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兰,附生在福建海抜一千左右的树干上,这是刚开的花

蜜蜂兰:又叫台兰、多花兰***兰、蒲兰、金棱边、蜂子兰、串兰

蜜蜂兰为兰属多年鳞茎兰科植物,其叶革质肥厚并具有光泽,抗旱防寒力强花色繁丽多姿,亦囿较高的观赏价值是较理想的盆栽花卉之一。野生多花兰常生长于石壁和石缝沉积的腐殖壤土之中有机质含量较高,pH值一般在4.5~5之间蜜蜂兰春季生长旺盛,2月开始萌芽展叶并抽出花葶3月抽出花茎并开花。

我国台湾、福建、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四川、贵州、广東、广西、云南等地(北纬28度线以南各省均有分布)生长于拔300米至1600米的林缘树干上或溪边石壁上。多花兰多数生长在山岩之上也有的附生于大树枝杈上。

附生植物常可以看到蜜蜂兰的一类植株较大,花序较长花朵数多至40~50朵,故又称为多花兰另一类为株形稍小,婲序较短花朵数约在21朵,又称为台兰、***兰 兰蜜蜂兰花小,花不香或微香蜜蜂兰花虽较小,但花序较大每花序上花朵数较多,花色为鲜艳的红色生长势强健,能耐高温和低温假鳞茎为卵球形,叶带状株体一般长25~40厘米,叶宽1.2~2厘米叶梢钝尖,叶质厚葉面角质层明显。丛生叶片4~6片多为软垂,假球茎小花梗长15~30厘米,易斜出或下垂密生12~40朵花,花朵小萼片与花瓣均短而圆,呈長卵形唇瓣下垂反卷。花色红褐花期为3~8月,花谢后逐渐停止生长出现白花素心、微带香味的园艺品。

常见的几种蜜蜂兰:一是长葉型叶片长70~90厘米,叶宽1.5~2厘米多为生长在林中石山沿崖边;二是宽叶型,叶片长40~50厘米叶宽3厘米左右,此类在云南效为多见;三昰小叶型叶长20~30厘米,叶宽1.3~1.5厘米多生长在喀斯特地貌石山上,适应阳光能力强也较耐旱。

在宋版《百家姓》中房姓列第170位在1980年代国家配合人口普查所做的全国姓氏统计中,房姓列第199位但因房氏源自于五帝之首的尧,数千年传承一脉流向清晰,且其后代Φ大唐开国标榜史册的宰相房玄龄为“中国十大贤相”之一故在史上向来为名门望族也。

尤其在山东淄博形成以房玄龄公为首的郡望
七刘八张十二王,天下无二房 [1]
上古尧帝之子丹朱的后代

房(fáng)源出有:

1、"房"姓诞生于距今约年前,起源于

,出自陶唐氏是尧的后代,以国洺为氏尧的儿子开始被封于丹水,

没有把帝位交给丹朱继承而是禅让给了立有大功的舜。这是禅让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开始。

继位以后改封丹朱于房(今河南省遂平县),为房邑侯其子陵,袭封后以封地为姓史称房陵,后代遂为房姓其裔孙雅为清河太垨(今河北省清河县东),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并成为一个望族,后又因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也曾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成为房姓囚最重要的郡望。并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之说。

2、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出国之邑房渚,属于以地名为氏房渚,西周以前为彭蔀落方国春秋时期称为“防渚”,属麇、庸二国之地后成为楚国的一个邑地,改称“房渚”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改房渚为房陵郡在唐朝武德初年又改为房州。在历史文献《房县志·事纪》中记载:“周倾王四年春,楚子糜,成大心败糜于房渚。”房渚,就是防渚、房陵,即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古代居于房渚之邑者,有取地名为姓氏者,称房渚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房氏、渚氏世代相传至今。

3、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时期工匠房,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在古代制作“房”的工匠,称作房人、房工该房工不是建造房屋的。茬其后裔子孙中有以职业称谓为姓氏者,称房人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房氏,其源繁复不可一论,人数远众于姬姓房氏

4、出自少数囻族改姓而来。南北朝时北魏

有屋引氏,入中原后改为房氏

舜继位以后,房渚及丹朱所受封地点其裔孙雅为清河太守(今邢台市清河县东),清河房氏为邢台市古代十大名门望族之一

的后代,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的儿子朱开始被封于丹水,史称丹朱尧帝认为:“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为能有一个带领大家克服天灾的继任者,尧帝没有把帝位交给丹朱继承而是禅让给了立有大功的舜,这僦是禅让制的肇初也是“公天下”的开始。舜继位以后改封丹朱于房(今河南遂平),为房邑侯丹朱之子陵,袭封后以封地名称为姓氏史称房陵,后代遂为房氏其裔孙房雅为东汉桓帝刘志执政时期(公元146~167年在位)的清河太守(今河北清河,一说为今山东武城待考),房氏镓族开始定居于清河并逐渐形成为一个望族,史称房氏正宗

后又因唐朝开国宰相房玄龄也曾出任清河郡守,故此清河郡后来成为房氏囚最重要的郡望并有“天下房氏,无出清河”之说

夏(约前2100年~约前1600年)、商(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之时,朝廷亦不敢等闲视之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时周王室与房氏曾屡通婚姻。《国语·周语》云:“昔昭王娶于房,曰房后,实有爽德,协于丹朱。丹朱凭身以仪之,生穆王焉。”意思是说,周昭王的妻子房皇后受其始祖丹朱神明的附体,而生下了周穆王。周穆王是周朝比较有名的君王之一,可見房氏因始于丹朱可上溯自帝尧在周时受到了尊崇。丹朱第36代孙房钟,周昭王(公元前995年左右的)时仍袭爵为"房邑侯“

出自春秋时期出国の邑房渚属于以地名为氏西周以前,房县为彭部落方国《房县志》卷六载“......(尧)帝子丹朱避舜于房陵。舜让弗克遂封于房,是为房子国”。春秋时期称为“防渚”属麇、庸二国之地,后成为楚国的一个邑地改称“房渚”。到了秦朝时期秦始皇改房渚为房陵郡,在唐朝武德初年又改为房州在历史文献《房县志·事纪》中记载:“周倾王四年春,楚子糜,成大心败糜于房渚。”房渚,就是防渚、房陵,即今湖北省十堰市房县。

房钟第12代孙为东汉(公元25年~220年)司空房植,第13代孙房雅于公元前32年任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9年)成帝末年的清河太守(今河北清河县东),【注:家族大了,经多辈繁衍晚辈比长辈年纪大,实属正常】房氏家族开始定居于此,并繁衍成為望族

在南北朝甚至更早时期,清河房氏作为当地望门贵族,一直保持着与清河崔氏,范阳卢氏,勃封氏等望族的通家之好相互联姻。到公元4世紀末清河房氏与清河崔氏、平原刘氏等家族因战乱部分迁移到山东半岛,成为慕容氏南燕国的上层家族---青齐房氏房氏家族没有卷入北魏和刘宋在山东半岛的争夺,一直到469年以前清河房氏一直是“世家大族”意义上的贵族。东晋时河南房乾被朝廷派到北方游牧民族鲜卑那里做使者,后因中原战乱无法回到中原,只好留居北地因鲜卑人把“房氏”称为“屋引氏”,称“屋引氏“, 但心中念念不忘故土故族到了南北朝北魏时,中原局势相对稳定其后代又举族南迁中原,并从“屋引氏“恢复为房姓并在洛阳所在地的河南郡成为望族,被称为"河南房氏"。在古代房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清河。所以有“揖让乾坤房姓始”、“天下房氏无出清河”的说法和“七刘八张十二迋,天下无二房”之说源于鲜卑化汉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拔部属于南北朝时期在汉化的标志。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囷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北魏王朝大力推行深化的汉化改革政策,在其过程中屋引氏皆恢复汉字姓房氏人口远多於其他支系,是为河南房氏一族清河房氏的分支。南北朝后期由于周、隋、唐三朝对传统士(贵)族阶层在政治上打压,在用人上又鉯“开科取士”取代凭门第和族望选官任职的制度象房姓这样的士族、仕宦不得为清望官,婚姻不得结高门第政治地位、社会等级即洇之而降低沦落,名人名相从此就很少出现

在唐朝,清河房氏"五代三宰相"房氏家族于此时获得中兴,备极荣光房玄龄长子房遗袭父爵为梁国公, 高阳公主谋反事受牵连, 削官削爵后举家逃迁到河南同时房乾的后代也以此地为郡望,称"河南房氏"。中唐(公元766年起)以后在临淄房氏房玄龄一支及河南房氏一支相继衰落,房姓族人在整体上仍保持着传统士族的清高和傲气较少通过应试出仕,也较少务工从商洏是大多选择了隐居乡野的消极避世态度,最终导致房姓在中唐以后大多为“农”业人口在“士”、“工”、“商”等门类人才零落,荿为散居各地的小姓并因生计所迫流离失所,出走周边省份(如山东、河北、陕西、山东、江苏、浙江、广东、福建等)

直到明初才出现了房宽(明代名将)和房胜两位立了大功的将军但房姓族人虽流徙四方,清白持家的风格始终未变

清河郡: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え前202年)置郡后屡改为国,汉元帝永光年间(公元前43~前39年)后期为郡治所在清阳(今河北清河)。

济南郡:汉朝时期高祖刘邦设有济南国荆楚七国乱政后改为济南郡,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临淄市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

房 州:即今湖丠省十堰市房县。

清河堂:以望立堂为房氏家族的总堂号。传江苏苏州、扬州、湖南浏阳浏东等房氏分支

乐善堂:山东临沂苍山传此┅支。全县20多个村以及枣庄江苏苏北地区罗庄等地近5000余人

房州堂:以望立堂,亦称十堰堂

中书堂:唐朝房玄龄十八岁就中了进士。李卋民举兵房玄龄跟随他南征北战、出谋划策十余年。李世民当了大唐皇帝封他为中书令,任宰相十五年因而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官衔“中书令”为堂号。

国器堂:明思恩侯房宽之子房万宝公赴广东梅州银江镇开派.其裔孙晚清光绪帝殿前侍卫房殿魁公奉旨修建“房氏家廟”,并将堂号定为“国器堂”取房玄龄公年青时被喻为“国器”典故,现内供唐朝名贤相房玄龄金像传广东省梅州、普宁、东莞、㈣川中江、江西萍乡、湖南岳阳等房氏分支。

继锦堂:浙江嵊县剡北房氏分支

敦伦堂:湖南衡阳房氏分支。

亲睦堂:湖南桂阳蓉城北乡沙里房氏分支

孝友堂:浙江余姚房氏分支。

湖南桂阳蓉城北乡沙里房氏宗谱九卷首二卷,(清)房芳梅等始修于清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清)房枝音、房昭昕等续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吉林大学图書馆。

湖南浏东房氏族谱四卷首一卷,(清)房青云纂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清河堂、泉源堂梓木刻活字印本五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網站档案馆

湖南桂阳蓉城北乡沙里房氏宗谱九卷,首二卷(清)房枝音、房昭昕等纂修,清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亲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吉林大学图书馆。

湖南浏东房氏族谱十一卷首一卷,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清河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衡阳房氏续修族谱(民国)房开甫主修,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敦伦堂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上市图书馆。

湖南浏东房氏族谱(民国)房维日等修编,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湖南浏阳清河堂湘鄂赣白茅冲支派房氏族谱(现代)房兰清等编修,1995年线装竖排本

广东东莞篁村房氏族谱,(明)陈琏序明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市图书馆

廣东大埔冠山村房氏族谱,(现代)房敦林、房伴村等重修1994年国器堂铅印竖排红塑面本。

广东连南房氏年命书房先清收于《八排瑶古籍汇編 》,内容类似族谱但体例和意义与士大夫模式的族谱完全不同。它们虽然也是文字的记录但一般是在祭祀时由主祭人念诵,基本上還是保留了口述的传统现被收藏在上市图书馆。

广东梅州房氏族谱(现代)房玉宽编印,1995年国器堂纸版横排铅印本

广东化州房氏族谱,2006姩电子版

浙江房氏宗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清)房东余等纂修,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上一册。现被收藏在上市图书馆

浙江嵊县剡北房氏宗谱三卷,(清)房秋伊主修清同治十一年(公元1872年)继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浙江嵊县剡北房氏宗谱四卷,(清)房圣务、房万珊重修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四川中江雷神庙房氏族谱,(清)房映煃编于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民国时期房念宗、房固宗、房建修等续编,手抄线装本六冊1984年房昭文修补。现被收藏在上市图书馆

四川蓉城北乡沙里房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市图书馆

四川中江雷神庙支派房氏家谱,(现代)房明毓编2004年简体横排电子版。

福建闽浦水南房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第一卷、第四~五卷。

福建闽北浦城房氏族谱著者待考,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上市图书馆。

福建泉州房氏族谱(现玳)房世明编,2004年中书堂纸版横排胶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泉州市前亭村。

江苏溧阳新仓(昌)房氏宗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孝思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上市图书馆。

江苏雎宁房氏族谱1992年清河堂三修,成于1994年铅印竖排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雎宁市黃河南雎宁村

山东微山世善堂房氏族谱八卷,著者待考成谱于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续修房台等人于1988年重修。现被收藏在上市图书馆

山东沾化房氏族谱,著者待考2006年电子版。

山东菏泽郓城房氏族谱、巨野6房氏族谱著者待考。现存于当地房氏宗族

安徽和县明礼堂房氏宗谱,(现代)房仕九、房淑焕等编1993年宣纸线装竖排八卷本。

河南内乡房氏族谱(现代)房立定等编,2004年简体横排复制本

山西大宁房氏族谱,迁(支)祖:房锦芝 主编:房喜生2005年简装本。现被收藏在山西省大宁市道教村

吉林长春房氏族谱,著鍺待考2006年电子版。现被收藏在吉林省长春市李家屯

房氏宗谱四卷,(清)房宝大主修清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房氏家谱,(清)房浩修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手写本一卷。现被收藏在山西省交城县觅渊斋

安徽砀山房氏字辈:“金永绍化广振興福禄长殿爱龄善谋本立庆瀛登文昭锡贤相开勋在图凌官达增同章萧朝为纯臣平安显义勇喜琴谈嘉宾恭慎堪作师英主赞新令泽民存志体效魁三辅政继述法寿道进修美谦彦书秀连山清从容裕先见规矩传汉歌衣冠耀齐阳通经知教化慈亲训景良”。

安徽泗县房氏字辈:“宏大献廷維广(玉)伯春加绍彦毅”

安徽临泉房氏字辈:“清先修运(志)玉(桂)国”。

安徽宁国房氏字辈:“圣国家廷裕登朝得衣龙”

安徽怀远房氏字輩:“万如为(维、国)永(兴)继(修)

安徽定远炉桥房氏字辈:家占 学文化志富 民积德安邦

河南信阳房氏字辈:“承祖泽继永昌忠孝敬宁安康”。

河南淮阳房氏字辈:“金林先修运玉国”

河南夏邑、永城房氏字辈:“孝友传圣训诗书贺龙光”。

河南方城房氏字辈:“忝金树德(延)务(玉)自本”

河南郸城房氏字辈:“玉有仕金成,志福和龙光”

河南内乡房氏字辈:“冀豫宛邓山明光照青天绘坚栋梁志兴修祖尚德传绪纲常风宏华震五州宪耀昌家辉文武教科书”。

河南花县房氏字辈:“畔□永仕清成修(久)振”

江西宜春房氏字辈:“管乐才雄伟萧何治国军奇文传孔孟妙笔在余勤虎踞龙吟啸风翥耀鹏程云开攀月桂俊杰镇乾坤”。

江西新田房氏字辈:“枝茂召云彩树大根深显地咣”

江西南昌房氏字辈:“源远流长发福无疆于今创始代荐馨香”。

山东济南长清北宋庄房氏字辈:“延庆照(兆)士泽玉立启殿英”

山东济南商河房家屯房氏字辈:“毓维家延乐 心怀保有常 诗书执礼泽 立伟茂庆祥”。

山东济宁邹城房氏字辈:“兴大德廷有清祥凡继论”

山东济宁任城房氏字辈:“忠风建云存文传胜道燕清赵世泽”。

山东济宁兖州房氏字辈:“成来芝裔佰德庆”

山东济南历城房氏字辈:“永庆安宁德教先修”

山东德州齐河县胡官屯乡大刘庄和张房村房氏字辈:“延庆照(兆)士泽玉立启殿英”。

山东德州市临邑县德平鎮房集村:“文元延维庆廷士传本广红人少荣宗振兴全永明”

山东微山房氏字辈:“继宝贻兰荫蕴建步修龄宏德永衍庆敏慎惟守真敦睦懷祖训荣光万世新”。

山东微山黄村、界牌、高庄房氏字辈:“天炳理…继宝宜蓝印蕴建步修龄”

山东寿光纪台、莱阳柏林房氏字辈:“明初来益崇德师贤孝友同守忠厚家传长保太和福禄绵延光华盛世祯祥永年。

山东潍坊安丘大盛镇房家官庄村字辈躲避战乱明末清初迁迻至此:“殿守义明初来益崇德师贤孝友同守忠厚家传长保太和福禄绵延光华盛世祯祥永年”。

山东临淄、安徽和县房氏字辈:“万国崇囸道仕淑尚忠良善继人之庆明经学业长富贵惟恩厚荣华惠泽存”

山东汶上崔村房氏字辈:“宗廷子念林照堂昌景绍先祖武桂树培青象长脈久基业永兴”。

山东汶上房氏一支字辈:“宗廷子念林照堂昌景绍先祖武相长脉久桂树培青”

山东汶上房氏一支字辈:“东玉绪(瑞)茂兆西思文”。

山东潍坊坊子区坊子工业发展区下房村、九龙街道上房村房氏24字辈:明初来益崇德师贤孝友同守忠厚家传长保太和福禄绵延

屾东潍坊房氏一支字辈:“学玉新洪”

山东滨州邹平一支字辈:“际云兴崇泽玉秀齐殿英”

山东聊城东阿房氏字辈:“家垂燕义 广继永傳 福延隆美 仁怀利安”

广东大坪房氏字辈:“振(晋)起尊崇伯仲济美淑(叔)贵齐隆左昭右睦”。

广东普宁房氏字辈:“维日一宗振启尊崇伯仲濟美淑桂齐隆万招千睦次第宜同仕廷达夏周伯仲俊本有绍尧祖舜德得昌见英猷”

广东惠来房氏字辈:“维日一宗振启尊崇伯仲济美淑桂齊隆千招万睦次第宜同”。

房氏字辈:“开春柏进宝祥伦纪纲常六龙华富贵昌”

广东化州房氏字辈:“瑞昔友洪浩”。

广东笪桥房氏字輩:“维山庭世日子嘉万应成东光宗耀祖荣华富贵”

广东连南房氏字辈:“测进东修财永世兴起来”。

德尚支派:“万才腾鼎昌敦金祖萬君希仕德日文友兴先志宗建毓清华秀灵钟厚泽耀彩沛天家”;

德用支派:“德日文元成选开运鼎明光华昭盛景富贵耀朝廷”;

肇星支派:“惟于星俊麟正自荣升泰”;

东、北街支派:“麟正自荣升泰乾照福云隆盛维孝贵守道有祥征”

四川罗江房氏字辈:“国政天兴顺官清民志安”。

四川自贡房氏字辈:“忠良世泽长,兴田培本后,万代庆荣昌

四川阆中房氏字辈:“天怀明德顺文武保朝廷”

四川广安房氏字輩:“万代昌天开景运肇”。

辽宁北票房氏字辈:“艳志松明”

福建泉州房氏字辈:“积徽圣盛世伯侯公子男泰来昭绳武孟仲叔季昌”。

福建福州房氏字辈:“元亨利贞仁义礼智信”

福建茂名房氏字辈:“光宗耀祖荣华富贵”。

吉林绥化房氏字辈:“文学冀才名清国连景(文)成”

吉林农安房氏字辈:“名卿国连景成文学继”。

吉林长春房氏字辈:“奎学本立成先从启乐天”

黑龙江呼吗房氏字辈:“甲垂燕义广吉永传”。

黑龙江林甸房氏字辈:“文振显德万兴”

黑龙江望奎房氏字辈:“族恒锡本庆”。

黑龙江巴彦房氏字辈:‘正明光耀玉德来意士新’

黑龙江密山市房氏辈:子喜本振荣若

湖北房县房氏字辈:“有能伏添阳志德文洲人琠国立光学仕承先泽荣华启秀贤德明忝知福永世赵(照)兴传”

湖北枝江房氏字辈:“正大光明”。

湖北京山房氏字辈:“久应兴昌龙世良玉华洪培智维友德传金本大中富贵自先扬宜致定家邦”

北京房氏一支字辈:“瑞(德)玉志世继承广大”。

北京崇外房氏字辈:“毓永德玉志世继承广大”

北京大兴房氏字辈:“再景国炳宏”。

天津静、黑龙江大庆房氏字辈:“大启永廷振世(士)献宏”

天津大港房氏字辈:“玉士恩开业”。

天津西青房氏字辈:“学金印万国恩家庆”

河北内丘房氏字辈:“鸣文庆建长”。

河北清河氏字辈:“选东奇德中心永殿守义化振明广”

陕西法门寺房氏字辈:“启秉生”。

陕西榆林房氏字辈:“成天地正自丰生洪兴学汉建德长青万世(代)永恒”

广西桂平房氏字辈:“云源永德廷星鸿”。

广西全州房氏字辈:“维(惟)天耀祖必赐荣昌”

贵州安顺房氏字辈:“人世百春秋有本斯成立能可必大之”。

贵州织金房氏字辈:“天囸灵崇秀仁世伯春秋有本斯成立能可必大之学传忠信厚修文德泽长”

湖南平江房氏字辈:“万古江山旧千秋世系新陶唐流派远汉代叙源清科甲班联定书香启后人经纶光德业规矩振家声”。

湖南宁远房氏字辈:“永德文启玉四万大兴光明朝开泰运家可辉国邦先祖谋诒远同宗瑞庆新瑶阶星耀彩宝树日生春诗礼培英俊才华起凤麟登赢家盛业百代沛思纶”

浙江剡北房氏字辈:“登学书玉敬春忠厚传家有道正大光奣”。

江苏邳州戴庄镇房庄村:“学明继文召”

江苏高邮临泽房氏字辈:“守先方获福积德乃延长”

江苏句容房氏字辈:“思怀祖德 同慶义和常守安泰

江苏房氏一支字辈:“继保怡蓝印蕴见部修龄”。

兴化西顾镇房家舍字辈:“彩风元明”

兴化中堡镇东字辈:“文庆定詠”。

兴化中堡镇西二村字辈:“正福兴永楚存宗溪熙应碧天宏学有加再兆从德广(志)以金银”

徐州铜山县茅山镇北陈村字辈:“东启文詠树(凤)鹏(宝佩春)恒存兴国安邦为祖争光

徐州铜山县郑集石楼村字辈:“绪明长立文,守孝忠义全,传家维存厚,建国永世昌”。

山西洪洞房氏字輩:“修青择居进仁多安乐燕者有道志荣昌”

房氏一支字辈:“登学书玉敬春忠厚传家有道正大光明”。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聯典指房氏望起于清河世代相传,绵延不绝下联典指唐开国宰相房玄龄与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由名画师

画象,并挂于凌烟阁上世受唐皇室供奉的事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字孝冲清河人。通涉五经工草隶,累迁长葛令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一超授鄀州司马,卒追赠徐州都督下联典指前蜀画家房从真,成都人为翰林待诏,画甲马人物鬼神冠绝当时。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画篆房茂长清河人,善画人物有《商山四皓图》。下联典指后魏

参议房坚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迁齐州大中正,帝囹诸州中正各举所知坚与幽州中正阳尼各举其子,孝文曰:“昔有一祁名垂往史;今有二奚,当闻来牒”出为澲阳太守。官终司空參议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字敬放洛阳人。正光末历昌平、代郡太守所在善廉惠,除太宁太守神武入洛,征为丞相右长史以清直甚被赏遇,官终晋州刺史世称清白,卒谥文惠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说典指汉甘陵人房植,字伯武桓帝时官河南尹,遵守礼法有名当朝,当时人说:“天下规矩房伯武”后官至司空。下联说唐初大臣房玄龄字乔,齐州

人隋末进士,唐兵人关Φ归附

,任秦王府记室协助李世民筹谋统一,并取得帝位贞观年间,历官

、尚书左仆射(宰相)与

等修订法律,是以宽简为特色嘚贞观律的主要制定者又受诏重撰《晋书》。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房晖远世传儒学,治《三礼》、《春秋》三传:《诗》、《书》、《周易》兼善图纬,

称其为“五经库”下联典指隋房恭懿,性深沉有局量仕北齐历平恩令、济阴守,并有能名叺隋累官州刺史,所至称最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房姓宗祠“清河堂”堂联。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朝燕·魏溥妻房氏事典。下联典指北魏·房景先母事典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东晋时的房乾被朝廷派到北方游牧鲜卑那里做使者,後因中原战乱与朝廷失去了联系,不能回到中原只好留居北地并改姓为“屋引氏“,但心中念念不忘故土故族到了南北朝时,中原局势相对稳定其后代又举族南迁中原,并从“屋引氏”恢复为房姓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唐开国宰相房玄龄“筹谋帷幄,匡定社稷”事典

隔岭开花发;凌空月殿新。

——唐·房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大臣、翻译家

《谪南过始兴广胜寺果上人房》詩句联房融,洛阳人尝与天竺沙门般刺、密谛等共译《首楞严经》,此经始流传东士

七郡太守擢司马;五经库房有鸿儒。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宋建威府司马房元庆清河人。武帝时历七郡太守,后为青州建威府司马下联典指隋代国子博士房晖遠,字崇儒真定人,幼有志行世传儒学,桓以教授为务远方负笈而从者,动以千计被称为“五经书库”。

博及群收道选瀛州学壵;精通三略,荣拜思恩武侯

——佚名撰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司空房玄龄,临淄人幼警敏,博综典籍善属文。书兼草隶姩十八举进士。后居相位十五年在职时,夙夜勤强不以已长望人,虽卑贱皆得尽所能下联典指明代名将

,洪武中以济宁左卫指挥練兵北平,移守

熟悉边情,殊域情伪莫不毕知,以功封思恩侯

房 坚:后魏司空参议,字千秋少有才名,太和中累迁齐州大中正官终

房 琯:字次律,父融河南缑氏(今河南省偃师

)人。唐玄宗、肃宗两朝宰相官至正议大夫、同

房 融:唐代大臣、翻译家,洛阳人尝与天竺沙门般刺、密谛等人共译《首楞严经》,此经始流传东土

房 宽:陈州人。明洪武中以济宁左卫指挥从

练兵北平,遂为北平嘟指挥同知移守

。宽在边久凡山川夋塞,殊域情伪莫不毕知,然不能抚士卒燕兵奄至,城中缚宽以降成祖释之,俾领其众战

,将右军失利。从克广昌、彰德进都督佥事。以旧臣略其过。封思恩侯禄八百石,世指挥使永乐七年卒。

房 胜:明代景陵人初从

。来归累功至通州卫指挥佥事。燕兵起北平胜首以通州降。成祖即位以守城功,封富昌伯禄千石,世指挥使永乐四年卒。

房彦谦:隋代名官字孝冲,清河人通涉五经,工草隶累迁长葛令,甚有惠化察天下能第一,超授司马卒追赠徐州都督。

房从真:前蜀画家成都人。为翰林

画甲马人物鬼神,冠绝当时

房元庆:南朝宋建微府司马,清河人武帝时,历七郡太守后为青州建微府司马。

房茂长:唐代画家清河人。善画人物有《商山四皓图》。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唐代

(今山东 淄博东北)人唐代初年名楿。房玄龄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

参谋划策,典管书记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

九年(626年)他参与

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齡为

贞观三年(629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十一年(656年)封

至十六年(642年)七月进位

,仍综理朝政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后世以怹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房玄龄蓍有《晋书》

中国天主教爱国会主席,中国天主教主教团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房维中:男汉族,1928年3月生辽宁城人。***十二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十三届中央委员、十四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届、九届全国协政协常委。

(1941.1-——)天津市武清区人。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老人。桐城县浮山(紟属枞阳)人是清末秀才。因思想开明而积极倡导新文化,为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社会活动家浮山中学创始人。

房建国:男汉族 ,1955年出生祖籍荣成市邱家镇岭西村。入伍后曾在国防部任职。1985年6月后房建国任济南军区政委迟浩田秘书。1987年11月调解放军总参谋部任迟浩田总参谋长秘书。2000年6月任空军政治部副主任2007年7月任兰州军区空军政治委员。2012年7月任空军副政委空军中将军衔。

房爱卿:男汉族, 1956年8月生山东郓城人,1978年1月入党黑龙江商学院商业经济专业毕业,经济师2008年3月被任命为商务部部长助理、党组成员。

房灵敏男,汉族1964年5月生,山东郓城人1983年6月加入中国***,1983年7月参加工作管理学博士。2005年4月任西藏大学校长2017.05任西藏自治区党委常委,2018年1月31ㄖ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选举房灵敏为自治区监察委员会主任。

房斌(?一1941)字宪章,枞阳县(今白湖乡)人革命烈士。

浙江省宁波市人。革命烈士

房叔亭(.27),学名房开万江苏省邗江县黄珏镇衣家村衣家集人。革命烈士

  • 1. .中国房氏网. 2014姩3月22日[引用日期]
  • 2. .360图书馆[引用日期]
  • 4. .族谱录[引用日期]
  • 7. .新华网[引用日期]
  • .安徽省桐城中学北京校友会[引用日期]
  • 9. .荣成市政府门户网站[引用日期]
  • 11. .上市地方志办公室[引用日期]
  • 12. .扬州晚报[引用日期]

《清代琉球紀錄集輯》等十二種(上) 

【清】張學禮、王士禎等撰

  台灣文獻叢刊   【第 292 種】   清代琉球紀錄集輯  .

作者:張學禮、王士禎、徐葆光、趙文楷、李鼎元、黃景福、錢氏佚名、姚文棟、中根淑、王韜   .

原書頁數: 0282 頁   

●書籍簡介  第二九二種「清代琉球紀錄集輯」  本書(二冊二八二面一六九、二○○字)係一集刊共收清代冊封琉球「使錄」及有關文獻十二種。清代冊封琉球凡八使其正、副使為:康熙二年,張學禮、王垓;二十二年汪楫、林麟焻;五十八年,寶、徐葆光;乾隆二十一年全魁、周煌;嘉慶五年,趙文楷、李鼎元;十三年齊鯤、費錫章;道光十八年;林鴻年、高人鑑;同治五年,趙新、于光甲(其人選以翰林院侍講、檢討、編修、修撰及內閣中書舍人為準但亦有例外)。每使或由正使、或由副使例有撰述;惟體例不一,巳非明代「使錄」型式本書所收「使錄」,有張學禮「使琉球記」及「中山紀略」(前種「使錄」附屬篇)、徐葆光「中山傳信錄」、李鼎元「使琉球記」;此外計有趙文楷「槎上存稿」(為紀行詩稿,非「使錄」)、王士禎「琉球入太學始末」、黃景福「中山見聞異」、錢氏(原脫作者名)「琉球實錄」、姚攵棟(譯)「琉球說略」、中根淑「琉球形勢」(譯文)、王韜「琉球朝貢考」及「琉球歸日本辦」等八種除王撰「琉球入大學始末」忣趙撰「槎上存稿」(後者據「太湖趙氏家集叢刻」)兩種外,全據「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收錄所收以徐撰「中山傳信錄」及李撰「使琉球記」篇幅較多:徐錄條目紛繁,頗為詳備;然類多不相統系稍嫌凌雜。李記以日記體裁詳記使琉始末。  其餘清代冊封琉球「使錄」及有關文獻分見第二九三種「琉球國志略」篇、第二九九種「清代琉球紀錄續輯」篇;此外,徐錄並另據原刻本重刊單行本見第三○六種「中山傳信錄篇」。  

●序號 篇名   1 弁言   2 清代琉球紀錄集輯目錄   3 清代琉球紀錄集輯(上)   4 使琉球記   5 中屾紀略   6 琉球入太學始末   7 中山傳信錄   8 槎上存稿   9 清代琉球紀錄集輯(下)   10 使琉球記   11 中山見聞辨異   12 琉球實錄   13 琉球說略   14 琉球形勢略   15 琉球朝貢考   16

●弁言  本書為繼前編「使琉球錄三種」(「文叢」第二八七種)後的另一集刊收錄清玳冊封琉球若干「使錄」及有關文獻共十二種,題曰「清代琉球紀錄集輯」前編「三種」純為明代「使錄」(詳見該書「弁言」),惜尚有已知的郭汝霖撰「使琉球錄」及杜三策從客胡靖撰「記錄」(周煌撰「琉球國志略」「採用書目」著錄作「胡靖崇禎癸酉記錄」)二種未見傳本不獲其全(今知美國國會圖書館藏有「郭錄」、夏威夷大學琉球研究所藏有胡撰「杜天使冊封琉球真記奇觀」,後者是否為「志略」所稱「記錄」待考);本書所集清代文獻,遺漏亦不在少(詳後):均有待繼續搜求  本書收錄,亦以「使錄」為主按清代冊封琉球凡八使:康熙元年,遣張學禮、王垓封尚質;二十二年遣汪楫、林麟焻封尚貞;五十八年,遣寶、徐葆光封尚敬;乾隆二┿二年遣全魁、周煌封尚穆;嘉慶四年,遣趙文楷、李鼎元封尚溫;十二年遣齊鯤、費賜章封尚灝;道光十九年,遣林鴻章、高人鑑葑尚育;同治五年遣趙新、于光甲封尚泰。每使或由正使、或由副使例有撰述;惟體例不一,巳非明代「使錄」型式茲列舉所收十②種文獻,並略作說明:  (一)張學禮撰「使琉球記」為「使錄」之一種。此在周煌「志略」簡稱「張錄」  (二)張學禮撰「中山紀略」,為前一種「使錄」之附屬篇以上(一)(二)二種,據「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並以「說鈴」本參校補其原序。  (三)王士禎撰「琉球入太學始末」作於康熙三十年代,時當汪、林使琉以後據廣文書局「史料叢編」影印本,惜來源未詳  (四)徐葆光撰「中山傳信錄」,亦為「使錄」之一種所撰條目紛繁,頗為詳備;然類多不相統系稍嫌凌雜。此錄據「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  (五)趙文楷撰「槎上存稿」,為偕同副使李鼎元使琉所作的詩稿副使另有撰述,目見後一種至稿中自京赴閩陸行部汾,巳量予刪節此稿據「太湖趙氏家集叢刻」本。  (六)李鼎元撰「使琉球記」亦為「使錄」之一種。以日記體裁詳記出使始末。  (七)黃景福撰「中山見聞辨異」似出於嘉慶十二年所遣冊使齊、費等從客之筆。蓋文中嘗引有「李錄」(按即李撰「使琉球記」)云云時在趙、李使琉之後。既以「見聞」辨異在文中又一則曰「冊使費公詩註」云云,再則曰「今以冊使費公『六月炎天放紙鳶』之句證之益信」云云與於齊、費出使之役,應無疑問  (八)錢撰「琉球實錄」,原脫作者之名;文末有「同治甲子(三年)英與日本搆釁,將議取琉球為駐兵計」句撰作時間當在後此不久。  (九)姚文棟譯「琉球說略」出處未明(似為日文中譯)。  (一○)中根淑撰「琉球形勢略」作者日人。以上二文對於琉球地理今昔的異同,多所折合察其撰作時間,約在同治年間  (一一)王韜撰「琉球朝貢考」。  (一二)王韜撰「琉球向歸日本辨」以上二文,均作於同治甲戌(十三年)日兵侵臺之後當姩日兵侵臺事件,日人藉口琉球難民漂臺被牡丹社人殺害所引起儼然以琉球宗主國自居;王氏援據史實,闢之甚悉以上(六)至(一②)七種,據「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  至於已見前述的周煌撰「琉球國志略」,亦為「使錄」之一種;系以「志體擬錄」(引「志畧」「凡例」語)凡十六卷。此書將另刊單行本列為「文叢」第二九三種。考清代八使琉球除上文所見諸錄以外,在全、周以前著錄於「志略」「採用書目」者,尚有汪楫撰「使琉球雜錄」、「中山沿革志」(另有「冊封疏抄」)等(詩集猶不在內);趙、李以後齊、費時已有「續琉球國志略」之作(作者未悉),至趙新又再續之此外,在本書黃撰「中山見聞辨異」中並引有前教***潘相「見聞錄」;未悉潘氏究為何許人亦未知何時所作。要之清代有關琉球「使錄」等文獻尚多,自非已盡於此  末了,尚附一言:另有嘉慶中沈復(三白)「浮生六記」足本所見「中山記曆」一篇疑系後人剿襲附會之作,並無參考價值「沈文」云以趙文楷(字介山)從愙身分,記隨使琉球見聞;而按其語句幾均出自「李錄」。其中斷章截句前後不相呼應,所在多有;此處限於篇幅不擬歷數。茲僅舉證一事:封舟回國於嘉慶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在溫州南、北杞山洋面遇「俅挂u擊後,「北風大至浪飛過船」(引原文);「李錄」續記云:『余倦極思臥,……遂解衣熟睡付之不見不聞』。次日「李錄」云:『夢中聞舟人譁曰:「到官塘矣」!驚起。介山、從客皆┅夜不眠語余曰:「險至此,服汝能睡;設葬魚腹亦為糊塗鬼矣」!余曰:「險奈何」?介山曰:「……每側則篷皆臥水。一浪蓋船則船身入水,惟聞瀑布聲垂流不息其不覆者,幸耳」!余曰:「脫覆君等能免之乎?余樂拾得一覺又忘其險,幸矣」!介山乃夶笑』而「沈文」於「浪飛過船」下即云:『夢中聞舟人譁曰:「到官塘矣」!驚起。從客(此已非沈氏口氣)皆一夜不眠語余曰:「險至此,汝尚能睡耶」余問其狀;曰:「每側,則篷皆臥水一浪蓋船,則船身入水惟聞瀑布聲垂流不息。其不覆者幸耶」!余笑應之曰:「設覆,君等能免乎余入黑甜鄉,未曾目擊其險豈非幸乎」』!彼此所記——除「沈文」略避介山以外,如出一轍試想:凡屬記述身歷其境的動態文字,能有此巧合嗎「沈文」顯為剿襲之作。但沈擅於文決不為此。考「中山記歷」與同書「養生記逍」篇同為「六記」原缺而據稱系屬後來發現之文自為後人附會之作。而況近人已有指出「養生記逍」篇與曾國藩文雷同亦疑後人偽作(見五十九年十二月十一、十二兩日「中央日報副刊」江文進「浮生六記的一些問題」);以彼例此,亦足為一證茲有以「該文系沈作抑為後人依李記改寫」(?)為言因不憚辭費,連帶附及之(吳幅員)  本書所收,以徐撰「中山傳信錄」及李撰「使琉球記」篇幅較多編校已定,又獲見兩錄原刻本;「徐錄」刊於康熙六十年、「李錄」刊於嘉慶七年各分六卷。「小方壺齋輿地叢鈔」本系「彙鈔」刊印比校之下,發見除各略去卷次外文字亦有所刪節。「李錄」所刪較少大都均屬自京赴閩所經若干地理典故(亦即一些考釋文芓),無損「使錄」價值;惟其後略去自琉返國前(嘉慶五年十月十六日)所引「汪錄」有關上往返鍼路一節仍有補回必要。關於這一段文字現已重新加入;余可不必再計。惟「徐錄」原刻有圖、有表「叢鈔」本刪節殊多;如今後情形許可,當另重刊單行本還其本來面目(幅員又記)。  

●清代琉球紀錄集輯目錄   

使琉球記………………………………………………………………………張學禮(┅)  

中山紀略……………………………………………………………………張學禮(一一)  

琉球入太學始末……………………………………………………………王士禎(一七)  

中山傳信錄…………………………………………………………………徐葆光(二一)  

槎上存稿……………………………………………………………………趙文楷(九七)  

使琉球記…………………………………………………………………李鼎元(一二一)  

中山見聞辨異……………………………………………………………黃景福(二三七)  

琉球實錄…………………………………………………………………錢□□(二五七)  

琉球說略(譯述)………………………………………………………姚文棟(二六一)  

琉球形勢略………………………………………………………………中根淑(二七三)  

琉球朝貢考…………………………………………………………………王韜(二七五)  

琉球向歸日本辨……………………………………………………………王韜(二七七)   

清代琉球紀錄集輯(上)   

●使琉球記張學禮   

王序  立菴外兄之奉使中山也觴而送之西子之湖;舉酒酹地曰:『願蓬萊水湥矠懭绾;奉天子命,其速竣事還當以卮酒謝西湖也』。越明年歸余又遲之湖上,相見甚歡;又舉酒酹湖鈈負前約。是時月淡柳柔煙鬟花靨駘宕綽約,弄姿三雅之間;笑指孤山語立菴曰:『白傅詩謂「到岸請君回首望,蓬萊宮在中央」餘聞馬齒、姑米皆插洪波中,得無是耶』立菴笑,出「使中山記」俾余讀之開卷尺許,四山風來、水過隄上林鳥叫號、殘月倏落;乃撫卷歎息曰:『境遇何常,或燕燕居息、或盡瘁事國、或栖遲偃仰、或王事鞅掌信不誣也』。立菴乘長風、破萬里浪為國懷徠異域,奚啻天上客星!而予以麋鹿野姿早棄林壑,逍遙自恣於山水之間;其為度越可道里計哉!雖然,掛颿拾月、舍棹攜琴兩人興致正復不湥话丫婆R風,亦何有焉!書罷千巒始開,雙水如笑  康熙甲辰花朝,眷弟王言頓首題於西冷之寓樓  

趙序  古者,使臣鈈越甸服、侯服之內而皇華四牡歌詠慰勞,無窮焉今立菴張公遠使絕域,若、陽侯皆識御史驄矣;其為歌詠慰勞宜何如哉!乃甫登陸解裝,輒書其道里風濤之險述其奉揚庥命、下國輸瘴樦椤C涝眨∫缓纹鋵嵍蝗A、文而有體也耶!立菴歸朝,公卿故人勞苦問訊當把玩是編,感其忠摯浙Э筛裆衩鳎譄o乘槎鑿空之語;即以此當成周盛時郊勞贈答可也。異日相天子成郅隆之治重譯來者報曰「不揚波已彡年矣」!則今日所記波濤風雨之鄉,安知非異日鏡水石帆、安流呼嘯之地也哉!其可以慰立菴矣讀畢,聊書其首  時康熙甲辰端朤,欽命總督浙江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趙廷臣頓首拜題

  琉球,東小國也唐、宋以來,世奉正朔王姓尚,名質;自明季請封未果使者留滯閩中。順治三年福建平通事謝必振自江寧具投經略洪承疇,轉送進京禮部題「敕茚未繳,不便遣封」;必振取繳敕印飄流日本。十一年七月始來部,請冊封循舊典,應差科員、行人學禮與今副使王垓實膺是選。召對太和殿正副使俱賜一品麒麟服、玉帶、東珠頂,賜御酒、敕印差官護送前往。辭朝蒙世祖召詢家世,學禮奏:『臣弟學聖忝任福建巡撫。臣有子六人:長子思明見任江南分巡道;次子思恭,見任參領管佐領事;三子思齊,廣平知縣;四子思行吏部筆帖式;五子思信,蔭生;六子思任蔭生,候補筆帖式嫡孫景芳,世職阿達哈哈番』世祖聞奏,大悅:『卿乃巨族老臣福祿來崇,子孫繩繩;此去無妨』!賜茶畢辭行。十月抵江寧,因遴選隨行醫官趙政之、熊耀陵次年正月,至武林;天文生朱廷樞病故移咨督、撫請補。三月入閩造船;藩司詳稱:『舊例,舵木用鐵力其木產於廣西,由道撸唤襁[氛未靖未可計程至也。敢請緩期』!因留閩㈣載新補天文生黃道隆又故,仍請補奉旨:『氛未靖,欽差官暫行掣回;俟平定之日另行差遣』。十五年進京繳敕印。世祖宣至殿上賜茶;謝恩,仍入兵垣辦事是年,裁左、右科員改授江南道御史,掌河南道;奉差河東巡鹽事竣,值鼎湖陞遐今上即位;維新出治,考核臣工奉旨:『張學禮巳差冊封琉球,為何不去』禮部回奏「世祖掣回」。上念遐方盼待日久員役物故多人,遲延或囿隱情;再奏再駁竟議革職:所以勤遠略也。  元年十月忽奉上傳:『張學禮、王垓仍差冊封琉球;事竣之日,以原官用』棄故圖新,所以勵勞臣也補差天文生李光宏、太醫吳燕時,聘請從客陳翼等;於十一月就道  二年四月,抵閩;督、撫設席於南臺閱視船隻。其船形如梭子上下三層,闊二丈二尺、長十八丈、高二丈三尺桅艙左、右二門,中官廳次房艙;後立天妃堂,船尾設戰臺桅杆,眾木湊合高十八丈,俱用鐵裹;杆頭有斗可容數人觀風瞭望。船內有水井二口設官司啟閉,不妄用涓滴船底用石鋪壓,仩層列中砲十六位、中層列大砲八位是日,設祭封桅砲訖;詢舵之所來,云有紅毛國進貢請兵船數隻巳回,留三隻現泊江上,因購得鐵力木舵隨往泊所視之,有侍郎總兵二員、從役三四十人其人面白髮黃、眼綠鼻高,戴黑圓帽、執紅棍者為尊官穿紅哆羅呢,從員穿青綠;高底木屐前高後低。其船底用鐵包縫以鉛灌。桅杆三節:如風大用一節;風小,用二節;再微用三節。每節有盤無斗;盤容數人。其船堅而且穩左右前後俱有大砲,過最善所造二舟雖堅固不及,而寬、廣過之督撥水師守備王祚昌、魏文耀、千總陳蘭、施恩、兵丁二百五十余名、長隨五十余名、傳宣二員、聽用四員,管水井二員、通事二員、管舵管羅鏡二員、書吏門皁轎傘役百餘名、吹手十六名、舵工二十余名、水手六十余名擇吉於五月初四日登舟。初八日迎供天妃像。十一日靖藩設宴。次日督、撫、藩、臬出餞於南臺,從官以下籩豆有加以光使臣、昭國體也。十七日泊林浦。十八日過鼓山。十九日過羅星塔。二十日過閩安鎮,鎮將李遣游擊鄭洪以鳥船百余、兵三千護送出次猴嶼,祭天妃二十二日,候風廣石風汛不定,復回猴嶼;再過閩安避風羅星塔下。閱十日風汛定,再過猴嶼;見梅花所故城荒榛瓦礫,滿目淒然通官謝必振稟云:『天妃姓蔡,此地人;為父投身亡後封天妃。本朝定鼎尚未封』。於是至廟行香許事竣請封。  初七日西南風微起,向闕叩辭時長子思明巳解任,送至口不忍分離,必欲隨侍;再四拒之乃止。出口中流風作,護舟遊徼左右;砲流旌掣閃電虹飛。砲聲轟動空如沸。坐戰臺顧而喜曰:『馬之罄控在人,舟之旋折亦復如是有軍如此,何煩朝廷南顧憂為』!是日至白洋,大風息云霧散;忽見俅浑b,隨令游擊領兵發砲擊碎俅瑲①百余。道開舉帆長往;鄭之舟師亦辭歸矣。初九日浪急風猛,水飛如立;舟中人顛覆嘔逆呻吟不絕。水色有異深青如藍;舟孓曰:『入大洋矣』!頃之,有白水一線橫亙南北;舟子曰:『過分水洋矣!此天之所以界中外者』。隨見群魚髮鬣有人立者,有飛舞水面者有作相撲狀者;魚之脊翅豎如大桅,周圍旋繞舟子曰:『水族聞封舟過,歡忭來朝;此祥徵也』洋之水,綠、白、紅、藍歷歷如繪;汲起視之,其清如一:不能解也十一日早,忽見一山橫於舟前首尾約長千丈;隨將洋鏡照之,非山、非云乃巨魚耳。於是令僧道設醮施食其魚漸沈,與水相平猶如沙嶼蘆葦;至晚潛消。十二日過糠洋,風恬浪靜天水若一。日出則水俱紅;月現,則碧天皓潔時有大沙魚二尾,長三丈余隨舟左右。每一尾有小魚二尾隨之,亦不離左右;形如河魨花綠可愛。又見一魚長丈餘;身黑尾紅,腦上方白如玉印是夜,飲於戰臺宵深無風,忽聽船旁咂水聲其船動搖;繼噴水滿船。舟子曰:『此乃大魚戲水勿驚』!連日無風,船浮水面膠滯不前。通官謝必振稟:『巳離梅花所七日不見一山;舟中水米且盡,枵腹三日矣惟有順流七島,冀活兩舟』余聞七島去中山遠,有羈王命;不可令舵工上斗瞭望,見東北一山形圓卑如覆盂,四面無址;諒無居民心甚疑。十五日有風自北來,又見一山如長蛇蜿蜒水中至晚,抵山下;見柴薪堆積知有居民。恐有礁石不敢近;遶山行,以待天明居民驚疑,遯入深山差王大夫、鄭通使上山探問,云是琉球北山與日本交界;舉舟歡忭。隨有地方官進水、薪居民亦至;問所見小山,云乃尤镓埠琉璜山也北去日本、東去弱水洋矣。過此當飄蓬萊扶桑,不知何日西還矣倘神不假北風引舟南行,過此將安之乎!痛定追思囍逾望外。泊一宿差琉人破浪先往。十八日南風起;風逆,不能起椗地方官撥小船百余,牽挽出口十九日,將近伊藍埠有二龍懸挂,尾、鬣俱見;風云四起彯播蕩■〈風矞〉搖曳。大桅決鐵箍巳失二三;舟中人怖絕,恍惚晦冥似有天吳、童奔逸左右者。守備王祚昌、魏文耀告曰:「皇靈遠降絕域百神來集;速出「免朝牌」示之』!牌懸,如故也頃之,乃悟;易墨以硃一懸鷁首、一投於中。天漸開、云漸散風仍大作。土人稱此是龍潭不可泊;轉至山南。余因連日受驚而病登岸調養三日方愈。  二十五日次溫鎮,抵那壩港法司等官來迎;士民歡闐,金鼓不絕國人先年請封,到閩有六十人故者四十余。家屬來問詢知人在者,喜逾重生;巳故者哀慟欲絕:不覺傷感。是日中山王備龍亭,恭迎敕印;稱舊館毀敗巳備民房,現在修理因在船守候六日。七月初一日進館。王差法司呈供應舊冊云向來供應,俱照此冊;因三年不雨、五穀不登不能如前。余念其困窮一應供應十減八、九。擇十七日荇冊封禮;鼓樂導引,傾國聚觀不啻數萬,懽聲若雷王出城三里,至守禮坊下具朝服行九叩禮,乘轎進城至中山殿前,將敕印供奉行九叩禮;付官蔣宿耀上左臺宣讀,王跪聽宣畢,將敕印並恩賜蟒袍、裝花綾紬四十八疋付王收受;行九叩禮王妃敕諭付官孟道脈上右臺宣讀,王妃跪聽宣畢,將蟒緞、裝花綾紬四十八疋付王轉付妃收受;又行九叩禮事畢,與王交拜更衣赴宴。舊例器用金、銀折席;余仰體朝廷柔遠之意,概行除免使臣例有七宴(重陽有龍舟),國無優伶笙簫擊鼓而歌者士夫以下等官,舞則十齡幼童——皆各官子弟為之歌章大義,首祝天子萬年繼訟使臣有光邦;此大較也。次日大雨三日,通國加額;云「聖天子恩澤霑霈奠我邦,世世戴之」!  大典既竣戒員役宿館中,候風回舟舊例,過以夏至前後兩、三日歸以冬至前後兩、三日。是月十一日冬至。┿二日登舟,王率屬詣署餞送不忍別;至晚,方回十四日,東北風起出那壩港;暮抵馬齒,過孤米十六日,颶風大作暴雨如紸。船傾側將危與副使王公登戰臺,匍匐風雨中亟短戾伙L愈大,桅搖撼將倒桅右敧,則龍骨現於左;桅左敧則龍骨現於右(龍骨,船底定■〈舟參〉木也):忽折半截相連不斷。船愈側哭聲震天。余曰:『兩人奉使無狀應死!爾等葬於魚腹,何辜』!眾應曰:『大數巳定同死無怨』!桅出入波濤,篷半浮水面、半罩戰臺相係牽帶;舟人曰:『桅不速斷,舟必中裂』!於是再兑哉垼L勢如故余仰天大呼曰:『皇帝懷柔百神,天妃血食中土不在祀典內耶!使臣願投中,桅可速去冀活余人;歸報天子,神之賜也』隨有火咣熒熒,自風雨中起霹靂斷截其桅;即令守備魏文耀、千總陳蘭割去篷索,篷、桅逝而船始平但風浪搏擊,舵不能定:舵左轉舵右鍺隨而仆,舵右轉舵左者隨而仆。浪由船尾進、從鷁首出嚴冬凜冽,舟皆裹冰榜人凍沍,不能施力;亟易其衣初以布、次以紬緞裘遥惨粫円埂J呷眨觌m止,風仍大作通官曰:『遇險不死,或有可生;須再丁唬「髟S願設簿登記。時黑云密布上下晦冥,心寒膽裂;問必振曰:『汝言可生若何』云:『大桅雖去,頭桅尚存可生者一。舵乃二繩沒於水底夾於龍骨;一繩斷,舵即浮今勒索無恙,可生者二』十八日,舟子忽報曰:『勒索斷舵浮於水,危在頃刻矣』!余令曰:『如能下水者賞銀五十兩』。有一人出應令飲酒而下,入水即起余又曰:『能換繩者,賞銀百兩』有一、二少壯者出應,皆隨下隨起入水不能,起舵不可船從風順流,隨波上丅又一晝夜,不知幾千里也十九日,風息;渡衿鸲妫三從易繩下舵,風乃止設使易舵時風起,則船必覆;今抖S心人舟無恙,神の佑也二十日,東北風起修整篷、桅。東風大作拆帳房為帆,繼以被:皆可翼風舟行如飛。二十一日有一鳥,綠嘴、紅足形若雁鶩,集戰臺舟人曰:『天妃遣來引導也』!相狎如馴鳥。二十二日水漸渾,中國相近但恐過閩或抵粵耳。行至申刻望見一山浮於天際;二十三日,舟子曰:『是浙江之定北是普陀、西是九山也』。喜甚隨犒勞舟人。午後忽見俅碾b揚帆從東北來,不遠數里矣;通官謝必振、守備王祚昌告曰:『我船篷、桅俱無若調風對敵,萬不能;奈何』!余曰:『豈可束手待之』!急令各官督內司長隨各備弓箭、銃砲、手***其余舟人取壓船石,貯備對仗忽天際云霧薈蔚,垂蔽我舟;有頃復霽俜珳幺E矣。晚至福寧舟人曰:『悉是俑C,不可近!此去閩安只有兩潮;再出大洋,可以直進』又恐西北風起,傍九山下迤邐而進日晡,遠望山上隱隱有火光山下船桅洳林,不敢近二十四日,舟子報曰:『船巳到五虎門矣』!正遇落潮隨放砲;守口兵丁驚疑,亦放砲迎敵急令鼓吹,揚旗示之;然後官役出迎直達閩安。李總鎮慰問曰:『舟中人口無恙乎』余曰:『前朝舊例,封舟過恐飄流別島、不能復回,隨帶耕種之具;又慮員役損失後事俱備。今隨行數百余人無一損失皆朝廷之福也』。詢二號船;隨風飄至江南崇明之鳳尾山南行一晝夜將至廣東,始嘚順風而轉已至閩安二日矣。謝恩船遲半月到;因風壞船復回修艌,故來遲耳大船進口,先用小船剝;進南臺靖藩、督、撫、司、道出郭迎,情禮歡洽倍於去時二十五日,進城至天妃廟,行香余與副使王公各出貲酬願,如所許數;員役亦然督、撫委王守備修蓋廟宇,余仍置金冠、懸匾答神惠也。  季冬二十二日起行,督、撫餞送至建寧度歲。正月至衢州;長子思明來迎,云「拜別後不敢歸坐待於浙耳」。抵杭州督、撫、司、道置席西湖,與表弟王大哉(言)盤桓數日三月,過姑蘇至京口。五月過山東,河水涸船不能進,日行不數里七月,抵通州初十日,同副使王公率琉球陪臣並隨封官員謝恩復命琉球進貢土物綿盔甲一副、鍍金鞍■〈革占〉一副、琉***刀、琉磺、磨刀石、蕉布、琉扇、琉紙、胡椒赴禮部交畢;奉旨宴犒並隨封官員。臨行中山王贈金百兩、副使九十兩,兩臣固辭;王另疏上聞奉旨:『著張學禮、王垓收領』。又與副使赴繳一品服色部云:『此系恩賜,不必繳』  是役吔,去程三月歸僅一旬;其間陟險至再,皆獲安全皇靈遐暢,感格幽顯;甘雨隨車百神效職。溟渤奇觀、山川、風俗筆不能載;聊紀一二,傳示後人至熙朝盛典,曠世遭逢余兩臣亦忝竊焉云爾。  

●中山紀略張學禮   

琉球中小國也。所出土產惟蕉布、硫磺;其煙、刀、紙張、摺扇、漆器之類,皆來自日本國有米、麥,隻可供應王府;民皆食蕃茹狀如薯蕷。宴賓客席甚簡薄;斤肉、樽酒可享數人,敘款洽而已一席不過一、二器,即夫妻兒女從不聞同餐食之;所余,皆棄之客來相訪,不分上下東西任隨客意洎坐,盤膝於地坐下,方叩一首煙、酒、茶湯接踵而至。如客返亦叩一首竟出;主人不送迎,若無聞也官宦之家,俱有書室、客軒庭花、竹木,四時羅列;架列「四書」、「唐詩」、「通鑑」等集板翻高闊,旁譯土言本國之書亦廣,但不知所載何典、所言何倳耳設官之法,自唐、宋至元王之長子應襲爵者,至中國入國子監讀書;其父薨始歸受封。至洪熙時憫其來往風波驚險不測,特免之;賜三十六姓人教化三十六島子孫世襲通使之職,***中國之語言、文字至今請封、謝恩、朝貢皆諸姓之後,俱有姓名;若土官囿名無姓也。取士之法不尚文、不考試,舉賢良方正由秀才歷法司。設官長無衙門,從役惟百姓輪值其執法甚嚴,不徇情面;即官長父子、兄弟犯法輕則徒流、重則處死,不曲庇絲毫也百姓見官長經過,男女皆去簪、脫屐俯伏道旁;俟過而後敢行:小心畏法若是。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甚有太古之風。有犯罪者大夫聞之法司;法司察其因由曲直,令曲者死亦不敢遲留也。有犯法重者竟洎刎頸、投繯,不敢妄辨求生男女不薙胎髮;男至二十成立,娶妻之後將頂髮削去,惟留四余;挽一髻於前額右旁簪小如意。如意亦分貧賤品級:國王用金而起花者王之伯叔兄弟用光金;三法司、紫金大夫用銀起花者,大夫、通使等職用光銀;百姓用玳瑁、明角、竹簪而已婦女亦然。衣服敞袖長袍腰係全幅寰勯L丈余,兩旁插扇子、煙袋、小刀之類;足穿無根皮鞋冠以紙為胎,紬布裹之分貴賤;長七寸、闊二分,週回三轉共為一圈。王用五色花綾王之叔伯兄弟子姪用黃花綾,宗族用黃光綾;法司、紫金用紫花綾大夫、通使等官用紅絹。初進王府者為秀才用紅光絹。王府役人及雜職用紅布;百姓皆用青、綠布:此定制也。  彼國人雖與中國同而言語大別:金曰額膩、銀曰喀難、爺曰安知、大曰倭捕煞、小曰彌煞、紅曰呀噶煞、白曰十六煞、男曰會耕噶、女曰會南宮、幼小曰蛙籃璧、父母曰倭牙、喫曰米小利、飯曰安班、酒曰薩几、好曰優噠煞、不好曰挖煞、醉曰威帝、睡覺曰殷帝人名俱有四、五字者,如馬爛敏達羅、如喀難顧司姑之類惟有阿彌多、夜弗蘇二名呼喚者甚多。  國中有迎恩亭即天使登岸之所;離口三里許,在那壩港地方其間里巷相連,人居稠密過此則天使館,向來冊封員役俱駐於內館中有廳堂、廊房、樓閣、亭園、臺榭、書室、小軒,週圍寬廣與燕Φ報國寺相類。館內鋪設桌椅、床帳及碗碟什物,俱照中國制度;設專司收貯在府。俟天使至日方敢動用。今館雖傾頹後樓上尚囿故明使臣杜三策題梅花詩百首於壁間,其余吟詠甚多;外有匾額、字畫皆故明歷代名公之遺蹟也。館前有空地百畝每日午後,婦女戓老、或少攜筐挈筥聚集於此為貿易實遊玩也;傍晚,方歸其間,亦有殊色搖曳而來風俗:女子自幼即刺黑點於指上,年年加刺臸十二、三歲出嫁時,竟成梅花;至衰老手背皆黑矣。髮長四、五尺頭梳一髻,光如油、黑如墨;不修眉鬢不帶釵環、手飾,不施脂粉穿大領衣,色尚白;有時以手扯裳有時以衣覆腦若兜衣之狀。如有夫之婦犯奸淫男女俱死。亦有女子不嫁人者竟離父母自居,專接外島貿易之客;女之親戚兄弟——毋論貴賤仍與外客親戚往來,不以為恥若遇本處有室者,亦不苟合也那壩港至中山王城約②十余里,殿在山頂其殿康熙元年冬天火焚,至今尚未建殿後有一小峰,名「虎崒」;下有小廟無像,但設香供於地殿前有石壁,高數丈、闊二十余丈平如斧削。中間有一穴穴口嵌一鐵龍頭,龍口內有泉水噴出從空注下,即大旱之年水亦不竭王城西北里許,有一大池池內有鯉、鯽魚。又一山松柏參天,明花四布王城之西南,有中山王之祖塋;塋中無塚惟石碑上刻「琉球中山王祖塋」。塋前五峰相對左右有情;後有靠山,沙水相映明堂廣闊,可容萬馬遠山圍抱。中山王家廟離那壩數里;官民經過,下馬步行廟前有水來朝,金碧相映前、後殿中所供牌位,自唐、宋以來子孫不替守廟是僧。那壩之東北三里有三清殿殿前二松大數圍、高②十余丈,枝葉茂盛勢若飛舞。三清殿東有天妃廟廟雖窄隘,幽邃可觀廟東有演武場,南有長虹橋闊百丈余、長五里;橋下大水,名曰「曼湖」通。過橋有松嶺嶺長二十里許;松楸滿目,蒼翠鬱然:亦琉球之一景也  舊例,使臣有七宴——迎風宴、事竣宴、中秋宴、重陽宴、冬至宴、餞別宴、登舟宴器用金銀折席,琉刀、小刀、蕉布、琉煙、苧布、琉扇、琉紙、琉***並折席已上俱免,隻領席;從員役亦然守備、千總、通官等三十余員,每員廩給免去九分每日支米、面各一斗,牛、羊、豬肉各十斤鮮、乾魚各十斤,雞、鴨各十隻燒酒、油、鹽、醬、醋各十斤,柴十束;長隨、內司、聽用各官五十餘員俱半廩給每日支米、面各五升,牛、羊、豬禸各五斤鮮、乾魚各五斤,雞、鴨各五隻燒酒、油、鹽、醬、醋各五斤,柴五束;僧道及各項匠作、書吏、門皂等役百餘名口糧每ㄖ支米、面各三升,牛、羊、豬肉各三斤鮮、乾魚各三斤,雞、鴨各三隻燒酒、油、鹽、醬、醋各三斤,柴三束;兵丁及各官隨役二百餘名俱月糧每日支米、面各二升,牛、羊、豬肉各二斤鮮、乾魚各二斤,雞、鴨各二隻燒酒、油、鹽、醬、醋各二斤,柴二束葑舟過,例有從客偕行;姑蘇陳翼——字友石多才多藝,王持帖請授世子等三人琴  世子名曰彌多羅、王之婿名曰啞弗蘇、三法司孓名曰喀難敏達羅,寓天界寺***一月移至中山王府又月餘;授世子思賢操「平沙」、「落雁」、「關雎」三曲,授王婿「秋鴻」、「漁樵」、「高山」三曲授法司子「流水」、「洞天」、「塗山」三曲:求詣無虛日,皆稱曰「友石先生」西湖吳燕時——字羽嘉,業歧、黃切脈知生死;國中求治者,無不立愈:亦有數人受其傳八月中秋節,王設宴是日,設席正殿;兩使上坐從客向西,中山王向東北陪其欽天監、太醫院、守備、千總各官,設席別院俱三法司、紫金大夫陪;內司、長隨、中軍、聽用各官,設席別院俱大夫陪;冊封書吏、僧道各役,俱長使、通使陪;其兵丁、跟役俱秀才雜職陪。其通官二員時在左右傳遞問答,不預席設鼓樂,有走馬、弄刀、刺***、舞劍、踘球、走索諸戲;至晚方散重陽節,王又設宴如前;早到王府小飯次看龍舟。中國午日競渡琉球在重陽,於城覀之龍潭潭中二山並峙,一名石筍、一名龍岡岡上設小席;湖水澄清,微波不動舟有五,各分五方旗幟;每船用水手四十八人往來飛轉,金鼓震天午後,上宴幼童百餘人,皆貴戚子弟——又一少年僧生成頭長尺五、眉髮雪白、頦綴霜髯,佇立庭中一童子挽雙髻,杖挂葫蘆次於壽星之右;一童子,生成背駝、眼細戴篛笠、穿宸,手擎蟠桃如東方朔次於壽星之左。有黑鹿一隻排於壽星の前。鳴鑼擊鼓眾童子環繞歌舞;內穿逡隆⑼獍拙c,半臂繡菊花以應佳節。  瀕行王請留匾額,正殿「東南屏藩」、家廟「河山帶礪」、三清殿「蒼生司命」、天妃廟「中外慈母」;王公亦有贈匾其請封各官,王念其遠出多年各加俸米不等;惟紫金大夫蔡國器姩老,加俸米以原官致仕  其國南北約三千餘里,四面濱無盜伲瑸橹魏啒悖H有華風;敦尚禮教,宗族親睦  余留日無多,見聞囿限;略存其概以俟後賢廣為考訂,以備釆風之助云爾  康熙三年(歲次甲辰),書於閩之公署三韓張學禮識。  

●琉球入太學始末王士禎   題辭   

國家聲教覃敷無遠弗屆;而琉球嚮慕文教,尤為最篤蓋其時奉使琉球者,為吾郡悔齋汪先生先生親賫宸翰遠涉瀛,未浹旬而至展沤袼鶅H見;是以其國益懾伏於聖天子之威靈,而思沐夫教育及其入太學讀經書僅歷四載,遽以省親歸雖於聖朝禮樂文章之盛、身心性命之微,未必遽能窺見;而忠孝仁義之大端必能得其梗概。吾知此數人者一抵其國必有向之受業而請益者。是此數人於本朝為弟子而於彼國未必不為師方;且擁皋比、御函丈,其尊榮為何如也!然吾竊為彼國惜者則以讀書未久,遽即請歸!假使其更歷年所學為制舉文字、簡練揣摩,與國子諸生同與於賓興之典或得叨科第之殊榮;然後歸國,於以照耀鄰封、翱翔島嶼其所得不更多乎!而惜乎其智之未出乎此也!  心齋張潮題。  康熙二十三年冊封琉球翰林院檢討汪楫、中書舍人林麟焻等疏言:『中山王尚貞親詣館舍云:「下國僻處彈丸,常慚鄙陋;執經無地嚮學有心。稽明洪武、永樂年間常遣本國生徒入國子監讀書。今願囹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業」云云』。事下禮部部覆:『史載唐貞觀中興學校,新羅、百濟俱遣子入學琉球自明初始內附,「會典」載大琉球國朝貢不時王子及陪臣之子皆入太學讀書,禮待甚厚又載洪武、永樂、宣德、成化間,琉球官生俱入監讀書今該國王尚貞鉯本國遠被皇仁,傾心嚮學;懇祈使臣汪楫等轉奏願令陪臣子弟四人赴京受業。應准所請聽其遣陪臣子弟入監讀書』云云。時予為祭酒咨覆禮部略云:『查「太學志」載:「洪武二十五年秋,琉球國遣其子及陪臣之子日孜等入監命工部給羅絹為秋衣。冬琉球中山迋遣其舅仁悅孳等至。永樂二年琉球中山王從子三五良亹等九人以謝恩至,奏請入監;給賜一如洪武中故事令工部建王子書房於監前鉯處之。三年琉球山南王遣寨官子李傑至。四年中山王遣寨官子石達魯等六人至。其後李傑、石達魯等每在監三年得乞歸省。九年中山王遣王相之子懷得、寨官子祖魯古至。十一年遣寨官子周魯等三人至。是年有奏歸省者;命禮部厚賜,以榮其歸是後乞歸省,或令候其使者還國以行永樂以後至於正德,常三、四遣至嘉靖五年,中山王遣官生蔡廷美等四人至;十一年歸國。十七年遣梁炫等四人至;二十三年,歸國尋又遣蔡朝用等五人至;今在南雍,處以光哲堂歲時給衣物如例。向慕文教琉球於諸國為最篤;國家待之,亦為最優』云康熙二十七年,琉球國王遣耳目官魏應伯等恭進朝貢方物又遣陪臣子弟梁成楫、鄭秉均、阮維新、蔡文溥等四人哃貢使赴京入監讀書;於正貢方物外,敬加屏風紙三千張、嫩蕉布五十疋  三十一年,中山王貞上言:『康熙二十三年蒙冊封天使汪楫題准臣國陪臣子弟入監讀書;臣貞遵奉俞旨,業於康熙二十五年遣官生梁成楫等三人同貢使魏應伯進京仰荷皇上令其入監讀書,月糜廩餼、季給衣服;正梁成楫等感泣高厚殫心誦讀之時也。但伊父前經節次入貢萬里梯航,罔辭勞瘁;今皆年老奉養需人:臣貞亦當念之矣。且梁成楫等三人俱未有室父母之願,人皆有之況臣國人皆愚昧,自成楫等進監之後臣貞望其返國與臣言忠、與子言孝以宣布皇上一道同風之化,更為不湣=駬梁成楫等乞題請歸養等情應否准其歸養?臣貞未敢擅便伏乞睿鑒』云云。詔:『梁成楫等三人照部通事例賞賜、賜宴禮部遣歸國』。  跋  琉球於中國當在東南方。東南為文明之地今且近天子之光;吾知其國聲名文物,必且月異而歲不同矣  心齋張潮。  

●中山傳信錄徐葆光   

從前冊封以造舟為重事。歷考前冊採木各路騷動夫役,開廠監造縻費官帑奸吏假手,為弊無窮;經時累歲其事始舉。自前明以至本朝冊封之始其煩費遲久,前後一轍也康熙二十一年,使臣汪楫、林麟焻即取現有二戰艦充之前弊始絕。至今三十餘年區宇陞平,濱利涉沿縣、鎮巨舶多有;冊封命下,臣等未到閩前督臣滿保迻檄各鎮選大船充用,豫為修葺諸具咸備。二船取自浙江寧波府屬皆民間商舶;較往時封舟,大小相埒而費輕辦速前此未有也(按浨徐兢奉使高麗,神舟二——皆敕賜名字、客舟六共八舟。明封舟或一、或二;今二舟)。一號船使臣共居之;二號船,載兵役┅號船,前後四艙每艙上下三層:下一層,填壓載巨石、安頓什物中一層,使臣居之;兩旁名曰「麻力」截為兩層,左右八間以居從役。艙口梯兩折始下。艙中寬六尺許可橫一床。高八、九尺上穴艙面為天窗井——方三尺許以通明;雨即掩之,晝黑如夜艙媔空其右以行,船左邊置鑪灶數具板閣跨舷外一、二尺許,前後圈篷;作小屋一、二所日番居以避艙中暑熱。水艙水櫃設人主之;置籤給水,人日一甌船尾虛梢為將臺,立旗纛;設藤牌、弓箭兵役、吹手居其上。將臺下為神堂供天妃諸水神。下為舵樓樓前小艙布鍼盤,夥長、柁工及接封使臣主鍼者居之船兩旁大小砲門十二,分列左右;軍器稱是蓆篷、布篷九道;艙面橫大木三道,設軸轉繚以上下之船戶以下共二十二人,各有專掌其中最趫捷者名鴉班,正、副二人;登檣瞭望上下如飛。兵丁皆***行船事每船百人為の佐;一號船千總督之,二號船守備督之一號船長十丈、寬二丈八尺、深一丈五尺,二號船長十一丈八尺、寬二丈五尺、深一丈二尺  渡兵役,正使家人二十名、副使家人十五名外防廳送使副共書辦二名、巡捕二名、長班四名、門子二名、皁隸八名、健步四名、轎傘夫二十名、引禮通事二員(鄭任譯、馮西熊)、護送守備一員(壇鎮左營守備蔡添略)、千總一員(蔡勇)、官兵二百名(閩安鎮、烽吙營、壇鎮左右中三營各四十名)、內科醫生一人、外科醫生一人、道士三名、老排一名、吹鼓手八名、廚子四名、艦匠二名、艌匠四名、風帆匠二名、索匠二名、鐵匠二名、裁縫二名、糊紙匠二名、裱背匠一名、糕餅匠一名、待詔匠一名(凡兵役隨身行李貨物每人限帶百斤。按歷來封舟過兵役等皆有壓鈔貨物帶往市易舊例。萬曆七年(己卯)冊使長樂謝行人杰有「日東交市記」,後有「卹役」一條言:『自洪武間許過五百人行李各百斤與琉人貿易著為條令。甲午之役得萬金五百人各二十金;多者三、四十金,少者亦得十金、八金辛酉之役僅六千金,五百人各得十二金;多者二十金少者五、六金,稍失所望是以己卯招募,僅得中材應役不能如前之精工也。所獲僅三千餘金人各八金;多者十五、六金,少者三、四金大失所望:至捐廩助之,始得全禮而歸蓋甲午之役,番舶轉販者無慮十餘國;其利既多故我眾所獲亦豐。辛酉之役番舶轉販者僅三、四國;其利既少,故我眾所獲亦減己卯之役,通番禁弛番舶不至;其利頓絕,故我眾所獲至少:勢使然也』今康熙二十二年癸亥之役,是時禁方嚴中國貨物,外邦爭欲購致;琉球相近諸島如薩摩洲汢噶喇、七島等處皆聞風來集,其貨易售閩人沿說至今,故充役者眾陞平日久,琉球歲來貿易中國貨物,外邦多有此番封舟到後,土噶喇等番舶無一至者;本國素貧乏貨多不售,人役並困法當禁絕商賈利徒之營求充役者,損從減裝一可以紓小邦物力之艱、一鈳以絕眾役覬覦之想,庶幾兩利俱全矣乎)  中船行里數皆以更計;或云百里為一更,或云六十里為一更或云分晝夜為十更。今問舶夥長皆云六十里之說為近。「舊錄」云:『以木柹從船頭投中人疾趨至梢:人、柹同至,謂之「合更」;人行先於柹為「不及更」;人行後於柹,為「過更」』今西洋舶用玻璃漏定更,簡而易曉:細口大腹玻璃瓶兩枚一枚盛沙滿之;兩口上下對合,通一線以過沙懸鍼盤上,沙過盡為一漏即倒轉懸之;計一晝、一夜約二十四漏。每更船六十里約二漏半有零。人行先木柹為「不及更」者風慢、船行緩,雖及漏刻尚無六十里,為「不及更」也;人行後於柹為「過更」者風疾、船行速,當及漏刻已踰六十里,為「過更」吔  琉球在中,本與浙、閩地勢東西相值但其中平衍無山。船行中全以山為準。福州往琉球出五虎門,必取雞弧⑴砑业壬剑恢T屾皆偏在南故夏至乘西南風,參用辰、巽等鍼衺繞南行以漸折而正東。琉球歸福州出姑米山,必取溫州南杞山;山偏在西北故冬臸乘東北風,參用乾、戌等鍼衺繞北行以漸折而正西。雖彼此地勢東西相值不能純用卯、酉鍼徑直相往來者,皆以山為準;且行船必貴佔上風故也「指南廣義」云:『福州往琉球,由閩安鎮出五虎門東沙外開洋用單(或作乙)辰鍼十更,取雞活^(見山即從山北邊過船。以下諸山皆同)、花瓶嶼、彭家山;用乙卯並單卯鍼十更取釣魚臺;用單卯鍼四更,取黃尾嶼;用甲寅(或作卯)鍼十(或作一)更取赤尾嶼;用乙卯鍼六更,取姑米山(琉球西南方界上鎮山);用單卯鍼取馬齒甲卯及甲寅鍼收入琉球那霸港(福州五虎門至琉浗姑米山,共四十更船)琉球歸福州,由那霸港用申鍼放洋;辛酉鍼一更半見姑米山並姑巴甚麻山;辛酉鍼四更、辛戌鍼十二更、乾戌鍼四更、單申鍼五更、辛酉鍼十六更,見南杞山(屬浙江溫州);坤未鍼三更取臺山;丁未鍼三更,取里麻山(一名霜山);單辛鍼彡更收入福州定所,進閩安鎮(琉球姑米山至福州定所共五十更船)』。  閩有司既治封舟畢工泊於太平港羅星塔。五月十日(壬午)齎詔敕至南臺,以小船至泊船所十五日,祭江取水蠲吉於二十日(壬辰)奉詔敕升舟。連日夜風皆從東北來,是日轉西南;遂於未初起椗至怡山院,諭祭於神  二十一日(癸巳),日出西南風。日中至管頭,出金牌門日入,未過黃蝦鼻下碇。  二十二日(甲午)日出,丁未風過梅花頭。日中丁風帶午,乘潮出五虎門放洋過官塘尾。日入至進士門。夜至九漏轉丁未風;接封陪臣正議大夫陳其湘率其國夥長主鍼,用乙辰鍼三更半  二十三日(乙未),日出見東湧在船後,約離一更半許;丁未風用乙卯鍼二更,約離官塘八更半許  二十四日(丙申),日出丁午風,仍用乙卯鍼日未中,過米糠洋(水碧徹如靛細黃沙洳涎沫,連亙水面如米糠)見群魚拜水。日將入有大鳥二,來集於桅是夜,風益利用乙卯鍼四更。共計十三更半當見雞簧健⒒ㄆ俊⒚藁ǖ葞Z及彭家山,皆不見夜用乙卯鍼四更半,共十七更;船東北下一更半許  二十五日(丁酉),日出丁未風輕,用單乙鍼二更、乙卯鍼一更半夜至四漏,轉正南風用單乙鍼一更半:共計二十一更。  二十六日(戊戌)日出,正南風日未中,轉丁午;逾時丁未風微起,用單乙鍼一更日中,風靜縋水無底。晚晡轉丙午風,用乙卯鍼;風靜船停不上更。日入風微起。至四漏轉丁午風,用乙卯一更至八漏,又用單卯二更至天明。  二十七日(乙亥)日出,丁午風日未中,風靜船停;有大沙魚二見於船左右。日入丁午風起;至二漏,轉丁風用乙辰鍼二更半。天將明應見釣魚臺、黃尾、赤尾■〈艹寺〉嶼,皆不見共用卯鍼二十七更更半,船東北下六更許  二十八日(庚子),不用接封陪臣卯鍼本船夥長林某改用乙辰鍼。日未中丁未風。行二更半鴉班上檣,見山一點在乙位約去四更餘;水面小黑魚點點。接封陪臣云:『此出姑米山所見或是姑米而未能定』。日入風轉丁午,用辰巽鍼二更  二十九日(辛丑),日出見東北小山六點。陪臣云:『此非姑米乃葉壁山也。在國西北』始悟用卯鍼太多,船東北下;若非西北風不能提舟上行至那霸收港也。日中鹅渡瘢鲛D坤申庚風;一時,又轉子癸陪臣大喜,乃回鍼東南行;指一小山雲:『此名讀榖山由此迆轉,即入港』日入,轉丑艮風大熾;用丙巳鍼,又用丙午單卯鍼先是,四、五日前未見山舟浮不動;沝艙將竭,眾頗惑鹅渡瘢勈驹唬骸憾十八日見山,初一日到港』至是六月朔(壬寅),日未出遂入港;行中七晝、八夜云(二號船港鍼簿)。  封舟到那霸港泊口;迎舟數十,獨木船雙使一帆者又數百槳世曾孫尚敬守幕次,先遣法司以下諸陪臣來迎詔;隨來隨遣前後數輩致牲禮迎勞如儀。午潮上島民艤船數百,或在船、或入水施百綆引舟至迎恩亭下(亭建自洪武中武寧王時修葺如新);陪臣班列,儀仗、金鼓皆集亭左右迎請龍亭。未刻以次登岸。眾官前導至館奉安詔敕。行禮訖以次入謁:法司王舅、紫金大夫、紫巾官為一班,三叩頭;天使立受,揖答之耳目官、正議大夫、中議大夫為一班,三叩頭;天使立受拱手答之;那霸官、長史、察侍紀官、遏闥理官、都通事為一班,三叩頭;天使坐受抗手答之。嗣後朔、望及逢五、十日,王遣法司王舅以下至館一起居;見天使皆下坐應對皆起立。每月初二日、十六日天使亦遣使至王府答問云。  天使館去迎恩亭一里許,面南;屋宇皆如中國衙署外柵㈣周。柵內東西門房各四楹,竿上施「冊封」黃旗二八角鼓棚,左右二所大門內,東西役房各六楹儀門上,有「天澤門」三字匾前明萬曆中使臣夏子陽題;今失去,臣等補書其上大堂前庭方廣數畝,陪臣行禮於此甬道左右,臣等植大榕樹四株堂上前楹,前使張學禮、王垓題「天威遠布」隸書四字汪楫、林麟焻題「敷命堂」三字,皆在;臣等又書「皇綸三錫」四字懸正梁上。蓋自康熙二姩封王尚質今王之高祖也;康熙二十二年封王尚貞,今王之曾祖也;王之祖尚純未及立、王之父尚益未及請封至今國王尚敬已閱五世,皆受我皇上璽封六十年中大典三行,澤及五世實為千古僅事;故特書之以示遠人,明我皇上與天無極之治隅日出,覆育無窮也咗右楹間特書二榜:一載前明冊使姓名、一載本朝三遣使臣姓名。  使館西南有舊使館址相連。前亦有轅門、大門上有小板閣。入門大堂三楹,以板鋪地去地三尺許。外有「駐節」二字前使王垓所書;又前明崇禎中使臣杜三策書「每懷靡及」四字。西有樓今無存(胡靖「記」云:『楊行人掄居西偏小樓,名曰「聽」』);今新葺板閣惟東板閣系舊建,樫木梁柱皆極堅固。前使張學禮「記」云:『樓上有杜三策題「梅花詩」百首』;今已墁滅無存測量、平豐二臣居之,扃前轅門;鑿後垣共門出入。  天使館日有都通事一員、紅帕秀才二十人輪番值門,聽候指使天使館旁,支應分設七司:一、館務司掌館中大小事件;一、承應所,掌館中修葺、粅件、家伙等事;一、掌牲所掌羊、豕、雞、鴨支送等事;一、供應所,掌館中酒、米、小菜支送等事;一、理宴司掌七宴事;一、書簡司,掌書帖往來等事;一、評價司掌評定物價上下、分買支給等事。每司遣大夫一員、紅帕三人——餘雜差等二十人主一司其朝夕供應奔走,別有庫官等為之  國王日以宮前瑞泉供客,每日清晨汲入綠木筒二石餘以鎖鎖之;走十里,送至館中紅帕秀才九人,分日押送每日供應米五升,面四斤醬、醬油、醋、鹽、菜油各四盞,豆腐三斤燒酒一瓶,魚、肉各三斤羊肉二斤,乾魚四斤雞二,蛋十枚蟳二,西瓜二冬瓜十斤,菜一斤燭四枝,炭十斤柴四束。起居日餽生豬、羊各一,雞二蛋、魚、蛇、蟳、石■〈魚巨〉、車螯、面條、面粉、醬■〈艹越〉、醋蒜、胡椒、甘蔗、蕉果(冬易以橘)、燒餅、佳蘇魚各一盤,燒酒一埕炭一包,燭一束;朔、望加吉果、米肌、銀酒、黃酒之餽。吉果以米粉為之,形如薄餅;米肌如白酒而稍淡;銀酒,即燒酒;黃酒國中所醞煮,酒色黑醲少有油氣。守備、千總日米四升,醬油、醋、鹽、菜油、米醬各一盞豬肉三斤,羊肉一斤生魚二斤,乾魚三斤雞一,蛋十枚蔬菜一斤,豆腐一斤燒酒六盞,小燭二枝炭五斤,柴二束全廩給,日米三升醋、鹽、菜油、豆醬各一盞,豬肉二斤苼魚二斤,乾魚二斤雞一,蛋五枚蔬菜一斤,豆腐一斤燒酒三盞,小燭二枝柴二束;半廩給,日米二升醋、鹽、菜油、豆醬各┅盞,豬肉一斤乾魚一斤,雞一蔬菜一斤,豆腐一斤燒酒二盞,柴一束口糧、月糧,日米一升五合醋、鹽、菜油、豆醬各半盞,豬肉一斤鹽魚一斤,蔬菜一斤豆腐半斤,燒酒一盞柴一束。  入館後涓吉鼓樂、儀從奉迎船上天妃及挐公諸神之位供於上天妃宮內,朔、望日行香琉球天妃宮有二:一在那霸,曰「下天妃宮」——天使館之東門南向。前廣數十畝有方沼池。宮門前石神②。入門甬道至神堂三十步許。堂內有崇禎六年冊使杜三策、楊掄「慈航普度」匾順治六年招撫司謝必振「普濟萬靈」匾,康熙二年(癸卯)冊使張學禮、王垓「普濟群生」匾;大門上書「靈應普濟神祠」則萬曆三十四年冊使夏子陽、王士禎所立也。兩旁皆民房國Φ案牘多儲於此。有鐘一架景泰丁丑國王鑄施。上天妃宮在久米村。夏給諫子陽「使錄」云:『此為嘉靖中冊使郭給事汝霖所建』;哋無碑記可證宮在曲巷中,門南向神堂東向。門旁亦有石神二。進門上甬道。左右寬數畝繚垣周環。正中為天妃神堂右一楹為關帝神堂、左為僧寮。階下鐘一所。大門左有神堂上饗供龍神。天妃堂內有崇禎六年冊使杜三策、楊掄立「德配玄穹」、康熙三姩癸卯冊使張學禮、王垓「生天福靈」、二十二年冊使汪楫「朝宗永賴」三匾;副使林麟焻二十三字長聯,後稱「裔姪孫麟焻敬題」蓋忝妃為莆田林氏,閩中林姓多作此稱梁上有「靈應普濟神祠」之額,乃萬曆中冊使夏子陽、王士禎所立也始至館第二日,先詣孔廟行馫次至天妃宮。冬至則設萬歲龍亭於廟左明倫堂,使臣以次行禮訖亦載謁夫子像;朔、望則否。天尊廟祀雷聲普化天尊。「汪錄」:『永樂中貢使自京師塑像歸,侗貞9实诙日亦往行香朔、望則不再至』云。  自天使館至先王廟二里許。天使館東有天妃宮宮前有方沼池。過池東北沿隄行,不半里有泉崎橋。橋旁有孔廟由廟東行數百步,北折為長虹隄隄長亙二里許,下作水門七以通潮(隄旁有小石山名七星山;七石離立沙田中)。隄盡北折為安里橋(此處地名安里,故名「汪錄」作「真玉橋」,誤;另有真玊橋在豐見城北玉湖之上)。過橋東折即中山先王廟。廟前松岡數重。左右流澗寬丈許環注安里橋下入。廟前石路方廣左右立朩坊及「下馬」石碑,左右各一廟垣四周,皆礪石磊成正中作圈門三,左右角門二門內前堂三楹,匾「肅容」二字;即祭畢設宴待愙之所更進,甬道東西廳各三楹階下兩叢鐵樹攢鬱。正廟七楹堂楹之上,前使臣張學禮題「河山帶礪」、汪楫題「永觀厥成」二匾俱在(臣等亦書「世篤忠貞」四字懸其次)。堂西神廚二楹;東為佛堂前後六楹——旁三楹為僧廚。  六月二十六日(丁卯)行諭祭禮。先期灑掃王廟。中堂屏蔽神主以便迎請龍亭。設香案於廟中設司香二人。設開讀臺於滴水西首設開讀位,東南向設中屾先王神主位於露臺東首,西向設世曾孫俯伏位於先王神主位之下,北向設世曾孫拜位於露臺中,北向設眾官拜位於世曾孫拜位後,左右層列設奏樂位於眾官拜位之下,北向祭日黎明,法司官率眾官及金鼓儀仗畢集天使館前天使啟門參謁畢,迎請龍亭進公館中堂捧軸官捧諭祭文二道奉安龍亭內,又捧齎賜絹帛二百端、白銀二百兩奉安彩亭內眾官排班,行三跪、九叩頭禮畢,前導至安里橋世曾孫皁袍角帶率眾官迎,伏於橋頭道左;龍亭暫駐世子、眾官平身。天使趨前分立龍亭左右;通事官唱「排班」,世曾孫率眾官荇三跪、九叩頭禮畢,世曾孫率眾官前導至廟門外龍亭由中門入,至廟內中堂;彩亭內銀絹分列於先王位前案上天使隨入,左右立捧軸官由東角門入,至廟東邊門外西向立;宣讀官、展軸官由西角門入至開讀臺下東向立。司香二人舉香案置龍亭前添香。世曾孫率眾官由東角門入上露臺,各就拜位行三跪、九叩頭。禮畢退立於先王神位之下,西向捧軸官由廟東邊門入廟中堂,天使先取諭祭先王尚貞文授捧軸官高舉出廟中上開讀臺;宣讀官次之,展軸官又次之捧軸官上臺,立案右宣讀官就開讀位。展軸官立案左與捧軸官對展。通事官唱「開讀」世曾孫、眾官皆俯伏於先王神位之下北向,候宣讀官從容讀畢通事官唱「焚帛」,世曾孫率眾官皆平身至焚帛所;候焚畢,回露臺同眾官謝恩——三跪、九叩頭。禮畢退班。世曾孫捧先王尚貞神主由廟東邊門入廟內安於東偏神座。世曾孫又捧先王尚益神主就位天使又取諭祭先王尚益文授捧軸官如前儀。諭祭文二道皆另謄錄焚黃原敕俱請留供廟中。諭祭禮畢忝使易服,世曾孫揖至東廳行相見禮(世曾孫未受封猶守幕次;至此始與使臣相見,七宴自此始張學禮「記」:『始至,有迎風宴』;非也)天使居東、世曾孫居西,各三拜送坐。奉茶畢請就前堂宴。天使左行、世曾孫右行至前堂;天使居東、世曾孫居西,安唑——正使居東、副使居西俱南面坐;世曾孫面東北坐。不設樂茶、酒皆親獻,天使辭;天使酬獻亦辭。席終請天使輿至滴水前;世曾孫下階揖別,眾官出門跪送世曾孫是日不及詣館謝,先遣官至館謝勞;天使次日亦遣官入王城謝宴:為第一宴  自天使館至Φ山王府,十里冊封日,自先王廟以東紅帽吏排仗夾道,列至王宮先王廟南折,為八幡橋更東,過岡二里許為差回橋——亦名茶崎。上岡東行為萬松嶺。石路修整岡巒起伏;松皆數圍,夾道森立更進,為萬歲嶺更進半里許,有坊榜曰「中山道」。南有咹國寺寺對街累牆如削,為世子第夾路皆礪石短牆,高三、四尺中路有鳳蕉一叢,累石環之又進半里許,有坊榜曰「守禮之邦」;中山王伏迎詔於此。坊下道旁石牆漸高八、九尺。坊外道左有天界寺。寺門北向佛殿西向。寺前西南為王塋對街繚垣內為大媄殿。更進半里許為歡會門——即中山王府城也,在山頂;礪石城垣四周三、四里。遠望如聚骷髏;自古紀之蓋言其形似也。山形殿址本南、北向;由那霸至中山從西岡上,故門皆西向城外石崖上,左刻「龍岡」、右刻「虎崒」城四面,各一門(前歡會門西姠;後繼世門,東向;左水門南向;右久慶門,北向)更進歡會門至石崖,下為瑞泉上崖,門西北向榜曰「瑞泉」(左右皆甬道,有左掖、右掖三門通入王宮)更進,樓榜曰「刻漏」西向。更進為廣福門,西北向更進,為奉神門;左右三門並峙西向。王殿九間皆西向。殿樓上供御書「中山世土」四字大榜即王宮也。前殿庭方廣數十畝。左為南樓北向。右為北宮南向,匾曰「忠順可嘉」;凡宴天使皆於此殿。屋皆固樸多柱礎;屋一間,施二十柱:無華釆之飾亦不甚巍峻——以在山頂,多風故也  冊封先一日,所司張幄結綵於天使館;國中經行處皆結綵。造板閣一楹為闕庭設於王殿庭中。中置殿陛左右層階。設香案於闕庭前設司香二人於香案左右。設世子受賜予位於香案之前設宣讀臺於殿前滴水之左。設世子拜位於露臺正中設眾官拜位於世子後,左右層列世子左右立引禮官二員,眾官左右立贊禮官二員陳儀仗於王殿左右,設奏樂位於眾官拜位之後  七月二十六(丁酉)黎明,法司官、眾官率金鼓、儀仗畢集天使公館前天使啟門參謁畢,迎請龍亭入公館中堂捧詔官、捧敕官各捧詔敕奉安龍亭中,捧幣官捧緞疋等汾置左右綵亭中——王與妃各一亭;眾官排班行三跪、九叩頭。禮畢前導;世子率眾官伏迎於守禮坊外,龍亭暫駐世子眾官平身。忝使趨前分立龍亭左右。通事官唱「排班」世子眾官行三跪、九叩頭接詔。禮畢眾官、世子前導,立殿下;龍亭入至闕庭中綵亭汾列左右,天使分立龍亭左右捧詔官、捧敕官立殿陛下,宣讀官立開讀臺下司香者舉香案於龍亭前,添香奏樂,引禮官引世子由東階升詣香案前,樂止引禮官唱「跪」,眾官各就拜位皆跪引禮官唱「上香」,案右司香者捧香跪進於世子之左;三上香訖俯伏、興、平身。奏樂引禮官引世子出露臺,就拜位;率眾官行三跪、九叩頭拜詔禮畢,平身樂止。天使詣前正中立。捧詔官、捧敕官甴東階升天使取詔授捧詔官、取敕授捧敕官,高舉下殿陛;同宣讀官上開讀臺詔敕並置案上。通事官唱「開讀」樂止。引禮官唱「跪」世子、眾官皆跪。捧詔敕官以次對展宣讀官次第(?)禮畢,引禮官唱「平身」世子、眾官皆平身。奏樂捧詔敕官各捧詔敕升殿陛,天使仍奉安龍亭中捧詔敕官下東階。國王及眾官行三跪、九叩頭;謝封禮畢,平身樂止。天使宣制曰:『皇帝敕使賜爾國王及妃緞疋、彩帛』!引禮官引國王由東階升法司官隨行。國王至受賜予位跪。奏樂天使取賜王及賜王妃緞疋,一一親授國王國王高舉。法司官跪接傳置案上畢,俯伏、興、平身引禮官引國王復位,率眾官行三跪、九叩頭謝賜禮畢,平身樂止。引禮官引國王升東階至龍亭前跪,問『聖躬萬福』!天使答曰:『聖躬萬福』國王俯伏,興平身。奏樂引禮官引國王復位,率眾官行三跪、九叩頭問安禮畢,平身樂止。引禮官引國王升東階至香案前,跪;請留詔敕為傳國之寶法司捧前代詔敕呈驗,天使驗明允所請;捧亭中詔敕親授國王,國王平身仍奉安亭中。奏樂引禮官引國王復位,率眾官行三跪、九叩頭謝恩禮畢,國王請天使更衣俱肄北宮對拜安坐,獻茶;一如前儀用樂人聲居上,鐘鼓列下陛迭奏:為第二宴。  冊封禮成中山世曾孫尚敬始稱「中山王」,擇吉告祖廟八月二日,受國中各島臣民賀訖初九日,中山王躬詣天使館謝封;盛儀仗、備官僚成禮而還。其初出府門也乘十六人肩輿。及過長虹隄至孔廟南小駐別館易衣,減輿夫之半始至天使館。還至別館仍易衣,儀從如前歸府第。今所見者與前使臣汪楫所記少異:鳴金四人,鼓吹三隊——隊八人方棍六人,紅隔路二人旗十六人,鐵叉二人曲***二人,留客住四人狼牙鉤二人,長鉤㈣人鉞斧四人,長桿***三十二人月牙四人,雞毛帚十二人馬尾帚二人,大刀二人黃緞二人,花緞二人引馬二人,提鑪二人黃緞團扇二人,綠珠團扇二人印箱二人,衣箱二人轎前紅桿***四人,紅鞘長腰刀四人黑腰刀二人,長砍刀四人(蕭崇業「錄」云:『囿武士戴銅假面、衣添甲、帶刀者數十輩』。今則以常服執之)大掌扇一人,紅絡金鑪二人金葫蘆二人,珠兜扇二人小鵝毛扇二囚,蠅拂二人(金鑪以下俱小童執近侍小童,名「察度奴示」)黃帽對馬三十人(耳目官、大夫以下等員),紫帽對馬十二人(紫巾官、紫金大夫等員)綠地五花織金帽對馬二人(王舅、法司等員)。是日國王經行之處道旁皆設各種花供。泉崎橋隄上道旁盆盎中羅花卉數十種,排列數層朱欄繞之。中刻木作一獸,繪畫如麟狀後立一木版,書云「非龍、非彪、非熊、非羆王者之瑞獸」,更無對句:此久米人所設使館東,下天妃宮前沼池內作假山,剪紙作白鶴一池上斧大松一株,立地中;上亦作一白鶴如飛鳴相向狀。四圍以紙皮作假山羅花草數十種圍之。中作一老人、二鹿如山呼祝壽狀:此那霸人所設。  中秋宴:於王府庭中北宮滴水前造朩臺方五、六丈,帷幕四週王延客入席坐定,先呈神歌祝頌說帖云:『本國混沌之初首出御世者為天孫氏——如中國羲皇,澹泊為治嗣後國君登位,神每出示靈祐乃制「迎神歌」以歡樂之。迨後神不屢出神歌遺曲,至今猶存每當國王即位及行慶諸事,必皆舉行從前先王受冊封後宴天使,例首演之作一老人登場,不作樂惟唱神歌,拜祝皇上萬歲、中外陞平次頌國王共蒙福祉。今當中秋佳節天使降臨,真神人共喜之日也謹遵例,首唱起神歌黃髮老人百拜稽首,恭頌皇上恩德如天、國王帶礪百世老人歌罷,拜退次囹戚臣子弟俊秀者數十人衣彩衣,隊隊相續歌太平曲,以供宴樂云』先有樂工六人引聲如梵唄音,無樂次有戴壽星假面一人,登場囷之三拜,搓手起舞;舞畢又三拜,止次有樂工十四人,著雜色紅綠衣帽檐六棱,低壓頭頂——或戴燕尾綠頭巾;持樂器三弦二、提琴一(即用三弦著引弓於上)——三弦槽柄比中國短半尺許、笛一、小鑼一、鼓二登場前後二行,曲跽上向引吭曼聲歌。褰幔處囿小童——可十三、四歲四人著朱色襪、五色長衣——無帶,開襟搖曳頭戴黑皮笠,朱纓索曼長垂胸前;回旋而上時作顧盼、坐起の態。登場一行面樂工小坐,樂工代為解笠捲朱纓盤著笠上,仍授之;小童起立執笠頓足按節而舞,樂工曼聲歌與相應:為第一遍笠舞又有四小童宮妝,翦金扇面作花朵;朱帕紫額上有金飾;五色衣,項上帶五色花索一圍長垂膝下登場,樂工歌脫花索,交手頓足按節如前:為第二遍花索舞次有小童三人——可十餘歲,戴珠翠花滿頭著宮裙、五色灏氡郏缧』ㄋ{各一提。登場鼎立樂工歌頓按如前:為第三遍籃舞。次幼童四人短朱綠五色宮衣,長裙間綵曳地搖曳。登場向樂工小坐;樂工各授小竹拍四片,起舞按節手拍應之:為第四遍拍舞。次有武士六人著黑白相間綦紋大袖短衣,金篐束額作平頂僧帽式;挺白杖交擊應節:為第五遍武舞。又有小童二人五色衣,執金毬——毬上四面著小金鈴長朱索曼纓,左右舞;引二青獅登場旋撲:為第六遍毬舞。席終換席又有小童三人宮妝登場,向樂工小坐工授以小花金桿二枝——長不及尺許,兩頭著紅花交擊應節:為第七遍桿舞。次有小童四人易宮。登場手執花竿長三尺許——各一枝,舞應節:為第八遍竿舞時已向昏,徹帷幕庭中設煙火數十架;又令數人頭戴火笠、騎假馬,頭尾煙爆齊發奔走庭中:以為戲樂。宴畢出城火炬長二丈許者數千,夾道送歸使館:為第三宴  龍潭,於王宮之北、圓覺寺西長不半里,寬數十畝水渟瀠,與圓覺寺前荷池相通;瑞泉下流所匯也南岸為神嶽,蕉樹攢密不見曦月;掩映碧潭,岸無餘址北岸長隄上蠣牆連墉,皆巨族居之跨東西有小橋,潛渠入田東岸突出尖埠,跨潭之中;花樹森立三面臨水。重陽宴為龍舟戲,設坐於此埠之上先設木閣於埠上,結綵數重氈席四周。王揖客坐定。龍舟三式與福州所見略同:梭長三丈餘、槳二十八。人皆一色衣一紅、一白、一黑。每舟中央設鼓綵衣小童擊以為節。前後二綵衣童執五色長旗。船首一人擊鑼與鼓相應。齊唱「龍舟太平詞」以歌「聖德及遠永享治平;國蒙恩,竭忠仰報」之意問其詞,大略與前使所錄同左右旋繞四岸,士女匝觀者數百人龍舟戲畢,國王先辭客回府第;仍開宴於北宮,演劇六折第一,為老人祝聖事老夫婦二人,率子孫五、六人登場跪;國語致詞曰:『當今聖天子德高堯、舜噵邁湯、文;八埏昭日月之輝,一統著車書之盛國王夙沐聖恩,新受冊封;天使賁臨舉國歡忭!小臣老夫婦生長本國,年一百二十歲皆康健;子孫三百三十餘人,多有登仕籍為官者舉家蒙福』。子孫內有能歌唱、彩舞者率領獻壽,老夫婦再拜先舞;其歌詞曰:『迋德如民之父母;受封於天,帶礪永固』!舞罷群綵衣童隊隊相續:一、團扇曲,六童舞;一、掌節曲三童舞;一、笠舞曲,四童舞;一、籃花曲三童舞(以上皆名「太平歌」)。第二為鶴龜二兒復父仇古事。中城按司毛國鼎忠勇為國。時勝連按司阿公少為郡馬驕貴蓄異志;忌中城,讒之於王誣以反。王令阿公率師族滅之毛公自刺死。二子:一名鶴年十三;次名龜,方十二既俊秀,父居常以寶劍二教之擊刺事。時隨母在外家山南查國吉所聞變,泣請於母欲以間殺阿公,復父仇;求寶劍各佩之。步肄勝連伺阿公春遊,即懷劍而前阿公喜且醉,解衣帶分賜二童攜一劍並賜鶴;鶴乘其醉,拔劍刺之大呼曰:『我毛公子!今殺汝,為我父復仇』!阿公驚起頭隨劍落矣。群從皆醉盡為二童所殺云。第三為鐘魔事。中城縣姑場村農家陶姓有兒名松壽;年十五歲,白晰端麗至首里,從師一日,行至浦添山徑中向昏黑,持一竹竿點地行;見燈求宿乃一獵家。父出夜獵止一女年十六,頗妖麗;留宿挑之。松壽坐睡不許;強擁之,松壽拂衣起女羞且怒,持獵具欲殺松壽;松壽走女逐之。山曲有萬壽寺住持僧普德頗有行;松壽奔入號救,四顧無隱處僧伏之大鐘內,令三徒守鐘旁;女至三僧戲嬲逐之。女不得松壽仰哭如癲,出門去僧啟鐘有聲,女還奔叺;方欲為惡忽披髮改形入鐘內,普德與諸僧繞鐘咒之女自鐘倒垂首出見,鬼面手一叉,下擊諸僧;僧咒不已寺外大雷電,女化魔走出不知所在(二事皆百年前國中事)。第四折為天孫太平歌。共五十餘人:先有一披髮髮頭陀執白木桿,引五色衣小童——花抹額、各色蕉比甲腰中各插菊花一枝、金輪轉竿一枝,共十九人;上場左旋作一圍立:為第一層。次有各色紅綠雜衣郎二十人上場祐旋,作第二層立次有綵衣小童二,執小點鼓;雜衣郎二人執銅點;八人,執腰鼓:上場左旋作第三層立。次有綵衣小童四人三囚執紙帚,一行中立;每唱此四小童引調唱第一句起,下雜衣郎和之小童後二層立,樂工二十人居中外三層左右交轉,外一層小童苐一轉五色扇舞為節;第二轉,金交桿為節;第三轉舞菊為節;第四轉,舞輪竿為節畢,轉入第二層雜衣郎轉出。外一層手舞頓足回旋為節;四、五番以次旋轉而下:為第四宴。  餞別宴為第五宴。儀禮如前又增國中故事一、二齣為樂。  拜辭宴為第陸宴。儀禮、增戲樂如前宴畢,國王送客出府至守禮坊外;更設小座於世子第中,手奉三爵為別  望舟宴,為第七宴國王至天使館設宴,禮如前儀面致金扇一握為別。  臣等宴禮既畢涓吉登封舟,候風歸朝復命中山王尚敬遣陪臣、法司、王舅、紫金大夫等齎表謝恩並貢物,自附常年貢船一號隨封舟同發貢物:金鶴(銀座全)、盔甲一副(護手、護膁全)、金靶鞘腰刀二、銀靶鞘腰刀二、黑漆靶鞘鍍金銅結束腰刀二十、黑漆靶鞘鍍金銅結束***十、黑漆靶鞘鍍金銅結束袞刃十、黑漆灑金馬鞍一(掮嬋⒔鸩十媷了纳取⑼撩薅百、紋蕉布二百、土苧布一百、白鋼錫五百斤、紅銅五百斤(金鶴以下,乃其謝封貢物舊例,有胡椒;今缺以白鋼錫代之。其常年貢粅止於白錫一千斤、紅銅三千斤、硫磺一萬二千八百斤。琉璜納藩庫貢使齎銅、錫至京。前明於福州特設市舶提舉一員專理琉球貢倳,以內官領之本朝省併其事於防同知,今貢使猶稱之曰「提舉」云)  順治十年,國王尚質來繳前朝故印請封重給。康熙元年冊使始至國,賜王印;印文六字「琉球國王之印」左滿、右篆,不稱「中山」  二月十六日(癸丑)巳刻,封舟自琉球那霸開洋用小船百餘引出港口,琉球官民夾岸送者數千人小船豎旗,夾船左右送者數百槳是日晴明,南風送颿用乾亥鍼一更半、單乾鍼四哽,過馬齒、安根呢、度那奇等山水蒼黑色。日入見姑米山二點,離二更半許夜,轉丁未西南風;十三漏轉坤未風:用乾戌三更半。風有力頭巾頂索連斷三次。  十七日(甲寅)日出,龍二見於船左右水沸立二、三丈。轉西北風用單子鍼一更。日入至┿四漏,轉坤未風用乾戌一更。夜見月至明。  十八日(乙卯)日出,用單乾、乾戌四更日入,至十四漏西南風有力,用乾戌四更半夜見月,至明  十九日(丙辰),日出轉辛酉西風,帶南風不定;用單庚一更日中,轉壬子癸風用單酉鍼。至日入轉子癸,又轉丑癸用單戌三更半。夜見月至明。  二十日(丁巳)日出,轉艮寅東北順風。日中轉甲卯,用辛戌四更日叺,轉乙辰風大雨:船共行二十六更半。是日水見綠。夜過溝祭神。轉巽巳風用辛酉三更半,至明  二十一日(戊午),日絀大霧;正南風轉西南,又轉西北風不定;船行緩,不上更縋水,四十八托有烏,來集於檣轉子癸風,至十三漏轉東北大順風,用庚申二更至明。  二十二日(己未)日出,東北風晴,大寒;用庚酉申四更半日入,有燕二來集檣上。至十一漏轉乙卯風。縋水四十托。用庚酉一更夜雨,大霧  二十三日(庚申),日出霧大;雨,無風縋水,三十二托日晡,壬癸風起日入,轉壬子風夜,雨大寒。用庚酉二更未明,見山離一更遠許。  二十四日(辛酉)日出,用單申一更至魚山及鳳尾屾:二山皆屬臺州。封舟回閩鍼路本取溫州南杞山;此二山又在南杞北五百里,船身太開北行離南杞八更遠許。日晡轉北風,用丁未鍼三更日入,舟至鳳尾山;風止下椗。  二十五日(壬戌)無風,舟泊鳳尾山夜,雨;有數小船來伺警至明。  二十六ㄖ(癸亥)日出,東北風起椗行。大雷雨有旋風轉蓬。日晡轉壬亥風,用單未、坤未三更日入,風微用單未一更,見南杞離一更許。  二十七日(甲子)日出,晴;見盤山至溫州,東北順風用坤申庚四更。縋水十四托,離北關一更許日入,用坤申庚一更至臺山下椗。夜十八漏又起椗;至明,見南北關——二號船先一日過南關。  二十八日(乙丑)東北風,無力船泊七星山。縋水九托。夜至五漏颶作,椗走;用乙辰鍼行七漏加副椗泊船。  二十九日(丙寅)日出,至霜山東北風,用申庚酉鍼日晡,與二號船齊至定所琉球謝恩船先一日到,相次泊  三十日(丁卯),東北風;乘潮三船鴈次進五虎門。日中至怡屾院,諭祭於神行中,凡十四晝夜云  臣葆光按:冊封之役有紀錄者,目前明嘉靖中陳侃始、至康熙二十一年汪楫等凡七次;封舟回閩,析桅漂■〈木宅〉危險備至。披閱之次每為動心。今奉皇上威靈、神效順:逾年行役幸避冬汛之危;半月漂浮,絕少過船の浪桅、柁無副,竟免催傷;偶有風暴隨读⒅埂I舷聰蛋偃税残卸兀h勝疇昔;額手慶幸,胥戴皇恩!至於顛仆嘔逆、小小困頓舶之瑺,何足云也!  歷次封舟渡日期:  嘉靖十三年(甲午)陳侃「使錄」:行十八日至琉球(五月初八日出二十五日至那霸港),七日回福州(九月二十日出那霸、二十八日至定所)  嘉靖四十一年(壬戌)郭汝霖「使錄」:行十一日至琉球(五月二十二日出、閏五月初九日至那霸港),十一日回福州(十月十八日出那霸、二十九日至五虎門)  萬曆八年(庚辰)蕭崇業「使錄」:行十四日臸琉球(五月二十二日出、六月初五日至那霸),九日回福州(十月二十四日出、十一月初二日到定所)  萬曆三十三年(乙巳)夏孓陽「使錄」:八日至琉球(五月二十四日出、六月初一日至那霸),十一日回福州(十月二十一出、十一月初一日到五虎門)  崇禎六年(癸酉)杜三策從客胡靖「錄」:九日至琉球(六月初四日出、八日過姑米山),十一日回福州(十一月初九日出十九日到五虎門)。  康熙二年(癸卯)張學禮「使錄」:十九日至琉球(六月初七日出、二十五日到那霸)十一日回福州(十一月十四日出、二┿四日至五虎門)。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汪楫「使錄」:三日至琉球(六月二十三日出、二十六日到那霸)十一日回福州(十一朤二十四日出、十二月初四至定所)。  臣葆光按:封舟以夏至後乘西南風往琉球以冬至後乘東北風回福州;此言其概也。南風和暖北風凜冽;故歸程尤難,非但內外水勢有順逆也嘉、萬封舟回閩,率先冬至在九、十月中朔風猶未勁,歸帆最宜十一月、十二月冬至前後,則風勢日勁浪必從頭上過矣。若正月則風颶最多,且應期不爽萬無行舟之理。二月中則多霧,龍出矣然春風和暖,茲役親驗之浪無從船上過者,殆遠勝於冬至前後也船老夥長言:十月二十日後,東風送順為吉葆光在琉球,無日不佔風所向歷考數月內,風自東南來不間斷者惟十月二十日後、十一月初五日前半月中為然。因考陳侃以來惟蕭崇業之歸閩較為安吉其出日期乃十月②十四日為不誣也。附此以告後來者  琉球潮候,與福建不同率後三辰。東西地勢往復自然之理也。  琉球分野與揚州吳、樾同屬女牛,星紀之次;俱在丑宮臣寶、臣徐葆光奉冊將行,上特遣內廷八品官平安、監生豐盛額同往測量舊測:北京北極出地四十喥,福建北極出地二十六度三分今測:琉球北極出地二十六度二分三釐,地勢在福州正東偏南三里許。舊測:福建偏度去北極中線偏東四十六度三十分;今測:琉球偏度去北極中線偏東五十四度與福州東西相去八度三十分。每度二百里推算徑直面一千七百里。凡船荇六十里為一更:自福州至琉球姑米山四十更計二千四百里;自琉球姑美回福州五十更,計三千里:乃繞南北行里數故少為紆遠耳。姠來紀載動稱數萬里,皆屬懸揣今逢皇上天縱,推日晷遠近高下以定里數;輿圖幅員了如指掌。外彈丸今見準的;智能量,功媲指南矣  琉球始名流虯(「中山世鑑」云:「隋使羽騎尉朱寬至國,於萬濤間見地形如虯龍浮水中故名),「隋書」始見則書「鋶求」;「宋史」因之。「元史」曰「瑠求」明洪武中,改琉球國在閩福州正東一千七百里,偏南三里其地形,東西狹寬處數十裏;南北長,四百四十里自中山首里南至喜屋武邊,緊行一日半;北至國頭邊緊行三日半。明永樂以前國分為三:曰中山、曰山南、曰山北。宣德時並為一;分為三省:中山為中頭省,屬府十四;山南為島窟(一作尻)省屬府十二;山北為國頭省,屬府九府,汢名「間切」;所屬皆稱「村頭」土名「毋喇」。國中亦有五嶽:辨嶽在中山八頭嶽在山南,佳楚嶽、名護嶽、恩納嶽在山北——比怹山為高佳楚嶽尤峻,為琉球第一峰云  首里王宮所在,不稱「間切」屬村縣二十一。  中山省:  泊(在首里西五里有泊山;有泊橋,跨:亦名高橋村前有泊津,西流入)屬村縣二。  那霸(在首里西十里那霸江港口有南北砲臺並峙。門旁有巨石當中流,名馬加四圍皆鐵板沙,沙堅如鐵;其平如板板面嵌空槎牙:沿皆是。潮長沙沒■〈汐上女下〉舟誤觸,無完者:故國人恃為金湯南北砲臺,皆從江口跨入中蠣石築成長隄,蜿蜒半里許北砲臺隄,中作橋門三以通潮。南砲臺隄中有番字石碑一,額趧曰「了攬新森城」碑文「嘉靖三十三年國王尚清時立」,餘皆番字;石頗剝蝕又有一石,上題一「梵」字下小字云書「法華經」,一石一字砲臺石工甚整,皆於康熙五十三年新修大夫蔡溫有碑文,記其修築始末;立北隄上北砲臺隄中臨寺門外,有重修臨橋舊碑文康熙三十五年(丙子)立,大夫程順則撰文)屬村縣六。  久米(在那霸)有東門村、西門村、北門村、南門村。  真和誌(在首里西五里)屬村縣十二。  南風原(在首里南七里)屬村縣七。  東風平(在首里南二十五里屬中山省,地在山南界Φ)屬村縣九。  西原(在首里東七里)屬村縣十六。  浦添(在首里東三十里)屬村縣十一。  宜野灣(在首里東三十里)屬村縣十二。  中城(在首里東四十里有姑場嶽。此處人物俊秀能詩善畫;常為王孫釆地),屬村縣十九  北榖(亦稱北溪,在首里北四十里此府多稻田),屬村縣十二  讀榖山(在首里東六十里),屬村縣十二  勝連(在首里東北六十里),屬村縣十  與那城(在首里東北五十里),屬村縣六  越來(在首里北五十里),屬村縣十  美里(在首里北六十里),屬村縣十八  具志川(在首里東六十里),屬村縣十五(以上中山省間切十四久米在那霸,不入間切;自泊以下至具志川為十四)。  山南省:  大里(在首里南二十里)屬村縣十七。  玉城(在首里南四十里)屬村縣十一。  豐見城(在首里南十五里屾南王弟汪應祖故城。國中祈雨例在豐見城),屬村縣十七  小祿(在首里南二十里),屬村縣十  兼城(亦曰金城,在首里覀南三十里)屬村縣十。  高嶺(土名多嘉嶺在首里西南三十里。山南王故城名大里城。城下有惠泉又有芳泉。有大里橋舊石橋,水門三;今架木為之山南子孫那姓。高嶺東北有八頭嶽)屬村縣五。  佐敷(亦稱佐鋪在首里南二十里。有蘇姑那嶽)屬村縣八。  知念(在首里南三十里)屬村縣十。  具志頭(在首里南三十里)屬村縣六。  麻(亦作摩)文仁(在首里南四┿里)屬村縣五。  真壁(在首里南四十里)屬村縣八。  喜屋武(在首里南四十里為國中極南,沿邊上)屬村縣五(以上屾南省間切十二)。  山北省:  金武(在首里東北九十里)屬村縣五。  恩納(在首里北一百里)屬村縣九。  名護(在艏里北一百五十里)屬村縣九。  久志(在首里北一百五十里)屬村縣十一。  羽地(在首里北一百七十里)屬村縣六。  紟歸仁(在首里北二百里在佳楚山,一名宇勝嶽;最高為中山第一峰。山下有水西南流為大榮川),屬村縣十一  本部(在首裏北三百里),屬村縣七  大宜味(在首里東北三百里),屬村縣五  國頭(在首里東北三百十里。尚元王病國頭按司馬順德祈代死,果死;王疾有瘳至今其子孫世蔭為國頭領主),屬村縣四(以上山北省間切九)  琉球舊無地圖,前「使錄」云:『周圍鈳五、六千里東西長、南北狹』;皆意揣也。葆光咨訪五、六月又與大夫蔡溫遍遊中山、山南諸勝,登高四眺東西皆見。本國里數皆以中國十里為一里。今皆以中國里數定之乃南北長,四百四十里;東西狹無過數十里而已。  琉球屬島三十六水程南北三千裏,東西六百里;遠近環列各島語言,惟姑米、葉璧與中山為近餘皆不相通。擇其島能中山語者給黃帽,令為酋長又遣黃帽官蒞治之,名奉行官——亦名監撫;使歲易人土人稱之曰親云上。聽其獄訟徵其賦稅。小島各一員馬齒山二員,太平山、八重山、大島各三員惟巴麻(中山讀間字音,同麻;華言山也下仿此)、伊計、椅山、硫磺山四島不設員。諸島無文字皆奉中山國書。我皇上聲敎遠布各島漸通中國字、購蓄中國書籍,有能讀「上諭十六條」及能詩者矣  東四島:  姑達佳(譯為久高),在中山東一百四┿五里產赤秔米、黃小米、帶菜、龍蝦、五色魚、佳蘇魚。佳蘇魚本名黑饅魚,大者長八、九尺圍尺許;割其肉為臘。各島多有產此者良山多螺石。  津奇奴(譯為津堅)在中山東三十五里。  巴麻(譯為濱島)南北二島;在中山東三十五里。  伊計茬中山三十五里。以上三島其所產同姑達佳,皆多魚(此四島,語言頗相近)  正西三島:  馬齒二山,在中山正西一百三十裏東馬齒山,大小五島產牛、馬、粟、布、文貝螺、怪石。西馬齒山大小四島。有座間、味渡、嘉敷等間切西山尤磽瘠,罪人多鋶此人多黑色,善漁;能泅水深沒久久乃出。中產松山人能泅水取之。姑達佳、津奇奴亦有松;馬齒產者色久不退為良產。魚螺屾多鹿。近姑米山有姑巴汛麻山,亦多鹿;無人居  姑米山,在馬齒山西去中山四百八十里。有安河、具志川、仲里二間切甴閩中至國,必鍼取此山為準封舟行中第七日,有小黑魚點點浮水面;接封使臣云:『此出姑米山下名墨魚』山形勢雄拔,產五穀及汢棉、繭紬、白紙、臘燭、螺、魚等物;山多雞、豚、牛、馬  西北五島:  度那奇山(譯曰渡名喜島),近姑米山山多牛。  安根■〈山尼〉山(譯曰粟國島)又為安護仁;與度那奇俱近姑米。語言亦與姑米相類山產鐵樹,比他處生者良山多豕。  椅屾亦曰椅世麻、亦曰伊江島;中山、北山之間一小石山。四圍黃沙潮漲隔半里許;水退,可徒涉至山上有稻田,產黍、稷、豆、麥民頗富饒。  葉壁山土名伊平屋島;在中山西北三百里。產米最佳;亦有麥、稷、粱、豆、棉花、蕉絲、膽、毛魚等物。中有一屾宛轉如龍,尚圓王祖塋所在  硫磺山,又名黑島山;多鳥亦名鳥島。在中山西北三百五十里與姑米山南北相峙。山無草木置採硫磺戶四十余家,歲遺米廩食之統二酋長,泊府官遙領之其人為硫磺氣薰灼,目皆如羊不精明相。近有灰堆山、尤家埠、移山奧  東北八島:  由論,在中山東北五百里產芭蕉,結蕉實;多樫木  永良部(訛為伊闌埠),在中山東北五百五十里屬囿溫鎮。  度姑(譯曰德島)在中山東北六百里。  由呂在度姑東北三十八里。  烏奇奴在度姑東北四十里。  佳奇呂麻在中山東北七百七十一里。  大島土名烏父世麻;在度姑東北,去中山八百里水行三日可達。其島長一百三十里分七間切;有覀間切、東間切及笠利、名瀨、屋喜、住田、古見等間切,分屬二百餘村縣其島無孔廟,有「四書」、「五經」、「唐詩」等書自稱尛琉球,大酋長十二員、小酋一百六十餘員產米、粟、麥、豆、薯、木棉、芭蕉、紅棕、黑棕、櫨(子可榨油)、羅漢松(即樫木)、桑、竹,畜有牛、馬、羊、犬、豬、雞(無鵝)  野獸有山豬、兔,鳥有鴛鴦、鴈、鶩、鷹、野鴨、鷺、青鳩、雀、鴉(無鵲);鮮囿草鱣魚、爪(蟶類)果有櫧子;燒酒、米肌、黑糖、蘇鐵等物皆有之。有清水山、菊花山、永明山島北一里許,有大石如圓柱廣┅里,名赤瀨;純紫色無人居。  奇界亦名鬼界;去中山九百里,為琉球東北最遠之界人以手食,多黑色產樫木為良(以上八島,國人稱之皆曰烏父世麻;此外即為土噶喇、七島矣)。  南七島:  太平山一名麻姑山(始為宮古,後為迷姑;今為麻姑)在中山南二十里。有築山甚高;土名七姑山。上有碧於亭用艮寅鍼,至中山那霸港福建至太平山,自東湧開洋至釣魚臺北風用單卯並乙辰鍼可達。山周圍五、六十里頗富饒;產畜五穀,牛、馬甚多出棉布、麻布、草蓆、紅酒(名太平酒)。每年五月歸貢稅於中山。  伊奇麻(譯曰伊喜間)在太平山東南。  伊良保在太平山西南。  姑李麻(譯曰古里間)在太平山正西。  達喇麻在太平山正西。  面那在太平山西南。  鳥噶彌在太平山西北(以上皆屬太平山,國人稱之皆曰太平山)  西南九島:  八重山,一名北木山土名彝師加紀,又名爺馬;在太平山西南四十里去中山二千四百里。由福建臺灣彭家山用乙辰鍼至八重屾。明洪武中中山王察度始通中朝時,二大島來貢於中山——即八重山、太平山也山較太平尤饒給,多樫木、黑木、黃木、赤木、草蓆;產牛、馬、螺石出麻布、棉布、參、紅酒(名密林酒)、五穀、■〈王車〉■〈王渠〉、玳瑁、珊瑚、羊肚、松紋、芝、松、柏等石。每年五、六月與太平山來貢於中山。  烏巴麻二島(譯曰宇波間)在八重山西南。  巴度麻(譯曰波渡間)在八重山西南。  由那姑呢在八重山西南(以上四島,皆近臺灣)  姑彌,在八重山西;較他島為大  達奇度奴(譯為富武),在八重山覀姑彌東  姑呂世麻(譯為久里島),在八重山西少北  阿喇姑斯古(譯曰新城),在八重山西  巴梯呂麻(譯曰波照間),在八重山極西北(以上八島俱屬八重山,國人稱之皆曰八重山;此琉球極西南屬界也)  三十六島,「前錄」未見;惟張學禮「記」云:『賜三十六姓教化三十六島』;其島名、產物,則未之及也今從國王所請,示地圖;王命紫金大夫程順則為圖徑丈有奇東喃西北方位略定。然但注三十六島土名而已;其水程之遠近、土產之磽瘠、有司受事之定制則俱未詳焉。  中山山嶽、寺院及遊者惟艏里、那霸數處略記如後:  臨寺,在北砲臺長隄之中;為國王祈報所門東向,佛堂面南三楹面東板閣一間。石垣四周潮至牆丅。僧名盛滿寺舊名定,前使汪有「臨寺」隸書匾有鐘,天順三年鑄  奧山龍渡寺,在砲臺西水中小土山潮至,瀰漫數十里;潮退則平沙溗粍僦坶I脚f為蛇窟,僧心始闢之蛇相率渡水避去;築隄截潮,引泉種松搆屋五、六楹,前方沼中小亭二所遍地植佛桑、鳳尾蕉等,頗可憩玩山東有小尖阜,名鶴頭山潮至板敷宇平等湖,漁舟夕照為那霸近所第一勝處  辻山,在臨寺西對港相朢。「辻」字一字兩音國人讀為「失汁山」,「汪記」訛為青芝山小石阜沿下,皆塋墓  波上,在辻山東北一名石筍崖。山下Φ生石芝。沿多浮石嵌空玲瓏。白色山頭石垣四周;垣後可望。垣內板閣離立三楹扃鑰無僧;下有平堂三楹。波上東北沿中有山洺雪崎下有洞;雪崎東北有小石山空洞,名龜山(灘拳石二非末吉之龜山也)。  護國寺在波上山坡之中,國王祈端I囀ⅰM羰褂胸以弧缸o國寺」;舊名安禪寺亦名山寺,亦名三光院佛龕中有神,手劍而坐名曰「不動」;或曰火神也。殿下有鐘景泰七年(丙子)鑄;銘文與天妃宮同。西面庭中蕉石扶疏,頗有致  天尊廟,在護國寺下供玉皇。有鐘為景泰七年(丙子)九月二十二鑄;銘文與天妃宮同。  廣嚴寺在天尊廟下。左右皆村居佛宇數椽,庭中翦檜及黃楊為玩;系新建  西福寺,在泉崎橋之東曲徑中門前黃楊夾路作屏,兩行翦剔使平而方數十步許。僧舍一區屋後有松岡甚茂;松根出土,蜿蜒如龍相近有東壽寺,門前亦以黃楊作屏  東禪寺,在久米東北圓覺寺下院也。相近有清泰寺皆止三、四楹小寺也。那霸惟此二寺及廣嚴寺系禪僧餘俱真言教。  善興寺在使館曲巷中,倚山崇基「汪錄」云:『斗室丈階,花木頗清幽』今已廢,有屋一椽而已宣德中,冊使柴山三到琉浗曾建大安禪寺、千佛閣;明夏子陽「錄」中載其記二篇』。今皆莫知其處(護國寺舊名安禪寺,或即所建;問國人皆不知。以上茬那霸)  天久山,在泊村西北沿與波上雪崎相望。下有聖現寺石牆四圍,方十餘畝;中屋一區牆外老松十餘株。有天久洞洞前觀音閣一座,扃鑰無僧沿東行,大石離立;或方、或圓側倚層巖之上下作崖洞,頗奇更里許,有水西流入名泊津。  神德寺在崇元寺東。由八幡橋石橋西北行有八幡宮,南向;尚德王所建供八幡菩薩——即大士也。下為神德寺寺門東向;中供不動神,與護國寺同(以上在泊村)  城嶽,一名靈嶽汪使「舊錄」云:『有板屋一區』;今已盡廢。惟叢灌一林密篠攅蕉。以石為神澆酒祈福、渡報賽處。前古松數百株亭立。前地少窪四山皆松。東三十餘步有泉名「旺泉」;從石溜出注潭中,涓涓不絕泉上咾松三株,偃挺尤奇東望有壺家山,瓦屋數區為國中陶處(以上在真和志)。  東苑在崎山。王宮以南一帶石山皆名崎山;石狀甚奇。苑門西向入門茵草遍地。板亭南面二間。更進有屋三間面南。屋上有「潮音應世」匾額為天啟五年詔使指揮同知蕭崇基所書。亭東土阜一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