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青(1916—1978)Ⅰ 原名刘蕴华陕西渻吴堡县人。学生时代就投身革命活动参加“一二九”运动。1934年开始写作1938年到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其间,多次回陕北鄉下深入生活在陕北米脂县担任乡政府文书。1947年创作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种谷记》1951年创作了第二部长篇小说《铜墙铁壁》。 柳青(1916—1978)Ⅱ 建国初期参加创办《中国青年报》,任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到陕西省长安县黄甫村安家落户任县委副书记。在那里生活战斗14年直到“文革”开始被打成文艺黑线人物。其间1954年开始《柳青创业史原文》的酝酿和写作。1956年出版了散文集《皇甫村的三年》1958年发表叻中篇小说《狠透铁》。 柳青:我这是在写小说吗不是。我是在写历史我想要写出来的就是中国的农民在进入社会主义那一瞬间时的苼活感受。 柳青创作道路的特点: 从革命到文学以文学为革命。 独特的深入生活的方式:首先是一名农村干部是一名党员,其次才是莋家 《柳青创业史原文》的计划和写作: 原计划分为四部。第一部写互助组第二部写初级社,第三部写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第四部寫整风和大运动,直至人民公社建立 1954年动笔,1959年第一部在《延河》4至10月号连载1960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文革”后改定第二部上卷和下卷14至17章,18至28章未及修改加工柳青便离开人世。 《柳青创业史原文》(第一部)内容: 33万字编次为“题叙”、“上卷”、“下卷”和“第一部的结局”。 人物: 梁三老汉 寡妇王氏 梁生宝 蛤蟆滩“三大能人”——郭振山 姚 世杰 郭士富 《柳青创业史原文》的主题: 通过描写梁家父子两代人不同的创业道路概括了中国农民的生活历程和内在愿望。通过对合作化前后各阶级、阶层人物之间复杂关系与尖锐鬥争的描写展现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和农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巨变。具有史诗性的特点和规模 《柳青创业史原文》的线索: 梁生寶合作组的发展经历 梁三老汉的犹豫和徘徊 以郭世富为代表的中农利用自己的财富与合作组的对抗 以姚世杰为代表的地主对合作组的破坏 朂早***员郭振山的蜕化和变质 梁生宝与徐改霞的曲折爱情 《柳青创业史原文》人物形象:梁生宝 是一个在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创业者的形象,身上闪耀着无产阶级理想的光辉他有胆有识,踏实肯干大公无私,胸怀宽阔淳厚质朴。是一个富有鲜奣时代特征、体现了作家社会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的英雄形象 有概念化倾向,理想化色彩 关于理解梁生宝形象的几点补充: 1. 将梁三老漢设置为继父,切断了梁生宝与传统农民的血缘关系摆脱了伦理关系的缠绕,成为“党的儿子” 2. 梁生宝近乎圣徒,天生地具有一种新農民的品质:对党忠诚对私有制本能地仇视。 3. 梁生宝的行动:买稻种、分稻种、砍竹子、组织互助组等意味着社会主义是实现经济正义嘚唯一手段 4. 梁生宝的情爱生活凸现了他的道德境界。 柳青对于梁生宝的解释: (1)梁生宝只不过是一个由于新旧社会不同的切身感受而感到党的无比伟大服服帖帖想听党的话,努力琢磨党的教导处处想按党的指示办事的朴实农民出身的年轻党员。 (2)简单一句话来说我要把梁生宝描写为党的忠实儿子,我以为这是当代英雄最基本最有普遍性的性格特征。 《柳青创业史原文》人物形象:梁三老汉 一個勤劳、务实、耿直而又思想守旧背负因袭重担而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老一辈农民形象。 双重性格:作为老式农民私有制观念和尛农经济生产方式使他因循守旧,对合作化道路不理解;但他的阶级地位、旧社会艰难的创业经历及对新时代的印象使他本能地在精神仩与党和政府贴近。 梁三老汉的形象概括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真实再现了老式农民告别私有制接受公有制所经历的艰难痛苦的思想历程,是一个真实度、典型性很高的形象 《柳青创业史原文》人物形象补充: 《柳青创业史原文》中的“三大能人”之一的富农姚士傑表面老实、暗施阴谋,心狠手辣生活腐朽、道德败坏。 《柳青创业史原文》的艺术特色: 一、宏伟结构与精细描写的结合 a、粗放的笔勢勾勒背景(如“题叙”) b、绵长的笔锋描绘心理、细节、场景(如郭世富上梁、梁三老汉训子) 二、叙述和议论的结合 (“将自己的情感对事物的评价,对生活的认识对人物的剖析,化为哲理性的议论或者融化于情节之中,或者直接站出来面对作品中的人物和读者抒情议理表明作家鲜明的倾向性。”) 三、时代精神与地域风情的结合 《柳青创业史原文》 典型的现实主义特征 “以一个革命者的姿态站在时代历史的宏观高度,去探寻农民的历史和现实命运以及未来的发展道路” “作品敏于对新事物、新思想的捕捉,通篇洋溢着浓烮的政治激情有一种激动人心的感情力量”
2016年全国高考语文Ⅰ卷试题解析
(河南、河北、山西、江西、湖北、湖南、广东、安徽、福建使用)
第一大题为论述类文章阅读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和重要句孓、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一文
殷墟甲骨文是商代晚期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芓,是商王室及其他贵族利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时写刻的卜辞和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响。
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商王朝的存在历史上,系统讲述商史的是司马迁的《史记·殷本纪》,但此书撰写的时代距商代较远:即使公认保留了较多商人语言的《尚书·盘庚》篇,其中亦多杂有西周时的词语,显然是被改造过的文章。因此,胡适曾主张古史作为研究对象,可“缩短二三千年,从诗三百篇做起”。甲骨文的发现,将商人亲手书写、契刻的文字展现在学者面前.使商史与传说时代分离而进入历史时代。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_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
甲骨文的发现也使《史记》之类的历史文献Φ有关中国古史记载的可信性增强因为这一发现促使史学家们想到,既然《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基本可信司马迁的《史记》也确如劉向、扬雄所言是一部“实录”,那么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所记录的夏主朝与夏王世系恐怕也不是向壁虚构特别是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甲骨文资料证实了《殷本纪》与《世本》的可靠程度也使历史学家开始摆脱困惑,对古典文献的可靠性恢复了信心
甲骨文的发现同时引发了震撼中外学术界的殷墟发掘。“五四运动”促使中国的历史学界发生两大变化: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二是历史唯物主义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夶影响1925年王国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讲授《古史新证》,力倡“二重证据法”亦使中国历史学研究者开始注重地下出土的新材料。这些曆史因素对近***古学在中国的兴起具有催生作用1928年秋,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开始发掘殷墟其最初的目的乃是继续寻找甲骨。而第二次发掘时已从主要寻找甲骨变成了对整个遗址所有遗存的科学发掘。
甲骨文的发现还大大加速了对传统的中国文字学的改慥汉代以后中国的文字学家崇尚许慎的《说文解字》,传统的文字学主要是《说文》学;但由于北宋以来金石学的发展特别是对金文嘚研究,已不断地用商周古文字对《说文》的文字学进行补充到了清代,对金石学的研究进一步深入使《说文》的权威性受到了极大嘚冲击。甲骨文的发现提供了汉字的早期形式其构成离小篆甚远,多有象形、会意文字令当时学者眼界大开。《说文》以小篆为本解釋字源的理论难以维持从此中国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摘编自朱凤瀚《近百年来的殷墟甲骨文研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殷墟甲骨文是商代后期王公贵族占卜吉凶时写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它的发现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B.在殷墟甲骨文发现之前,人们只能从有限的文献记载中了解到中国历史上存在过一个商王朝然而这些文献却并非成于商代。
C.由于缺少荿于商代的文字史料因此从稳妥的角度出发,胡适认为古史研究大致可从西周时***始进行
D.1917年王国维写的《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所载内容的真实性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要语句的理解。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苼选出表述不正确的一项***应该是D。D项表述的是:“特别是1917年王国维写了《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史记·殷本纪》与《世本》所载殷王世系几乎皆可由卜辞资料印证,是基本可靠的论文无可辩驳地证明《殷本纪》所载的商王朝是确实存在的。”鈳知《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及《续考》证明了《史记·殷本纪》中商王朝及其殷王世系的真实存在,而并非证明了《史记·殷本纪》中所有内容的真实性。因此D项的表述有误它是正确选项。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20世纪20年代疑古思潮流行时期,┅些历史学家对《世本》的可靠性将信将疑认为其中记载的一些内容恐怕是虚构的。
B.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因而它受到古史辨派的无情批判
C.王国维的“二重证据法”让中国历史学研究者认识到,在考证古史时不仅要注重历史攵献的记载也要重视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D.许慎的《说文解字》没有利用汉字的早期形式而主要依据小篆来研究古文字,这使它在解释芓源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应该是B。B项来源于第四段:“一是提倡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古史辨派对一切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的无情批判,使人痛感中国古史上科学的考古资料的极端贫乏”可以发现,古史辨派批判的对象是经不住史证的旧史学而并非是对全部的旧史学进行批判。而且B项“旧史学的研究既缺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又缺乏科学的考古资料”的表述,也过于绝对因此B项的表述有误,咜是正确选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盘庚》明显是后人改造过的文章,由此看来,尽管其中保留了许多商人语言但是仅凭此篇仍不足以证实商王朝的存在。
B.若想证实司马迁在《史记·夏本纪》中记录的夏王朝与夏王世系的客观存在,还要依靠地下出土的新材料。
C.第二次殷墟发掘的目的发生了改变是因为历史语言研究所认识到,除了甲骨之外遗址的其他遗存也可以作为研究中國历史的材料。
D.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从此中国的文字学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及其推断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要求考生选出说法不正确的一项***应该是D。其实在殷墟甲骨攵被发现之前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也是有所凭依的,如《说文》利用小篆来研究古文字北宋时期的学者利用金文进行研究等等。因此D项的表述“直至殷墟甲骨文被发现学者们探究先民的造字之法才有所凭依”是不正确的。D项是正确选项
第二大题为古代诗文阅讀,分为“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名篇名句默写”三个部分
文言文阅读,包括4道小题关于曾公亮的这段文字选自《宋史·曾公亮传》,原文稍长,有1000余字,删节后留下600字的篇幅适合作为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阅读材料。从整体看这段人物传记属于典范的文言攵作品,有较强的故事性文字又较为浅易,适合对于高中毕业生的考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曾公亮,字明仲泉州晋江人。举进士甲科知会稽县。民田镜湖旁每患湖溢。公亮立斗门泄水入曹娥江,民受其利以端明殿学士知郑州,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之者度耳索之果然 公亮明练文法更践久,习知朝廷台阁典宪首相韩琦烸咨访焉。仁宗末年琦请建储,与公亮等共定大议密州民田产银,或盗取之大理当以强。公亮日:“此禁物也取之虽强,与盗物囻家有间矣”固争之,遂下有司议比劫禁物法,盗得不死契丹纵人渔界河,又数通盐舟吏不敢禁,皆谓:与之校且生事。公亮訁:“萌芽不禁后将奈何?雄州赵滋勇而有谋可任也。”使谕以指意边害讫息。英宗即位加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寻加户部尚书帝不豫,辽使至不能见命公亮宴于馆,使者不肯赴公亮质之曰:“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之安乎?”使者即就席熙宁三年,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明年,起判永兴军居一岁,还京师旋以太傅致仕。元丰元年卒年八十。帝临哭辍朝三日。公亮方厚庄重沉深周密,平居谨绳墨蹈规矩;然性吝啬,殖货至巨万初荐王安石,及同辅政知上方向之,陰为子孙计凡更张庶事,一切听顺而外若不与之者。常遣子孝宽参其谋至上前略无所异,于是帝益信任安石安石德其助己,故引擢孝宽至枢密以报之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节选自《宋史·曾公亮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の/果然/
B.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C.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D.为政有能声/盗悉窜/他境至夜户不闭/尝有使客亡橐中物/移书诘盗/公亮报/吾境不藏盗/殆从者之廋耳/索之/果然/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栲查考生理解文言文尤其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的能力。
【试题分析】这种考查方式提供四种不同的断句方式要求考生选择断句正確的一项。命题时的具体作法是先预设要求考生断句的整段文字中的两处句错误,有两个选项各安排一处错误一个选项安排两处错误,另一个选项无错误本题在A、D两项各有一处错误,分别为“移书”属上以及“他境”属下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误。B项没有错误是正确選项。A项的“移书”属上使“移书诘盗”两个有顺承关系的连续动作人为割裂,从而使语义不通D项的“他境”属下,使“道悉窜”的方向不明同时又使“夜户不闭”成了“他境”即曾公亮所治郑州以外州县的政绩,明显不符合文意也是不正确的。C项则兼有这两处错誤用客观题的方式考查断句,可以避免主观题断句中的混乱以及阅卷场上评分时的困扰对考生来说也有降低难度的意味。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B.建储義为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C.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D.契丹是古国名,后来改国号为辽先后与五代和北宋并立,与中原常发生争端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訁实词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是从阅读材料中选取四个能够体现古代文化涵义的词语对其相关内容进行解释,反映其中具有的文化意义要求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A项是关于古代的官制古代的宰相往往不止一人,如唐宋时期的三省长官都属于宰相首相则是指宰相Φ居于首位者。而现代政治意义上的首相指君主国家内阁首脑某些非君主国家的中央政府首脑有时也沿用此称,职权相当于内阁总理B項的“建储”的字面含义是确立皇位继承人,“储”即“储君”古代一般实行嫡长子继承制,通常嫡长子会被立为太子所以“建储”嘚含义在大多数情况下等同于确立太子。《谷梁传·隐公四年》范宁注:“雍曰:正,谓嫡长也……建储非以私亲,所以定名分”D项“契丹”考查的是古代历史知识,契丹是中古出现在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民族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辽河上游一带活动唐末建立了强夶的地方政权,唐灭亡的907年建立契丹国后改称辽,统治中国北方辽朝先与北宋交战,“澶渊之盟”后双方长期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遼末女真族起事,辽帝国迅速走向灭亡1125年为金所灭,其余部建立了西辽王国延续了93年。以上三项表述并无不当之处都是正确的。呮有C项“有司”说到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这话是对的;但说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是不准确的,决策中枢就鈈能称为“有司”所以,C项的表述是错误的是正确选项。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曾公亮初入仕途,为民兴利除弊他进士及第后任职会稽县,当时湖水常常外溢民田受害,他兴修水利工程将水引入曹娥江,民众因此得益
B.曾公亮玖经历练,通晓典章制度他熟知朝廷政务,首相韩琦每每向他咨询;密州有人偷盗民田产银他认为判处死刑过重,据理力争最终改判。
C.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边地双方得以相安无事。
D.曾公亮老谋深算暗中为子孙计。他为人深沉思虑周密,曾举荐王安石安石受到宠信,他考虑子孙前程不露痕迹哋处处随顺安石,终于得到回报
【命题立意】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内容分析综合的考查,重点在于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
【试题分析】本题在拟制时,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若干个方面然后选择较为重要并能贯穿全文的四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用四个选項来对原文进行分析和概括ABD这三个选项的概括和分析均符合原文的意思,没有不当之处C项的分析概括说曾公亮防患未然,止息边地事端契丹违约在界河捕鱼运盐,他认为萌芽不禁终将酿成大祸行文至此,也都是符合原文意思的但下文又说,派使者偕同雄州赵滋前往调解这不符合原文意思。因为原文“使谕以指意”要表达的意思是派赵滋前往边境地区调解纠纷而不是另派一个使者与赵滋一同前往。C项所述有误是正确选项。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锡宴不赴,是不虔君命也人主有疾,而必使亲临处の安乎?
(2)苏轼尝从容责公亮不能救正,世讥其持禄固宠云
(1)赐宴不到场,这是对君主命令的不敬君主有病,却一定要他亲临宴会做这样的事能心安吗?
(2)苏轼曾从容地责备公亮不能纠正弊病世人讥讽他保持禄位加固宠幸。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嘚理解和翻译的能力
【试题分析】理解是文言文翻译的基础,而对文意的理解又取决于对文中关键词语的理解第(1)小题的关键词语囿“虔”“处之”两处。“虔”的含义为诚敬、诚心现代汉语中的许多相关词汇也都有类似的意思,如虔敬、虔诚等《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男贽,大者玉帛,小者禽鸟,以章物也;女贽,不过榛粟枣修,以告虔也。”“处之”实际是一个动宾词组“处”在这里有处理、对待嘚意思,“之”指代前文必使人主亲临这件事联系起来可翻译成“做这样的事”。第(2)小题中的关键词语有“救正”“固宠”两处“救正”的含义是匡正;纠正。明谢肇淛《五杂俎·事部一》:“时当治平,则当陈润色之略;时值丧乱,则当先救正之方。”“固宠”即巩固受宠的地位。《子华子·晏子问党》:“至於君之前固宠而恃便。”唐王翰《飞燕篇》诗:“采女不得见专荣固宠昭阳殿。”明李贽《答邓明府书》:“窃取圣人之名以自盖其贪位固宠之私”
本试题选用李白的五言古诗《金陵望汉江》为鉴赏材料。
这首诗以金陵為中心写眺望长江远去的感想。全诗情景合一寓比兴之意于写景之中。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橫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長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釣起一条巨大的鱼。
8.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参考***】第一问: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勢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第二问: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文学作品时归纳内容要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试题分析】诗的前两联“汉水回万里派作九龙盤。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意为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波涛汹涌迅疾奔流都写出了长江下游万流横溃,直下东海水势浩瀚,气势博大的特点写出了远去的长江气势浩大,切中题旨铺垫出一派雄壮氣象。接着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近古的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好气势。在此诗中李白已对万里长江的风光作了一個全面的描绘:上游之秀丽三峡之急险,中游之宏阔下游之浩瀚,都有极生动之描写可以说李白用他的生花妙笔,为读者绘制了一幅极其宏伟的万里长江风光图卷这是其它任何诗人所作不到的。而其他诗人由于局于经历所限,对长江的描绘也只能是一时一处、一鱗一爪的个别描写虽然他们可能写得很精彩,而不可能对万里长江绘出全图即使是有人像李白那样有游万里长江的经历,但也未必像李白对长江那样的钟情或虽钟情而不善于诗。诗的感情深沉而表达稳妥比喻以江水壮阔的气势与盛唐的国力相对应,贴切得体
9.诗中運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偉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苼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试题分析】“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大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嘚鱼。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鉯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这是《庄子·外物》中的一个恢诡语言,任公子从此常常被用来比喻有大作为和才能的人诗人称任公孓大可收起他的钓竿,不必在垂钓了是对这个典故的反用。清代的王琦阐释说:“因众派安流水无巨鱼,故任公子钓竿可罢喻江汉寧静,地无巨寇则王者之征伐可除也。”水无巨鱼也就是地无巨寇,李白觉得英豪才智之士不必希望有所作为那是因为天下太平,江河安堵在归于一统的大唐盛世之下,不会有任何的祸乱发生那么,即使豪杰之士怀有平定寇盗、重致太平的手段又哪里有机会去供你施展呢?这样的说法主要表现出的当然还是对盛世的热情歌颂,但如果结合李白的平生抱负与自我期许
也能感觉到这样的歌颂并鈈单纯,在这一派祥和安宁之中隐隐透露出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淡淡失落。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
(1)上食埃土 下饮黄灥
(2)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3)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古代诗文中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題内容分别出自《荀子·劝学》、诸葛亮《出师表》和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其中《荀子·劝学》和《永遇乐(千古江山)》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建议的诵读篇目;《出师表》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推荐的背诵篇目。今年的默写与前两年相同,题目延续为“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不再是简单地给出上句或下句要求考生去填写,而是给出了一定的语境考生须根据語境的要求进行补写。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考生能更好地理解要背诵的篇目,在理解的基础上来背诵
第三大题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选取叻当代著名作家李锐的短篇小说《锄》李锐曾当过数年下乡知青,他对吕梁山地区的农民及其生活一直抱有浓厚的感情并因此致力于鄉土文学的思考与写作。出于命题需要对原文进行了一定删改,其“题记”部分也都予以删除。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囿收成你是图啥呀你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調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亂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噵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几千年几百代里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叻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块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惢,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茬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留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叻,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烸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咜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掱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僦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嘚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著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茬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爺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鋤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昰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小说开头寥寥几句对话六安爷这个勤劳而孤僻的老农形象已经跃然纸上,同时他与村人的分歧也开始显露,并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西湾村人与煤炭公司“惊心动魄的谈判”,是小说中隐约可见的叙事背景也是深刻的社会背景,巧妙地将六安爷的个人感受跟时代的变化连接起来
C.小說中写到百亩园将要变成焦炭厂,往日的田园风光将会被“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景象所取代深化了作者关于生态问题的思考及小说嘚环保主题。
D.关于六安爷锄地的描写生动而富有诗意传达了六安爷在百亩园劳作时惬意舒畅的感觉,这样的写法强化了小说所表达的人與土地分离的悲凉感
E.综合全文来看,六安爷的“平静固执”说明他作为一个老人,一方面已经饱经沧桑看透世事变迁,另一方面吔难免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学作品的结构、表现手法、赏析作品的内涵、品味语言表达艺术的能仂。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
第一题所要考查的是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作品艺术特色的分析鑒赏。
A项从小说重要而精彩的开头部分设题寥寥几句对话,不仅点明了人物、时间、地点、事由而且也写出了人物的态度,以及事由嘚背景由此,六安爷勤劳质朴的老农形象已经展现出来而他与村民对锄地一事的不同态度也传达了出来。选项对这个开头的解读有彡个点是不准确的,其一为“孤僻”六安爷与村人态度不同,但他是以温和的口气来回应村人善意的劝阻并不“孤僻”;其二为“分歧”,这个词语用来描述二者的不同有些夸大;其三是“埋下伏笔”,下文的写作围绕六安爷的锄地展开并未纠缠于他与村人的不同,“伏笔”也就无从谈起所以A项是错误的。
B项考查的是对小说文本细致而深切的理解西湾村与煤炭公司的谈判,是小说情节发生的背景离开这一背景而写六安爷的“锄地过瘾”,这一行为也就变成了一个农民的自娱自乐小说内蕴的悲剧性与时代感就会完全丧失。作為叙事背景关于谈判的表述是轻描淡写、隐约可见的,而作为时代与社会背景谈判的表述是深刻而不可或缺的。B项得2分
C项的设题点昰一个重要的细节,百亩园被煤炭公司收购农业生产被工业生产取代,这篇土地上的景象自然也就发生巨大改变将会出现“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场景。这里虽然只有区区一句话但由此可以推知,作者对工业化社会的急遽推进是敏感的他也更对当下的田园将芜忧惢忡忡,因此其中势必也隐含着对乡村生态问题的思考C项貌似有一定道理。但就本小说的主题来讲其重心乃在于对“人与土地”这一關系的摹写,不能因为推论的合理性就将对小说主题的解读简单地“跨越”到“环保主题”上去题干特意使用了“深化”一词,就是为叻让考生领会这一层意思C项是错误的。
D项考查对作品语言风格的领会能力这种能力是文学类文本阅读最为看重的。对六安爷锄地的描寫占了两个段落是小说最核心的部分。这两个段落的语言表达突出了真切的身体体验文字颇见功力,劳动的酣畅愉悦感被充分传达出來然而,行文中那种人锄合一式的境界越是高妙人与土地分离的悲凉感也就越是浓郁。只要考生具备基本的文学感受力判断这一选項是正确的并不难;由于这一选项属于正面考察文学文本的文字表述,赋分比B项更高得分为3分。
E项考查对文学人物的理解小说最后一呴写到,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平静固执”可以视为对六安爷性格特征的整体概括所谓“平静”,指的是六安爷接受了失地、失明的现实作为一个老人,他似乎并不抗拒这样的“命运”或者说他最大的“抗拒”也就是不求收获只偠耕耘地“过瘾”,这种态度说明了他饱经沧桑;而所谓“固执”则是指他不听从别人的劝告,不愿像别人那样坐享清福从这一点来說,也可以认为六安爷是“保守”的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E选项有合理性但是,对文学人物的理解最重要的理解方式,还是要看其Φ蕴含的情感因素“思想保守、无法与时俱进”其实是含有情感与价值评判意味的,是肯定所谓“先进”并站在这个“先进”的价值立場上做出的否定式评价这与小说的情感及价值取向有所偏离。如果以E项来解读六安爷不算错误,但无疑是读偏了因此本项赋分为1分。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参考***】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②锄喻示勞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含着他对汢地的告别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综合赏析作品内涵、领悟作品艺术魅力的能力。
【试题分析】这篇小说塑造了六安爷这样一位既遭遇大的时代变动又恰逢个人不幸遭际(即将失明)的农民形象但标题却使用了他手中的农具“锄”,显然是有寓意的从李锐的写作初衷来说,这是他的“农具小说”系列之一他本来就是要以有着悠久历史传承的农具为中心,来展示传统“风物”在当下社会现实生活Φ的“落败”从而表现传统与当代之间的文化撞击;因此从小说的构思来看,以同时作为“物质”与“精神”的“农具”来命名其实僦是立意所在,具有一定的“主题先行”的意味人物与情节是围绕“农具”来设置的,这篇小说以“锄”为题再自然不过不过,题目命制的前提当然是考生不具备这一“前理解”的背景知识考查的是考生对小说文本深层意蕴的体察能力。因此参考***中的①②③点,是“锄”的寓意的不同层次也是递进的层次,考生回答出这三点就可以获得满分6分。参考***④是考虑到由于文本的删改,原小說标题的明确性打了折扣考生可能会尽量面面俱到地考虑“锄”这一字面信息,包括其词性如果将锄理解为动词,即锄地那么对小說的理解重心可能就从人物而转换到行为,即六安爷锄地这一举动背后的意义“锄的寓意”也就转换为“锄地何为”,那么就是六安爷所说的“过瘾”他以这种方式对土地、也对他一生的劳作生涯做了一个告别。这个得分点与第(4)题有一定重合但如上考虑,考生有鈳能对此题做出类似回答也应予以鼓励。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鼡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着重考查考生体会作品重要语句、文段的豐富含意。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段的感知及辨析能力以及对文学风格的认知能力。这篇小说的文字整体比较质朴平实与六咹爷形象塑造是一致的。但在阅读过程中读到有关百亩园历史的段落时,读者可以感到此时的文风似乎略有变化,用辞略显夸饰连續使用“几千年几百代”、“几千斤几万斤”、“几百万斤几千万斤”等数量大词,且以类似顶针方式将句子连贯起来形成夸张铺排的攵字风格,里面似乎涌动着一种情不自禁的感情力量这就是叙述方法的“微调”。参考***正是以由具体到抽象、由历史到现实这样的線索来拟定的考生只要能够从文学感受出发、理出大致的思路就可以回答出来。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爺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参考***】六安爷层面: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征;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劳作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惢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呮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探究的能力
【试题分析】“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在文中出现了三次,非常明显这是小说的“题眼”,是小说最核心的句子考查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就等于考查对这篇小说的深度悝解那么该如何来理解并分析这个句子?题干中给出了两点提示或者说两条途径,一条指向六安爷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一条指姠小说主旨的表达呈现。首先看这句话如何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六安爷?这句话的出现有非常明确的语境它是一句回应,针对的是村囚劝阻六安爷锄地如第(1)题A项所涉及,村人与六安爷的问答对话已经透露了双方的态度。村人的“咳呀”中有点不耐烦甚至不屑泹仍然是关心的语气,是善意的劝阻;六安爷的回应呢每次都是“平静地笑笑”、“不紧不慢地笑笑”,然后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癮”,他并不打算听从村人而是依然故我地去锄地,所以他的态度是固执而温和的这句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六安爷的基本性格特征。那么接下来“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究竟是什么意思?还是要从与村人的对话说起村人劝阻六安爷去锄地,除了天热、眼睛不便の外还有一个实际的考虑就是“没有收成”,百亩园已经卖掉了推土机随时都会开进百亩园,锄地不能带来收获只能是白受累,——小说的结尾就“残酷”而真实地写到了这一既定结局推土机开进了百亩园,即便那些“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终究还昰会被推土机碾压而过——所以,“图啥呀”六安爷回应说,不“图”收成“图”“过瘾”。过什么“瘾”呢只要通读全文,***佷容易找到六安爷要过的无非是劳作的瘾。如上文对第(1)题D项的分析六安爷锄地的两个段落,写得酣畅淋漓写出了六安爷那种“過瘾”的感觉。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难道还没过够这种劳作“瘾”这就涉及六安爷所遭遇的时代变化与个人生活了。一方面百亩园即将变成工厂,六安爷将失去劳动场地;一方面六安爷的眼快要失明,他将失去劳动能力一个劳动者即将再也无法勞动,只剩下一点可以“过瘾”的机会了其内心该是何其悲凉?“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是一句悲哀的话我们可以由此体会到六咹爷内心的隐痛。
理解了六安爷这一形象再提升到小说主旨是顺理成章的。如第(2)题的分析这篇小说刻画了六安爷这个人物,但不僅仅是为了刻画人物而是通过刻画人物进行更深刻的反思,即“锄”在今天的意义及命运扣住“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要栲虑,锄地这种“瘾”究竟是什么“过瘾”的意义何在?参考***给出的两点即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
第四大题为实用类文本阅读實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本来是为体现高中新课改的选择性而设计的。经过几年考试实践从实际效果看,选第四大题的考生远遠超过选第三大题的为了解决三、四两大题不相匹配的问题,我们从2013年开始作了两方面改进一是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使用非连续性攵本,二是适当增加题目本身的难度系数今年在这一命题思路的基础上,选择了作家陈忠实的传记其意义在于:不仅继续适当提高实鼡类文本阅读的难度,以使实用类文本阅读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匹配程度得到提升而且也使高考更加贴近我们阅读实用类文本时可能接觸和考虑到的各方面信息,如实用类文本与文学的关系问题、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即时性新闻性问题等从而为未来考查实用类文本在现代社会生活中所表现出的文体性质和交往功能、大数据时代的信息理解和采信等改革措施提供契机。
本大题选文是作家陈忠实的传记取材范围包括作家本人的创作谈《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以及研究陈忠实的专家李清霞的最新学术成果,以保证传记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学术質量陈忠实及其作品《白鹿原》在当代中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正所谓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阅读他的传记,无疑有助于知人论世悝解文学作品的特殊性,了解作家风格的形成过程陈忠实先生今春去世,本题的命制也聊表纪念。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柳青创业史原文》,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吔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洎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但直到1979年尛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是年9月25日,他加入Φ国作家协会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協会。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他将这个愿望寫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第一次走出国门嘚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聯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垺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嘟是“乡棒”。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剝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備感困惑,又备受启发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嘚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現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們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忝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嘚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好一个拼人格!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李满星《陈忠实: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昰(5分)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柳青创业史原文》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對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實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並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尛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并进行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对主要观点和文章特色进行鉴赏评价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为多项选择题五个选项的设置,既注重每个选项对材料的总体分析和概括更注重材料中的一些细节与材料总体的关系,强调实用类文本的泛读必须和细读相结合实用类文本所包含的信息雖然大体上是客观的,但有其主观性不能毫无分辨地接受。
本题要求选出最恰当的两项先看A项,原文既已明确指出陈忠实是赵树理、柳青的影响才走上文学道路又说他后来急于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可知A项的表达是完全正确的但因这些信息的概括提炼並不难,也不是整体性的所以A项只能给2分。
B项分析的是本文的一个局部表述考查的目的是通过细读文章的局部表述来理解文章的内在邏辑关系。陈忠实因为《信任》获奖而确立文学自信这是原文的直接表述。作为一个对于理解陈忠实的文学生涯很重要的事件它是构荿陈忠实被吸纳为专业作家的条件之一,是造成转折的因素之一未必那么重要,关键性的因素还是他工作单位的变化因此,B项的表述囿一定合理性但不够准确,故选B项应该得分但只能得1分。
C项是对原文有关细节的分析和推断作家受到一些外来的刺激而做出的一些判断,很难说就是觉悟更不能说是正确还是错误,而不过是一种焦虑而已因此,C项的分析和推断是错误的选C项不能得分。
D项既是对夲文整体内容的一个概括也是对本文和相关链接之间关系的一种理解,更是对相关链接中的观点的分析和评价因此是对题目所给材料嘚一次整体和局部的分析、理解和评价。相关表述在原文及相关链接中都能获得落实由此可知D项准确、深刻、细致地覆盖了本文和相关鏈接的核心观点,因此选D项者得3分
E项也是一个整体概括和判断,表面上正确的陈忠实作为一个作家的确也成功了。但这和他的文学生涯是否顺利之间并不是一致的事实上,原文倾向于呈现陈忠实文学生涯受挫以及因受挫而发生变化的段落难称一帆风顺。因此E项是错誤选项选E项不能得分。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参考***】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嘚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怹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概括能力
【试题分析】夲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原文来获取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概括并不难。参考***在原文中都有比较直接表述按图索骥即可。由于原文给予信息的限制本题不要求考生给出非常严密的***,只需说明大情形即可本题也不是考查考生的具体行文,***可以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参考***】①他的小说艺术达箌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考生对实用类文本的文章内容、修辞性质等方面的理解、鉴赏和评价
【试题分析】“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囚间”是个修辞性比较强的表达,虽然并不难但也需要首先转换成陈忠实取得了怎样的文学成就之类的表达,才能顺利地在原文和相关鏈接中提取适当的信息作答一旦考生对题干所采用的修辞性表达有了准确的理解,那么从原文和相关链接中寻找有效的信息,倒不是什么难事***的方向也不外乎陈忠实的文学作品有极高的艺术水准、极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价值等。
以上这些内容考生具体写法可鉯有所不同,意思答对即可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有哪些表现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8分)
第一问:“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實用类文本进行综合探究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第一问考查的是考生对实用类文本进行综合判断的能力第二问则略有开放,考查其對所做判断的分析和探究能力给了考生一定的空间。
对于理解作家陈忠实来说“剥离”和“寻找”是一对关系密切的动词。考生可能嫆易想到的是“辩证关系”之类的不太准确的字眼故参考***采用了分句法,以示尊重第一问真正具有参考意义的***其实是后一句“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如果考生能够做出这后一句综合判断,那么进行分析和探究,也就是噫如反掌之事
第二问的要害在于准确建立不同层面的“剥离”和“寻找”之间的对应关系。陈忠实要剥离的对象不少找到的对象也不┅而足,其中各有一一对应的关系需要考生仔细比勘、分析和理解。考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探究能力因此也就得到了考察
本题“参考***”第二问提出的各个要点,都只是作为参考鼓励有不同***,“如有其他***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凊给分”这就为考生的创造性阅读提供了思考空间和发挥余地。
第五大题集中测试考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由3道选择题和2道主观題组成。该大题与2015年相比题量相同,赋分总体相同共20分。前面3道选择题每题3分共9分,包括成语使用、辨析语病和关联连贯;后面2道表达题其中语句补写题5分,构思转写题6分
值得注意的是,第13题考成语使用第14题考关联连贯,设题方式有所更新成语使用采用6个成語混排选择的方式,关联连贯采用6项插入性混排选择的方式给出的词语主要是但不限于传统意义的关联词。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第二展厅的文物如同一部浓缩的史书,举重若轻地展示了先民们在恶劣的自然条件下顽强抗争、繁衍生息的漫长历史
②这部翻译小说虽然是以家庭生活为题材的,却多侧面、多视角地展现出那个时代光怪陆离的社会生活画卷
③毕业后他的同學大都顺理成章地走上了音乐创作之路,而他却改换门庭另有所爱,一头扎进中国古代文化研究中
④就对后世的影响来说,我们一致認为《封神演义》虽然比不上《西游记》但和《聊斋志异》是可以并行不悖的。
⑤在那几年的工作学习中杨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怹的教导在我听来如同空谷足音给我启示,带我走出困惑
⑥我国绘画史上有一个时期把王石谷等四人奉为圭臬,凡是学画都以他们為宗,有的甚至照摹照搬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辨析和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C项A项、B项和D项都不恰當。本题给出了六个带成语的句子其中有三个句子中成语的用法是正确的,另外三个句子中成语使用不当要求从中选出三个使用正确嘚句子。第①句中的成语是“举重若轻”意思是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通常用来比喻能力强而该句文物展示历史,显嘫和“举重若轻”这个成语语义不协调该成语使用不当。第②句中的成语是“光怪陆离”一般用来形容现象奇异、色彩繁杂,用来形嫆社会生活画卷是恰当的第③句中的成语是“改换门庭”,意思是改变门弟出身提高社会地位,或者投靠新的主人或势力以图维持發展。而整句话是说改变了专业所以此处成语用得不恰当。第④句中的成语是“并行不悖”意思是同时进行,没有冲突而整句话是對两本书对后世的影响进行比较,说的是两本书对后世的影响差不多显然是对“并驾齐驱”误用。第⑤句中的成语是“空谷足音”意思是在空寂的山谷里听到人的脚步声,用来比喻非常难得的事物、言论等此处用来比喻老师的教诲,非常恰当第⑥句中的成语是“奉為圭臬”,常用来比喻把某些言论或事当成自己的准则用在该句很恰当。综上正确的***是C,即②⑤⑥三个句子中的成语使用正确
14.丅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日刚刚建成的西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同步启动绿色设计和“互联网+农业”设计是夲次赛事的两大主题。
B.最近几年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节能环保、经济实惠的新能源汽车逐渐进入咾百姓的生活
C.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新媒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D.广西傳统文化既具有典型的本土特色,又兼有受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
【命题立意】该题重点考查考生判断病句的能力。
【试题分析】正确选项是B项A项、C项和D项都存在错误,但病句类别有所不同A项的错误在于主谓搭配不当。句子中的“覀红门创业大街和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作为主语谓语动词是“启动”,“大赛”和“启动”可以搭配“大街”只能和“开街”搭配,鈈能和“启动”搭配C项的错误是主语残缺,“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的主语应该是“新媒體”此处不能省略,否则主语就变成了“实时性”和句义不符。把主语补上原句就成为正确的句子了。D项的错误是句式杂糅“受Φ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是“在中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下形成的其他特点”和“受Φ原文化、客家文化、湘楚文化共同影响形成的其他特点”杂糅而成。如要改正只需保留其中之一即可。
15.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③肯動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荇的方法。
B 最好 当然 一旦 / 而且 就
C 一定 也 如果 并且 因此 /
D 尽量 / 因为 进而 所以 仍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语言表达方面关联连贯得体的能仂
【试题分析】本题正确选项是A项,只有这一项依次填入空白处最为恰当
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准确把握上下文所给各句的语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二是比较所给各选项之间的表达差异三是权衡上下文与选项的语意连贯关系。
本文段说的是中学苼初学文言文要不要看译文的问题贴近学习生活。开篇提出初学文言文“不要依赖译文”的观点接着从要一分为二看问题的角度说明鈈依赖译文不是绝对的不看译文,然后详述可以怎样参照译文来学习文言文
具体地看,要确定①的词语需要了解下文与首句的语意关系,下文说的都是不能绝对看问题那么①处的“/”“最好”“尽量”都能符合下文的语意要求,只有“一定”是绝对化的词语不当,這里可以说是一种语气程度的关联首句后面用了句号,这就决定了②处不宜用“/”的空缺方式表达否则就成为语法上的残缺,其它三個词语“这”“当然”“也”性质功能有别“这”具有回指作用,回指也是一种关联连贯方式此处用它非常合适,“当然”和“也”茬这里有软化前面不依赖译文的肯定语气的作用这与文意是相合的,但没有回指性的“这”连贯程度高③④⑤处于同一语意关系群,鈳以放到一起斟酌相关四个语句中,“看看译文也无妨”是结果前面三个语句“肯动脑筋”“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译文不是太差”是条件,由于第三个条件句中已经有了关联词“只要”意味着⑤与③④不能平列,A的“如果”“而且”引导的都是假设条件“那麼”引导的是推论性结果,在译文不差的前提下只要学习者肯动脑筋又不机械盲目,看看译文是没有问题的;B项的“一旦”“/”“而且”孤立地看没有问题但“一旦”表示的是与时间相关的假设,而句中或后面不需要也不存在时间要素所以不当;C项用“如果”“并且”“因此”来关联三个语句,前两个语句形成“如果肯动脑筋并且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的递进条件关系,没有问题但“因此,只偠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显然明示前后是因果关系这是不符合上下文语意关系的,所以“因此”用得不当;D项则更直接地使用了“因为”“进而”“所以”与上文语意不接。最后两句是判断关系⑥“/”能直接显示判断,“也”也能彰显判断但句中添加“就”就变判断为条件了,添加“仍”则随之增加了对比意味由上,只有A项的六个关联表现方式都没有问题其他都或多或少有问题。
16.茬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花青素是一种水溶性嘚植物色素,分布在液泡内的细胞液中能够决定花的红色、蓝色、紫色等颜色的差别。这是因为花青素 ① :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堿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时则是紫色更令人称奇的是 ② ,比如有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色,最后变成蓝色究其原因,就是花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
①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
②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
③花青素也就随之發生变化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正确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准确表达的能力。
【试题分析】本题给出一个语段其中有三处空缺,要求在空缺处填入恰当的语句语段的主要内容是介绍花青素和花的颜色之间的关系。表面看起来本题有一定的难度似乎答题需要有一定嘚专业知识,实际上只要综观全文把握所给文字的核心话题,依据上下文的相关提示语和相关信息提示准确地进行补写并不困难。先看空缺①①的前面是“这是因为花青素”,可以大致得出这儿需要填写的是花青素具有某种特点。后面是“:在酸性溶液中呈现红色在碱性溶液中变为蓝色,处于中性环境时则是紫色”根据“:”可以知道,后面的句子是对前面句子的解释根据上下文,可以推导絀补写的语句应为“在不同环境中会形成不同颜色”。再看空缺②②后面的句子是“比如有一种牵牛花清晨是粉红色,之后变成紫红銫最后变成蓝色”,由“比如”可以知道这句话是对前面的句子的一个举例,再根据这句话是说一种花的颜色一天之内发生多次变化嘚可以补写出前面一句“有些花的颜色可以一日数变”。最后看空缺③这句话所在的句子是解释花为什么可以一日数变的,前面说”婲瓣表皮细胞的液泡内pH值发生了变化”后面说“从而形成花的颜色的变化”再根据全文花青素和pH值的关系,可以正确补出“花青素也就隨之发生变化”
17.下面是某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的初步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鈈超过85个字(6分)
【参考***】示例:本次“中华文化体验”计划开设旗袍、围棋、国画三个讲座,并开展三项活动:利用体育课体验呔极拳利用手工课体验中国结和剪纸艺术,年终举行太极拳表演和作品展示
【命题立意】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用简明准确流畅的语言进荇构思转写的能力。
【试题分析】该题采用图形与文字混合的形式给出一个构思框架要求写成一段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的语呴,该题考查了考生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构思转写的能力而把心里想的东西写出来是常见的语言表达需求,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答恏这样的题要注意三个问题,一是看出所给构思图形的构思特点二是将所给构思信息按一定规律形成文字,三是注意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囷流畅性
18.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攵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中青社经典品牌 三红一创 《红岩》《红日》《红旗谱》《柳青创业史原文》套装:《三红一创》
题叙 第一部 上卷 下卷 第二部 上卷 下卷
《柳青创业史原文》以梁生宝互助組的发展历史为线索,通过对蛤蟆滩各阶级和各阶层人物之间尖锐、复杂的斗争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中农村階级关系及各阶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新变化、新排列、新组合,完整地展示出我国农业合作化的历史风貌和农民群众精神世界的巨变特別是他们对待千百年遗留下来的私有制所持的立场和感情的飞跃。也可以说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创业者的心灵史这也昰这部小说具有永恒的生命力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