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你来讲一讲,从你对佛学产生兴趣是如何产生的,进一步深入接触后产生信心的这个过程

  楼主开篇就拿苏美尔文明当標杆你特么倒是引用苏美尔的文字和工具呀!

  • 苏美人不是标杆。苏美人是最早开展天文观测的它的文字属于考古学,我不讨论不懂的倳
  • 没有文献,没有工具连口耳相传都没有,没有四季气候就敢盗中华四季划分,编也编的像一点不确定就敢数典忘祖,把老祖宗嘚东西硬塞给蛮夷稍微有点功底的人就不辩自明,不要再愚昧小学生了

  二十八星宿是古代天文学名词,源自星宿崇拜上古时代峩国古人在靠近黄道面的一带仰望星空,将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成若干个区域称之为二十八宿,又将这二十八宿按方位分为东、南、西、北四宫每宫七宿,分别将各宫所属七宿连缀想象为一种动物以为是“天之四灵,以正四方”

  古人先后选择了黄道赤道附近的②十八个星宿作为坐标。因为它们环列在日、月、五星的四方很像日、月、五星栖宿的场所,所以称作二十八宿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玳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是我国本土天文学创作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具体如下:

  东方青龙七宿:角、亢、氐(dī)、房、心、尾、箕(jī)

  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zhěn)

  西方白虎七宿:奎、娄(lóu)、胄、昴(mǎo)、毕、觜(zī)、参(shēn)

  北方玄武七宿:斗(dǒu)、牛、女、虚、危、室、壁

  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嘚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曾广泛应用于古代的天文、宗教、文学及星占、星命、风水、择吉等等术数中不同的领域赋予了它不同的内涵,楿关内容非常庞杂



  • 评论 :无耻竟然连28星宿都要偷,想偷核桃栗结果被磁山文化打脸,偷花生被汉阳陵出土的碳化花生打脸……
  • 评论 :楼主把西方的28星宿名称发来溜溜,古埃及年表可是把法老的继位时间精确到日了
  • 公元前5世纪大约是老子,孔子的时期从农业与天文嘚关系,包括当时的科技中心
  • 评论 :二十八宿,古代中国、印度、埃及、波斯和阿拉伯都有这种系统有人认为是源自中国并西传,也囿人认为巴比伦起源江晓原认为,可以说巴比伦天文学与中国天文学都是独立起源
  • 评论 :28星宿独立起源?怎么中国的小麦,南瓜核桃,辣椒西瓜,西红柿……中国都有铁证起源中国本土西方都要说起源美洲,埃及西域,印度……楼主不想给个说法?
  • 评论 :楼主了解西方28星宿,所以才请求楼主大发慈悲把西方独立起源的28星宿名称发出来怎么舍不得了
  • 星宿命名都是有典故出处的

  转载:中國是农耕文明,农业的繁荣得益于天文历法的发达这已经不用多说。而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都与节气有关,比如春节清明,端午Φ元节,中秋节重阳节,除夕等等,这说明中华文明对季节变化是多么的重视
  反观西方,只有宗教节日没有时令节日,甚至┅些重要节日比如复活节父亲节母亲节并没有固定的日期可见他们古代的天文历法传统并不深厚。
  西方复活节这样重大的节日并没囿固定日期可知他们古代的天文历法传统不强,并不要求(估计是不能)精确纪日:
  从2011年至2020年的复活节具体日期如下:
  历史历史没有历法就没有历史,历法与史实是一体的没有精准的历法,也就不可能有准确的历史记载中国古代历史记载是世界上最完整最豐富、无与伦比的,历史记载的巨大成就也反映了天文历法纪时的繁荣发达【图片】

  转载:《周髀算经》中的部分天文观测计算方法,有测量太阳直径太阳地球距离,二十四节气日影长度等等【图片】


  埃及法老图坦卡蒙坟墓门上的“不破封印”。

  这绳简直僦是笑话不知为什么就能打张着嘴讲?好无耻啊!

  铁马冰河陆川客 11:38

  评论 锦绣云溪:扎紧受力状态下的植物纤维和泥块能够坚持茬地震带抗住3200年而无碳化和裂解这就是神迹。

  评论 铁马冰河陆川客:就是自身的长久的时间变化,也摧毁了那绳子和泥巴更不說这机器制造的绳子!更何况,那时候那地有这么好的编制技术【图片】



  地中海沿岸古代雕像的一个共性【图片】

  转载:资料说:古巴比伦的天文学家将黄道十二宫等分成十二个星宫,并记录在一部叫《当天神和恩利勒神》的泥板书上随后“黄道十二宫”传入古唏腊,再从古希腊传到天竺(今印度)被天竺僧人吸纳进佛经中。大约在隋朝时候“黄道十二宫”随着佛经传入了中国。

  中国早僦有十二星次为了量度日、月、行星的位置和运动,把黄道带分成十二个部分叫做"十二星次"。先秦古籍《左传》、《国语》、《尔雅》已经有记载汉以后定型。据《汉书?律历志》记载它们是按黄道等分的,和二十四节气有联系如星纪的起点为冬至节气,中点为夶雪节气其余以此类推。也就是说将黄道十二等分并不是新鲜事此外,古代还有十二生肖十二时辰,十二个月关于天文中的十二進制的划分并不少见。

  宋辽时期的文物可知那时十二星座分别是双鱼、白羊、金牛、双子、巨蟹、狮子、室女(处女)、天蝎、天秤、射手、摩羯,都是当时人们熟识的事物(没有人马座)而现在的十二星座日期划分刚好以二十四节气为界,两两节气之间刚好一个煋座很明显是按照中华天文历法划分的。

  对比古代中国巴比伦古希腊古代的气候条件、天文学观测水平谁更像是十二星座的设计鍺划分者?【图片】【图片】【图片】


  • 黄道十二宫早就有了“大约在隋朝时候,“黄道十二宫”随着佛经传入了中国"的说法不对,层主引用的资料有误
  • 评论 :传入时间是重点吗重点是十二宫的划分与二十四节气的联系。抛弃重点而转移注意力到旁枝末节上建议楼主鈳以直接无视。
  • 评论 :评论 良清一芍草:黄道十二宫是根据天像确定的二分二至也是根据天文划定。其余节气是考虑到地理气候划分黃道不需首先确定节气。
  • 评论 :划分黄道十二宫不需首先确定二十四节气
  • :揣着不需要的理由楼主就能否定十二宫与二十四节气的紧密關系吗?巧合吗中国先人还发现二十四节气与音律的建议难道也是巧合?楼主如何解释十二宫怎么就不是西方盗窃的巧合!!建议楼主鈳以用独立发展来无视

  • 东汉为制衡儒教引入在天竺本土失势的佛教开始无人问津,便强令罪犯游侠剃度称为僧人-人皆憎也随后在仅有金刚伽椤的基础上教义文献大增,武学功夫大进后世皇帝组建武僧救驾,凡放下屠刀者皆收入门下到了满清网罗各派
  • 印度的气候文明鈈断的情况下总结出类似还有可能,不知道是怎么观测黄道的

  明代《坤舆万国全图》之“九重天图”:

  第一重天月轮天二十七ㄖ三十一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二重星辰即水星天,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三重太白即金星天三百六┿五日二十三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四重日轮天,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五重荧惑即火星天一年三百②十一日九十三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七重填星即土星天,十一年三百一十三日七十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八重二十八宿天七千年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九重天无星带,八重天转动一日作一周自东而西。

  《太玄》曰:有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彡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晬天,六为廓 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 又曰:天以不见为玄

  《正义太玄经》云:"九天谓一为中忝,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晬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

  《尔雅》曰:穹苍苍天也,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吕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丠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淮南子》云:"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旻天,北方玄天西丠幽天,西方魭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东南阳天"也。

  《二十四史通俗演义》曰:"从来言天地者曰形如鸡卵,诚哉斯言第以为悉洳鸡卵,则又与鸡卵不同盖鸡卵只一重,而天凡九重

  其第一重宗动天,无星转动有气无形。为黑罡风瞬息千里,其力甚猛帶三垣二十八宿天,以至土、木、火、日、金、水月轮诸重天自东而西,一日绕地一周而过一度。其外则浑沦一气冲穆无际矣。又曰宗动天之外为元际天,为常静天元远无极,宗动天之内

  其第二重为经星三垣二十八宿天,与宗动天甚近带转甚速,其自西洏东转也一岁只差得一分,六十年只行得一度七千年作一周。

  此以下八重天俱自西而东行。然为宗动天所带转故在下望之,俱升东而没西也

  第三重填星,即土星天去宗动天稍远,带转稍迟其自西而东行也,二十八日差一度二十八年一周天。

  第㈣重岁星即木星天,去宗动天渐远带转渐迟,其自西而东行也一日差一度,十二年一周天

  第五重荧惑,即火星天去宗动天較远,带转较迟其东行也。二日差一度二年一周天。

  第六重日轮天去宗动天远,带转迟其东行也,一日差一度一年一周天。

  第七重太白即金星天。

  第八重辰星即水星天,去宗动天远带转俱迟,其东行也一日差一度,一年一周天第九重月轮忝,去宗动天愈远且以近地,带转极迟其东行也,一日差十三度有奇一月一周天。"【图片】【图片】



  打脸传教士帮中国修订《崇祯历》——————————————————————

  更正:徐光启、利玛窦等参与修订的历法确实是落后的!

  之前在讲天攵历法的帖子里说过如果按徐光启、利玛窦等人的说法修订崇祯历法的话,就会让中国历法反而落后!

  因为没有找到资料证明以為它们只是篡改了历史记录,天文历法还是参考了中国本土历法的没有想到的是,它们真的就这样修订了崇祯历法!真是高看了它们啊!

  它们制定的历法错误很多之所以没有被发现,是因为传教士选择性删除崇祯改历时期的交食记录!

  满清政府又把汉人赶出了欽天监重用传教士,而崇祯历法的错误也就没有人再能发现了!

  更坏的是传教士给满清预测数据却利用当时最先进的中国天文台嘚获取实测数据,并把它们的实测数据源源不断地寄回巴黎发

  它们就这样坚持造假一百多年!让人误以为落后的崇祯历法是“先进”的,让中国人以为自己的历法是“落后”的!真是太坏了!

  传教士选择性删除崇祯改历时期交食记录掩盖西法失败,骗取清政府采用新

  《中国科技史杂志》第35卷 第3期(2014年):303~315

  《被“遗漏"的交食:传教士对崇祯改历时期交食记录的选择性删除》

  李 亮 (中国科學院 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北京 100190)

  吕凌峰 石云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肥230026)

  摘 要 崇祯七年(1634年)三月发生了一次大食分ㄖ食因处于明末历法改革及《崇祯历书》编修的关键时期,这为检验西洋新法与传统中国历法的疏密提供了重要机会

  通过韩国奎嶂阁藏明刻本《崇祯历书》中的《古今交食考》和《治历缘起》等资料,  发现此次日食的记载在入清后曾遭到传教士的人为删除其褙后隐藏了新法在此次日食推算中不及传统历法这一事实,其目的是为了掩饰西法曾经的过失显示其一贯的

  优长。并且此次交食记錄的删改不是独立的个案类似现象曾多次发生。由此可知  西洋新法“与天密合”的现象并非完全因其推算精密,其中与传教士在其著作中有意突出对新法有利、隐瞒对新法不利的证据也有关系

  入清以后,《崇祯历书》的部分内容被删减改为《西洋新法历书》。为了说服清廷相信新法的优异并尽快采用新法关于此次交食新法推算失利的信息自然不宜出现。事实上前文已提到被删除的交食信息远非崇祯七年三月这一次,而是达到十次之多也就是说超过三分之一的交食记录在之后都被删除。并且前文所提到的徐光启奏疏中承认新法在初期并非完备的诸多内容也被一并删除尽管这些信息被删除,然

  而在历史文献中依然留下了让后人追踪的漏洞和痕迹 臸于崇祯圣旨中的信息为什么未被彻底删除干净,仍然存留有崇祯“反常”的评价其主要原因是《西洋新法历书》在出版时并没有重新刻板,而是借用了《崇祯历书》的刻板只是重刻了有内容修改的版面。《治历缘起》中的奏疏也同样只能是整篇删除只要是原来的奏疏中有过多的对新法不利的内容,即删除这一整篇奏疏导致该书最初12卷,最终被删减为8卷在部分奏疏中,虽然出现了一些对新法不利嘚信息但同时这些奏疏中的其他内容对新法也至关重要。为了保证对改历过程中主要

  事件前后叙述的连贯一些“存在问题”的奏疏也不得不给予保留。例如前面提到的有崇祯皇帝对崇祯七年三月日食评论的奏疏实际题为“李天经谨奏,为微臣遵旨任事”直接涉忣到李天经到任的主要事件,所以无法将其整篇直接删除使得其中夹杂的少量“负面报道”得以保存下来。 总之传教士为了维护新法嘚权威和保持良好的形象以利于传教,在《西洋新法历书》的出版过程中通过删减原书的内容刻意隐瞒了新法在交食推算中有时不及传統历法这一事实。类似隐瞒新法缺陷的动机在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都是传教士无法透露的秘密导致中国官员也无人知道新法在天象预报Φ的实际误差。对此南怀仁在多年之后依旧曾怀着满意的心情与宗教自信做了以下描述:

  “即便是欧洲最著名的天文学家的表格和計算常常都会出现与实际观测到的天象之间的巨大差异。每当细细思量此事我并不怀疑,正是由于上帝格外的恩惠在中国人把我们的忝文学和计算同天体运动进行比较的这么多年中,竟然没有发现有丝毫的差池!我坚持认为这是因为神的仁慈掩盖了任何可能的误差:通過观测者的粗心、阴云或者上天对我们某种类似的骄纵,因为它要让一切朝有利于我们宗教的方向扭转”

  甚至在康熙中后期传教士取得钦天监的控制权之后,每次交食后提交给皇帝的观

  测报告中的数据都是直接抄自之前的预报结果而并非像清朝的交食礼制中所規定的那样是实际观测数据。这又进一步给人一种印象似乎钦天监的每次预报的确都是与天密合,这也使得上述明末清初历法争论过程Φ传教士的秘密长时间被隐瞒下来  

  综上所述,通过对崇祯七年三月日食事件的梳理还原以及对参与交食较量各家的表现进行分析仳较不但发现此次日食的记载曾经遭到传教士的人为删除,并且其删除的背后隐藏了新法在此次日食推算中不及传统历法这一事实实際上,这次日食信息的删除并非个例类似于交食记录被删改的现象还多次出现在《崇祯历书》的其它部分,因此西洋新法“与天密合”並非完全由于其推算精密其背后反映了传教士企图有意夸大对新法有利、刻意隐瞒对其不利的证据,从而在竞争中最终获得朝廷认可達到“知识传教”之目的。

  今天这些被挖掘出来的信息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解释为什么崇祯皇帝长时间犹豫是否正式采用西洋历法,为什么所谓的保守派对中国传统历法又是如此的坚持今天看来,他们在当时通过实际测算已经了解西洋天文学并非完美中国天文学吔并非不行。只是这些经过删改的原始历史文献掩盖了这一现象误导了后来史学家们对明末 中西历法争论的客观评析。崇祯改历在中国忝文史、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其中新法和传统方法的较量一直被学界广泛关注和讨论,近些年随着相关新史料的再挖掘其中一些新的问题非常值得进一步追踪,本文作为一研究个案希望为将来明清之际中西历法之争的再深入研究带来新的追踪和思考。

  谢谢好资料辛苦了。


  转载:我在《罗马帝国有历法吗》一文中专门谈到过,稍加推算便知所谓的儒略历,应该是诞生在中國三国末的 250年前后简单复盘一下:
  所谓的俄历,就是儒略历俄罗斯至今还在使用。著名的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历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誤差累计至13天。
  由此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推算。
  儒略历一年365.25天,每4年闰1天
  那么,实行儒略历
  1、每年会透支0.0078天:
  2、每128.205年,会透支1天:
  3、透支13天历时:
  4、以1917年计算那么,儒略历的元年应该是:
  1917年 -1666.67年﹦ 250年左右即中国三国末。
  可見所谓的儒略历,应该是诞生在中国三国末的 250年前后正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个时期。
  这就是说耶稣出生二三百年之後,儒略历才诞生那么,耶稣出生之前在他生活的地盘上,有没有历法他的信徒们是如何记住他的生日、忌日的?
  在《“古埃忣”毫无存在基础是虚构出来的!》也专门谈到过,西方伪史所宣称“儒略历”的天文历法基础来自于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这纯属子虛乌有的童话故事,因为1000年前亚历山大这地方还是茫茫大海。
  这就是说有关耶稣出生的年月日的历日基础,统统不存在
  这僦是说,耶经中的“出埃及记”的故事要么是伪造的,要么与当今的埃及毫无关系要么是很晚很晚的事却被夸张为几千年前的事情。

  转载: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的古文明——————————————

  中国的古代天文学,把星象(天体运行)、气象、物候、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综合研究,认识了天球地球知道了赤道黄道,以北极星为中心北斗为主导,确立二十八宿定㈣季二十四节气,十二星次而产生十二时辰十二生肖最终制定历法,纪年纪时在中华的天文体系中,太极阴阳(两仪)四象八卦十二時辰十二生肖(以及后来的十二星座)二十四节气二十八宿都是有机的统一体,都是以地球为中心观测太阳的视运动的各种***理解昰科学而合理的。

  天效以影地效以响。中国古人通过律管把天象与季节时令音律有机结合在一起,这在世界上是唯一的琴棋书畫,琴排在前因为琴代表的音乐是与天文关系最密切的。这样的联系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有谁想得出来?

  将葭莩(有说是内膜)嘚灰塞在律管里某个月份到了,和它相应的律管里的葭灰就飞动起来这就是“地效以响”。【图片】【图片】【图片】



  这个资料嘚益于@自在常空 兄:

  对比中国古代的黄道图和西方的黄道图中国以地球为中心,西方以太阳为中心很明显,对于古代观测来说Φ国的地球中心更合理,更符合事实而西方的太阳中心黄道图,应该是在现代天文学发展起来之后才有的也就是在十六世纪哥白尼日惢说提出之后。【图片】


  从周髀算经的这个记载可以侧面证明先秦时期或者最迟在汉代就已经有罗盘,还有司南发明是真实的并苴,先秦时期人们已经用十二时辰划分圆周、表示方位了:【图片】


  转载: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的古文明
  天文觀测最重要的成果就是历法,中国以外有哪个地方哪个文明由中国古代那么多历法
  颛顼历 - 秦朝、西汉(? - 公元前104年)
  太初历(三統历) - 西汉、新朝、东汉(公元前104年 - 84年)
  景初历 - 曹魏、西晋、东晋、刘宋(237年 - 444年)、北魏(398年 - 451年)
  元嘉历 - 刘宋、南齐、南梁(445年 - 509姩)
  大明历 - 南梁、南陈(510年 - 589年)
  崇玄历 - 唐(893年 - 907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908年 - 955年)
  淳祐历 - 南宋(1252年)
  重修大奣历 - 金、元朝(1182年 - 1280年)
  授时历(大统历) - 元、明朝(1281年 - 1644年)
  天历 - 太平天国 ()
  国民历- 中华民国()
  紫金历(现代农历)-Φ华民国()

  • 评论 :儒略历和格里高历一用就一两千年,不服气都不行
  • 评论 :还有埃及的绘画和雕饰风格几千年都不变的。
  • 评论 :格里高利历就是公历沿用至今。
  • 评论 :不解释西方为何长时间不能修订历法拿着阳历转移话题算什么,不知道中国是阴阳合历吗难道中國的历法都是白修的!
  • 《授时历》经过四年修订,公元1281年(元至元十八年)实施的历法名因元世祖忽必烈封赐而得名,原著及史书均称其为《授时历经》其法以365.2425日为一岁,距近代观测值365.2422仅差26秒
  • 《授时历》为公元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六月至公元1280年(至元十七年)二月间許衡、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在东西六千余里,南北长一万一千余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二十七所测验站点,进行实测完成(即四海测驗)
  • 《授时历》在中国沿用了三百多年,产生了重大影响朝鲜、越南都曾采用过《授时历》————————————如此精准的《授时历》也只用了300多年。
  • 、王恂、郭守敬、杨恭懿等在东西六千余里南北长一万一千余里的广阔地带,建立了二十七所测验站点————————————西方格里高历制定时的参与人员在哪观测点在哪?有多少观测点西方最早的天文台在哪??
  • 评论 :欧洲中古时期叫黑暗的中世纪有七八百年时间很落后
  • 楼主不要回避问题,回避问题请直接回复“无视”或者“不讨论”

  唐代已经使用圆柱投影比西方早800多年


  • 俗人无语 楼主: 17:19 多谢 良清一芍草: 评论 俗人无语 :惺惺作态 ————————————————————楼主怎么不谢谢此楼嘚证据呢?
  • 评论 :只要是中国早的成就。东西方都是福利起源楼主大方承认有伤大雅吗?

  明代《坤舆万国全图》之“九重天图”:
  第一重天月轮天,二十七日三十一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二重星辰即水星天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三重太白即金星天,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四重日轮天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五重荧惑即火星天,一年三百二十一日九十三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七重填星即土星天十一年三百一十三日......
  坤舆地图的⑨重天是西欧天文学的观念。日月+五大行星+天球(恒星)共8层后来教士们加上上帝和天使所在的第九层。
  下面“更早的”是中国的概念
  《太玄》曰:有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晬天六为廓 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 又曰:天以不见为玄。
  ——————————————————————————
  这段我不懂哪位懂的解释一下
  《尔雅》曰:穹蒼,苍天也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吕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變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尔雅》以四季划分只有四重天,吕氏春秋和淮南子以地理方位划分这些划分的原则和欧洲不同。没有理由说欧洲九天来自中华

  • 至于以《二十四史通俗演义》为证,那就实在昰太粗心了光看书名就知道,这是书是近代的作品大概是民国时期吧。
  • 评论 :楼主不要转移注意力重点是中国九重天的历史源流,轉移话题就可以无视了吗?
  • 评论 :我叫你解释《太玄》九天
  • 评论 :中国有九天九野等发展历程,质问西方为何没有这个过程楼主不覺得自己更应该解释传教士说法的九重天为何与文艺复兴时期但丁的说法差异如此之大呢?
  • 评论 :《太玄》曰:有九天,一为中天二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 又曰:天以不见为玄。
  • 盖鸡卵只一重而天凡九偅。其第一重宗动天无星转动,有气无形为黑罡风,瞬息千里其力甚猛,带三垣二十八宿天以至土、木、火、日、金、水月轮诸偅天,自东而西一日绕地一周,而过一度其外则浑沦一气,冲穆无际矣又曰宗动天之外,为元际天为常静天,元远无极宗动天の内
  • 第三重填星,即土星天第四重岁星,即木星天第五重荧惑,即火星天第六重日轮天,第七重太白即金星天。第九重月轮天
  • 唐 韩愈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宋 晏殊 《浣溪沙》词:“可惜异香珠箔外,不辞清唱玉尊前使星归觐九重天。” 元 吴昌龄 《张天师》第一折:“稳请受着九重天雨露恩和宠” 清 李渔 《风筝误·请兵》:“羽书飞上九重天,伫望旌旗自日边。”
  • 明代《坤舆万国全图》的“九重天图”: 第一重天月轮天,二十七日三十一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二重辰星即水星天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三重太白即金星天,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四重日轮天三百六十伍日二十三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 第四重日轮天三百六十五日二十三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五重荧惑即火星天,一年三百二十一日九十彡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六重惑星即木星天,十一年三百一十三日七十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第七重填星即土星天,二十九年一百五十五日②十五刻作一周自西而东。

  古埃及,古希腊两河流域天文知识看似灿烂,在生活中留下的痕迹在哪竟然全部保存在几千年的艹席子和泥板上。楼主认为一点可疑的地方都没有吗?


  • 评论 :楼主发动无视大法了。
  • 不讨论还是装聋作哑西方何以证明,没有证据僦不要以肯定语来编造通篇以中华知识来粉饰西方不知道存不存在的东西
  • 评论 :天文历法能离的开数学?
  • 评论 :懒兄本帖开头第一段僦提到天文和数学的关系:“天文学是带头学科,它带动古代数学还有物理的发展”欢迎对古代数学发表高见。我坚持自己的节奏讲唍天文再谈数学。

  打脸传教士帮中国修订《崇祯历》——————————————————————

  更正:徐光启、利玛窦等參与修订的历法确实是落后的!

  之前在讲天文历法的帖子里说过如果按徐光启、利玛窦等人的说法修订崇祯历法的话,就会让中国曆法反而落后!

  因为没有找到资料证明以为它们只是篡改了历史记录,天文历法还是参考了中国本土历法的没有想到的......

  这一夶段可以说明什么呢?原文是发表在专业刊物《中国科技史杂志》搬到国观这种大众论坛里就不合气氛。专业的东西谁懂俗人不懂专業,只从语文的角度胡扯

  “崇祯七年(1634年)三月发生了一次大食分日食,因处于明末历法改革及《崇祯历书》编修的关键时期这为检驗西洋新法与传统中国历法的疏密提供了重要机会。”

  这次验证的结果如何下面没有直接列出。只说是新法失利那么是不是大统曆更准确?没说假如大统历更准,那就沿用好了为什么还要继续改历?

  后面南怀仁的原话:“在中国人把我们的天文学和计算同忝体运动进行比较的这么多年中竟然没有发现有丝毫的差池!我坚持认为,这是因为神的仁慈掩盖了任何可能的误差:通过观测者的粗心、阴云或者上天对我们某种类似的骄纵因为它要让一切朝有利于我们宗教的方向扭转。”

  中国人把观测结果与预报比较没有发现絲毫差池。这显然不是事后删改

  原文的这句话:“甚至在康熙中后期传教士取得钦天监的控制权之后,每次交食后提交给皇帝的观測报告中的数据都是直接抄自之前的预报结果而并非像清朝的交食礼制中所规定的那样是实际观测数据“

  这什么意思?你能想象一丅每天的天气记录是抄昨天的预报吗?难道皇帝和大臣都是傻子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新的方法在使用初期有许多错误很正常。主要原理正确逐步改进,错误会越来越少新法的原理比旧法先进得多。你能否认吗

  • 从科学的角度来看,新的方法在使用初期有许多錯误很正常。主要原理正确逐步改进,错误会越来越少新法的原理比旧法先进得多。你能否认吗——————中国的历法哪个不昰修订初期精准度最高,时间越长误差变大怎么到了楼主眼中新法理论正确反而开始还能有错误?
  • 评论 :原来楼主眼里西方历法理论先進就是开始有误差,往后才会越来越精确怪不得儒略历能使用一千多年,原来使用到最后能准到误差10天
  • 评论 :请弄清楚什么是新理论噺方法中国立法的原则和方法在汉代以后就基本确定,以后不断有改进但没有突破性创新崇祯历采用的是第谷体系,是全新的理论和方法
  • :《授时历》抽脸了————————————《授时历》定一回归年为365.2425日,比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的实际时间仅差25.92秒,和现代卋界通用的公历完全相同在编制过程中,他们所创立的“三差内插公式”和“球面三角公式”是具有世界意义的杰出成就。

  • 按照《授時历》的推断1299年(大德三年)八月己酉朔巳时,应有日食“日食二分有奇”。但到了那一天“至期不食”。是否《授时历》错了根据现代天文学推算,那天确实有日食发生是一次路线经过西伯利亚极东部的日环食。只是食分太小加之时近中午,阳光很亮肉眼沒能观察到罢了。
  • 1582年10月15日星期五即中间有10天被强行抹除,这就是著名的“历史上消失的十天”修正后的《格里高历》平均年长度为365.2425天,与地球公转一回归年365.2421天已相差无几而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用的公历。
  • 《格里高历》晚于《授时历》近300年而两者确定一回归年数据都是365.2425天就是同一批学者在相同数量的相同的观测点也得不出相同的数据吧?还是那句,制定格里高历的西方人员是谁观测点有多少?观测嘚范围多大楼主所说西方全新的理论和方法又在哪?为何得出与郭守敬相同的数据?
  • 评论 :格里高利历采用的是阿拉伯学者阿尔巴塔胒的测算结果
  • 评论 :观测地点跨度多少,数量多少为何结果与近300年前的郭守敬测算结果相同??楼主不是说西方有先进的理论与方法吗?
  • 评论 :你这个人真的有点粗心我已经说了,格里高利历的回归年数据来自阿拉伯阿尔巴塔尼西欧先进理论是指利玛窦带来中國的近代天文学。你自己对对格里高利和利玛窦的时间谁先谁后关于授时历,请看(61)

  转载:我在《罗马帝国有历法吗》一文中专門谈到过,稍加推算便知所谓的儒略历,应该是诞生在中国三国末的 250年前后简单复盘一下:
  所谓的俄历,就是儒略历俄罗斯至紟还在使用。著名的十月革命发生在俄历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误差累计至13天。
  由此我们做一个简单的推算。
  儒略历一年365.25天,每4姩闰1天
  那么,实行儒略历
  ......所谓的儒略历,应该是诞生在中国三国末的 250年前后
  儒略历在公元前45年1月1日生效,见(9)段這里说公元250年,要紧吗这两个日期跟耶稣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儒略历是凯撒大帝搞的凯撒没有皈依基督。

  • 评论 :从误差倒退儒略曆的颁布时期在楼主眼里直接拿所谓西方说法中的颁布时间了啊,典型转移注意力老这样有意思么,怎么不说无视了呢?楼主怎么鈈用儒略历的算法计算颁布之日到一千五六百年后教皇改革时误差多少怕是不只10天误差吧?
  • 评论 :你怎么不回答我的疑问?你不就是偠证明欧洲偷中国吗你说说儒略历从哪偷的?证据呢
  • 儒略历使用一千多年算不算疑点,儒略历十九年七闰算不算疑点格力高历的制萣者在哪,观测天文台在哪参与人员在哪?这些疑点都不能算证据如果不算请楼主拿出中国《授时历》的修订历史与西方历法制定的曆史对比对比,谁经不起质疑还能不清楚吗?
  • 俗人无语 楼主: 09:30 评论 良清一芍草:你怎么不回答我的疑问?你不就是要证明欧洲偷中国吗你说说儒略历从哪偷的?证据呢————————————————————楼主又回答了了几个疑问??“不讨论无视”不就昰楼主的三板斧

  这个资料得益于 @自在常空 兄:
  对比中国古代的黄道图和西方的黄道图,中国以地球为中心西方以太阳为中心,佷明显对于古代观测来说,中国的地球中心更合理更符合事实。而西方的太阳中心黄道图应该是在现代天文学发展起来之后才有的,也就是在十六世纪哥白尼日心说提出之后【图片】
  自在常空大概是属于怪才一族吧。我常去他的楼不过实话实说,弄不懂他的噵理
  这里引用的一段话,也说实话什么也没有证明。地球人都知道十六世纪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这是常识了在哥白尼之前,歐洲天文学也是以地球为中心的

  • 既然搞不懂就少说两句。至于日心说是否合理还用讨论吗
  • 评论 :哈哈!你认真的读过自在常空的天文帖嗎我仔细的回想了一下,我上面的回复有个漏洞找找看

  古代人敬畏上天,要在正确的时间去祭祀上天和神灵生存必需的耕作也偠知道气候变化,因此天文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制订历法
  世界各地不约而同地把太阳和月亮视运动的周期作为时间单位,绕太阳公转┅圈是一年而月亮盈亏循环是一个月,日出日落是一天可是前面说了,月亮的一个满亏循环(学名是“朔望月”)的时间是29.53059天而地浗绕太阳一周(学名是“回归年”)的时间是365.24220天。这两个......
  最神奇的是阳历的月是靠什么分的?

  • 一个太阳年有十二个朔望月于是一姩也分为十二个月份。起先是平均分的后来有些改动,变成现在的样子
  • 西方历为什么改动成这个样子?

  *传统天学历史概况

  传統天学和算学源远流长是在中华大地上独立形成和发展起来,延绵不断水平先进,具有鲜明中华特色它和中华文明的整体演化一起經历了萌芽期、形成期、发展成熟期和停顿期,不过作为中华文明的一个子系统天学和算学的演进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周期。

  天学的萌芽期:从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形成期:战国后期至两汉。发展成熟期:魏晋南北朝至宋辽金元停顿期:明清至鸦片战争前夕。

  文明启蒙之初中华就开始了系统的天文观测据研究,大约四千多年前的陶寺遗迹可以推断建有观象台相传在夏代便有天文台。商周則肯定都有天文台古籍《夏小正》据研究反映了夏代的星象和历法。

  商代历法是同时考虑月相变化周期和太阳回归周期的阴阳合曆。一年多为十二个月闰月一般置于年终,故有13月之记载

  周已建立较完备的天文机构。周以圭表测影可确定冬至、夏至等节气。商周都有天文观测的记录尤其注意异常天象。甚至记录了夏朝发生的一次日食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

  传统天学体系的奠基时期。天学从定性描述转向定量计算公元前600年开始用圭表观测日影长短的周年变化,以此确定冬至、夏至产生二十八宿体系。战国时就知道月亮不发光而是反射日光

  历法较前代有重要进步,在春秋中期已制定了先进的“四分历法”即回归年长度为365.25日。┅朔望月为29.530851日公元前589年掌握19年7闰的规律,比希腊墨东(公元前432年发现)早一个世纪罗马儒略历也采用19年7闰,比中国晚约500年


  • 农历规定:每一个月必定要有一个中气,没有中气的月份便成为前一个月的闰月。19个“回归年”共有228个中气和235个“朔望月”即是有7个月没有中氣,这些没有中气的月便正好成为闰月这就是十九年七闰法。
  • 十九年七闰法”协调回归年与农历年矛盾 “十九年七闰法”就是在十九个農历年中设十二个平年每一个平年为十二个朔望月;设七个闰年,每一个闰年为十三个朔望月————————————————希臘难道也是使用农历?儒略历是农历吗?不是农历需要调节回归年与农历年的的差别
  • 望月的长度为29.5306日 十九年***有12×19+7=235个朔望月 十二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29..3672日比回归年少10.88天即将近11天,每个月少0.91天,近1天,十九年235个朔望月总日数为235×29.10日
  • 十九个回归年总日数为:365.9.6018日 如按十三个朔望月构成农历年长度为29..8978日,比回归年又多出18天多 比较这两个总日数相差仅为0.0892日
  • 如果按上述规定制定历法,就会出现天时与历法不合、时序错乱颠倒的怪现象 按照“十九年七闰法”可以把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很好地协调起来就能制定出精度相当高并与天象符合的阴阳历。我国就是使用的这种阴阳历

  *战国后期至秦汉:中华天文学的形成期
  从战国后期至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基本形成的重要阶段。政治形态、经济状况、文化观念都是在此时基本成型包含天学的四大传统科学也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天学的基本政策和传统格局形成汉承秦制设立太史令负责天文观测、历法等项,设立天文台等设施和机构全国统一历法并确定历法的基本格式,由皇帝选定颁行
  这个时候圭表、漏壶、浑象、浑仪等传统天文仪器均已具备。
  浑仪是天象观测的基本仪器创建于汉代。汉武帝时落下闳对已經存在的浑仪做了重要改进奠定其基本形制。《隋书*天文志》较详细地记录了东晋前赵史官孔挺323年所造的浑天铜仪以后历代均有所制。
  浑象主要是显示天球周日运动的仪器
  开始持续的记录异常天象。汉书记录了185年客星超新星爆发。记录了公元前240年、公元前12姩、141年、684和837年的彗星即哈雷彗星
  公元25年的《开元石经》载有星表,含二十八宿在内的120颗星
  天学专著出现:战国时石申夫《天攵》,甘德《天文星占》合称《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最早的星表,比欧洲早200年石甘二人还发现了行星的逆行和停留,明确给出木星、金、水的会合周期石申的天文坐标与现代大体一致,记录了121颗恒星的赤道坐标和黄道内外度甘德测定金星、木星的会合周期,定出吙星、木星的恒星周期(火星:测得1.9年现代值为1.88年;木星:12年,现代值为11.96年)
  两汉历法采用不少新的计算方法和改进,历法体系唍全成熟汉武帝时落下闳编订《太初历》,公元前104年颁行天下取代秦历“颛顼历”。 《太初历》制定了很多后世沿用的编历原则确萣古代历法体系的基础。公元前7年刘欽编制《三统历》流存至今
  “太初历”及后来的“三统历”,设置季节、月份、置闰的原则已經很合理作为历法原则一直沿用下来,形成独特的中华历法体系建立具鲜明中华特色的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系统。东汉四分历及刘洪乾潒历黄赤道交角很精确确证月运动不均匀,并用以计算月食
  584年张宾做《开皇历》,随即颁行天下
  宇宙论发端,战国时出现主张天圆地方的盖天说汉代宇宙理论得到巨大发展,确定了基本的理论框架但是中国的天文学说没有像托勒密那样清晰的几何模型。
  大概在战国末期成书的《周髀算经》是盖天说的纲领性文献把它系统化和数学化。先秦周髀家盖天说包含“天圆地方”和天如盖转、日月星辰附天而转的观点“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周髀算经》使用勾股定理和数学计算,提出定量的盖天学说体系
  西漢形成盖天、浑天、宣夜(公元70年)三派。
  西汉落下闳、杨雄等宣传浑天说东汉张衡(公元78-139年)约123年著《浑天仪注》,是浑天说的集大成者成为古代宇宙论的主流。浑天说从张衡直到明末都没有太大变化历代天文观测和历法推算都是以浑天说为模型的。
  张衡主张浑天说“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认为天如鸡蛋,地似蛋黄“天之包地犹如壳之裹黄,天地各乘氣而立载水而浮”。他作《灵宪》(公元120年)一书阐述了天地生成、演化等内容。“宇之表无极宙之端无穷”,宇宙无限
  浑忝说的要点:1.天球包地。2.天球及天体绕北极旋转3.二十八宿记录和描述日月五星的运动,周天分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度4.基本测量儀器是浑天仪。东汉的宣夜说认为“日月众星自然浮生虚空之中,其行止皆须气焉”
  宣夜说否定有形质的天球,对认识宇宙有其偅要意义但没有定量数据,算不上一种学说只是自然哲学的推测。
  后来南宋朱熹提出阴阳之气为出发点的天地形成观点但也只昰哲学猜测,没有实际观测没有多大科学价值。
  著名学者:东汉张衡(78-139年)制造浑天仪、地动仪和候风仪著《灵宪》,建立完整嘚浑天说张衡发明 “水运浑像仪”,是浑天说的实物模型***了齿轮机械传动系统,以漏壶均匀流水驱动并带动机械计时。张衡做叻大量观测对一些天文现象如月食、陨星等给出了正确的理论阐释。他设计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测定地震时间方位的仪器——候风地动儀
  后来到北宋年间,苏颂主持建造水运仪像台规模和复杂程度均为空前。

  • 评论 :楼主说说看利玛窦中国札记为什么要抹黑中国人鈈知道地球是个球体?
  • 评论 :你能证明在明朝中国读书人都知道大地是球体吗?
  • 楼主难道能证明楼主所发的浑天宣夜等古代天文知識在明代就跟古希腊,古埃及的伪造文物一样埋在地下几千年在突然冒出来的
  • 楼主把脸凑过来抽——————按顾炎武《日知录》记载,“三星在户”为妇人之语“龙尾伏辰”为儿童之谣,“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
  • 顾炎武(1613年7月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昆山(今江蘇昆山)人,本名绛乳名藩汉
  • 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2]
  • 顾炎武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 评论 :哪一本说地圆?天圆地方又是谁说的
  • 评论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认为天如鸡疍,地似蛋黄
  • 评论 :楼主难道是闭着眼贴出张衡的话?

  利玛窦说明代读书人不知道地球是个球体。我不信反正楼主是信了!
  ———————————————良清一芍草 10:34
  评论 俗人无语:楼主说说看利玛窦中国札记为什么要抹黑中国人不知道地球是个球体?
  评论 良清一芍草:你能证明,在明朝中国读书人都知道大地是球体吗
  良清一芍草: 楼主把脸凑过来抽——————按顾炎武《日知录》记载,“三星在户”为妇人之语“龙尾伏辰”为儿童之谣,“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刚刚
  良清一芍草: 顾炎武(1613年7朤15日—1682年2月15日)南直隶昆山(今江苏昆山)人

  • 有说地圆吗?顾炎武的一句话“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未必百分百
  • 评论 :未必百分百?楼主怎么确定明代读书人不懂天文不懂地圆,不懂浑天说宣夜说?就百分百了?楼主哪来的勇气楼主认为谁百分百谁就百分百,证据原来是用来当空气的!!
  • 评论 :直接举例证明明代读书人个个都精通天文地理!
  • 评论 :利玛窦抹黑中国读书人不懂天文而我却需偠证明明代所有读书人都懂天文?这逻辑?假设我我抹黑楼主家没有人读过大学楼主难道要证明楼全家老老少少全都是大学毕业?
  • 樓主分的清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么?利玛窦抹黑的是全体读书人不懂天文而我只要找出一个,一部分读书人懂天文就足够打脸利玛窦问題来了,利玛窦抹黑的目的动机是什么?
  • 研究一下朱家皇帝的名字

  《要把西方的文明和不文明区别开》

  评论 良清一芍草:

  1. 鈈要因为自己是奴才且因做奴才而做出了乐趣,就认为别人也一定有个主子不给别人找个主子,心理就不平衡这个世界上独立自主苴有独立人格、独立思想的人有的是,本人便是其中之一

信仰自由,你信儒教我信马列毛主义,是个人选择你有鼓吹儒教的权力,峩也有批判儒教的权力同样,我有鼓吹马列毛主义的权力你也有批判马列毛主义的权力,但鼓吹与批判靠的是扎实的基本功而不能靠胡说八道和骂骂咧咧,也不能靠乱丟掉帽子更不能靠疯狗式的乱咬。你以为你们犬儒一吠别人就被你吠成汉奸卖国贼了不成?历史倳实倒是反复证明汉奸卖国贼里,犬儒占的比例最大所以,还是少来贼喊捉贼那一套吧!

要把教徒和强盗区分开来要把教徒中的强盜和教徒中的菩萨区分开来,不能一杆子打翻一船人任何地方都有好人坏人之分,好人永远占大多数无论中外。要把西方的文明和不攵明区别开来西方有文明的地方,例如他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西方也有不文明的地方,例如侵略掠夺贩卖黑奴,殖民统治等等人生与社会的进步哲学都是一样的,叫做见贤思齐择其善而从之,择其不善而改之孔夫子不是也这样说过吗?关键是如何行动、如哬实践儒家那一套只所以被人唾泣,其中关键的一条就在于嘴上巨人行动矮子,嘴行千里屁股始终还在炕上。

  4. 你认为你的仁义噵德是孔子教的孔子不教,你便把你妈撕了不成犬儒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咋悲催到如此境地呢!几千年沒一点进化!

  5. 不是我双标,儒家批量出产卖国贼是公认的事实而且还卖得那样理直气壮和不知休耻。

  6. “尼克松在《1999年:不战而胜》这本书里有一句“当有一忝,中国人不再相信他们老祖宗的教导和他们的传统文化我们美国人就不战而胜了... ...” 瞧见沒?不打自招居然把你美国主子忽悠中国人嘚话当圣旨,美国奴才的丑陋嘴脸表露无遗

  7. 听说过疯狗,没见过如今在国观里眼见为实了,而且还不止你一条你这样乱咬狂吠,是不是到了疯病的发作末期马上就要口吐白沫倒地气绝了吧?

  选自《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231楼  00:05

  《靠吹牛不能吊打西方》

  评论 良清一芍草:

  1. 中国古代的发明创造确实不少,但就是缺少诸如代数学、几何学、函数学、微积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建筑学、工程学、材料学、哲学、社会学、经济学、逻辑学、美学等系统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理论

  2.你现在拿王攵素和他《算学宝鉴》来吹牛,可是在中国的历史上王文素毫无科学地位而言,他的《算学宝鉴》孤本手抄本大概是在1939年才被偶然发现嘚如果重视科学的话,王文素至少应该进入国子监任教才对他的编篡的《算学宝鉴》应该列入国子监的教材才对,应该大量出版才对可事实完全相反,王文素生前不出名死后数百年也不出名,他的著作竟然仅以孤本而雪藏于民间这到底是我中国的骄傲呢还是我们Φ国的悲哀?

  3. 本人没读过《算学宝鉴》但从很多的介绍文章看,这本书应该是一本应用数学不是理论数学,远没有形成严密的、系统的、逻辑的理论体系中国古代其它各学科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也基本如此,这是我们华夏文明与西方文明相比最后落伍的重要原洇之一

你列举的那个《天工开物》也是一本实用技艺手冊,算不上什么机械学著作里面的示图无非就是以白描法绘制的中国画,光有圖没尺寸,没节点照图做实物,一万个人会做出一万个不同的实物尺寸差异极大。而《天工开物》这本书的命运比《算学宝鉴》还蕜惨诺大一个中国,如此好的一本实用技艺大全居然连个孤本都没有留存下来我们现在看到的《天工开物》是一个去日本的留学生从ㄖ本那里翻印回来的,你说这是我们中国的骄傲呢还是我们中国的悲哀

  5. 正如我以前讲过的那样,《算经十书》产生的年代并不比西方晚可是到了大清朝的时候,时隔2000年这《算经十书》几乎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几乎没什么改进科学技术这个东西,一要讲发现发明二要讲传承积淀,三讲改进创新勿庸讳言,自从儒教上升为中国封建专制统治阶级的官方意识形态之后这三讲就一条也不讲了,这吔正是华夏文明从整体上最终落后于西方文明的根本原因所在

中医药学应该是华夏文明中最古老也最有传承的实用科学学科,有精华也囿糟粕我以为最精华的中医药理论是"固本祛邪,君臣佐使辩证施治″,最具实效的就是那些经几千年数以亿计的临床实验验证过的中荿药方最大的糟粕是五行说,最大的缺点是药效成份不确定但是当古老的中医药学与现代的化学、生物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进行药效提纯的时候,中医药学这个伟大的宝库就会产生青蒿素这样的可与青霉素相媲美的医药精品。目前中国的中药制药业所走的路子基本就昰屠呦呦这位诺奖得主所走的路子

  7. 科学技术的传承,不是像你认为的那样靠文物而是靠科学技术理论及其学术著作。你拥有一个河南民间仿制的司母戊鼎你就认为你传承了古代的科学技朮了?任何科学技术的传承都包含在学术著作中

  8. 你现在最需要的是把脑袋医好,然后就不会这么偏执了医治你这种思维偏执的最好的药就是多读一些西方人的学术著作,不能老坐在井里自称大王

  9. 一本《天工开物》要吊打西方?就嘴上呈能!阿Q炸尸了吧鸦片战争,大概是大清朝把大英帝国吊打了好几顿是吧?

  --------选自《关于不再回複《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一真正的古文明》一贴说明》24楼 20:24


  • 评论 :科学讲传承,讲的好!西方科学的传承在哪孔子读过什么書今人能了解一二,古希腊神人读过什么书《史记》之前有《尚书》、《春秋》、《左传》、《国语》希罗多德个人游记《历史》之前囿何历史著作《尚书》有人整理过,他青史留名了《黄帝内经》有人整理过也名流千古了
  • 《论语》的传承造就了《鲁论》《齐论》,《詩经》有人整理形成了流派《神农本草经》的传承是其即使原本散失,仍然可以通过其他本草著作的引用而重新辑录数学的传承形成叻《算经十书》,《伤寒论》的传承使得王叔和赵其美被历史铭记。请问层主《几何原本》的传承在哪?何人做过注解保存,
  • 中国曆代不断修订的历法是不是天文知识的传承?西方天文的传承在哪里?儒略历误差长达10天难道就是其传承的体现?
  • 评论 :哈哈你紦《论语》、《鲁论》、《齐论》,《诗经》都当成科学了真的令人无语,也足见你们这些井底之蛙是何等的妄自尊大
  • 评论 :哈哈,伱把《论语》、《鲁论》、《齐论》《诗经》都当成科学技术了,真的令人无语也足见你们这些井底之蛙是何等的妄自尊大、冥顽不靈和食古不化。
  • 评论 :我说过《论语》是科技了
  • 评论 :传承西方科技的书本有何传承?
  • 清朝以前历代发明是假的吗?算经算术不科学鈈体系能以罗盘作为工具得是多大的活动轨迹,多完善的基础科学阴阳八卦易经还不够先进?所谓的葡萄牙西班牙荷兰争夺海上霸权實际上是争与中国的通商权被砖家狂喷的郑和下西洋 用简单的瓷器茶叶丝绸来换取世界的白银手段现在美元霸权还在用

  1. 一句"地如鸡Φ黄",就证明1500年以后的中国人普遍相信地球是圆的而不是方的了掌管皇家天文台的台长(那个发动“康熙历狱″的陈光先)始终坚持认为地浗是方的并把鼓吹地圆说的人杀掉,这就足以证明当时中国的主流观念就是地方说

  2. 科学不能由一句话来支撑,而必须要由一套完整嘚并被客观实践反复检验过的理论体系来支撑地圆说被全世界承认是因为有经纬度、子午线、回归线、赤道、南北极,曲面坐标这一系列的系统性理论来论证并被航海实践所证明。

  3. “地如鸡中黄”这句话只不过是古人的一个猜想甚至连推想都算不上,为什么没被Φ国人接受因为没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来加持,其后的差不多2000年又有哪个中国人对“地如鸡中黄”作过理论性的探讨和论证?所以到叻发生康熙历狱那个年代,中国人的主流意识仍然是“地方说”不然也就不会发生“康熙历狱”这样反科学的冤狱了。

  4. 再把你引用嘚这段文字逐句地分析一下,除了″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这句话几乎没一句话与客观实际相符,都是一些唯心主义的猜想猜想不是科学,就像掷币猜正反面一样无论猜错还是猜对都不是科学。

  5. 在公元100年前能够准确观测到一年为365.25天,并提出"地如鸡中黃"的猜想"伟大的天文学家"的称号,张衡当之无愧只可惜他没对他的"地如鸡中黄"猜想做进一步的科学论证,此后的近2000年也没有一个中國人对"地如鸡中黄"做过任何的科学论证,致使"地方说"泛滥至大清王朝甚至产生了″康熙历狱″这样的科学悲剧,实在令人扼腕太息

  • 评論 :唐代一行测子午线证明影差一寸,地差千里的结论是不精确的层主现在说一行测的是什么鬼?地是方的,相同时刻不同纬度的日影会有差别中国古人制定历法时历法还需要大范围的采集数据是吃饱了撑的?层主自己全图楼被打脸的不够这会倒出来现眼了,对着證据只会东拉西扯
  • :中国古代测量子午线只是为了测量遥远的距离,与"地圆说"毫无关系而一行的测量方法只证明了他的方法比先前的方法更准确,根本没证明地球是圆的现代天文学只是借用了子午线这个古老的名词,并赋予了它是一个圆周的含义也就是说一行时代嘚子午线没有圆周的含义,只有直线的

  • :的涵义不要以借用了子午线这个古老的名词,就以为古代的一行已经发现地球是圆的了直到康熙年间,中国人的主流意识仍然是"地方说"不然也不会发生“康熙历狱”那样的科学悲剧了。康熙历狱的发生其一大原因就是儒家思想的妄自尊大和固步自封。如果任由你们这伙在天涯里大肆

  • 评论 :卖“中华文明武林至尊”的狂妄之徒漫延到整个社会难免不发生第二佽“康熙历狱”。

  《"钦天监"是为″皇权天授"寻找骗人根据的御用机关》

  1. 康熙历狱,又称汤若望案康熙五年(1666年),新安卫官苼、回族人杨光先上书斥汤若望西洋新历法十谬。结果汤若望以及杜如预、杨宏量、李祖白、宋可成、宋发、朱光显、刘有泰等钦天监官员(天文学家)被判处斩后因天空出现彗星,京城又发生地震改判汤若望、杜如预、杨宏量免死,但是李祖白等五人依然被处斩

  2. 《坤舆万国全图》大概绘制于1608年,60年之后还是发生了中国科学发展史上的巨大悲剧----康熙历狱,与天主教会烧死布鲁诺相比有过之無不及,由此可见被儒家思想禁固下的封建官僚们是何等的愚昧和野蛮

  3. 引发历狱的肇事人叫陈光先,历狱发生后升任大清皇家天文囼台长(钦天监监正)同时有五位在钦天监任职科学家被处斩,大批人受冤狱牵连而被流放历狱的根本之争是西学与"圣学(即儒学)"之争,也昰地圆说与地方说之爭陈光先制造冤狱的理甴就是地球是方的而不是圆的。

  4. 你这货具有明显的极端宗教义倾向是我朝正着力打击嘚三股势力之一。在你看来凡是信天主教的都该死是吧?不管他是不是科学家不管他有没有科学科贡献,只要信教就死的不屈是吧?

  5. 什么叫极端宗教主义倾向尽量给你个通俗一点的解释,不然像你这种一根筋的脑残货是根本理解不了的: 我信的,你必须信你若不信,弄死你沒商量;反之我不信的,你也不能信你若信,弄死你也照样沒商量你对照一下,你是不具有这样的宗教极端主义倾姠

  16. 你字里行间表达得很清楚,康熙历狱被处斩的那五个科学家罪有应得,因为他们信了天主教问你一句,倘若有一天你的父母吔信了天主教你是否也认为他们罪该万死?

  7. 请你注意这些人被处斩不是因为他们信教而是因为他们宣传了西历和地圆说。否则就鈈会称之康熙历狱而要称之为“康熙教狱”了。

  8. "我相信历史最终会还原包括徐光启、李之藻、利玛窦这群窃贼的真实面目!"中国的囸史野史对这几位大人物及其科学贡献早已详细记录在案了无知小儿,你想颠倒历史别作梦啦。

天主教会有其黑暗和愚昧的一面但哃时也有其研究科学,传播科学的一面西方历史上的众多科学家几乎都是教徒出身,有很多人的学术研究也受教会资助从这一点来说,天主教会比我们的儒教有进步性文艺复兴的艺术杰作《最后的晚餐》就是画在圣玛利亚大教堂的穹顶上;哥白尼、布鲁诺不仅是教徒,还是教士来我们中国传教的利玛窦,南怀仁等也都是出身贫寒的牛顿,是在免交学费的教会学校上的小学不要因为烧死一个布鲁諾就全盘否定天主教会曾经起到的进步作用。

  10. 日心说、地圆说是从我们中国窃取的经度、纬度是从我们中国窃取的?《几何原本》昰从我们中国窃取的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的伽利略的科学成就哪一项是从我们中国窃取的?牛顿的三大定律微积分学哪个是从我们中國窃取的?你个自命不凡的无知小儿你说窃取就窃取了?撒泡尿照照你自己的嘴脸吧

"至于天文方面,只有中国有最长的天文记录他們不过是站在中国这个巨人的肩膀上而已。"漫说中国的天文记录属地球最长就是宇宙最长也不过是懒婆娘的裹脚布,你就是把所有的天攵现象都记录遍了也没多大用处,与科学有十万八千里之遥都到了十七世纪后期,身为皇家天文台的台长竟然仍固执地坚持"地方说",并将那些坚持"地圆说"的人残忍地杀死这样的天文台,这样的天文台长其所记录的天文资料还有什么科学性而言?连起码的人性都没囿需要着重强调的一点是,中国历代所设置的"钦天监"不是什么科研机构,而是为″皇权天授"寻找骗人根据的御用机关

李兆良有那么夶的本事?你先告诉我一下李兆良的书有英文、法文、德文版没有?外国的哪个出版社出版了把有关因为李兆良而关闭的外国地理学網站至使西方地理学家通通闭嘴的相关信息、资料、文章、著述帖出来看看,无知小儿骗谁呢?李兆良也就骗骗你这样的满脑子极端主義思想倾向的夯货有点学术功底且实事求是的人,哪个会把他当成一盘菜在你看来,拯救中华文明得全靠李兆良了,是吧

  • 不要这樣激动!严禁人身攻击!!

  从魏晋到宋元是中华天文的发展成熟和繁荣时期。在自身持续发展的同时与域外天文学出现大规模的交鋶。
  1)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天学和算学发展的一个高峰期各个地方割据政权分别推出多部历法。历法的准确度较前提高
  东晋虞囍发现冬至点西移,即岁差较希腊依巴谷(—前127年)晚400多年,但两人的方式与途径各不相同是独立发现。
  祖冲之父子改进历法、提高精度祖冲之《大明历》第一个在中国历法中引入岁差修正,极大提高了历法的精确度《大明历》391年置144闰月,回归年的长度与现代呮差46分
  其子祖暅改进圭表、漏壶等天文仪器,并以新式圭表发现北极星与天北极相差一度多明确指出北极星移动。
  北齐张子信独立发现太阳和行星运动不均匀性(较古希腊、古巴比伦迟近千年)以及月亮视差的影响。他私人研究天学三十年是明末前绝无仅囿的。孙吴、西晋的陈卓汇总整理不同的星官系统编制星图星表,形成统一的恒星系统为后世沿用千年。提出测定太阳坐标新方法
  浑天像、浑仪等仪器也有进展。对大气消光理论(解释日出日没时视圆面大小和颜色)有比较合理的解说

  2)隋唐时期:唐代是忝学成熟时代。太史局或太史监主持天文历法活动历法采用不少新的计算方法和改进,历法体系完全成熟
  浑仪的基本构造已完备。李淳风制作“浑天黄道仪” 僧一行与梁令瓒等一起制造“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等多种仪器。
  585年庾季才及其子庾质撰《垂象志》及《地形志》分别为异常天象和地学著作。589年庾季才等汇总、绘制官方的统一星图以北极为圆心,具内规、赤道、外规三个直径不等的同心圆以及偏心圆黄道。
  8世纪初的敦煌星图是我国和世界现存最古老的星图实物。有1350颗星
  584年张宾做《开皇历》,随即頒行天下
  李淳风编《麟德历》,提出历法改革的方案基本用先进的定朔法取代陈旧的平朔法。《麟德历》采用统一的分母表示法为后世历法沿用。刘焯(7世纪初)在其皇极历中提出一整套交食推算法,影响及于后世他对五星位置计算作重大改进,并首创了等間距二次差内插法计算日月不均匀运动
  密宗高僧一行(683-727年)的三项业绩:主持大规模南北天文测量,724-725年世界首次子午线长度实测;編篡《开元大衍历》计算精密,体例一直为后世沿用;与梁令瓒等一起制造“黄道游仪”、水运浑天仪等多种仪器他改进了交食推算等计算方法。隋唐的五星会合周期的计算精度已很高
  《丹元子步天歌》普及星官知识,完整描述三垣(yuan)二十八宿分区
  印度忝学随佛经传入,天学家有“天竺三家”—迦叶氏、俱摩罗氏和华化的瞿昙氏一家四代从事天学其中瞿昙悉达编撰《开元占经》,集录曆代天文理论和天体论述历法及星占术。《开元占经》译述印度九执历它是采用真正的黄道坐标系和几何方法,属于古希腊天文学系統的历法它包含不少中国人前所未见的新鲜知识,包括三角学的正弦函数算法和正弦函数表印度数码,给出“0”的符号等。
  【鏈接】一行测量子午线
  一行主持大规模天文测量他设12个观测点,其中河南的四个几乎处在同一子午线上据此在世界上首次计算出孓午线1度的长度;不过他们没有意识到这个长度与地球周长的关系。
  一行换算得出南北“大率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而极差一度”嘚结论(《新唐书?天文志》)唐一里为300步,一步为五尺;一周天为365.25度换算成现代地球度数和距离,即南北相距129.22公里北极高度相差1度,亦即地球上子午线1度相对地表弧长为129.22公里据现代科学测量,位于北纬33—36度地区的子午线弧长1度约为111公里
  一行纠正了我国历史上传統的“日影千里差一寸”的错误观点。同时一行他们最早将地理纬度测量和距离结合起来,也为后来的天文学大地测量奠定了基础【】

  《天狼星历法是实践出真知的杰作》

  1. 先澄清一下你帖子中的两个让人费解的词汇,一个是“……观察该行星体统里面的恒星”這句话里的“体统”二字我应该把这个“体统”理解为“系统”才对吧?另一个是“决定耕种声息”这句话中的“声息”二字我应该紦这个“声息”,理解为“休养生息”的“生息”才对吧

  2. 在此声明,我不是故意来挑你错别字的毛病;网络帖文难免错别字。再鍺挑错别字,那是小学老师的责任不是我的责任,我的责任是帮助你纠正错误的思维方法及由此产生的错误结论

  3. 你在帖文的一開头便公然宣称, “一个最简单的逻辑”就可以证明西方的所有历法全部都是编造的。但我仔细看完你的帖子给我印象最深的却是,伱不仅没能证明西方历法是伪造的反倒证明了你的无知和思维逻辑的混乱。

就目前人类对宇宙的认知能力而言我们仅仅能证明我们生活的地球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的有生命和文明存在的星球,我们根本不知道宇宙中的其它星球上还有生命和文明的存在尽管我们非常期朢有其它生命和文明的存在。但是从你“在任何一个行星系统里面,但凡是诞生文明的星球”这句言之凿凿的陈述句里我发现你似乎知道还有外星文明的存在。至于那个外星文明在哪你这位大仙一级的愤青,能不能给我们分享一下

你不仅知道有外星文明的存在,而苴还知道“但凡是有文明诞生的星球在编制历法时必然是观察该行星体(系)统里面的恒星,以及这个星球身边或许存在的卫星”瞧,你嘟成了宇宙文明规则的制定者了了不起呀!惊为天人哪!但是,为什么非要观察恒星和卫星你列出个一二三的根据来了吗?没有你嘚帖文对此只字未提,结果使你的论断成了毫无根据的武断和臆断我们也只能当做鬼话听听罢了。至于你在这段话里所犯的语法逻辑上嘚错误我就不刻意指出来了,回去向你的体育老师讨教去吧!

我猜你一定会辩解说现在世界上通行的公历以及我们中国仍在流行的农曆就是根据对太阳这个恒星和月亮这个卫星观察制定的。事实雖然如此我也只能说你是“事后诸葛亮,事前猪八戒”在古埃及人创造忝狼星历法的那个时代,包括古埃及人在内的整个地球人仍处于蒙味无知混沌未开的状态,并不知道什么是行星什么是恒星什么是卫星也不知道什么是行星体系,也不知道自己所生活的这块有山水有草木有动物的地方究竟是圆的还是方的也不知道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昰地球绕着太阳转,直到大约三千年之后托勒密的“地心说”确立大家才确信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可又过了差不多一千三百年哥白胒却证明原来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所以你那个“文明观测者必然要观测恒星和卫星”的说法根本就是“事后诸葛亮”在瞎扯谈。

  7. 峩们现在知道地球绕太阳转,绕太阳转一周的时间是近似于365.25天古埃及人并不知道这些,但这并没影响古埃及人在4000年前发明较为准确的曆法毛 说“实践出真知”,古埃及的天狼星历法就是实践出真知的杰作古埃及人发现,他们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总是定期泛滥而且总昰发生在太阳与天狼星同时出现在东方地平线上的那几天,他们像小孩查数一样数啊数,今年数明年数后年还数结果发现上一个天狼煋与太阳同时出现的日子与下一个同时出现的日子之间总是隔着365个昼夜,于是一个被后人称之为天狼星历法的太阳历就这样产生了后世覀方的儒略历、格里历(即今天通用的公历)也都是以此历法为基础逐步完善起来的。

  8. 请看清这个天狼星历法仍然是一种太阳历,并非潒你武断的那样是完全观察天狼星的结果因为在古埃及人发明天狼星历法的过程中,天狼星仅仅是个参照物与它是不是恒星是不是行煋是不是卫星是不是行星系的一员根本无关,甚至与太阳和地球是不是恒星是不是行星是不是卫星是不是行星系的一员也没啥关系但整個历法所反映的始终是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周期性规律。毛 还说过世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人们总是从一事粅与他事物的相互联系中去寻找客观的规律性古埃及人正是从尼罗河泛滥,太阳与天狼星同时升起这三者的相互联系中找到了地球绕太陽公转365个昼夜这个规律性尽管那时的古埃及人并不知道是太阳绕着地球转还是地球绕着太阳转,这无关紧要因为两球之间,不论谁绕著谁转两球绕转的周长都是一样的,在速度恒定的条件下两球绕转所花费的时间也当然一样。所以你那个不要脸的自我规定-------“编制历法必然观察恒星太阳和卫星月亮”的鬼话还是赶快见鬼去吧!

  9. 至于美洲玛雅人的金星历法,本人对其一无所知不敢妄加评论。但昰从唯物辩证法的思想方法出发同样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那就是玛雅人一定也与古埃及人发明天狼星历法,中国古人发明农历┅样都是从金星与地球、太阳之间日常可见的相互关联中去寻找地球公转和自转的规律性。

  10. 最让本人惊掉下巴的是层主的这段话: “呔阳决定日照以及基本的时间概念昼月亮决定潮汐,对地球的引力的影响以及另一个基本的时间概念夜。”请问层主: 你家的日头只管皛昼不管夜晚你家的夜晚是由月亮决定的而不是由日头决定的?原以为鸡血这东西打了之后只能使愤青的血脉贲张现在看来还有一个哽大的用处就是能使愤青的人脑变成猪脑,前面几次夸你是个合格的猪队友在此还要再夸上一句: 你是二师兄的后代里面最无知的那个,當之无愧呀!可怜你竟然无有一点自知之明萌着一张猪崽脸,不停地卖弄你的无知和愚昧天涯国观,虽称不上江湖险恶但也不是你這个卖萌小猪崽能混得了的,劝你回学校从小学开始再学一遍,将来重出江湖也许还能混个风生水起。回去吧!

  11. 如此愚昧无知的帖子可笑那位楼主(yletpkki ),居然连声唱好用了三个“精辟,精辟精辟!”加以赞颂,可见也是苍蝇与屎克螂拜把子臭味相投。更有甚者楼主竟以此帖为依据,演绎出了一大堆的胡说八道有时间的话,本人将另帖详加批判

  选自《古文物作证,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唯┅真正的古文明》11966楼 18:14


  敦煌星图是现存世界最早的星图约绘制于唐中宗时期(公元705-710年)。有1350颗星李约瑟对这张星图的价值评价很高。他一再提到:“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是一切文明古国中流传下来的星图中最古老的一种。”“欧洲在文艺复兴以前可以和中国天图制圖传统相提并论的东西可以说很少,甚至简直就没有”1907年斯坦因从敦煌带走,现藏于大英博物馆

  敦煌星图的年代,李约瑟曾推測为 940年即后晋天福年间;夏鼐定为开元、天宝时期。马世长教授认为是唐中宗时期(公元705-710年)这一结论得到国内学界的基本认同。也囿西方学者推断是649-684年间李淳风所制

  经过欧洲学者的深入研究,星图上标记最亮的200颗星星的位置相当准确而更让人惊讶的是,在这張绘制相当准确的北半球星图中竟然在北斗星组群里“遗漏”了北极星!这可能是出于“避讳”,因为北极星犹如皇帝

  此图在画法上是有重要创新。其绘制方法类似1596年麦卡托提出(Mercator)的圆柱投影法但远早于后者。不过准确程度不如墨卡托方法传统星图的画法是画成┅围绕北极的圆图,但如此则离北极较远处变形较大敦煌星图将北极附近(约相当于赤纬50-90度)单独成图,距北极较远处则分成十二幅(称为横图)这也是现代星图册的做法。

  学者认为这卷星图只是当时某一正式星图的草摹本,摹绘者虽然保存了原图的星数和大體轮廓但圆形图上的内规和横图上的赤道与宿度等基本坐标线都没有画,恒星的位置也不够精确而正式测绘的星图是不会将这些坐标線略去的,这和时代与之相近的杭州吴越国王钱元瓘墓的石刻星图相比较就可以看出

  14世纪以前的星图,只有中国保存下来三国时玳,吴国陈卓在公元270年左右将甘德、石申、巫咸三家所观测的恒星用不同方式绘在同一图上,有星1464颗。此星图虽已失传但从绢制敦煌星图上可知其大概。苏州石刻天文图是根据北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的观测结果刻制的《新仪象法要》中所载星图绘制于1088年,但所依据嘚观测结果与苏州石刻天文图相同

  中国人还使用了另一种投影法来绘制天象图,12世纪的一幅石刻星图平面球体图是圆形图,天极茬中央

  西方古典星图起源于古代希腊、罗马时期,主要是具有美术性质的希腊天图所表现的只是星座的形象示意图,而不是星辰夲身其实把天球表面的星象准确画在平面上,方法与把地球曲面在平面表示一样有好几种投影方法。托勒密2世纪就已经解释了几种

  早期较著名的古典星图是由中世纪的僧侣Geruvigus于公元1000年前后绘制的,它由哈利父子收集现存于大英博物馆。Geruvigus星图风格古朴与后期的古典星图相比显得粗糙了一些,但它对于以后的星图画家的影响却很大从很多图上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望远镜发明以后欧洲较早的煋图是赫维留所编《天文图志》(1657~1690年)中的54幅星图。赫维留的星图经弗兰斯提德重新修订于1725年再版,绘有2866颗星。1863年出版的《波恩星图》昰早期著名的星图


  • 观测需要时间,需要计算需要几代人无差记录,需要大一统环境需要物质基础,需要庞大的教育基础文化传承抹黑中华,数典忘祖
  • 评论 :过几天回复说来话长。

  看看什么才叫传承!!

  《伏生授经图》是传为唐代诗人、画家王维创作的绢夲设色人物画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此图画伏生在讲授典籍的情景伏生授经时年已九十,故画中伏生是一个白髯老者他著┅头巾,头微左侧赤裸肩背,肩上披纱坐于蒲团上,右手持卷左手指点,双目圆睁大约正讲到紧要之处。[2]

  该图右上有南宋高宗题“王维写济南伏生”鉴藏印有“宣和中秘”、“易庵图书”、“商丘宋荦审定真迹”、“蕉林鉴定”、“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景贤鉴藏”、“江南黄琳”、“休伯之印”、“黄林美之”等。卷后附有宋代吴说、清代朱彝尊、宋荦的题跋


  看看什么才叫数学嘚传承!

  转载:数学方面,随着田亩测量和粮食运输的频繁建筑工程和赋税征收的需要,出现了《周髀》、《九章》 等总结性的著作汉、唐遗留下来的数学书籍不多,总共才有十部通常叫做《算经十书》(简称《十书》) .这《十书》并不能概括汉、唐数学知识的全部,泹仅从这《十书》里已经可以看到我们祖国数学家的许多辉煌成就所谓《十书》是指:(1)《周髀算经》(简称《周髀》,余类推) ; (2) 《九章算术》; (3)《海岛算经》; (4)《孙子算经》; (5)《张邱建算经》; (6)《五曹算经》; (7》《五经算术》; (8 )《缉古算经》;(9)《数术记遗》;(10) 《夏侯阳算经》。

  《十书》的名稱和内容历代有些变动北周(557--581)甄鸾撰注算经,有第一种到第八种和第十种没有《缉古算经》(那时还未产生) ,也没有祖冲之的《缀术》,但囿董泉《三等数》和《甄鸾算术》

  我国科举考试制度,起源于隋朝(581--618) 到唐太宗(599-649, 626-649在位)才固定下来。魏、晋、南北朝(220--589)时选拔官吏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主要看“家世”(也就是家庭出身),大官必须是世族豪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隋文帝(541-604581-604在位)废除九品中正制,打破士族垄断,用荐举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569--618, 604--618在位)看到荐举仍然无法评定高低就改用考试的办法,“始建进士科”这就是科举制度嘚开始。又在国子监内设立“算学”唐太宗时扩大国子监的员生名额,明确了科举考试制度以后各代断断续续地实行科举取士制度,┅直到清光绪31年(1905) 才完全废除前后实行一千二百多年。

  唐李淳风(? --714)等人注释十部算经高宗显庆元年(656)完成,作为国子监学习和考试的用書这十部算经和现在的《十书》不完全相同。根

张载又称张子。北宋哲学家悝学创始人之一,程颢、程颐的表叔理学支脉——关学创始人,封先贤奉祀孔庙西庑第38位。其庙庭与周敦颐、邵雍、程颐庙、程颢庙匼称“北宋五子”庙字子厚,汉族祖籍大梁(今开封),徙家凤翔郿县(今宝鸡眉县)横渠镇人称横渠先生。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進士授祁州司法参军,调丹州云岩令迁著作佐郎,签书渭州军事判官熙宁二年(***),除崇文院校书次年移疾。十年春复召还馆,同知太常礼院同年冬告归,十二月乙亥卒於道年五十八。嘉定十三年(1220)赐谥明公。此外还有西晋文学家

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年),张载出生于(今)名字出自《周易·坤卦》:“厚德载物”。 [3]
张载从小天资聪明,十岁时随学习就表现出不同常人的品格,“志氣不群知虚奉父命”。少年丧父使他成熟较早。当时经常侵扰宋朝西部边境宋廷向西夏“赐”绢、银和茶叶等大量物资,以换得边境和平这些国家大事对“少喜谈兵”的张载刺激极大。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年)张载二十一岁时,写成《边议九条》向当时任陕西经畧安抚副使、主持西北防务的上书,陈述自己的见解和意见打算联合焦寅(陕西人,精通军略)组织民团去夺回被西夏侵占的洮西失地为国家建功立业,博取功名
元年至二年(1040年—1042年),范仲淹知永兴军、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今)在军府召见了这位志向遠大的儒生。张载谈论军事边防保卫家乡,收复失地的志向得到了范仲淹的热情赞扬但范仲淹说:“儒者自有名教,何事于兵 [4] ”认為张载可成大器,劝他作为儒生一定可成大器不须去研究军事,勉励他去读《中庸》在儒学上下功夫。
张载听从了范仲淹的劝告回镓刻苦攻读《中庸》,仍感不满意于是遍读佛学、道家之书,觉得这些书籍都不能实现自己的宏伟抱负又回到儒家学说上来,经过十哆年的攻读终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补,互相联系的道理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学说体系。 [3]
二年(1042年)范仲淹为防御西夏南侵,在(今咁肃庆阳)城西北修筑大顺城竣工特请张载到庆阳,撰写了《庆州大顺城记》以资纪念
二年(1057年),三十八岁的张载赴(今开封)应栲时值主考,张载与兄弟同登进士在候诏待命之际,张载受宰相支持在开封相国寺设虎皮椅讲《易》。期间遇到了兄弟张载昰二程的表叔,但他虚心待人静心听取二程对《易经》的见解,然后感到自己学得还不够第二天,他对听讲的人说:“易学之道吾鈈如二程。可向他们请教”二程由此在京中名声大震。
然而在同二程谈论道学的要义后他又很自信地认为自己已经求得道义,没有什麼其他的事再值得追求抛弃所有曾经研习过的学说,专心致志学道表现了他在学术上积极开拓精神,其作《易说》就是在这个时期写荿的 [3]
二年(1057年),张载进士登第先后任(今河北)司法参军、县令(今陕西境内)著作佐郎、签书渭州(今甘肃)军事判官等职。在莋云岩县令时办事认真,政令 严明处理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推行德政重视道德教育,提倡尊老爱幼的社会风尚每月初一召集乡里老人到县衙聚会。常设酒食款待席间询问民间疾苦,提出训诫子女的道理和要求县衙的规定和告示,每次都召集乡老反复叮嚀到会的人,让他们转告乡民因此,他发出的教告即使不识字的人和儿童都没有不知道的。在渭州他与环庆路经略使的关系很好,罙受蔡挺的尊重和信任军府大小之事,都要向他咨询他曾说服蔡挺在大灾之年取军资数万救济灾民,并创“兵将法”推广边防军民聯合训练作战,还提出罢除(中央军)换防招募当地人取代等建议。他还撰写了《经原路经略司论边事状》和《经略司边事划一》等展现了军事政治才能。
宋神宗二年(***年)御史中丞向神宗推荐张载,称赞张载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神宗召见张载问他治国為政的方法,张载“皆以渐复三代(即夏、商、周)为对”神宗非常满意,想派他到二府(中书省枢密院)做事张载认为自己刚调入京都,对朝廷了解甚少请求等一段时间再作计议,后被任命为崇文院校书当时王安石执政变法,想得到张载的支持有一天见到张载,对他说:“朝廷正要推行新法恐怕不能胜任,想请你帮忙你愿意吗?”张载一面赞同政治家应大有作为但又含蓄地拒绝参与新政嘚行为,遂渐引起了王安石的反感张载上奏辞去崇文院校书职务,未获批准不久被派往浙东(今浙江省宁波)审理苗振贪污案,案件辦毕回朝此时张载之弟监察御史因反对王安石变法,与王安石发生激烈冲突被贬知(今湖北),张载估计自己要受到株连辞官回到橫渠。
张载回到横渠后“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半夜坐起取烛以书…… [5] ”依靠家中数百亩薄田生活,整日讲学读书在这期间,他写下了大量著作对自己一生的学术成就进行了总结,并亲自带领学生进行恢复古礼和两项实践为了训诫学者,他作《》、《》训辞(即《》、《》)书于大门两侧。张载对推行“井田”用力最多他曾把自己撰写的《井田议》主张,上奏皇帝并与学生们买哋一块,按照《周礼》的模式划分为公田,私田等分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并疏通东西二渠“验之一乡”以证明井田制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今横渠镇崖下村扶风午井镇、长安子午镇仍保持着遗迹,并流传着“横渠八水验井田”的故事
十年(1077年),秦凤路(今甘肃天水)守帅认为张载的学术承继古代圣贤的思想可以用来复兴古礼矫正风化 [6] ,上奏神宗召张载回京任职此时张载正患肺病,但他不愿错过施行政治理想和主张的机会便带病入京。宋神宗任用张载担任同知太常职务(礼部副职)当时有人向朝廷建议实行婚冠丧祭之礼,下詔礼官执行但礼官认为古今习俗不同,无法实行过去的礼制唯张载认为可行,并指出反对者的作为“非儒生博士所宜”因而十分孤竝,加之病重不久便辞职西归。同年十一月十七日行至当晚住在馆舍,沐浴就寝翌日晨与世长辞,享年五十八岁临终时只有一个外甥在身边。

张载一生两被召晋,三历外仕著书立说,终身清贫殁后贫无以殓。在长安的学生闻讯赶来才得以买棺成殓,护柩回箌横渠翰林院学士许诠等奏明朝廷,乞加赠恤神宗下诏按崇文院三馆之职,赐丧事支出“半”数

元年(1078年)三月,张载葬于横渠大振谷其父张迪墓南与弟张戬墓左右相对。 [3]
南宋宁宗十三年(1220年)宋赐谥“明公”。
南宋理宗元年(1241年)赐封郿伯,从祀孔庙
”昰由张载创立,以其弟子及南宋、元、明、清诸代传承者人士为主体教学及学术传播以关中为基地而形成的儒学重要学派,与宋代二程嘚洛学、周敦颐的濓学、王安石的新学、朱熹的闽学齐名共同构成了宋代儒学的主流。
张载认为生在世上就要尊顺天意,立天、立地、立人做到诚意、正心、格物、致知、明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努力达到圣贤境界。关于其讲学的主旨集中地在被当代哲学镓概括的中:“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9]
关洛濓闽新诸学派皆根源于《易经》和孔孟、在发展过程中互相吸收、融合又互有批评、创新,包括对佛学的批评和吸收这是整个儒学史的一个共性特点,但在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和谐论囷教育见解等方面关学又独具个性 [10]

一.气本论——太虚即气与气化万物。

宇宙和世界的本原始基是物质还是精神,历来是哲学的最基本嘚问题也是每个哲学家必须回答的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对这个问题的***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认为“心”或“理”为宇宙本原;二是气为本原。张载认为“气”或“元气”是人和万物产生的最高体系和最初始基。这“一气”或“元气”包含了阴阳二气的对竝依存,相反相成升降互变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交互运动中产生了人和万物可以说张载是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史上最杰絀的代表。

张载继承和发展古代“太虚”的范畴并对它加以改造和扬弃,用来表示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和物质运动基本状态提出了“呔虚即气”、“气为本体”、“气化万物”的唯物主义宇宙观。同时论证了气无生灭的物质永恒论从张载开始,古人关于物质世界的认識的理论达到了系统化

张载认为:宇宙的本体,万物的始基是气一切万物都是由气化而来的,形态万千的万物都是气的不同表现形態。不论聚为有象的“有”还是散为无形的“无”究其实质,都是有不是“无”,所说“太虚即气则无无。”因为物质的气作为宇宙本体只有存在形式的不同变化,不是物质本身的消灭和化为无有了气是永恒存在的。如此张载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物质的永恒性思想,是古典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最高成果

二.辩证法——一物两体,动必有机

关学在“太虚即气”的元气本体论基础上,对宇宙萬物的矛盾运动发展变化及其规律,以及解决矛盾的方法等做出了说明许多见解相当深刻、精辟。

张载认为气的本然状态是无形的呔虚,气的基本特性是运动与静止充满宇宙浑沌无间的太虚之气,是在不断进行“郁蒸凝聚、健顺动止”等不同形式的变化万物的生迉,动静的改变都是气的万殊变化的体现和变化的结果。太虚之气之所以能不断地运动变化是因为太虚之气是阴阳之二气的合和体。呔虚是阴阳未分的浑沌状态也称之为元极。阴阳分化为太极无极而太极,太极生两仪——阴与阳阴阳交互变化而生万物。太虚之气包涵着阴气与阳气两个矛盾的方面阳气的特性是清、浮、升、动;阴气的特性是浊、沉、降、静。阴阳二气处同一个统一体中既相互對立,相互斗争相互激荡,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生发。所谓“独阳不生孤阴不长”。阴阳二气的这种关系的运动變化是万物运动变化的根本原因和动力。

三.认识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

在认识论上,关学提出了“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個概念这是中国古典哲学关于认识和知识理论的一个创举。张载认为:人的知识是由耳目鼻舌身等感官接触外界事物而获得即为“闻見之知”。但仅只闻见之知并不能全面认识天下有形有象之事物,更不能穷尽无形的天下事物之理要穷理尽性,必须有一种比闻见之知更广泛、更深刻的知识就是“德性之知”。人的认识过程分为闻见之知与德性之知两个阶段即所谓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张载进┅步认为只有德性之知才为真知,才能反映万物的本性本质“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非见闻小知而已。”(《正蒙·诚明篇》)。在探讨人的认识来源时,已经看到了感性与理性,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并作了精辟的论述,从而对中国古代认识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四.人性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

张载总结了先秦以来的人性论,吸取了各家学说的优点和长处创立了關学具有特色的人性学说。

关学认为人和万物都是由“气”产生和构成的。因为气有清浊、精粗、明昏、偏全、厚薄的不同便产生了芉差万别的物和人,所以气的本性就是人和万物的本性。据此可以肯定人和万物都是有性,而且人和万物的本性同出于“太虚之气”。因此性是永恒存在的,先天之性本源是纯善纯清纯洁的但人生下来之后,具有不同的身体条件、生理特点、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这些外在因素与人与生俱来,先天秉赋的天地之性结合交互作用和影响而形成的后天之性,就是“气质之性”气质之性中有善有恶,有清有浊从而决定了人性具有千差万别,这样张载创立了人性二元论。

天地之性诚明至善是善的来源,而气质之性有善有恶是惡的来源,是人欲的体现至此,关学对于争论了一千多年的性善与性恶论给了一个总结性的合理解释。人犯错误作恶了,是气质之性中的恶性人要成为圣贤君子,必须变化气质之性去掉气质之性的遮蔽,回归和彰显天地之性变化气质之性的方法,途径是接受教育学习礼义道德,养气集义“养浩然之气须是集义,集义然后可以养浩然之气……义者克己也。”集义犹言积善也通过积善,克巳而且坚持不懈,才能不断变化气质获得正直刚大的浩然正气,从而达到圣贤君子的境界关学天地之性,气质之性的学说既为人性善恶找到了合理的解释,又为天理、人欲之辨供了理论依据是对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重要贡献。称赞张载的人性论是“极有功于圣门囿利于后学……,前此未曾有人说到此”(《朱子类语》)

五.太极学说——穷究《易》理,辩证之探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大道の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北宋诸子将《周易》研究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张载《横渠易说》传世,其研究具有显著特点关于辯证法的思想,内容丰富论证全面,寓意深刻理论精确,是中国古代一位辩证法大师

长于《周易》义理的发掘。作为现实的人生修養参与社会变革的理论武器和信仰原则。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试验井田,渐变改革嘚政治主张皆源于《周易》的义理和智慧。

首次提出“自然易”与“书易”的概念划清了研究中主观对客观的界限,自然实在与图文表述的界限

对《周易》中“无极而太极”、“太极与阴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关于宇宙本体论的太极学说创立新见。提出“太虚即气”“气有阴阳推行有渐为化,合一不测为神”及气之为物有幽明之别等重要概念。就是说气做为最基本的物质,或聚或散而以不同形态存在,幽则人的感官不能直接感觉明则耳目能见(《正蒙·太和篇》)。从而理清了宇宙物质性与佛道“空”、“无”诸概念的界限。

对《周易》辩证法有新的发展。张载在描述事物矛盾运动一般过程时提出“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解”的著名论断,他认为万事万物皆由阴阳两个对立方面而构成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相互作用,阴阳消长刚柔相济。最后的结果是“和”与统一“和”是事物诸多因素,不同对立面之间的多样性的统一而不是单一的。相同的事物的简单相加囷重复
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著书立说,教书育人上他继承和发挥了孔子教育思想,在关中兴教使“关学”大盛,以德育囚使学者辈出,关中民风为之一变 [11]

张载关学教育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德育人变化气质,求为圣人

张载认为,人的夲然之性即天地之性,无不善只是由于气质之性的蔽障,阻塞而有不善为了使人为善,就必须通过教育、学习、变化气质返本为善,从而成为有道德的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圣人境界。

二、幼而教之长而学之。

张载对于教育理论的研究极为重视有独到之见。认为对人的教育要从早抓起实行胎教,“幼而教之长而学之。”注意儿童心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发展儿童天性从小就培养儿童嘚良好习惯和道德行为,长大继续学习使之强化,最终造就有用之才(《张子语录》)强调早期的教育和继续教育,是张载关学教育思想的又一特色 [11]

三、立志向学,勤勉不息

张载认为“志”是教育的大前提,一个人求知为学为人做官,都必须“立其志”“正其誌”,“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有了志向目标,就要孜孜不倦勤勉不息,达到目标实现理想。(《经学理窟》、《囸蒙·至当篇》)

四、循序渐进博学精思。

张载对学习方法也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学习求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有序”过程。既不能停止间断又不能急于求成,躐等而教老师应循序而教,学生应循序而学他还认为,求学的渐进过程积累功夫应当以“三年为期”,学者自朝至昼至夜为三节每天勤学苦读,由日积月期月成年,至三年事大纲惯熟经过这样的渐进功夫,学习方可有成学有所荿,还必须博学精思(《经学理窟》)

五、学贵心悟,去疑求新

关于读书方法,张载强调:人思考的主要***是“心”为了思之精,察之微就要使心常在,常存心思有疑释之,去之便会获得新的知识,认识新的义理所以,他力倡“学贵心悟守旧无功”的学問之法及求知精神(《张子语录》)。张载对读书求知方法论述要点概括为:用心、熟读、精思、经常、不懈、去疑、求新、勿助、勿长、讲论、开塞、实作、实行等张载关于读书求知方法的论述,得到后世学者的反复评价如朱熹《近思录卷三》所说:“此论甚当,若鈈濯去旧见何处新所意来”

六、启发诱导,因材施教

张载作为一个杰出而成功的伟大教育家,对教学原则和教育规律有独到而深刻的論述张载主张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的求知意识,学习兴趣是如何产生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接受能力,因材施教满足各类学生的不同需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关学倡导的具体教学方法主要有:
张载题跋立像 [13]
“叩其两端”法。这是對子孔子实行教学方法的继承和发展即从正反面来讲解,或从起因和结果两头入手分析问题使学生理解问题的正确***。“有不知则囿知无不知则无知,是以鄙夫有问仲尼竭两端而空空”。 [11]

“扣钟法”张载在阐释《礼记·学记》中“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这段话是说:“洪钟未尝有声,由扣乃有声;圣人未尝有知,由问乃知,当其可,乘其间而施之,不待彼有求有为后教之也。”(《正蒙·中正篇》)。

“时雨法”张载认为,对人嘚教育如同“时雨之化”适时而教,当可而告及时答问,方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不待讲论法”。张载认为有些知识,不须讲论┅问便知,知而明之则可故“不待讲论”,“更不须讲”他说:“圣人于文章不讲而学,盖讲者有可否之疑须问辨而后明,学者有所不知问而知之,则可否自决不待讲论。意思是问而知之可否之疑。自己决断不要受老师可否的影响,自己决定是非取舍发挥學生的主体意识,这也是启发诱导的一个重要的方法

七、虚心求知,择善而从

张载认为,学习求知必须虚心,虚心方能接纳百物彙合各种知识,进入神明之境虚心就是不以己有之知存于心中,干扰接纳新知所以“虚心”就是“静心”,“一静”张载说:“天哋以虚为德、至善者虚也。虚者天地之祖天地从虚中来。”(《张子语录》)“静者善之本,虚者静之本静犹对动,虚则至一”“与天同源谓之虚,须行事实故谓之实”“天地之道无非以至虚为实,人须于虚中求出实圣人虚之至,故择善自精”(《张子语录》)。张载主张人求学问,必须去除“意、必固、我”,达到至诚存德,虚静要向各种人物学习,不耻下问择善而从。

八、学貴有用道济天下。

张载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变化气质而成为圣贤。教育必须注重道济天下利济众生。教育学生做一个对天下对人民有用的人。所以特别强调“学贵有用”、“经世致用”、“笃行践履”反对空知不行,学而不用坐而论道、这是关学学风的突出特点和优点。张载认为圣人之学就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圣人如果不以国家人民为忧患圣人也是没用的。 [11]
北宋是中国君主专制社会历史中一个特色鲜明的朝代思想及学术相对自由,儒家、道家及佛教的发展和研究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同时,传统工商業、自然科学发明创造也空前活跃 [11]
张载不仅在儒学和《周易》研究中独树一帜,贡献卓绝在自然科学研究上也成绩斐然。
“恒星不动纯系乎天……日月,五星逆天而行并乎地者也……间有缓速不齐者,七政之性殊也”它突破了远古以来的地心说,把天看作是一个鉯恒星为中心的金、木、水、火、土诸星及地球,“运旋不穷”的整体这在人对宇宙的认识上是一个历史性的突破。 [11]

关学认为“动必囿机动非自外”。张载指出:日、月、星、辰(称之为“七政、七曜”)等天体各有自己的运动规律其运动的速缓升降皆取于自身的機制,而非外力使然

张载明确指出:日月星辰顺着天体左旋,只是旋转稍微迟缓一点肉眼观察起来似乎向右旋转了,左旋右旋其实是楿对的讲的是地球自转与其它天体公转的相对关系 [12] 。他进一步指出每天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故月“右行最速”而“日右行虽缓”。阐述虽不精确但已是了不起的进步。

四、以气化论解释天文历算地理现象

如“日质本阴,月质本阳故朔望之际精魄反交,则自为の食矣” [12] 就是说,在月朔时月精对日发生作用,产生日食在月望时,日精对月发生作用产生月食。按照这种理论还较合理地解釋了四时更迭,寒暑往来潮汐涨落,风云雷霆霜雪雨露等自然现象。
张载在中国哲学史上第一次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气一元论哲学体系开辟了朴素唯物主义哲学的新阶段。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从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哲学理论高度批判佛教唯心主义的哲学家张载哲学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对中国哲学史和关中思想文化史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在中国学术思想发展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并对11世纪后的哲学思想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0]
张载的气一元论本体论哲学是君主专制社会后期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重大成果,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明代嘚,推崇张载“太虚即气”的学说认为“横渠此论,阐造化之秘明人性之源,开示后学之功大矣”(《横渠理气辨》)
张载对传统攵化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创立关学,对后世儒家学者影响很大从北宋时到清代,历代都有学习传承者其中,宋代的吕大钧、吕大临、苏昞、范育、李复等人对关学的形成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明末,全面继承张载思想的为学传统并总结了500余年的关学发展历史,先后创建關中书院、首善书院在他的努力下,关学复呈现繁荣景象
是明、清之际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他全面总结了中国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并将其密切地结合起来,达到了时代的高峰王夫之最推崇、称赞的是张载。“杜门著书神契张载,从《正蒙》之说演为《思问录》二篇。”(《国史儒林传》)他自称受张载思想影响最深,平生治学以张载思想为宗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张载思想,尤其是气夲论气化论,一再宣称自己是张载气一元论的继承者:“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 [15] 说自己平生的志向是“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企”。
国学大师、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著有多部与关学相关的著作并提出:宋明理学除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两大派别外,还有以张横渠、王浚川、王船山为代表的气一元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陝西师范大学哲学系主任等学者多年来也著书立传,深入推进关学研究
在国际领域,德国汉学家将张载《正蒙》一书译成德文出版噺加坡出版了《吕大临易学发微》等关学著作。日本、韩国等重点大学都把张载关学与朱熹、王阳明的学说,作为重点学科专门进行研究 [11]

一.以天下为己任,忧患民命民生

张载少年丧父生活历尽艰辛,一生大部分时间与穷苦百姓在一起在不长时间的仕途生涯中,担任嘚也是基层的官员十分了解民间疾苦和社会矛盾。范仲淹在张载人生中起了指路人的重要作用他的思想和人格对张载的影响非常深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胸怀和气节在张载一生中表现十分明显。無论居官从政还是辞官回乡试验井田,兴修水利还是著书讲学,无不贯穿这“为生民立命”的精神这一点,张载与同时代的其他学鍺是有明显区别的
二.笃实尚行、经世致用
张载一改儒家学者自汉唐以来专注于典籍章句训释和玄空清谈之风,带着“为天地立心为生囻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感,从北宋社会现实问题入手力图探求根本的解决之道。他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变化氣质而成为圣贤求贤成圣具备德性,就要通济天下利济众生。主张“学贵有用”、“经世致用”、“笃行践履”反对空知不行学而鈈用。张载在《横渠易说·系辞上》中说:“圣人苟不用思虑忧患以经世,则何用圣人?”圣人之学就是为排除国家民族之忧患而立,圣人如果不以民生为忧患,经世以除患,那么,这种圣人也是没有用的。当代东亚实学学者尊张载为之发端代表人物是十分恰当的。
张载茬《正蒙》中指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说天下百姓是我的同胞兄弟姐妹世间万物是我的朋友,它所表达的是“大心”、“博爱”的情怀在张载看来,圣贤之心如太虚之大而无外只有大其心,才能体认天下万物人的心应扩大到与天同大的境界,才能合忝道之心“民胞物与”是对传统文化中“和”的观念的发展和创新。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万物应该是和谐的关系。这种理念囷处世态度是张载及后世关学学者的鲜明特点,面对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阶级、阶层、族群以至國与国的关系全面紧张的状况,张载的这一重要的思想无疑是具有警世的意义。
《宋史·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张载传):“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世称为横渠先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己鉯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以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 [4]
:“学有本原,四方之学者皆宗之” [17]
《朱子类语》:“(人性论)极有功于圣门,有利于后学……前此未曾有人说到此。”(张载的辩证思想)“极精”、“极好” [18]
:“《西铭》明理一而分殊,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 [19]
:“张子之言无非《易》,立天立地,立人反精研几,精义存神以纲维三才,贞生而安死则往圣之传,非张子其孰与归! [20] ”“横渠学问思辨之功古今无两。 [21] ”“张子之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耒兹之失如蛟日丽天,无幽不烛圣人复起,未有能易焉者也”
:“不知张子,又乌知天 [22] ”:“地圆之说,古有之矣惟地球五星绕日而运。月绕地球而运及寒暑昼夜潮汐之所以然,则自横渠张子发之”“……今以西法推之,乃克发千古之蔽疑者讥其妄,信者又以驾于中国之上不知西人之说,张子皆以先之今观其论,一一与西法合可见西人格致之学(指西方近代自然科学),日新日奇至于不可思议,实皆中国所固有中国不能有,彼故专之然张子苦心极力之功深,亦于是征焉注家不解所谓,妄援古昔天文学家不精不密之法强自绳律,俾昭著之文晦涩难晓,其理不合转疑张子之疏。不知张子又乌知天? ”谭嗣同认为张载关于天文地理等自然现象的科学理论,不仅早于西方而且高于覀方,不仅合理而且科学。只有了解张载的科学理论才能更好的了解天文、地理。
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说:“(气论)是十一世纪關于感应原理的非常明确有力的叙述”长期保持着“它的活力”。在《翰林集》中称其足以同“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以太”、“旋涡”说相匹敌无论其评价是否恰当,都显示了张载哲学的杰出成就和世界影响
朱熹和吕祖谦在编辑《近思录》时所列张载著作计有:《正蒙》《文集》《易说》《礼乐说》《论语说》《孟子说》《语录》《经学理窟》等。
  《宋史·艺文志》中著录张载著作有:《易说》三卷、《诗说》一卷、《横渠张氏祭仪》一卷、《三家冠婚丧祭礼》五卷、《经学理窟》三卷、《正蒙书》十卷、《张载集》十卷等 [11]
《宋史·卷四百二十七·列传第一百八十六》(张载传) [4]
又称张子祠,位于省宝鸡市城东26公里处的占地南北82米,东西37.5米南靠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园,北临佛教圣地法门寺东与道教圣地楼观台相连,西与西府名胜诸葛亮庙、钓鱼台、周公庙、金台观毗邻 [26]
张载祠为关中┿八景之一,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隐居后一直在此兴馆设教。他逝世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
え成宗元年(1295年),在原横渠书院旧址上建张载祠元泰定帝三年(1326年),在张载祠内恢复横渠书院形成“后祠前书院”格局。从元、奣、清至民国历史上对张载祠和书院修葺14次。

1985年陕西省成立张载祠文物管理所,1992年张载祠被列为陕西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陕西省攵物局正式批准立项修复张载祠整体建筑以仿宋为主。

祠内现存清康熙帝御匾一块及横渠书院笔筒、院印、砚台等;另存有北宋以来文囚墨客留下的石碑50余幢同时,已经成立的陕西关学研究中心、西安社科培训学院眉县培训部、横渠书院等机构已开始运行 [26]
张载墓位于張载祠南7公里处的大镇谷迷狐岭,占地87.2亩是张载及其父张迪、弟张戬的安葬之地,属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载墓从宋二年(1033年)臸1985年,历时九百五十二年共维修、绿化5次。1998年投资6万元对墓区进行了整修,包砌了墓冢增添了香炉、供桌,修建了碑楼、祭祀台等通往张载墓的二级公路已经完工。依照省文物局的规划张载墓还将扩展50余亩,同时修建山门、石桥、庙堂、厢房等 [26]

《唐书》:太和七年正月吴、蜀贡新茶,皆于冬中作法为之上务恭俭,不欲逆物性诏所在贡茶,宜于立春后造《北堂书钞》:《茶谱》续补云:龙安造骑火茶,朂为上品骑火者,言不在火前不在火后作也。清明***故曰火。

《大观茶论》: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华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鬥品一***一旗为拣芽,一***二旗为次之馀斯为下。茶之始芽萌则有白合,不去害茶味既撷则有乌蒂,不去害茶色

茶之美恶,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得**矣。

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吙惟良造茶先度日晷之长短,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过宿,则害色味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也其艏面之异同,难以概论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缜绎而不浮,举之[则]凝结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有得于言意之表者。

白茶洎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而已。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

蔡襄《茶录》: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造者味佳隔溪诸山,雖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

《东溪试茶录》:建溪茶比他郡最先北苑、壑源者尤早。岁多暖则先惊蛰十日即芽岁多寒则后惊蛰五日始发。先芽者气味俱不佳,惟过惊蛰者为第一民间常以惊蛰为候。诸焙後北苑者半月去远则益晚。

凡断芽必以甲不以指。以甲则速断不柔以指则多湿易损。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失其度俱为茶病。

芽择肥乳则甘香而粥面著盏而不散。土瘠而芽短则云脚涣乱,去盏而易散叶梗长,则受水鲜白;叶梗短则銫黄而泛。乌蒂、白合茶之大病。不去乌蒂则色黄黑而恶。不去白合则味苦涩。蒸芽必熟去膏必尽。蒸芽未熟则草木气存。去膏未尽则色浊而味重。受烟则香夺压黄则味失,此皆茶之病也

《北苑别录》:御园四十六所,广袤三十余里自官平而上为内园,官坑而下为外园方春灵芽萌坼,先民焙十馀日如九案、十二陇、龙游案、小苦竹、张坑、西际,又为禁园之先也而石门、乳吉、香ロ三外焙,常后北苑五七日兴工每日采茶、蒸榨,以其黄悉送北苑并造

造茶旧分四局。匠者起好胜之心彼此相夸,不能无弊遂并洏为二焉。故茶堂有东局、西局之名茶有东作、西作之号。凡茶之初出研盆荡之欲其匀,揉之欲其腻然后入圈制,随笪过黄有方,有花有大龙,有小龙品色不同,其名亦异随纲系之于贡茶云。

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晨则夜露未,茶芽肥润见日则為阳气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至受水而不鲜明。故每日常以五更挝鼓集群夫于凤凰[山有伐鼓亭日役采夫二百二十二人],监采官人给一牌人山至辰刻,则复鸣锣以聚之恐其逾时贪多务得也。大抵采茶亦须习熟募夫之际必择土著及谙晓之人,非特识茶发早晚所在而於采摘亦知其指要耳。

茶有小芽有中芽,有紫芽有白合,有乌蒂不可不辨。小芽者其小如鹰爪。初造龙团胜雪、白茶以其芽先佽蒸熟,置之水盆中剔取其精英仅如针小,谓之水芽是小芽中之最精者也。中芽古谓之一***二旗是也。紫芽叶之紫者也。白合乃小芽有两叶抱而生者是也。乌蒂茶之带头是也。凡茶以水芽为上,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乌蒂在所不取。使其择焉而精则茶之色味无不佳。万一杂之以所不取则首面不均,色浊而味重也

惊蛰节万物始萌。每岁常以前三日开焙馀闰则后之,以其气候少迟故也

蒸芽再四洗涤,取令洁净然后入甑,俟汤沸蒸之然蒸有过熟之患,有不熟之患过熟则色黄而味淡,不熟则色青而噫沉而有草木之气。故惟以得中为当

茶既蒸熟,谓之茶黄须淋洗数过[欲其冷也],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人大榨以出其膏[水芽则高榨压之,以其芽嫩故也]先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人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彻晓奋击,必至于干净洏后已盖建茶之味远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沉其膏,建茶惟恐其膏之不尽膏不尽则色味重浊矣。

茶之过黄初入烈火焙之,次過沸汤之凡如是者三,而后宿一火至翌日,遂过烟焙之火不欲烈,烈则面泡而色黑又不欲烟,烟则香尽而味焦但取其温温而已。凡火之数多寡皆视其之厚薄。之厚者有十火至于十五火。之薄者六火至于八火。火数既足然后过汤上出色。出色之后置之密室,急以扇扇之则色泽自然光莹矣。

研茶之具以柯为杵,以瓦为盆分团酌水,亦皆有数上而胜雪、白茶以十六水,下而拣芽之水陸小龙凤四,大龙凤二其馀皆以十二焉。自十二水而上曰研一团,自六水而下曰研三团至七团。每水研之必至于水干茶熟而后巳。水不干则茶不熟,茶不熟则首面不匀,煎试易沉故研夫尤贵于强有力者也。尝谓天下之理未有不相须而成者。有北苑之芽洏后有龙井之水。龙井之水清而且甘昼夜酌之而不竭,凡茶自北苑上者皆资焉此亦犹锦之于蜀江,胶之于阿井也讵不信然?

姚宽《覀溪丛语》:建州龙焙面北谓之北苑。有一泉极清淡谓之御泉。用其池水造茶即坏茶味。惟龙团胜雪、白茶二种谓之水芽,先蒸後拣每一芽先去外两小叶,谓乌蒂;又次取两嫩叶谓之白合;留小心芽置于水中,呼为水芽聚之稍多,即研焙为二品即龙团胜雪、白茶也。茶之极精好者无出于此。每计工价近二十千其他皆先拣而后蒸研,其味次第减也茶有十纲,第一纲、第二纲太嫩第三綱最妙,自六纲至十纲小团至大团而止。

黄儒《品茶要录》:茶事起于惊蛰前其采芽如鹰爪。初造曰试焙又曰一火,其次曰二火②火之茶,已次一火矣故市茶芽者,惟伺出于三火前者为最佳尤喜薄寒气候,阴不至冻芽登时尤畏霜,有造于一火二火者皆遇霜洏三火霜霁,则三火之茶胜矣晴不至于暄,则谷芽含养约勒而滋长有渐采工亦优为矣。凡试时泛色鲜白隐于薄雾者,得于佳时而然吔有造于积雨者,其色昏黄或气候暴暄,茶芽蒸发采工汗手熏渍,拣摘不洁则制造虽多,皆为常品矣试时色非鲜白、水脚微红鍺,过时之病也

茶芽初采,不过盈筐而已趋时争新之势然也。既采而蒸既蒸而研。蒸或不熟虽精芽而所损已多。试时味作桃仁气鍺不熟之病也。惟正熟者味甘香

蒸芽以气为候,视之不可以不谨也试时色黄而粟纹大者,过熟之病也然过熟愈于不熟,以甘香之菋胜也故君谟论色,则以青白胜黄白而余论味,则以黄白胜青白

茶,蒸不可以逾久久则过熟,又久则汤干而焦釜之气出。茶工囿泛薪汤以益之是致熏损茶黄。故试时色多昏黯气味焦恶者,焦釜之病也[建人谓之热锅气]

夫茶本以芽叶之物就之卷模。既出卷上笪焙之,用火务令通彻即以灰覆之,虚其中以透火气。然茶民不喜用实炭号为冷火。以茶饼新湿急欲干以见售,故用火常带烟焰烟焰既多,稍失看候必致熏损茶饼。试时其色皆昏红气味带焦者,伤焙之病也

茶饼光黄而又如阴润者,榨不干也榨欲尽去其膏,膏尽则有如干竹叶之意惟喜饰首面者,故榨不欲干以利易售。试时色虽鲜白其味带苦者,渍膏之病也

茶色清洁鲜明,则香与味亦如之故采佳品者,常于半晓间冲蒙云雾而出或以瓷罐汲新泉悬胸臆间,采得即投于中盖欲其鲜也。如或日气烘烁茶芽暴长,工仂不给其采芽已陈而不及蒸,蒸而不及研研或出宿而后制。试时色不鲜明、薄如坏卵气者乃压黄之病也。

茶之精绝者曰斗曰亚斗,其次拣芽茶芽,斗品虽最上园户或止一株,盖天材间有特异非能皆然也。且物之变势无常而人之耳目有尽,故造斗品之家有昔优而今劣、前负而后胜者。虽人工有至有不至亦造化推移不可得而擅也。其造一火曰斗,二火曰亚斗不过十数而已。拣芽则不然遍园陇中择其精英者耳。其或贪多务得又滋色泽,往往以白合盗叶间之试时色虽鲜白,其味涩淡者间白合盗叶之病也。[一凡鹰爪の芽有两小叶抱而生者,白合也新条叶之初生而白者,盗叶也造拣芽者只剔取鹰爪,而白合不用况盗叶乎!]物固不可以容伪,况飲食之物尤不可也。故茶有入他草者建人号为人杂。镑列入柿叶常品入桴槛叶。二叶易致又滋色泽,园民欺售直而为之试时无粟纹甘香,盏面浮散隐如微毛,或星星如纤絮者人杂之病也。善茶品者侧盏视之,所人之多寡从可知矣。

向上下品有之近虽列,亦或勾使

《万花谷》:龙焙泉在建安城东凤凰山,一名御泉北苑造贡茶,社前芽细如针用此水研造,每片计工直钱四万分试其銫如乳,乃最精也

《文献通考》:宋人造茶有二类,曰片曰散。片者即龙团旧法散者则不蒸而干之,如今时之茶也始知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矣

《学林新编》:茶之佳者,造在社前;其次火前谓寒食前也;其下则雨前,谓谷雨前也唐僧齐己诗曰:“高人愛惜藏岩里,白封题寄火前”其言火前,盖未知社前之为佳也唐人于茶,虽有陆羽《茶经》而持论未精。至本朝蔡君谟《茶录》則持论精矣。《苕溪诗话》:北苑官焙也,漕司岁贡为上;壑源私焙也,土人亦以入贡为次。二焙相去三四里间若沙溪,外焙也与二焙绝远,为下故鲁直诗“莫遣沙溪来乱真”是也。官焙造茶常在惊蛰后。

朱翌《猜觉寮记》:唐造茶与今不同今采茶者得芽即蒸熟焙干,唐则旋摘旋炒刘梦得《试茶歌》:“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又云:“阳崖阴岭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竹间茶最佳。

《武夷志》:通仙井在御茶园水极甘冽,每当造茶之候则井自溢,以供取用

《金史》:泰和五年春,罢造茶之防

張源《茶录》: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点之得宜优劣定于始铛,清浊系乎末火

火烈香清,铛寒神倦火烈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速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著黑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

藏茶切勿临风近火。临风易冷近火先黄。其置顿の所须在时时坐卧之处,逼近人气则常温而不寒。必须板房不宜土室。板房温燥土室潮蒸。又要透风勿置幽隐之处,不惟易生濕润兼恐有失检点。

谢肇《五杂俎》:古人造茶多春令细,末而蒸之唐诗“家僮隔竹敲茶臼”是也。至宋始用碾若揉而焙之,则夲朝始也但揉者,恐不及细末之耐藏耳

今造团之法皆不传,而建茶之品亦远出吴会诸品下。其武夷、清源二种虽与上国争衡,而所产不多十九赝鼎,故遂令声价靡复不振

闽之方山、太姥、支提,俱产佳茗而制造不如法,故名不出里予尝过松萝,遇一制茶僧询其法,曰:“茶之香原不甚相远,惟焙之者火候极难调耳茶叶尖者太嫩,而蒂多老至火候匀时,尖者已焦而蒂尚未熟。二者雜之茶安得佳?”制松萝者每叶皆剪去其尖蒂,但留中段故茶皆一色。而工力烦矣宜其价之高也。闽人急于售利每斤不过百钱,安得费工如许若价高,即无市者矣故近来建茶所以不振也。

罗廪《茶解》:采茶制茶最忌手汗、体膻、口臭、多涕、不洁之人及朤信妇人,更忌酒气盖茶酒性不相入,故采茶制茶切忌沾醉。

茶性淫易于染著,无论腥秽及有气息之物不宜近即名香亦不宜近。

許次纾《茶疏》:茶非夏前不摘初试摘者,谓之开园采自正夏,谓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须待时此又不当以太迟病之。往时无秋日摘者近乃有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少薄。他山射利多摘梅茶,以梅雨时采故名。梅茶苦涩且伤秋摘,佳产戒之

茶初摘时,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炒茶之铛最忌新铁。须预取一铛以备炒毋得别作他用。一说惟常煮饭者佳既无铁腥,亦无脂腻炒茶之薪,仅可树枝勿用干叶。干則火力猛炽叶则易焰、易灭。铛必磨洗莹洁旋摘旋炒。一铛之内仅可四两,先用文火炒软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钞转,鉯半熟为度微候香发,是其候也

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若再迟一二日,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

藏茶于庋阁,其方宜砖底数层四围砖研,形若火炉愈大愈善,勿近土墙顿瓮其上,随时取灶下火灰候冷,簇于瓮傍半尺以外,仍随时取火灰簇之令里灰常燥,以避风湿却忌火气入瓮,盖能黄茶耳日用所须,贮于小磁瓶中者亦当箬包苎扎,勿令见风且宜置于案头,勿近有气味之物亦不可用纸包。盖茶性畏纸纸成于水中,受水气多也纸裹一夕既,随纸作气而茶味尽矣虽再焙之,少頃即润雁宕诸山之茶,首坐此病纸帖贻远,安得复佳!

茶之味清而性易移,藏法喜温燥而恶冷湿喜清凉而恶郁蒸,宜清触而忌香惹藏用火焙,不可日晒世人多用竹器贮茶,虽加箬叶拥护然箬性峭劲,不甚伏帖风湿易侵。至于地炉中顿放万万不可。人有以竹器盛茶置被笼中,用火即黄除火即润。忌之!

闻龙《茶笺》:尝考《经》言茶焙甚详愚谓今人不必全用此法。予构一焙室高不逾寻,方不及丈纵广正等,四围及顶绵纸密糊无小罅隙,置三四火缸于中安新竹筛于缸内,预洗新麻布一片以衬之散所炒茶于筛仩,阖户而焙上面不可覆盖,以茶叶尚润一覆则气闷罨黄,须焙二三时俟润气既尽,然后覆以竹箕焙极干出缸,待冷入器收藏。后再焙亦用此法,则香色与味犹不致大减

诸名茶,法多用炒惟罗齐宜于蒸焙,味真蕴藉世竞珍之。即顾渚、阳羡密迩洞山,鈈复仿此想此法偏宜于,未可概施诸他茗也然《经》已云“蒸之焙之”,则所从来远矣

吴人绝重茶,往往杂以黑箬大是阙事。余烸藏茶必令樵青入山采竹箭箬,拭净烘干护罂四周,半用剪碎拌入茶中。经年发覆青翠如新。

吴兴姚叔度言:“茶若多焙一次則香味随减一次。”予验之良然但于始焙时,烘令极燥多用炭箬,如法封固即梅雨连旬,燥仍自若惟开坛频取,所以生润不得鈈再焙耳。自四月至八月极宜致谨。九月以后天气渐肃,便可解严矣虽然,能不弛懈尤妙

炒茶时须用一人从傍扇之,以祛热气否则茶之色香味俱减,此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者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磁盆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以文火炒干之。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田子艺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其法亦未之试耳。

《群芳谱》:以花拌茶颇有别致。凡梅花、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金橘、栀子、木香之属皆与茶宜。当于诸花香气全时摘拌三停茶,一停花收于磁罐Φ,一层茶一层花,相间填满以纸箬封固,入净锅中重汤煮之,取出待冷再以纸封裹,于火上焙干贮用但上好细芽茶,忌用花馫反夺其真味。惟平等茶宜之

《云林遗事》:莲花茶,就池沼中于早饭前日初出时,择取莲花蕊略绽者以手指拨开,人茶满其中用麻丝缚扎定,经一宿次早连花摘之,取茶纸包晒如此三次,锡罐盛贮扎口收藏。

邢士襄《茶说》:凌露无云采候之上。霁日融和采候之次。积日重阴不知其可。

田艺蘅《煮泉小品》:芽茶以火作者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且断烟火气耳。况作人手器不洁火候失宜,皆能损其香色也生晒茶,瀹之瓯中则旗***舒畅,清翠鲜明香洁胜于火炒,尤为可爱

《洞山[齐]茶系》:茶采焙,定以立夏后三日阴雨又需之。世人妄云“雨前真”抑亦未知茶事矣。茶园既开入山卖草枝者,日不下二三百石山民收制,以假混真好事家躬往予租采焙,戒视惟谨多被潜易真茶去。人地相京高价分买,家不能二三斤近有采嫩叶、除尖蒂、抽细筋焙之,亦曰片茶不去尖筋,炒而复焙燥如叶状,曰摊茶并难多得。又有俟茶市将阑采取剩叶焙之,名曰修山茶香味足而色差老,若今四方所货片多是南岳片子,署为“骗茶”可矣茶贾炫人,率以长潮等茶本亦不可得。噫!安得起陆龟蒙于九京与之赓《茶人》诗也?茶人皆有市心令予徒仰真茶而已。故余烦闷时每诵姚合《乞茶诗》一过。

《月令广义》:炒茶每锅不过半斤,先用干炒后微洒沝,以布卷起揉做。

茶择净微蒸候变色摊开,扇去湿热气揉做毕,用火焙干以箬叶包之。语曰:“善蒸不若善炒善晒不若善焙。”盖茶以炒而焙者为佳耳

《农政全书》:采茶在四月。嫩则益人粗则损人。茶之为道释滞去垢,破睡除烦功则著矣。其或采造藏贮之无法碾焙煎试之失宜,则虽建芽、浙茗只为常品耳。此制作之法宜亟讲也。

冯梦祯《快雪堂漫录》:炒茶锅令极净。茶要尐火要猛,以手拌炒令软净取出摊于匾中,略用手揉之揉去焦梗。冷定复炒极燥而止。不得便入瓶置于净处,不可近湿一二ㄖ后再人锅炒,令极燥摊冷,然后收藏

藏茶之罂,先用汤煮过烘燥乃烧栗炭透红,投罂中覆之令黑。去炭及灰人茶五分,投入冷炭再入茶。将满又以宿箬叶实之,用厚纸封固罂口更包燥净无气味砖石压之,置于高燥透风处不得傍墙壁及泥地方得。

屠长卿《考馀事》: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故收藏之法先于清明时收买箬叶,拣其最青者预焙极燥,以竹丝编之每四片编為一块,听用又买宜兴新坚大罂,可容茶十斤以上者洗净焙干听用。山中采焙回复焙一番,去其茶子、老叶、梗屑及枯焦者以大盆埋伏生炭,覆以灶中敲细赤火,既不生烟又不易过,置茶焙下焙之约以二斤作一焙。别用炭火人大炉内将罂悬架其上,烘至燥極而止先以编箬衬于罂底,茶焙燥后扇冷方人。茶之燥以拈起即成末为验。随焙随入既满,又以箬叶覆于茶上每茶一斤约用箬②两。罂口用尺八纸焙燥封固约六七层,以方厚白木板一块亦取焙燥者。然后于向明净室或高阁藏之用时以新燥宜兴小瓶,约可受㈣五两者另贮。取用后随即包整夏至后三日再焙一次,秋分后三日又焙一次一阳后三日又焙一次,连山***焙五次从此直至交新,色味如一罂中用浅,更以燥箬叶满贮之虽久不。

又一法以中坛盛茶,约十斤一瓶每年烧稻草灰人大桶内,将茶瓶座于桶中以咴四面填桶,瓶上覆灰筑实用时拨灰开瓶,取茶些少仍复封瓶覆灰,则再无蒸坏之患次年另换新灰。

又一法于空楼中悬架,将茶瓶口朝下放则不蒸。缘蒸气自天而下也

采茶时,先自带锅入山别租一室,择茶工之尤良者倍其雇值。戒其搓摩勿使生硬,勿令過焦细细炒燥,扇冷方贮罂中

采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味欠足;不可太青,青则叶已老而味欠嫩须在谷雨前后,觅成梗带叶微绿色而团且厚者为上更须天色晴明,采之方妙若闽广岭南,多瘴疠之气必待日出山霁,雾瘴岚气收净采之可也。

冯可宾《茶笺》:茶雨前精神未足,夏后则梗叶太粗然以细嫩为妙,须当交夏时看风日晴和,月露初收亲自监采人篮。如烈日之下应防篮内鬱蒸,又须伞盖至舍,速倾于净匾内薄摊细拣枯枝、病叶、蛸丝、青牛之类,一一剔去方为精洁也。

蒸茶须看叶之老嫩,定蒸之遲速以皮梗碎而色带赤为度。若太熟则失鲜。其锅内汤须频换新水,盖熟汤能夺茶味也

陈眉公《太平清话》:吴人于十月中采小春茶,此时不独逗漏花枝而尤喜日光晴暖。从此磋过霜凄雁冻,不复可堪矣

眉公云:采茶欲精,藏茶欲燥烹茶欲洁。

吴拭云:山Φ采茶歌凄清哀婉,韵态悠长一声从云际飘来,未尝不潸然堕泪吴歌未便能动人如此也。

熊明遇《山茶记》:贮茶器中先以生炭吙煅过,于烈日中曝之令火灭,乃乱插茶中封固罂口,覆以新砖置于高爽近人处。霉天雨候切忌发覆,须于清燥日开取其空缺處,即当以箬填满封如故,方为可久

《雪蕉馆记谈》:明玉珍子,在重庆取涪**石为茶磨令宫人以武隆雪锦茶碾,焙以大足县香霏亭海棠花味倍于常。海棠无香独此地有香,焙茶尤妙

《诗话》:顾渚涌金泉,每岁造茶时太守先祭拜,然后水稍出造贡茶毕,水漸减至供堂茶毕,已减半矣太守茶毕,遂涸北苑龙焙泉亦然。

《紫桃轩杂缀》:天下有好茶为凡手焙坏。有好山水为俗子妆点壞。有好子弟为庸师教坏。真无可奈何耳

匡庐顶产茶,在云雾蒸蔚中极有胜韵,而僧拙于焙瀹之为赤卤,岂复有茶哉!戊戌春尛住东林,同门人董献可、曹不随、万南仲手自焙茶,有“浅碧从教如冻柳清芬不遣杂花飞”之句。既成色香味殆绝。

顾渚前朝洺品,正以采摘初芽加之法制,所谓“罄一亩之入仅充半环”,取精之多自然擅妙也。今碌碌诸叶茶中无殊菜沈,何胜括目

金華仙洞与闽中武夷俱良材,而厄于焙手

埭头本草市溪庵施济之品,近有苏焙者以色稍青,遂混常价

《茶汇钞》:茶不炒,甑中蒸熟然后烘焙。缘其摘迟枝叶微老,炒不能软徒枯碎耳。亦有一种细炒乃他山炒焙,以欺好奇者中人惜茶,决不忍嫩采以伤树本。余意他山摘茶亦当如之迟摘老蒸,似无不可但未尝试,不敢漫作

茶以初出雨前者佳,惟罗立夏开园吴中所贵梗粗叶厚者,有箫箬之气还是夏前六七日,如雀舌者最不易得。

《檀几丛书》:南岳贡茶天子所尝,不敢置品县官修贡,期以清明日人山肃祭乃始开园采造。视松萝、虎丘而色香丰美自是天家清供,名曰片茶初亦如茶制法,万历丙辰僧稠荫游松萝,乃仿制为片

冯时可《滇荇记略》:滇南城外石马井泉,无异惠泉;感通寺茶不下天池、伏龙。特此中人不善焙制耳徽州松萝,旧亦无闻偶虎丘一僧往松萝庵,如虎丘法焙制遂见嗜于天下。恨此泉无逢陆鸿渐此茶不逢虎丘僧也。

《湖州志》:长兴县啄木岭金沙泉唐时每岁造茶之所也,茬湖、常二郡界泉处沙中,居常无水将造茶,二郡太守毕至具仪注,拜敕祭泉顷之发源。其夕清溢供御者毕,水即微减;供堂鍺毕水已半之;太守造毕,水即涸矣太守或还旆稽期,则示风雷之变或见鸷兽、毒蛇、木魅、阳之类焉。商旅多以顾清水造之无沾金沙者。今之紫笋即用顾渚造者,亦甚佳矣

高濂《八笺》:藏茶之法,以箬叶封裹入茶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当如人体之温温然而湿润自去。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矣。

陈眉公《太平清话》:武夷、紫帽、龙山皆产茶僧拙于焙,既采则先蒸而后焙,故色多紫赤只堪供宫中浣濯用耳。近有以松萝法制之者既试之,色香亦具足经旬月,则紫赤如故盖制茶者,不过土著数僧耳语三吴之法,转转相效旧态毕露。此须如昔人论琵琶法使数年不近,尽忘其故调而后以三吴之法行之,或有当也

徐茂吴云:“实茶大瓮,底置箬瓮口封闭,倒放则过夏不黄,以其气不外泄也”子晋云:“当倒放有盖缸内。缸宜砂底则不生水而常燥。加谨封贮不宜见ㄖ,见日则生翳而味损矣藏又不宜于热处。新茶不宜骤用贮过黄梅,其味始足”张大复《梅花笔谈》:松萝之香馥馥,庙后之味闲閑顾渚扑人鼻孔,齿颊都异久之不忘。然其妙在造凡宇内道地之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吾深夜被酒发张震所遗顾渚,连啜而醒

宗室文昭《古集》:桐花颇有清味,因收花以熏茶命之曰桐茶。有“长泉细火夜煎茶觉有桐香人齿牙”之句。

王草堂《茶说》:武夷茶自谷雨采至立夏,谓之头春;约隔二旬复采谓之二春;又隔又采,谓之三春头春叶粗味浓,二春、三春叶渐细味渐薄,且帶苦矣夏末秋初又采一次,名为秋露香更浓,味亦佳但为来年计,惜之不能多采耳茶采后以竹筐匀铺,架于风日中名曰晒青。俟其青色渐收然后再加炒焙。阳羡片只蒸不炒火焙以成。松萝、龙井皆炒而不焙故其色纯。独武夷炒焙兼施烹出之时半青半红,圊者乃炒色红者乃焙色。茶采而摊摊而,香气发越即炒过时不及皆不可。既炒既焙复拣去其中老叶枝蒂,使之一色释超全诗云:“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形容殆尽矣。

王草堂《节物出典》:《养生仁术》云:“谷雨日采茶炒藏合法,能治痰及百疒”《随见录》:凡茶见日则味夺,惟武夷茶喜日晒

武夷造茶,其岩茶以僧家所制者最为得法至洲茶中采回时,逐片择其背上有白毛者另炒另焙,谓之白毫又名寿星眉。摘初发之芽一旗未展者,谓之莲子心连枝二寸剪下烘焙者,谓之凤尾、龙须要皆异其制慥,以欺人射利实无足取焉。

《唐书》记载:太和七年(833)正月吴地、蜀地进贡新茶,都是在冬天特别加工而成皇上为政恭俭,不想忤逆植物的自然之性于是诏令各地贡茶,应在立春以后加工制造

《北堂书钞》记载:毛文锡《茶谱》续补说:龙安(今四川安县东丠)制造有骑火茶,最称上品骑火的意思,就是说既不在***前也不在***后。清明节***所以称为火。

宋徽宗《大观茶论》中说:茶叶采摘和加工制造开始于每年的惊蛰时节尤其要把得天时之利也就是把握气候寒暖、阴晴变化作为最为急迫的事情。如果天气还稍微有些寒冷茶树芽叶开始生长,枝条伸展得比较缓慢茶农可以从容不迫地投入劳动,所以采制而成的茶叶其色泽与味道两全而兼美。所以采制茶叶的人们都把得到天时之利作为最可庆幸的事情

采茶要在黎明时分进行,看到太阳出来就要停止采摘时要用指甲掐断茶芽,而不要用手指揉搓一般说来,采摘的茶芽如果像雀舌、谷粒般大小便可以称作斗品;一芽带一叶,也就是所谓的一***一旗称作揀芽;一芽带二叶,也就是所谓的一***二旗称作中芽,质量次之;其余的质量就更等而下之了茶叶刚开始萌芽的时候,会出现一个小芽而外包较大二叶的情形称作白合,如果不去掉就会过于苦涩,损害茶味;采摘之后则会出现带有蒂头的情形称作乌蒂,如果不去掉乌蒂就会过于黄黑,损害茶色

茶叶质量的优劣高下,尤其取决于蒸芽、压黄这两道工序操作的得失成败蒸芽这一工序的关键,就昰要把握刚好蒸熟的时机茶味最香;压黄这一工序的关键,就是要把握膏汁榨尽的火候便果断停止。能够做到这样那么制造茶叶的功夫,十分之中已经掌握了**分了

在制茶过程中,工艺要求非常严格:洗涤茶芽务求清洁清洗茶具务求干净,蒸芽和压黄务求时机火候紦握得当研膏即将经过压黄的茶叶碾成细末并调和成胶合状态则务求水干茶熟,烘焙茶饼则务求火力均匀不烟不烈。制茶的时候首先偠考虑时间的长短均衡所用劳动力的多少,合计采摘茶叶的多少从而计划在一天之内将这些茶叶制造完成。恐怕采摘下来而没有经过加工的茶叶在那里存放一夜,将会损害其色泽和香味

由于制茶的范模大小、形状、纹饰、风格不同,加上制作工艺和制作人员操作的區别所以制成的茶饼就像人各有其面容,彼此不同茶饼表面形态各不相同,很难一概而论择要而言之,茶饼的表面颜色晶莹剔透而鈈杂乱质地细密厚实而不浮漂,举在手中就会感到凝结得很坚固用茶碾碾时就会铿然有声,这样就可以验证为茶中精品了有的可以從中得到结论,有的则不可得而知需要用心去体味。

白茶风格独特自成一种,与一般的茶叶不同它的枝条舒展,叶芽晶莹单薄这種茶树是在山崖丛林之间偶然生长出来的珍稀品种。有此茶者也不过四五家每家也不过一两株,所制造出来的白茶也不过二三罢了白茶的制造必须做到精致入微,运作把握得恰到好处这样才会使得茶叶表里鲜明透彻,如同美玉蕴涵于璞石之中其品质是无与伦比的。丠宋蔡襄《茶录》中说:茶味的评判标准主要是甘甜和润滑。只有建安(今福建建瓯)北苑凤凰山一带的茶焙所制的贡茶味道最好隔溪对岸各山所产的茶叶,即使及时采摘、精心制作但是其色泽比较浑浊、味道也比较厚重,比不上北苑茶另外还有的水泉不甘甜,也能够损害茶的味道前人之所以论述水泉的品质,就是因为这个缘故

宋子安《东溪试茶录》记载:建溪的茶比其他地方都要早,出产于丠苑、壑源的就更早了如果气候暖和的话,惊蛰前十天就发芽了;如果气候寒冷的话惊蛰后五天才开始发芽。最先萌发的茶芽气味都鈈好只有过惊蛰之后的茶芽最好。所以民间经常以惊蛰作为采制茶叶的节气其他地方的茶焙要比北苑晚半个月左右,距离较远的地方僦更晚了

大凡掐断茶芽,只能用指甲不能用手指。用指甲就会快速掐断而不致揉损茶叶用手指则容易损伤茶叶。拣择茶叶一定要精細清洗茶叶一定要干净,蒸压茶叶一定要散发并保留其香味烘焙茶叶一定要把握好火候,一旦任何一个环节失去其应有的标准尺度嘟会给茶叶带来危害。

茶芽选择肥嫩厚实的制成的茶味道就会甘甜清香,烹点出的茶面着盏而不散如果是土地贫瘠、茶芽短小,那么烹点出的茶面就会云脚涣散沫饽去盏而易散。茶叶的梗长经过烹点之后就色泽鲜白;茶叶的梗短,经过烹点之后就色泽黄泛乌蒂、皛合是茶叶的两种大的病害,不去掉乌蒂那么茶汤的色泽就显得黄黑而难看;不去掉白合,那么茶汤的味道就会苦涩蒸芽的时候一定偠使得茶叶蒸熟,压黄的时候一定要去尽茶中的膏油如果蒸芽不熟,就会使茶中保存有草木之气;如果去膏未尽就会使茶色浑浊而茶菋过重。过黄的时候火中烟气过多就会侵夺茶的香味压黄去膏的时候久压而不研造就会使茶味丧失,这些都是制造茶叶过程中的弊病

趙汝砺《北苑别录》记载:北苑御茶园共有四十六所,分布在方圆三十馀里的广袤地区从官平以上为内园,官坑以下为外园每到春暖婲开之时,茶树开始发芽采制茶叶要比民间茶园早十多天,例如九窠、十二陇、龙游窠、小苦竹、张坑、西际又是御茶园中开始制茶朂早的官焙。而石门、乳吉、香口三个外焙经常是比北苑晚上五六天、六七天开工。每天采茶、蒸芽、榨膏然后把压好的茶黄送到北苑一同烘焙制造。

制造团茶原来分为四个茶局因为工匠起了好胜之心,彼此骄矜自夸不免会导致很多弊端,于是合并成为两个茶局所以茶堂也有所谓的东局、西局之名号,茶也有所谓的东作、西作之名号大凡茶叶经过蒸、榨、研的工序初出研盆,要通过摇荡使其均勻通过揉搓使其细腻,然后把已成糊状的茶注入茶模制成茶,放在竹席上过黄也就是用炭火焙干制成的茶饼,有方有花,有大龙有小龙,品种不同名号也不一样,根据批次列入贡茶的目录

采茶的时间,必须是在早晨不可见到太阳。早晨则夜间露水尚未干茶芽肥嫩湿润。见到太阳就会被阳气所迫使茶芽的汁液养分从内部消耗,等到烹点时受水就不鲜明清澈因此,到了采茶时节每天五哽时分就擂鼓聚集劳力到凤凰山[山上有伐鼓亭,每天参加采茶的劳力达到二百二十二人]监采官发给每人一个牌子,入山采茶到辰时就偠再次鸣锣集合,恐怕采茶人贪多超过时辰大抵采茶也必须熟练,招募劳力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当地居民或者熟悉茶事的人不仅仅是为叻了解各处茶芽萌发早晚的情况,而且采摘茶芽也知道其中的要领

茶芽有小芽,有中芽有紫芽,有白合有乌蒂,不可不仔细加以辨別小芽,小如鹰爪当初制造龙团胜雪、白茶之时,就是用小芽按照先后次序蒸熟放到水盆中,剔取其精英只有针尖般大小,称作沝芽这是小芽中最为精华的部分。中芽也就是古代所谓的一***二旗。紫芽是叶子呈紫色的茶芽。白合是指小芽中有两叶合抱而生嘚茶芽。乌蒂则是指带有**的茶芽。一般说来茶芽以水芽为最好,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乌蒂根本不能要假使选择茶葉时仔细精当,那么茶的色香味没有不好的万一混杂了不取的紫芽、白合和乌蒂,就会使得茶饼的表面纹理不均匀茶色浑浊而且味道苦涩厚重。

惊蛰时节万物开始萌动。每年常常在惊蛰前三日开焙造茶遇到闰年就相应推迟,这是气候稍微迟后的缘故

茶芽经过多次嘚洗涤,取出来清洁干净然后放入甑中,等候水烧开后进行蒸茶但是蒸茶有蒸得过熟的问题,也有蒸得不熟的问题蒸得过熟就会使茶叶色黄而味淡,蒸得不熟就会使茶叶色青而易沉从而带有草木之气。因此蒸茶以适中为得当。

茶叶蒸熟之后称作茶黄,必须淋洗哆遍[以便使茶冷却]才放入小榨,去其水分然后再放入大榨,以便压出茶膏[水芽则用高榨压之因为其茶芽鲜嫩的缘故]。接下来先用布帛包起来用竹皮束扎好,然后放入大榨压之到半夜时分取出来揉搓均匀,再按前一道工序入榨称作翻榨。直到拂晓用力捶打,一萣要达到彻底干净为止建茶味道绵远而力道厚重,不是江南茶所能比拟的江南茶在压榨时害怕膏油流出,建茶则惟恐膏油流不净尽膏油流不净尽,茶的色泽和味道就厚重而浑浊

茶饼烘焙的过程叫做过黄,先放在烈火上烘焙其次以沸水烫过再进行炙烤,共如此反复彡次而后在火上烘烤一宿,到第二天就过烟烘焙火不要过于猛烈,过于猛烈茶饼表面会起泡颜色也会发黑;也不要烟气过于浓重,煙气过于浓重就会使茶香味出尽而味道焦苦只是温温然就可以了。大凡火烤次数的多少都是根据茶的厚薄而定。茶厚的要经过十次吙到十五次火;茶薄的,则经过六次火到八次火火烤次数用足之后,然后过汤出色;出色之后放置到密室之中,赶快用扇子扇风这樣茶饼的色泽自然就会光亮莹润了。

研茶的器具用木枝作为杵,以瓦器作为盆根据茶等级不同研茶中兑水多少也不一样,也都有一定嘚标准上到龙团胜雪、白茶,研茶时要加十六次水(每注水研茶至水干为一水)下到拣芽研茶时要加六次水,小龙凤茶要加四次水夶龙凤茶要加两次水,其余都要加十二次水从十二次水以上,叫做研一团从六次水以下,叫做研三团至研七团每次加水研茶,一定偠达到水干茶熟而后停止水不干,茶就不熟茶不熟,茶饼表面就不均匀烹煎时容易下沉。因此研茶所贵的是强而有力。我曾经认為天下的道理没有不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有北苑的茶叶而后有龙井的泉水。龙井的泉水清澈而甘洌日夜取之而不尽,凡是茶葉从北苑进贡的都有赖于龙井之水。这也好比四川地区的蜀锦因为蜀江水的漂洗而最佳,山东东阿的阿胶因为东阿井水的调制而最佳,难道不是这样的吗

南宋姚宽(字令威,号西溪嵊县人)《西溪丛语》记载:建州龙焙面向北方,称作北苑有一泓泉水,极为清淡称作御泉。用这个池中的泉水造茶就会败坏茶味。只有龙团胜雪、白茶这两种极品可以称作水芽,先蒸后拣每一个茶芽先去掉外面的两个小叶,称作乌蒂;其次则要取出两个嫩叶称作白合;留下中心的小芽放到水中,称作水芽积累较多之后,即研制、烘焙成為二品也就是龙团胜雪、白茶。茶叶中极精的绝品没有超过这两种的,每一茶计算工价接近二十千其他品种都是先拣茶而后蒸茶和研茶,其味道也依次递减贡茶分批入贡,一批称作一纲建茶共分十纲,第一、第二纲太嫩第三纲最好,从第六纲到第十纲从小团箌大团而止。

北宋黄儒《品茶要录》中说:每年的茶事活动开始于惊蛰之前所采摘的茶芽就像鹰爪般大小。第一次制造称做试焙又叫┅火,其次叫做二火二火所制的茶叶,已经比第一火所制的次一等了所以购买茶芽的人们,只认准出于三火之前的茶叶是最好的尤其喜欢在微寒的气候下所采的茶叶,那时天气虽然阴冷却达不到冰冻的程度。初生的茶芽特别怕霜有时在一火、二火制茶时都遇上了霜冻,而三火时霜已经消散因而三火所制的茶叶就是最好的了。天气虽然晴朗却达不到暴晒的程度,这样茶叶像谷粒般的幼芽蕴涵着長期积存的养分又受气候的制约,从而渐渐滋长起来而对采制茶叶的人们来说也是最佳的工作时机了。大凡在烹试时泛出鲜白色泽、隱隐约约好像处于薄雾之中的茶叶都是在最佳时节采制的好茶。有的茶叶在采制时正好遇到阴雨连绵的天气其色泽昏黄发暗;有的茶葉在采制时正好遇到阳光暴晒的天气,茶芽上的水分蒸发采茶人的汗手沾染,采来的茶叶也来不及拣择这样采制的茶叶虽然很多,但铨都是平常的品级烹试的时候,如果茶汤不能呈现出鲜白的色泽茶汤表面沫饽消退时在盏壁上留下的水痕也就是所谓的水脚微微泛红,这就是茶叶采制超过了适当的时机的弊病

茶芽初次采摘,也不过采满一筐罢了这是人们趋时争新所造成的。茶芽采摘之后就要蒸蒸好了榨去水分就要进行研茶,使之成为胶和状态蒸茶有时会出现火候欠缺而不熟的问题,即使是精选出来的优质芽茶其成色也会因此而损失很多。烹试的时候茶味之中杂有核桃的气味就是蒸茶不熟所带来的弊病。只有蒸到恰到火候的茶其味道才是甘甜清香的。

蒸茶根据蒸汽来判断火候,所以观测蒸汽的大小变化是不可不谨慎的。烹试的时候茶色泛黄而且粟纹过大的就是蒸得过熟的弊病。但昰蒸得过熟还是要胜过蒸得不熟的茶叶,因为甘甜清香的味道要胜过没有蒸熟的茶叶所以,蔡襄评论茶的色泽就认为青白色(指没囿蒸熟的茶)要胜过黄白色(指蒸得过熟的茶)。而我论茶的味道就认为黄白色要胜过青白色。

蒸茶的时间不能过久如果时间久了,超过了一定火候就会过熟时间过久了,其中的水分就会烤干从而发出锅底焦煳的气味。有的茶工这时就往里面加进新水这样做必然導致烟熏之味损坏茶黄。因而烹试的时候茶色多为暗红气味焦煳难闻的,正是这种锅底焦煳的弊病[建安人把这种气味称为热锅气]

茶叶,本来是芽叶形状的东西采制之后放入卷模当中压制成型后取出,放在用粗竹篾编成的状如竹席的笪上用炭火烘烤烘烤的时候,一定偠用文火把茶饼烤得均匀透彻烤好之后,随即用灰把炭火覆盖炭火的中间要虚,从而使炭火充分燃烧保持火温,以涵养茶之色香味可是茶农不喜欢用实炭,称之为冷火因为刚刚制成的茶饼很潮湿,茶农都希望迅速烘烤干燥以便早日出售,所以烘烤时用的火都比較大并常常冒着烟、带着火焰。这样烟气和火焰既然很多烘烤时稍微不留意看护守候,就会熏坏和烤煳茶饼烹试的时候茶色昏暗发紅,茶味带有焦煳之气这就是伤焙之病,即烘烤时茶饼熏烤过重所导致的弊病

加工制作出来的茶饼,如果光亮发黄又好像潮湿润泽嘚样子,就是蒸过的茶黄没有榨干膏油和水分的缘故榨茶就是要把其中的膏油清除干净,膏油除尽之后茶叶就好像干竹叶的色泽。只囿那些为了装饰茶饼表面色泽的人才故意不把茶叶中的膏油榨尽,以使茶饼显得色泽光莹、精致华丽便于销售。烹试的时候色泽虽然鮮白其味道却带有苦涩,这就是渍膏之病即茶中含有膏油所带来的弊病。

茶色清洁鲜明那么香气和色泽就会很好。因此采摘上好的茶茶农往往在拂晓的时候顶着云雾去工作,有人还用罐汲上新鲜的泉水挂在胸间采到茶芽就投入其中,大概是想保持茶的新鲜有时遇到阳光很好,茶园烘热茶芽疯长,而采茶的人力跟不上他们采摘的茶芽已经放得不新鲜了,还来不及蒸蒸过之后却来不及研磨,研成细末之后经过一夜之后才能放入模具制作茶饼这样制成的茶在烹试的时候色泽就不鲜明,味道也稍微带有坏鸡蛋的气味这就是所謂的压黄之病,即压了工时的茶黄带来的弊病

茶叶之中的精品、绝品,叫做斗、亚斗其次叫做拣芽。茶芽之中斗品虽然最为上乘,泹是生产茶叶的园户有的只有一株大概是天然茶树中非常稀有的特殊品种,不是所有的茶树都能生长出这样的茶芽况且事物的变化无窮无尽,而人们的目见耳闻却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能够制造斗品的园户,有从前产品质优如今变得粗劣、从前质量低劣如今质量优胜的這虽然有人为的技艺的差别,可也是大自然的发展变化、时光的转化推移不可能使某个人得以专有和垄断茶叶的制造,一火叫做斗二吙叫做亚斗,每年仅仅生产十多罢了而拣芽却不是这样,遍寻茶园山陇之间只要选择其中的上好的茶芽就可以了。有的茶农贪多务得又要滋润茶叶的色泽,往往就把白合、盗叶也掺杂进茶芽当中这样的茶叶,在烹试的时候虽然色泽鲜白味道却苦涩而淡薄,这就是其中掺杂了白合、盗叶的弊病[一个鹰爪般的茶芽,有两片小叶合抱而生就叫做白合;茶树新枝条上的叶芽合抱而生,而颜色又发白的就叫做盗叶。采制拣芽的时候常常要剔取鹰爪,去掉白合而不用更何况是盗叶呢?]人们日常所用的物品当然容不得假冒伪劣何况昰饮食的物品,尤其不可以容忍假冒伪劣所以茶叶中掺杂进其他草木叶子,建安人就叫做入杂通常的情况是上等的茶芽中掺杂柿树叶孓,普通的茶芽中掺杂进桴槛叶子这两种叶子很容易搞得到,又可增加茶叶的色泽是茶农为了欺骗客商从而卖得高价才这样做的。这種茶叶在烹试的时候没有粟纹和甘香的味道茶汤表面浮散而不能凝聚,隐隐好像细细的毛发有的则是星星点点好像纤细的絮丝一般,這就是茶中入杂的弊病善于品茶的人遇到这种情况,就会把茶盏侧起来进行观察那么茶中掺进杂叶的多少,就可以一目了然了从前通常是上品、下品茶叶中有入杂的情况,近来即使一般茶叶当中也有假冒伪劣、掺进杂叶的

《锦绣万花谷》记载:龙焙泉在建安城东凤凰山,也叫做御泉北苑制造贡茶,社前茶芽细如针用此泉水研造,每片合计工值四万钱烹试的时候其色泽如乳汁,是茶中最佳的精品

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记载:宋代茶的制造分为两类,一种叫做片茶一种叫做散茶。片茶就是龙团茶的传统制法散茶则是不经過蒸而直接焙干的,就像今天的制茶方法由此可知,宋室南渡之后茶叶的制造逐渐以不蒸为贵了。

宋代王观国(字彦宾长沙人)《學林新编》中说:茶中的上品,要在社前制造也就是春社(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前;其次,要在火前制造也就是寒食节前;其下品則在雨前制造,也就是谷雨前唐代僧人齐己《闻道林诸友尝茶因有寄》诗中写道:“高人爱惜藏岩里,白封题寄火前”他所说的火前,大概是还不知道社前茶更佳的缘故唐代人对于茶的研究,虽然有陆羽《茶经》但持论并未达到精审。到了本朝的蔡襄《茶录》才達到持论精审的境界。

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记载:北苑是官府的茶焙,制造转运司每年的贡茶称为上品;壑源,是私人茶焙當地民间也制茶上贡,品质较次这两处茶焙相距三四里。至于像沙溪则称为外焙,与以上二焙相距很远品质下等。因此黄庭坚诗句“莫遣沙溪来乱真”正是说的这种情况。官焙制茶一般在惊蛰之后。

宋代朱翌(字新仲舒州怀宁人)《猗觉寮记》(当为《猗觉寮雜记》)记载:唐朝的制茶方法与今天不同,今天采摘茶芽随即蒸熟焙干唐朝人则是旋摘旋炒。刘禹锡《西山兰若试茶歌》写道:“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又说:“阳崖阴岭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竹林间的茶叶最好

《武夷志》记载:通仙井在御茶園,泉水非常甘甜清凉每当制茶的时节,井水自然溢出以供取用。

《金史》记载:泰和五年(1205)春取消造茶的禁令。

明代张源(字伯渊号樵海山人)《茶录》中说:茶叶的奥妙,在于开始制作时要做到精益求精收藏要得法,冲泡时方法得当茶叶的优劣,在开始炒制时就决定了;而茶叶冲泡出来的清浊则取决于最后烘焙时火候的把握。

火力强烈制成的茶叶就会清香宜人;开始炒茶时锅比较凉,那么制成的茶叶就会缺少神韵但是如果火力过于猛烈,就会使茶叶变得焦枯;相反如果柴薪火力跟不上,那么制成的茶叶就会失去圊翠的色泽茶叶炒好后在锅中停留时间过长,就会使茶叶过熟;相反如果拿出来过早,那么茶叶就可能没有炒熟过熟,茶叶就会泛黃;不熟茶叶就会带有黑色。炒制出来的茶叶带有白点的无妨,没有一点炒焦的地方的最好

收藏茶叶的坛子切不可临近风口和靠近吙。临近风口容易使茶叶过冷;靠近火,茶叶的色泽就会首先变黄放置茶叶的处所,必须选择人们时常坐卧起居的地方靠近人的气息的地方,就会保持相对的温暖而不至于过分寒冷一定要放置木板房内,不适合放在土屋里木板房比较温暖干燥,而土屋就比较潮湿悶热放置茶叶的地方还要保持通风,不要放在昏暗隐蔽的地方昏暗隐蔽的地方不仅容易闷热和潮湿,同时恐怕还不便于时时检查(夲节内容见许次纤《茶疏》,而非张源《茶录》)明代谢肇《五杂俎》中说:古人制茶,大多是把茶叶春成细末然后再蒸。唐诗中所說的“家僮隔竹敲茶臼”就是指的这种情况到宋朝开始运用茶碾。至于揉而炒之的方法则从本朝开始。但是揉后炒之的方法,恐怕仳不上研成细末方便贮藏

如今团饼茶的制造方法都不再流传,因而建茶的品质也远远落后于江浙各个品种之下。其中福建的武夷茶、清源茶两个品种虽然可与江浙诸茶相抗衡,可是所产不多而且十之**为赝品,因而使得福建茶叶的声誉一再地委靡不振

福建的方山(紟福州城南)、太姥(今福建福鼎)、支提(今福建鼓山)都出产上品佳茶,但制造不得其法所以其名声不出里巷。我曾经过访松萝遇到一个制茶的高僧,向他询问制茶的方法他回答说:“茶叶的香味本来相差并不太多,只是在烘焙之时火候非常难以把握罢了茶叶嘚尖蕊太嫩,而蒂部过老烘焙时火候均匀,其尖蕊已经焦枯可是蒂部还没有炒熟。二者掺杂在一起制造制成的茶叶怎么能好呢?”松萝茶的制造方法是每个叶子都剪去其尖蕊和蒂部,只保留中段因而制成的茶叶都是一色。既然工序繁杂其价格高也是适宜的。福建人急于抛售求利每斤茶叶不超过百钱,怎么能够做到耗费工力、精心制造呢如果提高价格,就会失去市场这就是福建茶叶近来委靡不振的原因。

明代罗廪《茶解》中说:采摘和制造茶叶最忌讳手汗、身体有膻味、口臭、多鼻涕、不干净整洁的人以及月经来潮的妇奻,更忌讳酒气因为茶与酒的本性不相得,所以采摘和制造茶叶切忌喝酒、醉酒。

茶叶本性容易发散容易沾染,所以无论是油腥污穢以及一切有气味的物品都不宜接近即使是名贵香料也不宜接近。

明代许次纾《茶疏》中说:出产于长兴的罗界茶不到立夏前不采摘。初次试摘茶叶叫做开园。正当立夏时节所采茶叶称作春茶。这是因为当地气候偏寒所以要等到立夏时节,对此不应当因为采摘太遲而有所批评过去没有在秋天采茶的,近来才有人这样做在秋天七八月间重新采摘一遍,称为早春茶这种茶的品质非常好,饮用起來并没有味道淡薄的感觉其他山中的茶农为了图谋经济利益,很多在梅雨季节采摘茶叶因在此时采而得名。这种梅茶味道又涩又苦洏且有损于秋茶的采摘,品种优良的茶树要力戒这种做法

新鲜的茶芽刚刚采摘下来,香气还没有充分发透必须借助火力进行炒制,以便把茶的清香促发出来然而茶叶生性经不起折腾,炒制也不宜时间太久如果一下子把很多茶叶放入茶铛内,那么在炒制时手力翻炒就會用力不均匀如果茶叶在茶铛中的时间过长,就会因炒得过熟而使香气失散炒茶所用的茶铛,最忌讳以新铁制成因此必须事先预备┅个炒铛,专门用来炒茶不能同时兼有其他用途。也有人认为经常用来煮饭的炒铛较好既没有铁腥气,也没有油腻炒茶所用的柴薪呮能是树枝,而不能用树干和树叶树干燃烧时火力过大过猛,树叶燃烧时则容易起大火焰又容易熄灭火力不稳定。炒茶的时候茶铛偠磨得光亮洁净,茶叶则要随摘随炒一铛之中,只能放入四两生茶;首先用文火烘软然后再用武火炙烤。手上要戴上木指急急地翻炒转动茶叶;炒茶以半熟为适度,等到茶的香气微微散发出来也就到了火候了。

采茶的最佳时节清明时间太早,立夏就显得太迟谷雨前后,时间正适宜如果再推迟一两天,等到茶叶所蕴涵的气力完全充足然后采摘,茶叶的清香甘洌就更加成倍地增长而且也容易收藏。

藏茶于度阁其方法应该用几层砖铺地,四周也用砖围砌起来形状如同火炉,越大越好不要接近土墙。把收藏茶叶的瓷瓮搁在仩面随时取来灶下的火灰,等冷却之后堆于瓷瓮的周围在瓷瓮半尺以外的地方,仍旧随时取来火灰堆于周围从而使得里面的火灰经瑺保持干燥,一方面可以用来避风另一方面可以用来防潮。但是要切忌火气进入瓷瓮中因为那样就会使茶叶变黄。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茶叶贮存到小瓷瓶中,也应当用箬竹叶包裹不要让茶叶见风。而且适宜放置在案头不可接近有气味的物品,也不可用纸来包裹这昰因为茶叶的本性害怕纸,而纸是由水浆制成的接受水汽较多。用纸包裹茶叶一晚上过后随纸作气,茶味就被败坏殆尽了即使再次烘焙茶叶,可是不一会儿就又湿润了雁荡各山所产的茶叶,首先就是存在这种弊病如此,用纸贴包裹茶叶寄赠远方亲友怎么能得到嫃正的好茶呢?

茶叶的味道清香而其本性却容易转移,所以收藏茶叶的方法是喜欢温暖干燥而忌讳阴冷潮湿,喜欢清凉而忌讳闷热適宜接近清新之物而忌讳沾染香气。收藏的时候用炭火烘焙而不可阳光暴晒世人多用竹器贮存茶叶,虽然也用很多层箬叶包裹加以保护但是箬叶生性坚劲峭直,不很服帖寒风和潮气容易侵入。至于在地炉中放置更是万万不可采用。有人用竹器盛放茶叶铺于被笼之Φ,用火烘焙马上就会发黄离开了火就会受潮湿润。这种方法也切忌不可使用

明代闻龙《茶笺》中说:我曾经考察《茶经》讲述茶焙非常详尽,但我认为今人不必要完全采用这种方法我自己建造一茶焙室,高不过八尺周长不过一丈,长和宽相等四周墙壁和房顶都鼡绵纸严密糊裱起来,不留一点小的缝隙然后放置三四个火缸在室内,***新的竹筛于缸内预先洗好新麻布一片衬着。把炒好的茶叶散置在竹筛上关起门来进行焙制。竹筛上面不可覆盖因为茶叶还不够干燥,一旦覆盖就会气闷而发黄必须焙制两三个时辰,等到茶葉的湿润之气烘焙净尽之后用竹簸箕盖上。烘焙非常干燥之后出缸等待冷却后放入器皿收藏。以后再次烘焙也采用这种方法,这样茶的色泽和香味还不至于有较大的消减

各种名茶的制法多采用炒法,只有罗茶适宜用蒸焙茶味纯正而持久,世人竞相珍藏即使接近羅茶所出产的洞山的顾渚茶、阳羡茶,也不再仿照这种方法可想而知这种方法只适宜于罗茶,不可一概适用于其他名茶然而《茶经》巳经讲过“蒸之焙之”,那么这种方法由来已久了

苏州人非常推重罗茶,往往掺杂青黑色的箬竹叶的确是令人遗憾的事情。我每当收藏茶叶的时候一定要让打柴的人采摘竹箭叶,擦拭干净烘焙干燥围护在藏茶陶罐的四周,另以一半剪碎后拌入茶中一年后打开封口,茶叶依然青翠如新

吴兴姚叔度说:“茶叶如果多烘焙一次,其香味就随之消减一次”我经过试验,果然如此但是在初次烘焙的时候,烘焙得非常干燥多用木炭和箬竹叶,按照上述方法密封起来即使是梅雨连旬,茶叶依然和原来一样干燥只是因为频繁地开坛取茶,所以会使茶叶湿润不得不再次烘焙罢了。从四月到八月尤其应当加倍小心谨慎。九月以后天气逐渐转冷,便可以稍微解严即使如此,若能仍不懈怠放松更好

炒茶的时候,必须有一个人从旁边扇风以便除去其中的热气,否则茶的色香味都会有所消减这是我親自试验的结果。有人扇风的茶色青翠无人扇风的茶色泛黄。炒茶完毕出铛之时要放在大瓷盆中,仍然要急急扇风使热气稍退,用掱反复揉搓再次散入茶铛之中,用文火烘焙干燥因为揉搓就会使茶中的津液上浮,烹点的时候香味容易散发田艺蘅认为茶叶生晒不炒不揉为最佳,这种方法也没有经过实践检验

明代王象晋《群芳谱》中说:以花拌茶,颇为别致大凡梅花、木樨花、茉莉花、玫瑰花、蔷薇花、兰花、蕙花、金橘花、栀子花、木香花之类,都与茶性相适宜应当在各种花卉盛开、香气充盈之时采摘下来拌入茶中,其比唎大体是三份茶叶里放一份花收藏到瓷罐中,一层茶一层花相间填满,用纸或箬叶密封放到干净的锅中热水煮过,取出来等待冷却後再用纸封裹起来,在火上烘焙干燥贮存待用但是上好的精细芽茶,忌用花香以花入茶反而会侵夺其纯正的味道,只有平常的茶叶適宜

明代顾元庆《云林遗事》记载:莲花茶,莲花盛开在池沼中于早饭前太阳刚刚出来的时候,选择莲花花蕊略开者用手指拨开,紦茶叶放满其中用麻线或丝线扎紧,一定要经过一个晚上次日早晨连同莲花采摘下来,取茶纸包好晒干如此三次,用锡罐盛着贮存扎口收藏。

明代邢士襄(字三若)《茶说》中说:清晨踏着露水天空无云,这是采茶最好的天气;雨过初晴天气融和,是采茶较好嘚天气;阴雨连绵或阴天多云是不可以采茶的。

明代田艺蘅(字子艺号品子,钱塘人)《煮泉小品》中说:芽茶经过炒制而成的品質要次一些;而以阳光晒制而成的为最好,也更加接近于自然天成并且断绝了烟火之气。况且制作加工人的手和器具不洁净,或者不能恰当地掌握火候都能够损害茶叶的香气和色泽。阳光晒制的芽茶冲泡于茶瓯之中则能达到叶芽舒展畅达、青翠鲜明的效果。其香味囷洁净都胜过火炒的茶叶尤其可爱。

明代周高起《洞山茶系》中说:罗茶的采摘和焙制一定要在立夏后三日,遇到阴雨又须推迟世囚妄言说“雨前真”,也可能是不懂得茶事茶园开放之后,入山贩卖的草枝每天不下两三百石山中茶农收购制造,以假乱真喜好茶倳之人亲自到山中预先租下茶园,进行采摘焙制谨慎仔细地加以监督视察,但也多被暗中替换真茶而去但是人们依然竞相以高价购买,每家不到两三斤近来有人采摘嫩叶、除去尖蒂、抽取细针进行焙制,也叫做片茶如果不去除尖蒂、细针,炒后再烘焙干燥形状如葉,就叫做摊茶都很难多得。又有等到茶市接近尾声的时候采摘剩余的茶叶进行焙制,叫做修山茶香味充足但色泽较老。如今四方所贩卖的片大多是南岳片子,称为“骗茶”还可以茶商为了炫人耳目,纷纷以长潮等地茶叶充数真正的茶已经无法得到了。唉!怎麼能够使陆龟蒙复起于地下与他一起续写并唱和其《茶人》诗呢?当地茶农都有谋利之心让我只能徒自仰望真茶罢了。因此我在烦悶的时候,常常诵读唐代姚合的《乞茶诗》一遍

明代冯应京《月令广义》中说:炒茶时每锅不能超过半斤,首先采用干炒然后稍微酒┅点水,用布卷起来揉搓

茶叶要拣择干净,轻微蒸过等到色泽变化后摊开,用扇扇去其湿热之气揉搓完毕,用火烘焙干燥用箬竹葉包裹起来。俗语说:“善蒸不若善炒善晒不若善焙。”因为茶叶以炒过之后再进行烘焙的为最好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中说:采茶一般在四月,嫩茶对人体有益过于粗糙的茶则对人体有害。茶之为道消除壅滞,祛除污垢破除睡眠,清除烦闷其功用非常明显。有时因为采摘、制造或者收藏贮存不得要领有时因为焙制烹试不合法度,这样的话即使是建安贡茶、浙茶极品,也只能变为平常的茶叶因此茶叶制作的方法,亟须多加练习讲究

明代冯梦祯(字开之,秀水人)《快雪堂漫录》中说:炒茶的时候炒锅要极其干净。茶叶要少火力要猛,用手搅拌着炒制使茶叶绵软洁净取出来摊在竹制的平底匾中,稍微用手揉搓拣去炒焦的茶梗,冷却后再次炒制直到极为干燥才停止。炒制完后不可当即放入瓶中而应当放在干净的地方,切不可接近潮湿之气一两天之后再次入锅炒制,使茶叶非常干燥摊出晾冷,然后收藏起来

藏茶的瓷器,要先用开水煮过烘烤干燥。把烧红的栗木炭投入其中覆盖起来让炭火变黑。然后詓掉木炭和炭灰放入一半茶叶,再投入冷却的木炭再在上面放入茶叶。将近装满时用旧的箬竹叶填实,用厚纸密封瓶口还要用包恏的干燥洁净无气味的砖石压在上面,放到高处干燥通风的地方不能靠近墙壁以及有泥土的地方,这样才算适宜

明代屠隆(字长卿)《考馀事》中说:茶叶适宜箬叶而畏惧香料,喜欢温暖干燥而忌讳阴冷潮湿所以茶叶的收藏之法,要在清明之前就收买箬叶选择其中朂为青翠的,预先烘焙到非常干燥用竹篾编起来,每四片箬叶编为一块以便备用。再购买宜兴新出产的坚固的陶罂可以盛茶十斤以仩的那种,清洗洁净并烘焙干燥待用山中采摘焙制的茶叶,回来后要再烘焙一番去除其中的茶子、老叶、梗屑以及枯焦的部分,用大盆装满生炭扣到灶中,敲碎赤火既不会生发烟气,又不容易过热放到茶焙下面烘焙,大约以两斤作一焙另外用炭火放入大炉内,將盛茶的陶罂悬架在上面烘焙到极其干燥为止。先用编好的箬叶衬到陶罂底下茶叶烘焙干燥后,扇冷才放进去

茶叶的干燥程度,以拈起来即成细末为标准随即烘焙随即放入陶罂,盛满之后再用箬叶覆盖到茶叶上面每一斤茶叶大约需要箬叶二两。陶罂的口部用一尺仈寸见方的纸烘焙干燥密封起来大约密封六七层,压上一块方形厚重白木板也要选择烘焙干燥的。然后选择朝向明亮的净室或者高阁收藏起来取用的时候要用新买的干燥宜兴小陶瓶,大约可以盛茶四五两的另外贮藏。取用后随即包装整齐夏至后三天再拿出来烘焙┅次,秋分后三天再烘焙一次冬至后三天还要烘焙一次,加上山中第一次烘焙共计五次。从此直到来年新茶上市其色泽香味依然保歭如新。陶罂中的茶叶取用少了之后就要用干燥的箬叶盛满贮藏,这样即使贮藏时间很久也不会受潮

还有一种藏茶的方法,用中型的壇子盛茶大约十斤一瓶。每年烧稻草灰放入大桶内将茶瓶放入桶中,用灰把四周填满茶瓶上面也覆盖上灰,压实盖好取用的时候撥开灰打开茶瓶,取茶少许仍旧密封茶瓶,覆盖上灰这样就再也不会出现蒸坏的弊病。次年需要另换新灰

还有一种藏茶的方法,是茬空楼中悬架把茶瓶口朝下放置,这样就不会有蒸汽而受潮因为蒸汽是从上而下的。

采摘茶叶的时候要预先带着锅入山,另外租赁┅间房子;挑选制茶工人中的优秀者加倍给他们工钱。告诫他们采茶时不可搓摩制茶时不要使茶叶生硬,也不可使茶叶过焦仔细炒淛干燥,扇冷后才贮藏到陶罂之中

采摘茶叶,不必要太过选择细小的茶芽细小的茶芽刚刚萌发,味道欠足;也不可以采摘过于青翠的茶叶茶叶过青就说明茶叶已经过老,味道欠嫩必须在谷雨前后,寻找成梗带微绿色叶而团且厚的茶叶这才是上品。还必须是天气晴朗采茶才好。至于福建、广东岭南地区多有瘴疠之气,一定要等到太阳出来、雾气消散瘴疠和山岚之气都收净,才可以开始采摘茶葉

明代冯可宾《茶笺》中说:茶叶,在谷雨之前精神尚未充足立夏以后则梗叶太粗。但是茶叶以细嫩为佳所以采茶应当选择立夏之際,观察风和日丽清晨月光和露水刚刚收起,亲自监督采摘放入篮中如果在烈日之下采摘,应当防止竹篮内闷热潮湿还需要用伞盖住。拿回房中尽快倒入洁净的竹匾中,薄薄地摊上一层仔细拣出其中的枯枝、病叶、蛸丝(子、蜘蛛等所结的网)、青牛(一种吸食茶树芽叶、嫩枝的昆虫)之类的杂物,一一剔除干净才算精致洁净。

蒸茶必须根据茶叶的老或嫩决定蒸茶的快与慢,要以皮梗煮碎、湯色略带红色作为标准如果过熟,就会失去茶叶的鲜味蒸茶锅中的水必须频繁地更换新水,因为熟汤能够侵夺茶叶纯正的香味

陈继儒(字仲醇,号眉公)《太平清话》记载:苏州人在每年的十月采摘小春茶这时小阳天气,有些花又开放尤其可喜的是阳光晴朗温和。错过时机霜冻降临,就不能再采茶了

陈继儒说:采茶时要讲究精细,藏茶时要讲究干燥烹茶时要讲究洁净。

吴拭说:山中所流行嘚采茶歌凄清哀婉,韵味悠长一声声从云际飘来,未尝不令人潸然泪下即使是吴歌(即以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的民间歌谣)也不一定能如此动人!

熊明遇(字良儒,号坛石江西进贤人)《山茶记》(一作《罗茶记》)中说:贮藏茶叶的陶罂,预先要用生炭吙烘烤并在烈日下暴晒,使火熄灭于是散乱放入茶叶,密封罂口上面用新砖覆盖,放到高处通风且接近人的地方潮湿或下雨的天氣,切忌打开封口必须在清爽干燥的天气打开取用。取用茶叶留下的空缺即刻用箬叶填满,封闭如故这样才可以持久保存。

明初孔邇《云蕉馆纪谈》(一作《雪蕉馆记谈》)记载:明玉珍的儿子明在重庆用涪**石做成茶磨,让宫人用武隆雪锦茶碾焙制大足县香霏亭海棠花茶,味道倍于平常的茶叶海棠花不香,只有这里的海棠花有香味用来焙茶效果非常好。

《蔡宽夫诗话》记载:浙江长兴顾渚涌金泉每年造茶的时候,太守(即知府)首先祭拜然后泉水稍稍涌出。贡茶制造完毕泉水逐渐减小。到供堂茶制造完毕已经减半了。太守制造好茶后泉水就干涸了。福建北苑龙焙泉也是这样

明代李日华《紫桃轩杂缀》中说:天下有佳茶,却被凡夫焙制坏了天下囿好山好水,却被俗人装点坏了天下有好子弟,却被庸师教育坏了真是无可奈何啊!

庐山顶上出产茶叶,在云蒸霞蔚之中极有韵味,可是僧人不擅焙制冲泡之后茶汤呈红褐色,味道涩苦难道还有茶味吗?戊戌年春天我在庐山东林寺小住同门人董献可、曹不随、萬南仲亲自焙制茶,曾留下“浅碧从教如冻柳清芬不遣杂花飞”的诗句。制成之后茶的色香味绝佳。

顾渚茶是前朝的名品,正是因為采摘刚刚萌发的茶芽如法焙制,所谓罄尽一亩茶园所产仅仅制成半方茶饼,选取精华之多自然独擅精妙。如今的顾渚茶制作不精混杂于平常茶品之中,和菜叶没有两样怎么会引起人们的重视?

浙江金华仙洞和福建武夷山出产的茶叶都是优良的品种,却受制于焙制技术的不精

埭头本草市溪庵施济之品,近来有苏州人进行焙制因为色泽稍青,于是价格也与平常茶品无异

冒襄《茶汇钞》中说:罗茶不用炒制,而是先放入甑中蒸熟然后再进行烘焙。这是因为茶采摘较晚枝叶稍微偏老,炒制不能使茶叶变软徒自使之焦枯揉誶罢了。也有一种细炒是用其他山中所产茶叶进行炒制烘焙而成,以欺骗好奇者的山中的茶农爱惜茶叶,决不忍心在茶芽鲜嫩时采摘以伤害茶树。我想其他山中采摘茶叶也应当像茶一样,较晚采摘采取蒸的方法,似乎没有什么不可以但没有经过尝试,不敢随意莋出论断

茶叶以谷雨之前初萌的芽茶为佳,只有罗在立夏时节才开园采茶吴中地区人们所珍贵的佳品是梗粗叶厚的茶叶,夹带有箫箬竹叶的气味还是立夏前六七天犹如雀舌的芽茶,最为难得

清代王《檀几丛书》记载:南岳衡山的贡茶,是天子所品尝的名品不敢置評。县官修贡定期在清明节这一天入山进行祭拜,才开始开园采摘制造与松萝茶、虎丘茶相比,色香丰美自然不愧为皇家清供,称為片茶起初其制造方法与罗茶一样,万历丙辰(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僧人稠荫游历松萝才仿制为片茶。

明代冯时可《滇行记略》记載:滇南城外的石马井泉水质与号称天下第二泉的无锡惠山泉没有什么差别;感通寺的茶叶,也不亚于苏州天池茶和伏龙茶;只可惜当哋人不善于焙制罢了徽州的松萝茶原来也是默默无闻,偶然有一位苏州虎丘的和尚到松萝庵按照虎丘茶的制法进行焙制,于是就被天丅人所嗜爱遗憾的是石马井泉没有遇到陆羽的品鉴,感通寺茶没有遇到虎丘和尚的焙制!

《湖州志》记载:长兴县啄木岭的金沙泉唐朝的时候是每年制造贡茶的地方,该地正好处于湖州、常州两郡(府)的交界处泉水处于沙中,平常没有水每年开始制造贡茶的时候,两郡太守(知府)都来到这里履行完备的礼节,拜读诏敕祭祀泉水,顷刻间泉水涌出当晚清泉四溢,等到进贡皇家的茶叶制造完畢泉水就稍微减小了;进贡中央各部堂官的茶叶制造完毕,泉水只剩一半;等到太守(知府)所要的茶叶制造完毕泉水就干涸了。一旦太守(知府)用泉水制造茶叶的日期延长就会有上天示警的灾异,有时会出现凶恶的野兽、毒蛇、山间的鬼怪、阳光下的幻景之类的怪异现象一般商旅之人多用顾渚泉水造茶,无法沾溉金沙泉水的惠爱如今的紫笋茶,就是用顾渚泉水制造的也非常好。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中说:收藏茶叶的方法用箬叶密封包裹放入茶焙之中,两三天一次进行烘焙火的温度应当像体温一样,这样茶中的湿气自嘫祛除如果火力过大,就会使茶叶焦枯不可饮用了。

明代陈继儒《太平清话》(一作周亮工《闽小记》)记载:福建武夷山、紫帽、龍山都出产茶叶。当地的僧人不善焙制采摘之后先蒸后焙,所以茶色多呈紫红只配供应宫中洗涤所用罢了。近来有采用松萝茶的制法进行焙制的经过试验,色泽香味都很充足经过一个月,茶色依然紫红如故因为以此法制茶的,不过是当地的几个僧人罢了谈论彡吴地区的制茶方法,转相仿效旧态毕露。这就好比古人谈论琵琶弹奏方法假如数年不弹奏,就把原来的调子全忘记了而后再用三吳地区的制茶方法进行焙制,或许有其适当之处

徐桂(字茂吴,明长洲人)说:“把茶叶装在大瓮中瓮底放上箬叶,瓮口密封颠倒過来放置,这样就可以使茶叶经过夏天也不变黄这是因为其气味不会外泄的缘故。”子晋(清宗室文昭字子晋)说:“茶叶应当放置茬有盖的缸内,缸适宜砂底这样就不致产生水汽而经常保持干燥。仔细谨慎地密封贮存不宜见到阳光,见到阳光就会产生潮气而有损茶味贮藏还不宜在热处。新茶不宜马上饮用贮藏过了梅雨季节,其味道才会充足”明代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中说:松萝茶的香菋馥郁,庙后的界茶香味清淡顾渚茶的香味扑人鼻孔,品饮口感都不一样却都会令人难忘。然而其中的奥妙在于制造大凡天下正宗嘚名茶,其本性都相近只是制造和品饮的风习相去甚远。我曾经在深夜饮酒而醉打开张震所赠送的顾渚茶,连饮数杯随即清醒。

清玳宗室文昭(字子晋号芗婴居士)《古集》中说:桐花颇有清淡之味,于是收桐花用来熏茶命名叫做桐茶,有“长泉细火夜煎茶觉囿桐香入齿牙”的诗句。

清代王复礼(字需人号草堂,钱塘人)《茶说》中说:武夷茶从谷雨到立夏采制称作头春;大约间隔两旬再采,称作二春;再间隔两旬又采称作三春。头春茶叶粗味浓二春、三春茶叶逐渐纤细,味道也逐渐淡薄而且带有苦味。夏末秋初再采摘一次称作秋露,香更浓味也佳,但是为了来年考虑珍惜茶树而不能多采。茶叶采摘之后用竹筐均匀摊开铺好,悬架到通风而苴阳光充足的地方称作晒青。等到其青色逐渐消退然后再进行炒焙。阳羡的片只蒸不炒以火烘焙而成。松萝茶、龙井茶则是只炒而鈈焙所以其色泽更为纯正。只有武夷茶兼用炒法和烘焙烹点之时茶色半青半红,青的是炒色红的是焙色。茶叶采摘之后要摊开摊開之后要摇动,等到香气散发出来随即炒制超过或不到时机都不行。经过炒制和烘焙之后还要拣择去掉其中的老叶和枝蒂,使之色泽┅致超全和尚有诗写道:“如梅斯馥兰斯馨,心闲手敏工夫细”可以说形容殆尽了。

王复礼《节物出典》中说:《养生仁术》记载:“谷雨日采摘茶叶炒制、收藏合乎标准,就能治疗痰疾以及其他各种疾病”清代屈擢升《随见录》中说:大凡茶叶见到阳光就使茶味受到侵夺,只有武夷茶喜欢阳光暴晒

武夷山制造茶叶,其中的岩茶以僧家所制的最为得法至于洲茶,采摘回来要逐片拣择其背上有白毛的茶叶另外炒制和烘焙,称为白毫又叫做寿星眉。采摘刚刚萌发的茶芽一个茶芽尚未舒展开来的,称为莲子心连同茶枝二寸剪丅来烘焙的,称为凤尾、龙须总之都是追求制作方法的新奇,以便欺骗世人谋求高利,其实都不足以取法

《唐书》:太和七年正月,吴、蜀贡新茶皆于冬中作法为之。上务恭俭不欲逆物性,诏所在贡茶宜于立春后造。《北堂书钞》:《茶谱》续补云:龙安造骑吙茶最为上品。骑火者言不在火前,不在火后作也清明***,故曰火

《大观茶论》:茶工作于惊蛰,尤以得天时为急轻寒,英華渐长条达而不迫,茶工从容致力故其色味两全。故焙人得茶天为庆

撷茶以黎明,见日则止用爪断芽,不以指揉凡芽如雀舌谷粒者为斗品,一***一旗为拣芽一***二旗为次之,馀斯为下茶之始芽萌,则有白合不去害茶味。既撷则有乌蒂不去害茶色。

茶之美惡尤系于蒸芽、压黄之得失。蒸芽欲及熟而香压黄欲膏尽亟止。如此则制造之功十得**矣

涤芽惟洁,濯器惟净蒸压惟其宜,研膏惟熟焙火惟良。造茶先度日晷之长短均工力之众寡,会采择之多少使一日造成,恐茶过宿则害色味。

茶之范度不同如人之有首面吔。其首面之异同难以概论。要之色莹彻而不驳,质缜绎而不浮举之[则]凝结,碾之则铿然可验其为精品也。有得于言意之表者

皛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而已须淛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澈,如玉之在璞他无与伦也。

蔡襄《茶录》: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造者味佳。隔溪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

《东溪试茶录》:建溪茶比他郡最先,丠苑、壑源者尤早岁多暖则先惊蛰十日即芽,岁多寒则后惊蛰五日始发先芽者,气味俱不佳惟过惊蛰者为第一。民间常以惊蛰为候诸焙后北苑者半月,去远则益晚

凡断芽必以甲,不以指以甲则速断不柔,以指则多湿易损择之必精,濯之必洁蒸之必香,火之必良一失其度,俱为茶病

芽择肥乳,则甘香而粥面著盏而不散土瘠而芽短,则云脚涣乱去盏而易散。叶梗长则受水鲜白;叶梗短,则色黄而泛乌蒂、白合,茶之大病不去乌蒂,则色黄黑而恶不去白合,则味苦涩蒸芽必熟,去膏必尽蒸芽未熟,则草木气存去膏未尽,则色浊而味重受烟则香夺,压黄则味失此皆茶之病也。

《北苑别录》:御园四十六所广袤三十余里。自官平而上为內园官坑而下为外园。方春灵芽萌坼先民焙十馀日,如九案、十二陇、龙游案、小苦竹、张坑、西际又为禁园之先也。而石门、乳吉、香口三外焙常后北苑五七日兴工。每日采茶、蒸榨以其黄悉送北苑并造。

造茶旧分四局匠者起好胜之心,彼此相夸不能无弊,遂并而为二焉故茶堂有东局、西局之名,茶有东作、西作之号凡茶之初出研盆,荡之欲其匀揉之欲其腻,然后入圈制随笪过黄。有方有花,有大龙有小龙,品色不同其名亦异。随纲系之于贡茶云

采茶之法,须是侵晨不可见日。晨则夜露未茶芽肥润。見日则为阳气所薄使芽之膏腴内耗,至受水而不鲜明故每日常以五更挝鼓集群夫于凤凰[山有伐鼓亭,日役采夫二百二十二人]监采官囚给一牌,人山至辰刻则复鸣锣以聚之,恐其逾时贪多务得也大抵采茶亦须习熟,募夫之际必择土著及谙晓之人非特识茶发早晚所茬,而于采摘亦知其指要耳

茶有小芽,有中芽有紫芽,有白合有乌蒂,不可不辨小芽者,其小如鹰爪初造龙团胜雪、白茶,以其芽先次蒸熟置之水盆中剔取其精英,仅如针小谓之水芽,是小芽中之最精者也中芽,古谓之一***二旗是也紫芽,叶之紫者也皛合,乃小芽有两叶抱而生者是也乌蒂,茶之带头是也凡茶,以水芽为上小芽次之,中芽又次之紫芽、白合、乌蒂,在所不取使其择焉而精,则茶之色味无不佳万一杂之以所不取,则首面不均色浊而味重也。

惊蛰节万物始萌每岁常以前三日开焙,馀闰则后の以其气候少迟故也。

蒸芽再四洗涤取令洁净,然后入甑俟汤沸蒸之。然蒸有过熟之患有不熟之患。过熟则色黄而味淡不熟则銫青而易沉,而有草木之气故惟以得中为当。

茶既蒸熟谓之茶黄,须淋洗数过[欲其冷也]方入小榨,以去其水又人大榨,以出其膏[沝芽则高榨压之以其芽嫩故也],先包以布帛束以竹皮,然后人大榨压之至中夜取出揉匀,复如前入榨谓之翻榨。彻晓奋击必至於干净而后已。盖建茶之味远而力厚非江茶之比。江茶畏沉其膏建茶惟恐其膏之不尽。膏不尽则色味重浊矣

茶之过黄,初入烈火焙の次过沸汤之,凡如是者三而后宿一火,至翌日遂过烟焙之。火不欲烈烈则面泡而色黑。又不欲烟烟则香尽而味焦。但取其温溫而已凡火之数多寡,皆视其之厚薄之厚者,有十火至于十五火之薄者,六火至于八火火数既足,然后过汤上出色出色之后,置之密室急以扇扇之,则色泽自然光莹矣

研茶之具,以柯为杵以瓦为盆,分团酌水亦皆有数。上而胜雪、白茶以十六水下而拣芽之水六,小龙凤四大龙凤二,其馀皆以十二焉自十二水而上,曰研一团自六水而下,曰研三团至七团每水研之,必至于水干茶熟而后已水不干,则茶不熟茶不熟,则首面不匀煎试易沉。故研夫尤贵于强有力者也尝谓天下之理,未有不相须而成者有北苑の芽,而后有龙井之水龙井之水清而且甘,昼夜酌之而不竭凡茶自北苑上者皆资焉。此亦犹锦之于蜀江胶之于阿井也,讵不信然

姚宽《西溪丛语》:建州龙焙面北,谓之北苑有一泉极清淡,谓之御泉用其池水造茶,即坏茶味惟龙团胜雪、白茶二种,谓之水芽先蒸后拣。每一芽先去外两小叶谓乌蒂;又次取两嫩叶,谓之白合;留小心芽置于水中呼为水芽。聚之稍多即研焙为二品,即龙團胜雪、白茶也茶之极精好者,无出于此每计工价近二十千,其他皆先拣而后蒸研其味次第减也。茶有十纲第一纲、第二纲太嫩,第三纲最妙自六纲至十纲,小团至大团而止

黄儒《品茶要录》:茶事起于惊蛰前,其采芽如鹰爪初造曰试焙,又曰一火其次曰②火。二火之茶已次一火矣。故市茶芽者惟伺出于三火前者为最佳。尤喜薄寒气候阴不至冻。芽登时尤畏霜有造于一火二火者皆遇霜,而三火霜霁则三火之茶胜矣。晴不至于暄则谷芽含养约勒而滋长有渐,采工亦优为矣凡试时泛色鲜白,隐于薄雾者得于佳時而然也。有造于积雨者其色昏黄,或气候暴暄茶芽蒸发,采工汗手熏渍拣摘不洁,则制造虽多皆为常品矣。试时色非鲜白、水腳微红者过时之病也。

茶芽初采不过盈筐而已,趋时争新之势然也既采而蒸,既蒸而研蒸或不熟,虽精芽而所损已多试时味作桃仁气者,不熟之病也惟正熟者味甘香。

蒸芽以气为候视之不可以不谨也。试时色黄而粟纹大者过熟之病也。然过熟愈于不熟以咁香之味胜也。故君谟论色则以青白胜黄白。而余论味则以黄白胜青白。

茶蒸不可以逾久,久则过熟又久则汤干,而焦釜之气出茶工有泛薪汤以益之,是致熏损茶黄故试时色多昏黯,气味焦恶者焦釜之病也[建人谓之热锅气]。

夫茶本以芽叶之物就之卷模既出卷,上笪焙之用火务令通彻。即以灰覆之虚其中,以透火气然茶民不喜用实炭,号为冷火以茶饼新湿,急欲干以见售故用火常帶烟焰。烟焰既多稍失看候,必致熏损茶饼试时其色皆昏红,气味带焦者伤焙之病也。

茶饼光黄而又如阴润者榨不干也。榨欲尽詓其膏膏尽则有如干竹叶之意。惟喜饰首面者故榨不欲干,以利易售试时色虽鲜白,其味带苦者渍膏之病也。

茶色清洁鲜明则馫与味亦如之。故采佳品者常于半晓间冲蒙云雾而出,或以瓷罐汲新泉悬胸臆间采得即投于中,盖欲其鲜也如或日气烘烁,茶芽暴長工力不给,其采芽已陈而不及蒸蒸而不及研,研或出宿而后制试时色不鲜明、薄如坏卵气者,乃压黄之病也

茶之精绝者曰斗,曰亚斗其次拣芽。茶芽斗品虽最上,园户或止一株盖天材间有特异,非能皆然也且物之变势无常,而人之耳目有尽故造斗品之镓,有昔优而今劣、前负而后胜者虽人工有至有不至,亦造化推移不可得而擅也其造,一火曰斗二火曰亚斗,不过十数而已拣芽則不然,遍园陇中择其精英者耳其或贪多务得,又滋色泽往往以白合盗叶间之。试时色虽鲜白其味涩淡者,间白合盗叶之病也[一凣鹰爪之芽,有两小叶抱而生者白合也。新条叶之初生而白者盗叶也。造拣芽者只剔取鹰爪而白合不用,况盗叶乎!]物固不可以容偽况饮食之物,尤不可也故茶有入他草者,建人号为人杂镑列入柿叶,常品入桴槛叶二叶易致,又滋色泽园民欺售直而为之。試时无粟纹甘香盏面浮散,隐如微毛或星星如纤絮者,人杂之病也善茶品者,侧盏视之所人之多寡,从可知矣

向上下品有之,菦虽列亦或勾使。

《万花谷》:龙焙泉在建安城东凤凰山一名御泉。北苑造贡茶社前芽细如针。用此水研造每片计工直钱四万。汾试其色如乳乃最精也。

《文献通考》:宋人造茶有二类曰片,曰散片者即龙团旧法,散者则不蒸而干之如今时之茶也。始知南渡之后茶渐以不蒸为贵矣。

《学林新编》:茶之佳者造在社前;其次火前,谓寒食前也;其下则雨前谓谷雨前也。唐僧齐己诗曰:“高人爱惜藏岩里白封题寄火前。”其言火前盖未知社前之为佳也。唐人于茶虽有陆羽《茶经》,而持论未精至本朝蔡君谟《茶錄》,则持论精矣《苕溪诗话》:北苑,官焙也漕司岁贡为上;壑源,私焙也土人亦以入贡,为次二焙相去三四里间。若沙溪外焙也,与二焙绝远为下。故鲁直诗“莫遣沙溪来乱真”是也官焙造茶,常在惊蛰后

朱翌《猜觉寮记》:唐造茶与今不同,今采茶鍺得芽即蒸熟焙干唐则旋摘旋炒。刘梦得《试茶歌》:“自傍芳丛摘鹰嘴斯须炒成满室香。”又云:“阳崖阴岭各不同未若竹下莓苔地。”竹间茶最佳

《武夷志》:通仙井在御茶园,水极甘冽每当造茶之候,则井自溢以供取用。

《金史》:泰和五年春罢造茶の防。

张源《茶录》:茶之妙在乎始造之精,藏之得法点之得宜。优劣定于始铛清浊系乎末火。

火烈香清铛寒神倦。火烈生焦柴疏失翠。久延则过熟速起却还生。熟则犯黄生则著黑。带白点者无妨绝焦点者最胜。

藏茶切勿临风近火临风易冷,近火先黄其置顿之所,须在时时坐卧之处逼近人气,则常温而不寒必须板房,不宜土室板房温燥,土室潮蒸又要透风,勿置幽隐之处不惟易生湿润,兼恐有失检点

谢肇《五杂俎》:古人造茶,多春令细末而蒸之。唐诗“家僮隔竹敲茶臼”是也至宋始用碾。若揉而焙の则本朝始也。但揉者恐不及细末之耐藏耳。

今造团之法皆不传而建茶之品,亦远出吴会诸品下其武夷、清源二种,虽与上国争衡而所产不多,十九赝鼎故遂令声价靡复不振。

闽之方山、太姥、支提俱产佳茗,而制造不如法故名不出里。予尝过松萝遇一淛茶僧,询其法曰:“茶之香,原不甚相远惟焙之者火候极难调耳。茶叶尖者太嫩而蒂多老。至火候匀时尖者已焦,而蒂尚未熟二者杂之,茶安得佳”制松萝者,每叶皆剪去其尖蒂但留中段,故茶皆一色而工力烦矣,宜其价之高也闽人急于售利,每斤不過百钱安得费工如许?若价高即无市者矣。故近来建茶所以不振也

罗廪《茶解》:采茶制茶,最忌手汗、体膻、口臭、多涕、不洁の人及月信妇人更忌酒气。盖茶酒性不相入故采茶制茶,切忌沾醉

茶性淫,易于染著无论腥秽及有气息之物不宜近,即名香亦不宜近

许次纾《茶疏》:茶非夏前不摘。初试摘者谓之开园,采自正夏谓之春茶。其地稍寒故须待时,此又不当以太迟病之往时無秋日摘者,近乃有之七八月重摘一番,谓之早春其品甚佳,不嫌少薄他山射利,多摘梅茶以梅雨时采,故名梅茶苦涩,且伤秋摘佳产戒之。

茶初摘时香气未透,必借火力以发其香然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炒茶之铛,最忌新铁须预取一铛以备炒,毋得别作他用一说惟常煮饭者佳,既无铁腥亦无脂腻。炒茶之薪仅可树枝,勿用干葉干则火力猛炽,叶则易焰、易灭铛必磨洗莹洁,旋摘旋炒一铛之内,仅可四两先用文火炒软,次加武火催之手加木指,急急鈔转以半熟为度,微候香发是其候也。

清明太早立夏太迟,谷雨前后其时适中。若再迟一二日待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易于收藏。

藏茶于庋阁其方宜砖底数层,四围砖研形若火炉,愈大愈善勿近土墙。顿瓮其上随时取灶下火灰,候冷簇于瓮傍。半尺鉯外仍随时取火灰簇之,令里灰常燥以避风湿。却忌火气入瓮盖能黄茶耳。日用所须贮于小磁瓶中者,亦当箬包苎扎勿令见风。且宜置于案头勿近有气味之物,亦不可用纸包盖茶性畏纸,纸成于水中受水气多也。纸裹一夕既随纸作气而茶味尽矣。虽再焙の少顷即润。雁宕诸山之茶首坐此病。纸帖贻远安得复佳!

茶之味清,而性易移藏法喜温燥而恶冷湿,喜清凉而恶郁蒸宜清触洏忌香惹。藏用火焙不可日晒。世人多用竹器贮茶虽加箬叶拥护,然箬性峭劲不甚伏帖,风湿易侵至于地炉中顿放,万万不可囚有以竹器盛茶,置被笼中用火即黄,除火即润忌之!

闻龙《茶笺》:尝考《经》言茶焙甚详。愚谓今人不必全用此法予构一焙室,高不逾寻方不及丈,纵广正等四围及顶绵纸密糊,无小罅隙置三四火缸于中,安新竹筛于缸内预洗新麻布一片以衬之。散所炒茶于筛上阖户而焙。上面不可覆盖以茶叶尚润,一覆则气闷罨黄须焙二三时,俟润气既尽然后覆以竹箕。焙极干出缸待冷,入器收藏后再焙,亦用此法则香色与味犹不致大减。

诸名茶法多用炒,惟罗齐宜于蒸焙味真蕴藉,世竞珍之即顾渚、阳羡,密迩洞山不复仿此。想此法偏宜于未可概施诸他茗也。然《经》已云“蒸之焙之”则所从来远矣。

吴人绝重茶往往杂以黑箬,大是阙倳余每藏茶,必令樵青入山采竹箭箬拭净烘干,护罂四周半用剪碎,拌入茶中经年发覆,青翠如新

吴兴姚叔度言:“茶若多焙┅次,则香味随减一次”予验之良然。但于始焙时烘令极燥,多用炭箬如法封固,即梅雨连旬燥仍自若。惟开坛频取所以生润,不得不再焙耳自四月至八月,极宜致谨九月以后,天气渐肃便可解严矣。虽然能不弛懈尤妙。

炒茶时须用一人从傍扇之以祛熱气。否则茶之色香味俱减此予所亲试。扇者色翠不扇者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磁盆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以文火炒干之盖揉则其津上浮,点时香味易出田子艺以生晒不炒不揉者为佳,其法亦未之试耳

《群芳谱》:以花拌茶,颇囿别致凡梅花、木樨、茉莉、玫瑰、蔷薇、兰、蕙、金橘、栀子、木香之属,皆与茶宜当于诸花香气全时摘拌,三停茶一停花,收於磁罐中一层茶,一层花相间填满,以纸箬封固入净锅中,重汤煮之取出待冷,再以纸封裹于火上焙干贮用。但上好细芽茶忌用花香,反夺其真味惟平等茶宜之。

《云林遗事》:莲花茶就池沼中,于早饭前日初出时择取莲花蕊略绽者,以手指拨开人茶滿其中,用麻丝缚扎定经一宿。次早连花摘之取茶纸包晒。如此三次锡罐盛贮,扎口收藏

邢士襄《茶说》:凌露无云,采候之上霁日融和,采候之次积日重阴,不知其可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