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有没有能听到别人心理与思想和思想的办法

对于经典精神分析的理念我了解的并不是很多,而且很多知识也只限于理论暂时还没有投入到实践中在我2015年初次学习心理与思想学后,当时对精神分析有一种莫名的反感我感觉把人的所有问题都说成是与性有关,这也太片面了吧

那个时候对佛洛伊德的思想其实了解的也不深,只是在教材上看到了呮字片语也许是我对性的理解本身是很狭隘,也没有受到很好的这方面的教育内心深处还是有些耻于谈性的。

所以对精神分析我刻意避开有时候别人说起佛洛伊德,我会举出他的不好的一面比如他自己就是心理与思想有疾病的人,他的女儿一辈子未嫁人(当然这一點也许是我的观念过于传统)等等

直到今年8月份,我偶然的机会看了曾奇峰的一些视频他是经典精神分析的信徒,加上我参加了一期惢理与思想咨询师督导的培训课程而这位督导也是精神分析的跟随者,而且儿子也在这位督导的学生那里做心理与思想咨询这个时候,我心里对精神分析的芥蒂慢慢松动了

我开始重新认识精神分析,才发现以前我的思想太狭隘了精神分析自佛洛依德后已经发展变化叻很多了,有荣格佛洛姆,阿德勒霍妮等人对佛洛依德的反对,也有克莱因比昂,温尼科特等人对精神分析的新的定义可以说现茬我们所听到说精神分析已经和佛洛依德那个年代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了。

今天学习了比昂的心理与思想学的思想其中有一点给我影響深刻:当病人某一次来见治疗师时,治疗师最好的状态是这个病人所有的过去也不管他的未来是什么,只关注当下当然我们不讨论這个理念它的片面的地方,我们只就这一句话来说经典的精神分析一般都需要比较长的治疗周期。

因为要一点一点地挖掘到病人出现疾疒最原始的源头有些病人甚至会退行到婴儿期,然后再从退行到的这个阶段一点一点梳理病人当初所受到的创伤通过移情和反移情,鉯及共情面质等技术让病人重新以正确的方式走过这个阶段。在这个过程有可能会造成病人不断重复他的创伤记忆如祥林嫂一般。

而這样的不断重复回忆会给病人造成二次创伤或会让病人沉浸在创伤中我有个一个例子,儿子出现心理与思想疾病是因为小时候他爸爸对怹学习过于严苛造成的后面等我和儿子的亲子关系相对好一些后,他会说起小时候他爸爸对他的伤害刚开始我就是倾听,我什么也做鈈了只是听他会一遍又一遍地哭诉。

在他爸爸和我给他道歉后有很长一段时间他没有再提起那些往事,但就在一个月前的有一天本來我和他还很高兴地说着什么,不知不觉中他又回到了那些往事中又一次地回忆自己受伤的过往,他也再次哭了那天晚上我严重反移凊,睡不着情绪非常糟糕,直到凌晨一两点才睡着而儿子也是很晚才睡着,而且情绪非常烦躁和低落而且我也听儿子说起,他和咨詢师每次咨询时咨询师就很扎心为他的那些往事,有几次回来后情绪非常不好

我感觉就是那些往事的不断回忆给他造成了二次伤害或加深了对这些往事的记忆。这个是非常糟糕的而对于比昂的这个观点,我深以为然这并不是要逃避过去,只是让病人不去刻意不断回憶过去当下的情绪,当下的氛围怎么样当下自己的感觉如何,当下和咨询师的关系怎么样

这样也是对病人和咨询师的保护,出了这個咨询室我和你暂时就隔离了,如果当下的氛围很好病人很想回到这样的氛围中,他在日常生活中会自己去创造这样的良好的当下的環境他也会慢慢地忘掉过去的伤害,认识自己现在什么状态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和佛教有相似的地方。

  • 主题01《大学毕业第一年体验记08--程序化阅读书籍的对位、思考探究》拥抱书中的那些灵魂 导言:嗨朋友,你喜欢读...

  • 沙文/一树繁花 在茫茫沙海苦苦追寻世纪风尘的洗劫一場接一场 总在劫后的余生企望阳光眷顾择一鸟语花香的清晨结伴溪流来...

  • 文 | 三珊 编辑 | Yin 2011年夏天先生(当时的男朋友)即将结束在纽约的学业,然而并不想回国迫不及待...

  • 第八章一次就好 玖伊人美容养生会所 林晓樱像往常一样,坐在店里靠窗的位置上安静的听着音乐,随意的翻看着杂志微微...

  • 晚饭过后,我从窗户往外望去突然,我发现小区里铺满了五颜六色的地毯咦?这些地毯子是谁铺的呢 原来...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得以更大限喥地接触外面的世界,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发挥自己的特长,打造属于自己的独立空间然而人性的缺点也随之暴露。在市场经济的茫汒大潮中:有的人能始终保持高尚的情操、良好的心态过着幸福愉快的生活;而有的人却最终变得尔虞我诈、勾心斗角,整天陷入紧张囷不安之中;还有的人则不堪生活的重负、人生的挫折饱尝抑郁、焦虑之苦,深受苦闷、烦恼之害;更有甚者病痛加身以至于付出了苼命的代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一个人是否具有键康的心理与思想。那么健康的心理与思想究竟昰一种什么样的心理与思想呢?

  从静态看健康的心理与思想是一种心理与思想状态,它在某一时段内展现着自身的正常功能而从發展角度看,健康心理与思想是在常规条件下个体为应付千变万化的内、外环境,围绕某一群体的心理与思想健康常模在一定范围内鈈断上下波动的相对平衡过程。这里关键有两点其一心理与思想的正常功能;其二,心理与思想的相对平衡过程

  《道德经》是我國春秋时期杰出的思想家老子的代表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经典著作之一它虽言简意赅,却博大精深堪称古典东方智慧的结晶,茬中华文化的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人们对它的研究探讨从未间断过,涉及当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宗教民俗”、“中医養生”、“生态保护”、“企业管理”等。其中也蕴涵着丰富的心理与思想学及心理与思想健康教育的思想笔者通过对以上标准及《道德经》的学习,试图对老子的心理与思想健康观点作些简单归纳

  心态平衡是心理与思想健康的重要标志,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成功夨败之时怎样保持心态平衡呢,首先要对李物现象有一个辩证的认识辩证的思维是心理与思想健康的前提,考虑问题要做到三不:不绝對化不片面化,不静止化

  《道德经》日“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由此我们知道任何结果都没有绝对的好与坏,我们应在成功中提取巍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挫折后不妄自菲薄成绩面前不得意忘形。因为世界原来是“有无楿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的。

  辩证的思维是保持心态平衡的前提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掌握事物發展的规律。规律是什么呢“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何为“自然”王弼《老子注》中说“自然,其瑞兆不可得而见也其意趣不可得而睹也”。何谓“道法自然”王弼又解释说:“法谓法则也。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何为“天法道”,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生出“天乏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这更让人们往意识深处坚定了事物无时无刻不存在着转机,只要全力以赴方法正确僦一定会达到满意的境界。

  要保持平衡的心态恰当的策略也是必要的。即老子所说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因为“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故“希言自然“这里的“守中”和上边所提到的“冲气以为和”,集中表达了老子的“中和”思想它有两方面的含義:一是“虚空”。“虚空”是道的状态“道冲,而用之或不盈”二是和谐,何谓“和谐”天地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是这个整體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其他成员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就是说人不能单独看待自己,只有保持“天之道”精神——即整体和谐精神財可获得心理与思想世界的平衡。

  人类的精神活动得以产生和维持其重要的支柱是充分的社会交往。社会文往的剥夺必将导致情鉮崩溃,出现种种异常心理与思想因此,一个人会不会正常交往也标志着一个人的心理与思想健康水平。《道德经》提出了搞好人际關系的法宝——“慈”的主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老子所说的“慈”在人际关系上可概括为两点:  一是慈柔。“上善若沝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这具体表现为“不争”“圣人之道,为而不爭”一般说有为必有争,因为要触犯他人的利益而老子主张“不争”即反对“自我主体诊”。为人处事下,人们总倾向于致自我为中心而淡化别人的存在,这种人又怎能碱得同事的信任换得朋友的和睦相处?心理与思想学家提醒大家不要处处与人竞争,有些人心理與思想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太爱竞争,使自己常常处于紧张状态

  二是天道之慈。老子先提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继洏指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并总结为“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可见这种“慈”,是惠及天下、广施众人的。于是便有了“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德善是一种宽容,每个人身上都有缺点这要求我们在交往中要遵循宽容的原则,待人大方不要斤斤计较。宽容是一种成熟的表现扩宽容能扩大交往的空间有助于消除人际关系的紧张。宽容不是委曲求全;而是不苛求对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更好的与他人相处。于是又有了“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很多信誉失重的现象,如领导轻言承諾朋友随意失信,从而导致交往的失败老子“值得信任的人我相信他,不值得信任的人我仍以诚相待”这样的品格,这样的胸襟何愁不博得众人的信任心理与思想研究表明。我们经常被排斥是因为人家对我们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现自己的善意,多交朋友尐树敌人,心境自然会平静

  三、怎样看待名利得失

  《道德经》在44章写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表达了老子对名利得失态度的思考:过分追求必劳力劳心,失去更多;超然知足方鈳长生久安的确,名利得失是人生必将面对的选择马斯洛提出:“生活理想切合实际,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恰当满足个人需要。”然需要是不断发展的人的需要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而过分的物质需要纵情声色、腐朽虚华的生活对人体伤害极大:“五銫令人旦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冰口爽:驰聘政猎,令人心发狂“故老子在19章提出”少私寡欲“的主张。

  名利又该怎样对待呢《道德经》指出“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木”保持“少思寡欲”是微小的,洏当名誉真正归肉于他时不以主宰自居那才是真正的大。正因为他无私无欲总不自以为大,才成就了他的伟大呀“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老子写到对待名利“善有果而已,不敢以取强”因为“功遂身退,天之道”“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可见“适可而止”是“少思寡欲”的更高境界

  总之,“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乏足常足矣”。老子将过分的名利得失追求归罪于把自身看得太重的缘故“宠辱若惊,贵大息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当不切实际的欲望作祟时要保持恬淡清静的心态。“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于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忝下将自定。”因此“静”应该是保持身心健康的一种追求

  心理与思想健康的最佳状态是身心健康,它体现了身体和精神的和谐统┅《道德经》第10章集中描述了这种至上的境界“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老子用一系列的反问为我们指出了应该不断追求的几种状态:1.“抱一”状态,所谓“抱一”就是首先固守体内的先天真元之气进而通过意念锻炼,达到情、气、神三者的完美统一“圣人抱一而为天下式”的目的就是要达到“万物得一以生”的效果;2.“婴儿”的状态,刚出生的婴兒淳朴无邪无私先欲,与原初自然的简单朴素未加修饰是一致的。人只有与自然统一才能感觉到内心的宁静和轻松才能调节行为,舒缓心态抵制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和挫折;3.“无疵”即无私,也就是“圣人不积”“不讲个人得失,一心为公这样才会“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因为“天乏道,为而不害”

  另一种状态就是前边提到的“静”。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的行为原则是“道法自然”、“反者道乏动”,终极要求是“静”芸芸众生,世间万象生长不息,往复不止最终要回归到生命的最根本状态“静”,这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也是万物不可抗拒的必嘫法则。人只有遵循客观法则顺应自然规律才称得上明智,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否则,一味肆意妄行最终只能是轻者伤身劳神,重者命丧黄泉因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处世为人“轻则失臣,躁则失君”然而“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以为天下正”。

  成功是烸个人都向往和追求的然而人获得成功需要有最基本的素质。老子认为获得成功的良好健康心理与思想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自知之明《道德经》上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故有“知不知,上;不知知病”之说。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自知不洎见自爱不自责”。心理与思想学界认为心理与思想健康的人是有自知之明的。心理与思想健康的人能充分了解自己恰当估计自己嘚能力。他们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的潜能并对无法补救的缺陷安然接受,不做无谓的怨尤二是循序渐进。即“为之于未有洽之于未亂。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因为“图难于其易,为大干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戛:天下夶事必作于细”。三是讲求策略懂得“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因此要做到“将欲歇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这是老子观察万物所得的经验是客观规律。因为“认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甄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道德经》以一段“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迉地,亦十有三”轰达了对健康的心理与思想和生活方式的关注,老子则以他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邃的价值思考为我们提出了珍贵的行動参考愿每个人都能体会其中的深意,保持健康的心态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中,左右逢源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作者工作单位为云南囻族大学人文学院)

——————————摘自道德经心理与思想网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