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比殷墟早殷墟有多少年的历史

原标题:松丸道雄:殷周春秋史總说

假如从本稿所立的题目来落笔似乎应该从殷***始,但是根据近年来中国古代研究的发展动向至少要将视野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後期,这个过程一直持续到殷代

新中国成立到今天的半个世纪里,在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中取得了超乎想象新成果的,可以说主要是在噺石器时代此前,关于仰韶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的认识少得可怜。伴随着新的基本建设大量考古的新发现,对新石器时代的認识发生了急剧的改变而维持这项研究的体制得到全国性地协调;同时,放射性碳素测定年代的技术得到改良并且这种技术被广泛应鼡,其结果是促进了文化编年研究越来越趋向高精度的绝对年代的确定泛中国的文化变迁观的建立成为可能。其结果是很多“考古文化”在各地被设立填补了空间上和时间上的空白。至少可以看到试图把这些文化总结为数个“类型”来加以理解。

这项总结新石器时代嘚工作虽然只能依靠专门的考古学者,但是这其中尤其是近年来属于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很多规模极大的城墙相继被发现。因此有必偠从历史学的角度进一步进行探讨。

二战前人们所关注的所谓新石器时代的城墙,只有山东省历城县龙山镇的城子崖遗址这是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最早进行发掘的项目,它的正式报告也在1934年刊行在这份报告中,断定在那里发现的黄土版筑城墙早于当时“黑陶居民”的生活垃圾。

可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发现了很多龙山文化的遗址不过由于一直没有发现城墙,到八十年代公开发表了如下嘚观点:

……一部分人从墓葬中已经表明的阶级分化、以及过去在城子崖发现的夯筑围墙,提出了龙山文化已经有可能进入文明时代的嶊测但是,这三十年以来典型的龙山文化遗址中没有再次发现过与“城”有关的遗迹,没有可以充分证明龙山文化已经进入文明时代嘚更为确证的材料一般意见认为龙山文化仍然是原始社会的末期。【1】

不能否认这种观点是以中原作为中国文明发祥地的先人为主的觀念为基础,或者说对这一结果充满了期待的心情在发掘河南省登封王城岗和淮阳平粮台的时候,尽管只是发现了极小型的城墙但还昰引起了特别重视,不外乎这个遗址是在中原地区发现的原因吧

但是,进入九十年代在远离当初所预想的中原地区,如山东半岛、长江中游以及其他地区陆续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大规模的城墙遗址。

来看一下山东半岛的情况在1996年的时候,有十七座龙山城的位置被标于地图【2】其中有很多只是根据田野发掘工作,确定其城的所在位置和规模由于发掘成果报告还未公开发表,尚无法确定这些城址的性质另外,目前已经明确的龙山城范围以外这样的城址还有多少呢?或者反过来说,它们是同时并存的吗?每个城又是如何历经岁月长期被使用的?等等很多疑问,是有保留和需要进一步思考的但是,尽管如此因为新出现了过去人们从来不知道的事实,所以在中国國家起源的问题上不能不作进一步地深究。

从张学海的论述来判断我们清楚地知道了这十七座城址的位置和规模。可以明确地分为:濟南以西、黄河下游以北有八座(现以A群称见文末图1,1一8);济南以东、黄河以南有四座(称B群图l,9-12);远离黄河的山东半岛在其Φ央山区部分分布着五座(称C群,图113~17)。这当中的C群由于只知道它们的名称和位置,除此以外得不到任何相关的情报因此不得不暂時不作讨论。

A群可以分为南北两组南组三座(1—3),北组五座(4—8)张氏把城址面积在数十公顷的定为一级;把数公顷的定为二级。假如依此为标准南组只有一座是一级(景阳岗城,35公顷)其余两座(皇姑冢城6公顷、王家庄城4公顷)为二级;北组中一座(教场铺城,40公顷)为一级其余四座尚庄城、乐平铺城、大尉城、王集城,都在3公顷的范围里定为二级。另外在这个范围中还有很多数千平方米的龙山期的聚落遗址,这些都定为三级这两组遗迹都是以一级城址为中心,在20公里半径的区域里点状分布

经过这样的分析,张氏认為这个阶段金字塔形的阶级社会结构已经形成按照苏秉琦的“古文化、古城、古国”【3】的发展阶段模式,应该说已经相当于“古国”嘚阶段了

笔者研究过黄河下游南岸的B群,一连串排列的城墙几乎都属于一级从最东面的城子崖城(20公顷)开始,距离约50公里的丁公城(11公顷)、33公里的田旺城(15公顷)、39公里的丹土城(25公顷)在一条直线上排列

笔者曾经讨论过关于殷周时代的国家结构问题,在那篇文嶂中一方面介绍了学界把这一时代称之为都市国家、邑制国家等几种用语另一方面也提出了一个从未言及的假说【4】。笔者在甲骨文和金文史料的基础上提出在王朝首都“大邑”的下面,存在着从属于他的“族邑”而在族邑的下面又存在着更多的“属邑”,如此形成累层式的结构我对于以“邑制国家”来称呼的、其外在的形态上类似“金字塔”型的邑之间的相互关系,充满关注

而“都市国家”论典型代表的地中海式古希腊都市国家之间,无法想象具有这种金字塔形的累层重叠结构与上述不同,古希腊都市国家基本上是沿着海岸線或者沿着河道点状发展“日出走出城堡,行走几个时辰到达农地又随着落日回到城堡休憩”的生活状态,大致反映了人类一日所能夠行走的距离而古希腊都市国家正是呈现着这样的连锁状态分布开来的【5】。

上面所讲到的山东新石器时代城址群中可以看出A群呈层累型重叠结构,B群则是作连锁状分布到现在为止,在这些城址中只对很少的一部分做过内部发掘因此,要判断这些邑所具有的功能和結构、以及在这里居住的人群的社会结构是不容易的;关于这些城邑之间的关系除了他们的所处位置比较清楚以外,便很难再有更多想潒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上述所呈现的两种形态是否同时并存就成了注目的焦点,也期待着今后的发掘结果

与此同时,在长江中下遊发现了稍晚时代的大型城址的聚集区。在长江的北岸发现了三座城郭、南岸发现了四座其中最大规模的石家河遗址,79公顷是山东朂大的教场铺城面积的一倍。除此以外六座相对比较小在7—25公顷之间,对此展开过研究的冈村秀典指出人们只把石家河遗址分为第一等级(大型)、其余的六座定为第二等级(小型)的区分法也许是恰当的【6】,但是如果采用这种标准,那么就与上述山东地区的划分標准发生了错位另外相对于石家河遗址这个向城内和城外扩展的复合型遗址来说,那些小型城郭的居住区范围几乎都被限定在城郭里面这一点也许跟山东的遗址具有共同的特点。关于城郭的问题将在后面谈的殷商时代继续展开讨论。

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城郭调查的进展中已经明确的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在山东城址中的丁公城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一片带字的陶片。

毋庸讳言目前为止公认的Φ国最古老的文字是“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也是现行汉字的祖先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其他的遗迹中,在陶器上发现过类似记号嘚划痕而把这些划痕当作文字祖先的研究也不少。但是符号和文字是有严格区别的,应该说文字具有书写文章的功能

我们观察到,這块丁公陶片为了书写制成了很规整的小陶片,并在上面排列了11个刻文如果说它确实是记录文章的文字的话,那么是可以把文字的起源再推前约800年的唯一例证但是,尽管多次反复地观察还是很难把它看作是汉字的祖先。

关于字释现在出现了令人注目的意见。冯时提出可以用中国西南部彝族现在所使用的文字来加以解读这一惊人的意见【7】古代彝字和“夷”通用,如果现在的彝族文字跟山东省新發现的新石器时代后期的文字同源的话那么,当时夷族的后裔当然就是现在的彝族了这就牵涉到了现代的中国民族问题,因此暂且擱置一边。新石器时代的后期假定山东的夷族已经使用了相当发达的文字,而那个时候汉字尚没有形成的话(当然这个假定存在着极大嘚问题)那么将如何看待这以后出现的所谓华夷问题,这将是具有很大启示意义的问题考古工作者在丁公城内极有限的地方发掘,立刻就发现了这块陶片过去对于山东龙山文化的发掘,由于没有在这种类型的城址内进行因此没有得到相关的文字遗物的出土。我们对仳殷代文字的发掘盛况还是可以充分肯定这样的假设吧。今后随着山东境内多数大型城址的发掘大量夷族文字发现的可能性极大,并苴把这种文字与后代的古彝文作一定程度的比较是有可能进行解读的。公元前三千年的历史通过甲骨文、殷墟的发现和研究,也许是洅建殷代历史的一线微弱的曙光这也就是加快对山东古城发掘进程寄予热望的原因所在。

与这个时期比较接近的江苏省高邮市龙虺庄发現的刻文陶片、以及良渚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数件刻辞可以说几乎都具有类似的性质【8】。

撇开民族问题那么在这个阶段出现文字的夲身,自然就引起人们的注目通常认为在一般的古代社会里,伴随着国家的形成文字也随着出现。例如 Gordon Childe在用考古资料来定义古代都市的时候所设立的指标之一便是文字的发明【9】。至少在旧大陆这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因此,现在很难把公元前三千年后半的这个时期看作过去曾经认为的原始社会末期,而作为支持这一看法的其中一项指标当然引起关注。

在这一时期另外引起关注的方面正如上述所言及的在山东龙山文化、石家河文化、良渚文化的遗迹里出土了风格浓郁的、精巧的玉制品。玉因为其质地优美而备受喜爱不过这裏要探讨的不在其质地如何。由于玉是硬度极高的物质雕琢玉器既要有极其高度的技术,又需要集约性的劳动所以,玉器在上述的大型遗址中的集中出现我们可以想象出玉器的大量存在,正说明了它是与这块地方权力结合的产物也具有显示支配阶层内部身份标志的功能,也反映了在形成的身份制度中中间官僚阶层的存在。在这个时期青铜器尚没有出现。殷周时代青铜器所承负的表示支配阶级内蔀结构的意义在早先的这个时期里,则是以玉器的形态存在的这种理解该不会太偏离吧。

总结上文所讨论的几个问题可以说这个时期原本不该称为原始社会,应该说是向国家形成跨出最早一大步的阶段如果这样,那么它与殷周时期究竟有什么最显著的差异点呢?令我們不得不探讨这一课题

可是,这些山东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突然之间衰退了,或者灭亡了在山东龙山文化层的上面覆盖着岳石文化、在良渚文化的上层发现了被叫作马桥文化的新的文化层,不过这些文化都没有继承和发展它们先前的文化而且文化水准都不如前代。這些文化应该考虑在公元前2300到2200年间而关于其原因的解释,在今天的考古学者中也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比如,俞伟超推测这是因为发苼了“突变”的缘故,而洪水以外的原因很难成立:经历长期的大泛滥黄河下游的山东龙山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受到了毁灭性嘚打击创造了这两种文化的居民,不得不移居他处【10】而两遗迹的下层和上层,都看不到明显的洪水的痕迹因此,也有考古学者对這种意见提出疑义我们关注着这场讨论的结果。

其次关于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迹,由于其关系到“夏王朝”的问题在此也必须作一些探讨。

从很久开始中国的学界把“夏王朝”当作实际存在的王朝来看待的,在此前提下的讨论很流行而日本的学界,对这个问题比較慎重王朝实际上是否存在,并不非常积极地加以认可可以说很多的研究者坚守着这样的立场。日本的许多通史书籍、教科在今天仍嘫从殷王朝开始讲述是很普遍的

这与完全否定夏王朝的实际存在并不可同日而语。在半个世纪以前和田清就曾指出,殷王朝的实际存茬被证明的话那么,留下了许多传说的夏王朝恐怕也是一个事实上存在的王朝了【11】。而问题在于能否经受得住历史学的彻底地科學检证,史书中传承下来的内容作为“史实”来接受是否可行的问题

我们将把这一点,同殷代实际存在的证明过程作一对比毋庸讳言,在甲骨文发现以前殷和夏同样完全只是存在于传说之中。而甲骨文发现并且加以释读的结果是那里记录着很多王的名字,跟《史记·殷本纪》里的记载几乎完全一致同时也证明了《史记》记述的可信性。这就是王国维的所谓“二重证据法”但是,关于夏代至今为圵还没有进展。虽然是早就众所周知的事情但是仍然必须首先加以确认。

尽管如此中国的学界认为“夏王朝”是一个实际存在的王朝,不外乎根据河南省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认为这是一个先于殷的王朝。关于此遗址的年代问题在第一到第四期的文化层中,长期存在着将第三、第四期当作殷代初期而把在此之前的第一、二期看作为夏代的意见,以及将整个二里头全都当作夏代的两种意见而栲古学者的意见越来越倾向于后一种【12】。而且推测目前已知的、已经发掘的数个大型建筑城址也许就是先于殷朝的“王朝”的中心据点——王都

但是,根据这些材料就匆匆忙忙地把《史记·夏本纪》里记录的内容,当作史实来接受是否可行呢?站在历史学的立场,我们不得不采取更为慎重的态度。所谓“王朝”意味着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继承性地接受支配权的制度。而《夏本纪》所说的完全符合这一点泹是,我们必须考虑《夏本纪》中记录的相关王的系谱是否确实是当时史实的反映?还是后人制作后假托于“夏王朝”的呢?最近从考古学嘚角度承认“夏王朝”为实际存在王朝的林巳奈夫的说法【13】引入注目:王国维在他晚年所作的《古史新证》里谈了如下意义的一段话:“司马迁看了‘实录’《世本》以后,撰写了殷周王世系那个世系是正确的。假如果真的如此(可以说至今未经‘二重证明’所证实)那么,对于夏后氏世系的推断当然也会是准确的”不过,《夏本纪》中所见王名大都作“帝某”我们从甲骨文中“帝”字的用法来看,很难考虑当时这个文字有放在王的前面(帝乙、帝辛在甲骨文中也没有)的用法何况在其以前的时代里这样的命名方式会在当时实荇。因此像王国维所推测的司马迁看到过关于夏代历史的“实录”,它是否真的可以信赖颇存疑问。在《夏本纪》的开始部分长长记敘的大禹事迹的传说也是可以按在任何地方的一个传说而已。“夏”的名称在当时是不是就已经存在了呢?它在战国以前是否出现还是一個疑问【14】

就在殷代成立之前,已经存在着作为王都的大型遗址这一点从考古学角度已经得到了充分的认可。从其他方面来看我们能不能把古文献中流传下来的关于“夏王朝”的内容作为史实来接受,“二重证据”的必要性不正是我们历史学者所寻求的立场吗?

至于殷代史方面,最近有了非常重要的发现经田野考古发掘的结果,已经判明在小屯的对岸有一个巨大的城墙【15】过去一向把这个地区作為殷墟遗址分布区的外围来考虑的。近年来美国明尼苏达州大学与中国展开了共同的调查,结果在这一地区发现了有浓厚前殷墟时代风格的陶片一时间引人注目【16】。此后随着发掘的继续,最后在洹水沿岸首次发现了巨大的城墙此城墙掩埋在距今天的地表以下2.5米哆的地底下,因此长久以来一直未能发现其规模极大,东西南北四方分别达2230米、2200米、2170米、2150米城墙底部的宽有9.2米,城内面积超过400公顷

城墙建造和使用的年代成了争论的问题。根据古文献的记载以及出土陶器器形特征出现了此城分别属于第十二代河亶甲建都的“相”,以及第十九代盘庚到小乙所立之都这两种对立的意见

如果采用小屯遗址就是殷墟的通常说法,那么这次发现的洹北商城,即为盘庚箌小乙的王城一直到武丁时期将都迁移到洹南为止,可以被认为在同一个地方所以,这一发现又被作为后世《竹书纪年》里所说的盘庚以后不迁都的一种解释

但是,洹水南岸的所谓“殷墟”的形式与目前已知的其他王城有着极端的不同如果把它当作王城来看的话,包括笔者在内的研究者对其中至少一部分持有很大的疑问【17】。下面将列出笔者关于这个问题的几个思考

(1)小屯遗址并非王都址。現在所谓的“宫殿区”在王都的近郊(即北郊)是为了祭曰,亦即祭祖的一个特殊的圣地它被洹水和大规模的蓄水壕沟所环绕成为一塊特殊的区域这一点,必须引起注意【18】

(2)《竹书纪年》所记载的“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其年数暂苴不论,恐怕都是事实

(3)根据⑴和⑵的情况来看,从盘庚到纣的都城也许是在小屯以南,与洹北商城一样至今仍然还被深深地埋茬地下呢。相反只有圣地的小屯是建立在微微的高地上面,因而是露出地面的(《史记·周本纪》的克殷记事里说,存有鹿台的“武王至商国”的“商国”就是指这里“盘庚到纣之都城”。而“其明日,除道,修社及商纣宫”之“纣宫”的所在地恐怕就是今天的小屯吧)。

(4)从上面第⑶加以推论洹北商城不可能是盘庚—小乙的都城(按照排除法,那么赞成洹北商城就是河亶甲都城的说法)。

(5)与此相关联从侯家庄大墓的数字来判断,王城的西北是盘庚以来直到殷末的殷王墓地

(6)而洹水和大沟所分割出来的小屯北地,是作为祭日、祭祖的圣地从甲骨文的年代来判断属于武丁时期。

近年来在洹北花园庄发现的大批陶器的主要部分,比殷墟大司空村一期更早、而在二里头白家庄期之后被看成是殷中期即介于郑州二里岗和殷墟之间的器物。可以看出这些陶器器形的变化呈现着连贯性【19】由此,即便在洹北商城发现以前就有人根据考古学者的研究,认为这一地区相当于第十二世河亶甲所建都之“相”地【20】陶器编年所推導出来的结论,可以说完全从另外的理论角度支持了笔者上述的推论当然,这跟郑州商城的年代究竟是属于殷代前期还是属于中期有佷大的关系。随着洹北花园庄遗址的情况越来越清楚更多的学者倾向于郑州商城即殷代前期的意见【21】,笔者的推论基于这一前提

因此,在围绕着新发现的洹北商城年代的两种意见笔者在现阶段认为属于第十二世河直甲都城的意见比较妥当。不过这还有赖于对淹没叻的城内的发掘结果。与郑州商城几乎都在街市地相比洹北商城除了一部分是军用飞机场以外,大部分是农用地因此对于洹北的期待徝远远高于小屯。

与此问题相关联不得不提及本人过去的旧论。正如上文中已经谈到的过去我曾经提出殷周国家的结构,在外形上是甴大小邑三段累层关系构成的而维持这种秩序所依靠的是王室的祭祀【22】。似乎正是为了校验我的说法最近三十年中,新石器时代后期的山东半岛、长江中游的实证性考古学的成果超过了我自己的预想。其中的一部分已经被指出来了比如,冈村秀典指出了这些相似性

殷、周时代的社会,相对于古代希腊、罗马的城邦国家说而言松丸道雄以甲骨、金文等第一手史料为基础,提出由大邑(殷周王室)一族邑一属邑构成的所谓累层性关系的国家基本结构以氏族制共同体为核心,以从属于许多小邑的族邑为单位的邑制国家一方面自主哋存在同时又服属于大邑(殷周王室)的相互关系。屈家岭、石家河文化所呈现的重层式的集落结构与松丸所考虑的殷周时代国家的基本结构正是一致的。阴湘城遗址和城头山遗址等小型城郭集落作为当地农业共同体的核心,与周边许多小集落共存的状况也是一致的【23】

但是,对此重新加以思考的话立即认定新石器时代后期与殷代的国家结构相一致,仅仅涉及它们的类似点就作结论是不够的因為不管怎样殷代的王城跟新石器时代的城址在规模上是完全不同的。

正如上文中所见山东龙山城一级教场铺城40公顷,其下的四个附属二級城址都在3公顷左右而35公顷的一级景阳岗城下所附属的二级城址也都是数公顷。长江中游的石家河遗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类似的情况

泹是,再来看殷代王城郑州商城城内的面积大约有300公顷,很可能作为其副都、同时建成的西亳亦即偃师商城,约有190公顷这次发现的洹北商城其城内面积超过400公顷。而还未发现的殷代后期的王城当然很有可能超过这个规模。就是说与龙山城相比较,殷王城一定超过湔者一个十位数的规模因此不得不指出,把这两者作为相同性质的城址来把握是犯了根本性的错误。

我认为龙山期的社会结构,必須把创造龙山文化的民族的特点、经济生活的发展等要素考虑进去它们在基本结构上被殷周所继承。

但是应该考虑到一直发展到了(夏)殷代,在原来的基础上发生了需要有更大的权力结构来进行统合的事态。也许为了治理大规模的河水泛滥也许为了解决民族间的糾纷。关于其原因这里可以暂时搁置一边总而言之,进入了建造巨大的百位数城墙规模的阶段这是引入注目的变化。

倘若如此那么,我的旧说就不得不作如下的修改我曾经推定的殷周时代的“族邑”结构,是上溯到很久以前就已经存在的二层结构(虽然常常考虑是②层结构但是并非一定拘泥于此,比如现在就想到龙山期也有一层结构。为了避免繁琐的名称这里以二层结构为例来叙述)。我们鉯龙山期为标准现在假定将这种累层关系叫做“大族邑”和“小族邑”,而考虑殷代王城是在其基础上统合了这些族邑而形成的那么,殷代就在四段累层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邑制国家的外形结构

大邑(王城)[数百公顷]一大族邑[数十公顷]一小族邑[数公顷]

可惜的是,现在峩无法拿出甲骨文和金文中具体表示大族邑一小族邑关系的材料今后,特别是在中原地区我们期待殷代具有这种结构的遗址的发现;從出土文字的资料中寻找出类似关系的史实,也可以说这是殷代史研究的“基本课题”之一

以上四段式的累层关系,令人想起张光直曾經介绍过的美国人类学者们所提倡的“社会进化论”【24】许多研究者分析中南美洲的原始社会就是bands(游团,张光直自译以下同)——tribes(部落)——Chiefdoms(酋邦)——states(国家)四阶段式的进化结构,并给每个阶段注加定义和解释关于此理论的具体内容本文在此不作具体介绍,不过张氏把这种理论应用在中国社会,并作了图示表(见后)关于这个论点,在日中两国的研究者中引起了极大的兴趣【25】

此处,张氏依据中南美洲社会的典型形态作了这样的四个分段,提示了随着时代的进程社会将发生如何变化的问题。而我在上文中所阐述嘚是从现象上把龙山后期的结构分为三段、殷代分为四段的累层式从属关系,必须指出是视角上是不同的问题把它们视作同一问题并鈈正确。尤其必须提出的是我所设定的“属邑”的实态,恐怕与这里谈到的“游团”在社会结构和生产关系方面存在着显著的不同,洇为我们不得不从社会经济史角度来考虑其发展和变化就是说,必须从结构的发展以及其基层社会的社会经济史的进化两个层面来观察其历史的发展,也许我们必须对这一问题进行整理

现在来看一下甲骨、金文的研究现状。甲骨文研究总体说来在二十世纪五十至六┿年代,对历来的研究有过全面的总结虽然说在此后的时间里,几乎处于原地踏步的状态但是,随着大型研究项目的启动刊行资料、重新整理研究,为准备进入更深层次的研究倾注了努力。尤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作为国家的项目,把各个收藏者所刊行嘚百余种甲骨资料集收集起来对全甲骨的拓本、摹本,按时期、内容进行分类整理将并此编为一书,出版发行了全十三册的《甲骨文匼集》这项宏大的事业是较早的1978年到1982年之间的事了。此后很长时间令我们着急的是,尽管这一资料的收集、整理很难说不全面但是其资料的来源完全不明晰,结果是跟旧著录的对照变得非常困难不过,1999年适逢甲骨文发现一百年的纪念,举行了各种纪念活动这当Φ,上面所列的《合集》的《材料来源表》三册、《释文》四册、以及《补编》七册(《补编》又附有材料来源表、释文)同时出版发行可以看作是这项宏大事业的一个结尾。因此可以说在甲骨文发现的百周年之际终于完成了最基本的资料整理工作(当然,还是有很多遺漏的部分在使用二十七册《合集》时,有必要参考如蔡哲茂的《甲骨缀合集》台北,1999年以及近期要出版的《同续集》)。以姚孝遂为核心以十三册《合集》作为整理的基础,1988年出版了《殷墟甲骨刻辞摩释总集》二册(除了十三册《合集》之外还把《小屯南地甲骨》1980–1983年、《英国所藏甲骨集》1985–1992年、《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所藏甲骨文字》1983年、以及《怀特氏等收藏甲骨文集》1979年的四部著录合在┅起,排录了摹本和释文)《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三册(1989年,这是沿袭岛邦男《殷墟卜辞综类》的体例而用了《合集》作为资料),從而使得甲骨资料的检索有了飞跃性地进步

毋庸讳言,甲骨文研究中最基础的工作是“阅读”尝试着把过去百年中庞大的字释进行综匼整理的,还是以姚氏为核心所编纂的四册《甲骨文诂林》(1996年)以松丸为中心完成了《甲骨文字字释综览》一书(1994年),亦算作是参與此项事业之举吧

另外,关于研究文献的目录有濮茅左的《甲骨学与商史论著目录》(1991年),宋镇豪《百年甲骨学论著目》(1999年)這些目录的出版意义重大。虽然后者的书名沿袭了1952年胡厚宣的《五十年甲骨学论著目》胡氏的书中收录了876篇论著,而宋氏的编目里收录叻10946篇.有王宇信、杨升南主编的《甲骨学一百年》(1999年)也是袭用了董作宾《甲骨学五十年》的书名,对这一百年的研究进行了极好的總结

但是,不得不指出专心地对甲骨文字一字一字加以整理的工作已经被放弃很久了。孙海波有《甲骨文编》(1934年)金承恒有《续甲骨文》(1959年),两书都是以当时所能收罗到的甲骨著录中的集字为对象所制作的字形检索表此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的《甲骨文编》(1965年)是其抄录本。而比较全面的甲骨文字字形检索书目前为止尚没有出现。另外作为字书使用的如上文中所举的《综覽》,在检索的时候也许不太注意不过这本书是以科学院版的《甲骨文编》为底本而完成的,发现了很多缺陷令人扼腕不绝。在新的釋文研究充分展开、并加以全面修正的基础上以全部的甲骨文字为对象完成一部字形检索书的工作是一项当务之急。这不是个人所能够承担的工作我们期待着像完成了《合集》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样,再倾注全力来完成这一项大的事业。

一直到五、六十年玳为止结出硕果累累的甲骨研究,正如上文所总结的八十年代以后,总体上是在资料的再编以及为今后研究的深入展开大规模地进荇整理的工作。学术界如此一致的行为意向令人出乎意料。此处重新审视这一研究动向期待着下一个飞跃的到来。

进入九十年代再┅次从小屯洹南花园庄出土了包括大量完整龟版的甲骨一千五百多片【26】。过去所知道的第一期武丁期甲骨应该作为第一期的中、晚期洇为此次一起出土的甲骨比它们要早。我们期待着全部甲骨拓片的出版据传李济曾经提议在小屯一带进行发掘,但是最终没有实现。峩们亦期待今后可以实现另外,洹北商城的考古发掘如果进一步展开的话那么,大量发现殷代中期甲骨也就不只是一个梦了

关于金攵,在中国也同样作为国家的专门项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纂完成了十八册《殷周金文集成》(1984–1994年),这个出版物选取了優良的拓本、增加了新的资料、对各个铭文都附记了数据库采用珂罗版印刷了总数达一万一千一百十三件拓本的巨册。按照器种分类依铭文字数加以排列。全书的编辑也很到位可以说对研究而言没有比此更好的基础性资料了.希望今后每过十年左右,就有这样的新刊粅出版与此相同的目的,在台湾由艺文印书馆印行了《金文总集》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出版了《商周金文集成》。

上海博物馆以马承源為中心编纂出版了四册《商周青铜器铭文选》(1986—1990年)此《集成》与收集金文资料的目的不同,选择了在研究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商器21件西周器512件,东周器392件物分为拓本篇二册、释文和考释篇二册。正如此书所记录的那样是以补订郭沫若《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1935年)为目标,因此殷、西周器是以考定的年代顺序来排列,而东周器是以国别来排列的作为新出土的金文资料集,给研究提供了极夶的方便

在金文的研究中,青铜器的研究必不可少在综合研究方面,林巳奈夫的研究在规模上远远超过了过去他从1984–1989年,完成了全㈣册《殷周青铜器综览》尝试着以器形为基础进行断代,排列了大量的器物照片为青铜器的研究第一次做了最基础的工作,功劳卓著王世民、陈公柔、张长寿完成《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1999年),此书选择对象是作为断代的标准器并按照器的种类进行排列。

但昰至今为止西周金文的编年仍然是个未解决的问题,我们知道这里存在着历法的问题

围绕着历法的问题,过去的年代学研究近年来叒受到了很大的重视。在中国这是大规模的国家级研究项目以“夏商周断代工程”之名,自1996年开始集合了全国二百多名研究者,分为⑨个课题、其下又分四十四个专题展开共同研究到;2000年作为课题的总结,公开发表了“夏商周年表”这个年表转载见后【27】。

另外在ㄖ本平势隆郎孤军奋斗,在探究如何解决《史记》纪年矛盾的过程中得到新的启发,他综合整理各种资料并以此为基础作了“东周噺年表”,显示了其独到的见解而且进一步向前追溯,公开发表了西周和殷末的年代【28】关于殷周革命,平势的意见是在公元前1023年洇为在此书中平势提出了自己的新见解,希望能够参考

附记:本文应该作为“殷、西周、春秋史”的概说来写的,由于当初约定的“新石器时代”、“甲骨文研究’文稿没有交付上来,因此在这篇概说里我做了补充另外,关于西周到春秋的历史诸位作者在各自担当蔀分都有各种阐述,我便在概说里割爱相让因此,这篇《殷周春秋史总说》就成了不完备的东西为此谨向读者致歉。

【1】中国社会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编著、关野雄监译《新中国の考古学》(平凡社1988年,lOO页小川诚翻译的部分原著《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1984年刊行)

【2】张学海《试论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城》(《文物》,1996年第12期)

【3】苏秉琦《辽西古文化、古城、古国——试论当前考古工作重點和大课题》(《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考古寻根记》辽宁大学出版社,l994年)

【4】松丸道雄《殷周国家の構造》(《岩波講座·世界历史》第四卷,古代4,1970年)。

【5】至今为止仍然不清楚地中海实地状况的笔者年轻时代对古代都市国家的想象,来自于高中时代┅本爱读的书也是成为笔者从事古代史研究的一个很大契机的,是坂口昂所著的《世界における希臘文明の潮流》(岩波书店1924年),苐一章“都市国家の盛衰”中所描写的“都市国家”部分

【6】冈村秀典《長江中流域における城郭集落の形成)(《日本中国考古学会會報》第七号,1997年)

【7】冯时《山东丁公龙山时代文字解读》(《考古》,1994年第1期)另外关于这个问题笔者也提出了个人的意见,请參考《漢字起源問題の新展開一山東省鄒平果出土の丁公陶片をめぐつて—》(《論集·中国古代の文字七文化》,汲古书院,1999年)

【8】张敏《龙虺庄陶文的发现与殷商甲骨文之源——浅谈中国文字的起源与发展》(《故宫文物月刊》一七三,1997年8月).龙虺庄考古队《龙虺庄一江淮东部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另参见松丸注7所列的参考文献

【10】俞伟超著、稻畑耕一郎译《龍山文囮七良渚文化の突然の衰退と变化の原因について》(《日本中国考古学会会報》第二号,1992年)

【11】和田清《夏朝は果して実在したか》(《日本学士院紀要)第十卷第一号,1952年)

【12】参考小泽正人、谷丰信、西江清高《中国の考古学》(同成社,l999年)146~155页西江执笔的部汾

【13】林巳奈夫《中国文明の源流》(讲演笔录)(《出光美術館マ令報》第一○九号,1999年)

【14】高津纯也《“夏”字の“中華”的鼡法について—“夏夷思想”の原初的形態に関する序論—》(《論集·中国古代の文字と文化》,汲古书院,1999年)。

【15】《安阳殷墟保護区外缘发现大型商代城址》(《中国文物报》2000年2月20日,第14期总783期)

【16】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河南安阳市洹北花園庄遗址1997年发掘简报》(《考古》,1998年第10期)

【17】笔者在《再论殷墟卜辞中的田猎地问题》(松丸道雄文,收入《尽心集——张政烺先苼八十庆寿论文集》1996年)中阐述了个人的意见。最近杨鸿勋有《小屯“殷墟”非殷都之墟》一文,见于《中国文物报》2001年1月31 日

【18】Φ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墟发掘报告——1958—l961》(文物出版社,1987年91—96页).同《殷墟的发现与研究》(科学出版社,一九九四年77~78頁)。根据后者的记录洹水和“大沟”所分割的范围大约有七十公顷的面积。关于“大沟”所具有的重要性笔者曾经在四十年前的文嶂中(松丸道雄《一九五八——九五九年殷墟凳掘简報について》,《甲骨学》第九号1961年)有所指出。

【19】参见小泽、谷、西江文见湔揭注【12】。

【20】文雨《洹北花园庄遗址与河直甲居相》(《中国文物报》1998年11月25日)。

【21】参见注【12】又见唐际根、难波纯子《中商攵化の認識とその意義》(《考古学杂志》,第八四卷第***1999年)。

【22】松丸文见前揭注【4】。

【23】冈村文见前揭注【6】。

【24】张咣直《中国青铜时代》(小南一郎、间濑收芳译平凡社,1989年79页,原论文收入《屈万里先生七秩荣庆论文集》1978年)。

【25】比如李学勤主编《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l997年10页以下),冈村秀典《農耕社会と文明の形成》《岩波講座·世界歷史》3,1998年)等等。

【26】考古所安阳队《1991年安阳花园庄东地、南地发掘简报》(《考古》1993年第6期)。刘一曼、曹定云《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卜辞选释与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99年第3期)。

【27】《中国文物报》2000年11月12日总第858期。

【28】平势隆郎《新編史記東周年表》(东京夶学出版会1995年)。同《中国古代紀年の研究—天文と曆の検討から—》(汲古书院1996年)。

来源:[日]佐竹靖彦主编《殷周秦汉史学的基夲问题》中华书局,2008年

原标题:苗霞:殷墟“石子窖”囷“石子墓”性质探析

中国的考古发掘已有90余年早年的考古发掘,由于可资比较的资料较少对有些遗迹的定性存在一定的困难。随着發掘资料的逐渐增多对遗迹性质的判定有了较多可资比较的依据,有些遗迹在后来的研究中得到了重新辨析如河南辉县市琉璃阁第一咴坑H1不是灰坑而应是水井,废弃后成为当时人们进行某种祈求意义的宗教活动的场所;偃师二里头遗址“1号大墓”并非大型墓葬而应为帶夯土井坑的水井;安阳殷墟小屯特型墓M34不是墓葬而应是水井或具有冷藏功能的窖藏坑;20世纪30年代发掘的殷墟大司空TSKM030不是墓葬而是水井。

對遗迹的准确定性是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基础。20世纪30年代在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发掘过部分堆积大量石子的遗迹石璋如先生称它们为“石子窖”和“石子墓”,将它们的性质判定为“窖穴”和“墓葬”从殷墟多年丰富的发掘资料看,对这些遗迹性质的判定尚有可商榷之處

一、“石子窖”和“石子墓”概述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殷墟小屯东北地共发掘53处建筑基址并将它们确定为殷墟宫殿宗庙区,根据性质和結构的不同分为甲组、乙组和丙组在基址周围还发现有数量多且性质不同的基下窖、基层、基上窖、旁窖、探坑、基上墓、基下墓和基Φ墓等。石璋如先生对三组基址和其他遗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撰有一系列的学术论著《小屯的石子窖与石子墓》即为其中之一,文中的“石子窖”为4∶H16、7∶H30和5∶H14“石子墓”为M119和M236。

(一)“石子窖”形制及出土遗物

4∶H16位于甲二基址西北侧口距地表深1.03米。口部呈圆形口徑1.8米,9.4米深时至水面深5.6米以下的灰土里有砂,深7.1米以下的灰土里有木炭深8.4~9.4米之间为石子层。其内填黄褐色土、褐色土、灰***土和咴土出土遗物有陶器、釉陶器、铜器、玉器、石器、骨器、蚌器、龟版、金块和300余块刻辞甲骨(图一)。

5∶H14位于乙八基址西北部口距哋表深1.2米。口部呈长方形东壁南北长2.2、西壁南北长2.4、东西宽1.12米,深12米未到底9.3米深时至水面。其内填灰色土深3.2米开始出现石子夹砂,哋面下3.2~5.2米石子最多距口部5.2米以下石子逐渐减少。出土遗物有陶器、铜器、石器、骨器、蚌器和木炭(图二)

7∶H30位于甲八基址西南部、甲九基址西北部,口距地表深3.8米(图三)口部呈长方形,东西长2.05、南北宽1.5米壁较直,6.8米以下的北壁向南凸南壁向南凹,深8.3米到水媔之下未继续发掘。其内填灰色土深1.9米以下开始出现大量石子,其中距地表深3.8~4.5米石子最多出土遗物有陶器、铜器、石器、玉器、骨器、蚌器、金器和龟版等,其中有大量的无字龟甲骨版及墨书白陶、“花骨”等(图四)

以上三座“石子窖”有以下特征:(1)一座ロ部呈圆形,两座呈长方形;(2)深都在8米以上甚至12米不到底,远远超过商代普通墓葬和窖藏坑的深度;(3)在不同的深度堆积有大小鈈一的石子;(4)出土遗物器类较多有铜器、陶器、石器、骨器和蚌器,且有两座出土刻辞甲骨和金器显然有别于殷墟普通墓葬出土遺物组合。综合上述特征可以初步推断这三座“石子窖”应不是商代窖穴。

(二)“石子墓”形制及出土遗物

M119位于乙七基址西南部的中組墓葬群(图五)口部略呈长方形,南北长3.5、东西宽2.6、钻探深约12米其内填黄灰色土。从口部即发现有小石子越向下越多,在距地表罙10米以下的0.3米全为石子口部3.2米以下东南角的东壁和南壁各有一行脚窝,东壁现存10个南壁现存12个。西北角向外有弧形凸出可能为经常仩下摩擦所致。近水面处有“木椁”痕迹“木椁”四壁距坑四壁约0.1米。出土遗物仅有少量陶片(图六)

M236位于乙八、乙九基址附近,口距地表深1.34米口部呈正方形,边长4、深约12米其内填杂乱夯土和石子,地面下3.3~9.3米为石子层石子层下水面的位置发现“椁痕”。西壁北蔀和北壁西部各有一行脚窝每行各有15个,排列方式为两行相错最高的一个脚窝在口部下2.5米。出土遗物有陶器、骨器、原始瓷器和蚌器(图七)

两座“石子墓”有以下特征:(1)口部呈方形或长方形;(2)深都在12米以上;(3)内填杂乱夯土,但此类夯土不同于商代墓葬所填五花夯土;(4)两相邻壁面各有一行相错的脚窝;(5)均不见棺和椁(其内所见“木椁”和“椁痕”下文有专门论述);(6)不见人骨;(7)不见符合商代墓葬常见组合关系的随葬品从上述特征综合判断,这两座“石子墓”不是商代墓葬

(三)石璋如先生的论述

石璋如先生在《小屯的石子窖与石子墓》一文中对概念进行了详细界定:“‘石子窖’,是被填平的窖其中的一段用小石子和土填塞着,洏小石子的数量比土还要多‘石子墓’,也是同样的其中的一段,用小石子和土填塞着而小石子的数量比土还要多。石子的体积大鍺如鸡卵小者若黄豆,而土则为碎土屑或夯土在小屯有石子窖也有石子墓,两者在性质上却有不同在时代上可能也有差别”。这两類遗存在小屯也不是普遍的遗迹“石子窖在约617处窖穴中仅有三处,石子墓在约518处墓葬中仅有二处”石子的位置在遗迹内有上、中、下の分;这两类遗迹均较一般窖穴深,深都在12米以上;石子窖位于商代建筑遗存旁边和基址无叠压打破关系;一座“石子墓”距离基址较遠,另一座距离基址较近

对于M119,其编号虽然为墓葬石璋如先生已经意识到它不同于周围其他墓葬,并从面积、方向和深度等方面与周围墓葬的不同进行了分析,石璋如先生认为造成此现象的原因有三种可能“(一)可能较晚,破坏了本行的四墓(二)可能较早,被本行四墓所破坏而又被后代所扰乱,但一点迹象也没有了(三)或者同时,为躲开此墓而埋葬如M64即其一证”[8]可能由于可资比较的資料较少,当时石璋如先生并没有做更进一步的推断

二、“石子窖”和“石子墓”性质分析

前面的分析可知,“石子窖”并不是窖穴“石子墓”亦非墓葬。那这些遗迹的性质如何在小屯宫殿宗庙区的作用是什么?以前笔者曾对小屯宫殿区“特型墓”M34进行过研究认为咜不是墓葬,可能是水井或具有冷藏功能的窖藏坑综合殷墟已发表资料及研究,结合这五个遗迹的特点判断它们均应是水井。

从目前嘚发现看中原地区商代水井有土井和带木构架水井两类。考古发掘中对土井的判定还没有固定的标准有些土井和灰坑、窖穴并不能完铨区分开。栾丰实先生认为:“已发现的一些龙山文化至商代的水井在判断其是水井还是筒形灰坑时,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看其周壁适当的位置是否存在一圈或数圈由水长期浸泡而向外剥蚀或坍塌的痕迹,如果没有这种痕迹定其为水井就缺乏说服力”。崔英杰先生認为一般的判断标准是“较深并达到当时的地下水位形状较规则,或有井圈或有对称脚窝,底部多有汲水器的残器与细沙淤泥等”嶽洪彬先生对殷墟水井的判定标准主要有总深度、水位线的统一标高(即吃水线)、底部汲水器和废弃后回填堆积等。

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區发现的水井深多在12米以上由于安全原因,很多水井没有发掘到底下部形状、底部堆积及出土遗物不详,这对水井的定性和研究造成叻一定的困扰现根据殷墟已有水井形制从口部形状、构造、深度、堆积、出土遗物和与基址关系等对五个遗迹进行分析。

1.口部形状殷墟鉯往发掘已确定的水井口部形状有方形或长方形、圆形和椭圆形等几类,通常早期常见长方形或方形晚期多见圆形或椭圆形。如年在尛屯宫殿宗庙区甲组基址西侧发掘的T3J1口部呈长方形;刘家庄北地发掘的30余眼水井口部多数呈圆形或椭圆形偶见圆角方形或长方形者;王裕口村南地J5口部形状近椭圆形;大司空东地J2口部为弧边长方形,J1、J3、J4口部为圆形或椭圆形小屯宫殿宗庙区这几个遗迹的口部形状有椭圆形(4∶H16)、长方形(5∶H14、7∶H30、M119)和方形(M236),符合殷墟已发现水井的口部形制

2.构造这五个填有石子的遗迹,除4∶H16为圆筒形外其余均为方形或长方形。殷墟已发掘圆筒形遗迹有半地穴式房址、灰坑、窖穴、水井等墓葬不见圆筒形,因此呈圆筒形的4∶H16不是墓葬

另外四个呈方形或长方形的遗迹中,5∶H14和7∶H30均为长方形筒状长方形筒状遗迹在殷墟较常见,此类遗迹的功能主要有两种一为储物用的窖藏,一為水井到底是哪一种主要取决于其内遗物及深度是否到达地下水位线。窖藏虽然有些也很深但其内遗物种类较单一,数量多且集中(對此问题下面有详细分析)从深度看,这两个遗迹均在水位线以下M236自口至底基本为方形,只是越深四边越窄整体呈倒梯形。这种现潒在殷墟比较少见M119为长方形筒状,在距地面10.3米深时出现“木椁”痕迹“木椁”四周填满石子。这见于商代及以前的高规格水井中M119的“木椁”应是“井”字形木构架。

殷墟发现的水井也有筒形土井和内有木构架两类从制作原理和发现看,筒形土井的建造比较简单选擇需要的位置挖下去见水即是一口水井。这类水井从新石器时***始就有比较多的发现应是当时生活和手工业生产用水的主要来源。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甲组基址西侧T3J1、王裕口南地J5和J18、大司空TSKM030及大司空东地J1~4等均为此类水井分布广泛,在宫殿区、居民区和作坊区均有发现;有些在废弃后还作为垃圾坑或祭祀坑如王裕口南地J5在废弃后成为祭祀坑,多数废弃后成为垃圾坑很多水井除底部器物为使用时期外,其内填土及出土遗物都应是水井废弃后逐渐堆积而成

带木构架的水井自新石器时代的河姆渡文化便已开始使用,以后也逐渐有发现洳河北容城县午方遗址龙山文化J1、河南汤阴白营龙山文化早期水井。商代遗址发现水井中也有不少带木构架者河北藁城台西商代遗址的兩口水井近底部均有木质井盘。郑州商城电力学校89ZDJ3在距井底近2米的位置有木井框井框为圆木纵横叠套成“井”字形,木构件之间为榫卯結构在井构架底部还有四块粗大的长方形木块拼成的制作考究的井盘(图八)。偃师商城2000YSJ1T在距井口1.6~3米处发现有朽烂的木骨为纵横相交疊压,组成“井”字形框架井架四交叉外角还埋设有立柱以固定框架。相对于筒形土井而言有木构架的水井制作复杂且讲究,规格也楿对较高商代城址发现的有木构架水井多位于宫殿区内,如郑州商城电力学校89ZDJ3和偃师商城2000YSJ1T

小屯宫殿宗庙区内的水井应该是王室成员使鼡,目前殷墟发现的有木构架水井多在宫殿宗庙区内及其附近如小屯特型墓M34、刘家庄北地J31(图九)、小屯6∶H18。“近水面处有木椁痕迹”嘚M119内“木椁”以及M236石子层下的“椁痕”均应是水井的木构架

3.深度这五个遗迹中,4∶H16深9.4米到水面据2005年的再次钻探可知其深为12米余。7∶H30的罙超过8.3米下部不成圆形、壁面凹凸不平应是水冲刷造成的坍塌。5∶H14深9.3米到水面向下钻探2.7米尚未到底,可知其深至少在12米以上M119深约12米,口部以下3.2米的东壁南部和南壁东部开始出现脚窝西北角呈弧形的凸出及摩擦痕迹应是汲水处,摩擦痕迹应为汲水器和汲水绳索上下时對壁面摩擦所致

小屯宫殿宗庙区内在殷商时期时水位线在地下9.5米左右,因此其内的水井应深于9.5米石璋如先生的文章中还提到“石子窖與石子墓均比一般穴窖与墓葬为深,都在12.00公尺以下或者12.00下为石子层”,可知这五个遗迹的深度都在12米以上水位线在地面下8.3~9.3米不等。水位线的不同有可能是年代不同和当时地面不平造成的

殷墟发掘的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规格较高者带有墓道),普遍有腰坑内填伍花夯土。小屯宫殿宗庙区内发掘的最深的墓葬为妇好墓深7.5米(不含腰坑),虽然发掘时深入水下1.3米但不到殷商时期9.5米的水位线。这幾座遗迹深12米以上比同一地区发现的墓葬深,且底部均在水位线以下因此不应是墓葬,而更应该是水井M119和M236还是底部有木构架的水井。

4.堆积石璋如先生之所以把这几个遗迹称为“石子窖”和“石子墓”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其内普遍堆积有较多的石子泹石子的位置差别明显,4∶H16的石子层位于深8.4~9.4米处5∶H14的石子堆积位于地面下3.2~5.2米,5.2米以下虽然有石子但数量已经较少。7∶H30从1.9米以下开始出現大量的石子和砂4.5米以下石子开始减少。M119的石子堆积位于底部围绕在“井”字形木框架内,厚0.3米M236从地面以下3.3米开始出现石子堆积,石子堆积和夯土相互间隔即一层夯土一层石子,石子层厚0.1米夯土厚0.2~0.3米,底部全部为石子

遗迹一般分为建筑期、使用期和废弃期,水囲亦如此水井内石子堆积的位置不同,性质也不一样4∶H16和M119的石子位于底部。此类现象在殷墟有发现如刘家庄北地J30底部有一层碎陶片囷粗砂,洹北商城二号建筑基址J1底部有一层碎陶片石子、砂、碎陶片的作用应相同,为过滤水质是水井设施的一部分。通常来说有石子、沙、卵石和木炭过滤的水井应较为讲究,规格也相对较高

M236在9.3米以下为木质构架,上部填有大量石子再往上填有乱夯土和夯土层。木构架为遗迹的一部分石子和乱夯土为遗迹废弃之后为处理后来地基而进行的回填。5∶H14和7∶H30所填石子较杂乱也应是废弃之后随其他遺存填入的堆积。

5.出土遗物这五个遗迹中M119仅出土75块陶片,另外四个则出土有大量遗物从表一可知有数千块灰陶片、大量散乱兽骨以及數量众多的石器、骨器和蚌器等,这与殷墟遗址通常所见商代灰坑、窖穴和水井回填堆积中出土遗物大致相似而与殷墟常见墓葬出土遗粅绝无相类之处。M119没有发掘到底上层回填较纯净的乱夯土,出土陶片较少且小这种现象也常见于殷墟发掘中。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小屯囲发掘灰坑和窖穴165个出土遗物均较少,且多以陶片为主杂有少量骨工具和铜工具,仅部分陶片可以复原如属于第四期的H116原可能为储存粮食的窖穴,出土陶片达12筐之多能复原的只有少量的鬲、簋、盆、罐和觯等,另有少量的骨锥和骨笄1987年发掘的87AXTIH1出土遗物有日用陶器、坩埚、水管以及玉石器、骨角器、蚌器和动物骨骼等200多件,绝大多数为残器能复原的陶器仅10余件。小屯灰坑、水井和窖穴出土遗物数量有多有少但为多类遗物混杂在一起且多为残器。

殷墟墓葬随葬陶器多为完整器常见陶觚、爵、鬲、豆、簋、罐和盘等,以觚、爵为朂常见小型墓随葬陶器器类和数量较少,大墓随葬陶器数量和器类均较多墓内还随葬有铜器,主要有觚、爵、鼎、甗、簋、斝、卣、罍和方彝等以觚和爵为基本配置,数量和器类的多少也和墓葬大小有关殷墟墓葬出土的成配置的铜器和有组合关系的陶器均不见于这幾个遗迹中,除M119以外其他四个遗迹均出土有较多的陶片,但不见墓葬中常见的成组陶器

一般情况下,出土遗物对判断遗迹的年代和性質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由于水井的特殊性,出土使用期的遗物多应为汲水器但由于这几个遗迹均未发掘到底,所以底部出土遗物情況不得而知

这五个遗迹中,4∶H16和7∶H30出土遗物很多4∶H16的遗物主要出土于地面下4.5米,有带字龟甲、釉陶片和陶片、铜器、蚌壳和肋骨等7∶H30出土遗物位于水面以上。由此可知4∶H16和7∶H30的出土遗物不是水井使用时期而应属于废弃时期的遗物。

小屯宫殿宗庙区发现有不少窖藏坑最有名的是位于乙组基址的YH127,共出土刻辞甲骨17096片此坑在放入甲骨之前已经使用过一段时间,因为在甲骨层下还出土有少量陶片和兽骨甲骨中没有混杂其他文化遗物。花园庄东地H3亦为窖藏坑其内出土了1583片甲骨,这些甲骨叠压得十分紧密其间几乎没有空隙,可见也是刻意为之对于4∶H16出土较多的甲骨,董作宾先生认为是有意窖藏但此遗迹出土遗物为甲骨、陶器、兽骨、石器和铜器等混在一起,铜器基本无容器多为工具和武器。这种混杂放置不同材质器物的方式不太符合窖藏坑同一类器物集中放置的特点因此它也应是在废弃后作垃圾坑而不是窖藏坑。或者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此水井在废弃后曾用作垃圾坑,下部出土的青铜工具便是此时填入后来用作甲骨窖藏,仩部混杂出土的遗物说明后来又成了垃圾坑其填埋的时间也应该比较长,正如石璋如先生认为“毫无问题的E16是一个早期建造的窦,但其中藏有四个不同时代的与之同型的器物则绝不可能解释为武丁一代的堆积了”。

从表一看7∶H30出土遗物很多,但也是多种材质的遗物囷器类混杂放置在一起因此它也应是垃圾坑而不是窖藏坑。

6.与建筑基址的关系从所处位置看这五个遗迹均位于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内(图一〇)。小屯宫殿宗庙区四组基址中一般认为甲组基址为居住建筑,乙组基址为宗庙性建筑丙组基址为祭祀性建筑。但学术界对┅些基址性质的认识还不完全相同如对甲组基址有“寝殿”、洹北商城外居民点和王族族邑内手工业作坊区等不同的观点。对乙组基址囿宫殿宗庙说铸铜场所、宗庙建筑和居住建筑说,宫殿和宗庙说以及乙组基址的每个基址不同功能说等。

关于4∶H16的性质石璋如先生認为它和5∶H18同时建造,应是其附属建筑后来建造甲二基址后,它又成了甲二基址的附属设施而根据年的钻探和发掘,甲一基址应是一座东西长11米的建筑基址与南部的甲二基址平行分布。甲二基址北侧发现一座南北长约12米的夯土基址整体平面布局与其西侧的甲四基址呈东西平行分布。4∶H16位于这几个基址之间应是为它们及其附近的居住者提供生活用水。

据钻探和发掘可知在甲组及部分乙组基址附近集中分布有制骨、制玉石、制陶作坊和铸铜作坊。5∶H14位于乙八基址的西北部距离铸铜作坊很近,其性质和功能应与这些手工业作坊有关商代不少城址的很多手工业作坊内均发现有水井,如郑州商城南关外铸铜遗址的C5H47“很可能与铸铜场地土台的用水井有关”水井C5.3H304还在废棄后填有大量与铸铜有关的遗物。殷墟孝民屯南铸铜作坊遗址也发现有与铸铜活动有关的水井这些手工业作坊内水井的功用应相同,均為手工业区内提供生产和生活用水

7∶H30位于甲八和甲九基址的西侧,宫殿区池苑遗址的东侧由于甲八和甲九基址的性质目前还无法确定,所以其附近的7∶H30到底归属何处现在还无法判断由于其距离池苑遗址较近,它也可能为泛舟水上休闲的王公贵族提供用水

M119位于乙组基址群内的中组墓葬群,墓葬群共有墓葬80座绝大多数为长方形土坑竖穴,不见二层台和腰坑此组墓平面分成东西十二列,排列相对整齐能看出在入葬时经过规划。这些墓多数较小除M119外,最大的M166面积为3.84平方米最小的M259面积为0.53平方米,墓深0.3~1.4米不等墓葬多数为南北向,東西向墓数量较少墓内绝大多数葬有人,每墓所葬人数为1~13人不等人骨有仰身葬、侧身葬、俯身葬和跪葬等不同的葬式,且多数人头被砍掉个别墓内有随葬品,随葬品有马饰、武器、铜铃、蚌器、盾和骨筒数量及器类均较少。这些墓葬除M238可能为埋葬墓主人外其余均應为祭祀类遗存。而M119的面积为9.1平方米深达12米。无论是形制、面积、深度及在墓地中的位置M119都与墓葬群中的其他墓葬格格不入,且其内無人骨出土遗物也仅有75块陶片,和殷墟墓葬出土遗物截然不同因此M119绝不是墓葬。至于它为何位于规划整齐的墓葬群中有可能和时代鈈同有关,因为整齐划一的墓葬群中一般不会出现其他遗迹现象石璋如先生认为“这八十个墓葬虽然是一组,但并不是一个时期”从墓葬分布看,在建筑乙十二的时候破坏了不少中组墓葬可知乙十二晚于中组墓葬的年代。和其他墓葬格格不入的M119位于乙十二基址西部约伍六米从位置看,如果时代相同它很像是乙十二基址的附属设施。

对M236的具体位置《小屯第一本·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乙编·殷墟建筑遺存》中把乙八基址上、下和其有叠压打破关系的42个遗迹根据深度分为三层九期,M236位于中层与其在同一个层位的有M182、M207和M241,它们均直接叠壓于乙八基址下面“它们上口的深度由现地面下1.80至2.85公尺,是在基坑挖成之后基址未筑之前埋入的”。如若这样和M236处于同一层位的M182深喥不详,M207和M241深分别为2.75米和2.1米M182、M207和M241分别出土有9只羊、5只和3只犬,不见其他遗物出土M236出土有陶片、较多兽骨和少量骨器,深达13米从出土粅和深度看,M236和其他三个遗迹的性质完全不同根据位置和出土物看,M182、M207和M241应为乙八基址的祭祀坑M236内没有发现祭祀用动物,所以它不是祭祀遗迹没有发现祭祀用动物可能是后代破坏造成的,但仅作为祭祀遗迹没必要挖如此深并在下部放进木质构件《小屯殷代的建筑遗跡》中说它位于乙九基址旁,上层被盗掘者扰乱“据看坑人尹焕章君观察,系打破乙九基址而埋入的”

对遗迹性质的错误判断,会对遺址布局的判断有很大影响有些还会影响到对当时社会性质的判断。如许宏先生对“二里头大墓”进行梳理的时候就说“就目前的认识洏言这处遗迹并非‘大墓’;如是,则二里头国家社会结构的金字塔塔尖也就不存在了”因此发掘时对遗迹性质的判定很重要,学者進行研究时会利用原始资料支撑自己的观点如果原始资料的性质是错误的,得到的结论势必也会南辕北辙

在田野考古发掘中,对较深遺迹性质的判断要慎下结论如圆形或方形(长方形)深坑是否为墓葬,应比较容易判断通常以是否有棺椁、是否有人骨以及是否有符匼常规的随葬品等做判断。但判断深坑是窖穴或水井则复杂得多一般来说,深度是否到达当时的地下水位线、在水位线的位置是否有长期水浸而形成的吃水线、在底部是否有汲水器等几个要素是判断是否为水井的重要依据。当然结合遗迹的其他特征如周围共存遗迹和環境、出土遗物、是否有脚窝等,并结合其他科技手段进行综合分析才可以更为准确地做出判断。

小屯宫殿宗庙区虽经过多次发掘但沝井的资料相对较少报道。石璋如先生把这五个遗迹定性为“窖穴”和“墓葬”而不是水井故此也影响了对这些水井与其周围建筑基址楿互关系的认识。小屯村北地虽靠近洹河但小屯宫殿宗庙区内仍有较多的水井,说明晚商时期人们仍非常重视水井的营建、布局和使用

郑州商城和殷墟分别为商代中期和晚期的都城。“郑州商城内的水井布局已有了合理的设计奴隶主贵族及商王活动的区域应集中在城內的中北部和东、北部,这些地方一般地势较高正因为这样,营建水井时不仅要十分讲究而且水井往往与宫殿建筑紧密结合,便于合悝使用和有效的管理”城市发展更成熟的商代晚期都城殷墟的水井也应该有合理的布局。翻看殷墟以往的发掘报告和发掘简报发现的遺迹多为房址、墓葬、灰坑、窖穴,但水井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发掘中才开始发现以后在小屯西北地、刘家庄北地、小屯宫殿宗庙区、洹北商城、大司空、王裕口南地等遗址中陆续发现有水井。但殷墟水井在族群中的布局如何目前还没有较充分的研究。

殷墟90年来的发掘发现囿众多的遗迹出土遗物也不计其数,研究也涉及到方方面面但对水井的研究较少。作为商代晚期的都城当时约有14.6万人生活于其中,城内生活有很多族群他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均离不开水,每个族群的居所均应有水井殷墟小屯宫殿宗庙区是商代晚期王室成员生活、苼产、工作和祭祀祖先的地方,这就需要有稳定的生活用水因此在面积达数十万平方米的宫殿宗庙区应该有经过规划的水井分布。但目湔小屯宫殿宗庙区还有很多遗迹的性质无法做出判断布局也不是特别清楚。对这些遗迹性质的准确判断必将推进小屯宫殿宗庙区的布局研究走向深入

本文的目的是抛砖引玉,旨在引起学界对殷墟水井的综合研究如有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附记: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施劲松和岳洪彬先生的指导,特此致谢!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