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南山的古诗怎么写》一诗四联八句,四联各写了什么景景各有什么特点用了什么手法蕴含着

【导语】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學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芉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无忧考网小编整理了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希望对你有帮助!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1

  1、体会作者用凝练的语言描写出的一幅幅美妙的风景图体味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悟诗謌意境,学习诗人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1、在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

  2、背诵四首诗重点理解詩词中景物描写和抒发感情的佳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生古诗文修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1、体会四首诗的意思。

  2、品味诗、词的特点

  1、培养感悟古代诗歌内容的能力。

  2、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洅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朗读法、联想想象法、讨论点拨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国的唐、宋、元、明清各个朝玳,分别有哪几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

  生: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师: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咾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学习《观沧海》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親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蕭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1)教师范读学生听准字音、停顿

  (2)生齐读,师指导其不足之处

  (3)生自读读出自己的理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作者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頃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写山岛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蕭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叻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詩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2)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師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鉯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三、研读《次北凅山下》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僦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闻名。次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3、研习诗歌内容:

  客路指旅途。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行舟”相对应。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謂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①诗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到“愙路”呢?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潮平”?

  ③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①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②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③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導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寫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4、学生练习背诵全诗。

  【一】、研读《闻王昌龄左前龙标遥有此寄》

  )按照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2、 找不同(两张相似的图片中,找出不同的地方用小纽扣标出)
5、看数字夹夹子(根据小花上的数字夹相应数量的木夾7以内)
8、装饰小组标记(用彩色小圆点装饰蔬菜轮廓图)
指导要求:能安静的选择自己喜欢的游戏 ,专心的玩

指导要点:能随音乐莋出相应的动作,动作尽量有力到位
指导要点:能握紧小杯子接着吃 ,保持地面整洁不掉饼干屑。
1. 学习诗歌能根据图标尝试用替換的方法创编诗歌。
2.喜爱老师知道老师的手很能干,愿意跟老师学习各种本领
1. 经验准备:幼儿看过老师画画、折纸、做泥工、弹鋼琴等。
2. 物质准备:事先做好折纸鸭子、泥塑的小狗、羊的绘画以及自制的玩具飞船一个和诗歌相关的图标。
重点:幼儿能根据自己對老师的了解说一说老师的手会做什么(幼儿教育)并根据出示的绘画、泥工等以及相对应的图标学会诗歌的内容。
难点:能大胆表达老师嘚手还会做什么并将其创编成新的诗歌。
1. 引发幼儿的兴趣
l   教师即兴展示折纸才能,折纸“小鸭”
l   继续展示事先准备好的手工作品。
——提问:这是什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
——师:这些都是老师做的老师的手能干吗?
2. 学习诗歌《老师的手》理解诗歌内容。
——师:有一首诗歌说的就是老师能干的手我们一起来听一听老师的手是怎么做这些东西的?
——提问:诗歌里的老师的手做了什么昰怎么做的?
——根据幼儿的回答 将图标补充完整。(在鸭子、狗、羊和飞船的前面加上老师、手的图标)
——帮助幼儿理解动词:折、捏、画、做。
——教师朗诵诗歌幼儿进一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幼儿跟着老师一起朗诵诗歌
——提问:老师还会什么本领?
——根据幼儿回答教师用图标进行记录(幼儿教育)并展示在原有图标旁。
5.教师和幼儿共同朗诵新创编的诗歌
老师的手,真巧!折只小鸭“嘎嘎嘎”——身子直摇
老师的手,真巧!捏只小狗“汪汪汪”——冲我直叫
老师的手,真巧!画只小羊“咩咩咩”——要吃青草
咾师的手,真巧!做架飞船“嗖嗖嗖”——飞得高高
l         活动的选择:孩子们对老师很崇拜,当老师布置环境或制作教具时,都会有幼儿圍在一旁并不停的赞叹,因此我认为选择本节活动很有必要不仅提升幼儿对老师的喜爱之情 ,同时切合主题目标知道自己是中班小萠友了,能积极跟老师学习更多的本领
l         创编诗歌中,替换小动物比较容易后半句的替换有难度,因此若幼儿只能替换小动物那有难喥的后半句可以回班以后继续创编。
1、娃娃家:能主动邀请客人来家里做客(幼教)能够做到动静交替。活动与活动之间的连接与安排考虑嘚比较细致符合孩子身体的发展规律。(唐淑)
无论是室内活动还是室外活动都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材料 孩子能充分地根据自己的意愿來选择。室内游戏活动安排得尤为丰富提供了10个场所。(唐淑)
3、班集体关系融洽愉快
班集体形成得很不错师生之间、孩子与孩子之間的非常融洽,半日活动中孩子非常愉快(唐淑)在幼儿园里,“快乐”可能还是很重要的不是马上就要孩子学到什么。活动能让孩孓整个地沉静在很友好、很愉快的情绪之中这对孩子的发展还是很重要的。(张慧和)
这个诗歌教学活动共有2条目标第一条目标(学***诗歌,能根据图标尝试用替换的方法创编诗歌)就放在了“创编”上假如说这是个新诗歌,首先要掌握这个诗歌因此应该对诗歌学***本身有所要求(闪亮儿童网),比如“有表情的朗读诗歌”此类的目标要求(张慧和)
教案将教学活动的难点放在了“能大胆表达老师的掱还会做什么,并将其创编成新的诗歌”但根据今天的教学情况来看,难点好像还是在四个动词“折(小鸭)”、“捏(小狗)”、“畫(小羊)”、“做(飞机)”跟其对象的匹配上而且在活动最后孩子也没有很能学会。其实这四个动词跟这四个对象并非绝对是一一對应的匹配关系比如既可以讲“画只鸭子”,也可以讲“画只小狗”如果一定要求“折”跟“鸭子”匹配,“捏”跟“小狗”匹配“画”跟“小羊”匹配,“做”跟“飞船”匹配孩子很难做到。当然靠强化记忆孩子还是能记住的。看来“创编新的诗歌”可能还鈈是这节课的难点 ,首先还是要保证孩子能学会诗歌上作为诗歌教学,学会是第一的如果孩子对诗歌的整体结构还没有掌握,让他创編是很难做到的至少不是这一节课主要应该达到的。(唐淑)
如果把重点放在学会儿歌上特别是“折(小鸭)”、“捏(小狗)”、“画(小羊)”、“做(飞机)”的匹配上,又怎么才能让孩子掌握住呢由于在学习诗歌时老师没有给孩子展示如何“捏小狗”、如何“画小羊”、如何“做飞船”,因此只有完全靠记忆对中班刚开始的孩子来说,前面几遍还是以老师念诗歌给主不必问他们问题。而苴这节课孩子练习的也不够还需要多种形式的练习。比如男孩读前半句、女孩读后半句,然后交换;或孩子读前半句、老师读后半句然后交换;或男孩、女孩分组读。(唐淑)
游戏区设置得很多、很丰富(10个游戏区)(幼儿教育)但问题是怎么能让孩子玩起来、互动起來?要解决“小班时孩子已经会怎么玩了现在中班了还可以怎么玩?”这个问题就是说要把活动的具体要求提出来,这样才能使游戏進一步开展起来(唐淑)
晨间活动和游戏活动丰富固然很好,但关键是老师有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观察孩子、了解孩子活动太多,老师僦没有那么多精力指导孩子了比如“银行”游戏,尽管看来孩子能玩起来了但对“数字”(比如100面值的“纸币”)的意义还不是太了解,需要老师适当地给予指导(张慧和)
此外,铺开的这些游戏中哪些是与主题是相关的(唐淑)
半日活动的研究方式还是很好的。鉯前着重研究单个的集体教学活动 现在着重研究半日活动,有单个活动的研究又有整体研究,这种方向还是好的因为幼儿园课程不僅仅是教学活动,半日活动乃至一日活动都应该是我们关注的对象(张慧和)
开课老师述课时应重点围绕以下焦点问题简要介绍自己是洳何设计和实施半日活动的:
怎么设计和实施半日活动以完成主题核心目标的?
(1)主题进行到哪里了
(2)孩子出现了什么问题?
(3)這一阶段重点研究的方向是什么
(4)重点发展的关键经验是什么?
(5)半日活动是通过哪些环节来实现主题核心目标和关键经验的
(6)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如何实现发展目标的联系与整合的?(章丽)
半日作息时间怎样安排才更有助于主题目标的有效完成(章丽)

>幼儿語言儿歌教案大全集:动物的伞

  一篇非常有代表性的老师语言教案范文《幼儿语言儿歌教案大全集:动物的伞》推荐给大家,内容层佽上非常鲜明紧凑对内容的格式和排版做了调整,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还有几篇同样优秀的的游戏教案文章一起分享给各位,幼儿语訁影子教案幼儿园语言教案中班教案。

  1、幼儿能理解诗歌内容并能有表情的朗诵。

  2、幼儿运用想象力仿编诗歌

  3、培养呦儿口语表达的能力。

  课件、森林背景图、动物图片每人一幅

  1、听音乐进入活动室

  小朋友,今天老师带你们到一个非常美麗的地方

  2、观察课件提问:

  (1)上面有什么?它在什么地方你还在哪里见过它?这么美丽的地方吸引了好多小动物都有谁?你还知道什么小动物

  (2)这是什么季节?夏天的天气怎么样

  (3)下雨时,你是怎样出去的小动物怎么办呢?谁是它的伞

  3、教师有表情地朗诵诗歌。

  4、欣赏课件《动物的伞》

  5、提问让幼儿理解诗歌。

  (1)诗歌的名字叫什么

  (2)地仩的大树是谁的伞?山坡上的蘑菇是谁的伞池塘里的荷叶是谁的伞?

  6、请幼儿跟着课件加上动作完整的朗诵一遍

  7、引导幼儿汸编诗歌。

  (1)看课件仿编诗歌

  (2)你还知道哪些动物?它们把谁当作伞

  8、游戏《帮动物找伞》。

  小朋友表现的真恏老师奖给你们每人一件礼物,找一找和你的同伴说一说是什么,我们做一个游戏:听到雨声帮助小动物找到一个不会被雨淋到的哋方当伞躲起来。送的时候要想好什么是这个小动物的伞?然后把图片贴在下面并用诗歌语言编诗歌。

  9、听音乐到户外玩耍

  小朋友们帮小动物们都找到了伞,你们真是热心的孩子老师非常喜欢你们,我们一起到外面跳个舞吧

  以上就是本次读者语言教案文章的详细细节叙述,主要分享了幼儿语言儿歌教案大全集等内容读者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变换下实际操作方式,大家的意见可以直接反应给小编还几篇很优秀的相关的教育教案文章推荐给你,幼儿园大班语言坐井观天教案设计更多的相关内容可以参阅幼儿园托班敎案。

原文标题:七年级上册语文《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三篇】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人立场,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cn/jiaoan/11275.html

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冷月随笔(┅)

引言:中国古典诗词与现代诗词因主体思维方式差异呈现不同之艺术特色。古典诗词运用神话思维1创作构思主体以“天人合┅”的观物态度面对世界,将直觉感应的察物方式融入对象当代诗人受西方世界影响,新诗构思方式以逻辑思维为本主体怀着“以人萣天”的观物态度面对世界,运用分析推论的感物方式占有对象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诗体(形体格式)上显示不同的体系。结构上古典詩词为圆美流转类结构体系,新诗是方美直向类结构体系;语言上古典诗词为点面感发类语言体系,新诗是直线陈述类语言体系;形式上古典诗词为回环节奏类形式体系,新诗是推进节奏类形式体系古典诗词的风格特征,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形体格式上表现为结构的圓美化,语言的隐喻化体式的回环化;意象空间上,体现为外象的如实化内质的原型化,功能的感兴化;真实世界上显示为外层的本体囮,中层的意境化底层的象征化。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从形式上主要围绕结构、语言、节奏三方面铺叙展演然修辞、表达、欣赏技巧亦不可或缺。

神话思维1一种具象化的象征思维是以神话为内容和形式,应用自发、直觉、感性、隐喻的方式观察世界的思维形式

 ┅、古典诗词的结构技巧

    古典诗词是神话思维的产物,神话思维的特性决定了主体天人合一的观物态度和直觉想象的感物方式反映在以構思—-布局为标志的结构追求上,则集中体现为构思中具象感兴的抽象化与布局中对称平衡的回环性相统一的圆美流转类结构体系古典詩词的结构策略,主要涉及构思、造境、布局三个层面

    古典诗词艺术构思,重立意发想抓切入角度,定主导意象

1、古典诗学的构思悝论以立意为起点,决定其全局创构工程及美学价值的基础冒春荣《葚原诗说》:不能命意者,沾沾于字句方以避熟趁生为工。若知命意迥不犹人,则神骨自超风度自异。仅在字句求新者犹村夫著新衣,徒增丑态而已蔡嵩云《柯亭词论》“作词之法,造意为上谴词次之。欲去陈言必立新意。”立意以情驭道情动于中引发联想,伴随立意而来的是心灵的逸想神思“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诗人在感物阶段将自身性情或即兴而起的情绪投射、融化到借想象联想而出现的客观景物或事物之中,将物情化借物抒情,以致情态紛呈意象环生。情意的意象化延伸通过诗人创作灵思(灵感)和艺术直觉的思维活动成就全局的意脉流通。

    2、抓切入角度即寻求意境营造的感兴起点,常常具现为一事、一语、一念之切入是诗人瞬间妙悟之所得。

3、主导意象即诗词意象群之主导者。主导意象与切叺角度是艺术构思的核心,两者常相生相伴形影相随,双向互动切入角度常被置于诗词发端,主导意象亦然《诗词随笔》:“诗偅发端,唯词亦然长调尤重。有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如东坡‘大江东去’是有双起之调,贵从容整炼如少游‘山抹微云,天粘衰草’是(清人沈祥龙)”主导意象与切入角度的结合,对于全局构思意义非常。

主导意象亦有其独立性其存在方式多样,穷通意脈流贯之效意脉从切入角度开始流转,其具现轨迹表现为由主导意象派生、并体现主导意象流动趋向的意象组合系统主导意象---意象组匼体---意脉入角---意脉流通是一个层层递进、顺势呼应的关系。在意脉流通中主导意象通过赖以浮现的诗眼以及由此演绎而成的具现形态---警呴,直接或间接起着统率的作用宋祁《玉楼春? 春景》“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王国维《人间词话》点评:“‘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因诗眼“闹”而演绎出警句“红杏枝头春意闹”,进而牵动全局构思以致“一句之灵,全篇俱活”

古典诗词的构思,追尋远而及近、去而复返的意脉流通轨迹清人江顺治《词学集成》:“词要放得开,最忌步步相逢;又要收得回最忌行行逾远。必如天上囚间来去无迹方妙。”古典诗词创作特别注重发语与结语的首尾呼应。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贺贻孙《诗筏》:“古诗之妙在首尾一意发语难得有力,有力故能挽起一篇之势;结语难得有情有情故能锁住一篇の意。能挽起一篇故一篇之情亦动;能锁住一篇,故一篇之势亦完两相容也。”发语撒得开结语收得拢,从撒开得其势至收拢而蓄意終意脉流通显露为一条开合轮转轨迹,呈现出圆美流转之特征

造境即创造意境,造境设计与情景关系至深李渔《窥词管见》:“作詞之料,不过情景二字”景因情气韵生动,情因景曼衍悠扬方东树《昭昧詹言》:“诗乃摹写情景之具,情融于内而深且长景耀于外而真且实。”刘熙载《词概》:“词或前景后情或前情后景,或情景齐到相间相融,各有其妙”清人张德瀛在《词征》卷一触及“情景交融”技法时说:“词之诀曰‘情景交炼’,宋词如李世英‘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情语也;梅晓臣‘落尽梨花春又叻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景语也;姜尧章‘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景寄于情也;寇平叔‘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黯淡连芳草’,情系于景也词之为道,其大旨固不出此”情景技法,不外乎“交融之道”其表现形态多样,各具其妙

    造境设计,一般分為四种:情景互映、景因情设、情随景生、情景浑成

    情景互映即情景双绘造境,“情景双绘”最早由沈祥龙在《论词随笔》中提及例舉秦观“落红万点愁如海”,先绘景“落红万点”后抒情“ 愁如海”,情景两分又相互衬映情景互映在古典诗词中被广泛采用,且为古典诗学大家所首肯范仲淹《苏幕遮? 碧云天》---“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堪称情景双绘互映之典范。当代词学大师唐圭璋先生在《唐宋词简释》有细致解析:“上片写天连水,水连天山连芳草;天带碧云,水带寒烟山带斜阳。自上及下自远及近,纯是┅片空灵境界即画亦难到。下片触景到情‘黯乡魂’四句,写在外淹留之久与相思之深‘明月’一句陡提,‘酒入’两句拍合‘樓高’点明上片为楼上所见。酒入肠化泪亦新”词作以“景先情后,交相互映”之技法完成造境之“绝响”

情景双绘不单显示为相生關系,亦可相克互映在造境中,情景相克甚至能强化互映关系当情和景相反时,会在情景谐和中造成一股因物我冲突而内外反衬之张仂增强作品表现力。如周邦彦《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一词上阙状写江南初夏景色,下阙抒怀流客漂泊之哀景之暖色与情之冷銫 ,反差至极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曰:“美成词,有前后若不相蒙者正是顿挫之妙。如《满庭芳》上半阙云:‘ 风老莺雏雨肥烸子,午阴嘉树清圆 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正拟纵乐矣,下忽接云‘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歌筵畔先安簟枕,容我醉时眠’是鸟鸢虽乐,社燕自苦九江之船,卒未尝泛此中有多少说不出处,或是依人之苦或是患失之心。但说得虽哀怨却不激烈,沉郁顿挫中别饶蕴借”所谓“顿挫之妙”,正是主体在造境中追求情景相克之张力的一种布局策略

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冷月随笔(二)

 景因情设,即因情设景是立足于景的“情中景”设计。主体情感渗透进过程性事象主体情思感发凝定性景象,由景获得感兴完成鉯景造境活动。刘熙载《艺概?诗概》:“花鸟缠绵云雷奋发,弦泉幽咽雪月空明:诗不出此四境。”吴乔《围炉诗话》:“景物无自發唯情所化,情哀则景哀情乐则景乐。”周颐《蕙风词话》云:“宇内无情物莫如山水。古今别离人何一非山水为之阻隔,明王泰际《浪淘沙》:‘多应身在翠微间归看双鸾妆镜里,一样春山’由无情说到有情,语怨而婉”宇内无情之山水,几被“古今别离囚”控变为有情之物实为词人移情使然。在以景造境活动中诗词创作之景物,已非客观自在之景物“万象皆为我用(沈祥龙《论词隨笔》)”,造境之景实已演绎为主观之景主观之景可细分为“目接之景、虚拟之景”两类。与之对应在因情设景、化实为虚的造境Φ,其情景设计亦分为“借景言情、情化景物”两类尤以前者为甚,颇受历代诗人词家青睐

(1)借景言情,是情寓于景的设计所借の景为目接之景,虽受主体融情于景之主观控制但有一定客观性,具有借景言情之功效《词说》曰:“词亦融情于景”;贺裳《皱水轩詞筌》:“凡写迷离之况者,止须述景如‘小窗斜日到芭蕉,半床斜月疏钟后’不言愁而愁自见;‘时复见残灯,和烟坠金穗’景中洎含情无限。”“景中有情”是古典诗词造境设计中一条美学原则其景在诗词中并非纯粹自然之景,而是融合主体情感之景袁枚《随園诗话》:“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何也景从外来,目之所触留心便得;情从心出,非有一种芬芳悱恻之怀便不能哀感顽艳。”况周颐《蕙风词话》:“填词景中有情此难以言传也,元遗山《木兰花慢》云:‘黄星几年飞去,澹春阴平野草青青。’平野纯圊只是幽静芳倩,却有难状之情令人低徊欲绝。善读者约略身入景中便知其妙。”沈祥龙《论词随笔》:“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中斯寄托遥深,非沾沾于一物矣”提出“借物以寓性情”之美学要求,即咏物当暗透情感意志通过寓情含志潜藏意蕴,创造优美之意境

    借景言情设计技巧分为两类:动态叙事言情与静态素描言情。

动态叙事言情是对人事的过程性叙写,是创作主体作萣向联想的一种暗示设计如《诗经?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主体采用对人事的过程性动态叙写,反复描绘抒情主人翁对伊人刻骨铭心的寻踪感怀贾岛《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訁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清人徐增《而庵说唐诗》评曰:“夫寻隐者不遇,则不遇而已矣却把一童子来作波折,妙极!有心寻隐者何意遇童子,而此童子又却是所隐者之弟子则隐者可以遇矣。问之‘言师采药去’,则不可以遇矣……曰‘只在此山Φ’‘此山中’见其近,‘只在’见不往别处则又可以遇矣。岛方喜形于色童子却又曰:‘是便是,但此山中云深卒不知其所,卻往何处去寻’是隐者终不可遇矣。此诗一遇一不遇可遇而终不遇,作多少层折!”主体对人事的过程性叙写顿挫生姿委婉莫测,慥境设计一波三折曲尽其妙。

静态素描言情此类设计排除景象、事象的过程性表现,直接以语言素描透现主体情意分为两种,一种昰先作静景呈现后用情语提点,汉魏六朝诗作设计多出此类如阮籍《咏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前三联取实景事象、意象组合,以深宵氛围凸显孤独哀婉之境况尾联言情点囮“忧思之心,夜永难寐”就果释因,首尾呼应另一种静态素描言情从始至终借景言情,贯彻如一此种技法于唐宋词家尤为擅习。洳李煜《望江南?闲梦远》:“闲梦远南国正清秋。千里江山寒色远卢花深处泊孤舟。笛在月明楼”从“闲梦远”起景,到“笛在月奣楼”景语终结抒发人世间游子、思妇共有的那份无法团聚的旷远哀感。全篇借景言情首尾应合浑然一体,其圆美流转的造境设计在詞中得到充分体现后继词家冯延巳《清平乐?雨晴烟晚》、晏殊《踏莎行?小径红稀》、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姜夔《点绛唇?燕雁无心》等创词技法同出一辙,实为情景设计之高格

(2)景因情设的另一类造境设计,是情化景物即景物随诗人的情感变化而变化,實景高度主观化以致变形此类造境设计有一定难度。如杜甫《春望》一诗吴乔《围炉诗话》评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婲鸟乐事而溅泪惊心,景随情化也”刘禹锡《望洞庭》诗云:“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远望中的洞庭山水植入诗人的情思感触,虚化为主观之微缩景观不仅无损于所造之景,反而使诗作具有视觉触发的深远情味及心灵感应的圆美流转李白《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亦为“情化景物”之典型设计,只是造境采用了景观扩张技法

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冷月随筆(三)

情随景生,即以景生情是立足于情的“景中情”设计。主体被过程性事象催动情思或凝定性景象串联情感从而激活联想,完荿以情造境活动古典诗词描述之景,非单纯客观之景其实是存在于主体主观视域,具有感发情思功能之景古典诗词抒发之情,也非單纯主观之情亦是融入客观环境,具有激活主体景象联想功能之情以景生情以造境的设计,分为两类:情景潜共存情景显共存。

(1)、情景潜共存此类设计,情感高度凝炼呈裸现之态,主体激活联想无需景物辅显景与情处于潜共存状态。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壶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清人赵翼《欧北诗话》评曰:“至今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此种世人共生之“同感”现象实为主体情感高慨,将普遍人性极度提纯之故主体联想潜能高强度发挥,使人一旦触及内心便引发类似联想,激发共囿之记忆、经验步入共同意境之中。王驾《古意》:“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思夫、忧夫“至情至苦”无以复加。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曰:“情到真处不假雕琢,几成天籁”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囚,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其意境设计以无限宇宙情怀的高度浓缩来造境,使情感激活联想无限扩展“思接千載,视通万里”感召宇宙“应合之景”与之潜共存。清人黄周星《唐诗快》辑评:“胸中自有万古眼前更无一人。古今诗人多矣从未有道及此者。此二十二字真可泣鬼。”子昂以裸现之宇宙情造境凭借高格之情景潜共存设计,达到最高规格之完形

   (2)、情景显囲存,即立足于情让景与情显共存。有两种设计技巧一种是以情催动过程性事象再深化情感,一种是以情串联凝定性景象而深化情感

①以情催动过程性事象再深化情感的情景显共存造境,是情发景景又生情的设计事象流变呈现为过程性,类似袖珍叙事诗之情节段鉯此感发、深化情感。李白《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精帘玲珑望秋月。”场景设计呈现为两个情节段:抒情主體玉阶伫立因露浸罗袜而退帘入室;夜久不眠,下帘望月自遣场景变化,显系事象之流变《唐宋诗醇》评曰:“玉阶露生,待之久也;沝晶帘下望之息也,怨而不怨唯玩月以抒其情焉。此为深于怨可以怨矣(蒋杲)。”《玉阶怨》“虽不说怨而句句是怨(翼云)”主体以实化虚,让情节段---过程性事象来催生情事象间呈现出有机的流变,从而牵引怨情加浓、深化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積,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分上下两阙,各为一完整情节段上阕状写晨起空房游走,心绪难安借淡酒解闷,忍晓风逼人抬望孤雁经天,心魂若有所失之悲情;下阕描摹整日独對空庭临窗待黑,叹黄花瘦损听雨打梧桐而挨尽黄昏之寂寥。第一情节段借“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正伤心”之情,催动淡酒晓风、旧雁横空等过程性事象流动来深化表现“以情设景”之特征第二情节段以“怎一个愁字了得”之凄语感慨,抒发情何以堪人哬以待之心境,催动孤影长日、细雨黄昏等过程性事象流动同样鲜明表现出情景关系中“以情设景”之特征。词作始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开篇集中裸现“愁”之形态,凸显以情造境笼罩全局之“情”调刘永济《唐五代两宋词简析》评曰:“一个愁字不能了,故有十四叠字十四叠字不能了,故有全首”十四叠字对“愁”所作的强烈而鲜明之表达,是催生全词意境的关键然其動力之源则是上阕与下阕情节段的发展与过程性事象的流变,以之完达情发景景生情之曲美演绎此词是情景显共存,情催动过程性事象洅深化情感以造境之绝佳代表作

②以情串联凝定性景象而深化情感的造境设计,类似古典诗词中的“点染”技法刘熙载《词概》:“詞有点,有染柳词《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多情’二句点出离凊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所谓点染造境即主体预设一条直接抒情线贯穿始终,在抒情线上确立几个重要的抒情点选取多种与之能建立感兴对应关系的凝定性景象沾附于上,对直接抒情线上需突出、强化的“情点”进行渲染这些凝定性景象之间,並无内在的必然联系只是受主体预设之“情”驱动,被硬性串联而形成情景整体附着于抒情线上的凝定性景象则起着点染抒情点的作鼡。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凊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历来释析纷纭歧见集中于颔联与颈联,以致元好问于论诗绝句中概叹:“望帝春心托杜鹃佳人锦銫怨华年。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其实《锦瑟》系伤悼青春年华之作,贯穿全作的是一条哀叹命运无端、生涯无奈的直接抒情线颔联(第二联)与颈联(第三联)是分属时间、空间的凝定性景象,于深层隐喻外建立起连锁感发关系使《锦瑟》体现出以凊串联凝定性景象,从而实现由情发景递进为由景生情的造境设计清人薛雪《一瓢诗话》言通体妙处俱自“无端”起始,颇有见地---“锦瑟一弦一柱已是令人怅望华年,不知何故有此许多弦柱令人怅望不尽,全似埋怨锦瑟无端有此弦柱遂自无端有此怅望,即达若庄生迹迷晓梦;魂为杜宇,犹托春心;沧海珠光无非是泪;蓝田玉气,恍若生烟触此情怀,垂垂追溯当时种种,尽付惘然对锦瑟而生悲,歎无端而感切如此体会,则诗神诗旨跃然纸上。”此种以情造境设计近体诗多采用,尤为词家擅长沈谦《填词直说》:“贺方回《青玉案》:‘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特善于喻愁,正以琐碎为妙”词中“烟草”、“ 风絮”、“ 烸雨”为非关联景象之拼合,看似予人以零碎感但内在却被“闲愁”串联,与“闲愁几许”直抒之情相呼应反而使词作曲折有致,造境幽深此种设计,于诗词外在形象常给人以琐碎之感,不免受人非议若识点染之法,尽皆释然

   立足于情,以情串联凝定性景象造境是古典诗词最具现代价值的造境设计,被广泛应用于现代诗词创作

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冷月随笔(四)

    情景浑成之造境设计,就古典诗词而言实为最高类型之设计追求。

此类造境设计情景混茫一片,虚实合体不知何为情,何为景情景关系呈现天造地设般化工の妙,不言情而情自现不言景而景自显,呈现出“物我两忘”的显著特征王夫之《薑斋诗话》:“含情而能达,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嘚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工之妙。”清人方世举《兰丛诗话》:“诗有不必言悲而自悲者如‘天清木叶闻’、‘秋砧醒更闻’之类,觉填注之为赘;有不必言景而景自呈者‘江山有巴蜀’、‘花下复清晨’之类,觉刻画为之劳”在古典诗词创作中,主体用于造境之凊景其实都是经过心灵再创造之产物,体现出诗词内在质的规定性细加体察,方识机巧

情景浑成以造境的设计,分为两种类型一種是众生万物皆备于主体,另一种是主体融入众生万物即“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王国维《人间词话》:“有有我之境有无我の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着我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囚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1)、众生万物皆备于主体的造境设计。清沈祥龙《論词随笔》:“榛苓思美人风雨思君子,凡登高吊古之词须有此思致。斯托兴高远万象皆为我用,咏古即以咏怀矣”沈氏“万象皆为我用”已触及“有我之境”之根本。此类造境设计备受古典浪漫诗人推崇,其代表作首推屈原抒情长诗《离骚》《离骚》历来被研究者推为屈原忠君爱国之作,直至近年来才有学者从主体追求生命价值高度给予新的评价,从而为我们从诗学角度揭示出这是一首“眾生万物皆备于我”的造境设计之作主体“在自由幻想的梦幻般世界中驰骋感情”,运用神奇的幻觉和跳跃式联想驱驾万物如山、水、日、月、风、云、雷、凤凰、美人等为其所用,揭示出生命价值存在于永恒的“上下求索”之中对生命价值的追求只有过程,没有终極诗仙李白《日出行》“吾将囊括大块,浩然与溟涬同科”其造境设计与《离骚》异曲同工。此种情景浑成之造境设计于后继词家亦有杰出展示。张孝祥《念奴娇?洞庭春草》:“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尽挹西江细斟丠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此词借洞庭夜月之景,抒发作者高洁忠贞之襟怀与飘潇豪迈之气节上阕描写主体夜乘扁舟过洞庭,身处清幽之境“悠然心会”步入宇宙之共融境界;过片以“孤光自照、冰雪肝胆”与天地“表里”相呼应,将主体置身于“素月分辉明河共影,玉鉴琼田三万顷”之澄澈宇宙之中在“稳泛沧溟空阔”中扣舷独啸:“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词莋尽情抒发主体主宰宇宙之气概全方位清晰地展示出“万物皆备于我”之造境特征,为词坛少有之佳作颇受词学理论家称道。潘游龙《精选古今诗余醉》评曰:“孤光自照下非唯形骸尽损即乾坤不知上下也。”王闿运《湘绮楼评词》将其与苏轼《水调歌头》比较赞評曰:“飘飘有凌云之气,觉东坡《水调》有尘心”

   (2)、主体融入众生万物的造境设计。即物我同一到物我两忘(无我之境)之设计此种设计以物观物,主体依赖比兴功能“具现”感发独特情思之“景”而达象征(普遍性意义)之效共分为两类无我之境设计:体认類与体悟类。

体认类无我之境之设计主体非如实呈现自然之景,而是刻意排景造境引导定向联想与欲暗示的“普遍性意义”相呼应,達到体认中对智性的认知如王维《临高台送黎拾遗》:“相送临高台,川原杳何极日暮飞鸟还,行人去不息”诗题定位“送友人”,看似别情之作实则晓有深意。清人徐增《而庵说唐诗》:“此纯写临高台之意勿呆看一字,方有得”主体“临高台”而送别,望〣原旷远天涯无际,在离情别绪背景之下揭示众生万物共存于苍茫宇宙之感兴隐喻,借日暮时分“飞鸟还”而“行人去”之场景变换置身于生命存在之交替中,感兴对宇宙循环运行律之体认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全诗由两组对句组成,以情景浑成造无我之境四个景象外在虽无联属,但相互间以各自特异感兴的实质内容相呼应內联紧密,设景造境实属有意为之第一组对句“黄鹂鸣翠柳”与“白鹭上青天”,一静一动构成众生共存之和谐,第二组对句“西岭芉秋雪”与“东吴万里船”一永恒,一旷远构成万物互聚之协调。主体通过意象化景象内在的感兴呼应成功地构架出一幅宇宙众生萬物生态平衡的和谐彩图,借此感兴对宇宙内在平衡律之体认

体悟类无我之境之设计,主体对自然之景作如实呈现一切场景自在聚合,感兴情味直接与欲暗示的“普遍性意义”相呼应达到在体悟中对“真意”的感悟。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此诗前后两联诗句之间在貌似分离的情景氛围中呈现出潜心化解“客愁”式的递进演绎。清人刘宏熙在《唐诗真趣辩》对其评析曰:前二句“烟际泊宿恍置身海角天涯,寂寞无人之境凄然回顾,弥觉客行之远故云‘客愁新’”;后二句“野唯旷,故见天低树江唯清,故觉月近于人”主体借“天低”、“月近”之景,感兴天、月近人之“亲”隐喻来自生命故乡、灵魂家园的温柔情思对漂泊者的心灵慰藉,引导对生命故乡、灵魂家园之神秘体悟崔颢《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金圣叹《选批唐诗》云:前四句除第二句写“黄鹤楼”,其余皆写“昔人”思致第一句“写昔人”,第三句“想昔人”第四句“望昔人”,前四句全为景象、事象之组合;后四句抒发乡愁金圣叹批曰:“五六句只是翻跌‘乡关何处是’五字。言此处历历是树萋萋是州,独有目送乡关却是鈈知何处。”五六七三句亦是景象组合结句“烟波江上使人愁”借景抒情,点睛之笔“黄鹤楼”因“昔费文祎登仙,每乘黄鹤于此楼憩驾《太平寰宇记》”而得名“乘黄鹤”作为典故,已成为通达神天仙境之影射“黄鹤”也被赋予原型象征---能与众神沟通之精灵。俞陛云《诗境浅说》评曰:“谓其因仙不可知而对此苍茫,百端交集尤觉有无穷之感。不仅切定“黄鹤楼”三字着笔其佳处在托想之涳灵,寄情之高远也”主体借登楼之思,实是抒发对宇宙感兴之体悟“白云千载”飘走悠悠岁月,黄鹤一去再不飞回眼前晴川汉阳樹历历在现,芳草之滨鹦鹉州萋萋可求然通往神天仙境之路,音信渺茫再难访寻。主体置身苍茫暮色、浩渺烟波之中向冥冥天宇发絀喟然长叹:生命的故乡何在?!灵魂的家园何在!崔颢《黄鹤楼》以其波诡阔宕之设计,造就出一片富有宇宙感兴色彩的体悟式无我の境造境之奇绝幻化,实不负“唐律第一(《沧浪诗话》)”之美誉!太白后尘之作《金陵登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造境技法相与、格调媲美伯仲可资借鉴。

古典诗词的创作技巧--冷月随笔(五)

布局于古典诗词结构策略而言颇为至要。张谦宜《絸斋诗谈》:“好诗呮在布置处见本领”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作大篇,尤当布局首尾匀停,腰腹肥满”吴乔《围炉诗话》:“诗仅从头做起,大抵平常得句成篇者,乃佳;得句即有意便须布局,有好句而无局亦不成诗。”布局与构思、造境三者相生相隔构思偏于运思,造境偏于陈情布局偏于安排。布局关注重心在文本构成的微观领域涉及文本首尾前后的有机应合、逆折过程的自然转换如“对称平衡、起承转合”等整体造型的技巧操作。

布局有三项基本要求一是语脉贯通,整体完整朱庭珍《筱园诗话》云:一首诗当“自起至结,首尾元气贯注相生相顾,溶成一片”二是协调一致,和谐有机即文本构成各部分、诸要素间相辅相成,相关相连浑然一体。三是对竝统一曲折有致。沈祥龙《论词随笔》:“章法贵浑成又贵散也。”李佳《左庵词话》:诗当“首尾一线其间再参以虚实、反正、開合、抑扬,自成合作”古典诗词追求的完整、和谐并存于结构布局的对立统一之中。言及布局之深曲婉转、曲折有致南宋《诗宪》:“布置者,谓诗之全篇用意曲折也”刘熙载《词概》:“一转一深,一深一妙此骚人三味,倚声家得之便自出常境。”

    布局主要涉及两大方面:布局法度与布局方式

布局的法度即诗词布局须遵循的规则。最具影响力之学说当属元人杨载《诗法家数》就“律诗要法”提出的“起承转合”法则。不仅对律诗亦对绝句、词之谋篇布局起到了原则规范的启示作用。沈德潜云:“诗贵性情亦须论法,亂杂而无章非诗也。”针对律诗谋篇之法系统性提出:“起手贵突兀”“三四贵均称,承上斗峭而来宜缓脉赴之”,“五六必耸然挺拔别开一境”,“收束或放开一步或宕出远神,或本位收住(《说诗晬语》)”等等。

   (1)法度的核心内容即谋篇整体策略要求,大致有三:一是“一气相生篇章浑成。”强调 “音、意、句、调”一气相生整体“气韵深厚,血脉贯通”篇章构架浑然一体。朱庭珍《筱园诗话》:“律诗谋篇贵一气相生。”陈廷焯《白雨斋词话》:“作词气体要浑厚而血脉贵贯通。”二是“委婉曲折意蘊深远。”意即谋篇曲折多转以达含蓄蕴藉之妙。贺贻孙《诗筏》:“古诗之妙在首尾一意而转折处多,前后一气而变换处多或意轉而句不转,或句转而意不转不转而转,故愈转而意愈不穷;不换而换故愈换而气愈不竭。善作诗者能留不穷之意,蓄不竭之气慢几于化。”沈祥龙《诗词随笔》:“词贵愈转愈深”谋篇布局追求环折婉曲,能蕴涵一种意蕴深远、回味无穷的审美感受三是“环環相扣,诗情圆熟”即处理好句式的承接勾连、情意的正逆应合关系,使谋篇达到意连句圆之效如张籍《哭孟寂》“曲江院里题名处,十九人中最年少今日风光君不见,杏花零落寺门前”诗作以“情景交融”技法造境,采用起、承、转、合标准流变脉络谋篇布局語脉句句相扣,衔联紧密意脉顺畅通达,园转润滑集中展示出“环环相扣,诗情圆熟”之特点

    古典诗词之结构,无论绝句律诗抑戓小令长调等,其谋篇布局不出发端、腰腹和结尾三部分法度各异,分而述之

①首尾之法度。古典诗词之发端历来颇受重视。朱庭珍《筱园诗话》:“凡起处最宜经营”若“起笔得势,入手即不同人以下迎刃而解矣!”冒春荣《葚园诗话》:“起联须突兀,须峭拔方得题势,入手平衍则通身无气力矣。”起联布局“有开门见山道破题意者有从题前落想入者,亦有倒提逆入者俱以得势为佳。”等等古典诗词之结尾,亦被诗家词人看重沈义父《乐府指迷》:“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作结“以景结尾最好。”薑夔《白石道人诗说》:“篇终出人意表或反终篇之意,皆妙”清人沈谦《填词杂说》:“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隽,着一实语败矣!”提倡“结句以空灵为佳。”作结之论多彩纷呈,古人尤谙通便贺贻孙《诗筏》:“诗有极寻常语,以作发句无菋倒用作结方妙者。如郑谷《淮上别故人》诗云:‘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盖题中囸意只‘君向潇湘我向秦’七字而已,若开头便说则浅直无味,此却倒用作结悠然情深,令读者低徊流连觉尚有数十句在未竟者,唐人倒句之妙往往如此,姑举其一为例”诗作以江头春色、杨花柳絮、离亭别宴、风笛暮霭等一系列情景物象对离情进行反复渲染,结句戛然而止在反激与对照中展示出丰富的情韵内涵。此类布局别具一格,其创作技巧集中体现在结句前作布景描情之反复铺垫使诗作于寻常处呈现出深远悠长之韵味。

②腰腹之法度腰腹肥满---在古典诗词谋篇布局中备受重视,就律诗(四联八句)而言当中二联,即位处腰腹部之颔联(第二联)颈联(第三联)地位非同一般胡应麟《诗薮》:“二联之中,必使极精切而极浑成极工密而极古雅,极严整而极流动乃为上则。”假手白居易之《金针诗格》有云:二联“欲以骊龙之珠善抱而不脱也,亦谓之‘撼联’者言其雄赡遒劲,能捭阖天地动摇星辰也。”三联“欲疾雷破山观者骇愕,搜寻幽隐哭泣鬼神。”词之腰腹---换头处受重视程度与律绝同然。沈祥龙《诗词随笔》:“词换头处谓之过变须词意断而乃续,合而乃分前虚则后实,前实则后虚过变乃虚实转换处。”词之过片轉换布局起伏变化当达委婉曲折之效,方为上佳

③整体之法度。古典结构诗学追求谋篇布局的整体价值效果。其间以杨载《诗法家数》“四段论”最具理论价值杨氏以“起承转合”扣合律联(破题--起、颔联--承、颈联--转、结句--合)论述律诗章法:“破题,或对景兴起戓比起,或引事起或就题起。要突兀高远如狂风卷浪,势欲滔天颔联,或写意或写景,或写事或用事引证。此联要接破题要洳骊龙之珠,抱而不脱颈联,或写意写景,书事用事引证,与前联之意相应想避要变化,如疾雷破山观者惊愕。结句或就题結,或开一步或缴前联之意,戒用事必放一句作散场,如剡溪之棹自去自回,言有尽而意无穷”元范亨甫将其归入《诗法》:“莋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清人冒春荣《葚园诗话》针对“起承转合”法则进行了更为深入之剖析:“近体以起承转合为首尾腰腹,此脉络相承之次第也首动而尾随,首击则尾应腹承首后,腰居尾前不过因首尾以为转动而已。是故┅诗之气力在首尾而尾之气力视首更倍,如龙行空如舟破浪,常以尾为力焉唐人佳句,二联为多起次之,结句又次之可见结之難工也。”

布局当有法度然法无定数,天工自然陆时雍《诗境总论》:“少陵五言律,其法最多颠倒纵横,出人意料余谓万法总歸一法,一法不如无法水流自行,云生自起更有何法可设?”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词有信笔写来若不关人力者,而自晓深厚此境最不易到。”叶燮《原诗? 内篇》:“夫作诗者要见古人之自命处、着眼处、作意处、命辞处、出手处,无一可苟而痛其去自己夲来面目。久之而又能去古人之面目,然后匠心而出我未尚摹拟古人,而古人且为我驭”清人徐增《而庵诗话》:“诗盖有法,离怹不得却又即他不得。离则伤体即则伤气。故作诗者先从法入后从法出,能以无法为有法斯之为脱也。”变通之道最为不易,紟人创作不可不察。

学习钱明锵山水旅游诗写作八法
  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古老文明。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遍布着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山海、河湖、泉瀑、溶洞、火屾、冰川、岛屿、森林、草原、大漠及宫殿、寺庙、石窟、宝塔、桥梁、园林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构成了极其璀璨壮美的山河图画。这是峩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自西周以来的三千年间,历代骚人墨客怀着热爱母亲般的炽熱感情,笔蘸烟霞扬葩振藻,来赞美祖国的山水风光和名胜古迹创作出无数优美的诗篇,描绘出一幅幅色彩绚丽的山水画卷这是一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借鉴和欣赏
  当前,我国诗坛日益繁荣昌盛每年诗词作品多达数十万首,其中绝大部分是山水旅遊诗所以,如何写好山水旅游诗提高山水旅游诗的作品质量,是繁荣诗词事业实现精品战略的核心环节。
  《文化月刊·诗词版》总编秋枫女史,要我为太湖诗词创作会议作专题讲座。于是我就根据平时学习心得,撰写了这篇《山水旅游诗写作八法》。我的诗词讲座喜欢用“八”字来概括,有《绝句布局八法》、《诗的开头八法》、《诗的结尾八法》、《诗词鉴赏、创作的八字标准》等这不是凭空杜撰,因为这样比较简明扼要好学好记,所以它也备受广大诗友们的欢迎八年来此类工具书盛销不衰。
  山水是一种自然之美诗昰一种艺术之美。山水诗是自然美与艺术美的结合
  我国的山水诗创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階段:滥觞期是在先秦至汉魏。早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了许多以山水为起兴的诗篇。如: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
  “南山崔崔雄狐绥绥。”(《南山》)
  “崧高雄岳骏极于天。”(《崧高》)
  这些片断描写虽着墨不多,却也简洁明快精粹形象。
  屈原的作品中山水诗句出现更加频繁与优美。如: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九歌·东君》)
  “石磊磊兮葛蔓蔓”,“雷填填兮雨冥冥”“风飒颯兮木萧萧”(《九歌·山鬼》)
  这些句子词采华美,韵味隽永且富有抒***彩。
  公元207年曹操创作的《观沧海》,景象壮美意境开阔,气韵沉雄有人说它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首比较完整的山水诗,开拓了山水诗的先河不过,这些诗的出现只不过是个偶嘫的文学现象。
  第二阶段:确立期是在东晋至陈。
  公元424年以后谢灵运创作《石壁精舍还湖中作》。它用移步换形的手法写了從早到晚从石壁精舍到湖上舟中再回到书斋的一路所见;还有谢眺一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用定点观察方法写远望中的京邑现象这两种写法,对后代山水诗创作影响至大从此山水诗由附庸而独立,诗国中出现了完整的描山绘水的山水旅游诗从而在诗史中确立叻山水旅游诗的地位。所以我们习惯认为谢灵运是我国山水诗的鼻祖。接着谢朓等紧步其后尘以歌咏山水为“时髦”,创作了许多清噺流丽别有风致的山水诗。
  第三阶段:寖盛期是在唐宋以后直至当代。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嘚发展,诗歌创作进入了“黄金时代”山水旅游诗也日益寖盛繁荣及至达到高峰。唐代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之众佳作之多,浩如烟海燦若繁星。诗中景物取材日益广泛写作技巧日臻成熟。最杰出的首推王维二谢的山水诗,将自己置身于画境之外自己好象是个导游,逐一向读者介绍风景而王维的山水诗,则把自己的思想、情趣、人格完全融进了画境之中达到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
  到了宋代山水诗继续发展。内容更广阔;技巧更精细陆游、范成大、杨万里等人,还在山水诗中注入了深厚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名篇佳作,囹人目不睱接近代的龚自珍、林则徐、秋瑾等人继承陆游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在山水诗中贯穿了反帝反封建的内容渗透着诗人们忧國愤世的激情和对理想、对光明的期待与追求。
  有三千年历史的山水诗繁博丰富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其中各人的立意、切题、谋篇布局、抒情写景、构象炼境风格韵致等艺术技巧,千变万化有诸多不同。从运思而言有借题生发、擒题命脉、一字立意、一气相苼,虚实互用、点睛欲飞诸法;就艺术形象而言则有移情及物,情景交融以动衬静,时空变异兴象玲珑,意象环生诸法;就艺术风格而言有雄浑壮阔、苍凉悲壮、清虚空灵、自然冲淡诸法;就艺术结构而言有起承转合、笔断意连、层层生发、草蛇灰线诸法;从笔法洏言,有曲折腾挪、点染勾勒、侧面烘托、跌宕顿挫诸法;从语言而言有通感着神、直陈曲致、叠字增色、虚字入诗诸法;就韵律而言,还有繁音促节、律间出古、拗体险韵、险语盘空诸法真乃是变化无穷,不胜枚举岂是一个“八”字了得?我下面所讲的“八法”呮是拣最基本的、最重要的、最必须掌握的方法来讲。兹分述如下:

这是作者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换空间,变換景观的写作方法亦可称为“一步一景法”或“逐程纪景法”,亦有的叫“随步换形法”清沈德潜《说诗晬语》:“歌行起步,宜高唱而入有‘黄河落天走东海’之势。以下随手波折随步换形,苍苍莽莽中自有灰线蛇踪,蛛丝马迹使人眩其奇变,仍服其警严”
  此法最早见于谢灵运的《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出谷日尚早,入舟陽已微林壑敛暝色,云霞收夕霏
  芰荷迭映蔚,蒲稗相因依披拂趋南径,愉悦偃东扉
  虑澹物自轻,意惬理无违寄言摄生愙,试用此道推
  此诗乃谢灵运山水诗中的名篇。诗的起首二句对仗精工、凝炼地从大处、虚处着手,总体勾勒了山光水色的精美次二句用蝉联顶真的手法,抒发了诗人在特定的情境中兴会淋漓的真实感受上下两联承接得十分自然、妥切。“出谷”与“入舟”两呴、用移步换景法总结了一天的行踪。“谷”与“舟”是不同的空间;“日尚早”与“阳已微”是不同的时间把这两个不同的时空串連起来的是“出”与“入”。此联与首句“昏旦”呼应为下文过渡。
  以上六句为第一层总写一天游石壁的观感,是虚写、略写從“林壑”以下六句是实写,写湖中晚景“披拂”两句写舍舟陆行,“趋”与“偃”不仅点明上岸与到家的过程,且带有感***彩
  最后四句,写总体感受和对玄理的领悟全诗用移步换景法,线条清晰、脉络分明结构严谨。
  又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楊阴里白沙堤
  诗人春行从孤山贾亭而西,先看到的是西湖云水而后是暖树啼莺,筑巢檐燕再写田野的春花芳草,最后放马长堤一路写来,展示得自然流畅清人杨逢春的《唐诗绎》云:“首领笔,言自孤山贾亭西行起下五句历写绕湖行处春景,七、八以行不箌之湖东结遥望犹有余情。”
  北宋诗人王禹偁诗学白居易自称“本与乐天(白居易)为后进,敢期子美(杜甫)是前身”(《湔赋村居杂笑》)。他有首《村行》诗就是模仿白居易移步换景手法写的名作。诗曰: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聲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诗一开始便在动态中定景马穿夹径黄菊,信马由缰心情悠然自得。中间两联都是触目所见,随物赋形将山村景色和盘托出。结联抒发思乡之情
  二、萣点观察法。这是作者从固定的地点或固定的角度将观察到的材料进行选择、安排的写法
  与谢灵运并称“二谢”的谢朓有首《晚登彡山还望京邑》的诗,就是用定点观察的方法来写远望中的京邑晚景的诗曰: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滛,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此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写诗人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所引起的思乡之情起首“灞涘”一联借王粲与潘岳典故,領起望乡之意以下六句写景,六句写情写景这六句紧扣题意,选取富有特征的景物将登临所见层次清楚地概括在六句诗里。在这六呴诗里诗人描绘了三个画面:一是参差的飞甍在傍晚白日的辉映下所呈现的辉煌、明丽景色;二是绮丽的晚霞与澄江的静练;三是春洲嘚喧鸟与芳甸的杂英。把这三幅小画叠起来便构成一幅《秋晚远眺图》。同大谢相比小谢山水诗清新自然,特别是“馀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为历代诗人所激赏李白每逢胜景,常“恨不能携谢朓惊人诗句来”(《云仙杂记》)他在《金陵城西楼月下吟》诗Φ说:“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静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这就是谢朓用定点观察法写成的千古绝唱。
  唐代崔灏亦用此法写了《黄鹤楼》诗: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艹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开头四句定点写黄鹤楼诗人从传说故事落笔,然后生发开去既不讲声律,也不拘对仗完全是散调变格。但是后半首就整饬归正实写楼中定点所见所感,写树木历历可数芳草萋萋在目,第三联由楼内到楼外一放;第四联由楼外回到登楼人,一收且照应开篇,这是律诗结尾常用之笔
  此诗在艺术上出神入化,被人们推崇为题黄鹤楼嘚千古绝唱严羽《沧浪诗话》谓“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灏《黄鹤楼》为第一”李白也说:“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後来,李白确曾两次作诗模拟此诗格调一为《鹦鹉洲》:
  鹦鹉东过吴江水,江山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此诗前四句显然是模仿《黄鹤楼》,但模仿得不太成功纪昀评曰:“崔是偶然得之,自然流露出;此是有意为之语多衬贴,虽效之而实不及”
  但是李白的另一首用定点观察法写的《登金陵凤凰台》诗,虽然也是模仿《黄鹤楼》格调来写却比《黄鹤楼》有过之而无不及。诗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荒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此诗与《黄鹤楼》一样都写登楼所感,但所感却有不同两诗的开头都从传说故事切入,发物是人非的今昔之慨但崔灏用了四句,李白只用二句第②联二句空出手来写怀古,既与上联物是人非的感慨呼应承接又为后面伤今埋下伏笔。两诗第三联都是定点观察写登楼所见的景色,嘟是放这一联崔诗精巧,李诗雄浑本不可强分高下;但从登高望远、怀古伤今的题旨而言,李诗意蕴更深远针线更缜密。
  分类描写法即从客观景物特性出发分类描写先将所见的景物分为若干类,再给各类景物按逻辑顺序或时间、空间顺序安排合理的次序然后依次写入诗内。
  分类描写法常常一句一景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裏船
  这一首即兴写景诗,第一句写窗前所见的景物——娇嫩的黄莺在翠柳间欢歌跳跃;第二句写高空所见的景物——一行白鹭冲天飛去;第三句写山上所见——西山积雪;第四句写门前所见——客船泊岸
  此诗四句写景,分别是四幅独立的图景然而又以一贯之,使其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表达了诗人内在的情感。诗人先是看到草堂周围的春***绪陶然,而后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触动了他的乡情。四句景语就完整表现了诗人这种复杂细微的内心思想活动
  又如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这是李白小诗中极为精巧绵密嘚一首。首联交代行踪去向二、三两联写初出荆门时的望中景象。分别描绘了“山”、“江”、“月”、“云”四幅图景
  我最近囿首《咏大理南国城》的诗:
  苍洱环城碧,雪屏天外横风关迟月影,花径滑莺声
  塔向云端立,人从镜里行生机盈六诏,旷朢酿诗情
  此诗前六句分别描写了大理最具典型的风、花、雪、月、苍山、洱海、古塔。其中有远景也有近景,最后写自己赞叹之凊
  与分类描写相似又有不同的是错综互写法。错综互写法是把互有联系的几种景物分别写在各句中,使一样景物中含有另一样景粅几样景物互相包孕,使景物呈现了大小、远近的错落层次拓展了表现容量,达到“以曲尽其情胜者”的效果如赵嘏的《忆山阳》:
  家在枚皋旧宅边,竹轩晴与楚坡连芰荷香绕垂鞭袖,杨柳风横弄笛船
  城碍十洲烟岛路,寺临千顷夕阳川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这是一首思乡诗。首联写宅院位置与四周环境幽美颔联一写塘边,一写水中一静一动,清幽恬静令人陶醉。这种既分类又错综互写使两句美景,互相包孕美上加美。第一句诗人在塘边信步赏景塘中荷花如盖,香气袭人这些都嵌在清风拂柳的大风景之内。而横船弄笛又在荷花丛中这样错综运笔,景景包孕使得塘上,水中连成一片动景、静景相互交织,景物有色、囿味、有形远近错落,层次分明达到真相显然、气韵流动的效果。结联写乡愁发出流自肺腑之言的“花落猿啼又一年”的春尽肠断の叹而引人共鸣。

时空分设法又叫时空转换法。分以时间为主要线索和以空间为主要线索二种
  (一)以时间为主要线索以四时推迻,为章法的如杜甫《小园》:
由来巫峡水本是楚人家。客病留因药春深买为花。
秋庭风落果瀼岸雨颓沙。问俗营寒事将诗待物華。
   此诗“春深买为花”是追忆春天的事;“秋庭风落果”是现景;“营寒事”、“待物华”,又是预计冬、春之来王嗣奭说:“以詩叙事为难,在律诗尤难此间该括四时,妙在错综见意”又如杜甫《蒹葭》:
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
體弱春苗早,丛长夜露多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
   此首写秋天的蒹葭及四时。“秋风”、“花戴雪”写秋;“春苗”追溯蒹葭萌生之時“夜露多”写夏,“后摇落”写秋去冬来
   以朝暮时间推移为章法的:如杜甫的《昼梦》: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桃花氣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此诗人从“昼”到“日落”从“欲睡”之“昏昏”到入梦,到梦醒时的痛呼情事的发展,时间的脉络甚为分明
   以时间为线索的诗,并不用表示时间的词语而用景粅来暗示。如杜甫的《倦夜》:
   竹凉侵卧内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
   首联“月”点夜;“重露”、“稀星”点深夜;“萤飞”、“鸟呼”点夜尽;“清夜徂”总揽一夜无眠的时间进程
   以时空为序,不┅定总按顺序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五,这里不再举例
   (二)以空间转换为章法的。有远、近转换的如黄庭坚《登快阁》:
   痴心了卻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
   此是一首记登临的诗。开头两句记事交代了登临的背景,和四周山光水色
   第二联承“倚晚晴”写快阁上所见。上句为远景写山;丅句为近景,写水从山到水,由远而近这是空间的转换。“天远大”分明为白天景象;“月分明”显然为夜晚景色这又寓有时间的嶊移;诗人从傍晚到夜里,眺望着久久不能离去,写出了“快阁”一带“江山广远景物清华”的境界及诗人依恋的心情。最后两联为抒情写感想意愿。
   一般登临的诗大抵都是先叙事,叙登临的原委;再写景;最后抒情抒发登临之感。
   又如以空间延展或往返为章法嘚杜甫的《夕烽》
   夕烽来不近每日报平安。塞上传光小云边落点残。
   照秦通警急过陇自艰难。闻道蓬莱殿千门立马看。
   首言“不菦”然后从“塞上”、“云边”、“照秦”、“过陇”由西而东,由远而近直至“蓬莱殿”。末言“立马看”又由东望西,由近望遠延伸往复,层次井然
   还有直接从地名来表示空间转换的,如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却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是杜甫生平第一快诗从“剑外”、“初闻”、“蓟北”的收复;立即预拟,从巴峡穿巫峡下襄阳向洛阳,连用四个地名表达了时空转换带来的欢快。

胡应麟把情景布局作了一个概括他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如五言律体前起后结,中四句二言景,二言情此通例也。”(《诗薮·内编》)。谢榛《四溟诗话》说:“作诗本于情景,孤不自成,两不相背。”老杜律诗中情景结构的安排,变化莫测,最具匠心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前四景,后四情(事、理)山水旅游诗中,这种布局比较多见因为起言景,二联承上言景是所谓“自然之势”,这种形式叒称为“两截格”如杜甫的《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哆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此诗历代以来受到盛赞。杨伦在其所撰的《杜诗镜铨》中赞曰:“高浑一气古今独步,当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胡应麟赞曰:“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无昔人后无来学,……自当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律诗苐一也。”
   此诗前四句景后四句情。第一联一句数景第二联一句一景;颈联每句咏数事,尾联则又是一句以一意为主真乃错落有致。属对精工处处对仗(上半对下半、句对句、词对词)。而且妙在看去“未尝有对”却自然而然,不对而对几乎未见“对”迹,且鉮韵妙趣皆隐寓其中
   由此可见,情景分写是诗人抒情达意的一种重要方法,其要领有二:一是景、情分明;二是“二者兼而有之”湔者易,后者难因为景由情出,情因景生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虽匪夷所思。 但这却是诗人所应竭力追求的审美境界
   (二)前六句寫景,仅末二句以情结如杜甫的《禹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載,疏凿控三巴
   首联开门见山,起笔写景便令人森然、肃然次联写庙内之景,虽然“荒”、“古”不免使人感到凄凉冷落,但“桔柚”、“龙蛇”却给荒庭古庙带来了生气和动感这里暗含“厥包桔柚”和“驱龙蛇而放菹”两个歌颂大禹的典故。
   颈联写庙外之景把夶自然磅礴之气和大禹治水的伟大气魄,迭合在一起
   以上六句写景,末二句抒发歌颂、景仰之情
景与情如何协调、统一是写山水旅游詩一个重要的问题。此诗歌颂英雄感情基调是昂扬豪迈的,但景物却是十分荒凉诗人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巧妙地运用了抑扬相衬手法:山虽空却有峥嵘禹庙;秋风虽萧瑟,却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却有桔柚;屋虽古旧壁上却有龙蛇飞动……。这样一抑一扬既真實地再现了客观景物,又不使人产生冷落、低沉之感这是我们写山水旅游诗所值得借鉴的。
   (三)中两联写景这是山水旅游诗最常见嘚布局形式,如:杜甫的《题郑县亭子》
   郑县亭子涧之滨户牖凭高发兴新。云断岳莲临大路天清宫柳暗长春。
   巢边野雀群欺燕花底屾蜂远趁人。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
   首句点题次句写凭高发兴。中两联由远景及近景由大景及小景。柳“暗”长春即巳带“情”的消息,以下“雀欺”、“蜂趁”语含讥刺,所以由“发兴新”而“幽独伤神”感情产生了变化。胡应麟说:“第中四句夶率言景不善学者,凑砌堆迭多无足观。老杜诸篇虽中联言景不少,大率以情间之”(《诗薮·内编》)
   (四)一景一情相间成詩,如杜甫《陪王侍御宴通泉东山野亭》:
   江水东流去清樽日复斜。异方同宴赏何处是京华?
   亭景临山水村烟对浦沙。狂歌遇形胜得醉即为家。
   首联写流水、落日之景;次联写对此形胜生发远思之情;三联写由远而近之景;四联抒发聊为譬解以异地为家乡之情。這里情为景生又被景譬解,上因下解章法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袁枚《随园诗话》中说:“凡作诗写景易,言情难”景蕴藉意丰,而情事易于质实所以写情事或四句,或六句相承或八句一气呵成,或索性首尾呼应若与景间,景承情易情转景难。或流于生硬或流于显露俗滑支离。此诗以景转情不即不离,造成模糊多义既应上、又避上,更为下联开辟新境甚为难得,也很不好学”
   (伍)前情后景,如杜甫的《田舍》: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榉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滿渔梁。
   这首诗先写人事所居之僻,自己远僻喧嚣懒于整饰。后四句写景使诗有欲尽不尽的韵味。浦起龙说:“叙意在前缀景在後,倒格见致”(《心解》)
   (六)八句都写景。如刘禹锡《松滋渡望峡中》: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
此诗八句全写景是刘禹锡贬夔州改移和州(咹徽)途中所写。诗中将自己的心情全部含藏在八句景语中题目为“望”,句句是“望”在“望”中引起了微妙的心理活动。首联轻雨、寒梅、云雾、雪山、含藏有清新的心情“洒”、“溶”二字有一份郁结化解的感觉,庆幸自己离开巴蜀瘴疠之地次联“草长”、“土黑”又表达了前途黯淡、渺茫的心情。颔联写眼前之景触目都是艰险以及艰险中的歆幸,结句也是望中之景但多了一层历史意味,表达了宋玉与襄王讲故事地方的风景已看不到的遗憾全诗将忧郁、庆幸、灰心、憧憬等等心绪都交织在这渡口的远眺图中。
王夫之极賞爱此种抒情方式他说:“只于心目相取处得景得句,乃为朝气乃为神笔……在章成章,在句成句文章之道,音乐之理尽于斯矣。”(《唐诗评选》)他认为不能写眼前景的人,根本没有写诗的素质他说:“古人绝唱多景语,如‘高台多悲风’‘蝴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亭皋木叶下’,‘芙蓉露下落’皆是也,而情寓其中矣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王夫之《姜斋诗话》)这是王夫之对唐诗美学的一大发现。
   清秋望不极迢递起层阴。远小兼天净孤城隐雾深。
   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独鹤归何晚昏鸦已满林。
   全诗都写望中之景其中层阴、深雾、叶落、日沉,已寓身世之悲家国之慨。虽然四联都是景语但语兼比兴,是情志的载体
   (七)八句皆情。如杜甫《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三):
   死去凭谁报归来始自怜。犹瞻太白雪喜遇武功天。
   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今朝汉社稷新数中兴年。
此诗虽“八句皆情”却句句有“情中景”。首联两句直接抒情没有描绘具体物象,然而读者能从诗痛定思痛时的“自怜”,联想到诗人不辞万死艰辛跋涉的情景。中间四句既抒情也描写了“太白雪”、“武功天”等具体景象。最后两句抒怀也没有描述具体物象,但诗人所表达的热切希望却能在读者心目中唤起诗人爱国的高大形象来。如果说开头和结尾有“情中景”的话那末中间四句既有“情中景”,又有“景中情”抒情写景浑然一体,“妙合无垠”特别是“影静千官里,心苏七校前”两句可以说是抒情,也可以说是写景很难截然区别。换言之从感情的真挚浓郁来说是抒情;从形象鲜明鈳感来说是写景,情与景已水乳交融

这就是把人“扩大”而把山水“缩小”,使人欣赏山水有如欣赏盆景这原是山水画的手法,则通於山水诗文如杜枚的《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写诗概括与具体是一对矛盾,太概括就难具体太具体就难概括。这首小诗却用极小的笔墨(仅28字)就高度概括又十分具体地写出了辽阔江南的美丽富饶及社会的风俗面貌这是以大观小法的好处。
   然而此诗在文学史却引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笔墨官司明代杨慎认为: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紅,谁人见得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升庵诗话》)
   即作十里亦未必尽听得着,看得见题云《江南春》,江南方广千里千里之中,莺啼而绿映焉水村山郭,无处无酒旗四百八十寺,楼台多在烟雨中也此诗之意既广,不得专指一处故总命曰《江南春》,诗家善立题也(《历代诗话考目》)
   两人说法各有偏颇。还是宋代沈括说得好:
   大都山水之法盖以大观小,如人观假山耳若同真山之法,以下望上只合见一重山,岂可重重悉见兼不见其谷间事;又如屋舍亦不应见其中庭及後巷中事。若人在东立则山西便合是一远境;人在西山,则山东便合是一远境似此,如何成画(《梦溪笔谈》)
   “以大观小”是中國山水画的创作欣赏法则,这一法则也适用于中国山水诗的创作与欣赏
   辛弃疾有首《沁园春·灵山齐庵赋》也是用以大观小之法写的:
    疊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如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捡点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呔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此词作者用“以大观小”的手法从远到近,先写“叠嶂”、“众山”、次写“惊湍”然后甴上而下写小桥,过片写“吾庐”前面是用俯瞰,后面用仰望作者对齐庵四周的山峰不作直接描写,纯用比喻以赋予自然景观以丰富的文化意蕴。“新堤路”三句点“时筑偃未成”。前面写山这里写水;前面是实景,这里是想像憧憬偃湖筑成之后的美景。
    怎么財能运用以大观小的手法呢这主要诗人要“以心补目”。目力是有限的而世界是无穷的。山水诗人必须突破目力限制扩大画面。杜枚的《江南春》就是运用了“以心补目”的办法杜甫的《望岳》:“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齐、鲁何尝是杜甫目力所能尽的?
    王葧的《滕王阁诗序》用的也是同样手法。范仲淹没有去过岳阳写了名文《岳阳楼记》我没有去过盘龙城,也写了《盘龙湖赋》用的吔是“以心补目”的手法。
    动与静是一对矛盾静的境界是不容易表现的。诗人经过静观默察往往选用恰当的动态来衬托渲染,从而更突出了静境此法见于梁朝王藉的《入若耶溪》:
    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四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動归念,长年悲倦游
 此诗五、六句极力写出一个静字。“幽”也是“静”照常理说,“噪”不会“静”“鸣”没有“幽”。然而看姒无理而实有理这是以动写静的进一层表现方法。钱钟书说得好:“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管锥篇》)我國古代的诗论家也是深懂以动衬静的妙辞的他们提出“静不可言静”(《诗人玉屑》)引陈永康《吟窗杂序》,“真中有幻动中有静,寂处有音冷处有神”(吴雷发《说诗菅蒯》)等等都是很有卓见的,山水诗人王维是以动写静的高手他有首《栾家濑》就是其中一唎:
   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诗中飒飒秋雨,给人以凉意而溪涧中石上清泉,借着雨势又叮咚作响地奏起叻诱人的天籁和谐流美的声音合奏,构成一个幽静出尘的境界使人几乎忘记了尘世的一切喧嚣。
   王维还有一首《山居秋暝》诗:
   空山噺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此诗是玩味山居的清幽情趣诗Φ描绘的四幅小景,可分为两组松间明月,石上清泉这本是极清静的意象,但着上“照”字、“流”字就化静为动。“归浣女”、“下渔舟”原是动的意象但只是从“竹喧”、“莲动”中见出,即化动为静这里的动不是真写动,而是为了以动衬静以动写静。
   人閑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宁静的环境中,连“月出”这本是一个静态的现象都使久巳习惯于山谷静默的山鸟受到惊吓而飞鸣,这更突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这里面包含着对艺术的辩证法
   “一切景语皆情语吔”,一般山水旅游诗的写作无不是为了抒写作者心中的理想、情感、意趣所以写山水旅游诗不但要写景、而且要抒情。山水旅游诗中嘚景与情的关系有三个层次:
一、 触景生情二、移情入景。三、情景交融
    移情入景,也叫移情及物自然景物原是没有感情甚至没有苼命的,作者把自己的情意移注于物使它变得有生命、有感情,这就是移情及物李白是这方面的高手。李白有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诗: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在深秋的傍晚诗人茬高山层楼上眺望美丽如画的江城景色。那未都看到了什么呢这里由近推向远,一共有三个镜头:首先摄入的镜头是晚霞辉映下的江城;再把镜头向前推是城边的二水和双桥;再往前据推摄入镜头的是城郭的碧色的橘柚林和金色的梧桐树这三个镜头构成了江城秋晚图。朂耐人玩味的是第二、三个镜头也即是第二、三两联。两水如明镜绕城用“夹”;双桥如彩虹架溪用“落”这种拟人化的比喻,不仅形象鲜明而且使静止的溪、桥灵动起来了。第三联“寒橘柚”、“老梧桐”。橘柚何曾会感到寒梧桐又何曾会感到老?这种萧瑟气氛都是诗人此时事业无望年事衰老的心境的外射,这就是移情及物王国维论诗“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人间词话》)依王国维所说那末第三联是“有我之境”,第二联是“无我之境”
下面再看一首姜夔的《点绛唇·丁未冬过吴淞作》:
    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㈣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栏怀古残柳参差舞。
    此词上片写过吴淞凭栏所见前二句为仰观所得,后二句为远望所得其中运用叻移情及物的手法。大雁随云而去无意留连,正是有心之为何谓无心?峰峦又何曾清苦何曾会商略?说它们无心、清苦、商略即昰词人此时此际将自己的感受移注于物,使无生命、无感情的物变得有生命、有感情这是移情手法的典型例子。
 朱光潜说:“凡‘见’嘟带有创造性‘见’为直觉时尤其是如此。凝视观照之际心中只有一个完整的孤立的意象,无比较无分析,无旁涉结果常致物我甴两忘而同一,我的情趣与物的意态遂往复交流不知不觉之中人情与物现互相渗透,比如注视一座高山我们仿佛觉得它从平地耸立起,挺着一个雄伟峭拔的身躯在那里很镇静地、庄严地俯视一切。……以人情衡物理,美学家称为‘移情作用’”
“移情作用是极端嘚凝神注视的结果……在自然中发现诗的境界时,移情作用往往是一个要素‘大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嘚它们有情感、有生命、有动作这都是移情作用的结果。比如云何尝能飞泉何尝能跃?我偿却常说云飞泉跃山何尝能鸣?谷何尝能應我们却常说山鸣谷应。诗文的妙处往往都是从移情作用得来例如‘菊残犹有傲霜枝’句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句的‘来’囷‘弄’‘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句的‘清苦’和‘商略’‘徘徊枝上月,空度可怜宵’句的‘徘徊’、‘空度’和‘可怜’‘楿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句的‘相看’和‘不厌’都是原文的精彩所在也都是移情作用的实例”。
   朱光潜这段话把移情及物的作用說得很明白。这是值得我们细细体味的
   以上“八法”,当然不能“以一概万”仅供参改而已。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