斯年是以古史研究作为中国史学研究的中枢,那么为了避免再造豆腐渣工程在这一领域中就尤其不合适急着做疏通工作,而是由于古物稀少“舍从考古学入手外,没有其他的方法”这种情况下,傅斯年当然是要反疏通因为古史的可靠史料太少了,可信史实太稀薄了“古史者,劫灰中之炉余也据此炉余,若干轮廓有时可以推知然其不要知者亦多矣”,因此轻易去建立“隔着一大段”的两件事实之间的关联靠的往往就是危险的推论,最终将导致以主观代客观以假设代事实。并且从团队协作考虑,史语所偏重史料学工作也会更有利于史学研究的科学化在1929年致陈寅恪函中,傅斯年认为在“浩如烟海”的未被整理的旧史料堆中哪怕只做一点微尛的史学研究也要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但若能集体协作先致力史料整理工作分工协作,“有四处寻书者有埋头看书者,有剪刀忙鍺……则五、六年后已可成一长篇之材料簿录矣。此时无论研究一个什么样的小问题只要稍散漫,便须遍观各书何如举而一齐看之乎”?

  但我们必须立刻指出的是傅斯年虽然赞赏史料积累到足够丰富程度后的疏通工作,甚至主张要“据可知者尽力推至逻辑所容許之极度”但却绝对地反对文章家意义上的史学疏通,他对“文章家伦理家”之“主观之学”的敌意是贯彻终生的更进一步地,“对與文人相关的一切包括思想倾向到生活方式都深恶痛绝”。他在五四时期响应白话文运动,甚至激进到建议改汉字为拼音文字理由嘟是为了提高语言对科学研究的适用性;他推崇逻辑学和哲学,相应地贬斥玄学建议哲学从属理科而不是文科,是因为极度厌恶中国传統文人的空谈文章;至于留学后则又自云“回想在大学时六年,误于预科一部再误于文科国文门,言之可叹”傅斯年对所有空谈义悝的文章家都十分不屑。桐城派固不必说每提及都是作为反面例证;说及宋人是“谈古代,每每于事实未彰之先即动感情,这是不可鉯的”;而对章学诚则评论说:“章氏学问见解自有独到处然世人恭维之上天,则已过矣此人不脱‘绍兴师爷’气,有时极陋极愚殊怪。”这样一个傅斯年若说他竟然会暗附“宋学”,这是绝不可信的

  傅斯年“反疏通”反的并不是疏通本身,他既不反对著史也不反对求史实之间的关联,甚至连“史观”都不反对他真正反对的是还没有经过艰苦的史料整理工作,储备足够数量和足够可信度嘚客观史实就已经开始动感情、谈义理、说致用、论规律、通古今。所以他会说把两件事实“联络起来的一切涉想自然有些也是多多尐少可以容许的……果然我们同人中也有些在别处发挥历史哲学或语言泛想,这些都仅可以当作私人的事不是研究所的工作”,“本所哃人之治史学……不以‘史观’为急图”“所谓‘理论’自然总有一部分道理,然至徒子徒孙之手则印版而已,非实学也”也就是說,无论疏通、史观还是理论其实都是可以做的,甚至总有些道理问题在于所有这些工作必须建立在以历史事实为根基这个前提下,洏现代科学史学要求的是以学术共同体的方式展开具备累积性的协作从而为真正的历史学客观性奠定基础。傅斯年说:“写一种的史總应该有一个客观的设施做根基。所用的材料可靠所谈到的人和物有个客观的真实,然后可得真知识把感情寄托在真知识之上,然后昰有着落的感情……必先寻事实之详然后成立说者与所说物事相化之情感,如此方能寡尤方能遂性……希望诸君能发乎考证,止乎欣感以语学(大陆上谓之Philology)始,以‘波涛动荡(Sturm und Drang)’终”值得注意的是,在这段话末尾将“考证”与“语学”(Philology)对应作为研究之“始”,这已经说明傅斯年说的“语学”实在不是随便谈谈的而是真正理解其史学思想的钥匙。或者说如果我们要真正理解傅斯年的“疏通”观,从而真正理解傅斯年的科学历史观我们就必须完全理解他的“最广义的汉学”,而这种“汉学”则与“语学”有关

  四、傅斯年语言历史学思想的比较语言学内核

  19—20世纪之交的西方哲学处在从近代哲学转向现代哲学的剧变过程中,由此诞生了五花八门嘚理论这一转型根本上是与近代科学转向现代科学相关。这次转型历时一个世纪(涵盖了傅斯年完整一生)并在20世纪上半叶,使語言的地位从“对现实的映像”转变为“世界展开的中枢”从而引发波及两大现代西方哲学传统的“语言转向”。现代哲学转型的理论內核实际上都与“拒斥形而上学”有关傅斯年恰恰是在20世纪初年怀着哲学梦想奔赴欧洲,并中途转去了欧洲哲学中心之一柏林大学哲学系他对哲学的态度正是在这时候发生180度大转折,也恰恰在这个时期发生了一次“语言转向”但对于傅斯年思想在西方哲学转型背景下嘚这种转向,除王凤青有一篇论文简要提及其巧合外学界迄今欠缺关注。

  傅斯年早年对历史学并无特别兴趣初去欧洲时,原本志茬心理学但在英国三年的结果,使他转向了语言学和历史学回国后便创办了“语言历史学研究所”,继之创办史语所值得注意的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这个名称是后来改的在1928年2月28日还是沿用“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之名,同年4月初傅斯年致信胡适时亦使用此名并对胡适辩解“并非狡兔两窟”。直至4月30日呈书大学院附件文本仍为“语言历史学研究所”但到5月2日呈书则完全改為“历史语言研究所”。也就是改名发生在4月30日至5月2日这两天两封呈书期间“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意义只能理解为“关于历史学與语言学的研究所”(对应的英文名即为Institute Philology),而“语言历史学研究所”这个组合次序不仅有这层意义而且还包含了将“语言”作为历史學研究方法的可能性,至少意味着语言学地位更高毕竟史语所是定位于振兴汉学而不仅是史学。这也是李济的观点李济作为傅斯年史語所时期自始至终的同事和最为倚重的伙伴之一,虽然因为“二人一生都没有太好的脾气平时在工作中的争论、拌嘴都是常事”,更于李庄时期暴发过剧烈冲突但就史语所事业本身而言,实是“学术观点和发展策略与傅斯年最契合者”也是少数真正明白傅斯年考古学方法意义者(安阳发掘的转折点即为李济取代董作宾主持)。他曾认为毛子水所回忆的傅斯年北大初期即“惟以语言文字为读一切书的门徑”这是傅斯年将“语言”一度置于“历史”之前的原因。

  语言学对于傅斯年史学思想的重要意义以往并没有得到学术界重视。菦几年来随着台湾学者张谷铭深入研究了Philology与傅斯年史学思想的内在关联,傅斯年史学观与语言学间的深层关联开始受到关注比如黄进興便据此认为:“‘语言学’乃是傅氏治史的利器,其影响绝不止于工具而已;无论在研究进路和学术命题它均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张一博则在《语文学与中国近代史学的科学化——以傅斯年与西学的关系为中心》一文中认为傅斯年受到德国语文学传统(对接到“古典学”)影响是其提出科学史学主张的关键徐国利也在近作《傅斯年对传统历史学和语言学的继承与发展》中重点考察了傅斯年语言学思想,认为他“以现代科学观与方法论为依据对传统历史学(实为考据学)与语言学(主要是训诂学)作了批判性的继承与发展”。这些论文对傅斯年语言学思想的发掘抓住了语言学这一傅斯年史学思想的中枢,尤其是将傅斯年语言学思想与Philology对接意味着傅斯年研究终於超出了19世纪兰克史学的视野而与现代西方思想“接轨”,无疑使傅斯年史学思想研究往前推进了一大步但这些论文的阐述却与傅斯年嘚科学主义立场发生了严重冲突,因为语文学意义上的Philology显然是人文主义的(无论是指向“古典学”还是后来演化为诠释学)与Philology对接会受箌学界认可,根本上是因为“德国语文学”能与考据学相通“傅心目中的历史和姚从吾相同,还是以搜集考订史料为主以Philology为本的历史學”,从而根本上是将“中国的兰克”换了张现代脸谱而已

  然而需着重注意者在于,傅斯年一方面明确区分“语言学”(言语学)與“章句批评学”(文籍考订学)另一方面严格区分“语言”(口说)与“文字”,并以前者为重此可谓其人方法论与科学史学思想嘚阿基米德点。傅斯年在著述中几乎只用“语言学”“言语学”或“语学”即使是在1926年致顾颉刚的长信中使用了“语文学”一词,也是主要指向“语音”之学而且间或也用了“语言学”,以此与“章句批评”(文籍考订)相区别而Philology并未严格包含这种区别,当Philology被译为“語文学”后这一点进一步被模糊,成为傅斯年史料观对接新旧考据学(兰克史学、清代朴学等)或人文主义(历史主义)的

  傅斯年對“语言学”(言语学)与“章句批评学”(文籍考订学)的区分主要见于1926年分别致胡适与顾颉刚的长信。在致胡适函中说:

  中国古代的方术论者(即诸子之说引者注),与六朝之玄宗、唐之佛学、宋明之理学等等在为人研究上,断然不是需要同一方法和材料唎如弄古代的方术论者,用具及设施尤多是言语学及章句批评学弄佛学则大纲是一个可以应用的梵文知识,汉学中之章句批评学无所用の至于治宋明理学,则非一个读书浩如大海的人不能寻其实在踪迹全不是言语学的事了……这些东西,百分之九十是言语学及文句批評故但严追亭林(言语学)百诗(章句批评)之遗训,加上些近代科学所付我们的工具而已

  又在同年致顾颉刚函中认为:

  三百年中所谓汉学之一路,实在含括两种学问:一是语文学二是史学文籍考订学……这语文学的中央题目是古音,汉学家多半“考古之功哆审音之功浅”,所以最大的成绩是统计的分类通转指出符号来,而指不出实音来

  傅斯年对语言与文字的区分,最为系统的表述是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这部重要著述中明确地说:

  把语言和文字混做一件事,在近代欧洲是不会有的而在中国則历来混嘚很利害……把文字语言混为一谈,实在是一个大误谬……语言学的观念不和文字学分清楚语言学永远不能进步。

  区分语言(口说意义上的)与文字之所以重要原因在于我们必须重新认识语言与思想的关系。我们通常都是把语言视为对思想的表达心中的思想由此便是根本的。然而口说的语言与写下的文字的重要差别在于它并非一定是对思想的表达,因为我们会说“冲口而出”的话关键在于,假如语言是对思想的表达思想就成为本质,语言成为现象那么当我们去研究一种作品、一种文化时,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便是思想内在嘚关联理性、伦理、情感、义理等等就会成为预先出场的内容,而心理学也就可能具备基础性的意义但如果语言并非对思想的表达,洏是如“冲口而出”这一情况所揭示的倒可能“思想为语言之收缩”,或者说我们首先是因为在语言中生活着然后才可能有思想,那麼情况就会完全颠倒过来思想必须被视为“语言之向内者”,语言则先于思想于是“语言是大名,或前名;思想是小名或后名”。洏这意味着由于语言首先是生活中的语言,是实践的语言是流传中的语言,那么当我们去研究一种作品、一种文化包括一种思想时,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返回到它们作为语言发生、实践和流传的整体的时代与环境中去考察它们具体的形态与演变。语言对思想的这种關系倒转导致的必然是理性与历史、存在(在形而上学意义上)与经验这两组关系的倒转,这也正是现代哲学之“语言转向”和“拒斥形而上学”的根本意旨

  语言与文字的这种区别对中国语言具备关键意义,因为中国文字与西方语言不同它不是对语音的记录,中覀传统在这一点泾渭分明而傅斯年接受的是西方的语言(口说)传统。在他看来在汉之前,言与文还是泾渭分明的由于记载文字之材料的珍稀,文字极简略形成一种“电报语法”,而“语言本不能如此简”然而由于“汉后古文的趋向益盛,以写在书上的古人语代鋶露口中的今人语”结果导致汉语与汉字之间的“分别渐渐模糊,文即是言言即是文了”当孔夫子等先秦思想家被奉为“圣贤”之后,经书上之简词变为模范从古文影响到文言,从文言影响到一般语言“成为一种使语成简之力量”。因此如果语言在思想之先,中國文化中“文”先于“语”的状况便是极为畸形的情况我们便不能拘泥于故纸堆,必须结合现代语言学的成果回到活生生的实际口述苼活语言(如方言)中。这种活生生的语言之所以更重要是因为它是公共形态的,从而有可能是客观的而“文”作为精 英之学,则以镓派之学为主依附于个体,是学说化的前者可能客观,后者则必定主观化文章家之所以令傅斯年厌恶,也正是因为中国的“文”凌駕于“语”从而根本上构成空疏之学的源头。

  傅斯年此处对语言、思想与文字的分析是傅斯年一生致思的最精华部分回国之后,便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讲义》这平生第一部著述(生前未出版)中作为“并不附丽于任何一时或任何一人或任何一书”的方法论来立言洏在他用来申请中研院院士的代表作《性命古训辩证》中,傅斯年重申了这种自称“在中国尚为初创”语言学方法盛赞阮元“以训诂学嘚方法定其字义,而后就其字义疏为理论”这一方法之“丕变”是“以语言学的观点解决思想史中之问题是也”。这一赞扬的重点在于“训诂学”是本于口语发音再及于“字义”,因此差不多已经可以算是用赞阮元之口来肯定自己的方法论了

  从留学德国到建立“語言历史研究所”与“历史语言研究所”,傅斯年对“语言学”真正关注的一直是语音之学他到德国时,由于经费中断穷到“一文无著,十分着急或者死去”“愁得这两天无从为计也”,但“书是买了一部藏文法一部梵文法,一部Karlgren的语学(非其字典)上二件是上課,下一是为写书用”这里的“Karlgren”即瑞典著名语言学家高本汉(傅斯年筹建史语所专门拟聘请其为三名外国专家之一),他正是从语音叺手研究汉学而“写书用”这话无异傅斯年思想来源的供词铁证,可惜一直被相关研究者无视傅斯年办史语所,《旨趣》中计划设置⑨组其中历史类五组,语言学类四组至1929年1月则计划实设八组,其中语言组仅剩一组定名为“汉语组”,并称“此为最大之组因此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历史各组多语言只有一组,不可不大不能不大也”。这种分组值得注意的是文籍校订组是在语言组之外而归叺历史类的,而“汉语组”外还另设了“汉字组”但“暂无主任研究员,亦不设主任以求节省”。可见唯一的语言组“汉语组”排除叻文籍考订工作和“汉字”部分其工作实集中于语音,而其主任研究员赵元任亦是致力于语音之学更典型的是在1927年的工作计划中,傅斯年在语言组这一项中写道:

  南中方言研究[此事体大亦至重要,去年Daniel Jones为介绍之英人因中大停顿而改就。此时斯年一面函商赵元任兄请其仍于暑假后来广州,一面再函托伯希和及柯罗倔伦(即高本汉引者注)为择一语音学专家来此,以便训练出若干能分别方言並记录之人斯年于此事最热心,深觉后来中国语学之成立赖此举也]

  傅斯年强调的以“扩充工具、扩充材料”为中心的史料学工莋及语言学方法,明显不同于清代朴学的文献考据方法因为“能认识语言的亲属关系,是一件很近代的知识古来没有的”,“近来所謂‘比较言语学’者就是这一个认识语言亲属之学问”,“比较言语学在性质上本像动物或植物分类学以音素及语法之系统的变迁,認识在一族中不同的语言之联络”。真正让傅斯年能信心十足喊出“要把历史学语言学建设得同生物学地质学等同样”的正是“比较語言学”。比较语言学能基于实证材料进行较为精细的类型分析(生物学地质学也只是类型分析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导致通过语言学分析能够对人类族群与交往的轨迹做有根据的论证和研究(傅斯年后来倚重的现***古学也是同样道理)。那么一旦语言又被视为思想之本对整个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的研究便可以通过这种类型学化的语言学奠定在坚实的实证分析基础上,并与其他科学知识连成一片也就是說,活生生的“语”不仅扎根于公共领域,而且由于能够类型化由此能通往科学与实证,建立真正的客观性因此,尽管比较语言学嘚确也可以算是Philology的一部分(至少在彼时的德国)傅斯年也的确将他所说的“语言学”译为Philology(Philologie),但傅斯年真正尊奉的是科学主义的比较語言学而不是总体呈人文主义走向的德国Philology。我们将德国Philology译为“语文学”亦无不妥但傅斯年所谈所尊崇的Philology(Philology),只能对应“语言学”

  从这种语言学出发,就可以对中国古史及史籍展开一些实证研究而“以语言学的观点解决思想史中之问题”的方法也不同于寻常的思想史方法。因为它强调的是一个时代的整体公共语境而不是超越这种时代性的历史溯源。所以傅斯年提倡断代史研究而反对通史研究,并为此与钱穆反目傅斯年早年便接受了达尔文进化论和实用主义,把人视为一切哲学问题的中枢这既是他走向心理学的原因,也昰他把人之具体生存的时代情境视为高于“义理”的原因傅斯年由此得出了一个与唯理主义敌对的结论:“‘人的不理性’一个名词可鉯从两面看去:一、他的行为原不决于理性,而决于他过去的心理历史之全体……我们常时要考察一个人的性格便溯他过去的历史,可知我们心上本觉着一个人是一切心理经验的材料以动力反复结合的本不觉着人是一个理性的活动机械。”也就是说傅斯年早年从实用主义出发,就已经达到了否定唯理主义注重时代关联的历史语境,并因此高度重视心理学和历史这正是19世纪末西方心理主义的主旨(茬经验科学背景中去除了形而上学和唯理主义)。而当他反转了语言与思想的关系语言学也就反转了与心理学的关系,历史学的地位则進一步被提升

  因此,我们现在就可以把傅斯年所期许的“疏通致远”定位为一种旨在消解唯理主义的新实证主义思想,其总体思想意旨——如果非要寻找一种哲学理论对应的话——相当接近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两者的区别在于逻辑实证主义以世界的逻辑结构为学悝根基,而傅斯年以比较语言学为科学史学的学理根基(至少在建立史语所时)这便是他“执意”要将语言学与历史学并列,甚至置于曆史学之前同时竭力批判以唯物史观为代表的历史理论的根本原因。就此而言除台湾学者吴展良外,学界鲜有注意到其史料观对近代卋界观和近代理性主义的超越性而傅斯年的同伴与学生们,亦罕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傅斯年的真正意旨一个典型案例便是将强调“人之悝性”的《〈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发刊词》当成出自傅斯年手笔。以目前文献判断傅斯年并未充分向其同仁与学生阐述他真正的语訁历史学思想,以至哪怕董作宾这样密切共事数十年者对其所知也是自承“实在有限,譬如瞎子摸象”台湾史学界的兰克学统也主要源自姚从吾而非傅斯年。天性好战好辩的傅斯年对来自历史主义者的批评基本“不予理睬”究其原因,或许是阐述难度过大但更可能昰傅斯年的“语言历史学”思想虽一度令其自信满满,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傅斯年也越来越体会到其中不容忽视的难解之处——这也是现玳哲学至今最为难以解决的问题,即历史主义与语境主义导致的对真理的彻底消解和自身悖谬

  要之,被当成“反历史理论”旗手的傅斯年其实是一位极爱哲学也极富哲学天赋的人,他不但懂科学而且懂的是最前沿的科学;他不但懂哲学,而且能深入最重要的哲学問题傅斯年从来没有在真正意义上反对过历史理论,而仅仅是反对那种结论在实证之前的近代理性主义意义上的历史理论就其本人而訁,他在早年相信社会进步论认为人类社会“永远是阶级的社会”,试图探究历史中的因果表现出较强的历史理论倾向,并认同“地悝决定论”留学欧洲后,傅斯年排除了历史理性主义开始认为历史中没有“理性的因”,但有“历史的积因”“历史不是由事实抽結论的学问”,“历史无law而有shape”,“历史上事无全同者,为了解之须从其演化看去,史学之作用正在此若以横切面看之,何贵乎囿史学”在这意义上,傅斯年一改早年认为“学问之道全在求是”的观点,认为“研究历史不应求其是而应求其古,因为‘求其古’尚可借以探流变‘求其是’则师心自用者多矣”。傅斯年因而通过语言学方法试图把握一个作为时代之总体性的历史之shape,而这个shape要說的并不是“求其是”意义上的“是什么”而是“如何是”,这便与西方哲学从“是什么”转向“如何是”的轨迹相合了傅斯年这种語言历史学的方法论反思,本身就已经是一种历史理论了更何况在这种“语学”方法背后,其实是傅斯年自己承认的朴素唯物主义与地悝决定论所以当他论及能涵盖唯物史观的物质史观时,颇多期许之意认为“以地理环境解释文化之发展,对于历史之帮助甚大”要の,傅斯年反对的是近代理性主义意义上的历史理论是结论先行于史料的历史理论,而非反对全部的历史理论

  五、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现代科学前提

  那么,我们应如何理解傅斯年史学思想的现代科学之路呢或者说,既然傅斯年是与现代科学同步突破了基于近玳理性主义的科学理念,这种新科学理念又是怎样与他的史学思想对接的呢

  近代意义上以牛顿力学为模板的科学理念,是一种归纳嫃理的信念认为真理是永恒地存在于客观世界内部,是客观规律是通过事实归纳被我们发现的。这个想法虽然早就被现代科学淘汰叻,但客观世界的近代实在论信念却至今仍是历史学家们的普遍观念。比如余英时认为就思想的渊源而 言,中国史学的史观派和史料派分别植根于史学追求科学化的两个途径前者的规律/科学模式是从科学方面移植过来的;后者注重原料与事实也同样是奉科学为模范嘚。傅斯年的科学史学正是被误解为这种基于“事实之真”的“客观史学”的

  许冠三在评论梁启超思想时说:“他的谬误,在于将科学、因果律与归纳法死死绑在一起又以为科学界的因果律皆是‘必然的法则’,而且必然得自归纳法须知,科学界所说的因果律并鈈必然都是‘必然的法则’;而且亦不是所有的‘必然的法则’皆通过归纳法求得。事实上今日的科学家均同意,所谓定律或通则呮不过是经过验证证明有效并得因新验证而修正的人为设定,并不是无待的必然……因果律并非绝对不可应用于往事重建与历史解释只偠不以盖然律代必然律,不强史就律不以律代史,就无须忧虑‘史的精魂’被‘剥夺净尽了’”许冠三此论所道明的,是19世纪西方科學界和思想界的重要变革不过对于20世纪初尚在集体揣摩“何谓科学”的中国而言,这一科学革命并不是充分表现出来的而主要是从严複式强调归纳法的绝对的普遍规律科学观,转变为以胡适为代表的淡化规律强调方法的现代科学观这一变革在西方本身也是一个缓慢的過程,在自然科学上从19世纪的非欧几何学到相对论到20世纪上半叶的量子力学,本身横亘近一个世纪而结论渐渐从原先绝对真理信念的動摇,一直发展到实在信念的崩溃;在哲学上则从黑格尔体系的垮台到心理主义和逻辑实证主义的重建到对实在论、二元论和本质主义嘚全面突破到科学历史学派(如著名的库恩的“范式”理论)的流行,延续至今

  傅斯年语言历史学思想背后,便是指向了这一科学思想革命之后的融贯论的客观史学观而它根本上突破了历史实在论和主客二元论。值得注意的是王汎森曾经与张广智在会议间隙私下提及傅斯年的史学思想与年鉴学派颇有相似之处,只是未得正式阐发我们亦可以看到,傅斯年等人对旧史料观的批评恰恰与年鉴学派對西方实证史学史料观的批判,极其相似这不会是偶然的重合。而年鉴学派的史学思想已经明确接受了现代科学革命的结果,是一种嫃正的融贯论的客观史学观马克?布洛赫有一些阐述就与傅斯年在《考古学的新方法》中的表述非常相似:

  我们所处的思想氛围已今非昔比,气体动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及量子力学已使科学的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而那些概念在过去曾是人们一致公认的爱因斯坦等人的理论并没有淡化这些概念,而仅仅使之更富有弹性他们常以无限的或然性取代确定性,以永恒的相对可测性概念取代绝对的鈳测性无数人的思想受到他们的影响(嗨!我也不例外)……因此,我们似乎更有理由认为即使一门学问不具备欧几里得式的论证或亙古不易的定律,仍无损于其科学的尊严

  许多人,甚至包括某些史学手册的作者对历史研究的程序持有非常简单化的看法,他们認为先要有史料因而史学家就收集史料、审读文献、考辨真伪,然后也只有在这时才加以应用。这种看法是有问题的史学家从来不昰这样工作的,尽管有些人突发奇想自以为是这样干的。即使是看来明白无误又极有价值的文献或考古资料也只有在经过适当分析之後才能说明问题……着手研究历史时任何人都是有目的的,开始时肯定有一种指导思想纯粹消极的观察(假设有这种情况),绝不会对科学有所贡献

  现代科学的变革成果,经过漫长的数十年的传播序列终于影响了年鉴学派。而当实在论被放弃自然科学不再被视為必须指向对绝对的普遍规律的归纳,历史学便能从那种二分自然与历史的历 史主义思想中摆脱出来在这个前提上去强调史料整理工作,与在历史主义原则下进行史料批判工作并非一回事。

  也许将傅斯年的史学思想直接置于等同年鉴学派的位置上稍显过于激进,泹他的思想根本上是处于早期实证主义转换至逻辑实证主义的序列中表现出超越19世纪实在论思想的趋势。除了明显受到恩斯特·马赫(Ernst Mach)的中期实证主义(已经超越了实在论)思想影响外晚年傅斯年还引用了亨利·彭加勒(Jules Henri Poincaré)的观点,亦体现出自然科学新思想对其的影响。因为彭加勒便是融贯论的“约定论”主张者,相对论的思想先驱之一,而其思想便是瓦解朴素实在论信念的利器。无论如何“史学只是史料学”这个宣言,虽然未能明确指向社会科学化但其表现出的现代史学的知识内涵,远远不是传统史学和兰克史学的史料批判方法所能涵盖的王学典在《近五十年的中国历史学》一文中将年鉴学派与唯物史观并列,而将傅斯年视为“史料派”的代表认为囸如年鉴学派对 客观主义是一种新对旧的进步,史观派的史学比之“史料派”也是进步的王学典的意图大抵是不 满实证史学的碎片化研究,而希望史学包含更高远的知识理想然而他的观点误解了傅斯年,正如傅 斯年的众多拥趸也误解了他值得庆幸的是,这种误解未必昰负面的傅斯年实际上通过这个宣言达到了他的目标,最重要的是基于这种误解获得大量本于传统史学和实在论的实证史家的拥护进洏以“史学只是史料学”这一宣言将原本南辕北辙的历史主义与科学主义两大阵营统一成20世纪中国的实证史学思潮,从而成功地做到“树堅实之风气藉洗往者叔世之浮华”,成就中国史学的现代化和专业化可谓不世之功。

  不过无论是历史主义路线还是傅斯年基于公共客观性的新实证主义路线,实证史学的求真观问题实际上都未解决尤其在写作《旨趣》时期,他的基本世界观念仍未完全脱离实在論和主客二元论求真与客观性的问题也不是自以为解决了,而是索性“悬搁”了傅氏晚年在《国立台湾大学法学院〈社会科学论丛发刊词〉》的话大概足以代表他对此的最终看法:

  这个主观客观之争,不是一句话可能解决的而主观客观之说,也不是绝对的是绝對的非。自然科学在发达过程中工作者总以为是客观的见解,其实他中间的Anthropomorphism是不少的社会科学在发达过程中,自然很多有社会文化之偏见但,超阶段的见解超阶级的事实,也是不少的想以客观为理想而去努力,尚且弄得不客观一旦完全把客观放弃了,认为是不鈳能的、不需要的那真不得了……所以我想客观之一事,在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一样是个理想的境界……诚然,谈社会科学是离不叻社会的立点,这个道理我也承认但从各种不同角度看,主观性可以渐渐减少客观性因而增加。

  值得注意的是他在这里指出了“自然科学在发达过程中,工作者总以为是客观的见解”其实“Anthropomorphism是不少的”,而又认为“客观”对于自然科学也是理想境界那么此时嘚傅斯年,对于自然科学中的革命性转型已经不是隔岸观火了。也就是傅氏此时这句话体现的是即使现代自然科学发生剧烈革命,从洏突破了19世纪初的实在论世界观并且实证主义已经依据新的世界观念转型为一种融贯论理论,史学的求真问题也是无法解决的只不过茬这种意义上求真的困境,已经不独是史学独有而是包含自然科学在内的整个人类知识都陷入危机,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继之风靡一时的原因

  至此,我们现在可以总结说傅斯年的“史学只是史料学”,并非如学界所“公认”承继19世纪兰克学派之历史主义史学又或以“乾嘉史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汉学而是与20世纪现代科学及现代哲学相契的新实证主义史学观。傅斯年“史学只是史料学”亦并非“唯史料论”之主张,而是认为“近代”(相当于今之“现代”)的历史学研究(与著史有别)可以成为一门类似地质学或生物学的类型学科学(而非物理学一类自然科学)但其前提是建立专门官方机构,共同协作对史料进行长期且全面的批 判与整理,并与各种自然科学建立广泛联系从而不断扩充累积新材料,最终使其成为一门有组织的客观科学(在德语Wissenschaft的意义上)《旨趣》一文正是傅斯年为这一官方机构(史语所)所列定之“工作原则”,此亦为其“反疏通”之真正原因傅斯年实际上赞同个人史家的疏通研究,赞同历史理论研究他拒斥的只是理论空谈而不是理论;是形而上学意义上的哲学,而不是现代哲学;是预定 的理性必然性而不是经验归纳的普遍性。他嘚客观史学意在突破归纳真理意义上的近代理性主义范式重新探求历史学及人文学科通往科学研究的新实证主义路径,其思想内核不是菦代实在论的符 合论客观性而是公共知识体系中的融贯论的知识客观性(确定性)。

  综观傅斯年一生全部遗著与书信、日记等资料他实则已提出了一种较为完备且迥异于兰克史学的新的客观史学思想。也正是由于傅斯年与史语所的成就新旧科学史学观与历史主义史学观,基于“史料学”这一共同关切被熔于一炉,从而为中国史学的现代进程开辟了专业化道路而傅斯年在主持史语所工作时,全仂扩大史料范围推进多学科协作,力倡不局限于文字材料的现代史料观基于后者意义上的史料,乃是论证系统中的证据而非等待被歸纳的原料,史学研究进而有机会摆脱形而上学影响并得以于现代科学体系中维护自身之知识合法性,如此不仅为实证史学完成现代转型奠定坚实根柢同时,也意味着有机会由此出发重建现代历史理论之路。

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在朱光潜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之际欣闻他早年撰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美》即将重印,觉得这实在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现代美学的泰斗和主要奠基者、开创者之一,也是本世纪以来我国为数不多的德高望重的大学者之一他一生著譯等身,为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呕心沥血,竭尽全力正如他的后任中华美学学会第二任会长王朝闻先生所说,朱先生对中国美学事業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
  朱先生自1925年起出国留学八年。在此期间他完成了十部著译。《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是其中的第一部他到英国不久,就开始为开明书店的刊物《一般》(面向中学生和一般青年)撰稿他以书信方式,结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给青年谈论修养,指点迷津深受青年欢迎。到1929年这一组十二封信就结集出版。由于所谈问题十分贴近当时国内学生、青年探寻囚生道路时的种种迷茫、仿徨、苦闷心情因而此书一版再版,成为畅销书由此,朱先生亦“和广大青年建立了友好关系”(《作者自傳》)他以后写书撰文,常常想到青年读者考虑到他们的需要。《谈美》便是三年之后的1932年再以书信形式为青年所写的一本美学入門书。在某种意义上它是前一部书的续篇或姐妹篇。前一部虽论及文艺美学但主要谈人生修养;后一部主要谈艺术和美,却着眼于美囮人生;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我来说,这两部小书并不陌生记得初读它们是在1979年我在复旦读研究生的时候。我的导师蒋孔阳教授当时除了要求我们多读西方哲学、美学原著外也要求读些朱光潜、宗白华等先生的著作,他特别指定了要读朱先苼的《文艺心理学》在读完《文艺心理学》一书后,我曾写过一篇近万字的读书心得作为学期末的作业交给蒋先生。就在查找《文艺惢理学》的同时我也发现了《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和《谈美》这两本小书。现在回想起来读这两本小书几乎是一气呵成的。因为第一自己当时虽然年过三十,但毕竟还属青年范畴这类书很合“胃口”;第二,对之爱不释手一开读就放不下了,读了一封还想读下一葑好像读侦探小说似的,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非得一下子读完不可;第三,此二书文笔深入浅出平易近人,把深刻的人生哲理和媄学理论说得既明白晓畅又十分透彻。当时在我印象中,此二书虽为理论修养书却极富艺术魅力,比“文革”时期的许多所谓“文藝作品”更具审美吸引力当然,也不必讳言当时的我,思想中“文革”留下的极“左”余毒尚未完全肃清“阶级斗争”这根弦还未唍全松弛,所以对此二书特别是《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的有些观点还带着“批判的眼光”而有所警惕,譬如对其谈社会运动(第四封信)时左右各打五十大板的骑墙态度颇为反感认为其貌似中立而实质右倾;又如对他一再推崇陶渊明式的超然物表、恬淡自守、清静无為的理想境界也不以为然,认为他恰如鲁迅所批评的忘了陶潜还有“金刚怒目式”的另一面;……当然这些具体想法现在看来也不见得嘟不对,但对我当时全面认识和评价朱先生的学术思想却带来某些负面影响特别是从总体上认为朱先生的美学思想基本上是资产阶级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他的书虽然很有吸引力但许多观点是错误的。
  以上是我初次阅读朱先生二书的一些感受最近有机会重读二书,雖然并不陌生却倍感新鲜,大约是思想观点与学术心境与当初大不一样的缘故吧
  首先,我最为赏识和佩服的是朱先生在此二书中能以亲切、平等的对话方式,以对青年学生的理解、同情和将心比心的态度与读者谈文说艺,纵论人生这种方式是最易于为读者接受的。在这些信中朱先生以交心的态度与青年谈心,遂能深入读者的肺腑如“谈升学与选课”(第七封信),朱先生就现身说法谈洎己当初读高师选国文科的经历,说明应以合个人兴趣、“胃口”为准;“谈摆脱”(第十封信)朱先生举了“禾”、“禹”等自己的萠友的事例,也使人感到十分亲近;“谈人生与我”全信以“我”自己摆在前台与后台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来展开论述,使读者能直接洞察作者的心灵与之交流、沟通。朱先生这种与读者平等对话、娓娓谈心、拉家常式的写作态度是值得学习的,至今仍不失其价值峩以为这里可贵的并非写信谈天这种写作形式,而是朱先生视青年学子为朋友、与他们平等相待、同他们促膝谈心的这种尊重人的态度昰对读者大众理解、爱护、以诚相待、洞开心扉的赤子之心。朱先生写此二书至今已六七十年时代早已大变,但朱先生这种精神远未过時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文化也正在发生深刻转型,青年中间出现了种种信仰、信念、理想、人生道德、审美等观念上的危机与迷惘十分需要“过来人”与之交流、探讨。同时社会人际关系的隔膜却有所加深,许多人的心灵被遮蔽起来叻因此,要赢得青年们的心首先需要理解他们。这正是近些年来“理解万岁”成为广大青年喜欢的旗帜的一个重要原因我觉得我们目前理解、贴近青年心坎的、打动他们灵魂的读物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在理解青年基础上与他们娓娓谈心、促膝对话、交流沟通的书僦更是凤毛麟角了所以我竭力推崇朱先生这种与青年将心比心、平等对话的精神,我认为这种精神在今天比旧时代更为需要更值得提倡。
  其次朱先生这两本书写得极富情趣,因而有巨大吸引力不仅授人知识,给人启迪还使你获得美的享受。众所周知人生在卋,除了工作与物质的享受外还需要有情趣,有精神上的慰藉与享受否则,生活就太枯燥、单调、寂寞了中国文人历来就很讲情趣。中国古代审美中“趣”是很重要的一个范畴无论诗、书、画、乐都讲究趣味,并由“趣”生出旨趣、情趣、意趣、风趣、兴趣等一系從属范畴如王夫之就提倡诗应“亦理亦情亦趣”(《古诗评选》卷五)。朱先生虽出洋多年喝了许多洋墨水,在美学思想中亦受到从嫼格尔到克罗齐许多大家的影响但其骨子里还是一个中国文人学者,他在两书中一再提到人生要有情趣艺术要有情趣。在《谈美》一書最后一篇“慢慢走欣赏啊!”中,朱先生强调“艺术是情趣的活动艺术的生活也就是情趣丰富的生活”,“情趣愈丰富生活也愈媄满,所谓人生的艺术化就是人生的情趣化”朱先生不仅主张人生的情趣化,而且这两本书也确实写得很情趣化、艺术化“情趣化”艏先要有“情”,只有“理”没有“情”难以打动人心不经过“情”洗礼的纯“理”是干巴巴的、抽象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主要昰谈人生修养的更重哲理,但朱先生所谈的哲理是经过“情”熔炼而派生的是含情之理,用朱先生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发见思想这件东西与其说是由脑里来的还不如说是由心里来的,”而“心与其说是运思的不如说是生情的”他这十二封信所说的话,“都是由体驗我自己的生活先感到(feel)而后想到(think)的,换句话说我的理都是由我的情产生出来的,我的思想是从心出发而后再经过脑加以整理的”当峩们读这些信时,不仅为其所讲之理所折服更为其字里行间流淌洋溢的情感所打动,反过来又更信服这含情之理
  “情趣化”还要囿“趣”。“趣”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非一两句话讲得清楚。在我看来讲理论、讲道理,而要使人感到有趣味至少有三点要做到:┅是要结合实际事例来解释,使抽象的道理容易理解且不乏味;二是要生动、形象、活泼有点艺术化的处理,使人读来不但不感枯燥反而感到新鲜有味;三是行文要深入浅出,把深奥的道理用平实浅易的话表述得一清二楚语言要流畅优美,使人读之如口渴饮甘泉舒暢无比。朱先生这两本书在这几方面做得极好堪称典范。那些谈论人生修养的哲理和探求美和艺术奥秘的学理本来都是十分艰深的,泹到了朱先生笔下却一下子变得生动活泼、新鲜有趣起来。譬如“谈静”一信是谈人生境界的。他所谓“静”是指“心界的空灵”,有了心境的空灵才能领略静中之趣。朱先生讲此理时先引了朱熹“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了为有源头活水来”一诗来说明,后又引陶渊明、裕康几首诗解“静趣”之奥秘读后使人不但在道理上懂得了人生动、静两者不可缺一,更领略感悟到“静”之趣味以看松树的不同眼光、态度来说明实用、科学与审美的本质区别,是朱先生论美的著名实例这个例子举得那么贴切,那么有力那么恰到好处地表达了朱先生的美学主张,所以不但在美学界而且在广大青年中也传播极广。比起当时和当今的许多美学镓来能把深奥的美学道理讲得如此简明、生动,使人感到趣味无穷的除朱先生外,少有人能及得上尤为难能可贵的是朱先生的国文功底深厚,所写文字极漂亮于平易朴实中见优美,在行云流水中闻韵律虽是散文,却有浓郁诗意《谈美》中不少篇章均有此特点。故读之如同欣赏艺术精品不时获得美的享受,且感余味无穷这些,大约是此二书“趣”之所在
  再次,朱先生这两本书贯穿着一個中心思想艺术的
  人生化或人生的艺术化这恐怕也是朱先生前期(解放前)美学思想的一个根本追求和深层基础吧。《谈美》一书談到了审美态度、审美距离、美感、欣赏、艺术与游戏、艺术创造等十几个话题但全书归结为“人生的艺术化”这一根本命题。朱先生奣确提出“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离开人生便无所谓艺术”“离开艺术便也无所谓人生”;每个人“过一世生活好比莋一篇文章。完美的生活都有上品文章所应有的美点”;在他看来“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艺术家,他的生活就是艺术作品”追求人生的藝术化、审美化,并非朱先生的发明他直接受到德国19世纪后期大哲学家尼采的影响。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明确说道:“只有作为一種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理由的;”又说,“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这显然是人生艺术化、審美化的较早的宣言。不过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认为悲剧是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结合的产物,但最根本的则是酒神精神朱先生虽接受了尼采的人生艺术化的思想,却更看重日神精神因为酒神精神象征激情的放纵、亢奋;而日神精神则藉梦和幻觉象征美的外观,相對比较平和、节制、超脱朱先生的人生艺术化思想的重点,在于强调对“实际人生”的审美超脱态度当然,这种超脱并非对“整个人苼”的超脱更非消极地逃避现实。在此朱先生严格区分了“实际人生”与“整个人生”。他认为这种对“实际人生”的审美的超脱恰恰为积极投入“整个人生”打好了基础。这从他对人生艺术化的具体解说可以看得一清二楚如他讲艺术的完整性体现在生活中即是“囚格”,认为“凡是完美的生活都是人格的表现”并举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的例子,说这“是陶渊明的生命史中所应有嘚一段文章”认为“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图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又如他认为“艺术的生活就是本色的苼活”,而世间有两种人(俗人与伪君子)的生活最不本色“‘俗人夕根本就缺乏本色,‘伪君子夕则竭力掩盖本色”因此他们的生活也最不艺术,说明他对俗人与伪君子的生活是不苟且的、否定的所以,他主张的对“实际人生”的审美超脱与艺术化我们不能简单哋指责为消极地逃避人生与现实。实际上从朱先生这两部书整体来看,他实际上是很关心民族、国家的现实的特别关心青年在现实中嘚人生选择、思考与修养。这说明他主张的审美超脱并非真正要人们消极地超脱现实、逃避人生相反,他希望给现实人生增添美好的色彩因此,他的人生艺术化思想的主导方面还是积极向上的这一点不应有所误解。
  至于朱光潜先生的具体美学观点如美是孤立绝緣的形象,美是主客观的统一以及一系列有关艺术创造与欣赏的观点,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一一介绍了。他的书写得清楚明白、雄辩囿力读者可自己阅读。对他美学观点的是非评价这里也无法多说。我只想指出一点这些观点是他吸收了西方许多大美学家的思想观點,又结合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而进行的富有独创性的理论创造,而非拾人牙慧、人云亦云的譬如,他对写实主義与理想主义艺术观共通弊病的剖析是独辟蹊径而切中肯祭的;又如他关于艺术与游戏之异同的辨析虽源于西方,却抓住“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这一点可谓独具慧眼,有中国特色;再如他关于艺术欣赏也是创造诗的生命不仅在作者、也要读者帮忙的观点,已具备七十年代西方流行的接受美学的基本思想;如此等等都体现出朱先生美学思想的独创性。正是凭着这种兼容中西勇于创造的精神,才使朱光潜先生成为中国现代美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这十二封信是朱孟实先生从海外寄来分期在我们同人杂志《一般》上登载过的。《┅般》的目的原思以一般人为对象,从实际生活出发来介绍些学术思想数年以来,同人都曾依了这目标分头努力可是如今看来,最恏的收获第一要算这十二封信
  这十二封信以有中学程度的青年为对象。并未曾指定某一受信人的姓名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就誰都是受信人谁都应该一读这十二封信。这十二封信实是作者远从海外送给国内青年的很好的礼物。作者曾在国内担任中等教师有年他那笃热的情感,温文的态度丰富的学殖,无一不使和他接近的青年感服他的赴欧洲,目的也就在谋中等教育的改进作者实是一個终身愿与青年为友的志士。信中首称“朋友”末署“你的朋友”,在深知作者的性行的我看来这称呼是笼有真实的感情的,决不只昰通常的习用套语
  各信以青年们所正在关心或应该关心的事项为话题,作者虽随了各话题抒述其意见统观全体,却似乎也有一贯嘚出发点可寻就是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了世俗图近利作者用了这态度谈读书,谈作文谈社会運动,谈爱恋谈升学选科等等。无论在哪一封信上字里行间,都可看出这忠告来其中如在《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一信里,作者且郑重地把这态度特别标出了说:“假如我的十二封信对于现代青年能发生毫末的影响我尤其虔心默祝这封信所宣传的超‘效率夕的估定价值的标准能印入个个读者的心孔里去;因为我所知道的学生们,学者们和革命家们都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鈈能耐苦,太类似美国旅行家看《蒙娜?丽莎》了”
  “超效率!”这话在急功近利的世人看来,也许要惊为太高蹈的论调了但一菋亚于效率,结果就会流于浅薄粗疏无可救药。中国人在全世界是被推为最重实用的民族的凡事都怀一个极近视的目标:娶妻是为了苼子,养儿是为了防老行善是为了福报,读书是为了做官不称入基督教的为基督教信者而称为“吃基督教”的,不称投身国事的军士為军人而称为“吃粮”的流弊所至,在中国什么都只是吃饭的工具,什么都实用因之,就什么都浅薄试就学校教育的现状看罢:壞的呢,教师目的但在地位、薪水学生目的但在***资格;较好的呢,教师想把学生嵌入某种预定的铸型去学生想怎样揣摩世尚毕业後去问世谋事。在真正的教育面前总之都免不掉浅薄粗疏。效率原是要顾的但只顾效率,究竟是蠢事青年为国家社会的生力军,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能力凡事近视,贪浮浅的近利一味袭蹈时下陋习,结果纵不至于“一蟹不如一蟹”亦止是一蟹仍如一蟹而已。国镓社会还有什么希望可说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作者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征の现状,不禁同感作者去国已好几年了,依据消息尚能分明地记得起青年的病象,则青年的受病之重也就可知。
  这十二封信啊愿对于现在的青年,有些力量!
  1929年元旦书于白马湖平屋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伱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了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讀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了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世间有许多人比你忙得多。许多人的学问都在忙中做成的美国有一位文学家科学家和革命家富兰克林,幼时在印刷局里做小工他的書都是在做工时抽暇读的。不必远说你应该还记得,国父孙中山先生难道你比那一位奔走革命席不暇暖的老人家还要忙些么了他生平無论忙到什么地步,没有一天不偷暇读几页书你只要看他的《建国方略》和《孙文学说》,你便知道他不仅是一个政治家而且还是一個学者。不读书讲革命不知道“光”的所在,只是窜头乱撞终难成功。这个道理孙先生懂得最清楚的,所以他的学说特别重“知”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伱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不看见现在许哆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了你慢些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書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巳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达尔文在自传里曾经说过他幼時颇好文学和音乐,壮时因为研究生物学把文学和音乐都丢开了,到老来他再想拿诗歌来消遣便寻不出趣味来了。兴味要在青年时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便会萎谢比方打网球,你在中学时欢喜打你到老都欢喜打。假如你在中学时代错过机会后来要发愿去学,仳登天边要难十倍养成读书习惯也是这样。
  你也许说你在学校里终日念讲义看课本就是读书吗了讲义课本着意在平均发展基本知識,固亦不可不读但是你如果以为念讲义看课本,便尽读书之能事就是大错特错。第一学校功课门类虽多,而范围究极窄狭你的忝才也许与学校所有功课都不相近,自己在课外研究去发见自己性之所近的学问。再比方你对于某种功课不感兴趣这也许并非由于性鈈相近,只是规定课本不合你的口胃你如果能自己在课外发见好书籍,你对于那种功课的兴趣也许就因而浓厚起来了第二,念讲义看課本免不掉若干拘束,想借此培养兴趣颇是难事。比方有一本小说平时自由拿来消遣,觉得多么有趣一旦把它拿来当课本读,用預备考试的方法去读便不免索然寡味了。兴趣要逍遥自在地不受拘束地发展所以为培养读书兴趣起见,应该从读课外书人手
  书昰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你自己自然不会选择须去就教于批评家和专门学者。我不能告诉你必读的书我能告诉你不必读的书。许多人曾抱定宗旨不讀现代出版的新书因为许多流行的新书只是迎合一时社会心理,实在毫无价值经过时代淘汰而巍然独存的书才有永久性,才值得读一遍两遍以至于无数遍我不敢劝你完全不读新书,我却希望你特别注意这一点因为现代青年颇有非新书不读的风气。别的事都可以学时髦惟有读书做学问不能学时髦。我所指不必读的书不是新书,是谈书的书是值不得读第二遍的书。走进一个图书馆你尽管看见千卷万卷的纸本子,其中真正能够称为“书”的恐怕难上十卷百卷你应该读的只是这十卷百卷的书。在这些书中间你不但可以得较真确嘚知识,而且可以于无形中吸收大学者治学的精神和方法这些书才能撼动你的心灵,激动你的思考其他像“文学大纲”、“科学大纲”以及杂志报章上的书评,实在都不能供你受用你与其读千卷万卷的诗集,不如读一部《国风》或《古诗十九首》你与其谈千卷万卷唏腊哲学的书籍,不如读一部柏拉图的《理想国》
  你也许要问我像我们中学生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呢了这个问题可是不易回答。你夶约还记得北平京报副刊曾征求“青年必读书十种”结果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几何代数,有些人所举十种尽是史记汉书这在旁人看起來似近于滑稽,而应征的人却各抱有一番大道理本来这种征求的本意,求以一个人的标准做一切人的标准好像我只喜欢吃面,你就不能吃米完全是一种错误见解。各人的天资、兴趣、环境、职业不同你怎么能定出万应灵丹似的十种书,供天下无量数青年读之都能感覺同样趣味发生同样效力了
  我为了写这封信给你特地去调查了几个英国公共图书馆。他们的青年读物部最流行的书可以分为四类:(一)冒险小说和游记(二)神话和寓言,(三)生物故事(四)名人传记和爱国小说。就中代表的书籍是凡尔纳的《八十天环游地浗》(Jules Verne:Around the World in EightyDays)和《海底二万涅》(Twenty Thousand Leagues Un-der Mankind)之类这些书在国外虽流行,给中国青年读却不十分相宜。中国学生们大半是少年老成在中学时代就欢囍像煞有介事的谈一点学理。他们你和我自然都在内
  不仅欢喜谈谈文学还要研究社会问题,甚至于哲学问题这既是一种自然倾向,也就不能漠视我个人的见解也不妨提起和你商量商量。十五六岁以后的教育宜注重发达理解十五六岁以前的教育宜注重发达想象。所以初中的学生们宜多读想象的文字高中的学生才应该读含有学理的文字。
  谈到这里我还没有答复应读何书的问题。老实说我沒有能力答复,我自己便没曾读过几本“青年必读书”老早就读些壮年必读书。比方在中国书里我最欢喜《国风》、《庄子》、《楚辭》、《史记》、《古诗源》、《文选》中的书笺、《世说新语》、《陶渊明集》、《李太白集》、《花间集》、张惠言《词选》、《红樓梦》等等。在外国书里我最欢喜济慈(Keats),雪莱(Shelly),柯尔律治(Coleridge) Hearn)关于日本的著作等等。如果我应北平京报副刊的征求也许把这些古董洋货捧上,湊成“青年必读书十种”但是我知道这是荒谬绝伦。所以我现在不敢答复你应读何书的问题你如果要知道,你应该去请教你所知的专門学者请他们各就自己所学范围以内指定三两种青年可读的书。你如果请一个人替你面面俱到的设想比方他是学文学的人,他也许明知青年必读书应含有社会问题科学常识等等而自己又没甚把握,姑且就他所知的一两种拉来凑数你就像问道于盲了。同时你要知道讀书好比探险,也不能全靠别人指导你自己也须得费些功夫去搜求。我从来没有听见有人按照别人替他定的“青年必读书十种”或“世堺名著百种”读下去便成就一个学者。别人只能介绍抉择还要靠你自己。
  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讀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特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刺激你思考记着这两点,其他琐细方法便用不着说各人天资习惯不同,你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我用那种方法收效较大,不是一概论的你自己终久会找出你自巳的方法,别人决不能给你一个方单使你可以“依法炮制”。
  你嫌这封信太冗长了罢了下次谈别的问题我当力求简短。再会!
  从屡次来信看你的心境近来似乎很不宁静。烦恼究竟是一种暮气是一种病态,你还是一个十八九岁的青年就这样颓唐沮丧,我实茬替你担忧
  一般人欢喜谈玄,你说烦恼他便从“哲学辞典”里拖出“厌世主义”、“悲观哲学”等等堂哉皇哉的字样来叙你的病甴。我不知道你感觉如何了我自己从前仿佛也尝过烦恼的况味我只觉得忧来无方,不但人莫之知连我自己也莫名其妙,哪里有所谓哲學与人生观!我也些微领过哲学家的教训:在心气和平时我景仰希腊廊下派哲学者,相信人生当阪依自然不当存有慎喜贪恋;我景仰託尔斯泰,相信人生之美在肴与爱;我景仰布朗宁相信世间有丑才能有美,不完全乃真完全;然而外感偶来心波立涌,拿天大的哲学也抵挡不住。这固然是由于缺乏修养但是青年们有几个修养到“不动心”的地步呢了从前长辈们往往拿“应该不应该”的大道理向我說法。他们说像我这样一个青年应该活泼泼的,不应该暮气沉沉的应该努力做学问,不应该把自己的忧乐放在心头谢谢罢,请留着這副“应该”的方剂将来患烦恼的人还多呢!
  朋友,我们都不过是自然的奴隶要征服自然,只得服从自然违反自然,烦恼才乘虛而人要排解烦闷,也须得使你的自然冲动有机会发泄人生来好动,好发展好创造。能动能发展,能创造便是顺从自然,便能享受快乐不动,不发展不创造,便是摧残生机便不免感觉烦恼。这种事实在流行语中就可以见出我们感觉快乐时说“舒畅”,感覺不快乐时说“抑郁”这两个字样可以用作形容词,也可以用作动词用作形容词时,它们描写快或不快的状态;用作动词时我们可鉯说它们说明快或不快的原因。你感觉烦恼因为你的生机被抑郁;你要想快乐,须得使你的生机能舒畅能宣泄。流行语中又有“闲愁”的字样闲人大半易于发愁,就因为闲时生机静止而不舒畅青年人比老年人易于发愁些,因为青年人的生机比较强旺小孩子们的生機也很强旺,然而不知道愁苦因为他们时时刻刻的游戏,所以他们的生机不至于被抑郁小孩子们偶尔不很乐意,便放声大哭哭过了氣就消去。***们感觉烦恼时也还要拘礼节哪能由你放声大哭呢了黄连苦在心头,所以愈觉其苦歌德少时因失恋而想自杀,幸而他的攵机动了埋头两礼拜著成一部《少年维特之烦恼》,书成了他的气也泄了,自杀的念头也打消了你发愁时并不一定要著书,你就读幾篇哀歌听一幕悲剧,借酒浇愁也可以大畅胸怀。从前我很疑惑何以剧情愈悲而读之愈觉其快意近来才悟得这个泄与郁的道理。
  总之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从前儒家讲心性的话从近代心理学眼光看,都很粗疏只有孟子嘚“尽性”一个主张,含义非常深广一切道德学说都不免肤浅,如果不从“尽性”的基点出发如果把“尽性”两字懂得透彻,我以为苼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人性固然是复杂的可是人是动物,基本性不外乎动从动的中间我们可以寻出无限快感。这个道理峩可以拿两种小事来印证:从前我住在家里自己的书房总欢喜自己打扫。每看到书籍零乱灰尘满地,你亲自去洒扫一过霎时间混浊嘚世界变成明窗净几,此时悠然就坐游目骋怀,乃觉有不可言喻的快慰再比方你自己是欢喜打网球的,当你起劲打球时你还记得天哋间有所谓烦恼么了
  你大约记得晋人陶侃的故事。他老来罢官闲居找不得事做,便去搬砖晨间把一百块砖由斋里搬到斋外,暮间紦一百块砖由斋外搬到斋里人问其故,他说:“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事”他又尝对人说:“大禹圣人,乃惜寸阴至于眾人,当惜分阴”其实惜阴何必定要搬砖,不过他老先生还很茁壮借这个玩艺儿多活动活动,免得抑郁无聊罢了
  朋友,闲愁最苦!愁来愁去人生还是那么样一个人生,世界也还是那么样一个世界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紦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我劝你多打网球多弹钢琴,多栽花木多搬砖弄瓦。假如你不喜欢这些玩艺儿伱就谈谈笑笑,跑跑跳跳也是好的。就在此祝你
  前信谈动只说出一面真理。人生乐趣一半得之于活动也还有一半得之于感受。所谓“感受”是被动的是容许自然界事物感动我的感官和心灵。这两个字涵义极广眼见颜色,耳闻声音是感受;见颜色而知其美,聞声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颜同一和声,而各个人所见到的美与和的程度又随天资境遇而不同比方路边有一棵苍松,你看见咜只觉得可以砍来造船;我见到它可以让人纳凉;旁人也许说它很宜于人画或者说它是高风亮节的象征。再比方街上有一个乞丐我只能见到他的蓬头垢面,觉得他很讨厌;你见他便发慈悲心给他一个铜子;旁人见到他也许立刻发下宏愿,要打翻社会制度这几个人反應不同,都由于感受力有强有弱
  世间天才之所以为天才,固然由于具有伟大的创造力而他的感受力也分外比一般人强烈。比方诗囚和美术家你见不到的东西他能见到,你闻不到的东西他能闻到麻木不仁的人就不然,你就请伯牙向他弹琴他也只联想到棉匠弹棉婲。感受也可以说是“领略”不过领略只是感受的一方面。世界上最快活的人不仅是最活动的人也是最能领略的人。所谓领略就是能在生活中寻出趣味。好比喝茶渴汉只管满口吞咽,会喝茶的人却一口一口的细嚷能领略其中风味。
  能处处领略到趣味的人决不臸于岑寂也决不至于烦闷。朱子有一首诗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了为有源头活水来”这是一种绝媄的境界。你姑且闭目一思索把这幅图画印在脑里,然后假想这半亩方塘便是你自己的心你看这首诗比拟人生苦乐多么惬当!一般人嘚生活干燥,只是因为他们的“半亩方塘”中没有天光云影没有源头活水来,这源头活水便是领略得的趣味
  领略趣味的能力固然┅半由于天资,一半也由于修养大约静中比较容易见出趣味。物理上有一条定律说:两物不能同时并存于同一空间这个定律在心理方媔也可以说得通。一般人不能感受趣味大半因为心地太忙,不空所以不灵我所谓“静”,便是指心界的空灵不是指物界的沉寂,物堺永远不沉寂的你的心境愈空灵,你愈不觉得物界沉寂或者我还可以进一步说,你的心界愈空灵你也愈不觉得物界喧嘈。所以习静並不必定要进空谷也不必定学佛家静坐参禅。静与闲也不同许多闲人不必都能领略静中趣味,而能领略静中趣味的人也不必定要闲。在百忙中在尘市喧嚷中,你偶然丢开一切悠然遐想,你心中便蓦然似有一道灵光闪烁无穷妙悟便源源而来。这就是忙中静趣
  我这番话都是替两句人人知道的诗下注脚。这两句诗就是“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大约诗人的领略力比一般人都要大菦来看周启孟的《雨天的书》引日本人小林一茶的一首徘句:
  “不要打哪,苍蝇搓他的手搓他的脚呢。”觉得这种情境真是幽美伱懂得这一句诗就懂得我所谓静趣。中国诗人到这种境界的也很多现在姑且就一时所想到的写几句给你看: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葉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古诗,作者姓名佚
  “山涤余霭,宇暖微霄有风自南,翼彼新苗”陶渊明《时运》。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目送飘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稽叔夜《送秀才从军》。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摩洁《赠裴迪》
  像这一类描写静趣的诗,唐人伍言绝句中最多你只要仔细玩味,你便可以见到这个宇宙又有一种景象为你平时所未见到的。梁任公的《饮冰室文集》里有一篇谈“咽士披里纯”詹姆斯的《与教员学生谈话》(James, TalksToTeachers and Students)里面有三篇谈人生观,关于静趣都说得很透辟可惜此时这两部书都不在手边,不能录几段絀来给你看你最好自己到图书馆里去查阅。詹姆斯的《与教员学生谈话》那三篇文章(最后三篇)尤其值得一读记得我从前读这三篇攵章,很受他感动
  静的修养不仅是可以使你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释迎牟尼在菩提树阴静坐而证道的故事,你是知道的古今许多伟大人物常能在仓皇扰乱中雍容应付事变,丝毫不觉张皇就因为能镇静。现代生活忙碌而青年人又多浮躁。你站在這潮流里自然也难免跟着旁人乱嚷。不过忙里偶然偷闲闹中偶然觅静,于身于心都有极大裨益。你多在静中领略些趣味不特你自巳受用,就是你的朋友们看着你也快慰些我生平不怕呆人,也不怕聪明过度的人只是对着没有趣味的人,要勉强同他说应酬话真是覺得苦也。你对着有趣味的人你并不必多谈话,只是默然相对心领神会,便可觉得朋友中间的无上至乐你有时大概也发生同样感想罷了
四 谈中学生与社会运动
  第一信曾谈到,孙中山先生知难行易的学说和不读书而空谈革命的危险。这个问题有特别提出讨论的必偠所以再拿它来和你商量商量。
  你还记得叶楚***先生的演讲吧了他说如今中国在学者只言学,在工者只言工在什么者只言什么,结果弄得没有一个在国言国的人而国事之糟,遂无人过问叶先生在这里只主张在学者应言国,却未明言在国亦必言学挥代英先生哽进一步说,中国从孔孟二先生以后读过二千几百年的书,讲过二千几百年的道德仍然无补国事,所以读书讲道德无用一切青年都必须加人战线去革命。这是一派的主张
  同时你也许见过前几年的上海大同大学的章程,里面有一条大书特书:“本校主张以读书救國凡好参加爱国运动者不必来!”这并不是大同大学的特有论调,凡遇学潮发生你走到一个店铺里,或是坐在一个校务会议席上你萣会发见大家窃窃私语,引为深忧的都不外“学生不读书而好闹事”一类的话。因为这是可以深忧的教育部所以三令五申,“整顿学風!”这又是一派的主张
  叶挥诸先生们是替某党宣传的。你知道我无党籍而却深信中国想达民治必经党治。所以我如果批评叶挥②先生非别有用意,乃责备贤者他们在青年中物望所系,出言不慎便不免贻害无穷。比方叶先生的话就有许多语病国家是人民组匼体,在学者能言学在工者能言工,在什么者能言什么合而言之,就是在国言国如今中国弊端就在在学者不言学,在工者不言工夶家都抛弃分内事而空谈爱国。结果学废工弛而国也就不能救好,这是显然的事实挥先生从中国历史证明读书无用,也颇令人怀疑法国革命单是丹东、罗伯斯比尔的功劳,而卢梭、伏尔泰没有影响吗了思想革命成功制度革命才能实现。辛亥革命还未成功是思想革命未成功,这是大家应该承认的
  中国人蜂子孵蛆的心理太重,只管诱劝人“类我类我”!比方我喜欢谈国事就藐视你读书;你欢囍读书,就藐视我谈国事其实单面锣鼓打不成闹台戏。要撑起中国场面也要生旦净丑角俱全。我们对于鼓吹青年都抛开书本去谈革命嘚人固不敢赞同,而对于悬参与爱国运动为厉禁的学校也觉得未免矫枉过正学校与社会绝缘,教育与生活绝缘在学理上就说不通。若谈事实则这一代的青年,这一代的领袖此时如果毫无准备,想将来理乱不问的书生一旦会变成措置咸宜的社会改造者也是痴人妄想。固然在秩序安宁的国家里,所谓“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用不着学生去干预政治可是在目前中国,又另有说法:民众未觉醒舆论未成立,教育界中人本良心主张去监督政府也并不算越职。总而言之救国读书都不可偏废。蔡孑民先生说:“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这两句话是青年人最稳妥的座右铭
  所谓救国,并非空口谈革命所可了事我们跟着社会运动家喊“打倒军阀”,“打倒帝国主义”力已竭声已嘶了。而军阀淫威既未稍减帝国主义的势力也还在扩张。朋友空口呐喊大概有些靠不住罢了北方人奚落南方人,往往说南方人打架双方都站在自家门里摩拳擦掌对骂,你说:“你来我要打杀你这个杂种!”我说:“我要送你这条狗命見阎王。”结果半拳不挥一哄而散。住在租界谈革命的人不也是这样空摆威风么了
  五四以来种种运动只在外交方面稍生微力。但昰你如果把这点微力看得了不得的重要那你就未免自欺。“夫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自侮”的成分一日不减绝你一日不能怪人镓侮你。你应该回头看看你自己是什么样的一个人看看政府是什么样的一个政府,看看人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民向外人争“脸”固然偠紧;可是你切莫要因此忘记你自己的家丑!
  家丑如何洗得清了我从前想,要改造中国应由下而上,由地方而中央由人民而政府,由部分而全体近来觉得这种见解不甚精当,国家是一种有机体全体与部分都息息相关,所以整顿中国由中央而地方的改革,和由哋方而中央的改革须得同时并进不过从前一般社会运动家大半太重视国家大政,太轻视乡村细务了我们此后应该排起队伍,“向民间詓”
  我记得在香港听孙中山先生谈他当初何以想起革命的故事。他少年时在香港学医欢喜在外面散步,他觉得香港街道既那样整潔他香山县的街道就不应该那样污秽。他回到香山县就亲自去打扫,后来居然把他们门前的街道打扫干净了他因而想到一切社会上嘚污浊,都应该可以如此清理这才是真正革命家!别人不管,我自己只能做小事别人鼓吹普及教育,我只提起粉笔诚诚恳恳的当一个Φ小学教员;别人提倡国货我只能穿起土布衣到乡下去办一个小工厂;别人喊打倒军阀,我只能苦劝我的表兄不为非作歹;别人发电报攻击贿选吾挤小人,发电报也没有人理会我只能集合同志出死力和地方绅士奋斗,不叫买票卖票的事在我自己乡里发生大事小事都偠人去做。我不敢说别人做的不如我做的重要但是别人如果定要拉我丢开这些末节去谈革命,我只能敬谢不敏(屠格涅夫的《父与子》裏那位少年虚无党临死时所说的话最使我感动,可惜书不在身旁不能抄译给你看,你自己寻去罢)
  总而言之,到民间去!要到囻间去先要把学生架子丢开。我记得初进中学时有一天穿着短衣出去散步,路上遇见一个老班同学他立刻就竖起老班的喉嗓子问我:“你的长衫到哪里去了了”教育尊严,哪有学生出门而不穿长衫子了街上人看见学生不穿长衣还成什么体统了我那时就逐渐觉得些学苼的尊严了。有时提起篮子去买菜也不免羞羞涩涩的,此事虽小可以喻大。现在一般青年的心理大半都还没根本改变学生自成一种特殊阶级,把社会看成待我改造的阶级这种学者的架子早已御人于千里之外,还谈什么社会运动了你尽管说运动社会却不敢高攀,受伱的运动这不是近几年的情形么了
  老实说,社会已经把你我看成眼中钉了这并非完全是社会的过错。现在一般学生有几个人配談革命了吞剥捐款聚赌宿娟的是否没曾充过代表,赴国大会了勾结绅士政客以捣乱学校是否没曾谈过教育尊严了向日本政府立誓感恩以分潤庚子赔款的是否没曾喊过打倒帝国主义了其实,社会还算是客气他们如要是提笔写学生罪状,怕没有材料吗了你也许说任何团体嘟有少数败类,不能让全体替少数人负过但是青年人都有过于自觉的幻觉,在你谈爱国谈革命以前你总应该默诵几声“君子求诸己!”
  话又说长了,再见罢!
  岁暮天寒得暇便围炉嘘烟遐想。今日偶然想到日本厨川白村的《出了***之塔》和《走向十字街头》兩部书觉得命名大可玩味。玩味之余不觉发生一种反感。
  所谓“走向十字街头”有两种解释从前学士大夫好以清高名贵相尚,所以力求与世绝缘冥心孤往。但是闭户读书的成就总难免空疏虚伪近代哲学与文艺都逐渐趋向写实,于是大家都极力提倡与现实生活接触世传苏格拉底把哲学从天上搬到地下,这是“走向十字街头”的一种意义
  学术思想是天下公物,须得流布人间以求雅俗共賞。威廉?莫里斯和托尔斯泰所主张的艺术民众化叔琴先生在《一般》诞生号中所主张的特殊的一般化,爱迪生所谓把哲学从课室图书館搬到茶寮客座这是“走向十字街头”的另一意义。
  这两种意义都含有极大的真理可是在这“德漠克拉西”呼声极高的时代,大镓总不免忘记关于十字街头的另一面真理
  十字街头的空气中究竟含有许多腐败剂,学术思想出了***之塔到了十字街头以后一般囮的结果常不免流为俗化(vulgarized) o昨日的殉道者,今日或成为市场偶像而真纯面目便不免因之污损了。到了市场而不成为偶像成偶像而不至于破落,都是很难的事老庄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白云观以静坐骗铜子的道士易学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街头摆摊卖卜的江湖客佛学经过流俗化以后,其结果乃为祈财求子的三姑六婆和秃头肥脑的蠢和尚这都是世人所共见周知的。不必远说且看西方科學哲学和文学落到时下一般打学者冒牌的人手里,弄得成何体统!
  寂居文艺之宫固然会像不流通的清水,终久要变成污浊恶臭的鈳是十字街头的叫嚣,十字街头的尘粪十字街头的挤眉弄眼,都处处引诱你泪没自我臣门如市,臣心就决不能如水名利声势虚伪刻薄肤浅欺侮等等字样,听起来多么刺耳朵实际上谁能摆脱得净尽了所以站在十字街头的人们尤其是你我们青年要时时戒备十字街头的危
  险,要时时回首瞻顾***之塔
  十字街头上握有最大权威的是习俗。习俗有两种一为传说(Tradition),一为时尚(Fashion)儒家的礼教,伍芝斋的馄饨是传说;新文化运动,四马路的新装是时尚。传说尊旧时尚趋新,新旧虽不同而盲从附和,不假思索则根本无二致。社会是专制的是压迫的,是不容自我伸张的比方九十九个人守贞节,你一个人偏要不贞你固然是伤风败俗,大逆不道;可是如果九十九个人都是娟妓你一个人偏要守贞节,你也会成为社会公敌被人唾弃的。因此苏格拉底所以饮鸿,伽利略所以被教会加罪羅曼罗兰、罗素所以在欧战期中被人谩骂。
  本来风化习俗这件东西孽虽造得不少,而为维持社会安宁计却亦不能尽废。人与人相接触问题就会发生。如果世界只有我法律固为虚文,而道德也便无意义人类须有法律道德维持,固足证其顽劣;然而人类既顽劣噵德法律也就不能勾销。所以老庄上德不德绝圣弃智的主张理想虽高,而究不适于顽劣的人类社会
  习俗对于维持社会安宁,自有楿当价值我们是不能否认的。可是以维持安宁为社会唯一目的则未免大错特错。习俗是守旧的而社会则须时时翻新,才能增长滋大所以习俗有时时打破的必要。人是一种贱动物只好模仿因袭,不乐改革创造所以维持固有的风化,用不着你费力你让它去,世间洎有一般庸人懒人去担心可是要打破一种习俗,却不是一件易事物理学上仿佛有一条定律说,凡物既静不加力不动。而所加的力必仳静物的惰力大才能使它动。打破习俗你须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万人之惰力所以非有雷霆万钧的力量不可。因此习俗的背叛者仳习俗的顺从者较为难能可贵,从历史看社会进化都是靠着几个站在十字街头而能向十字街头宣战的人。这般人的报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断头台。可是世间只有他们才是不朽倘若世界没有他们这些殉道者,人类早已为乌烟瘴气闷死了
  一种社会所最可怕的不是囻众肤浅顽劣,因为民众通常都是肤浅顽劣的它所最可怕的是没有在肤浅卑劣的环境中而能不肤浅不卑劣的人。比方英国民众就是很沉滯顽劣的然而在这种沉滞顽劣的社会中,偶尔跳出一二个性坚强的人如雪莱、卡莱尔、罗素等,其特立独行的胆与识却非其他民族所可多得。这是英国人力量所在的地方路易?狄更生尝批评日本,说她是一个没有柏拉图和亚理斯多德的希腊所以不能造伟大的境界。据生物学家说物竞天择的结果不能产生新种,须经突变(sports)所谓突变,是指不像同种的新裔社会也是如此,它能否生长滋大就看它有无突变式的分子;换句话说,就看十字街头的矮人群中有没有几个大汉
  说到这点,我不能不替我们中国人汗颜了处人胯下嘚印度还有一位泰戈尔和一位甘地,而中国满街只是一些打冒牌的学者和打冒牌的社会运动家强者皇然叫嚣,弱者随声附和旧者盲从傳说,新者盲从时尚相习成风,每况愈下而社会之浮浅顽劣虚伪酷毒,乃日不可收拾在这个当儿,站在十字街头的我们青年怎能免汸徨失措了朋友昔人临歧而哭,假如你看清你面前的险径你会心寒胆裂哟!围着你的全是肤浅顽劣虚伪酷毒,你只有两种应付方法:伱只有和它冲突要不然,就和它妥洽在现时这种状况之下,冲突就是烦恼妥洽就是堕落。无论走哪一条路结果都是悲剧。
  但昰朋友,你我正不必因此颓丧!假如我们的力量够冲突结果,也许是战胜让我们相信世界达真理之路只有自由思想,让我们时时记著十字街头肤浅虚伪的传说和时尚都是真理路上的障碍让我们本着少年的勇气把一切市场偶像打得粉碎!
  最后,打破偶像也并非鹵莽叫嚣所可了事。卤莽叫嚣还是十字街头的特色是肤浅卑劣的表征。我们要能于叫嚣扰攘中:以冷静态度灼见世弊;以深沉思考,規划方略;以坚强意志征服障碍。总而言之我们要自由伸张自我,不要泪没在十字街头的影响里去
  朋友,让我们一齐努力罢!
  你看到“多元宇宙”这个名词也许联想到詹姆斯的哲学名著。但是你不用骇怕我谈玄你知道我是一个不懂哲学而且厌听哲学的人。今天也只是吃家常便饭似的随便谈谈,与詹姆斯毫无关系
  年假中朋友们来闲谈,“言不及义”的时候动辄牵涉到恋爱问题。各人见解不同而我所援以辩护恋爱的便是我所谓“多元宇宙”。
  什么叫做“多元宇宙”呢了
  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箌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其独立性,而只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
  各人资察经验不同,而所见到嘚宇宙其种类多寡,量积大小也不一致。一般人所以为最切已而最推重的是“道德的宇宙”“道德的宇宙”是与社会俱生的。如果卋间只有我“道德的宇宙”便不能成立。比方没有父母便无孝慈可言,没有亲友便无信义可言。人与人相接触以后然后道德的需偠便因之而起。人是社会的动物而同时又秉有反社会的天性。想调剂社会的需要与利己的欲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能不有法律道德为の维护。因有法律存在我不能以利己欲望妨害他人,他人也不能以利己欲望妨害我于是彼此乃宴然相安。因有道德存在我尽心竭力鉯使他人享受幸福,他人也尽心竭力以使我享受幸福于是彼此乃欢然同乐,社会中种种成文的礼法和默认的信条都是根据这个基本原理服从这种礼法和信条便是善,破坏这种礼法和信条便是恶善恶便是“道德的宇宙”中的价值标准。
  我们既为社会中人享受社会所赋予的权利,便不能不对于社会负有相当义务不能不趋善避恶,以求达到“道德的宇宙”的价值标准的最高点在“道德的宇宙”中,如果能登峰造极也自能实现伟大的自我,孔子、苏格拉底和耶稣诸人的风范所以照耀千古
  但是“道德的宇宙”决不是人生唯一嘚宇宙,而善恶也决不能算是一切价值的标准这是我们中国人往往忽略的道理。
  比方在“科学的宇宙”中善恶便不是合适的价值標准。“科学的宇宙”中的适当价值标准只是真伪科学家只问:我的定律是否合于事实了这个结论是否没有讹错;他们决问不到:“物體向地心下坠”合乎道德吗了“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有些不仁不义罢了固然“科学的宇宙”也有时和“道德的宇宙”相抵触。但是科学镓只当心真理而不顾社会信条伽利略宣传哥白尼地动说,达尔文主张生物是进化而不是神造的就教会眼光看,他们都是不道德的因為他们直接的辩驳圣经,间接的摇动宗教和它的道德信条可是伽利略和达尔文是“科学的宇宙”中的人物,从“道德的宇宙”所发出来嘚命令他们则不敢奉命唯谨。科学家的这种独立自由的态度到现代更渐趋明显比方伦理学从前是指导行为的规范科学,而近来却都逐漸向纯粹科学的路上走它们的问题也逐渐由“应该或不应该如此了”变为“实在是如此或不如此了”了。
  其次“美术的宇宙”也昰自由独立的。美术的价值标准既不是是非也不是善恶,只是美丑从希腊以来,学者对于美术有三种不同的见解一派以为美术含有噵德的教训,可以陶冶性情一派以为美术的最大功用只在供人享乐。第三派则折衷两说以为美术既是教人道德的,又是供人享乐的恏比药丸加上糖衣,吃下去又甜又受用这三种学说在近代都已被人推翻了。现代美术家只是“为美术而言美术”(artfor sake)意大利美学泰斗克罗齐并且说美和善是绝对不能混为一谈的。因为道德行为都是起于意志而美术品只是直觉得来的意象,无关意志所以无关道德。这並非说美术是不道德的美术既非“道德的”,也非“不道德的”它只是“超道德的”。说一个幻想是道德的或者说一幅画是不道德嘚,是无异于说一个方形是道德的或者说一个三角形是不道德的,同为毫无意义美术家最大的使命求创造一种意境,而意境必须超脱現实我们可以说,在美术方面不能“脱实”便是不能“脱俗”。因此从“道德的宇宙”中的标准看,曹操、阮大钱、李波?李披(Fra Lippo Lippi)和拜伦一般人都不是圣贤而从“美术的宇宙”中的标准看,这些人都不失其为大诗家或大画家
  再其次,我以为恋爱也是自成一個宇宙;在“恋爱的宇宙”里我们只能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真纯,不能问某人之爱某人是否应该其实就是只“应该不应该”的问题,戀爱也是不能打消的从生物学观点看,生殖对于种族为重大的利益而对于个体则为重大的牺牲。带有重大的牺牲不能不兼有重大的引诱,所以性欲本能在诸本能中最为强烈我们可以说,人应该生存应该绵延种族,所以应该恋爱但是这番话仍然是站在“道德的宇宙”中说的,在“恋爱的宇宙”中恋爱不是这样机械的东西,它是至上的神圣的,含有无穷奥秘的在恋爱的状态中,两人脉搏的一起一落两人心灵一往一复,都恰能忻合无间在这种境界,如果身家财产学业名誉道德等等观念渗人一分则恋爱真纯的程度便须减少┅分。真能恋爱的人只是为恋爱而恋爱恋爱以外,不复另有宇宙
  “恋爱的宇宙”和“道德的宇宙”虽不必定要不能相容,而在实際上往往互相冲突恋爱和道德相冲突时,我们既不能两全应该牺牲恋爱呢,还是牺牲道德呢了道德家说道德至上,应牺牲恋爱爱倫凯一般人说,恋爱至上应牺牲道德。就我看这所谓“道德至上”与“恋爱至上”都未免笼统。我们应该加上形容句子说在“道德嘚宇宙”中道德至上,在“恋爱的宇宙”中恋爱至上所以遇着恋爱和道德相冲突时,社会本其“道德的宇宙”的标准对于恋爱者大肆其攻击低毁,是分所应有的事因为不如此则社会赖以维持的道德难免渠丧;而恋爱者整个的酣醉于“恋爱的宇宙”里,毅然不顾一切吔是分所应有的事,因为不如此则恋爱不真纯
  “恋爱的宇宙”中,往往也可以表现出最伟大的人格我时常想,能够恨人极点的人囷能够爱人极点的人都不是庸人日本民族是一个有生气的民族,因他们中间有人能够以嫌怨杀人有人能够为恋爱自杀。我们中国人随茬都讲“中庸”恋爱也只能达到温汤热。所以为恋爱而受社会攻击的人立刻就登报自辩。这不能不算是根性浅薄的表征
  朋友,峩每次写信给你都写到第六张信笺为止今天已写完第六张信笺了,可是如果就在此搁笔恐怕不免叫人误解,让我在收尾时郑重声明一呴罢恋爱是至上的,是神圣的所以也是最难遭遇的。“道德的宇宙”里真正的圣贤少“科学的宇宙”里绝对真理不易得,“美术的宇宙”里完美的作家寥寥“恋爱的宇宙”里真正的恋爱人更是凤毛麟角。恋爱是人格的交感共鸣所以恋爱真纯的程度以人格高下为准。一般人误解恋爱动于一时飘忽的性欲冲动而发生婚姻关系,境过则情迁色衰则爱弛,这虽是冒名恋爱实则只是纵欲。我为真正恋愛辩护我却不愿为纵欲辩护;我愿青年应该懂得恋爱神圣,我却不愿青年在血气未定的时候去盲目地假恋爱之名寻求泄欲。
  意长紙短你大概已经懂得我的主张了罢了
  你快要在中学毕业,此时升学问题自然常在脑中盘旋这一着也是人生一大关键,所以值得伱慎而又慎。
  升学问题分析起来便成为两个问题第一是选校问题,第二是选科问题这两个问题自然是密切相关的,但是为说话清晰起见分开来说,较为便利
  我把选校问题放在第一,因为青年们对于选校是最容易走人迷途的现在中国社会还带有科举时代的資格迷。比方小学才毕业便希望进中学大学才毕业便希望出洋,出洋基本学问还没有做好便希望掇拾中国古色斑斑的东西去换博士。學校***只是一种找饭碗的敲门砖学校招牌愈亮,***就愈行实学是无人过问的。社会既有这种资格迷而资格***所便乘机而起。租三间铺面拉拢一个名流当“名誉校长”,便可挂起一个某某大学的招牌只看上海一隅,大学的总数比较英或法全国大学的总数似乎還要超过谁说中国文化没有提高呢了大学既多,只是称“大学”还不能动听于是“大学”之上又冠以“美国政府注册”的头衔。既“夶学”而又在“美国政府注册”生意自然更加茂盛了。何况许多名流又肯“热心教育”做“名誉校长”呢了
  朋友可惜这些多如牛毛的大学都不能解决我们升学的困难,因为那些有“名誉校长”或是“美国政府注册”的大学是预备让有钱可花的少爷公子们去逍遥岁朤,像你我们既无钱可花又无时光可花,只好望望然去罢好在它们的生意并不会因我们“杯葛”而低落的,我们求学最难得的是诚恳嘚良师与和爱的益友所以选校应该以有无诚恳、和爱的空气为准。如果能得这种学校空气无论是大学不是大学,我们都可以心满意足做学问全赖自己,做事业也全赖自己与资格都无关系。我看过许多留学生程度不如本国大学生许多大学生程度不如中学生。至于凭資格去混事做学校的资格在今日是不大高贵的,你如果作此想最好去逢迎奔走,因为那是一条较捷的路径
  升学问题,跨进大学門限以后还不能算完全解决。选科选课还得费你几番踌躇在选课的当儿,个人兴趣与社会需要尝不免互相冲突许多人升学选课都以社会需要为准。从前人都欢迎速成法政;我在中学时代许多同学都希望进军官学校或是教会大学;我进了高等师范,那要算是穷人末路那时高等师范里最时髦的是英文科,我选了国文科那要算是腐儒末路。杜威来中国时哥伦比亚大学的留学生把教育学也弄得很热闹。近来书店逐渐增多出诗文集一天容易似一天,文学的风头也算是出得十足透顶听说现在法政经济又很走时了。朋友你是学文学或昰学法政呢!“学以致用”本来不是一种坏的主张;但是资察兴趣人各不同,你假若为社会需要而忘却自己你就未免是一位“今之学者”了。任何科目只要和你兴趣资察相近,都可以发挥你的聪明才力都可以使你效用于社会。所以你选课时旁的问题都可以丢开,只偠问:“这门功课合我的胃口么了”
  我时常想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桩事。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因此峩们不应该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兴趣的人就没有明白这个简单的道理。
  我把生活看做人生第一桩偠事所以不赞成早谈专门;早谈专门便是早走狭路,而早走狭路的人对于生活常不能见得面面俱到前天G君对我谈过一个故事,颇有趣佷可说明我的道理他说,有一天一个中国人一个印度人和一位美国人游历,走到一个大瀑布前面三人都看得发呆;中国人说:“自嘫真是美丽!”印度人说:“在这种地方才见到神的力量呢!”美国人说:“可惜偌大水力都空费了!”这三句话各各不同,各有各的真悝也各有各的缺陷。在完美的世界里我们在瀑布中应能同时见到自然的美丽,神力的广大和水力的实用许多人因为站在狭路上,只能见到诸方面的某一面便说他人所见到的都不如他的真确。前几年大家曾像煞有介事地争辩哲学和科学争辩美术和宗教,不都是坐井觀天诬天渺小么了
  我最怕和谈专门的书呆子在一起你同他谈话,他三句话就不离本行谈到本行以外,旁人所以为兴味盎然的事物他听之则麻木不能感觉。像这样的人是因为做学问而忘记生活了我特地提出这一点来说,因为我想现在许多人大谈职业教育而不知單讲职业教育也颇危险。我并非反对职业教育我却深深地感觉到职业教育应该有宽大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做根底。倘若先没有多方面的宽大自由敎育做根底则职业教育的流弊,在个人方面常使生活单调乏味,在社会方面常使文化肤浅蝙狭。
work)他们说,欧美学问进步所以迅速由于治学尚专门。原来不专则不精固是自然之理,可是“专”也并非是任何人所能说的倘若基础树得不宽广,你就是“专”也决鈈能专到多远路。自然和学问都是有机的系统其中各部分常息息相通,牵此则动彼倘若你对于其他各部分都茫无所知,而专门研究某┅部分实在是不可能的。哲学和历史须有一切学问做根底;文学与哲学历史也密切相关;科学是比较可以专习的,而实亦不尽然比方生物学,要研究到精深的地步不能不通化学,不能不通物理学不能不通地质学,不能不通数学和统计学不能不通心理学。许多人連动物学和植物学的基础也没有便谈专门研究生物学,是无异于未学爬而先学跑的我时常想,学问这件东西先要能博大而后能精深。“博学守约”真是至理名言。亚理斯多德是种种学问的祖宗康德在大学里几乎能担任一切功课的教授。歌德盖代文豪而于科学上也佷有建树亚当?斯密是英国经济学的始祖,而他在大学是教授文学的近如罗素,他对于数学哲学,政治学样样都能登峰造极这是峩信笔写来的几个确例。西方大学者(尤其是在文学方面)大半都能同时擅长几种学问的
  我从前预备再做学生时,也曾痴心妄想过專门研究某科中的某某问题来欧以后,看看旁人做学问所走的路径总觉悟像我这样浅薄,就谈专门研究真可谓“颜之厚矣!”我此時才知道从前在国内听大家所谈的“专门”是怎么一回事。中国一般学者的通病就在不重根基而侈谈高远比方“讲东西文化”的人,可鉯不通哲学可以不通文学和美术,可以不通历史可以不通科学,可以不懂宗教而信口开河,凭空立说;历史学者闻之窃笑科学家聞之窃笑,文艺批评学者闻之窃笑只是发议论者自己在那里洋洋得意。再比方著世界文学史的人法国文学可以不懂,英国文学可以不慬德国文学可以不懂,希腊文学可以不懂中国文学可以不懂,而东抄西袭堆砌成篇,使法国文学学者见之窃笑英国文学学者见之竊笑,中国文学学者见之窃笑只是著书人在那里大吹喇叭。这真所谓“放屁放屁真正岂有此理!”
  朋友,你就是升到大学里去芉万莫要染着时下习气,侈谈高远而不注意把根基打得宽大稳固我和你相知甚深,客气话似用不着说我以为你在中学所打的基本学问嘚基础还不能算是稳固,还不能使你进一步谈高深专门的学问至少在大学头一二年中,你须得尽力多选功课所谓多选功课,自然也有┅个限制贪多而不务得,也是一种毛病我是说,在你的精力时间可能范围以内你须极力求多方面的发展。
  最后我这番话只是對你的情形而发的。我不敢说一切中学生都要趁着这条路走但是对于预备将来专门学某一科而谋深造的人,尤其是所学的关于文哲和社會科学方面我的忠告总含有若干真理。
  同时我也很愿听听你自己的意见。
  我们对于许多事自己愈不会做,愈望朋友做得好我生平最大憾事就是对于美术和运动都一无所长。幼时薄视艺事为小技此时亦偶发宏愿去学习,终苦于心劳力拙快快然废去。所以烸遇年幼好友就劝他趁早学一种音乐,学一项运动
  其次,我极羡慕他人做得好文章每读到一种好作品,看见自己所久想说出而說不出的话被他人轻轻易易地说出来了,一方面固然以作者“先获我心”为快而另一方面也不免心怀惭作,惟其惭作所以每遇年幼恏友,也苦口劝他练习作文虽然明明知道人家会奚落我说:“你这样起劲谈作文,你自己的文章就做得‘瞥脚!夕”
  文章是可以练***的么了迷信天才的人自然嗤着鼻子这样问但是在一切艺术里,天资和人力都不可偏废古今许多第一流作者大半都经过刻苦的推敲揣摩的训练。法国福楼拜尝费三个月的功夫做成一句文章;莫泊桑尝登门请教福楼拜叫他把十年辛苦成就的稿本付之一炬,从新起首学描實境我们读莫泊桑那样的极自然极轻巧极流利的小说,谁想到他的文字也是费功夫作出来的呢了我近来看见两段文章觉得是青年作者應该悬为座右铭的,写在下面给你看看:
  一段是从托尔斯泰的儿子Count Ilya Tolstoy所做的《回想录》(Reminiscences)里面译出来的这段记载托尔斯泰著《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修稿时的情形。他说:“《安娜?卡列尼娜》初登俄报Vyetnik时底页都须寄吾父亲自己校对。他起初在纸边加印刷符号如删削句读等继而改字,继而改句继而又大加增删,到最后那张底页便成百孔千疮,糊涂得不可辨识幸吾母尚能认清他的习用符号以忣更改增删。她尝终夜不眠替吾父誊清改过底页次晨,她便把他很整洁的清稿摆在桌上预备他下来拿去付邮。吾父把这清稿又拿到书房里去看‘最后一遍夕到晚间这清稿又重新涂改过,比原来那张底页要更加糊涂吾母只得再抄一遍。他很不安地向吾母道歉‘松雅吾爱,真对不起你我又把你誊的稿子弄糟了。我再不改了明天一定发出去。夕但是明天之后又有明天有时甚至于延迟几礼拜或几月。他总是说‘还有一处要再看一下夕,于是把稿子再拿去改过再誊清一遍。有时稿子已发出了吾父忽然想到还要改几个字,便打电報去吩咐报馆替他改”
  你看托尔斯泰对文字多么谨慎,多么不惮烦!此外小泉八云给张伯伦教授(Prof. Chamberlain)的信也有一段很好的自白他說:“……题目择定,我先不去运思因为恐怕易生厌倦。我作文只是整理笔记我不管层次,把最得意的一部分先急忙地信笔写下写恏了,便把稿子丢开去做其他较适宜的工作。到第二天我再把昨天所写的稿子读一遍,仔细改过再从头至尾誊清一遍,在誊清中噺的意思自然源源而来,错误也呈现了改正了。于是我又把他搁起再过一天,我又修改第三遍这一次是最重要的,结果总比原稿大囿进步可是还不能说完善。我再拿一片干净纸作最后的誊清有时须誊两遍。经过这四五次修改以后全篇的意思自然各归其所,而风格也就改定妥帖了”
  小泉八云以美文著名,我们读他这封信才知道他的成功秘诀。一般人也许以为这样咬文嚼字近于迁腐在青姩心目中,这种训练尤其不合胃口他们总以为能倚马千言不加点窜的才算好脚色。这种念头不知误尽多少苍生了在艺术田地里比在道德畾地里我们尤其要讲良心。稍有苟且便不忠实。听说印度的甘地主办一种报纸每逢作文之先,必斋戒静坐沉思一日夜然后动笔我們以文字骗饭吃的人们对此能不愧死么了
  文章像其他艺术一样,“神而明之存乎其人,”精微奥妙都不可言传所可言传的全是糟粕。不过初学作文也应该认清路径而这种路径是不难指点的。
  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帖,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帖中领会从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幾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欧洲文人虽亦重读书,而近代第一流作者大半由写生人手莫泊桑初請教于福楼拜,福楼拜叫他描写一百个不同的面孔霸若因为要描写吉卜赛野人生活,便自己去和他们同住可是这并非说他们完全不临帖。许多第一流作者起初都经过模仿的阶段莎士比亚起初模仿英国旧戏剧作者。布朗宁起初模仿雪莱陀思妥也夫斯基和许多俄国小说镓都模仿雨果。我以为向一般人说法临帖和写生都不可偏废。所谓临帖在多读书中国现当新旧交替时代,一般青年颇苦无书可读新莋品寥寥有数,而旧书又受复古反动影响为新文学家所不乐道。其实东烘学究之厌恶新小说和白话诗和新文学运动者之攻击读经和念古诗文,都是偏见文学上只有好坏的分别,没有新旧的分别青年们读新书已成时髦,用不着再提倡我只劝有闲工夫有好兴致的人对於旧书也不妨去读读看。
  读书只是一步预备的工夫真正学作文,还要特别注意写生要写生,须勤做描写文和记叙文中国国文教員们常埋怨学生们不会做议论文。我以为这并不算奇怪中学生的理解和知识大半都很贫弱,胸中没有议论何能做得出议论文了许多国攵教员们叫学生人手就做议论文,这是没有脱去科举时代的陋习初学作议论文是容易走人空疏俗滥的路上去。我以为初学作文应该从描寫文和记叙文人手这两种文做好了,议论文是很容易办的
  这封信只就一时见到的几点说说。如果你想对于作文方法还要多知道一點我劝你看看夏丐尊和刘薰宇两先生合著的《文章作法》。这本书有许多很精当的实例对于初学是很有用的。
  去年张东荪先生在《东方杂志》发表过两篇论文讨论兽性问题,并提出理智救国的主张今年李石岑先生和杜亚泉先生也为着同样问题,在《一般》上起過一番辩论一言以蔽之,他们的争点是:我们的生活应该受理智支配呢了还是应该受感情支配呢了张杜两先生都是理智的辩护者而李先生则私淑尼采,对于理智颇肆抨击我自己在生活方面,尝感着情与理的冲突近来稍涉猎文学哲学,又发见现代思潮的激变也由这個冲突发韧。屡次手痒想做一篇长文,推论情与理在生活与文化上的位置因为牵涉过广,终于搁笔在私人通信中大题不妨小做,而苴这个问题也是青年急宜了解的所以趁这次机会,粗陈鄙见
  科学家讨论事理,对于规范与事实辨别极严。规范是应然是以人嘚意志定出一种法则来支配人类生活的。事实是实然的是受自然法则支配的。比方伦理、教育、政治、法律、经济各种学问都侧重规范数、理化各种学问都侧重事实。规范虽和事实不同而却不能不根据事实。比方在教育学中“自由发展个性”是一种规范,而根据的昰儿童心理学中的事实;在马克思派经济学中“阶级斗争”和“劳工专政”都是规范,而“剩余价值”律和“人口过剩”律是他所根据嘚事实但是一般人制定规范,往往不根据事实而根据自己的希望不知人的希望和自然界的事实常不相伴,而规范是应该限于事实的規范倘若不根据事实,则不特不能实现而且漫无意义。比方在事实上二加二等于四而人的希望往往超过事实,硬想二加二等于五既鉯为二加二等于五是很好的,便硬定“二加二应该等于五”的规范这岂不是梦语了
  我所以不满意张东荪、杜亚泉诸先生的学说者,僦因为他们既没有把规范和事实分别清楚而又想离开事实,只凭自家理想去订规范他们想把理智抬举到万能的地位,而不问在事实上悝智是否万能;他们只主张理智应该支配一切生活而不考究生活是否完全可以理智支配。我很奇怪张先生以柏格森的翻译者而抬举理智我尤其奇怪杜先生想从哲学和心理学的观点去抨击李先生,而不知李先生的学说得自尼采又不知他自己所根据的心理学早已陈死。
  只论事实世界文化和个人生活果能顺着理智所指的路径前进么了现代哲学和心理学对于这个问题所给的***是否定的。
  哲学家怎麼说呢了现代哲学的主要潮流可以说主要是十八世纪理智主义的反动自尼采、叔本华以至于柏格森,没有人不看透理智的威权是不实在嘚依现代哲学家看,宇宙的生命社会的生命,和个体的生命都只有目的而无先见(purposive without foresight).所谓有目的是说生命是有归宿的,是向某固定方向湔进的所谓无先见,是说在某归宿之先生命不能自己预知归宿何所。比方母鸡孵卵其目的在产小鸡,而这个目的却不必预存于母鸡嘚意识中理智就是先见,生命不受先见支配所以不受理智支配。这是现代哲学上一种主要思潮而这个思潮在政治思想上演出两个相反的结论。其一为英国保守派政治哲学他们说,理智既不能左右社会生命所以我们应该让一切现行制度依旧存在,它们自己会变好鈈用人费力去筹划改革。其一为法国行会主义(syndicalism)这派激烈分子说,现行制度已经够坏了把它们打破以后,任它们自己变去纵然没有理智产生的建设方略,也决不会有比现在更坏的制度发现出来无论你相信哪一说,理智都不是万能的
  在心理学方面,理智主义的反動尤其剧烈这种反动有两个大的倾向。第一个倾向是由边沁的享乐主义(hedo -nism)转到麦独孤的动原主义(homic theory)享乐派心理学者以为一切行为都不外尋求快感与避免痛感。快感与痛感就是行为的动机吾人心中预存何者发生快感何者发生痛感的计算,而后才有寻求与避免的行为换句話说,行为是理智的产品而理智所去取,则以感觉之快与不快为标准这种学说在十八十九两世纪颇盛行,到了现代因为受麦独孤心悝学者的攻击,已成体无完肤依麦独孤派学者看,享乐主义误在倒果为因快感与痛感是行为的结果,不是行为的动机动作顺利,于昰生快感动作受阻碍,于是生痛感;在动作未发生之前吾人心中实未曾运用理智,预期快感如何寻求痛感如何避免。行为的原动力昰本能与情绪不是理智。这个道理麦独孤在他的《社会心理学》里说得很警辟
  心理学上第二个反理智的倾向是弗洛伊德派的隐意識心理学。依这派学者看心好比大海,意识好比海面浮着的冰山其余汪洋深湛的统是隐意识。意识在心理中所占位置甚小而理智在意识中所占位置又甚小,所以理智的能力是极微末的通常所谓理智,大半是理性化(rationalisation)的结果理智之来,常不在行为未发生之前而茬行为已发生之后。行为之发生大半由隐意识中的情意综(complex-es)主持。吾人于事后须得解释辩护于是才找出种种理由来。这便是理性化仳方一个人钟爱一个女子,天天不由自主的走到她的寓所左右而他自己所能举出的理由只不外“去看报纸”,“去访她哥哥”“去看那棵柳树今天开了几片新叶”一类的话。照这样说不特理智不易驾驭感情,而理智自身也不过是感情的变相维护理智的人喜用弗洛伊德的升华说(sublimation)做护身符,不知所谓升华大半还是隐意识作用其中情的成分比理的成分更加重要。
  总观以上各点我们可以知道在事实仩理智支配生活的能力是极微末,极薄弱的尊理智抑感情的人在思想上是开倒车,是想由现世纪回到十八世纪开倒车固然不一定就是壞,可是要开倒车的人应该无证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是错误的不然,我们决难悦服
  更进一步,我们姑且丢开理智是否确能支配情感的问题而衡量理智的生活是否确比情感的生活价值来得高。迷信理智的人不特假定理智能支配生活而且假定理智的生活是尽善尽美嘚。第一个假定我们已经知道,是与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相矛盾的现在我们来研究第二个假定。
  第一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佷狭隘的。如果纯任理智则美术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音乐只是空气的震动,图画只是涂着颜色的纸文学只是联串起来的芓。如果纯任理智则宗教对于生活无意义,因为离开情感自然没有神奇,而冥感灵通全是迷信如果纯任理智,则爱对于人生也无意義因为离开情感,男女的结合只是为着生殖我们试想生活中无美术,无宗教(我是指宗教的狂热的情感与坚决信仰)无爱情,还有什么意义了记得几年前有一位学生物学的朋友在《学灯》上发表一篇文章说穷到究竟,人生只不过是吃饭与交婿他的题目我一时记不起,仿佛是“悲”“哀”一类的字专从理智着想,他的话是千真万确的但是他忘记了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有了感情这个世界便另是┅个世界,而这个人生便另是一个人生决不是吃饭交婿就可以了事的。
  第二我们应该知道理智的生活是很冷酷的,很刻薄寡恩的理智指示我们应该做的事甚多,而我们实在做到的还不及百分之一所做到的那百分之一大半全是由于有情感在后面驱遣。比方我天天看见很可怜的乞丐理智也天天提醒我贩济困穷的道理,可是除非我心中怜悯的情感触动时我百回就有九十九回不肯掏腰包。前几天听見一位国学家投河的消息和朋友们谈,大家都觉得他太傻他固然是傻,可是世间有许多事项得有几分傻气的人才能去做纯信理智的囚天天都打计算,有许多不利于己的事他决不肯去做的历史上许多侠烈的事迹都是情感的而不是理智的。
  人类如要完全信任理智則不特人生趣味剥削无余,而道德亦必流为下品严密说起,纯任理智的世界中只能有法律而不能有道德纯任理智的人纵然也说道德,鈳是他们的道德是问理的道德(morality according to principle)而不是问心的道德(morality according to heart)。问理的道德迫于外力问心的道德激于衷情,问理而不问心的道德只能给人类以束縛而不能给人类以幸福。
  比方中国人所认为百善之首的“孝”就可以当作问理的道德,也可以当作问心的道德如果单讲理智,父毋对于子女不能居功而子女对于父母便不必言孝。这个道理胡适之先生在《答汪长禄书》里说得很透辟他说:
  “‘父母于子无恩夕的话,从王充孔融以来也很久了。……今年我自己生了一个儿子我才想到这个问题上去。我想这个孩子自己并不曾自由主张要生在峩家我们做父母的也不曾得他的同意,就糊里糊涂的给他一条生命况且我们也并不曾有意送给他这条生命。我们既无意如何能居功叻……我们生一个儿子,就好比替他种了祸根又替社会种了祸根。……所以我们教他养他只是我们减轻罪过的法子。……这可以说是恩典吗了”因此胡先生不赞成把“儿子孝顺父母”列为一种“信条”。
  胡先生所以得此结论是假定孝只是一种报酬,只是一种问悝的道德把孝当作这样解释,我也不赞成把它“列为一种信条”但是我们要知道真孝并不是一种报酬,并不是借债还息孝只是一种愛,而凡爱都是以心感心以情动情,决不像做生意***时时抓住算盘子,计算你给我二五我应该报酬你一十。换句话说孝是情感嘚,不是理智的世间有许多慈母,不惜牺牲一切以养护她的婴儿;世间也有许多婴儿,无论到了怎样困穷忧戚的境遇总可以把头埋茬母亲的怀里,得那不能在别处得到的保护与安慰这就是孝的起源,这也就是一切爱的起源这种孝全是激于至诚的,是我所谓问心的噵德
  孝不是一种报酬,所以不是一种义务把孝看成一种义务,于是“孝”就由问心的道德降而为问理的道德了许多人“孝顺”父母,并不是因为激于情感只因为他想凡是儿子都须得孝顺父母,才成体统礼至而情不至,孝的意义本已丧失儒家想因存礼以存情,于是孝变成一种虚文像胡先生所说,“无论怎样不孝的人一穿上麻衣,带上高梁冠拿着哭丧棒,人家就赞他做‘孝子夕了”近囚非孝,也是从理智着眼把孝看作一种债息。其实与儒家末流犯同一毛病问理的孝可非而问心的孝是不可非的。
  孝不过是许多事唎中之一种其他一切道德也都可以有问心的和问理的分别。问理的道德虽亦不可少而衡其价值,则在问心的道德之下孔子讲道德注偅仁字,孟子讲道德注重义字仁比义更有价值,是孔门学者所公认的仁就是问心的道德,义就是问理的道德宋儒注仁义两个字说:“仁者心之德,义者事之宜”这是很精确的。
  我说了这许多话可以一言以蔽之,仁胜于义问心的道德胜于问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胜于理智的生活生活是多方面的,我们不但要能够知(know)我们更要能够感(feel)。理智的生活只是片面的生活理智没有多大能仂去支配情感,纵使理智能支配情感而理胜于情的生活和文化都不是理想的。
  我对于这个问题还有许多的话在这封信里只能言不盡意,待将来再说
  此文发表后曾蒙杜亚泉先生给了一个批评(见《一般》三卷三号),当时课忙所以没有奉复。我此文结论中明奣说过“问理的道德虽亦不可少,而衡其价值则在问心的道德之下。”我并没有说把理智完全勾销杜先生也说:“我也主张主情的噵德。”然则我们的意见根本并无二致我不能不羡慕杜先生真有闲功夫。
  杜先生一方面既然承认“朱先生说‘真孝并不是一种报酬,夕这句话很精到的”而另一方面又加上一句“但是‘孝不是一种义务夕这句话却错了。”我以为他可以说出一番大道理来而下文鈈过是如此:“至于父母就是社会上担负教育子女义务的人……这种人在衰老的时候,社会也应该辅养他”说明白一点咧在子女幼时,父母曾为社会辅养子女;所以到父母者时子女也应该为社会辅养父母。
  请问杜先生这是不是所谓报酬了承认我的“孝不是一种报酬”一语为“精到”,而说明“孝是一种义务”时又回到报酬的原理,这似犯了维护理智的人们所谓“矛盾律”
  “今之孝者,是謂能养”杜先生大约还记得下文罢了我承认“养老”“养小”都确是一种义务,我否认能尽这种义务就是孝慈因为我主张于能尽养老嘚义务之外,还要有出于衷诚的敬爱才能谓孝,所以我主张孝不是一种报酬因为我主张孝不是一种报酬,所以我否认孝只是一种义务杜先生同意于“孝不是一种报酬”,而致疑于“孝不是一种义务”这也是矛盾。
  维护理智的人推理一再陷于矛盾,世间还有更恏的凭据证明理智不可尽信么了
  近来研究黑格尔(Hegel)讨论悲剧的文章有时拿他的学说来印证实际生活,颇觉欣然有会意许久没有写信給你,现在就拿这点道理作谈料
  黑格尔对于古今悲剧,最推尊希腊索福克勒斯(sopho-cles)的《安提戈涅》(Antigone)安提戈涅的哥哥因为争王位,借重敵国的兵攻击他自己的祖国贰拜他在战场上被打死了。贰拜新王克瑞翁(Creon)悬令如有人敢收葬他,便处死罪因为他是一个国贼。安提戈涅很像中国的聂婴毅然不避死刑,把她哥哥的尸骨收葬了安提戈涅又是和克瑞翁的儿子海蒙(Haemo动订过婚的,她被绞以后海蒙痛恨她,也自杀了
  黑格尔以为凡悲剧都生于两理想的冲突,而安提戈涅是最好的实例就克瑞翁说,做国王的职责和做父亲的职责相沖突就安提戈涅说,做国民的职责和做妹妹的职责相冲突就海蒙说,做儿子的职责和做情人的职责相冲突因此冲突,故三方面结果嘟是悲剧
  黑格尔只是论文学,其实推广一点说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理想的冲突场了不过实在界和舞台有一点不同,舞台上的悲剧苼于冲突之得解决而人生的悲剧则多生于冲突之不得解决。生命途程上的歧路尽管千差万别而实际上只有一条路可走,有所取必有所舍这是自然的道理。世间有许多人站在歧路上只徘徊顾虑既不肯有所舍,便不能有所取世间也有许多人既走上这一条路,又念念不莣那一条路结果也不免差误时光。“鱼我所欲熊掌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可也。”有这样果决悲剧决不会发生。蕜剧之发生就在既不肯舍鱼又不肯舍熊掌,只在那儿垂涎打算盘这个道理我可以举几个实例来说明:
  “禾”是一个大学生,很好攵学而他那一班的功课有簿记、有法律,都是他所厌恶的他每见到我便愁眉臀额地说:“真是无聊!天天只是预备考试!天天只是读這些没有意味的课本!”我告诉他,“你既不欢喜那些东西便把它们丢开就是了。”他说:“既然花了家里的钱进学堂总得要勉强敷衍考试才是。”我说:“你要敷衍考试就敷衍考试是了。”然而他天天嫌恶考试天天又在那儿预备考试。
  我有一个幼时的同学恋愛了一个女子他的家庭极力阻止他。他每次来信都向我诉苦我去信告诉他说,“你既然爱她便毅然不顾一切去爱她就是了。”他又說:“家庭骨肉的恩爱就能够这样恕然置之么了”我回复他说:“事既不能两全你便应该趁早疏绝她。”但是他到现在还是犹豫不知所鈳还是照旧叫苦。
  “禹”也是一个旧相识他在衙门里充当一个小差事。他很能做文章家里虽不丰裕,也还不至于没有饭吃衙門里案犊和他的脾胃不很合,而且妨碍他著述他时常觉得他的生活没有意味,和我谈心时不是说,“暖如果我不要就这个事,这本稿子久已写成了”就是说:“这事简直不是人干的,我回家陪妻子吃糙米饭去了!”像这样的话我也不知道听他说过多少回数但是他還是依旧风雨无阻地去应卯。
  这些朋友的毛病都不在“见不到”而在“摆脱不开”“摆脱不开”便是人生悲剧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业也不能成就。许多人的生命都是这样模模糊糊地过去的要免除这种人生悲剧,第一须要“摆脱得开”消极说是“摆脱得开”,积极说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认定一个目标便专心致志地向那里走,其余一切都置之度外这昰成功的秘诀,也是免除烦恼的秘诀现在姑且举几个实例来说明我所谓“摆脱得开”。
  释迎牟尼当太子时乘车出游,看到生老病迉的苦状便恍然解悟人生虚幻,把慈父***爱子和王位一齐抛开深夜遁人深山,静坐菩提树下冥心默想解脱人类罪苦的方法。这是古今第一个知道摆脱的人其次如苏格拉底,如耶稣如屈原,如文天祥为保持人格而从容就死,能摆脱开一般人所摆脱不开的生活欲也很可以廉顽立懦。再其次如希腊第欧根尼提倡克欲哲学除一个饮水的杯子和一个盘坐的桶子以外,身旁别无长物一日见童子用手捧水喝,他便把饮水的杯子也掷碎犹太斯宾诺莎学说与犹太教义不合,犹太教徒行贿不遂把他驱逐出籍,他以后便专靠磨镜过活他茬当时是欧洲第一个大哲学家,海得尔堡大学请他去当哲学教授他说:“我还是磨我的镜子比较自由,”所以谢绝教授的位置这是能為真理为学问摆脱一切的。卓文君逃开富家的安适去陪司马相如当坊卖酒,是能为恋爱摆脱一切的张翰在齐做大司马东曹椽,一天看見秋风乍起想起吴中孤菜药羹妒鱼脍,立刻就弃官归里陶渊明做彭泽令,不愿束带见督邮向县吏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尛儿!”立即解缓辞官。这是能摆脱禄位以行吾心所安的英国小说家司各特早年颇致力于诗,后读拜伦著作知道自己在诗的方面不能囿大成就,便丢开音律专去做他的小说这是能为某一种学问而摆脱开其他学问之引诱的。孟敏堕颤不顾而去。郭林宗问他的缘故他囙答说:“颤已碎,顾之何益了”这是能摆脱过去失败的
  斯蒂文森论文,说文章之术在知遗漏(the art of
  omit-ting)其实不独文章如是,生活也要知所遗漏我幼时,有一位最敬爱的国文教师看出我不知摆脱的毛病尝在我的课卷后面加这样的批语:“长***短戟,用各不同但精其┅,已足致胜汝才有偏向,姑发展其所长不必广心博鹜也。”十年以来说了许多废话,看了许多废书做了许多不中用的事,走了許多没有目标的路多尝试,少成功回忆师训,殊觉报然冷眼观察,世间像我这样暗中摸索的人正亦不少大节固不用说,请问街头那纷纷群众忙的为什么了为什么天天做明知其无聊的工作说明知其无聊的话,和明知其无聊的朋友假意周旋了在我看来这都由于“摆脫不开”。因为人人都“摆脱不开”所以生命便成了一幕最大的悲剧。
  朋友我写到这里,已超过寻常篇幅把上面所写的翻看一過,觉得还没有把“摆脱”的道理说得透我只谈到粗浅处,细微处让你自己暇时细心体会
十一 谈在卢佛尔宫所得的一个感想
  去夏訪巴黎卢佛尔宫,得摩掌《蒙娜?丽莎》肖像的原迹这是我生平一件最快意的事。凡是第一流美术作品都能使人在微尘中见出大千在刹那中见出终古。雷阿那多?达?芬奇(Leonardo de Vinci)的这幅半身美人肖像纵横都不过十几寸可是她的意蕴多么深广!佩特(WalterPater)在《文艺复兴论》裏说希腊、罗马和中世纪的特殊精神都在这一幅画里表现无遗。我虽然不知道佩特所谓希腊的生气罗马的淫欲和中世纪的神秘是什么一囙事,可是从那轻盈笑墙里我仿佛窥透人世的欢爱和人世的罪孽虽则见欢爱而无留恋,虽则见罪孽而无畏惧一切希冀和畏避的念头在霎时间都涣然冰释,只游心于和谐静穆的意境这种境界我在贝多芬乐曲里,在《密罗斯爱神》雕像里在《浮士德》诗剧里,也常隐约領略过可是都不如《蒙娜?丽莎》所表现的深刻明显。
  我穆然深思我悠然遐想,我想象到中世纪人们的热情想象到达?芬奇作此画时费四个寒暑的精心结构,想象到丽莎夫人临画时听到四周的缓歌慢舞如何发出那神秘的微笑。
  正想得发呆时这中世纪的甜夢忽然被现世纪的足音惊醒,一个法国向导领着一群四五十个男的女的美国人蜂拥而来了向导操很拙劣的英语指着说:“这就是著名的《蒙娜?丽莎》。”那班肥颈项胖乳房的人们照例露出几种惊奇的面孔说出几个处处用得着的赞美的形容词,不到三分钟又蜂拥而去了一年四季,人们尽管川流不息的这样蜂拥而来蜂拥而去丽莎夫人却时时刻刻在那儿露出你不知道是怀善意还是怀恶意的微笑。
  从觀赏《蒙娜?丽莎》的群众回想到《蒙娜?丽莎》的作者我登时发生一种不调和的感触,从中世纪到现世纪这中间有多么深多

是这样的我在网上想办理一张免流卡愉快的打第五,看了一圈联通移动电信有点眼花,来问问你们都用的什么免流包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