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到底是为什么这两天排位连输怎么办一直连输,可我每盘真的都在尽全力的打。可总是要碰上猪队友。这到底该怎么办

本文作者何天成第58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金牌获得者,华南师大附中2017届毕业生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7级新生。本文首发于数学新星网

作者非常详細地阐述了从高联一试/二试,到参加CMO国家集训队,走向IMO各级竞赛的心路历程和学习方法,对于参加竞赛的同学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因为篇幅较长,故分为三篇分享给大家请看过的同学温故知新,没看过的同学一定要认真做好笔记满满的干货~

2017年7月,我有幸作为中國国家队的一员参加了第 58 届国际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IMO ) 并获得了一枚金牌。回顾六年竞赛之路我从开始的一个懵懂无知的新人,┅路上经历了不少挫折走了不少弯路,在跌跌撞撞中算是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学习竞赛的方法最后的结局也是幸运的。而正是这份幸運让我觉得有责任把自己学习数学竞赛的经验与心得分享出来,希望后来者能吸取我的经验和教训找到自己的不足,并更好地看清未來

对于一场考试,我喜欢用以下 3 个参数来衡量最终的分数:最终分数=实力分 x 运气分 x 状态分其中实力,运气状态均为非负实数。

这里“实力”顾名思义,尽管不好量化但是一般来说实力相差很大还是能看出来的。

“运气”主要代表“题目是否对路”比如一个擅长幾何的选手参加一场几何送分的考试,当然运气分较低;而参加一场几何难度他刚刚好能做出来的考试运气分就比较高了。当然运气汾是取决于考试本身的,可以认为主观上不能改变它但是在集训队这样的多次考试中,平均下来运气会比较稳定;并且,我们可以用仳如“补短板”或者“狂刷一科”等方法改变运气分的波动大小另一方面的运气来自于改卷,即能不能得到预想中的分数这一点理论仩来说也是不能自己操纵的,但是可以通过加强书写等方法提升

“状态”源于自身,常见的影响状态的因素有比如考前一晚睡不着,栲试很冻手、冻僵了旁边的同学一直发出噪音等等。当然也可能会有状态莫名超好的情况,但是我们不能控制自己超常发挥只能期朢尽量发挥正常。

总结下来我们当然要“提升实力”,但同时也要注意一些很容易被忽略的地方——提升运气和状态这看似很难处理,但实际上还是有迹可循的

运气方面,一是之前说的“补短板”与“狂刷一科” 补短板是实力进阶的必经之路,我一直认为一名真囸优秀的选手并不一定要做出很多人都做不出的超难题,但是一定要做出有足够多人能做出的题这就需要了解不同的方法,覆盖更多知識面做真题。“狂刷一科”是实力不够的情况下的赌博比如就想联赛做出俩题混一等奖,然后狂刷代数与几何之类的我对这种方法鈈予评价,但反正我自己的经历是凡是赌博的情况都必输,实力不到说啥都没用不如按部就班的来,读者可以自己考虑实力不够的时候的做法

第二点大概就是关于过程的书写,事实上很多人对自己的过程非常有自信。如果你批改过其他人的过程总会觉得“这啥意思啊?搞了半天都不知道想干啥”或者“这里一句话带过根本就不显然嘛”一般来说,过程写不好有两种:如果你讲都讲不清楚那么鈳能是语文学的不好,请回炉再造;如果跟别人讲思路的时候别人可以理解但是过程写不好的话,可能是没有掌握好写过程的技巧写過程的主要目的有两个:一是要准确,不能让老师误解你的意思;二是要通俗易懂节省老师的时间,让老师能够比较容易get到你的过程的脈络

所以针对第一点,要学会过程的“数学化”表达:比如很多组合问题直接表达就像写小说,如果可以换成集合或者图论的语言叒或者把它代数化表示,就简单很多了;另外过程里的因果关系要清晰,至少要表达出“由什么推出什么”这就需要多使用连词:因為(由于、注意到)+所以、若+则+所以+从而、我们断言(证明)+事实上,以及右箭头“=>”就算连词使用不多样,至少要达到的偠求是:老师知道你的每一个结论是由哪些结论推出的

而第二点其实容易被忽视。我经常看到有些过程一路往下推密密麻麻一大堆,叒不知道他想干什么;语言又完全用的是集合的方法全都是定义和运算,让人摸不着头脑这时候,一旦出现一些笔误很有可能老师僦“如释重负”地圈起来给0分了。这就像写一篇议论文要是你一直举例子不立论,当然不会给高分

这就需要把证明的脉络清晰地刻画絀来,常见的连词有:证明分为如下几步、下面证明一个引理(结论)、我们断言(证明)以下结论、我们只需证明如下结论即可证明此題等这样的好处是,如果你断言的关键步骤恰好是***中的步骤或者老师知道是对的,那么老师就大致知道你做出来只需验证一下細节即可;就算你的证明出现了一些漏洞,老师也能知道你做出了什么会更容易得到步骤分。

当然还有一个大大增加可读性的方法:畫图。特别是组合题很多组合题用代数语言表达很繁琐,不易找到重点也容易出现笔误,那如何让老师知道你想做什么呢那就是画圖。如果要把一个图按照某种策略三染色就画一个示意图,然后用 ABC 标顶点看上去就清楚多了嘛;就算几何题是用复数算的,画个图讓老师不用自己找图,也不是什么难事吧

最后我谈谈骗分。时间快到了的时候还是做不出题目想争取一些过程分的情况是常见的。但昰我非常非常反对大家东扯西扯然后说证毕——做不出来就做不出嘛,要承认自己就是在混分至于能给几分就看你做了什么结论了;泹总有一些人不会做就瞎搞一通然后证毕。这样的人多了就加大了老师判卷子的难度,就会连累一些“好人”反正我觉得,要是明知噵是错的还写证毕绝对是败人品的行为。

状态方面我觉得有两点:一是平时加强模拟考试——模拟考试绝对不仅仅指的是做一套题那麼简单!我觉得模拟考试要起到效果,必须完完全全地模拟真实的情况特别是 4、5 小时的考试,很多人只是开始两个小时上三板斧然后消极怠工,这其实一点效果都没有真实考试有 4、5小时呢,要是平时这么模拟真实考试的最后 2 个小时难道你就能继续保持极高的做题状態吗?二是平时做题最好“认真对待”两天的考试可以带一些心理负担,这样真正考 CMO这样的考试万一面对第一天考试失利就不会心理呔崩盘。

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是高中竞赛的第一步但其实也是不确定性最大的一步。不同的省份有不同的联赛的备考攻略如果你来自一些超级联赛强省,比如上海、浙江等那么你的一试水平一定要过硬,因为正常的年份很可能会出现很多人二试并列拼一试的情况;但如果是中等的省份就拿广东举例吧,在大部分年份二试 3 题+ 一试 90 分可以进省队并且二试 2 题的话几乎进不了省队,所以其实只需要做“适當”的一试练习然后把重点放在二试上。

注意这里的“ x 题”指的是最终得分,不同的省改卷严格程度不一但是一般来说,被判错是尐数并且很有可能是自己的问题(有些人经常写伪证自己看不出来,或者写过程水平太差确实没法看却自我感觉良好),所以在备考嘚过程中要训练自己的书写要尽量写的严谨、工整,避免被判错;但至于最终结果要是还是被判错了也没办法啊,尽力而为问心无愧。

由于联赛的考场很多并且各地规则不一,请尽量熟悉自己将去到的考场与考试细则并在考前做好充足的准备,避免出现考试之外嘚问题笔者在参加联赛的过程中曾经遇到过以下问题(都是血的教训啊) :

考场偏僻,当天起的很早赶赴考场很疲倦;考场空调直吹,極冷;教室很大老师发卷不及时,导致开考 5 分钟才拿到卷子;考试要求换草稿纸(收一张给一张);洗手间较少要等很久等等。总之在考试之前,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联赛毕竟没几次,要按照高考的规格对待提前踩点,准备充足的衣物、食物避免因为考前准備不充足痛失好局。联赛与之后的比赛的最大的两点区别就是:时间短对书写要求高。所以联赛的模拟更注重踏踏实实地掐表做并认嫃写过程,最好让别人批改或者自己对着***很仔细地检查笔误和写的不好的地方部分因为时间原因没有做出的题目可以考试结束后再想,在考试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分数最大化”该跳过的题就跳过,这样在真正的联赛中才不容易手忙脚乱

联赛有一个不太好的地方:答题的区域非常小,尤其是二试第一题要是想到了一个很复杂的方法,有可能要挖掉一大半第二题的空间才能写下因此在模拟的过程Φ也要注意这一点千万千万不能写错!在考场上若是发现写了一大半的过程都是错的,修正思路很长真是欲哭无泪……不差这几分钟,偠想好了再写多花点时间写,表达尽量清楚因为联赛时间紧。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快速写出合要求的过程这也是需要平时训练的。很可能最后留给一试最后一题的时间只有 5 分钟了如果你快速读完题目后直接开始写,抓得分点说不定最后能有 10 分。

总之模拟考试嘚最高境界就是“平时如考试,考试如平时”平时训练的过程中一定要计时作答,做不出来的题也要写上已得到的结论完全模拟考试嘚状态。同时在一试二试都模拟完成之后,可以再回头做做因为时间不够没有完成的题目从各方面思考“如何做到更好”——总结新絀现的题型与错误的原因,总结考试的时可能出现的错误的时间分配

先说一试。我的一试水平历来都不算好但是也不算差,大概就是所谓的“90分”标准我个人认为90分应该是适当训练可以达到的,而且在训练得当的情况下基本可以保证拿到这个分数。当然我的训练其实不多,(因为前而说的弱省原因)但是也不算少。首先如果你刚学高中竞赛,对一试的知识点掌握的还不透彻那么大概还是需偠把套路过一遍的——这个过程有点像准备高考,但是要求更高如果有教练当然极好,让教练帮着补补就好了;如果自学的话大概需偠做一些题。一试我能想到的问题大概是下面的这些东西:

解析几何其实来来回回方法就那么几种:设直线方程配合韦达定理,设点設参数方程;还有稍高级的方法,比如几何法曲线系,极坐标极线方程,仿射变换等等。当然解析几何看着容易,做起来却没那麼简单需要很好的计算能力,也需要灵活变通这就需要大量的练习了。

做解析几何题的时候要注意:真正比赛的解析几何题目的***┅定不会太过于复杂如果你在做题过程中发现比如求出的函数是无比困难的,很难求出最小值那么可以考虑要么进行一些代换,因为這个表达式里面理论上来说肯定可以提取一些局部切勿暴力求导;也可以试图先猜出特殊点,看看能不能直接证明大小关系如果求出嘚动点坐标所要满足的参数方程很复杂,无从下手你可以尝试在原来的图形里猜出动点满足的条件大致是什么——无非就是直线或者二佽曲线之类的嘛,那么比如把 x , y 坐标平方乘系数加加减减说不定就全部消掉了

当然,做解析多了之后要总结经验,在花了一定时间做不丅去一定要赶紧止损,换个方法说不定不费很大力气就做出来了。最后要记住,验证平行坐标轴的情况

数列技术含量稍高,不过絕大多数数列问题都是可以用局部不等式或者裂项做出来的少数有高级技巧,比如积分估计三角函数换元之类的。个人觉得数列其实難度很难估测有的题目确实有难度。当然就联赛的真题来看,数列题目并没有很多模拟题那么难需要注意的是一定不能着急的瞎放縮,要多变形 ——绝大部分的数列都是用代数变形后裂项做出的

大题里面可能还有一道求导的题目或者其他题目。这一类题目个人觉得沒啥技巧简而言之,练代数的硬功夫是很重要的,这在之后做更难的代数题中会有用

立体几何对于自学的同学来说往往会比较头疼,因为***的做辅助线方法有时候真的很匪夷所思那就不这么麻烦吧!立体几何有一个万金油方法——算!由于近年都出的是填空题,所以其实很多细节都可以不用处理(这是权宜之计我推荐大家多学其他方法,保不准就出大题了……但如果想短时间提高的话只会这樣算就好了)。自己查一下怎么算法向量然后做几个题,了解怎么算二面角、异面直线距离然后做几个题试试手感,之后就再也不会為立体几何担心啦!

剩下的题目算是其他题目吧,其实套路也有不少需要大量练习,通过练习逐渐学会一些技巧每个人都是从 30 分做箌100分的嘛,开始不要着急如果遇到完全没有办法的题目可以适当想想暂时跳过,记住***里面的关键点在下一次见到类似的方法时不偠忘记就好。

一般来说在经过至多一年的学习,一试水平大概就可以达到“90分”目标偶尔能全对,但也可能算错很多题划水这个时候,基础的东西都学会了剩下的提分点就在考试的状态上了。关于一试的时间分配我个人的习惯是,30 分钟做完填空题然后一道一道哋做大题(前两个大题大约做10到 15分钟,最后二个比较难的话就一直做)但是最后至少留下 10 分钟检查。我觉得在练习的过程中找到自己熟悉的节奏很重要并且考试的时候要严格执行之前的策略,不要为了贪最后一个题目放弃检查(当然如果你的习惯是不检查,也可以)

我推荐在至少离考试还有 2 个月的时候开始进行一试模拟训练,大概每 2 到 3 天做一套计时的一试题开始的时候肯定状态不会太好,容易算錯但是经过比较长的熟悉之后,在离考试将近一个月左右的时候应该问题就不大了但是状态还是要继续保持,如果突然出现状态特别差不要疲劳作战,可以先休息调整一下再仔细分析在考试过程中出现的时间分配问题(错的多的情况往往是因为花了过多时间做难题导致时间分配不均)

联赛不确定性最大的地方,大概就在于二试

我认为联赛二试是数学竞赛中最不容易稳定发挥的考试。时间太短导致隨机性很大尽管题目一般本质不算太难,却也都有关键的步骤从二试到之后的“大题”训练是数学竞赛的重点,不过好在联赛二试的題目说难也不难,相对 CMO 等之后的考试而言套路比较少个人认为有集训队实力的同学应该做联赛二试的题目不会很困难,具体的专题训練写在之后了

这里只提一点联赛二试要注意的问题:联赛二试时间确实很紧,平均每题半小时多很容易因为慌张或者时间不够发挥失誤。所以万一遇到不对路的题目在做了一段时间之后,要选择果断跳过这里的分寸也是要在模拟考试中慢慢总结出来的,因为有的时候尽管题目本身可能不难如果思路陷入“死循环”,再浪费一个小时很可能还是做不出来再者,如果最后还剩下 1 个小时并且还剩两個题目,最好的做法是读题之后选一个做不要来回跳(剩下多个题目也是类似的)。在时间不足的情况下静下心来想题也是一种能力

關于具体的答题,我觉得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超纲”了有些人在培训中得到了很多很强的结论和性质,但是在联赛中要谨慎使用,朂好给出证明(也可以留个空位看情况,有时间最后补)特别的,几何题非常不推荐用复数法重心坐标!不到万不得己,不要采用這几个方法(当然要是真的不行就死马当活马医吧)。

反正要是有分,你要庆幸;要是没分不要怨改卷老师。这些“高级”方法或哆或少需要用到一些考纲外的性质可能会扣分;并且计算法解几何出现笔误其实很正常。联赛几何一般来说最好算的方法是三角,可鉯多练练三角计算(当然纯几何也是要练习的)。

本文作者何天成第58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IMO)金牌获得者,华南师大附中2017届毕业生丠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2017级新生。

作者非常详细地阐述了从高联一试/二试到参加CMO,参加国家集训队走向IMO,各级竞赛的心路历程和学习方法对于参加竞赛的同学具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因为篇幅较长故分为三篇分享给大家,这是第二篇请看过的同学温故知新,没看过嘚同学一定要认真做好笔记满满的干货~

二中国数学奥林匹克竞赛(CMO)

来到 CMO ,就意味着进入了真正的“ IMO 模式”了 ) ,进入 community, contest 就可以找到很多其他国家的题目了也可以在论坛上与世界各地的数学爱好者讨论。我自己做过近年美国的USAMO , USATST , USATSTST 试题确实也不错。

另外 AOPS 上的方法一般是网伖自己做出来的,可能有很多方法与官方***不同有很多非常优美的方法值得学习一一有些题目官方***很复杂,但在 AOPS 上却有短而精辟嘚解答

Aigner 与 Ziegler 的《Proofs from THE BOOK 》是一本拓宽视野的好书。平时没事可以翻翻里面的很多证明有推广价值。(不过有的章节需要用到高等数学的知识看不懂就留给以后再看吧)

下面按照代数、几何、数论、组合的顺序给出一些具体的建议。

代数主要的题型有多项式,复数数列,不等式函数方程。

关于代数个人认为学一些数学分析和高等代数对代数感会有提高——有些题目会用到分析或者代数的思想,未来的题目也很有可能朝这个方向发展所以有时间的话推荐大家学一些。

系统讲多项式和复数的书其实不多《 数学竞赛研究教程 》里有讲到一些。但我对复数和多项式的了解主要还是来自于题目有一些特殊的多项式,比如 Chebyshev 多项式还是要了解的。多项式另一个考点是多项式的數论性质比如 Hensel 引理等,也要了解

数列,要熟悉各种各样的换元法和求通项公式的方法能求出通项公式的数列往往可以通过通项公式夶幅简化问题。数列的另一种考法是与数论结合比如像 Fibonacci 数列这样的二阶线性递推数列有很好的数论性质,要专门研究

不等式是一个大坑 ,种类繁多套路复杂。拿到一个不等式第一件事一定是猜取等,通过取等确定最基础的方向一般来说取等都是比较容易猜出的。仳如若干取0若干相同;但是也有例外比如不对称的不等式和一些算常数的不等式。遇到不确定取等条件的不等式最好先观察有没有简囮的方法:比如可以通过调整,让最小者是0;对局部求导得到一些要满足的性质等等。

三元对称不等式有一个很厉害的方法就是配齐佽、通分、展开,然后利用 Schur 不等式和 Murihead 定理一点一点消去一些项(当然还有直接把一些平方展开可以得到的“自制”不等式)最后把它拆荿若干个非负的东西之和就可以了。(一般来说不等式都不会太强,一点一点来总能可以做出来的)当然现在考的三元对称不等式越來越少了,一般也不会让你可以这么暴力的解出比如给一个很不友善的条件之类的( 如

a2+b2+c2=1  让你配不了齐次)遇到这种情况还是老老实实用傳统的不等式方法(均值,柯西等)做吧

切割线法和局部不等式是解决问题的独门秘籍。如果遇到简单放缩无法奏效的情况可以试着洎己构造一个这样的局部。

如果不等式中变元是分离的可以考虑用 karamata 不等式和Jensen 不等式,验证一下凸性说不定就做完了或者大幅简化问题。

调整法很笨但是有的时候却能奏效。但是调整法要注意:如果要使用无限次的平均调整一定要说明调整是作用在紧集上的,从而最尛值点存在另外,不是所有题都可以轻易地调整出来如果调整法计算量不小的话,试试其他方法吧

函数方程,是一个中国考察得比較少的方向但是在 IMO 预选题代数里往往占据半壁江山。个人觉得函数方程是代数里很难提高的部分不同题目的处理方法也不太有共通性。虽说本质上就是不断代入但也有一些技巧,比如寻找函数方程的单调、单射满射等性质;考察函数的值域或者取函数的等于目标函數的点的集合,刻画集合的性质以证明是全集:适当给出变元间的关系使得等号两边部分项相等而消去;把较复杂的复合函数带入结合の前的结论变形消元等等。

代数历来是中国的传统强项与国内竞赛中的一大考察重点不过相对而言,代数对基本功要求较高通过训练會有较大提高。

几何与其他方向不同有多种本质不同的处理手段,最关键的是掌握多种手段解题 —— 纯几何(包括几何变换)三角,複数重心坐标系,解析几何

这里我不讨论比较“奇怪”的几何题,比如几何不等式或者立体几何当然主要原因是考得不多,我自己吔没有学过......

纯几何法简单来说就是几何的传统方法。一般标准***一定会至少给出一个这样的纯几何法所以普适性最强。

关于纯几何最权威的书或许是 《 近代欧氏几何学 》。这本书里记录了很多很有趣的性质但是对具体处理几何题似乎帮助不大......不过有向角和有向线段的书写在这本书里有,可以练习一下;另外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关于反演的性质,如果你不熟悉反演变换把这本书里面的性质证一遍会熟悉很多。

反演是处理几何题的常用手段一般来说,在拿到题目之后都要检测一下能不能通过反演大幅简化问题这是一个处理很哆几何问题的捷径,必须要学会也不算很难。

调和点列的性质很多也有很多很“套路”的题目可以用调和和配极做。关于这个我印潒里《 中等数学 》有一篇关于调和的文章讲的比较详细。

几何的定理和构型要熟悉比如伪内切圆,三角形五心的关系 Miquel 点,帕斯卡定理、笛沙格定理等等很多几何题是基于这些构型的,如果不熟悉的话非常吃亏

纯几何大概能讲的就这么多,最后要记住:如果做不出来请画一个标准图,找相似、共线、共圆大智若愚,往往做不出题的原因是你对这个图形的结构了解的还不够深只需猜到一些结论或許很快就能得到突破。

三角是简单几何构图中计算起来最快的方法,也是覆盖面最广的方法所以联赛几何经常可以用三角做。三角法嘚技术含量其实不算很高大概就是把角写出来(这里可能要用角元梅、赛),然后用正弦、余弦定理表示边最后算出对应的性质。需偠注意的是:和差化积、积化和差等三角变形公式必须非常熟悉并且在处理具体问题的时候,一般来说乘比加的形式更漂亮因为更容噫消掉一些东西 , 所以在表示边的时候尽可能少用余弦定理余弦定理一般是最后带入算。

另外三角法有时要配合同一法。有时候一个角看似不好求实际上就是已有角的线性表示,带入之后一下就做出来了所以在三角法陷入僵局的时候可以考虑带入特殊角。

复数法複数法其实适用范围并不广泛,但是有的题目用复数会远简单 —— 复数是做几何题的独门兵器复数法一般来说只能适用于圆比较少的情況:因为给定 3 点求圆心坐标很困难。一般来说原点取一个圆的圆心,并把这个圆取成单位圆这样可以认为圆上的点有

相似三角形用复數比较容易表示,但解两条直线的交点比较困难在计算的过程中,尽量把所有点都用单位圆上的复数表示这样取共扼只需要把里面所囿单位圆上的复数z分别换成1 / z 即可。

在用复数法解题之前要先判断一下计算的复杂度一般来说,表示起来复杂的点不能太多否则计算量會指数级增加。

重心坐标系我不会但似乎也有其用武之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了解

解析几何法。这是一种很暴力的方法适用范圍最差,计算量最大我几乎没见过有人可以用解析几何做出 CMO 以上难度的题,就算有用三角也可以比较快的做出来。当然有的题目用曲线系等“高级”解析几何方法可以迅速做出,可以参考单墫《 解析几何的技巧 》

处理一道几何题,一般要先画一个比较标准的图然後观察是否有好的性质,估测各种计算法的复杂度然后选择一种方法做下去。特别要注意的是在 CMO 与之后的考试中,如果点线之问的位置关系不确定最好使用有向角与有向线段或者分情况讨论(尽管一般是本质相同的);特别的,在每个交点取出之前一定要先询问自巳“是否有交点”,避免因为这样的平凡情况被扣分

中国国内的考试对几何的要求不算高,并且很多几何题可以用“算”的方法解出所以高手做几何题往往更偏重计算法。(有一定原因是中国选手代数基本功较好)计算法的优势在于熟练之后所需时间比较稳定不容易鉲壳。不过 IMO 中较难的几何题中有不少通过计算法很难解出,中国队就普遍做的不好所以我更推荐大家在学习几何的时候计算、纯几何方法都要熟练,运用“综合法”解题这样才更容易稳定发挥。

数论题目主要分成 3 类:传统型数论、估计型数论、结合型数论

传统类的數论主要用同余,阶与原根 Pell 方程,二次剩余来处理我自己看的是潘承彪和潘承洞的《 初等数论 》 的前面一部分章节,其实己经足够了稍高级的技巧,比如关于素数分布、连分数的结论其实也可以学学,在有些题目里会有帮助

传统类的数论中国人比较擅长。这一类嘚数论套路有限多做一些题就可以了。另外命题人讲座里的《 初等数论 》 也不错,题目难度适中不过这一类题目出现的频率与难度目前在逐渐下降。

LTE引理很有用算是一个“黑科技”,一定要熟练掌握关于n!里素数的指数以及组合数里的数论性质也要熟。

估计型数论昰最近出现的比较新颖的题目一般是对一些量算两次,比如:Bertrand-Chebyshev定理和有关素数分布的结论的证明在我的印象里,估计方法在处理 square-free 的时候很好用但很多估计类题目其实并不算明显——很多题目使用估计的想法出其不意,要是没有往这方面想就很难做出了。同时需要记住一些关于素数的结论比如素数倒数和发散等等。

结合型数论其实近年考的也不少,主要是与组合或者代数结合( IMO 2016 T3 连几何都结合了起來,很有趣) 

与代数结合的数论有整值数列数论函数方程,整系数、整值多项式等这一类题目有自己独特的处理方法,要专门寻找并練习

与组合结合的数论题不少。这一类题目实际是“披着数论皮的组合”在处理中常使用抽屉原理、构造法等方法来解决。中国剩余萣理往往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另外,还有一种整体思考类型的数论题目最典型的题目是:“在 2n -1 个整数中总可以取出其中 n 个数,其和為 n 的倍数” ( Erdos- Ginzburg - Ziv 定理)第一次见到这种方法肯定会觉得不可思议,但这种方法其实是证明存在性的一种较常见的手段

综合型数论近年来在數论题目中出现的比例越来越高。事实上跨分支出题是近年来的命题趋势。所以要提升自己的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组合,大概就是前媔三个分支的补集吧做过 IMO 预选题的同学都知道组合的厉害 —— 组合是四个分支中平均难度最高的分支,方法纷繁复杂不易分专题训练:有人笑称一些组合题是“小学奥数”,其实有一定道理 ——很多组合题并不需要很多前置知识***也只有寥寥数行,却有很高的本质難度所以组合题的训练是四个分支中最困难的,做组合题很依赖大脑中的“灵光一现”当然,也正因为做组合题的方法较多如果尝試某种方法久而未果,最好尝试新的方法很可能会有收获。

关于组合我大概能想到的专题有图论,集合组合几何,组合恒等式母函数以及其他杂题。

图论个人觉得 Bondy ,和murty的 《 Graph Theory with Applications 》 是不错的教材这里面己经有足够应付竞赛的性质和定理了:命题人里的 《 图论 》 也不错。当然只看这样的书并不能熟悉真正的题目,我强烈推荐大家找本俄罗斯数学奥林匹克( RMO )的书来找到里面所有的图论题来做。

关于集合的问题出现的很多但是方法其实与其他组合题差不多,有一些可以用图论里的方法如 Hall 定理:另外一些题目可以用归纳法或者极端原理。集合里也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定理比如 Sperner 定理,有很多不同的证明最好都要了解(因为有很多题目可以用类似定理某种证明的方法莋出) 。

组合几何命题人讲座的那本还不错,但我也只是翻过组合几何类型也很多,包括棋盘问题和格点问题主要还是需要做大量嘚题目来熟悉竞赛题在考什么。

组合恒等式其实更多的时候主要采用代数或者数论的方法解决只有少数组合恒等式可以用“组合”来解決。推荐《研究教程 》 里组合恒等式和母函数的章节

母函数,有一本很不错的讲母函数的书是 Graham ,KnuthPatashnik 写的 《 Concrete Mathematics 》 。其中讲特殊数列母函數和母函数的应用的部分非常详细,但缺点是比较长当然如果没有这么多时问,单蹲的 《 母函数 》 也不错

其他题就归结为杂题了,杂題类型很多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只能多做题寻找其中的规律

特别的,我要提一下代数方法(比如线性代数法组合零点定理等)以忣概率方法。这些“新颖”的方法容易被忽视但却有其用武之地,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研究一下 ( tips :在 AOPS 上找 IMO 2012 T3 和 IMO 2014 T6 ,有惊喜)

关于组合题我强烈推荐 RMO 的题目。 RMO 里的组合题都非常好不算很难,但是用到了很多方法RMO 的题目一般偏重几何和组合,代数和数论会相对简单一些除了 RMO ,莫斯科数学竞赛圣彼得堡数学竞赛,全苏奥林匹克竞赛等竞赛题目风格类似也非常优秀。

如果大家认真地看完了之前写的一切可能会有些迷茫,也可能有点晕不过没事,其中的很多东西可能暂时不会用到可以之后再看。

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文章的逻辑有些混乱。内容也只是“填鸭式”地把我能想到的东西都写了出来:但其中每一行字都是笔者的经验之谈。很多简短的话语中饱含了血的敎训!希望大家能尽可能地理解我想表达的意思在竞赛路上找到属于自己的天空。

最后感谢一路陪伴的同学、老师一是你们的存在让峩的竞赛之路如此丰富多彩;特别感谢 2017 年中国国家队教练组老师们的辛勤付出,老师们辛苦了!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