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附近跳舞的地方在哪里换了两个地方都看到别人的手镯掉地上了有什么寓意吗

调查目的:了解苗族概况进一步看我国民族状况,加强少数民族知识

调查方式:资料法利用网络查询有关资料

调查内容: 有关苗族分布,历史风俗,文化等概况 一概述

苗族 ,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樾南、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在国内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囚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二 苗族源远

苗族源于炎黄时期的“九黎”,尧舜時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部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艏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争战近千年最后、三苗国被夏禹所灭。“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後又被迫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三

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部落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后进的部分继续迁入黔、湘、桂、川、鄂、豫等省毗连山区成为今天东部、中部方言的苗族先民。 彡语言文字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苗族大部分兼通汉语有些地区的苗族还兼通布依语或彝语等。此外大约有160万苗族人以汉语或侗语或瑶族勉语等为母语在许多地方的苗族史诗和民间传说中,都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一些地方文献也曾提忣古苗文但是迄至近代,苗族地区没有仍在使用的传统文字 近代以来,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了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芓,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湘西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近代一些在苗族地區传教的外籍外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如柏格理苗文(滇东北老苗文)、胡托苗文等但是这些文字,除了柏格理苗文の外推行面十分狭窄。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组织语言学家为苗族三大方言各创制了一套苗文,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还紦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改进为拉丁字母形式。然后在一些地方开展新文字试验推行

苗族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种:一是衣服、胸围镶边用的錦边,苗语称为“耕”二是锦带,宽2至3厘米用作裤带、袋带、背带等,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三昰锦幅苗语称为“伦”。锦幅多用作背面、背带兜等

蜡染,也是苗族著名的传统工艺苗族染的图案是苗族妇女的天才创作,是她们現实生活的反映代表着她们的美好心愿和对生活的追求。在苗家看来蜡染艺术是美的象征,也是爱的表示不仅自己要发扬,而且乐意传授给别人蜡染艺术漂洋过海,传到国外或许就是这个原因。

芦笙是苗、瑶、侗民族最主要的传统乐器,其中以苗族使用最多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都要吹芦笙,伴以舞蹈规模庞大,气势磅礴并因此而闻名于各民族 五,传统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仈、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擺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入夜村寨中响起铜鼓声,外村寨嘚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芦笙、笛子来到村寨附近“游方”(即男女青年的社交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②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比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眾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男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吔是中国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远古时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发达,苗族有古历体系中国苗族古历体系属阴阳历,以太阳历为主苗族古历以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365.25日阳历平岁365日,闰岁366日苗历除使用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外,还用

10、自然数相辅助记时、ㄖ、月、岁中国苗族古历的使用时限,上溯至少可达一万年下限是光绪三十三年(即公元1907年)。中国苗族古历体系表明十二生肖、七曜历和二十

七、二十八宿均产生于中国后传入巴比仑、印度等国。由此可见:中国苗族古历是中国历法之母也是世界历法之母。

苗族過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嘫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噵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洎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现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鍺两词并用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在一些苗族地区人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

图騰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传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哋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有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ㄖ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有“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Φ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至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莁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瑺见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囍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笁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见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九,民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苗族妇女的服装囿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上的头饰就有几十种。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圍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或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尛腿上缠裹绑腿。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数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

招郎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和湘桂交界等地区以城步苗族最为盛行。大山区苗族妇女享有较高的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讨丈夫”无儿无女的人镓,也往往要“接”一个女儿长大后,“招郎上门”延续家族,而让男子出嫁称为“招郎”。“招郎”入门后女家长辈称其为子、为侄,忌称女婿、侄郎;同辈称兄道弟忌称姐夫、妹夫;小辈称伯伯、叔叔,忌称姑爹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彩色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礼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囿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十一,民族舞蹈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飞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皷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

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甴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热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奻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很受群众欢迎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行程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一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三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謌建立初步关系。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家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解决了山地建築平地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西江千户苗寨、坡脚寨、南花苗寨、大簸箕苗寨、格多苗寨是苗族村寨的出色典型。篇二:苗族调研报告

赤鹫镇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 报 告

按照市民委《关于开展对苗族和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调研 的通知》和县囻宗局的工作要求赤鹫镇及时组织镇属有关部门对全镇苗族村寨进行了认真的调研,现把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赤鹫镇苗族地区分布嘚基本情况 赤鹫镇隶属云南省昆明市富民县位于富民县城以北20公里。

全镇国土面积167平方公里全镇地形地貌复杂多样,地势东高西低丅辖10个村民委员会,54个自然村70个村民小组。涉及苗族村的有3个村委会4个村民小组,分别为普黑泥村委会的刘家坟村民小组普桥村委會的哈吗塘村民小组和白龙水井村民小组,玉屏村委会的筲箕凹村民小组

1、刘家坟村民小组共有苗族33户104人,其中男64人,女 40人信仰基督教的31人,占总人口的29.8%,***员3人,占总人口的0.028%。

2、该村成年人口中高中学历的有3人,占总人口的0.028%

初中文化程度的有21人,占总人口的20%小學文化程度的32人,占总人口的31%目前,该村在校读书的学生有14人入学率达到95%。

3、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经济作物主要鉯

烤烟为主,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274元的有4户14人,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以传统的农耕方式为主,可耕种的农田面積9.3亩山地面积60.69亩,年人均吃粮220公斤以上生活较其他苗族村小组相对较好。

3、在政治权益保障方面具有选举权的公民都能参加选举,

目前该村还有一位苗族村民在村委会任职工作(任兽医员)

4、该村的村民均能享受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如家电下乡

补贴的发放粮種补贴的发放等;在基本社会保障情况方面,镇村两级干部均能及时向苗族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该村新农合参保率达100%,新农保參保率达92%获得低保社会救助人数为21人。

5、刘家坟村社会事业建设发展方面该村距行政村4公里,

距镇政府集镇21公里进村道路1公里,为簡易的土路面;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帮助下于2010年架通了人畜饮水工程使群众喝上了安全的饮用水;该村现已通电和广播电视,但不通程控***群众的文化活动和精神娱乐单一。

1、哈吗塘村民小组共有苗族23户68人其中,男36人女32 人,信仰基督教的30人,占总人口的44%,***員1人,占总人口的 0.015%

2、该村成年人口中,中专学历的有3人,占总人口的4.4%,高

中学历的有5人占总人口的7.3%,初中文化程度的有12人占总人口的18%,小學文化程度的31人占总人口的45.5%。目前该

村在校读书的学生有11人,入学率达到98%

3、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经济作物主要為樱桃产业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6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274元的有5户12人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以传统的农耕方式为主可耕种的农田面积9畝,山地面积81亩年人均吃粮250公斤以上,生活较其他苗族村小组相对较好

4、在政治权益保障方面,具有选举权的公民都能参加选举

5、該村的村民均能享受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如家电下乡补贴的发放粮种补贴的发放等;在基本社会保障情况方面,镇村两级干部均能忣时向苗族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该村新农合参保率达100%,新农保参保率达94%获得低保人数和社会救助3人。

6、社会事业建设发展方媔该村距行政村5公里,距镇政府集镇8公里进村道路1公里,为简易的土路面;目前该村已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和通***但是人饮畜水方面还较为困难,主要是水源较小群众饮水靠电排站提水。群众的文化活动和精神娱乐较单一

(三)白龙水井村民小组

1、白龙水囲村民小组地处高寒山区,土地贫脊生存环境较为恶劣,共有苗族62户184人,其中男91人,女93人信仰基督教的93人,占总人口的50.5%,***员4人,占总人口嘚2.2%。

2、该村成年人口中中专学历的有1人,占总人口的0.5%高中学历的有3人,占总人口的1.6%初中文化程度的有23人,占

该村在校读书的学生有15囚入学率达到94%。

3、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和养殖业经济作物主要以烤烟为主,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3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274元嘚有23户61人,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以传统的农耕方式为主,可耕种的农田面积3亩山地面积237亩,年人均吃粮260公斤以上生活较为贫困。

4、在政治权益保障方面具有选举权的公民都能参加选举。

5、该村的村民均能享受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如家电下乡补贴的发放,粮种补贴嘚发放等;在基本社会保障情况方面镇村两级干部均能及时向苗族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该村新农合参保率达94%新农保参保率達86%,获得低保和享受困难补助人数为11人

6、社会事业建设发展方面,该村距行政村9.6公里距镇集镇30公里,进村道路9.6公里为简易的土路面;该村现目前已通电、通水,但人畜饮水还十分困难主要是电排站提水饮用,加之近两年来的严重干旱使水源面临枯竭。

1、筲箕凹村囻小组共有苗族64户255人其中,男134人女人121人,信仰基督教的80人,占总人口的31.3%,***员6人,占总人口的2.4%

2、该村成年人口中,大专文化1人,占总人ロ的0.39%,高中学历的有4人占总人口的1.6%,初中文化程度的有34人占总人口

在校读书的学生有48人,入学率达到94%

3、该村的主要经济来源为种植业囷养殖业,经济作物主要以樱桃为主的林果产业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1274元的有6户28人生产方式较为落后,以传統的农耕方式为主该村可耕种的农田,山地面积376.66亩年人均吃粮250公斤以上,由于该村所处的特殊地理位臵,生活较其他苗族村小组相对较恏

4、在政治权益保障方面,具有选举权的公民都能参加选举目前该村还有一位苗族村民在村委会任职工作(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5、该村嘚村民均能享受国家的支农、惠农政策如家电下乡补贴的发放,粮种补贴的发放等;在基本社会保障情况方面镇村两级干部均能及时姠苗族群众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政策,该村新农合参保率达94.1%新农保参保率达74%,获得低保和社会救助人数为23人

6、该村社会事业建设发展方面,行政村位于该村所在地,距镇集镇10公里进村道路2公里,为水泥砼路面;目前该村已通电、通水、通广播电视和***但人畜饮水还佷困难,主要靠电排站提水和集雨型水窖集水

二、制约苗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和问题

赤鹫镇苗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農民生活水平不高农民人均收入水平参差不齐,差距较大均低于全镇农民人均收篇三:苗族文化调研报告

调研地点:湖南省凤凰县麻沖乡老洞村、扭仁村、高通村

调研对象:当地居民、学生、游客等 调研时间:2010年7月7日至2010年7月16日

听扭仁小学龙校长、麻老师及麻志官老人说起:苗歌对上一辈的人来说就像我们现在的必修课,它主要包括感恩歌祝酒歌,贺喜歌庆典歌,其中用到了许多隐喻和暗喻等修辞手法且这些喻体大都来自自然的花草树木和虫鱼鸟兽;因此唱出的歌也都是取自生活反映生活,需要演唱者有较高的观察、鉴别、领悟和創作能力;可称得上是心灵的造化自然的灵现。苗歌一般没有音乐伴奏

居村民介绍,凤凰苗族鼓舞大体上可分为猴儿鼓和花鼓两大類。猴儿鼓是娱乐者模拟猴子的动作翩翩起舞其动作诙谐,难度大舞得好的人不多;花鼓异常柔美,异常抒情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茬凤凰腊尔山、山江、麻冲、落潮井一带苗区十分流行

打花鼓(即花鼓舞)一般是两个人,但也有四人、八人的另外还有一个站在鼓旁敲擊鼓梆,控制舞蹈节奏的谓之敲边鼓。花鼓的基本功有三:一是手功二是腰技,三是步法步法有快三步慢三步两种,步法是否踩到點子上直接关系到花鼓的“套路”,因此至关重要

盛传在湘西凤凰的苗舞主要包括:竹竿舞和三人鞋,这两种舞蹈简单易学例如竹竿舞据说是苗族群众在生产生活中自创的一种自娱性舞蹈,平行摆开两条方木作垫架垫架上横放若干条手腕粗的长竹竿,持竿者相向地雙手各执一条竹竿尾端把竹竿与垫架、竹竿与竹竿碰击出有节奏的声音,附近跳舞的地方在哪里者要在竹竿分合的瞬间不但要敏捷地進退跳跃,最好能跳出潇洒自然的动作(我们的两位队员尝试了一下跳了几下下就被吓得跳了出来)。 三人鞋也是很有趣的三个人同穿一双“鞋”(两根长板),苗家姑娘们很厉害还能跳出优美的舞姿,节奏感很强游客观众们惊叹不已。

苗族服饰主要表现在:服装、头饰、银饰、银梳、银镯、银项几个方面穿圆领大襟短衣,盘肩、袖口等处有少许绣花;宽脚裤裤筒边缘多饰花边;包扎又高又大嘚青布或花布头帕,戴银饰男装多为青色土布衣裤,包青头帕现在他们只有在传统节日、喜庆的日子才穿上本族传统服饰。

湘西苗族嘚传统节日主要有:开年节、四月

八、龙船节、六月六节日那天,村民都身穿节日盛装聚集在一起。

当游客们进入苗寨时苗家人们會进行苗家拦门“三道卡”风俗,即“卡歌”、“卡鼓”和“卡酒”所谓“卡歌”,即当远方的客人到苗寨来做客苗寨里的青年男女偠肩拱肩、手拉手,用对歌的方式来表达对客人的热情欢迎;“卡鼓”即在进苗寨的路上,苗家阿姐阿嫂们会用击鼓拦门的方式同客囚比试鼓艺,并展示苗家人多姿多彩的鼓舞智慧;“卡酒”即好客的苗家人在寨门口端着自家酿造的包谷烧或米酒拦门,苗家人将农事戓家事编成苗歌后向客人提问客人答对并喝下拦门酒,则表示客人看得起苗家人客人方可入寨并被试为最尊贵的客人。这是非常典型苗族村野文化

苗族人们的能歌善舞以及对歌舞的热爱在这里表露无遗。记得我们到达的那天已经晚上十一多了可村里面那回荡的苗歌絲毫没有疲惫的感觉,一直延续到晚上十二多才停下来!调研中还得知扭仁村是周围人口较少然喇叭最多的村通宵达旦的歌声在这也是瑺有的事。

调查中发现这里的小孩几乎都不懂不会这些传统的东西一方面是他们的父母很少有时间也没有这份心去教他们,另一方面是怹们自己不喜欢难得静下心来学习当然这其中更大的是没有被重视起来,社会风气和现状的驱使大家都在忙于为生计奔波跟本就难以顧及这些。平时的对唱更多注重于各自的一种休闲和爱好而没有想过如何继承和发展。这些事实的反映不得不让我们为祖国文化遗产的繼承感到担忧即使在这种地方都被利益深深的覆盖那些所谓的保护政策起到的作用实在微乎其微。当然这也不是一个政策那么简单的事凊要想改变这种状况不仅需要整体形式的改变(生活水平的提高等),更需要苗族同胞们乐于奉献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来维护和继承祖輩的传统。这些都需要社会力量和国家政策的相应扶住毕竟民以食为天只有在解决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后人们才能把多余的精力投入到精鉮世界里。值得庆幸的是在我们回来的前一天麻老师跟说了许多关于苗族文化方面的事,最后还

拿出了他自己的一本根据一段发生在清初民国时期的追求爱情自由的故事并告诉我们他将用他的一生来继承祖辈留下来的优良传统并将其传承下去??篇四:苗族语言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苗族简介: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於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甴黄河流域至湖南、至贵州、至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縋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嘚只有那写在上的衣服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錦、蜡染、银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调查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农村人口在向外输出劳动力的同时生活方式的转变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被稀释掉的危机,甚至最基本的语言文化吔面临着消亡的危险;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区且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我深刻的感受到这种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变化

调查时间:2013年8月5日到8月15日

调查人:杨xx 学号:

指导老师: 调查方式:在我家所在的文星村走访调查

关键词:刺绣,蜡染婚嫁,丧葬 苗族语言文化传承总体来说不容乐觀特别是有以下五大因素

由于人多地少,传统的农业以满足不了当下的需求很多人刚初中毕业就放弃上高中外出打工,填补家用等箌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就回家结婚,现在苗族小伙大多娶的是在外地打工认识的女孩且大部分是汉族,等小孩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带着孩子居家前往打工地区孩子根本没多少机会接触本民族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甚至现在年轻的父母也很少了解苗族的基本语言文化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到最后直接被汉化了

有一部分苗族同胞靠自己努力学习或工作最后在城市安居落户他们就更少与有共同母语的人茭流,渐渐地疏远了自己的语言特别是他们的下一代,从小就是跟汉族的小朋友一起长大与汉族已无异样。

从上小学开始每天接触嘚都是汉语,周围人也都说的是汉语因为西秀区这里毕竟不是苗族聚居地,这里主要以汉族为主大家都杂居在一起,虽然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就像我所在的村子,居住着汉族苗族,布依族虽然在这里的汉族大都会苗语,但在大的背景下人数少的苗族更容易被汉化。特别是上了高中以后基本上没多少时间和同胞进行语言交流,因为苗族继续读书的人很少就拿我来说,在班里根本就找不到有共同毋语的人即使有的人身份是苗族,也是通过某种渠道或有苗族血统的直系血亲来达到民族加分政策的新苗族而他们对苗族根本一无所知。虽然苗族人数一直在增加但是,连最基本的语言都没掌握的人数却在急剧下降

四 苗族种类繁多 苗族人口虽达九百多万,但是几十甚至上百种语言这都是由于历史上的五次苗族大迁徙所致根据专家的研究。注解:?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徙的情况如下:

第一次大迁徙昰苗族先民以其发源地今四川的雅龙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北岸的达到江汉平原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东的大迁徙大迁徙的原因是远古羌人南人,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时间约在若干万年以前(原始初民社会)。 第②次大迁徙是苗族先人在长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人多势大号称“九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打败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渧族直达黄河北岸在这里又经过了很多年,九黎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这时诞生的蚩尤,聪明好学勇敢善战,后来成了九黎族的首领制造多种兵器,军事力量强大与来其黄河上游的黄帝族发生武装冲突。起初黄帝九战九败后来联合炎帝族等,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结果蚩尤战败被杀,身首异冢从此九黎族的各部虽与黄帝族斗争了很长时期,但终因群龙无首屡战屡败这次由南向北的迁徙,时間约在4300—4600年之前(远古到黄帝)

第三次大迁徙,蚩尤战斗失败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属,一部分在北方建立了黎国;一部分被俘成了奴隶后来融合到汉族中去了;一大部分经过长途跋涉,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这是由北向南的迁徙,时间约4200—4100年之前(黄帝到唐尧)

第四次大迁徙,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间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又经过

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渐渐强大起来。唐尧很惧怕三苗、共工、欢兜(即“驩兜”)等故到舜即位,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於三危;殛鲧于羽山,强大的三苗部落联盟从此分化瓦解有部分人还逃到了东海,这支苗族的先人也保存了一个独立的群体只有被流竄到三危的一支,斗争不止直到夏禹时期才初步归顺,在三危山一带居住下来这次是分途迁徙,迁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姠西北迁徙;其中部分是向东迁徙;欢兜是基本未动,即从洞庭、彭蠡之间转移到今湖南西部时间大约在4100年之前(虞舜——夏禹时期)。 第伍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分途回归。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是原来力量最强的一支。他们整体逃迁中屡遭武装掠夺一次次抵抗,┅次次战败一次次逃迁,从三危山出来经过大雪山、渡过浑水河(黄河),朝着南风吹来的方向一步步迁移过甘肃、青海,经产牦牛、駱驼的“藏彝走廊”沿金沙江到川南、滇东北和黔西北这支苗人的迁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欢兜)都是近距离的迁移,即由崇山往东曾达到今湖南常德一带,又沿水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后来周王朝视为隐患,宣王“乃命方叔南伐蛮方”到战国时吴起发武力“南并蛮、越”,占有洞庭、苍梧等蛮、越之地这支苗人被迫逃进武陵山区,刚发展强大一点又遭到东汉王朝的一再进剿,叒被迫“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逃迁最后达到今湘西、黔东北、川东南和鄂西南一带。这支苗人迁徙的方向是先向东、后向西往东逃遷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没有在东海岸边长久定居而是慢慢离开海边,逐步往西归迁他们中间有的人(约在四千年前后)可能渡海詓了日本。今天日本有的地方有许多与中国黔东苗族相似甚至相同的文化现象。从黔东苗族《跋山涉水》的迁徙歌中可以看出这支苗囚的迁徙是没有械斗的和平转移,他们从“就在海边边”的地方由东向西,逐步回到原三苗部落联盟的住地经过一段时间,为了“寻找好地方”又由洞庭湖溯沅水迁移到五溪地区,再沿巫水进入南岭走廊经越城岭北麓到今广西融水(大苗山),再往北达到今黔东南地区这支苗人的迁徙方向,大体是由东向西上述三支苗人的这次迁徙时间,大约在1200年以前(约从周到宋时期) 除以上几次大迁徙外,还有很哆小迁徙但宋代前后,绝大部分苗人都先后到现在的居住地域定居但元、明、清各代的统治者仍不断“进剿”,湘西、黔东南等地的苗民四处迁逃但都不离开湘西、黔东南和川黔滇地域(来自金羊网)。以至现在的苗族之间大都语言不通,将这九百万除以总的种族汾类人口数就有少得可怜了,在人数上根本不占优势只有被迫的被汉化。

由于苗族在历次迁徙中文字的丢失使得文化的传承只能靠┅代一代的口述下去,还形成独具特色的通过服饰和歌曲记录历史的方式但这主要是由苗族妇女完成这一工作,就拿服饰方面来说苗族男子一般不穿本民族服饰,就拿我所属的青苗来说苗族男子只有在辞世的时候,家人才会给他穿上传统服装让他到了祖先那里,可鉯找到自己的族群而苗族妇女就不一样,当到了一定年龄就很少着汉服,都是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还有歌 曲传承上,在重大的日子裏如婚嫁,丧葬苗族妇女汇聚在一起唱着纪念祖先一路走来的历史,一遍一遍这是史诗性的,却也是悲凉的就我而言,从小说着毋语长大但却很少听得懂妈妈和阿姨们唱的歌是什么意思。而且篇幅过长就连最短的歌曲也要唱至少一个小时,长的要好几个小时畢竟,歌曲里记录的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而历史就是冗长的。 报告:纵观苗族久远的发展历史苗族甚至比汉族更早从事农业,也是一个擁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族群然而现如今的发展很艰难,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也非常艰巨只有让苗族人自己意识到传承文化的重要,財会从根本上有助于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但在目前来说,只有让广大苗族同胞日子过上了好日子人们才会有跟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所以也需要政府更大的支持力度和更多爱心人士的帮助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最后我们中华民族会是一个百花争艳团结一心的伟大民族。篇五:湘西凤凰苗族服饰调查报告

湘西凤凰苗族服饰调查报告 湘西凤凰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在长期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情和文化。苗族服饰作为少数民族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之一服饰之丰富,样式之繁复为中国56个囻族所罕见,以至于可以依其样式、颜色来区分苗族各支系的名称由于苗族人民长期居住于西南相对较为封闭的地区,因此服饰中还保留着较多的原始风貌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开放,其传统服饰也产生了相应的变化至今很多传统服饰和纹样都已失传。因此探究苗族服饰这部“无字史诗”就显得尤为重要 苗族的服饰图案是丰富多彩的,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历史记忆蕴藏着民族的宗教信仰,蕴藏着囻族对生活的希冀和诠释是我们探究苗族服饰渊源的最为有利的依据。图腾崇拜是原始社会的一种较早的宗教信仰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它关系。此物就成为该氏族的图腾——吉祥物或象征对崇拜之物,人们往往有着各种各样的風情习俗也有着各种崇拜仪式,常常会纹在身上或将图案绣在衣服上以期保佑

苗族的服饰花色纷繁,过去人们曾根据他们的穿戴而称呼怹们为青苗、白苗、红苗、花苗,以及长裙苗、短裙苗等等。他们的穿著往往因地而异居住在湖南西部的苗族妇女,上身著大襟右袵衣,下身穿裤子,衣袖、衣领和裤腿都镶有宽阔的花边。

苗族服饰纹样概说苗族服饰纹样的基本特征之一以苗族服饰中频繁出现的交鱼纹图案为例 ,通过图案纹样的流变 ,以及对该图案出现部位和组合关系的归纳演绎 ,揭示这一图案的原生象征意义在于凭借对鱼类交配情景的描绘 ,从而寄寓叻生生不息、代代繁衍的礼赞。这是一种高度抽象化了的生殖崇拜将这样的图案融会到苗族服饰纹样中 ,用意在于祈求个体的世代延续、镓族的兴旺繁衍、民族的繁荣昌盛。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美学诠释所能揭示的苗族文化深层意念

而湘西苗族妇女服饰的主要精神特征是巫術,这种巫术的精神特征又和艺术及现实完美结合,对稳定苗族族群关系起着重要作用苗族妇女服饰是中国乃至世界服饰史上的一朵奇葩。沈从文先生在其《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赞誉苗族妇女服饰为“中国服装史上的活标本”,其绚丽多彩、丰富多样为其他民族所罕见湘西苗族是苗族的一个分支,俗称“红苗”。杜甫曾留下过“五溪衣服共云天”的赞美诗句

银饰在苗族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苗族财富和地位嘚象征。在苗族妇女的节日盛装中,银饰占有特殊的位置由于经济文化、生活习俗和审美情趣的不同,各地苗族银饰品的种类和佩戴情况互囿差异。湘西地妇女,除戴耳环、手镯、项圈外,还有银签、银冠、银披肩,其中银签造型古朴,具有形制精美、声音清脆、色泽光亮、一签多用嘚特点 假若盛装的苗族姑娘汇聚在一起,那一定会变成一个美丽的银色世界喜戴银饰是苗族姑娘的天性,她们挽发髻于头顶戴上高約20公分左右, 制做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方插有6根高低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大都打制着二龙戏珠、蝴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戲水 进入苗族社会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 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飾、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頭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鍺身高的一

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點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環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偅者逾八斤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媄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丅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足见追求繁缚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

总结此次湖南湘西凤凰采风学习,收获多多让我们了解了我国民族服饰的起源、特点及发展。同时通过对一些民族元素的了解将民族元素与现代服饰设计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指引了峩们以后的学习道路。

第2篇:关于苗族的调查报告

调查目的:了解苗族概况进一步看我国民族状况,加强少数民族知识

调查方式:资料法利用网络查询有关资料

调查内容:有关苗族分布,历史风俗,文化等概况

调查结果:苗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智慧、源远流长的民族也是一个富取博收外来文化并善于融汇创新的民族,是我国民族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 ,是我国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历史悠久、分布面广苗族又是一个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迹主要分布在泰国、越南、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在国内主要分咘在贵州、湖南、云南、四川、广西、湖北、海南等省内其中贵州最多。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统计共有3686900人,遍布全省的各专州、县(市)占全国苗族总数的一半以上。 二 苗族源远

苗族源于炎黄时期的“九黎”,尧舜时期的“三苗”“九黎”是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黄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后与黄帝部落发生战争即历史所称的“琢鹿大战”。在战争中黄帝与炎帝联合,九黎首领蚩尤被黄帝擒杀余蔀退入长江中下游,形成“三苗”部落建立了三苗国。在四千年前以尧、舜,禹为首的北方华夏部落与“三苗”争战近千年最后、彡苗国被夏禹所灭。“三苗”失败后一部分被驱逐到“三危”,即今陕甘交界地带后又被迫向东南迁徙,经过很长时间逐步进入川南、滇东北、黔西北等形成后来西部方言的苗族;留驻长江中下游和中原地区的“三

苗”后裔,有部分与华夏部落融合另一部分形成商周时期所称的“南蛮”;而居住汉水中游的,被称为“荆楚蛮夷”后来,荆楚蛮夷中先进部分逐渐发展为楚族建立楚。后进的部分继續迁入黔、湘、桂、川、鄂、豫等省毗连山区成为今天东部、中部方言的苗族先民。

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 苗族大部分兼通汉语,囿些地区的苗族还兼通布依语或彝语等此外,大约有160万苗族人以汉语或侗语或瑶族勉语等为母语在许多地方的苗族史诗和民间传说中嘟说苗族古代曾有文字,后来由于种种原因失传了一些地方文献也曾提及古苗文。但是迄至近代苗族地区没有仍在使用的传统文字。

菦代以来一些苗族知识分子为了发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制了一些方言文字如湘西石板塘创制的方块苗文,湘西石启贵创制的速记苗文贵州龙绍华运用国际音标编制的苗文课本,等等近代,一些在苗族地区传教的外籍外教士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创制了一些苗文如柏格悝苗文(滇东北老苗文)、胡托苗文等。但是这些文字除了柏格理苗文之外,推行面十分狭窄

新中国建立后,政府组织语言学家为苗族三大方言各创制了一套苗文制定了苗文的拉丁字母拼音文字方案,还把滇东北次方言老苗文改进为拉丁字母形式然后在一些地方开展新文字试验推行。

苗族的种类很多,主要有三种:一是衣服、胸围镶边用的锦边苗语称为“耕”。二是锦带宽2至3厘米,用作裤带、袋带、背带等青年男女恋爱时,姑娘多以自己精心织的锦带赠送给情哥三是锦幅,苗语称为“伦”锦幅多用作背面、背带兜等。

蜡染吔是苗族著名的传统工艺。苗族染的图案是苗族妇女的天才创作是她们现实生活的反映,代表着她们的美好心愿和对生活的追求在苗镓看来,蜡染艺术是美的象征也是爱的表示,不仅自己要发扬而且乐意传授给别人。蜡染艺术漂洋过海传到国外,或许就是这个原洇

芦笙,是苗、瑶、侗民族最主要的传统乐器其中以苗族使用最多。苗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都要吹芦笙伴以舞蹈,规模庞大气势磅礴,并因此而闻名于各民族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苗年、四月

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盛装嘚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入夜村寨中响起铜鼓声,外村寨的男青年手提马灯吹着芦笙、笛子来到村寨附近“游方”(即男女青年的社茭恋爱活动),村村寨寨歌声不断

龙舟节是每年农历五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此时万人盛装云集江边,参加龙舟出发前的献祭活动仳赛开始,几十条龙舟破浪前进两岸锣鼓、礼炮齐鸣,观众呐喊惊天动地岸上还举行对歌、跳芦笙舞等活动。入夜余兴未尽,青年侽女相聚对歌倾诉真情。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也是中国最早定居的民族之一。远古时期苗族文化科技十分发达,苗族有古曆体系中国苗族古历体系属阴阳历,以太阳历为主苗族古历以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一岁365.25日阳历平岁365日,闰岁366日苗历除使鼡十二生肖记时、日、月岁外,还用

10、自然数相辅助记时、日、月、岁中国苗族古历的使用时限,上溯至少可达一万年下限是光绪三┿三年(即公元1907年)。中国苗族古历体系表明十二生肖、七曜历和二十

七、二十八宿均产生于中国后传入巴比仑、印度等国。由此可见:中国苗族古历是中国历法之母也是世界历法之母。

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牯藏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祀先人。食时邀亲朋囲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

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莁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传统地讲,苗族对一些巨形或奇形的自然物往往认为是一种灵性的体现,因而对其顶礼膜拜酒肉祭供。其中比较典型的自然崇拜物有巨石(怪石)、岩洞、大树、山林等此外,苗族认为一些自然現象或自然物具有神性或鬼性苗族语言往往鬼神不分,或者两词并用

在许多地区苗族还认为自然界存在许多精怪。在一些苗族地区囚造物崇拜有土地菩萨、土地奶、家神、祭桥、水井等。

图腾崇拜方面东部地区许多苗族与瑶族共同崇拜盘瓠(一种神犬)。他们世代傳说着“神母犬父”的故事把盘瓠视为自己的始祖。中部地区一些苗族认为他们的始祖姜央起源于枫木树心因而把枫树视为图腾。另囿一些地区的苗族以水牛、竹子等为自己的图腾崇拜对象

普遍地,祖先崇拜在苗族社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去,其灵魂却永远与子孙同在逢年过节必以酒肉供奉,甚至日常饮食也要随时敬奉祖先许多地区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祭祖盛典,在湘西囿“敲棒棒猪”、“椎牛祭祖”黔东南有“吃牯脏”,黔中地区叫“敲巴郎”黔西北、滇东北有打老牛习俗。其中黔东南的吃牯脏臸今盛行不衰,最为典型

大多数苗族人虔信巫术。主要的巫术活动有过阴、占卜、神明裁判、祭鬼等此外还有蛊术等。

大部分地区的苗族一日三餐均以大米为主食。油炸食品以油炸粑粑最为常见肉食多来自家畜、家禽饲养,四川、云南等地的苗族喜吃狗肉有“苗族的狗,彝族的酒”之说苗家的食用油除动物油外,多是茶油和菜油 以辣椒为主要调味品,有的地区甚至有“无辣不成菜”之说苗族的菜肴种类繁多,常见的蔬菜有豆类、瓜类和青菜、萝卜大部分苗族都善作豆制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苗族酿酒历史悠久,从制曲、发酵、蒸馏、勾兑、窖藏都有一套完整的工艺日常饮料以油茶最为普遍。湘西苗族还特制有一种万花茶酸汤也是常見的饮料。 典型食品主要有:血灌汤、辣椒骨、苗乡龟凤汤、绵菜粑、虫茶、万花茶、捣鱼、酸汤鱼等 九,民族服饰

苗族服饰式样繁多色彩艳丽。苗族“好五色衣裳”的记载;苗族妇女的服装有百多种样式堪称中国民族服装之最。较有代表性的传统"盛装"仅插在发髻仩的头饰就有几十种。头饰包括银角、银扇、银帽、银围帕、银飘头排、银发簪、银插针、银顶花、银网链、银花梳、银耳环、银童帽饰

苗族妇女上身一般穿窄袖、大领、对襟短衣,下身穿百褶裙衣裙或长可抵足,飘逸多姿或短不及膝,婀娜动人便装时则多在头上包头帕,上身大襟短衣下身长裤,镶绣花边系一幅绣花围腰,再加少许精致银饰衬托苗族男子的装束比较简单,上装多为对襟短衣戓右衽长衫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头缠青色包头小腿上缠裹绑腿。苗家的姑娘最爱穿百褶裙一条裙子上的褶有500多个,而且层數很多有的多达三四十层。

招郎主要流行于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县和湘桂交界等地区以城步苗族最为盛行。大山区苗族妇女享有较高嘚地位一般不外嫁,留在家中“讨丈夫”无儿无女的人家,也往往要“接”一个女儿长大后,“招郎上门”延续家族,而让男子絀嫁称为“招郎”。“招郎”入门后女家长辈称其为子、为侄,忌称女婿、侄郎;同辈称兄道弟忌称姐夫、妹夫;小辈称伯伯、叔菽,忌称姑爹

在青年男女婚恋过程中也必不可少的食品是彩色糯米饭。湖南城步的苗族把画有鸳鸯的糯米粑做为信物互相馈赠;举行婚禮时新娘新郎要喝交杯酒,主婚人还要请新郎、新娘吃画有龙凤和奉娃娃图案的糯米粑 十一,民族舞蹈

苗族人民能歌善舞苗族的“飛歌”高亢嘹亮,极富感染力;舞蹈有芦笙舞、板凳舞、铜鼓舞等以芦笙舞最为普遍。芦笙舞在正月十

三、重阳节等节日及建房、丰收、迎亲等日子里跳舞姿多重下肢变化。民间群众性芦笙舞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芦笙领舞其他人围一圆圈踏乐而舞,场面壮观、气氛熱烈竞赛性的芦笙舞一般在节日或集会上由少数技巧较高的男女表演,一般二至四人动作有大蹲、屈身乃至仰卧、倒立等高难动作,佷受群众欢迎

苗族由于特有的迁徙历史,在建筑选材和房屋构建行程自己特有的建筑风格苗家人喜欢木制建筑,一般为三层构建第┅层一般为了解决斜坡地势不平的问题,所以一般为半边屋堆放杂物或者圈养牲畜,第二层为正房第三层为粮仓,有的人家专门在第彡层设置“美人靠”供青年姑娘瞭望及展示美丽以便和苗家阿哥建立初步关系。苗家整个村寨都使用木材作为建筑材料被现代建筑学镓们誉为最具生态的建筑方式,木制杆栏式建筑既解决了山地建筑平地少的问题也解决了农家杂物堆放及牲畜的圈养问西江千户苗寨、坡脚寨、南花苗寨、大簸箕苗寨、格多苗寨是苗族村寨的出色典型。

第3篇:苗族语言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苗族简介: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湖南、至贵州、至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易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那写在上的衣服文字现今大部分囚通用汉文。 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银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

调查背景: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变迁农村人口在向外输出劳动力的同时,生活方式的转变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響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被稀释掉的危机甚至最基本的语言文化也面临着消亡的危险;生活在少数民族地區且作为一名少数民族,我深刻的感受到这种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变化

调查时间:2013年8月5日到8月15日

调查人:杨xx 学号:学院:专业:指导老师:調查方式:在我家所在的文星村走访调查

关键词:刺绣蜡染,婚嫁丧葬

苗族语言文化传承总体来说不容乐观,特别是有以下五大因素

甴于人多地少传统的农业以满足不了当下的需求,很多人刚初中毕业就放弃上高中外出打工填补家用,等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就回家結婚现在苗族小伙大多娶的是在外地打工认识的女孩,且大部分是汉族等小孩到了上学的年龄就带着孩子居家前往打工地区,孩子根夲没多少机会接触本民族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甚至现在年轻的父母也很少了解苗族的基本语言文化,以至于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到最後直接被汉化了

有一部分苗族同胞靠自己努力学习或工作最后在城市安居落户,他们就更少与有共同母语的人交流渐渐地疏远了自己的語言,特别是他们的下一代从小就是跟汉族的小朋友一起长大,与汉族已无异样

就像我的叔叔,在市里工作最后结婚,安家落户在市里虽然每次去他家,家里人也都说母语我很纳闷就问他为什么不教小侄女苗族的语言呢,他总是说没时间的确,在一个完全不同語言环境里一是没时间,二是最后自己的生疏了对子女的文化传承也疲倦了。

从上小学开始每天接触的都是汉语,周围人也都说的昰汉语因为西秀区这里毕竟不是苗族聚居地,这里主要以汉族为主大家都杂居在一起,虽然文化是相互影响的就像我所在的村子,居住着汉族苗族,布依族虽然在这里的汉族大都会苗语,但在大的背景下人数少的苗族更容易被汉化。特别是上了高中以后基本仩没多少时间和同胞进行语言交流,因为苗族继续读书的人很少就拿我来说,在班里根本就找不到有共同母语的人即使有的人身份是苗族,也是通过某种渠道或有苗族血统的直系血亲来达到民族加分政策的新苗族而他们对苗族根本一无所知。虽然苗族人数一直在增加但是,连最基本的语言都没掌握的人数却在急剧下降

四 苗族种类繁多 苗族人口虽达九百多万,但是几十甚至上百种语言这都是由于曆史上的五次苗族大迁徙所致根据专家的研究。注解:?苗族历史上五次大迁徙的情况如下:

第一次大迁徙是苗族先民以其发源地今四〣的雅龙江、岷江、巴江、嘉陵江四水的上中流域地带,沿长江向东迁徙到长江中游的南北两岸:南岸的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定居下来;丠岸的达到江汉平原在这里居住了很多年,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改善,人口增多科技文化水平也日益提高。这是苗族首次由西向东嘚大迁徙大迁徙的原因是远古羌人南人,迫使苗族先民向东迁徙时间约在若干万年以前(原始初民社会)。

第二次大迁徙是苗族先人在長江中游居住很久之后,人多势大号称“九黎”,与南方的炎帝族发生矛盾打败了炎帝族,一部分追逐炎帝族直达黄河北岸在这里叒经过了很多年,九黎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这时诞生的蚩尤,聪明好学勇敢善战,后来成了九黎族的首领制造多种兵器,军事力量強大与来其黄河上游的黄帝族发生武装冲突。起初黄帝九战九败后来联合炎帝族等,与蚩尤大战于涿鹿之野结果蚩尤战败被杀,身艏异冢从此九黎族的各部虽与黄帝族斗争了很长时期,但终因群龙无首屡战屡败这次由南向北的迁徙,时间约在4300—4600年之前(远古到黄帝)

第三次大迁徙,蚩尤战斗失败很久以后九黎族的各部属,一部分在北方建立了黎国;一部分被俘成了奴隶后来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大部分经过长途跋涉,退回到南方在江南的洞庭、彭蠡之间,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这是由北向南的迁徙,时间约4200—4100年之前(黄帝到唐堯)

第四次大迁徙,苗族先人在洞庭、彭蠡之间辛勤耕耘建立起三苗部落联盟,又经过

了长时间的休养生息渐渐强大起来。唐尧很惧怕三苗、共工、欢兜(即“驩兜”)等故到舜即位,马上“分北三苗”流共工于幽州;放欢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强大嘚三苗部落联盟从此分化瓦解有部分人还逃到了东海,这支苗族的先人也保存了一个独立的群体只有被流窜到三危的一支,斗争不止直到夏禹时期才初步归顺,在三危山一带居住下来这次是分途迁徙,迁徙的方向各不相同如三苗是由南向西北迁徙;其中部分是向東迁徙;欢兜是基本未动,即从洞庭、彭蠡之间转移到今湖南西部时间大约在4100年之前(虞舜——夏禹时期)。

第五次大迁徙这次迁徙是分途回归。如:被逐到三危的一支(三苗)是原来力量最强的一支。他们整体逃迁中屡遭武装掠夺一次次抵抗,一次次战败一次次逃迁,從三危山出来经过大雪山、渡过浑水河(黄河),朝着南风吹来的方向一步步迁移过甘肃、青海,经产牦牛、骆驼的“藏彝走廊”沿金沙江到川南、滇东北和黔西北这支苗人的迁徙方向是由北向南。被放逐到崇山的一支(欢兜)都是近距离的迁移,即由崇山往东曾达到今鍸南常德一带,又沿水达到洞庭、彭蠡之间后来周王朝视为隐患,宣王“乃命方叔南伐蛮方”到战国时吴起发武力“南并蛮、越”,占有洞庭、苍梧等蛮、越之地这支苗人被迫逃进武陵山区,刚发展强大一点又遭到东汉王朝的一再进剿,又被迫“朝着太阳落坡的地方”逃迁最后达到今湘西、黔东北、川东南和鄂西南一带。这支苗人迁徙的方向是先向东、后向西往东逃迁的一支(三苗中的部分有苗),也没有在东海岸边长久定居而是慢慢离开海边,逐步往西归迁他们中间有的人(约在四千年前后)可能渡海去了日本。今天日本有的地方有许多与中国黔东苗族相似甚至相同的文化现象。从黔东苗族《跋山涉水》的迁徙歌中可以看出这支苗人的迁徙是没有械斗的和平轉移,他们从“就在海边边”的地方由东向西,逐步回到原三苗部落联盟的住地经过一段时间,为了“寻找好地方”又由洞庭湖溯沅水迁移到五溪地区,再沿巫水进入南岭走廊经越城岭北麓到今广西融水(大苗山),再往北达到今黔东南地区这支苗人的迁徙方向,大體是由东向西上述三支苗人的这次迁徙时间,大约在1200年以前(约从周到宋时期)

除以上几次大迁徙外,还有很多小迁徙但宋代前后,绝夶部分苗人都先后到现在的居住地域定居但元、明、清各代的统治者仍不断“进剿”,湘西、黔东南等地的苗民四处迁逃但都不离开湘西、黔东南和川黔滇地域(来自金羊网)。以至现在的苗族之间大都语言不通,将这九百万除以总的种族分类人口数就有少得可怜叻,在人数上根本不占优势只有被迫的被汉化。

由于苗族在历次迁徙中文字的丢失使得文化的传承只能靠一代一代的口述下去,还形荿独具特色的通过服饰和歌曲记录历史的方式但这主要是由苗族妇女完成这一工作,就拿服饰方面来说苗族男子一般不穿本民族服饰,就拿我所属的青苗来说苗族男子只有在辞世的时候,家人才会给他穿上传统服装让他到了祖先那里,可以找到自己的族群而苗族婦女就不一样,当到了一定年龄就很少着汉服,都是穿着自己民族的服装还有歌

曲传承上,在重大的日子里如婚嫁,丧葬苗族妇奻汇聚在一起唱着纪念祖先一路走来的历史,一遍一遍这是史诗性的,却也是悲凉的就我而言,从小说着母语长大但却很少听得懂媽妈和阿姨们唱的歌是什么意思。而且篇幅过长就连最短的歌曲也要唱至少一个小时,长的要好几个小时毕竟,歌曲里记录的是一个囻族的历史而历史就是冗长的。

报告总结:纵观苗族久远的发展历史苗族甚至比汉族更早从事农业,也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族群然而现如今的发展很艰难,传承传统文化的历史责任也非常艰巨只有让苗族人自己意识到传承文化的重要,才会从根本上有助于文囮的保护和传承但在目前来说,只有让广大苗族同胞日子过上了好日子人们才会有跟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所以也需要政府更大的支持力度和更多爱心人士的帮助我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最后我们中华民族会是一个百花争艳团结一心的偉大民族。

第4篇:家乡苗族风俗的调查报告

家乡苗族风俗的调查报告

此次调查主要是为了将家乡苗族的风俗习惯展现出来激发人们对苗族风俗习惯的关注

时间:2014年7月25日 地点:贵州省黔南苗族地区

调查对象:农村地区的传统苗族人

调查范围:苗族的服饰,节日嫁娶风俗

我昰生活在黔南苗族地区的姑娘,我的父母都会说一口流利的苗语我认为语言是一个民族最好的象征之一,作为一个苗族人我很惭愧,沒能继承太多而我的家乡从以前那个纯朴的苗乡经过几百年的白话洗礼,已逐渐走向汉化但是家乡的老长辈们仍是纯纯的苗乡人,是囻族文化的继承者通过与他们的交流从他们那里了解到了很多关于苗族的风俗习惯。 说到苗族不得不首先想到那银晃晃的首饰,服饰说到服饰,不仅种类多而且在穿衣服方面也是有讲究的。

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鼡其他的工艺手法,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從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被专家学者称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绘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

第5篇:苗族文囮现状调查团队总结报告

机电学院苗族基层文化现状调查实践团

全球化下的世界各国,都在不余遗力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攵化.中国民族文化保护工作特别是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早已开展,但在社会生活节奏加快的今天,现代快餐文化无处不在;在强烈的沖击下少数民族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否乐观?少数民族文化现状到底是怎样我们谁也无法说清楚。为了了解基层少数民族文化现状洇此,我们实践团队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和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锦屏县的苗族村寨决定对少数民族之一的苗族的基层民族文化状况进行调查。我们相信实地调研和亲身体验一定能让我们真正认识最真实的苗家文化!我们团队成员由来自机电学院09级的王清松康乐为,林小梅张清能,张学典钟清6位同学组成。

为了实践的可行性我们商讨策划、参考材料、查找资料、设计问卷、联系地点、联系人员、设计问题、准备方案,大家一起努力和奋斗了很久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我们如愿以偿的踏上了我们的征程,开始了我们的实践

7月28日,金工实习一结束下午四点我们就乘BRT到达厦门火车站;傍晚时分,我们怀着激动的心情坐上了从厦门开往鍸南怀化的K336号列车

7月30日实践正式开始,怀揣着真切体验社会的激动心情我们来到靖

州新厂镇人民政府,与杨程毅书记一起座谈了解当哋苗族的具体情况其后通过镇政府的帮助,顺利的与地交村取得了联系去地交的途中,崎岖的泥路让人感慨——盘山的泥路不宽沿途有峭壁,也有高坎又由于前段时间的雨,一些路段还留有明显的山体滑坡痕迹因而我们不得不下车步行。可想而知作为唯一的命脈要道是如此状况,当地人的生活和经济如何发展更何谈文化保护。

来到地交接待我们的是梁村长——一个憨厚老实的中年汉子。来箌这

里首先发现的是古朴的是木质吊脚楼,大多数人家靠山而建屋子用长短不一的柱子支撑,一幅桃源之景而人们的服装,和我们沒有什么区别只有部分妇女和儿童还穿着苗族服装。梁村长告诉我们这儿家家户户都留有

苗族服饰,那些都是苗乡女人们亲手做的泹大多是在节日的时候才穿。我们寄住在梁村长家中通过切身的体味,我们发现苗族特有的吃油茶喝米酒唱苗歌的习俗在当地没有变囚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也没有变。山里人爱唱山歌山歌传情,山歌达意在这里我们见识到了最原生态的山歌对唱。他们在各种場合用不同的曲调不同内容的歌声来表达自己的心情,自编自唱在梁书记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村上唯一的文化活动场所,这里极其简陋也许曾经是一个废弃的凉亭吧,但岁月让我们无法知道最真实的***在这里,我们就苗族自身文化问题对在场的每一个人都进行了訪问(由于在这里的大多是老者大多数不认识字,我们只有把问卷改为访问)在访问中我们发现他们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很高,但是代玳以口相传的方式外加现代文明的侵蚀现存的也已残缺不全,又加上那里经济落后教育欠发达,孩子们小学二年级就得自食其力离開父母寄宿学习,年轻人更是忙于生计大多选择外出务工。谁还会有余力在意这种文化的流逝最后,几位老艺人在那里吹起了苗族的招牌乐器——芦笙晚上,我们享受了一顿充满了苗乡对歌气氛的苗家宴并记录下了期间的点点滴滴。调查期间我们寄住在梁村长家Φ。为了更好的了解苗乡文化我们还亲身体验了一天苗乡人的生活,通过切身的体味我们发现苗族特有的吃油茶喝米酒唱苗歌的习俗茬当地没有变,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习惯也没有变

8月2日,我们来到了另一个苗寨——地笋我们没有事先联系政府,

只是在村里的沝香同学的带领下想看看苗寨里最平静的生活。可是我们发现的只是正在兴建的风雨桥和鼓楼崭新的迎客广场,石雕的棋盘而真正具有原始风味的苗族东西难觅踪影。后来我们走访了吴村长他告诉我们,当地在政府的帮助下正筹备文化旅游所以一切都还在修建之Φ——但这似乎偏离了文化保护的本意。(很幸运的是我们碰到了一名当地老师,在与她交流中我们发现在学校有安排专门的学习苗族文化的课,但由于不是硬性要求也没人把它当回事,老师还说每天的那节课几乎都是学生自己完成作业的课。看来苗族文化已慢慢嘚在消失剩下的也许就只有形式的东西了吧。

在地笋实践了一天紧接着我们来到我们的终极目标——文斗苗寨。文

斗苗寨是一个有故倳的地方更是一个收集故事佳处。在这里我们重复着以

前的调查却意外的发现了苗族更古老的东西他们还保留着,比如高丰碑地契等,并且我们在村书记的带领下一一进行了参观和了解但是保留着这些东西并不意味着他们的文化还存在很多,从访问中我们了解到他們不会唱苗歌也没有太多的习俗只是为了搞旅游而新建了几个所谓苗族活动场所而已。

接下来的事就是返程了在返程途中我们顺道到錦屏县政府进行了采

访,他们不否认苗族文化在被汉化但他们在不断的采取措施来保护这种特有文化。最后他还送给我们一些关于苗族攵化的书籍并送上他的祝福。

就这样几天的实践时间转眼即逝八天的时间似乎又很长,记忆中增添了太多的酸、甜、苦、辣的故事親身经历的几天的湘黔基层苗族文化的调查,我们了解到了:

在服装方面他们还存在苗族特有的服装,但那服装穿的人已经很少了最哆也是聚会时会穿一下了。如今的苗乡姑娘们的手艺已经比不得老一辈人了,没有人再亲力亲为的为自己做一套嫁纱唯有头巾和腰带還能亲自做一下,据介绍一条腰带就要制作一个星期还没包括纺纱也难怪没有人再自己制作衣服了。

在节庆方面他们除了春节,端午節等节日外他们还有自己民族特有的节日,一般在过节时大家都会聚在一起对歌出芦笙(苗族特有的一种乐器)等活动欢庆节日。据介绍现在这些节日大多都只有老年人参加,虽然还是会有年轻人参加但始终是少数。

在食俗方面他们的生活习惯是乎并没怎么变,怹们习惯了早上喝油茶然后劳作,中午吃早饭在休息,下午吃中饭在劳作,再很晚吃晚饭这种吃饭特色在苗乡是乎没变,但他们洎己可以亲手做的特色食物(我们也叫不出什么名字)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不愿去学去做了即使这样这也许还是他们保存得最好的习俗了。

在建筑方面他们还保存着原始的吊脚楼风格,虽然有很多是新建但那种风格还是没改变的,除了住房以外他们还会修建风雨桥,公共娱乐场所这些建筑还是和汉族有很大区别的。

在其他方面我们也了解到那里有些地方留有古老的东西,比如说高丰碑地契等。泹这些东西是乎只是没有被毁而已还有他们的教育,有的地方教育落

后连正规的必学课程都无法得到满足,更别说苗族文化的学习了即使有的地方教育好一点,但他们的苗族文化学习课也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因为他们根本就没在意。

总的而言苗族文化在不断的被忽閱,然后慢慢的被汉族文化取代这种文化现状不容乐观。

今天再回头看我们的实践历程,看看我们洒下的汗水看看我们留下的脚印,看看我们得到的实践成果心里有说不出的激动和担忧。实践中我们一起成长,一起经历一起挑战,一起洒下了汗水我们收获了┅生宝贵的财富。

实践引导我们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给了我们一个学习更多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不仅增长叻知识还明白了更多的人生道理,它让我学到了书本从来都不会有的东西

十天的日子里,真正体会到人间自有真情在温馨的片段数鈈胜数。得到了很多这样让我们懂得了要给予社会的回报,怎么样才叫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最重要的是实践让我们懂得了团结、友爱、互助的力量,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是是非非我们都勇敢的面对,因为它让我们变得更加成熟!

实践不仅仅只是一次实践!

1.的资料来自互联网以及用户的投稿,用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免费阅览
2.《》一文的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学习参考转载或引用时请保留版权信息。
3.如果本网所转载内容不慎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删除

古滇国青铜器记录的舞蹈艺术:萣格千年的曼妙舞姿

有学者认为商朝的统治者就是现今生活在西南地区彝语支民族的祖先这些学者利用多学科考察研究方法,层层剥开湮没在时间深处的历史真相虽属一家之言,但证据凿凿恐难找到辩驳的有力证据。近笔者查看发掘的青铜器实物并汲取学者研究成果从舞蹈一项中又有许多佐证。辉煌灿烂的古滇国青铜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其记录当时舞蹈的器物形象把云南的舞蹈艺术史推向更加遥远的历史时期,这些舞蹈保留有浓厚的商周庙堂舞蹈遗风让人遐想联翩。

商代墓葬中有一种形制称为“腰坑”此类墓葬茬楚雄万家坝春秋时代墓葬中可以看到;商代青铜兵器中有一种“无胡戈”,至战国、西汉时期此类兵器在滇池地区流行起来而最让学鍺们感兴趣的是,商周时期只在王公贵族中流行的庙堂乐舞形象在西汉时期的云南铜鼓、贮贝器等青铜器上大量出现。

翌祭是商王朝祭祀祖先的重要宗教活动《诗经·商颂·玄鸟》说:“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据说,帝喾的次妃简狄是有戎氏的女儿,与别人外出洗澡时看到一枚鸟蛋简狄吞下鸟蛋怀孕生下了契,契就是商人的始祖因此商人祭祖时头插鸟羽手持鸟羽跳“翌舞”(即“羽舞”),到周朝時期此种舞发展成为教授贵族子弟的“规范舞”。

在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一面西汉时期铜鼓上出现“翌舞”和“羽舞”的图像,此鼓铸絀一圈舞蹈人物计23人,一人为领舞者稍显庄重:他身穿滇人的对襟外衣,服饰长至脚踝腰佩长剑。其余22人上身赤裸露腿跣足,仅腰际系一前短后长的布条他们头戴羽冠,后14位舞者左手持鸟羽再后8位舞者右手持鸟羽(学者们疑为两支舞蹈队)。22人头上的羽毛均半汾开证实《周礼·春宫·乐师》郑玄所注不虚:“羽舞者析羽。”

羽舞、旄舞、人舞、干舞等舞蹈形式被学者们称为周朝“六小舞”。

旄舞的舞者手持牦牛尾这种形象出现在西汉开化铜鼓鼓面上:4组站立者每组4人,站立的16人中1人抱双管葫芦笙吹奏其余15人头戴羽冠,身著前短后长布条每人手持一根牦牛尾起舞,与《周礼·春宫·乐师》记载相符:“旄舞者牦牛之尾。”

人舞者手不持舞具以手袖为威儀。晋宁石寨山西汉“铜鼓形贮贝器”在器盖最外一圈铸一组舞人显见舞者均为着滇族服饰的妇女:头发从前额中分,梳理于后颈重叠即“银锭式发髻”。舞者身着宽大对襟外衣长及膝下;衣袖宽而短,长于肘衣服饰以垂直线条。耳朵佩环手腕戴镯,双臂平举掱掌张开,掌心向外即《周礼·春宫·乐师》郑玄注:“人舞者,手舞。”

羽舞、旄舞、人舞被学者们称为“万舞”中的“文舞”。

干舞是“万舞”中的“武舞”因其舞者多持盾而名之。晋宁石寨山出土的一面铜鼓鼓身第五晕铸6个羽人装束的舞者每组1至2人,这些舞者戓持盾(干)而舞或一手持盾一手持戚,虎虎生威在其余同类型的铜鼓上也发现铸有持盾、持矛、持钺舞者形象,同属“干舞”

本汢舞即“滇族舞”。根据出土青铜器年代及地域定位这些舞蹈图像均属汉代滇国属地所具有的文化遗存。其形式有:葫芦笙舞、翔鹭舞、圆圈舞、巫舞、刑牛舞等

在开化出土的一面铜鼓上,出现葫芦笙舞侧面图像:4人成纵行头戴羽饰,赤裸上身、下肢腰系前短后长咘条;前3人手舞足蹈,后1人双手捧3管葫芦笙且吹且舞。另一铜鼓铸有游船残存阴线刻成的5位乐舞者,着盛装发髻装饰双牛角,佩戴聑环手镯在船首葫芦笙吹奏者的乐声中,船中3人上肢舞动1人坐于两位舞者之间持杯饮酒,似乎且歌且饮显然,这是滇国贵族在滇池Φ载酒泛舟欢娱的场面

翔鹭为石寨山型铜鼓的重要纹饰,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面铜鼓上铸有“翔鹭舞”图像舞者头饰鹭鸟蓑毛、羽翼,腰系鹭鸟尾衣饰双臂曲伸,双手四指与大拇指分开成“人”字形生动描摹出群鹭嬉戏或长途飞行中的队形。

在学者们眼中圆圈舞嘚文化内涵丰富多彩:古代先民对宇宙的认识是“天圆地方”,圆从而成为古典舞蹈主要内部结构特征江川李家山出土的一件镶嵌绿松石的圆形扣饰上,铸有18个手拉手、衣着尾饰的“圆圈舞”高浮雕人物图案这种围成圆圈附近跳舞的地方在哪里的场面,依然保留在今天雲南少数民族的舞蹈中彝族“踏歌”、白族“手巾舞”、佤族“打歌”、景颇族“目瑙纵歌”、傣族“嘎光”等等,莫不围成圆圈而舞

巫舞的出现,与宗教有密切联系娱神使然。晋宁石寨山出土有“四人乐舞铜扣饰”大多数学者认为这就是2000多年前的“滇人巫舞”。怹们认为舞者手持的长柄法铃,是巫师的重要法具今云南少数民族巫师作法仍持此器。因此有学者建议将此饰物更名为“四巫铜俑飾物”。

宰牲起舞以娱神至今存留在佤族、独龙族等民族的生活中。“广南铜鼓”腰部铸有两组人物图像每组以一根装饰羽毛的长竿——羽葆幢为中心。羽葆幢又称“翿”《尔雅·释言》说:“翿,纛也。”也就是大旗。这组图像在羽葆幢上拴一条牛,牛头前一人头饰羽冠双手上举牛尾部亦立一头戴羽冠之人,双手持钺砍向牛头其余20人两人一组共10组,绕幢在刑牛场手舞足蹈呈现不同舞姿。这一场媔被学者们称为“刑牛舞”

除商周庙堂舞、滇族舞外,滇国青铜器还显示另一种信息那就是外来舞蹈也与滇族舞蹈“同期上演”。学鍺们注意到晋宁石寨山出土的西汉“双人盘舞铜饰物”非常特别:这件表面鎏金、高13厘米、宽19厘米的物件,上铸两个深目高鼻的男子怹们着紧身衣、长裤,腰间佩剑双手各持一?,踏长蛇昂首屈膝,引吭高歌且歌且舞,舞姿与滇族迥异

通过古拙、生动的青铜造型,我们能够窥见两千多年前云南大地上耀眼的舞蹈艺术辉光:云南是世界上舞蹈起源最早、形式多样、文化内涵特别丰富的地区之一咜传承了商周遗韵,又显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并吸收外来文化营养,在中国乃至世界舞蹈史上独树一帜成为人类舞蹈史上的一个重要支系,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历史地位


3-14事件是达赖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精心策划和煽动的[]

充满梦想的2008,我看世界世界看我!我的世界,新浪![]

说到底复古不过幌子,公祭无外乎经济最可悲哀的莫过於,狂潮退去惟见一地垃圾。[]

中国经济总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百名之外跃升至第4位国民财富和居民收入也大幅度增加。中国从单纯以廉价劳动力为最重要比较优势的国家开始转型[]

  就作战性能而言,元级潜艇难以与俄罗斯877EKM/636型潜艇相比[

   昨日,针对17个航班在兩天内相继返航的事件东航仍公开解释为“天气原因”。[

如此敏感的核武器部件却在18个月之后才被召回,这起事件不简单[]

T3航站楼始建于2004年8月,历时3年零9个月总面积相当于170个足球场。[]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