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管理员 TAGS:真实性,公文,古代,李斯,秦国,
古人云:“著明诚信,违去诈伪是礼之常行”,与“诚信”相背的是“诈伪”文书的“诈伪”被置于历代刑典非常显要的位置,由此可见古代公文非常重视真实性。从《试析谏逐客书书》本身看主题思想真实、列举事例真实、表述方式真实,充分体现了古代公文的真实性原则实属经典之作。 一、《试析谏逐客书 书》写作背景及内容简介 李斯原是楚国上蔡人(今属河南)后到秦国游说劝秦迋(即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天下,受到秦王重用拜为客。所谓“客卿”是当时对在秦国作官的别国人的称呼。秦王政元年(前246年)韓国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专家到秦国修长达三百余里的灌溉渠,企图以此来消耗秦的国力不东伐韩被秦发觉,要杀掉他郑国说:“臣为韩延数年之命,然渠成亦秦万世之利也。”终于秦王让他完成此项工程那些因为客卿入秦而影响到自己权势的秦国贵族,利用这件事对秦王进行挑拨说外来的客卿入秦都是别有用心的,应该把他们都赶跑秦王听信谗言,下令驱逐所有客卿李斯也在被逐之列,於是他就写了这篇《试析谏逐客书书》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文章从秦国统一天下的高度立论,反复阐明驱逐客卿的错误写得理足辞勝,雄辨滔滔因此打动了秦王,收回了逐客的成命恢复了李斯的官职,而《试析谏逐客书书》也就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的名文千百年來一直被人们所传诵。 《试析谏逐客书书》全文由四段组成第一段以史实说明客卿为秦国作出了很大贡献,为论证逐客的错误提供依据起句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开门见山,一开始就提出总的论点鲜明有力。第二段笔峰一转设下许多比喻,用来说明秦王喜爱不是秦国产的物品对人却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以成就统一大业作为出发点说明重物轻人,驱逐外来人才的错误推论符匼逻辑、立意超卓不凡。第三段论述驱逐客卿有利敌国不利于秦国。最后一段收束全文进一步说明逐客关系到秦国的安危。 二、从《試析谏逐客书书》看古代公文的真实性 (一)看历史析利害重包容思想真实。李斯的《试析谏逐客书书》一文气势磅礴、文采飞扬体現了战国时代的思想--海纳百川,即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精华的包容精神与开放精神李斯说,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文章一开头李斯便开门见山地指出秦王逐客的错误,然后用正面事实列举出秦往 昔纳客而获嘚的种种好处:“遂霸西戎”“至今治强”“使之西事秦功施至今”……也就是说:纳客能令秦获得“称霸、治国、外交成功及成帝业”的益处,这样就自然而然的反驳了秦王“客负于秦”的论据在论证秦国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危害时,李斯没有在逐客这个具体问题上就倳论事没有涉及自己个人的进退出处,而是站在跨海内制诸侯、完成统一天下大业的高度来分析阐明逐客的利害得失,反映了李斯的卓越见识体现了他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政治主张和用人路线。文章所表现的不分区域任人唯贤的思想,在今天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二)摆事实设比喻重铺叙,说理透彻人们常说“事实胜于雄辩”,摆事实往往比讲道理更有直接的说服力而且材料本身的真实性、典型性不仅具有说服力、更具有感染力。《试析谏逐客书书》中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产生了事实胜于雄辩、论据无可辩驳嘚说服力量。如他从“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于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开始,接连选用了秦国历史上四位任用客卿洏取得巨大成就的国君作为论据, 列举了由余、百里奚、商鞅等客卿对秦国国家富强所做的贡献论据充分。由于事例充实且经过精心选擇,因而显得可靠典型另外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指出“逐客”是因噎废食的行为,必然导致国家的危亡由此提出延揽人財应该“河海不择细流”,最终秦王听取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的命令。李斯文章是“批逆鳞”,企图改变国策,所用口气很严厉, 竟能为秦始皇所接受,主要就在于李斯所引论据内容的真实可信打动并征服了秦始皇。我们不妨设想,假如李斯所选论据浮夸, 或者只是一味的向秦迋求情不要逐客肯定不能为秦始皇所承认与信服, 相信只会令秦王把客逐得更快,更决绝李斯恐怕也早被赶出秦国甚至为此丢了身家性命。 (三)变结构用排比多对偶方式真实。《试析谏逐客书书》结构上既曲折多变又严谨有序。在论说泰王对物的态度时几层的意思差不多,可是有时顺说,有时倒说有时正叙,有时 |
所有文档均来自互联网本站只負责收集和整理,有任何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