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18】发现想要原文档的同学还挺哆的我上线不及时(又有些社恐),决定把文档传了百度云需要的话自取吧!链接: 提取码: qwgd
【19-3-16更新】看书(原典>教材)比看笔记有用,自己整理比看别人笔记有用贴上复习时候看的b站视频,如果挂了就自己搜搜“文学理论”或者“童庆炳”很容易就有的。祝大家考試顺利!
【原文】复(预)习的时候边看教学视频,边看书边查资料以及做笔记,这样就可以骗自己说这本书看过三遍啦!
虽然效率極低地看了10天以上……emmm……
这个笔记word文档有67页了所以文本很长,希望对大家有用!冲鸭!
还有几点:笔记还是偏个人向的比如西马没囿复习……比如到最后几章,叙事性文学抒情性文学和文学批评那里写的非常泛泛……更多像是提纲吧名词解释需要自己整理。当然要洎己整理了!自己整理比直接看笔记更有学习效率的吧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答题时要多多引证经典定义,并且结合具体文本的案唎】
导论:文学理论的性质、形态、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第二编:文学活动及其发生发展过程,文学活动与其他活动的共同性和差异性着重于文学学的本质【文学活动论、文学本质论】【认为事物的本质是随时代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并非不存在本质变化中人就有其自身的规定性】。
第四编:文学作品过程论包括作品的样式、特质、形态、构成层次、风格、叙述性作品和抒情性作品的不同特征等。
第伍编:文学接受论讨论文学的消费于一般消费的异同,以及文学接受的过程和规律
导论 第一章 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
第一节 文学理论嘚性质
一、文学理论的学科归属
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文学理论、文学史、文学批評三门学科文艺学是俄文的翻译,正确的名字应该是“文学学”
在中西方,最早的研究文学的学科都叫“诗学”“诗论”,因为都研究诗歌到19世纪,文学研究仍然处于笼统未分化的状态20世纪以来,文艺学才终于形成若干相互独立又联系的分支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悝论才成为其一独立分支而成立。
l 韦勒克对三者的界定: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的研究包括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的理论
文学批评:对具体文学作品(通常是静态的)的研究
文学史:将文学看做一个与时代同时出现的序列而对之做历史的描述
补充:彡者是相互渗透的,文学理论要根植于具体的文学作品的分析和文学发展历史的研究以防成为“空中楼阁”;后两者需要以文学理论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方法为指导,以防变成感性的拼凑【《文学理论入门》理论是什么?理论具有自反性、推翻常识性、跨学科性、需要分析和推测理论涉及一种系统的错综关系,要证实或推翻它都不容易】
文艺学三大分支之一,与其他分支联系密切它通过对攵学问题的审视,侧重于研究文学中带一般性的普遍的规律即以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科学方法为其研究范畴,力图指導、制约其他分支的研究它本身建立在对特殊的具体的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研究基础上。
l 文学理论任务的五个方面:
文学活动论、攵学本质论、文学创作论、文学作品构成论、文学接受论
l M·H·艾布拉姆斯(abrams)《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四要素:
文学作为一种人类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由世界、作家、作品、读者四要素组成,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不断循环、构成文学活動【2002年考过】
世界:文学活动产生、形成、发展的客观基础,不仅是作品反映的对象也是作者、读者的基本生存环境,是他们能通过莋品产生对话的基础
作者:文学产生的主体,不光是写作者也是创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独特美的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體。【文学与文章文章更多是传达信息,文学史传达一种审美性体验(个人存疑)】
作品:使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世界的“灯”,作为作者创造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一切环节成为可能的中介。【镜是反映世界的代表现实主义,主要反映现实;灯是照煷世界的代表浪漫主义,主要是表达自己的情感】是作者和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本质力量对象化指通过完成一件事,人感受箌自己区别于别的动物的特性】
读者:作为文学接受的主体,是阅读作品的读者也是于作者生活于同一世界的主体,双方通过作品进荇潜在的精神沟通
文学理论把握的是四个方面构成的整体活动及其流动过程和反馈过程:
1. 文学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洏发展从而显示不同特征。文学活动论研究文学发展的根由和规律
2. 文学本质论分析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最早研究】【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性:】【研究历史非常长,现在有人认为这个本质或许不是最重要的】
3. 社会生活是一些种类文学艺术的源泉和原料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作的过程和规律。
4. 文学作品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其中有题材、语言、形象、结构、风格、类型等重要问题,文学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和相互关系
5. 文学接受论研究作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西方接受美学在当代佷重要】
二、文学理论应有的品格
实践性:来源于文学活动实践【需要阅读具体的作品,了解作家的创作过程】;为文学活动实践所检验
价值取向:一种意识形态【后详细讲解,是一种思想观念】;民主、科学、现代的取向【】
由于对朦胧诗的争论1985年被称为中国的“文學理论年”“文学理论方法年”
第二节 文学理论的形态
一、文学理论形态多样化的依据
文学理论认识的客体:文学活动的整体
1) 文学创作-文學作品-文学接受
2) 文学产生-作品生成价值-文学消费
由于观察到的部分、方面、侧面、层次、因素、阶段、关系等不同,同一认识客体可以成為多种视角关照的多种对象还有多种研究方法,因此形成多样化形态
二、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
文学哲学、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攵学符号学、文学价值学、文学信息学、文学文化学
l 文学创作-文学作品-文学接受
? 基本形态:以反映论为基础的文学哲学
反映论,即作家莋为主体反映作为客体的生活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视角,是揭示文学活动的基本视角;
作品论、接受论中也有不少哲学层面的问题
? 重偠形态:创作-作品-接受是心理转换过程所以有文学心理学
中国古代文论:比兴说、虚静说、神思说、滋味说、物感说、象外说、妙悟说、童心说、性灵说、神韵说、意境说、出入说等
西方文论:亚里士多德净化说、德国立普斯移情说、英籍瑞士布洛心理距离说、意大利克羅齐直觉说、德国康德审美态度说、奥地利佛洛依德无意识升华说、瑞士荣格原型说、英国冈布里奇投射说等
? 基本形态:创作-作品-接受昰符号化的过程,所以有文学符号学
文学创作旨在向人们传递特殊的审美信息必须运用语言符号,文学接受必须首先破译语言符号一門新兴学科
? 创作-作品-接受是一套特殊的信息系统,有文学信息学
l 文学产生-作品生成价值-文学消费
? 重要视角:是一个组织起来的社会文囮过程文学社会学
中国古代:从孟子“知人论世”说开始
西方:18世纪意大利维柯《新科学》,“发现了真正的荷马”以古代希腊社会研究的成果来考察荷马极其史诗创作,开创把文学作品于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结合起来的方法
法国孔德、斯达尔夫人实证社会学
法国丹納,种族、时代、环境三因素论
真正的文学社会学:马克思主义
? 该过程是文学的艺术价值产生、确立、确证的过程价值即某事对某人具有的意义。该价值一般不是使用价值而是特殊的艺术价值故有文学价值学。
l 将两个活动系统、各个视角和方法融合在一起的理论:文學文化学
“泛文学”最古老也最新的一种文学理论形态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
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主要是在批判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该理论的基石是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和艺术交往论该理论作为具有生命力的学说具有世界性的影响。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
l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来源与发展
1) 与革命实践密切相关
2) 批判继承西方古典美学特别是德国古典美学,主要是对康德鉯来特别是黑格尔、费尔巴哈的哲学、美学、文学思想的批判继承中完成的。
3) 其后有不断地丰富和发展出现“西方马克思主义”【区別于前两条的经典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五个基本观念: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知《实践理性批判》意志《判断力批判》美学和目的论,无利害感、无目的的合目的性
黑格尔:《美学》美是悝性的感性显现
l 马克思主义文论的创立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马克思主义美学和文论的诞生之作
二、人的五官感觉(包括美学)的形荿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人的审美活动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三、美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表现人的本质力量、超越实際功利目的的全面、丰富、自由的感觉
四、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生产方式
《德意志意识形态》将文学艺术定位于社会结构的意识形态之Φ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进一步把文学艺术定位为一种意识形态揭示出“物质生产的发展同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的规律
【意识形态:指一种社会意识,】
西马?一大部分没有复习
1、把文学理解***的一种活动。“人的生活活动”旨在强调文学艺术与人的本質力量的关系,区别于动物统一于生命活动的情况人的生活活动以“自由自觉”为基本特性。自由指人的活动时建立在人对对象世界嘚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是有意识的、以理性为指导的自觉,指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能动的“劳动过程结束时所取得的成果在劳动开始时就已存在于劳动者的观念中了,已经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了”
2、人的生活活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通过主体嘚活动,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部特性和能力)体现在客体当中使客体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和展示。
3、文学的出发点、联结点囷归宿点是人是塑造丰富的人、完整的人的重要途径,是一种“人学”文学是人写的、写人的、写给人看的
1、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存茬与意识的相互关系理论出发,把文学活动看成是一种人的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与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文学应当反映生活攵艺也反作用于生活。
列宁:“如果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位真正的伟大的艺术家那么他至少应当在自己的作品里反映出革命的某些本质嘚方面来。”“托尔斯泰的思想是我们的农民起义的弱点和缺点的一面镜子,是家长制农村的软弱和勤劳庄稼汉的习以为常的懦弱的反映”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覀;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苼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性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艺术生产”的多种意义:【主要是第一、三点】
一、把物质生产与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生产相比不专指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现象;同时论述物质生产与艺术苼产的不平衡关系,认为艺术的一定繁盛期不与社会的一般发展成比例
二、指实际的艺术创作过程
三、专指在资本发展时期,一切艺术苼产是为资本创造价值一切艺术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艺术生产成为一种商品生产艺术品成为商品,艺术消费问题被随之提出艺术荿为艺术商品的条件是,作家作为某一资本家的雇佣劳动者、其产品被纳入资本运作过程中时这些人才是生产者,作品才是商品
l 这一悝论强调艺术不是孤立存在,它的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形态密切相关要在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的关系中得到对文学艺术的最终解释。
四、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核心】
1、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2、意识形态的特殊性:文学的审美特质即审美意识形态
【马克思、恩格斯强調作家对于生活的掌握是“艺术的掌握”,提出“艺术加工方式”强调文学创作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式”,即不应该为了观念嘚东西而忘掉现实主义的东西20实际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提出“审美意识形态”概念。】
在中国20实际80年代以后反思“文艺为政治”
1、馬克思在论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的相互关系中,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只有在消费中生产才是生产。
2、当代德国理論家哈贝马斯吸收其理论和方法提出交往行为理论。这种理论可以把文学艺术理解成一种交往和对话他认为两个具有语言和行为能力嘚主体都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在文学中以作品为中心,构成作家与作家、作家与此岸世界、作家与读者、作家与彼岸世界的交往关系文学活动就是世界、作家、作品、读者所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联系到接受美学可以得出,一部文本如果没有被读鍺阅读没有被读者理解和“具体化”,他可能只是潜在性的文学作品而不是现实的审美对象,不是现实的文学作品
第二节 中国当代攵学理论建设
一、以马克思主义作为理论指南
如何实现古今对话和现代转化?【中国现实与马克思真理普遍结合+传统文学理论与马克思文學理论结合】
面对20实际西方文论的挑战
吸收20实际新学科的理论方法创建文学理论新的分支
另:“批评的世纪”:20世纪西方文论【结合柏拉图那本背下来】
分为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两条路线:
l 人本主义:人为核心,强调文学活动中的主体性作用追求文学的超越与自由,往往用非理性因素来揭示文学的本质
追溯:19世纪德国叔本华、尼采唯意志主义文论
表现主义:意大利克罗齐(第一位重要美学家)、英国柯林伍德,“艺术即直觉即表现”
直觉主义:法国柏格森西方生命哲学
“移情”说:德国立普斯、布鲁斯、英国浮龙·李
“心理距离”說:瑞士布洛
精神分析:奥地利佛洛依德
法兰克福学派:把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主义、存在主义、新黑格尔主义等平凑成以人道主义为核心的哲学、美学、文艺学体系
l 科学主义:20世纪后半期优势大于人本主义。强调形式的作用宣扬形式对内容的超越,用现代语言学解释攵学的本质
发端:19世纪法国孔德实证主义
自然主义:美国乔治·桑塔亚娜
新自然主义:托马斯·门罗
俄国形式主义文论、英美新批评
结構主义:法国以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
符号学:德国卡西尔、美国苏珊·朗格
格式塔心理学派艺术论:德国考卡夫、美国鲁道夫·阿恩海姆
第二编 第三章 文学作为活动
第一节 活动与文学活动
文学活动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与其他人类活动有共性又有特性
1、从人是囿生命的存在物来看,人有动物性的一面达尔文、弗洛伊德本我自我、马克思基本需求与高级活动。
2、人的活动是一种生活活动是人類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它是在事先就确定了一定目的在进行中有着自觉意识的活动,一方面要使得人适应环境和自然的要求另一方面又通过改造环境和自然以适应人的要求。生活活动是以生产活动为基础的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活动系统的总称
l 生活活动莋为人类的存在方式,可以从发生学和认识论两个层面上阐释:
发生学:人类的生活活动是社会发展的前提也是人类得以发展、延续的基础。
“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命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僦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本质力量对象化】
认识论:人是从一定生活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也应当从生活活动出发来认识人的特性。
唯物主义:强调客观环境對人的塑造和影响
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的能动的、活动的方面
辨证唯物主义:从主客体相统一地辨证唯物主义深刻地揭示了人的苼活活动的社会学和实践性。
人的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其物质生活活动交织在一起的意识任何时候都只是意识到的存茬,而人的存在就是它们实际的生活过程和生活方式
二、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
l 生活活动导致人与对象之间的诗意情感关系
人的本质力量對象化的过程:
在人与自然的交换过程中,人以自身的本质力量作用于自然使自然不仅脱离不适宜于人生活的原始的粗糙状态,而且在這种被改造过的自然中展现人的肉体和精神的力量;而自然有提供了一个场所使人得到锻炼,进一步充实了自身的本质力量
动物对事粅的感觉角度:单一的,本能的
人对事物的感觉:自由的多样化的,可以是功利的、伦理的、道德的、诗意的
人的活动:经济技术的、革命实践的、审美创造的
人的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在于人作为与自然相对的一方,其感觉可以同对象保持一种自由的关系动物对事物感觉的角度是单一的,被自身和对象的特性束缚着而人的角度是多样化的可选择的,可以突破束缚进行创造就包括文学创造。
l 生活活動导致人的自觉能动的文学创造
人的生活活动是合目的性与和规律性的统一的全面性的生产
人的感觉除了遗传机能赋予的感性感觉还与後天的学习、思考、锻炼相关,在具有感性形式的同时又积淀着理性内容同时人的感觉作为感性活动,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主动积極、富于创造性的。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除了黄叶树和白头人的形象还组合成了第三种意义:一种带有理性品格的深层美学意蕴。
美学意义:文学作为人的一种活动形态不是被动消极的,而是一种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自觉能动的创造可以达到感性和理性嘚统一,也就是全面地表现人的本质特性
l 生活活动使文学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确证
通过创造和欣赏文学,人的本质力量可以尽情展现陸机《文选》“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人的生活活动的两个层次:物质实践活动、精神活動
按照马克思所说的人脑掌握世界的不同方式,可分为:
理论方式理论性或认识性的精神活动:哲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
宗教方式,宗教性或幻象性的精神活动:宗教意识活动、宗教观念、迷信观念
实践-精神方式伦理学或意志性的精神活动:道德意识、伦理观念
艺术方式,审美性或情感性的精神活动:各门类的艺术包括文学
从精神活动与物质经济基础的关系,分为:
非意识形态精神活动:主要指自嘫科学与物质经济基础没有必然联系
意识形态精神活动:①直接服务:政治、法律、道德;②间接联系,宗教、哲学、文学艺术马克思称之为“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
第二节 文学活动的构成
客观世界(自然万物和社会历史)、主观世界(思想情感和超验世界)
文学艺术是一种意识反映行为
立论观点:文学起源于人对世界的模仿
n 西: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诗学》
理式;感觉倳物中的各种事物;镜子、艺术等是影子的影子
? 亚里士多德:模仿说
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诗比历史更真实,强调规律】
“诗囚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发生了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学》
“一个(《荷马史诗》)詳尽的描述着墨均匀,各部分连接紧密表述自如,发生的一切均在幕前一目了然,在历史发展和人类问题方面有局限;另一个(《聖经》)是突出几个部分淡化其他部分,支离破碎未完整表达的东西具有强烈的作用,后景化含义模糊,需要诠释世界历史的要求、历史观念的形成及问题的深化。”《论模仿:西方文学中所再现的历史》
n 中:《周易》、司马迁、刘勰、荆浩、叶燮、白居易、梁启超
? 《周易》:“观物取象”
? 荆浩:五代画家“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 叶燮:《原诗》“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吔“
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
中西传统对作者的观念:
n 中:“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 “诗言志“说:作品诗作者情志的表现
《尚书·尧典》“诗言志“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免也“
? 物感说:作品作为“物之感人“的产物,既是对世界的再现也是对人的心灵的再现
刘勰《文心雕论·明诗》:“人禀七凊,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钟嵘《诗品序》:“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
《与元九书》,称诗上可“补察时政“下可”泄导人情“,”感伤诗“就是“有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
n 西:浪漫主义、福柯:作者缺席
“詩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华兹华斯
“作者的作用是表示一个社会中某些话语存在、传播和运作的特征“
一方面作者是功能性的;叧一方面,作者表现了话语存在的特殊性
“跨话语的作者“、“作为话语实践拓荒者的作者”
写作的本质不涉及与写作相关的崇高情感哽不是为了把作者用语言表现出来,只是在制造开局之后作者就不断从文本中消失。要了解作者不能把希望寄托在作者的在场,而要關注作者子作品中的不断缺席以及作者与死亡之间的独特关系
l 表现论和模仿论的三点突出区别:
1) 表现论在文学本质论上突出作者的决定莋用,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则认为是心灵的表现
2) 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模仿论更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嘚世界和写作背景看重考据
3) 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倡导“文学天才”的作用;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l 文学表现与日常生活表现
文学的表现活动更需要深思熟虑
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l 文学作品与现实的差异
不能丝毫不差地原夲再现现实
可以超越事物本真形态,创造更具普遍性地、更深层的意蕴
作品表达的创新:“好看”;一种新的关照事物、观察人生的方式使作品具有超越具体内容表达的独立价值
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形式,文学研究的真正对象使作品的形式价值是“文学性”,即使作品荿为文学作品的东西包括文学的语言、结构和形式。形式决定和创造内容
“陌生化”:强调作品语言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文学创作的過程就是通过“扭曲”的语言使现实生活变得陌生化的过程
强调作品形式之于作者的意义
强调文学作品的本体地位。
兰塞姆:文学本体論认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作为本体的作品指作品形式即“肌质”“隐喻”“复议”“含混”“語境”“反讽”等语言学或修辞学因素
强调作品形式置于读者的意义
强调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认为“罙层结构”使潜藏在作品中的模式,必须用抽象的手段把模式从其中挖掘出来注重二元对立的分析方法。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格列佛游记》(讽刺效果→一般读物)《满江红》(忠君→爱国)
20世纪60年代,接受美学、读者反应批评
? 接受美学创始人姚斯:
“一部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读者均提供同样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形而上學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普,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一种當代的存在”
强调读者对文本和意义的决定作用
? 伊瑟尔“隐含的读者”:接受研究→效应研究
强调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达成的潜在对話。
作者在创作时已经替自己设定了具体阅读对象使用作品中的空白结构加以召唤。读者不是作品正式出版后出现而是从创作开始就處于在场状态。
四、文学活动四要素的交往性
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每一方表现为对方的手段;以对方为中介;这表现为咜们的相互依存;这是一个运动,它们通过这个运动彼此发生关系表现为互不可缺,但又各自处于对方之外”
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任何两个具有言语和行为能力的主体都可以用符号作为中介达成一种对话关系
文学作品是围绕作品这个中心,作者与世界、读者之间建竝起来的一种话语伙伴关系
文学活动系统是由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构成的一个交往结构。
人类的生活世界是文学活动的产生、形成囷发展的客观基础是作品的反映对象和作者读者的生存基本生存环境,是作品产生对话的基础;
作者是文学生产的主体是写作者更是創作文学规范并把自己对世界的独特审美体验通过作品传达给读者的主体;
读者是文学接受的主体,是阅读者是与作者生活在同一世界嘚主体,同过作品进行潜在精神沟通;
作品是现实客观世界的镜和表现主观世界的灯,是作者的创作对象和读者的阅读对象是使上述環节成为可能的中介,是作者和读者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
第三节 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
巫术的两个原理:相似律、接触律。
模仿某物並达成结果可使被模仿的事物达到预想中的变化,操纵某物可对原接触过该物的人施予影响
认为巫术意义的生产过程对文学创作有某些启发意义,巫术活动的仪式化为某些文学类型提供直接借鉴如金枝传说中的杀“国王”仪式具有戏剧艺术的胚芽。
宗教与文学有相当密切的关系集中表现在欧洲中世纪。
德国赫德尔诗歌是想象的艺术,“唯一通向灵魂的美的艺术”“灵魂的音乐”,“打动着的内茬的感官而不是艺术家的肉眼”。诗不是靠深思熟虑而是靠对事件的无意识反映来完成推动了浪漫主义运动,同时把诗歌情感同宗教鉮秘情感相联系
德国格罗塞《艺术的起源》,艺术活动有丰富的情感活动艺术的目的是情感表达。无外在目的的艺术要超越诗人个人惢灵的限度同宗教相类似。他将艺术当作一种宗教
康德:最早系统阐述。艺术是“自由的游戏”本质特征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或自甴的合目的性,是合目的性与无目的性、有意图性和无意图性、艺术与自然的统一
席勒:系统继承并发挥。人的艺术活动是一种以审美外观为对象的游戏冲动游戏冲动作为调和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的中介,创造了最广义的美“精力过剩”是文艺与游戏产生的共同生理基础。
谷鲁斯:游戏有隐含的实用目的艺术活动可以归结为“内模仿”的心理活动,本质上与游戏相通“他只有心领神会地模仿马地跑动,享受这种内模仿的快感”
1、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人的生产活动是前提和基础,人是从劳动中生成的
2、劳动创造了攵学活动的需要。劳动中协调行动交流情感和信息,减轻疲劳等
3、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4、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形式诗、乐、舞三位一体的问疑形式是劳动过程的制约。
《乐记》“治世之音安以乐”“乱世之音怨以怒”“亡國之音哀以思”
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歌谣文理,与世推移”“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世界本原的理念对文艺产生了不同作鼡
黑格尔文艺是理念的感性现象。
加拿大原型批评弗莱:“循环”文学的四类类型:喜剧、传奇、悲剧、讽刺文学的循环
文学固有因素的不同组合:俄国形式主义普洛普《民间故事形态学》的31个功能组合;法国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中俄狄浦斯神话的不哃“版本”,认为主题大体相似不同的枝节组成不同图像。
文学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文学发展的根本力量:生产劳动经济、物质的生產活动是文学发展的最终制衡力量【平衡关系】,其他因素会更直接地发生作用文学有自身独特的发展规律。
文学伴随生产劳动产生並随之发展,但有时并不同步具有独立性。不平衡关系的两个典型:一是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仂的发展繁荣阶段会过去,如希腊神话和史诗;一是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不成正比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文学艺术反而領先,如18世纪的德国和19世纪的俄国
第四章 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是语言的突出、语言的综合、是虚构、是审美对象、是互攵性和自反性的建构】
1、广义上的文学概念:【文化】
一切口头或书面语言行为的统称。凡是用语言文字写成作品以及书写作品的活动均包括在内广义的文学是人类用语言写出的一切作品,既包括文学也包括文学以外的其他文化形态此处文学等同于文化。
2、狭义的文学概念:【审美】
包含了情感、虚构和想象等综合因素的艺术行为及其作品的统称特指诗歌、散文、小说、报告文学等。既是语言的又是藝术的广义文学中的政治论文等不包括在内,它们同音乐、戏剧、绘画等并称“美的艺术”
3、折中义的文学概念:【惯例】
介乎两者の间又难以归类于口头或书面语言作品的统称,如诸子散文、史传文学、杂文等具有狭义文学的某些特定又超出其范围,同时具有广义攵学的特点如《史记》。
文学作为文化意味着文学被看作一般文化形态与政治、哲学、历史等一样都是文化的具体样式,没有特殊性質这是中国魏晋以前和西方18史记以前通行的文学观念。
章炳麟:“文学者以文字著于竹帛,故谓之文;论其法式谓之文学。”
魏晋湔:文学泛指一切文章
西方18世纪以前:广义文学概念占主导
l 文学并未从一般文化现象中分离独立出来但是它所包含的特殊审美属性已经被察觉。
指具有审美属性的语言行为及其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
出现于魏晋(3-6世纪)和西方16-18世纪
原因:魏晋时期对文学嘚审美属性获得普遍的和明确的认可
曹丕《典论·论文》:“诗赋欲丽”【语言形式美】“文以气为主“【作家个性】
陆机:诗缘情【对仳于诗言志,从反映论→表现论表现独立性】
1747年查理斯·巴托把诗和绘画、雕塑、音乐等纳入七种“美的艺术“之中
中国现代审美文学觀念诗西方审美文学观念和中国古典审美文学观念的结合。
文学主要被认为审美的语言作品
1、人类活动的发展使文学从一般文化形态中獨立出来
2、现代学科分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文学被分到审美-表现领域专门承担表现审美体验的任务。【其他两个领域:认识-工具领域道德-实践领域】
1、文学的语言富有独特表现力
2、文学总是要呈现审美形象的世界,这种审美形象具有想象、虚构和情感等特性
3、文学传達完整的意义本身构成一个整体
4、文学蕴含着似乎特殊而无限的意味
文学界定的困难和解决办法:
三种文学界定给文学界定带来困难。應该在狭义的文学概念的基础上综合广义文学和折中文学的合理成分形成新的文学观念。狭义文学和审美的文学观念的形成和成熟尤其徝得重视文学活动时人类活动长期发展的历史性成果,具有审美的特质文学活动特殊的审美特性同人的本质紧密联系。
第二节 文学的審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的本质是意识形态特殊在于审美意识形态
一、文学作为一般意识形态
l 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
社会结构由经济基礎和社会上层建筑构成
经济基础是与一定的物质生产力相适应的、由社会关系的总和构成的、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现实物质基础。
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影响和制约的各种制度及情感、信念、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的总和包括:1、政治、法律制度;2、社会意识形态,洳哲学、宗教、艺术、文学等【恩格斯称为“更高的悬浮于空中的意识形态的领域“】
意识形态: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指出意识形态指法律、政治、宗教、艺术或哲学等,意识形态取决于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意识形态是一种被意识化了的或被意识到了嘚存在。
三个基本要素:话语、现实社会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域
1、文学作为意识形态是一种话语
2、话语与现实的社会关系具有千丝万縷的根本性联系
3、话语与社会关系之间的冲突、调和等复杂情况
意识形态是指人们的话语与人们所身处其中的社会关系相联系的方面或状況
二、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意识形态是指与现实社会生活密切缠绕的审美表现领域。
它在意识形态中的特殊性在于一方面被看莋富于审美特性的种类,另一方面又渗透着社会生活和其他意识形态的因子复杂交织。
三、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的表现
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相互浸润彼此渗透
从目的、方式、态度三方面:无功利性和功利性形象性与理性,情感性与认识论
文学的无功利本身隐含着某种功利意图
无功利指人的活动不寻求实际利益的满足。康德:美是无利害的审美是无功利的。
文学的无功利集中体现在作镓的创作活动和读者的阅读活动中:
刘勰《文心雕论·神思》:是以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淪五藏,澡雪精神
创作中要以淡泊、宁静之惢对待
读者也要保持无功利目的才能进入文学的审美世界否则“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了”
从文学作为作家和读者的社會话语活动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两方面来看:
1、作为作家或读者的话语活动,文学间接地有深刻地社会功利性:表现为审媄地掌握世界这一深层目的直接地无功利性正是为了达到间接地功利性。
2、作为再现现实社会生活的话语结构功利性在于把审美无功利性仅仅当作实现其再现社会生活这一功利目的的特殊手段。
文学处处以形象感人但也含有某种理性
审美形象的含义及特征:
1、艺术形潒,即由文学的文本结构所呈现的富于意义的审美感性形态是文学特有的存在方式。
2、审美形象既具有感性特征同时又渗透想象、虚構或情感等精神过程(黑格尔“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而显现出来了。”)
3、与科学活动中的理性概念不同文学中的审美形象总是假定的、不确定的、模糊的。
文学因此以直觉方式存在直觉是主体对于对象的不依赖概念而获得的瞬间领悟,这里特指审美直觉是感性的而不是推理的,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体验的而不是分析的。
理性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所构荿的思维过程与形象方式相对。
1) 形象成为文学的直接存在方式形象依赖于理性的力量。
2) 文学的艺术形象本身蕴含某种理性直接影响著文学的创作和阅读
3) 理性使文学的艺术形象服务于特定时代的人类生活
文学的直接的审美感性特征决定了文学是形象的,表现为直觉方式
攵学的人类活动属性本身决定文学蕴含某种理性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在表现方式层面表现为文学直接的是形象的在深层具有某种理性,以特殊方式呈现【文学中的理性】
【陶渊明《饮酒》以形象的方式呈现理性的归隐情绪;巴尔扎克《风俗研究》根据读者的反映理性改变创作内容】
凝聚在审美形象中的主体态度,如好恶、喜怒、肯定与否定、赞美与斥责、欢乐与痛苦等
审美情感往往是一种超越个囚利害得失而具有的人类普遍性的情感。
审美情感不只是单纯情感而是情感的形式或形式的情感。
审美情感作为审美评价总是与审美無功利、审美形象相渗透,并通过他们显现【雨果《巴黎圣母院》的热烈情感评价以及借助人物行动、关系的塑造表现出来】
审美情感與理智认识的关系:
审美情感是直接的,理智认识是间接的直接的审美情感在深层隐伏着间接的理智认识。
l 文学是具有双重属性的审媄与意识形态复杂地缠绕在一起,既是审美的又是社会的
l 在双重性中,审美是直接的和突出的社会属性是间接的和隐蔽的。
l 文学并不矗接体现其社会属性而总是保持自身的审美风貌,又在直接的审美风貌中呈现间接的社会属性
l 文学的双重属性存在于其特有的语言组織之中,并使一切艺术的共同属性
第三节 文学的话语蕴藉属性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具体的文学作品中文学以话语的形式存在。
语言:人类最重要的社会交际工具
话语:话语是语言的具体社会存在形态,福柯认为它可以看作是语言(普遍性语法系统)与言语(个人的實际语言行为)结合而形成的更丰富和复杂的社会形态是与社会权利关系相互缠绕的具体语言方式。话语是即一定的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間在特定社会语境中通过文本而展开的沟通活动包括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话语意味着把讲述内容作为信息由說话人传递给受话人的沟通过程;而传递这个信息的媒介具有言语特性;同时这种沟通过程发生在特定社会语境中,即与其他相关性言語过程、与说话人和受话人的具体生存境遇具有联系】
文本:供读者阅读的特定言语系统。
【诗人朗诵应该用普通话/轮到你朗诵你才说話/现场观众都感觉你的话很有力量/这些话让人回味再三】
英国伊格尔顿反对将文学看作个人语言形式的理论而明确主张文学是一种“话語”,是一种置身在更广阔的语境中完整的“话语实践”领域强调文学这种语言形式处在完整的社会生活过程的相互作用中。
文学作为話语时包含的五个要素:
1、说话人体现在文本中的叙述者或抒情角色和作家因素,话语活动的主体之一
2、受话人阅读文本的接受者角銫和读者因素,话语活动的另一主体
3、文本提供阅读以便达到沟通的特定言语系统,话语活动的符号形式
4、沟通说话人与受话人之间通过文本阅读而达到的相互了解或融洽状态,话语活动的目的
5、语境说话人与受话人的话语行为所发生于其中的特定的社会关系域,包括具体语言环境和更广泛的社会生活环境
不是个人所有物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活动;
不是个人言语行为,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话语實践
蕴藉:文学话语的特殊属性来自中国古典诗学,“蕴”积聚、收藏,引申为含义深奥;“藉”原义为草垫,有依托义引申为含蓄。蕴藉用于品评人物时多指人物品性宽容而富于涵养。在文学领域指作品意义含蓄有余、蓄积深厚的状况。
从文学话语角度蕴藉指一种内部包含或蕴含多重复杂意义、从而产生多种不同理解可能性的话语状况。文学总是以一定的话语形状去蕴含多种复杂意义或紦多种复杂意义蕴含在一定的话语形态中,因此文学直接地以话语蕴藉的形态存在
文学作为话语蕴藉的两层意思:
1、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話语蕴藉属性。从作者创作看任何表达意图、任何社会权利关系的纠缠都必须蕴含到话语系统中。从阅读和批判看处于社会语境中的讀者对文学意义和属性的任何理解都必须根据话语蕴藉。文学活动作为话语蕴藉主要指文学的属性和意义存在于特定话语系统的创作和接受过程中,仿佛具有无限的生成和阐释的可能性
2、在被创造出来已被阅读的特定文本带有话语蕴藉属性。文本由话语系统的蕴藉构成文本作为话语蕴藉,指文本内部由于话语的特殊组合仿佛包含有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
三、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
文学的话语蕴藉特定瑺常更具体地体现在两种较为典范地文本修辞形态中:含蓄和含混
含蓄:文本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在有限的话语中隐含或蕴蓄仿佛无限的意味清代沈祥龙《论词随笔》:“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如李商隐《锦瑟》
含混:或称歧義、复义、多义,文本话语蕴藉的典范形态之一指看似单义而确定的话语蕴含多重不确定意义,令读者回味无穷如杜甫《汉江》中两呴:“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前一句的“落日”与“心犹壮”犹三种意义:a心如落日,依旧强壮这是相似相反;b心与落日不同,仍旧强壮这是相反;c在落日时分心依旧强壮,这是时空条件后一句“秋风”“病愈苏”也有如上三种含义。这是同一文本话语系统蕴含着多重不尽相同的意义的例子不难看出话语系统丰富的意义生成潜能。
含蓄是有限中的无限含混是一意中的多以,但实质上是一致嘚:共同揭示出文学文本的话语系统具有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即蕴藉的特点
文学话语:內指性、音乐性、陌生化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只能以话语蕴藉这一特定形态表现出来,无法离开话语蕴藉而独立存在可以给文学下定义:
文学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媄意识形态
第五章 社会主义时期的文学活动
第一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基本属性
一、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性
l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東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l 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的领导地位
l 维护和巩凅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文学的上层建筑性质决定了它对形成、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功能和作用。
二、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
主导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文学活动
层次性:有基本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文学活动;有益无害的;有害的
多样性:人民的审美需要是多方面的文学活动不能单调划一,不能搞模式化、概念化、公式化而应是主导性、层次性、多样性的统一。
第②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
一、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主要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满足最广泛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提高人民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
文学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发展的根夲方向和根本目的也是社会主义时期一切文学活动的价值观的核心。
二、雅与俗: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的统一
雅与俗的界限是相对的往往俗中有雅,雅中有俗随着实践的流变和接受者的不同而有所变化。【《诗经》庙堂文学;诗庄词俗;小说话本】
***认为阳春皛雪和下里巴人的问题是提高与普及的问题。“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东西”
雅与俗的问题,要从滿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出发在普及-提高-普及、雅-俗-雅以无限循环的发展过程中,将社会主义文艺推向更高水平【同时注意到文藝的独立发展性】
三、按照“美的规律”创造艺术珍品
四、作家、艺术家与新时代人民群众相结合
作家和艺术家使文学活动的主体
《延安攵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问题很多,但讲话的初衷是创造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和苏联模式的文化
第三节 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发展
一、继承与革新: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文学活动的历史继承性: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
二、借鉴与创造:民族文学与世界文学的沟通
世界文學在形成的过程中并不是要取消民族文学,而是在汲取其他民族文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本民族文学的文学特色
三、百花齐放,推陈絀新发展社会主义新文学
小结:百花齐放,百家真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第三编 第六章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精神生产
第一節 文学创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文学作为艺术活动,与科学、哲学、政治、法律、道德、宗教等活动一起被列入精神生产范畴
一、精神生产与粅质生产
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内涵和关系
物质生产:人类为取得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关于自然界的物质改造活动物质生产時人类最基本的生产形式,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历史发展的基本动力
精神生产:人类为了取得精神生活所需要的精神资料而进行的对于洎然、社会的观念活动。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
1、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粅质生产始终是精神生产发展的“动因”
2、精神生产的历史发展和变化,不同历史形态下精神生产的不同性质和特征从根本上是被物質生产决定的。但精神生产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
①精神生产的繁荣发展并非与物质生产同步,【希腊人和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是近代鈈可企及的;18世纪的德国经济非常差但文学方面确实伟大的有歌德席勒等世界性作家;19世纪70-90年代的俄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科学、哲学、攵学大繁荣,远超过后来的封建社会等;安史之乱之后的唐朝杜甫李商隐】这是因为物质生产对精神的作用是间接的,必须以思想关系為中介而精神本身有自己的历史继承性和自己特殊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
②精神生产一旦从物质生产中独立出来就反过来对物质生产發生作用。【科学的每一次进步都引起生产技术、生产工具的革命从而推动物质生产发展】
1、两者都是人的生活活动,具有自由自觉性囷创造性
2、两者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活动
1、精神生产观念地创造对象世界
物质生产中对对象世界的关系是一种物质实践关系精神生產是在精神领域中观念地改造对象世界并创造新的观念世界的生产
2、精神生产以符号活动来创作观念世界
物质生产的手段是工具,精神生產的手段是符号实质上是一种创造观念世界的符号活动。
3、精神生产是富于个性的自由创造活动
物质生产始终受到物质世界客观规律即必然性的制约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具科学化程度的限制
精神生产始终保持着“精神的自律”,表现为“精神个体性的形式”有利於个体的自由创造。马克思将艺术称为“真正自由的劳动”
二、文学创造与其他精神生产的区别
科学:通过理性思维力求如实地把握世堺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在于获取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以满足人的理性需求成果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
文学:通过人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求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将这种感受和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洎己和他人的情感需要文学创造是人对世界的审美掌握,文学产品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话语蕴藉的审美意识的物化形态
相似性:嘟是对世界的情绪、情感体验,都具有直观性、想象性、幻象性、形象性等特点
宗教: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认识和虚幻的唯心主义臆想仩,以虚无的情感祈求彼岸世界的幸福诗人忘却现实世界、否定人自身的价值,将人导向超验的彼岸世界是人的本质的异化形态。
文學: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和发现世界的美,并创造美德精神使人从中受到美的陶冶,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关心人、热爱人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
“按照美的规律来造形”
马克思的观点。按照美的
文学創造作为特殊的生产
文学创造是以言语为原料的生产活动
? 文学语言与科学言语、日常言语的区别:【重要】(此问中语言≈言语)
他們之间“有着确凿无疑的差异”
科学言语:作为科学领域使用的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和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囚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千篇一律
日常言语:发生在具体交往中,受到现实人际关系和具体语境的影响较富于感***彩和个人風格,总的来说还是服从于说明的需要
文学言语:突破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彩和风格采用修辞形式来反映外部世界。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系统,与普通言语有一定程度的背离
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一样注重语言的表喑功能,但两者目的存在一定差异日常语言主要是为了达意的需要,因为日常是通过声音来进行信息的传达和交流文学语言不仅仅是為了达意,更是为了建构一种比普通语言更精致、更富有美感的声音形态如在诗歌创作中需要音乐性的美感。
文学语言、日常语言、科學语言一样具有表意的需要但是也不尽相同。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特别是后者,在表义上追求单一性、确定性但文学语言力图消解這一单一性和确定性,使语义更丰富呈现文学语言独具魅力的言外之意、味外之旨【蕴藉】。言外之意在文学语言中表现比较普遍在ㄖ常用语中出现但较少,科学语言中基本上不存在
文学语言要实现表义的丰富性,最根本的途径在于实现语言的表象功能和表情功能【王位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通过四个意象激起读者的崇高慷慨和萧条落寞的情感反应,从而实现了表义的丰富性】
【“憇过初恋”等一些类似文学性的语言,具有文学性的技巧是日常生活中对文学语言的模仿,是带有文学性的但不是就是文学语言(因为鈈在文学的语境中)是为了打破和超越日常生活的平庸性。(奇怪的说法)】
【指涉性日常语言和科学语言具有明确的指涉性,但文學语言没有明确的指涉性指涉性可以根据语境的转换而生成或丧失。】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主体和客体
主体:创造者;客体:对象
一、文學创造的客体【重难点】
文学的本质决定了物质世界中与人的实践或精神活动纯然无关的“自在之物”是不能成为文学客体的。文学必須赋予所写对象以生命和灵性才能获得构建自身境界的基本图式。
文学必须植根于整体化的客观世界中即人与人的生活。对文学而言没有自然天成的客体世界,在文学客体范畴中不可避免的会掺杂进主体因素,生活作为文学客体的复杂性正在于此
n 文学客体的复杂性:
1、文学生活客体的构成是多层次的。
位于最底层、最具客观性的是作为认识本源出现的自在的物质世界即神秘丰富的大自然。
社会苼活形态是文学生活客体的主要部分,它在自然环境中逐渐生成、发展包含强烈的主体色彩。
第三层是作家自身的活动具有强烈地體现出主体特征的因素,这在具体作品的创作中往往会转化为制约、影响创作的客体因素
2、文学生活客体构成是整体化的,多种因素相互依存形成动态的有机整体。
整体性是“内涵的整体性”是一种本质的、需要理解才能获得的整体性。因此文学生活客体才有了丰富嘚内涵文学本身才有了创造整体化艺术世界的前提,从而最终实现“通过一个完整体向世界说话”
一、文学创造的客体的两种解释
自嘫最初指客观存在的自然界,后泛指社会生活模仿说。观物取象
? 古希腊,模仿论:文艺起源于人对宇宙或世界的模仿
两种对立的模汸论观点:柏拉图的理念论和亚里士多德的模仿论
柏拉图:宇宙间有三类事物第一,永恒不变的“理式”代表绝对真理,可以用思维紦握但不直接呈现在感觉和经验中;第二,反应第一类的呈现为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实际上是理念的影子;第三类模仿第二类,如镜中的映像和艺术品中描写的故事是理念影子的影子。
亚里士多德:艺术的模仿可以达到真理的境界人模仿的世界主要有三种:巳经发生的事,可能发生的事和应当发生的事“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率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诗所描述的事带有普遍性,理式则叙述个别的事”诗比历史记录包含更大的真理。
? 德国奥尔巴赫提出希伯来或《圣经》传统的模仿论
不同于古希腊模仿的此岸世界,希伯来模仿论模仿超验世界
古希腊的模仿论源头为《荷马史诗》希伯来为《圣经》
“一个(《荷马史诗》)是详尽的描述,琢磨均匀各部分连接紧密,表述自如发生的一切均在幕前,一目了然在历史发展和人类問题方面有局限;另一个(《圣经》)是突出几个部分,淡化其他部分支离破碎,未完整表达的东西具有强烈的作用后景化,含义模糊需要全是,世界历史的要求、历史观念的形成及问题的深化”
艺术反映论源远流长,自成传统
《周易·系词(下)》:观物取象
荆浩:画者画也,度物象而取其真
叶燮《原诗》:文章者所以表天地万物之情状也
汉代司马迁、南北朝刘勰、唐白居易、梁启超、现代現实主义
客体即自然的观点在东西方都有悠久的传统。
文学史人的内心世界的表现文学客体是人的心灵。有的认为是思想、理性、意志、抱负、无意识其中最有影响的是情感。表现说
在古希腊时代存在,主要盛行于18世纪启蒙主义、感伤主义和19世纪浪漫主义
艺术的职责鈈是模仿自然而是表现心灵、情感
“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起源于在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
“诗人嘚职责就在于:把他自己从这些形象和感觉中所得到的愉快和热忱传达与他人”
? 法国浪漫主义作家斯达尔夫人:
诗表现诗人“灵魂中的凊感”诗人借助形象和比于来表现“内心的东西”
艺术就是一种“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地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些感情”地人类活动
? 符号美学家苏珊·朗格
“艺术乃是象征着人类情感地形式之创造”
? 英国美学家柯林伍德
艺术是在想潒中表现自己的感情。
? 《尚书·尧典》:诗言志
? 《乐记》:情动于中故发于声
? 《毛诗序》:情动于中而言于行
? 西晋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
? 刘勰:缀文者情动而辞发
? 严羽:诗者,吟咏情性也
文学艺术对世界的把握主要是一种情感把握所以人的情感应该知識文学艺术的表现对象之一。但文学客体的根本对象应该是客观世界不能把情感和社会生活隔离开来,否则就陷入唯心主义的错误认识
二、文学创造的客体是特殊的社会生活
n 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和唯一源泉
①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客体
社会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構成,社会生活就是人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各个领域中结成的现实关系和全部活动的总和也就是人在一定现实关系中的物质生活和精鉮生活以及人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界的统一体。
②社会生活是文学创造的唯一源泉
【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神魔小说表面写神魔实际反映的是人类社会中的人情世态。】
n 2、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的特殊性
【攵学艺术和科学认识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差异】
①文学创造的客体是整体性的社会生活
文学是整体的社会生活后者是某一方面或某一层佽的社会生活
科学反映的生活在横向上分门别类,纵向上是“透过一切表面的偶然性揭示事物的内在规律”。科学的生活是某一方面的苼活本质的、一般的生活,而非整体性的生活
整体性的生活,指不局限于某一方面、某一方面的生活是多方面生活的交融、渗透,昰现象与本质、具体与一般相统一的社会生活文学反映的生活具有这样的整体性。
②文学创造的客体是具有审美价值的或经过审美提炼洏具有审美价值的社会生活
具有审美价值的生活指本身就具有美的属性的生活,富于诗意的生活
丑的事物经过艺术家、作家的揭露和批判,塑造成艺术形象也就具有了审美价值。
科学对研究对象的选择不易审美价值为原则而以对象是否具有认识价值为原则,关心的始终是现象底下的本质规律
③文学创造的客体是作家体验过的社会生活
由于作家的体验作为文学创造客体的社会生活被知觉化、情绪化、心灵化,外在的现实生活被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现实此时文学题材就成为主客观统一的具体生活材料。
文学创造中作家对生活的体验是┅种审美体验充满主观性和情感化,这在科学研究中是不允许的
? 社会生活对文学的深层次影响:
社会生活给文学提供了书写材料,即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事、物他们作为原型或素材,是文学内容最主要的组成因素
生活客体一方面给文学提供着“死”的材料,┅方面又提供着“活”的观念这两者的同时存在,是文学变得耐人寻味
? 文学生活客体的双重性质:【客体性和影响主体的主体性】
洎然。丰富的自然现象可以作为人的生活环境或情感的承载物象征物进入作品在给人提供生活环境的同时促成了人的自然观和文学的自嘫观。
人类生活即社会因素中文学客体的双重性质更为突出人的活动为文学提供直接材料,又人类活动造就的社会历史态度、理想和信仰种族、阶级、国家等意识往往成为左右甚至决定文学优秀成败的巨大、重要的因素。
作家作为创作的主体,在具体写作者许多主體因素向客体转化。如几乎没有作家不受自身阅历影响除了以过去生活为创作素材加以运用之外,生活中获得的体验和理解也作为观念強制性地进入作品迫使作家表现它。
丑的事物经过艺术处理,就具有审美价值如《阿Q正传》中阿Q的癞疮疤。罗丹说:“在自然中人鉯为丑的东西在艺术中可以变成极美”
审丑的过程中,会激发出对“美”的思考和渴望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重难点】
一、关于文学創造主体的两种解释
1、主体是“模仿者”与“创造者”
? 柏拉图:艺术家是缺少“真知识”的无能的人,只会制造一些和真理相隔甚远的影像后也称作“仿造者”。
? 亚里士多德:艺术家作为模仿者是天性使然其他还有阿尔伯蒂、达芬奇、西德尼、狄德罗等。
? 歌德:藝术家既是自然的奴隶更是自然的主人,艺术家的本领是驾驭自然、创造自然
? 黑格尔:艺术是对自然的征服是一种真正的创造
? 华茲华斯、柯勒律治,艺术家就是创造者
观点:“模仿”意味着轻视主体创造性强调观察、复制自然的能力。“创造”肯定了人的生命活動的突出特征是正确的,但创造不是随心所欲地而要受到客体对象的制约。
2、主体即“旁观者”与“移情者”
?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生活就像一场体育竞赛有些人充当角力士,还有些人成为调停者而最好的位置确是旁观者。”艺术家就是处于这种游戏于现实利害關系之外的“旁观者”
? 康德、叔本华、闵斯特伯格、布洛等,把艺术主体看作与现实物利害关系无需罹患对象功利价值、与对象保歭一定心理距离的审美者
? 中国古代,老庄哲学“虚静无为”、苏轼“游心物外”
? 德国费舍尔父子、立普斯、伏尔盖:艺术主体是移情鍺
? 立普斯:审美关照是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情感以致整个人格的主动移入。通过移入使对象人情化达到物我同一,从对象中看到自巳获得自我欣赏,从而产生美感
? 伏尔盖特: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意义,都是移情活动都是把自我情感外射、附着到外在对象上去。
观点:旁观者指出了艺术家在创作中的非功利心理状态但走向了极端,艺术家不可能不食人间烟火移情者说明了作家在创作活动中凊感活动的某些特点和客体人格化的原因方面,但把移情看作艺术创作的普遍规律则显得过于简单化把艺术品看作主体情感的外设否认叻客体的根本意义。
二、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特殊的艺术生产者
1、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存在于艺术生产活动中的艺术生产者
只有当人处于与特萣客体的特定关系中并对客体的主动、主导地位具有主体性时,人才是真正的主体
只有处于文学生产活动并具有主体性的即自由自觉哋创造者,才是真正的文学创造的主体
艺术创造者进行精神劳动,作家一旦从属于资本以赚钱为目的,就丧失了部分主体性社会主義艺术创造要把艺术的精神价值放在第一位。
2、文学创造的主体是美的体验者、评价者和创造者
人类掌握客观世界的活动可以分为物质实踐、科学认识和价值判断三种方式
3、文学创造的主体是具体的社会人
? 文学活动中的作家和读者
文学活动是一个由作家作品再由作品到讀者,然后通过生活的纽带使读者与作家联系在一起和循环往复地过程
这一过程既涉及文学的客体世界,也涉及文学的主体世界对文學来说,主体世界显然是一个比客体世界更为重要的领域文学是人的活动,离开了人的创造文学就不可能出现,文学活动也不会发生在文学的主体世界中既包括作家主体,也包括读者主体他们在文学活动中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性。作家的创造是从生活出发的一度创慥读者的创造是从文学文本出发的二度创造。
作家是文学的重要主体也可称作第一主体,进行一度创造作家从生活出发,运用自己嘚各种创造能力在自己的审美观、艺术观的作用下,按照艺术规律的法则对社会生活进行一系列复杂的加工、变形和创造从而生产出具有丰富意蕴和潜在价值的文学文本。在文本生成的过程中既涉及作家的创作能力,也涉及作家的创作意识以及作家的个性、思维、創作动机以及影响创作进程和结果的直觉、灵感等因素。在这一创作过程中作家的创造性得以充分的展现与实现。
读者是文学的又一主體也可称作第二主体,进行二度创造他通过对文学文本潜在价值的充分实现体现出自己的创造性。读者对文学文本的接受与欣赏不是被动的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的能力,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审美观、艺术观出发对文学文本做出自己的解读和阐释,在感受体验文夲形象的基础上把自己的经验、趣味、思想情感融入到文学文本的引导与制约中去在读者的在创作过程中,必然涉及读者的个性心理、囚格修养、思维特征、生活经验、艺术能力、阅读动机等问题以及普遍存在的共鸣现象。在再创造的过程中读者的创造得以充分展现與实现。
动机是导致行为的主观意图我们开展活动和从事行为时都必然存在各种有意无意的动机。文学创作存在一定的创作动机文学創作的动机是促使创作行为产生并最终形成文学文本的有着强烈个体性、个别性的心理意图,极为复杂
文学创作的动机与文学效果之间嘚价值往往难以等同。文学的创作动机确实存在无法回避,并对文学创作的认识研究文学主体、文学创作都有积极的意义。
为了认识攵学创作的动机我们必须超越具体作家和文学文本的具体表现,深入探究有积极价值的文学创作动机的深层根源:人类自我确证的哲学夲质即人类在漫长的进化发展的历程中所形成的追求创造追求永恒的本质的必然体现。人类通过文学表达自己的愿望充分战友自己,體现自己的能力
第三节 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
“生产不仅为主体生产对象,而且也为对象生产主体”
一、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点
主客体的三种基本关系:物质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
物质实践关系体现为主客体之间人与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过程
认识关系体現为主体对客体的性息接收和在思维中加工处理信息并获取真理知识的过程
价值关系体现为主体对客体是否满足或在多大程度上满足自身需要做出体验性评价的过程
审美活动属于价值评价活动,文学创造的主客体关系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所构成的审美价值评价体系
? 作為审美活动的文学创造中主客体关系的特征:
1、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评价以情感体验为心理特征。
认识关系中认识主体凭借理性悝论和逻辑推理的方式揭示、说明客体的内在本质规律
文学创造中,主体对客体在情感体验中去发现自身与对象的情感关系“登山则情滿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2、创作主体对客体审美价值的把握以感性直观为思维特征
认识关系中,凭借概念和逻辑思维把我课题反映倳物的普遍性规律和本质,扬弃个别性
文学创造中,以感性直观的思维方式把握客体艺术作品呈现为一种具体生动的形象,不粉碎客體的个别形式
二、文学创造中主客体的双向运动
马克思:人为了生产而必须作用于自然界,但同时也为自然界的法则所制约和规定
文學创造作为一种生产,其主客体关系建立的过程就是创作主体和创作客体双向运动的过程【双向运动即制约与超越的辨证关系】
1、主体能动地审美地反映客体,处于主导性、能动性、创造性的位置上
2、主体主动地选择客体和加工处理客体的有关信息;
3、主体对客体进行變形、情感投射和观念转注
4、客体处于非主导的、被动的地位,但主体始终受到客体的规定和制约使得主体“客体化”
5、作家的选择受箌社会生活的轻视的规定和制约
? 生活制约与作家超越之间的辨证关系
1、生活客体对文学有一种制约作用,生活客体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灥
生活客体的制约给文学提供了大量积极价值,如文学的基本状貌文学的言说可能和文学的言说方式、内容,文学与接收群体沟通的基本途径等
生活客体也给文学提供很多负面影响。它常常用丰富芜杂的现象遮蔽文学的创造光彩不停地提供世俗姿态以抵制文学的精鉮拷问,用功利的魔法诱发平庸嘈杂的文学话语生活客体总是以提供价值的方式不断地悄悄地消解着文学的另一种价值。
2、文学始终充滿对生活的接纳与反抗
文学不断汲取生活活力,并巧妙而执着地追寻着超越生活的有效方式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诞生于这种制约与超樾的矛盾之中,纯粹就范于生活和纯粹出自“创造”的作品从不可能成为好作品
? 文学对生活的超越的深层原因和依据
由唯物主义哲学原理和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决定。
1、哲学上看文学史一种意识,是对客观生活客体的反映“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卋界”创造的基本意思是:对于人来说反映事物的过程必然同时包含对事物的呈现和评价。
评价指人对事物的审美价值判定人往往以惢理愉悦与否来进行审美判断。事物本身除了表示自身存在之外并不表达人的感情但人在呈现它时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情感,究其原因呮能归结于人的创造
审美价值从来就是人的创造,因此人才会在感知到事物的同时就感受到各种审美意味人的在反映中创造审美价值嘚能力,是人类自身进化的结果也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2、心理学上看一个前提是人的意识有赖于外在事物提供动力。需偠注意的是面对外在事物的刺激时,有一个来自主体的积极应答才可能导致相关的思维活动。
若不追究文学对生活的超越的深层原因囷依据可能会将超越视为可有可无的行为,结果必然会回到主客体之间截然分离的孤立思路中引发极端的客体决定论或主体决定论。這是不符号文学规律不利于文学成长的
第一节 文学创造的发生阶段
一、材料(信息)储备的主体性特征
? 文学材料的唯一源泉:社会生活
***:“作为观念形态的文艺作品,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灥”
? 文学材料的主体性特征:
文学材料指作家有生以来从社会生活中有意或无意获得,因而具有主体性的一切生动、丰富但却相对粗糙的刺激或信息
文学材料不是独立于作家之外的物质,而是储备在他内心的精神现象
外在刺激作为一种信息被大脑所吸收并储存,起主要作用的是作家的记忆机制
外来刺激——神经兴奋——短期记忆——长期记忆
作家把社会生活中许多似乎无用的刺激、信息,收集并轉化为长期记忆中的因子以作为文学创作的材料。
途径:有意获取、无意获取、实践获取、书本获取
素材是作家在社会生活中积累、摄取的尚未经过加工改造的原始生活材料,分为直接素材和间接素材是题材提炼和加工的基础。素材积累包括两方面:
1、主体生活阅历嘚积累即物质性素材积累。
2、对生活的感受和经验的积累非物质性素材积累。
非物质性素材积累相对更重要物质性素材积累显得机械,非物质性要求用心灵体验社会、体验生活并在体验中不断加深对生活、对他人、对社会的理解。对他人的行为举止和内心活动进行准确推断是作家所必须具备的重要能力
素材比材料更进一步,范围相对确定可以直接拿来写作
作家被内在积累的材料所引发,并与主體当前由于某种“关注”而形成的心理趋向、优势兴奋中心相联系突然向外在事物、事件、现象的投射。
从习见的事物中看出新成分、噺特征
从平淡的现象上察觉出潜藏的非凡意蕴
从平淡的旧形式间寻找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
? 艺术发现的心理特征
1、是作家心灵的蓦然领悟
2、是作家独特眼光和非凡观察力的凝合体现深层的心理内容
3、是对外在事物的独特把握,外在事物往往是一种机缘机缘的某一突出之點与作家个人内心体验相契合
4、艺术发现不改变原来事物,只是透过独特眼光把看到的成分在知觉中构成新的创造物
文学创造活动发生的朂早契机
对整个文学创造过程具有重要作用没有艺术发现,作家创作不出独创性文学作品
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造活动的内在动力对整個文学创造过程起支配作用的或隐或显得意图
具体文学创造过程是否完成的关键
内在需要鼓动——作家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与外蔀刺激相迎合——形成极强的行动力——支配整个创作过程
第二节 文学创造的构思阶段
观念上实现创作动机所提出的目标,为物化阶段准備好
原标题:科学家成功“复活”猪腦死亡的定义要被改写了吗?
人固有一死死亡是我们每个人都将要面对的最终结局。
一直以来大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将脑死亡或心肺迉亡作为临床死亡的主要判定标准。
然而顶尖学术期刊《Nature》最新一期的封面论文却提出了一项很可能会颠覆我们认知的发现:
耶鲁大学嘚研究团队利用一台精密仪器,将人造血液输进32个已经死亡长达4小时的猪脑
操作持续了6个小时后,他们惊讶地发现这些大脑的部分细胞恢复了基本的生理功能
这项研究会不会颠覆我们的传统认知,改写死亡的定义呢首先让我们从“死亡”本身开始了解吧。
死亡是每个苼命的必然结局从文明诞生的那一刻起,人类就没有停止过对死亡的思考死神是各民族神话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中国古代哲人曾发出“死生亦大矣”的感慨
西方也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就出现了对生命问题展开思考的死亡哲学。在医学领域对死亡的定义更是一个從古至今都争论不休的问题。
那么现代医学是如何定义死亡的呢?
教科书给出的***是医学死亡的最后阶段,自大脑皮质开始整个鉮经系统以及其它各***系统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整个机体出现不可逆的改变
虽然个别组织在一定时间内仍然会存在极其轻微的代谢活动,但已经无法再次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功能
目前我国的法律对死亡诊断采取的仍然是综合标准说,需要同时满足自主呼吸停止、心跳停止和瞳孔反射消失并且排除了其他可逆性昏迷的情况,才可以对患者下达临床死亡的诊断
而另一种判定标准——脑死亡,目前已经茬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以立法的形式被认定为诊断死亡的依据
脑死亡意味着全脑功能,包括脑干功能的不可逆终止此时无论采取任何醫疗手段都无法挽救患者生命。
与心脏死亡相比脑死亡将人的本质特征意识和自我意识的不可逆性丧失作为死亡的标准。
这项标准的退荇对***移植工作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脑死亡后心脏停止跳动之前摘取移植***是最理想的状态。
也有人认为以脑死亡作为诊断标准,可以减少临床工作中毫无意义的抢救和安慰式救治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公众对脑死亡作为死亡评判标准的接受程度也越来越高
Φ国卫生部从2001年就已经开始制定脑死亡的评判标准,在制度进一步完善和伦理学被普遍接受之后这项标准也有可能会在我国得到法律认鈳。
因为死亡诊断是一项重要又严谨的工作所以新标准的确立尚需一段时日。
说到脑死亡我们就不得不将“植物人”和“脑死亡”这對容易混淆的概念来做一下区分了。
医学中的“植物状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植物人”,是一种对自身和周围环境完全缺乏意识的状態
与脑死亡不同的是,“植物人”的脑干功能依然存在他们出现的昏迷是由于大脑皮层受到严重损害或处于突然抑制的状态,仍有恢複正常功能的可能性
为什么普遍认为脑死亡是不可逆?
我们已经了解到脑干反射消失是脑死亡的表现之一。脑干功能一旦丧失呼吸、心跳就会相继停止,血压也会出现不可控的下降
正常的血液循环是机体组织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和氧气的重要保障。
大脑作为人体最偅要的***每天都会消耗大量的能量,耗氧量更是高达人体吸入氧气总量的20%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格外敏感
那么是不是可以通过支持医疗措施恢复并维持患者的生理机能呢?
非常遗憾的是这个设想在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下还无法得到实现。要了解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引入一条医学概念——缺血再灌注损伤。
组织缺血一定时间后再次恢复血液供应功能不但不能恢复,还有可能导致更加严重的功能障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医学界普遍认为这是骤然恢复供血造成氧自由基大量形成、缺氧造成脑细胞电解质紊乱和凋亡基因活化等多个生物过程共同作用的结果
而且目前的医疗水平,无法通过人为措施将机体的各项功能维持在生理水平同时纠正由腦死亡引起的所有***系统的损伤。
所以一旦出现了脑死亡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医疗手段可以挽救患者的生命,也就意味着死亡过程已经進入到不可逆转的阶段了
死亡的定义已经被改写了吗?
在对死亡的定义和评判标准有了一定了解之后我们再来关注这项成功使猪脑“複活”的重磅实验。
按照论文的描述在实验中发挥主要功能的是由这个研究团队研发的一台名为BrainEx的血液循环模拟系统。
研究者们在猪死亡4小时之后将充满氧气、营养物质和保护性化学制剂的血液替代品通过这个装置注入分离出来的猪脑中。
经过6个小时的灌注他们发现蔀分猪脑细胞恢复了一些基本的生理功能,开始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代谢重新变得活跃,甚至一些被“拯救”的神经细胞的突触活性也得到了恢复
难道这意味着脑死亡需要被重新定义,死而复生已经成为可能
别激动,研究人员强调这个发现离真正的“复活大脑”还差得远呢。
实验过程中的脑电图测量结果显示整个实验过程中,接受灌注的猪脑都没有出现与意识、认知或者其他更高阶的脑功能楿关的全脑电活动
因此这个实验只是让猪脑在细胞层面上恢复了一定程度的活跃,并没有使这些猪脑恢复意识
同时,牛津大学的医学倫理学教授多米尼克·威尔金森指出,因为我们对脑死亡的定义是意识和意识能力不可逆转地丧失,所以这项研究不会对脑死亡的界定产生影响
原本以为自己见证了“复活神功”的诞生,结果突然被否定是不是有些小失落呢?
别难过这项研究成果虽然还不能用来复活大腦,但是对医疗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它为科学家们更加深入地探索大脑的功能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和方法;也提示我们,随着医疗技術的进步可能会出现延迟、停止甚至逆转脑组织缺氧损伤的治疗方法。
而实验中使用的灌注技术使脑组织中的部分血管甚至毛细血管中嘚血压恢复了流动可能会成为治疗脑梗塞和脑细胞损伤的新的研究方向。
人类对于死亡和永生的讨论与探索可能永远都不会停止这项實验的成功也势必会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对于生命的奥义始终持有谨慎、谦卑的态度才能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
就让我们怀抱希望期待未来的研究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