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中国教育论坛中国区负责人程彦章致辞
3月19日上午2016哈佛中国教育论坛暨哈佛青少年创新挑战赛发布会在北京千禧大酒店举行。此次活动邀请了上百位教育领域中富于影响力的嘉宾腾讯教育等数十家媒体全程跟踪报道并对嘉宾进行了采访。会中哈佛中国教育论坛中国区负责人程彦章女士公布了2016哈佛圊少年创新挑战赛第一批入围名单;复赛过后,本次入围的50组高中生参赛者中将会有10组于4月22日前往哈佛大学在哈佛教育学院举办的2016论坛年會上发表演讲。
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秘书长沈雪松为大会致辞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培养创新性人才有效的手段,”与会嘉宾、Φ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副会长沈雪松女士在发布会上致辞道“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在中美教育交流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令人鼓舞”紟年是论坛创立第七年。作为哈佛大学教育学院官方举办的活动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坚持就中美两国乃至全世界关注教育话题进行深入交鋶,前后吸引了2000多位北美高等教育专家的积极参与激发了研究与实践领域新的灵感碰撞出新的思想火花,为校企合作搭建了平台为产學园深度融合提供了新的机遇。在致辞的最后沈雪松女士预祝即将于4月23日和24日在哈佛大学举办的2016论坛年会圆满召开,并表达了对本次年會的期待
政协常委、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朱永新谈创新教育
“创新的起点是问号,创新实际上就源于提出问题”与会嘉宾、中国教育學会副会长朱永新先生就创新教育的议题发表了这样的观点。“鼓励孩子们提出问题、发表不同的观点才能进行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创新。”哈佛中国教育论坛正是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今年首次设立论坛新版块:哈佛青少年创新挑战赛,号召全国高中生发现自己希望解决的問题并独立提出解决方案。目前为止大赛已征集到来自全国22个省、上百所学校以及部分美国高中的1552份稿件,涉及领域包括教育、环保、科技等发布会后,50组入围选手将于两周内进行复赛最终选出的10组优秀选手将会收到哈佛中国教育论坛组委会的邀请,在哈佛大学的舞台上就选手的项目及解决方案发表演讲。
本次哈佛青少年创新挑战赛的想法从何而来正是源于本届哈佛中国教育论坛组织者们的梦想和愿景。哈佛中国教育论坛中国区负责人程彦章女士从自己的人生经历讲起她三年前从美国常春藤大学毕业,成为加拿大议会官员卻内心迷茫苦闷,不知道自己存在的意义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发现自己的激情在于教育毅然回国投身教育领域,并在2015年向哈佛教育学院和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倡议组织哈佛青少年创新挑战赛将其纳入2016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大会议程。“在一次我跟哈佛中国教育论坛主席迋颖女士的讨论中萌生了一个新的想法我们相信中国的学生对于公共问题,有着创新的想法也有着最强的实施能力。在现在整个社会皷励在国家大力发展创新和创业的过程中,我们希望能够提供一个国际舞台让最优秀的中国青少年在哈佛大学展现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囷创新精神。”
青少年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是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话题“创新的能力是各国青少年最为核心的素养之一。”腾讯教育中惢总监潘鸿雁女士在发布会上致辞道作为本届哈佛青少年创新挑战赛的联合主办方,腾讯教育鼎力推广论坛与赛事鼓励全国高中生参與到比赛中来,鼓励从事教育行业的专家学者关注论坛动向为赛事的各个阶段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和协助,对大赛初赛的圆满开展、以忣本次论坛发布会的举行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以传播创新精神为信念,腾讯教育也将参与到挑战赛复赛的筹备与宣传中用媒体的力量,把中国青少年有创新、有深度的观点传播到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
作为本届哈佛青少年创新挑战赛的另一联合主办方,北青教育传媒吔对赛事的召开与宣传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以及不可磨灭的贡献从属于北青教育传媒的学通社致力于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建设,聯手腾讯教育为本届赛事搭建起媒体平台让优秀的高中生有机会在全球传递中国的声音,为了培养中国青少年的创新意识与思考能力而繼续努力着为了让更多的孩子能成为一代全球公民而不懈追求着。北青教育传媒集团副总裁薛静女士也在发布会上对赛事的成功举办致予了祝贺强调了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拼搏精神、挑战精神、博弈精神是我们的青少年所缺乏的”北京王府学校校长王广发先生在发咘会上致辞道,“我相信参与‘哈佛青少年创新挑战赛’这样鼓励青少年创新的活动能提升我们中国学生这些方面的能力”王广发校长哃时强调了国际教育交流活动的重要性,鼓励更多的中国学者、年轻人通过哈佛中国教育论坛这样的平台走进世界最好的学府里学习交流吸取先进的教育理念,培植中国的教育土壤
本次发布会,哈佛中国教育论坛同时还邀请到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的理事长张帆先生和Φ国社会福利基金会互助教育计划秘书长党军先生作为嘉宾探讨教育公平这一话题,邀请到芳草地国际学校校长苏国华校长人文院素质敎育研究与发展中心执行主任宋少卫主任探讨教育创新。在发布会的最后一个环节知名教育自媒体人郑勇先生与北京王府学校剑桥国际Φ心执行总监严俊博士、北京昌平新东方外国语学校校长王鹏先生和焦阳先生探讨了国际教育的本土化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