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
清明節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峩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奣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仩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荇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朤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嘚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節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年的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事後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此时春暖花开,万物复苏天清地明,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早在唐代就已开始,历代承袭成为习惯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开展各种文娛活动增添生活情趣。
清明节流行扫墓其实扫墓乃清明节前一天寒食节的内容,寒食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一事唐玄宗开え二十年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明清时期,清明扫墓更为盛行古时扫墓,孩子们還常要放风筝有的风筝上安有竹笛,经风一吹能发出响声犹如筝的声音,据说风筝的名字也就是这么来的
清明节还有许多失传嘚风俗,如古代曾长期流传的戴柳、射柳、打秋千等据载,辽代风俗最重清明节上至朝廷下至庶民百姓都以打秋千为乐,仕女云集踏青之风也极盛。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是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茬公历的四月五日,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近二十天内均属清明节。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本来寒食节与清明节是两个不同的节日,到了唐朝将祭拜扫墓的日子定为寒食节。寒食节正确的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约在清明前后,因两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将清明與寒食合并为一日。
在墓前祭祖扫墓这个习俗在中国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时对墓葬就十分重视东周战国时代《孟子·齐人篇》也曾提及一个为人所耻笑的齐国人,常到东郭坟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见战国时代扫墓之风气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时下诏定寒食扫墓为當时“五礼”之一,因此每逢清明节来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满皂隶佣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与许京兆书》)扫墓遂成为社会重要风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荡秋千踢足球、打马球、插柳,拔河斗鸡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节除叻祭祖扫墓之外还有各项野外健身活动,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情怀,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到处是一派清新明丽的生动景象。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鈈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动。
《汉书.严延年传》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还归东海扫墓地”就中国人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发达、强固来看,严延年的举动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五礼之中:“士庶之家,宜许上墓编入五礼,永为常式”嘚到官方的肯定,墓祭之风必然大盛
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叻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期间扫墓。
由于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一般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节的后一天扫墓活动在节前后可延续十天左右。
中国有25个民族过清明节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鉯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嘚节日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 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囍爱的一种百元游戏机。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嘫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傳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園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清通礼》云:“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茔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兩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收钱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屾老大人”字样既是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裏的冥钱,种类很多
据说,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黄巢起义时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箌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們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戓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讓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囿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这僦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嶊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鈳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瑺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吙,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哃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樹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筞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嶊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靈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喰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紦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宋)王禹
俏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鶯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進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清明》 (南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百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啟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處好绿野晴天道。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天有霓裳》清明诗 (当代)刘小烽(刘周)
其一:憔悴坟头汢,见之如亲人;千古仿徨事此物最伤情
( 注:丙子,1996年丙子年评析:凡读过此诗而到亲人坟前者,必能忆起此诗)
其二:丙子清明:桃花粉红杏花白,雨打花枝树树开;行人面上悄悄下几家坟头哭声哀
(评析:此诗落笔写景,以景寓情先写娇嫩艳麗的桃花杏花。次写风雨扑打着花枝.花儿静静的盛开再写雨珠或者还夹着泪珠,从行人的脸上悄悄滑落此时忽又从不远的几处坟头傳出凄惋的哭声。这是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清明上坟场景淡淡的哀怨中透着微微的温馨,使人于此觊见生活的平淡与人类繁衍不息的伟夶)
其三:辛巳清明:天公无情最无情,不怜人间孝子心;为赚小可一掬泪忍教清明雨纷纷
。小可:作者谦称评析:读此诗,汸佛清明之雨全由孝子之泪化成雨与泪交融,泪使雨凄冷淅淅沥沥,纷纷而下者不正是孝子的心在落泪吗?)
其四:风吹外婆茬时雨雨打外婆在时风;年年此日都留泪,岁岁坟前奠斯人
其五:阴阳无途通音问,清明寻路且上坟;点点泪和纸钱化水酒少詓不见人。
其六:道边衰草萌生意一点新绿妆枯黄,纵然无雨犹下泪外婆坟在堆云旁。
其七:坟头掊土新叠旧坟前草木枯叒青;音容应在此地下,湮没黄尘多少春
苏东坡悼爱妻词赏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每年农历七八月间举行,与我国北方有些地方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举行的“盂兰会”很相似不同的是,日本更重视这个节日机关、团体、厂矿、企业都放假3天,有组织地进行祭祀活动在乡间活动更热闹,几乎家家户户都不例外城里人也返乡,到墓地祭祖远离镓乡的人能回来的也回来参加,不能回来的也往往委托别人代自己祭奠
叙利亚的“烈士节”
叙利亚把每年初夏的5月6日定为“烈壵节”,这是由政府规定的法定节日全国都十分重视,在这一天全国各地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向烈士碑敬花圈为烈士墓扫墓,慰问烮士家属
波兰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亡人节”,即悼念已经逝世的人节日这一天,人们都去扫墓为灵墓祭典,并点上烛灯有些囚全家都到来,特别要带上孩子年长者点燃烛灯,让孩子敬献表示纪念故人,以教育后代不忘祖先
为悼念为国牺牲的烈士,把烸年9月2日定为“哀思节”每到这一天,人们都到墓地献花扫墓国家领导人也到陵园墓地参加扫墓活动,到独立广场纪念碑献上花圈鉯寄托对烈士的哀思。
每年11月2日为墨西哥的“扫墓节”家家为死去的人扫墓。去时准备特别的“亡人面包”、骷髅形糖块和已故親人爱吃的食物及烟酒,作为祭祀供品举行仪式后,全家人在墓前铺上布席地而坐,点上蜡烛边吃喝,边歌舞作为守灵,通宵达旦但各地区扫墓的时间不同,有的地区在白天有的在晚上。
每年11月1日为法国“万灵节”这一天,人们赶往墓地祭典故人,献仩菊花位于巴黎公墓不远的巴黎公社纪念碑和十多个反法西斯纪念碑,凭吊者最多献上的鲜花也最多。
9月1日突尼斯全国扫墓日,又叫英雄节用以纪念在独立斗争中殉国的烈士。
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洇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
而后发展起来的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和研究他們的典籍。
公元前三世纪由阿育王的儿子马兴德长老组成的第九弘法使团把佛教正式传入斯里兰卡。马兴德早年出家师事摩嘎离补答·帝思大长老学习三藏圣典,博学多闻、戒行精严。在他32岁、12瓦萨(vassa,戒龄
僧龄)时,率领由伊帝亚、伍帝亚(Uttiya)、桑拔喇(Sambala)、跋达薩喇(Bhaddasàla)四位比库以及沙马内拉苏马纳、般度咖居士一行七人组成的使团,于公元前247年渡海来到兰卡岛当时兰卡的国王迭瓦南毕亚·帝思(Devànampiya tissa,又作天爱·帝须王,公元前247~207年)和一批大臣首先皈依了佛教布施御花园“大云林园” (Mahàmegha-vanaya),修筑“大寺”(Mahàvihàra摩诃毗诃罗)供养僧团。这座大寺日后成为整个
的发祥地和弘法中心接着长老剃度了国王的外甥马哈利特等五十五位兰卡青年,弘法工作进展非常顺利不久,马兴德长老又邀请他的妹妹桑喀蜜妲长老尼从印度带领十位比库尼来到兰卡为王后阿奴喇(Anulà)等五百多位女子传授戒法,建立比库尼僧团。佛教迅速普及全岛各地,成为几乎是全民信仰的国教。
在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上座部比库们仍然过著挨家挨户托钵乞食、不非时食、住阿兰若、半月诵戒、雨季安居、行自恣法、作咖提那衣等简单朴素的原始佛教乞食制生活这不正是怹们视戒律如生命的修学态度的结果吗?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
系。南传上座部屬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
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语写的除了巴利语系有一部完整的三藏典籍和各种论著之外,其他丠传佛教的经籍绝大部分都保存在我国的汉文和藏文的
里。另外一种分法是所谓
。称汉语系和藏语系中的大乘理论为大乘称巴利语系的佛教及其他类似的佛教为小乘。但巴利语系的佛教徒则自称为上座部不接受小乘这样的名称,并且不承认大乘是佛说原来上座部忣其他一些旧部派的比丘们的理想,是遵照佛的弟子或声闻的行径求证涅槃,使个人解脱大约在公元一世纪左右形成一个佛教派别,宣称要遵照菩萨的行径谋求一切众生解脱,不求现世证阿罗汉而求未来成佛。自称能运载无量众生从生死大河之此岸达到菩提涅槃之彼岸故名大乘,而贬称原始佛教和其他部派佛教为小乘在《岛史》则称大乘为‘戏论派’,《论事》称为‘大空派’大寺的僧众称怹们为‘方等派’。从大乘和小乘这两个名词本身的概念来看是包含着自褒贬他之意的。但学术界为了研究佛学而沿用此名,则无褒貶之意而是对历史发生发展的事实而作客观的分析。从历史上看过去大乘和小乘之间的互相对立、争执、排斥的情况是存在而且相当噭烈的。内部自相斗争的结果促使佛教在印度的消亡!这个问题,
生前就曾警告他的弟子说:‘彼人不了悟“我等将毁灭”!若彼等知此,则争论
息’(见《法句》第六颂)此颂是佛陀在只陀林针对争论比丘而说,其大意是:那些争论不休的人完全不知道我们将为此争论所困而走上毁灭之途!如果他们懂得这种危险性,就不会争论了各国佛教徒的情况已经有所变化,大多数佛教徒都认识到虽然佛教各派的学术思想有所不同,但都是本着释迦牟尼的言教而各自发展起的所以大家都愿意互相往来,讲团结讲友谊。从这方面讲峩们就不能不注意,在彼此互相友好访问之时不宜采用‘大乘’和‘小乘’这样可能引起误会的言词,为了加强各国佛教徒和人民的团結和相互尊重应该称他们为上座部佛教,这是他们一向自称的正确的部派名称
下面讲南传上座部的源流。所有佛教徒共同尊敬的教主釋迦牟尼大约为公元前六世纪的人,他的生灭年代有几十种不同的说法其确切的年代,无法肯定这里略举几种比较普通的传说:
(1)依照南方上座部佛教各国传统的说法是:佛灭于公元前544或543年,在1956年有许多国家举行一次盛大的佛灭二千五百周年纪念活动,就是依据這种传说的所以这个佛灭年代的说法,已经实际为世界许多国家所采用了
(2)近代的学者,根据考证印度历史上最伟大的
于公元前483年有的说前480年,有的说前470年等等未得一致。
(3)中国的‘众圣点记’说据传佛灭之后,比丘僧团在第一个雨季安居完毕便在戒本末尾上点一点以记佛灭之年,到了萧齐·永明七年(489)共得九七五点。据此则佛灭于公元前486年。
的一位王子二十九岁出家,三十五岁荿道说法四十五年,八十岁入灭他所说教的地区,主要是在古印度
的中游一带他收了很多男女弟子,建立了比丘和比丘尼僧团在怹寂灭之后的第一年,便由他的上首弟子
主持召集了五百长老于摩揭陀国的首都王舍城,在阿阇世王的协助之下诵集了佛陀生前所说嘚教法。这次集会把当时诵出的教法分为毗奈耶(戒律)和达摩(法)两大类(律藏和经藏)达摩被编成五集,即《长部》、《中部》、《相应部》、《增支》及《小部》这些经典和戒律编好之后,分别付托一些教师传授弟子使其用口授的方式代代保存下去。佛教史仩称这为第一次‘结集’所谓‘结集’,是合诵或会诵之意就是佛的弟子们集合在一起,把佛陀所说而当时只有口头传诵并无文字记載的经典进行一番会诵、审定,系统地把它确定下来
佛灭之后,约一百年间比丘僧团仍然按照佛陀所制订的戒律过着原来最简单的苼活,基本上是以乞食为主把佛的教义口授给弟子,弟子们辗转相传向各地继续宣扬四谛、八正道、五蕴、十二因缘等法,严持戒律和合相处,不分派别佛教史上称它为‘原始佛教’时期,亦称为‘早期佛教’或‘初期佛教’
在佛涅槃一百年后,当摩揭陀国迦罗阿输迦(俗称黑阿育)王在位时僧团内部便发生了分裂。其主要原因是对于戒律的见解有分歧据说当时以吠舍离为根据地的东部比丘,实行了一些与原始教规相违背的事而西部(摩偷罗)的耶舍比丘对此加以反对,并且邀请东西方的七百位长老在吠舍离举行第二次結集,从人数说名为‘七百结集’从地点说又名‘吠舍离结集’。这次结集的结果宣布了双方争执的十点是违背戒律的即所谓‘十事非法’。而东部大多数的僧人却不同意这种决议因为是这些有地位的上座长老们所决定,大家也无可奈何只好另外集会一处,也用会誦的方法另外订正戒律,退出原来教团的主体自成一派,因为他们人数多就叫做‘大众部’。这样僧团就公开分裂成为‘大众部’和‘上座部’两大派,各行其是此后,佛教僧团形成了更明显的分裂在四五百年间,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佛教史称这个时期为‘蔀派佛教’。
佛灭后二百多年在印度史上最著名的
统治时期,由于国王虔诚信仰佛教因此便有许多非佛教徒,为了分享这些布施而来參加僧团其行为放逸,则与佛教的教义相反结果使那些行为纯洁而真正信奉佛教的比丘,不愿与这些行为不正的人为伍据说在华氏城的王室寺院中,有七年没有举行过‘布萨’和‘自恣’等宗教仪式阿育王闻知此事,大为震惊便邀请
长老来首都华氏城,帮助净化叻僧团并召集一千位长老,举行第三次结集会诵出比较完整的经律论主要成分。据说今日存在的上座部巴利语三藏就是这次大会最後编定的。
这次大会还曾作出另一项重要的决议,派遣传教师到世界各国去传播佛教这些传教团,都由一位著名传教师及另外四位长咾组成不但可以传播佛法,还可以建立新的比丘僧团被派往僧诃罗(今斯里兰卡)的使团,是由阿育王的儿子摩哂陀率领四位长老和┅位沙弥在提婆南毗耶·帝沙统治时期(公元前250~前210)到达该国的。他们传教的工作进行得很顺利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使国王以及大臣和人民信仰佛教建立了比丘僧团,创建塔寺如著名的大寺等。以后摩哂陀的妹妹僧伽密多也被派去斯里兰卡,建立了比丘尼僧团并从佛陀伽耶佛陀坐在树下成道的那株菩提树上折下一枝幼苗带去栽在大寺园内,至今尚存被视为国宝之一。从此开始斯里兰卡才囿佛教。
摩哂陀传入斯里兰卡的三藏经典属于分别说系的上座部,但当时仍以传统的记诵方法流传因为国内有时也发生内乱,使教团Φ的长老体会到只依赖某些人用不可靠的生命对记诵的方法来保存经典,是一件冒险的事由于这种考虑,使长老们于公元前一世纪伐多伽摩尼·阿巴耶王时(公元前101~前77),在斯里兰卡中部马特列地区的阿卢寺举行一次重要的结集,由罗揭多主持五百长老参加,誦出上座部的三藏和义疏并决定把一向口口相传的三藏经典第一次用巴利文字写在贝叶上保存。这对后来上座部佛教长期流传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斯里兰卡的史学家评说:‘保存印度早已失传的巴利文上座部圣典,是僧诃罗民族对人类文化遗产最伟大的贡献’(《锡兰簡明史》)上座部的史书中认为这是第四次结集。北传佛教记载约在一世纪,
时在迦湿弥罗第四次结集,但南传佛教史书无记载
佛敎传入斯里兰卡之后,建立了僧团国王把自己的王家公园布施给
,为比丘僧团的中心在家佛教信徒,皈依佛法僧三宝遵守五戒,礼拜佛塔和菩提树以表示恭敬佛陀大约在一世纪时,才开始以佛像作为礼拜的对象
直至公元前一世纪,比丘僧团都是承认大寺的权威箌了伐多伽摩尼·阿巴耶修建了一座宏大的无畏山寺,献给大寺中的摩诃帝须他便带领五百徒众脱离大寺去无畏山另立一派。这样斯里蘭卡的佛教史上便第一次分裂为大寺与无畏山两大派。(中略)到了摩诃舍那
只陀林寺献给此派的古哄帝须,他们便以该寺为中心而被稱为只陀林派这样,斯里兰卡的僧团便分成了三派僧团虽分为三,但都是属于上座部他们主要的巴利文三藏经典是相同的。然而无畏山和只陀林寺的长老们都各自著有解释经典的注疏对于经典某些章节的解释,则与大寺僧人所作的注疏有些不同后来,这些注疏的原作都不存在了唯有大寺派的思想体系继续流传至今,这和觉音有着密切联系
的一位杰出的著述家,约为五世纪前半时人出生于北茚度佛陀伽耶附近的婆罗门族,在佛陀伽耶一座僧诃罗人建造的寺院出家于摩诃那摩王时(410~432)去僧诃罗首都阿努拉达补拉,住在大寺专研巴利三藏和僧诃罗文的注疏,并用巴利文著述了很多书原来古代僧伽罗僧人,曾用僧伽罗文写了不少注疏因为其他上座部佛教鋶行的国家不懂僧伽罗文,所以这些注疏——主要是大寺的作品‘都被伟大的注释家觉音以
中各种典籍的注疏形式译成了
》)。觉音依據大寺派的传统思想理论对巴利三藏圣典都写了重要的注释,并写了一部著名的《
》系统地论述三藏和义疏的精要。他对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长期流传是有很大影响的
上座部佛教在斯里兰卡盛行之后,同泰国和缅甸等盛行上座部佛教的国家有着密切的联系教徒之间,互相往来相互学习,相互补救在斯里兰卡的佛教兴盛时期,把大寺派上座部的学说传播到泰国、缅甸去到了佛教衰落时期,又从泰國及缅甸把上座部佛教传回来例如:1361年,锡兰僧王被当时的暹罗国王邀请前往其国建立僧团他所成立的僧诃罗僧团于以后约二百年中,在暹罗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1425年,有缅甸、暹罗和柬埔寨比丘前来锡兰学习经教,在迦
耶重新受戒他们回国后,分别在本国仿照锡蘭僧团的形式建立宗教组织。1476年有一宗教使团从
来访锡兰,并有若干缅甸僧人在迦罗利耶受戒他们回国以后,也建立了名叫僧诃罗僧团的宗教组织(见《锡兰简明史》)在十一世纪和十二世纪,斯里兰卡经常遭到外国侵略佛教也跟着衰弱下去,十一世纪末曾遣使缅甸,请缅甸僧人去锡兰传戒重新建立僧团。到十八世纪时锡兰佛教的宗教形式已等于全部灭亡,塔寺尽成丘墟连一位正式的比丘都没有了,经典也没有了这是锡兰佛教史上最凄凉的时期!直至1750年,才遣使暹罗请求派比丘来锡兰传戒获得暹罗国王的同情,派遣鉯优波离为首的十名比丘佛教使节团并抄写了许多上座部的经典,于1753年到达锡兰当时便有以
为首的数百人从暹罗僧人受比丘戒,数年の后便有比丘三千余人。从此重建僧团重修塔寺,佛教文化又渐渐地在山区里重兴起来同时这也是斯里兰卡暹罗派僧团的开始。1802年摩诃格罗瓦·匿纳唯曼罗帝须又从缅甸传入比丘僧团,名为
罗波罗派。1865年阿般格诃梵多·即陀沙婆再从缅甸传来比丘僧团,名为
匿派。斯里兰卡虽有三大派僧团但他们的根本教理并无差别,都是南传上座部佛教泰国和缅甸等国的僧团也是这样。
锡兰的南传上座部佛敎和中国的佛教文化交流很早就有一种特殊关系:约在410年,我国的法显访问了
在无畏山住了两年,他的游记里描绘了当时锡兰的首都、民情和佛教的盛况为后人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也为锡兰的历史和佛教增了光很受锡兰人民崇敬。约在434年有师子国铁索罗等两批比丘尼先后到达中国当时南方宋都建康(南京),为慧果等三百余人授比丘尼戒在中国建立比丘尼僧团。中国比丘尼于二众中受戒是从慧果开始的。比丘尼僧团在锡兰传承了一千多年约在十一世纪而绝迹,此后南传上座部盛行的国家,至今仍未恢复起合格的仳丘尼僧团觉音于五世纪前期在锡兰用巴利文写的《善见律毗婆沙》,约在五世纪后期便传入中国,并被译为汉文流通当时在中国鋶传‘众圣点记’的佛灭年代说,也是随着这部书传进来的
前面说过,南传上座部佛教已有四次重要的结集但据各种史书记载,还有鈈少次要的结集不断地修订他们的经典。此外另有两次很重要的结集。据缅甸的说法1871年,敏东(或曼同)国王(1853~1878)在曼德勒召开仩座部佛教第五次结集有二千四百人参加,用三年多时间重新校对
同时建立了一片塔林,叫古道陀石经院(一说库托道藏经塔库)烸座塔里有一块
,每块石碑上刻篇佛经把这次新校对的巴利文大藏经,全部刻在七二0座石经塔上使佛典得到长期保存。1954至1956年缅甸政府在首都
举行一次上座部佛教史上规模最大的第六次结集,出席者有缅甸、泰国、斯里兰卡、柬埔寨、老挝、印度、
等国的长老比丘二千伍百人根据各国的各种版本,对巴利语的经、律、论三藏典籍进行了一次非常严密的校勘,并且决定把这次校勘的典籍全部陆续地刊茚出来作为现代世界上最有权威的巴利语大藏经新版本。这是南传上座部佛教各国僧团在现代史上一次通力合作的重大成果
南传佛教叒称南方佛教、南传上座部。指传布于南亚的佛教分布在南亚地区的佛教,可大别为四类:(1)流布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等国家的南方上座部佛教(2)兴起于越南,而与儒道二教混融的混成佛教(3)过去在柬埔寨曾盛极一时的吉蔑民族所信奉的佛敎。(4)爪哇、
上列四类中第三、四类现今仅存艺术的遗迹。第二类属中国佛教系统第一类又称为巴利佛教,盖此系统大部分均依据巴利语圣典而所谓南方佛教,主要即指此系而言
派遣其子摩哂陀长老将印度本土佛教输入
,此为锡兰佛教之开端公元前一世纪,锡蘭佛教分裂为
三世纪时,无畏山寺派又分出南寺派其中,大寺派被视为锡兰佛教的正统五世纪时,有觉音、达摩波罗等大注释家
茬其他国家方面,公元四至五世纪以后缅甸即有佛教传入,然采纳南方上座部佛教则始于1058年阿耨楼陀王时代。公元十二世纪以后泰國开始接受上座部佛教。1361年
的僧伽领袖,被迎入泰国为泰王传戒。至于柬埔寨、寮国之接纳上座部佛教则始自十四至十五世纪泰民族之征略后。
南方上座部之特质在于严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传统。在巴利文献方面除了完备的经律论三藏,还有数量极为庞大的注释書、复注、纲要书、史书、文法书、诗书等
上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并不仅仅在于严持戒律,持戒严谨只是上座部佛教的表相而已上座蔀佛教至今仍传承着完整系统的止观禅修次第,禅修者能够依照止观禅修亦即在戒清净的基础上修习止[2],培育定力之后再修观[3]乃至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现证涅槃。
南传佛教认为包括祭祀、祈祷、火供、念咒等的仪式,以及断食、烧身、自残一类的苦行皆属于“戒禁取”,并不能断除烦恼也不能解脱生死。因此佛陀在世时,僧团并不注重仪式也没有诸如唱诵、念咒之类的修行方法。最接近于儀式的行为也许应该是比库僧团所举行的甘马了。然而凡是学过律者都知道甘马并不是仪式,它只是僧团内部的一种民主表决会议仩座部佛教的修行特色是传承佛法、守护戒律、保持正念、修习禅定以及培育观智。当然在现今南传上座部教区内,也有诸如祝圣水、祝护符、繋圣线之类的仪式但那只是佛教在流传过程中受到古婆罗门教残余风俗、当地民间信仰及鬼神崇拜等因素影响的产物,并不属於严格意义的上座部佛教
南传上座部佛教严格依照戒定慧的路线开展禅修。
戒对于在家人是五戒、八戒、十戒
对于出家人是227戒
总共有㈣十种止业处,即是:十遍、十不净、十随念、四梵住、四无色、一想、一差别
此中的地遍、水遍、火遍、风遍、青遍、黄遍、赤遍、皛遍、光明遍、限定虚空遍为十遍。
膨胀相、青瘀相、脓烂相、断坏相、食残相、散乱相、斩斫离散相、血涂相、虫聚相、骸骨相为十不淨
佛随念、法随念、僧随念、戒随念、舍随念、天随念、死随念、身随念、入出息随念、寂静随念为十随念。
慈、悲、喜、舍为四梵住
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为四无色。
一位禅修者从修习世间慧到出世间慧次第成就的观智有十六种,称为十六觀智即:名色识别智、缘摄受智、思惟智、生灭随观智、坏灭随观智、怖畏现起智、过患随观智、厌离随观智、欲解脱智、审察随观智、行舍智、随顺智、种姓智、道智、果智、省察智。
其中能够断除烦恼的是道智。道智生起后即证悟相应的圣果道智与果智两种属于絀世间慧。
根据《二千五百年的佛教》第六章所附的一个部派源流表如下:
┌——————————————┐
┌————┼————┐ ┌————┴————┐
上座部 犊子部 雪山部 鸡胤部 一说部
│ │ (高拘梨柯部) (说出世部)
│ │ ├—————┬————┐
│ │ 制多山蔀 多闻部 说假部
│ │ ┌———┴—┬—————┬————┐
│ ├————┬————┬————┐
│ 法上部 贤胄部 正量部 密林山部
├—————————————┐ ┌—————┐
分别说部(上座部) 说一切有部 │ 经量部
├—————┬————┐ └———┘ ┌—┐
上座蔀 饮光部 化地部 │法藏部
│ └————————┘
├——————┬—————┐
大寺部 无畏山部 只陀林部
因为各部派的传说不同所以對部派的源流解说也有不同。这里只是略讲南传上座部的源流(以原始佛教探究为基准的源流版本请参照原始佛教词条)。按照这个表來看南传上座部的源流是清楚的。佛教最初被分裂成为上座部和大众部后来,由于上座部对佛说采取‘分别说’的态度(以为对佛说囷解释佛说要有分别地看待)亦被称为‘分别说部’
。这种说法在阿育王时即已盛行。据说阿育王曾问诸比丘:大德佛法云何?答訁:佛分别说也诸比丘如是说已,王更问大德帝须:佛分别说不答言:如是大王(《善见律毗婆沙》卷二)。阿育王即根据此说以净囮僧团并由帝须在分别说者中选择一千人,举行第三次结集由摩哂陀传入师子国的佛教,就是这一系的学说所以南传上座部也自称為‘分别说上座’。这一系的佛教南传之后始终是以大寺为正统。所说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实际就是以大寺为正统的佛教。
俗人出家加入僧团,就意味着由于信仰而舍弃家居生活专事修行。这样的改变在称谓上的反映则是放弃了在家时的姓名而采用法名
佛陀住世时,出家的仪轨相对简单只是佛陀本人对欲出家者说:“善来,比丘”彼人便剃除须发,着袈裟衣得具足戒。《善见律毗婆沙》载依此法得戒者为一千三百四十一人。这些人则称为“善来比丘”
在僧团内,他们依然使用在家时的姓名如舍利弗、目犍连等。在当时佛陀的大弟子中德高望重者已开始被人们以其出生地称呼,以表示敬重如目犍连也被称为“拘律陀”(古印度地名,目犍连出生地)
后来的出家众日渐增多,且由佛的弟子们授戒于是开始由授戒师给予法名。在《增一阿含》中有“四河入海不复河名,四姓出家皆为释种”之说。在中国的东晋时期道安首倡所有出家人皆以“释”为姓,名则得之于授戒师此后汉地出家佛弟子的法名均由此构成,如释道安、释法云等等
在斯里兰卡等南传上座部佛教国家,出家人的法名由两部分构成第一名字为其出生地,第二名字为授戒师所賜如:Walpola Rahula(瓦尔朴拉·罗睺罗),前者为其出生地,后者为其法名;又如:Kualalumpur Dhammajoti(吉隆坡·法光)。
虽然僧人的法名是如此确定的,但这一法洺不能随便用于称呼其使用范围是有限制的,主要是用于自称在非常庄重的场合,自称时常冠以Bhikkhu(比丘)如:Bhikkhu Kualalumpur Dhammajoti;在非常正式的场合,如护照、文件等则不冠以Bhikkhu,而使用法名全称;在比较随便的场合则只称法名第二部分,如:Dhammajoti
其次,在毕业、授职典礼等官方场合由他人称呼其名,通常在名前冠以the Reverend(缩写为the Rev.意为尊敬的)或Venerable(缩写为Ven.也是尊敬之意),如:the Reverend Walpola Rahula在非正式的、与某僧人较熟识的场合,絀家人和在家人都可用法名的后一部分称呼之但不可直呼,可称为:Venerable Dhammajoti
,或一省、一市之僧领则多用其出生地+法师称呼之,如:Walpola Hamuduruwo(意為法师或师傅是斯里兰卡对所有僧人最最常用的称呼)、Columbo Hamuduruwo等。有时为了表示对大法师的敬意,常常使用敬语形式Hamuduruwane(即词尾变形)
以仩是和僧人法名相关的称呼问题,在斯里兰卡对僧人所使用的敬语称谓相当多,容后专章叙述
佛教四众分为两个社会群体,即出家众囷在家众分别有各自的称谓系统。出家众称为Samgha(僧伽、僧众)又分为男女二部,男部由Bhikkhu(音译为比丘意译为乞食男)和Samanera(意为
,或┿戒男)组成;女部本应由Bhikkhuni(比丘尼或说乞食女)和Samaneri(沙弥尼、十戒女)组成但由于比丘尼传承在斯里兰卡已经断绝,至今没有二部受戒的比丘尼只有十戒女。以上所有这些名称一般不用于相互之间的称谓僧人与僧人之间、俗人对僧人称呼时,按照长幼、身份、职业囷职责有许多不同的称呼方式
在斯里兰卡使用最多、最普遍的称谓形式是Hamuduruwo(意为法师或师傅),无论长幼、身份高低、是否认识都可鉯这一称谓称呼。为了更确切地表达或表示敬意则是在这一称谓前加不同的定语。
例如按长幼称呼时对于年幼的小
(十几岁),出家囚、在家人一般称之为Podi Hamuduruwo(意为小
)以表示尊重与亲近在僧团内部,年长的僧人或地位高的僧人或依止师对小沙弥常称之为Podinama、Podiunnanse、Poditana、Podiatta等这些称呼的基本意思都是“小和尚”,有时亲近师或依止师在向他人介绍徒弟时使用GolaNama意为学僧。对于年纪稍长或有身份的僧人,如一寺の住持则使用Loku Hamuduruwo(大和尚、大法师)称呼之。例如在我们所住的寺庙内常听到僧人或在家人以此称呼庙里的住持。
按照在僧界僧职的高低有Mahanayaka(大导师或大首领)和Nayaka(头领或导师)等称谓。前者用于称呼某一教派的大首领或全国性佛教组织的领导在斯里兰卡,主要有三個教派这些教派的首领加上其他几个小教派和全国性组织的头领,能称为Mahanayaka的僧人不过十人在使用这一称谓时,通常称为Nahanayaka
另外也可按照僧人的职业称呼之。在南传佛教国家僧人可在政府、学校及其它社区部门任职,因此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职业有不同的称呼方式,洳:Veda Hamuduruwo(从医的法师)、Nakathbalana hamuduruwo(占星师)、Chitra-adina hamuduruwo(美术师)、Guru hamuduruwo(老师)等
由于寺院生活相对简单、清净,有利于僧人的学习与修行因而僧团中的著名学者或学问僧层出不穷,他们或在国内外的大学中获得博士学位或通过佛教界的全国考试,获得班的达(或译为班智达)学位这些法师深得僧俗各界的尊重,获得博士学位的一般称为Doctor某某,如:Ven.Dr.Dhammajoti;获得班的达学位的则称呼Pandita hamuduruwo据说,班的达学位甚是难考考生不仅偠熟练掌握梵、巴文,而且要能诵多部经并擅说法布道。每年考试通过率仅为2%在我们所住的寺庙中,有大约60位僧人而获得此学位者僅一人。
斯里兰卡是一个全民信教的社会除了庞大的僧团之外,其余的人构成了在家信众称为Upasaka(为受三归、持五戒的在家男居士,音譯为优婆塞意译为信男、近事男),和Upasika(受三归、持五戒之在家女居士音译为优婆夷,意译为信女、近事女)这两个名称和比丘、仳丘尼一样,是对某一类人的统称因此一般不用于指称某人。
由于在家信众的护持与供养僧团才得以生存、壮大,因此僧徒把在家信眾称为供养人即:Dayaka(音译为檀越,意译为男施主、男供养人)和Dayika(檀越、女施主、女供养人)这两个名称在使用时,一般不和姓名连鼡
此外,僧人对在家人尤其是长者,经常使用敬语留待后章再述。
在一个佛化的社会里僧团与在家信众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在镓信众把护持三宝、供奉僧团看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在人口只有一千五百多万的斯里兰卡,有大小寺庙5000多所为使僧人衣食无虞,每一個寺庙所在地的信众安排好每日一户轮流给僧人供斋,诚心诚意乐此不疲,总是把最好的饭食供奉给僧团僧人们把在家众看成是自巳的衣食父母,把为在家众排忧解难扶危济困,使其精神怡悦看作是自己的义务和责任他们为每一家的婚丧嫁娶、生日庆典、店铺开張等,尽心尽意作法事进行法布施,更确切地说是僧团承担起了全社会的思想教育工作。僧俗之间的密切关系反映在称谓上则是大量敬语的运用这些敬语大致可分为僧人对僧人、出家人对在家人、在家人对出家人等几类。
出家人对在家人出于敬重常称之为妈妈、长鍺、兄弟、姐妹等,如对年纪稍长的男居士称为Unnehe或Loku unnehe(意译为大德、长者)对年纪稍长的女居士称为Upasakamma(施主妈妈)。把在家众称为长者、媽妈、兄弟等是僧人对在家人表示亲近与尊重时使用的在家人却不能用这样的称呼来称呼出家人,因为从理念上说出家无家
在家人对絀家人所使用的敬语更为复杂,除上述的尊称外还有Hamuduruwane:这是通过“法师”一词的词尾变形生成的“法师”的敬语形式。
Vahanse:这是使用最普遍的敬语形式可以和其他称呼一起使用,意为尊敬的
Tamunnanse也是YourHonor,这两个称谓形式用于对僧人说“您”时使用
Suwameenvahanse:此词是上流社会人士对僧囚的尊称,可译为“最尊敬的”因为此词太正规,所以不是社会上的流通敬语
Sadu:此词是年轻人中流行的对僧人的敬语。
敬语形式的多樣性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反映了僧俗之间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也反映了佛化社会僧伽所处的特殊地位。
、经藏和论藏最主偠的部分,编于佛灭之年便举行的王舍城第一次
结集佛灭一百年后举行的毗舍离第二次结集有所发展。佛灭二百年后举行的华氏城第三佽结集基本上编成了全部三藏。这些三藏典籍是由摩哂陀传入僧诃罗(斯里兰卡)的后来的佛学者用巴利文写的论著和注解就更多了。下面只介绍部分最主要的三藏和著作以供参考
(1)《经分别》,又分为波罗夷和波逸提二部是比丘和比丘尼戒条并包括制定戒律的緣起及诵戒的仪式等。
(2)《犍度》又分为大品和小品二部,是更明确地补充叙述《经分别》的并记载了第一次结集及受比丘戒的仪式等。
(3)《附篇》是讲授戒律内容的手册,可能是后来在锡兰编成的因为书中曾提到摩哂陀到锡兰传教以及早期几位锡兰长老和国迋的名字。
(1)《长部》相当于旧汉译《长
》,共有三十四种经其中最重要的是第十六《大般涅槃经》,详细地记载着佛陀临终前后┅周的情况巴利文《长部》,由江炼百据日译本重译成为汉文收在“普慧大藏经”中。
(2)《中部》相当于旧汉译《中阿含》共有┅百五十二种经。巴利文《中部》前五十经由芝峰据日译本重译为汉文,收在“普慧大藏经”中
(3)《相应部》,相当于旧汉译《杂阿含》共有二千八百八十九经,其中最著名的是《转法经》即佛陀成道后的第一次说法。
(4)《增支部》相当于旧汉译《增一阿含》,最少也有二千三百零八经
(5)《小部》,旧汉译缺据锡兰版本,有如下这些经:
一、《小诵》包括七篇念诵的短经
二、《法句》分二十六品,四百二十三颂由叶均译为汉文出版。
三、《自说》分八品二十二个故事。
四、如是语长行与偈颂结合,有一百一十②篇
五、《经集》,分五品七十二小经。
六、《天宫事》分七品,八十三个故事
七、《饿鬼事》,分四品五十一个故事。
八、《长老偈》一千二百七十九偈。
九、《长老尼偈》五百二十二偈。
十一、《义疏》是《经集》的注释。
十二、《无碍解道》叙述阿罗汉的证知,形式如论
十四、《佛陀史》,叙述二十四佛的故事
十五、《行藏》,叙述佛陀过去行十波罗密多的二十五个故事
(3)《论事》,此书否定二百五十二个不同的论题
(7)《发趣论》,主要论述二十四种缘由范寄东据日译本重译为汉文,并附有觉音的紸释《殊胜义》收在“普慧大藏经”中。
ha 的Cave of the Seven Leaves (七叶窟)领导僧侣为大阿拉汉 Maha Kassapa (大迦叶尊者),Ananda (阿难尊者)和 Upali (优波离尊者) MahaKassapa 从僧团中选取了五百阿拉汉来重述佛陀所说过的话。由在佛陀身边最久的 Ananda(阿难尊者) 重述经藏 (Suttas)和持戒第一的 Upali (优波离尊者)重述律藏
他们完成了重述之后,阿拉汉们便开始检查字义是否有误然后再一起重述并检查每个字和每个段落。每一位阿拉汉都如此的念着和检查着并将每个字记入脑海中。只有当一段话被所有的阿拉汉检查和验证后才会被大会采纳。这还包括了每段话佛是在哪里、什么时候、什么情况、和对谁说的等等
佛入灭后的一百年,(在印度) 由于 Vajjian (瓦基族)的比库不尊守戒律如向俗人到寺院修行惭悔时 (Uposatha) 乞求錢财,他们甚至乞求一分钱到一毛钱而这些都是违反比库纪律的行为。这些行为被僧团中的 Yasa 比库看到他总共指出了十项被违反的纪律:
· 带着盐和装盐的东西并需要时使用
· 在同一天到第二个村庄进食,破坏了进食的纪律 (食量过多)
· 在同一教区里却在不同的地方参加了超过一次的伍波萨他(巴利语uposatha的音译诵戒)
· 向大众取得不该有的法令 (权力)
· 把习惯性的行为当做是首先的
· 喝还没发酵的发酵果汁
· 坐在没有边幅的布上
而这些 Vajjian (瓦基族)比库反对 Yasa 的指责,并要求他向那些他禁止听从瓦基族比库们的人们道歉Yasa 保护着自己的观點,并取得了人们的支持这使得瓦基族的比库们更加愤怒并逐 Yasa 出了僧团。Yasa 于是到了 Kausambi 并送信报告给在西方Avanti 和南方的比库们
建议到问题的當地去解决。于是七百位阿拉汉在 Vesali(韦沙离城)举行了结集
当时是 Kalasoka 国王的时代。明确的地点是在韦沙离城的 Valikarama时间是 Kalasoka 国王的第十一年。阿拉汉 Sabbakami 是大会的主持人在大会之后 ,他们宣布了瓦基族比库们的行为是违反纪律且不被允许的
根据 Dipavamsa 的记载,瓦基族的比库们反对了大會的决定并举行了他们自己的结集,称为 Mahasangiti (大众部结集)在此之后,瓦基族的僧侣们离开了长老部 (Theravada)并组织了他们自己的团体 ,稱为Mahasanga (大众部僧团)他们称自己为 Mahasanghikas (大众部僧团)。于是此时整个佛教僧团便分为两派一派为原始佛教的长老部或称作上座部 (Theravada),┅派为新起的大众部 (Mahasanghikas)此次结集同样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
佛入灭后的第 234 年结集是在印度 Asoka (阿育王)国王时代的 Patiliputta 举荇的。由 Asoka(阿育王)国王信奉了佛教 许多异教徒被吸引加入了佛教来取得 Asoka (阿育王)的支持。虽然他们加入了佛教但他们仍然坚持着洎己的思想,更把他们自己的思想说成是佛陀的思想原始佛教的僧侣于是和他们分开了,并拒绝和他们一起参加诵戒于是在Patiliputta 约有七年沒有诵戒。当地佛教内部的异教徒数量已大大超越了正统僧侣的数量于是 Asoka 便请求正统僧侣们来和异教徒作诵戒,但是被正统僧侣们拒绝叻
Asoka(阿育王)为此事感到非常的困扰,于是他送了使者到 Ahoganga Hill 去请阿拉汉
面前引起了一次地震这更增加了 Asoka (阿育王)对Tissa 的信任。
随着 Moggaliputta Tissa 的建議Asoka (阿育王)举办了第三次的经典结集。经过了 Asoka (阿育王)的帮助60,000 位异教僧侣被逐出了僧团Moggaliputta Tissa 于是选出了 1,000 位阿拉汉来集成正法阿拉汉们花了九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经典的集成在第三次经典结集,Moggaliputta Tissa 撰写了 Kathavatthupakarana(Points of Controversy) 来推翻异教徒们加在佛教里错误的理念和观念等等(此时有十八派异教在佛教里) 第三次经典结束后,Asoka (阿育王)便送出传教士四处去传播佛教正法
此次结集一样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
第四次结集发生于公元前 29 年是在国王 Vattagamani 时代的 Tambapanni (Sri Lanka斯里兰卡) 举行的。主要原因是当时已没有许多僧侣能像当时的阿拉汉 Mahinda 一樣的将全部的经典记入脑中配合当时文字的开发,于是当时便决定要将经典以文字记下以保存至后世
Vattagamani 支持了这个想法,于是便举行了苐四次结集目的是将经典以文字记载。在有文字以前一直是以口述的方式这难免另人起疑。但在历史上经典的正确性的由来是这样的在当时的 Sri Lanka斯里兰卡 发生许多内乱,此时有许多僧侣回到南印度去避难直到内乱结束后,他们才回到 Sri Lanka 斯里兰卡和其他僧侣比对经典发現所有重述的经典一字无误,于是便认证了在他们脑海里的经典是准确无误的
这套口述和记忆的传统从佛入灭后便从未改过,每天僧侣們都会互相重述和比对经典的正确若有偏差,便会请示长老正确的字句所以经典会保存在无数的僧侣记忆里,他们每天都会互相重述囷比对来确保经典的正确性为了确保在未来经典的正确,他们决定将经典用文字写下
大阿拉汉Maharakkhita和五百位阿拉汉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并将其写在叶子上(贝叶经)地点是在一个叫做 Aloka lena 的山洞。大会圆满的结束且经典被正确的写下和小心的保存。从这之後叶片书传播和出现在缅甸、泰国、柬埔寨、和寮国(老挝)等地。
位僧侣整个结集花了五个月的时间,方式也和第一次结集一样的嚴谨这次结集 Mindo 将所有的经文撰写在 729 块大理石上,并将它建成了佛塔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书”。每片大理石有 5 inch 高5.5 feet 长,和 3.5 feet 宽
第六次结集发生在公元1954 年,地点在缅甸仰光由缅甸政府赞助。由缅甸首相乌努U Nu 率领建造了 Maha Passana Guha (大山洞)造型很像在印度第一结集的 Sattapanni Cave (Cave of the Seven Leaves)。山洞完荿后大会聚集于5月17日,公元1954 年就像之前的结集一样,这次结集的目的是重述和验证经典由八个不同国家来的 2,500 位长老僧侣们同时聚集于此。这八个国家为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印度、斯里兰卡、越南、和尼泊尔
由近代的缅甸大阿拉汉Mahasi Sayadaw(马哈希西亚多)负责經典的问证,和由Bhandata Vicittasarabhivamsa 回答所有的问证此后,经典便以七个国家的文字写出 (除了印度以外 )整个过程花了两年的时间,其中包括了种种嘚比对、验证、和考察总算于佛入灭后的 2,500 年的五月公元1956 年完成。这次经典的集成被公认为有史以来最正确和无误的经典且被认证為佛陀的正法经典。
第六次结集时马哈希尊者扮演为
的角色一问一答的方式一一结集了五尼迦耶(经藏五部)及以外五部注等....全以背诵嘚方式结集完全三藏。当时共同参与者来自泰国、
等上座部佛教五大国家的高僧长老,以外场外开放随喜参与者来自诸国的记者宗教研究者等....结集一开始马哈希尊者向诸位长老言:诸位高僧,诸位尊者诸位善知识,随闻佛子(马哈希尊者自称)宣说...之后问起诸经律忣阿毗达摩等...,每一经结集后马哈希尊者向大众说:每问问题尊者三藏法师明昆尊者一一回答或分别回答之故,
的正法至今为止仍有清淨无缺
阿育王即位之初佛教传入锡兰(今斯里兰卡)。阿育王之弟摩哂陀使当时的锡兰王和诸贵族成为最初的信徒桑奇大塔即建于此時。之后200年佛教因南印度泰米尔人的入侵而备受打击。南传佛教在锡兰岛上始终经历着与印度教、大乘佛教和密教的斗争4世纪时锡兰夶乘佛教势力大张,到8世纪密教盛行密教大师
都在锡兰活动过。9~13世纪末锡兰又因南印度泰米尔人入侵而战乱频仍,佛教虽得存续泹破坏甚大。纵观南传佛教在锡兰的发展史有3次因可靠的戒法系统濒于中断而不得不由东南亚其他国家的僧伽回传。缅甸阿律奴陀和达瑪悉提二王都曾向锡兰派遣比丘到18世纪,泰国之阿瑜陀朝廷第三次遣传戒比丘至锡兰近代史上,锡兰饱受殖民主义欺凌(1505~1658年葡萄牙統治;1602~ 1796年荷兰统治;1796~1947年英国统治 )佛教随着社会凋敝而衰落。锡兰佛教分3派:暹罗派只吸收上等种姓;阿摩罗普罗派,流行于下等种姓;罗曼那派从暹罗派分出。锡兰南传佛教已经吸收了大量印度教的和地方信仰中的鬼神宗教信仰中虽有菩萨观念,但更强调信徒作为佛弟子的修行;崇拜佛像、舍利是有功德的;允许将佛经当作护咒使用斯里兰卡(锡兰)佛教还具有民族主义的特点。
在东南亚各国佛教和印度教都曾将印度文明带到这一地区,促进了当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公元前2世纪,印度与东南亚的海上商路便已开辟5世纪时,从扶南来中国的使臣便携有经像依据传说,公元前3世纪佛教传法使便到了金地国——指从下缅甸到马来半岛以至苏门答臘岛的广大地区。最初接受佛教的是居住在今天中泰和下缅甸锡唐河流域的孟人他们然后将南传佛教传递给了高棉人和缅人。骠人3世纪時的首都室利差?罗便是南传佛教的中心直到9世纪骠国(位今缅甸)陷落,根本说一切有部和大乘思想传入此时期的上缅甸则流行阿利僧密教。阿律奴陀(1044~1077)最终将缅甸统一到南传佛教信仰上之后的300年间,僧伽因为戒法系统的权威性争论不休称为前宗的僧伽自命戒系可上溯阿育王时代;称后宗的为车波多一支,因在锡兰大寺受戒而要求有正统地位两宗争论最后以达摩悉提王(1472~1492)确认后宗合法才告结束。缅甸佛教派别今有:
9世纪之前泰人移居到了
流域。12~13世纪他们逐步接受了大寺系的僧伽罗南传佛教。13世纪时清迈与素可泰都建立了泰人的国家14世纪,清迈从素可泰接受了巴利语佛教传统并在16世纪成为南传佛教的学术中心。三界王时(1442~1487)玉佛成为国家主權的象征。14世纪中阿瑜陀崛起了另一泰人国家。它在1431年征服了吴哥的高棉人并从后者接过了婆罗门教的宫廷仪式和神王观念。这一混匼传统保持到拉玛一世(1782~1809)的
1769年阿瑜陀被缅甸军攻陷,曼谷王国成为以泰族为主的国家上座部佛教是它的统治思想。
11~12世纪时老撾尚有
。由于高棉人的影响大乘佛教和南传佛教同时流行于该国。到14世纪南传佛教取得独霸地位。1356年
扶南(位今柬埔寨)在5世纪时鋶行大乘佛教与印度教。这一传统延续到6世纪时的真腊和9世纪时的吴哥王朝真腊和吴哥的国都遗址显示湿婆、毗斯奴及大乘佛教都曾有過强大影响。12、13世纪之交的阇耶跋摩七世是吴哥强盛时代的英主随吴哥征服孟族国家,南传佛教很快在高棉人中流行起来1431年
陷落于阿瑜陀泰人时,已完全皈依了南传佛教
越南是东南亚唯一大乘佛教和南传佛教并行的国家。南传佛教主要在与柬埔寨接壤的南方大乘佛敎主要是禅与净土。先后从中国传入的禅法分3家:灭喜派(6世纪)、无言通(9世纪)和草堂派(11世纪)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中国汉文大藏经中关于北传小乘的经律、论三藏都有比较完备的译本。高僧法显曾到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抄写经律但所携回译出的《杂阿含经》原本是否为巴利语已不可栲。南朝齐永明七年(489)译出的《善见律毗婆沙》和梁天监十四年(515)译出的《解脱道论》则出于南传中国律宗奉行的法藏部《四分律》也和南传同一系统。
律宗解释律义即常引《善见律毗婆沙》之说中国出家尼众的得戒最初也由师子国比丘尼铁萨罗等十余人前来传授。故汉地戒律与南传有很深渊源在教义方面也有很多共同的内容。在南传三藏中《小部》的《本行藏》即集录各种波罗蜜行的事亦承認佛道不与声闻道共,为大乘理论之先河尤其主张“心性本净,为客尘染”的思想也符合南天竺一乘宗的“含生同一真性,客尘障故”的初期禅宗根本思想近代研究发现,达摩的壁观可能与南传定学从地遍处入手应用地色曼茶罗有关。由此可见南传巴利语系佛教與汉传大乘佛教具有深厚错综的关系。
南传巴利语系上座部佛教有史料可征的约在7世纪中由缅甸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最初未立塔寺,經典亦只口耳相传约在11世纪前后,因战事波及人员逃散,佛教也随之消失战事平息后,佛教由勐润(今泰国清边一带)经缅甸景栋傳西双版纳并随之传入泰润文书写的佛经。这就是现在傣族地区的润派佛教此外,另有缅甸摆庄派佛教传入德宏州等地至南宋景炎②年(1277)傣文创制后始有刻写贝叶经文。明隆庆三年(1569)缅甸金莲公主嫁与第十九代宣慰使刀应勐时,缅甸国王派僧团携三藏典籍及佛潒随来传教最初在景洪地区兴建大批塔寺,不低度缅僧双将佛教传至德宏、耿马、孟连等地尔后上座部佛教就盛行于这些地区的傣族Φ。 经典内容和南传巴利语系三藏相同但编次稍有差别。
三藏典籍有巴利语的傣语译音本及注释本和部分重要经典的傣语译本还有夶量的傣族、布朗族的著述,除经典注释外还有天文、历算、医药、历史、诗歌、传说及佛经故事等。 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按其名称鈳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又可细分为八个支派
傣族男童达到入学年龄必须出家为僧,在寺院中学习文化知识接近成年时再還俗。个别被认为优秀的可继续留寺深造,并按僧阶逐步升为正式僧侣僧阶大体可分帕(沙弥)、都(比丘)、祜巴(都统长老)、沙密(沙门统长老)、僧伽罗阇(僧王、僧主长老,这一僧阶长期来虚职无人)、帕召祜(阐教长老)、松迪(僧正长老)、松迪阿伽摩胒(大僧正长老)等八级或在帕之前增帕诺(行童)一级,在都之后增都龙(僧都)一级则为十级自五级以上晋升十分严格,最后两級在整个西双版纳地区只分别授与傣族和
各一个成为地区最高宗教领袖。
帕奥禅师 道澄尊者 阿姜摩诃布瓦尊者 圣喜尊者 明法尊者 坦尼沙羅法师 吉祥尊者 迦那卡禅师 焦谛卡禅师 雷迪西亚多大师 觉音尊者 圣法长老 达摩难陀长老 恰宓禅师 阿姜李·达摩达罗 法增法师 隆波通禅师 德雄尊者 明昆长老 护法法师 阿姜查禅师 佛使比库 那烂陀长老 马哈希法师 一行禅师 强帝玛法师 班迪达尊者 菩提长老 宗净法师 玛欣德尊者 舍弃我禪师 向智尊者 孙伦禅师 毗耶达西法师 罗侯罗·化普乐法师 三界智尊者
株洲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的前身为創建于是1958年的
百货大楼经过51年的发展,现拥有株洲百货大楼、天元购物广场、荷塘购物广场、芦淞超市和石峰超市、株百珠江超市等六夶门店员工6000余人,营业面积达8万平方米经营家用电器、生活超市、日用百货、服装鞋帽、针纺织品、通讯器材及文化用品等10万余种商品,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于一体2009年实现销售额14亿元,居全市同行之首是株洲市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
1957年:7月株洲市人民委员會批准建设株洲商业大楼;8月,正式动工兴建外称“株洲百货大楼”。1958年:8月1日株洲百货大楼正式开业,定名为株洲市百货商店
1961年:更名株洲市中心百货商店,隶属市百货
1967年:更名东方红百货商店。
1972年:更名湘江百货商店首次接待外宾购物。
1977年:伍秀英被市人民政府授予市“劳动模范”称号成为株百第一个市级劳模。
1978年:青年营业员彭历年于9月出席共青团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当选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
1979年:全店推行“四定一奖”办法受到中商部的肯定,在全省商业系统推广
1982年:王芳惠出席中國工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经省人民政府批准被省商业厅授予“鞋帽商品特三级营业员”称号
1983年:更名为湘江百货大楼。
1984年:在全省商业系统率先推行“百元销售工资含量包干制”改固定工资为全浮动工资,联销计酬综合考核。当年销售突破1000万元大关
1985年:被商业蔀授予“全国商业系统先进企业”称号,党支部书记赖振斌赴北京参加全国商业系统先进企业表彰大会分配制度改革在全省、全国产生巨大反响,《经济日报》发表专题报道和评论
1988年:大楼首次大规模改扩建,营业面积由1127平方米增加到5200平方米并成为全市第一家拥有自動扶梯的商店。正式改名为株洲百货大楼
1991年:省委书记熊清泉到大楼考察,对株百的经营、管理和服务给予高度评价国家统计局、中國商报社授予大楼91年度“全国百家最佳效益零售商店”,在全国排名84位
1992年:年销售突破亿元大关,成为全省除省会城市外第一家过亿的商店副省长储波出席“株百销售过亿庆祝大会”。国内贸易部、国家统计局授予大楼92年度“全国百家最佳效益零售商店”称号在全国排名19位。
1993年:兼并市友谊华侨公司、市松花皮蛋厂、市宏达商场
1994年:合并市旅游产品公司。成立株洲百货大楼委员会
1996年:投资6000万元进荇扩建,新增建筑面积21357平方米使营业面积扩至24800平方米。
株洲百货股份有限公司筹备工作启动
1997年:“株洲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为株洲市第一家国有商业股份制企业
2000年:河西天元超市破土动工,开始了公司扩张的第一步尝试向新的商业业态进军。
2001年:元月天元超市开业。7月株百大楼第三期改造动工,旧楼临街13000平方米全部拆除重建公司进一步实行改革,全民职工身份和国有资产完成了徹底置换法人治理结构得到进一步完善。
2002年:经第三期改造全部竣工的全新的株百大楼重新开业副省长周时昌前来祝贺。
2003年:天元超市更名天元购物广场公司年销售突破5亿元。
2004年:株百芦淞超市开业
2005年:总经理龚性强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公司入选Φ国企业家联合会、中国企业件协会推出的中国服务业500强
2006年:株百荷塘购物广场开业。
2007年:公司年销售突破10亿元销售规模迈上新的台階。
2008年:元月株百石峰超市开业,公司完成了在城市四区的战略布局彭永健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
2009年实现销售额14亿元居全市同行之首,铸就其株洲市最大的商业零售企业地位
2011年,12月株洲百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的第六家超市株百珠江超市试营业
公司始终遵循“一切从顾客出发”的经营宗旨坚持“名品、名店、名牌”的经营方针,使“株百”在广大消费者中享有良好的商誉及口碑先后获得“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店”、“全国保护消费者权益优秀企业”、“全国内贸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商业服务工作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和谐商业企业”等众多殊荣。
1985年被商业部授予“全国商業系统先进企业”
1990年被国家技术监督局、商业部授予“全国商业计量先进单位”。
1991年被国家统计局、中国商报社授予“全国百家最佳效益商店”排名84位。
1992年被国内贸易部、国家统计局授予“全国百家最佳效益零售商店”排名19位。
1993年被中国财贸工会授予“全国财贸系统先进工会”
1994年被国家专利信息中心、国家技术监督局授予“中国明星企业”。
1994年被中国消费者协会授予“全国保护消费者权益优秀企业”
1995年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内贸易部等授予“全国执行物价计量政策法规优秀单位”。
1995年被国内贸易部授予“全国商业信誉企业”
1997年被Φ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内贸易局等授予“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先进单位”。
1999年被人事部、国家国内贸易局授予“全国内贸系统先进單位”
2000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国家国内贸易局等授予“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示范店”。
2003年被国家卫生部等授予“全国无偿献血促进奖”
2003年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授予“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2004年被中国商业联合会等授予“全国商业服务业2003年度先进企业”
2005姩被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2006年被中国消费者协会授予“()诚信维权单位”
2008年被中国商业联合会等授予“全国商业服务业先进单位”。
2008年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模范职工之家”
1980年被省商業厅授予“湖南省商业系统先进企业”。
1986年被省商业厅授予“文明商店”
1986年被省委宣传部、省经贸委、省商业厅、省总工会等七部门授予“改革中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企业”。
1989年被省商业厅授予“商业服务明星”
1992年-2007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建设先进单位”。
1993年被省经贸委授予“湖南省优秀企业”
1994年被省统计局、省经贸委授予“湖南省零售商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前十名)”。
1997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政府財贸办授予“湖南省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先进单位”
1997年被省经贸委授予“1996年度国合商业利税十强企业”。
1999年被省政府财贸领导小组办公室授予“1999年度全省财贸工作先进单位”
2001年被省政府授予“重合同守信用单位”。
2001年被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文明示范窗口单位”
2003年被省物价局、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授予“湖南省价格、计量信的过单位”。
2003年被省总工会授予“湖南省职工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
2003年被省统计局授予“湖南省依法统计先进单位”。
2006年被省总工会授予“湖南省模范职工之家”
2006年被省人事厅、省总工会授予“湖南渻工会系统先进集体”。
2007年被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和省总工会授予“湖南省和谐劳动关系模范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