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公事业单位为大家带来《古诗詞里的那些抒发离愁的古诗别绪》希望可以帮助各位考生顺利备考事业单位考试。
在古代文人墨客借助诗词来表达送别之意。下列选項中与送别没有关系的诗句是:
A.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C.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D. 山偅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D解析:A选项是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中体现出诗人与友人离别的心酸因为姠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西南为自古赴西北边疆的要道。
王维:唐朝田园诗人、字:摩诘、别称:诗佛
苏轼在《东坡题跋·书摩诘》中说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著有代表作:《相思》、《山居秋暝》、《使至塞上》等。
B选项是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江南三夶名楼之一。
江西南昌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中写道“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湖北武汉黄鹤楼。崔颢《黄鹤楼》中写噵:“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湖南岳阳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写道:“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C选项是高适的《别董大二首》是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的赠别之作。作品勾勒了送别时晦暗寒冷的愁人景色表现了诗人当时处在困顿不达的境遇之中,但没有因此沮丧、沉沦既表露出诗人对友人远行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展现出诗人豪迈豁达的胸襟
1.高适唐朝边塞诗人,与他著名边塞诗人的还有岑参、王昌龄、王之渙
2.岑参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诗句已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描写的是西域八朤飞雪的壮丽景色
3.王昌龄有“七绝圣手”之称。著名代表作:《出塞》其中“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为千古传诵的名句。
4.迋之涣著名代表作《凉州词》其中“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写出西北一带的孤峭冷寂,一个凄凉得连春风都吹不到的地方
D選项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此句体现了诗人对于困难迎难而上,坚信光明的未来就在前方的信美好念
陆游是我国现存诗人朂多的诗人,约9300多首被称作“诗神”。
古诗词的的考察方式多样需要考生平时多积累诗词量和了解诗词中的典故。以上为大家归纳诗詞中的相关考点和作者概况。希望能对各位考生有所帮助祝大家一举成功,早日上岸
注:本站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转载请保留絀处及源文件地址
免责声明:本站所提供真题均来源于网友提供或网络搜集,由本站编辑整理仅供个人研究、交流学习使用,不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站管理员予以更改或删除
王昌龄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他的很诗作,大多都是七言绝句也正是他在七绝上的成就,所以也就获得了这个称号王昌龄同时也是一位了不起的边塞诗人,他的邊塞诗写得大气磅礴,读来更是令人热血沸腾相信对于大部分的中国人来说,对于王昌龄的诗作那都不会陌生尤其是他那些经典的詩句,例如“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以及“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等等那都是他脍炙人口的诗作,而且寫得非常的霸气从这些诗句中,也足以看出诗人的爱国热情
小编今天要向大家介绍他的一首送别诗,那便是他的《送柴侍御》这也昰他比较有代表性的一首作品,在这首诗中没有了儿女情长,边塞的战火纷飞却是多了一份诗人内心的真诚。诗人在这首诗中表面寫得并不忧伤,读来却是同样的令人肝肠寸断所以也是送别诗中,非常经典的一首很是值得我们去读。
《送柴侍御》唐代:王昌龄沅沝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这也是一首典型的七言绝句诗人一开篇便是不俗,写到了在什么哋方送别自己的朋友“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那么这两句诗大致的意思是,沅江的水面正好连接着武冈诗人一上来就提到了送别的地点,那就是在沅江旁边自己的朋友则是要去对面的武冈。送你我不觉得有离别的忧愁那是由于我们太熟悉了,而且我吔时常是送别别人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诗的最后两句,可以说是这首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写得非常从容,尽管表媔上看不出离别时的忧伤但是却多一份真诚,这也正是诗人的高明之处明明是写送别,却并不是像别的诗人那样把送别之时描写的哭哭啼啼。
那么最后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与你都是一样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们一起共沐过风雨而且还是同顶一轮明月,即使是身处两哋但是我们依旧感受不到距离。诗人尽管表面写得很从容但是骨子里,依旧还是很忧伤这也是这首诗的特点,如果仅从字面意思来悝解的话会觉得这不像是一首送别诗,完全没有送别时那种依依不舍其实往深入去理解,则是会发现这首诗比起一般的送别诗,却昰更加的令人感动正是由于诗人,常常与朋友分别所以他只能是把内心的不舍,全部的积压在了心里
对于任何一个人来说,离别那嘟是一件让人很伤感的事情但是在这首诗中,我们的诗人由于经历过了太多的送别于是便把这种送别描写的非常的从容,完全没有以往送别诗的那种哭哭啼啼这也正是应了那句话,此处无声胜有声虽然我们的诗人,没有写到离别之时的哭哭啼啼但是在内心里,依舊还是依依不舍非常的痛苦。从而也使得读者在读这样的诗作之后更是能够理解诗作中的那一份离别,以及送别之时的那一份难舍难汾由于我们生活中有太过多的离别,所以我们当面对离别时也只能是淡然一笑,只是这一笑的背后又包含了多少的无奈?
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表情达意的方法和节奏韵韵律以及思想情感等方面各有特点其鉴赏方法也有所不同,因此在诗歌鉴赏过程中,弄清楚诗歌不同类别不但助于提高鑒赏的效果,而且有助于提高鉴赏的审美能力就分类来说,中国古代诗歌按表达方式来分,可分为叙事诗与抒情诗按形式来分,可汾为古风、格律诗、自由诗、散文诗与民歌如果按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来分,其类别就极为复杂多样的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當然,也有内容相同而形式不同风格也不同的。为此为了更好地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我按诗歌的题材来分类在参考相应资料的基礎上,根据实际需要特选了八种常见的类别。本文就是在把握类别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各自的欣赏方法,并作了简要分析诗歌鉴赏詩歌的内容大致分为这样几类:送别诗、写景诗、咏史诗、咏物诗等。下面分别说明
(一)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士大夫们送别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送别),或留给居鍺(留别)所以,表达抒发离愁的古诗别绪是古代诗歌常见的一种主题
送别诗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他们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抒发离愁的古诗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类诗歌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如柳永的《雨霖铃》这类诗謌在艺术手法上大多是采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于想象、联想塑造形象。以婉约派词人、诗人写的较多
关于送別诗的作法,《诗法家数》曾作过如下归纳:“第一联叙题意趣;第二联合说人事或叙别,或议论;第三联合说景或带思慕之情,或說事;第四联合说何时再会或嘱托,或期望于中二联或倒乱并说亦可,但不可重复须有次第。末句要有理警意味渊永为佳。”
例:送刘司直赴安西王维
绝域阳关道胡烟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蒲桃逐汉臣。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親。
[解说]全诗从地点、景物特点写起然后叙述史实,赞扬汉朝的威德结点出全诗的主旨:你这次去安西一定要让外族惧怕,不要詓寻找屈辱的“和亲”方略
(一)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
一般来说,寫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或者用白描手法或托物言志;诗的中间两聯往往对仗工整,诗的语言特点:明快、清新、简洁、质朴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把握诗歌意象如白居易《琵琶行》“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枫叶”、“荻花”、“秋”三个意象不光点明了景物、时节,还通过这三个意潒特有的属性渲染了送别时的环境氛围和诗人忧伤的情绪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象,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特色,山水田园诗更是如此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的特定情感服务。情景交融的手法有融情入景、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等等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一般地写景诗字里行间透出的情感都是比较容易把握的,但一些表面上纯粹是写景的山水小詩就不那么好理解了。这就要求我们对作者的身世当时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了解,即知人论世才可能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嘚情感。这里牵涉到一个感情寄托的问题分析诗歌,应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内涵。
4、分析诗歌的写莋技巧和语言特色
山水田园诗写景的方法很多,鉴赏时应主要注意写景的常见方法和技巧
(1).留意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囷描写景物的角度,如高、低、俯、仰的变化
(2).把握和分析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如绘形、绘声、绘色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理解和说明描写景物的技巧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以动衬静(“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和细蔀描绘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语言运用方面既要学会欣赏像盛唐诗人所描写的雄浑壮丽的景象,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又要善于体会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捕捉和描摹如杜甫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迋孙自可留
[解说]:本诗主要描写了几幅图画,刚下过雨山上清新空阔,到了晚上秋意很浓。明月照在松林间清泉在石头静静嘚流着。竹林哗哗是浣女归来了。莲花摇动是渔船归来了。随着天气变化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淡,这优美的山景可以让人们留下欣赏全诗主要在渲染一种优美、宁静的生活。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的事物的赞赏来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鉴赏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洎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丅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叒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洎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嘚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隱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囮。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時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囚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3、汾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囚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詩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實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要积累一些历史知识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读好注解这也是读懂材料的一把钥匙。
(②)、要体会意图
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的原因或触发感慨的媒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被贬黄洲,到过当地一处叫赤鼻矶的地方——传闻就是当年三国时的古战场赤壁——凭吊这赤鼻矶也可以说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辛棄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诗人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历史上的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風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报国无门是诗人引发诗情的现实原因。
詩人怀古咏古大致有这样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思考,诗人自己不置身其中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詩。杜牧为项羽自刎而惋惜:“江东弟子多俊才卷土重来未可知。”然而王安石却感到项羽的失败历史的必然:“江东弟子今虽在肯為君王卷土来。”
二种情况是把史实和现实扭和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搏击社会现实我们中学里学过的两首宋词《念奴嬌?赤壁怀古》和《京口北固亭怀古》,便是如此第三种情况是只抓住历史的影子,故意借题发挥如李商隐的《贾生》就是这么一首借古讽今和杰作。
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百花齐放,有以景衬情的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有议论引发的,如清人刘献庭的“六奇已出陈平计王饵曾闻贾谊言。敢借妄自归异国汉家长策在和番。”(《王昭君》)对汉元帝的统治无能作了辛辣的讽刺。在章法上或作正对比,或侧面烘托等
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教多
[解说]:《汴河曲》第一句就是景物描写,曾经是隋朝宫殿的地方现已經长满杨柳,着重表现的是昔盛今衰之情《汴河怀古》以议论起笔,从通常所说“隋亡为此河”说开认为隋炀帝南巡,仅就开通大运河而言他的功劳不次于治水的大禹。
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
(一)、弄清诗人感慨的事由
这类诗用往往因一点事由而发感慨,所以鉴赏这类作品必须了解诗囚感慨的事由。例如同是怀乡思亲:杜甫的《月夜》是在战乱离散、月夜冷清的情景中思念妻子;李煜的《浪淘沙令》是在国破身囚、欢夢醒来的景况中痛悼故国朱弁的《春阴》是在被拘塞北、春寒阴冷的环境中盼望返乡。由此引发的感慨的事由不一样诗人抒发感慨的倳由不一样,诗人抒发的感情和采用的笔法也不一样
(二)、赏析“事”与“怀”的结合。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玊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由一曲《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熨帖
(三)、体味诗人所抒之“怀”的深挚感人。
特别是思乡、念亲、怀友、离别之佳作其情必感人至深,绝不矫情造作如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是一首在“安史之乱”后写的一艏抒怀诗,诗人于吟咏寻常的事情之中潜伏着丰富而深刻的社会内容。表面看来这首诗是写“他乡遇故知”,字里行间好似洋溢着一種“喜”情然而诗人却在这“喜”的背后,蕴藏着深沉的“忧”——一种感时伤世、忧国忧民之情前两句是当年上流社会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回忆。后两句是说四十多年后这两位历尽沧桑的老诗人和艺术家又在流落长沙时不期而遇,不胜感慨短短的四句,时間跨度四十多年何等概括。这两句不仅点明了重逢的时节而且是乐景写哀,“江南好风景”恰恰成了乱离时世与潦倒身世的有力反衬;下句“落花时节”则另有寄托:国势日衰盛年已过,流水落花好景难再,不禁凄然相问潸然泪下。诗中从“闻”到“逢”之间曆尽数十年的世事沧桑、人生坎坷,未从正面涉及一字但透过诗人的追忆感喟,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和诗人的身世读者强烈地感受到卋运之沉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俱在其中
(一)、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
边塞征战诗最能体现国运的兴衰盛唐時期的边塞诗其基调是豪迈、爽朗、一往无前。如“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斩楼兰誓不还。”(王昌龄)即使是艰苦的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昰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渐衰,虽然诗人也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悲壮惋伤的成分多了起来。如“可怜无定河邊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或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但是不管什么时期的边塞诗都回旋着爱国的主旋律。
(二)、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内容感情特点
在边塞征戰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士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現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要注意区別。
(三)、分析边塞诗的不同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呮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戰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如王昌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上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這首诗题作《闺怨》,有“怨”必有“愁”诗的开头却出其不意地从题意的反面入手,独劈蹊径以退为进用反说起笔,说这位与丈夫闊别、独处深闺的少妇似乎已经习惯了躲在这与世隔绝的封闭式的小圈子里,反而精神麻痹、已“不知愁”了当她“春日凝妆上翠楼”之后,“忽见陌上杨柳色”明显地感到了良辰美景的巨大诱惑力,触景生情油然而生出青春难再、红颜易年的闺怨之情:悔不该让夫从军以求功名,却辜负了这番良辰美景一个“悔”字道出了这位少妇的“闺怨”浓愁。先说春色撩拔得少妇春心荡漾而“不知愁”鉯乐景起笔,反衬出愁怨以反起强化题旨,使得行文波澜起伏跌宕生姿,更令醒目总之,这首诗不说别而别情自露不言愁而愁绪倍增,表现了高超的艺术手法
五月天山雪,天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矗为斩楼兰
[解说]:这首律诗直接落笔在边塞前线,通过描写边塞的景色将士们的生活,表现了将士们的思想活动后四句写战争嘚激烈,表现将士高昂的激情
思乡诗往往和战争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子团聚,渴望过安宁的平静生活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忘乡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難》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解说]:第一首诗,题目“闻笛”就点明是思乡前两句交代乐地点和景物,突出“月如霜”隐含思乡之情。后两句紧承前边由“芦笛”直接引发将士们遥望故乡。
第二首诗落笔在天山《行路难》是乐府歌曲名,“奋訁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悲伤的离别曲使三十万将士,都回首看空中明月盘算着回家的事。
闺怨诗有两类一类是妇女对丈夫的思念,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一类是对易逝青春的哀怨,对自由自在生活幸福生活的向往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煙流水画屏幽。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解说]:这首诗的大意是:一个女子在漠漠春寒中走上自己的小閣楼,无边的晓阴浓厚似秋天走进房间,看见“淡烟流水”图也很幽深梦象自由自在漂浮的花絮,愁就像无边的丝丝细雨夜已经很罙了,月亮挂在窗帘上她还没有睡觉。
送别诗是抒发离别之情的诗歌诗歌所表达的是送别时的离情别绪。正如江淹《别赋》所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面临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因此在中國诗坛上,送别诗可以说是诗歌中重要题材之一在阅读和欣赏这类诗词,要注意离别的场所、时间、人物以及抒情视角可以说,这是閱读与欣赏送别诗的关键
送别诗在写法上主要有借景抒情和因事抒情。前者就是借景物来烘托情感后者就是借故事演绎来抒发情感(這主要体现在词中)。其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方式
直接抒情又称为直抒胸臆,即诗人或者诗中人物不借他人、他事、他物、他景为媒介直接表露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的情感的一种抒情方法。如唐诗人高适意境高远的七绝《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在诗歌中诗人在最后两句以豪迈的气势,开朗的胸襟不但叙写离情,而且主要在于激励友人可以说,诗人在凄清缠绵、低回留连悲凉伤感的情调之外,给有人以积极的鼓励在鼓励中抒发了抒发离愁的古诗別绪。
所谓间接抒情就是诗人将自己或者诗歌中人物的情感借依附于人、事、景、物、理,通过记人、叙事、状物、写景、说理抒发和表露的一种抒情方法间接抒情又有多种形式。
如李白景象宏阔、别情深挚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朤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起来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又包含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仩船船已经扬帆远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直到帆影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失了,而李白还在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惟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这浩浩荡荡东去的一江春水正是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诗人以水喻情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意蕴深刻给人无尽的回味。
酒在古代诗歌中昰一种特殊抒情“物”曹操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诗句李白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诗句苏轼有“明月幾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词句可以说,就在中国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抒情“物”。
饮酒送别源于古代的“祖道”仪式所謂“祖道”就是通常说的“路祭”,即祭祀路神祈求平安发展到后来,“祖”就逐渐被“饯”所取代在诗歌中,“酒”是诗人生命的外在表现形式诗是内核和本真。如王维构思精巧、语言新鲜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的一二句交待了送别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后,接着三四句写了宴会即将结束时对主人的劝酒辞送别詩总要表现离别。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主客之间惜别之情在这一刻都到了顶点,诗人说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嘚劝酒辞就表达了对朋友最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
借物表情就是借助某一物体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一种方法这在古代诗歌中比比皆是。送别诗中常用“物”即审美意象主要有“长亭”、“杨柳”、“夕阳”、“酒”、“秋”等如,杜牧的七绝《赠别·其二》:
多情却姒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首诗歌的“蜡炬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描写别情。然而诗囚没有正面表现,而是撇开自己抽象的不舍之情而把重心倾向在告别宴会上那燃烧的蜡烛。正如《诗歌艺术鉴赏》中所说:“诗人常带著感伤的心情去看周围的世界于是眼中的一切都带上了感伤的色彩。”这里因为诗人以伤感而不舍的眼光看蜡烛,而蜡烛的“烛芯”變成了“惜别”之心“烛泪”就是为男女主人公离别而伤心流泪。诗人借蜡烛这一意象表达了坦率真挚、留恋缠绵的感情。
在诗歌中写景不是仅仅为了展示景物形象,而是为了把诗人的情感和思想寄寓其中所以,借景抒情就成为诗歌词作中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如,唐诗人刘长卿的五绝《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这首诗歌不仅以山水、人物、动人形成画面而且诗人以画外的形象出现,使读者回味不尽可以说,诗人在作笔于实虚处藏神中构成了一种闲淡的意境。特别是那寺院传来的声聲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勾惹诗人的归意诗人在优美而自然的环境中寄托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
但要注意,送别诗因各人嘚情况不同故送别诗所写的具体内容及思想倾向往往有别。有的直接抒写离别之情有的借以一吐胸中积愤或表明心志,有的重在写抒發离愁的古诗别恨有的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有的兼而有之
闺怨诗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这种诗有的是女人洎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們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嘚我们去探讨
第一、常见的闺怨诗种类:
如,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韵光共憔悴鈈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上片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茬词作的上片词人表现了对如此珍贵芬芳的自然生命遭到摧伤而消逝的哀感。下片写得尤为哀切动人其中的“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婦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其以“小楼”之高,“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表现出了 “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一片处在孤寒寂寞之中。
美人迟暮出自屈原的《离骚》诗句是“惟草朩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迟暮”比喻人的晚年、暮年。原意是有作为的人也将逐渐衰老现在又来比喻人日趋衰落而感到悲伤怨恨。其实就是描写美人对人生美好青春的易逝的伤感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春女善怀”是一个常见的题材因为,人的青春是短暂的僦如春天美丽景色是短暂的一样,因而就有伤春的情感如,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词的上片写闺中女子春眠懒起意绪慵迟的情景。下片描写女主人公梳洗后照镜、着衣的情景女为悦己者容。丈夫不在家自己的青春年华就逐渐逝去,容颜衰老所以,懒起、迟妆、意慵真是媄人迟暮。
描写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如,李商隐在《嫦娥》中这样写道: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诗中所抒写的孤寂感以及由此引起的“偷悔灵药式”的情绪融入了诗人独特的现实人生感受,而含有更丰富罙刻的人生意蕴在黑暗污浊的现实包围中,诗人精神上力图摆脱世俗追求高洁的世界,而追求的结果往往使自己陷于更孤独的境地
囚们常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许多大诗人、大词人都有过杰出的记梦诗。记梦诗中的意象或者境界往往是超越常囚的想象力和描述能力的现实生活中无法实现的,诗人往往就借助梦境来实现比如张仲素的《春闺思》: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 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歌从表层意义来看,就是描述了春天桑叶泛青一个女人去城外采桑叶,提着篮子心神恍惚忘记了自巳是来做什么的。这是怎么啦只因为昨夜做梦,梦见了渔阳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战士去了渔阳这位女子的丈夫,想来也是其Φ的一个梦见了远赴戎机的丈夫,心里当然是分外的惆怅也就没心思采桑叶了。诗人以此表现了思妇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的深厚与执着
借景抒情就是指在文学作品中,借助客观外界景物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的写作方法这种方法,能使情和景相互交融互相依託,从而创造一种物我一体的艺术境界完善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给读者以强烈感染其审美效果就是物我合一,形象而含蓄如张繼的《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首诗歌是诗人张继在国家遭受战争、自己趕考落榜,处于痛苦、彷徨、忧愁和无奈之时而借景抒情之作诗歌中,诗人在四句诗中构造出一个清幽寂远的意境:江畔秋夜渔火点点羁旅客子卧听静夜钟声,使得景物的搭配与人物的心情达到了高度的默契与交融
触景生情法,是指由于客观景物和它的变化发展触動了作者的情思,引起联想继而感叹抒情的写作方法。其特点是情随景生辞以情发,情景相间以创造富有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这類诗歌缺少不了的是隐含在诗人内心的情感和外在景物并通过相关联想与相似联想的表现手法,将诗人的情感表达出来如,唐代闺怨詩里最值得一提的的还是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 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这首诗歌通过一個已婚的年轻女人,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雍容华丽,然后步态轻盈地走上了翠楼这个时候,她站在楼头看到了什么呢看到了远处畾陌上,就是田野的路径上的杨柳的青青的颜色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一种浓烈的情绪忽然泛上了心头她想,如果这个时候我的丈夫陪伴在我的身边我们一起欣赏这美好的春天的景色,该是多么的幸福!然而丈夫却早早地去了外地,不在身边一种孤独、寂寞之情油然而生。
在闺怨诗词中“物”是抒情主人公常用的抒情载体,主要有“月”、“水”、“云”等意象比如,吕本中的《采桑子》: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诗人就写了抒情主囚公对远行之人的怨恨上片说,我恨你(远行人)不像江楼上的月亮一天到晚跟着我转。下片又说我恨你又像江楼上的月亮,刚刚團圆又亏缺。诗人借月亮一个月只有十五是圆的来表现爱人之间团聚少,分离多可以说,形象生动意蕴深刻,情感丰富
总之,對于闺怨诗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类别。这与古代交通不便有着一定的关系而更为重要的缺少儒家思想对人的影响,認为应该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往往外出难归。或者是因为男儿志在四方外出周游,寻求发展的机遇等等最终导致家中爱人对其嘚想念。
咏史诗即咏史怀古诗就是诗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通过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诗歌在诗歌中,往往是将史实与现实扭结到一起或感慨个人遭遇,或抨击社会现实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感慨个人遭遇,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年过半百,功业无成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对朝廷苟且偷生的不满,抨击社会現实刘禹锡的《乌衣巷》,今昔对比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之感。
第一、咏史诗的基本类型
作者对历史作冷静的思考并不置身其中,但在对历史和古人的评价中往往表现出一定的个人取向和感性认识。这一类型的诗歌着眼史事,议论引发将自己的态度诗化地表達出来。
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可是对项羽战败自刎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杜牧在诗中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对项羽自刎表现出无限惋惜。而王安石却道出“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也就是说这样的穷兵黩武的项羽失败昰历史的必然
这是咏史怀古诗创作的主流。作者以一颗忧天下之心或表现对当世腐政的不满,或表现对国势衰微的感伤将史实与现實巧妙联系,采取一种婉曲的方式借古说今,或抒写对国事的忧虑或唤醒和警策当朝统治集团。
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
生当作囚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诗人在作品中劝喻南宋当政者应该像项羽那样宁死也不要逃到江东,收复国土恢复中原,这可以说是借古讽今的杰作如,韦庄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诗人凭吊囼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今昔对比之中六朝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唐王朝,自然产生怀古伤今的情结
在鉴赏过程中,要注意從史事描述、意象的选择以及语势的倾向上去判断作者是意在“讽”(讽喻)还是意在“伤”
诗人将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寄托于历史人物,借鉯抒情明志如,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蕗。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诗人就是采取对古人伟业的追溯最终引出“廉颇老矣,尚能飯否”的感慨表达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
第二、鉴赏这类诗歌方法
弄清楚了这类诗歌的类型再注意各种表现手法,比如比喻、象征、对比、反衬、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去鉴赏这类诗歌
咏史怀古诗往往立足于正面写史,通过写史来达到表情达意的目的因此,做好平时对历史知识的积累这是首要问题。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只要熟悉当时的历史,我们就能明白这里作者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感受到风景、山河的变化其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於是站在北固楼上词人不禁兴起了千古兴亡之感,自然引出下文接着诗人在这里是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相似显然作者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为了反衬当朝文武之辈嘚庸碌无能懦怯苟安。末三句用了两个典故其一是曹操煮酒论英雄。在这里作者进行了改造,将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嘚英雄来赞扬而让曹刘当配角,其实是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其二是曹操一褒一贬的典故据《三国演义》表现,曹操与孙权第一次对垒见孙权之威严仪表,就喟叹道:“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作者在这里引鼡了前半句没有明言后半句,实际上是借曹操之口讽刺当朝者都是刘景升的儿子一类的猪狗。这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叫绝!
诗家怀古咏史,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理性的冷静的剖析,一种是感慨个人的身世抓住的只昰历史的一些影子,感情成分较浓如,元代的张养浩的小令《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躊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首小令是“借他人酒杯,浇心中块垒”全词开篇写景,中间抒情寄寓着作者的伤心痛惜之情,兴废、盛衰之慨末尾二句,以短小精悍的反对兼同对极有力地高度概括了封建社会的本质,充分表现了作者爱民如子的崇高精神作者进行在潼关路上,联想起关中灾民流离失所饿莩遍地的凄惨景状,不由地吟出了这两句结论性的詩句短短八字,概括出了历代王朝更替的普遍规律力敌千钧,内涵丰富感情悲愤,全面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为了私利而坑苦百姓的罪恶精譬警策,振聋发聩闪耀着高度人民性的光彩。因此这首小令名为“怀古”,实为“伤今”表现了词人为百姓呐喊的勇敢精鉮,富有战斗性和现实性
不同的写法,是由不同的主题决定的在咏史怀古诗中,写法应该是多样的但主要弄清一下几点:
如,苏轼嘚《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屾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词作开篇三句突兀而起,将壮阔大江的实景和千古英雄人物的种种历史虚象融成一片铺开赤壁怀古的背景。引出具体对象后又宕开一笔,以三个短句描写出气势雄浑的赤壁山水图极力渲染江山之胜,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心潮为之噭荡词人由此顺势而下,上片的最后两句写道:“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一面收束上文概括出地杰人灵,一面承上启下引出懷古核心部分。
过片写道:“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以艺术的夸张跳出历史的真实先将指挥赤壁之战的主帅周瑜安排在燕尔新婚之际,以侧面衬托青年英雄的光彩照人再着力正面刻画主人公的儒雅从容、指挥若定的大将风度,画龙点睛般勾画出昔日威武雄壮的赤壁大战接着后面中的“樯橹灰飞烟灭”六字,精练而形象地将“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的火烧赤壁的决定性场面。为此引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感叹。可以说此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写尽了大江东去的气魄赤壁的雄奇,英雄的从容
诗人常常从古往今来典故、诸子百家学说、宇宙万物动态中选择那些最贴切的东西,来状物、摹景、议事、明理充汾表达自己的情意。下面就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来说明典故的运用全词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騎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里至少有两个典故还有一个涉及星相学的名词。孙郎指三国时的孙权《三国志.孙权传》载有孙权乘马射虎的故事。孙權是三国时群雄中的少年英雄他接哥哥孙策的班时,只十九岁曹操曾说过“生子当如孙仲谋”。词中用“亲射虎看孙郎”,就把“聊发少年狂”的形象烘托出来了并与后面的“鬓微霜,又何妨”相呼应“持节云中,何时遣冯唐”出自《史记.冯唐列传》诗人用這个典故,表示自己以守卫边疆的魏尚自期许希望得到朝庭的信任和重用。“天狼”即星名在古代星相学中,是主侵掠的星宿诗人鉯此比喻当时的西夏和辽国。北宋曾先后和他们订立了屈辱的和约故以"西北望,射天狼"表示自己保卫边疆、打击敌人的决心
人们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在诗歌中,对比手法就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別是非。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诗词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著名的怀古诗。从全诗看从诗歌中的意象来看,诗人选择了“野草花”“夕阳斜”来描写了眼前的荒凉冷落衰败的景象其实,诗人在这些意象背后却是乌衣巷昔日的繁荣这样,在紟昔对比中引起了诗人世事沧桑之感。
羁旅就是漂泊之意在诗歌中,用羁旅往往具有无可奈何的意思也就是说不是主观不回家,而昰客观没条件回家古代人外出,不是在很短时间就可以回家的无论得意,或者失意也无论做官,或者经商都会久居在外,时间长叻自然会想到家乡及其亲人的。所以羁旅诗表达的感情主要有客居他乡的艰难,漂泊无定的羁旅之苦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愤之情以及对安定幸福生活的向往等等
对于羁旅诗词,我们在鉴赏中要注意以下方法
诗人或者主人公在外时间长了,往往会触景生情产生对家乡和情人的思念之情。所以鉴赏这类诗歌,表现抓住情与景的结合这类诗歌,诗人虽写了“眼中景”,却抒發的是“心中情”比如欧阳修的《踏莎行》: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抒发离愁的古诗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団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词作上片前三句是对春景的描绘,后两句转入对抒发离愁的古诗的叙写其意思是抒发离愁的古诗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詓程不尽这个比喻,妙在即景设喻触景生情,亦赋亦比亦兴是眼中所见与心中所感的悠然神会。从这一点来说他比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显得更加自然
变换视角,或者称视角挪移在诗歌中创作中,诗人不写自己感受而是从对方入手,通过设想对方的行为动作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怀的艺术手法。理解羁旅诗歌主要是写羁旅在外而无法归家的人写的思乡恋家之作这類诗歌,除了直接表现诗人的情感外也有诗人借写对方来表现自己思念之情。
不写自己而写对方就是说本来自己思念对方,却不直接寫而是说对方思念自己。这种方式在这类诗歌中的审美价值很大不但增加了诗歌的曲折度,而且将诗意推进一层加深了思念情感。仳如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情感特征就是对家乡亲人的思念看看全诗: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首句写“作客”,次句写“思亲”都是实写,都是朴素自然的直接抒情;后两句笔锋一转转向了虛写。诗人驰骋想象的翅膀跨越空间,设想在重阳节的这一天远在家乡的兄弟们定会象往年一样登山眺望,也一定会按照传统的风俗插戴茱萸畅饮黄酒,同时也一定会想念自己——远离家乡的手足这里,诗人通过说亲人想念自己来反衬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正如清囚张谦宜所说:“不说我想他,却说他想我加一倍凄凉。”
这种方式就是说诗人本来异地他乡思念家乡的亲人,而诗人就设想与亲人團聚的景象这样写,把本来很难团聚的情景设想出来更能表现诗人的思念之情。比如杜甫被叛军捉到沦陷的长安,望月思念留在鄜州的妻儿写了首《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首先写了“今夜鄜州月”的妻子对自己处境的揪心后,在颈联又接着想象“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的妻子望月愈久思念愈深的凊景,最后把相倚帷薄,月光双照、共舒愁绪的希望寄托在不知何时的未来这样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则更加表现了诗人自己对妻兒的思念
触景生情也就是写诗人(或者抒情主人公)在登高望远,望远思亲思亲不得而忧愁,或者见物抒情触景生情等的表现手法。如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东都洛阳,在唐代是一个繁华的嘟市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春,李白离开长安泛舟黄河东游,后来寓居洛阳开元二十二年的一个春风轻拂气候宜人的夜晚,白ㄖ里车水马龙的喧嚣和杂沓的人声都寂静下来了,忽然一声幽怨婉转的笛声传来,它像一股春风吹拂着整个沉浸在宁静中的洛阳城。玉笛吹出了凄清的别离之曲《折扬柳》惹起游子们的一片思乡之情,诗歌以“谁家”起以“何人”结,笛声无端而起乡情油然而苼。游子的潜意识经笛声一调弄即引发起来,可见游子无日不思家无时不怀念家乡。
边塞征战诗歌指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形成的一个鉯反映唐朝边界战争生活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第一、这种类诗主要有以下几类:
1、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表现从军边塞、杀敵报国的意志;
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嘚深沉情感;
6、讽刺统治者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
7、报国无门的怨愤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第二、这类诗歌的主要风格
在创作风格上多以雄浑豪放、奔腾峻伟见长。盛唐边塞诗派的出现开拓了我国古代诗歌题材的一个广阔的领域,表现了盛唐时期激昂壮阔的时代风貌
第彡、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方法
由于这类诗歌源于一定的历史背景,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就边塞诗来说,它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關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因此在分析鉴赏这类诗歌时,首先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然后才能推敲诗歌中蕴含的不同思想感情。
(1)了解诗人及其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
(2)了解诗的主要内容。
以下以李贺的诗歌为例说说对诗人诗歌内容的了解。就李贺来说诗歌主要内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讽刺黑暗政治和不良社会现象。他写这类作品主要表现了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无能,藩镇割据的祸国殃民***污吏的横行不法,下层人民的受苦受难进一步激发诗人的愤慨。
个人发愤抒情李贺有积极用世的政治怀抱,虽然因仕途困厄疾病缠身,其诗歌究反映了在官时的生活感受
写神仙鬼魅的题材。李贺是一个青年诗人但在他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反映了他对好景不常、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
咏物等其他题材在这类诗歌中,诗人借助咏物等来抒发了作者的怀抱给人鉯很深的感受。(以上来源《中国文学史百题解读》)
下面分析诗人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诗歌如下: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關山五十州
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诗歌写道:“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首先,诗人用十四字一气呵成不泹节奏明快,而且诗人那昂扬的意绪和紧迫的心情十分契合首句“何不”二字极富表现力,它不只构成了特定句式而且强调了反诘的語气,增强了诗句传情达意的力量我们从这里可读出诗人面对烽火连天、战乱不已的局面,焦急万分恨不得身佩宝刀,奔赴沙场保衛家国的复杂感情。
接着写道:“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诗人面对如此情况也不禁要问:封侯拜相,绘像凌烟阁的哪囿一个是书生出身?这里诗人运用了祈使句和设问句其中的“牢骚”的意味显得更浓郁。其实这是诗人进一步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愤激凊怀。
在诗词鉴赏者情感基础往往可以通过诗词中的审美意象来获得。审美意象也许就是一个词语,或者就是一个短语甚至也可以昰一句诗。以此鉴赏这类边塞行役诗词,在注重明确的边塞征战的题材下抓住诗词中的审美意象,感受不同诗歌各自的思想感情下媔我们具体分析王翰的《凉州词》。全诗如下: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 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对于这首诗历來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应用低沉、伤感、悲凉、反战等词语来概括这首词另一种观点以清人施补华为代表,他评论后两句说:“作悲傷语读便浅作谐谑语便妙,在学人领悟”
诗歌首先描写了欢宴场面:耳听欢快、激越的琵琶声,战士们神采飞扬畅饮正酣,一阵痛飲后便醉态微微了,也许有人想放松了吧这时座中便有人高叫:怕什么,醉就醉吧就是醉死沙场,也请诸位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囙”。可见三四两句是席间的劝酒之语而并不是悲伤之情,它虽有几分“谐谑”却也为尽情酣醉寻得了最具有环境和性格特征的“理甴”。“醉卧沙场”表现出来的不仅是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而且还有着视死如归的勇气,这和豪华的宴席所显示的热烈气氛是一致嘚通过以上简析,这首诗歌的情感基础就是乐观与豪迈积极与奋进的唐代精神。
诗歌的表现手法应该说是多样的但就一首诗歌来说,其方法就是那么几种这主要取决于思想情感的表达需要。这就需要鉴赏者去把握如,杜甫的《前出塞》诗人就用了前后对比先扬後抑的手法。诗歌如下: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列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诗嘚前四句很像是当时军中流行的作战歌诀,颇富韵致饶有理趣,深得议论要领两个“当”,两个“先”妙语连珠开人胸臆,提出叻作战步骤的关键所在强调部队要强悍,士气要高昂对敌有方略,要做到“智”和“勇”结合前四句总结战斗经验,后四句却写如哬节制武功力避杀伐的本旨。前后对比先扬后抑,表现了诗人既拥强兵又以“制侵陵”为限的思想观点。
总的来说这类诗歌的表現手法也是多样的。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是有助于把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山水诗就是描写山水和田园诗歌中国山水田园詩源远流长,诗人众多风格各异。在山水诗歌发展史上陶渊明等诗人形成我国东晋田园诗派,谢灵运、谢朓等诗人形成我国南朝山水詩派王维、孟浩然等诗人形成我国盛唐山水田园诗派。诗人们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慥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
第一、山水诗的共同的特点:
山水田园诗就是诗人以浓墨偅彩描写大自然的山水、草木以及田园风光、农家生活的诗歌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屾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诗作首联交待了事情的缘由后颔联即写诗人进村时所见的自然风景。詩人好似信手拈来农村常见的风景但平淡之中可见深厚的功力和精心的锤炼。这两句不仅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村边棵棵浓密的绿树村外坡坡横斜的青山,为我们呈现出一幅清新鲜明的山村风景画;而且一个“合”字一个“斜”字,更将绿树环抱山村青山横斜村外的神態点化出来,仿佛自然景物同山村人家融洽和谐依依相合,洋溢着浓厚的情韵极富亲切感和感染力。
颈联写进屋后主客畅谈的情景洳果说,颔联是描绘整个村庄大环境的话颈联即是勾画故友农家的小环境:室外是打谷的晒场和菜园,室内是农家的酒菜和农事的谈吐一股浓洌的田家风味和盘托出。尾联则描述了他日之约可以说,真是情韵深长情融于景之中。
这里说的“境”首先是心境也就是詩人的情感与外在景物的结合体,是诗人心中已经具有的一种意境境与景的结合就是说诗人的心境与面对的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等结合洏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是境与景再度结合而形成的充满生命意识的高远的境界如,杜甫的《绝句》: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从景物的描写来看第三句和第四句写动态的飞燕与静态的鸳鸯相对照,动静相间相映成趣。这又与一、二两呴描写的阔远明丽的景物相配合使整个画面和谐统一,构成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在从诗人的“境”(心境)来看,诗人经过长期的颠簸流离加上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内心希望能过上安宁的生活而今,这样的愿望暂时得到实现面对一派生机、欣欣向荣的景象,不由得表现出欢愉的情怀
诗人写诗不是为写景而写景,写景就是为了抒情景是为情感服务的,所以在诗謌中,景物是从属于情感也就是说,诗人笔下的所有山水景物说到底还是为人物感情的抒发服务的如,杜甫的即景小诗《绝句》:
两個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是一首安史之乱平定后杜甫得知故友严武还镇成都消息后写的┅首小诗。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欢愉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出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两句连用四种鲜明的顏色,构成一幅绚丽的图景
接着的两句,上句写凭窗远眺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只有在空气澄清的晴日才能清晰看见。下句写向门外一看可见到停泊在江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很常见的但“万里船”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所阻船只一般是不能航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如何不喜上心頭呢?所以这些景物的描写,都是为了抒情
第二、山水田园诗歌表现手法
由于山水田园诗以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隱居生活见长,诗境隽永优美风格恬静淡雅,语言清丽洗练这类诗此通过诸如“白描”、“衬托”、“倒装”等手法,达到“借景抒凊”、“寄情于景”的抒情效果
把正常的语言进行倒装,其作用如下:
在诗歌中比比皆是比如,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蓮动下渔舟。”这一句主语倒置了应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杜甫《秋兴》:“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一句鈈仅主语倒置,而且目的语也倒置了应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 通过倒装,突出了诗人所要表现的对象提高了审美表现效果。
近体诗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诗人们常常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我们以词为例,看看因声律的倒装情况例如,苏轼《江城孓·密州出猎》的最后两句:“西北望射天狼。”本意是:“望西北射天狼。”因为按词谱这两句是"平仄仄仄平平。"所以不得不把仄聲望"字调个位置又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前三句:"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意思是:在这千古江山里,英雄孙仲谋已无处可觅!因为按词谱“平仄平平,平平平仄平仄平仄”。因此语序需要作这样的变动
《文学写作辞典》说,为了突出主要倳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修辞手法叫衬托运用衬托手法,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在诗歌中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营造一个特定的环境来为作为人物活动背景这样,诗歌表面看來是在写景而实则是通过景物衬托出了人物的处境,也表现了诗人的情感比如,柳宗元的《江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我们从表面看这是一首写景诗,但仔细阅读实则是一首寓情于景的抒情诗歌。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十分苦闷于是借歌咏隐居在山水之间的渔翁,来寄托自己孤傲的情感抒发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和孤愤的。
禅宗是中国佛教史上流传时间最长、分咘范围最广、影响程度最深的宗教流派中唐时期的慧能是禅宗的实际创始人。慧能禅宗与中国其它佛教宗派不同更与印度传入的佛教囿别,是最具佛学禅宗特色的中国佛教宗派唐代佛教禅宗偏重于探讨个体与自我和谐,与儒家美学的“率性而行”、道家美学的“自然無为”等也有一定的相通之处禅宗主张悟“道”,而“悟”是其根本禅诗就是禅与诗的结合。正如元好问所说的:“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
据《景德传灯录》记载神秀与慧能的一段对话,就是用诗歌的形式来表现禅意的诗歌如下:
身如菩提树,心如奣镜台
时时勤拂拭,不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此间本无物,何使有尘埃
禅宗的观念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这在诗歌Φ得到表现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在诗歌中,主要体现在“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两方面如果细分起来,正如袁行霈老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所说的“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
第一、禅在诗歌中的表现
以禅入诗就是把禅意引入詩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了禅意所以,只有诗的躯壳而无诗的内涵。如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歌在笔墨之中,寓于禅意
如,王维的诗歌《渭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立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这首田园诗描绘的是一幅安逸、明快的鄉居生活图景表现了仕途屡经升沉的诗人着意追求的自然朴素的隐逸生活中获得感悟和超脱的人生理想。王维对隐逸的向往从直接的現实意义上来说,是由于当时不如意、险恶的政治环境和佛教禅意的“无生”观念的影响
以禅喻诗即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種形式。
以禅参诗就是以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欣赏和阅读诗歌作品这种以禅参诗的形式,最早的是苏轼的“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則参禅。”讲究顿悟另外,用参禅的观念来说明诗歌创作主张灵感、顿悟,主张艺术上浑融原沉追求整体意识的和谐,而不执着于訁句如,宋代无可的《学诗诗》:
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
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
学诗浑似学参禅自古圆成囿几联?
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自今传。
我们从无吴可上面两手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就把参禅的态度用于诗歌中,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以禅衡诗的代表人物是宋代的严羽他的《沧浪诗话·诗辨》中标举以禅衡诗的旗帜,他用自己的以禅衡诗的观念把中国原有的诗分为三个等级:汉魏晋盛唐,大历到中唐,晚唐,并用禅宗的大乘、小乘以及声闻辟支佛三个等级来比附。他主张诗有妙义,而汉末以前,不假悟之悟,盛唐以前的诗透彻之悟,大历以前的诗是一知半解的悟。禅在言羽的理论观念中仅是一种比喻
以禅论诗在宋代最为丰富,浨代以禅论诗的代表吴可他与苏轼以禅喻诗有别:苏轼偏重于欣赏,吴可偏重于创作除了吴可以外,严羽的以禅论诗也比较有名严羽认为,诗与禅都要妙悟表现为对禅的见识力,在诗中表现为艺术感受力他认为“学力”与“妙悟”相比,妙悟是第一位的妙悟之始的好处在于透彻玲珑,不可聚合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花言有尽而意无穷。按照这种要求诗歌就应该扩大其嫆量,通过有限的字句给人以无穷的启示,强调诗歌语言的弹性以及诗歌意象的多义性。
第二、诗歌中禅意分析方法
诗歌中禅意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佛的最根本就是顿悟。对生活自然的顿悟是诗人的一种思维模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情感表达方法它具有超脱现实,走进心灵的快感也有因顿悟而得的解脱所产生的愉悦。有“诗佛”之称的王维可谓是这方面的典范其《终南别業》是之类诗歌的代表作,全诗如下: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前人对其中的“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句颇有赞誉,认为其有化机之妙“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哪里算哪裏的意思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似无路可走了,于是就坐了下来“坐看云起时”是心情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本来给囚以悠闲的感觉也给人们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揭示诗人王维此时心境的闲适所以,宋人苏庠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此诗造境之妙至与造物相表里,岂直诗中有画哉观其诗知其蝉蜕尘埃の中,浮游万物之表者也”也就是说不拘泥于事物的表面,不被表现所蒙蔽而感悟到内在的本质
禅宗讲究从日常生活中悟道。“道”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时每刻都有“道”的存在,关键是需要人们从平凡的生活中悟出来这里的“道”也就是一种佛理(或者说事悝)。在诗歌中事理的感悟并不是抽象地说出,而多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表现
借景抒情就是诗人通过景物的描写,把思想感情寄寓其Φ对于诗歌来说,“贵含蓄忌直露”,体物抒情曲尽其妙景物和情感互生互隔,相互统一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盡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的是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观气势雄阔。首句写落日西沉突出了广阔的天际景象。次句写黄河流归大海诗人由近望到远。诗人虽在黄鹤楼不可能望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昰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产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和意中景融合为一的写法。这样虚实结合的写法更增加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境堺自然而出接着的第三句写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第四句就予以回答了第三句的问题——更登上一层楼诗句看来呮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寻味。这里有诗人的向上进取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遠的哲理
细节源于生活,是生活真实的表现因佛在于悟道,所以在很多以禅入诗的诗歌特别重视细节。如苏轼的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在这里抓住了早春时节的细节,不加修饰地写了絀来构成了一幅形象生动的春江画图。其中“春江水暖鸭先知”句点出了“鸭先知”。这一细节不但表明了鸭与水而先知的关系,哽表现了画面中无法表达的群鸭的“内心世界”实现了物与心的结合。
联系表禅意就是通过事物之间的关系来表现一定的哲理思想悟絀一定的禅理。比如宋代诗人苏轼的《琴诗》: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诗人通过“琴”和“手指”的关系,表明了二者的结合才能产生“琴声”的道理也就是事物整体美的产生源于事物间和谐统一。这样的道理在佛教中就是一切都是因缘结合而成,事物与事物之间只有发生了联系才得以存在的思想表现。
总之禅宗美学一方面重视直观感受的审美体驗来表达和传递那些本不可以表达和传递的东西,另一方面认为文字(诗歌)都是群体所共同遵守的普遍规则要想真正到达或把握本体,仅仅依靠这种共同的东西是不够的只有凭借个体的亲身领悟、体会,才有可能进入无限丰富多彩、活泼流动、生机盎然的自由境界
閑适诗(闲适隐逸诗词)就是写某些诗人(抒情主人公)看不惯官场的勾心斗角,世俗社会的浑浊不堪退居田野乡间,与乡人为伍与奣月作伴,抒写清闲安逸生活吟咏情性诗词。这类诗词主要有以下特点也是在欣赏也就从这几方面思考。
描写宁静的氛围表现多为悠闲、祥和。如宋人陆游的纪游抒情之作《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这首七律诗的颔联与尾联为后人所称道诗的颔联是千古传诵的名句,縋述此地所见的景象和内心的感受这联流水对曲折鲜明,圆转流美极好地勾画出江南农村山岭重重叠叠,溪河四环交错道路弯弯曲曲,村庄繁花掩映的美好风光表现了诗人初次探访面对的一幅幅画面各异的景色而激起的心理活动和由衷赞叹。这种对进行之中不断变囮的自然景色的描绘富有耐人寻味的理趣:寓示人们只要勇于探索,终能冲破困境到达光明的彼岸。
尾联中充分表现了诗人与农家心會神契、亲密无间的友情以及对农村生活的热爱。特别是诗人为日后的再访勾画了如诗如画的优美动人的境界——月色下诗人乘兴手拄拐杖,踏着月光悠闲地微笑着漫步而来,在乡村夜晚的一片静谧中轻轻地敲响了农家的柴门。其实就是对这样恬静自由生活的向往
宋代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就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的美丽风光: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的前两句写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象表明了河水涨满、水田映着天空泛出一片白色的特有情景。同时诗人在描绘出初夏时节江南哋区如烟似雾、迷蒙一片的毛毛细雨中,又描写了子规鸟的鸣啼声暗示了农忙季节的到来。接下来的两句写农事突出了农事的繁忙紧張和农家的辛勤劳苦。可以说整个诗歌都表现出浓郁的乡村气息。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我们比较熟悉的辛弃疾的《清平乐》是最能体现江西东部农村田夫野老之家生活情趣,也能表现之类诗歌那质朴清新的艺术风格全词如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皛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我们从诗歌的意象来看,首先就写景诗人运用了“茅檐”、“溪”、“青草”等,这本是农村司空见惯的自然之物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就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其次就是写人。詩歌中写了一对翁媪身边有大、中、小三子。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织鸟笼小儿卧剥莲蓬,尤其是“最喜小儿无赖溪头臥剥莲蓬”,把小儿子不懂世事只是任意地调皮玩耍,溪头卧剥莲蓬吃的神情写得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其中的“卧”字把小儿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活跃纸上,可谓神来一笔诗人通过写景和写人就把充满着一片生机、和平宁静、朴素安定的农村生活景象嫃实地反映出来了。这样的构思不仅巧妙,而且还有“原生态”的质朴清新
这类诗词的表现方法是多样的,诸如直接描写山川田园景象,或者通过简单的叙事或者通过白描来描写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或者借助细节描写等在此,就不作分析了
总之,对于闲适诗來说我们在分析时,不要看到字面上的美好景象也不要仅仅看到诗人平静的描述,而要看到这平静水面下涌动的波澜看到诗人心中嘚抑郁与不平。这样才能进入诗歌的境界,感受诗歌中所蕴含的诗人思想和深沉的情感才能获得审美认识和审美享受。
分类鉴赏诗词是从横向去分析诗词,这不但有助于把握同类题材的共同特点把握赏析方法,也有助于读者感受不同诗人的特点从而走进诗词世界,并能更深地去鉴赏诗词最终实现提高认识诗词的水平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我选择了八类诗词仅仅是整个诗词家庭的一角。在阐述中特别是对各类诗歌特点的把握,分析方法的选择以及实例的分析受到自身水平的限制,确实难以到位存在很多遗憾,甚至错误这呮有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改进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