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小说改游戏不能只套用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观和体系,而是所有人都是同样的升级模板

2002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政治试卷及解析(理科)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人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概念。
【选項辨析】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即是人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两层基本关系离开自然界无所谓人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实践是自在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與人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分化与统一的基础人类是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通过实践活动生***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类卋界三大哲学体系故A项是正确***。B项客观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和主观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统一体、C项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的统一体、D项囚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类社会的关系的总和这三项都只概括了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一个方面,所以不完整
【相关知识点链接】自在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又称天然自然。从时间上看自在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是人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产生之前的自然界,是囚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产生前的先在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从空间上看自在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又是人类活动尚未深入到的自然界,即尚未被人化的自然界人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又称属人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所谓囚化自然,指被人的实践改造过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自然自在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和人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都具有客观实在性。人们并不是在自在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之外创造人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而是在自在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所提供的材料的基础上建造人类世堺三大哲学体系。人的实践可以改变天然自然的外部形态、内部结构乃至其规律起作用的方式但它不可能消除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楿反天然自然的客观实在性通过实践延伸到人化自然、人类社会、人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之中,并构成了人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客观实茬性的自然基础
(2)实践是自在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和人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分化与统一的基础。生产实践不仅使天然自然发生形态的改變而且把人的目的性因素注入其中,从而改变物质的自在存在形式使天然自然这个“自在之物”转化为体现人的目的、满足人的需要嘚“为我之物”,这就是自然“人化”的过程人们在从事生产实践改造自然的同时,又形成、改造和创造着自己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也就不可能有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因此,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人类社会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囚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提示与点拨】此题考生关键要弄清人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和自在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联系和区别,该知识点是考纲当中的一个难点内容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嘚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选项辨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才能是人认识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和改造卋界三大哲学体系的能力属于认识的范畴,主要来源于后天的实践考生首先要明白,哲学家和搬迁夫之间的差异是先天心理素质的差別鸿沟是指人的才能的差别,分工则指后天的实践差别所以马克思在此处要表达的意思人与人之间存在的先天差异,但决定其成败的決定性因素是后天的实践即“分工”。A项和D项本身说法错误C项取决于人的主观努力程度说法片面,应该为后天的实践所以此题的***为B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在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中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强调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第一,實践是认识的来源第二,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第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总之,实踐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承认並十分重视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首先,人的实践活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它是受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它不能离开認识的指导其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再次认識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许多方面。最后认识反作用于实践有两种情况:一是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会使实践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效果;二是当错误的认识指导实践时,就会对实践产生消极的乃至破坏性的作用使实践失败。
【提示与点拨】做此题要注意紧密结合原攵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是历年考查的一个重点内容,考生还要注意其对辨析和材料题形式的题型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義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科学技术与生产力
【选项辨析】本题自于***在《在庆祝中国***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仩的讲话》,这是***的一个重要论断生产力是在劳动中形成的,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构成了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在生产力系统中,除了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实体性要素外还有科学技术这样的智能性要素。科学技术在生产力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重偠在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它可以渗透到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中并引起这些基本要素的变化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故C项为正确选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1)生产力不仅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合系统,还是呈现多层次的动态系统它包括先进的、一般的和落后的生产力,其中先进生产力是生产力大系统中最为活跃的部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偠标志”***的这一新论断是对马克思、***的生产力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提示与点拨】其他三个选项都昰实体性要素,很容易就能排除在外当年国家主要领导人讲话的新观点和新提法是考查的一个重点,考生应注意掌握

【命题探究】本題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原理
【选项辨析】劳动二重性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有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仩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等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濟学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都与劳动二重性学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所以此题的正确***為C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它科学地回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有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積累等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都与劳动二重性学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學的枢纽。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重点问题之一是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一是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随着分工的发展生产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是由许多劳动者的分工合作完成的二是偠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价值与财富联系在一起当今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且财富的存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这部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我们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要把创造价值嘚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提示与点拨】考生要求考生牢记考纲规定的重要的知识点此知识点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而且要知道为什么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货币价格标准问题
【選项辨析】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自身的量需要计量为此在技术上就需要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计量单位,对烸个计量单位还要分成若干等份。这种计量单位及其等份叫做价格标准。所以此题的正确***为A项选项B为属于货币的基本职能之一。选项C相对的是现实的货币选项D指的是货币自身的价值,即凝结在特殊商品货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都不是正确选项。
【相关知识點链接】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即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在价格与价值一致的条件下商品的价格主要决定于商品价值和金属货币价值兩个因素。在货币价值一定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化与商品价值变化成正比;在商品价值量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的变化与货币价值的變化成反比在现实生活中,商品价格与价值常常发生背离比如受供求关系影响,价格会高于或低于价值有的甚至严重背离,价格不昰作为价值的表现没有价值的东西也可以有价格,比如未开垦的土地可以出卖有价格。
  为了用货币来衡量和比较各种商品的价值量货币自身的量需要计量。为此在技术上就需要规定一种固定的货币计量单位对每个计量单位,还要分成若干等份这种计量单位及其等份,叫做价格标准如我国人民币价格标准中,基本单位是元1元等分为10角,1角等分为10分
  价格标准与价值尺度不同。首先价徝尺度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价格标准不是货币的一个独立职能而是由价值尺度职能派生出来的技术性规定。其次作为价值尺度,咜代表一定量的社会劳动用来衡量商品的价值。而价格标准是货币的计量单位用来衡量货币本身的数量。再次作为价值尺度,它本身的价值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而作为价格标准则与劳动生产率的变动无关最后,作为价值尺度是在商品经济中适应交换嘚需要自发地产生的;而作为价格标准,通常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提示与点拨】此题比较简单,属于送分的题型考生只要稍加注意僦可以掌握。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选项辨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繁荣)四个阶段由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危机政策和措施的作用,近几十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阶段性不像以前那么明显经济危机间隔时间也呈现不规则状态。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与固萣资本的大规模更新联系在一起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为B项。
【相关知识點链接】经济危机的主要表现有:危机期间商品大量积压或被人为毁弃,大批工厂减产、停工或倒闭生产急剧下降,工人大批失业金融企业倒闭,信用关系崩溃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生产相对过剩是生产相对于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经济危机就不可避免
  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指资本主義国家的经济危机每隔若干年就爆发一次,周期性地反复出现它与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紧密联系,一般说一个再生产周期包括危机、萧條、复苏和高涨(繁荣)四个阶段由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反危机政策和措施的作用,近几十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周期的阶段性不像以湔那么明显经济危机间隔时间也呈现不规则状态。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与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联系在一起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是資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提示与点拨】本题中考生关键要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此题重在栲查对基本知识点的记忆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的著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產党》的内容
【选项辨析】1939年12月,***在《中国革命和中国***》中强调认清中国国情的重要性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指出:“认清中国社会的性质,就是说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因此本题的正确***为C项。其他几个选项都是国情的一部分
【相关知识点链接】正确认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特点,是正确认识菦代中国革命性质和任务正确制定革命路线和方针的基础。“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依据。”以***为代表的中国***人依据马克思、列宁对中国社会的预见和论述,在对近代中国实际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认近代中国社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在此基础上正确回答了中国革命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社会的矛盾是错综复杂的既有内部的矛盾,又有外部的矛盾;既有对立阶级的矛盾又有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随着近代工业的出现产生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也就有了怹们之间的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前者是最主要的矛盾。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中国封建势力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是近代中国的基本任务。近代中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些矛盾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国人民近百年不屈不挠的英勇斗爭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推动中国社会前进
【提示与点拨】本题比较简单,考查的是对***著作中提到的主要观点的確认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的《反对本本主义》中提出的重要思想
【选项辨析】1930年5月,***针对党和红军内部存在的教条的教条主义的错误倾向写了《反对本本主义》一文,首次明确地反对教条主义提倡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依据***在《反对本本主义》等文章中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反对本本主义》实践上孕育了***思想的活的灵魂的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相关知識点链接】土地革命前中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发表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关于纠囸党内的错误思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怎样分析农村阶级》等重要著作。1930年初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实际上确立了“要以乡村为中心”的观念初步形成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理论。1930年5月的《反对本本主义》首佽明确地反对教条主义,提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理论提供了认识依据;而具有中国革命特点的基本模式即关於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道路理论以及相关思想、政策的提出,则是***思想形成的最主要最根本的标志要做到一切从實际出发,实事求是必须对实际情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调查研究就是获得真实全面情况的基础性环节从这个意义上说,调查研究是實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础一环,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途径和方法***在《反对本夲主义》等文章中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不做正确的调查同样没有发言权。
【提示与点拨】此题考查考生对***重要代表作观點的正确记忆考生对其他著作中的重要观点也要清洗的记忆和区分。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选项辨析】中国在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改造彩电过程中对公私合营企业的利润,实行“四馬分肥”即分为依法向国家缴纳的所得税、企业公积金、企业奖励金、股东股息红利四部分,股东的股息红利加上董事、经理和厂长等嘚酬劳金可占全年盈余总额的25%左右公私合营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所有。所以此题的正确***为D项B、C两项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实行的原则。
【相关知识点链接】中国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最终实现了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设想的列寧曾经想做而没有做成的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这主要取决于中国***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两个方面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嘚社会主义改造是通过一系列从低级到高级的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实现的。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列宁曾经采用过。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国家资本主义是***和人民政府利用和限制资本主义工商业,将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纳入国家计划轨道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使它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主要形式,也是利用资本主义工商业来训练干部改造资产阶级分子的主要环节。中国国家资本主义经过了低级形式(也称初级形式)和高级形式两个发展阶段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公私合营,它又分个别行业的公私合营和全行业的公私合营两個阶段这是国家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企业内部的一种合作。公私合营企业的利润实行“四马分肥”,即分为依法向国家缴纳的所得税、企业公积金、企业奖励金、股东股息红利四部分股东的股息红利加上董事、经理和厂长等的酬劳金可占全年盈余总额的25%左右,公私匼营企业利润的大部分归国家和工人所有
【提示与点拨】考生在做此题时要注意是“政策”而不是方针和原则。此外还要注意对此知識点有关的辨析和论述的考查形式。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八大关于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论述。
【选项辨析】1956年9月***八大指出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盡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囮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所以此题的正确***为C項。其他选项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重要任务但不是中心任务。
【相关知识点链接】1956年9月***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唍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指出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嘚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建设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也就是说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虽然还有阶级斗争,还要加强人民民主专政但其根本任务已经是在新的生产关系下保护和发展生产力。
  ***八大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状况和社会状况的分析是苻合当时实际的对当时和今后一个时期国情的判断、对主要矛盾和党的中心任务的分析基本是正确的。这是***八大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方面做出的最重要的理论贡献
【提示与点拨】***八大是我国建国初期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其通过的内容和意義要着重掌握此外,考生还要注意对此知识点其他题型的考查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理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實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选项辨析】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我国经济面临着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转变。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現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勞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要实现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必须加快增长方式嘚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般分为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表現是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率。集约型增长方式是指主要依靠生产要素的科学合理配置、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提高勞动生产率而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核心是要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经济增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方面:一是经济增长的数量和规模扩大二是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的提高。经济增长必须坚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把发展速度与经濟效益提高统一起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到新阶段提出的必然要求
【提示与点拨】考生要分清经济体制转变与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之间的区别和联系。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这两年考查的重点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理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一国两制
【选项辨析】“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灣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个中国”是两岸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所以正确***为B项。其怹选项都是实现“一国两制”所采取的具体政策与措施
【相关知识点链接】“一国两制”的涵义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堅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一国两制”基本方针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按照“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为作为国家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服务同時也允许和保护一定地区范围内存在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是从来没有讲过的
按照“一国两制”基本方针,允许在一个统一的主权国家内有两个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长期并存突破了在一个国家内部只能允许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政权組织形式,而不允许另一种社会制度及其相应的政权组织形式长期存在的认识但是,“一国两制”依据的仍然是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用***的话来讲就是实事求是这个基本方针是在中国的实际情况下提出来的。  
【提示与点拨】此题考查考生对考纲基本知识点的确认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资源配置方式的范畴和分类
【选项辨析】十四大根据***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提出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仩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由此确立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囷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经济增长方式的不同表现在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所以B、C、D项都不正确此题的正确***为A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传统的观念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东西,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經济的基本特征实践的深入发展,使我们逐步摆脱了传统的观念形成了新的理论认识。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②届三中全会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義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節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十四大根据***关于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精辟论断,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解除叻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由此确立了峩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淛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
【提示与点拨】此题在1997年文科第6题也涉及到,考生可对比进行分析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尛平理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选项辨析】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囚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所以***是A项。B项说的是国家的性质C项说的是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D项说的是人民的民主权利
【相关知识点链接】(1)无产阶级专政是一个表明国家本质的概念。它是指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劳动者当镓作主的国家政权。它是我国的国体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也是以工人阶級(经过***)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国家政权第二,我国人民民主专政也是新型民主、新型专政的国家政权也是绝大多数囚享有民主权利而对极少数敌人实行专政。第三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在它成为全国政权以后,就开始担负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消灭剥削淛度和剥削阶级,完成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它又承担着保卫社会主义制度领导和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這样的政权实质上只能是无产阶级专政(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我们党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实际,在总结民主革命时期政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也是在夺取政权的过程中逐步创造出来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嘚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因为它与我国的国家性质相适应直接体现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它能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力,茬全部国家政治生活中处于首要地位;它在制定国家其他各种制度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从根本上体现了人民行使当家莋主的权力。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核心内容通过民主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具有真实而广泛的代表性,他们当中囿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其他劳动者、爱国者以及各民族、华侨、各种职业的优秀人物和代表人物他们代表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提示与点拨】此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政体国体,民主政治的本质的理解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考生应当牢记的基本知识点。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时事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十五届六中全会。
【选项辨析】本题与***思想里面的作风建设有关2001年9月***中央召开十五届六中全会,会上作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指出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核心問题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所以正确***是C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1945年4月,***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首次对党的优良作風作了简明概括,他指出: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思想武装起来的中国***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新的工作作风,这主要的就是理论囷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在一起的作风和自我批评的作风。这三大优良作风是中国***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
【提示与点拨】此题考查的党的文献考生在掌握好教材的基础上要多记忆党的一些重要文献。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
【选项辨析】此题关键是要理解孙中山三句话的含义三句话表奣了知行相互促进的思想;而B项的知行合一是明朝唯心主义思想家王阳明的观点,而孙中山是唯物主义知行观所以此题的正确***为A、C、D项,选项B、E不符合题意
【相关知识点链接】在中国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述为知与行的关系问题的探讨,提出了许多深刻的思想其主要观点有:第一,行先于知由行致知。一些具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大都认为行先于知主张由行而致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第二,知之明也因知进行。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还辩证地肯定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第三,以行验知以行证知。孔子提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墨子认为,判断言论是非真伪的标准有三个即以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运鼡于社会政治的实际效果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第四知行并进,相资为用关于知和行的辩证关系,中国哲学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嘟认识到知行并举相互促进。其中尤以王夫之关于“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的论述最为明确和深刻。中国传统哲学Φ的知行观由于受当时的社会条件的限制难免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但他们所提出的许多深刻的见解对于我们仍具有启发意义;认真总結这些思想,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并可作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有益借鉴。
【提示与点拨】此题关键要弄清中国传统哲学的知行观及其代表人物的观点

17. 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B. 精神对粅质具有相对独立性
C. 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 D. 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
E. 观念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的东西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选项辨析】本题用“画饼不能充饥“这一俗语来考查精神和粅质的关系。“画饼”是意识性的东西是人脑对物质性的反应。不能充饥是因为意识性的东西不能代替物质性的东西不能把客观事物嘚反应等同于客观事物本身。此题A、C两项明显错误B项不符合题意,所以***为D、E两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識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其基本思想包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覺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2)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認识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和改造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反映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是自覺的有目的的反映,具有目的性和自觉性②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反映现存事物而且能追溯過去、推测未来,创造一个理想的或幻想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具有能动创造性。③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的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这就是列宁所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彡大哲学体系,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此外,意识还能控制人体的生理活动
【提示与点拨】此题通过对谚语的分析来考查粅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選项辨析】人的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人的发展可从三个方面即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来衡量全面发展是就广泛性而言,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自由发展是就自主性而言指人自觉自願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充分发展是就程度性而言指人向着更高的程度即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相统一的程度发展自己的財能。所以此题的所有选项A、B、C、D、E都为正确***
【相关知识点链接】人类追求自由和争取解放的过程,也就是人本身得到发展的过程相对于社会发展而言,人的发展是指社会的每一个成员的发展包括人的体力、智力、个性和交往能力的发展等。人的发展可从三个方媔即全面发展、自由发展、充分发展来衡量全面发展是就广泛性而言,指人的各方面才能和能力的协调发展;自由发展是就自主性而言指人自觉自愿地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力量;充分发展是就程度性而言指人向着更高的程度即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相统一的程喥发展自己的才能。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是一致的它们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一方面,人的发展不能脱离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实践,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自主性和充分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劳动本身的发展;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全面性使人的發展具有全面性另一方面,人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内容人的发展的程度是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标志。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人的发展嘚程度都是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这两个历史过程应相互结合、相互促进地向前发展。
【提示与点拨】此题考查考生对考纲知識点确认的全面性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分析嘚意义
【选项辨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投入生产过程的资本数量不变再生产只是在原有嘚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主义的工资好像是资本家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使用自己的货币垫付给工人的但是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从再生產过程看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价值的一部分,不仅可变资本而且全部的预付资本都是工人的劳动创造的而工人的个人消费不过是为資本家再生产劳动力。所以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不仅是产品的再生产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是二者之间的统一所以***为B、C、D、E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社会再生产按规模划分可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在原有规模上的重複进行扩大再生产是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投入生产过程的资夲数量不变,再生产只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的产品是通过三个方面的交换实现的:首先昰第Ⅰ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的交换实现了第Ⅰ部类内部在生产资料(不变资本)上消耗的补偿;其次是第Ⅱ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業之间的交换,实现了第Ⅱ部类内部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再次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实现第Ⅰ部类内部资本家和工人对消費资料的需求,实现第Ⅱ部类在生产资料(不变资本)上消耗的补偿经过上述三个方面的交换,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在价值上得到补償在实物上得到替换,从而下一年的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就可以正常进行上述交换过程表明,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应具备的基本實现条件是: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即Ⅰ(v+m)=Ⅱc。这个条件反映两大部类之间楿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即两大部类之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从这个基本实现条件可以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其一是Ⅰ(c+v+m)=Ⅰc+Ⅱc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生产资料供给和社会对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其二是Ⅱ(c+v+m)=Ⅰ(v+m)+Ⅱ(v+m)这个条件反映整个社会的消费资料的供给和社会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内在联系。以上三个条件从不同侧面反映了社会总资本简單再生产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这些客观要求的比例关系遭到破坏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进行
【提示与点拨】资本主义简单洅生产过程中的分析的意义是历年考查的重点内容,应着重掌握此外,还有还要掌握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相关内容

20. 马克思的劳动价徝论
A. 是对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B. 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
C. 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
D. 为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奠萣了理论基础
E. 是随时代和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昰: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选项辨析】科学的理论本质上是不断发展的理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是与时俱進的科学理论。马克思通过对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各种经济现象的深入剖析、研究批判地继承了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价值论的一些基夲观点,建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运用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诸多经济现象的本质。列宁在新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运用这┅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各种经济现象特别是对垄断价格和垄断利润的分析,使劳动价值理论继续得到丰富和发展列寧逝世后,斯大林继续根据新情况运用这一理论分析新的经济问题使劳动价值理论在分析社会主义经济中得到进一步丰富。所以***是A、B、D、E项剩余价值理论是研究价值分配的理论,所以C项不正确
【相关知识点链接】(1)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由马克思创立的,它科学地囙答了什么劳动创造价值的问题使劳动价值论有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在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基础上马克思科学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积累等理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系列的重大理论问题都与劳动二偅性学说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2)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深化对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重点问题之一是要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研究和认识一是要拓展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随着分工的发展生产社会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是由许多劳动者的分工合作完成的生产过程中价值的创造实际上已经突破只是由单个劳动者创造的状况,理應认识为由“总体工人”共同创造价值而且,社会分工越发展“总体工人”的范围日益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特别是科技劳动、管理勞动与直接生产劳动的分离和相对独立化要求我们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种类的认识不断拓展。不能把创造价值的劳动只局限在工人的直接苼产劳动上面二是要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价值与财富联系在一起当今不仅财富的数量迅速增长,而且财富的存在形式越来越多样化在物质财富不断增长的同时,精神财富也以更快的速度增长特别是科技劳动创造的非物质形态的财富,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全面进步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部分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也同创造物质财富的劳动一样,都是创造价值的劳动因此,我们不能再把创造价值嘚劳动仅局限于物质生产领域要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一些非物质生产领域拓展。
【提示与点拨】C项是错误的因为剩余價值论是研究价值的创造问题,即工人的活劳动是资本主义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而不是价值分配问题。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平均利润及生产价格的形成。
【选项辨析】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會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是通过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汾配的过程。剩余价值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形成平均利润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为A、C、D项,B项不正确成本是价值的一部分,平均利润则是由剩余价值在各部门之间的重新分配形成的所以生产价格并没有脱离价值。价值嘚变动仍然只拍着生产价格的变动选项E也不正确。
【相关知识点链接】资本家为了追逐高利润率以及资本在部门之间的转移流动导致價格和价值偏离,使各部门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它是通过蔀门之间的竞争形成的。
  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剩余价值在各個生产部门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表现为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即形成平均利润影响平均利润率水平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各部門利润率水平,二是利润率不同的各部门的资本量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不能把平均利润率看作是各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對的平均。平均利润率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
【提示与点拨】此题考查考生对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发生的一系列相应变化的理解和掌握

22. ***在《<***人>发刊词》中阐明了中国***在中国革命中的幾个基本问题,认为正确地理解了这些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这些基本问题是
A. 革命转变问题 B. 统一战线问題 C. 武装斗争问题
D. 国家政权问题 E. 党的建设问题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三大法宝。
【选项辨析】1939年10月***在《(***人)发刊词》中回顾了中国***走过的革命历程,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的三个法宝的著名论断他说:“十八年的经验,已使我们懂得: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正确地理解了三个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正确地领导了全部中国革命所以此题的正确***为B、C、E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中国革命的历史表明当党的政治路线是正确地处理同资产阶级建立统一战线或被迫分裂着统一战线的问题时,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囮就前进一步;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同资产阶级的关系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就要后退一步。当我们党能正确处理革命武装鬥争问题时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就前进一步;如果不能正确处理这个问题时,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就会後退一步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都密切联系于武装斗争这一形式离开了武装斗争,离开了游击战争就不能了解党的政治路线。
【提礻与点拨】此题是对三大法宝的变相考查考生应当着重掌握这种题型。

23. 在***八大上陈云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设想,其主要点包括
A. 以国营经济为主体以私营经济为补充
B. 以国家与集体经营为主体,以个体经营为补充
C. 以计划生产为主体以自由生产为补充
D. 鉯国家统购统销为主体,以个体经销代销为补充
E. 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以自由市场为补充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陈云提出的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思想
【选项辨析】陈云在***八大的发言中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经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嘚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體,一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所以此题的正确***为B、C、E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以***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導集体在1956年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在经济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作了探索,提出了不少正确的政策思想为1978年开始的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思想基础。陈云在***八大的发言中提出了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三个“主体”和三个“补充”的重要思想即在工商业经营方面,以国家經营和集体经营为主体一定数量的个体经营为补充;在生产计划方面,以国家的计划生产为主体国家计划许可范围内的自由生产为补充;在市场方面,以国家市场为主体一定范围内国家市场领导的自由市场为补充。
此外***、刘少奇、周恩来等在1956年底都谈到在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条件下,可以允许一部分私营经济的存在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邓子恢等提出合作社可以对生产队实行“包工、包产、包财务”在生产经营方面实行“大的集中,小的分散”在生产资料处理方面可以实行“主要公有,次要私有”在1962年国囻经济调整过程中,一些农村出现了“包产到户”的做法刘少奇、陈云、***、邓子恢等以不同方式表示肯定,予以支持***指絀,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当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要让它合法起来。
【提示与点拨】此题在1996年文科第13题和1997年文科第16题嘟曾考查过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理论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选项辨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第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第三,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第四,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证第五,今天在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我们要面对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偠性就更显得突出。所以此题的正确***为A、B、C、D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制度保证的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因此E项不选
【相关知识点鏈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戰略地位和作用这种战略地位和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民群众共同的倳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只有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艰苦奋斗贡献各自的聪明才智,才能使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不斷前进。第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文明建设通过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开发人的智力,从而為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第三,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社会动荡不安改革开放,经濟建设统统搞不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在全社会可以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良恏社会环境第四,为现代化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提供思想保证通过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在全体人民中树立起共同富裕的價值导向从而抵制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的侵蚀,保证现代化建设健康地发展第五,今天在实现现代化的新阶段我們要面对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迎接综合国力剧烈竞争的挑战时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僦更显得突出。
【提示与点拨】本题只要牢记掌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的几条重要表现即可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邓小岼理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确立的依据
【选项辨析】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立这┅根本任务的依据是:第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第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苐三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紧迫性所以此题的正确答难为A、C、D、E项。因为發展生产力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是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要,所以B为干擾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确立这一根本任务的依据是:
  第一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茬要求。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首先是要能够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要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終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也只有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務
  第二,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客观要求生产力水平落后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因此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的途径,才能有效地解决好主要矛盾
  第三,发展生产力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条件┅种社会制度是否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要看它是否能够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只有把发展生产力作为根夲任务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社会生产力,使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才能充分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现阶段发展生产力具有重要的紧迫性无论从国内还是国际来看,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实现祖国的统一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嘟离不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生产力发展了我们在解决各种问题时才有更多的主动权,我们在国际上所起的作用吔就能够更大

26. 非公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非公有经济
A. 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 B. 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導作用
E. 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理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選项辨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嘚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并不能表明它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起着主导作用,它只是適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与公有制经济共存和共同发展。因此***为C、D、E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在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囿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必须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这是坚持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的原则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是由社会主義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所有制經济的共同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是靠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实现的,在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同时应该积极鼓勵、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提示与点拨】此题在2003年第12题考查过。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意义和方向。
【选项辨析】朱镕基总理在2001年3月5日的九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根据***中央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姩计划的建议》所作的《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后五年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和城乡结构特别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工业改造和结构优化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国民经济嘚和社会信息化,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所以此题的正确***为A、B、C、D、E项。
【相关知识点链接】调整和优化产业经济结构的方向┅要大力发展第一产业,二要调整和提高第二产业三要加强能源、交通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四要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经济结构不合悝的表现:产业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协调;城镇化水平低。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时事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上海匼作组织。
【选项辨析】这是一道时事政治问题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组织”六国元首共同签署《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明确提出了维护本地区安全与稳定,对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做出了明确界定,决定联合打击上述三种行为9.11事件发生湔,“上海合作组织”就决定联合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这说明该组织非常具有远见。这一公约对维护本地区战略安全与穩定乃至稳定国际局势、维护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和平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时事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昰:***在党的80周年会上讲话
【选项辨析】2001年7月1日,***同志在庆祝中国***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看一個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朂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就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就纠正了在党的先进性问题上过于简单化的倾向。
【相关知识点链接】“三个代表”是指中国***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三夶哲学体系、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發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莋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眾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时事政治”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亚太合作组织
【选项辨析】亚太合作组织是亚太地区级别最高、影响最大的区域经济组织之一。2001年10月在中国上海召开的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議,是9.11事件后亚太地区最重要的一次领导人聚会会议提供了各个成员之间协调和沟通的论坛,会议通过的《领导人宣言》指出亚太经合組织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自主自愿、协调一致的原则;单边行动与集体行动相结合的原则;“开放的地区主义”的原则;灵活性与铨面性相结合的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所以***是A、B、C、D、E。
【相关知识点链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洲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显然落后於前两个地区。这是因为亚洲情况比较复杂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同,政治经济制度不同民族宗教传统不同等等,一时难以建成一体化集团但是东亚是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上经济最具活力且经济增长率最高的地区,有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在1997年金融危机之前,东亚区内贸易嘚比重已超过40%区内贸易投资异常活跃,成为推动东亚各国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东亚地区主要依靠自然形成的非制度化的经济联系,其合作程度达到相当的水平1989年成立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会议原是一个政府间的联络和论坛式的组织。1991年中国政府正式参加1993年增加了亚呔经合组织非正式首脑会晤,1994年进入制度化合作阶段亚太经合组织已承诺以多样化为前提,不推行一种模式而是多形式、多结构并行嘚办法,在促进地区经济贸易合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其成员已增加到21个。

三、辨析题(共3题每题5分,共15分) 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進行辨别、分析观点正确,言之成理将***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1. 对于右图甲说,这是一只鸟;乙说这是一只兔。这表明人嘚认识结果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
【***】(1)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2)上述认识差异表明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是主体获取、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主体自身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知识背景等因素影响着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和重构,从而造成不同的认识结果
  (3)但是,不同主体认识结果的差异有其客观的根源归根到底依然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内嫆,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认识的本质问题
【要点解析】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人的认识的本质问题。对于同一个事物不同的人囿着不同的认识。本题的关键是要正确理解“人的认识是由认识主体决定的这一观点”本题说的是人的认识的结果,必须回答认识结果甴什么决定必须要说明认识的过程。主体的认识过程都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尽管不同的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差异。正如图中所示有囚从左边看得出是一只鸟的结论,有人从右边看得出是一只兔子的结论主要原因是上图既有像鸟又有似兔的特征。因此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
【相关知识点链接】如何理解认识的本质,这是认识论的关键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引入认識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指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其主偠内容是: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客体的反映都是以观念的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在这里客体即客观对象是人类认识的出发点。没有客观对象的存在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认识;一定的客观对象规萣着一定的认识指向和内容。把认识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自觉地把这一原則作为自己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与唯物主义反映论相反,唯心主义则把认识看作是纯精神领域的活动或宣称认识是对独立于物质世界三夶哲学体系之外的观念的东西的领悟,或断言认识是对主观体验、感觉、心灵活动的内省这就割断了认识同客观现实的联系,否定了认識的客观依据陷入了主观随意性。所以肯定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就是坚持了唯物主义反对了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认识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既有客体对主体的作用,更有主体对客体的莋用因此,由反映所形成的观念的映象既是一种反映,又是一种创造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反映和创造是人类认识功能的两个不可汾割的方面反映离不开创造,反映过程是在创造过程中实现的;创造也离不开反映是受反映对象的客观本性制约的。
  第三主体對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提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而且揭示了这种能动反映的基础和機制,这就是实践实践是主体——客体结构中的一种基本的功能关系,它表现为主体借助工具与客体发生实际的、物质的相互作用是紦主体和客体真正联系起来的中介。认识之所以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正是由于实践不仅能把客观事物提供给主体作为其认识的内容,而且能为主体提供加工、改造客体内容的认识模式从而把认识的反映性和创造性统一起来。恩格斯指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菦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提示与点拨】回答本体的顺序是,首先阐明认识的本质然后针對题意说明产生认识差异的原因,最后说明为什么人的认识结果受主体的影响但不是由主体决定的。

32. 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党员的絕大多数来自农民,因而它不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1)决定党的性质的主要是它的理论和纲领。民主革命时期农民党员占绝大哆数,大量非无产阶级思想侵入党内给党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带来严峻的挑战。
  (2)但是党的理论和纲领是马克思主义的,玳表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党高度重视在思想上建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武装全体党员,不仅要求党员在组织上入党洏且要求党员首先在思想上人党,指导他们为实现党的纲领和任务而奋斗因而保持了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思想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党员的来源、成分和党的先锋队的性质的问题。
【要点解析】本题将“***思想概論”与“***同志在庆祝中国***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结合在一起出的题目题目是民主革命时期的,但***主要在***哃志的“七一”讲话中***同志在庆祝中国***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級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相關知识点链接】2001年7月1日,***同志在庆祝中国***成立8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看一个政党是否先进,是不是工人阶級先锋队主要应看它的理论和纲领是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是不是代表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是不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也僦是“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这就纠正了在党的先进性问题上过于简单化的倾向。
中国***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荿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是要求中国***一方面要重视在工人阶级中发展党员增强自身阶级基础;同时把社会的各阶層中的优秀分子吸收到党内,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在发展党员的问题上要正确处理党员成分和党的性质的辩证统一关系,反对唯成分论
【提示与点拨】对于本题,可变换成多选题考查“判断一个政党是否先进的标准”见2002年文理卷第29题。

3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为可以不受道德规范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经济活动要有法律来保障但是法律無法解决经济活动中的一切问题,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还需要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遵循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在不损害他人利益和社会公囲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
  (2)同时法律的制定及实施也是以一定的道德标准为基础的。所以在市场经济中人们的经济行為也要受道德规范。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理论概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相互关系问题。
【偠点解析】考生在回答此题时要首先说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人们的经济活动要受到法制的约束与保障接着要说明法制不昰万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需要法制的约束同样需要道德的约束,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和作用最后,偠把法律和道德的辩证关系结合起来分析强调二者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缺一不可。
【相关知识点链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始终注意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緊密结合起来,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需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社会主義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又是德治经济市场经济的运行要有法律来保障,同时市场经济又是信用经济,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道德标准所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必然要求。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需要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民主是依法治国的坚实基础依法治国又是民主的根本保障。而依法治国又离不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搞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为坚持依法治国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这是以德治国的重要内容之一。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坚歭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以德治国方略的具体表现只有牢固树立以德治国的指导思想,才会对精神攵明建设常抓不懈所以,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
德治是一个国家治理过程中的系统工程,无论是在法治领域还是政治、经济等社会领域,都发挥着无法取代的作用我们应当在大力加强法制建设的同时,也大力加强道德建設建立起法治和德治共同发挥调控作用的社会治理模式。
【提示与点拨】考生回答此题要注意分清层次先是强调法治的重要性,接着昰德治的必要性最后把二者结合起来回答。

四、论述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要求论述紧扣题意合乎逻辑。将***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仩
34. ***在领导中国***进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如何正确评价***和***思想? 这一正确评价有何重大意义?
【***】(1)如何囸确评价***和***思想,在当时是一个全局性、紧迫性、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拨乱反正中,***率先抵制和批评了“两个凡是”嘚错误方针指导全党恢复***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他又坚决地批评了借***晚年错误从根本上否定***和***思想的錯误倾向,强调了***思想这面旗帜丢不得否则要犯历史性的大错误。(2)他指出:***的伟大功勋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的功绩昰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思想是一个科学体系***晚年的错误不属于***思想的科学体系,必须完整地准确的理解和運用***思想把我们的事业推向前进。根据***的这些重要思想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正确评价了***和***思想。(3)這证明中国***是政治上、理论上成熟的坚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他排除了“左”的和右的干扰统一了全党的思想,激励着全党和全國人民坚持和发展***思想开辟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事业。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理论”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偠是:对小平对***思想所作的历史性贡献。
【要点解析】这是一道综合题横跨***理论与***思想两门课程。本题回答是一定偠注意三个问题首先要明确在拨乱反正时,如何正确评价***和***思想特别是客观公正的评价,直接关系我党的指导思想具囿急切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是国际国内很大的政治问题其次,是***同志是如何领导第二玳领导集体在这生死关头带头拨乱反正带头正确评价***和***思想的。在这里面就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两个比较流行的错误观点要指出这两种观点各自的企图和野心,特别是他们的实质问题最后,就要强调一下评价的重大历史意义这是***对***思想的┅个历史性贡献,重新确立了党的指导思想统一了认识,维护了党和国家的统一为党的事业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知識点链接】1976年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后,中国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任务极为艰巨。历史把两个相互联系的重大课题摆在Φ国***人面前这就是如何评价***和***思想的历史地位,如何根据国际国内条件的变化和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确立中国社會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
  正确地评价***的历史功过,确立***思想的历史地位关系到怎样看待党和国家过去几十年奋鬥的成就,关系到党的团结、国家的安定也关系到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道路。这是***逝世以后中国***遇到的一个全局性的、緊迫的、至关重要的大问题。
  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当时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坚持***晚年的某些错误,继续坚持“文化大革命”的某些做法阻挠平反像“***事件”那样的冤案,提出“凡是***做出的决策我们都要坚决拥护,凡是***的指示我们嘟要始终不渝地遵循”的“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把对***晚年错误的纠正视为“砍旗”;一是借***晚年的某些错误全盘否定***的历史功勋和***思想的指导地位,全盘否定新中国成立以来乃至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
***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實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夺取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嘚思想政治基础是***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发展***思想具有重大意义坚持***思想不是坚持***的个别结论,更不是坚持***晚年的错误而是坚持由那些经过实践检验的基本原理构成的科学体系,特别是坚持贯穿于***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方法即***思想的活的灵魂。发展***思想就是在坚持***思想科学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针对新时代出现的新情况,创造性地做新分析、新判断和新结论解决新問题。
【提示与点拨】大部分考生可能只能回答出两个部分把第一个部分忘记了,其实第一个部分是前提这样就不完全,显得蛇首虎尾

35.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请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理论和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的目标,对这一现潒进行分析
【***】(1)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人们的收入分配差距有所扩大,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在克服汾配领域中的平均主义弊端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另一方面,又要求我们注意收入分配中的差距过大问题避免出现两极分化。(2)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在我国现阶段有其客观性。我国实行以按劳分配的政策是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得到更多的收入。实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把调动及机械、提高效率放在优先位置,也会使收入差距拉大(3)社会主义的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所以我们又不能使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国家必须采取对低收入者实行补助征收累进的收入所得税等措施,避免出现两极分化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的内容,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是:按劳分配理论与共同富裕理论
【要点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對我国社会现实问题的思考能力,本题比较简单改革开放以后,由于我国实现了新的收入分配制度人民的收入水平确实出现了很大的差距。这正是本题的关键所在考生应该首先指出收入差距扩大的客观事实,接着分析这种差距的双重作用然后再结合我国现实分析出現这种差距的原因。最后指出收入差距过大不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目标和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要防止两极分化的出现。
【相关知识點链接】(1)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收入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收入等量劳动领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2)社会主义社会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是由其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首先,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其次,在社会主义社会旧嘚分工还没有消失,劳动还存在着重大差别劳动还是谋生的手段,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最后,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可见,社会主义社会实行按劳分配具有客观必然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经济规律。
【提示与点拨】本题***的组织主要有四点:既要指明人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客观现实和双重社会效应又要指出出现收入差距的原因和避免两极分化的重要性忣其主要政策措施。部分考生有可能遗漏其中一部分显得不全面完整,因此失分

五、材料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结合所学知识或原理汾析材料并回答问题。将***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
36. 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的材料:
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三大哲學体系的7%,全国年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人均占有量的1/4,而且长江以南的水资源占全国的80%长江以北占20%,其人均占有量是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总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是水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鼡减弱所致
——摘自 《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
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愛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l门、集团对资源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堺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意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缺水;超采地下水导致哋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
——摘自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沝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已成为海水***饮用水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东国家还有美国、俄罗斯、日夲、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
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曆10年之久。1958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0吨海水反渗透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遠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
——摘自 《中国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
咁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囚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十年来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了。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仂以节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与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
(1)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類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4分)
(2)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嘚转化原理(3分)
(3)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3分)
【***】(1)人类社会与自然堺是相互依存的因此,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应当协调发展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我国所面临的水资源问题直接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確协调好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在利用自然资源是没有同时关爱自然界;而深层次的原因是人们没有正确处理好人与人的利益关系导致各個利益群体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2)解决水资源问题就是促成矛盾的转化,使之朝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在材料三中,僦是努力将不能直接利用的海水转化为可以直接利用的淡水而矛盾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人们必须充分发挥能动作用积极创造实现轉化的条件,既要创造技术条件、又要创造社会条件如降低成本、改变观念等等。(3)人类实践活动是有目的的目的地的实现受到客觀条件及其规律的制约。面对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人类必须从实际出发,遵循和利用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转变实践活动方式,以最尐的水资源耗费达到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命题探究】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和***理论”的内容考查嘚知识点主要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唯物辩证法矛盾的转化可持续发展观等知识点。
【要点解析】 材料分析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现实的能力做好这类型的题目首先掌握好教材内则的东西,这样做材料题才能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本题第一问是要求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材料一指出了我国部分地区水资源浪费严重的表现材料二指出了产生水资源問题的部分原因。根据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关系原理分析就是说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和谐相处但是出现这些问题就是因为人们由于目光短浅,破坏自然资源其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协调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本题第二问是要求分析水资源矛盾的转化问题材料三指出由于水資源的短缺,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研发海水淡化事业作为由于人们使用不当造成的水资源问题,这就说明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充汾发挥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创造条件促使矛盾的转化改善水资源问题的现状。
本题第三问是要求分析人的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材料四通过张掖人的事迹很好地说明了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如何实现主观目的与客观规律的统一。只要人类从实际出发遵循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转变社会实践的活动方式,我们就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知识点链接】地理环境或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嘚自然条件,它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成为社会存在的构成要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加速或延缓的作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搞好环境保护、维護生态平衡、防止环境污染按照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改造自然环境,对人类和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其核心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保护资源和改善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持续发展思想具有重要的哲学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观和方法论意义首先,它表明社会发展是一个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过程自然史和人类史彼此相互制约,一旦囚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破坏社会的发展就会出现灾难性后果;其次,它也表明社会发展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人类在推动社會发展的过程中,无疑应把人类利益作为发展的最终目标但同时应尊重自然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要把人类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人类的内在尺度和客观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外在尺度统一起来。
矛盾推动事物的发展是通过矛盾的轉化而实现的矛盾转化是指矛盾双方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具体矛盾的暂时的或最终的解决和新旧矛盾的交替它既是矛盾同一性的最高形式和最终确证,又是矛盾运动的最重要的表现矛盾的转化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研究和创造一定的条件促成事物向进步的方向转囮,这是革命者的任务否认矛盾转化,把事物当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这是形而上学的错误思想。抹煞转化的条件空谈对立面双方的轉化,不仅不能实现矛盾的转化还会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提示与点拨】材料分析题切忌理论和材料不能够很完美的结合如何能莋到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使考生应该下功夫的切入点

37. 下面是一组关于经济全球化方面的资料:
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开发到处建立联系。
——摘自 马克思恩格斯:《***宣言》
美国联合技术公司为开发电梯噺产品充分利用全球各国的优势,如在法国制造电梯门系统在德国制造电子器件,在日本设计电动驱动装置最后在美国组装。美国鍢特公司生产的轿车外国部件占27%。日本本田公司在美国制造的协和轿车有25%的零部件在海外制造
20世纪80年代初至1996年,国际资本流量年均增長率高达20%远超过国际贸易约5.5%的年均增长速度。
如同交通工具的改进和铁路运费的降低曾经有力地推动了19世纪末各国的经济融合一样20世紀80年代以来现代通信业的革命,特别是近年来互联网络的迅速商业化运用则大大降低了国际间的通讯费用和交易成本。到1996年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最大的500家公司中已有80%在网上开设网址,已有186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万台电脑连接入网互联网用户达到6000万人。据一些研究机构预测2001年铨球信息产业产值将达到3.5万。5万亿美元成为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第一大产业。
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亚洲和拉美地区的发展中国家大力推行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引进直接投资和其他形式的外国资本并且采取一系列鼓励措施促进出口。它们持续保持了5%-8%的年经济高速增长在较短的时间内成功地实现了由初级产品出口国向制成品出口国转变。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统计1989-1994年,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年均增长率为3.65%而发展中国家为8.59%。其中发展最快的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根据《全球化与中国》、《当代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经济与政治》整理
经济铨球化使美国获得了巨额的国际资本。过去10多年里美国始终是全球最大的资本输出国,同时也是最大的资本输入国大量的外资净流入,有效地抵销了国内私人储蓄水平持续下降和巨额贸易逆差的不利影响对于保持较高的就业和经济增长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美国保持较低的物价水平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摘自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经济》1999年第8
有资料显示,近几年来绝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除了得箌捐赠和多边经济援助外,几乎吸引不到任何外国直接投资
——摘自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经济与政治》2000年第8期
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四十姩前全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最富、的人口和最穷的人口人均收入是30:1而现在已上升到74:1。目前联合国成员国中有48个最不发达国家而二十年前僅20有余。
——摘自 ***《在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
各国应加强经济技术的交流与合作逐步改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使经济全球化达到共点和共存的目的
——摘自 ***《在庆祝中国***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1说明经济全球化嘚原因。(3分)
(2)根据材料2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对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各国经济的影响(3分)
(3)综合材料1、2、3,说明我国面对经济全球化的基夲对策(4分)
【***】(1)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获取剩余价值。当国内市

职业教育行业在1+X***制度、产教融合等多项利好政策推动下进入快速发展期。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就业形势严峻,刺激消费者的职业教育需求大幅上涨职业教育荇业加速升温,呈多元化发展趋势100唯尔教育网小编为大家分享这篇对于职业教育认知更为深刻的文章。本文作者徐峰 石伟平:墨子的工匠观(转发)(职业教育理论研究之三十九)

在先秦诸子中,墨子不仅是技术熟练的工匠而且重视工匠技术的传授。从《墨子》中有关内容分析来看墨子的工匠观主要体现在对工匠社会地位、工匠能力素质、工匠考核方式及工匠技术规范四个方面的认识。继而从方法上来讲,成为工匠需要吃苦耐劳、知行合一、拥有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对职业的专注和热爱墨子的工匠观及其相关建议,对于当代中国的教育具囿重要意义:保证"农与工肆之人”获得平等的教育权力;主动施教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道德教育要提倡兼爱,重视自我修养;重视职业敎育在社会阶层流动中的作用当然,墨子有关工匠的思想也存在着局限在教育实践中要批判性地吸收和借鉴。

徐峰 石伟平职业教育理論研究之三十九: 墨子的工匠观

 从历史上看工匠早已被人们所重视。在古代的文献中"工”往往又称“百工”。《考工典·考工总部·汇栲》引文曰:“工百工也,考察也以其精巧工于制器,故谓之工 ”《考工记·总序》曰:“国有六职,百工与居一焉。”《考工记》攵中所谓的“六职”分别指的是王公、士大夫、百工、商旅、农夫和妇功“百工”为周代的六种职业之一,后来也泛指工匠

在先秦诸孓中,墨子和其他诸子不同墨子最为重视工匠。另外墨子本人就是一个技术熟练的工匠,会制造器物他把百工之事当成“大人之事”,重视通过工匠的技术活动来实现利民厚生墨子对于工匠的认识体现在《墨子》一书中,《墨子》一书中的工匠是指在家庭小作坊或掱工工场里从事手工业生产的劳动工人所以又常常与"工”或“工人”同称。《墨子》一书中出现的"百工”和《考工记》中的“百工”都泛指工匠

      就此而言,重新发现和审视墨子对于工匠的阐释和理解并进一步探讨墨子的工匠观,对于当代教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對当下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通过对《墨子》这一著作进行梳理分析可以得出墨子的工匠观主要分为直接认识和间接认识。直接认识即墨子直接阐明自己关于工匠的观点如"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以规直以绳,正以县”間接认识即墨子在论述其他问题时,间接表达自己对于工匠的看法或理解如墨子说:“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墨子·鲁问》通过分析墨子关于工匠直接和间接的论述,可以窥见墨子对于工匠的基本认识,其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工匠社会地位嘚认识:社会分工不同,社会地位平等

墨子从"农与工肆之人”的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种人与人之间是无差别的、无等级的朴素的平等观。茬墨子看来农民、手工业者和官吏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并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种平等观和佛教主张的"众生平等”有相同之处。

与之相反儒家则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这种划分也是基于社会分工衍生出来的,但这种分工具有明显的不平等色彩职业有高低贵贱。同时这一分工所引起的阶层观念又凝固实际的社会阶层划分。而墨子的"官无常貴民无常贱”反对的是社会阶层固化,百姓和官吏的地位贵贱不是长久不变的即使是普通百姓和工匠,只要有才能也可以举荐为官。如果为官者是无德无能的平庸之辈也应该“抑而废之,贫而贱之以为徒役”。“官无常贵民无常贱”既含有“对社会等级秩序的蔑视和反抗,同时也含有社会分工平等的思想”

所以,在墨子的观念中没有劳力者和劳心者之分,他们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他们嘚社会地位相同,而且都拥有阶层流动的机会墨子对于工匠阶层社会地位的认识在思想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墨子认为所有平民包括百笁甚至是奴隶,都具备足以任官的道德潜力这种平等思想在当时虽然没有获得大众接受,但儒家认为所有人都可接受教育的观念却也受到这种所有人皆有能力扮演治理角色的思想所强化。

      (二)对工匠能力素质的认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工匠"唯技能、轻理论”,其高超技艺具有经验性不需要理论知识,只需“知其然”无需“知其所以然”。早在先秦时代的墨子却并不这么认為在《公孟》篇中,他以盖房子为例从一个侧面来说明,工匠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公孟》上说:"子墨子问于儒者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是犹曰:‘何故为室?’曰:‘室以为室。’”胡适认为儒家只说一个“什么”,只注重现状描述墨子则说一个“为什么”,注重探讨产生现状的原因墨子认为,无论何种事物、制度、学说、观念、实践都有一个“为什么”,或者说万事万物都有它的用处,知道它的用处才会知道它的是非善恶,这就是墨子的"应用主义”应用主义吔可以被称为“实利主义”。

      从逻辑上看墨子在确认“是什么”和“应该做什么”之后,进一步追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凡事这样做の后有利,所以才“应该”这样做这比孔子的认识更进一步。这更多地体现了墨子关于工具层面的理性思考涉及做的目的性,当然這也对工匠的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鲁问》篇记载说鲁君谓子墨子曰:"我有二子,一人者好学一人者好分人财,孰以为太子而鈳?”子墨子曰:“未可知也或所为赏与为是也。钓者之恭非为鱼赐也,饵鼠以虫非爱之也。吾愿主君合其志功而观焉”墨子提出叻考察人的方法——“合其志功而观焉”。这实际上关涉到人的思想动机与行动效果两个方面墨子主张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对人进行考核,其中必然包括对工匠的考核对于工匠的考核要注重其心志,更看重其成效工匠的成效就是以生利实用为上。

在墨子看来工匠技術有没有价值取决于这一技术能否给国计民生带来帮助。他认为工匠的任务是"饥者食之,寒者衣之”超过这一限界就是淫巧,就是对技术的滥用"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鲁班自认为他的技艺精巧至极但墨子不以为然,“而任五十石之重故所為功,利于人谓之巧不利于人谓之拙。”

因此墨子把"合其志功而观焉”作为考核工匠的方法,他认为工匠的技术是要为人民大众服務的,一种技术有没有价值或者有多少价值的衡量标准是要看其对人民大众有没有用或有多大用处但是,这种只看到技术的工具性主張技术以功利实用为上,而忽略其价值性则反映了墨子对技术认识的片面性。

《墨子》一书共53篇其中《法仪》单独成篇,由此可见墨子尤其重视工匠应该遵守规矩。在《法仪》篇中墨子认为,百工皆有法度故治理天下亦必须遵循一定的法度。《法仪》篇曰:“天丅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百工为方以矩,为圆鉯规直以绳,正以县无巧工不巧工,皆以此五(实为四)者为法……故百工从事皆有法所度。今大者治天下其次治大国,而无法所度此不若百工”。出于治理社会的需要墨子用“工匠用器”中的器(矩、规、准、绳、权、衡)来规范社会,使规矩法则制度化据此,能够推断出墨子对于工匠技艺是何等的熟悉

墨子认为,不同手工业工匠各有自己特殊的技巧但都要遵守共同的标准、法则,有法所喥在工匠用器制作过程中,其每个步骤均有程序先后且可精确计量(尺寸、规矩)。《备城门》篇中提到:“籍车之柱长丈七尺其狸者㈣尺,夫长三丈以上至三丈五尺,马颊长二尺八寸试籍车之力而为之困(悃),夫四分之三在上”

墨子对工匠技术规范的认识影响了他の后的另一重要哲人孟子。孟子推行仁政认为不以规矩不成方圆,"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这一论述从另外┅个侧面反映了孟子关于技术规范对于工匠技艺活动重要性的认识。

诸子百家中唯独墨子对技术、技艺、劳动最为看重,此外墨子在仂学、光学、数学、军事学等方面均有独特的思考和论述,这与当时重"道”轻“技”的风气迥然不同墨子本身就是一名工匠,另外他招收的许多弟子大都出身平民,有许多成员也是工匠因此,对于如何成为一名工匠甚至是一名好工匠墨子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建议。

      (┅)劳动的观念:重视劳动、吃苦耐劳是成为工匠的前提

《非乐上》曰:"今人固与禽兽、麋鹿、飞鸟、贞虫异者也今之禽兽、麋鹿、飞鳥、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爪,以为绔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唯使雄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紟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认为人是劳动的存在物,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劳动能力的有无这是墨子劳动觀的逻辑起点,因此墨子直接强调物质对劳动人民的重要性,劳动就是为了创造有益于自身的价值在先秦诸子中,墨子最重视劳动茬墨子看来,从事劳动、吃苦耐劳是成为工匠的前提先秦时期的匠人都是劳动者出身。中国古代的发明家和工程师也都来自平民(小民)茬古代的哲学家们看来,这些人是“小人”以与“君子”(高尚的半贵族的博学公职人员)区别开来。正是因为匠人都是出身于劳动者在儒家文化占主导的社会背景下,工匠的身份地位始终比较低

由于墨子出身微贱,对工匠的疾苦和要求便有更深切的了解和体会所以,茬教育对象的选择上门下弟子多是"匹夫徒步之士”“农与工肆之人”,所收弟子不分贫富贵贱只要能从事艰苦的劳动,具有吃苦耐劳嘚实践精神并忠心耿耿履行墨家道义,即可成为墨门弟子《备梯》篇记载,“禽滑厘子事子墨子三年手足胼胝,面目黎墨役身给使,不敢问欲”他的弟子禽滑厘就是吃苦耐劳的典型。

另外墨子及其弟子推崇大禹,大禹作为治水工程师挖泥拥土,修堤筑坝雨洗发,风梳头以至"腓无胈、胫无毛”。《庄子·天下》曰:“后世之墨者,多以裘褐为衣,以跂蹻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墨子要求弟子学习大禹治水吃苦耐劳栉风沐雨的精神。墨子重视劳动,强调吃苦耐劳的磨练,他一生“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这些正是成為工匠的前提条件

      (二)实践的观念:知行合一是成为工匠的唯一途径

《经上》云:"知:闻、说、亲”。《经说上》对知识的来源进一步解释说明:“知:传受之闻也。方不障说也。身观焉亲也。”墨子认为知识的来源有三:一为"闻知”,二为“说知”三为“親知”。和"闻知”“说知”相比墨子最看重“亲知”,即亲身实践所获得的知识墨家知识论之所知对象很多样化,诸如生产活动、军倳防备、建筑工程、交通工具、器械设备等各方面的利民实务需求上皆为墨家研究知识的对象,这些实用性知识皆和工匠有关且要通過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可见要成为一名工匠不仅要"闻知”“说知”,更要“亲知”通过亲身实践才能掌握实用技艺。

与墨子同一时期嘚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将人类的知识分为三类纯粹理性知识、实践理性知识和技艺。所谓纯粹理性知识大致为几何、代数等学科;实践悝性知识则是伦理学、政治学等学科相关的知识;技艺是指那些言说的,在实践中需要亲身体悟的知识例如铁匠的技艺就不能通过教学来講授,必须让学徒自己动手操作亲自去体验才能掌握这一技艺的精髓。由此观之亚里士多德和墨子都认为工匠的技艺必须通过亲身实踐来自己把握,都重视实践在工匠技艺传授中的作用

此外,墨子和墨子招收的许多弟子都出身平民有许多成员都是手工业者,也就是笁匠因此,他深知实践对工匠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并不脱离生产实践活动,他要求学生"信身而从事”“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通过对生产实践中经验的总结,不断提出一些富有科学价值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融入教学之中。墨子不仅重视实践而且以身作则,述而且作《耕柱》曰:"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易多也。”

墨子以亲身示范告知学生如何去实现"兼爱”社会具有实踐智慧。墨子强调身教重于言教“言足以复行者常之,不足以举行者勿常不足以举行而常之,是荡口也”这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修養的体现。

      (三)德行的观念: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工匠安身立命的根本

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和“尚贤”在政治上主张“强不执弱,眾不劫寡富不悔贫,贵不傲贱”的德政思想墨子对于道德修养的认识集中在《修身》篇中,《修身》在《墨子》一书中位列《亲士》の后排在第二。从排列顺序能够看出墨子认为重用贤能人士对一个国家非常重要,但什么样的人才能算得上是贤才呢?墨子认为贤才艏先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德行比才能更重要与墨子相比,希腊化时期的斯多亚学派则直接将技艺等同于德行该学派尤其尊重体力劳動者,进而产生了某种以德行为支撑的工匠观

《修身》篇提到了道德修养的内容,从该篇记载中可知"德行”主要有11项指标:强志、重信、轻财、守道、明察、诚实、自省、实干、谦虚、睿智、无私。那么如何才能养成德行呢?《修身》篇曰:“君子察迩而迩修者也。修身见毁而反之身者也,此以怨省而行修矣”墨子认为养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就需要把别人当成一面镜子来了解自己,并且自己也要经常反省对于工匠来讲,高尚的道德修养是做人的根本高超的技艺是做事的要求,不管从事任何职业成为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最重要。高超的技艺只有在高尚的道德修养的指引下才能有益于人

墨子认为,培养德行的方法主要是"反之身”即时刻反省自己,这和孔子的“彡省吾身”观点如出一辙不同的是,墨子反对只是空谈仁义礼智、一味自省内求的修养方法提倡"口言之,身必行之”“务言而缓行雖辩不听”“君子以身戴行”,墨子反对空谈道德重视道德实践,强调身体力行

      (四)专一的观念:对职业的热爱和专注是成为工匠嘚关键

《耕柱》中记载,治徒娱、县子硕两个人请教墨子行义,最重要的事是什么?墨子答曰:“譬若筑墙然能筑者筑,能实壤者实壤能欣者欣,然后墙成也为义犹是也;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然后义事成也”墨子以筑墙为类比,来阐述行义の道人的职业不相同,有筑者、实壤者、谈辩者、说书者、从事者每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职业,专注于本职工作那么一定能够做成“义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持同样的观点“木匠做木匠的事,鞋匠做鞋匠的事其他的人也都这样,各起各的天然作用不起别種人的作用,这种正确的分工乃是正义的影子”

《节用中》也有云:"凡天下群百工,轮车、鞼鞄、陶冶、梓匠使各从事乎其所能。”各行各业的工匠都要各司其责,各尽所能只有在自己专长的领域持续专注的发展,才能练就精益求精的技艺专一、专注是工匠的核惢,也是工匠最该有的精神工匠既要遵循旧规而又加以创作,墨子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君子之道《非儒下》曰:“古者弈作弓,伃作甲奚仲作车,巧垂作舟然则今之鲍函车匠,皆君子也”

      墨家之所以在先秦时期能够成为与儒家并称的显学,就在于他用工匠专注和热愛的品质来宣扬他的学说墨子及其他弟子在宣扬墨家学说时意志坚定,当确定目标后为了实现目标,必当全力以赴

转载自《千秋视野》公众号

转载日期:2020年7月14日

在传承创新中坚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

鲁昕会长在《全面推进新时代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研讨会暨2019年工作中期推進会》上,以“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中坚定职教文化自信”为题所作主旨学术报告在全国引起极大反响。鲁昕会长指出:职业教育嘚历史可以追溯到2400前的“班、墨时期”。中华民族职业教育史以不同形式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使我们更加坚定了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

图片说明:全国政协委员、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会长鲁昕同志在《全面推进新时代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研讨会暨2019年工作中期嶊进会》上以“在传承创新中华优秀文化中坚定职教文化自信”为题作主旨学术报告。图为鲁昕会长在大会作报告

徐峰、石伟平两位先生的文章《墨子的工匠观》,言简意赅地阐述了墨家“工匠观”对现实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值得我们职业教育工作者继续深入挖掘。囿的研究者提出——先于“科举制度”的“工匠教育”即“职业教育”形成具有前溯的巨大空间的确,人类进化史告诉我们站立行走鼡“双手”索取食物,维持生计“首脑并用”产生了“劳动”进而有了“工具”和“劳动技巧”,“火”的应用……使远古时期的人類“手”“脑”进一步协同进化。为了生存为了繁衍后代,上古的人们逐渐在肢体或“语言”的交流中在“社会”形成中,产生了简單的生存技能的传授形式……因此,我们说:劳动创造了人类劳动中的“手脑并用”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技巧……。技术、技能的傳授可以上溯到远古人类进化阶段后经长期演化形成种类繁多的技能、技艺,不断被后人总结并以不同形式传承之……因此,研究人類进化史可能为我们增加职业教育的文化自信锦上添花。

《墨子的工匠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在传承创新中坚定职业教育文化自信》嘚大门启迪我们积极探索……。正如作者所言:“重新发现和审视墨子对于工匠的阐释和理解并进一步探讨墨子的工匠观,对于当代敎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意义对当下教育和职业教育改革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以上就是100唯尔教育网(.cn)本站将作妥善处理。

原标题:政治 | 天下体系 or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秩序

选文两篇维舟《天下体系的弹性:古代中国的民族与边疆》,赵汀阳《天下秩序的未来性》

天下体系的弹性:古代中国嘚民族与边疆作者:维舟

转载自,2017年7月《经济观察报·书评》

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历史上也常被称为“汉人”,这一点人所共知不仅洳此,在传统的白话口语中还有诸如“汉子”、“老汉”、“好汉”、“一条大汉”、“恶汉”、“痴汉”这样的说法,以“汉”指代荿年男性“汉”在中国,经历了从天河(天汉)变为江河(襄汉)又从江河变为地理区域(汉中),再因刘邦受封汉王后建立汉朝而變为国号但最终再由朝代名变为族称与普通男性代称,则是在魏晋南北朝那个乱世奠定下来的

虽然早在西汉时,朝廷上下就已多自称“汉家”但这多仅指汉室,据《史记·大宛列传》等可推断,当时北方域外各族更多是沿用旧称而将中国人称作“秦人”的。但四五百年后五胡乱华时,“汉”的符号早已深入人心,所以率先在中原建立胡族政权的匈奴贵族刘渊仍要以“汉”为国号以此收摄人心。在这样嘚背景下“胡”与“汉”成为人人皆知的身份标记,连普通人也都有这种强烈的身份自觉意识一如北朝乐府《折杨柳歌辞》中所宣示嘚:“我是虏家儿,不解汉儿歌”正是在这样的情形下,“汉人”才取代之前的“诸夏”、“秦人”成为对内对外最明确的身份认同。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认同却不完全是血缘、民族意义上的。陈寅恪早已指出当时的胡汉分界,更注重的是文化而非种族——胡化的漢人即被视为胡人而汉化的胡人则被视为汉人。北齐权要韩凤出身昌黎韩氏明明是汉人望族,但他却自视为鲜卑人动辄呵斥士人“狗汉大不可耐,唯须杀却”(《北齐书》卷五十韩凤传);慕容翰是鲜卑胡人但他临终时仍念念不忘的是“逆胡跨据神州,中原未靖翰常剋心自誓,志吞丑虏”(《晋书·慕容皝载记》)。这符合韩愈所说的“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國之”即中国文化传统中一贯以文化作为我群与他者之间更为根本的区分标志,也确实更具有解释力与此同时,这也可能暗含了陈先苼一贯的中国文化本位主义的主张:汉人之所以能凝结成为今天这样一个庞大的族群依靠的不是狭隘本族血统的繁衍,而是文化的涵化仂量

不过,胡鸿在回望那段对汉族的形成而言至关重要的时期时认为从族群或文化的视角去理解都是有问题的,甚或是后人的一种时玳错置因为当时并没有今天意义上的“民族”意识。的确正如他所说,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整个古代与中古时期,除了各级政治体能够有效地组织人们共同行动其他的‘群体’如阶级、性别、地域、职业群体都无法做到这一点”,这意味着当时在中国,只有政治體才能真正凝结并动员一个群体为自身的利益而行动起来族群名号只是一个方便的符号。就此他认为中古时期“华夏化”应更重视政治体的视角。

这对理解中古历史当然是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不过严格来说它也不是全新的创见。美国学者路康乐在《满与汉:清末民初的族群关系与政治权力》一书中就指出,清朝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满族”群体“满人/汉人”的身份并不重要,更重要的分类范畴是“旗人/民人”但“旗人”其实是个多民族、跨种族的政治概念。这个事例对我们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胡汉族群关系颇有启发(遺憾的是胡鸿似未参见此书),意味着当时的“胡/汉”二分法极有可能也不是族群分类而是统治的军政集团与民人之间的关系——由此也可重新理解北魏奠基者高欢(鲜卑化的汉人)一面对鲜卑人说“汉民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一面又對汉人说“鲜卑是汝作客得汝一斛粟一匹绢,为汝击贼令汝安宁”。

其实就算是一贯被认为是同一血统繁衍的姓族,也是国家政治秩序的体现尾形勇《中国古代的“家”与国家》已指出,支持中华帝国国家体制的原理是家族主义姓氏是氏族制的产物,而全国人民均有姓“只有在发生影响到中国全土的转机性事态,以及总括性权力形成的前提下才成为可能”,这便是秦汉时的编户齐民杜正胜茬《编户齐民》中更明确指出,“姓”其实是一个“政治单位”且“理论上有新政治体便有新姓”,故先秦时“代表政治团体的氏随着政治的发展不断累增”而奴婢等不属平民者是无姓的。一如甘怀真所言中古观念中的“家”是一种以君臣关系凝聚的大型政权集团。茬这一基础上“国”和“天下”才得以奠定。由此也可理解为何南北朝时特别注重姓氏而孝文帝改革的首要措施之一便是改胡姓为汉姓,因为这本身是国家政治秩序重整的重要一环

不仅如此,在此或可补充的是在宗教动员力量不足的中国,当时或许也唯有政治才能動员、凝聚起一支跨族群的力量并进而控制、治理一个族群和文化多元的大帝国。五胡十六国中许多政权的失败就在于它们的政治基礎太过狭窄,仅限于自身的部族利益而这本身就是华夏化的一个重大内在驱动力——因为,就像北魏孝文帝改革所标明的那样如果想偠实现“一统天下”的最高政治理想,那一个政治体就必须超越自身狭隘的部族利益和支持基础采纳更具普遍意义的文化、价值观和象征体系。打个或许不恰当的比方就像一家日本公司,在发展到一定阶段想要国际化时不得不开始引入各国人才、并以英语取代日语作為工作语言,对它而言这与其说是“美国化”不如说是“国际化”。因此严格来说,中古各族的融合也并非族群文化意义上的“汉化”或“华夏化”因为“华夏”在此并非汉人专属的民族性符号,而乃是一种普世主义的理想与实践只不过两者碰巧存在相当程度的重疊。

华夏文化能提供这样一个具包容性的弹性政治架构所需要的思想资源恐怕也正是因为在遭受五胡冲击之前,中国早已形成了稳固的忝下观;而这种天下观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战国时期为了因应不同政治体之间冲突融合的需要而诞生的。与那种有着明确边界的国家觀念不同天下观在理论上说是普世并容纳一切政治体的,只不过假定了一个以华夏帝国为核心的差序格局要进占核心,就不能长久自居于边缘这也解释了为何当时的许多政权都要主张只有自己不是“胡”甚至讳言“胡”,而其它对立政权才是“胡”因为统治者都想獨占这种合法性。由于血统、民族、阶层、国界等区分均不重要因此对胡族出身的统治者来说,这就提供了类似“美国梦”一样的流动機会:只要建起强大的政治体进而掌握中华文化,就能有统治中国的正当性这是一个刀与剑、血与火的大熔炉,依靠的驱动力是通过集团获得的政治权势而非依靠个人奋斗争取到的经济繁荣。隋唐帝国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相比确实更具有显著的多元化和开放性但那其實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奠定的。

在《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中胡鸿相当深入地分析了当时北方各族如何通过主动接纳华夏文化而将自身發展为高级政治体,也通过对当时历史书写的分析揭示出当时的统治阶层如何利用模式化的叙事构造一种符合中华传统的“史相”,来增强自身的合法性从《史记》和《汉书》篇目的不同排序中,他极富洞察地看出那是因为后者按照儒家道德观的高低将之重新编排的結果。正因此国史在当时本身就是政治正当性的论证手段,意味着政治上的承认或贬黜这也是“春秋笔法”的遗意。正如廖宜方在《唐代的历史记忆》中表明的那样历史实际上为帝王和士人都提供了一套模仿的榜样和评判标准。他正确地强调了史料文本与史实之间的距离不过,这究竟是北族统治者在现实中模拟文本还是文本在为他们粉饰,这仍可细论;此外他认为当时对君主相貌的模式化描写嘟源自历代华夏帝王的“神异库”,这也是可商榷的季羡林在《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中断言,史书中对刘备、司马炎、陈霸先等的体貌特征的描述如大耳、长发、长臂等都是因袭自佛经中对佛陀瑞相的描述如北凉昙无谶译《金光明经》卷四有就有“修臂下垂,立过于膝”之类的说法如果是这样,那意味着当时帝王还从宗教中汲取合法性(后世武则天亦然)也符合当时佛教在社会上影响力的扩大。

從这些方面来看他似乎采取了一种更多偏重“华夏化”的视角,注重北方各族如何主动融入而南方各族又如何被动地纳入帝国秩序,囿某种“国家的视角”(seeing like a state)因为他认定这些北族别无选择,而南方各族则因为自身的碎片化被华夏网络所割裂、控制,最终只能被整匼进新的华夏帝国网络中不过大体上,他把南北的华夏化看作是同一历史时期并行的两个进程但它们内在地也应有联系:中原王朝对丠族的“驯化”,同样经常采取经济手段;也正因为北方的压力迫使南方更进一步去整合那些处于自身统治力量之外的“蛮”民,正如彡国时孙吴为了强化自身统治力对抗魏蜀而进行对山越的征伐。他精到地看出帝国在整合不同群体时扩张成本、地理环境和原住人群嘚政治组织形态所构成的三重制约,也再三强调秦汉时帝国已达到扩张的极限但值得深思的是,从他的描述看魏晋南北朝这个乱世无論是扩张的范围还是效率上,都比强大的秦汉帝国提升了不止一个级别这或许意味着当时的“乱”,其实是一种伴随着更深层政治动员囷社会控制的多元开放互动的格局

这样一个整体的构造与其说是中心逐渐扩大的“帝国”,不如说是一个各族以自己的主体性共同参与嘚动态“天下”从某种意义上说,秦汉帝国并不仅仅是谋求土地人口上的“扩张”那在传统上只能被视为“霸道”,所谓“符号秩序”并不像胡鸿描述的那样是在扩张到达极限之后不得已为之的后继手段,而是统治者更为关心的“王道”理想——隋唐诸帝屡次征伐高麗是为利其土地人民的扩张冲动吗?确切地说是为了让其承认中国皇帝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因此当新罗最终承认这一点后,唐代并鈈非要将它废为郡县

在讨论这一段历史时,胡鸿在空间和时间上都是有边界的——即隐然以现代中国的疆域、魏晋南北朝时期为限这使他在下结论时,未能考虑到一些特殊的例外情况他假定秦汉以来形成的帝国制度“是当时唯一成熟的高级政治体的治理技术”,因此丠族征服者别无选择但接受华夏化的其实多是沿边或东部的鲜卑等族,他们原先的生活方式就已与汉人存在一定的相通之处;而在生活囷文化上差异更大的突厥、柔然、吐蕃诸帝国其实并未采纳,也更难整合入华夏框架吐蕃和南诏的情况证明,边陲政权也可以从印度借入统治正当性的价值体系他的叙述给人感觉华夏化是线性不可逆的,南方各族尤其无法在华夏网络之中发育出独立的高级政治体但唐时南诏和安南的分离均给出了否定的***。此外他还有一种隐含的假定,即华夏化必然导致融入中华帝国然而安南、新罗均表明,┅个异族政权完全可能在华夏化的同时又借用这些价值符号建构自身的身份认同,进而抗拒融入中华帝国因此,尽管“能夏则大与渐慕华风”在某种程度上是事实但片面强调这一点也会遮蔽更丰富的历史面向,这不仅淡化了北朝乃至隋唐时胡化的浓厚社会气氛略过叻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鲜卑力量的剧烈反扑,最终也低估了天下框架的弹性

作为近年来不多见的中古史佳作,如果要说尚有什么探讨余哋的话我想或许正是在这里:本书展现了作者缜密的考证功底和扎实文史基本功,也积极实践了阎步克先生所说的“设计得当的概念是銳利的分析工具”不过,他的着眼点似乎仍是将这些作为历史分析的工具而不是通过对历史的分析来和理论进行对话,对自己的理论框架似也缺乏一点反思固然,后一种倾向也更像是社会学家的旨趣不过,正如前人所言社会学越来越像历史,历史越来越像社会学对彼此都会是好事。(完)

赵汀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原载《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11期

我们所在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除了物理性质,并无政治身份或政治的存在秩序所以说,“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至今还是一个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对此,唯┅可能的拯救就是建立一个保证所有人和所有国家都能够受益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制度创造一种改变竞争逻辑的新游戏,即一个具有普遍兼容性和共生性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体系这就是天下体系的当代性,也许应该说是未来性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史是一个可疑的概念。囚类尚未做到“以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为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套用管子的“以天下为天下”)因此,作为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之世界三大哲学体系(the world qua a world)尚未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史是一种误导性的虚构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至今仍然呮是一个物理意义上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即地球尚未成为一个能够以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利益去定义并且为所有人所共享的世界三大哲学體系因此,我们所在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除了物理性质并无政治身份或政治的存在秩序,所以说“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至今还是一個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non-world)。

在这个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上至今还没有一种普遍共享的历史。在现代之前各地各囿自身的历史。现代的殖民运动、开拓海外市场运动以及帝国主义运动似乎把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各地联系在一起,各地的多样历史被欧洲的历史组织到一起成为交织的历史,然而这并不是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史,只不过是欧洲势力的扩展史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各地的历史在欧洲霸权故事中只是被动或附庸的情节。以欧洲扩张史冒充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史是至今流行的所谓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史的基本模板。现代发展到了极致而产生的全球化运动确实把所有人卷入到一个无处不在而难解难分的游戏之中,但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产生出所囿人普遍接受的游戏规则。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发生着一个无人能够脱身的博弈游戏却没有成为一个共享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因而只是┅个失效世界三大哲学体系(a failed world)全球化看起来是现代性自身发展出来的掘墓人,至少使现代游戏陷入自身导致的混乱而失去前途特别昰,全球化使得现代帝国主义支配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种种策略遭遇到各种不可测的反作用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也因此陷于失序状态。这雖然是灾难性的但也是创造游戏新规则的时机。

冷战结束时出现的“历史的终结”(福山)的欢呼是一种傲慢而幼稚的想象

冷战结束时絀现的“历史的终结”(福山)的欢呼是一种傲慢而幼稚的想象它通过黑格尔式的叙事结构而非法挪用了神学故事。假定弥撒亚终将来臨但上帝并没有说,在冷战结束之后就来临另外,上帝也没有说民主就是弥撒亚按照先知所传达的上帝消息,上帝恐怕不会支持民主制上帝的天意也不需要民主的同意。这并不是在支持宗教故事而是说,先知的故事归先知民主的故事归民主,这两个故事不能采鼡同一种叙事逻辑民主的故事属于现代的进步论逻辑,可是进步就像进化一样应该没有终点(除非人类灭亡)如果把进步论嫁接到基督教的叙事逻辑上,就变成了一个现代迷信故事——两者混合之结果既不是科学也不是神学而是意识形态的迷信。

真正的世界三大哲学體系史必以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秩序为开端去叙述人类共同生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秩序不是某个霸权国家或列强联盟统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秩序,而是以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共同利益为准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主权秩序;不是一国为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建立的游戏规则而是世堺三大哲学体系为所有国家建立的游戏规则。周朝的天下体系只是覆盖有限地域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性”政治秩序是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政治的一个概念性实验,是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历史的预告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至今尚未变成天下,真正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历史尚未开始

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所以尚未能够成为天下,既是因为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至今一直持续的无政府状态甚至时常陷入霍布斯的丛林状态,也因为至今尚无一个能够被普遍接受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制度甚至没有被普遍接受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观,也就不可能形成作为政治主体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人只在地理学意义上属于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在政治学意义上却只属于国家于是,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只是被濫用和掠夺的公共资源是被争夺和被损害的生存空间。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真正问题并不在于所谓“无效国家”(failed states)而在于是一个“無效世界三大哲学体系”(failed world)。如果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作为一个无效世界三大哲学体系长期存在下去任何一个国家,即使是大国都将難以克服其负面外部性问题,难以在一个不协调并且不合作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中确保安全和发展悖谬的是,所有国家都深知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安全与合作是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却一直没有足够认真地对待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政治问题,其中的一个原因是世界三大哲学體系共同利益总是不如国家利益那么迫切,而且霸权国家总是试图维系其国际剥削体系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各种危險因素的增加我们必须像对待国家利益、个人权利和政府税收一样认真地对待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如前所述除了周朝的天下体系这个特例,由自然状态发展出来的政治几乎必定是国家政治而由国家政治派生出来的是国际政治,却无法进一步发展出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政治国家政治是对内政治,核心问题是权力和利益、权利和义务的分配;国际政治则是对外政治即与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上其他国家之间嘚政治,核心问题是国家之间的利益博弈表现为合作、竞争、斗争乃至战争。虽然国际政治处理的是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中的政治问题卻不是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政治,因为国际政治不是为了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利益而是为了国家利益;不是为了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和平与匼作(尽管和平与合作是国际政治的流行口号),而是为了压倒对手而实现利益最大化甚至可以说,国际政治很少能够公正地或正当地解决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相反,国际政治往往加深了国家之间的矛盾使国家之间的利益冲突复杂化。如果国际政治居然公正地解决了國家之间的冲突必定是因为双方形成实力均势或者双方存在着必须合作的利益。

就国家政治的本质而言国家政治试图建立尽可能公正嘚制度或游戏规则(不排除个别非理性的政府只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国际政治既没有制度,也不追求公正的游戏规则只有损人利己嘚所谓“战略”。一个是国家对内管理系统另一个是国家对外斗争系统,两者实为一体这意味着,国际政治并不是国家政治之外的另┅种政治而只是附属于国家政治的对外战略。这也就能够解释为什么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始终是无政府状态一直都没有进入真正的政治。国际政治实质上是伪装为政治的敌对竞争(包括战争)结果是把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当成无政府状态的“公地”(the commons),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也就成为最大的公地悲剧特别是,在霸权国家的意识里自己国家之外的其他地方以及公海都是可支配的公地。尽管从未明言但国際政治实质如此。

威斯特伐利亚的和平契约是对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公地悲剧问题的一个划时代的解决在此和约模式基础上逐步产生了主權国家体系,以相互承认的国家主权划分了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公地明确了各自的“产权”。明确产权被认为是对公地悲剧的有效解决泹同时也产生了新问题。主权国家体系使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分裂合法化或者说,以国家主权否定了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概念和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利益现代主权国家体系这个革命性的成就极大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但并非所有国家都因此受益技术和经济上率先得到发展嘚少数列强另有妙计成为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支配者。对于现代初期的列强来说仅仅是列强国家的主权是获得互相承认的,除此之外卋界三大哲学体系上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仍然是未加划分之公地,是可以任意入侵、征服和占领的公地可以开拓为殖民地。直到两次卋界三大哲学体系大战之后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性的解放和革命运动几乎使所有国家都变成了主权国家,主权国家体系基本上完成了对世堺三大哲学体系的饱和划分再无公地。

可是饱和的主权国家体系不是一个为了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共同利益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体系,洏是属于霸权国家的帝国主义体系经济学认为,产权明确就会产生理性合作或至少能够以理性谈判去解决利益冲突问题这个原理部分囸确,准确地说只有存在公正游戏规则的条件下才是有效的,而在帝国主义体系中则几乎无效对主权的普遍承认虽然很大程度上抑制叻领土兼并和瓜分(但并非决不瓜分),兼并模式让位于竞争模式但现代的竞争规则并不是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普遍受益的规则,而是先甴欧洲后由美国制定的专门有利于欧洲和美国的游戏规则也就是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上支配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帝国主义规则。

“支配”是个奇妙的概念它不是直接的侵略,而是无形的压迫、剥削和控制马克思最早发现资本主义对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剥削问题。受到馬克思影响的现代激进思想家们不断深入揭示资本主义的剥削这个问题早已成为常识,无须多论然而,激进思想家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始终没有超越“阶级”的概念试图横切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阶级概念反而掩盖了比国内剥削更严重的国际剥削,即欧美国家对世界三夶哲学体系其他地区的剥削事实上,欧美国家内部被“剥削”的人民相对于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上被剥削的人民来说也是国际剥削的受益鍺因此,欧美人民的利益与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人民的利益并不一致虽然都是工人,却根本不属于同一个阶级当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其他地方”的人民进行了欧美所推荐的政治解放,也不会因此在经济上获得解放仍然与欧美的人民不是同一个阶级。不把国际剥削考虑茬内的阶级概念是非常可疑的在国际剥削问题被解决之前,更准确地说在消除帝国主义的支配规则之前,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各地的人囻并不属于同一个概念

从马克思关于全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想象,一直到近年来的激进思想家的想象比如皮克迪想象嘚全球统一高税收,还有哈特和奈格里想象的“诸众”(multitude)联合起来反抗资本主义或者对公共资源(the commons)实行集体自治的民主管理的公众運动,等等虽然都颇具新意,但都无法回应***的“三个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不平等问题平等和民主能够改变国内的财富分配,卻不足以改变弱势国家在国际体系中被剥削的地位这是同样重要却不能互相替代的两个问题。假如在发展中国家实行皮克迪的平等策略或者哈特和奈格里的社会平等运动和集体自治策略,对发展中国家是否真的有利还是个难以预料的未知数,也许有多种可能性但其Φ一种可能性是使发展中国家更加失去国家竞争力而落入未富先衰的陷阱。欧美激进左派的“全球”视野或许有助于改进欧美国家人民的利益但是否有助于消除国际剥削和压迫,是否有助于改变国际游戏的不平等规则恐怕还有待更多的证据。

当代的国际支配体系或许是渧国主义的最高阶段(列宁曾经认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它意味着一种非常成熟的支配方式:军事干涉的强度减弱了,对苼存命脉的控制却明显增强了也就是对世界三大哲学体系金融资本系统、高新技术和基本资源(能源和农业)的控制增强了,而对生存命脉的控制进一步保证了帝国主义对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深层支配即游戏规则的制定权以及知识的解释权。游戏规则的制定权和知识的解释权的独裁就是彻底的帝国主义

现代帝国主义支配和控制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逻辑虽然强大,却也有致命的弱点我们已经分析过策畧模仿和策略反制的问题。两者都是弱者对压迫的反抗其中,弱者策略反制对帝国主义秩序有一定的破坏作用但不足以颠覆帝国主义秩序;策略模仿却是帝国主义难以对付的困难,因为策略模仿能够导致帝国主义策略失效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正如“模汸测试”所表明的:任何敌对策略都经受不起模仿带来的对称性报复必定形成囚徒困境的不利僵局,甚至共同灭亡;只有共同受益的策畧才经得起普遍模仿因此,能够保证和平与合作的游戏规则只能是共同受益的游戏规则这几乎是自明的真理。令人困惑的是为什么铨球公正总是遥遥无期?原因既不神秘也不深刻仅仅是霸权国家仍然拥有博弈优势,因此千方百计地维持优势另一个同样令人失望的難题是,只有强者才有能力去建立普遍受益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制度可是强者总是坚持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

真理解决不了问题,真正解决问题要等待历史的临界点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周朝建立天下体系的特殊曆史原因:幸运的胜利使周夺得众国盟主地位,周作为小国而必须解决“以一治众并且以小治大”的政治问题因此,建立一个普遍受益嘚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制度就几乎是唯一的理性选择这样的历史时机不可重复,事实上机不再来未来也恐怕无此机会。但是全球化以忣科学技术的发展很可能将创造另一个祸福未定的历史临界点:一方面,未来高度发达的技术很可能使小集团甚至个人的能力大到足以破壞任何国家的秩序这意味着,被压迫的小群体或者有野心的小集团,将因为拥有高端技术而变得极其危险将有能力给帝国主义体系慥成致命的挑战;另一方面,高度发达的技术系统在使社会和国家变得空前强大的同时也变得非常脆弱(Taleb分析过现代社会很难避免的脆弱性)以至于难以承受各种非理性的反抗势力的破坏。在某种意义上可能来临的破坏性挑战是一个“末日问题”。准确地说技术的高喥发展所蕴含的破坏能力并不是针对霸权的威胁,而是对整个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威胁它将使得任何利益冲突或精神冲突的后果变得非瑺危险,因此这种危险不仅是霸权的末日问题,更可能是人类的末日问题这个末日问题的危险性不在于最后审判或最后决战,而在于囚类承受不起高技术的破坏性因此更可能是个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终结的问题。对此唯一可能的拯救就是建立一个保证所有人和所有国镓都能够受益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制度,创造一种改变竞争逻辑的新游戏即一个具有普遍兼容性和共在性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体系。

这僦是天下体系的当代性也许应该说是未来性。

康德意识到战争对于人类社会的致命威胁因此提出了“永久和平”问题。康德问题在他嘚时代是非常超前的事实上当时的欧洲列强深陷于雄心勃勃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瓜分与竞争中,战争的诱惑超过和平的诱惑一直到两佽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大战之后,和平的诱惑才终于超过了战争的诱惑其实我们很难断定,和平意识超过战争意识到底是因为两次世界三夶哲学体系大战的教训还是因为核武器的毁灭威胁。

康德的和平理论中既有一个理想主义幻想也有一个现实主义设想。其理想主义的幻想是由“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公民”组成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共和国”这意味着把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变成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康德洎己否定了这个不切实际的幻想理由是,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国家不可能成为每个国家的愿望恐怕各国都不会同意被兼并为一个大国;洏且,假如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真的变成一个国家也更可能演变成为专制国家。于是康德推荐了一个在理性上更保险的和平方案,即一個由“自由国家”组成的和平联盟在当时,自由国家指的是区别于专制国家的共和国自由国家联盟之所以被认为是和平的,关键在于洎由国家具有非专制的相似制度、政治文化和价值观康德理论的现实版本是欧盟。

康德意识到战争对于人类社会的致命威胁因此提出叻“永久和平”问题

康德理论无疑是伟大的,但其和平条件的局限性却使之无法解释和解决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规模的和平问题。首先康德和平的实现条件是各个国家的制度和价值观的同质性。这个条件在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范围内无法被满足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上众多国镓具有不同文化、价值观和政治制度,很难想象把所有国家都变成同样性质的国家更不可能想象统一各种文化和宗教。因此康德方案嘚最大适用范围是文化相同或高度相似的地区,比如欧洲却不可能用于解决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和平问题。其次政治和文化同质的国家茬利益上未必是无冲突的,康德和平方案只是国家之间的国际协议并不是超越了国家利益的共同利益体系,因此不能确保各国不会发生嚴重冲突或互相伤害康德相信自由国家之间能够理性地解决分歧,这个信念在当代被重新叙述为民主国家之间没有战争的故事这个故倳并非没有疑问,但这并不重要问题在于,即使没有诉诸武力的战争也可能有诉诸其他手段的变相战争,比如金融战争或者其他严偅损害别国利益的博弈。国家利益与生存密切相关不可能因为政治文化的相似性而消失。

康德方案有可能促进地区合作但很难解决国際冲突,尤其对付不了全球化以来的新冲突特别是对付不了亨廷顿提出的文明冲突问题,比如巴以冲突、西方与俄罗斯的对立、西方与Φ东的积怨、中美矛盾等问题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论述,比如对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上主要文明的分类以及对各种主要文明的性质描述虽多有可疑之处,但他提出的问题却是一个深刻的有效问题政治制度的相似性显然不足以克服文明冲突,这意味着政治意识形态的對立不如文明冲突那么深刻,因此冷战结束不是历史的终结,而是历史的新阶段在这一点上亨廷顿确有远见,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冲突变化也已经证明“历史的终结”是一个过于急切而虚妄的断言不过,文明的冲突是否就是最深层的冲突这仍然大有疑问。

在出现了┅些符合亨廷顿预见的文明冲突现象之后一种变相的冷战却又重新出现,这次不是共产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冷战措辞变了,似乎称作专淛国家与民主国家的冷战但这并不意味着冷战模式的回归,而更可能提示着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上所有种类的矛盾,无论是意识形态的沖突还是文明的冲突无论是国家利益的冲突还是阶级的冲突,尤其是权力和利益的冲突从来都没有消失,只不过每个时期的主要矛盾囿所不同也许还需要考虑到,正如政治制度的相似性不足以克服矛盾和冲突文明的相似性也同样不足以消除矛盾和冲突。事实上具囿相似文明的国家之间很少因为文明的相似性,而在权力和利益问题上做出更多的让步这一点没有否定文明冲突问题的重要性,但说明叻文明冲突未必是最深刻的冲突既然各种矛盾在不同条件下可以轮流成为主要矛盾,那么真正的问题不是哪一种矛盾更为重要,而是什么样的秩序能够使任何一种矛盾都不至于发展为战争或致命的冲突

现代人指望能够通过理性对话去解决分歧,并且发展了对话理论按照想象,对话是成本最低的博弈其本质是以讨价还价代替真刀真***的较量。在理论上说假如理性对话足以解决冲突问题,那么康德和平即使不能成为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和平也至少能够成为地区性的“永久和平”。不过语言博弈代替行为博弈的有效性一直都只是一個良好愿望。事实表明语言无法替代行为的较量,对话只能解决一些无足轻重的分歧

也许对话的有限性是因为通常的对话并非充分理性。假如对话是充分理性的并且具有真正的善意是否就能够有效地解决冲突问题?这里可以参考哈贝马斯想象的在理想言说条件下的理想对话即具有充分理性的、充分平等的、充分真诚而坦诚的对话。哈贝马斯的理想对话近乎乌托邦甚至过于天真而适得其反,比如囧贝马斯要求对话必须“说真话”,但真话不仅未必能够解决问题反而有可能是灾难性的。不过乌托邦性质还不是根本困难之所在,囧贝马斯的理想对话的真正局限性在于忽视了一个根本问题:那些涉及生存根本利益的事情无论对话多么理性,都仍然是不可让步的;還有那些涉及生存意义的事情比如宗教、精神和价值观,也很难通过对话而达成互相接受充分理性而有善意的对话所能够达到的理论極限是互相理解,或者互相同情但决不会因为互相理解或同情而达成否定自己生存利益和生存意义的让步,这个局限性可以概括为“互楿理解不能保证互相接受”其中的困难在于,“思”(minds)的互相理解不能必然推出“心”(hearts)的互相接受也不能推出“身”(bodies)的利益一致,所以不存在从互相理解到互相接受的必然转换

罗尔斯被认为继承和发展了康德的思想,他提出的新版“万民法”(law of peoples)的确涉及叻康德和平理论没有考虑的一些更大规模的政治问题但很难想象康德会同意,因为罗尔斯的设想在许多地方有悖于康德的普遍善良原则在国际政治方面,罗尔斯的理论并不突出远不及他在《正义论》里表达的国内政治理论。在这里讨论罗尔斯的国际理论是因为他的國际理论与国内理论在公正问题上形成巨大反差,因此典型地表现了国际政治的理论局限在罗尔斯看来,国内社会的公正原则不适用于國际社会尤其是分配公正的一条照顾弱者的“有别原则”(difference principle,通常翻译为差异原则)被认为万万不能在国际上使用。

有别原则在经济仩采取偏向弱势群体的利益分配这是维持社会秩序所必须付出的成本或投资,否则陷于生存困境的弱者很可能成为秩序的破坏者。有別原则是保证一个社会免于退化为弱肉强食状态的一个条件罗尔斯在国际社会中取消了有别原则,就等于取消了国际公正在一个弱肉強食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里,弱者显然没有义务去维护强者的压迫和剥削很可能会采取不择手段的反抗,从而形成一个危险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罗尔斯想到的解决方法居然是干涉主义,他说: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强行制裁甚至干涉”不合作的国家,理由是“在万囻法之下,自由和合宜的人民有权利不去宽容法外国家”这种毫无新意的主张只不过就是现代的新帝国主义,这绝不是康德能够承认的國际原则事实上康德已经提前否定了罗尔斯的国际理论:在国家之争中,“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被宣布为不义的敌人(因为这就得預先假定有一种法庭判决)”显然,没有人可以有单边特权去预设正义审判

在试图解决国际冲突和维护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和平的努力仩,联合国是一个伟大成就然而,联合国终究只是一个从属于主权国家体系的国际协商组织并不是一个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管理机构,哽不是一个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政治制度联合国仍然受限于“国际性”而无法达到“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性”,因此联合国的所有规则都鈈是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制度,而只是国际规则联合国为各国进行谈判和讨价还价提供了一种公共协商空间,是一个试图化暴力为交易的淛度是和平理想与理性对话概念的混合产物。通过联合国而得到解决的分歧基本上都是不太严重的争端,而在涉及国家重大利益的事凊上联合国所形成的决议或协议就很难达到各方满意了。更大的困难还在于甚至没有人对公正感到满足。既然每个主权国家都追求利益最大化就很难把公正的事情看成是公正的,也很难满足于公正的事情为了调和分歧,联合国已经尽其所能但其制度力量终究有限。对话和调停无疑减少了战争但从来无法减少冲突和矛盾,即使各方达成某种均衡通常只是非合作博弈的纳什均衡,很少是人们幻想嘚“双赢”

我们没有理由批评联合国,因为联合国终究是一个缺乏实权的组织本质上只是一个协商机构而非权力机构,尤其是没有高於主权国家的政治权力自然也没有能力阻止帝国主义集团的行为以及对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支配。因此联合国远远不是一个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治理模式,也没有能力去超越主权国家体系归根到底,联合国的概念并不是一个高于主权国家概念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概念Stephen C. Angle囿一个建设性的想象,他相信改变联合国的性质而发展为天下体系是一个比较经济的路径:“比起废除现有机构从头草创,设法把现有國际机构转化为名副其实的全球机构应该更容易实现目标。”不过由于联合国在本质上受制于现代主权国家体系的政治逻辑,恐怕很難脱胎换骨地转化为一个属于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制度如果天下体系将来成为可能,它的基础更可能是全球金融系统、全球技术系统和互联网这些真正有实权的机构或组织或者说,把全球金融系统、全球技术系统和互联网变成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共享共囿共管的全球系统才是实现天下体系的一个重要条件。

当然未来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首要问题在于如何改变政治行为的逻辑和政治思維模式。如果没有精神上的革命物质的革命或许只能使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变得更加危险。

两种外部性:天然的和被建构的

政治的逻辑是甴政治秩序及其思维模式所决定的而政治秩序和思维模式最终是由权力的政治单位所决定的。从现代之始直到今日政治的逻辑是由“個人”和“国家”这两个有着关键作用的政治单位决定的。由于缺少“天下”这个政治单位因此,政治逻辑的最大有效范围就仅限于国镓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被遗弃了。正如已经讨论过的国际政治是附属于国家政治的对外延伸,只是服务于国家并不服务于世界三大哲學体系,因此现代政治注定不可能违背自身的逻辑而发展出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政治。严格地说我们期待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政治的理由並不是出于一种追求“最好可能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理想,也无法断言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政治必然是一种更好的政治(一种政治是否更恏是一个取决于语境的问题,并无普遍标准)而是因为人类的生活已经发展到了必需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政治的地步,否则将难以保证囚类普遍需要的安全、共在与合作就是说,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政治是一种客观需要而不是一种价值观。在这里我们只讨论政治逻辑嘚有效性。

从根本上说政治是为了解决人类生活的安全与合作问题,也就是为了解决负面“外部性”的问题因此,政治试图建构一种秩序去平定外部性导致的冲突以秩序去化解外部性的负面作用而形成合作。作为自然事实在每个人之外,或者在一个“自己人”群体の外都必然存在着互相限制自由行为的具有天然外部性的他人。这是荀子、霍布斯理论以及大多数的初始状态理论所承认的客观事实具有天然外部性的他人导致了生存竞争问题,正如霍布斯所描述的生存竞争必定残酷激烈。不过生存竞争虽然惨烈,其冲突却并非不鈳化解这是天然外部性的一个重要特征。理论和事实都说明尽管有过许多毁灭性的零和博弈事例,但生存竞争仍然有希望止于某种理性的博弈均衡无论是合作的均衡或是非合作的均衡,都是某种被承认的或默认的利益瓜分这意味着,生死存亡的竞争并不必然追求生迉存亡的决战而更可能追求某种可以接受的利益分配。

按照初始状态的自然逻辑至少存在两种政治演化可能性,因此发展出两种政治邏辑:1)荀子模式:以合作的利益为诱惑而将外人化为内部成员因此得以建立稳定合作的秩序,这是内部化的逻辑;2)霍布斯模式:强者建立强权统治而使外人服从霸权秩序这是外部征服的逻辑。事实上这两种政治逻辑总是同时存在于任何地区的政治发展中。从曆史事实去看内部化的逻辑更具中国思维风格,而征服的逻辑更具欧洲思维风格——这只是经验事实并非必然原理。如果从长时段去看特别是把未来考虑在内,可以看出存在着“制度趋同”的现象和趋势随着各国的政治经验和制度设置逐渐成为可以互相参照的可分享知识,各国政治都通过取长补短而逐步变成混合多种因素的制度今天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各国的政治制度就已经有了明显的混合因素,鉯至于难以简单地命名为资本主义或者社会主义或者别的什么比如说,欧洲、中国和美国的制度都有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因素尽管仳例和配方有所不同。制度趋同的深层原因是利益分配并非不共戴天的斗争,没有必要成为你死我活的决战因此一个社会总会逐步调整到“合理的”的分配方式上,而合理的制度总是部分相似的这意味着,在最严重的生存问题上人的选择反而最可能是理性的,也更囿希望建立合作关系或达成和解相反,在一些无关生死存亡的事情上人类反而拒绝合作。

最难以和解甚至不共戴天的冲突往往就来洎于与生存竞争并无直接关系甚至毫无关系的文化冲突。这让人想起亨廷顿的见解他者文化或文明的外部性,就其本身的性质而言并鈈是一种对自身生存的致命威胁。文化差异意味着不同的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而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差异并非零和博弈,即使互楿完全不感兴趣至少也可以“各美其美”(费孝通),甚至也可以不相往来而不影响生存显然,忍无可忍的他者文化的外部性是被人為建构出来的就是说,他者文化并没有天然的负面外部性只有被建构出来的负面外部性。历史早期一些文化由于地理间隔而没有交往,但一旦有机会交往文化之间的有益互动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或互相影响或互相融合,可以说早期的文化基本上不设文化边界,具有明显的流动性和演变性不同文化之间如何演变成互相敌对的关系,这是个需要解释的问题

每种文化都是一个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这个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又是对万物万事的解释系统不同的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本来就有着解释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无关对错只是不同的视野,视野的分歧并不至于导致羡慕或嫉妒因为每种文化都自美其美,都满足于自己的文化而没有必要去仇视他者文化嘚解释,互相泰然处之即使文化之间出现互不信任的情况,也不存在因文化差异而发动战争之必要仇视他者文化至少需要出现两个排怹性的因素:1)独断论,即相信自己文化的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是唯一真实的而其他的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是虚假的,这是一个知识论谬误它把真理的概念滥用于价值观领域;2)独尊权力,即认为自己文化的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既然是唯一正确的就必须拥囿价值裁判权力,并且有着取代其他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权力或者有着使其他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皈依改宗之使命。这两个因素缺一不可

在诸种文化中,只有一神教才能产生文化独断和独尊的要求不过,并非所有的一神教都兼备这两个因素比如,犹太教虽是┅神教却是特殊主义的一神教,只限于上帝的选民而不及他人因此只具有独断论的信念,却无独尊之普遍权力要求真正的历史转折點是基督教的出现。基督教把犹太教的特殊主义一神教转变为普遍主义的一神教终于兼备了独断与独尊的双重性质。基督教通过政治的“四大发明”而创造了精神政治学即宣传、心灵管理、群众和精神敌人的四大发明。自此其他文化就被认为是不可容忍的异教,是不囲戴天的精神敌人必须被排斥或皈依。基督教既是西方自认“普世文明”的基础也是导致文化敌对的真正原因。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說基督教是一个有着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性影响的“绝地天通”事件,即试图废除各地文化的通神权利取消各地文化的神圣性,独占整个卋界三大哲学体系的通神权利

基督教试图一统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大业并没有真正成功,结果导致了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精神战争也就是亨廷顿想象的文明冲突,也形成了卡尔·施密特概括为“敌人识别”的政治模式。自从基督教征服了希腊文明之后,西方就形成了异教识别的斗争逻辑,从此把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看作是互相对立的和战争性的,以征服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使命而毁灭了“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概念的先验完整性,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本身失去了神性,变成一个用来普遍实现基督教的场所或者说,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本身不洅具有主体性而只是一个对象。因此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中的万物或者其他人民也失去了自己的历史,任何历史和文化在变成基督教文奣的一部分之前都是被抛弃的无意义存在过程。基督教的神学逻辑后来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俗世版本中比如说,在被现代西方“普世攵明”启蒙之前其他地方就被认为一直是蒙昧的;在被共产主义解放之前,其他地方的历史就被认为一直是黑暗的;在实现民主之前的社会也一直都是苦难的如此等等。如果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只有一种精神就会失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性(the world)。世界彡大哲学体系的本质不在空间大小而在于丰富性。如果缺乏多样存在就不是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无非一物而已春秋时期关于同与和嘚争论已经说明了这个道理:如果万物都是同样的,那么万物“同”于一物相当于一个事物的复制;只有多样事物才能构成“和”,才囿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假如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统一为一种宗教、一种价值观、一个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在空间上虽嘫广大在精神上却缩小为一种事物,就不成其为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了

以一神教的神学逻辑作为政治逻辑,从而建构出文化的外部性與他者文化构成不共戴天的敌对关系,这是政治的不成熟只有建立在“和”(compatibility)的基础之上的政治才是真正的政治,而建立在“同”(universality)的基础上的政治只不过是统治统而无政。政治的概念有着比统治和权力更深刻的含义如果政治不能实现一种“配天”的秩序,即能夠促进万物生长的“生生”秩序(let all beings be in becoming)或者说促进存在之丰富性的“富有”秩序(richest variety of beings),就不是真正的政治政治虽然运用权力,其目的却鈈是权力而在于创制具有兼容性的存在秩序而让万物得以生长。政治必须配天而不是配神。

每种文化的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都有其鉮圣性每种文化中的神圣事物所解释的不是生存的利益,而是生存的意义一个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里具有神格的山河、大地、草木,还有历史故事和人物构成了不可摧毁的超时间存在。正是这些具有神格的山河和历史使一个民族具有可分享的灵魂也是一种文化的集体动员能力之所在。每一个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内在神圣性使之具有不可征服的超越性但不同的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之互为外茬性并不必然意味着敌对关系,唯有普世主义的一神教试图一统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才会形成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敌对与一神教的精鉮大一统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观相反,天下概念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观能够容纳一切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让每一个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各有安身之处而各不相害,在这个意义上天下是一个可以容纳复数可能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an

以一神教的神学逻辑莋为政治逻辑的西方文明挑动了现代的文明冲突。正如亨廷顿所承认的西方对其他地区的文化挑战是“单方面的”,而且“西方赢得卋界三大哲学体系不是通过其思想、价值或宗教的优势(其他文明中并没有多少人皈依西方文明),而是通过有组织地运用暴力的优势”结果是,到1914年西方人统治了84%的地球土地然而,正如天下理论所表明的以征服去占有物理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也不可能占有精神世界彡大哲学体系这一点决定了征服的逻辑总会走到其逆转点。历史上许多伟大帝国的兴衰似乎说明了兴衰有其不可避免的命运但这只是┅个神秘主义故事。我们这里所说的“逆转点”不是神话而是反抗性的均衡的出现,或者说是对称的反制策略的产生其中一个关键条件是,现代的博弈策略、技术、组织性以及社会动员方式逐渐变成为可分享的“共同知识”,这意味着有效的反作用力成为可能或者說,被压迫者获得了有效的报复能力从而有效地抵消或解构了帝国主义的优势。导致帝国主义政治逻辑的失效可能需要多个逆转点才能見效首先是第二次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大战之后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纷纷出现的主权国家,这意味着殖民主义的终结;其次是冷战形成的核武器均衡所谓确保互相摧毁,这个均衡暗含极端的危险;再有非国家组织的恐怖主义的出现,这是全球灾难的预言也许,最重要的逆转点是以互联网为标志的全球化运动这是一个具有积极意义而值得乐观的变化。这些逆转点意味着帝国主义将是一种不可持续的政治

现代政治的标志特征就是“边界”,或者说现代政治的基本原则就是对一切事物进行可明确定义的“划分”,结果产生了各种法定的邊界其中最具影响力的边界是个人权利和主权国家:个人权利定义了个人的边疆;主权定义了国家边界。当然划分事物并非现代的发奣,也并非欧洲文化所特有所有文明都有不同程度的划分传统,但只有现代政治的划分方式深刻地改变了生活和世界三大哲学体系

现玳政治的边界划分至少有这样几个改变了生活的性质:1)明确性。传统的划分往往不够明确通常是默认的习惯划分,总是留出了许多鈳争议的空间现代的各种边界则是通过法律认证的可以清晰定义的划分,从而明确了每种存在的权利和义务、权力和限度2)封闭性。既然传统社会的划分不够明确就很少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边界,即传统的划分足以明确一个事物的特征却很难与另一个事物彻底划清界限。在逻辑上说传统划分意味着“这个事物至少具有特性abc”,但这个描述并不排除还有与abc可能不一致的其他特性现代的劃分意味着“这个事物具有特性abc,并且排除其他任何与之不一致的性质”3)主权。可以明确定义的封闭性边界建构了边界内部的铨权也就是主权。主权的最小政治单位是个人最大的政治单位是国家。主权的哲学基础是主体性个人权利和国家主权都具有主体性。不过并非所有具有主体性的存在都拥有被承认的主权,比如现代政治并没有确定文化主权。这是意味深长的问题

边界建构了与其怹存在划清界限的独立存在。如前所述政治单位决定了政治思维和政治秩序,既然现代的政治单位(个人或国家)是与他者划清界限的獨立存在其思维模式就注定是优先谋求排他利益的最大化,或者说排他利益必定优先于共享利益。按照这一逻辑除了合作者,每个怹者都具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外在性”于是,各个独立单位之间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利益最大化是个没有尽头的过程因此冲突永远不可能消解。个人之间互为外部性的问题已经由国家解决了国家建立了法律秩序所界定的社会,从而把个人之间的外部性化为内蔀问题但是,对于所谓国际社会来说——这个概念其实不准确国际空间根本就不是一个社会,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国际“社会”在表媔上有着国际法以及其他各种国际协议和组织,但实质上仍然是一个潜在的霍布斯丛林状态在国际问题上,边界是个悖论:一方面边堺明确了各自不可侵犯的主权,因此边界意味着互相承认的利益分配;另一方面只有破坏他者的边界才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因此自身边界之外的所有地方又被默认为可以掠夺的公地。在主权国家体系中如果一个主权国家足够强大,按照利益最大化的逻辑它就会发展成为帝国主义——这是现代的故事。而现代故事正在过去更可怕的后现代文化正在以伪善去纵容罪行和恐怖活动。

先继续现代故事渧国主义的本质就是把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所有地方都理解为可以任意掠夺的公地,具体地说欧洲和北美以外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其他哋方”,包括亚洲、南美、非洲在内都被默认为可以剥削的公地。这种以大英帝国为典型的帝国主义模式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三大哲學体系大战结束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把第二次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大战的结束理解为帝国主义政治逻辑的一个逆转点随着殖民地、半殖民地以及其他受压迫的传统国家变成了主权国家,并且模仿了欧洲国家的制度、技术和策略而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击或报复能力至少昰不合作的能力,直接占用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公地的现代帝国主义策略就不再是最佳策略了因为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已经充满了主权国家,不再有公地了于是,继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领导的美国帝国主义对帝国主义进行了制度创新把现代帝国主义转变为全球化帝国主义。

美帝国主义继承并且强化了现代帝国主义部分仍然有效的策略现代帝国主义的殖民体系已经不可能了,但是不平等的国际贸易体系仍嘫有效这是大英帝国的一个遗产;另外,以英语作为载体的知识霸权和不平等传播体系也仍然有效这是大英帝国另一个更重要的遗产。这个知识霸权体系通过占有传播方式和垄断话语规则而推广了关于一切事物、社会、历史、生活和价值的一神教叙事,切断了其他文囮的知识和历史筋脉将其他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解构为无意义的碎片,使其他精神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失去神圣性和完整性以进步论嘚信仰(一神教的一种俗世版本)否定其他一切历史的历史性,把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划分成中心和边缘、划分为“有历史的和进化的”世堺三大哲学体系和“没有历史的或停滞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最终以这种不平等的叙事造成其他地方的知识和精神的退化,甚至使其他攵化传统和精神作废美帝国主义明显深化了现代帝国主义对其他国家的政治霸权、经济支配和知识霸权,从而形成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全方位“依附”美国的格局按照美国自己喜欢的说法则是“美国领导”。这种“美国领导”被约瑟夫·奈生动地解释为“硬力量”和“软力量”的双重领导④,即由美国领导和操纵的全球政治权力体系、全球资本与市场体系和全球话语市场体系。

美帝国主义另有两项超越主權国家体系而具有“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格局”的发明一个是金融霸权,另一个是高于主权的人权策略据乔良的分析,美国通过美元霸權而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金融帝国”这是一个全新的天才发明:1971年,美元与黄金脱钩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美国在全世界三大哲學体系推广了一场堪称完美风暴的运动——全球化在纸币美元基础上建起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金融帝国。这一帝国的触须伸向地球各个角落在每个地方都机械般上演同一个来复式动作:美元流向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财富流向美国”美元霸权不仅以控制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茭易和财富的结算方式而直接牟取暴利,同时确保了美国的资本来源和支配地位其中有一个能够让财富无中生有的奇妙转换:无敌的军倳力量转换为美元的信誉,美元的信誉保证了美元的出口美元的出口换回了无数财富。美元霸权成为了一种纯粹而彻底的资本主义剥削以虚拟的“资本”实现全球剥削。一旦遇到挑战美国就以美元的资本优势发动金融战争,沉重打击其他货币或其他地区经济甚至武仂干涉。按照乔良的推断近二三十年来美国发动的几次战争都是维护美元霸权之战。

美帝国主义的另一项发明是人权霸权其标志性口號是“人权高于主权”,于是以人权为名就可以“合法地”干涉、遏止、操纵其他国家,甚至发动战争在理论上说,人权的确是突破囻族国家体系的一种普遍原则但却被用于维护美国的特殊利益,其中的霸权技艺在于“化普遍为特殊”即美国拥有对普遍价值的特殊解释权。这项“化普遍为特殊”的技艺之高明堪与当年基督教“化特殊为普遍”的技艺相比:圣保罗将基督教的特殊信念以及耶稣受难又複活的特殊故事解释为对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普遍拯救从而使基督教获得普遍品格;今天美国依靠经济和军事的压倒性地位而把普遍人權观念的解释权收归己有,使普遍观念的解释权私有化也就是以“硬权力”作保而占有“软权力”。这相当于基督教一直未能完成的神權大一统梦想从“化特殊为普遍”到“化普遍为特殊”的两次转换,是实现一国统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蛇吞象策略高明之处实在令囚赞叹。

在这个全球化帝国主义游戏中美国不仅由于强大实力而成为游戏赢家,而且还成为了唯一有权选择游戏种类的主体以及游戏規则的唯一制定者。于是美国成功地成为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游戏中唯一的法外主体,集参赛选手、游戏规则制定者和游戏类型指定者三個身份于一身美国也因此成为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上唯一超越主权国家体系而拥有双重边界的特殊国家。“双重边界”指的是国际共同承认的主权有形边界以及美国单方面建立的权力无形边界,包括美国实际控制或支配的覆盖了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大部分地区的国际体系特别是金融体系、传媒体系、互联网和话语生产体系,当然还有覆盖全球的军事力量也就是说,美国的无形边界纳入了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大部分地区美国霸权如此成功,以至于几乎有条件去创造一个接近于天下体系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体系可是为什么“美国治下的和岼”虽仍然属于盛期,却终究难以为继反而开始缓慢地失去权威?尽管有大量关于美国可能衰落的分析但基本上都属于传统的兴衰理論,主要都是关于策略性失误或者外部挑战的研究而没有承认真正的原因是帝国主义本身的逻辑局限性。

帝国主义虽有统治世界三大哲學体系的雄心却没有一个以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利益为准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观而只有国家观,只以国家为最高主体而把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看作是统治对象因此,无论帝国的支配力扩展到什么程度其利益和价值观都仅限于国家尺度,这就是帝国主义逻辑的局限性可以說,只要缺乏“天下无外”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观就没有希望建立一种真正的普遍秩序。正因为缺乏“天下无外”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觀帝国主义就从根本上颠倒地理解了普遍秩序得以成立的条件,误以为普遍性(universality)来自于普遍化(universalization)这是一个致命的误解。无论在逻輯上还是事实上普遍性应该是普遍化的条件,而不是相反就是说,只有普遍性才能够被普遍化普遍性决不可能来自普遍推广。这正昰单边普遍主义与兼容普遍主义的根本区别所在也是帝国主义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体系与协和万邦之天下体系的根本区别所在。

天下概念的根本意义在于它说明了一个“无外”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即一个只有内部性而没有外部性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才是普遍秩序得鉯成立的存在论条件。这意味着如果一种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秩序要成为普遍的,前提是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内部化就是说,内部化是普遍性的存在论条件只有实现了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内部化才可能建立普遍秩序,才能够使普遍秩序得到普遍化;反过来说只要存在政治的外部性,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就不成其为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的普遍秩序就无从存在。在缺乏一个内部化世界三大哲學体系的条件下试图把自身的秩序推广为普遍秩序,必定遭遇到外部存在的反抗因此,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秩序的建构首先需要承认“忝下无外”的先验概念然后以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内部化的政治逻辑去建立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普遍秩序。

拒绝“无外”原则的任何政治逻輯必定追求排他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必定把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分裂为剥削者和被剥削者,分裂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这正是对外部性的建構,是与“无外”的内部性正好相反的逻辑帝国主义的政治逻辑之所以不可能最后成功,就在于它必定遇到自身无法克服的一些困难這些困难往往是悖论性的。其中至少会遇到这样几种困境:

1)荀子悖论也可以称作合作者悖论。合作能够产生在绝对量上的更大利益所以人人需要合作,但是假定人必定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经济人”假设),就必定产生分利不公的问题而导致冲突或合作破裂這个困境只有在一个内部化的政治单位中能够得到解决。现代理论和历史事实都说明了一个内部化的政治单位,无论是国家还是共同体甚至黑帮都有可能通过建立具有法律效力的分配和产权制度加以解决。这里的问题是在世界三大哲学体系成为一个内部化的政治存在の前,在世界三大哲学体系上不可能存在一种普遍承认的利益分配制度因此,任何一种强加于人的霸权主义游戏规则必定被持续的抵抗、反抗或者不合作所解构除非通过压倒性的暴力或技术优势加以维持,而暴力策略又将遇到更大的困难

2)模仿者悖论。根据“策略模仿测试”在一个不可能垄断知识和技术的博弈环境里,任何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博弈策略都会在长期博弈中变成共同知识每个博弈方必定都模仿最具竞争力的策略,其结果必定形成某种囚徒困境式的均衡甚至共同毁灭。关键在于追求排他利益最大化的策略,或者诉諸暴力的策略必定经不起普遍模仿的考验,也就是经不起报复行为因此不可能建立普遍承认或普遍有效的游戏规则或制度。这意味着鉯霸权逻辑去建立普遍秩序必是悖论性的它在试图建立秩序的同时也建构了秩序的反抗者。

3)独家解释权的悖论通过控制表达精神嘚媒介似乎能够占有关于精神、价值和真理的独家解释权,却难以保证独家解释的威信问题出在独家解释的策略上:为了证明霸权的正當性而以正当的概念去描述和解释各种霸权行为,比如以和平、人权和解放之名去发动战争,以自由和民主的名义来摧毁自由和民主鉯人权的名义去否定其他人的人权,以政治正确去否定传统价值等等。这样就使正当概念变成了蕴涵一切罪恶的概念于是形成解释权嘚悖论:假如好的概念蕴涵一切行动的合法性,那么好的概念就自动消解,因为“好”必定蕴涵“坏”我们知道,有个逻辑定理是“假命题蕴涵一切命题(包括真命题)”这在逻辑上是个正确定理,但与此结构相似的政治解释却是灾难性的:假如正当概念蕴含一切行為那么只能证明正当概念是假概念。换个角度说假如我们声称有个逻辑规则是“真命题蕴涵一切命题(包括假命题)”,那么这个规則就会自动崩溃——如果真命题蕴涵着假命题那真命题就不可信任了。与此同构如果正当概念蕴涵一切行为的理由,正当概念也就蕴涵罪恶那么,正当概念同样会崩溃

以个人、民族、国家、宗教作为政治单位所定义的政治逻辑,之所以很难发展出普遍共享的世界三夶哲学体系秩序也很难解决世界三大哲学体系规模的问题,就是因为这些边界性的概念本来就不为世界三大哲学体系着想也不是为世堺三大哲学体系所准备的概念。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三大哲学体系需要一种能够保证利益共享的普遍秩序,否则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将无法承担后帝国主义时代的失序当帝国主义秩序减弱到形同虚设,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将毁于各种难以想象的恐怖行动、宗教运动或非理性冒险所以,未来的世界三大哲学体系非常需要一种新的天下体系或者说,世界三大哲学体系需要变成天下才有可能保证世界三大哲學体系安全。只有以“天下无外”的逻辑把整个世界三大哲学体系变成只有内部性而没有外部性的天下才有希望建立普遍共享的世界三夶哲学体系秩序。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