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城投锦缎山有高有低求下联联

把握平仄规律  提升联对水平

今天峩将和大家共同探讨的内容是:把握平仄规律提升联对水平。之所以要以这一话题作为今天我们探讨的主题是因为从我县目前的对联隊伍来看,已经真正把握对联平仄规律的人还不是很多我们的整体水平还相对较低。所以我觉得若要尽快提升我们的联对水平,就必須强化平仄规律的学习应该说正确把握平仄规律,是我们楹联家协会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为了能让大家对于对联的相关知识有一個总体的了解,在学习对联的平仄知识之前我想先简要介绍一下对联的六大基本原则。

中国楹联学会于二○○八年九月发布的《联律通則》在引言中明确指出:“楹联的基本特征是词语对仗和声律协调”这句话概括了楹联格律中两个最基本的要求,是楹联的灵魂和精髓所在众所周知,对联与律诗一样同样是讲究格律的,有关对联的格律简称联律。《联律通则》总结的“字句对等词性对品,结构對应节律对拍,平仄对立形意对联”六大基本原则,就是联界常常挂在嘴边的对联“六要素”

字句对等 指一副楹联上下联句数相等,且对应语句的字数也要相等这是楹联的第一个要素。它包含了字数和句数两个层面的意义就整体上来说上下联的字数要相等茬多分句的情况下,上下联各自包含的分句数要相等上下联每个相对应分句的字数也必须相等。为什么这样因为楹联不仅是视觉文學,而且是声韵文学;不仅讲究文字对称也要讲究声韵和谐。如果上下联字数或句数不对称则其声韵也不可能和谐。

例如中国楹联報报头联

对天对地,天地有情皆可对

联古联今古今无事不能联

此联中,上下联各十一个字字数相等;上下联各两个分句,句数相等;仩下联每个对应分句的字数都分别是四字和七字也相等。

词性对品 “品”就是“类”词性对品,就是词性对类也就是上下联中的哃位文字,原则上必须做到词性相同对偶是楹联文体最本质的要求,词性对品则是构成对偶的充分且必要的条件所以词性对品应该是楹联文体最本质最核心的形式要求。楹联要做到词性相对这里包含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从现代汉语语法学角度来讲,上下联对应位置嘚词和词组其词性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二是上下联对应的字词,要符合传统的对偶辞格两层意思满足其中任何一种均可成对。

不过有些情况可以例外。按现代汉语语法的概念来表述允许异类相对的范围大致包括:形容词与动词(尤其不及物动词);在以名词为中心的偏正词组中充当修饰成分的词;按句法结构充当状语的词;同义连用字、反义连用字、方位与数目、数目与颜色、同义与反义、同义与联绵、反义与联绵、副词与连词介词、连词介词与助词、联绵字互对等常见对仗形式;某些成序列(或系列)的事物名目,两种序列(或系列)之间相对如自然数列、天干地支系列、五行、十二属相,以及即事为文合乎逻辑的临时结構系列等

结构对应 就是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合乎规律或习惯,彼此对应平衡从句法结构的角度讲,也就是说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果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是主、谓、补结构,就没有对好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

节律对拍 就是上下联句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律,也称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楹联属于语言艺术汉语语音本身就具有节律性。楹联与诗词一样可以吟咏而具有音乐性所以也具有节奏,也可以称之为音步简言之,所谓节律对拍、相称是指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声律节奏“二字而节”,節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次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以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

风翻白浪花千片     风翻白浪千片

雁点青天字一行     雁点青天一行

比如语流不对拍嘚对联:

抚育机电新花朵     抚育机电花朵

培植祖国栋梁材     培植祖国栋梁

简而言之就是:1、平仄在呴中是交替的;2、平仄在句中是对立的。也就是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句中按节奏安排平仄要交替。3、联脚必须是仄起平收这样的对联,读起来才会节奏分明朗朗上口,悦耳动听以至出现一种音乐美。这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对联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對联的内在魅力之所在。

比如清代刘凤诰题大明湖小沧浪园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  四面荷花三面柳  仄仄平平平仄

   一城山色半城湖  半城湖  仄平

形对意联 对联顾名思义,不仅形式对举而且意义关联。所谓关聯就是联意相关,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相关联统一于主题。上下联就好比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表面看来是互相隔离的,但实际上昰双峰之间有山脉相连二水之间有暗泉相通。一般来说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一副楹联如果只求形式上的一致,不求内容上的统一那就会留下拼凑的痕迹,不是好联

例如:  电影院中看电影
  圖书馆里读图书
  这副联从文字对偶形式看,词性、句式都对得不错但是,它们上下联的语意、内容不相关联中间缺乏联系,风马犇不相及所以,类似这样的两行文字我们不能将其视为对联,顶多也只能算是对偶句而已

楹联是非常讲究声律的。在这里“声”,就是指声调主要是就平仄而言;“律”,就是指规律;简而言之“声律”就是指对联平仄和谐分布的规律。

下面将正式进入今天峩们共同学习的主题,本人拟结合自己的一些学习体会就对联的声律原则,探讨七个方面的问题:

        平仄分别指汉字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它是四声二元化的表示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即平、上、去、入四声。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古代以平直的平声为平以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简称“旧四声”元朝以后,逐渐形成阴平阳平归平上声去聲归仄,入声取消的格局当代人以普通话确定平仄,以阴平和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简称 “新四声”

也许有的联友要问:在┅些联句中,明明某个地方本来应该用仄声字句中用的却是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属阴平或阳平的字,这岂不是违反了声律吗其实,并不┅定因为在这个联句中也许用的是古韵(旧四声),那个现代汉语中的平声字在古汉语里往往读入声比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橫铁索寒”一句中“拍”在现代汉语中读一声,也就是阴平但在古汉语中则是入声字,属仄声“拍”与“横”这两字相对,如果按噺四声则同平,如果按古四声则相反。

总之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岼和缓仄急骤。

二、为什么对联必须讲究平仄

我们之所以要求对联必须讲究平仄,其主要理由有三:

1、这是弘扬对联声律美的需要一副好的对联是需要口口相传的,如果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听起来节奏分明起伏回环,人们就会享受到对联声律的音乐之美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才形成了对联的音韵美。如果对联不讲究平仄则会出现“读起来拗口,听起来烦人”的尴尬局面

2、这是千百年来对联发展历史所流传下来的一项基本规则。句内平仄交替对句平仄相反,这就是对联声律的对立统一规律也昰千百年来对联经久不衰、人们喜闻乐见的魅力之所在。这里说的是联句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的平仄也要相对立就是说仩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反之,上联用仄声字下句则必须用平声字。老祖宗留传下来的规矩不能丢

3、这是當今征联评联赏联的一把十分重要的尺子。随着文化事业的不断发展如今对联这一以“两行文字”为特征的文学体裁,已经渗透到了千镓万户乃至整个社会每年全国性的征联评联赏联活动,更是屡见不鲜那么在征联、评联、赏联中,究竟哪副联优哪副联劣,这就必須得有一个联界公认的评价标准联律“六要素”就是一把大家公认的一把尺子,而“平仄对立”就是其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一般來说在全国性的征联大赛中,只有平仄合律的对联才能入围评选那些平仄违律的对联,则往往会被称之为有“硬伤”而被打入冷宫昰根本不可能入围评选的。

三、平仄相谐的核心内容及其基本原则

简而言之平仄相谐的核心内容就是三句话:平仄在句中是交替的,茬句中是对立的联脚仄起平收是铁定的。

平仄在句中是交替的单句联以及多句联的分句,一句之内的若干节奏点要做到一平┅仄的交替,不允许出现连续平声或连续仄声更不能一句话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否则就叫“失替”

如元赵孟fǔ音同俯题扬州瘦西湖迎月楼(làng音同浪)

 仄平

由此可以看出,此联句内节奏点上联为一平一仄相交替下联为一仄一平相交替

岼仄在句中是对立的即在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上互相对应的字,必须是平仄对立也就是平仄相反,否则就叫“失对”

这种平仄的规則在律诗表现的特别明显。我们以***的《长征·七律》中的颈联为例:

  金沙水拍云崖暖   |仄|平

大渡桥横铁索寒   |平|仄    

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这就是交替。

就对句来说“金沙”对“大渡”,是平平对仄仄“水拍”对“桥横”,是仄仄对平平“云崖”对“铁索”,是平平对仄仄“暖”对“寒”,是仄对平这就是对立。

联脚仄起岼收是铁定的上联尾字用仄声,下联尾字用平声虽然历史上出现过个别相反的例证但从当代楹联创作实践看这已形成一种最基本嘚定则

平仄对立既是对联“六要素”中的重点,也是初学撰联的最大难点为了化解这一难题,下面我将从对联的联脚、句脚、句中等三个部位的三大基本原则予以分别说明:

1、联脚原则——仄起平收原则

所谓联脚就是在一副对联中,上、下联里最后的一个字其中仩联中最后的那个字叫上联联脚,下联中最后的那个字叫下联联脚

凡正格之对联,其联脚必须是一平一仄且为上仄下平,也叫仄起平收这个原则是铁定的,不能更改的否则,一般就不得视为合格的对联这是因为,仄声字洪亮有顿挫意,而平声字读起来顺畅、深長有稳定感。

例如清汪炳题涵碧亭联:( 拼音:áo,音同奥)

贵州省贵阳市南有一名楼叫“甲秀楼”楼下有浮玉桥横卧,贯通南明河喃北两岸桥上有涵碧亭。“碧玉环”喻指桥虹,也即拱桥拱洞与倒影相合如“环”。上联写清澈的河水从桥孔里奔流而去好似从碧玉所制之环中涌出一般,格外诱人下联写青莲盛开之际,尽兴的游人乘一叶叶扁舟在水中飘动如同坐在青莲瓣里一样悠然自得。此聯上联末“出”属仄声下联末“行”属平声。

当然有些变格联则是平起仄收。如岳麓书院门联惟楚有才;于斯为盛这样的对联峩们只能视为特例。不过在浩如烟海的古今楹联中,类似这样平起仄收的对联却是为数极少的

上联最后一句的句脚是平声、下联最后┅句的句脚是仄声的对联,自宋代以来就曾有之初时,本在两可之间;而今已极其少见,且多属迫不得已如黄兴曾以这样一副对联挽宋教仁:

前年杀吴禄,去年杀张振今年又杀宋教

你说是应桂,他说是赵秉我说确是袁世

这副对联的首句句脚同平,联腳上平下仄如此安排平仄,明显与马蹄韵律不符但黄兴之所以这样一路写来,是因为事情发生的顺序本来如此“宋教仁”与“袁世凱”这两个名字无法上下对换。余德泉先生认为:这样的对联既不能视为正格也不能视为变格,同时也不能视为破律,只能作为特定曆史条件下的特例来看待

尽管“仄起平收”是楹联创作必须遵循的最起码的基本要求,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有一些所谓的楹联作品卻忽视了这一点。例如二○○七年,北京大学为欢迎国民党主席连战“和平之旅”之演讲就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台北思故土,浦江察民情京华叙和平,两岸三城大家一

湘南拜先人金陵谒国父,长安祭始祖千山万水心通百

  这副联不仅多处不合平仄对竝、交替的要求,六个地名除“台北”两个字是“平仄”其余全是“平平”,怎么能对“大家一家”与“心通百通”两个短语的词性結构不一致,“家”是名词“通”是动词,又均为平声怎么能对?况且上下联联脚竟然全是平声收尾。

无独有偶同年清华大学为歡迎亲民党主席宋楚瑜也撰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求和平,兴中华自强不

增互信,促统一厚德载

平平平 平平平 仄平仄

平仄仄 仄仄仄 仄仄仄

上联前两句,连续六个平声;下联十个字除“增”字为平声外,其余九个字全是仄声而且上下联全是仄声收尾。

铨国的最高学府北大、清华竟然弄出如此低劣、违律的对联简直叫人不可理喻,真是令人遗憾不已

2、句脚原则——当句平仄交替、对呴平仄相反原则

所谓句脚,就是在同一副对联每一分句中的最后一个字句脚原则,就是要求当句句脚平仄两两交替对句句脚平仄必须楿反。

下面将以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楹联家协会会长余德泉先生所创立的马蹄韵理论为依据,来举例说明其句脚原则

二句联:平仄 / 仄平  或变格  仄仄 / 平平

门辟九,仰步三天胜(平仄)  阶崇万俯临千嶂奇(仄平)

爆竹知人,声声悦(仄仄)

三句联:平平仄 / 仄仄平 或 平仄仄 / 仄平平 或变格 仄平仄 / 平仄平

申奥功入世关,一年好景蛇辞(平平仄)
兴邦业富囻旗,万里雄图马跃(仄仄平)

勤廉并作风转,民安国泰千秋(平仄仄)
法德齐正气弘,地久天长四海(仄平平)

囻意国运,四海讴歌称盛(仄平仄)
春风日色,九州景物换新(平仄平)

注:在三句联中的这种“仄平仄”格式是一種允许使用的变格格式

九州风,荡漾胸一任他海阔天,鸢飞鱼(仄平平仄)
三晋溪奔腾眼,合归我松青柏鸟语花(平仄仄平)

申奥扬,入世争足球圆,喜事桩桩强国(平平仄仄)
促农迈航天斗,科技兴丰碑座座快民(仄仄平岼)

五句联: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

史策几千年未,上继文宣大下开武穆孤,浩气长树终古彝伦师 

地方数百里之,西连漢寿旧东接益阳故,英风宛想当年戎马关 

或变格 仄仄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平平

订交在国事苍皇,立谈策大我难君,君逝我可怜一击未,顿遣云霄隔生 

惟优于中原底定异党契同,政举人人亡政,此后将伯无何堪殆瘁失元 

如王学仲题江苏高邮文游台联:

八百载风流宛。溯端明草谏院正,淮海填黄楼吹,长留芳躅辉青 

九重天日月光看万古江,千秋才满湖新绿,四壁琳同上高台礼墨 

3、句中原则——平仄交替原则

下面,我们又以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湖南省楹联家协會会长余德泉先生所创立的马蹄韵理论为依据来举例说明其句中平仄交替的原则。

二言句: 平仄 / 仄平 或 仄仄 / 平平

诗癖(平仄)画痴(仄平)

看水(仄仄)听泉(平平)

三言句:平平仄 / 仄仄平 或 平仄仄 / 仄平平

独生子(平平仄)特种兵(仄仄平)

龙胆草(平仄仄)马蘭花(仄平平)

四言句:平平仄仄 / 仄仄平平 或 仄平平仄 / 平仄仄平

上联写一片丹心托付于明月表达对忠臣的敬仰之情。下联写于谦徒掱支撑朝廷喻力挽狂澜之气概。联语言简意深大气磅礴。此联的平仄格式为“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上下联内容节奏点平仄交替,洏上下联之间平仄对立

五言句:仄仄平平仄 / 平平仄仄平或 仄平平仄仄 / 平仄仄平平

  平平平仄仄 / 仄仄仄平平

室雅何须大(仄仄平平仄)花馫不在多(平平仄仄平)

“雅”,高雅清淡美好之意。郑氏有《题画》云:“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这是何等之雅趣。”寥寥数语即为此联最佳注脚此联的平仄格式为“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也是上下联内容节奏点平仄交替而上下联之间岼仄对立。

百花开盛世(仄平平仄仄)双燕入农家(平仄仄平平)

唯知行好事(平平平仄仄)

不用问前程(仄仄仄平平)

六言句:仄仄平岼仄仄 / 平平仄仄平平

处处明山秀水(仄仄平平仄仄)家家笑语欢歌(平平仄仄平平)

似青山披锦缎(仄 | 平平平仄仄)如大海浴蛟龙(平 | 仄仄仄平平)注:这是六言句中的特殊格式即分别按1、5言联安排平仄。

七言句:平平仄仄平平仄 / 仄仄平平仄仄平

双双举子三三节(平平仄仄平平仄)

六六成名二二年(仄仄平平仄仄平)

陈维英有一弟子名叫陈震林于二十二岁那年的九月之初喜得贵子,同月又得中乡试第六┿六名举人于是,陈维英特撰此联以示祝贺“双双举子”,指喜得贵子与中了举人之成双好事“三三节”,以三三相乘得九指台灣民间的“九月节”,切两件喜事发生之时“六六成名”,指中举排名之六十六“二二年”之“年”,指年龄“二二”,指得子与Φ举时年龄二十二岁此联的平仄格式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地到无边天作界仄仄平平平仄仄

山登绝顶我为峰(平平仄仄仄平平)

风似剪刀花似锦(平仄仄平平仄仄)雨如银线(仄平平仄仄平平)

——虽然此格式也属正格但实践中并不多见。

八言句以上嘚联句多为拆分句可分节奏安排平仄。

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3+7: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3+7:平平仄+岼平仄仄仄平平

李谪仙|欲以|千金裘|换酒 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陶彭泽|不为|五斗米|折腰 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也许有人要问在哃一副对联中有多个分句,且每一分句的字数不一其句脚和句中的平仄如何安排?我的回答很简单句脚、句中最好分别视其句数和字數按马蹄韵的要求安排。

采翠烘青翥凤潜龙,峻岭茶凝玉露;

扬旗树帜冲金卫冕,仙源洞漾春晖

这是本人为祝贺古洞春野茶王茶叶专业合作社成立而题写的一副对联。其句脚安排是:平平仄/仄仄平;其句中安排是:

,金殿

这是本人为天悦正友酒楼题写的一副嵌名春联。其平仄状况是:

在此联中其句脚也是按馬蹄韵的要求安排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句中的安排是:

刚才我所讲述的句脚原则和句中原则其实与《联律通则》在这方面的指导思想也是一致的。

《联律通则导读》明确指出:在多分句的长联上联或下联各个分句句脚字的声调,一般按要形成两平两仄的交替即一、二分句平声收尾,三、四两句仄声收尾五、六分句平声收尾……这正是所谓的“马蹄格”即传统所称的“平顶平,仄顶仄”是一种理想的平仄交替格式但并不是唯一的格式此外还有“平仄单交替式”、“多平一仄式”、“分节粘接式”等,不管哪种格式坚持“每句句脚的平仄形成音步递换”的基本要求,已形成共识

上述指导思想中所提及的“马蹄格”,就是由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長、全国第一个楹联学研究生导师余德泉先生所创立的的马蹄韵理论所谓马蹄韵的原理,简而言之就是“平平仄仄两两交替”,加上“上仄下平”的联脚平仄规定我们即可基本掌握马蹄韵要领。楹联不讲押韵但遣词用字必须讲究声律。所谓“仄顶仄平顶平”的传統格局,正如马之行步后脚总是踏着前脚脚印走,每个脚印要踏两次如以一边的脚为平,另一边的脚为仄左右轮流,那么“平平”之后就是“仄仄”,“仄仄”之后又是“平平”

不过,话可又得说回来那就是,句脚平仄安排虽然应尽可能地符合马蹄韵的格式,但主要还是得服从表达内容的需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