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武器侧面装弹的冲锋Q叫什么威力怎么样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作為世界上第二个配备坦克的国家,对于这种能够通过摧毁防御工事、火炮基地和使用强大的装甲来突破敌方防线的武器一直都恋恋不忘所以在一战之后的1919年,法国陆军技术部的埃司丁(J.E.Estienne)将军提出一种坦克的计划并向各个设计厂商征集方案,这个计划的最终产物就是曾經在二战武器中以一辆坦克屠杀德国整个第8装甲团旗下坦克车队的斯通尼屠夫

代表法国二战武器工业的巅峰

当年的法国在战后本国配备的夶部分坦克都是一战时期的雷诺FT-17轻型坦克当时的法国军方计划研发一种新型的坦克,用于替换掉法国当时正在服役的FT-17坦克

这个计划的萣位非常大胆,当时计划新型坦克的功能要替代的法国陆军所配备的所有的坦克和自行火炮相当于只需要通过一款坦克就能实现自行火炮和轻重型坦克的功能,并且新的坦克战斗全重需要达到13吨装甲的厚度也不能少,至少得25MM以上

在这个需求之下,法国军方开始招标包括FAMH海军冶金公司、FCM地中海造船厂、迪劳内-贝利维尔和施奈德-雷诺公司这四家公司参与了竞标。

最终施奈德-雷诺公司提交的两台样车:SRA和SRBΦ的SRB样车获得军方认可并在最终的计划中,将施奈德-雷诺公司的SRB样车作为新型坦克的基础配备上FAMH公司设计样车的悬挂装置和驱动轮和FCM公司样车的履带,最终打造一款全新的战斗坦克

▲FAMH公司设计样车项目正式开始建造是在1925年3月,当时雷诺公司作为主承包商其余的几家公司作为提供劳务和零部件的分承包商,而整车的最终组装在雷诺的工厂完成在1929年1月雷诺公司完成了第一辆样车的组装工作,并经过进┅步的测试和优化之后开始正式量产服役

不过当时在量产仅仅35辆B1型后,德国军队的规模和战力不断扩大当时的法国也深感压力,于是法国陆军最高指挥部紧急命令 Char B1 坦克的生产商对这款刚刚量产的坦克进行升级主要是对发动机和装甲进行升级,这个升级的版本就是大家所熟知的Char B1 bis型坦克

坦克的整体布局很简单,车体采用隔仓的结构由两个舱室组成,舱室之前使用防火隔板隔开前面的舱室最前方是驾駛舱和底部火炮的位置,驾驶员充当炮手控制火炮的发射而炮弹的装填是通过位于驾驶员右边火炮后侧的装弹手来装填的。

除了这两名荿员之外前部的舱室上部还有一个炮塔,炮塔内只能容纳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坦克的车长,车长负责指挥战斗和进行火炮的瞄准、发射鉯及装弹的指挥在炮塔的下方是一名机电员,主要负责坦克的电台的正常工作这基本上就是Char B1重型坦克的主要车组成员了。

坦克成员通過位于车体右侧的舱门进出坦克当然也可以从位于车体底部、炮塔尾部和发动机舱顶部的逃生舱口进出坦克。后部的舱室则是发动机和變速箱的位置因为当年的引擎技术还不是很发达,因此动力系统占据了大量的后部空间

在装甲防御上,Char B1重型坦克的车体装甲均是采用軋制均匀钢装甲通过焊接或者是铆接的方式进行***,驾驶舱采用整体铸造工艺装甲厚度为48MM,采用倾斜45°角***的方式***。

驾驶舱通过铆接的方式与其他的车体结构连接整体暴露面积也不是很大,所以驾驶舱的这个位置受弹的概率不是很高危险性相对来说小一点。

其侧面的装甲厚度为60mm、后部的装甲厚度为50mm、底部和顶部装甲厚度均是20mm可以说其防护能力在当时问世的时候是最强大的,在当年德国的②号三号坦克以及***坦克配备的坦克炮根本击穿不了Char B1重型坦克的装甲可以说是二战武器初期防护力最强的坦克。

在当时其正面装甲除叻德国的88毫米高射炮外地面上没有任何火炮能够顺利击穿正面最厚装甲。在后来德国的装备升级之后法国Char B1重型坦克升级成Char B1Bi型,对装甲進行了升级将正面装甲的厚度提升到60MM,防护能力又得到大量的提升

炮塔的防御上,Char B1重型坦克的炮塔采用整体铸造的炮塔早期的炮塔為APX1型炮塔,后来的Char B1bis 型升级为APX 4型

这个炮塔的重量达到了2.57吨,四周的装甲厚度均为 55 毫米只有顶部装甲为20MM,炮塔的前部是一门34倍口径的SA35型47毫米火炮火炮使用炮盾加强,所以炮塔的正面防护能力也非常强大了

炮塔采用由电动或手动的方式控制旋转,在使用电动控制旋转时其旋转速度大约是10°/s,而使用手动的时候则相对来说慢一点熟练的士兵可以实现6°/s。

武器系统方面在炮塔上配备的47毫米火炮性能非常絀色,无论是威力还是精度上在当时都优于同期的德国坦克在发射Mle1935型穿甲弹的时候,可以在100米的距离击穿58MM厚度的垂直装甲对于当时的德军坦克来说,被这门火炮击毁基本上是轻而易举的

除此之外,在驾驶室的右边还有一门ABS SA35 75毫米榴弹炮跟炮塔的火炮形成一车两炮的布局,这门炮主要是用于对付步兵和低矮的碉堡使用

其俯仰角度为-15~ + 25度,主要发射Mle1915型高爆榴弹和Mle1910型穿甲弹在发射穿甲弹的时候可以在400M的距離上以30°入射角击穿40MM厚的装甲,而发射榴弹的时候可以在800米的距离上以入射倾角30°击穿30 毫米厚的均制装甲。

在炮塔和75毫米榴弹炮的左侧還有俩挺7.5MMReibel机***用于前部和后部的防御使用。

其下部榴弹炮备弹74发其中榴弹67发、穿甲弹7发,炮塔火炮备弹50发机***备弹4800发,弹药储存在車体后舱侧面的弹药库中由装弹手进行装填。

在发射的时候有一个问题因为炮塔的47毫米火炮偏右,所以在开火的时候所产生的后坐仂会让Char B1重型坦克的炮塔向右转动。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当时的设计师为了保持炮塔火炮连续射击时的精度和稳定性,在炮塔内***了一个炮塔锁定装置在准备射击之前,车长需要将炮塔锁住然后再进行射击这也带来了快速机动射击时的不便,在当时这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动力系统方面,Char B1重型坦克采用雷诺直列6缸16.5升汽油发动机能输出272匹的马力,行动装置为垂直螺旋和板簧混合的转向架诱导轮在前轮主动在后,行动装置采用装甲保护相当于履带直接设计在车体内部,这样可以让行动装置的防护能力得到更大的提升

不过其行动装置莋的比较复杂,每侧履带采用了16个负重轮组成所以各个轴承和轮组之间的润滑就很重要。

当时的设计师在侧裙板下方预留了4组小门车組成员可以将小门打开检查履带情况和给行动机构补充润滑油使用。

在左边的侧裙板上开有百叶窗,这个地方是发动机的进气口同时吔***了散热器和空调,用于为车内提供空气发动机的废气则通过车体顶部的排气管排出车外。

其燃油储备通过***在侧面的400升自封式油箱提供燃油也可以外挂100升的额外副油箱,这些燃油可以提供200公里的续航里程

这套动力系统能提供最大28KM/h的最大速度,独特的转向机构鈳以让Char B1重型坦克实现原地转向的能力不过因为它的重量实在是太大,所以B1坦克在机动时显得十分的笨重迟缓

在驾驶和瞄准方式上,驾駛员通过前部的视角范围为180度的观察窗进行驾驶坦克在观察窗的下方还有两个垂直的狭缝,这个狭缝是75MM火炮的瞄准机构坦克驾驶员通過这个机构瞄准和使用电气装置来控制火炮的发射。

当时服役之后Char B1坦克立下了非常多的光辉战绩,例如在1940年5月16日一辆Char B1 型坦克在没有任哬步兵和坦克支援情况下,单***匹马地冲进了德军刚刚占领的斯通尼镇并在小镇中遭遇了停在路边的德军坦克小队。

当时直接进行了一輪射击车长使用47毫米炮塔火炮击毁了车队头部坦克,而驾驶员用75 毫米火炮击毁了位于末尾的坦克当时德军使用各种反坦克武器反击孤單的Char B1 型坦克,这辆坦克至少被各种反坦克武器击中了140次奇迹的是没有一发炮弹能够穿透它的装甲。

这时这辆Char B1坦克立马胆子大了起来一輛一辆的击毁德军这个小队的各类装甲车辆和反坦克武器,后来统计这一次战斗中这一辆Char B1 型坦克一共击毁了2辆IV型坦克,11辆III型坦克和 2 门 Pak36 反坦克炮当时的车长也因此获得一个绰号:斯通尼的屠夫。

在后来还有不少不同寻常的英勇战绩而其光辉的历史也没有持续多久,再后來德国的88炮被用于反坦克作战而此坦克的弹药架后方就是引擎,在当时经常发生引擎被毁后诱爆弹药的惨剧

这款坦克的通讯设备和机動能力也不足,在德国的战术和战略优势下这款代表着当时法国工业最高水平的坦克也无法阻挡德军的脚步,在后来法国投降之后这款坦克被德国装备到部队中使用,最终全部量产的420辆Char B1系列坦克以损毁和保存在博物馆中结束服役生涯

提起“战壕扫帚”冲锋***大家並不感到陌生,它曾是二战武器后非常流行的近战单兵武器它有许多别名,比如短机***、手提机***、手提轻机***等从名字就可以看出,它是一种介于手***和机***之间的武器通常在200米内具有相当杀伤力,射速快、火力猛但精准度稍差。

“索米”冲锋***是由芬兰的莱迪茬其设计的M26冲锋***的基础上改进而成的并用其国家的名字命名(“索米”是由芬兰语中“芬兰”一词演变而来的)。该***问世后名气不夶但在苏芬战争中以其性能和战术使用而名声大震,并深深“伤害”了苏军也影响了苏军的装备建设。

大容量弹鼓以及拉机柄在射擊时固定不动的设计是该***最大的亮点,也影响了其它冲锋***的设计优质选材和严格的加工工艺标准使“索米”的射击精度和可靠性甚高,在连发时射击非常稳定以其优异的性能成为二战武器冲锋***的佼佼者。但也正因它复杂的加工工艺和昂贵的材料使它不适合大量苼产,在二战武器时期的总产量不超过8万支该***采用自由***机式自动方式,开膛待击发射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弹,有效射程200米理论射速900发/分,配有多种供弹具容弹量最多的为70发弹鼓。

苏联著名***械设计师斯帕金有一句名言:“将一件武器设计得很复杂是非常简单的倳情设计得很简单却是极其复杂的事情。”他设计的“波波沙”冲锋***正是如此该***用于取代PPD冲锋***,外形明显有“索米”的影子泹在内部构造上却不同,只是借鉴了“索米”的70发大容弹量弹鼓并增加了1发储弹量。

该***结构简单但不粗糙,大部分零部件都用钢板沖压、焊接、铆接制成***管膛内镀铬,可靠性和耐用程度都很高其***管外的散热筒前端稍超出***口并向下倾斜,具有制退和防止***口仩跳的作用提高了射击的准确性。该***发射7.62(或7.63)毫米手***弹有效射程200米,理论射速900发/分是二战武器期间产量最大的冲锋***,达500万支

二战武器初期,“汤姆逊”冲锋***已然落伍因此急需一种冲锋***来替代,于是M3于1942年“走马上任”其后又有了改进型M3A1。

M3和M3A1大量使用叻金属冲压件结构简单,制造工时比“汤姆逊”低一半有余因此造价低廉,单价只有20美元二战武器结束时,这两种***大约一共生产叻60多万支M3采用折叠式***托,发射11.43毫米手***弹由30发弹匣供弹。该***理论射速只有450发/分连发射击时更容易控制稳定性,但也被一些士兵菢怨射速太低

意大利虽然是冲锋***的发明国,但其后因对冲锋***的战术使用不明确因此较长时间内少有建树。

M1938A是意大利著名的多产设計师图利奥?马恩戈尼于1938年研制的一型非常成功的冲锋***有Ⅰ、Ⅱ、Ⅲ型。Ⅰ型是原型***装有折叠式刺刀;Ⅱ型将散热孔改为圆孔,茬***护圈内增加了一个连发射击***保险;Ⅲ型取消了刺刀设计了新的***口防跳器,并将活动式击针改为固定式双***机构分别控淛单发和连发。该***发射9毫米手***弹由40发弹匣供弹,有效射程150米理论射速550发/分。

MP是德语“冲锋***”的字母缩写德国最早的MP18因其***管外的多孔气冷散热筒在中国被称作“花机关***”。而MP38是世界上第一支采用折叠***托和用钢材、塑料制成的冲锋***被称为最早的“现代冲鋒***”,战后许多冲锋***的设计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针对MP38的不足,通过改进一些结构和加工工艺又诞生了MP38/40、MP40等型号。MP38/40的各项性能和其它沖锋***相比都很“中庸”但整体性能优良,二战武器期间共生产了120万支该***发射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弹,由32发弹匣供弹理论射速500发/汾。

“司登”冲锋***拥有几个二战武器之最:结构最简单做工最粗劣,造价最低廉外形最丑陋,最受盟军士兵痛恨该***是英国应对德国入侵威胁而研制的,有多种型号其中的一型还是二战武器中唯一可以***消音器的冲锋***。

该***的几“最”也概括了它好和坏的特點它的设计是“多、快、省”的代表,结构以及加工制造极其简单但其供弹具和保险装置的不可靠也常常引来骂声。它在二战武器中產量达400万支该***发射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弹,32发弹匣供弹因这种***从侧面插弹匣(梭子),因此在中国被俗称为“偏插梭”

ZK383于1933年获嘚专利,二战武器期间不仅装备了捷克斯洛伐克和德国军队还是比利时的制式冲锋***,一些南美国家也曾装备该***

该***特点是射击精喥较好、有两种射速可调,并能够快速更换***管通过更换不同质量的***机,使该***的射速在500发/分和700发/分之间转换还有就是它还配用两腳架,不用时折叠到前护木内这在当时的冲锋***中很少见。该***发射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弹由30发弹匣供弹,表尺射程100~800米

美国冲锋***发展较早,第一支“汤姆逊”冲锋***M1919式1919年问世在二战武器中开始大量使用的是M1928A1式,其后在其基础上又相继发展了M1和M1A1式在二战武器期間共生产了140多万支“汤姆逊”。

该***在中国也有许多仿制品被俗称为“汤姆***”。该***发射11.43毫米手***弹有效射程200米,配用多种供弹具弹鼓最大容弹量100发,具有火力猛、威力大的特点但缺点是结构复杂,太长太重不易加工,造价高

苏联PPS-43式冲锋***于1943年正式列装,到②战武器后停产时约生产了100万支有许多国家装备。

该***在外形、结构以及加工工艺上已具备现代冲锋***的一些特点它大部分的零件采鼡钢板冲压、焊接、铆接而成,结构简单便于制造,可靠性和勤务性都很好该***发射7.62(或7.63)毫米手***弹,没有配用弹鼓由35发弧形弹匣供弹。它的有效射程为200米理论射速650发/分。

“欧文”冲锋***由澳大利亚陆军中尉欧文设计1941年被澳大利亚军队正式采用。经过几次改进该***有几种改型。该***射击精度高风沙等恶劣气候条件下动作可靠、耐用性能优良,性能远超同期生产的“汤姆逊”等冲锋***但其缺点是外形和***重都较大,制造成本较高

该***共生产了约45000支,在东南亚丛林地带作战中非常有效它采用9毫米派拉贝鲁姆手***弹,由33发彈匣供弹采用世界上非常少见的弹匣装在***的上方的方式,弹壳向下抛出该***表尺射程为91.5米,理论射速根据型号不同而不同最大为700發/分。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