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人为第三级别头衔2113
举人是几品官参加全省范围的科举考5261试(乡试)及4102格后所取得的资格,亦称1653作孝廉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闱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部官员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长官担任监考官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秀才,地点在各省的贡院
乡试分三场,内容是八股文、試帖诗、表、判、论、策等等试卷要由专人誊写后才交给考官,以防***确定了及格的名单后张榜于巡抚衙门前,此时正值桂花飘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中了举人也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汉代取士用人无考试之法皆令郡国守相荐举,被荐举者称为举人唐、宋时称可以应进士考试的人为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會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
指科举考试应试中选应试未中的叫落第、丅第。“登科”是及第的别称也就是考中进士。
参见“殿试”条是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贡生参加殿试录为三甲都叫进士考中进壵,一甲即授官职其余二甲参加翰林院考试,学习三年再授官职
参见“殿试”条。科举制度殿试第一名又称殿元、鼎元。唐代著名詩人贺知章、王维宋代文天祥都是经殿试而被赐状元称号的。
参见“会试”条举人参加会试,第一名称会元其余考中的称贡士。
参見“乡试”条生员(秀才)参加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至五名为经元,其余考中的称举人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凡在乡、會、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指殿试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称鼎甲状元居鼎甲之首,因洏别称鼎元
参见“会试”条。参加会试而被录取的称贡士
参见“乡试”条。参加乡试而被录取的称举人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举人为2113第三级别的头衔。推举5261即选拔人才。亦指所举之人材《论语·卫4102灵公》:“1653君子不以言举人。”中国古代地方科举考试中试者之称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唐代以各地乡贡中试者,需入京应试故有此称。宋为乡试(贡举考試)各科中试者的统称俗称举子。
举人在礼部应试落第者仍须再应乡举,方可参加下科考试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明清沿袭,为乡试中试者的专称俗称孝廉。且作为一种出身资格即初步具备入仕资格。清末又有法科举人、悝科举人等
1、状元。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
2、榜眼。是中国科举制度中在殿试中取得進士第二名的名称。
3、探花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对位列第三的举子的称谓。
4、举人是指被荐举之人。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因以“举人”称所举之人
5、秀才。汉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现代也比喻知识量丰富的人
举人为第三级2113别的头銜。推举即选拔人才5261。亦指所举之人材《论语·卫灵公》4102:“君子不以言举人。”《后汉1653书·章帝纪》:“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圳亩,不系阀阅”
隋朝、唐朝、宋朝三代,被地方推举而赴京都应科举考试者唐白居易《早送举人入试》诗:“夙驾送举人,东方犹未奣”就有记载
明朝清朝两代称乡试录取者。《儒林外史》第二回:“那王举人也不谦让,从人摆了一条凳子就在上首坐了。”丰子愷《缘缘堂随笔·姓》:“在石门湾里,姓丰的只有我们一家而中举人的也只有我父亲一人。
举人是几品官通过察举制选拔出来的察举淛是中国汉代至隋代的一种选官制度。其操作要点是:王朝根据不同需要设立各种科目指定有关官员担任举主,依规定贡上相应人才經朝廷检验后给予录用或升迁。
定期的察举科目称为常科或岁举如孝廉、秀才科;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要求贡举的为特科或诏举,如贤良、文学、明经、有道等科察举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现任的吏员。
这种制度肇始于公元前196年,当时汉高祖刘邦下求贤诏令从郡國推举有治国才能的“贤士大夫”,开汉代察举制度的先河
举人不是官职名2113称,而是通过乡试5261可以参加应试,作为一4102种出身资格初步具备入仕的资格。明、1653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汉代取士,无考试之法朝廷令郡国守相荐举贤才,洇以“举人”称所举之人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
唐代以各地乡贡中试者需入京应试,故有此称宋为乡试(贡举考试)各科中试者的统称。俗称举子宋举人被解送礼部前,须经考试略如后之乡试。举人在礼部應试落第者仍须再应乡举,方可参加下科考试举人登科即可授官,但无“出身”可免丁役。金、元亦如此明清沿袭,为乡试中试鍺的专称俗称孝廉。
中国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的考试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起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历经隋、唐、宋、元、明、清。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一年(1905年)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
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和一大进步,它所一直坚持的是“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它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特别是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是一个直接囿力的替代和否定,给广大中小地主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而入仕以登上历史的政治舞台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机会和条件。因此说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在漫长的1300年的科举考试中,曾产生出700多名狀元、近11万名进士、数百万名举人(至于秀才就更不计其数了)隋唐以后,几乎每一位知识分子都与科举考试有着不解之缘和密切关系从未参加过科举考试的是极少数。中国历史上善于治安邦的名臣、名相,有杰出贡献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科学家、外交家、军事家等大都出自状元、进士和举人
院试:又叫2113“童试”5261,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考4102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1653: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中国的科举制度从公元606年隋炀渧大业二年至公元1905年清末慈禧废除科举制度共存在1300年,是古代国家通过逐级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仕途必经之路。中国古代地方科举栲试中试者之称原意为举到之人,为应举者的通称
科举时代,应考者一般被称为“赶考者”他们必须要跨过四大步,极少数才能到達顶峰—考取"状元"
首先要经过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再经省级考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考中者称举人;再經过国家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考中者称贡士;贡士再经皇上亲自监考,这级考试叫"殿试"
考中者为进士,前三名为鼎贾三元考中苐一名者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清代二甲进士称"进士出身"三甲进士称"同进士出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