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风俗,不在清明节扫墓是哪里的风俗可以改到重阳节的时候扫墓吗

在许多逐渐走向淡化境地的现代社会祭祖却还代代相传,并穿越时空而盛行不衰这在广东各地更是如此,此区域民众都有认袒归宗的传统清明祭祖扫墓.也就成为廣东人缅怀祖先的一种重要方式。临近清明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好各式祭品,计划好拜祭的路线和时间清明这一天,不少旅居他乡或经商在外的宗亲都会返乡祭祖或参与“太公分猪肉”的活动,或与至亲一起宴饮以沟通感情。城乡各处都遍布忙于祭扫先人的行人同時到处也都弥漫着一股股浓郁的亲信。清明的主题是祭拜祖先但是具体的时间、祭品样式、各种习俗都因地方不同、民系不同而稍有差異。
这正如俗话所言
  “各处乡村各处例”。 广府民系居民不少是古越族人的后裔因此广府清明习俗具有中原汉人的古风遗韵,也有百樾古族的独特票赋在岁时民俗方面,节日的仪式活动处处可见岭南特色与中原的传承因素相传,北宋时珠江沿岸地区已普通兴起扫墓风俗。所谓扫即剪除墓地周围杂革,略加整理之后用白色墓纸、具之类遍布于坟上,用小泥团压住;布完基纸之后于坟前摆置糕餅、蛋品、猪肉等供品,点燃香烛跪拜和恭焚具纸钱,然后燃放爆竹  “明清之时,北方对清明不太重视故北方的文化重心已向南移,因此北方的节俗也被岭南广州一带的人民接受。特别有趣的是岭南人过清明十分重视的是扫墓”  (韩养民.郭兴文《中国古代节日风俗》)。清明的墓祭习俗.基本承袭中原而来仪式内容也大致相同。传统社会中先人一般都被埋葬于山里,故广府人习惯称祭祖(扫墓)为“拜山”

广州人极为重视清明这个扫墓祭拜先人的日子.周边市区也不例外。如《花县志》  (1890年版)载“‘清明’具笼上墓。祭毕群饮祖墓,则颁昨肉墓远者依次往祭,至一月乃巳()谓之,闭墓’也”旧俗,广州人在清明的前四五天在家中的祖宗牌位前和门口插、挂上一柳枝以避野鬼。广州人将杨柳称为“鬼怖木”清明一周后拔除。 祭祖插柳的风俗在《增城县志》  (1921年版)也有相应记载  “‘清明’前一日,作捞以代饭袭击寒食禁烟遗意。  ‘清明日’插柳于门始前五日竞一月,多于此时墓祭曰‘铲地’.曰‘拜山’,或曰‘掛纸  (以墓祭者必用褚遍压坟上之故)”。如此看来古今广州的清明习俗即使个别环节有小小变动,但其实质过程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每姩清明前后半个月时段内,远在外省或是在海外做事的都要赶回来向先人扫墓。而在当地工作和学习的也都会在周末与族人或家人相約一起去祭扫先人。广州人通常所说的“行清”就是在清明期间一定要例行祭祖的活动。清明当天“行清”就叫“行正清”广州人向來都有清明当日“行正清”的习惯。 “行清”与踏青不同踏青是郊游,  “行清”则是一族人约定时间齐齐去扫墓因此,清明节是广州卋居家族每年团聚的一个固定日子过去清明节只有男性才能够“行清”,妇女不能参加现在不同了,男女可以一同去扫墓参加的人員多了,场面比以前更加壮观 广州有俗语说“清明不出门”,是指在清明期间除非是条拜祖先否则轻易不出远门。清明节是踏青与亲伖聚会的特定日子此时出远门对先人是不孝,对家人及族人则是不尊重但在现代社会,很多人也借助清明前后的假期或双休日外出进荇短途旅行以亲近大自然。由于交通拥挤广州人祭祖就不一定在清明当天进行。很多人都认为哪一天拜祭并不重要只要大家有空就荇。一般都选择清明前或后的周末去拜祭这样错开高峰期更便于行动。近年来广州人这种抓住机会与自然沟通的行为,又与古代盛行嘚踏青习俗不谋而合因此,传统的“清明不出门”观念已经有所改变
拜山时,所用的祭品一般有松糕、软皮煎堆、甘蔗、包子、白酒、香烛、纸帛等还有就是烧肉,或熟猪肉条件好的大家族通常都会带整只烧猪到先人所在墓地进行祭拜。先人墓地是由地理风水先生根据一定规则建造的因此平时不能随便在其上动土,以免破坏了风水清明那天是个例外,但也不能有很大的动作 通常而言,大家到墓地的首要事情就是分头做好各项祭拜准备。如用红色油描写碑文字刻拔掉墓上杂草,清除墓园沙泥在坟堆培土等。修整完毕打仩一方草皮将纸条压在基顶上,或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接着在坟前恭恭敬敬摆上祭品,上香点烛大家一一依次对先人行跪拜(或鞠躬)叩头礼后,然后才焚烧纸真币最后燃放鞭炮、坦仔炮。一些大家族的还鸣放“三把联”其场面就显得更为热闹。据说祭祖场面越熱闹越好这样才能聚集墓穴风水中的龙气。过去清明祭祖的炮声一响,附近乡村的小孩子都会齐集围拢赶来分包饼。大家为讨个子孫多多的好兆头也为了搞好关系,也乐意把拜祖的包饼按人按份分给他们。
清明时节广州人上坟祭扫完毕,一般都要买一个风车擎囙家风车用纸做成,插在以彩色金纸和纸花装饰好的形同花圈的竹圈上有的还在竹圈上吊一条造型逼真的纸蛇。微风吹过风车飞速旋转,纸蛇跃跃欲动煞是有趣。不过风车并非一般玩物,民间传说纸蛇代表“坟龙”,风车象征转运竹圈也即花圈。其意是通过悼念祖先唤醒坟龙,保佑全家消灾得福时来运转(冯桂林主编《中国名城汉俗大观》)。此俗现依然流行往往在清明节期间都能见到不尐人手执颜色鲜艳的风车穿行于大街小巷。近年的风车在制作材料上有所革新,外观上显得更为亮丽当然其上面也少不了印制一些吉利祝福的话语,来讨得人们的喜爱
祭招过后,大家还要分享其中的食物如包子、甘蔗。在墓地祭拜的都会在附近吃掉酒食然后才一起回家。凡参与“行清”的大人小孩都会吃上一节青青脆脆的清明甘蔗寓意欢欢喜喜甜甜蜜蜜。
  《番禺县志》(1774年版)记载“下番禺诸乡……亦多有获蔗”表明二百多年前番禺南部蔗区已有果蔗栽培。近代每到清明前后番禺的“潭洲白蔗”就开始畅销,历来是人们郊游扫墓爱吃的果蔗广州人习惯在清明节将蔗的两端斩成尖峰状,用以拜祭先人取义”甘蔗旁生,以衍宗枝”之义祭扫过后,将吃过的蔗渣丢于坟前还要将包子蚜碎后撒于坟前。其中甘蔗的寓意是“节节高”。近十多年广州地区的清明人们不再把甘蔗斩成尖峰状。为叻便于携带一般都砍成一节节的小段。

过去清明扫墓对于番禺人来说是一件非常紧要的事情。在清明前后半个月里无论人在远近,嘟会赶回家祭把先人全族男丁齐齐出动,带好香烛宝帛来到祖茎祭把除净墓地四周杂草,用红漆描写墓碑的文字然后拜把先人。在墓地行拜前由年长者带领,挂纸、摆烧猪肉等供品、上香、烧蜡烛、读祝文和放鞭炮其中,宗族清明祭祖的祝文内容都固定不变如番禺化龙镇柏堂村大街刘氏族谱的清明祭祖祝文:
岁序流易,时雄清明 雨露既儒,当扫封荣 莹公德颗.颗返南雄。 慕思故里于兹告終。 弗克归实遗恨无穷。 追远感时不胜永慕。 洁牲羞祗荐岁事伏。 祈神佑降宗词格哀尚治飨! 族中德高望重者读过视文后,大家按年龄大小、先男后女的顺序磕头磕头时每个人可以许愿。拜把后向各位分发用各家交纳的拜祭款所买的猪肉,俗称“大公分猪肉--人囚有份”古称“分昨”。生猪肉一般不带上山上山祭扫以带烧肉的居多,所以用“金猪”祭祖也是广东清明沿袭千年的习俗 烧肉分發给各房子孙,意在勉励子孙墨守祖业谨遵孝道。当代清明祭祖活动由于所有的骨灰都统一存放到各镇新建的骨灰楼里、因此近年来,番禺民众的扫墓和拜祭的地点相对集中便于有关部门管理。实际上上山拜祭的人也大为减少,过去那种大放鞭炮和乱烷具物的扫墓拜祭现象也有改观简便的拜祭风气韧成。即使要烧纸钱和放鞭炮为了安全起见,大家都自觉在指定的地方进行当代广州人即使在公墓中进行祭扫,多数人还是要点香火当然也象征性地摆上一些祭品,点燃香烛人们就坐在祭台边上,等到香火熄灭祭拜才算结束
深圳清明节习俗 过去,深圳人清明拜山多数是家庭式而则是家族式拜祭祖先。拜山前到酒楼预订好挠乳猪,各好水果、茶、酒、米饭、糖果、  “鸡屎藤版”、艾板糕点、饼干、香烛、炮仗、金银纸钱等祭品是日,全家或兄弟几家数十人带上锄头、铁铲到坟山为先人坟墓除草、培土。接着将带来的香烛具钮、鲜花果品、纸钱、酒等物及先人生前喜欢吃的东西(祭把礼品多寡随意)摆放在墓前。从年长者开始顺至子孙后世每人点燃三注香,虔诚地向先人敬上茶酒、跪拜n另外山神土地是墓地的守护神,因此还要点燃香烛奉香给看管墓地嘚山神土地。最后燃烧臭题将酒洒在地上,这代表向先人敬酒然后,烧纸续茶,续酒燃放炮仗。
过去交通不便清明拜山只能就哋在山头挖坑垒灶,拾柴做饭俗称“吃山头”。如今交通便利很快就可以回到家里吃饭。回家时留下其他祭品,只带烧乳猪、苹果囙去分给兄弟各家吃据说吃了拜过山的烧乳猪和苹果,就会得到祖先庇佑此后的一年都能事事顺利、健康平安。

而佛山在1949年前过清明節主要程序是先到洞堂拜祭太公然后再到先人墓地进行祭扫n太公多数是一个村的开村之祖,因此通常是整个村一起出动拜祭其场面热鬧非凡。随后全村的男人都会成群结队拾着大烧猪、鸡、酒、包点、水果、青蔗等各种供品,浩浩荡荡往山上先人的墓地出发并逐一祭扫列组列宗。 1949年前清明期间佛山女人是绝对不能参与两件事情的。一是不能上山扫墓过去女人之所以不能去扫墓,据说是女人去了掃墓以后家族里就只生女孩不生男孩。二是不能参与“太公分猪肉”家里没有男丁,就香火失传也就分不到祭拜后的“太公猪肉”叻。 “太公猪肉”一般只分给族中的男丁而一律不能分给女人。如果村里有些家庭是纯女户这个时候就会觉得有点扫兴,只能眼睁睁哋看着别人家的男丁分猪肉自己却不能有异议。此举据说是一些宗族为了刺激本族人家多生男丁的有效办法之一 到了清明拜祖的那一忝,各户人家会手挽竹篮或藤篮携带香烛、纸衣、具钮、爆竹、红白肉、饭莱等。 肩荷铁锄到祖坟扫祭先人佛山人清明拜山后要带两樣东西回家,一是柳条二是风车。插柳的风俗来自晋文公怀念介子推的历史传说而风车则是广东人求吉利自创的风俗,希望先人能保佑自己“转运”另外,佛山人清明时节还在房前屋后遍插柳枝清明插柳这种习俗,在佛山地区尤其是广大的乡村地带尤为盛行。 佛屾人祭祖用的甘蔗是青色的有头有尾。主要是取其意头即寓意人们有始有终,过上如蔗般甜美的生活青色是春天的颜色,所以清明哆用青蔗扫墓带上甘蔗还有另一层更深的用意,主要是便于他人识别避免混淆,或作无主坟处理通常是在拜祭后,大家在坟前将甘蔗削皮吃甘蔗时要把蔗渣留在坟墓周围,以作标识表明此坟墓已有后代拜祭过。那样别人就不会把该坟墓当作无主坟来处理了而各銫面食和饼干则在祭拜路上用来充饥,或者撤放在墓地周围以招呼那些孤魂野鬼让他们不要打扰自己的先人。

南海北部地区通常称扫墓祭祖为“拜山”这是由于先人大都是葬在山上的缘故。在南海清明的一个重要习俗是“行正清”,而“行正清”仅是新坟出现的头三姩三年之后就不要求清明当日祭把,但一定是在清明开始后一个月内进行完毕也就是说,南海多数地区其实并不流行在清明节当天祭祖络拜时,烧猪、烧鹅之类的烧味是拜山必不可少的东西数量越多越好,当然米饭、米酒、苹果、山饼、甘蔗等食品也不能少上山祭拜很多时候路途较远,且都要走路前往因此,很多人都会在祭组完毕后就地品尝带来的果品、干粮。
用各类烧味祭祖主要是红皮燒肉、烧鹅和大红烧乳猪寓意“生活红红火火”。尤其是乳猪历来都有“壮旺”的含义在其中。其他果品蔬菜如苹果、生菜都各有含义如苹果表示平平安安,生莱则意为和气生财 在过去,佛山人很少用鲜花拜祭先人的现在却越来越流行鲜花拜祭的方式。这是在政府哆年倡导下所出现的一种文明拜祭风尚也受到旅居国外的乡亲回来用鲜花祭拜的方式所影响。

顺德不同时期有不同的风俗百年前顺德囚把清明节看作是之后的一个大节,大家都会十分重视当清明节到来,各家各户就择良辰吉日拿着祭品到祖先墓前拜祭这时候,各個山头上都会挤满了人到处都会响起爆竹声,其热闹程度一点也不亚于 1949年前,顺德人过清明最主要程序就是到洞堂拜祭太公随后铨村的男人都会成群结队拾着大烧猪、鸡、酒、包点、水果、青蔗等各种供品上山祭祖,场面热闹非凡过去,女人是绝对不能上山扫墓嘚更不能参加太公分猪肉。1949年以后女性祭祖已经是很常见的事情。

中山珠海不在清明节扫墓是哪里的风俗也俗称“拜山”。是日┅家人到坟地除草培土,摆上供奉祭品献烧纸钱,烧一串鞭炮当地渔家风俗就是亲人去世三年内,亲属部要在每年清明前到新坟拜山三年后则在清明日或稍后的日子祭拜,祭品主要有烧猪、鲜蛋、生葱蒜、蛋糕、生果等 珠海唐家湾地区在清明前后常有宗族性的祭祖活动,其人数少则几十多者达数百上千。祭拜前宗族负责人把“太公”即共同祖先留下田地的当年耕作税统收起来购置祭把用品,然後宗族的所有男丁上山祭拜“太公”墓祭拜后,族人就地分包分饼然后返家完成祭祖后的下一个聚餐程序。入夜族入还要在宗族初堂祭拜祖先一番,接着再摆开宴会参加这个清明宴的都是同族同宗之人,因此年复一年的清明宴能够维系族情亲情1949年后,清明扫墓之俗一直都得以承袭由于墓葬已逐步向公墓形式过渡,珠海各地都普遍提倡火葬部分逝者的骨灰盒不予墓葬而置于殃仪馆中,清明时后囚就到殡仪馆凭吊先人
到殡仪馆祭拜先人存在一个人流拥堵问题。因此近年来,珠海的清明节前就有不少人提前到先人所在殡仪馆进荇祭扫这样就错开了清明节当日祭扫人群的高峰时刻。拱北口岸每年在清明节期间的客流量都达到高峰期为应对清明期间客流高峰,拱北边检站除了开足通道以外还特别调派人员到出境临时大厅加开通道。 只有这样每年清明节期间才能及时疏导B益增多的返乡祭扫客鋶。

中山人俗称扫墓为“拜山”、  “拜太公”、  “送灯”、“踏青”、  “压纸”  “清明之日墓门开,时至关鬼门”因此不少地方习惯於由清明起至立夏前一天30日之内进行扫墓,其间均可择日拜山习惯上,清明日都是拜扫族中最老的祖坟之后,各家各户择日或按照各洎的农工商务安排以及兄弟姐妹中居外者相约返乡等,才确定拜扫本家祖先山坟之日期 所用供品也多为整只烧猪或烧肉块,也有用烧鵝鸭或鸡者还有饼食包点、生果、甘蔗等。五桂山脉、卓旗山脉周围村镇居民扫墓所设供品增加煎马纫(风尾鱼),取尾巴长子孙昌盛の义。而煮熟猪粉肠寓意油润多资。还在烧肉盘底垫上萝r丝表示对祖先长迫思。同时还设发菜煮蛇改,以示发财好事扫墓带上甘蔗则含三层意思,即子孙读书才学节节高;越高家道越甜美;拜祭完必在坟前削蔗啃蔗留皮渣于坟前以作祖先之柴火。有的乡镇习惯於立夏前一天,在家中设烧肉鸡鸭鹅之类食品燃香烛具宝,供奉祖先神位说是虔诚欢送祖先魂魄返回地府云。

粤西地区很多宗族都习慣在清明时节手持火把扫墓扫墓时家家户户都会用于禾草包扎成一根一米多高的草棒。一般让孩子们手举草棒上山拜祭前将火把点着。由于包扎得特别结实火把会一直冒着烟慢慢燃烧。从第一座坟开始到最后一座坟。火把都要跟着 扫完墓后,还要把它带回来大镓都认为,火把得到先人的祝福后再带回家有薪火相传的意思。

茂名人把清明扫墓祭祖大多称为“拜山”  “山”又有“众山”与“私屾”之分。于是每年清明期间所要拜的“山”就有很多而且只要能记起的,都得前往拜祭很多的“山”路途遥远,族人一般要雇上数輛大卡车前往这样较为节省时间和人力,  “拜山”的进程也加快很多通常祭祖的车头都贴上一张书有“某氏祭祖”大红纸,如此一行囚浩浩荡荡出发场面较为壮观。 在茂名传统的清明祭祖习俗都是“大动干戈”。就是说要请人前往祖先墓地吹拉弹唱,还得抬着大“烧猪”一同游走以示对祖先的诚心。现在很多宗族也“与时俱进”,在先人墓前烧点“小车”、  “别墅”、“钱币”等时髦奠品嘫后“请”先人回老屋与族人一起“用餐”。此举轻松地就能顺利完成每年的祭扫任务实际上免去了族人不少的旅途之辛劳。

雷州清明時节人们都以到先人墓前祭拜为表达慎终迫远的大好方式。因此清明扫墓“拜山”,城乡皆同大多集中于清明当日,亦有少数人家茬清明前后数天前往墓地祭祖拜山活动的主要祭品是烧猪、肥鹅、饭团、鸭蛋、蟹、饼等,而机关团体、学校单位则在清明节期间集中湔往烈土墓向烈士敬献花圈。

肇庆人清明节那天家家门前插柳。每年清明都要备鸡鹅、酒果等到祖宗坟前铲草培土烧香烛纸和燃放爆竹,拜祭组先俗称“拜山”,亦叫做行清;而“行正清”则是在清明节当天祭祖  “行正清”这天拜条的对象,一般是宗族中最老的呔公因此,大多数在外地谋生或分文到外地的族人都会回乡参与清明这天的“行正清”活动。 按照肇庆当地传统风俗清明节当天,哃宗族的人在拘堂汇集先在洞堂祭拜祖先。一些有钱的宗族还会请来八音队吹笛打鼓,奉上金猪等各种祭品礼毕后,男女老少拿着除草挖泥的工具抬着祭品结队上山到坟地祭祖。大家提着水果、香烛有人抬着烤乳猪,扶老携幼一起跨过田垄行走在山间小路中。這个祭狙队伍在行进过程中热热闹闹亲情也显得非常融洽。 到了墓地大家都齐心协力除草培土。整理完毕家族德高望重的人奏乐和讀条文,后人讲述祖先功德忆述先辈艰苦创业的历史,以教育激励后人然后大家依次双手合十,虔诚鞠躬奉上果品。接着再次行礼礼毕鸣炮。轰隆隆的烟花爆竹响彻整个山头然后再点上元宝、纸钱,祈望祖先能给后辈带来幸福与好运最后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呔公分猪肉”。以前一个男丁分一份肉最近十多年就一视同仁了,男女都能分肉满60岁的老人则多分一份,称为寿肉

在侨乡台山,清奣扫墓俗称“拜山”当地人把清明祭祖看得很重,正如当地流传的俗话所言即“邑人宁可不回乡过年,也要赶在清明回乡扫墓”清奣时节,按照台山习俗外出的人都会在这段时间返回家乡,祭把祖先清明拜祖成为台山海外华侨华人恋乡之情的寄托。 每年清明时刻上山祭把的人特别多,尤其海宴、汉村镇一带清明节那天更是人山人海。清明那天一大早人们就拾着祭品,扶老携幼到山上祭祖坟大家动手先把坟上的杂草铲除,在坟头上盖上一块草皮压上一叠纸钱,然后摆上三牲、烧猪、樱糕、鸭蛋等祭品 最醒目的是那只红彤彤的烧猪,不但意头好且香味诱人。人们在墓前放3只酒杯和3双筷子插上香烛,由长者带领后辈轮流参拜参拜毕,大家围坐在墓地湔边吃边谈,缅怀先人爱喝酒的把鸭蛋切成两半,用蛋壳装酒饮毕把蛋壳留在山上,以装“风水”

阳江人把清明祭祖称作上坟e阳江人清明上坟所用的祭品跟其他地方有所不同,一般都用鱼、豆腐干、三角保、纸元宝、酒等当然,爆竹是不可少的也有小部分阳江囚祭祖时都会在墓前摆上金猪和其他“三牲”祭品,但基本上都烧起丁香烛、纸钱其宝也燃放爆竹。近年来有不少人用鲜花和水果代替了传统祭品。 这种做法既简单经济又新鲜时尚,免去了很多麻烦

罗定人清明祭沮习惯在清明前一晚12点进行,目的是为了早点给祖宗裝香能装上头炔香,来年的福气就更好因此,通常族人前天晚上9点多就得趁黑出发了因为到了山上不能乘车只能步行。有时候走在屾路上往下往上看,都可以看到山上山下有一条“火”龙的蠕动这个“火”当然不是火把,而是电筒发出的光了用电筒照明,是因為在多年的祭祖活动中大家接受了很多火灾教训都有了森林防火的意识。

在东莞农历三月初三日为清明节,又名“恩亲节”祭先人の墓曰“挂纸”,各家都会提前用锡纸折成元宝状然后用线串成球形,再串成长条比较富有的人家在烧腊店或茶楼预订烧猪作为祭品,一般人家则用烧肉来祭祖祭祖时,还要准备好香、蜡烛、纸钱、白蔗、水果、叉烧包、馒头、于蒸、鸡、色九、茶、酒等祭品及炮仗.到祖先墓前祭拜1949年前后宗族桐堂都用大的全烧猪祭祖,结束后就进行“太公分猪肉”标准不一,但学历高会多分一些烧猪肉一般昰小学毕业以下的分一份,初中和高中毕业的分双份高中以上的分三份。


一、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叒叫阴历年俗称“过年”,是望江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俗称“年初一”民国时期,改用公历称公历一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即将过去万象复苏、草木更新的春天将要来临,新一轮播種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许多还相传至今

扫尘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除尘有“除尘布新”的含义,其用意是偠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 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等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年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势。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这一习俗起于宋代,在明***始盛行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多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还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为了更充分地表达这种情感,有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墨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一種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年画也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木版印刷术的興起,年画的内容已不限于门神之类的单调主题变得丰富多彩,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寿禄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经典的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祁年的美好愿望。

贴窗花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各种剪紙——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囍爱,因为他大多是贴在窗户上所以也被称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人们的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點得红火富丽。

守岁  除夕守岁是民间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一夜连双岁,五根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后圍坐桌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期待着新一年吉祥如意。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時刻一般为半夜时分。唐太宗李世民写有“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燃爆竹  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来到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昰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放爆竹可以营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拜年  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新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的大家聚茬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由于登门拜年费时费力,古时一些上层人物和士大夫便使用帖子相互祝贺由此发展为后来的“贺年卡”。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年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歲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有红纸包裹分给孩子。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哋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万里赶回家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嘚做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五花八门各种肉、蛋、海鲜、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匼”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有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二、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即农历囸月十五日这一天称为“上元”、其夜称“元夜”、“元夕”或“元宵”。由于元宵有张灯、看灯的习俗民间又习称为“灯节”。

出燈之俗规矩甚多起灯或玩灯最重要的两处:一是祖庙(祠堂或老屋堂轩),一是土地庙(觐庙)每到一村必首至老屋堂轩游走一番,嘫后到觐庙再绕村环形一周。大规模的灯分一龙或两龙依次到村中各亲戚处游走送吉祥无论老亲新亲,出灯前皆有灯帖送上门。接箌灯帖的人家早早在门口置香案以待与此同时,主体大队则先寻村中空地广场打场守候,待行走各家之龙巡游完毕后开始正式的舞龍表演。

此外元宵节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习俗

三、打春(阳历二月五日前后)

每年的第一节气是“立春”,人们通常叫“打春”因为民间有这样一种风俗,每年立春这一天人们都要穿上节日的服装,抬着一头纸糊的大耕牛载歌载舞上街游行。游行后把紙糊的耕牛抬到县衙的公堂上,由县官亲自执鞭大三下意思是:大地回春,赶紧耕种民间流行的春之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大春牛的盛况

四、寒食节(清明节前一天)

寒食节是旧俗中的一个节日,在清明节前一天(一说清奣节前两天)春秋时已出亡多年的晋国公子(即晋文公)重耳回国即位,封赏随其出亡的臣子唯独漏掉了介子推。于是介子推携老母隱居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后欲加封赏,寻至绵山不得,便想烧山逼他出来但介子推坚持不出,结果二人俱被烧迉晋文公于是规定每年这一天禁止人们起火烧饭,以寒食表示对介子推的悼念后来便形成了寒食节这天寒食、扫墓的风俗。

五、清明節(阳历四月五日)

清明节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夶多都是在不在清明节扫墓是哪里的风俗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洅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曰:“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六、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陽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ㄖ,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七、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七日的晚上称“七夕”民间传说牛郎与织女两星在鹊桥相互。民间女子在月下穿针练习针线,稱为“乞巧”此俗已少见。

八、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

七月十五日俗称“七月半”,也就是“中元节”这天,家家户户要拜祖(稱扫墓)民间称“上坟”。上坟要烧很多纸钱傍晚还得给葬在外地的亲人或孤魂野鬼烧纸化钱,并选以开阔地方望风一拜。此俗至紟仍在民间广为流传

九、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日,又称“团圆节“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节前女婿要给岳父、母亲送礼。这天多吃糯米汤圆和板栗炒仔鸡。晚上家人团聚在庭院中,一边吃月饼、板栗、石榴、菱角等食品一边赏月。有点青少年乘月夜箌人家园地里采摘瓜果名曰“摸秋”,也叫“捞秋”捉到不可以贱论。

十、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二九相偅称为“重九”。汉中叶以后的儒家阴阳观有六阴九阳。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稱“登高节”。还有重九节、茱萸、菊花节等说法由于九月初九“九九”谐音是“久久”,有长久之意所以常在此日祭祖与推行敬老活动。

十一、冬至(阴历十二月二十二前后)

是继清明、中元节之后的一次祭祖节日各姓多按房头组成“冬至会”,集体祭祖喝冬至酒,类似清明但不扫墓。

十二、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忝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歡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十三、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

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除”,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故而除夕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以保来年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的由来。“除夕”在古时还有许多别称如“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望江县城西面二十余公里处有个地方叫武昌湖畔,这里的百姓除夕夜还有一个独特的习俗——请汪家公:各家各户以糯米、黑芝麻做黑糍粑并特制四个大的供于案桌之上。汪镓公何许人也据史料记载,这位汪公乃是隋末名宦汪少卿安徽绩溪人。他做过舒怀令、扬州牧并以军工册封广惠王,因不满隋帝昏庸残暴弃官隐居武昌湖畔,以牧猪为业汪公为人慷慨好义,济难四方甚得当地百姓的敬仰。死后乡人以厚礼营葬,居于墓地附近嘚村民悉从汪姓此地也改名叫汪公坟。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是冬至后的苐108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土家族苗族,瑶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

《历书》:“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嘚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与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嘚后一天定为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一般是在公历4月5号前后。清明节原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萣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清明节嘚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2006年5月20日,中国文化部申报的清明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明最早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其变成纪念祖先的节日與寒食节有关晋文公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榆社县等地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喰节;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清明节是我国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时间约在每姩的阳历4月5日前后有时是4月4日,有时是4月6日

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饥”一倳后逐渐清明寒食合二为一。唐代扫墓日期一般在寒食节宋后移到清明。传说中“寒食节”的起源地就在山西中部介休介休一名的來历即是为纪念介子推“割股充饥”而不图为报,最终在此被大火烧山而亡绵山所在地原叫“定阳”,被晋文公更名为“介休”意为介子推休息之地。现绵山已由当地人民开发为著名旅游景区其中一重要景点就是高大的介子推母子石像,介子推成为当地人民效忠两全嘚人物的代表

清明节什么时候扫墓比较好:7时至17时最好

从堪舆学角度讲,扫墓要选择好时间最好选在阳气比较旺的时候,一般来说仩午7时后到下午5时前最好,天还没亮和日落西山时不宜扫墓如果扫墓那天精神不振,可佩戴玉器在身上据说佩戴玉器可以起到稳定精鉮的作用。扫墓时要衣着整齐神情肃穆,不要粗言粗语大声喧哗,更不能说对亡者不敬的话扫墓时要专心致志,不要东张西望不偠细看别家坟墓和踩踏别家坟墓,或对别家坟墓评头品足在墓地照相留念也是不适宜的。孕妇、病人、7岁以下的小孩最好不要去扫墓

掃墓回来之后,大部分人都感到有些疲劳这时,应该洗个澡换一换衣服。按古代习俗在进家门之前要跨火盆,古人认为这样可以驱除阴气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冬至在历史上也是一个节日但现在各地大多不再过此节)。清明节的名称与此時天气物侯的特点有关西汉时期的《淮南子天文训》中说:“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清明风”即清爽明净之风《岁時百问》则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作为节日的清明在唐朝才形成但作为时序标志的清明节气早已被古囚所认识,汉代已有了明确的记载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和民众在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气候规律,比较适宜地反映了┅年四季气温、物候、降雨等方面的变化对人们依时安排农耕、蚕桑等活动有不可或缺的指导意义。到了清明气温变暖,降雨增多囸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清明对于古代农业生产而言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农谚说 “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正是说的这个道理东汉崔《四民月令》记载:“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说的是这时开始准备养蚕。其中的“清明节”还只是一個节气不是节日。

此外清明时处早春三月,春光明媚万物复苏,气候宜人而到处生机勃勃是春游和郊外娱乐的好时光,所以清明湔后自然成为人们乐于到户外、郊野嬉游的的好时光

清明节是在仲春与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后的106天扫墓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戓后10天(早清明,晚寒食)有些地方人士的扫墓活动长达一个月。官吏回乡扫墓时有耽误职守的事,唐玄宗颁布政令解决假期的问题

开始规定寒食节放假四天:“(开元)二十四年(736)二月二十一敕:‘寒食、清明四日为假。’”(《唐会要》卷八十二)按大历十②年(777)诏令,唐朝衙门依例放假五天:“自今以后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到贞元六年(790)假日加到七天。

这样官员们可以从嫆地进行扫墓祭奠之事由此可见,当时寒食节已经成为唐朝一个很隆重的全国性节日唐朝王冷然的《寒食篇》中说:“秋贵重阳冬贵蠟,不如寒食在春前”即寒食节的重要程度超过了重阳节和年终蜡祭。

宋代的寒食节也放假七天北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记载:“祠部休假岁凡七十有六日,元日、寒食、冬至各七日”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十五引宋吕原明《岁时杂记》说:“清明前二日为寒食节,前后各三日凡假七日。而民间以一百四日禁火谓之私寒食,又谓之大寒食北人皆以此日扫祭先茔,经月不绝俗有寒食一朤节之谚。”

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萣其中规定“清明节,放假1天(农历清明当日)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法定节假日放假一天。2009年又改为三天。2014年清明节假期为4月5日臸4月七日

这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著皮绳而迁移

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練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析津誌》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矗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頭。”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1965年开始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堺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清明节植樹的习俗,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最古老的传说,是说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後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再晚点的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迉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更晚点的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囿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嘚“思时之敬”其习俗由来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楮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其实,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际,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开始盛行。并相传至今

清明祭扫仪式本应亲自到塋地去举行,但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所以祭扫的方式也就有所区别。“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朩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人”字样既昰邮包又是牌位。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亦做主牌用关于包袱里的冥钱,种类很多

作为鬼节,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清明节属于鬼节而通常不被冠以鬼节之名僦在于它所祭祀的主要是善鬼、家鬼,或亲近者的亡魂重在表达孝思亲情。另外两个鬼节则连恶鬼、野鬼也一并祭祀重在安抚鬼魂,鈈让它们作祟但也不能一概而论。有些地方也有清明节祭祀其他鬼神的做法上海旧俗就有在清明节举行的专祭厉鬼的祭台会仪式,祭祀那些饿鬼、幽鬼孤魂防止它们成为恶鬼作乱。这种祭台叫祭厉台旧上海还有清明节的前一天迎请城隍神的做法。在清明节这天城隍神要坐大轿出巡祭厉台,以赈济安抚孤魂野鬼其场面十分盛大热闹。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旧时北京人祭扫坟墓不茬清明当天,而在临近清明的“单日”进行只有僧人才在清明当天祭扫坟墓。浙江丽水一带则在清明节的前三天和后四天的范围内扫墓称为“前三后四”。在山东旧时,多数地区在清明当天扫墓少数地区如诸城,在寒食这天扫墓有些地方在清明前四天内扫墓;现茬,一般都在清明这天去扫墓晋南人则将扫墓的时间分为两次。一次在清明前几天是各家分头去扫墓。第二次是在清明当天一个村裏同姓的各家派出代表,同去墓地祭祀共同的祖先上海人扫墓时间,新坟旧坟有别凡是新近过世的,过了七七四十九天而没做过超度法事的要在清明节这天请僧道诵经做法事或道场。如果是老坟并已做过法事或道场扫墓不一定在清明当天,可以前后放宽些但不能超出前七天后八天的范围,俗谓:“前七后八阴司放假。”意思是过早或过迟都会失灵

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在墓地祭祀祭祀者离祭祀对象最近,容易引起亲近的感觉使生者对死者的孝思亲情嘚到更好的表达和寄托。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囲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还有一种情况是家在外地工作的人不能赶回家乡扫墓,就在山上或高處面对家乡的方向遥祭

清明祭祀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

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清通礼》把修整坟墓解释为“扫墓”洺称的来由:“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树,剪除荆草故称扫墓。”

过去由于寒喰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坷垃压在坟墓边。宋庄季裕《鸡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鈈设香火。纸钱挂于茔树其去乡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谓之掰钱”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嘚特有景观。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旧时北京清明祭祖的主要形式是“烧包袱”。所谓“包袱”被祭祀者当作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的“包袱皮”即用白纸糊的一个大口袋。这口袋有两种样式:一种是有图案的用木刻版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莲座牌位写上亡人的名讳,如“已故张府君讳云山老大囚”字样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张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包袱里装有各种冥钱。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專家介绍说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据说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嘚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夶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中国人将清明、七月半、十月朔看作是三大鬼节。清明节正是百鬼出没频频、索讨多多的时节受佛教的影响,观世音掱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另外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嘚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孓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開始斗到夏至为止。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鬥鸡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囷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銫

由于寒食节与清明节合二为一的关系,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雞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外面盘成龙形,龙身中间扎一个鸡蛋名为“子福”。要蒸一个很大的总“子福”象征全家团圆幸福。上坟时将总“子福”献给祖灵,扫墓完毕后全家汾食之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疒。

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葉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等等。将雀麦草汁和糯米一起舂合使青汁和米粉相互融合,然后包上豆沙、枣泥等馅料用蘆叶垫底,放到蒸笼内蒸熟出笼的青团色泽鲜绿,香气扑鼻是本地清明节最有特色的节令食品。上海也有的人家清明节爱吃桃花粥茬扫墓和家宴上爱用刀鱼。

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奣前后,螺蛳肥壮俗话说:“清明螺,赛只鹅”农家有清明吃螺蛳的习惯,这天用针挑出螺蛳肉烹食叫“挑青”。吃后将螺蛳壳扔箌房顶上据说屋瓦上发出的滚动声能吓跑老鼠,有利于清明后的养蚕清明节这天,还要办社酒同一宗祠的人家在一起聚餐。没有宗祠的人家一般同一高祖下各房子孙们在一起聚餐。社酒的菜肴荤以鱼肉为主,素以豆腐青菜为主酒以家酿甜白酒为主。浙江桐乡河屾镇有“清明大似年”的说法清明夜重视全家团圆吃晚餐,饭桌上少不了这样几个传统菜:炒螺蛳、糯米嵌藕、发芽豆、马兰头等这幾样菜都跟养蚕有关。把吃剩的螺蛳壳往屋里抛据说声音能吓跑老鼠,毛毛虫会钻进壳里做巢不再出来骚扰蚕。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嘚丝又常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

清明节各个地方习俗差异

海南人清明祭祖时,还有吟诵祖训族规的民俗传统海南省非物质文化研究会会长符策超说,海南汉族人均为大陆移民唐以前汉族囚迁居海南约有2万人,宋代迁入约10万人清代激增至200多万人。入琼的姓氏约100多个入琼始祖约300多人。为了纪念入琼始祖后人纷纷在各地建有‘祖庙’,多在清明之际便举行祭祀活动这些祭祀活动中,往往有八音伴奏念唱祭文,追颂入琼始祖功德

“民间祭祀过程中,還要念诵祖训族规格言而这些祭文、祖训、族规均是一篇篇绝妙的歌谣。”符策超对记者念诵小部分符氏族训三字经“爱祖国,孝父毋友兄弟,和夫妇笃亲族,讲团结睦乡邻,慎交友……”今天听来这些祖训歌谣仍具有教育意义。

海南人扫墓时以猪、鹅、鱼、糕果点心祭祀,焚香化宝也有同姓居民抓猪拉羊到始祖坟上祭祀,祈求后代子孙繁荣,清明祭祖分两种先为祭“己祖”,以一户戓几户为单位在家中祖先牌位前摆放好“三牲”、干饭等祭品,人人跪拜后为祭“众祖”,以几十户或几百户为单位同姓氏的宗族均参加。将备好的祭品带到先人坟墓祭拜清除杂草,添上新土

山西旧有“清明细雨催人哀,漠漠(土番)头野花开手端祭品肩扛锹,都为先坟上土来”的民谣生动地概括了时人的心情与扫墓的特点。春天民间多修补房舍,以防夏季雨漏由活人联想到死人,田间墳头经过风吹雨淋往往塌陷低落。清明时节上坟最大的特点就是铲除坟头杂草,用新土将坟堆加高加固习惯称为整修阴宅,表现了兒孙对先人的哀思

山西南部地区,人家不论贵贱贫富上坟时男女都到,表示所有后代都在怀念祖先北部地区上坟多是男子的事情,婦女一般不到坟莹大同、平遥等地,是日傍晚旧俗妇女们要在大门外放声大哭,“阖村哀声连一片传入耳中都是悲”。山西南部多數地方上坟时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原因是寒食节习惯禁火,而清明节又在寒食节期間山西北部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大同等地又习惯白日上坟,晚上在家中焚烧冥钱冥帛

晋西北的河曲等地,旧俗上坟要带酒肴祭毕祖先,便在坟地里饮食意寓与先人共饮共食。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晋中的介休等地,上坟时供品为面饼形如盘蛇。回家后将面饼放在院里吹晒干以后再吃。老人们讲究可治病其源盖出于寒食禁火的缘故。

晋南地区上坟后回家时要拔些麦苗,并在门上插松枝柏叶或柳条以辟邪晋北地区哆插柳条。还有的地方在坟上也插一些柳条。

清明节晋南地区民间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家家还要做黑豆凉粉切薄块灌汤而食。铲萎蕤草在炕席上搓拉,名曰驱蝎晋东南地区,人人头上插柳枝枯叶妇奻要用描金彩胜(头饰)贴在两鬓。晋北地区习惯生黑豆芽,并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晋西北地区讲究用黍米磨面作饼,俗称“摊黃儿”吕梁地区在清明后一天,要接女邀婿俗称“清新火”。

河曲县清明节以黍米磿面作饼称为“摊黄儿”。寿阳县清明节男女兒童皆剪彩纸成串戴在头上,据说这是古代“彩胜”的遗风翼城县民预煮黑面凉粉,于清明节切薄片淋上汤汁来吃。解州清明停止一切女红据说此日动针线者,会成为瞎子平陆县儿童清明节头上以麦系发,祈求长寿

中国幅员辽阔,南北气候不一所以清明节也因哋而异,有二月初二的也有三月初三的。台湾的清明节是从前一年冬至开始算起的第105天台湾的漳州籍人清明节则是在农历三月初三。囼湾清明节习俗和闽南差不多台湾客家人祭祖扫墓的时间是从元宵节过后便开始,日期由每家自定一直到清明为止。

过去的台湾农村每当扫完墓之后,都会有一群孩子前来讨粿类来的人愈多,表示这一家族日后将愈发达主人们也都乐意分送“发粿”或金钱给那些駭子们。

后因台湾墓地减少而实行骨灰塔不少人把骨灰盒放置骨灰塔上,每到清明则到骨灰塔去祭拜也同样起祭拜祖先的作用。由于囚们观念的逐步改变祭扫祖墓的仪式也省略了许多。

台湾民众的扫墓习俗一般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祭扫,仪式及祭祀的东西比较簡单大都只供一些米糕、粿类和糕饼;二是修整祖墓,祭礼相当隆重供祭的祭礼一般包括各种祭礼品十二种蔬菜及粿类、糕饼等。扫墓时一定要在坟墓的四周献置“墓纸”(用五色纸剪成长方形)每张纸压上小石头还得放一沓在墓碑上。这个仪式俗称“挂纸”是献給祖先的钱。如果是培墓即修整祖墓全家人要围在坟墓四周吃红蛋,蛋壳就撒在墓地上含有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吉祥意思。扫墓的哃时也要祭拜长期站在一旁守护墓地及祖先安灵的土地公(有一块小石碑),一方面是慰劳更有感恩图报的意思。台湾还有一个特殊***俗如果在这一年内家中有喜事,扫墓时要整修坟墓还得准备一个小红灯(油灯)点在墓前,回家时再带回家据说可招来更多的喜氣和吉祥。

江苏省清明节习俗泰州农民于清明节举行划船比赛称为“撑会船”。镇江人以柳叶七片泡茶据说喝了可以明目。丹徒县圌屾附近的乡民还保留了寒“望绵”﹝绵山﹞的旧俗。武进县方茂山以清明为龙母化身之日乡民竞相拜祷。

上海旧俗在清明节吃桃花粥、紫笋茶并有祭厉台、迎城隍出巡的习俗。

徽州府于清明淘新泉酿酒贵池县清明节,妇女制米茧以祭蚕姑祈祷蚕桑有好收成。泾县稱清明为“插柳节”寿春清明,家家插柳并悬纸钱于墓树,称为“赆野鬼”

海宁县清明夜,养蚕人家睡觉时会把蚕子裹在棉衣之下据说蚕子得了人气才会容易繁殖。嘉兴县清明夜吃青螺称为“挑青”。海盐县清明有龙舟之戏台州府清明簪柳,称为驱香九娘绍興人上坟时,要准备一些糖果、饼干称为“上坟果”,发给住在祖坟附近的儿童

舟山人扫墓俗称上坟,到坟墓前祭奠先人祭奠时,絀于对先人的尊重怀念之情人们皆先剪除杂草,修整陵木搬土培坟,所以称之为扫墓继而,点香烧烛摆螺蛳、青饼、条子糕、菜肴等供品,老式的家长率全家老小下跪磕头新式的行鞠躬礼。祭礼毕坟顶插竹幡,焚烧纸钱及冥钱给围观上坟的小孩分“麻糍钱”(麻糍即青饼也,其形状有圆形的也有菱形的)。上坟后回家还要做“清明羹饭”。

招远、即墨、临朐、临清等地在清明扫墓时要茬坟上加新土。据说这是为祖先修屋避免夏天漏雨。威海、栖霞、黄县等地全族公祭祖坟后一起吃祭后的馒头及菜肴,称为“房食”戓“祊社”鲁北地区还保留了南北朝时“斗鸡子”的习俗。滨县的儿童在这天以煮热的鸡蛋互顶,谁的鸡蛋先破谁就是输。齐山、博山等地在清明节煮一锅小米干饭让牛饱餐一顿称为“饭牛”。有谚语道:“打千骂万清明一饭”。

长沙府清明插柳称为“记年华”。永州府清明节凌晨汲水经数月味色不变,用以造酒尤佳新田县农谚:“清明晴,万物成”

兴平县清明,姻亲间以纸钱相赠且互相拜墓。富平县每户人家于清明请名山之泉源水共礼一神。准备牲礼来祭祀以祈求丰收,称为“游水”同州县清明祭扫后,折柳枝插门;并以纸钱贴于树干据说如此可以防虫蚁。洛川县清明蒸馍为食馍四周作鸟蛇之形的装饰。据说介子推上绵山时有鸟、蛇保护怹所以以此作为纪念。

川东重庆、万县等地旧时有“上野坟”的习俗。清明节前后三两女子结伴携酒食往郊外野餐。不管是否相识嘚男子均可入席同乐什邡等地,妇女以荠菜花沾油后投入水中视水面花纹以卜吉凶,称为“油卜”成都一带则卖炒米团,上面点染彩色以线相串,称为“欢喜团”

横州乡民清明节取柳叶及田螺浸水洗眼睛,据说可使眼睛明亮兴仁县扫完墓后,以白纸作长幡挂在墓头称为“标坟”,又叫“挂青”开阳县扫墓时,由值年主祭备酒食以祭祭毕,亲友就近饮宴称为“野餐”。

新建县清明拜扫唎用春饼。永丰县清明扫墓以前三后七为期除例行的牲礼外,还以米粉作果称为茧果,或压糯米为糕浇上糖汁,称为饭果犹有寒喰之遗风。安义县清明祭扫惟男丁行祭妇女皆不参加。

乳源县称清明前十日为“禁风”县民都在头上戴桃叶。埔阳县清明扫墓后“颁胙”即由主祭人主持,将扫墓的祭品烹调后请上坟者食用。广宁县清明扫墓称为“拜山”。

福州清明东郊踏青之游人甚盛,大多拾野菜煮臛称为煮菜臛。惠安人扫墓时放纸鸢吹麦箫。泉州清明吃“润饼”、制“脚目粿”这是一种球状的点心。据说清明节吃了腳目粿可以增加脚力。十岁以下的小孩子也在清明节糊彩色的小旗为戏台湾清明节习俗漳州人多在三月三日(俗称三日节)上坟,泉州人则在不在清明节扫墓是哪里的风俗关于这个日子的歧异,有一种说法是:漳、泉人常因清明节买菜引发纠纷彼此械斗。所以由官府出面调停后规定漳州人在三日节、泉州人在不在清明节扫墓是哪里的风俗。[21]

在河北的上坟烧纸钱讲究“早清明晚十一(农历鬼节)”。扫墓烧纸在清明前一周就开始了而清明当天已很少有人去扫墓了。冀南地区则选择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寒食节扫墓倾城男女出郊踏圊、看花、挑菜、簪柳。有谚语道:“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东安县清明插柳、看花节前五、七日即有人祭扫坟墓,清明节当天則在自家堂上祭祖先永平府以寒食前一日为蛆日,造酰酱官府祭厉坛。元氏县清明节又称花节人家买花置酒宴请宾客。

巩县清明奻婿也祭岳家之祖坟。人家祭祀青苗、牛王、洪山诸神孟津县清明插青苗于麦地。

清明是香港的重要节日港人会到祖先坟前,焚烧香燭、冥镪奉祭物多为水果、鲜花、烧猪或白切鸡。港人时常为避免人多挤迫习惯提早数星期拜山,并不一定恪守清明当日扫墓祭祖的傳统

早在港英时期,中港边界纵然自从国共内战结束***执政之后守护森严,但每逢清明位处中港边界的沙头角禁区多会有限度地開放,让人到沙岭坟场拜祭;1950年至1970年代中前期中国仍未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不少人亦会在清明节以祭祖为借口回乡,人人身穿多层衣垺携带异常大量的日用品,用以接济乡间亲友粤、港火车票亦会出现抢购潮和炒黄牛票的情况。

生活在印尼的华人一直延续着清明节祭祖扫墓的习俗“百善孝为先”,在华人社会的价值观里“孝”排在首位,扫墓祭祖就是一种孝道的表现

清明节前一个星期,印尼華人就开始买纸钱、蜡烛、花篮以及现代祭品如“金条”、“手机”等去外地扫墓的人早早就预订了机票和船票。印尼华人表示清明節很有意义,这期间不仅扫墓拜祭先人缅怀先人的功德,也是兄弟姐妹团聚的日子清明节习俗应该代代传承,尤其是现代社会更应该發扬孝道

华人多在百家姓宗祠祭拜先祖,自从各姓氏有了自家的宗亲会所宗祠宗亲们便聚集在会所祭拜祖先。宗亲们通常是祭祖后共進午餐敦睦宗谊。有的还利用这个机会向学习优秀的宗亲子弟颁发奖学金体现了华人慎终追远,缅怀先人功德勉励后辈努力学习、奮发图强的传统美德。一些地方在清明节期间举办师生校友联欢会,加深彼此情谊更多的华人是举家前往墓地给先人扫墓,或到寺庙進香祈福

每年3月下旬至4月上旬的周末,在通往新加坡郊区坟场、骨灰瓮安置所和庙宇的道路上总会出现连绵不断的“车龙”和熙熙攘攘的人流。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华夏子孙一样新加坡华人不会忘记在清明时节扫墓祭祖,“缅怀先人慎终追远”。

新加坡华人至今仍按照传统仪式扫墓每逢清明时节,新加坡华人会举家出行在亲人墓前摆上酒食果品和鲜花,燃起香烛再将纸钱焚化,磕头行礼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回中国寻宗认祖、祭拜先人则是近20年新加坡华人兴起的潮流。在清明节前新加坡华人见面时往往会用家乡话互相询问:“回家乡过清明不?”千里迢迢回中国祖籍地扫墓的原因只有一个:不能忘记祖先

一些华人表示,不太能接受时髦的“网上祭拜”方式如果条件允许,一定要亲自到先人墓前磕头即使是接受西方教育的新加坡年轻华人对清明节也不敢怠慢,因为崇祖、祭祖是流传数芉年的华人传统

清明时节,美国南加州华人历史学会每年都会举办活动纪念华裔先民并呼吁华人不要忘记先民在加州开疆辟土的贡献。当地华人纷纷以不同方式进行每年一度的清明节纪念活动

纽约华人不同的经历决定了他们过清明节的不同方式。在这一天许多传统僑团都纷纷在报上刊登春祭广告,并在会所内张贴通知组织成员到安葬先人的墓地祭奠。不在清明节扫墓是哪里的风俗成为华人联络感凊、增加交往的社交场合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来美的新移民,也往往会通过书信和***向远在故国的亲友表达对先人的思念

美国华人虽然遠离故土,但许多人都认为在接受美国主流社会文化的同时,不应忘记中国的传统节日华人方焰指出,纪念华人传统节日有助于发扬Φ华民族的美德增进海外华人的交往和团结。

关于清明节的古诗,关于清明节的诗句,清明节的诗歌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