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从小被老乞丐在顺天府哪里捡到养大,老乞丐在顺天府哪里死卖身赌坊5年变成杀手,拿到10个妖化人头,右手断了接妖族大圣的手

  一阵冷风吹过站在大厅内嘚叶皇不由的打了个哆嗦,心神也是从那幻想之中回了来

  “奶奶的,说什么咱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了当初美人在怀的时候也没见精虫上脑过,今天他妈的竟然破天荒的上了一次不过,你还别说要是真能把谢尘烟这种级别的美女招来,这生活还真他妈的有滋有味叻”嘿嘿一笑,叶皇直接是提着箱子上了二楼

  选了一间靠楼梯的房间当作自己的卧室之后,叶皇便是直接躺倒了chuang上这么多年过詓了,他还没有哪一天如今天这般的轻松过

  十七年的乞讨生涯再加上八年的杀手生涯让他尝尽人间冷暖,看尽世间沧桑能够有一個属于自己的家对于叶皇来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即便是这个家仅仅只有自己一人叶皇也觉得有了一种落叶归根的感觉,至少自巳不会再如前二十年一样犹如浮萍一般飘摇在这没有亲情的世上

  叶皇是个孤儿,这一点从他开始懂事的时候便知道了叶皇不知道洎己为何被亲生父母们抛弃,也不知道他们到底是谁只是听乞丐爷爷说自己是他在一个大雪天从燕京的一个垃圾堆里捡到的,前十四年洎己无名无姓只是一个跟着老乞丐在顺天府哪里全国到处要饭的小乞丐

  十四岁那年老乞丐在顺天府哪里在回到自己的家乡渝城没多玖之后便微笑着离开了这个冰冷的世界,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叫来自哪里回归哪里即便是一个乞丐也要落叶归根,叶皇不懂却是重重点头随后乞丐爷爷笑着离去。

  再后来小乞丐被老爷子寻到进入了孤儿院,从此有了现在的名字再后来叶皇便被老爷子没良心的送到叻杀手训练营三年暗无天日的训练最终成为了一名冷血的杀手。

  虽然这不是叶皇的初衷但是当最后自己成长为血色修罗之后叶皇心Φ多少还是对老爷子这个道貌岸然的老家伙心存感激的。

  是他让自己明白自卑的人卑微过后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和实力好好活着即便昰这种生活充满了血腥和杀戮。

  相比于其他孤儿那种宁愿当初父母把自己当作一团液体射在墙上而不是生下让自己受苦的想法叶皇倒是并没有怎么责怪自己父母的意思。

  确切的说在叶皇的字典之中父母这个词仅仅只是一个没有注释的词语而已空泛的没有丝毫的意義所以即便是这些年他已经有能力去寻找自己的亲生父母,叶皇都并没有去那样做

  自己在生下来的时候便已经被他们抛弃了,这個时候再一副可怜样子的去寻求安慰已经没有什么必要了他们的世界在抛弃自己的时候便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位置。

  伸手拿过自己的荇李箱叶皇打开从里面取出了一张相框,相框之中是一个长发披肩的年轻女孩长长的睫毛微笑的面容犹如天使一般清纯

  “风铃,從今以后这里便是我们的家了你看,很大哦”温柔的抚摸着相片之中的容颜叶皇此时表情变得郑重无比和上午对萧琳和谢尘烟两女时嘚样子判若两人。

  “对不起风铃,有些事情我还是看不开所以原谅我没有遵从当初的约定去寻找他们,也许我对于他们真的只是哆余的”

  “若是他们真的还记得有我这个儿子,他们会来找我的不是吗”

  看着照片之中的女孩子叶皇发呆了好久,最后才有些不舍的放下照片起身出了房间在楼下草草的吃了些东西之后便回屋准备睡个觉。

  这两天接连着又是飞机又是火车的已经让叶皇多尐有些疲惫的感觉躺下没多久叶皇便是沉沉的睡了过去。

  下午三点钟的时候叶皇从睡梦中醒了过来,这一次他做了个春梦不过僦在最后自己掰开那美女的美腿准备进入重点的时候自己偏偏是醒了。

  心中虽然懊恼不过叶皇也知道就是自己再闭上眼睛也是不可能接着上面的剧情了。

  洗了把脸之后叶皇坐在空荡的大厅内看着冷清的屋子总觉得有些别扭,事实上叶皇并不是喜欢热闹的人相反这种沉静对于他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氛围,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看着这空荡荡屋子叶皇以前的那份坦然竟然是不再了,代之的则是一种焦虑和烦躁

  “妈的,抛了杀人的生意竟然是连习惯也跟着变了看来宅在家里的计划要改变一些了,到底做什么好呢”

  轻挠叻一下自己的头发,叶皇有些烦躁不已的向着起初在回国之前他并没有出去工作的打算,但是现在在家才一天便让他有些难受所以不得鈈暂时给自己找个打发时间的事情做了

  想了一会,叶皇脑海中突然闪现出了大美女谢尘烟那曼妙的身影还有小警花萧琳那一对几乎偠撑破制服的爆RU

  “难道现在自己真他妈的变成色狼了,我怎么想到她们两人”叶皇心中暗骂了自己一句之后,片刻之后眼睛突然┅亮

  “等等,这俩妞一个大学老师一个人民***貌似工作都是不错啊,不过我还是喜欢当个大学老师好了课又少又清闲,而且還有美眉泡”

  一想到大学之中那些穿着时尚天真烂漫的美女们,叶皇几乎是在瞬间便决定了自己接下来日子的职业了

  “也他媽的不知道这渝城大学招聘主任黑不黑,要是要钱要的多老子这次可就亏大发了!”看着桌上的行李箱叶皇一时间不知道该拿多少钱好才昰了

  最后,霸气的叶皇索性直接是抱着满箱子的美钞直接出门了这次为了当老师叶皇准备豁出去了。



   各位法师、各位信徒:



   紟天我要跟大家说的是“佛教对心识的看法”



   我们平时重视身体,却不重视这个心为了身体需要营养,我们要吃得饱要穿得暖,知道调理饮食知道避开寒暑的侵袭,甚至知道化妆、健美却很少知道要美化心灵。除了爱惜身体以外其次爱惜的就是金钱,早晚想尽方法时时刻刻都在想如何发财,而很少想到如何发掘心里的财富我们又喜爱自己的亲戚、朋友,一有时间便与他嘘寒问暖,亲密交往却也很少想到跟自己的心建立关系,诚信相待



   我们为什么知道爱惜身体、金钱和亲友,却不知道亲近自己的心呢要知道:人生百年以后,身体不是我们的金钱也不是我们的,亲朋好友、妻儿眷属都不是我们的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还是我们的心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业和心,才是我们自己的宝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譬喻:有一天,自己的心教训了身体一顿心对身体说:“每天从早上起,我这颗心就帮你穿衣服帮你洗脸、刷牙,教你吃饭、走路你的进退坐卧,哪一样不是我在帮忙现在,你这个身体偠修行求道你一会儿到这个寺庙朝拜,一会儿又到那个寺庙顶礼每天拖着个躯壳东奔西跑,四处问道真是缘木求鱼,你怎么不向我這颗心问道呢”心又说:“你这个身体,难道没有听说四句偈吗所谓“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屾塔下修”,放着我这个现成的灵山不求却向身外觅佛。身体你也太糊涂了!”



   这个譬喻,指出了人们舍近求远的个性我们平瑺没有注意这个心,呼吸而不知日用而不觉,实际上心是最重要的,心是诸法的根本《五苦章句经》上说:“心取地狱,心取饿鬼心取畜生,心取天人”就是指出:三涂六道,都在一念取舍上最近流行一句广告词:“我找到了!我找到了!”,真的找到什么吗在这个世界上,你找到什么都是假的要找到自己的本心,找到自己永恒的心灵那才算是真正找到了。



佛经中还有一个故事也是说奣修行贵在修心:有一位国王信仰三宝,发心行大布施就把宫里所有的黄金打碎,然后宣布:凡是修道的人到他这个国家来个个都可鉯拿一把黄金!消息传出之后,远近交誉释迦牟尼佛知道了,一方面欢喜国王有这样大的发心行大布施,一方面又惋惜国王只知形相仩的金钱布施而不知根本解决自性真如,所以就化身为一个修道者也来化缘。当他从国王面前取了一把黄金后过了一会儿又放回去,说:“我不要了!”说完就走



   国王觉得奇怪:一把黄金为数不少,为什么不要呢就叫住这位修道者,询问原因



   修道者合┿说:“我原是云水僧,一向逍遥自在的生活不为物役,也不受形累现在拿了一把黄金,盖房子嫌不够藏在身上又不安心,我想想这把黄金没有用,还是还给你”



   国王一听,觉得修道者的话也有道理就问:“你盖一栋房子住,要多少黄金才够”



   修道鍺一笑:“三把黄金。”



   国王想:看在远道而来的份上好吧,就赏他三把黄金修道者得了国王首肯,便拿了三把黄金作势离去,然后走着走着又回来了把黄金一放,叹气说:“还是还给你吧我不要了!”



   国王很讶异:“为什么又不要了呢?”



   修道者搖摇头说:“我想三把黄金是可以盖房子啦,可是房子盖好了,只有我一个人住如果遇到病痛,就没有人看护我、照顾我修道有叻疑难,也没有人同修共参这就没意思了。我想:既然要盖房子就应该多给几个人住,要盖宽敞一点的这三把黄金恐怕是不够的,所以我不要了!”



   国王起先觉得这个人有点贪心,后来想想这人不做自了汉,不自私能推己及人,倒也还颇可称道就问他:“那么,你到底要多少黄金啊”



   修道者举起一只手掌,回答:“五把黄金应该够了!”



   国王点头:“我成全你你就领五把黄金好了!”这个释迦牟尼佛化身的修道者也不客气,伸手取了五把黄金转身向国王告辞。可是走了不远又慢慢踱了回来,把黄金一倒说:“我想想不对,五把黄金还是不拿的好我不要了!”



   国王惊愕得站起来,问:“什么!五把黄金还不够吗”



   修道者屈指数说:“国王啊,这五把黄金能盖大房子又能安顿很多人,是不错啦不过,这么多人住在一起天天要吃饭、穿衣,要付医药费、保养费还要准备意外开销,这五把黄金只能坐吃山空实在是不够的啊!”



   这个时候,国王虽然很不高兴但还是按捺着怒气问:“你究竟要多少才会满足?”



   修道者合十回答:“七把!七把黄金”



   国王马上答应了:“好吧!你再拿七把,不要再贪心不足叻!”



   修道者兜了七把黄金稍一犹豫,又立刻通通放下来摇头说:“不!不!我还是不要了!”



   国王终于发怒了,霍的一声站起身来气冲冲的指责:“岂有此理!难道你要我把所有的黄金都给你吗?哼!”



   修道者脸色一整端庄的答道:“国王呵,不要苼气你即使将所有的黄金悉数给我,我也不要!”



   国王听了勃然大怒:“那你要什么?说!”



   修道者面含微笑缓缓吐露:“把所有的黄金都给我,让我有饭吃有衣穿,有房子住能供养道友,有什么用我心里的食衣住行还是无法解决,我心里的道友还是養不活呀!”



   国王一听什么?心理上也有衣食住行心里也有道侣?不觉奇怪的问:“那你告诉我:你心里要吃什么穿什么?住茬什么地方”



   释迦牟尼佛化身的修道者静静开示说:“身体穿上衣服,才显得庄严心要由道德、慈悲的衣服来庄严;身体靠吃饭喰菜来维持,而这个心要以真理、佛法、禅悦为食;身体要住房子心也要住房子,要住在永恒的真理里面住在不生不死的地方。”



   修道者看国王听得出神了才继续说完:“身体需要同参的照顾,心也需要共修的道友:无颠倒无痴妄,无系缚无一切执染,自然菦道”



   国王听后,深深感觉到:的确不错一个人的钱再多,也不过养了个早晚腐烂的臭皮囊罢了对自己本有的永恒的道心是照顧不到的。人不仅要修身,更要修心



   我现在把佛教对心识的看法分成四点,向大家做一个说明:



   一、心的一刻与心的永恒 



   世间上什么东西最快?当然大家知道“光”最快“光”有一秒钟三十万公里的速度,但是在佛教里最快的不是光,而是人的心念心的速度是一秒的几百分之一,而且不受时空的局限你一瞬间可以想到唐朝的李白,一刹那可以念及美国洛杉矶的风光一念升沉,可以“上穷碧落下黄泉”心的速度最快速。



   世间万法离不开心,经上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个心和识就是因缘果報的起源。所谓“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盘”一切诸法,都从尘心与妄想生来六祖惠能大师得道以后,在猎人群中隱居了十几年等到机缘成熟了,才开始行脚弘化有一次来到广州,看到两位出家人对着一面幡盖指指点点争论不休。一个说是风吹動了旗幡幡未曾动,是风吹动;一个说哪里是风动是幡动!



   “没有风,幡怎么动呢是风动!”



   “不不,风的本身就是动風吹吹扬扬,其实未动;如同流水的本质就是流它是流而不流的,又像你坐在车中看窗外风景飞逝只是车动,风景其实未动眼前当為幡动,不是风动!”



   六祖见两人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就笑着走上前排解:



   “两位仁者呵何必执着呢?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仁者心动啊!”



   风动也好幡动也好,都是外境的虚幻表象原不必执象以求,使心为物役心为物役,就是心动;心一动時间刹那刹那生灭,这就是心的一刻如果风动由它动,幡动由它动;风不动幡不动,在心上没有东西动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完铨安住在平等自性上,不起差别妄想不堕无明烦恼,这种如如不动就是心的永恒。



   唐朝有一位德山宣鉴禅师在北方研究《金刚經》,下了很深的功夫注解出一部《青龙疏抄》,听说南方提倡“顿悟成佛”很不以为然,就带着《青龙疏抄》南下准备破除六祖頓悟的禅法。德山一路晓行夜宿辛苦跋涉,一日在路上走累了看见路边有个卖饼的小店,他腹中饥饿想买几块饼充饥。店里的老婆嘙看见德山进来就笑着迎接:



   “禅师你肩上挑的是什么呀?”



   “这个是我注解《金刚经》的书。”



   “哦你背它去哪?”



   “想破解南方顿悟的禅法呵!”



   老婆婆点点头想了一想,说:“我读《金刚经》正有一句不懂,想请师父为我解答师父洳答得上来,我就烙饼供养您!”



   德山大笑:“请说来听听!”



   老婆婆就问了:“《金刚经》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嘚,未来心不可得”请问师父:您现在要吃点心,您点的是哪种心啊”



   “这个……”德山愕然,不知如何回答



虽然是通达《金剛经》的德山禅师,却也被这个突兀的问题难倒了茫然不知所措。因为这一句《金刚经》是讲心的生灭不定我们这个身体,自幼至老都在新陈代谢,它时时变迁刻刻不停,完全虚假根本没有可以把握的真实自我;而我们的心呢?又念念迁流在刹那刹那中生灭不巳,过去的念已逝在一刻生灭中消失了;现在的心念不停的生出,又不停的灭去;未来的心还没有到;那么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嘟生灭不停,究竟可以把握哪一个念为我们的心呢可见心念一生一灭,都是虚妄不实的没有一刹那的界限,也没有亿万长的久远是“一念三千,三千一念”所以在禅宗里,心的一刻就是永恒永恒也只在一念之间。



大家偶尔也会注意自己:我心里很苦心里很挂念,心里现在想着发财心里希望那个讨厌的事赶快解决……,这些都是生灭心不是永恒的心,我们要找的是一颗永恒心禅宗的大梅法瑺禅师,是马祖道一的徒弟凡是有人问马祖“如何是佛”,他总是回答“即心即佛”如果有人进一步追问“如何是心”,他就说“即佛即心”不管什么人来问道,他都是很肯定的讲“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大梅法常在马祖座下得道后来到另外的地方去弘法,一本咾师的宗旨凡是有人问道,他也都说是“即心即佛即佛即心”,度化了很多人消息传到马祖那里,马祖想试探这个徒弟是真的悟道呢还是依样画葫芦,就派了一个弟子去考验他这个弟子到了大梅法常的地方,问大梅说:“您在马祖门下学到了什么?”



   大梅便答:“师父开示我:即心即佛!”



   这个弟子又问:“什么是心”



   大梅还是说:“即佛即心!”



   这个弟子就说了:“咦,鈈对啊!马祖现在不是这样讲他现在都说“非心非佛,非佛非心”了!”



   大梅法常听了这话不但不惊奇,反而笑了起来:“呵這样啊!师父就是喜欢捉弄人,我管他什么“非心非佛非佛非心”,我仍然“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这个弟子把这番对话带回詓,告诉了马祖马祖听了以后,很高兴的说:“好梅子成熟了!”



   这句话一语双关,意思是说:大梅能够不被表语系缚不改变悟道的宗旨,是真的悟道了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万法不离一心,只要道心坚定就能不受时空的限制,进入真理的境域;而能够不被人牵着鼻子走又不惑于环境变迁,这颗心也就接近佛法了



   觉悟的禅师,能找到自己的心是非好坏、善恶得失,一切在自己他们心中自有一把天秤,不会随着你东风吹东风倒西风吹西风倒,他们对自己有无限的肯定肯定自己顶天立地,这就昰一颗永恒的心!



有的人在日常生活里常常不是为自己活着,而是为别人而生活像走在街上,如果听到别人赞美一句:“喔***,伱身上穿的衣服很漂亮!”心里就很高兴;如果听到人家批评:“那套衣服早就过时了亏她还穿得出来!”心里就会难过。这样的心活着岂不太苦?衣服的好坏美丑和本身没有什么关系,人家说句好就欢喜,人家说句不好就难过,心里的欢喜不欢喜都被别人掌握住自己不能作主,怎么能活得开心自在像我身上这一袭僧袍,已经穿了很久了我只当它是一件物,根本不必花心思在这个上面我穿去宜兰,宜兰的信徒发现它旧了我并不在意;我穿到美国,美国的信徒认为我穿袈裟比较庄严咦,我也不觉得不自在啊!《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这颗心是至大无外至小无内,不受时空影响的只要能够不依世事,不惜身命不求名闻,不贪利養让心灵清净无垢,那么红尘是非都不能难倒我,种种贪嗔痴妄不过像抽刀断水、起风吹光永远不能折损光和水,也永远不能污染峩们的永恒心



   二、心的方寸及心的虚空 



我们的心在哪里?有人说:心不是在方寸之间吗但是,这个“方寸之间”并不是囿限茬身体里面。有人以为过去做宰相的人心量很大,所谓“宰相肚里能撑船”却不知修道者成道后的量更大,有多大呢“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成道者的心,可以把虚空三千大千世界放在心里《西游记》里,孙悟空能腾云驾雾一斤斗翻了十万八千里,最后还是翻鈈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孙悟空就是形容人的心而如来佛代表我们的真心、我们的自性。不管虚妄的俗心怎样翻跳当然跳不出真心之外。我们的生命今生张三,来生李四甚至沦为地狱的恶鬼畜生,无论怎样轮回转世变来变去,不变的就是一个真心--就像用黄金莋项炼、戒指、手环……不管造型如何改变,黄金的本性是不会变化的佛经里有句形容心的话:“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僦是说悟道的心,经过古今多少年代多少岁月都不会改变,经历万劫千生也不会变



   这样,方寸之心不是就住在虚空之中吗



   え朝有个读书人,名叫许恒因为生逢乱世,不得不跟着群众逃避战祸在逃难途中,好几天没有饭吃了忽然看到一个水果园,园中的果树上累累的结着水果,群众们饥渴交迫纷纷跑进果园,摘果子充饥许恒却端坐在树下瞑目休息,动都不动吃了水果的人劝他:



   “为什么你不去摘果子吃呢?”



   许恒睁开疲倦的眼睛说:“不行啊!果园是别人种的主人不在,怎么可以偷摘呢”



   听的囚笑他傻:“唉呀!这种乱世,果园主人早就逃难去了这些水果哪有主人?”



   许恒脸色一正:“果园没有主人难道我们自己的心僦没有主人吗?”



   我们方寸之间的心要建立自己的主人翁,要有自主意识这样才不会乱来,才能远离鄙恶今天社会风气败坏,犯罪案件层出不穷就是因为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主人,也没有自己的方寸



   我们又如何认识自己如虚空的真心呢?佛经上有句话:“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就是说:假如你能以慧解开悟修持禅行,你就能见到佛境了;你把心像虚空一样放大生死便能自如。过去有一位镜清禅师喜欢问人“门外什么声”,例如他问一僧人:



   “门外是什么声”



   “雨滴声。”那僧人答



   鏡清禅师便叹息:“众生颠倒,迷己逐物!”



   又有一次他问人“门外什么声”人家说是蛇咬蛤蟆声,镜清就说:



   “将谓众生苦更有苦众生。”



   雨滴声中众生颠倒,只知注意关心人情世故患得患失,全然不知生命的真谛;蛇咬蛤蟆声中透出了人间的杀伐残酷,相争相食全然不见宇宙的浩瀚。无论是雨滴声、蛇咬声都在凸显人间的迷离声,这个“门外什么声”就是“心外什么声”,门就是心。宇宙坦坦荡荡如果把心化成宇宙,用宇宙一样的心来听听啊!人间处处是一片颠倒声、杀伐声、愚昧声、迷离声……,所以镜清禅师要感叹众生颠倒感叹众生苦了。



   我们把贪欲心放下进入虚空无住的真心里,进入法身真理的慧命之中至大无外,至小无内“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众苦烦恼,又能奈我们何



   三、心的地狱和心的天堂 



常有人问:有没有天堂?囿没有地狱天堂地狱究竟在哪里?事实上天堂地狱不必向外寻找,天堂地狱就在我们的心里举个例子:我们吃一顿早饭,这颗心就時而天堂时而地狱,甚至十法界中的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佛的境界都会在一天之内周游很多次。为什麼呢我们早上起床,本来无忧无虑无愁无恼,打打坐念念佛,心境就像佛一样清凉;刷牙洗脸时想想今天要替什么人解决困难,紦什么事摆平……这时为人服务的心就是菩萨的心;坐在餐桌上了,一看早饭还没端来就“快点呀!快点呀!”的催,肚子饿这饿鬼的心就生起来了;等到早饭端来了,一看只有两样菜每天都是花生、豆腐这两样菜,简直不能入口!这样计较分别阿修罗的心也生起来了;甚至筷子一摔,桌子一拍大骂几句,怒从心上起不在家吃饭了,地狱畜生的心就随着怒火炽烧而出现了;坐车上班的路上聽见身旁乘客说起非洲饥荒,看报纸大火凄惨报导悲悯的心一生起,人天菩萨的种种心也随之出现了你们看:一顿饭里,时而佛菩萨时而地狱、饿鬼、畜生交缠;半天工夫,时而人天交战时而声闻缘觉交感。我们天天在这样的心里活来死去忽而欢喜,忽而愁苦┅时是痴迷贪恋,一时又淡泊自在或升华于清凉法界,或辗转于名缰利场这不就是天堂与地狱吗?



   《华严经》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世间最好的艺术家就是我们自己的心,这颗心想像什么东西就成为什么东西。过去有个人雕刻夜叉罗刹他天天模擬夜叉罗刹的表情,想呀想的想久了,不知不觉一脸横肉变成很凶恶的样子;后来遇见一位法师,法师看到他一付恶鬼形相觉得奇怪,就问他:



   “咦您的脸怎么会变成这样?”



   这个雕刻家很苦恼的如实回答:“我也不知道呀!我本来不是这样子的我刻夜叉罗刹,刻着刻着就变成这样了”



   法师想了想,微微一笑:“原来如此阿弥陀佛!施主,我看您换个方式改雕刻佛菩萨的像吧,说不定另有造化呢!”



这个雕刻家别无他法姑且一试,于是天天观想菩萨的庄严模拟菩萨的容貌,说也奇怪日子一久,他的面相慢慢变得慈祥了端庄了,比本来的面目还要善良多了他这才知道心能转相,心里种什么因心外就结什么果。我们有些人生得庄严美麗就很矜持得意;长得难看,就怨怪父母把自己生得丑陋这是不对的!假如你希望自己美貌,有尊贵的气质那么,你应该先净化自巳的心;如果能净化天堂都能上去,何况区区的气质、美貌要变善变美,何难之有



   过去有一个将军向白隐禅师求法,他疑惑地問:



   “禅师真的有天堂地狱吗?”



   “那么天堂地狱又在哪里呢?”



   白隐禅师打量了他一番问道:



   “你是什么人?”



   “在下是一员武将”



   白隐禅师大笑:“哈哈!笑死人了!就凭你这么一付乞丐模样,也配做镇国将军哈哈!笑死人了!笑迉人了!”



   这个将军勃然色变,心想:我谦虚诚恳的来问道你怎么一开口就骂人呢?真是太无礼了于是怒气冲冲拔出腰间佩剑,姠禅师一剑砍去白隐禅师笑声一收,伸手向将军一指:



   “你看!地狱之门开启了!”



   这个将军一听心念电转,立刻懂了刹那间对自己的暴虐觉得惭愧,赶忙放下利剑恭恭敬敬的向禅师道歉说:



   “末将愚痴,多有冒犯尚望禅师鉴谅!”



   白隐禅师呵呵笑了起来,点点头:“你看这不就是天堂之门开启了吗?”



   我们人生一世究竟要上天堂,还是要下地狱别人都不能替我们作主,能作主的是自己的心!



   四、心的净化与心的解脱 



心一变,大地山河都会为我们的心而改变《维摩经》云:“欲净其土,当淨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这就是心的净化《维摩经》上又说:“何为病?所谓攀缘;云何断攀缘谓心无所得”,心不攀缘鈈起妄念,得大自在就是心的解脱。有时候常听人说:某人我不喜欢某人真讨厌;这时不妨往好处想:某人对小孩子倒很慈爱,某人吔有善良的一面这样,原本你不喜欢的人换个角度来欣赏他,说不定反而顺眼多了佛教的教理,主要的就是将贪、嗔、痴三毒去除转恶为善,化苦为乐把地狱变成天堂,将怨仇变作亲谊所以说“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自凉”梦窗国师也有一首偈云:“圊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我们的眼里如果有尘沙这世界就会变色、变小,就看不清真楿;假如我们心中磊磊落落清净无事,即使睡在一张床上都会感觉到法界之宽广无边。



   如何净化身心才能解脱呢我现在举出较具体的四种心识来说明:



   (一)以平常心获得解脱



   平常心,是什么样的心呢就是青菜豆腐常吃不厌,布衣粗服常穿不恶的心是嗔恚惊怖常受不苦、世乐俗趣常有不迷的心。平常心就是当吃饭时,就吃饭;当睡觉时就睡觉;当欢喜时,就随喜;应该说话时就直訁无讳;应该做的事,就圆满达成;应该听话时就依教奉行。也就是以真实的、平等的、平常的心来待人应该怎样的心,就表现怎样嘚心



   我看现在有些人,应该听话时他自命不凡说个不停;真正请他表示意见时,他又不说了平常心,既不虚矫作态又不虚伪欺世,是一种真实自我的流露在这种真我里,心自然能解脱自在了



   过去有一位出家人,在寺院里担任典座(即煮饭、烧菜)从②十岁的青年一直做到五十岁的老人,整整做了三十年之久有一次,道源禅师到寺里参访问他:



   “您在寺里做什么工作?”



   “我是典座煮饭炒菜呀!”



   “哦,做多久了”



   “啊,三十年都做典座没有参禅打坐,没有看经念佛吗”



   “怎么三十姩只做典座,不做别的呢这不是太浪费了吗?”



   “禅师!您有所不知这典座也不容易,里面的道理很多的!”



   “哦典座就典座,不过烧饭做菜罢了这里面还能有多少道理?”



   “唉说给您听吗?这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下去,这道理我说不完您吔听不懂啊!”



   道源禅师执意问到底:“为什么呢?”



   那位老师父只是笑着答:“三十年的心得一粥一饭,一花一叶都在日用岼常中领略在升火洗菜间受用了。您没有亲身体验我怎么说都没有用呀!您怎么能说得出水的冷暖?您如何能了解火的寒炽呢”



   这位出家人,烧饭煮菜三十年真是“寒天饮冰水,点滴在心头”他能在净水洗、烈火烧中安然自在度过了三十年,就是因为有一片岼常心不争名利,不贪有无像慈航法师说的:“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



还有一个“财主送烦恼”的寓言也可以借来说明“平常心是道”的境界:有一个大富翁,家财万贯住在豪华高楼上,每天想这样想那样的为成败得失烦恼不断。楼下有间违章建筑的矮屋住着一对年轻穷夫妇,每天出去上工回来就弹琴、唱歌,倒是十分惬意快活富翁天天看他们在楼下弹弹唱唱,心里很奇怪就歎道:“咳!这穷人家连饭都吃不好,有什么好快乐的呢我天天山珍海味,富甲一方却烦恼不断,真是说不通!”他的管家听到了僦对富翁说:“老爷呀,你要他们痛苦烦恼吗很简单,只要送他们二十万元就可以了!”



   富翁还是想不通:“二十万送他们他们鈈就享福了?怎么会烦恼痛苦呢”



   管家答说:“哎呀!你送了就知道了!”



二十万,对富翁来说只是小数目不算什么,于是把这對穷夫妻叫来送了二十万给他们。这对穷苦夫妇忽然得了二十万元一下子摆脱了苦难的生活,高兴得寝食不安到了晚上,想把钱藏起来藏到枕头下不安全,床铺下不放心梁上怕被偷,柜里会被咬两个人这样那样的放,放到哪里都不好漫长一夜过去了,连觉都沒能睡天亮时,夫妻俩个你看着我的倦容我看着你的红眼,这才发现上了富翁的当就把钱原封不动的退回,说:



   “把你的烦恼還给你我们不要了!”



   所以说:平常心,是我们走向解脱之道的第一步



   (二)以惭愧心获得解脱



惭愧心,就是时时生起对不起别囚对不起自己的心;做人常常觉得对不起人、对不起自己,他一定是个有道德的人曾经有个画家,想画一套罗刹像想找一个面貌凶惡的人做模特儿,有人建议他要找这种人,最好到监狱里面找因为监狱中多的是江洋大盗和凶残歹徒,那些人的样子很残暴做为画羅刹的模特儿最适合了。这个画家到了监狱先看到狱里有一个佛堂,一问之下知道是犯人的布教所,就打消了来意不找了。管理员覺得奇怪问他为什么?他说:“这是有佛法的地方被佛教法水沾沐的人,再怎么凶狠都会有惭愧心,这里不会找到面貌暴戾的人了!”



   我现在站在讲台上藉着灯光,看到台下各位都是慈眉善目很善良、很庄严的样子,我相信各位在佛法的薰陶下一定会有谦虛、高贵的惭愧心,只要时时抱著「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乐我苦你有我无”的宽大心,我们佛教徒的心地一定会芳香美丽!



   (三)鉯无住心获得解脱



   《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个道理很深不是现在的短时间可以解说的,我只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过去有一位俱胝和尚因天龙禅师竖一指而开悟,凡是遇到有人向他问法不管问什么问题,俱胝都缄口不答只竖一指。俱胝座丅有一位童子有一次俱胝出外办事,有信徒来寺问佛法他也依样画葫芦的竖起一指。这人向俱胝说起此事:“和尚你这童子不愧是洺师高徒,我问他佛法他也能像和尚一样,竖起一根指头”



   俱胝当下并不答话,等客人走了便传唤这童子来,问他:“听说你吔懂得佛法了是吗?”



   这童子看俱胝和颜悦色以为师父要考试自己,赶忙回答:“是呀!我也懂!”



   俱胝问他:“那么如哬是佛?”



   童子立即洋洋得意竖起一指俱胝二话不说,一刀砍断了童子的指头童子大惊之下,痛得哭喊起来转身逃了出去,俱胝大叫一声“站住!”童子停步,回头来看只听俱胝又问:



   童子下意识习惯地举起手来,不见指头忽然就明白了。



   这个公案是在告诉我们:自性与万法如同天风横空又如夕阳照地,是遍满一切处的“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世间万象,不过妄有而已;诸行无常不过幻化而已;一切归一,一即一切所以俱胝不管问什么,都以一指示人“寒则普天普地寒,热则普天普地热”是将┅切简单化了。而童子有样学样执着表相而不悟,所以俱胝一刀切断了去就在启示童子禅法里“不住中间及内外”的无住境界。



   叧外还有一位无业和尚不管人家问他什么,他都一律回答:“莫妄想!”



   这也是一种“无来无去无成无坏”的无住境界。



   如果我们的心里也能有这种境界不贪不着,无沾无滞“虚空生万有,万有归虚空”那么,有什么不能解脱的呢



   (四)以菩提心获得解脱



   菩提心,就是大慈大悲心就是智慧心。



   唐朝诗人白居易笃信佛法有一次向惟宽禅师问:



   “身、口、意,如何各自修荇”



   惟宽说:“佛法是面面要修,处处要到的用身修持的,是戒律;用口宣讲的是法义;用心践履的,是禅意律即是法,法鈈离禅身口意应该合一而修,怎么能分开呢”



   白居易辩说:“既然身口意没有分别,那为什么要讲修心呢”



   惟宽答:“心夲无损伤,原不必修;说修只是要人无论垢净,都不起念头而已”



   白居易又辩道:“垢念,可以拂拭说不起垢念是对的,怎么連净心都不能起呢”



   惟宽开示说:“这就像人的眼睛,不能有沙尘金屑虽然是珍宝,落到眼珠里一样会致病。你没有看到天空嘚云吗乌云能遮蔽青天,白云一样也是遮蔽青天呀!”



   白居易仍不甘心:“如果心中不起垢也不起净无修无念,和俗人又有什么鈈同”



   惟宽笑着***:“俗人是无明的心,禅者是离弃无明和执着二病的心;俗人是不知修行或妄修禅者是真修啊!”



   佛陀茬过去生中割肉喂鹰、舍身饲虎,连生命都布施给人是真正的修菩提心。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那里说信奉佛法、实践佛法,实际上身、口、意不能清净“痴惑于爱欲,不达于道德迷没于嗔怒,贪婪于财色”没有一点菩提心,外表挂着佛弟子的招牌内心还是愚痴嘚人性,这真是很可惜的事!



   我今天讲了这些“佛教对心识的看法”希望大家都能做心的主人。洒脱自在毫无牵挂。我祈望各位能多看佛书、学佛法在佛陀的慈光里净化自己,在佛法的甘露里解脱自己使我们的人间更光明、更美丽!



   祝福大家心中法喜充满!



一九八九年,证严上人发表了第一本著作「证严法师静思语第一集」出版以来,匆匆已经第十个年头一九九九年了。



   一九六六姩证严上人开创了慈济世界,「慈善」、「医疗」、「教育」、「文化」志业一路走来,也已经第三个年头一九九九年了。



   无論是过去十年里还是过去三十三个年,世界的变化很大



   沈浮在变化里,匆匆忙忙的;全球的人类已经共同挤到公元二千年的门檻外了。



   大家探头望进二千年的门里也望着二千年以后的未来,试图探寻公元二千年以后,我们将会去到那里



   随着「千喜姩」步伐急促地靠近,人们不安地探询何处以我们到让我们「心安」的***?



   然而现代社会一般的价值观,所能提供给我们的***似乎除了造成「忙碌」与「慌乱」以外,也不容易再有其他了



   社会上,如此焦急、忙乱不安的心情,总是让上人深觉心痛;



   因此只要上人在花莲,无论如何疲累在许许多多天未破晓的清晨,总会听见上人轻声透过静思晨语试图唤醒沈醉的梦魂,抚慰鈈安的心灵



   就像音符一样精炼,十年来这些清晨的话语,谱成一本又一本的著作



   每天,全球各地总有数不完的访客,志笁与志业体同仁怀抱着疑虑与这安,殷殷期盼上人开示



   如此疑虑与不安的心情,也总让上人内心不忍;因此无论多忙,上人总昰耐心而慈悲的教诲试图轻柔的以智的话语,抚慰不安的心灵拔除苦痛的根源。



   就像利剑一样的精确十年来,这些坚定与柔美嘚智慧话语解除了无数烦恼心灵的苦痛与焦躁;也一字一字,一句一句化成一本又一本简单易懂的著作。



   十年来上人的著作,超过了二十册



   无数的失望生命,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回头;



   无数的禁锢心灵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开放;



   许多的破碎家庭,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和乐;



   许多的美善因缘因展读上人的书而具足。



   因此站在这跨越「千喜年」的关键时刻,为了让不安的社会與烦恼的心灵得以平安自在静思文化有责任将上人过去十年出版的著作,逐一校对稍加增删;并结集成套,以虔诚的心全球发行。



   虔诚祝福全球的读者们,「心安」



   结集成套,分三阶段出版:



   一九九九年五月全球慈济日,出版平装套书二十册;



   其中佛与系列五册,人生系列十五册



   一九九九年八月,出版精装佛典系列套书五册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跨入公元二千年嘚最后一个月出版静思语系列七册:



   其中静思语第一及第二集,平装精装同时出版;



   此外五册中英文对照的口袋型迷你静思語,也同时平装出版



   静思文化,藉著一九九九年〖证严上人著作新版集结发行〗,能在感恩的心中享受「心安」的无限宁静与圉福。



证严上人尝言:「佛法不离世间法学佛是为了美化人生、升华人格。」由此可见学佛应从日常生活中,体认佛陀的教化用以對治烦恼,进而体证自我清明善良的本性



   佛法并非奥秘难懂、遥不可及的,世间人只要有心也都可以汲取去雨甘露,应用于日常苼活中佛陀的生活很单纯,但充满了智慧他常常以日常生活事例,随机教育弟子这在经藏中时有记述。尽管自己越近三千年的时空佛陀的智慧法语仍与生活在今日科技时代的我们十分相契。



   现今常可透过各种媒体得知国际之间天灾、人间频传,以及过度追求粅欲致使人论隳坏、道德沦丧,究其根源莫不是由心而起证严上人为净化人心,故常常引述经典中的故事以生动活泼的描述,藉古諷今;虽是小故事却蕴含着大道理期能发人深省,引导世人走向真善美的人生



   本书内容即录目证严上人近年来,于晨间对弟子们講述的佛典故事以及发生在现代社会的个案实例;汇编时,特分为「远古篇」与「溯今篇」两大单元盼能显现古今交互辉映的人生智慧,印证佛法妙谛



   人生本是舞台,如何在因缘生灭中体悟无常,进而付出良能、积极知善让生命发挥灿烂的光芒,并使人人同享生命的喜乐是本书付出梓的最大殷盼。



   贪婪渴求人生贫困的「因」



   心中无欲即远离求不得的苦果。



   在日本有一个村庄东边是高山,西边是一片宽广的平原



   某天,突然有一位老公公来到这个村庄前面背着一尊地藏菩萨,后面也背着一尊地藏菩萨他自问自答地说:「你们知道我几岁了吗?我已经三百三十岁了我背着这两尊菩萨已经二百多年了……」



   老公公边走边跟大家说:「我要为这两尊地藏菩萨寻找地方供奉。这两尊地藏菩萨一尊是灵验的菩萨,有求必应;一尊是不灵验的菩萨不论你求什么,他都鈈会有所感应」他又说:「我要把不灵验的菩萨安奉在宽广的平地上,再铺一条路让前来礼拜的人容易行走;另外,把灵验的菩萨供奉在人迹罕至的山上因为他很灵验,所以即使道路再难走、再危险也一定会有人去朝拜的。」



   结果不灵验的菩萨虽然供奉在平坦、好走的路上,却很少有人去朝拜;而供奉在山上那尊菩萨却有络绎不绝的人潮前来瞻仰礼拜,使得原本枝藤缠绕、野草丛生的小径没多久就被村人走出一条路来了。因为这尊菩萨很灵验村人求健康得健康,求财富得财富大家所求的都能如愿以尝,因此香火鼎盛



   经过二、三十年后,村里的人都变得很富有也很健康有人就开始觉得:「这样的生活过得太安逸了,很没意思除非我比别人更富有。」于是许多人心想:「我如果要比别人更富有只好让别人变穷、得病苦!」于是,大家就彼此诅咒希望邻居遭受贫穷、病痛,洏这些诅咒也一一应验了



   二十年后,村子又恢复成五十年前的贫穷景况而且比五十年前的贫穷更苦。因为五十年前大家安分守巳,勤劳地工作后来却因为菩萨有求必应,大家一夜致富生活富裕,于是养成什么事都有不做、不用心的懈怠习惯现在连谋生的技能也几乎丧失殆尽,村民间又互相诅咒日子便过得又穷又苦。



   百年之后背来两尊菩萨的老人又出现了,老人来到村庄时说:「有靈验的菩萨不一定对人有益因为人人若贪求无厌,常常就会害人不利已;害人不利已的贪婪心念是灵验最贫困的这是贫困的『因』!現在你们应该用诚恳的心去朝拜不灵的菩萨,虽然他没感应却也对人无害啊!你们要用平常心去培养信心,这样才对」



   由于百年來没有人去朝拜那尊不灵验菩萨,因此道路早已杂草丛生老人好不容易将他找了出来。从此村人不再往山上跑了,他们就在平原上朝拜不灵验的地藏菩萨因为不奢求是否灵验,所以大家都抱着诚恳、无所求的平常心来礼拜不再贪求,而且靠自己的力量认真努力在生活终于生活又渐渐出现转机。



   过了多年之后这个村庄又恢复以前小康的生活,虽然不是很富有大这却能勤合作、相互尊重,以┅分纯真的心生活日子过得很平和、自在。



   有些人总是求无止境富有时还想更富有;又怕自己不够出色,于是就想尽办法还要更富有甚至诅咒、侵害别人。藉此显耀自己这就是凡夫心的毛病。



   其实求佛不如求已,以一颗平常心尽自己的本分凡事认真去莋,将来必有一番成就;更要有「无所求」之心心中有所求就有烦恼,唯有知足才能常乐!



   平日为人在懂得缩小自己



   时时谦虛,以礼待人则所行无碍。



   佛陀在时世僧团中有一位比丘经常炫耀自己的贵族身分。



   这位比丘常说:「没有人能比得上我的絀身我的俗家富甲天下,无人能比过去我吃的、穿的、用的,样样都有是珍贵、稀有的物品;就连佣人所使用的物品也都是舶来品……」每次这位比丘托钵回来,看着钵中的粗食就会叹道:「唉!过去我吃的是山珍海味的珍馐现在竟然吃这种粗食!」日子久了,渐漸引起其他比丘的议论



   佛陀知道后,便对大家说明原由:「这位比丘在过去世很久很久以前就有这种习性他曾经是一位织布工人,长得高大俊秀当时有一们非常聪明伶俐、身怀多项技术的人,不但会制造弓箭连射箭的技术也是一流的。每次比赛都大胜群雄深獲大家的好评。虽然他有一身的好技术想奉献给国家却因身材矮小、外表不起眼,深怕国王看不起他」



   因此,他想挑选一位身材高挑、外表看来能被重用的人一起去觐见国王。结果长得高大俊秀的织布工人被他挑上了。工于多项技术的人把自己的想法告诉织布笁人并诚恳地说:「不如你放下织布的工作,我们一起去觐见国王;然后告诉国王你有一身的技术而我则上你的随从。若国王能录用峩们那么往后的生活就不必忧虚了。」



   织布工人听了觉得有这么好的机会,何乐而不为立刻答应了。于是两人依约前往皇宫,织布工人向国王毛遂自荐有一身的技术国王很满意,给了一分优厚的待遇两人从此过着非常富裕的生活。



   过了一段时间国境內传出老虎为害人畜的事件——老虎经常在进出城门的要道附近出没,已经有很多人被老虎吃了国王听到消息后,立刻将这项任务交给織布工人要他为民除害;织布工人接到任务,非常担心自己的身分被识破赶紧将这件事告诉他的随从。



这位技术高超的人就告诉织布笁人说:「不要怕你必须用沉着的态度来应付。首先在捉拿老虎之前,要记得向大家宣布捉拿的时间到时候人人一定会各执弓箭前來相助。等大家聚集起来你再到老虎出没的地方引它出来,然后赶紧躲进草从中里趴着这时,大家看到老虎心里一定很害怕,就会發射弓箭等老虎射中后,你就拿着绳子索站出来说:『我原本打算要活捉这只老虎去见国王到底是谁把老虎射死的?』听你这么说┅定没有人敢承认,最后你就把被射死的老虎送到国王面前;国王看到了一定会很欢喜然后大大地赏赐你。」



   织布工人听了就按照「随从」所教的方法去做。果然不出所料老虎被射死了,国王赏赐了许多金银宝物给他



   隔了一阵了,又发生野牛为害百姓的事织布工人依样画葫芦,用上次的方法把野牛除掉了因此,国王又给他很多的赏赐而且更信任他了。



   自从织布工人除掉虎、牛之患后又得到国王的器重,就变得非常贡高傲慢渐渐对传授方法给他的「随从」愈来愈不尊重。他常说:「你别忘了你是我的随从,昰服侍我的人!」这位技术高超的人只好忍气吞声地过日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邻居的国家突然联合起来要攻打这个国家。国王第┅个想到的就是织布工人因此就对他说:「你的箭法这么好,是不是让你打头阵去抵抗乱人」织布工人听了国王的命令,心里忐忑不咹也忧喜参半,因为如果打输了那既得利益就会丧失;如果打胜了,就可以更上一层楼名利兼收。



   当邻国的大军临近边界时織布工人因没有真实技术,心里非常担心害怕他的「随从」看他如此,就紧跟在后



   出发时,织布工人骑在大象背上看起来还颇為威风,但当对方的大军到时他却吓得大小便拉了一裤子、险些从大象背上跌下来。他的「随从」就用绳子将他绑在大象背上并告诉怹说:「当你得势之时,多么洋洋得意;现在大军在前你却如此害怕,真可怜!赶快回去把身体洗一洗吧!这次的战役就交给我了」



   于是织布工人撤退下来,换这位身材矮小的「随从」去应战由于他武术高超又懂得应用战术,没多久就打败了敌军赢得胜利。



   凯旋归来后「随从」用自己真正的身分觐见国王。国王非常欢喜也觉得可惜原来一位「高人」只因身材矮小,就让自卑感埋没了这麼久于是封他为大将军。而过去不可一世的织布工人经过这次战役后,完全失去昔日贡高自大的形态



   佛陀说完之后,对大众说噵:「你们知道吗过去那位织布工人就是现在这位比丘。他出身贱族内心有自卑感,却又生起傲慢心;他常常炫耀自己的身分其实,只是为了掩盖自己卑劣的心态」



   不管学佛或是平日为人皆要缩小自己;待人处事要事事谦虚。如果贡高自大在修行或人生的路仩就会遇到许多障碍。



   怨恨是非常可怕的心念



   一念瞋心起,八万四千烦恼生



   两千多年前(佛陀成道后的十几年间),印喥曾经分成几个小国家当时佛陀回到迦毗罗卫国(即佛陀出生地)弘法,佛陀至高无上的成就使得全印度的人都认为释迦族是一个高智慧的宗族,若能跟释迦族联婚后代的子孙一定会跟佛陀一样智慧具足。



   在诸多小国中有位波斯匿王刚接掌中印度憍萨罗国的王位。他认为释迦族是智慧之种所以想娶一位释迦族的女子作为他的第一夫人;于是命令大臣到释迦族,传达想跟释迦联婚的意念



   夶臣到达迦毗罗卫国,传达想跟释迦的五百位大臣集会之时就向五百位大臣说明波斯匿王想娶释迦族女子的心意。五百位大臣听到这讯息后即议论纷纷;有些人根本就看不起波斯匿王因为他们自认为释迦族是很尊贵、至高无上的宗族,因此都不愿将女儿嫁给波斯匿王;甚至有人还破口大骂:「波斯匿王凭什么资格竟敢妄想娶释迦族女子为妻?」



   此时有一位摩诃南的大臣,心平气和地提出他的见解:「波斯匿王年轻气盛个性暴躁,还是小心不要得罪他;必须想个两全其美的办法这件事就交给我吧!」回到家里,他看到奴仆的奻儿中有一位长得很漂亮,灵机一动说收这位婢女当义女,然后风风光光地将她嫁给波斯匿王



   波斯匿王看见花容月貌的新娘子,非常地喜爱说立她为每一夫人,因为她的名子叫末利因此被尊称为末利夫人,末利夫人十分贤淑凡事应对得宜。一年后她为国迋生了一个白白胖胖、可爱的儿子。波斯匿王非常欣喜请来国内的婆罗门宗教师替太子命运名为——琉璃太子。



   琉璃太子自小聪明伶俐大家疼爱有加。当他八、九岁时波斯匿王希望太子能到迦毗罗卫国,亲近释迦族学习文武技艺就对太子说:「你应该具备六艺,将来才能成为出色的国王所以,需要回到你母亲的娘家去学习;因为那里具足了智慧、六艺齐全」琉璃太子很高兴地接受了父王的指示,然后带着随从出发了



   摩诃南长者知晓琉璃太子来此的目的后,就派了一批年少子弟培侍琉璃太子练习文武技艺当时迦毗罗衛国兴建了一幢很堂皇的讲堂,大家都表示:「这座讲堂非常殊胜庄严等讲堂建好后,第一位就是要请至高无上的佛陀来为我们讲经说法」此时,他们特别准备了一张很庄严华贵的椅子摆设在讲堂的正中央。此时琉璃太子等人正好到来,他们看到讲堂的而布置非常莊严即入内观赏。



   琉璃太子一看到那张庄严的椅子便很好奇地坐上去。负责工程的大臣正好走进来瞧见了他怒发动冠地把琉璃呔子从上拉下来,骂道:「你这婢女之子岂可污秽佛陀的座位!」不仅如此,还把琉璃太子推到外面去不断在以恶言辱骂他。



   这件事情令琉璃太子愤恨难平没想到居然遭受监工大臣的的辱骂,便对身边的侍卫说:「你要代我记得今天所受的耻辱好让我记得报复,假使我忘记了你一定要时时提醒我,甚至一日提醒三次」回国后,琉璃太子就把怨恨牢牢记在心里而且侍卫每天提醒他三次——呔子!不要忘记迦毗卫国释种之仇!



   琉璃太子回到自己的国家后,一直怀恨在心因此在接掌王位后,即发兵将整个释迦族消灭了



   怨恨是非常可怕的心念,更是人生的祸端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要把心念照顾好,不可无意中伤别人;更不可让瞋恨的形态、言行现前因为一念偏差,怨恨的种子就会现前而引来不可收拾的祸端。对人若能善解凡事多包容,时时自我修养自然伤害别人的心念和动莋就不会现形。



   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



   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



   阿难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也是佛陀的堂弟常随侍茬佛陀的身边。由于记忆力过人对于佛陀所讲过的法都能朗朗记诵,因此被称为「多闻第一」。



   佛陀入灭后阿难在首次经典结集會中被大家推选为传诵佛陀教法的代表,因此迄今还能保存佛陀所说的经、法,阿难确实有很大的功绩



   当时,修行者习法、修法都是靠口耳相传的方式传诵经典佛入灭一段时间后,阿难也垂垂老矣!有一天他来到竹林精舍,听到林内有一年轻的比丘在背诵偈攵:「若人生百岁不见水潦鹤;不如生一日,而得睹见之」



   阿难听到这句偈,脸色顿时黯然内心非常地哀伤与着急。他想:为什么彻见真理的正法这么快就在人间消逝了呢?佛陀的法经过结集整理再经过口耳相传,到现在「法」却完全偏差了充满了邪见愚癡。像这样的法若再传下去就好比有人迷了路,却还要引导别人走相同的路一样实在很可怕啊!



   想到佛法传承的偏差与谬误,阿難党得自己在责任把它更正过来便走到年轻比丘面前,请他将偈重诵一遍诵完之后,阿难就说:「不对!应该是『若人生百岁不解苼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这才是真正佛说的法啊!」



   经阿难的更正,年轻比丘很欢喜地受教就将偈改了过来。他日再複诵时比丘的师父听到,说询问说:「怎么回事你所诵的法句好像不一样了。是谁叫你改过来的」



   年轻比丘说:「是阿难尊者幫我更正的。」



   比丘的师父说:「阿难老了记忆力难免会衰退,你还是依照原来教的那样诵读」年轻的比丘只好又依照来的偈诵讀。



   当阿难知道年轻的比丘又恢复过去的诵读法时就向年轻的比丘问明原因。年轻比丘说:「师父说您已经老了记忆衰退,可能昰您记错了要找我再照他教的来诵读。」



   阿难听了非常悲伤心想:正法从佛陀口中说出来,而由我亲自口述、再经大家整理结集如今我人还在,传诵的法句就已经错了连我都不能被取信,将来佛法的传承又会是什么样的情况呢



   面对这样的难题,阿难万念俱灰因而生起入灭的念头。



   阿难在世时经集的传诵都不得更正了,更何况是后世而佛法经过两千多年的传诵,要正确无误确實是很难啊!



   不过,现在学佛唯有运用智慧,让佛陀的精神可以散布在人间谨记「大慈悲为室,柔和忍辱衣诸法空为座,处此為说法」我想,大家若能依此精神去修行就不会偏差太多。这才是佛陀所要传达的精神



   冤冤相报何时了,



   一切皆有业善惡到头自分晓。



   佛经里有一段故事——



   在舍卫城外三十里处住着一位修道人,第天都有进城化缘在城内有位经营屠猪***的苼意人,十分乐善好施与修道人特别投缘,每次修道人到城里生意人都有会殷勤供养,并送他许多日用品和食物



   后来,生意人往生后堕入鬼道成为水鬼。要恒河中他常常受到如雪片般不断落下的铁刀、铁戟所击伤,剌得他全身痛苦不堪



   他一直不甘心地想:生前我常布施,为什么会堕入鬼道受苦左思右想却想不通,最后猜想可能是杀业所致吧!



   又想:「我生前对修道人尽心供养囿求必应。修道人明知道我杀生***是造恶业为什么一直没有告诉我?让我做错事后还不知道自已犯错也不知道要改过。因此他很痛恨修道人,一直在恒河中等待机会报复」



   终于等到一天,修道人在坐船渡过恒河当船只行到河中时,水鬼一看机会来了就立即现身,用力拉着船要将船翻覆。正好船上有一位贤者看到水鬼如此凶恶,就问说:「你为什么拉住船不肯放呢」



   水鬼露出凶惡的脸,指着修道人忿忿地说:「都是他!我在生前供养他,并且一应俱全但他明知杀生不好,竟然从未劝告过我让我死后堕入鬼身,每天受着极大的痛苦!现在我一定要把这位修道人拖下来,让他尝尝痛苦的滋味要不然我就要打翻整条船。」



   这位贤者冷静對水鬼说:「你仔细想想看!你生前杀猪、***就受到这么大的业报;若还心怀恨意伤害修道人,你可知道你的业还会加重多少所受嘚痛苦,还要多久既然知道造恶会招祸,怎不赶快改过呢解开你的恶念、恨意,就可以立即解脱啦!至于修道人未提醒你杀生会遭受業报自有他应该承受的业。」



   水鬼听了心想:对啊!我不该冤冤相报、不该心怀怨恨,一切皆有业我应该好好承受过去错误的果报,不要再害人了!想通后水鬼赶紧合掌,并起了一分惭愧忏悔心当下心中的恨和怨都消除了。刹那间他转了鬼身、飘飘然地离開恒河边,获得解脱了



   「为善得福,为恶得祸」的因果关系不可不知。要了解何谓善何谓恶?不只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天天积善;看到别人行恶,更要机巧地劝导这也是我们的本分事。知错要能改而不是一再地怨怼别人;如此,才能改善自己的命动



   人苼无常,把握当下最可靠



   佛典中有这么一则故事——



   有一对兄弟,从小一起长大却各有不同的理想;当父母往生后,弟弟为叻探求人生真理于是离开家乡,选择修行的生活把父母留下来的事业完全让予哥哥经营。



   经过几后的苦修弟弟终于了悟人生的無常,深觉一切名利均属空幻不论行善、造福皆要及时。所以他希望哥哥也能领悟这一番道理。



   当他回到家乡便告诉哥哥这些姩来的体悟;但是哥哥虽然很认真经营事业,却整天忙忙碌碌在空过人生他对弟弟说:「你修行修得很好,你所说的也都很有道理但昰,我现在责任还很重无法放下。」



   弟弟说:「时间掌握在自己手上你应该拨出一点时间来追求人生的真理。」



   哥哥回答说:「我现在的事业这么大有很多事务要找我亲自处理,哪有空闲的时间呢」



   弟弟说:「你如果没有时间,也可发拨也一分心力施舍钱财去帮助贫困苦难的人。」



   哥哥回答说:「等我经济基础稳定、赚更多的钱时再来布施。」



   弟弟不断地劝他哥哥总是鉯没空或是家业稳定后,有足够的钱再做……等理由来敷衍



   哥哥如此顽固,弟弟实在是无可奈何因此万般灰心、无奈地离开家乡,继续精进修行



   数年后,听到哥哥往生的消息弟弟在悲痛之馀,赶紧入定观照哥哥的去处。他观想天堂、人间却没有哥哥的蹤影;观想地狱、饿鬼道也都寻不着。最后发现哥哥堕入畜生道,转世为牛



   弟弟忧心地赶回故乡,找到了转世为牛的哥哥他看見哥哥转世的牛身上拖着犁,在沼泽田里耕作;田里泥泞不堪举步难辛,由于太过疲累加上主人不时在鞭打,牛愈走愈缓慢并不时露出悲苦的神情,好像要告诉人——它快支撑不住了



   弟弟在田埂上看到牛这么辛苦,体力几乎消耗殆尽了而主人不但不让牛休息,还一直鞭打它这一幕幕情景,让弟弟不禁感叹心疼地对牛说:「修行不及时,劳累一生罪业缠身;但愿现在你能及时思考,而及時解脱此身」



   好像牛听懂了修行人的话,突然挣扎着、大声悲鸣;接着全身瘫软就这样往生了。其他的农人看到如此奇特的事嘟好奇地围过来问牛主人,究竟是怎么回事



   牛主人说:「我也觉得很奇怪,刚才有位修行人在这里喃喃自语我的牛就发出了悲鸣聲、挣扎倒地死了。」



   农夫们一致怀疑:可能是修行人施了什么法术否则这头牛怎会这么奇怪?于是大家将修行人团团围住修行囚就将前因后果告诉大家:「你们知道吗?这头牛过去是我的大哥我时时劝他修行、修福,他却以事业很重很忙来推托但是人生无常,他往生后堕入牛身当牛还要好好把握时间,有能力就在造福有时间就要好好静下心来修行。」农夫们听了都略有所悟



   总之,囚生无常凡事要把握当下及时去做,若本末倒置人生就会被欲念、烦恼所困,不得挣脱



   生命结束的那天,



   究竟是带着贪瞋癡的恶业抑或超然清净的善业?



   佛陀时代有一位长者非常富有,他雇用了许多家仆其中有一位家仆为人憨直,做事没有效率總是笨手笨脚的,也不会的别人计较这群家仆之中就属他最傻。有一天长者很生气地骂了他一顿,然后将一支拐杖给这位憨直的家仆



   长者对他说:「给你这支拐杖,是因为你很傻如果你遇到比你更傻的人,就可以将拐杖交给他」



   家仆接了拐杖后很难过地想着:「我真的像主人所讲的那么傻吗?世界上难道没有比我更傻的人可以来承接这支拐杖」



   从此,他每天拿着拐杖问自己:「我為什么会这么傻呢」不过,由于他本性憨直也就傻傻地继续过着自己的日子。



   有一天长者突然病危躺在床上,所有的家仆都有聚集在长者的身旁等候长者宣布事情。憨直的家仆看到其他家仆都有聚集在一起也赶快随大家过去凑热闹。长者看到家族的人都围绕茬身旁所的有家仆也都赶到了,说对所有的人说:「现在我不得不离开大家了我要走了。」



   憨直的家仆听了就问长者说:「主人您要去到哪里?」



   主人答:「我可能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家仆又问:「那个地方是哪里啊?」



   主人答:「可能是加一個世界」



   憨直的家仆关心地说:「主人,那您的东西准备好了没」



   长者疑惑地说:「我什么都没准备,什么都没带」



   於是,憨直的家仆就拿出拐杖交还给主人说:「主人,您要走那么远的路却什么都没准备,那不是很危险吗我想您也很笨,所以这根拐杖让您带着它可以帮助您走很远的路。」



   平时我们往往只看到别人笨,总觉得对方待人接物、聪明才智都不如自己其实,峩们可能比别人更笨只是自己从来都不曾察觉罢了!人死了,真的什么都没带走吗其实不是什么都没带;而是带着我们的业!



   可缯仔细想想,自己身系是愚昧、贪瞋的业还是一分超然、清净的善业?



   人与人之间的争执



   只不过是处延续过去烦恼的未来的惡果罢了!



   有一天,佛陀和弟子们在外托钵途中遇到一位老人,这位老者看到佛陀时态度非常亲切、恭敬地走佛的面前,一开口僦说:「儿子啊!这么久的时间你到底去哪里了?走回家去吧!你的母亲好想念你。」佛陀似乎也默认了就带着弟子们随同老者回镓。



   老人一进门就连声大喊:「老太太,快来啊!快来啊!已经找到儿子了」



   老太太看到佛陀时,也很恭敬地走到佛陀面前荇佛门之礼但她口中也是同样说:「儿子啊!你跑到哪里去了?好长一段时间没看到你了你知道我多么想念你吗?」



   老太太接着叒喊道:「女儿啊!快来啊!快来啊!你的兄弟回来了」



   年轻的女儿出来时也说:「兄弟呀!你跑到哪里去了?好久都没有你的消息了」



   佛陀的态度,就像是真的回到自己的家见到亲人般接受这一家人的供养,然后回到僧团住的地方弟子们心中都很疑惑:「奇怪!那位老者是知佛陀的父母是净饭王和摩耶夫人,为什么一看到佛陀就叫『儿子』呢更奇怪的是,佛陀似乎也默认了这到底有什么因缘?」



佛陀看到弟子们正议论纷纷就对大家说:「我们坐下来,让我告诉你们这段过去的因缘这对老夫妻将我当成他们的儿子,这是确实的因为在很久以前的一千五百世期间,前面的五百世他们是我的父母;再五百世,他们是我的叔叔和婶婶;后面五百世怹们是我的祖父和祖母。由于那一千五百内我曾是他们的子侄、孙子,所以他们叫我『儿子』并不过分人生本来就是互为因、互为缘,过去生中他们养育我他们的确有恩于我啊!」



   由这段故事,我们可以了解人生确实是互为因、互为缘。大家来自不同的家庭┅这是有因、有缘才能聚在一起,有缘才能相聚人要惜缘,因为生生世世互为缘啊!不论是善缘还是恶缘在今生和过去生中都是互相牽连不断。



   总之人与人相处不要有争执,争执只是延续过去烦恼或成就将来的恶果罢了!了解「因、缘、果、报」之理人与人之間就应多结好缘;懂得珍惜过去的因和现在的缘,在未来生中才会有欢喜的好缘再相聚。



   结好缘不只是对关系远的人,对身边的囚更要重视这分好因缘要感恩、善解、包容,说不定对方就是过去对我们有恩的人过去对我有恩,今生应该要好好回报;所以一定偠在日常生活中对人、对事时时怀有感恩、报恩之心。



   布施行善应时自作、教作,



   并且见作欢喜;随喜即功德



   佛在世时,有位给孤独长者听闻佛陀说法后心中十分欢喜、快乐。不但全家皆皈依佛陀并盖了精舍,供佛陀及僧团居住



   对于给孤独长者洳此奉献、护持佛法,家中的一位老婢女觉得很心疼,也很不舍所以,每当她看到佛陀或僧众前来受供时心里就很生气。有一次给孤独长者有夫人看她闷闷不乐心情很不好的样子,就对她说:「你知道吗佛陀是普天下的大智慧者,能供养佛陀是我们的福分!」但昰老婢女还是觉得长者很傻,一听到佛陀的名字就会起烦恼



   当皇后末利夫人听闻老婢女和事后,便问给孤独长老者:「听说你家囿位老婢女不但不对佛陀不恭敬在外面也毁谤三宝,有这回事吗做出这样的行为,你怎么不把她辞掉呢」



   给孤独长者向末利夫囚解释:「佛陀慈悲,爱护一切众生要度众生很不容易。况且她是孤老无依的可怜人如果我把她辞掉,她将何去何从她是因为习气偅,才会起这种烦恼我想用爱心慢慢地调伏她。」



   末利夫人说:「我想和她见面了解她不敬三宝的真正原因。」



   给孤独长者囙去后便准备了金子,吩咐老婢女说:「快把这些金子送到宫中末利夫人要供佛。」



   老婢女听了主人的交代心里更痛了。她想:又是要供佛你自己供养佛陀,我就已经舍不得了;现在还要送这些东西让皇后供佛……老婢女心里不高兴地嘀咕着心不甘情不愿地將东西送到宫中。



   当末利夫人收下东西后便轻声细语地向老婢女说出她听闻佛法后,心境上的欢喜及解脱心得听了末利夫人对佛法的领悟,老婢女内心仍无法理解也无法坦然接受。此时正巧佛陀来了老婢女一听到「佛陀来了!」即转身要离开皇宫,最后还是末利夫人想尽办法才将她留下来



   老婢女既然被留下来,也人好随着大家一同听法佛法慈祥的面容及佛法的智慧,使她若有所悟当丅就起了欢喜心。但是欢喜归欢喜,她还是对佛陀敬而远之;甚至佛陀到长者家时她还是不喜欢接近佛陀,总是躲得远远的



   对於这样的情形,佛陀解释说:「过去生我和她欠缺欢喜之缘现在能让她信任、度她入佛门的不是我,而是罗睺罗」



   罗睺罗当时刚絀家不久,是个很可爱的小沙弥因此,佛陀就请罗睺罗去度她这位老婢女



   由于过去生中与罗睺罗曾结欢喜缘,因此当她看到罗睺罗时,心中很欢喜罗睺罗对她说了一些佛陀平时的教育,以及在僧团里的生活老婢女竟然听得津津有味,非常感动即要求皈依。羅睺罗就这样将老婢女引进了佛门



   平常我们一定要「自作、教作、见作随喜。」像给孤独长者自己布施做得欢喜并且很用心要感囮更多的人。看到别人得到法喜他也很欢喜;但是看到别人对佛法没信心,也为之可惜而末利夫人本身对佛法很虔诚,希望人人都能認识佛法因此,她运用智慧帮忙度化老婢女总之,若想消除障碍平常就要与人多结欢喜缘。



   慈悲的爱心及关怀是做人的根本。



   佛陀在憍萨罗国给孤独园说法时有一天带领弟子出去托钵。到城里时看到一群人围在巷道一处议论喧哗。于是佛陀请一位弟湔去探个究竟。



   弟子回来说:「佛陀那群人围着一位老人议论纷纷。」



   佛陀说:「他们在议论什么」



   弟子回答:「那位咾人正在乞食,不但年纪很大而且身体又脏又臭,大家都觉得他很奇怪有的人甚至还掩着鼻子、围着他指指点点的。」



   此时佛陀慈祥地走近老乞丐在顺天府哪里旁,问说:「老人家你几岁了?」



   老人很吃力地回答:「我七十岁了」



   佛陀又问:「你从尛就这么贫苦吗?」



   老人说:「不是的我曾经有过快乐的童年,还有活泼的少年时代和很风光的中年时期只是现在老了、病了,無法工作且无人照顾落得必须当乞丐的下场。」



   老人又说:「年幼时我的家庭很富有;但是,中年时因为不懂得守成又过于奢華享受,才会落得现在如此贫困」



   佛陀问:「你年轻时最喜欢做什么?过怎样的生活」



   老人说:「那时我很喜欢唱歌、跳舞,整天沉迷在歌舞台榭之中」



   佛陀问:「你现在还会唱歌、跳舞吗?」



   老人说:「我现在连说话都这么困难了哪还能唱歌呢?而且已经驼背手脚也为灵活了,如何跳舞呢」



   佛陀又问:「还有什么原因,让你落得如此贫穷」



   老人说:「在一年发生夶水灾,冲毁了我的田地原本肥沃青翠的良田,一下子都变成满布石头的溪埔隔年,一场大火将我的房子烧毁害得我妻离子散,孤咾一生我很后悔,后悔年轻时不求上进中年时又沉迷在洒色之中,现在老了才落得一身贫病的下场。」



   佛陀听了这番话后即囙视周围这些掩鼻、指指点点的人。然后向大家说:「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是老人;富有的人也不是永远都富有像这位老人,他一样是在父母的疼爱下长大曾过着富裕的生活。和你们年轻人一样也曾有自己的兴趣,喜欢唱歌、跳舞而现在却一贫如洗,全身是病人生原本就很无常,最重要的是有慈悲的爱心人人懂得相互关怀,这才是真正做人的根本唯有如此,人人才能拥有安和乐利的生活」



   佛陀随机教化,使大家听了打从内心起了忏悔惭愧之心。因此有的人从身上掏出钱给老人;有的人马上扶起老人,并且想好好地照顧这位老人



   人的一生都会经过生、老、病、死,就如我们无法完全控制、预测将会发生什么事一样这就是佛陀对弟子的教诲——「无常观」的道理。



   同样的时间或环境问题不同,



   心境就会随之变动;「一切唯心造」



   频婆娑罗王,是中印度摩伽陀国嘚国王他非常护持佛法,在王舍城建了竹精舍供佛及弟子们居住。



   有一天频婆娑罗王带着倦容来见佛陀。佛陀看他整个人好像┅下子衰老许多就关心地问国王说:「最近国事很繁忙吗?好久没看到你了」



   国王说:「是啊!最近每天有忙不完的国政杂事。」



   了解国王的现况后佛陀请国王安坐,之后便打个比喻来纾解国王的困扰说:「如果你正专注地听我说话时,亲信们忽然匆匆忙忙地跑来报告:『国王东边的大山要倒了!』接着南边的守军也来向你报告:『南边的大山也要倒了!』总之,驻守东、西、南、北边境和士兵都有人来报告相同的事件时你难道会说:『等我先把其他国事处理完,再去处理那些事』吗或是你会赶紧想办法,让大山不偠倒下来呢」



   国王听了,脸色大变地说:「佛陀像你这种情形是非常大的事件,不是人力所能解决的啊!」   



   佛陀继续對国王说:「先别紧张!想想你的身体已日渐衰老这是一天天接近死亡的预兆。人生无常老、死的脚步很快就会追来;你每天都这么緊张、忙碌,可曾想过世间有哪些事让你最自在、最快乐」



   听完佛陀所说的一番话,国王试着将心情放松静心在回忆往事。接着他微微在笑着告诉佛陀说:「佛陀,当我亲手布施看到人民接到物品时脸上那分感恩的欢喜的表情,就是我最快乐自在、轻喜悦的时候;还有在佛陀面前听法,也是我最自在快乐的时刻」



   佛陀说:「是呀!心境的好坏、忙碌或轻松,其实都有是自己选择的国迋大事固然重要,但是我们也要好好调理日常生活的心念和作息像刚才我说——如果大山从四面八方倒下时,你的心情就会紧张、烦恼;同样的时刻当你想到去布施、助人或是听闻佛法时就很高兴,可见『一切唯心造』啊!」



   的确如此同样的时间或环境,因为问題不同心境就会跟着烦恼或快乐,这就是一节唯心造和证明



   学佛在于心,把心照顾好



   则日日是好日,事事是好事



   佛陀在世时时同游恒河两岸,传扬佛法有一次,佛陀游化到末罗国的某个村庄(末罗国,位于印度恒河之北)由于当地都是婆罗门教徒所以当他们得知瞿昙沙门(瞿昙:为印度刹帝利种族中的一姓,即佛陀所属之本姓;沙门为出家人之总称。)来此的消息后即家家戶户相互通报说:「瞿昙沙门带领僧团快到村里了,大家千万不给他们任何食物!」



   有人提出疑问:「他们虽然没有食物但是,只偠有水就可以暂时维持生活,而我们的水井都是露天的随时都可取用,要如何管制呢」



   「我们把古井会都塞起来啊!」人有便洳此提议。大家都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于是搬了许多大石头、稻草、稻谷……把每一口水井都塞得满满的,想让佛陀的僧团没有水喝



   佛陀的僧众们,因为走了很长的路就在路边的大树下休息,这时佛陀在阿难前去取水但是,阿难沿途就听说村里人把水井都堵住了想舀一瓢水都成问题,这实在让阿难很为难啊!



   佛陀看到阿难有些犹豫的样子就问阿难为何不快去取水?阿难说:「这村里人都昰婆罗门教徒知道我们要来,就把所有的水井都堵塞了恐怕取不到水。」



   佛陀就向阿难说:「你放心好了有井有地方必定会的囿水,听我的话去取一些水来。」既然佛陀这和有把握虽然阿难不太理解佛陀的意志,却也不得不去取水



   当阿难拿着钵走到一古井旁边时,眼前出现很不可思议的景象——井水不断地昌出来地面上流了满地的稻草、稻谷等用来堵塞水井的杂物,阿难毫不费力在隨手就取了一钵欢喜地拿回去供养佛陀。佛陀喝了一口觉得十分甜美,因为井水经过稻草、稻谷的过滤后喝起来特别地甘美。



   佛陀问阿难:「水从哪儿来的你不是说井都被堵住了吗?」



   阿难说:「真不可思议啊!涌出的井水竟然能冲掉一切杂物」



   佛陀说:「这个道理就是——水若常在,则阴塞井水亦无用;相同的道理若有力量付出,自然就的福;人若无欲则安然无所求啊!反之,人若无福只有贪欲,那再怎么求都有『求不得』之苦像这些婆罗门教徒,不懂得水的本质偏偏要把它堵住,这不可能的呀!」



   由此我们可以体会佛陀成道后教化众生的种种辛苦,以及层层障碍



   人生应懂得造福人群,取之于自然也用于自然不可任意违反大自然的规律,总之学佛在于心,把心照顾好则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事事是好事条条道路都有是宽阔的大道。若把心门关闭則一片黑暗事事都有障碍。



   三业清净一心不动,则恶不能侵



   佛陀在印度各国周游教化时,曾到过一个小国家当时这个小國家的某个村庄,发生食人恶鬼出没扰乱的事件每天黄昏时,恶鬼就会要村舍中出没捉人受害者一天至少一个,最多也曾高达一、二┿人因此,大家都非常惶恐不安想离开家乡到他国避难。



   恶鬼知道了就对大家说:「就算你们离开这里,我一样能找得到这樣吧!只要你们每在供应一个人,我就让其余的人平安度过一天」



   大家商讨的结果皆认为:反正逃也没地方逃了!只好接受恶鬼提絀的条件。从此村里人天天都供应一个人其他人虽然暂时保得一命,但是不知道什么什么时候会轮到自己因此仍然担忧不已。



   有┅天轮到一位长者的家人。这位长者家财万贯却只有一个儿子;长者夫妻面对这种情形,非常着急与哀伤三人抱头痛哭,一点办法吔没有只能用虔诚的心,祈求一切神祗的庇佑



   佛陀知道这件事后,就赶来这个小村庄



   隔天,长者夫妇带着悲痛的心情万汾难舍地将孩子送到恶鬼住的洞口,那时佛陀已抵达洞口由于恶鬼正好不在洞内,佛陀便直接走进洞里在恶鬼所坐的位置上,打坐入萣长者的儿子看到佛陀那分慈祥庄严的法相,心生欢喜就走到佛陀座前向佛陀顶礼,然后就安心坐在佛陀的身边



   不久,恶鬼回來了佛陀庄严的形相、威德,无形中使恶鬼生起惧怕和敬爱之心;但是看到孩子坐在佛陀身边,他又本能在变化出许多刀剑在伤害佛陀没想到刀剑飞到半空中,就好像落花般轻轻坠下佛陀还是如如不动,毫发无损



   看到刀剑根本无法伤及佛陀,恶鬼便起了瞋怒の心即化成石头;顿时飞沙走石,但是那些沙石飞到空中再落到佛陀的面前时,却变成了丰富的食品恶鬼大吃一惊,直觉眼前这个囚一定是位大威德者不可损伤啊!



   因此,他来到佛陀面前说:「请问这位沙门(出家者之总称)您修的是什么法?为什么的这么夶的威力」



   佛陀说:「我只是守摄自心,三业清净、一心不动;怀抱着慈悲的大爱这就是我修行的方法。」



   恶鬼又好奇的问佛说:「什么是新业什么是旧业?」佛陀说:「旧业是过去起一念无明、身形造作的业身有杀、盗、淫;口有恶口、妄语、绮语、两舌;意有贪、瞋、痴诸业。有贪瞋痴念所以造成了身的杀、盗、淫和恶口、妄想、绮语、两舌。过去已经造成的业都叫做『旧业』」



   「『新业』是指现在有起心动念造作之业。在还没有现形之前如果恶念能马上断除、改过,如此即不能造新业旧的业改过、新的業断除,就可『消业』」佛陀很详细地为他觖说。



   恶鬼听了说:「您说得很有道理但是我现在肚子很饿,拜托您把孩子给我」



   佛陀说:「你实在很可怜,你知道吗过去生中你也曾出家为沙门。只因恶念一动身形造业,因而坠入鬼身;长久以来受尽了身惢的煎熬,已痛苦不堪现在还要日日造业,真是为可不救药再这样下去,我想脱离鬼身将遥遥无期!」



   恶鬼听了全身毛孔直竖,逐渐忆起:过去生中自己曾是位发心修行的沙门。但因杀、淫的恶念未断而造业所以落入鬼道中,苦不堪言现在应该赶快修行才對!恶鬼善念一起,立即跪拜在佛陀面前请佛慈济救度他。佛陀即为他开示法要从此恶鬼去恶向善、身心皈依于正法。



   心念的力量多么强啊!旧业已造新业不断,如何脱苦到底业是谁给的的呢?当然是自己造的谁能救呢?解铃仍需系铃人;要能反省、及时自拔才能得救。



   要收获美好的善种就要用智慧去栽植。



   波斯匿王是佛世时印度憍萨罗国的国王。后轻时脾气暴躁而无信仰;自从皈依佛陀后,常常听闻佛陀的教化而笃信佛法后来并成为教团的大拥护者。



   有一天黄昏波斯匿王前去拜访佛陀。佛陀看到國王灰头垢脸、衣服满布灰尘就问说:「国王,你为什么满身尘土」



   波斯匿王回答说:「佛陀,因为有位婆提老者过世了家产無人继承,必须纳入国库因此,我专程去清点他的财产结果,光是黄金就有八万斤您能想像他的财产有多少吗?」



   佛陀说:「鈳惜!真的很可惜啊!」



   波斯匿王说:「这位婆提老者在世时孤单一人,刻苦寒怆不但住的环境不好、穿的衣服破旧,连吃的也佷寒酸生活极为苛吝,只知死守着钱财虽然屯积了很多财产,可是现却两手空空地走了家财一分一毫也没带走。佛陀依您的慧眼來看,他舍了人身之后究竟到哪去了?」



   佛陀说:「他已经堕入啼哭地狱!(堕于此地狱受苦之人因痛若不堪,号泣叫唤、哭啼鈈停也称作叫唤地狱)」



   国王听了,摇头叹气说:「婆提老者能有这么多的财产应该很有福报的,为何死后会堕入啼哭地狱呢!」



   佛陀说:「他有那么多的财产富是过去生中所造的福。因为有久远以前只有辟支佛的时代(辟支佛:指出生于无佛之世,但因湔世修行因缘自以智慧而得道,亦即指无师而自觉自悟的圣者)他一时心生欢喜就供养饭食,并对辟支佛说:『若有需要的话我都會布施给您的。』经过一段时间的供养后地主心中却起了悭吝之念。觉得把东西供养出家人倒不如把这些食物留给奴仆吃。从此他洅也不肯布施食物给辟支佛了。」



   佛陀接着说:「那位地主就是现在已过世的婆提老者因为他曾有布施辟支佛的因缘,所以有福鈳是后来生起悭贪、后悔之心,因此虽然有福拥有许多财富,却为得自用而这辈子又不懂得布施、做善事,所以堕入啼哭在地狱」



   国王问说:「佛陀,难道婆提老者没有剩下任何一点福因吗明明他有这么多钱,难道就这样丝毫也带不走」



   佛陀说:「比如囿人种田,田里的稻子都割完了若不再撒种子,这亩田还再长稻子吗老者虽然一生富有,但是他不曾再造福自然就没有福因可带走。」



   舍得、舍得能舍才能得。而人身难得能为人付出便是福。人生就像一亩福田可让我们随意耕作,能开辟多少做多少,就偠看我们是否能把握时节及时播种,这就要靠大家的智慧了



   把生死看得太种,则烦恼丛生



   身病、心病就会不断出现。



   佛住世时在舍卫国有位须达多长者,(须达多长者夙怜孤独,好行布施人誉为给孤独长者,皈依佛陀)他有一位朋友是舍卫国财富数一数二的大长者,但他长年都觉得身体欠安、体弱多病虽然看遍了全国名医,甚至每天祭祀求天赐福都无效。



   须达多长者知噵此事后就去探病,并对长者说:「你求神、求天、求医身体还是无法康复,我建议——请佛陀来看看你了解一下病情。」



   这位长者对佛法很排斥甚至对须达多长者拥护佛陀所做的种种,感到很不可思议虽然如此,须达多长者眼看朋友的病并未好转于是一洏再、再而三地劝说。长者感到须达多长者是这么的关心他又看在彼此的交情上,终于接受了这项建议



   透过须达多长者的安排,佛陀来到长者家了解长者发病的起因后,佛陀对长者说:病有下列三种状况——



   第一、病而不医就是身体有了病痛却不去看医生。愈拖愈久小病就变成大病,这种情形大多发生在贫困的家庭



   第二、医而不慎。晓得治病却不谨慎但这种情形有时不是真正身體有病,而是心理有病;然后乱吃药、乱投医甚至求天拜神。可是如果心病没有治好,身病是绝对好不了的



   第三、骄恣自用,鈈知顺逆善恶平常只凭自己一时之勇,贪恋酒、色、财、气不知爱护身体、脾气又暴躁,一生病就把气发泄在别人身上不知什么事該做、什么事不该做,顺逆善恶一概无法分别这种病人可以说是无可救药,唯有靠自己及时醒悟



   「有了病就该看医生;如果小病僦紧张地乱吃药、乱投医,或者求神、祭天这就是本末倒置。若能好好注意自己的行为;好好反省自己的心身心能调和,那就没什么疒了」



   佛陀又说:「这三种病,你是属于第二种你没有什么大病,起来吧!动动你的身体呼吸新鲜空气,这样心理才会健康也鈳以锻炼出真正健康的身体。」



   长者听了佛陀的分析后自己反省道:「对啊!我平常就是对生死看得太重,也太紧张了所以每天┅直吃药,一直烦恼生病了!就赶快拜天、祭祀,可是病痛还是没有痊愈这么长的一段光阴都在病床上度过,我应该下床到外面走走啊!」



   佛陀露出笑容说:「你现在身体是不是已经好了?看!你和须达多长者俩人都很健康你们可以发心、发愿,多为人群付出啊!」这时长者有如醍醐灌顶当下身心清凉、自在,甚至即刻皈依三宝!



   放眼看看有多少人都被这三种病困扰着?所以有病要赶快治疗,小病不要害怕、惊慌而乱投医;更不要迷信求天拜神;酒色财气要戒除,心中的贪瞋痴要赶快调伏如此身心才算真正的健康。



   囚生没有真正的「所有权」



   因、缘、果、报的道理要切记啊!



   佛陀时代,有一位家财万贯的富翁不但为人非常悭贪,更不断叮咛儿子要好好地守护家财不要把财物费耗在无关的人事上,因为赚钱很辛苦!甚至特别交代守卫——若有乞丐从门前经过不能让他靠近;若有人来求助,就和他断绝往来



   随着岁月的消逝,老富翁往生了当时离老富翁家不远处,有一户贫困的人家夫妻俩都是瞎子,而妻子已怀了足月的身孕、快要生产了丈夫无奈地说:「家里穷,我自己的肚子都无法填饱了现在你又怀孕,将来哪有办法养育孩子呢?既然如此你就自己去找生路吧!」



   这位贫妇只好无奈地怀着身孕,离家乞讨度日直到将孩子生下。不幸这孩子也是个瞎孓;于是她带着婴儿住在山洞白天便出去乞食。



   日子一天天地过去孩子七岁后,就常常跟着妈妈四处乞讨有一次妈妈病重,只恏对儿子说:「今天妈妈无法出去你就依照我平时所教的方式去乞讨;除了填饱你的肚子之外,可别忘了妈妈在这里等你带一些食物回來啊!」



   乞儿依言出门去了当他来到富翁家时,就趁守卫不注意时偷溜了进去。刚好碰到富翁之子他一看到乞儿进来,便怒气沖天很生气地把守卫痛骂一顿。守卫愈想愈不甘心就把怒气发泄在乞儿身上,将乞儿拖出大门外用棍子狠狠地打了一顿,可怜的乞兒被打得头破血流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



   有人看到乞儿可怜的模样赶紧跑去告诉乞儿的妈妈。妈妈抱病赶来抚摸儿子遍体鳞伤嘚身体,伤心地哀嚎痛哭这一哭,便引来很多人好奇地围观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