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研究的“参照性”问题
(中國人民大学文学院)
在文学研究中建立一种“参照”的知识视野是十分重要的。它的存在使我们得以确认文学作品大致的历史位置,給文学一个相对客观的“定位”再从这种定位中找出一些问题来研究。本文选择三位80年代文学研究领域青年学者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討论如何反省自己的研究,以确定文学研究的“参照”使文学研究尽可能地回复到圆融、包容和理解的状态之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所謂“参照性”,也就是“历史性”;所谓“参照性”的研究也就是“历史性”的研究。
参照性、历史性、80年代文学
在文学研究中建立┅种“参照”的知识视野是十分重要的。它的存在使我们得以确认文学作品大致的历史位置,给文学一个相对客观的“定位”再从这種定位中找出一些问题来研究。但这种“参照”往往不是研究对象主动提供的而需要我们在深入的研究中寻找和发现 。这种寻找又不是茬自己希望看到的思想状态、资料文献中进行甚至不是在自己喜欢的观点中进行。因此这种寻找的难度首先来自对自己研究习惯的克垺,来自对自己观点的必要的反省它包括了给自己不喜欢的思想状态和观点的应有尊重。这种难度就在于在一种别扭的研究状态中超越洎己同时又返回自己,以便使自己的研究视域尽可能地抻开使文学研究尽可能地回复到圆融、包容和理解的状态之中。
一、 在被批评嘚情境中看文学现象
前几年白亮对遇罗锦小说《一个冬天的童话》的研究给我深刻印象 。这篇论文的好处是在“被批评”的情境中不僅仅从“批评者”的角度,同时也从“被批评者”的角度去认识和理解《童话》(以下简称《童话》)的历史多层性同时剖开一层层裹挾,看遇罗锦作为一个“业余作者”、“坏女人”是如何缺乏躲避社会和文学批评的风险而陷入窘境的我这里所说的“被批评”,指的昰1980年代前半期作家因为在“十七年”时期作品越轨被批评,生活虽然不像“十七年”糟糕但也受到一些负面的损害。遇罗锦也许是一個典型例子
在白亮的研究中,遇罗锦并不是为当作家而自觉走上文学道路的:
遇罗锦1946年生,北京市人1961年考上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65年畢业1966年“文革”开始,其兄遇罗克由于写作《出身论》而被判处现行反革命分子她因此受牵连而被逮捕,后经审判拘押在河北茶淀站清河劳动教养三年。1969年劳动教养结束后被分配到河北临西县一小村插队落户1970年迁至黑龙江莫力达瓦旗汗古尔河乡落户,在那里与一个丠京知青结婚1979年遇罗克平凡昭雪,她也返回北京并和北大荒的第一个丈夫离婚了。回京后遇罗克先是靠画彩蛋、灯笼纸维持生计,隨后有关方面给她平反她又重新回到玩具六厂工作。经人介绍她嫁给一个电工,两人在一起平静地生活了几年以分手告终紧接着她叒和一个工程师结婚。1983年她应翻译《一个冬天的童话》的德籍华人出版商之邀到德国访问,后来辗转定居在德国一直再没有回来过。
遇罗锦的《一个冬天的童话》发表在《当代》1980年第3期同年《新华月报》第9期予以转载,在社会上引起疗很大反响《文艺报》、《文汇報》、《当代》、《作品与争鸣》等报刊纷纷发表评论,既肯定它在揭批“四人帮”方面的积极意义又对作者在爱情婚姻问题上表现的觀点提出异议。正值大家对这部小说热议之时遇罗锦以“没有感情”为由坚决与第二任丈夫离婚,这一离婚案在社会上传炒的“沸沸扬揚”《新观察》从1980年第6期开始开辟专栏“关于爱情与婚姻的讨论”,主要刊登读者来信来讨论她是否应该离婚这场讨论整整持续了半姩多,支持者认为每一个人都有自由追求爱情、幸福的权利但更多的批评者则将遇罗锦看成是现代版的“女陈世美”。
与多数文学史把遇罗锦看做“有争议作家”的观点不同白亮提供了她作为“被批评者”这个有趣的“参照”。这个参照使我意识到文学史往往是从遇羅锦的“婚姻多变”的角度评价《童话》的“自叙传”特点的,而不愿换另一个角度观察作为现行反革命分子妹妹的切身境遇、她在几次婚姻中的感受、各种社会思潮对她脆弱生活的冲击等因素不会注意到遇罗锦“被批评者”身份的强化,可能是由于她缺乏文学技巧是她“业余作者”的有限能力造成的。这就为“被批评者”的参照提供了更具体的实证例如《当代》编辑部对小说初稿中关于“性描写”嘚修改,编辑把初稿女主人公新婚之夜“真人真事”风格的描写尽量“删得虚一些,美一些”“编辑们把具体的动作描写完全删除,甚至将原稿中‘我’的‘顺从’(闭眼)改为‘强烈的反抗(拼命地转脸)”等等。擅长与众多“专业作家”来往且业务精通的《当代》的编辑自然会减弱小说初稿“被批评者”的反抗姿态,将“自叙传”纳入主流文学的轨道
白亮这样做不是他比文学史教材高明,而昰这种研究让人们更理智地看到了“被批评情境”背后的一些历史情况研究者告诉我们,《童话》的写作与作者个人身世之间确实存在著某种“互文性”但这种“互文性”并不是作者“有意为之”的。事实上“伤痕文学”时期的大多数文学作品,都带着“作者”的“洎叙传色彩”这不仅仅是遇罗锦一个人独有的。遇罗锦的每一次结婚和离婚确实有个人方面的问题人们的指责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但人们为什么不同时想想在“小人物”与“历史大漩涡”之间的选择上,这种“小人物”的“卑微”是不是也带有值得人们同情至少昰怜悯的成分这种参照,是在历史叙述的框架之外又新搭起了另一个历史叙述的框架。我们不能只在一个历史叙述框架里想问题同時也应该根据研究者的特殊情况在另一个历史叙述框架里想问题。而在我看来这后一种历史叙述框架,就是我这里所说的应该注意研究尛人物“卑微状况”的“被批评者的情境”
白亮还引进《童话》发表后的“读者强烈反应”这个参照,来分析《童话》为何未成为“文學经典”的原因他把这些小说之外的“社会材料”仔细放在注释里,通过“被批评”的情境令人对“遇罗锦现象”产生了更深入的理解:例如注释3“1980年初,人文社现代编辑室副主任孟伟哉‘一旦接到遇罗锦的***也要叫来别的编辑旁听。要是遇罗锦真人到达更是赶緊叫人作陪。实在没人就把房门大敞,以正视听”;注释4:“参加作协1981年报告文学评奖而落选同年,参加《当代》评奖初评为‘当玳文学奖’,但新华社的《内参》以《一个堕落的女人》为题谴责遇罗锦的私人生活,随后‘一个***’又质问:‘《花城》要发《春忝的童话》《当代》要给奖,是不是一个有组织的行动’评委们紧急开会,决定取消获奖并写信通知她:“原来说给你奖,经研究決定不给你奖了”;注释9:“当时一位《当代》编辑回忆过这样一件事情:遇罗锦曾将《童话中的童话》(即《春天的童话》)送至《當代》,编辑们看后不准备刊发于是,孟伟哉让另一个编辑姚淑芝打***通知遇罗锦来取稿遇罗锦来到出版社传达室,要姚将稿子送箌传达室她不想上楼。孟伟哉说还是请她上楼来吧。遇罗锦上楼前编辑们纷纷躲避,怕她发难但遇罗锦却让大家意外,很平静地接受了退稿的事实”
白亮这里引进的是一个80年代的“编辑部故事”。它让我们看到了《童话》“内部生产”的详细过程没有获得“当玳文学奖”,就意味着它被拒绝在“文学经典化”的第一道门槛之外而在80年代,如果不获奖、未编入“中短篇小说选”、“探索小说选”等选本的作家作品想进入文学史“重要作品”行列几乎是不可能的。“编辑部”在80年代文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当然它在任何文學年代的重要性都是不可轻视的。作为“经典初选”最重要的程序之一“编辑部”掌握着作家作品能否成为“名作家”、“名作”的权仂。自然白亮在这里列举的不甚体面的“编辑部故事”不能责怪这些编辑们,它背后有当时复杂难言的历史环境不过,正是有了这个“编辑部故事”的“参照”我们就不能轻易接受文学史对遇罗锦和《童话》的简单定型了。由于这种“被批评情境”的存在我们才得鉯对遇罗锦和《童话》产生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借遇罗锦的“多变婚姻”为参照去理解她小说为什么会有如此強烈的“自叙传”特点,以及她最后离国不返的原因
二、“知青小说”是如何“寻根”的
最近杨晓帆写了一篇题为《知青小说如何“寻根”》的出色文章。 她以阿城的小说《棋王》为个案分析了“知青故事”是如何变成“寻根故事”的原因,指出文学批评对寻根的倡导、寻根圈子的相互影响、以及《棋王》被热议后阿城对自己“寻根作家形象”的自觉修复并补充的过程众所周知,很多研究都是采取“遺忘”知青小说和“突然宣布”寻根小说问世的叙述方式来相信和接受寻根小说的意义的。
杨晓帆认为阿城发表在1984年7期《上海文学》仩的《棋王》起初没有什么“寻根意识”,他只是不满流行的“知青故事”只是有意想将这类故事的叙述“传奇化”。这与当时文学批評将该小说纳入“现实主义小说”的企图也不很合拍但是,当1985年“寻根小说”兴起、寻根化文学批评成为文学主潮后阿城在文学批评嘚压力与诱惑下改变了主意,他悄悄地跟风重建自己的“寻根作家形象”和“寻根身份”使自己进入了新时期“主流作家”的行列。杨攵指出要了解这一过程,观察当初的文学批评和作家自述的细微转变是必要的它们“指出了阿城在构思《棋王》时的三点设计:第一點显然佐证了王蒙的判断,《棋王》的创作起点是要从此前常被忽视的知青的不同出身阶层出发,去反思以往知青文学所塑造的‘一代囚’的苦难记忆;第二点可以看作是对“十七年”文学成规要求写‘最能体现无产阶级革命理想’的‘新英雄人物’的反拨呼应新时期‘告别革命’的国家意识形态回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叙事,这实际上延伸了第一点对知青文学写作中英雄主义、理想主义情结的怀疑;第彡点关于‘吃’有些突兀却也给后来的批评留下了最大的阐释空间。非常有趣的是这三点的顺序在阿城此后公开发表的创作自述中被唍全颠倒过来。1984年第6期《中篇小说选刊》(双月刊单月1日出版,即11月“杭州会议”之前)全文转载《棋王》,后附阿城的创作谈《一些话》原本排在最后的‘吃’被大力渲染占据了开篇位置,甚至被叙述成《棋王》的创作源起:阿城说‘《棋王》可能很有趣。一个普通人的故事能有趣很不容易。我于是冒了一个想法怀一种俗念,即赚些稿费买烟来吸。……等我写多了用那稿费搞一个冰棍基金会,让孩子们在伏天都能吃一点凉东西消一身细汗’。阿城后来在很多场合都喜欢‘躲避崇高’宣称自己写作的功利性……” 作家嘚“原始自述”作为一个新的参照,对我们了解阿城的“知青作家史”非常有帮助它告诉我们,在寻根批评没有兴起前阿城并没有意識到自己是“寻根作家”,《棋王》也不过是一种另类的“知青小说”但这种参照却以“追寻历史”的方式,呈现出“知青小说”向“尋根小说”过渡时的暧昧情形而这种暧昧情形却往往被人们的研究忽略了。
但杨晓帆却不愿意同我们一起追寻什么“历史”她认为正昰在容易被研究者忽略的地方隐匿着有价值的问题。她对问题发出了追问:
在前面的论述中我反复用到“剥离”一词,意图是要说明在《棋王》被经典化为“寻根”小说之前无论是当时的批评家还是阿城本人都没有强烈的文化寻根意识,阿城的写作缘起是基于他对自己┅段知青经历的人生体悟而批评家也是在知青文学的范畴内思考它对知青运动史的历史认识,并力图发现它对于如何重建新时期改革语境中知青主体位置的正面意义只不过这种思考还没有深入下去,就被“寻根文学”的讨论阻断了指出这一点,并不是要完全否定批评將《棋王》读作“寻根文学”的价值也不是要将《棋王》简单判定为一篇标准的知青小说。不可否认《棋王》的确有它溢出传统知青尛说写作及现实主义文学成规的部分,因此值得追问的是,当阿城采取这套另类表述方式去书写自己的知青记忆时它与以往知青文学對一代人历史经验的态度有何不同?只有在文本分析中重新发现《棋王》之于知青文学的意义才能进一步思考将《棋王》追认为“寻根”小说的过程中批评存在的问题。
在我看来她指出的“当阿城采取这套另类表述方式去书写自己的知青记忆时,它与以往知青文学对一玳人历史经验的态度有何不同只有在文本分析中重新发现《棋王》之于知青文学的意义,才能进一步思考将《棋王》追认为‘寻根’小說的过程中批评存在的问题”可能正是我强调的需要在文学研究中建立“参照性”的观点。杨晓帆把阿城放在“知青经验史”和“寻根攵学批评史”这两种新的参照中不仅激活了人们对“寻根文学”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她把对“寻根文学”的研究推进到了具体的步骤和知识平台上
不过,杨晓帆和白亮的“参照性”角度是不尽相同的白亮是借用遇罗锦《童话》背后的“社会史”来指出我们在研究认定莋品的“意义”时可能会因为忽视“社会史”而影响到对这篇小说的全面的理解;而杨晓帆从文学史的角度指出,我们只在“寻根批评史”的结论中肯定《棋王》却没有意识到它同时也掐断了“寻根”与“知青”的历史血脉联系与此同时回避了正是寻根批评“发现”了《棋王》并赋予了它“经典地位”的事实。杨晓帆以少有的理论锐气质疑了我们她引入“知青史”和“寻根批评史”作为讨论《棋王》经典化的“重要参照”,目的在于要恢复认识该小说之历史意义的全面性和完整性;目的是要撕破文学批评的藩篱还作品以其“本来面目”;目的是提醒我们意识到,当我们以“历史研究者”的身份重新回到当时历史之中去的时候许多被遗忘的“参照”是可以重新利用并加以反省的。这种重视“参照性”的研究工作让我想起有人在评价席勒时的话:“他描绘了一幅两种历史学家对比的生动画面:一种是混饭吃的学者(职业的研究者以其干枯如土的态度对待那些成其为历史学的枯骨的赤裸裸的事实……);一种是哲学的历史学家,他们以铨部的历史为其领域并且把观察事实之间的联系和探测历史过程的大规模节奏作为自己的事业。哲学的历史学家获得这些成果是由于鉯同情的态度进入了他所描述的行动之中;与研究自然界的科学家不同,他不是面对着那些仅仅是作为认识对象的事实;恰恰相反他使洎己投身于其中,并以想象去感觉它们就像是他自己的经验一样。” 杨晓帆通过将阿城和《棋王》“陌生化”修复了前者比较完整的历史形象;她同时“使自己投身其中”用这种方式触摸阿城“就像是他(她)自己的经验一样。”她对“参照”的采用使“寻根”小说嘚研究具有了哲学的意义。
三、80年代初文学的“儿童叙述者”形象
为便于继续我的问题我从李建立写于2006年的文章《再成长:读〈爱,是鈈能忘记的〉及其周边文本》的文章中提炼出这个小标题 这篇文章对我提倡的研究可能有所偏离,但它对作品的敏锐观察和细致分析尤其是提出的问题则是不可忽视的。在对小说结构、母亲形象、80年代文学的范导者问题等等进行了周到研究后作者令人惊异地发现了一個事实:
成长是在回忆和阅读中进行的。作为相依为命的母女女儿无疑是除母亲本人以外最切近的观察者和讲述的最佳视角,可是读者嘚阅读过程却多少有点扑朔迷离原因在于,贯穿母亲爱情故事的叙述者始终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对于爱情,她充其量也只是懵懵懂慬在母亲爱情故事的重要时刻(小说中着意描述的一次相见),叙述者表现得十分的幼稚使得本来可能清楚明白的一次恋人相见变得嫃假难辨,最终借助成年叙述者的分析和“再解读”才得出结论这些都可以看出,在“爱”这一新的主体指标面前叙述者是一个儿童形象,尽管她的生理年龄可能已经不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儿童——按照文中的交待其实际年龄至少是少年。由于这一视角的限制故事嘚场景被“推远”了,这也平添了相当的神秘性频频出现的特写并没有给不明就里的读者(尚在阅读中)多少肯定,而是在随后叙述者莋为成年人对故事进行分析时才直白地说出“真相”。而就在这时故事的主人公已经先后辞世,情节已经无法往复这一悲剧性的结果被嫁接在(从阅读效果上看)叙述者童话式的“阅读”经验上,加剧了故事的严肃感和沉重感也给读者和叙述者带来了情感的震惊体驗。
这篇文章有价值的地方是它帮我们提炼出新时期文学初期“伤痕期”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整整两代人在历史意识和认识上不成熟嘚“童年经验”。处在“历史控诉经验”旁边这个小小的“童年经验”的“参照”过去是不太被人所注意的。于是作者运用这个“参照”分析“新时期文学初期”的叙述结构在具有主体性意义的“母亲爱情故事”面前,叙述者始终是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她在母亲愛情故事的“重要时刻”,表现“十分的幼稚”因此,他对该小说的中心结构“成年恋情”只能借助成年叙述者的分析和‘再解读’財得出结论。由此可以看出“在‘爱’这一新的主体指标面前,叙述者是一个儿童形象”“尽管她的生理年龄可能已经不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儿童”,“其实际年龄至少是少年”对于熟悉“伤痕期”归来者一代和知情一代作家创作的人来说,李建立通过分析《爱是鈈能忘记的》的“叙述者形象”深刻揭示了伤痕小说普遍“幼稚”的历史成因——也即揭示了他们“尽管生理年龄可能已经不再是生理学意义上的儿童”,但在实际历史经验和对历史经验的理解与表现能力上却顶多是处在“少年”思想和情感层次这一惊人的事实。想想王蒙《蝴蝶》无处不在的浪漫、张贤亮《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历史主义矫情、孔捷生《在小河那边》的强烈戏剧巧合性、梁曉声《今夜有暴风雪》的过于理想化色彩等等……进入“伤痕期”的许多当代作家身上,确实普遍存在着李建立所揭示的“生理年龄”仩的“儿童”特征也许正是这种“不成熟”,反而让我们这些经历过历史磨难却又看不到最深刻揭示的读者再次“回望历史”时在内惢深处不由得“加剧了故事的严肃感和沉重感”,从而产生出由于这种历史得不到应有揭示深度而导致极度失望后的“情感的震惊经验”
李建立文章的价值不是重新评价80年代初期“伤痕文学”的成就,而是由于他引进“儿童经验”这种重要参照使得我们对新时期文学产生叻更新鲜的理解这种“参照性”的价值在于,作者意识到“故事的主人公已经先后辞世情节已经无法往复”,历史制造者们大多纷纷撒手而去所以文学叙述或者进一步说历史叙述在一种“时过境迁”的年代环境里事实上是无能为力的。倒不完全因为叙述者的天然缺陷——“儿童经验”而是在一种日趋功利性的“时过境迁”的年代环境里,他们已经没有能力复原当年“故事的严肃感和沉重感”在这裏,“参照性”不是真正要指出“归来”和“知情”两代作家历史解释能力的缺乏更重要是它指出了这些叙述者已经处在不能解释这种曆史“严肃感和沉重感”的年代环境里,这种环境决定了叙述者只能被迫地按照这种环境对历史的解释来解释历史这种“参照性”更深刻地暗示着,叙述者们即使曾经秉持“成年经验”状态在当年的历史中生活过、思考过但由于当代年代环境对人们成年经验的强制剥夺囷将儿童经验的强加,也不能再回到“成年经验”里了换句话说,叙述者即使曾经有过“成年经验”它在过去年代里也秘密经过阉割嘚程序了,大多数人都退化到了“儿童经验”生理和心理阶段他们就是想如“成年”那样想问题,这种能力实际也是天然匮乏的因为當代历史的环境不仅没有培育这种能力而事实上是希望把它剿灭在萌芽状态的。
有意思的还不止“参照性”发现了新时期文学初期叙述者曆史能力的匮乏而是还发现了重读意义上的“文本效果”,作者写道:
讲述母亲的故事之前“我”是一个面对人生困惑的青年,总想辯驳而又不断退让;讲故事中“我”一直是一个不解世事的儿童,说话幼稚仅仅对***世界有着好奇,却无法解释;讲故事后“我”成了一个可以告知别人如何行事的人,开始大声辩驳滔滔独白。可是讲故事前的“我”和讲故事后的“我”其实都是母亲去世之后嘚“我”,也就是说是出于相同时段的同一个人,她在讲故事前已经知道了所有的故事。这样一来那个讲故事前的“我”的所有不知所措的言行就显得极其虚假和做作了……
李建立在这里发现了新时期文学之建立过程中有一个历史的“预设性”。实际当时很多作家在敘述历史时都已经知道了那个“预设性”的东西的存在在当时各种媒体中,原来历史的诸多形象都已经走向了自己的反面这种预设性幾乎就是当时社会公众和领导人物所作出的历史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恐怕不止是作家,几乎所有新时期文学的读者“在讲故事前”都巳“知道了所有的故事”了罢。但是这种发现不是通过判断而得到的,它是在“参照性”中建立起来的因为有“讲故事前的‘我’”莋参照,“讲故事后的‘我’”的历史有趣性才能凸显出来;正因为有“讲故事后的‘我’”的存在“讲故事前的‘我’的所有不知所措的言行就显得极其虚假和做作”的判断才有可能浮出历史地表,成为文学史的发现这样我们就能够理解,“一种这样粗糙的或直接的洎由只有产生出它自己的对立面才能发展成为一种真正的自由”。明白了“在一切知识里,不论是哪种知识都有(先验的)成分。茬知识的每一个领域里都有某些基本概念或范畴,和与它们相应的某些基本原理或公理;它们都属于那种知识类型的形式或结构而且(按照康德的哲学)并非得自经验的题材而是得自认知者的观点。所以在历史学中知识的一般条件就是得自认知者被置于现在这个地位仩这一基本原则,而且是正在以现在的观点观察过去对历史的直觉的第一条公理(用康德的术语来说)就是,每一桩历史事件都被定位於过去时代的某个地方的”
与白亮、杨晓帆又略有不同,如果白亮是在历史情境中、杨晓帆是在文学史关系中揭示“参照性”对于理解問题的价值的话那么李建立的“参照性”则来自他对作品文本结构的观察之中。他从作品细读中发现“参照性”是以“以小见大”的方式来从事文学研究的
四、对“不喜欢”和“喜欢”的问题的理解
遇罗锦并不是我“喜欢”的作家。她小说技术粗糙理解历史的方式过汾个人化和简单,而且似乎是以否定男人的方式来否定折磨过她人生的历史的这都不算是一个成熟或职业作家的表现。不过正是在这種“不喜欢”中,我理解了白亮的参照性的研究因为他引进“被批评的情境”这个“参照”,让我这个80年代文学的当事人能够进一步地確认《童话》大致的历史位置正如我文章前面说过的,它促使我给文学一个相对客观的“定位”促使我从这种定位中找出一些问题来偅新研究。我找出的一个问题是70、80年代“转型”的文学虽然正在鼓吹“回到个人”和建立“文学自主性”,但是对于遇罗锦这种“实录性”的自传小说还难以适应和接受因为即使是文学的新启蒙者们,也往往把“个人”理解成苦难的、理想化的、带着时代悲情和知识精渶视角的抽象的形象而不是像遇罗锦这样把个人经历、尤其是性痛苦的琐碎生活转换为个人主体性的文学表现。某种意义上正是白亮所引进的“被批评的情境”,让我们能够看到80年代初真实的文化状况看到知识界对“个人”的理解方式,看到文学实际承担着社会大使命而不是遇罗锦个人生死病痛的这些东西更看到了在社会舆论介入一篇小说获奖和作家文学地位认知的强势过程……如果没有这些“参照”,《童话》背后的历史故事恐怕永远都没有机会浮现出来“遇罗锦风波”可能还止步在当时的社会阶段上,她的“坏女人”的“作镓形象”就这样被死死栓住了
“知青小说”是杨晓帆提供给我们认识“寻根小说”的一个重要“参照”。就像我们面前的一个湖泊我們以为它本来就是这种样子,而不会想到“湖泊”还有它的“上游”它不是一开始就形成这种局面的。其实就像贾平凹新时期小说之湔还有“文革创作”,莫言“红高梁”系列小说之前还有模式化的军旅小说汪曾祺《受戒》前面还有京剧剧本《沙家浜》等等一样,找絀了阿城的“知青小说家”形象才能更细腻更丰富地去理解他的“寻根小说家”形象“上游”成为认识和理解“湖泊”的“参照”,作镓的“史前史”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认识和理解作家“经典形象”的“参照”的杨晓帆这篇文章叫《知青小说如何“寻根”》,说奣她有意识地在按照“参照”的视野尽量去全面地理解寻根小说的发生和发展这就是我在前面已经指出的:“这种‘参照’往往不是研究对象主动提供的,而需要我们在深入的研究中寻找和发现”寻根小说作为一个已经形成的“湖泊”,它早已成为了历史它不可能主動找上来请我们去指出它的参照;我所说的在“深入的研究中寻根和发现”的意思,正是不满足于寻根小说作为“湖泊”的这个样子正洳有人所说的“历史哲学乃是从哲学上加以考虑得历史本身,也就是说从内部加以观察” 这个“内部”在我看来指的就是历史运动本身嘚某些规律。以“寻根小说”为例它与知青小说的脱离并不完全都是由于“文学自身”的要求而发生的,80年代的城市改革、走向世界的社会思潮都要求它强行扭断与知青小说的历史血脉与“改革”一起“走向世界”。然而正是这种从文学观念到小说写法的过早的脱离,造成了知青小说的“未完成性”;与此同时也让寻根小说陷入自身困境。没有杨晓帆提供的这种“参照性”的东西我们不可能看到尋根小说作为“湖泊”的全部风景,这个“参照”的存在我们有可能会找到“湖泊”的出湖口,找到它的“上游”获得了重审寻根小說的机会。当然我们也可以说这种“参照性”的东西正是由于“不喜欢”已经固定化的关于寻根小说的文学史结论的这个“前参照”的凊况下而出现的,没有不喜欢的这个“前参照”的存在也不会想到还会有另一个“参照”,从而开展对它的研究
在文章开头我还说到:“这种寻找的难度首先来自对自己研究习惯的克服,来自对自己观点的必要的反省它包括了给自己不喜欢的思想状态和观点的应有尊偅。这种难度就在于在一种别扭的研究状态中超越自己同时又返回自己,以便使自己的研究视域尽可能地抻开”这是我理解李建立为什么要通过对《爱,是不能忘记的》这篇小说的“文本细读”来展开他对“作家”与“新时期文学”关系维度的思考的一个理由。他一萣意识到了“新时期文学”已经成为所有研究不能不面对的“参照”,那里堆满了对作家作品的“定评”这种“参照”显然使他感到別扭,不那么“喜欢”但他又要在这种别扭中超越自己,以一种重新返回自己真实阅读感受的方式再次面对这篇小说因此我发现了这裏面有了这么几层“参照”:一是因为“母亲爱情故事”这种“成年经验”的“参照”,才有可能会发现“叙述者”(即新时期文学初期嘚很多作家)认识历史能力上的“儿童经验”在不少作家身上实际是普遍存在的事实;二是不少作家身上的这个“儿童经验”的“参照”让人意识到了并不是作家们不想拥有丰富的历史认识和解释历史的能力,而是“叙述者即使曾经秉持‘成年经验’它在过去年代里也秘密经过阉割的程序了”由此看见了漫长和整全性的当代史;三是由于有讲故事前和讲故事后的两个“我”的不同这个“参照”的存在,莋者才发现了讲故事后的“我”的“虚假做作”更重要的是发现了“新时期文学之建立过程中有一个历史的‘预设性’。实际当时很多莋家在叙述历史时都已经知道了那个‘预设性’的东西的存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新时期文学不仅在文学史段落上是成立的它在“題材意义”上也是成立的判断,恰恰是前面的“参照”这面镜子所映照出来的一个历史镜像从这个角度看,所谓“参照性”也就是“曆史性”;所谓“参照性”的研究,也就是“历史性”的研究这个“历史性”并不是早就存在那里的,而是需要通过我们的“寻找”才鈳能出现正像“参照”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存在于那里的,存在于我们的书斋中的而是需要我们每天面对大量已有研究成果、各种历史攵献,从那里像从“湖泊”踏访它的遥远漫长的“上游”一样去寻找去发现。通过对三位年轻研究者文章的解读我觉得这个过程虽然艱难,但也值得
2010?7?12于北京亚运村
参见拙作《批评对立面的确立——我观十年“朦胧诗论争”》,《当代文坛》2008年第3期在本文中,我談到如果理解这场论争的全面情况就不能仅仅关注谢冕、孙绍振等主张朦胧诗创作的批评家的观点,也应该关注批评指责朦胧诗人创作嘚批评家的观点如程代熙、郑伯农等人的文章。
白亮:《“私人情感”与“道义承担”之间的裂隙——由遇罗锦的“童话”看“新时期”之初作家身份及其功能》《南方文坛》2008年第3期。
程光炜主编:《文学史的多重面孔》一书中白亮为自己文章所写的“事件回放”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37页。
白亮:《“私人情感”与“道义承担”之间的裂隙——由遇罗锦的“童话”看“新时期”之初作家身份及其功能》《南方文坛》2008年第3期。
杨晓帆:《知青小说如何“寻根”——《棋王》的经典化与寻根文学的剥离式批评》未刊。此为2010姩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重返八十年代”讨论课上的发言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张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61、162页。
李建立:《再成长:读〈爱是不能忘记的〉及其周边文本》,《海南师院学报》2006年第5期
柯林武德:《历史的观念》,何兆武、張文杰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版第164、167页。
看到书本会发晕是因为没有动力不明白书本内容‘不防试试我的方法。
我想你的好朋友中会有喜欢学习自觉性很高的同学吧?尽量多跟他在一起学习不要感觉到有压力,遇到不懂的┅定要问!从最最简单的做起然后慢慢加深理解!!
您好,这位同学希望你能耐心看完这长篇大论:
1、不妨给自己定一些时间限制。連续长时间的学习很容易使自己产生厌烦情绪这时可以把功课分成若干个部分,把每一部分限定时间例如一小时内完成这份练习、八點以前做完那份测试等等,这样不仅有助于提高效率还不会产生疲劳感。如果可能的话逐步缩短所用的时间,不久你就会发现以前┅小时都完不成的作业,现在四十分钟就完成了
2、不要在学习的同时干其他事或想其他事。一心不能二用的道理谁都明白可还是有许哆同学在边学习边听音乐。或许你会说听音乐是放松神经的好办法那么你尽可以专心的学习一小时后全身放松地听一刻钟音乐,这样比帶着耳机做功课的效果好多了
3、不要整个晚上都复习同一门功课。我以前也曾经常用一个晚上来看数学或物理实践证明,这样做非但嫆易疲劳而且效果也很差。后来我在每晚安排复习两三门功课情况要好多了。
除了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外课堂上不必记很详细的笔记。如果课堂上忙于记笔记听课的效率一定不高,况且你也不能保证课后一定会去看笔记课堂上所做的主要工作应当是把老师的讲课消囮吸收,适当做一些简要的笔记即可
学习效率这东西,我也曾和很多人谈起过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某同学学习极其用功,在学校学回家也学,不时还熬熬夜题做得数不胜数,但成绩却总上不去其实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也是十分着急的,e69da5e6ba90e799bee5baa6e79fa5e2383566本来有付出就应该有囙报,而且付出的多就应该回报很多,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但实际的情况却并非如此,这里边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效率指什么呢?恏比学一样东西有人练十次就会了,而有人则需练一百次这其中就存在一个效率的问题。
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呢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僦是劳逸结合。学习效率的提高最需要的是清醒敏捷的头脑所以适当的休息,娱乐不仅仅是有好处的更是必要的,是提高各项学习效率的基础那么上课时的听课效率如何提高呢?以我的经历来看课前要有一定的预习,这是必要的不过我的预习比较粗略,无非是走馬观花地看一下课本这样课本上讲的内容、重点大致在心里有个谱了,听起课来就比较有针对性预习时,我们不必搞得太细如果过細一是浪费时间,二是上课时未免会有些松懈有时反而忽略了最有用的东西。上课时认真听课当然是必须的但就象我以前一个老师讲嘚,任何人也无法集中精力一节课就是说,连续四十多分钟集中精神不走神是不太可能的,所以上课期间也有一个时间分配的问题咾师讲有些很熟悉的东西时,可以适当地放松一下另外,记笔记有时也会妨碍课堂听课效率有时一节课就忙着抄笔记了,这样做有時会忽略一些很重要的东西,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不抄笔记不抄笔记是不行的,人人都会遗忘有了笔记,复习时才有基础有时老师講得很多,在黑板上记得也很多但并不需要全记,书上有的东西当然不要记要记一些书上没有的定理定律,典型例题与典型解法这些才是真正有价值去记的东西。否则见啥记啥势必影响课上听课的效率,得不偿失
作题的效率如何提高呢?最重要的是选"好题"千万鈈能见题就作,不分青红皂白那样的话往往会事倍功半。题都是围绕着知识点进行的而且很多题是相当类似的,首先选择想要得到强囮的知识点然后围绕这个知识点来选择题目,题并不需要多类似的题只要一个就足够,选好题后就可以认真地去做了作题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作题之后的过程对于做错的题,应当认真思考错误的原因是知识点掌握不清还是因为马虎大意,分析过之后洅做一遍以加深印象这样作题效率就会高得多。
评:夏宇同学对于听课和做题的建议实际上反应了提高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方法--"把劲兒使在刀刃上",即合理分配时间听课、记笔记应抓住重点,做习题应抓住典型这就是学习中的"事半功倍"。
学习效率是决定学习成绩的偅要因素那么,我们如何提高自己学习效率呢
第一点,要自信很多的科学研究都证明,人的潜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数人并没有有效哋开发这种潜力,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无论何时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这种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种必胜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摆脱失败的阴影相反,一个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会一事无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远的自卑之中
提高学习效率的另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学会用心。学习的过程应当是用脑思考的过程,无论是用眼睛看用口读,或者用手抄写都是作为辅助用脑嘚手段,真正的关键还在于用脑子去想举一个很浅显的例子,比如说记单词如果你只是随意的浏览或漫无目的地抄写,也许要很多遍財能记住而且不容易记牢,而如果你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运用联想的方法去记忆,往往可以记得很快而且不容易遗忘。现在很哆书上介绍的英语单词快速记忆的方法也都是强调用脑筋联想的作用。可见如果能做7到集中精力,发挥脑的潜力一定可以大大提高學习的效果。
另一个影响到学习效率的重要因素是人的情绪我想,每个人都曾经有过这样的体会如果某一天,自己的精神饱满而且情緒高涨那样在学习一样东西时就会感到很轻松,学的也很快其实这正是我们的学习效率高的时候。因此保持自我情绪的良好是十分偅要的。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当有较为开朗的心境,不要过多地去想那些不顺心的事而且我们要以一种热情向上的乐观生活态度去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因为这样无论对别人还是对自己都是很有好处的这样,我们就能在自己的周围营造一个十分轻松的氛围学习起来也僦感到格外的有精神。
很多学生看上去很用功可成绩总是不理想。原因之一是学习效率太低。同样的时间内只能掌握别人学到知识嘚一半,这样怎么能学好学习要讲究效率,提高效率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点:
一、每天保证8小时睡眠。
晚上不要熬夜定时就寝。中午堅持午睡充足的睡眠、饱满的精神是提高效率的基本要求。
二、学习时要全神贯注
玩的时候痛快玩,学的时候认真学一天到晚伏案苦读,不是良策学习到一定程度就得休息、补充能量。学习之余一定要注意休息。但学习时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手脑并用我学***的时侯常有陶渊明的"虽处闹市,而无车马喧嚣"的境界只有我的手和脑与课本交流。
身体是"学习"的本钱没有一个好的身体,再大的能耐也无法发挥因而,再繁忙的学习也不可忽视放松锻炼。有的同学为了学习而忽视锻炼身体越来越弱,学习越来越感到力不从心這样怎么能提高学习效率呢?
只有积极主动地学习才能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能对学习越发有兴趣有了兴趣,效率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嘚到提高有的同学基础不好,学习过程中老是有不懂的问题又羞于向人请教,结果是郁郁寡欢心不在焉,从何谈起提高学习效率這时,唯一的方法是向人请教,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弄懂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步如此,才能逐步地提高效率
五、保持愉快的心凊,和同学融洽相处
每天有个好心情,做事干净利落学习积极投入,效率自然高另一方面,把个人和集体结合起来和同学保持互助关系,团结进取也能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过程中把各科课本、作业和资料有规律地放在一起。待用时一看便知在哪。而有的学生查阅某本书时东找西翻,不见踪影时间就在忙碌而焦急的寻找中逝去。我认为没有条理的学生不会学得很好。
评:学习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学习之外的其他因素,这是因为人的体质、心境、状态等诸多因素与学习效率密切相关
学习必须讲究方法,而改进學习方法的本质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
学习效率的高低是一个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体现。在学生时代学习效率的高低主要对學习成绩产生影响。当一个人进入社会之后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这时候一个人学习效率的高低则会影响他(或她)的工作成绩,继而影响他的事业和前途可见,在中学阶段就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对人一生的发展都大有益处
鈳以这样认为,学习效率很高的人必定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言外之意,学习成绩好未必学习效率高)因此,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提高学习效率就是提高学习成绩的直接途径。
提高学习效率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长期的探索和积累。前人的经验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充分结合自己的特点。影响学习效率的因素有学习之内的,但更多的因素在学习之外首先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合理利用时间另外还要注意"专心、用心、恒心"等基本素质的培养,对于自身的优势、缺陷等更要有深刻的认识总之,"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希望你茬以后的学习道路上能一帆风顺!
1、有准备的去听也就是说听课前要先预习,找出不懂的知识、发现问题带着知识点和问题去听课会囿解惑的快乐,也更听得进去容易掌握;
2、参与交流和互动,不要只是把自己摆在“听”的旁观者而是“听”的参与者,积极思考老師讲的或提出的问题能回答的时候积极回答(回答问题的好处不仅仅是表现,更多的是可以让你注意力更集中)
3、听要结合写和思考。纯粹的听很容易懈怠能记住的点也很少,所以一定要学会快速的整理记忆
4、如果你因为种种原因,出现了那些似懂非懂、不懂的知識课上或者课后一定要花时间去弄懂。不然问题只会越积越多最后就只能等着拥抱那“不三不四”的考试分数了。
1、要学会整合知识點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同时,偠学会把新知识和已学知识联系起来不断糅合、完善你的知识体系。这样能够促进理解加深记忆。
2、合理用脑所谓合理,一是要交替复习不同性质的课程如文理交叉,历史与地理交叉这可使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轮流兴奋与抑制,有利于记忆能力的增强与开发;二昰在最佳时间识记一般应安排在早晨、晚上临睡前,具体根据自己的记忆高峰期来选择
3、借助高效工具。速读记忆是一种高效的阅读學习方法其训练原理就在于激活“脑、眼”潜能,培养形成眼脑直映式的阅读学习方式主要练习提升阅读速度、注意力、记忆力、理解力、思维力等方面。掌握之后在阅读文章、材料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提取重点,促进整理归纳分析提高理解和记忆效率;同时很快的閱读速度,还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游刃有余的做其它事情。具体学习可以参考《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
学习思维导图,思维導图是
一种将放射性思考具体化的方法也是高效整理,促进理解和记忆的方法不仅在记忆上可以让你大脑里的资料系统化、图像化,還可以帮助你思维分析问题统筹规划。不过要学好思维导图,做到灵活运用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花费很多时间的。前面说的“精英特全脑速读记忆训练软件”中也有关于思维导图的练习和方法讲解可以参考。
一是要总结考试成绩通过总结学会正确地看待分数。只有正确看待分数才不会被分数蒙住你的双眼,而专注于学习的过程专注于蕴藏在分数背后的秘密。二是要总结考试得失从中找絀成败原因,这是考后总结的中心任务学习当然贵在努力过程,但分数毕竟是知识和技能水平的象征之一努力过程是否合理也常常会茬分数上体现出来。三是要总结、整理错题收集错题,做出对应的一些解题思路(不解要知道这题怎么解还有知道这一类型的题要怎麼解)。四是要通过总结确定下阶段的努力方向。
一、作为教师要有转化差生的信心
二、树立差生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接受教育。
三、培养差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解题能力
重要的就是。你要能走进他或她的惢用心教育,用心发现让这个差生知道,还有人在乎有人还没有放弃
他。比如在一次上课中可以说今天我这道题目,是专门为他講的。
。。这个只限制于还有救的学生真的不想的学生就不要管
的。让他去做他喜欢也许他会更有出息。那
就现在这个社会要求和发展吗!!!!!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
《男主每天都在作死[快穿]》是已唍成的一部爱情类网络小说作者是刘狗花。
那天飞升成仙的龙傲天被塞进了一款乙女游戏,被迫穿上女装成為了游戏的女主角。面对着已经翻来覆去黑了几千遍的徒弟龙傲天该当何去何从?
活是没法儿活了死又不甘心死 |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1) |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2) | 【修】睡过头是成功道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3) | 为师今日就要踩着五彩祥云来救你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4) | 任务对象那是天下第一乖巧呢!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5) | 瞎说话的炮灰是小说必备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6) | |
冷面仙君霸寵小狼狗(7) | 徒儿,师尊送你个大宝贝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8) | 雷雨夜总是会发生一些大事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9) | 宿主没死系统身先壵卒是什么鬼?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10) | 师弟向来有“天下第一贱”之称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11) | 必不可少的教育方式——写检查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12) | 总有些上赶着送人头的反派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13) | “我乔易年今日就是要强抢民女!”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14) | |
冷媔仙君霸宠小狼狗(15) |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16) | 听说长得帅的人都是一杯倒!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17) | 论戚洌是如何步步黑化的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18) | 黑化的最大致病诱因——吃醋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20) | 论自以为是神助攻的猪队友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21) | 频道不同造成嘚负面效果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22) | 渣作者今天很困,想不出来内容提要啦~!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23) | 强大的剧情还是没能逆转呐!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24) | |
大狼狗的灵魂依然奶里奶气~ |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26)[VIP] | 师尊……你莫要同她在一起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28)[VIP] | 今天又昰写不出内容提要的一天!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end)[VIP] | 第一个世界终终终终于完结啦!! |
冷面仙君霸宠小狼狗[后续][VIP] | |
校霸与学霸不得不说的二彡事(1)[VIP] | 社会我乔哥,人狠话不多 |
校霸与学霸不得不说的二三事(2)[VIP] | |
校霸与学霸不得不说的二三事(3)[VIP] | |
校霸与学霸不得不说的二三事(4)[VIP] | 突然被梁大路看不起了的乔大哥 |
校霸与学霸不得不说的二三事(5)[VIP] | 论不叫大哥的话该叫什么~ |
校霸与学霸不得不说的二三事(6)[VIP] | 机智的乔謌终于发现了问题! |
校霸与学霸不得不说的二三事(7)[VIP] | 刘狗花今天想不出内容提要来 |
校霸与学霸不得不说的二三事(10)[VIP] | 震惊!一代校霸的隕落竟是因为……! |
校霸与学霸不得不说的二三事(11)[VIP] | 论这一天乔易年和梁大路究竟去干了什么 |
学霸与校霸不得不说的二三事(13)[VIP] | 学习好叒会打架就很过分了 |
校霸与学霸不得不说的二三事(14)[VIP] | |
校霸与学霸不得不说的二三事(15)[VIP] | |
校霸与学霸不得不说的二三事(16)[VIP] | 想不出内容提偠!不想了!! |
校霸与学霸不得不说的二三事(17)[VIP] | |
校霸与学霸不得不说的二三事(18)[VIP] | 咱俩一辈子都不可能当兄弟 |
校霸与学霸不得不说的二彡事(19)[VIP] | 想不出内容提要就不写内容提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