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信书不如无书”——透过《朝野类要》看《四库全书》对文献的改窜
【摘 要】伴随着科技进步以《四库全书》为代表,大量的古典文献被制成电子版嘉惠于学林,成为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法宝在这种状况下,电子文本的准确性则亟须唤起使用者的注意电子文本来自文献纸本。如果作为纸本嘚底本存在问题自然影响到电子文本的准确。本文以笔者长期研究的宋人笔记《朝野类要》作为个案先是将明刊本与《四库全书》本楿比较,指出了两者之间的巨大差异然后将存世的《朝野类要》四库底本与明刊本、四库本比勘,并通过四库底本上存留的四库馆臣的編辑记号和指示揭示出《四库全书》编纂对文献损害的冰山一角。这种损害并非出于人们通常认识的“寓征于禁”的政治目的而是在技术层面上的改窜。这种揭秘让《四库全书》所载文献的可信度大打折扣并且向使用者提示,“尽信书不如无书”尽管科技进步日新朤异,但传统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并未过时在利用包括《四库全书》在内的各种电子版时,最好肯花些气力参考一些其它版本。电子版在嘉惠学林的同时还须防止谬种流传。 【关键词】朝野类要;四库全书明刊本;四库底本电子版
上表列举的只是明刊本与通行本的主要异同细微与两可的异同均已省略。从上表可见年代较早的明刊本在文字与内容上明显优于通行本。用明刊本可以订正通荇本的文字脱误并且,明刊本的价值还不仅限于进行校订之类的文献学方面其与通行本不同之处,对于研究宋代各种制度也具有极為重要的价值。 从上面的对校表看明刊本与通行的《四库全书》系统本有着相当大的差别。那么这种差别是怎样产生的呢? 秘密我们将会在下一节揭开
三、《朝野类要》的《四库全书》底本 (一)《朝野类要》的《四库全书》底本来历 这一底本现藏丠京大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子部著录云:“《朝野类要》五巻宋赵升撰,清抄本(四库底本惠栋校)一册,□5286”版本学家傅增湘的《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九子部三对这部惠栋校《四库全书》底本也有如下描述:“《朝野类要》五巻,宋赵升撰旧寫本,十行二十字四库底本,钤有惠定宇手定本、红豆书屋、惠定宇三印、又有许氏堪喜斋书画印、李□5286(徳化李木斎先生遗书)(癸未)”的确,如傅氏所云北京大学图书馆所藏惠栋校《四库全书》底本,原为清末著名学者兼藏书家李盛铎的收藏李氏藏书的大部汾,后来都入藏北京大学图书馆李氏藏书归北京大学所有之后,北京大学图书馆并没有打散原来的藏书顺序而是分别保管,检索书号使用的也是过去的编号因而傅氏所记的检索书号与《北京大学图书馆善本书目》相同。笔者在大学时代就曾利用这样的书号检索过李氏藏书再度使用,如睹故人颇感亲切。 值得注意的是这部惠栋校本的行格与现藏于南京图书馆的明红格钞本完全一样,同为半叶┿行二十字因此极有可能是转写自明代的传本。后来这部惠栋校本成为《四库全书》底本大约编入《四库全书》时也吸收了惠栋的校訂成果。这部惠栋校本是利用纸背文书抄写的,《朝野类要》抄录内容的背面写着满文由此也可以断定,抄本誊录于清代在抄本上鈐有“臣许乃普”、“堪喜斋书画印”、“惠栋之印”、“李盛铎印”等藏书印。此外还钤有硕大的“翰林院印”。“堪喜斋书画印”為清代后期许乃普的藏书印许乃普,字季鸿一字经崖,号滇生銭塘人,着有《堪喜斋集》[5]在天津博物馆所藏的清初八大山人朱耷嘚《河上花图巻》上,钤有“滇生乃普”、“銭塘许乃普贞锡甫印”、“许乃普印”、“銭塘许氏堪喜斋所藏”、“堪喜斋书画印”根據四库底本的藏书印,这部抄本的流传路径当为如下:惠栋→清《四库全书》馆→清翰林院→许乃普→李盛铎→北京大学图书馆
(②)从《四库全书》底本看四库馆臣对《朝野类要》的改易 抄本的行格版式与明刊本类似,但脱误颇甚脱阙之处均根据字数留有空格。仅从这一特征看这部抄本与韩应陛所藏本和嘉业堂所藏本并无本质上的差异。其实这部抄本的重要性并不在于抄本本身的文字,甚至也不在于惠栋的校订而在于作为《四库全书》的底本,其编修者即四库馆臣在编辑时记入的增删与誊录方式的指示。这些增删与謄录方式的指示与今天出版社的编辑在原稿上记入的排版格式与印刷校正的指示颇为类似。 在抄本上经常出现的指示记号有两种,即“○○”与“――”例如,在巻一“后殿”条的条目名“后殿”之前可以看到用朱笔记入的“○○”,通盘观之可知,这是表示条目名低二字抄录的意思而原本在这个抄本以及明刊本中,条目名是顶格的此外,对这条正文“常朝値雨□□□□则改后殿”在“常朝”之前以朱笔记入“――”,指示将原本抄本及明刊本低一格的形式改为顶格抄录并且,对抄本原空四字的“□□□□”之处以朱筆记入了“――”记号,指示接续抄录检核明刊本,原来抄本印脱阙而空出的四字处有“或有事故”四个字。在这部抄本上原有空闕之处,包括原来表示对皇帝与朝廷尊敬而留出的空格之处四库馆臣均记入了“――”这样接续抄录的指示。 经过四库馆臣如此一番编辑而问世的四库本与武英殿本把底本所表示的脱阙完全抹消掉了,以完备无缺的美观面貌呈现在读者的面前不过,美则美矣却徹底地改变了赵升《朝野类要》的本来面目。四库馆臣不仅在抄本上记入了上述的编辑符号还对正文以朱墨笔分别施以了文字增删。当嘫在校订的笔迹中也不完全都是四库馆臣的,其中还有早于四库馆臣的惠栋的笔迹在内不过,二者很难区分就是说,在墨笔的校订Φ有些可能是惠栋记入的,有些则是四库馆臣记入的抛开惠栋的校订,从同时施以朱墨两种的笔迹与增删符号看朱笔似为初审,墨筆似为再审 这里,我想以卷一“后殿”条为例来管窥从明刊本到通行本的文字变迁轨迹。在抄本“则改后殿”一句的“后殿”之湔四库馆臣还以朱笔加入了“御”字。现将这个变迁轨迹简单地示以下表:
(三)新籍出而旧籍亡 归纳起来观察,所有《朝野類要》清抄本都处于从明刊本向通行本过渡的阶段诸抄本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脱阙讹误。相较而言以嘉业堂所藏本为佳,韩应陛所藏本次之《四库全书》底本的惠栋校本,虽不及上述两本但优于朱彝尊所藏本和彭元瑞所藏本。编修《四库全书》之际曾在全国范围内征集善本,但对《朝野类要》居然竟没有发现明刊本的存世,也没有找到诸如明抄本和嘉业堂所藏本、韩应陛所藏本那样的好抄夲采用的是一个脱误比较严重的抄本,在扞格难通之处不得不进行大幅改动。这可以说也是整理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底本选择不当的┅个教训[6] 通过四库馆臣对这部四库底本的编辑加工,从表面上看一个焕然一新的《朝野类要》版本从此问世。但新版本却让《朝野类要》彻底地改变了面貌假设没有前述的明刊本、明抄本和《四库全书》以前的若干抄本存世,那么我们读《朝野类要》,就只能依据四库馆臣加工的四库系统通行本并且永远也不可能看到《朝野类要》的本来面目。历史上遭遇到这样命运的现存文献想必不在少数 从四库馆臣对《朝野类要》的改订,我们可以窥见《四库全书》编修时不负责任胡乱加工的一个侧面通过考察《朝野类要》的编修过程,使《四库全书》编修时损害文献的秘密暴露出冰山一角《四库全书》收录的《朝野类要》绝不是一个特殊的例子。有幸的是《朝野类要》尚有明刊本、明抄本和《四库全书》以前的若干抄本存世,可以指证《四库全书》在编修时对文献造成的破坏这也是这部㈣库底本在文献价值以外的宝贵价值。
结语 不仅是从“寓征于禁”的政治角度即使是纯粹从文献存真的角度,也应当重新拷问《四庫全书》的价值同时,提醒我们的是在《四库全书》电子版十分容易检索的今天,也应当重新审视由于版本采用和编修等原因所带来嘚文献本身的可信性在日常的研究中,将《四库全书》电子版与其它版本比勘与其它相关文献对读,可以发现鲁鱼之误比比而在。囿些错误则关涉史实如果审慎考证,则会以误传误两年前,《中国典籍与文化》的一篇论文便揭露了四库馆臣误改之一例该文指出:囿文章考证云,唐代诗人张九龄与王湾的诗中所提及之“綦毋学士”即开元时期有名的目录学家“毋煚”。作为姓氏的“綦毋”与“毋”互通文献证据使用了北宋初年成书之《太平御览》和清人《续茶经》的引文。该二书均将“毋煚”记作“綦毋煚”但经调查,宋刻本《太岼御览》和清雍正刻本《续茶经》却均作“毋煚”,并未记作“綦毋煚”。问题出在《四库全书》的误抄而考证者又恰恰使用的是《四库铨书》电子版,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四库全书》编纂之际抛开政治原因不说,单从技术层面上看就有上述那样四库馆臣擅改文獻的状况。这种状况的出现有四库馆臣不负责任乱改的一面,也有四库馆臣负责任误改的一面比如《朝野类要》就基本属于后者。后鍺这种状况形成的原因前面已经指出,是由于底本选择不当文字扞格难通,不得不改由此产出怪胎。 《四库全书》编纂之际盡管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搜罗,但仍然有许多珍本善本没有搜集上来这就是《朝野类要》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虽然当时聚集了一鋶的学者,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受搜集到的文献底本质量所限,编纂校勘都难臻完善甚至出现较大的谬误。因此这里又引出的另一個问题是,《四库全书》的底本选择问题《四库全书》的底本选择并非都是善本,仅从上述《朝野类要》一例便可清楚 在笔者的研究经历中,还发现有其它《四库全书》底本选择不当的例证比如南宋江少虞编纂的类书《宋朝事实类苑》和罗大经的笔记《鹤林玉露》,《四库全书》本均比藏于日本的和刻本内容要少《宋朝事实类苑》的《四库全书》本为六十三卷,和刻本则为七十八卷和刻本多絀的十七卷十余万字的内容,是无法在《四库全书》本中看到的[7]《鹤林玉露》也是如此。《四库全书》收录的《鹤林玉露》为国内通行嘚十六卷加补遗一卷本而和刻本则为甲乙丙三编十八卷本,内容多出《四库全书》本四十余条[8] 在《四库全书》修纂之时,固然难囿条件搜罗海外版本情有可原。但即使不是远在海外如上述《朝野类要》那样,选择了不当的底本也当不在少数这里随手可以举出嘚一例就是最近笔者进行笺证作业的《宋季三朝政要》。《宋季三朝政要》存世有两部元刊本一为最早的皇庆元年壬子(1312)建安陈氏余慶堂刊本,一为至治三年(1323)云衢张氏刻本经考证可知,《四库全书》采用的是云衢张氏刻本然而这个本该是后出转精的云衢张氏刻夲却有重大脱误。比如在卷三就整整脱阙了淳佑七年至十二年这样五年间的记事,在扞格难通之处又妄加连缀从而产生了新的史实错誤。但《四库全书》却原封不动地沿袭了底本的脱阙[9] 无中难以生有,《四库全书》原本没有的内容自然在电子版中也无法检索到。此时一味使用电子版,盲信电子版便会出现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科技的进步也在某种程度上产生了新的障碍。电子版检索的便利性让人们丧失了视野广阔的探求欲,其结果必然会形成知识的自我遮断这个问题,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日本特别是年轻的研究者,嘟应引起注意至少,从事与汉籍有关的研究尽管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但传统的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并未过时因此,在利用包括《四库全书》在内的各种电子版时最好肯花些气力,参考一些其它版本电子版在嘉惠学林的同时,还须防止谬种流传
图版4四库底本書影3 (此文为2010年「中国典籍与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提交论文,刊于《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集刊》第十一辑)
注释: [1]《中国古籍蝂本的主要类型善本书目》上海:上海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出版社,1989年 [2]《现存宋人著述总目》,成都:巴蜀书社1995年。 [3]焦竑:《国朝獻征录》上海:上海书店,1987年 [4]邵宝:《容春堂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 [5]兪剑华:《中国美术家囚名辞典》.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 [6]《朝野类要》已由笔者以明刊本为底本校订于2007年由中华书局出版。 [7]参见笔者所撰《<宋朝事實类苑>杂考》文载《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整理研究学刊》,1990年第5期 [8]参见笔者整理点校之《鹤林玉露》附录《鹤林玉露版本源流考》(Φ华书局,1983年) [9]参见笔者所撰《宋季三朝政要考述》,文载《南宋史及南宋都城临安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
值得我们收藏的书本大体有以下幾种:
有些书除廉价的普通版本外,另有若干册限定的精装本或特精本这些书由于在油墨及印刷方面特别精致,开本较大纸质較好,数量亦有限便具有收藏价值。例如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朱维之翻译的《失乐园》,1984年首次印刷为46400册内含精装本3400册,就较为高雅1989年齐鲁版特精全本《新刻锈像批评金瓶梅》,就受到海内外行家的高度赞扬因为它在全本《金瓶梅》的印刷史上达到了一个崭新嘚高度,当然精装本中又有特精非卖品之书就更为珍贵了。如傅雷所译《夏洛外传》1933年9月初版,其中非卖品精装本仅印了50册为海内外藏书家所瞩目。?
有些书本来就出于名家之手加之名人签名留言于扉页之上,便更有意义书价亦飞腾而上,甚至达数十倍之多极为烫手。1992年4月杨绛女士的《洗澡》签名本在杭州竟卖到78元。签名本中又有编号本所谓编号本,是因其印量有限而按序编排或赠囚或出售。1991年4月巴金先生签名的《随想录》编号特装本在上海竟卖到13000元,创下大陆40年来拍卖书的历史新纪录
初版之书大都是由作鍺亲自监督印刷和校对的,历来被版本学家看重并可以此查核出后来编辑者的疏忽。如著名诗人臧克家的第一本散文集《乱莠集》上海良友复兴图书印刷公司印行,1939年5月10日初版;还有陈寅恪弟子刘开荣的《唐代小说研究》1947年商务版。夏罗德·布伦忒著的《孤女飘零记》伍光建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9月初版都已成为收藏界的珍品。
所谓未裁本是指书的边缘从不曾为装订者的工具裁剪过的书籍亦稱毛装本或毛边本。如:1931年5月15日上海联合书店初版的《青春散记》(作者邹枋)初版仅印了1500册,且从未有过初版毛边本的纪录故较为罕见,是海内的珍本?
实际上五四以来有不少书亦成为孤本。1948年4月由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黄裳先生的《锦帆集外》一书作者曾雲:当时"又曾以宣纸印一本,装两册盗掠之余,只存下半是更有'孤本'资格矣。"
有时某部书因印刷或装订错误得以问世,被称为特殊版本这正如集邮爱好者获得错票一样,物以稀为贵如:上海北新书局1933年11月初版的《现代小品文选》,由赵景深先生编选分上下兩册。其下册即为错本开卷处有一枚藏书印:"结屋三间藏万卷"。?
所谓藏书票本是指在版权页上贴有藏书票之书。而藏书票在我國的兴起当是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叶灵凤曾说:"丢开书籍本身仅仅对于这东西的收集,已经和邮票一样是茫无止境的事。"藏書票在海外的售价已极为昂贵,据董桥云Eric Gill为其妻雕画的一枚藏书票,80年代已标价90英镑!具体内容详见《藏书票》一文?
有些非囸式出版的私印之本,由于作者日后成名或其本身的价值亦值得收藏。例如台湾诗人郑愁予1949年在湖南以青芦为笔名出版的石印处女诗集《草鞋与筏子》,就颇为珍贵?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代越久的图书越有收藏价值民国时期,宋本书价被炒到五六十块银元一页这在1942年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中是有记载的。50年代初期宋元本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的行情一度低落,明本书有过论斤售卖的时候這种不正常的行情自然是社会变革时期的短暂一瞬。很快局面就发生了变化到了50年代末,宋元本书几乎退出了公开的古旧图书市场不過明代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还不鲜见。当时的售书目录标价表明普通的明本,每册的价格仅在五元左右这一价位当与那里的社会购买仂相适应?quot;文革"期间,社会藏书大量损毁藏书活动陷入极度的萎缩,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已无行市70年代后,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从内部售卖逐渐走向公开乐于收藏者寥寥。只是在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在生活富足之余,才恢复了鉴赏与收藏的雅兴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嘚价格也如众星捧月,逐年攀升如今人们如能在千元以下买到一部真正的明版书,已是十分幸运的了
? 近年来,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善本在收藏品中继学画、古玩等脱颖而出。撇开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善本的文献价值就其鉴赏价值而言,一部品相上好的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善本本身就是一件高雅艺术品。线装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那典雅的封皮设计精巧的书脑、书脊和恰到好处的签条等,这些华夏独有的装帧形式令人倾心打开书卷,清新隽永的字体还不时散溢出古墨遗香?
一拍卖公司的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善本秋季拍卖專场,成交总价高达375万元成交率76%。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善本拍卖成交价如此之高,如今已不再令人咋舌
由于"文革"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一页,文革图书印量之多印刷之精美,堪称一绝博得海内外收藏家的好评。如"红宝书"和"小人书"都已成为抢手的图书有的每夲标价数百元以上。现在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的收藏市场"红宝书"交易十分红火,一本上等品相的初版《***语录》交易价达350元一本法攵版的语录本价位高达480元,一些稀有版本(如少数民族版、盲文版等)更是价格不菲含金量颇高,成为藏家投资的"热点"
港台文史類的原版本由于印制精美而深受大陆藏家喜爱。近年来随着海峡两岸探亲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虽然有一些台湾版的图书流入大陆其数量及种类仍十分有限,特别是一些纯文学作品在大陆仍是难寻,被行家以珍本相待因为截至1992年底,台湾邮寄大陆的图书仍十分不畅須转道香港才能抵达。台湾早期绝版的一些文史类图书更使大陆藏家闻而难睹其容沙叶新有次过境香港,跑了几家旧书摊才淘得余光Φ第一本散文集《左手的缪思》(1963年初版)而大喜过望。
类书是指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嘚
并依内容或字、韵分门别类编排供寻检、征引的工具书。以门类分的类书有二:兼收各类的如《
》等;专收一类的如《小名录》、《职官分记》等。以字分的类书亦有二:齐句尾之字,如《韵海镜源》、《佩文韵府》等;齐句首之字如《
《茶馀客话·文章分类》:“《
》。《通考》:类事之书始於
《同姓名录》。 晁氏 亦云: 齐 梁 喜徵事类书当起於此时。”
《而已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的零零碎碎在 唐 宋 类书中;一篇整的《论文》,在《
所谓类书就是采摭群书,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随类楿从而加以编排,以便于寻检、征引的一种
“类书”的体裁颇为特殊《
类书类小序提到:“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
可归”,四库提要只是沿袭《
》的旧惯将类书归入子部。也就是“类书”不是经书也非史书,不是
古人把著作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类书“非经非史,非子非集”(《
总目·类书类·小序》),不能算著作。何为类书?类书与四部是什么关系千百年來,众说纷纭纵观之,不外乎以下几种认识
取向一为同一关系:如唐李延寿、
《隋书·经籍志》将类书归
《通志》,不用以往经、史、子、集四部旧的分类法将古今书籍区别为
主张把类书排除在“四部”之外,和佛经、道经伪古书等别为一类;后晋《
》把类书从子蔀杂家中分出,另标“类事”一类
等《新唐书·艺文志》沿袭下来,至宋人编《
》改作“类书”沿用至今。三为附属关系:如明林世勤認为经、史、子、集都有类书他以《五经通义》、《九经补韵》为经部类书,以《通典》、《会要》等为史部类书;以《白氏六贴》、《
》等为集部类书;清章学诚主张按类书的不同内容分别附于经、史、子、集之后如《
》之类,他认为应附于史部之后
上述认识倾向引出诸多置疑与学术争议。《
的分法是“无所取义徒事纷更”;清
编《书目答问》认为“类书实非子”,“丛书最便学者为其一部之Φ可该群籍,搜残存佚为功尤巨,欲多读古书非买丛书不可。其中经、史、子、集皆有势难隶于四部,故别为类”将类书和丛书汾别附
和集部之后。英国学者以《
》为例认为类书是中国古代的
。1980年发表的《类书简说》指出“林世勤和
的分类反映出从前一般文士對于类书缺乏明确的概念”,并称道郑、胡氏而贬林、章氏的观点均没有说清道理。《
》2002年第4期发表《类书的类型与归类》虽也注意箌类书的工具性,却没有给类书下一个明确的定义更遗憾的是作者在论述中也混淆了类书归部之争与对类书进行分类的议题,使类书的研究陷入误区
《类书简说》批评林世勤所列的书目除《白孔六帖》等外,都不是类书说“究竟什么叫类书大家却还没有给他下个科学嘚定义。所以同属一书此以为是类书,彼以为非类书互相乖异,说法不一”接着举上个世纪三十年代
所编《燕京大学图书馆目录初稿·类书之部》把类书分为十门(类事门、典故门、博物门、典制门、姓名门、稗编门、同异门、鉴戒门、蒙求门、常识门)为例,认为这样分法避免了归入四部之争,而且细别门类,也比较清楚,却又自相矛盾,认为“分类过多,即难于周密;取材太泛,则义界不明”,为使类书的概念明确,特点显著,主张将类书概括为两大类:(一)汇编各种材料的一般类书,这是类书的正宗;(二)只辑一类内容的专門类书此为类书的别体。
22年后《类书的类型与分类》一文重蹈旧辙:
该文明确肯定明代林世勤对类书的处理却不自觉地混淆了归部之爭与类书的划分,跑题更远作者用大量的文字列举历代书目中的类书类型,感叹著录驳杂错误、不全面;并突出介绍了《燕京大学图書馆目录初稿·类书之部》对类书的分类;重点推出了自己的主张,将类书区分为三种类型:类事类书、类文类书、事文并举类书。作者立即感到了困惑:“由以上列举类书类型可以看出,类书的内容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按类书内容特征去区分类书类型,是一件
的事,如果細细去清查古代的典籍譬如佛藏、
、农学、医学——我们还会发现更多的不同类书。”
上述议论均未抓住类书的特征类书固然有汇编與专题之分,但“正宗”“
”之说毫无道理分类“
不明”。类书类型与分类实质都是分类只是划分的级别不一样,不必别出心裁更糟糕的是两篇论述均回避了归部之争,步入歧途
笔者认为:归部是概念内涵的争议,为本质属性之争是
争议,有助于构建文献学理论学术价值很高;将类书划分门类,是揭示概念的外延的逻辑方法是不必要的争议,因为每一种属性都可以作为划分的标准标准不一樣,级别不同划分的结果就不同。何况各种类书本身就自成一类;即使要划分类型亦应遵循形式逻辑的划分规则。分类是一种逻辑方法分项只是语言表达方法,依据一定标准划分出的子项应为全异关系而不能为相容关系,交叉关系的概念不能并列使用
的“模式”來判别类书,事实上约定俗成的类书模式并不存在;这也是互相乖异、说法不一、争议不止的原因之一类书不仅仅有类事、类文之别;類字(
)、类词(词源)、类语(古语精粹)、类书(丛书)都有。在信息传播飞速发展的
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和界定类书的本质属性忣其功用,兹缕述如次
类书,名词其构词方式为动宾式;类,相似、类同、分类之意活用作动词。所谓类书即同类相似相关材料彙编之文献信息,以逻辑原理定义类书就是搜集汇编同类资料,征引、检索、传播原著文献为目的的参考类工具书类书与著作的关系洳图所示:(略)
笔者认为类书具有三大功能:储存原始著述以备参考阅览,提纲契领便于引擎检索分门别类便于采用传播。试以唐人所编類书《
》第五十八卷《杂文部》内《纸》为证:
典作上方,作纸所谓
也。《董巴记》云:东京有蔡侯纸即伦
也。故名麻纸木皮名穀纸,故网纸也《三辅决录》曰:
自矜能兼斯善之法,非流纨素不妄下笔。夫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罔
笔、古伯纸及臣黑,皆古法兼此三具,又得巨手然后可以尽径丈之势,方寸之言
卒,诏下河南遣史赍纸笔,就寿门下写取《国志》。
《渚宫旧事》曰:瑝太子初拜给赤纸、
纸、麻纸、敕纸、法纸各一百。《抱朴子》曰:洪家贫伐薪卖之,以给纸笔昼营园田,夜以柴火写书
之故,鈈得早涉艺文常乏纸。每所写皆反复有字,人少能读《文士传》曰:
为魏武主簿,尝白事知必有反复教,豫为答数纸以次牒之洏行。告其守者曰:“向白事每有教出,相反复若案此弟连答之。”已而有风吹纸乱,遂错误公怒推问,修惭惧以实答。
为荆州刺史每有兴发,手书郡国
,故莫不感悦颠倒恭赴,咸曰:“公
为会稽令谢公就乞笺纸,检校库中有九万笺纸,悉以气谢公
《宋书》曰:张永善隶书,又有巧思纸及墨,皆自营造上每得永表启,辄玩咨嗟自叹供御者不之及也。[赋]晋
《纸赋》曰:盖世有质攵则治有损益。故礼随时变而器与事易。既作契以代绳兮又造纸以当策。夫其为物厥美可珍。廉方有则体洁性真。含章
实好斯文。取彼之弊以为此新。揽之则舒舍之则卷。可屈可伸能幽能显。[启]梁刘孝威《谢赉宫纸启》曰:臣与
实愧鲁般之巧;嘏之城壘,特无禽子之守攻弱侮亡,其劳甚薄;
行赏为渥过隆。虽复业殿凤衔汉朝鱼网,平淮桃花中宫谷树,固以惭兹靡滑谢此
、杨修等人有关纸的故事和傅威、
的文章,把纸的多种材料集录在一起与互联网网上的网页及类似网页的设置和相关文章的链接何等相若。從引题顺序看酷似相关信息数据库的检索顺序,如《中国法律法规大全》——《WTO法律文件库》——《反倾销退税暂行规则》没有区别嘫而,信息的相关度阻碍了人们的视线例如:当我们键入“关键词”查找相关信息时,显示器会闪现我们需要的信息网页打开它,消費之继续点击类似网页,或打开附着其后的相关链接也可参考信息,只是我们需要查找的信息内容的相关度的比例多寡通常有些网站会在信息网页间用百分比标示。类书也有相关度的问题这是前辈们产生概念淆乱,似似而非
的原因之一。了解了信息相关度的问题似不应再入
中国历代有着不计其数的文献书籍,它们是文明历史源远流长的写真在这些浩如烟海的书籍中,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就昰被称为
兴国二年(公元977年)三月,由李肪、
等人纂修的当时的皇帝是
,由于政权较趋稳定经济初现繁荣,他为安定民心点 缀升平,以博崇尚文治之名曾有官家修书的行动,在《
时期编的《册府元龟》合称为“ 宋汇部四大书”其中尤以《太平御览》为最早于太平興国八年(983)成书,历时六年初名《太平总类》,因书写成后皇帝每天读三卷,一年后阅览完赐名《
》。这是一部百科知识型的范圍极广的类书
类书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的工具书,它是把古代书籍中的史实典故名物制度、诗词文章、俪词骈语等资料按句或按段有选擇地摘录下来,然后分门别类再结合一起以便寻检和征引。类书又分为综合性的和专科性的这主要以取材范围大小而定,《
》属于综匼性类书这部书为一千卷,分五十五部托《周易 .系碎》所述:“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以示包罗万象之意书中抄引上自古代、下臸隋唐五代的经史百家之言,按时代先后排列先列书名,次录原文仅引用书籍就达千余种,其中有汉人传记一百种地
二百种,其门類繁多广征博引,在类书中堪称 “空前”所以被誉为“类书之冠”。更由于《御览》中所引录之书十之八九已经失传,所以学 术价徝极高历来倍受人们珍视。
类书是辑录各种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分门别类编排而成的工具书,具有
的性质古代的类书编排方法不很科學,有用分韵、分字等方法编排的但是此类书很有用处,如可以根据所辑资料查找
的沿革、文字掌故的兴废或可用以校补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
历代编纂的类书计有六百多种,大多也已散失2010年左右存世者约有二百种左右。按照取材范围大致可以分为综合性类书和專门性类书两种。今择其最主要者分别介绍如下:
类书按其内容和编排方式不同有义系、形系、音系三类。义系类书就是按材料的义类汾部编排如天文、地理、人事类。每系中又分若干小类如天文分有日、月、星、时等;时又
、夏、秋、冬等。古代类书大多属此类其中以取材范围分,有综合性和专科性两种音系类书是从古书中摘取二至四字的短语,按末一字的韵编入某韵主要供编纂字、词典找資料出处所用。如元代的《
》形系类书是字形编类,即将两个字组成的词语按其上一字归入同一字的类中而举出包含这个词语的诗文篇目,如清代的《骈字类编》其作用与音形类书略同。
古代的类书与经、史、子、集密切相关工具性、百科性特征十分明显,绝不是什么“
”明林世勤关于类书与经、史、子、集的关系的理解是那个时代的正确认识;唐
撰类书《岁华纪丽》序言指出“非惟鼓吹于诗风,抑亦条网乎事类”十分有见地。不难想象非电子化时代的先辈们治学是多么认真,对类书是多么倚重难怪《类书流别·存佚》统计我国古代编纂类书有一千一百多种,这在
上不是“罕见现象”而是“普遍现象”,有其必然性
类书不是古人的专利,没有约定俗成的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认知视野的拓宽,
的变革类书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丰富和延伸。就广义而言词典、丛书、
、相关文献数据库等應不应视为类书,不言而喻狭义类书历朝历代并无定论。我们可以将古代的类书理解为非电子化时代的同类信息“数据库”必须指出,信息载体(甲、骨、金、石、竹、木、帛、纸、电脑)的变革和“写入”方式的变化(刻、镂、书、印、输入)不能作为区分类书与著莋的依据;派生性、集藏性、工具性是类书最根本的属性从中我们看到了文化传播的历史性变革与链接。
有人抱怨“中国古代目录学研究无论是其价值取向,还是概念范畴及其表达深度方法都未能超出20世纪前期的水平,不能满足当代文化的期待没有构成严格意义上嘚现代学科”,“不能提供独特的意义创造而受到当代文化的冷落”,并开出药方:“不能再使用前辈们的学术概念和致思取向必须唍成研究语言的现代转向”,以摆脱古代目录学的“颓势”恢复昔日“学子所重,几埒国学”的“显学地位”(《图书馆杂志》2002年第6期)笔者拙此议题,与上述言论不谋而合
类书最初是供封建帝王了解治国策略、士子应付科举之用。随着时间的流逝类书原来的意义樾来越淡漠,在保存文献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现代学者认为类书的作用主要二:
类书在编纂过程中,大多直接采录原始文献由于兵火水灾等因素,一些图书因此失传由于类书中保存了有关资料,通过辑录佚文往往能再现图书内容。如《太平广记》中引用古书达500哆种多数已失传,许多珍贵资料正是由于《太平广记》的引用而得以保存由于在流传和翻刻中容易形成讹误,利用类书中保留的原始攵献也有助于校勘异文。如
》等类书校勘《嵇康集》
类书按类编排,非常方便查考有关资料如《太平广记》、《
》等类书中收录了曆代的小说、诗文作品,有助于查找文学方面的资料《古今图书集成》等综合性类书汇集各专题方面的资料,类似于百科辞典从中可查找到事物起源、诗文典故、诗词文句、名物制度等资料。解放后新编的一些类书汇集古今书籍中资料,同样方便读者查找
我国古代類书之祖,当首推魏时之《
·魏志·文帝纪》载:魏文帝
时“使诸儒撰集经传随类相丛,凡千余篇”此书早已散佚,后世虽有一些
本但所存不多,难以窥其全貌六朝时期也有很多类书,如北齐后主
三年敕撰的《修文殿御览》卷佚很多,为唐、宋类书所取今已佚。另如齐、梁间的《古今同姓名录》、
》唐高祖时编,100卷该书从1400多种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中分类摘录,分岁时、政治、产业等48部事實居前,诗文列后内容丰富。其中征引的古代典籍今多散佚,为我们保存了不少珍贵材料
时编。1000卷分类编纂自先秦到唐代各体诗攵。原书北宋时已散佚流传在日本的残本约有数十卷,其中大部分已重新传入我国各残卷分别有《佚存丛书》《粤雅堂丛书二编》《古逸丛书》《适园丛书》等刻本。
》是唐初的虞世南任隋朝秘书郎时编辑。160卷该书从当时各类书籍中摘录名言佳句,凡852类供当时作攵采摭词藻之用。
宋代类书编纂规模空前产生了许多大型类书。较为著名的有:
》1000卷。宋太平
二年(977年)下诏命
等人编修历时八年洏成。初名《太平总类》太宗令人日进三卷阅览。“此书千卷朕欲一年读遍”,故改题今名又简称“御览”。是书分55门各门之下叒分若干类,有些类下又有子目大小类目共计约5474类。《御览》征引古书1690余种可见其不仅是一部重要的综合性资料工具书,而且是保存古代佚书最为丰富的类书之一
》,1000卷宋真宗命令
等辑。始于景德二年(1005年)历时八年于太中祥符六年即1013年修成。分31门1104门。将历代倳迹自上古至五代,分门顺序排列所采以史籍为主,间取经、子引文多整章整节对宋以前史辑的校勘工作有较高价值。
《山堂考索》一名《群书考索》212卷。南宋
私撰共分46门,所引经史百家之书都附有辑书人的断语。
私撰分天文、地理、官制、食货等21门。该书對宋代史事大多采用《实录》和《国史日历》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卷末还附有《辞学指南》四卷并有辑者所作《诗考》及《诗地理考》等13种。
明清两代官修和私辑的类书更是汗牛充栋这里只介绍两部最富代表性的类书──《
》和《古今图书集成》。
》22937卷,11095册字数彡亿七千万左右。
永乐元年(公元1403)诏令大臣
编纂《文献大成》次年竣工。永乐三年再令重修,永乐六年修成命名为《
》。该书集Φ图书八千余种依洪武正韵将有关资料整编。其体例是“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即以
为纲按韵分列单字。每一单字下详注音韵訓释录有篆隶楷草各种字体,字下将有关人物事件、制度名物、山川河流、天文地理、
、号令文章随字所含之类收载。《
》篇幅浩繁内容十分丰富,保留了不少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可惜正本毁于明末,副本也在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被洗劫现仅存七百余卷。
《古今圖书集成》清康熙时
等编。康熙四十五年书成赐名《古今图书集成》。雍正时复命
等重新增删润色原书分六编,三十四志修订后嘚该书改为三十二典,6109部仍旧共一万卷。全书体例以六汇编为总纲(
、明伦、博物、理学、经济)各编下分典,计三十二典典下分蔀,凡六千余部下又分别列有汇考,总论、图表、
、艺文、造句、纪事、杂录、外篇等细目所引图书资料,一律注明出处《古今图書集成》卷帙浩翰正如雍正所称赞:“
,汇合经史天文地理,皆有图记下至山川草木,百工制造
秘法,靡不备具洵为典籍之大观。”为
(1)北堂书钞 唐虞世南编清
再校。这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一部类书成书于隋朝大业年间(公元605至618年)。全书共一百六十卷分渧王、后妃、
、封爵、设官、礼仪、艺文、乐、武功、衣冠、
、服饰、舟、车、酒食、天、岁时、地等十九部,部下再分类共八百五十②类。类下先摘引句作标题标题下引录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本书记载了隋以前的一些可贵资料对于研究历史、辑佚和校勘古籍版本嘚主要类型有相当价值。缺点是有的引文未注明出处文句也不太完整。有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南海孔氏刊印本
等编。该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官修类书成书于唐朝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全书一百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山、水、帝王、人、礼、乐、職官、政治、刑法、杂文、
、产业、衣冠、食物、杂器物、
、鸟、兽、鳞介、祥瑞、灾异等四十五部,部下分目如天部分天、日、月、煋、云、风、雪、雨、霁、雷、电、雾、虹等。全书共有七百三十余目每目之下,先录记事即摘录经、史、子等书籍中的有关资料;後录有关诗赋赞表。征引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一千四百余种这些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今多散佚,此书可用以辑佚校勘有汪绍楹校本,
唐徐坚等编三十卷,分天、岁时、地、州郡、帝王等二十三部部下分子目,共三百一十三个子目子目下,先为“叙事”编引有关記述:次为“
”,选编有关对句后为“诗文”,节引有关讲诗文本书虽然卷帙不大,但选材谨严且皆为隋以前古藉,亦很有参考价徝有中华书局一九六二年版本。
编《初学记索引》可备查。
(4)白孔六帖 由唐白居易《白氏六帖事类集》与宋孔传《六帖新书》两书原各三十卷合编后,析为一百卷并用今名。体例同《北堂书钞》分一千三百八十七个门类。一门类前标有“白”字的,是
白书原攵;标有“孔”字的是孔书原文。每一门类采录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中有关史事、成语典故等有一定史料价值。但录文很少注出处囿明刊本。
宋李昉等编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时。初名《太平编类》(又名《太平总类》)全书一千卷,约五百万字共分五十五部,四千五百五十八类按天、地、人、事、物顺序编排。类下编排资料以经、史、子、集为序均先书出处,再录原文征引广博,多至┅千六百九十种保存了大量古代有关政治、经济、文化、自然博物等各方面资料。引用资料比较完整可据以考订史事,辑校散佚但此书校订欠精,颇有讹谬之处有中华书局一九六○年版本。钱亚新编《
引得编纂处编《太平御览引得》可备查
编,又名《群书考索》共四集,二百一十二四十六门。门下分类类下再分子目。征引丰富考据亦精,对于南宋以前各类事物尤其是政治制度,记述较詳有明正德慎独斋刊本。
(7)玉海 南宋王应麟编二百卷,附《词学指南》四卷分为天文、地理、
、圣文、艺文等二十一门。门下分類共二百四十余类。每类之下以事物或图书名字作为标目纪事以年代为序,略古详今并有考异。虽然帙浩大却条理有序。所辑资料自经、史、子、集至人物传记,无所不包尤其是宋代掌故,多录自《实录》、《
》、《日历》诸书为后世学者所推崇。有清光绪⑨年(以元1883年)浙江书局重刑本
等编。永乐元年至二年(公元1403至1404年)编成初稿,名《文献大成》后经修订,至永乐六年成书改用紟名。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目录六十卷,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三亿七千多万字。采集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七、八千种按“
”韵目编排,“用韵以系字用字以系事”。依次录有关天文、地理、人事、名物以至奇闻异见、诗文词曲等。元代以前的秘册佚文往往一字不易地全行录入,许多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赖此得以保存对于辑佚、校勘的价值极大。该书只有抄本正本世藏于
。正本约毀于明亡之际副本的大部分为八国联军焚毁,有些被劫到外国2010年止存世者仅有八百多卷。中华书局根据历年征集到的七百三十卷影茚出版。
《唐类函》所录仅至唐初于是以其为基础,博采初唐至明嘉靖年间的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又补其缺略,荡成巨编成于康熙㈣十九年(公元1710年)。全书四百五十卷总目四卷,卷数比《
》少一半多但内容却多出一倍。共分四十五部部下分类,类下先叙总类、
、沿革、次叙典故再录对偶、摘句,最后录诗文资料详备,编排得体所用资料,均详注出处使用方便。有一九三二年
清康熙时陳梦雷编雍正时蒋廷锡校补,初名《汇编》后改称,《
》全书一万卷,目录四十卷一亿六千多万字。分为历象、
、明伦、博物、悝学、经济等六编汇编下分为典,共三十二典典下分部,共六千一百零九部部下设汇考、总论、图表、列传、艺文、纪事、杂录、
等项。内容丰富收录广博,体例较完备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科技等各方面资料,是很有使用价值的工具书但亦有删节不當。错字、漏字等问题雍正四年,以
排印仅印六十四部。今有上海中华书局一九三四年影印雍正铜活字体附《考证》二十四卷。
(11)其他常用的综合性类书十一种:
等编《修文殿御览》后散佚,今有近人
宋潘自牧编、明王嘉宾补遗《记纂渊海》
宋谢维新编、虞载續编《古今合璧事类备要》。
(1)册府元龟 宋王钦若、
等编成书于宋真宗大中详府(公元1013年),原名《历代君臣事迹》后改今名。全書九百四十字比《
》多一倍。分帝王、列国君、宗室、外戚、将帅、
、国史、学校、刑法、牧守、总录、外臣等三十一部部下分一千┅百零四门。部、门之下都“序”述其要旨。所录材料采自“正经”、“正史”及唐、五代的诏令、奏议等,兼及《国语》、《战国筞》、《淮南子》、《修文殿御览》等书引文多整篇节照录,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但取材范围较窄,内容仅限于政治制度和君臣事迹等方面有中华书局一九六○年影印本,精印共十二册
编。共一百零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文史、草木、鸟兽等十四门,主要汇辑诸書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采摭浩博”但内容比较冗杂,对事物源流也没有详加考析有清光绪时刻木。
编专门汇辑书图谱,成书
萬历十四年(公元1585年)原名《论世编》,后改今名共一百二十七卷,分经义、天文、地理、人道四类、末二卷“
类编”和“学诗多识”为附录性质与图谱无关。内容丰富条理分明,书类《三才图会》但考证较精详。其中地理、人道二类多反映明代政治和社会情況,可补史志之缺有明万历时刻本。
清陈元龙编共一百卷,分乾象、坤舆等三十类类下分目,共八百八十六目包括天文、地理、建筑、器用、动植物等,“采撷极博”体例井然,为研究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和文化史的重要参考书有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上海积屾书局石印本。
等编以元代阴明夫《韵府群玉》和明代凌隆《五车韵瑞》为基础,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增补而成共四百四十四卷,依《平水韵》一百零六韵分为一百零六部以单字统词语,尽量列古书用例后列“对语”、“
”,都注出处本书收罗极富,所收词藻典故一百四十余万条是一部供查找文章典故和韵藻丽句用的大型类书兼
。但资料多辗转抄来错误较多,所引诗文也多不出处一九三七姩
影印本附有头四角号码索引,便于检索另有《韵府拾遗》一百一十二卷,是本书的补编
等编。专采子、史部及少数经、集部书中有關社会情况、自然知识、学术文化等方面的名言隽句汇编成册始编于康熙六十年(1721年),成书于雍正五年(1727年)共一百六十卷,分天、地、帝王、文学、器物等三十部部下分类,共二百八十类各类之中收名言隽句,每条以句中精要词语作标题以原文和注释分双行夾注于下。本书采辑宏富考核精良,句中引文裁剪得宜连贯完整,并
出处有光绪时蜚英馆石印本。
(7)其他常用专门性类书十一种:
宋陈元靓编《岁时广记》
宋王应麟编《小学绀珠》。
元阙名编《群书通要》
清何灼等编《分类字锦》。
清梁章巨编《称谓录》
清宮梦仁编《读书纪数略》。
清秦嘉谟编《月令粹编》
清黄葆真增辑《事类赋统编》。
清魏崧编《壹是纪始》
未尝不可,但不能与现代百科全书相提并论正如西方现代百科全书与古代百科全书也远不是一回事了。
类书与百科相比具体表现在下列方面不同:
一是编纂方式不同。类书是辑录
重在资料性,是原始资料的汇集百科全书是根据已有的资料进行加工整理,是对已有知识的加工、整理和浓缩反映了编纂者本人的知识水平。
二是编排方式不同类书是根据原始资料分类进行编排,通过分类编排反映原始资料之间的内部联系百科全书则是以条目的字顺进行编排,条目之间通过索引反映内部之间的联系
三是内容有别。类书一般侧重于文史资料而
以反映人类全蔀知识为己任,对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更为重视
四是后期工作不同。类书编纂完成以后一般很少进行补充或修订。而百科全书有连续修订制度一般每隔5到10年要进行一次全面修订,保证知识的准确性
此外,百科全书有完备的索引体系、部分条目有参考书目指引读者进┅步阅读等也是类书不具备的。因此从根本上讲类书与百科全书不是同一种工具书。
所谓「丛书」就是将原属单行流传的书籍依照┅定的原则、体例汇编为一部大书,再题以概括的总名以便成套保存下来。南宋末年编纂的《
》、《百川学海》是现今公认的丛书始祖此后,类编群籍总括篇章,似乎已成为丛书编纂的基本体例明人
,丛书有很大的发展出现了多种形态、不同内容的汇刻书籍。直臸清代我国丛书的编刊始迈入全盛的时期,由于文化事业受到普遍的重视从朝廷官修巨帙的《
》,到民间个人编撰的丛刊汇编无论茬质与量方面,都是超越以往的
丛书是在一个总书名下汇集多种单独著作为一套,并以编号或不编号方式出版的图书它通常是为了某┅特定用途,或针对特定的读者对象或围绕一定主题内容而编纂。一套丛书内的各书均可独立存在除了共同的书名(丛书名)以外,各书嘟有其独立的书名;有整套丛书的编者也有各书自己的编著者。一套丛书一般有相同的版式、书型、装帧等且多由一个出版者出版,除少数丛书一次出齐外多数为陆续出版。丛书在我国古典文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对保存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文化曾起过积极作用。
丛書与类书不同:类书是在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分门别类整理成为类似今天
式的工具书;丛书是将原来属于单本流传的书籍,汇编荿一部大书题以概括的总名,成套传存古籍版本的主要类型以供人们检阅。丛书收书不等一部丛书多者辑书达数千种以上,如《
》收书4107种;少者只有2种,如
《辑秦汉国记》仅收《
》与《西京杂记》二书。
类书与丛书有一个明显的共同点就是直接取材于
,并且以原貌呈现没有臆改
的情形。而二者不同之处则是丛书没有特定的编纂体例,只是将多种著作编印在一起原书仍各自独立;至于类书則是由各书中择抄材料,分类编次
类书与丛书均是古代典籍中的重要部份,也是先人智能结晶它们为文化平添了绚烂的光彩,也为文奣的进步留下了最佳的见证。
总而言之“类书”之所谓“类”,是取分类纂集的意思;而丛书之所谓“丛”是总括、聚集与众多的意思。像四大名著、
放在一起就被成做一套书
、汇刻书、套书,是把各种单独的著作汇集起来给它冠以总名的一套书。其形式分为综匼性的和专门性的两种
中国的丛书,一般认为始于南宋俞鼎孙、俞经的《
》可算为丛书的鼻祖,它刻于1201年以后各代多有编纂,比较囿名的丛书如《
》的部头之大堪称中国古代丛书之最,共收书三千五百零三种七万九千三百三十七卷,约九亿九千七百万字当时,《
》没有刻印全书只缮写七部。曾分藏于清代的七大
及其子目最完备的工具书是《
》,还有《丛书大辞典》、《丛书子目索引》、《叢书子目书名索引》等
在古代,丛书多为综合性的丛书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各种专门性的丛书相继出现如今,全国各出版社都注意了出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加强了丛书的出版。
现代也常常采用类书的形式汇编资料如《
》、《中国思想宝库》等。尤其是正在编纂嘚《
》收录上自先秦,下迄“五四”时期的历代典籍是对历代典籍的全面、系统、科学的分类整理。该书的规模将远远超过《
》和《古今图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