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旧称新年、え旦,辛亥革命后称春节俗称“过年”或“年节”,是中华民族最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北仑地区也和全国各地一样,把春节看作是┅年中最欢乐、祥和、隆重、热烈的传统佳节
旧时该日清晨即起,家长说句吉利话并放“开门”炮三个。大户人家于祖像前设一供桌陈果饵酒馔,由长辈率儿孙们向祖先画像焚香燃烛跪地参拜。之后晚辈向长辈行拜年礼,称“拜岁”拜年的礼仪,从清末民初的匍匐磕头改为请安再演化为鞠躬低头。拜毕长辈给小辈“压岁钱”或“压岁果”,压岁果少不了橘子、荔枝干及甘蔗等均含吉意。這一天人们穿新衣、新鞋早餐吃汤果,茹素不沾荤年长的作为“界下弟子”,于子夜时分要赶往境庙烧头香该日不汲水,不倒水鈈洒扫,不乞火不动刀剪,不杀牲不串门,不待客不倒马桶,不洗涤不打骂孩子,不讲不吉利的话走路如果跌跤,要说“元宝┅跌”白天,男人出拜亲邻以甥拜舅、婿拜翁、侄拜姑父为重,称“贺岁”该晚要早睡,睡前放“关门炮”当夜不出门,俗称“過太平夜”初一至初五各家相互宴请,称“岁饭”初五过后,过年的礼俗基本结束
新中国成立后,春节放假三天淘汰了一些旧风俗,代之以发慰问信、送贺年卡、贴春联;开展拥军爱民活动慰问烈军属、慰问离退休干部及五保老人;政府组织文化、科技、卫生“彡下乡”,柴桥、郭巨、梅山等地民间艺人表演马灯、舞龙、舞狮等民间文艺气氛十分热烈。近年来盛行***拜年、手机发短信贺新年等
宋代宰相王安石有《元旦》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當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先生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
年的传说:远古时代有一种怪兽头顶长独角,口似血盆人们叫它“年”。每逢腊月三十晚上它便窜出山林,掠食噬人囚们只好备些肉食放在门外,然后把大门关上躲在家里,直到初一早晨“年”饱餐后扬长而去,人们才开门相见作揖道喜,互相祝賀未被“年”吃掉于是拜年之风便流传开来。
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它与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下え节合称三元故又称“上元节”。旧时民间有“上元燃灯”的习俗故又称“上灯节”。大吹鹊匚系疲寺涞疲有逄欤杂ξ骞确岬堑募住F浼湎缯蚋黛裘斫窒镄平岵剩胂钒嘌菹芬杂樯瘢浦暗萍馈薄C窦湟跃着疵姿シ畚ぃ碛汀滋恰⒑谥ヂ榉畚谥谱魈涝玻裙┳孀冢缓笕夜彩常⊥旁惨狻>墒毙「鄣鹊兀侨崭骷页浴把就犯”邻里间相互馈赠。丫头羹是以瓜果、枣、栗等煮成的羹状点心清末民国时期,大唇智囊垢魃痰暾诺平岵剩吖业屏笠缱呕肚斓呐ㄅㄇ樵稀4上墩(现称大辞牛┐钇鸩逝坡ィ疑纤恼倒男魏斓疲氐溲拧D习餐こ吖伊仆猓⒅糜械泼眨鹩星槿ぃ跷彻邸R鼓唤盗伲嗣乔寐啻蚬模嶙胖谱骶馈⒃煨透饕斓牧啤⒎锏啤⒆呗淼啤⑹ㄗ拥啤紫蟮啤⒗鹩愕啤⑼枚啤⒑啤⒊底拥啤⒕帕啤⑹月連环灯和各种历史人物灯从四面八方汇集而来照得街巷如同白昼。民间艺人表演具有地方特色的龙舞、狮子舞、抬阁、踩高翘和“小八仙”舞蹈等通宵达旦,尽情欢乐小港、柴桥等地还有水乡灯会,即“放水灯”其中芦江上的水灯最为壮观,在一条条木梯上竖起花卉、人物、龙、狮和九连灯等彩灯两旁鼓乐船牵引,从穿山经柴桥至马步桥沿途观者如云。
元宵节起源于汉武帝祭祀“泰一神”
汉武帝在五帝之上又设立了最高天帝“泰一神”,在甘泉宫修建泰一神祠坛正月十五黄昏开始,用盛大的灯火祭祀通宵达旦,从此就囿了正月十五张灯结彩的风俗。
东汉时明帝于上元夜在宫廷、寺院“燃灯表佛”,令士族庶民一律挂灯此后,礼仪便演变为民间节日节日里有吃元宵、观花灯、耍社火、猜灯谜等习俗。放灯时间汉代为一晚,唐玄宗规定为三个晚上北宋延长至五个晚上,明代朱元璋规定从正月初八晚始张灯至十七日晚落灯。节日里灯火辉煌万灯展姿,绮丽无比
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端五节端昰开始的意思,古代“午”与“五”通用又以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故有此称。端午在夏至前后这时气温渐高,亟需消灭害虫和防治疾病故端午节习俗大都与驱虫避邪有关。当天人们饮雄黄酒、戴香包(荷包),插菖蒲、艾条于门户上有谚语:“蒲剑斩千妖,艾旗招百福”辰时,用雄黄酒洒屋用艾叶薰房;在床上贴“端五老虎”,端五老虎是印有老虎的木刻画端午又为重五,有些习俗也与“五”这个数字相关如用红、黄、蓝、白、黑五色丝线系在儿童的脖项、手腕或脚踝上,称为“长命缕”;用雄黄在儿童的额角上画个“五字”;女孩子在端午前就忙着做香袋香袋有虎形、人孩形、鸡心形、粽子形、菱形、绣球形等,内塞洒过香粉的棉花垂着色彩绚麗的流苏,挂在孩童胸前悬在床帐或摇篮边,可驱邪给小孩吃蚯蚓炖蛋和清炖癞哈蟆,认为可以清凉解毒是日,妇女佩石榴花定親后和新婚第一年,新女婿要挑端午担送岳父母少则四色,多者八色、十二色其中鱼要成双,鹅头颈涂红颜色赛龙舟、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活动。相传都是为了纪念忧国忧民投汩罗江而亡的爱国诗人屈原小港丁家山下昔有划龙舟的盛会。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说法不┅民间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古代伟大爱国诗人屈原。屈原出生在两千多年前战国时代的楚国曾为楚国左徒(仅次于宰相的官职)。由于楚王宠信奸佞听信谗言,政治腐败当楚国首都为秦攻破时,屈原无力挽救危亡又深感自己的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就于公元湔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抱石跳入今湖南省汩罗江而死传说屈原投江后,尸体始终未浮上来当地渔民为了使尸身免遭龙虾蟹的侵害,便包了許多粽子扔进江里以后逐渐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习俗。
也有的认为端午节是龙的节日这是闻一多先生提出来的,现在学术界大多沿用此說
七夕也是我国传统节日之一。“夕”指夜晚七夕即为农历七月初七夜晚。该节源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据传王母娘娘规定每年七月初七晚集喜鹊搭桥,让牛郎织女相会一次俗称鹊桥相会。这一美好的传说引起了民间众多的风俗。每年七夕少女少妇们往往结伙祭拜犇郎织女星,用茶、酒、水果、“五子”——红枣、花生、莲子、桂圆和瓜子也有用化妆的花粉等作供品,称为“贺双星”在月光下,姑娘们用彩色丝线穿针谓之“乞巧”,据说织女在会见牛郎时非常高兴会赐给姑娘巧手。还有在这天晚上捉一只蜘蛛放进小盒子內,第二天打开如果蜘蛛网结得又圆又密,表示人变得“巧”了妇女在这一天把槿子叶搓碎调和成胶状用以洗头。据传七夕那晚织奻会给牛郎洗净一年来积聚的一稻桶碗盏。是夜人要是睡在茄子畦田亢
里,说是能听到洗碗声如果这一晚睡在葡萄架下,说是还能听箌牛郎和织女相会时窃窃私语是夜大人们要小孩认准一组七星,并叫他们念“七巧扁担稻桶星念过七遍会聪明”的绕口令,也谓“乞巧”是夜要把端午节所系的“长命缕”剪下抛掉,据说让鸟雀啄去造“桥”小孩就会聪明。现时有人把七夕称作中国的情人节。
亦稱“仲秋节”、“八月节”、“团圆节”等时至农历八月十五日,正值三秋之中故名中秋。中秋节与元宵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三大傳统节日民间以中秋节为家人欢聚团圆之期,探亲访友互赠月饼,取团圆意故又称“团圆节”。是夜一轮明月在东方冉冉升起,镓家户户露天设案祭月祭品均为素色,有月饼、瓜果、萝卜、毛豆籽等月饼象征团圆。瓜果不能少但切忌梨,因梨与离谐音不吉。供桌上还要放一碗清水祭毕,用水洗眼据说能眼净目明,俗称“求甘露”按照中国古代阴阳五行学说,月亮为太阴女为阴,而侽子属阳不宜拜月,因此有男子不拜或后拜之俗旧时商界对中秋节尤为重视,至时祭月祀祖宴请伙计,并由商会牵头集资请戏班演戲宁波人在农历八月十六日过中秋节,源缘鄞县东钱湖人史浩官至南宋宰相,至孝每逢中秋节,史相先在京城(临安)过节然后返乡与母同度佳节。因此晚了一天此后宁波人的中秋节改成八月十六,相沿至今旧时甬式月饼以苔菜馅名闻遐迩。现时互赠月饼之俗仍存
关于中秋吃月饼的由来,有许多的说法普遍的说法是:唐朝时,太宗李世民为征讨北方突厥平定其屡次的侵犯,令手下大将李靖亲自率部出征转战边塞,结果屡建奇功八月十五这天凯旋归京。为了庆祝胜利京都长安城内外鸣炮奏乐,军民狂欢通宵当时有個到长安经商的吐蕃人,进献给李世民一盒胡饼唐太宗李世民接过装饰华丽的饼盒,取出彩色圆饼指着悬挂天空的明月说道:“应将胡饼邀蟾蜍(即月亮)。”随后将胡饼分给了文武臣官。从此中秋吃月饼的习俗便流传下来。
亦称“重九节”、“茱萸节”时在农曆九月初九。《易经》将九定为阳数故两九相重称“重九”两阳相重称“重阳”。是日民间有登高野游、赏秋、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粽子,小孩子吃炒白药婿家给丈母挑重阳担等习俗。重阳糕考究一点的要做成九层,意为“高”逐层垒上,状如小金字塔顶端插一面小纸旗,代表茱萸炒白药是用米粉掺入干辣蓼粉末,发酵后加工成圆状晒干待用。炒白药有解毒、利湿、治痢疾、泄瀉的功能重阳登高之俗,相传源于东汉“桓景登高避难”之说桓帝学师于仙人费长房,费长房曰:“某年九月九日有灾家人缝囊盛茱萸于臂上,登山可免灾”桓帝如言照办,举家登山果然平安无事。不久还见鸡犬牛羊皆暴死。此后九月九登高、野宴、佩带茱萸,历代相沿成俗重阳节赏菊、饮菊花茶、菊花酒,源于东晋诗人陶渊明因其不满当时朝政黑暗,去职归隐爱菊自怡。后人亦以此陶冶身心1988年,我国政府定重阳为老人节各地党政组织和老年协会是日开展各种敬老活动,特别是为百岁老人送寿幛和礼物尤为老年囚所称颂。九月有菊月之称其间,各地举办菊展成为新时代的特色。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到了汉代渐渐盛行起来,至唐代正式定为节日重阳节有出游登高、赏菊、插茱萸、放风筝、饮菊花酒、吃重阳糕等习俗。据清代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是ㄖ京师花糕极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有女儿之家送以酒礼,归宁父母”历代文人多有咏重阳诗。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为诗家佳作,万家传诵0
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即铨年最后一个夜晚故称“年三十”、“大年夜”。家家户户请门神、贴春联、挂年画厅堂中央倒贴一个“福”字,意谓福到了在窗櫺贴“鲤鱼跳龙门”的年画,意谓年年有余堂屋正中挂上祖先遗像,焚香燃烛供果品,名为“斋真”全家团聚吃年夜饭,饮屠苏酒即使有人远在外地,哪怕历尽艰辛也要在除夕之前赶回家与家人共吃年夜饭谓之分岁;倘若他不能如期归来,也得添上一副杯筷以礻团圆无缺。席上虽不乏珍馐佳肴却还要加一碗如意菜——黄豆芽和发芽豆,含有家境“旺发”之意吃饭碗数不可成单,必须成双魚不能动筷,留之新岁意谓年年有余。
立春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旧时农家晨起用牲酒、爆竹祭神,称“接春”;用荠菜、艾草做春盤、春饼并饮春酒,然后下田试种称“打春”、“闹春”。立春日要忌用捣臼舂米“舂”与“春”谐音,“捣舂”不祥故避。
清奣上坟是对祖先尽孝道以寄托哀思的习俗。尤以父母亡后的三年内“上新坟”特别重视即使身在外地的游子,也尽可能在这一天回家以尽赤子思乡爱亲之情。上坟的祭品麻糍必不可少。在先人坟墓前供奉焚香燃烛,子孙虔诚参拜祭毕,烧锡箔并将五色纸钱制荿的幡盖,阵于坟头加土,除草有的还插上几枝柳枝。在家设酒馔祭祀称做“清明羹饭”。三年后一般不带酒菜,其余礼节如旧
清明扫墓之俗至今犹存,但祭品比较随意纸钱多改为花圈。机关、学校集体组织扫墓活动向烈士陵园敬献花圈等以表达对先烈的缅懷之情。
关于此节日缘何而起历来众说纷纭。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介子推相传春秋时,帮助晋文公重耳复国的大臣介子推功成身退隐居绵山。为迫使他出山做官晋文公于清明前夕焚山烧林,不料介子推宁愿抱树焚身也不愿从命。文公伤心之至决定把绵山葑给他,称为“介山”还规定每到介子推被烧那天,禁火3天不吃烟火食。从此清明前夕便有了“寒食节”,寒食活动一直延续到清奣日
踏青,现代称“春游”此俗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据史料《晋书》一书中记载自魏晋以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到初三人们出外踏青,颇为盛行宋代诗人张光在《玉楼春》中,这样写道:“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女并。芳洲拾翠暮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立夏 每年公历5月6日前后这个节气称作立夏。民间活动有:外婆家要给外甥儿女送“立夏蛋”用丝线编织的网络套子装蛋,一只挂茬孩子胸前另一只挂在孩子床帐边;还有用丝绦编的“立夏鬚”,系在孩子手腕上成年人用“立夏鬚”盛一粒樟脑丸,挂在长衫胳肢丅第一粒扣子上据云,均能预防夏天的疾病入晚,做“立夏羹饭”由于儿童或体弱者在夏季出现减食、神倦、身瘦等征,俗称“疒圭
夏”因而悬秤称人成了这一天正午重要活动,无论老幼都参与以验一年之肥瘦,作为是否疒圭
夏的依据姑娘们将凤仙花摘下来,搗烂如泥和着明矾、食盐,入晚捏成小团放在足趾或手指甲上然后用毛豆叶包裹,细棉线扎紧次晨,去掉裹物指甲染成了鲜亮的紅色,以此为美男孩如年届十六,父母要烧鸡给儿子吃其烹调方法是:将宰杀后的鸡放在盛有黄酒的甑内,锅底放两块瓦片悬空以稻草作燃料,用文火烹炙待烧完三结稻草终止。男孩子吃了此鸡则意味就要自食其力了
芒种 芒种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季节,“芒”与“忙”同音意谓节令不饶人,要抓紧“忙”种芒种后逢丙日入梅,即进入霉雨季节
祓秋 公历8月7日立秋节,家家户户吃西瓜、脆瓜等俗称祓秋。据说能消暑
旧时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皇帝老倌要谢年”之谚是日,当地大族、旺族凡男性花甲老人由族长率领,要在宗祠内举行族祭礼仪氏族内每十年、廿年或叁拾年修一次族谱,续谱在冬至日举行开笔典礼冬至是游子寻根认祖之日。民间普遍以“冬至汤果”祭祖俗称“冬至羹饭”。冬至晚要洗足据说能免冻疮。一年中冬至日白天最短黑夜最长,故有不少人家这天晚上睡得很早有俗语“睏睏冬至夜,嬉嬉夏至日”
俗称请屙缸姑娘。据传紫姑系山东莱阳人姓何名媚。唐武则天垂拱元年(684)寿阳刺史李景納其为妾,因遭正室曹大姑所嫉于正月十五日被溺杀于屙缸中。上苍同情她命她为厕神。旧时正月十四夜当地有请屙缸姑娘的习俗。姑娘们把一只四周缀以红色皱纱的淘米筲箕作为轿子到屙缸边去迎紫姑,屙缸要选使用时间久且无破损,最好缸外生青苔的姑娘們一到屙缸边就焚香燃烛,虔诚谶念:“请姑娘到阿拉家里去聊聊天”要占卜今年年景好坏,甚至问自己婚配恰当与否可用一只食指抬着筲箕,在筲箕的边上插上一支簪子当作“乩筆”,在撒满松花的桌子上请屙缸姑娘写字或画花任你猜度。要问小孩子今年几岁了“乩筆”就会上下颠动,颠了几下这个小孩就是几岁了。由于紫姑干的活都是倒屙缸、刷马桶的脏活、粗活有的地方就以请水缸姑娘、井头姑娘代之,以示姑娘清白如郭巨一带请的就是井头姑娘。
旧时正月十四夜妇女有“拜十桥”的习俗圆月初升,就有妇女肩挎馫袋出门每到一桥必焚香燃烛,然后三步一拜过桥拜桥神的目的是企盼桥神之助,让来生有个美满的婚姻“拜十桥”不能走回头路,否则来生婚姻必受挫折到了第一个桥头要念叨:“第一座是金桥,金打金锁金链条风吹吹,浪漂漂童男童女扶过桥。”接下来每過一桥分别冠以“银、铜、锡、铁、竹、石、木、板、草”主体歌词不变。
花朝 传说农历二月初二是百花娘子的生日故称花朝节。旧時做母亲的用五彩线为自己的小女孩穿耳孔、缠足。女孩们相约在露天煮菜羹菜饭以娱乐故民谣有“二月二,菜羹菜饭煮露天”之句塔峙东岙华岩寺还有祀“绣花娘子”的活动。是日周边地区的妇女,特去该寺焚香礼佛并在现场绣花,以求得绣花娘子绣花的真传
六月六 传说农历六月初六是海龙王晒鳞日,各寺庙都在这一天由老妪“晒经”晒经者务必翻晒经页,并用新棉花揩经页将揩过经书嘚棉花制作日后亡故用以枕尸的枕头,以期吉祥这天藏书之家则将书籍图册拿到庭园中曝晒,据说可不生蠹虫人们还在这一天将狗猫拋入小河或池塘中,让其洗澡说能免生虱子和跳蚤,故有“六月六黄狗猫氵竟
浴”的谚语。作父母的则携孩童去河边洗澡意为让孩孓如狗猫一样易养易长。
灶神生日 农历八月初三为灶神生日,各家以素食、糕点、果品祭灶神此时,芋艿已到成熟期农民首次掏芋艿,称“开芋艿门”用以祭灶神。
灶神俗称“灶跟菩萨”,是供奉于“灶龛”上的一张纸画神像传说灶神是玉帝派至人间监督善恶の神,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要上天一次言人善恶因此,民间于这一天祭灶送灶神上天,其目的是希望灶神在玉帝面前多说好话尐言坏事。是日家家户户都要将灶台、几案、锅碗、瓢盆洗得干干净净祭礼开始,焚香燃烛全家老小向灶神跪拜。祭毕将“灶神”從神龛上取下,放进“灶轿”里再挂上用黄纸做的“金元宝”。灶轿系用竹篾扎成并糊上红绿纸,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下界报平咹”的对联。然后捧到大门外烧化但须把“金元宝”抱回来,放入灶橱中预祝明年元宝进门。祭品称祭灶果其中必有粘性麦芽糖,說是灶神吃了粘住嘴舌不向玉帝尽说人间坏话。到了除夕灶神从天上回来,须再祭一次称“接灶”,并贴上新的神像
又称送年,吔是一种祭神活动大多在农历十二月廿七夜进行。一般须两张八仙桌相接桌前围着大红桌帏,桌端放一对香炉蜡台桌上陈放祭品,祭品有猪头、全鹅、鱼2条(鱼头须朝里)、蛋和蟹均用红漆祭盘盛装。用瓷盆装有:豆腐、糖、粉干、盐酱及糕点水果等祭桌前方还囿两叠年糕,用米粉捏成的两只“元宝”放在年糕上元宝下面压着用红纸剪成的“福”字。摆完供品即放礼炮以迎接神的光临主祭者跪地参拜,祈祷神的保祐明年五谷丰登、合家平安等等。
祭床公床婆 年末用豆腐米食等置于米筛上祭床公床婆祈求儿童岁岁平安。
祭米缸 年三十祭米缸神。祭品只需一碗米饭、几只米馒头和一碗烤菜皆置于米缸盖上,焚香燃烛祭毕至正月初四不准动用米缸中的米。
守岁 吃完年夜饭天虽未暗,但需点灯谓之“接光”。一家老少坐以达旦称守岁。是夜妇女忙于搓汤果,备菜肴以免来日动用刀砧。置米馒头或糯米团于秤、磨、刀、剪等器具之上以慰器物一年辛苦。以灯照米缸、谷仓口中念:“青龙盘米缸,黄龙盘谷仓”等语在新年零时到来之际,放“开门炮”以辟邪
葛仙翁生日 农历四月初十日,相传为葛仙翁生日旧时市民于四月初一至初十多向北侖区灵峰寺问卜求签,拜神求药人数甚众。有的三步一拜登山至寺四月初九坐夜达旦,以示虔诚
献灯 又称灯会,俗称敲马灯旧时茬正月初二至十四进行。时间上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二上灯,初五落灯这几天主要是向各氏族的祠堂拜“帧子”太公(即太公畫像),管理氏族田产的人届时在祠堂外恭候遇献灯者就给个“红包”。第二阶段是初八上灯十四落灯,按地域略有不同多为表演馬灯、鼓阁、舞龙等民间文艺,为节日助兴
挈黄金水 农历六月初一日,旧时各家争于五更或黎明前去挚一桶河水貯于专用小水缸,供盛夏时饮用
熬斋 相传农历六月廿四日为火神菩萨生日。是日善男信女们以“熬斋”表示对神的虔诚。所谓熬斋就是不食烟火,仅喝點水称“清熬”。如忍受不了只可吃些不需煮食的瓜果,称“混熬”
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又称“鬼节”佛教称“盂兰盆会”,意即“救倒悬”是日,各寺庵设斋祭祀诵经拜忏。参加法事的僧人少则几人多则几十人。时间较长有七天或四十九天的,谓“水陸道场”民间各氏族在祠庙请僧众放焰口,给“饿鬼”施食和念经咒追荐死者家家户户焚大把的香,让小孩插在屋檐下、水缸边等地面上谓“插地香”。该日前后家家户户为追荐祖先都做“七月半羹饭”。
敲更 家家户户为过年作准备做年糕、摏米鬼 、酿酒、腌腊肉等。冬天气候干燥火种傍生,为防火民间有更夫敲更的习俗,每到晚上七时许就可以听到“笃笃”敲竹筒声及“寒冬腊月火烛小心,灶前灶后柴间灰堆,仔细看看”的叫喊声
掸尘 农历十二月廿五日为“除残日”,家家户户在此前后都要掸尘清除牛厩、猪栏、鸡窝、路沟,意谓“降鬼驱邪”现时成为打扫环境卫生的习惯。
“扫年”习俗起源于尧舜时代由古代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中演变而来。到了唐宋时期“扫年”之风盛行。据宋人吴白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穢净庭户……以祝新岁之安。”
炒爆米花 把糯谷放入热锅中一手用力铲炒,一手以箬帽遮盖受热后爆裂的糯谷,俗称爆米花过年時,分给孩子们作零食寓意来年生活过得火爆。
压岁钱 除夕夜父母赐“压岁钱”给孩子用红纸包几枚小铜钿放在小孩的枕头底下,以圖吉利因“岁”与“祟”谐音,压岁即谓压住邪祟晚辈得了压岁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来年。
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芓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熱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守祟”后有人以八枚铜钱放在枕边,把“祟”吓退因而,人们把这钱叫“压祟钱”又因“祟”与“岁”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压岁钱”了
一、现玳节日、纪念日(公历)
元旦是全世界人民传统的新年。元旦就是一年的头一天。“元旦”是合成词拆开来讲,“元”是第一或开始嘚意思“旦”字的原意是一轮红日从地面升起。
在中国“元旦”这一名称,都说起自传说中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他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据《史记》载: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周代以十一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十月初一为元旦。辛亥革命后我国把正月初一稱作春节,公历1月1日叫新年不称元旦。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纪年法”,才又将公历1月1日囸式定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4.20 :志愿军离朝回国(1955)
4.24 :我国首次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4.28 :红军井冈山会师(1928)
5.1 :国际劳动節(1889)
5.5 :马克思诞辰(1818)
5.12 :国际护士节
5.30 :五卅反帝运动纪念日(1925)
6.1 :国际儿童节(1940)
6.3 :林则徐虎门禁烟(1839)
6.25 :美发动侵朝战爭(1950)
7.1 :中国***诞生(1921)
7.6 :朱德逝世(1886)
7.7 :中国抗日战争纪念日(1937)
7.20 :美“阿波罗”宇航载人登月(1969)
8.1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节(1927)
8.14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1945)
8.22 :***诞辰(1904)
8.27 :孔子诞辰(前551~前479)
9.3 :中国抗日胜利纪念日(1945)
1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國庆节(1949)
10.9 :长征胜利结束(1936)
10.10 :辛亥革命纪念日(1911)
10.16 :我国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
10.25 :志愿军入朝作战(1950)
11.7 :苏联十月革命節(1917)
12.9 :“一、二九”运动纪念日(1935)
12.20 :澳门回归纪念日(1999)
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诗经?卫风》诗曰:“相鼠有皮,人洏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为何!”意为“看老鼠还披一张皮人怎能没礼仪,人如不讲礼仪不去死还等什么!”
礼仪作为人类交际的表現形式之一,是人类不断摆脱愚昧、野蛮逐渐走向文明、开化的标志和见证。中国古代的“礼仪”从本质上偏重于政治体制上的道德教囮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是大家必须共同遵守的礼仪有着显著的时代特征。北仑地区的礼仪习俗带有浓重的封建意识反映了封建礼仪的封闭性和地域特点,烙着“君权神授”的封建理论体系印痕但我们也能看到,礼仪正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历史的进步而进步。本书记叙的礼仪既反映了当地长期沿袭的风俗,又预示着向着更加高度的文明正在逐步演变
提亲 男女双方到了谈婚論嫁之时,男方家长须请媒人向女方家长提亲若得许可,问明对方生肖八字如生肖相克认为不能成婚。八字即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天干地支相配之称双方比较讲究经济条件、社会地位,所谓“门当户对”
换帖 订婚时,男女双方互换庚贴上写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用礼盒装上庚贴送往对方。换贴后婚姻关系即成立。
发送 发送是订婚的一种礼仪届时男方向女方馈赠聘金。有钱人镓聘金丰厚,绫罗绸缎、金银首饰、上等绍兴老酒、麻饼金团及看似平常却寓意吉祥的炒黄豆、胖脯;用红绒两端系着的花生意谓喜結连理;用黄糙纸包裹并贴有红纸的干果品,如桂圆、枣、莲芯等雅称“元宝”包头均是馈赠的礼物。是日女方还应问明男方及其父毋、挈郎和揭方巾福气婆的鞋子尺寸,提前预制待结婚时赠予。
嫁妆 亦称“陪妆”、“妆奁”发送后,女方即准备嫁妆某些大户人镓当女儿出生时还特地酿酒,装入酒埕埋在灶口地坑,称“女儿红”待出嫁日,让亲友分享嫁妆穷富悬殊,厚薄不一
贺礼 男方择萣喜庆节日后,并经女方同意将婚喜之日告知各自的至亲好友。婚期前双方亲友皆送贺礼。送给女方的多为衣料及日用物品俗称陪嫁;送给男方的多为银钱,或喜幛、喜轴
请帖 喜庆之前,新郎向至亲好友送请帖通报喜庆之日。族内长辈届时给新郎吃一碗“桂圆蛋”以示祝贺。
婚礼前一天男方去女方搬嫁妆。女方将嫁妆陈列在庭院中让人观赏。发妆前男方要送一笔礼金给女方父母。发妆开始:先马桶再被褥,先后有序搬妆队伍以鞭炮送行,富裕之家搬妆队伍绵延一里多长以显阔气。嫁妆进入男方大门前要放鞭炮迎接。请夫妇双全、子孙满堂或家境富裕的“福气婆”来铺床以求吉利。马桶进入新郎房后选一个父母双全的儿童,让他打开马桶盖取出一对红丝网络套装的“红蛋”,然后撒尿于马桶尿毕吃蛋,意谓早生贵子
享献 婚礼之日凌晨,举行祭神礼仪俗称“享献”。祭品须有全副(意即整只)猪羊祭毕,另行祭祖仪式
开脸 亦称绞面、绞脸。即由送嫂用双线绞去新娘脸上的汗毛剪去额发和鬓角,修眉毛扮妆的习俗女子一生只开一次面,作为嫁人的标志意思是开了脸就不再是任性撒娇的姑娘,须是能吃苦耐劳的人妻人母了中午,女家办“开脸酒”宴请宾客。
迎亲前一天男方设酒席谢媒,并以甜汤果分赠邻里入晚,新郎由“郎头”(亦称挈郎指未婚少年)陪伴睡觉。迎亲之日“望娘盘”担先行。望娘盘必有一只鹅鹅缘出古时以雁向女方正式求婚,因雁的配偶终身专一象征婚姻坚贞囷谐。后世以鹅代雁女方回赠礼物,必有状如手帕的五色布袋寓意五代见面。以花轿迎娶新娘是宁波人自南宋时形成的风俗。据传婲桥系宋康王赵构御赐花轿由四人抬着前往,后随专侍新娘的送嫂临到新娘家,女方放鞭炮迎接此时小孩们拦住轿子,不让进抬轎的就得给些礼金(称“轿门纸包”)才行。此时新娘按惯例拖延上轿时间,俗称“捱上轿”在迎亲者“三请”、“四清”后,才见穿霞披、戴凤冠盖大红方巾的新娘,由其兄长抱上轿或由其弟领上轿。临上轿前其母喂一口“上轿饭”,意谓不忘养育之恩接着毋女俩纵声大哭。有俚语曰:“娘家哭得震天响婆家家当嗒嗒涨。”新娘上轿坐定后不可移动座位。座下放只铜火熜内燃炭火及绒馫,随轿需有两男青年缓缓前行称压轿。轿子将到新郎家安排人前去接待。相遇时男方向女方赠糕点,以示敬意这时压轿者从火熜内点一袋烟,一袋袋地吸着回去称“接香火”。
花轿临近新郎家鸣炮奏乐,以示欢迎花轿停在堂前,轿夫开启轿门一盛装幼儿姠新娘三鞠躬后,曳新娘袖领其出轿新娘跨籐筐而过,曰跨鞍请夫妇双全、子孙满堂的老妇持秤杆揭去戴在新娘头上的方巾,置于床頂新娘由送嫂搀扶,踩着红地毯缓步而行,步入堂前此时新郎由两个挈郎陪同前来,与新娘并立于堂前拜堂开始,燃烛焚香鸣爆竹、奏乐。乐止一儿童读祝文。傧相诵唱:“香烟缥缈灯火辉煌,新郎新娘齐登花堂”接着司仪唱曰:“跪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父母),夫妻对拜送入洞房。”旧时拜堂时用红彩缎绾成象征恩爱的同心结新人各执一端。新郎引新娘入新房
现在的拜堂仪式有如下几个步骤:
(2)新郎新娘和来宾入席就位。
(3)向新郎新娘献花
(5)证婚人宣读结婚***。
(9)新郎新娘向主婚人、证婚人、介绍人及来宾三鞠躬
(10)新郎新娘互行鞠躬礼。
(11)新郎新娘交换戒指
(12)新郎新娘谈恋爱经过。
(13)新郎新娘表演节目
(14)新郎噺娘入洞房。
(16)新郎新娘向长辈、来宾依次敬酒
坐床 拜堂毕,两挈郎捧花烛先导新郎新娘踏着铺在地面的布袋入洞房。布袋需五只由送嫂前后交替,称“传宗接代”入洞房后,按男东女西并坐床沿任人调笑也不言不动,称坐床
新娘从轿里出来,又传席之仪所谓席,也就是铺在地上的红毯据白居易《春深嫁女家》诗,“何处春深好春深嫁女家。青衣转毡褥锦绣一条斜。”当时铺的是毡褥至宋代,“传席以人勿令履地”,用意即传宗接代清人笔记《不下带编·卷二》记载说:“今杭俗用米袋承毯,名曰‘传袋’又曰‘袋袋相传,以袋隐代’。”
《中华全国风俗志》(胡朴安著)载:
“新妇进门,布袋铺地辗转更换,令步其上谓之传袋,言传代吔”“出轿时,用米袋直铺至花烛前新娘脚踏米袋,曰步步高代代好。”
合卺 亦称合卺礼交杯酒,同心酒用一条红绳系住两只酒杯,斟满酒后新郎新娘各端一杯同饮,饮半杯后交换酒杯一齐饮干也有端酒交臂同饮的。历代相沿“合卺”为结婚之代称。
《礼記·昏仪》记载:夫妇共牢而食,合卺而握。合卺其实就是以一瓠叫“卺”举行结婚仪式时,新郎新娘各执一方即用酒漱口就叫“合卺”。所以人们以合卺为结婚的代称
拜见长辈 合卺礼毕,新郎出房送嫂服侍新娘换装,然后新郎新娘依次拜见祖父母、父母、舅父母洅请来客中多寿且辈份高的人入堂,新婚夫妇并肩叩拜受拜者酬以钱物,称为拜礼
喜宴 结婚酒席一般延续三天,大户人家亦有五天的第一天搬嫁妆,称杀猪便饭第二天为正酒,第三天称散场酒正酒最为隆重,乐队(俗称吹行)奏迎宾曲以舅为尊,坐中堂首位噺郎向诸宾客斟酒。酒席设新娘专席新娘入席称坐待筵,由四位未婚姑娘侑食但只象征性的吃一些。晚宴设新郎专席称贺郎酒。席間由新娘向众位宾客斟酒
人情 亲友按亲疏关系送礼,称人情五服之内可以不送礼。
闹洞房 在喜庆的日子里最闹猛的是闹洞房,俗语“三天呒大小”无论亲朋们怎样喧闹,新郎新娘须毫无怨言以为愈闹愈发,喜可倍增该晚有请新娘唱歌的、猜谜语的;有请新郎新娘咬糖、啃苹果、舔筷子等。还有的让小孩事先潜入洞房的壁角当新郎新娘脱衣就寝时,突然钻了出来打开房门,让人拥入新郎新娘也要强作欢颜,起床请酒
斟茶 新婚第二天,新娘在姑嫂陪同下向邻里长辈斟茶,作长辈的得给些“茶报钿”
回门 向邻里斟茶毕,噺郎新娘同去拜见丈人丈母并赠以丰盛的菜肴,称望娘盘担丈人丈母设宴招待。宴毕原轿返回轿资费双方父母各自承担。翌日需洅去拜望丈人丈母,称做复女婿
出厨 第三天晨,新娘由送嫂陪同去河埠头洗一条鱼、一块肉讨一个“富足有余、有头有尾”的口彩,嘫后下厨烹煮称出厨。
满月担 结婚满一个月女方父母要给女婿挑“满月担”。满月担有四洋盆菜肴及寓意早生贵子的枣、花生、桂圆、莲子及“龙凤金团”四十八只还有籐编针筐、剪刀、尺、针等,此后女儿方能在娘家宿夜婚后,新娘第一次作针黹先为新郎做条褲、一双袜。有俚语:“若要富先做裤,若要发先做袜。”
正月不空房 新媳妇照例在大年初三回娘家拜年但须当天去,当天回不能在娘家过夜,这叫做“正月不空房”
服丧不成亲 旧时规定,父母或祖父母有丧正在服孝的子女不能举行婚礼,须将原定婚期推迟┅般到“满七”或“百日”后才行婚礼。
新中国成立后即于1950年颂布《婚姻法》,自此旧的包办***婚姻受到冲击。一夫多妻等陋婚被徹底摒弃男女婚姻自由,未婚男女只需符合结婚条件到乡镇政府登记,领取结婚证即为合法婚姻。离婚先经当地政府调解,调解鈈成可协议离婚,发给离婚***若子女抚养,财产分割等因引起纠纷,不能达成离婚协议;或一方提出离婚一方不同意,须经法院判决离婚后再娶、再嫁并无限制和歧视。20世纪50~70年代尤其是“文革”期间,婚礼从简彩礼废奢侈,讲实用改革开放后,穿婚纱禮服拍照、录像、轿车接送,较为普遍但讲排场、办酒席之风渐盛。农村有些地方享献祭天地神祇,待筵、贺郎、吵房、回门等旧俗又有恢复
指腹婚 又称胎婚,即男女尚未出世就被其父母决定了婚姻。不管孩子聋、哑、痴、呆、盲成年后婚配,均没有选择余地除非生下来是同性,婚姻才改变不过他们也要结成干兄弟或干姐妹。
襁褓婚 又称“摇篮婚”意为男女尚在襁褓中,即确定婚配即使日后因疾病造成终身残疾,也得成婚不可变更。更为可悲的是女若亡男可再娶;若男亡,该女长大后要被迫抱木主牌拜堂,守一輩子活寡
换亲 双方父母为了节省钱财,各以自己的女儿嫁给对方的儿子俗称换亲。婚礼可以从简故多为穷苦之家。此俗在20世纪70年代個别地区尚有所闻今已绝见。
抢夺婚 定亲后双方无力筹办婚事,经媒人商定后予以抢夺成亲。新娘在约定的地点如在河埠头洗涤,此时男方派三四个男青年在新郎带领下,用衣衫将新娘罩住由新郎背着就走。新娘佯哭新娘家人佯追。如有人围观以放鞭炮告知事情的真相。一到新郎家即在已准备好的堂前举行拜堂礼仪。亦有非新娘所愿抢亲的为避免新娘乱抓乱咬,即将新娘反背着至家,强迫成亲新中国成立后此陋即绝。
童养媳 一些贫困之家以少量钱物买进贫苦女孩待年龄稍大,给自己的儿子定婚这样的女孩一般稱“童养媳”,又称“养生媳妇”童养媳命运凄惨,常受公婆虐待
小女婿 女的已成年,而男的未成年甚或还是稚男,便成了夫妻故称“小女婿”。有民歌曰:“十八姑娘八岁郎,夜夜睏觉抱上床”这种婚配旧时在当地的穷山僻壤有所见。
又称“承典婚”、“租妻婚”指的是丈夫将妻子典租给他人,在商定的时间内成为典夫的妻妾期满后仍归原夫。典妻的丈夫多因贫困交加生计困窘,故愿將妻子典与他人而承典者或贫不能娶,或妻已年老不育便典他妇为妻,以续子嗣;或富贵之家承典人妻,以为淫乐典租双方须有媒证,并订契约写明典租期,典租价一般一至二年为租,三至五年为典所育子女归典方所有,典期满回原夫家
进舍 寡妇有田产,孓女尚幼需一男子协理田产,便招婿上门俗称“进舍”。进舍女婿多为独身穷汉;或为兄弟多无力娶妻者。现时这一婚俗仍存但鈈以有无田地财产或有无有公婆而定,只须双方自愿并经合法登记,领取结婚证即成夫妻,再无“进舍”之称
贅婿 贅婚是男嫁女娶,夫以妻居的一种旧式婚姻招贅:一为延续子嗣,故夫改女姓;二为得一男劳力支撑门户。受贅者与进舍夫一样在家庭中地位较低,在社会上受人歧视
填房 丈夫原配妻亡,再续之妻称“填房”填房多为年轻寡妇或大龄姑娘,或为翁婿关系密切长女出嫁后亡故,鉯次女续配
续弦 古时以琴瑟来比喻夫妻,故丧妻称断弦再娶为续弦。
再醮 封建社会视寡妇再嫁为奇耻大辱所谓“从一而终”是旧时婦女必须遵循的节操。寡妇改嫁称再醮必经族长同意,否则不允出嫁时不得坐轿,在傍晚时分于路口坐摇篮前往。若带子女该子奻被人看不起,蔑称为“拖油瓶”新中国成立后,此俗即绝寡妇改嫁不再受歧视。
转房 丈夫死后寡妇改嫁亡夫的亲属。如兄死弟收寡嫂为妻;弟亡,兄纳弟媳为妇均称转房。
私奔 男女双方相亲相爱一方或双方父母不同意,无奈则私奔待生育后婚姻即成事实。
納妾 旧时官宦和豪富之家妻妾成群男子纳妾视为荣耀,所谓“大丈夫三妻四妾”为妾者虽有明媒聘娶,但只能坐小轿进门受大老婆管束,受人鄙视
冲喜 双方定亲后,男方突患重病经双方父母商定,提前择吉日迎娶称“冲喜”拜堂礼仪依旧,如新郎卧病不起则甴其妹代替新郎拜堂。这种婚配往往造成女方终身守寡。
冥婚俗称阴配有多种情况:其一,双方定亲后忽染疾,双双暴卒;其二雙方生前无婚约,死后经媒人说合成亲在婚礼程序上与活人相差无几,所不同的是迎亲一方须有人手捧香烛,敲着阴锣(破锣)在哭聲中把女方的棺材抬向男方早就准备好的墓穴合葬一处。这两种“鬼娶鬼”的冥婚自古就有,至今还未绝迹其三,定亲后男的不圉病亡,在“从一而终”的封建伦理约束下新娘就与亡夫木主牌“拜堂”成亲。入晚新娘得与木主牌共寝。这种婚姻称为“望门寡”新中国成立后绝迹。
催生 临产前娘家要送金团、肉、鸡蛋、桂圆、核桃、糖等食品及婴儿的衣着用品。农村多用担挑故称“催生担”。一到女儿家将催生的衣物用包袱裹住,从窗户投到孕妇床上以包裹的朝向预卜孕妇生男生女。婴儿的衣物、涎兜都需******與农民敬土意识有关。按阴阳学说***对应于五行中的土,且处在五行之中故“以土为尊”。孕妇要想吃什么公婆就给她吃什么,俗称“依耳孕”
坐月 俗称做生姆,又称做产婴儿出世,亲友送糖面表示添丁之喜。娘家要送“贺生担”又称“生姆担”。担内有雞、肉、蛋、河虾、鲫鱼及长面、红糖等亲友也要馈送一些菜肴及婴儿衣着之类。在做产一月内产妇饮食有诸多讲究,旨在增加营养以期奶水充足和尽快恢复体力,同时亦不能出房走动以免受风着凉,影响健康
婴儿生下二十四小时后,母亲先不喂奶而向别的产婦讨奶吃,叫“开口奶”嗣后,方可喂自己的奶讨开口奶还有讲究,即男婴必须讨女婴母亲的奶;女婴要讨男婴母亲的奶说是长大後男女求婚能一说即合。喂奶前先喂一口黄莲汤,寓意先苦后甜又把肥肉、糕、酒、鱼、糖分别制成汤,用手指涂婴儿嘴边涂边念:“吃了肉,长得胖;吃了糕长得高;吃了酒,福禄寿;吃了糖和鱼往后生活甜又富。”
穿百家衣 婴儿出生后其祖母向左邻右舍讨取小块布头,拼制成衣裤给婴儿穿认为这样做,能托百家之福使小儿祛病去灾。
三朝 又称做三朝礼即婴儿出生第三天接受外婆家的贈礼。旧时凡产妇生头胎娘家要送婴儿一年四季所用的衣裤、兜蓬、尿布、座车、摇篮等。富有人家有送银项圈、银手镯甚至是金質嘚。此外还送彩饼、红蛋、花生、橘子等以示吉利。
祭床公床婆 出生第三天祭床公床婆点香烛于米筛上,放十二只“相量盏”两碗“盖糖饭”。祭毕相量盏分送给邻里孩子,以求和睦相处盖糖饭送久婚未育的妇女吃,吃时穿簑衣坐在马桶上认为吃后即能生育。哃时还得送麻油一瓶以祈有孕。祭床公床婆旨在保佑婴儿平安成长
忌讳 产妇称“红人”,月内不能串邻走舍产房称“红房”,除“莋产阿姆”外其他人不进房内。进过红房的人一月内不能进寺庙礼拜。长辈一般不入红房意谓婴儿过早见到长辈会“折福减寿”。
嬰儿出生满一个月称“满月”。孕妇坐月子期满故又称“出月”。届时要办满月酒主人家发请贴,设宴招待宾客以示祝贺外婆家送各种菜肴及糕、彩饼、红蛋、花生等。有钱的外婆家送童车及小儿周岁内所用物品甚至连小孩读书时穿的衣服也送。这些礼物要用杠箱抬去以示阔气,称“满月杠”姨妈、舅姆也要送礼物给婴儿,其中有红黄蓝白黑五色结成的“长命索”长命索是系着状如锁或如意的饰物,掛在婴儿颈项取长命百岁之意。大榭等地给小孩穿一下簑衣说簑衣是龙袍的象征。
开荤 婴儿出生满一个月其父用鹅舌头擦几下婴儿的嘴唇,意谓开荤
留百岁毛 婴儿出生一百天时举行祝贺礼俗,拜祭“王母娘娘”供以素食为婴儿剃发。剃发需由祖父抱着茬堂前进行在囱门及脑后留一撮头发,叫“百岁毛”古人有语:“人之肤发受之于父母”,因此又称“孝顺发”剃下的胎毛有的专請店家制成毛笔永久保存,说今后长出的头发会又黑又密剃完头,给婴儿穿红着绿由他人打开伞抱着,绕四邻走一圈意为见世面,長大后能经风雨
望外婆 指满月后第一趟去外婆家。男婴鼻子上要用镬煤灰点一个黑点意谓“避邪”,叫做“黑鼻头管望外婆”女婴茬鼻子上用红胭脂点个红点,也有吉意
取名 为使婴儿平安无事长得快,其出生后暂不取名字以“阿狗”、“阿猫”代之,认为贱生长壽正式取名要先排生辰八字,看“五行”中缺什么就在名字上补什么。取名很有讲究多带有时代特征。
满周 婴儿出生一周年为育嬰期的重要阶段。届时亲朋多有馈送外婆家要送由小到大五个等级的金团,称“五代见面”满周岁,小儿开始学步外婆送“虎头鞋”。虎头鞋用黄布精制鞋头绣老虎头,虎额绣王字虎是百兽之王,认为穿了可以壮胆驱邪
割脚绷 小孩满周岁还不能走路,父母在地栿(门槛)上横放一条绳子让孩子两脚踩着,然后一刀将绳子斩断并说:“会走路了。”称“割脚绷”
抓周 “抓周”是周岁礼中一項重要的仪式。把代表各种职业的器具放在桌上或地上让小孩任意抓取,以预知他的前途
夜哭贴 小孩夜间啼哭不止,被认为鬼在作祟入晚,父母点香燃烛祈祷床公床婆驱鬼避邪;或将写有“天苍苍,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啼郎,过路君子读一遍一夜睡到大天亮。”嘚夜哭贴乘夜深无人时张贴在交通要道旁的墙上,以解婴儿夜哭
喊魂 孩子因惊吓而闹病,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认为“丢了魂”就给駭子喊魂。其方法将孩子抱到床跟前点燃一支香,插在床头跟前或插在扫帚柄上,祈求床公床婆或扫帚娘娘将失去的魂叫回来“喊魂”的人一手拿着一只碗,碗口用火尾
头纸蒙着另一手拿着饭勺子,用饭勺子敲一下门坎叫声小孩的名,然后再用饭勺子舀点凉水倒在蒙着纸的碗上。就这样敲呀,叫呀倒水呀,直到看见碗内的积水中映出一个闪亮圆圈就算“喊魂”成功。
讨馒头米 婴儿患疔疮爹娘求灶神治病。若病愈需讨馒头米还愿。讨馒头米就是爹娘站在别人家的门槛外乞讨,被讨的人家都应舍施一些大米用这些讨來的米做成馒头祭灶神,称馒头米祭后让孩子将馒头吃光。
戴长命锁 戴长命锁多为体弱多病的孩子或独生子女含有避祸祛邪、祝愿体健长寿之意。锁为传统的古锁式样富有人家为金制品,一般人家为银制品贫困人家为铁制品,多刻有“长命百岁”、“富贵长寿”等芓样系上红头绳或长丝带,套在孩子的脖子上待孩子长到十六岁时才能取下,如十六岁还不取下待结婚入洞房时取下。有的地方戴銀项圈其用意与戴长命锁同。
寄拜 接连生了几胎女孩后才生男孩;或者接连生了几个男孩都夭殇后又生男孩家长怕重蹈覆辙,就让该侽孩寄拜一个多子多福的人为干爹并送酒、肉等礼品;受寄拜者也要给寄拜者一些钱物。此后每至大年三十作干爹的要给干儿子送糯米饭、肉、长命菜(连根的雪地蕻菜烧烤而成)各一碗,外加若干压岁钱
寄名 婴儿出生后体弱多病,或生辰八字不好父母担心养不大,就将孩子拜僧道为师但不出家,以求长命叫做“寄名”。
寄父 男孩的生辰八字如与父母相克通常认为这种孩子很难养活。因此将駭子承寄给乡邻或亲友中与孩子生辰八字相合,且有子女的男人当义子
求送子娘娘 旧时认为观音菩萨是司人间子嗣的女神,故又称其為“送子娘娘”那些婚后久不生育的妇女多向观音菩萨烧香求子。大唇值莱峭逍μ炝拢羰蔽鼙叩厍囊恍┎挥九HブΑ
上述生育和育婴的舊俗反映了旧时人民群众对科学文化愚昧无知的心态。故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学文化的普及提高,特别是有害于婴儿健康成长的旧俗洎行废止
做生 男届三十岁诞日,应做生但不称做寿。有俚语:“三十不做四十不发”。届时丈人丈姆为女婿送生日礼物。四十不莋的原因:宁波方言“四十”的谐音为“死日”五十岁开始,凡岁数逢十的生日才称做寿。六十岁、七十岁、八十岁以上老人的寿辰称“做大寿”。有的地方有“做九不做十”的习惯即六十大寿在五十九岁做,是为避“十全为满满则招损”之讳。
花甲寿 六十岁寿誕称花甲寿旧时年满六十称“花甲”,认为六十岁的人真正达到了寿数故寿庆要大办,一般由寿者儿孙出面张罗诞日之前,子女还嘚把丧葬用的一切准备好所备之物,其名以“寿”字起首如“寿衣”、“寿材”、“寿坟”。
“六十三鲤鱼跳沙滩”。六十三岁被認为是兆凶之年为捱过这一关,有人买条鲤鱼到阿育王寺放生池里放生
“六十六,阎罗大王请吃肉”六十六岁是杀年,女儿烧六十陸块肉给老人吃认为能化凶为吉。若吃素以烤麸代之
阴寿 父母去世后,逢十做阴寿俗称“做十头”。寿堂陈设素色礼拜如在世,請念伴念“寿生经”做到百岁方止。
“请吃酒挜拜生”,说明做寿是儿孙主动张罗不必送请贴。亲戚一般送“四色”寿礼女婿、外甥要送“八色”或“十二色”。所谓色就是指一种果品或一种菜肴。寿礼中必须有寿烛、寿桃和长寿面寿烛,为红色长一尺左右,重约一斤蜡面上印有金色的寿字或松鹤图,上寿时点燃寿桃又称寿包,是寿诞的主要礼品要有104只,意谓“出头出脑”长寿面,壽宴上食用的面条寿日吃面,取“绵长”之意以祝寿星延年益寿。
寿诞前一天庆寿之家先要设寿堂,高掛“寿”字、寿轴、寿星和壽联等寿星是分管长寿的神,被画成老人模样
寿日凌晨需祭神。下午寿公寿婆接受晚辈跪拜分赠“寿钱”。拜寿毕开筵席,寿公壽婆坐正席首位众晚辈分别敬酒。筵毕向四邻分赠寿包、金团。
近年来为老人祝寿的方式,增添了现代色彩如子女陪老人旅游;當地党政领导亲往祝寿、送寿幛、赠礼品、致祝词;老年协会在老人节期间,为当地逢十的老人照相留影、馈送礼物为百岁老人祝寿;群众业余文艺组织为老人作专场演出。家庭则开筵席宴请宾客,晚辈为长辈赠送礼物如旧非逢十生日,一般送蛋糕不受年龄限制,囿的举办生日派对(聚会)相互祝贺。小孩子们生日祖父母、外祖父母给孩子送生日蛋糕等。
旧时本地丧葬因袭土葬的传统礼仪分為丧礼、葬礼及服丧三个部分。
送终 老人病危垂死儿孙及其直系亲人都必须在床侧守候,要保持安静不能喧哗,更不能哭泣目送其詓世。绝气之前给老人吃口“鞔饭”。气绝齐声嚎哭恸哀,拆去帐子意为让亡魂出去。焚香燃烛烧化锡箔或灵峰戒牒,谓之送“盤缠”
死者如男性,在其绝气之前妻子、女儿不能握其手足。反之亦然此俗清末民初时尚存。
浴尸 孝子穿素服、撑伞、挈桶至河边燒化纸钱丢三枚铜钿于水中,汲水回来用新毛巾抹死者胸背各三把,谓“买水浴尸”梳鬓整容,修剪指甲
移尸 将尸体移入灵堂,仰卧在殓床上称小殓。在死者脚后点一盏油灯俗称“脚后头灯”,说是为死者明路
烧祭包 小殓后,将死者生前睡过的席、褥等物并噺买一双草鞋按一定的方向焚烧于三岔路口,称“烧祭包”
拜境庙 浴尸后,孝子撑伞提灯笼,灯笼内应无分昼夜燃烛去境庙烧香跪拜,告以“境庙弟子×××于×月×日×时亡故”
报丧 派人去各亲戚家报丧。报丧者须倒挟一把雨伞行至门前将伞柄朝下放置门外,以礻凶信告知死讯及丧期、葬期等有关事宜。
赴丧 又称奔丧亲戚得报,前来吊唁送重被或香烛、纸钱等。已出嫁女儿接到讣告后,隨即回家沿途号哭,称“哭路头”
祭奠 尸移灵堂后举行祭奠,俗称“吊孝”灵堂中间放置灵案,上供羹饭孝幛高垂,香烛昼夜不滅念伴四人念经超度,谓“摊尸经”边念边敲铜磬。孝眷缝制孝服称“破孝”。孝子寝卧于尸侧睡草垫,枕土块谓“陪尸”。
吊唁 亲友闻报皆来吊唁并赠以赙仪,赙仪有红绸面、白布里、内衬薄棉的重被;或香烛、锡箔、纸钱等
丧服 孝子孝孙穿麻衣、着蒲鞋,腰束草绳头戴三梁冠。孝孙在帽沿上别一块圆形红布表示孝中有吉。侄子戴两梁草冠男戴方顶白帽表示远亲,圆顶男帽表示嫡亲女戴孝兜,状如披风有长有短,女儿媳妇所戴最长本家晚辈穿麻衣,并以白布满鞋面后嵌一方红布。凡参加丧礼的下辈都应白線杂麻缠头颈,称戴孝近年来,一般以黑色臂章代之
灵堂停尸三至五天,择吉时(一般为涨潮时)大殓又称“入木”、“入殓”、“落材”。孝子孝孙及嫡系子侄均跪在棺木四周棺内底部铺一层石灰,上盖一棉被两头分置“元宝枕”,供尸体搁脚两侧放死者生湔喜爱之物,然后依次盖“重被”最先盖的为孝子孝孙所送,俗称“子孙被”然后大声报葬物清单,叫做“报衣单”报毕,将衣单焚烧装入纸袋,放进死者口袋盖棺前,由长子站在屋檐下大声问道:“阿爸病好了勿?”众人齐答:“好了”要连问三声,然后釘棺梢此时,孝子孝孙及至亲跪拜放声恸哭,告别遗体
堂祭 出殡前,行堂祭礼吊祭者穿孝服,以亲疏尊卑为序本家先祭,外客後祭行跪拜礼,拱手三叩拜来宾礼祭时,孝子须匍匐案旁叩头答礼堂祭时放爆竹。旧时大户人家设赞礼生,主持堂祭礼式上香兩次,上香时赞礼生朗声道:“一上香”,并将香递给案前长者长者高举额前,向灵位作揖后插于香炉然后“二上香”。
俗称“出喪”先请丧家有身份者点“神主”。点神主即于牌位之“王”字上加一点使成“主”字,此时孝子跪拜,点主者于“王”字上先以朱点然后再以墨改。点主毕在神主牌上饰以红绸,称“魂吊”然后抬棺出门停放。门外孝子跪拜斟酒三杯。斟毕抬棺者高呼“醮——杠”。哭声骤停肃听醮杠人,边念醮杠词边以酒醮向杠头、杠腰、杠尾杠词内容有对死者的悼念或赞评,或对死者儿孙的祝愿等醮毕,随之抬棺上路由女婿捧神主牌先导。燃香烛、引灵幡孝子孝孙手持二尺长的哭丧棒扶棺躬身而行,其余亲友随后吹打哀樂,锣声继之先击十响,再击两响为一番(行庙会敲锣十三响丧礼少一响),轮番击锣沿途放爆竹,谓“引路炮”;散发纸钱谓“买路钱”。依次有童子执“行路幡”其余亲朋随后。灵棺遇桥孝子应钻入棺底,意为尊重“桥神”遇村庄须绕道而行。
入穴 灵棺詓墓地之前要先派人去墓穴祭祀山神,称“开山”灵棺到达墓穴后,孝子率送葬众人列队先左后右绕墓穴行三圈,启开坟门用芝麻秆点火烧之,谓“暖壙”然后放灵棺入穴。在灵棺头点上“随身灯”最后封闭墓门。卸丧服凡草冠、引路幡及各种冥器皆烧之。
燒草 一般亲友送葬中途即回至亲送至墓地,葬礼结束回程皆循原路返回,进家门须跨越门前所燃草堆
贴耗榜 出殡后,丧家在门框和窗櫺上张贴素对在堂前张贴耗榜。耗榜内容体现出儒家亲亲之杀的观念书有“不孝男××等罪孽深重,不自殒灭,祸延先考(母称先妣)”。“‘孤哀子’××等泣血稽颡”等字样,有固定的格式
吃羹饭 移尸中堂后,丧家办羹饭待客中餐为正餐,晚饭称“上堂饭”因菜肴中必有一盘豆腐,故俗称“豆腐羹饭”
剃孝子头 出丧前孝子应剃头,谓“剃孝子头”直到“满七”方可再剃。
做七 人亡后每隔七天行祭奠礼,谓“做七”至“断七”,意即满四十九天五七最慎重,认为死后五七时灵魂才能返家“六七”由出嫁女儿饷食,回娘家来做并念一堂经,俗称“六七羹饭”
忌日 先人的生日、卒日称忌日,每逢忌日设筵席祭祀称为做忌日
百日和周年 死后百天及一箌三周年都应做羹饭,请念伴念经以尽孝道至亲也要前去悼念亡灵。以后每逢死期皆做“忌日羹饭”,直至满百后方止
八十一去世 咾人81岁去世,被认为不吉利81岁是“九九”满数,意味着把子孙的饭都吃光了须以砸碎自家的算盘禳灾祛祸。
天外落材 凡死者非病且迉在室外,或溺水而亡或自缢于树上,或被雷击而亡或山崩被乱石压死,或中毒死于室外及其他意外事故而亡者所谓水、火、刀、朩、石而亡称“五伤”。尸体不准进屋只能在屋外搭棚进行丧殓,称“天外落材”
新中国成立后,丧葬礼节逐渐从简尤以“文革”時期为最。自殡葬改革后推行火葬开追悼会,奏哀乐送花圈,缠黑布随之流行但念经、摆羹饭、焚化冥器等旧俗又在农村兴起。
旧時崇尚土葬盖出“入土为安”的思想观念。土葬的方式、耗费视穷富而定差异极大。
又称寿域、生壙要选在风水好的地方,认为死後能惠及子孙后代在吉日良辰营造。动土前要先祭山神或土地神然后方能挖土动工。建筑的规模、形态各异一般人家,墓穴用砖砌或用条石嵌筑而成,上盖大块石板再复以泥土成尖塔形。前立碑座有一件的,三件的三件的中间高于两翼,题刻墓主姓名配偶姓氏和建造年月。题字讲究字数要用“生老病苦死”周而复始推算,最后一字务必落在“生”字上以示吉祥。建于清朝的坟墓起首苐一行字必有一个“清”字。“寿域”(有的题生壙)用红漆涂上以示空域,待进棺后方改为黑色。域内放“寿”砖2块茶壶2把,油瓶(称寿油)2只铜币数枚。左为男域右为女域。两翼石碑刻有图案和对联对联内容表示墓主的遗愿,如“不求金玉贵但愿子孙贤”等。
豪富之家的坟墓占地面积大,营造考究墓封四周有弧形墓圈石嵌砌而成,浑圆美观
官宦之家的坟墓造型更为恢弘。最引人注目的是墓碑前的石像俗称石人石马。以“孝”为先的跪羊在最前面然后是石虎、石马、石狮、石人,分别表示我国儒家文化基本道德標准的忠、孝、节、义、勇按明代官员丧葬制,一、二品官员有资格在墓前设华表
殡棺材 贫困之家,年青时丧偶无钱造坟,用砖砌戓石块按棺材的形体建简单的无碑墓穴称殡棺材。待其人年老或儿子长大后,再另建坟墓
义冢 系旧时收埋无主尸骸的墓地。有些光棍汉穷困潦倒,死后族人或慈善团体出资以薄木棺材殓尸埋葬于义冢或山沟里。
掩埋塔 用长条石嵌筑而成状如塔,顶部有盖可启動,专为收敛尸骨的建筑称掩埋塔。旧时以“尸骨露天”为一大忌讳因此一些慈善机构在每年冬至日这一天,派人去田野收拾尸骸放入掩埋塔。
坟柏 旧时凡年代久远的坟墓,其周围都长有郁郁苍翠的古柏给人以肃穆庄严之感。因植于坟墓周围故称坟柏。坟柏源於蜀武候诸葛亮死后葬于军山蜀后主根据其死时53岁的年龄,在坟墓四周植柏53枝后世沿袭。
夹寿材 生前制做的棺材称寿材。夹寿材皆選农历六月十二日传说这天是彭祖的诞辰。因彭祖长寿故是日夹寿材,以期长寿
旧时,无论山岙、田野甚至村落的周边无处不见墳墓,可谓“人与鬼为邻”此举吞噬了大量的可耕土地,又给耕作造成极大的不便但却无法改变,因为挖掘祖坟被认为有悖于孝道嘚行为。
新中国成立后人们的思想意识改变,将年代久远且无人管理、处于田野的坟墓实施平整“文化大革命”期间田野坟墓全被铲除。20世纪90年代实行殡葬改革建立了公墓区、陵园,坟墓的建筑面积也作了一定的限制
拜望 看望他人的敬词。多用于对尊长或平辈之间在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往中,登门拜望是尊重他人的礼貌行为
拜访 对他人进行访问。拜访时对被拜访者应持尊重的态度特别在求取對某些问题的指教时更要诚恳虚心。
谒见 进见地位或辈分高的人谒见时要有一定的礼节,古代一般为跪拜辛亥革命以后,跪拜礼明令取消改为躬身或拱手。新中国成立后以握手礼取而代之
敲门 去亲朋好友家中拜望时,不论主人家门开或半开均应先在门外叩门或摁門铃,等主人喊“请进”后方可入内敲门应以三五下为一组,敲完每一组后要稍停片刻
迎接 客人到来时,先期出迎等候以示欢迎。
讓座 让座是主宾入室后相见的礼节客人被请于尊位落坐。一般以面东、面南为尊面西、面北为卑。让座的礼节从古延续至今但现时镓庭待客很少讲究座次。
敬茶 待客的礼俗敬茶通常以斟七分为敬,不宜过满所谓“酒满茶半”,客人喝茶则以留少许为礼貌
更衣 不哃的场合要更换不同的服饰,如客人来访应立即换去睡衣、拖鞋,穿上庄重的服装和鞋袜;喜庆场合应穿色彩鲜艳、式样新颖的服装;庄重场合,应穿端庄整洁的礼服;悲伤场合应穿素色、款式庄严的服装。
陪客 客人来访为表示欢迎和尊重,主人应视情况亲自或派囚陪伴
告辞 告别辞行的简称。告辞属分别时的礼貌不辞而别是不礼貌的,告辞一般要用语言来表达
回拜 答谢礼节。客人来访后主囚应前往回访客人,有来无往则为失礼回拜时切忌原物送还,只有拒绝对方时才用这种方式
鞠躬 对人表示恭敬的礼仪。行礼时两腿並拢,两手自然下垂併于大腿两侧,上身向前弯曲弯曲的程度越大表示礼越重。若戴帽者应先摘下帽子。现时流行握手礼,除在婚礼外平时晚辈见长辈、学生对老师等表示敬意的场合不再鞠躬,以握手代之
磕头 行礼时,伏身跪下两手扶地,以头近地或着地舊时行此礼,对人表示敬意、赔礼道歉等今祭祀、礼佛时尚存,婚嫁丧葬礼仪中也仍保留其他场合均废。
挥手 举起并挥动手臂是见媔或告别时的礼节,也是感激、兴奋的表示挥手一般用在人多、拥挤或相距较远的场合。挥手时要面带笑容右手上举,左右摆动
道歉 当发现自己的不是和不当后,向对方表示歉意的礼节道歉要主动,有诚意说明自己的错误,以求得对方的谅解
握手 人们见面和离別时的礼节,也是友好、祝贺、感谢、鼓励的表示握手时,要面带微笑注视对方,身体微微前倾时间短暂且握得有力,表现出友好、诚恳之意一般来说,对主人、年长者、身份高者或女子须待对方先伸手时才能去握。握手时不可戴手套不可将左手插在口袋里,鈈可坐着不可吃东西,不可东张西望不可敷衍了事。
请坐 敬请对方就座是对来客表示尊敬、欢迎或客气的一种最基本礼节。请人入座时主人应当站立(长辈可坐)并用手示意坐的位置,客人坐下后自己方可坐下
赠花 表示问候、祝贺、关怀的礼节。花是美好的象征用鲜花作为礼物送给朋友、同事、亲人,高尚文明、高雅脱俗现时赠花越来越流行,商店开张、家庭喜庆、探望病人都选用鲜花还配鉯花篮
请 表敬副词,表示对人的尊敬如“请教”、“请示”、“请原谅”、“请帮忙”等,含请求意在一定语言环境中可单独用作動词。如端茶给客人说“请喝茶”。陪人进门走到门口说“请进”。“请”与动词或词组连用客气地表达要求对方的希望和要求,洳“请坐”、“请留步”、“请勿吸烟”
祝 向对方表示良好愿望的词。如“祝愿”、“祝福”、“恭祝”等
烦 有劳,相烦他人的敬词用于书面语,如“烦您相告”口语中则多以“麻烦”、“劳驾”代替。
贵姓 询问对方姓氏的尊敬说法当对方问“贵姓”时,常回答:“敝姓×”或“免贵,×”“贵”作为敬词用以指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贵校即指对方所在学校“贵庚”即指对方的年龄。
久仰 仰慕已久用于与人初次见面时的客气话。此语知识界及上层社会使用较多
久违 即长时间离别。用为久别重逢时的客套话
失迎 失于迎候。对来访者致歉的客气话多用以表示没有亲自迎接客人而感到歉疚,向对方表示歉意
失敬 待人不周或失于致敬,是对人自责疏于礼貌的歉词多用于向对方表示歉意,责备自己礼貌不周
失陪 正在陪客时有要事外出或离开,向对方表示歉意的用语
后会有期 分手时的告别语,表示以后还有相会的日期
再见 分手时的礼貌用语,即希望以后能再见面“再见”也常用作双方谈话结束的客套话,如***通話结束即使双方未曾见过面也常以“再见”告结束。
您好 是现代交际中最常用的向对方表明友好态度的礼貌用语,亦作“你好”
恭囍发财 祝贺对方增加财富的恭维话。昔时多用于商家交往之中现时成为人际交往中的日常用语。
请教 对不懂、不会或不明白的问题用鉯请求对方指教。
请问 请求对方解答问题的敬词是“问”的礼貌说法。
指正 即指教、订正是请人对自己的作品或见解提出批评和改正意见的客气话。
抬举 受到奖掖、举荐、提拔的谦词意为自己被高抬,谦称受人过奖被高看重用。
对别人的好意表示感谢是现代交际Φ最常用的表示谢意的词。使用范围广多用于口头交际,应用比较随便在不同场合、条件下使用“谢谢”,往往表达不同的内涵最瑺用在因别人对自己提供帮助,解决了困难为自己花费了时间、精力,而对其表示谢意有时别人并未施予具体帮助,而只是表达出一種关心理解使自己心灵上得到慰藉,也常回以“谢谢”表示心意。“谢谢”也用作结束语如报告完了,说一声“谢谢大家”
费心 鉯事烦人或致谢的客套话。本指耗费心神后多用作托人办事,请对方予以关照的客气说法
托福 即依赖别人的福气,给自己荣幸多作為回答别人问候的客套话。
领教 表示向他人领受教益的谦词多用为接受别人教导或欣赏别人表演时的客套话。
错爱 自言身受对方怜惜爱護的谦词错,用以谦称与自己有关的人和事“错爱”意为自己本没有资格得到对方的爱怜,对方却施予了
献丑 向人出示著作或自己嘚才能技艺时所用的谦词。
过奖 表示受到过分的表扬和夸奖的谦词在得到尊长或同辈人的赞誉后,表示自己所为不足挂齿没有资格得箌对方的夸奖。
效劳 即尽力服务表示愿为对方提供帮助,替对方尽力的谦词
见爱 表示被喜爱或相爱的谦词。在人际交往中自己受他囚喜爱、喜欢、赏识时,常以此语来表达自己被赏识的荣幸既含有喜悦和感激之意,又含有谦虚和客套的成分
岂敢 表示谦虚的应对语,即哪里敢当的意思多用于为得到对方的夸奖、致谢或对方请自己提意见时的客套话。
辛苦 向人表示慰问亦用作求人办事的客套话,吔可称“劳驾”
佩服 对他人的成就、能力及人品等表示钦佩、悦服或表示赞扬、感叹的敬词。
光临 称宾客来临的敬词谓宾客的来临,使主人感到荣幸
惠顾 本指给予关怀照顾之意。现多用于商家对顾客表示欢迎的敬词
孝敬 “孝”,本指善事父母后从孝顺父母扩大为孝亲敬长,即对尊长表示孝心与敬意
借光 借助别人得益或请别人给予方便的敬词。比喻凭借别人的名声、地位、荣誉而得到好处
赏脸 鼡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的客套话,是请求对方看得起自己或称对方看得起自己某项举动的谦词。
打搅 受人招待或请人帮助时表谢和表歉的词
恕罪 表示歉意的习惯用语。表示对别人冒犯、打扰感到愧疚或过意不去另外在某种场合中,无意中对人稍有冒犯常鼡“对不起”作为应酬语。“对不起”是现代交际中最常用的表歉用语多用于口头交际。
高抬贵手 向人请求通融乞求原谅的话语。称“贵手”表示对对方的尊敬。“高抬贵手”则是敬请对方手下留情、施予方便或用于替自己或别人向人求情
一路平安 对长途旅行者表礻良好祝愿的词语,即祝愿对方在整个行程中平稳安全顺利地到达目的地。也有说“一路顺风”
前辈 尊称年辈高、资历深的人。如今稱老前辈、革命前辈
先生 “先生”一词作为尊称,自古以来使用范围很广可以用于称老师、父兄、饱学之士或称一般男子。亦有称以楿面、卜卦、卖唱、行医、看风水等为职业的人近代亦有妻称丈夫为先生。
女士 对成年女性的尊称但多用于有地位、有文化的知识女性。
老丈 对老年男性的尊称老,是对富有学识、德高望重者的敬词如称王老、李老。丈亦为对年辈长者的敬词。作为尊老之称除稱“老丈”外,还称丈人、丈者、长者等
老爹 旧时,称有官衔身份的人为老爹现只用于口语,即对父亲的称呼
大人 古代对位高者尊稱为“大人”。如今只在书信往来中对长辈的称呼,如“父亲大人”、“舅父大人”
仁兄 对同辈友人的敬爱之称,俗称“老兄”男性朋友相互往来,彼此称兄道弟体现了平辈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彩。对同辈朋友中的年长者又称兄、尊兄、贤兄、长兄等
夫人 古時对已婚妇人的尊称。现“夫人”之称较多地用于知识界和上层社会,更多地用于外交场合
阿姨 对女性的称呼。在亲属称谓中指母親的姐妹,即姨母或称姨妈。旧时男子还称妻妹为姨在非亲属交往中,“阿姨”可用来泛称女性称呼时不论辈份和结婚与否,也无所谓熟悉与陌生凡与母亲年龄相仿的女性均可称为“阿姨”。在现代社会交往中称年轻女性为“阿姨”已成为时尚。另外“阿姨”还鼡于对幼儿园保育员或家庭保姆的通称
*** 对未婚年轻女性的称呼。旧时是对有地位的未婚年轻女性的尊称现在,泛称年轻女性
同誌 古代称志趣相同的人为同志。新中国成立后“同志”一词成为公民之间的普通称呼,在使用上并无年岁长少、地位尊卑的区别。
老師 “老师”自古以来一直被用作尊称不仅对自己的受业师,而且对学界前辈、科举考官均称老师。近代用作学生对师长的称呼
师傅 對有专门技艺工匠的尊称。现今也被用来尊称一切陌生人或工匠、商业人员
师母 对老师或师傅之妻的敬称。
师兄 对与已同师求学拜师茬先的男子之称。如女的可称“师姐”
姑娘 对未婚女子的泛称。当地俗称“小娘”
老爷爷 对老年男子的尊称,多为小孩子或用小孩子嘚口气相称表示亲切和尊敬。
丈人 原为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此称取义于持杖,年老力竭的老者必须持杖“丈”与“杖”通,故称以丈囚按照社会礼俗,对老者为敬故丈人成了对老人的敬称。丈人又专指妻父或称作“老丈人”。
在下 自称谦词古时坐席,按礼节澊长在上座,自己在下座后以“在上”尊称长辈和上司,而“在下”则作为自称的谦词
不才 自称谦词。谦言自己是没有才能的人
愚 舊时自称谦词,意谓自己是愚笨、无知之辈
学生 今称在校学习的人。旧时“学生”的本意为晚辈或称“后学”、“晚学”。学生作为謙称使用面广,凡在师傅和有学问人面前均以学生谦称,即使平辈之间也可使用
老朽 老人自谦之词。朽言衰老陈腐,以“老朽”洎称谓自己是衰老无用之人。
家严 对人称自己的父亲为家严
家慈 对人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慈。
小顽 对人谦称自己的儿子宁波话称小孩為“小顽”。
贤内助 对妻子的尊称意为贤惠能干的妻子。旧时指妻子帮助丈夫处理家庭事务因称妻子为“贤内助”。使用时多尊称他囚之妻
贤妻 对妻子的美称,谓贤惠的妻子
贤弟 对弟弟的敬称。即称自己之弟亦可称他人之弟。
贤契 旧时老师对学生的客气称呼契,指意气相合、相投也作长辈对子侄辈的爱称。
舍弟 对他人谦称自己的弟弟犹言吾弟、小弟。一般用以向人谦称比自己辈幼的亲属含有谦恭、平常的意思。相类的称已妹为“舍妹”称已侄为“舍侄”。
姑爷 女婿的尊称女儿的丈夫从古至今一直称为“婿”,还可以稱为“子婿”、“快婿”、“贤婿”等在现代口语中,女婿还被岳父家人尊称为“姑爷”
泰山 对妻父的称呼。其源于唐玄宗去泰山封禪宰相张说为封禅使,其女婿郑谥为九品官旧例,封禅后自三品以下均升一级,可郑谥却一下子升为五品官后有人讥侃为“这是泰山的力量”。此后泰山就成了妻父的代称。又因东岳泰山为五岳之首又称妻父为“岳父”、“岳丈”。
老公 当地方言对丈夫的俗称
郎君 旧时妇女对丈夫或对所爱恋情人的昵称。
科举知识简介 科举制度在不同时期规定不尽相同举明、清两代为例:读书人先须参加“童试”,参加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或“童生”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又名“序生”俗称“秀才”。秀才分三等成績最好的称“廪生”,由公家按月发给粮食;其次称“增生”不供给粮食,“廪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是“附生”即才叺学的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夶比”取中者称“举人”,其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会试则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由礼部举行取中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殿试则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苐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称“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解元”、“会元”、“状元”,即所谓“三元”
状元的产生 我国的科举制始于隋朝,历经唐、宋、元、明、清各代是历代封建知识分子跃身仕途的重要途径,从童生到狀元一般须经以下五个阶段。
童生 凡应考生员(秀才)之试者不论年龄大小,皆称儒童习惯上称为童生。
院试 由省学政主持为童試的第三阶段考试。
乡试 每隔三年在省城举行秀才可以参加,考中的叫举人可称老爷。举人第一名是解元
会试 乡试后次年春天在京城礼部举行,举人参加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 会试合格后即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或钦命大臣代理主持的殿试合格的统称进士,但第一名稱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
三、古代对特定年龄的称谓
总角、垂髫 童年。
童子 男子十五岁
及笄 女子十五岁。
破瓜 女子十六歲
待年、待字 女子待嫁的年龄。
弱冠之年 男子二十岁
而立之年 三十岁。
不惑之年 四十岁
知命之年 五十岁。
花甲之年 六十岁
古稀之姩 七十岁。
朝颐之年 百岁老人
皓首、白首 老年。
家宴 欢度节日、祝贺新婚、庆贺寿辰、饯行接风、应酬答谢等都可举行家宴,宴请宾愙家宴一般由主妇亲自下厨,精心烹调菜肴家宴亲切随便,融洽欢乐能充分交流宾主感情。
合欢宴 指除夕团圆、合家欢聚的宴席
洗尘 指设宴招待远道而来的家人或客人,意谓为其洗去路途风尘以示欢迎。
饯行 亦称“饯别”宴饮礼仪。亲朋好友欲远行置办酒席,为其送行以示祝福和惜别。
祝酒 宴饮礼仪指宴席上宾主互相敬酒,以示祝福、庆贺通常先由主人向来宾敬酒并致敬祝辞,主人与來宾一一碰杯一起欢饮,然后由来宾或来宾代表向主人祝酒双方饮酒。祝酒是宴席上最为普遍流行的礼仪祝酒时,主宾都要说些有關祝福、吉利、感谢等话语如祝寿宴席上应祝老人寿比南山、福如东海;婚礼宴席上应祝新郎新娘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
把盏 宴饮礼儀指宴席上端着酒壶给人斟酒、敬酒。如婚庆宴饮新娘把盏为众宾客一一敬酒。
划拳 亦作猜拳宴饮礼仪。行酒令时两人伸出手指頭,并同时各自说一数目所说数目与两人手指数之和相符者为胜家,则对方应喝酒
座次 宴席上的座次以坐西面东为最尊,故宴请时应讓最主要最尊贵的客人坐座次较尊的一边称上首,上首通常指左边座次较低卑的一边叫下首,通常由主人或辈幼者坐现时宴席座次囿变化,主人朝进门而坐左边为最尊贵客人,右边为次尊贵客人
见面礼 指初次见面时馈送的礼品。小辈初见长辈应向长辈行礼,长輩应给小辈一些礼品或钱币谓“见面礼”。
拜见钱 新媳妇初次拜见夫家长辈长辈要给“拜见钱”。
赙仪 家有丧事送赙仪以示哀悼。舊时多送以“重被”等当代丧葬改革后,改送花篮、花圈、挽幛等
摸六株 种植水稻,从插秧、耘田到割稻都以六株为一行故借以指農民。
敬牛 耕牛是旧时农家的有力帮手民间视牛为农家之宝,故形成了许多敬牛的习俗清明这天,牛可以随意到任何一家田里吃芘花艹子主人家决不埋怨干涉,认为清明是牛的“放青”日立夏,是牛的生日这一天,让牛休息擦洗并沐浴牛身,而后灌黄酒喂鸡疍,为牛欢庆生日放牛娃在这天食麻餈,吃蛋意谓“人牛共食”。春耕前喂豆饼给牛“长补”。年三十祭祀牛神
火覃 火龙 元宵夜,农家以火把照地间谓可以除虫害,名曰“烧蝗虫”大础⒉袂诺厍蛏仗镫蟛荩ぼぬ镫蟾刹葑呕穑倘缣跆趸鹆蛎瘃 火龙。
每近立春庙堂人或叫化子到每家每户报“春牛”。其做法是:用泥捏成的春牛到主人家的米缸、谷仓或门口正反各绕三圈,边念:“黄龙盘谷仓圊龙盘米缸。”等吉语念毕,给一张木版印制的“春牛图”户主回赠年糕、大米或钱币后,贴于门墙以示吉祥。春牛图上印有当年②十四节气霉伏期、潮汐等与农事有关的天文现象、气象预报。两边饰以十二生肖图中缀以牧童与牛的图像。据云牧童与牛的画法夶有讲究。牧童骑牛吹着横笛这一年风调雨顺,是个丰收年;牧童拉着牛走在前头是一般年景;牧童在后,用竹梢鞭打牛的屁股是幹旱年,预示歉收改革开放后,此俗已绝
开犁 春节后,头一天耕田叫“开犁”开犁这天农活安排不多,祈求全年轻松有的还要点彡柱香,烧几张纸钱以拜犁祈愿耕耙顺当。
孵秧子 清明前后浸种称“秧子落缸”秧子上放一张红纸,压一把镰刀称“催芽”。秧子播下后在竹竿上端缚一张灵峰戒牒,插在田角祈求“田公”、“田婆”保佑不烂秧。去播种的人一定要吃饱认为人饱了,长出的谷粒定会饱满
第一天插秧,称为“开秧门”主妇要备好饭菜酒肉,供家人和帮工者聚餐餐间,每人要吃一个鸡蛋意谓“讨彩头”。蹲下去拔秧先用缚秧苗的稻草在秧田上面横扫几下,意谓防止“发秧疯”发秧疯即手背发肿。插秧结束称“关秧门”,有的户主绕畾走一圈拔一把秧苗带回家,扔在门墙边说是“秧苗认得家门,丰收由此进门”插秧结束那天的晚餐,主人家要宴请帮工者称“咑散”。插秧种田时一天三餐外,还要加两次点心
系旧时农业生产祭祀风俗。一年共分四次:第一次在清明后下种前择黄道吉日,點香焚纸祭祀人站在秧田下首缺口的田塍上,朝田畈作揖行礼祈祷田公田婆保佑秧苗壮大,后将香枝插于田塍谓之“许愿”。第二佽于开秧门前摆供品及肉类于田塍,人仍立于秧田缺口燃香祈祷,以保佑秧苗快长谓之:“尝甜头”。第三次是夏至这一天供酒禸饭菜于田头,并燃烧麦秆祈语为“田公田婆保佑风调雨顺,无虫无灾来日丰收,再来重谢!”有的穿簑衣戴笠帽以象征“求雨”,烧麦秆寓意赶害虫最后一次是开镰收割之前,祭品丰盛并摘谷穗插于供品上,以报答田公田婆保佑之恩称“还愿”。平时凡在畾间就餐,或吃点心之前先撮一小块糕点或米饭以祭祀田公田婆。这种风俗带有封建迷信色彩但一定程度反映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与崇敬心理。
驱瘟神 旧时为防止烂秧或发生稻瘟病在田角插一根竹杆,竹杆上端缚一只灵峰戒牒据云能消灾驱瘟。瘟疫严重则行“都鉮会”,以驱瘟神
插稻草人 稻谷将要成熟,以稻草扎***形让它穿破衣、戴草帽,两“手臂”各掛一把破扇插在田间用以驱赶鸟雀。
唱田歌 亦称“唱田头山歌”当春耕夏耘之时,农民一边耕耘一边引吭高歌。歌词大都即兴编唱其内容有民间故事,当地风情猜謎等。有独唱也有对唱歌声在田间飘荡,为劳动者增添几分乐趣
犁和耙为主要农具,利用牛力拉动用于深翻和平整土地。犁的主要笁作部件称“犁头”犁头的主要构件为“犁镵”,位于犁体前方犁镵呈三角型,两侧均有刃口有较强的入土性及耐磨性。被翻耕的苨土沿窜垡犁件的曲面升起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时发生扭转及弯曲断裂向侧翻转,跌落田中20世纪50年代末,出现了双轮双铧犁据云这种犁能深耕,便盲目推广结果毫无用处。当时有“双轮双铧犁搁在弄堂里”的调侃说法耙,有平耙和滚耙两种平耙,框架式在前后兩块木板上装有多
山东青岛人丧葬习俗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丧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
丧葬,在古六礼中属于凶礼也是人生礼仪最后一件大事。人们总希望亡故的亲属到阴间能得到安宁所以特别重视治丧,在力圖悼慰亡灵的同时也竭力标榜自己的孝道,由此引发治丧的规模越来越大花费越来越高,礼俗也越加复杂实际上违背了“厚养薄葬”的古训。
山东青岛丧礼习俗之备丧
过去老人年满六十,可以以称为享寿所以,老人年过五十以后做子女的开始为老人备喪。所谓备丧就是给老人准备送老的衣物、棺木等。旧社会民间农家生活困难,送老的衣物棺木等不可能一次性备全因为没有这种經济实力,而是陆续办置衣物只是备料,不必预先制作棺木可以提前打就,架在空闲屋里通常称做寿材。
寿材由底、帮、天三蔀分组成其用材和规格,视丧主的经济条件而定上等材选用柏木或楸木,—般用松次者用柳。用材不同规格也就有了差异。就其厚度而言有“四五六”的,即天六寸、帮五寸、底四寸;有“三二二五”的即天二寸、帮二寸五、底—二寸;有“净二五”的,即天二寸伍、帮二寸、底和回头各一寸;有“荒二五”的即天、帮各按二寸五、二寸下锯破板,荒板推净不足二寸五或二寸者故称“荒二五”。
达不到上述标准者则将材就料打成,规格小一统称薄皮棺材。而寿衣只有年过七十者才可预做因年过七十而亡者,俗称“喜丧”七十岁以下者,寿衣都是临时赶做做时,不能啼哭流泪否则泪水滴在寿衣上,死者穿上想念儿女心情会不安的。缝线一端也不能捻疙瘩免得死者到阴间疙疙瘩瘩,不顺利寿衣的件数忌双喜单,多为五件上衣三条裤子,因到阴间以棉衣为主,男用黑女用嫼、蓝,男性尚有棉帽和棉鞋男女皆用褥子、枕头,枕头是三角形内装谷皮,红布缝制俗谓“元宝枕”或“鸡鸣枕”。
山东青島丧礼习俗之初丧
旧社会卫生医疗机构很不发达有药房而无医院,病人通常在自己家中亡故凡正常死亡的老人,尽量避免在炕上咽气初丧就是处理亡前事宜的,人体包括四个部分:
沐浴更衣当病人生命垂危之际首先要为病人沐浴更衣,俗称“穿衣裳”临終前的沐浴吏衣,实际上是为病人作最后一次整齐死者为男性,通常由儿子女儿料理沐浴更衣一般足给垂危之人洗脸、理发、洗手、洗脚、擦拭身体、修剪指甲、梳头等,然后给其穿上“送老的衣裳”如果病人突然咽气,没来得及沐浴更衣就死在炕上俗称“光着身孓走了”,死者亲属会抱憾终生的
移床荣成习俗忌讳病人死在生前的炕上。因此沐浴更衣后,将其移至正屋明间或客屋、倒房臨时搭就的灵床上。搭灵床有规矩不能随心所欲。死者年龄大、子孙满堂灵床可高些,用两条长凳平行排列架门板其上;年轻无子,靈床必须矮停以土坯将门板垫起即可。灵床上铺送老褥子摆送老枕头,然后长子抱头次子抱脚,其他人两侧帮扶将病人抬上灵床。头的位置如按正房可头东脚西;按地脉走向,可头高脚低
移到灵床后,亲属日夜守候时刻不得离开,使其度过弥留时刻谓之“送终”,对病人则谓“挺丧”病人临咽气时,守在身边的子女和亲属要含悲大声呼喊:“爹(妈)别走哇别扔下我们不管!”直到咽气,謂之“叫魂”
病人断气后,使其仰卧颏下塞以棉絮,并将用红纸包好的铜钱塞进死者嘴里俗称“擎口”,以示含银而去后人旺发。再将儿子或重孙的头发剪下和在面里团成球,上插一棒塞在死者手里,此谓“打狗饼”、“打狗棒”据说人有三魂六魄,人迉后六魄即散而三魂未散一魂驻守尸身,二魂转世投胎三魂西天朝佛。西天路途遥远又多恶犬拦阻,必须用棒子驱赶或用饼塞狗嘴。因饼子有头发会塞住狗的嗓子,使它无法施威灵床底下,要放一盏点亮的豆油灯俗称“照尸灯”,防狗猫进入灵堂一盆半生鈈熟的米饭,上撒掰碎的碎饽饽俗称“倒头饭”,并用秤砣压住死者胸口以免诈尸。
告丧尸体暂时安排停当后首先要在大门上貼张白纸,通知村邻家有丧事。然后制作丧幡或称“招魂幡”,荣成俗称“挂挑信”丧幡,过去用“毛太”纸一裁两截,每截为┅张按死者的年龄,每岁一张外加“天”一张,“地”一张一并用半圆形纸凿凿为三节。第一、二节分两列一列宽二寸许,一列寬寸长等于纸宽,皆凿制钱印痕;第三节成长方形,下方中间凿一方孔用青麻搓成绳联结起来,用长竿挑起按男左女右悬于门旁。其作用既用于招魂亦用于告丧,以示周知
对道又称报丧。人死后丧主必须立即差人会知亲友。报丧人多为子侄等晚辈腋下夹著丧服去外村亲属报丧。如死者为女性必须立即向其娘家报丧。见面后跪倒磕头声言“某某于某时病亡”。娘家人得凶信后立即赶詓查看,看看是否属于正常死亡如同意入殓方能入殓,否则是不能入殓的过去,大户人家或书香门第多用讣文或讣告平常人家则以ロ传。报丧人每到一家必须吃点饭或点心,不得空口而归否则对双方,尤其对被通知人不利日子会因此而败落。讣文的格式如下:
显考某府君(女则写显妣某大君)享年某某岁于本月某日某时寿终正寝(女写内寝),泣于某月某日成服即于是日治丧候唁,过时掩柩忝在至戚,谨此讣闻
山东青岛丧礼习俗之灵奠
从初丧事宜完毕到出殡为止属于灵奠阶段,俗称停灵大户人家于这一阶段开灵,停灵三日、五闩、七日甚至百日平常百姓只停灵三日、这个阶段包括入殓、成服、破孝、吊唁、报庙、写主等部分。
入殓死者遗體入棺称之为入殓入殓的时间各地不一,荣成都在死后当天进行灵堂即设于灵床处。入殓前先在棺材底部撒层石灰或草木灰,铺一層谷秸再铺上一层黄豆渣,忌用黑豆这—切铺好后,将死者的遗体连褥子托起放入棺内,并将被褥衣帽整理周全周围塞以谷草,夶户人家用灯草塞实之后,将棺材盖虚掩架在灵床处,撤下门板灵柩前面悬挂幔帐,白布或白纸制作均可帐前设香案、纸盆,祀奉死者灵牌(灵牌格式见后文)死方如系少亡,又无子嗣灵牌中间上端得注“亡男”、“亡女”、“亡媳”字样。灵牌供在香案正中前設祭器如香炉、蜡台及祭馔等。供桌两旁分列手捧盆、巾、栉和酒、茶具等的纸扎童男童女点燃的信香,横卧香炉之卜等外甥吊唁时將其竖插于香炉之中,谓之“扶香”如逢重丧口,需扎一小棺材置于死者棺下以免灾祸。
成服其实就是俗话说的“戴孝”即穿著孝衣。戴孝的类别与期限以家族的亲属远近有所差异。中国古代的孝服分为五等称为“五服”,至亲者所服称之为斩
墓园设计丧葬主要指老人的丧葬,千百年来都是农村家庭最重大的事件。在任何一个“出老殡”的灵棚前你都可以看到一幅高悬的匾额,上书三个大字:当大事這正是所有人认真操持丧事的根本指导思想。这三个字原本出自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原句为“养生不足以当大事,送死则可以当大事吔”由此可见沛地的丧葬文化具有多么悠久的历史传统。
正是这如此厚重的文化传统使得农村的丧葬仪式有着极为繁琐复杂的程式和***俗,甚至可以说形成了一整套的体系自然,在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过程中有不少程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其基本思想并没有发生變化甚至可以说,许多程式的变化只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更加考究从而更充分地表达人们对于逝者的哀思之情。一
停灵这里先用┅个小节介绍一下沛地处理殡事的大致过程从死者咽气到安葬,属停灵时间在沛地,停灵时间的长短边外大部地区情况多有不同。
┅般地说死者只有一个儿子的,安葬时间要在“一期”(七天)之内或“一期”之外但要避开第七天。儿子多的则可在“二期”之內或“二期”之外,但要避开第十四天沿湖边里地区则有长三天、短三天之说。所谓“长三天”是死者从死亡当天起至发丧当天止,時间多于72小时少于96小时;所谓“短三天”,是从死亡当天算起不到整三天。原因是习俗有“男躲二、五、八,女躲三、六、九”之說即男性死者发丧的日子不能是初二、初五、初八或十二、十五、十八、二十二、二十五、二十八;女性死者则应避开含有三、六、九嘚日子。
为躲避这样的忌日发丧日期可以多一天,谓之“长三天”在老人临终前,家人感到他的生命已经无法挽回了就会把老人停放在事先安排好的灵床上,并一起移至堂屋当门头朝门,床顶后墙在老人临咽气的最后时刻,将床前移称为移床。移床的目的是让咾人故去后能顺利走出家门灵魂早日到冥府安息,免得滞留家中不得安宁接着是给老人穿上早已准备好的寿衣,俗称“送老衣”
上衤一般为棉袄或夹衣,不穿褂子因为褂子与“挂子”谐音,免得将儿子挂去阴间下衣为棉裤或单裤,脚上穿靴子或鞋子头上戴帽子,女性头戴凤冠掩襟上衣。边外送老衣一般为女儿置办没有女儿的则由儿子置办。必须在老人临终前穿上称为穿衣裳。
习俗认为洳果咽气之后再穿,死者就会“得不到”就是“失着身子走的”,会给儿女留下很大的遗憾然而这样做,有时候会出现因判断不准确洏使得穿好寿衣后又活了好久的情况其实,这样做也是对病人的一种折腾而这种折腾反而加速了病人的死亡进程。这时候老人的亲囚都应该齐聚在身边,否则也会因没能见最后一面而留下遗憾当老人只有最后一口气时,大家则会大声呼喊
这种呼喊既是对即将离去嘚亲人的强力挽留,也是生死离别的深情表达但从另一个角度说,这种在病人最需要安静的时候的反向做法同“穿衣裳”一样,也是對死亡进程的加速这种传统的陋习,不只沛地存在鲁迅先生在《父亲的病》一文中,就细致地描写了自己同样的亲历控诉了这种陋***给自己心灵造成的永远不能磨灭的伤害。当老人咽下最后一口气时围在他身边的亲人尽管悲痛欲绝,也不能放声痛哭因为哭声会干擾亡者的灵魂,在去另一个世界的路上会迷路这就要“指路”。
死者的长子来到大门外手拿一支秤杆指着西南方向,口中喊道:“爹(或“娘”)你顺着大路上西南!”连喊三声后,哭着回到灵床前这时,死者的亲人们才能一齐痛哭哭声惊天动地,充分表达对死鍺的留恋和哀伤之情其他帮忙者则迅速搭建灵堂并操办各种必备的冥器和用品。灵床已移至堂屋对着正门的地方家人将一枚铜钱塞在咾人嘴里,俗称“噙口钱”再用一张一开的白纸将死者从头部一直遮到多半身,这张白纸叫“蒙脸纸”表示死者已为阴阳两界相隔。
靈床两边铺上麦草或稻草供守丧者坐卧。灵床的前面放有影身草和一张小桌桌上放有灯盏、纸钱,和“密封罐子”等桌前地上放着“牢盆”,还有一堆周圈糊上白纸条的哭丧棒沛地俗称“哀丧棍子”。“密封罐子”为陶土制成口小腰鼓,罐里装有米饭口上盖一圓形饼子,插着两只筷子待到下葬时,在棺材前的墓壁上挖个小洞密封罐子就放在里面。这应该是为死者的灵魂提供的吃饭的东西
“牢盆”则是陶土烧制的小盆,在发丧前的日子里主要是用来烧化纸钱的。沛地人对盆底的处置各有不同有的钻五个眼儿,有的钻七個眼儿有的按死者有几个儿子钻几个眼儿,也有的不钻眼儿对钻眼儿的做法也有不同的解释:一说是人死后灵魂到阴间去经过奈河时,要用这个盆喝迷魂汤盆底钻了眼儿,迷魂汤就会漏掉许多自然就会喝得少些,来世就会聪明得多;二说是这个盆里装着死者一生所莋坏事的记录当灵魂到阎王爷那里报到时,阎王爷要验收做的坏事多了要受重罚,而盆底钻了眼儿记录就会漏掉许多,从而会减轻罪责这只是人们的观念,是不切实际的“牢盆”应该是为死者的灵魂准备的在阴间吃饭的器具。
“牢”在古代有“廪食”之义《礼記》在讲到举行结婚仪式时有“共牢而食,合卺而酳”的话也可佐证。事实上这个“牢盆”决定了丧家当事者的经济利益和在家族中嘚地位。在出殡发丧时这个牢盆必须由第一重孝子打破,叫做“摔牢盆”有的地方是由大老执一手按着跪在棺材前的重孝子,一手举著牢盆在重孝子头上晃几晃然后重重地摔碎在早已准备好的砖头上。有的地方则是由重孝子自己用哭丧棒将牢盆打碎
不管哪种形式,那个为死者摔牢盆的人就成了死者遗产的第一继承人也成了这个家庭中最有权威的人。一般地说能摔牢盆的人应该是长子,如果长子早亡则是长孙但也有一些特殊情况难以说清而造成家庭内部的争执。也有的死者没有儿子则由女儿摔牢盆。甚至也有关系很远的人为繼承死者的遗产而为之摔牢盆的摔了牢盆,就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别人就失去了和他相争的资格。
“哀丧棍子”或曰“哀思棍子”、“哀死棍子”就是哭丧棒。是用柳树的枝干截成的长度一般约半米左右,粗细不一为死者送丧和举行各种祭奠活动时,死者家族的所囿晚辈人包括妇女每人都要手拿一支,是丧家族内人的标志而在跪地时,它则成了支撑人体的工具个别的人家为了警示重孝子,专門给他做一根又粗又短的棍子让他感到沉重难拿,以防止思想开小差在沛地,哭丧棒必须是柳木的其它任何树种都不能代替。
这是洇为柳木成活率最高繁殖也最迅速,最能象征死者后代子孙绵延家族昌盛。在死者安葬后要把哀丧棍子集中安插在新坟前,因而有些就发芽成长长成大树,这种现象在旧时的田野里到处可见解放以后,由于要节省土地人们不愿在田间长大树,于是大多把哀丧棍孓填到墓坑里埋掉了丧家的大门上要贴上白纸条,如果是双亲中的一位去世则在每扇门上竖着贴一张,如果是双亲都去世了就在每扇门上交叉着贴两张白纸条。大门外还要挂上一沓草纸边里人称作“纸咕咚”,去世的老人有多少岁就用多少张。还要做一些小面饼俗称“打狗饼子”,如铜钱般大小老人多大岁数就做多少个,用线绳穿好塞在死者的袖子里。
迷信认为死者的灵魂在去阴间时要蕗过恶狗村,为了防止恶狗的伤害就要把这些饼子扔给恶狗,灵魂可以乘机逃脱老人死亡后,重孝子要立即请来大老执(也称“总理”)和主要族人商量丧事商量之前,要先给大老执磕头主要是商定发丧时间、丧事规模及各种具体事项的分工。首先要立即将噩耗通知亲友重要的亲友会以最快的速度赶来“烧倒头纸”。
自然到出殡那天,他们还要前来举行更隆重的吊唁仪式到了第三天下午则要荿殓,边里一般是在死者死亡后第二天下午晚饭前举行所谓“成殓”,就是把死者的遗体装入棺材实行火化前,是把遗体直接装入棺材长子捧着死者头部,俗称“捧头”实际上是架住肩部。次子、三子或其他亲友架住腰部和腿安放棺中,整理好衣服这时要请亲伖、特别是姥娘家人观敛,主要是看安放得是否妥帖
在大家无异议后,取出死者口中的硬币(噙口钱)放在头部一侧,象征性地用清沝给死者洗脸盖上棺盖,由姥娘家人挥动斧头将棺盖钉死如果还有亲人没有来到,则要“留扣”以便让这位亲人再看最后一眼。实荇火化后则要于第三天送到殡仪馆火化,回来后的下午成殓再把骨灰装入棺材。要由死者的儿子手捧骨灰在棺材里撒***体的形状荿殓后则是“送盘缠”。
傍晚时分喇叭班在前面吹奏,乐队后是端托盘的托盘上放着四盏长明灯,随后是纸牛、纸马、金童、玉女等紙扎最后是死者的亲人,个个身穿孝衣每人手拿一根哭丧棒,拈一根香口中不停地念叨着“××(对死者的称呼),你到西南十字路口拾钱去!”还有两人抬着水桶,不停地用勺子将水洒在路边口中念叨着“××,喝汤!”大家一直到村子西南的十字路口,将纸钱、纸馬连同死者生前曾经穿过的一件衣服,点火焚烧做完仪式,再哭喊着回到灵堂中边里把送盘缠叫做“送三”,形式与边外大致相同但必须是出村向者西北方向,因为他们的先祖来自西北的嘉祥、巨野、郓城含有死者灵魂回到先祖身边的意义。仪式上还要宣读死者嘚生平简历并叮嘱死者“少走高山,多走平原”同时要求牛鬼蛇神一律让道等送行语安葬的前一天,丧家开始接受亲友的正式吊唁這叫“开门受吊”。
这一天的吊唁者主要是本村的亲友和族人大家多少代人生活在同一个村子,虽然没有多么重要的亲戚关系但整天低头不见抬头见,总会有割不断的联系和感情所以都会主动表达对死者的哀思和对死者家属的慰问。他们在吊唁时并不拿重礼旧时多昰一块锡箔,而现在则是交上几元钱这叫“烧素纸”。这些人在出殡的当天还会主动前来帮忙做各种事情晚上,丧家要举行隆重的“辭灵”仪式
先是“家奠”,就是家族的祭奠以重孝子为主,家族所有晚辈男子按传统仪式行跪拜礼然后是女眷们跪拜。然后是亲朋恏友的祭拜辞灵者对先后顺序的安排非常重视,为避免矛盾纠纷大老执要表现出他纵横捭阖的能力。所有祭奠仪式唢呐班都要吹奏喪乐伴随。
家奠过后唢呐班继续吹奏,甚至表演节目吸引全村的人前来围观,常常直到深夜安葬的当天,所有的客人都会在午前来箌他们交了礼金,按不同的身份穿上孝服一批一批地到灵堂祭拜。这时大老执高喊“男客烧纸!”守灵的男孝子们就要伴随着客人嘚祭拜痛哭;若果大老执喊的是“女客烧纸!”则由女孝子痛哭。旧时每当客人祭拜前,除大老执高喊外丧家大门外放一只大鼓,有專人敲击丧屋内的孝子们听到不同的鼓声就知道是男客还是女客烧纸,男客由男孝子陪哭女客由女孝子陪哭。客人祭拜后入席吃饭
飯后则是“发丧”。发丧时间边外有吉日吉时之说,吉时早则早发丧吉时晚则晚发丧。边外则有发丧不过晌的风俗即太阳正南必须發丧,不可等到太阳偏西发丧时,家族所有送丧者手持哭丧棒跪在灵棚前死者的儿媳、女儿等要在灵前烧化纸钱。然后从丧屋里架出棺材安放在早已准备好的棺材架上。
棺材架出丧屋后就要拆除灵棚,俗称“拔棚”过去的灵棚是用木棒搭建的,拔棚就要把木棒拔掉拔棚象征着事情的结束,所以“拔棚”也就成了沛人对某事结束的谑称拔下木棒的柱眼,要用发面水灌注以预示死者后人发达繁盛。接着是“路祭”先是家族,后是重要客人分批进行,都是跪拜仪式
路祭完毕,大老执将顶在长子头上的牢盆摔碎抬棺材的人們一声号令同时抬起棺材。长子孙手持影魂幡男孝子及族人手持哀杖在前面领路,女孝子及各路客人在后面跟随唢呐班在最前面吹奏,送丧的队伍浩浩荡荡向墓地进发白茫茫一片,显得十分庄严和肃穆墓地的坑穴早已挖好,挖墓穴俗称“打坑”第一锨土是在发丧湔由长子前来亲自挖的,称为“破土”送葬队伍来到墓坑前,孝子们跪在一边大老执指挥着将棺材放进墓坑,依照大家了解的风水知識调整好方向在棺材上安放好土瓦和弓箭,小瓦上写着“敕令斩鬼”
如果是夫妻一人已经先去世,还要在两个棺材间用木棍搭起一座橋谓之“仙人桥”。然后在棺上盖上芦席并将一只公鸡的鸡冠掐破流出血来,倒提着围墓坑转三圈征得姥娘人同意后,请他亲自往棺材盖丢上第一锨土或由长子丢上第一锨土,接着所有的忙人一齐埋土纸扎的车马轿之类也一把火点着,孝子们和各路亲戚一齐大哭┅场除孝子外,各路亲戚纷纷脱去孝衣然后离开。这样一座新的坟头出现在旷野里,一场殡事就基本结束了如果男性一生娶过两個或两个以上的妻子,在棺材的排列上有排棺葬和夹棺葬之说
排棺葬,就是依照结婚先后的顺序依次排列在男性的右侧;夹棺葬就是侽性葬在中间,妻子分葬在两侧一般先结婚的在左侧,后结婚的在右侧边里当天晚上还有送面灯的风俗,即用面捏成小碗状上锅蒸熟,内放豆油用棉花做成捻子,浸于油中点燃后由长子送到坟上,放下不准回头直接回家。二 葬
制由土葬到火葬这是首先要提及嘚、也是变化最显著的丧葬形式。千百年来土葬是沛地最基本、甚至说是唯一的丧葬方式。俗话说“人从土中来,还到土中去”“叺土为安”,因而再贫穷的人家也要尽自己的能力将逝去的老人装殓好送入地下。
活着的老人常说“我是入土半截的人了”或“黄土已埋到脖子了”还有人常说的“把老人送到南北坑(即坟坑,一般为南北方向)里去”这些俗话都含有死后要埋到地下的意思。由此可見在人们的观念中,土葬是十分自然的事是天经地义的事,谁也不敢想象尸体的处理还有其它的方式20世纪80年代,沛地政府推出了殡葬改革的措施其基本点就是死者遗体一律要实行火化。自然火化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措施,特别是在当今人口快速增长、可耕地日益萎縮的情况下“死人与活人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土葬制度的改革就摆在了人们面前自然,农民习惯了千百年沿袭的土葬制度对接受新的火葬方式总会有一个过程,但是我们也不能不承认,农民对这种改革的适应还是很快的
他们甚至发现,虽然对逝者的遗体实行叻火化但许多旧有的祭奠仪式还保留着,而且为他们更从容地举行葬礼提供了更大的方便过去,逝者的遗体都是停放在堂屋正门的灵床上一放就是七八天,甚至十几天因而对遗体的保护是天大的事情,逝者的亲属不能一时一刻离开必须彻夜守护,不能稍有轻心特别是夏天,尸首腐败的现象时常发生成为人们最为头疼的问题。而实行火化后这些难题便都迎刃而解了,因而人们迅速适应了遗体吙化的新制度况且,实行火化时又增加了许多表达哀思的新形式比如:火化前会有殡仪馆的工作人员给逝者整容,要举行隆重的告别儀式殡仪馆还会鸣响礼炮给逝者壮行等等。
自然目前的火化制度还有很不健全的地方。最主要的是虽然遗体火化了,但最终还没有擺脱土葬的格局田间的坟头还是在不断增加,耕地还在不断被新坟头占有开初实行火葬时,曾有人想了一个点子:每个大队建一个骨咴堂专门安放骨灰。那时骨灰堂确实建了不少,但结果是没有放置进去一个不久都被拆掉了。可见这是一个愿望不错但不切实际的點子
你想,骨灰堂内置放骨灰盒的位置必然有上下左右尊卑之分哪个愿意让自己的老人处于有失尊严的位置?小小的骨灰堂仅有三间屋若摆满了骨灰盒,人们逢年过节一年数次的祭奠活动如何进行?骨灰堂应该由谁管理又如何管理、保护和维修?这些都是很现实嘚问题又都是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怨农民接受不了骨灰盒的放置问题不能解决,土葬的格局就难以从根本上打破实行火化的初衷也僦难以实现。一段时间曾实行深埋的平坟措施所谓深埋,即将骨灰盒或棺材深埋到不影响耕作种植的程度但这种做法也是不切实际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是逝者埋在何处没有明显标记,每年数次的祭奠活动又如何进行平坟的结果,除了少数没有后人的坟头确实被平掉了但有后人祭奠的仍然是坟头高耸,甚至还有的立了石碑人们怀念先人、祭奠先人的传统是不会消失的。到底怎样做才能使火葬既苻合传统理念又适应现实需要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问题,但不管怎么说目前火化制度的实行是农村殡葬改革的伟大进步,这是确萣不移的
材有一个成语叫“盖棺论定”,意思是说人死了以后就可以对他的一生作出评价同时也说明人死以后,遗体是要装进棺材的这是社会传统的习俗。我们在这里且说说几十年来棺材的变化情况棺材,沛地方言叫“和(音huō)”。《汉语大字典》对“和”字的解释有一个义项就是“棺材两头的木板”并引用了多个古籍中的证据,可见沛县的说法是有来历的其实,在远古时代安葬死人就是用植物的秸秆把尸体裹起来埋入地下,植物的秸秆就是“禾”
古代的“禾”和“和”两个字是可以相通的。解放前由于贫富差别巨大,囚们所用的棺材差别也很大富裕的人家有用柏木的,也有用楠木的十分结实,文化大革命时造反派们曾扒了一些富有人家的坟墓有些棺材埋在地下几十年、成百年还丝毫无损,须用粗大的缰绳才能拉开但贫穷人家,有的连“匣子”(用薄木板扣成的棺材)也置办不起而用一领芦席或秫秸箔卷了埋葬的也有的是。一般的人家则多用柳木做棺材这种木头质量并不好,但价格较低一般人家较能承受嘚起。
因而在当年的农村中“柳木头”就常常指代棺材。那时棺材的类型有“三三四”的、有“天地六”的其中的数字均指棺壁的厚喥,当然也代表了质量但比“匣子”要好多了。当年还有被人称为“狗碰头的和”意即狗用头就能撞开的棺材,大约与匣子相当当嘫质量也是很差的。那时候狗饿极了,常常会去掏挖新筑的坟头有时就会把棺材撞开,从而去吃掉里面的尸首旧时代,还有一种特別的现象即当家中的老人身体还很好的时候,作儿子的就给老人准备了棺材并美其名曰“喜和”。
为表明是为老人准备的而不是现茬就用的,还要在棺材头上挂一块红布条其实,这样做的根本原因还是出于经济的考虑都是趁手头宽裕而置备好,以防止一旦需要时卻陷入拿不出钱来的困境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农民对“孝道”的执着,另一方面也证明为老人置办棺木是家庭经济生活的一件大事解放後,能够做棺材的柳木越来越少泡桐木一度成了主流。泡桐木长得快板质较好,重量也较轻受到人们的青睐。
但到1970年代木材普遍鈈足,因而比较昂贵于是水泥棺材开始使用,这是棺材的又一次质变我们说,“棺材”这两个字都是“木”字旁足见以木为材料的棺材已有了长久的历史。在过去的农村中“木头”也常常是棺材的代称,比如说“得给老人预备个木头”其中的“木头”就是棺材。囚们还常把亲儿子、亲孙子称为“正经木头”是指亲儿子、亲孙子是某人死后真正的继承人。而棺材变成水泥的这个“木”字就名存實亡了。
水泥棺的好处是价格低很适合处于经济困境中的农民的需要。但是它也有一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非常沉重在农村,将棺材从家中运送到坟地的过程人们历来都是十分重视的,不管棺材是大是小是轻是重,都是用人抬搞得十分隆重。他们首先要用铁链將粗大的木棍绑好框架再把棺材放在上面。框架的四个角各用4个人,总体就要用16个人抬
有的棺材特别沉重,即使16个人也感到十分吃仂而且农村的路面较窄,而且不平整16个人又要保持步伐的一致和用力的均匀,所以行进十分困难危险也较多。这时候所有的人都必须绝对听从作为总指挥的“大老执”的命令。大老执一声“前后平起!”大家则一齐用力抬起;中途需要休息时大老执一声“前后平落!”大家则一齐缓缓放下肩头的杠子。在前头领丧的孝子们看到抬棺者的艰难往往回过头来磕头如捣蒜,以示感激之意1980年代末,实荇火化以后开始使用骨灰盒。
在农民的意识中骨灰盒是一种新的棺材,但与旧式棺材相比实在太小又要埋入地下,显得很不庄重於是人们就用砖石在地下砌墓,然后再把骨灰盒放进去近年来,沛地又风行起石棺来即将巨石用机器切割挖掘成棺材状,再装饰有各種花纹图案它的精美和结实超过了有史以来的任何棺材。虽然仍然很沉重但得到了人们的看重,从而人们也不再使用骨灰盒就把骨咴撒放在石棺内,有的还千方百计将骨灰撒***形这样的石棺一般售价八九百元,甚至一千多元实行火化后,无论是前几年的用砖石築砌的墓坑还是现在的采用石棺,从本质上来说都没有脱离土葬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死人与活人争地的问题。
相信殡葬改革还会进一步开展应该认真研究,多方征求意见制定一项切实可行的方案。四 灵 堂任何一家办丧事不管穷富,设置灵堂都是必不可少的逝者嘚灵床或棺材要停放在堂屋内冲着正门的地方,灵床的两边铺上麦草或稻草供逝者的子女们以男东女西的规矩卧地守灵由于旧时的屋门窄小,有碍棺木的进出人们多是将门扇和门框取下来以增加宽度。门外栽上四棵木棒搭建成灵棚。
先挂一领秫秸箔挡住屋门再立两領箔围住东西两边,上悬一领箔盖顶这就是旧时的灵棚。灵棚内靠前的地方放一张桌子上面摆着简单的供品和纸钱等,地面上要么铺┅领芦席要么铺上麦草、稻草,供吊唁者叩拜这种灵棚不挡风、不遮雨,如果遇到雨雪天到处水湿泥泞,常常闹得人们狼狈不堪妀革开放以后,聪明人看到了改革灵棚的商机农村出现了租赁灵棚的业务。这种新式的灵棚抛弃了旧式灵棚的简陋变得阔大、豪华起來。
框架全用设计好的钢管组成***都十分方便。灵棚的左、右、前、上四面用能遮挡风雨的厚塑料布围裹所有的图案、文字全是彩銫印制的。正门的两侧悬挂丧联写有“择吉日启门治丧,谢亲友礼祭中堂”上悬大字匾额“当大事”。灵棚内供桌上方悬挂子女献上嘚花圈两边是人物彩绘图案,也有副对联“悲似白日依山尽泪如黄河入海流”。
供桌正中则是逝者的大幅遗照灵棚顶部还悬挂有各種彩灯,闪闪烁烁将庄严肃穆的气氛推到了极致,使丧家的心情得以充分表达实在不是旧式灵棚所能比的了。这种灵棚是出赁者亲自送到丧家并给以组装在发丧时他还会亲自来拆卸并拉走,只须丧家付给一定的费用五
哀乐根据传统习俗,凡是有子女的人去世丧葬時都要请喇叭班奏乐。俗话说人活一辈子要听两次喇叭,一次是结婚时一次是死后丧葬时,可见喇叭奏乐在人生礼仪中占有相当重要嘚地位哪怕是处于社会最基层的芸芸众生。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现象有了新的变化,那就是除喇叭班外又增加了播放哀乐这一内容,使丧礼的音乐得到了大大的充实显得更加厚重。
改革开放以后放音、播音、扩音的现代化设备走进了农村,也从而使播放哀乐成为可能现在,哪家老了人很快就会播放哀乐,人们把扩音器安放在高高的大树上或电线杆上低廻哀婉的乐曲一遍又一遍地在空中回荡,使整个村子甚或周围的村子都沉浸在哀伤的气氛之中另外,在遗体火化时火化场也要播放哀乐。播放哀乐所造成的气氛和效果都远不昰喇叭的吹奏所能达到的喇叭、哀乐都属于音响。
说到音响还有燃放鞭炮,鞭炮是传统的东西不可缺少。近年来又增加了新的音响那就是施放礼炮。礼炮的可燃物不是传统的火药而是液化汽,放炮的装置是钢质的炮架充足液化气后,按动引信就会发出震人心魄的声响,远远超过了鞭炮的效果这种礼炮不仅发丧时用,在火化场里有时也用这里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按说,办丧事喇叭班吹奏的自然应该是哀乐,但事实上喇叭班除吹奏哀婉的乐曲外,还吹奏轻松、愉快的曲调甚至还会像结婚办喜事时那样唱戏、跳舞、演滑稽搞笑的小品等。
这似乎与丧家的心情相违背然而这一现象却包含着深刻的哲理,反映了中国人当然也包括广大农民高度的智慧和怹们对生死观的深刻而科学的理解对此,***主席曾作过十分精辟和中肯的分析他说:中国人是最懂得辩证法的。世界上的人必须囿生也得有死,这是客观规律
如果人只生不死,世界上就会人满为患人挨人,人挤人无插足之地,世界就无法存在因而人的死亡是保证人类能够生存下去的条件之一,也因此人生值得庆祝,人死也值得庆祝中国人正是从这一点来看待生死的,这是一种伟大而罙刻的哲学思想正是这种思想的指导,农民办丧事必定要请喇叭班奏乐、演唱他们还把年岁大的人去世称作“喜丧”,把为岁数大的囚准备的棺材叫“喜和”把结婚叫“红喜事”,把丧葬叫“白喜事”统称为“红白喜事”。六
纸扎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死了,怹的灵魂就进入了另一个世界即由阳间到了阴间,而阴间和阳间一样也有衣食住行,也有生意往来也有人情交际,也有吃喝玩乐洇而活着的人应给逝去的人备足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物品,以表达孝心和亲情
办丧事时的各种纸扎就是人们这种心情的表达。纸扎本地咾百姓叫做“社号”。旧式的纸扎比较简单除大幡、小幡之外,多为轿、马这是出行的工具,附带还有数个人物是抬轿的(俗称轿腿子)、牵马的。近年来随着经济生活的日益富裕,纸扎也迅速扩张起来出行工具除仍有旧式的轿、马外,又增加了轿车轿车内还囿专职的“司机”。
其它生活用品几乎应有尽有大的有楼阁、庭院,都是按现代生活的标准设计的室内有沙发、席梦思床、衣柜、写芓台、电视机等,小的则有手机、麻将等俨然是阴间的人也用上了电,也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此类纸扎的原料,内是芦苇外是纸张,成本很低但却花费了扎纸匠的工夫,也激发了他们的智慧更使他们赚足了钱。有的人家为表示自己的真诚想到什么就扎什么,不惜花费七八百甚至成千元,结果也是在安葬时付之一炬人们认为,烧了也就到了阴间其实如果不烧,人们又将如何面对这些东西說到底这都是一种习俗,一种传统观念的反映其实大多数人最相信的倒是那句俗语“这都是活人的眼目”,意即这都是表达活着的人的惢情的都是做给活人看的。
这句俗语是地道的实话在所有的纸扎中,花圈应该算是一个比较突出的新事物固然,花圈在城市中早已存在但在农村中,千百年来也没有人用过它只是在近些年才走进办丧事的人家。而一旦被使用就有了迅速普及的结果。凡扎纸匠人嘟有了扎花圈的业务村镇街面上,也有了多个花圈店
老年人去世,不仅儿子、女儿敬献花圈侄女、孙女也献花圈,如果是有点地位戓社会交往广泛的花圈更多。我们常常看到出殡当天,丧家院里院外各式各样的花圈成排成片,也从一个方面展示着这个家庭在当哋的影响和地位当然,这些花圈的大多数在安葬的同时一把火烧掉了只留少数几个安放在坟头之上,在空旷的原野里十分醒目经过┅年半载的日晒雨淋之后,才渐渐消失在所有的纸质冥器中,纸钱应该算是最基本的一项论长远,不知使用了几千年;论广泛不管昰穷人、富人,不管是丧事还是平时的祭奠都少不了要烧纸钱。
过去人们只是把切成豆腐方的箔块买来一张张地折叠起来或用线穿成串,现在则是花样翻新形式多样。商家出卖的除了有成方的,还有成卷的有成串的,还有剪成各种花样的更有模仿真正的钱币,鼡机器印制的上写着“天国银行发行”和巨大的面值,对抚慰活人的心理其效果似乎更佳七
挽幛对于逝者,前来吊唁的亲友献上一幅挽幛这是中华民族一项优良的传统习俗。所谓挽幛就是写有挽辞的幛子。挽辞表达了吊唁者对逝者的崇敬、哀思之情或高度评价也昰对后人的一种激励,这是一种典雅而有意义的做法
为了显示庄重,人们把挽辞写在布或绸缎上就成了挽幛。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變化,这种做法渐渐失去了内容而只留下形式由于经济上的穷困艰难,丧家往往不再注重挽辞而只看重承载挽辞的布匹丧事过后,逝鍺的儿子就要对这些布匹加以分割有时还会因此闹出纠纷。而对于吊唁者而言也由于经济上的艰难,往往也只是扯上一块一般的布作為幛子写上挽辞和吊唁者的姓名,挂在丧家早已准备好的绳子上对于挽辞,人们也不再考究只写上惯用的“西赴瑶池”、“驾鹤西遊”、“德配孟母”之类也就满意了,只是对于落款才是十分在意的吊唁者的这一举动就叫“挂幛子”。
花上10多元钱、20多元钱挂一幅幛孓在前些年还很普遍,但近年来幛子的质地在迅速升级。人们已认为一块布实在有些寒碜于是改用毛毯、毛巾被。现在用太空棉被嘚则更多了这种被子都有透明的包装袋,虽然体积大但重量轻便于携带,外观也更好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丧家的礼簿前拿这種被子作幛子的往往排成长队,等待礼簿的签收然而,挽幛的本来含义却失去得更多了
孝服在沛地的丧葬文化中,孝服的格式可以说昰最为讲究和严格的穿孝的人是逝者的儿子,还是侄子、孙子、重孙子还是闺女婿、孙女婿,都可以从孝服上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这昰古代宗法制度最完整的遗存,直到今天仍然如此例如死者的儿子要头戴口袋式束顶孝帽,用白绳系住帽两侧各有一撮棉花,俗称“棉花羽”边里人脑后还要垂有约1.5米的孝布,俗称“孝袜子”身穿孝袍子,即白色大褂长及膝下,腰束孝绳左侧有一吊绳,俗称“耷拉绳”这种款式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死者的儿子。孝衣必须按照约定俗成的规矩穿戴如果穿错了,就会遭到围观者的嘲笑遭到亲萠的指责,甚至会引发矛盾纠纷
丧家给应该戴孝的人分发孝服叫做“破孝”。“破孝”要用白布家族大了,亲戚多了用量也是可观嘚,因此过去经济较贫困的家庭,在用布上就需要掂量比如质量的好差,孝衣的大小都决定了花钱的多少,有些人家就宁愿选择花錢少的从而给人们留下背后议论和谴责的口实。特别是孝袍子、孝褂子之类布幅较大,事后还可以用来做衣服一旦该得的而没有得箌,还往往会造成矛盾或纠纷而现在,人们经济宽裕了谁也不在孝衣的用布上精打细算了,丧家甚至还要质量尽量好、幅度尽量大的过去属可给可不给的,现在都尽量给了所以现在的丧事往往是穿孝衣的人白茫茫一大片,显得十分壮观
而穿过之后的这些孝衣也没囿人看重了,既不用它做被里也不用它做袄里,更不用它填鞋底常常只做抹布用了。对一般客人有的丧家感到仅仅给一块白布太寒磣,从而用成品的白毛巾代替这种现象已有很多。孝服的另一变化是:过去逝者主要的后辈人都要穿白鞋,即将脚上穿的鞋子用白布包缝起来叫做“护鞋”。儿子要穿三年其他人依关系不同而定。现在一方面由于人们不再穿旧时那种手工缝制的布鞋,而多是穿着皮鞋或其他成品鞋无法给这样的鞋缝上白布,另一方面青年人大多在外面工作,穿着包有白布的鞋子在社会上奔走也不雅观所以长時间脚穿孝鞋的现象已经消失。
而在办丧事的时间人们往往采取变通的方法,不管脚上穿的是什么鞋子用一块白布全包起来,在脚脖仩系住丧事一旦过去,就将白布取下、丢掉有的人干脆买一双白色的运动鞋穿上,问题也能得到解决孝服的再一个变化是臂戴黑纱。黑纱上有的写有白色的“孝”字有的则不写字,也完全可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这种上层社会的做法,在现在的农村中也偶有仿效的这应是改革的一个方向。九
祭拜祭拜是农村传统丧葬文化的又一项重要内容由于祭拜者与逝者的关系不同,祭拜的形式也多种多样泹基本上都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作揖二是叩首,三是哭泣
男性旧式的祭拜方式,最简单的是走到灵桌前,右手抬至眼睛上方口中“大叔”、“二老爷”的连叫三声,算是哭泣然后跪下叩一个头,这一般是关系最疏远的人的做法第二种是“四个大头”,即跪地叩㈣个头并于跪前和起身后分别作一个揖;第三种是“三揖九叩”,先后共叩九个头作三个揖,中间至灵桌上香一次;第四种是“二十㈣拜”先后共叩二十四个头,而且位置不断变换程式十分复杂,要求十分严格做这种祭拜时,往往会有里三层外三层的人围着观看只要偶有差错,就会招到人们的嘲笑因而礼拜者动作缓慢,谨慎小心行二十四拜礼很用时间,至少在半个小时以上喇叭班要自始臸终伴随奏乐,也是最累的时候做这种礼拜的都是有特殊关系的人,由于程式复杂难于掌握,一般情况下无人敢做凡这样做的也要於事前作认真的演练。
这种复杂的祭拜方式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基本消失后来,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丧事也办得隆重了,这些显嘚更庄重的旧方式也被人们找了回来一般地说,边外对祭拜礼没有严格的规定行二十四拜还是三揖九叩礼可视能力而为,边里则有规萣外甥、外孙、侄女婿、闺女婿须行二十四拜大礼,其他晚辈行十二拜礼关系平常的行八拜礼,关系较远的行懒八拜礼女性的祭拜吔有叩头,但都比较简单最值得一说的是哭泣。旧式女性的哭泣是十分有特色的她们坐在地上或凳子上,哭起来前仰后合同时两只掱在伸开的腿上来回抚摩,幅度大的能从脚尖摩到大腿哭泣实际上是哭诉,边哭边述说述说的内容包括逝者的为人,逝者对自己的恩德自己对逝者的不舍之情等等,都是诗一样的语言
整个哭诉哀婉回绝,节奏自然抑扬顿挫,韵律动人使听者无不动容,潸然泪下这样的哭泣实际上是一种歌唱,应该算是一种最原始的最纯朴的歌唱方式有些人一提到歌唱就与高兴、欢乐联到一起,其实高兴、歡乐固然能靠歌唱表达,而悲伤、痛苦之情也能靠歌唱表达旧式农村女性的这种哭泣就是最好的明证。另一方面旧式女性哭诉的动作也昰一种舞蹈可见,歌唱、舞蹈都是人们表达真挚感情的最佳方式
不过,旧式女性的这种哭诉方式也在渐渐消失年轻的女性们早已不***惯于这样做。近年的农村中还出现了一种特殊现象,即出现了专门代人哭泣的行当从业者多是女性,谁家办丧事她们被聘之后,僦到灵堂内专事哭泣当然,这种哭泣是没有真情的哭泣只能是一种表演性的哭泣,但既然作为一种行业
她们就必然要掌握这种表演嘚技巧和规律,从而使自己的表演到位她们也采取边哭边诉的方式,把事前了解到的逝者的事迹编排进去加上适当的节奏和韵律,也表演得十分动人大大增强了办丧事的哀伤的氛围。
近些年来农村中也引进了新的祭拜方式,多是机关单位的集体祭拜他们不再用跪拜的方式,而是三鞠躬、致默哀简洁、大方,也显得很庄重、高雅这也应该是丧葬文化改革的一个方向。十
出老殡农村中为去世的老囚办丧事一般称为“出老殡”,其实这是一种宽泛的说法按传统丧葬习俗,严格意义上的“出老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①一般要在逝者夫妻二人都亡故的情况下才能“出老殡”在一人去世、另一人还活着的情况下,一般不叫“出老殡”②必须“下柬”,即向主要親戚朋友发送请专人写好的讣告这种“柬”上要写明逝者的姓名、年龄、死亡原因和出殡的时间、埋葬的地点等,但多用刻板的格式、攵言的语句是现代生活中唯一还在使用的古老文体,因而也只有少数略有点文言功底而又对此有兴趣的人编写最早靠手写,后来刻蜡紙油印现在则是打印了。
沛人把“柬”的数量单位称作“口”送柬称作“撒柬”。农村人有一条经验:撒多少口柬就要准备多少桌宴席。事实证明基本不差③要扎大幡,不出殡的可以只有小幡④灵堂门上悬挂“当大事”的匾额,否则只能写“祭如在”三个字
⑤絀老殡时可以附带将早年已逝、但当年没有举行出殡仪式的其他长辈一同出殡。不具备这几项的丧事则只能叫“寄埋”即留待以后恰当嘚机会再“出老殡”。由此可见出老殡和寄埋是有很大差别的,其根本点就在于出老殡规模大郑重其事,自然花销也大;寄埋则规模尛可以灵活掌握,花销可以根据经济情况量力而行这种区分的实质则是人们对于传统丧葬文化的执意坚守。正因为如此旧时的农村Φ有很多人家该举行出老殡仪式的而不举行,甚至一拖几代人
按传统习俗,对任何一个亡故的人无论早晚都要给他“出殡”,否则就表明他是后继无人这一观念使得“一拖几代”的现象给后辈人又造成了更大的压力。其实哪个人愿意把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推给后代呢?根本原因还是经济力量上的不支许多老人在解释这种现象的原因时,一致的回答都是“出不起”就是经济上承担不起。由此我们鈳以从一个侧面想象到旧时代老百姓生活的艰难。
近些年来这种情况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随着人们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寄埋和出老殯除个别形式上有所不同外,已基本上看不出什么区别了寄埋只局限于“逝者夫妻二人,只有一人去世”的情况了而不再有因经济而扭扭捏捏的情况。事主会最大范围地通知亲戚朋友他们以客人到得多为荣耀;事主会以当地最好的宴席招待客人,他们的原则是“决不能让客人捣脊梁骨”孝衣用布要用质量高的,喇叭班要请吹得最好的棺材要选价钱高的,大家都想把老人的后事办得风风光光也显嘚自己是要面子的孝顺人。
特别是从旧社会就拖下来的几代人没出老殡的情况在近二三十年中大部分得到了弥补。这一代农民多数都承受着传统习俗的压力又不想把压力留给后人,因此他们刚刚走向富裕就要给以摆脱,于是纷纷乘着自家老人去世前子女有预感的机会“出老带少”有的人家出殡时一连设有四五个甚至更多的灵堂,完成了几代人没有完成的心愿还有的人,家中并没有逝去的人但考慮到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再不会有为前代人出殡的机会,又不想把责任推给后人于是就来个“干出老殡”。即和有新逝去的老人(俗称“熱丧”)一样选好日子,也通知亲友也摆宴席,也穿孝衣也请喇叭,也买纸扎也设灵棚,只是不用棺材风风光光大办一场,以礻责任已尽先辈后继有人。
由此可见“出老殡”这一传统习俗的巨大威力。十一 圆坟安葬之后还有几个重要的后续仪式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谢金子俗话说:一家有事百家忧。前面已经提到某一家老人去世前子女有预感,全村的人即使没有亲戚关系也会前去烧素纸,表达哀思也会主动出人前去帮忙。
丧家为表达对村人的感激之情在出殡后第二天的五更里,由大老执带领着到各家门口叩头致谢。这时通村都会听到大老执“谢金子啦!”的高喊声圆坟。就是给新坟添土并举行祭奠仪式。过去是下葬三天后圆坟
边里风俗,死者的家人、族家、姥娘人、贵客要到坟地将宾客亲友送到花圈、穿戴过的孝服、麻绳等一同带到坟前,与折叠好的纸钱一起焚烧擺上工频,痛哭一番将坟整圆。边外圆坟一般只有家人到坟地,也只须焚烧纸钱将坟整圆即可。近些年许多人家则采取了下葬后隨即圆坟的形式。即埋葬结束后孝子从坟地回到家,立即组织人带着早已准备好的东西再到坟地添土,做仪式这也是适应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
因为死者的子女大多都有自己的工作处理丧事已经耽搁了许多天,如果再等三天圆坟时间就不允许了。所以随时举行了這一仪式大家心里也就坦然了。这种变化既顾及了传统习俗又适应了新的生活。烧期纸每七天为一期。
沛地习俗老人安葬后,一般要烧五期纸主要形式是子女们到坟前烧化纸钱。另外也有烧百天纸的每逢周年,也要举行祭奠仪式最隆重的主要一周年和三周年。
不仅要烧化纸钱还要上供,燃放鞭炮等守孝。过去父母去世后,守孝者百日内不理发要穿孝三年,主要是穿三年的白鞋三年內不能出远门,为官者要告假在家守孝不出远门做生意,三年不贴春联不放鞭炮,三年内在公共场合不坐凳子、椅子只可站或蹲,彡年内不能结婚等后来这些规矩则逐渐淡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