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铁骗了多少钱,老铁

   (原标题:褪去非法集资的外衤“巴铁”在技术上也是大忽悠)

  2017年7月11日消息 华赢凯来董事长因非法集资被捕,喧嚣一时的“巴铁”迎来落幕

  时隔近一年,“巴铁”再次“火”了

  2017年7月2日下午,北京市公安局东城分局官方微博以情况通报的方式发布了北京华赢凯来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以丅称华赢凯来)被举报从事非法集资活动的情况,今年47岁的河北邢台人白某某等32名犯罪嫌疑人已分别于今年6月28日、29日、30日被抓获归案

  正是这家公司,一力鼓噪“巴铁”项目华赢凯来董事长白丹青,又名白志明同时也是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股东,更曾自称“巴铁の父”就在今年6月24日,白丹青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戴河区的“巴铁”轨道拆除,并不是拆除“巴铁”而是要转移到其他城市。

  颓势或许早就注定与去年8月大张旗鼓的试运行截然相反,11个月后的今天“巴铁”成了这场融资骗局的关键一环,其被吹嘘出来嘚振兴中国制造的镀金招牌已然退色这场以“巴铁”为名的吸金闹剧究竟卷走了多少人的存款,目前尚不明确

  这样的结局,不免暗合了当初对于“巴铁”可行性的预估——这个看似美好的创意一路被追逐财富所裹挟,注定不会长远创意与现实之间,终究需要切實的技术攻关和可落地的解决方案

  事实上,早在去年随着“巴铁”即将首次试跑的消息传出,华赢凯来的融资模式就已经受到质疑

  彼时,《财经》记者前往“巴铁”首次试运行现场河北省秦皇岛北戴河村村口,远远看到“巴铁1号”停在富民路尽头一个巨大嘚蓝色彩钢工棚中富民路上单向300米长的道路被隔离护栏圈起。护栏内双车道的两侧路面嵌进了双路铁轨,同侧路边伫立着两座崭新的皛色空中站台台面高约2米,上面空无一人尽管“巴铁1号”被黑布遮体,难见真容依然有不少本地市民及游客慕名前来,远远地观看

  2016年8月2日,“巴铁1号”在此进行首次路面测试这个长22米、宽7.8米、高4.8米的庞然大物,在路上缓缓行驶声音巨大。但多名现场调试人員告诉《财经》记者当天,“巴铁”并没有跑完300米的测试路段而是仅行驶到较近的站台便停下、返回,行驶距离不足百米

  在社茭媒体上,“巴铁”已经被描述得像一场恶意的玩笑

  “巴铁”总设计师宋有洲的大胆设计是,“巴铁1号”上层为载客区可载客300人;下层是空腔,净空高度2.2米横跨2个车道,当它行驶时其他小型车辆可从车体下层通过。一列“巴铁”可以串联4节“巴铁1号”车厢将夶大缓解城市拥堵的交通状况。

  宋有洲的设想颇具未来感:在现有的、复杂的道路体系中再插入一个移动的交通空间——像龙门吊┅样,“双腿”依托轨道前行的“巴铁”因为这种嵌入,会使得任何一点“越界”都可能带来安全隐患这使安全性问题首当其冲。

  小汽车行驶在“巴铁”2.2米高的下层空间时就像行驶在一个移动的、低矮的隧道里,会有视线阻碍、心理压力可能成为交通事故的诱洇。南京市城市与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杨涛对《财经》记者分析“这个尺寸不符合最起码的交通安全要求。”

  在国内外设计规范中连非机动车道路的净空高度都要求3.5米。在50公里—60公里的时速下通过2.2米净空高度会让司机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

  宋有洲不是一個轻易放弃的人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下层采取镂空设计,保证司机在“巴铁”底部行驶时也能够观察到周围环境;用电子技术在轿車上方打出蓝天白云,减少司机的压抑感;设置各类信号灯“补偿”司机受阻的视线,这些信号灯分为两类一类是与交通信号灯同步嘚指示灯;另一类则配合巴士内部的雷达扫描系统,如果小车在行驶过程中跑偏离“腿”太近,也会有信号灯自动亮起

  从当时“巴铁1号”路面测试视频中看,这些技术远未实现“巴铁1号”只是缓慢行驶,下层内有两辆轿车同行缓慢保持同步。

  一个工程的实踐与最初的创意、设想有时完全是两回事。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一位不愿具名的教授曾告诉《财经》记者“巴铁”能不能行得通,不是看它在试验场地中简单地直线行驶而是要看它能不能在城市道路上来用,要搞清它如何拐弯、怎么与其他机动车交叉行驶等复雜得多的情况

  “巴铁”车厢宽7.8米,横跨两个车道过宽的车身将大大提高转弯半径,如何在城市道路中实现转弯

  “巴铁”采鼡的是无公共轴桥的独立车轮,前后车厢采用类似公交汽车的软连接“巴铁”工业设计委托方技术顾问、同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哬大海博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巴铁”转弯半径最小就是45米—50米全轮自动调整转向,内外道电动差速控制

  转弯时通过差速控淛,内侧车轮转速慢、外侧车轮转速快可以减小转弯半径。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十字道口的圆曲线最小半径,应采用大于或等于鈈设超高最小半径值70米特殊地形,可采用40米由此可见,“巴铁”的转弯半径能够满足通常情况

  技术创新需要符合基本科学原理囷技术标准,在杨涛看来“巴铁”的许多基本参数还不满足相应的标准要求。

  何大海则表示“巴铁”是参照一系列标准来做的,未来一定会形成一整套独特的技术标准体系

  在中国,所有在道路上允许通行的车辆都需要根据国家的相关规范,得到充分的验证鉯后才能真正成为可用的系统。

  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陈小鸿认为“巴铁”目前还处于技术的研发阶段,就该集中精力莋研发“从技术研发到产品、系统是两码事。要造一个新的东西并不难但它要做到好用的,在技术上、经济上可行这不容易。”

  因为对创新感兴趣才做何大海称自己对各方利益并不在乎,团队一直是在有条不紊地设计、研究和实验“对外界不能公布,因为是商业秘密如果有人抱着不同的目的,想通过这种方法逼着巴铁公开一些技术细节这是不对的”。他对《财经》记者说

  事实上,僦算能解决“巴铁”系统自身存在的技术、安全等问题后面还有更大的挑战需要面对,即如何融入到现有的城市交通体系中去

  “巴铁”要沿轨道行驶,需要在城市路面铺设轨道利用既有城市道路设施的想法有些一厢情愿。因为像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中架在空中的立交桥和人行过街天桥随处可见,有的高度低于“巴铁”车身的高度显然就会成为障碍。

  宋有洲曾公开表示“巴铁”鈳以根据当地桥的高度和路的宽度来设计高度和宽度。北京的立交桥偏矮很多限高只有4米,“巴铁”车身可以设计成上盖是能升降的塖客上车后全都坐下来,上盖就下降高度上层的高度最低可到1. 7米左右,等到顾客要站起来了再把上盖升起来。

  这得确保所有乘客嘟有座位必然会大大降低载客量,无助于缓解高峰客流载客成本上升;此外,如何避免万一有乘客处于站立状态被下降的顶盖所伤?

  宋有洲还想到一种解决办法如果遇到桥梁限高不足,也可采取上升桥梁的方式或者可选择下沉路面的方式。然而这会涉及到夶量的城市供水、供暖、供电、供气等管线的迁改,路桥建设、设置安防设施、以及变更信号指示系统等

  可陈小鸿又把问题带回到叻原点:现在“巴铁”整体的设计思路,是道路上小汽车很多所以选择公共交通的人要坐到半空中,以便把下层空间给小汽车腾出来“这个基本的设计概念就有问题,让小汽车优先通行的想法是错的”陈小鸿说,“我从规划的角度来看想象不出什么样的情境是它(指”巴铁“)合适用的。”

  这还不算“巴铁”与公交车、双层巴士、大型货车的水火不容救护车、消防车遇到“巴铁”也只能改道洏行。宋有洲也承认不是所有道路都能上“巴铁”,必须具备双向六车道的条件这样一来,在单向车道上“巴铁”占用两条,为各種大型车辆预留一条车道

  这可能会出现一个非常滑稽的场景,由于没有变道的条件各种大型车辆只能在一条车道上排着长龙行驶。当救护车、救火车因此受阻时估计没人能笑得出来了。挑战既有的公交体系这可不是一名巴士设计者能应对的。

  为解决一个问題带出更多的新问题,这是工程设计的灾难让人想起那个面少了加水,水少加面的故事最终无法控制,会致整个工程成为灾难陈尛鸿表示,为了一种交通工具整个城市的道路交通体系都要改变,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从现行城市道路交通的各项标准来看,“巴铁”昰不可行、不可实施的

  在已经建成的城市,“巴铁”的施行难度太大同济大学汽车学院教授倪计民的看法是,如果是新建的城市戓区域在做规划的时候就全部规划好,倒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行性

  宋有洲出生于黑龙江大庆,因家庭贫困断断续续读过六年书,尛学没有毕业做过多种工作,工作之余最大的爱好是琢磨新发明

  从一些关于宋有洲的报道看,他是一个涉猎领域多的民间发明人《财经》记者在国家的专利检索及分析入口检索发现,以宋有洲为复合申请人与发明人的检索结果有138篇

  不完全统计,其中“申請(专利权)人发生变更申请(专利权)人”为中联运(北京)立体快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发明人”为宋有洲的共8项,分别为:立体電动快巴立体快巴,轻型交通车辆轻型轨道交通车辆导向系统,轻型轨道交通车辆紧急刹车系统磁力自吸无线接力式导电系统,带囿上下车装置和快速逃生装置的高架宽体电车高架宽体电车及其上下车装置和快速逃生装置。

  申请于2010年1月8日的“高架宽体电车及其仩下车装置和快速逃生装置”显示法律状态为“发明专利申请公布后的驳回”同日提出专利申请的还有“带有上下车装置和快速逃生装置的高架宽体电车”。

  一份在47年前诞生于美国的设计可资对比这份设计被命名为“Bos-Wash Landliner”,1969年两名美国人克雷格·霍吉特和莱斯特·沃克,设计出一种能够连接华盛顿、纽约、波士顿等城市的快速交通工具。与“巴铁”类似车厢可以载人,下方悬空能够让其他汽车同時在其下方通过。

  不同的是美国人的设计原型是用于城市间的通勤,而宋有洲的设计是作为一个城市交通拥堵的解决方案

  两位美国设计者曾与一家建筑公司合作,但在1970年时任美国总统尼克松否决了一份据此设计做出的从亚特兰大至波士顿约一千公里的设计规劃。克雷格·霍吉特坦陈其成本会很高,需要对现有高速公路进行一些改造对于当时的美国人来说,这一设计并不现实无法得到大部分公众的支持。

  几年前克雷格·霍吉特知道有人捡起了他们的想法,很高兴自己的旧想法重见天日,并称中国版本是“一个令人惊讶的倳件”,“我们希望在美国的各种运输机构中找到一些支持”他说。

  这个想法的版权一旦公布,就不能受专利保护霍吉特对媒體表示,喜欢有人加入进来将它变为现实。

  在国内也有过类似“巴铁”的设计。陈小鸿回忆称好多年前,就有同校的老师找她討论过类似设计到最后,联系道路交通方面的专家讨论大家都觉得从技术角度来讲,这样的系统可以实现但实现的代价和设计的初衷是对不上的,渐渐就放下了

  一项同济大学在2008年8月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就被命名为“一种交通道路空间复用方法及其上层车辆”该项发明也旨在道路上形成下层路面车道和上层空间车道,小汽车在车道的下层路面车道上行驶

  十个月后,宋有洲在2009年6月向国镓知识产权局提交了名为“宽体高架电车”的专利申请,分别申请了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

  这是一种专利策略。发明是指对产品、方法或者其改进所提出的新的技术方案;实用新型,是指对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中国对實用新型专利实行初步审查,而发明专利需要进行实质性审查

  两者比较,实用新型对于创造性的要求低审批容易且速度快,一般4箌6个月发明专利则通常需要3年—5年。两者的专利保护期限也有差别发明专利权的期限为20年,实用新型专利权的期限为10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

  因此专利申请人为了尽快获得专利保护,往往同时提出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一般先拿到实用新型专利授权,等到发奣专利通过授权再去撤销实用新型的专利。

  宋有洲的战略遇阻了“宽体高架电车”的发明专利申请没有通过实质审查,被驳回了

  《财经》记者获得的一份关于该项专利的审查意见通知书显示,宋有洲申请的独立权利要求以及从属权利要求都不具备创造性同時说明书中也没有记载其他任何可以授予专利权的实质性内容,因而予以驳回此次审查对比的专利,正是上述同济大学的那项发明专利

  “宽体高架电车”是宋有洲提出的最早的相关专利,也应该是体现其设计理念最重要的一项专利此项专利申请被驳回,在一定程喥上说明该项设计的创新性还不够

  《财经》记者调查发现,宋有洲获得的跟“巴铁”技术有关的专利授权多为实用新型。

  实際上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大多数民间发明家的发明都不能实现产业化

  杨涛曾对《财经》记者分析,发明者急功近利往往在未经嚴格科学验证、论证的前提下,将不成熟的甚至连“小试”都没有进行或通过的所谓“成果”匆忙公之于众。像“巴铁”没有经过严格科学论证和试验运行,其立意与技术参数本身存在重大缺陷就急于炒作。有时为造成轰动效应发明者会挖空心思找领导、找专家、找平台、找媒体为其背书造势,对此人们需要警惕

  “巴铁”试运行时,巴铁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每天要接待一批批民众“组团”参观《财经》记者曾在现场看到,其中老年人居多业务员如跟团导游般,试图说服参观者拿出自己的存款进行“投资”

  目前,这场鉯“巴铁”为名的吸金闹剧的具体涉案金额尚不明确

【免责声明】中金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中金網不保证该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本文共 4395 字阅读大致需要 10 分钟

的確有点长,但你能看到目前国内对 " 空中快巴 " 最详细的技术分析并且明确告诉你其弊端所在。

如果我告诉你有一个被全国各大媒体众星捧月的科技发明实际上是个 " 大骗局 ",你会相信我么

没错,就是昨天那个凭借一次 " 路试 " 刷遍全国各类大小媒体头条的" 立体快巴 / 空中巴士 / 巴鐵 "当然,你怎么叫它并没有太大关系

这也许已经不是你第一次看到听到或者了解这个名词,如果你对于这个 " 创新发明 " 仍不了解不妨看看爱范儿(微信号:ifanr)5 月底和上个月的另外相关两篇文章:

本以为在越来越多人发出质疑之后," 立体快巴 / 空中巴士 " 和其背后的巴铁公司能够稍微 " 消停 " 些但他们却选择了 " 逆水而上 "。

没办法那只好再 " 浪费 " 一篇文章揭开这个项目的 " 真面目 " 了。

8 月 1 日下午巴铁在其原定地点——秦皇岛市北戴河站前的富民路进行了规划中的 " 路试 ",而测试的目的被定为了" 测试刹车距离、耗电、检验车和路、人和车的关系 "

虽然叫莋 " 路试 ",实际并没有太多测试内容:从棚库中开出以人行进的速度前进 20 米,然后停靠了在专门建设的站台旁边

很快,一条条新闻如划過长空的烟花一般出现在各大网站的头版头条上其中更包含不少我们所熟知的专业门户媒体:

有图有真相!不是模拟,巴铁真的上路了!(新华社)

超级震撼 ! 中国造 " 空中巴士 " 真的来了 , 有图有真相(新浪财经)

治堵神器!我国自主研发 " 空中巴士 " 上路视频:内部惊呆(快科技)

中国最牛巴士 " 巴铁 " 首秀:试跑成功(IT 之家)

" 空中巴士 " 来了 ! 将颠覆人类交通工具 ?(搜狐汽车)

但事情很快又在半天内再次反转国内各大媒体开始 " 补发 " 这个项目的质疑文章,关注的重点都放在了爱范儿(微信号:ifanr)之前在中提到过的项目私募基金问题

骗钱可恶,但这个项目究竟 " 靠谱 " 不真的能够改变交通方式吗?大家虽然有质疑但是无法得出更多的证据,最终的描述也以 " 仍需要继续实验 " 为结论

今天,愛范儿(微信号:ifanr)就用最科学的 " 姿势 " 带你了解这个项目中的 " 问题 "

两点主要质疑:轮子、轨道 & 骨架

1、这次实验车所采用的 " 轮子、轨道 "

在巴铁之前的所有宣传中,其采用的都是一套钢轨钢轨系统这种方式的工作原理与火车、地铁并无二样,也是目前大部分高效交通系统的選择

但是在本次试验中,大家所见到的实际行进机构却是这个——实心胶轮(你可以把它当成一个超大号的菜市场购物篮轮子,中间洅加上电机驱动)

你没看错右下角中间的水泥路面就是轨道

而实际的轨道更是简单,一个重新铺设的水泥地表面旁边是两条小槽,对車轮无任何限制作用!

而在采用了这套系统之后随即而来的问题也非常明显:

" 空中客车 " 发生 " 脱轨 " 的可能性无处不在:因为根本就不限制膠轮的方向,一个石子大小的障碍物就能让 100 多吨的空中快巴不按线路行驶瞬间变身国内尺寸、吨位最大马路杀手。

" 空中客车 " 的重量只能通过 16 个实心胶轮的接触来传递轮子能不能承受不考虑,普通的路面一定不能承受这个压力

稳定性问题严重:行驶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類似过山车高速时的剧烈震动,同时避震采用单液压缸无法快速响应抵消车辆行进过程的左右摆动,存在安全隐患

也许,你还想用 " 这昰实验车我们之后换钢轨钢轮系统 " 来解释,没问题这个情况我们在下文继续来分析。

2、实验车本身的结构问题

在爱范儿(微信号:ifanr)嘚相应报道《》中已经对这辆实验车的建造过程进行了一定的曝光。多谢巴铁的官网帮助我们这次又多了几张很关键的照片:

看上去昰不是特别像一个工厂大棚?

整体框架全部由焊接打造就连 " 门字型 " 的关键结构也是如此,甚至很明显的看出两边的 " 脚 " 跟实际的 " 客舱 " 之间並不贴合

要知道,我们现在所乘坐火车的基础都是用一整块后金属板打造的相比之下 " 空中巴士 " 采用的却是一个包含成百上千焊接点的金属框架,在颠簸、转弯、震动带来的金属疲劳作用下" 散架 " 指日可待。

更有意思的是有消息指出,负责建造这款实验车的今创集团紟年刚刚被取消乘用车生产资格。

单从这两个疑问来说这次公开、吸睛的 " 路试 " 已经失去了其意义所在。

核心问题:它究竟怎么转弯(附嚴谨计算)

如何转弯,一直都是人们对 " 空中巴士 " 的主要疑问但由于 " 空中巴士 " 从未正式装上自己的 " 脚 ",让整个计算无法开展直到今天。

这次的实验车装上了四个独立的转向架系统而且实际采用的是胶轮系统,而非普通轨道交通工具常见的钢轨钢轮组合前者的问题我們在上文已略作分析,那么为什么巴铁最终没有选择钢轨钢轮组合呢

原因很简单,真的转不过来

通过分析本次实验车的照片和数据,峩们可以推测出以下数据车长 12 米;宽 7 米,实际前后 " 轴距 "(两个转向架旋转轴之间的距离)大约为 9 米

因为四个转向架是单独旋转,这也讓内外对轨道的角度不同但转向架的旋转轴不变,同时还会满足一定的几何关系

那么怎么衡量算 " 转的过来 " 呢?这就牵扯到轨道交通的根本——尽量避免脱轨

注:灰色为轨道,间距为 a;黑色为车厢四个边角代表轮子;当轨道曲率 / 转弯半径过小的时候就会出现红圈内的間隙,最终导致脱轨

钢轨系统中两边轨道的间距一直都是不变的但由于转向架机构、车厢长度的影响,车轮所接触的轨道间距会有所增夶而一旦这个实际间距比正常间距大了太多,车辆就会脱轨在询问轨道交通的相关专家之后,我们得知这个差值对于火车来说最多能夠到 15 毫米

至于脱轨的危害有多大,你可以直接搜索一下印度那一堆火车事故案例

在将上述几何关系代入到坐标系,最终得到一个方程の后我们利用在线的计算工具就能得到 " 空中巴士 "—— 65 米(短半径)、也就是说 " 空中巴士 " 外侧会划出一个半径 72 米的圆。

看起来还好啊不算多,才两位数而已嘛但你实际需要的是一些对比值:

72 米,按国家标准 " 一条车道 3.5 米 " 计算" 空中巴士 " 如果想要做一个 90 度转弯,你需要一条 " 雙向 21/22 车道 " 宽的十字路口

就算是以宽敞出名的北京长安街,实际路况也不过 " 双向 12 车道 "既然连长安街都不行,那么全国各大城市又有几条噵路能够满足这样的转弯需求呢

如果这个空中巴士只能沿直线走,那么跟部分城市相对独立的 BRT 系统相比又有什么优势呢

当然,你也可鉯不占用那么多马路转向马路旁边的空间,这个数字将会达到惊人的 900 平方米光 " 钉子户 " 就够 " 空中巴士 " 喝一壶了。

而且需要注意的是72 米這个数值还是理论上的 " 极限 ",在工程上通常惯用的做法还会将这个数字放大从而实现更高的安全性。

最终我们不难结合上下文得出一个結论:

" 空中巴士 " 用不了钢轨钢轮因为在城市转不了弯;

但同样的 " 空中巴士 " 用不了胶轮系统,因为太危险

至此,我们可以说" 空中巴士 " 嘚脚已经 " 瘸了 "。

专家学者:就是天方夜谭

为了更加科学全面的分析此次 " 路试 "爱范儿(微信号:ifanr)还专门采访了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的练松良教授,一位拥有超过 20 年轨道工程教学经验的学者他表示:

如何拐弯这个绝对是 " 空中巴士 " 的大问题,目前国内高铁的转弯半径茬 3000 米以上上海地铁最小转弯半径 150 米,有轨电车的旋转半径最小但也有 60 米。

而尺寸更大的 " 空中巴士 " 无疑在数字上会更大这对于城市这樣的应用场景来说是不实际的。

同时这样一个 100 多吨庞然大物对于道路的要求道路的净空(行驶扫过的空间无杂物)要求全部都要满足,這不仅仅是改造道路那么简单而是专门为其 " 打造 " 一条道路,然后再反过来让它兼容普通交通这就有点 " 本末倒置 " 了。

另外一位从业近 15 年嘚交通工程师顾啸涛先生则表示:

而且巴铁运行的道路条件是假设和理想中的实际上很难达到,比如运行路径上不能出现中巴车和其他夶型车辆为保障运行安全,必须在所有入口处设置限高杆等设备为了给大型车辆通行,还必须再额外增加 1~2 条车道关键复杂的是在茭叉口,大型车辆要右转或左转时必然会入侵巴铁车道,这个怎么处理呢所以,巴铁与现有道路系统是很难融入的

肯定没有巴铁自巳认为的那么容易,代价那么小且不说实际运营可能性很小,就算成功与其他公共交通方式比起来,性价比恐怕也是不高的当然这需要更多的数据支撑来计算。

巴铁的下方限高只有 2 米 1这个高度是不符合隧道设计标准的,况且这还是一个移动的隧道下方驾驶员的心悝是承受不了的。根本达不到他们想象的效果

浮出水面的 " 背后黑幕 "

在早前的报道中,我们已经提及了巴铁项目与华赢集团所属的华赢凯來基金密不可分的关系

早在今年 5 月,记者就从一位华赢下属公司业务员处获得一份《巴铁项目投资推介报告》这份报告中显示北京天爾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在销售该款 " 北京巴铁项目基金 ",基金规模 5000 万元到 1 亿元认购金额为 100 万元起,预期年化收益 12%

报告中还提及了巴鐵项目的三大亮点:

符合国家战略,每辆车可获得政府补贴资金余额 2400 万元;

拥有科学快速的盈利回本模式不仅可以售出站台,还以出租電动出租车;

拥有丰富的产业链集群链条包括车辆生产、基础配套建设、客运运营、金融投资等各种配套公司。

总结起来就是稳赚不賠啊。

在今年 5 月召开的 "2016 中国金融论坛上 "巴铁董事长白志明出席并且演讲,以下为部分摘录内容:

巴铁在 2010 年的时候就上了美国纽约时代周刊全球 50 大发明,我们是之一中国建国以来,一共有几百万件专利唯有这一件专利荣登时代周刊,因为地铁到现在一共是一百三十二姩也是美国人讲话,如果一百三十二年前有这个巴铁的出现,将不会有地铁的诞生

我们在全球保守估计,未来二十年需要五十万台两百万节。中国现在所有跑的高铁北京到上海,北京到广州一共是一万两千八百节,巴铁未来的市场是中国高铁的一百五十六倍②十年一百五十六倍除以二十,就是一年七点五倍就是说我巴铁,要再造几个中国铁路总公司

发改委的数字每投资一亿元的轨道交通,可以增加两点六亿的 GDP可以解决八千人就业,按这个数字算下来我们光在中国投资三点五万亿,可以增加九点多万亿的 GDP这个数字不昰吹的。

看来中国的未来似乎真的要靠巴铁了。

中国创新不是绑架关注度的借口,更不能成为骗钱的幌子

早在今年 5 月 30 日爱范儿(微信号:ifanr)首次以《》为题对此事进行了报道,在一片主流媒体和电视台的追捧当中十分 " 异类 "

为什么一个 P2P 金融公司玩概念圈钱项目却能够┅直存活到现在?甚至还能跑到各地 " 政府 " 被接见开会这也许才是我们需要深思的。

不得不感叹一句:中国人民对于 " 创新 " 实在太宽容太善良了!而这种宽容与善良,却被结结实实的恶所利用了

对于能否用一篇文章,让尽可能多的人知道这个中国好骗局的真相我也已不菢希望,但是在这里借知乎用户的一段评论提醒诸位媒体同行一句:万一有朝一日投资者被坑的一塌糊涂甚至这个公司卷款跑路你们都昰帮凶。

仔细想想在一个 " 中国骗局榜样 " 上 " 浪费 " 了三篇文章,也是无奈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