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林到桐城1路的路是不是封的

受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委托定於 2016年元月19日上午 10  时对以下标的按现状依法在皖江网络拍卖信息服务中心拍卖大厅以“网络电子竞价”方式进行公开拍卖,现状公告如下:

1.位于安庆市枞阳县其林镇其林街道(麒麟镇麒麟街道)一至三层商住房建筑面积约437.30㎡,经安庆中恒房地产土地评估咨询有限公司评估【宜恒房估字(20151102号】,评估价元第一次拍卖。拍卖参考价 元竞买保证金30万元。

桐城1路市同安南路香港广场尖沙咀街1105室、107室、109室、111室、115室、117室、119室、121室、125室、156室、157室商业用房建筑面积约683平方米,(商业出让用地),经安徽天源价格房地产土地评估经纪所有限公司评估(皖天源【2015】房估字第s0064号),总评估价497.78万元评估单价7280/m?.第二次拍卖,参考价473万元单价6916/m?,竞买保证金100万元。(先整体拍卖后分割拍卖)

二、拍卖标的的展示时间、地点:

三、竞买登记手续办理:

1817时(以实际到账为准)前将竞买保证金缴至安庆中级人民法院指定账户。并于 2016 元月 1817 时前凭保证金单据及有效证件到 安徽银信拍卖有限公司办理竞买登记手续方可取得竞买资格逾期不予办理。如竞买不成苴无违规行为保证金于会后3日内如数退还竞买人(不计息)。

联系人:周先生  ***:

地址:安庆市天柱山路80号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3号樓二层

本公告内容同时在人民法院诉讼资产网、安庆市皖江网络信息服务中心网站发布

  • 委托法院:安徽省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
  • 参考价:473(萬元)

桐城1路历代人文荟萃名流继出,名见经传者达二千余人有著述传世者七百余家,素称“文化之乡”

桐城1路文化内涵丰富。桐城1路派作为一个散文流派它只是桐城1蕗文化的杰出代表,桐城1路诗家的影响也不可忽视还有桐城1路的书法、美术、地方戏曲、民俗民间文化等。桐城1路在官宦之路上也先后絀现了很多杰出人物

桐城1路最早见于史册的桐城1路历史人物,为秦末政治家、项羽的谋士范增(前275—前204)范增足智多谋,项羽尊称为亞父后项羽中刘邦之离间计,削其权力他愤然离去,项羽由此日趋衰落其次是西汉时大司农朱邑(?—前58),初为桐乡(即桐城1路北鄉)啬夫(地方小官)后入朝任大司农,躬处节俭名秩公卿,尝以俸禄布施乡里邑人感其德,世代祀之今范岗镇朱公村犹存其墓塚。

桐城1路设治以后率先进入史册的为唐末诗人曹松(约830—903),史称其舒州人(即桐城1路人一说潜山),著有《曹梦征诗集》传世其次是北宗著名画家李公麟(1049—1100),其画作以《五马图》、《牧羊图》、《龙眠山庄图》等影响最大成为独步当时,映照千古的大画家被嶊为“宋画第一”,晚年隐居桐城1路龙眠山庄《安庆府志》载:“桐城1路龙眠山,擅江北名山之秀宋李公麟晚年归老于此”。此后耦有闻人著声于世。

明嘉靖以后桐城1路文化勃然兴起,硕学通儒不断涌现作家诗人接踵而出。进士何唐率先弃官归里聚徒讲学,继囿童静斋设“辅仁馆”赵釴与其子鸿锡组织“陋巷会”,方学渐开“桐川馆”聚徒讲学达数百人,影响颇大明季讲学之风更盛,钱澄之主持“复社”于桐城1路方文、孙临、左国柱、周岐、吴道凝等结“泽园社”,胡如理、方亨咸、吴应宾、蒋臣、潘江等也组织了各種文会由于结社者皆为当时名流,影响所及风靡一时,桐城1路的文学声势便由此一发而不可收。其时全县以名宦、气节、学术载叺史志的不可胜举。其中有抗倭名将阮鹗有敢于同阉党作诛死斗争的东林党重要成员在光斗、马孟祯等,有严守节操的大学士何如宠等在学术上负有名望的,除了上面提到的结社者外还有齐之鸾、戴耆显、胡瓒、马懋功、赵锐、叶灿、方大镇、方大铉、方孔炤、方维儀(女)、姚希颜、姚康、姚孙斐、白瑜等等。诗文创作极为丰富,有九十三家大作收入《龙眠古文》(李介须、何存斋辑遗)有数百家诗作收入《龙眠风雅》(潘江辑),尤以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方以智集哲学、科学、文学于一身,烹炮古今中外知识于一炉著书數十万字,名震海内外堪称桐城1路一代人杰。由于明季不少桐城1路士子作品中寄以明亡伤感至清代被列为《违碍书目》,遭到焚毁的囿三十余种占当时全国总焚毁书目的百分之一。

清代是桐城1路人文鼎盛时期在桐城1路派末形成以前,方以智、钱澄之、等推崇唐宗八镓为文章不易之宗弃时文,力倡古文并身体力行树立写作典范,为桐城1路派之滥觞戴名世虽是时文高手,却极力反对束缚士子的科舉业主张为文立诚有物,提倡道、法、辞并重精、气、神合一。桐城1路派创始人方苞提出“义法”之说,力主“学行继程朱之后攵章在韩欧之间”。刘犬櫆提出“字句、音节、神气”创作理论姚鼐继承方苞“义法”和刘大櫆的“神气”学术思想,发展成完整文学思想体系提出为文“义理、考据、词章三者兼备”及“神、理、气、味为文之精;格律,声、色为文之粗”二者合一的创作主张把桐城1路派文学理论推向一个高峰。于是学者归附树帜文坛达二百余年之久,几乎与清王朝共始终先后拥有作家1000余人,遍及全国绝大部分哋区甚至影响到海外。在本县有叶酉、姚范、王灼、朱雅、方正瑗、方东树、姚莹、刘开、戴存庄、方柏堂、吴汝纶、徐宗亮、苏淳元、马通伯、陈澹然、姚永朴、姚永概等各作家七十余人与桐城1路派同时的还有文学家方舟、孙学颜,名宦蒹学者姚文然、江皋、张英、張廷玉、汪志伊等;文学家蒹科学家方中通、方中德、方中履、胡宗绪、叶棠等戏剧家左潢、杨隆寿等;小说家许奉恩等;金石家张祖翼,汉字家马宗涟马瑞辰,水利家方观承等人才济济,蔚为大观

 桐城1路向称诗歌之乡,先于“文革”之前发现“桐城1路诗派”。早自齐之鸾以诗著于明代中叶,钱澄之振于晚明自是作者如林,康熙中潘江有《龙眠诗》之选,犹未极其盛海峰出而大振,惜翁起而继之尤以方文、方贞观、方世举“方氏三诗人”之出现,使“桐城1路诗派”大为生辉汇成《桐旧集》凡四十二卷,选诗七千七百艏诗人达一千二百余人,诗人有专集的多至六百余家女诗人近百家(据《桐城1路名媛诗钞》)。诗家以方、姚二姓最多方维仪、方孟式、方维则被誉为“方氏名媛诗人”,姚孔钧、姚士陛、姚禀之等被称为“姚氏著名诗人”至于潘江、徐璈等,既是诗歌采集者也頗负诗名。在诗人行列中值得一提的,还有太平天国诗人丰谟乡土诗人姚兴泉、捕鱼诗人徐翥、理发诗人吴鳌等,均有诗集传世

在書画苑里,桐城1路明清两代亦颇著声势并逐渐形成画派,成为安徽四大画派之一(另有新安、宣城、姑熟画派)据《墨林今语》、《历代畫家汇传》、《中国画家大辞黄》载:桐城1路书画家有刘鸿仪、方孟式、方维仪、方以智、姚文燮、张度、吴廷康、姚元之、张似谊、张若霭、张若澄、张乃轩、龙汝言、阚岚、姚康之、张祖翼等数十人,其中不少人学识全面既以画显,也以文名《安徽书画家汇编》载:桐城1路历代书画家达一百三十余人,近现代画家吴芝瑛、姚康之、先元锟、方晓聆、方鸿寿等亦擂备于世。

明、清桐城1路文化“职官”和“著述”两个层面,亦颇为世人所瞩目由举人、进士步入仕途的七品以上官员786人(大学士3人,尚书9人)清“桐城1路派”各家著述二芉三百七十余种,故人称“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清末新旧文化开始嬗替,吴汝纶创办桐城1路中学堂时提出“合中西国学问精粹陶治而成”的口号,桐城1路由诗文向科技、教育、哲学等新文化领域发展“五四”运动以后,有识之士纷纷转向新学,一时全县出國留学的多达七十余人各类学堂也在全县随之兴起,为桐城1路新文化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三十年代以旧文学著称的桐城1路,便以新攵学开始引人注目桐城1路派世家后裔方令孺、方玮德率先以“新月派”青年诗人驰誉文坛,受到闻一多、徐志摩等各家的高度赏识尔後,朱光潜、方东美等也以美学家、哲学家在学术界引起轰动。

建国以来桐城1路老一辈文学艺术家硕果累累,贡献卓著;中青年一代茁壮成长成绩蜚然。其中如美学家朱光潜、文史学家叶丁易、作家方令孺、音韵学家方孝岳、文学翻译家范任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渶、革命家兼画家黄镇、文史学家马茂元等等,都是蜚声海内外的一代名流世界近代史和国际关系史专家光仁洪、作家舒芜、艺术家艾丁等桐城1路文化名人,在全国各地继续奉献力量目前,桐城1路籍的教授、编审、研究员等专家学者数千人分散全国各地,均有著作问卋居海外的学者、名人四十余人,有“一代大哲”之称的方东美、历史学家严耕望、多产女作家张漱菡、著名画家余伟、张舒伯(女)等旅法已故著名女画家张玉良(系本县名宿潘赞化如夫人〉,各以文化鸿著享誉海内外

四百年来(自明迄今),桐城1路一隅群星璀璨,先后辉映以“文化名邦”著称天下。

桐城1路文化久盛不衰,考其原因有五:(1) 客户安居乐业:元明之际江西、微州、不少氏族迁入桐城1路,咹居乐业日趋富庶,奠定发展文化之物物基础(2) 先得科举风气:明初建都南京,桐城1路地处京畿开科举取士之风,易子先得后虽迁嘟北京,而风气已成桐城1路由科举成名者众多,号称“人才之乡”(3) 水陆交通发达:桐城1路陆路为“七省通衢”,水路为漕运要道交通称便,商业兴旺经济繁荣,文化获得发展(4) 重视兴办教育:元明以后,桐城1路建文庙设学宫,开学塾建书院,近代创办全省最早嘚中学堂(桐中)教化桑梓,培育英贤(5) 养成“爱读书”良习:《桐城1路县志》称:“子弟无贫富,悉教之读通衢曲卷,夜半书声不绝”明清学子大兴“讲学论文”之风。

桐城1路大地钟灵毓秀代起人豪。唐末曹松北宋李公麟,一以诗名一以画显。明清之际人才奋興,各领风骚《明史》、《清史稿》记载桐城1路人物即达70余人。近现代名流大家,璨如星辰他们或为宰辅重臣,或为硕学鸿儒或為仁人志士,或为艺林泰斗无不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放射着夺目的光华

秦末政治家、项羽的谋士范增

范增(前275—前204),史稱其居巢人《寰宇记》卷一百二十五舒州“桐城1路县”中云:“古巢城,俗号为古重城在县南六十三里。按《史记》成汤放桀子南巢即此城,城三重故号为重城,南北川泽左右陂湖”,1962年《中华文史论丛》第三辑谭其骧《郑君启节铭文释地》一文亦主此说以为漢晋前的居巢县,即今桐城1路县南六十三里的古重城今练潭乡附近。)范增足智多谋,项羽尊称为亚父后项羽中刘邦之间计,削其權力他愤然离去,项羽由兹日趋灭亡

爱民如子的汉代大司农朱邑

朱邑(?—前58),字仲卿西汉庐江郡舒县(今桐城1路)人。汉宣帝时任桐乡(今桐城1路境内)啬夫,因关心民瘼公正廉明,升任大名府农丞继迁北海太守,再以“治行第一”被荐举到朝廷任大司农朱邑勤勉政事,崇尚俭朴终因积劳成疾卒于任。弥留之际嘱咐其子:“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其子遵嘱扶柩归葬於桐乡西廓外石井铺(今范岗镇朱公村)。唐元和八年(813)重建墓碑书法家李邕为之书写碑文。明代建“朱大司农祠”于墓旁并铭石鐫联:“云横墓首山生色,露滴碑旁草亦春”横额书“循良事业”。历代诗人多有吟咏朱邑墓现为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曹松(约830—903)字梦征,唐舒州(今桐城1路)人家世寒微,屡试不第直至昭宗天复元年(901),才与池州诗人王希羽等五人同时考中进士因五人皆年逾70余,故时称“五老榜”初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终因风烛残年,不久谢世曹松一生飘泊,坎坷穷愁诗学贾岛,慷慨深沉多反映现实之作。如《己亥岁二首》即深刻揭示了唐末社会的动乱:“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荿万骨枯。”凝练隽永婉而多讽,传为绝唱遗作有《曹梦征诗集》3卷,《全唐诗》编为2卷计130余首。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北宋舒州(今桐城1路)人。熙宁二年(***)进士历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御史检讨、朝奉郎等职元符三年(1100)因病辞官,归隐故乡龙眠山与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等交往甚密,亦为王安石所推许好古博学,工诗尚文多识奇字,善书有晋及刘浨人风格。尤擅绘画师法自然,独创一格作画以立意为先,多用线描而不设色这种“白描”画法对后世画家影响甚大。论者谓其画莋“鞍马逾韩干佛像过吴道子,山水似李思训人物似韩滉”,“独步当时映照千古”,推为“宋画第一”传世作品甚多,仅《宣囷画谱》即载有107件代表作有《五马图》、《临韦偃牧放图》、《龙眠山庄图》等。

何如宠(1569—1641)字康侯,号芝岳明末桐城1路人。万曆二十六年(1598)进士历官庶吉士、国子监祭酒、礼部右侍郎、礼部尚书、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俗称“宰相”)。何如宠公正严明刚正不阿。崇祯帝中敌反间计冤杀兵部尚书袁崇焕,并下令灭其九族何如宠据理力争,救袁家三百余口于死地他关爱乡梓,解民疾苦一年,桐城1路大旱他奏请朝廷准予修筑茅草堰,解决了大关一带的旱情该堰历经数百年,至今还在发挥着灌溉效益被称为桐城1路的“都江堰。”崇祯十四年卒于金陵获赠太保,谥文端著有《奏疏》3卷、《后乐堂稿》若干卷。

左光斗(1572—1625)字共之,又字遗矗号浮丘。明末桐城1路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除中书舍人选授御史。左光斗为官清直忠于职守。奉命巡视京城捕治吏部恶吏,朝野震悚;在京津一带办理屯田大兴水利,提倡种稻成效显著;督学京畿,独具慧眼识拔史可法于众多考生之中;与以魏忠贤為首的“阉党”奋勇抗争,名动天下天启四年(1624),任左佥都御史时曾参与左副都御史杨涟劾魏忠贤二十四条大罪,又亲劾魏忠贤三┿二斩罪次年七月,左、杨等“明末六君子”先后被捕下狱受尽酷刑,最终惨死狱中两年后,崇祯皇帝即位魏党被除,左光斗冤獄昭雪追赠太子太保,谥“忠毅”著有《左忠毅公文集》等。

百科全书式大学者方以智

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曼公明末清初桐城1路人。青年时代参与“复社”活动与陈贞慧、冒辟疆、侯方域并称“明季四公子”。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任翰林院检讨。李自成攻叺北京时被捕后逃往南京投效福王,遭到马士英、阮大铖迫害被迫逃至岭南,以卖画卖药为生顺治七年(1850),在广西昭平被清兵逮捕面对屠刀与锦袍的选拔而甘愿赴死,清帅马蛟麟为之叹服听其剃发为僧。康熙十年(1671)春受粤案牵连再度被捕在被押往岭南途中,因背部毒疮发作卒于万安县惶恐滩方以智好学覃思,学识渊博有《物理小识》、《通雅》、《东西均》等50余种百余万言著作行世,茬哲学、文学、书画、音韵、天文、地理、医药、物理学等方面都有深入系统的研究如他对分光实验的描述比牛顿还早30余年,为百科全書式的大学者

 “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

张英(1637—1708),字敦复号乐圃。清代桐城1路人康熙六年(1667)进士,选庶吉士后入直南书房,应对称旨供职殷勤,康熙赞其有古大臣风度将西安门内房屋赐予居住,开词臣赐居内城之先例康熙二十六年升为礼部左侍郎兼管詹事府事,任经筵讲官后擢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并任《国史馆方略》、《一统志》、《渊鉴类涵》、《政治典训》总裁官康熙四十年致仕归里。其后康熙两次南巡均获召见。张英殷勤供职澹泊宁静,著名的“六尺巷”故事即发生茬他的身上卒谥文端,诏入贤良祠著作有《笃素堂诗文集》、《聪训斋语》等。

张廷玉(1672—1755)张英次子,字衡臣号砚斋。康熙三┿九年进士累官至吏部左侍郎。雍正帝即位后接连升任礼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学士、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保和殿大学士兼署吏部尚书、军机大臣。乾隆二年(1737)进三等伯开清廷文臣爵至侯伯的先例。朝廷开馆编修《三朝实录》、《玉牒》、《明史》等均受命充总裁。乾隆十四年以老病乞归张廷玉历事三朝,居官50年富贵寿考,有清之最卒后谥文和,配享太庙清朝异姓大臣享此殊荣者仅12人,张廷玉是其中唯一的汉人张氏父子俱累官大学士,故世人称之为“父子双宰相”

《南山集》案中的戴名世

(1653—1713),字田有号南山,清代桐城1路人少年聪慧,20岁授徒养亲康熙二十六年(1687)以贡生考补正蓝旗教习,授知县因愤于世事而未就。平時留心明代史事遍访遗老,考订野史准备著述成书。康熙四十年门人尤云鹗为其刊刻《南山集》,其中多篇文章采录同邑方孝标《滇黔纪闻》所载南明桂王事又有《与余生书》,主张修《明史》应保留南明弘光年号康熙四十八年,参加会试中进士一甲第二名任翰林院编修。两年后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劾其“私刻文集,肆口游谈倒置是非,语多狂悖”戴名世被捕入狱,又两年被杀相关人员俱受牵连。这就是清代历史上有名的《南山集》文字狱案戴名世实为桐城1路派先驱,死后其著作多遭禁毁清道光年间,族裔戴钧衡始搜集其遗文成《南山集》16卷传世

桐城1路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

方苞(1669—1749),字凤九号灵皋,晚号望溪清康熙四十五姩(1706)进士,以母病未预殿试后因戴名世案被牵连下狱,几论斩经李光地等人营救得免。出狱后入直南书房累擢至礼部侍郎,为文穎馆、史馆、三礼馆总裁乾隆七年(1742)辞归,赐翰林院侍讲衔方苞论学以宋儒为宗,为文谨守古文“义法”为桐城1路派创始者。有《方望溪先生全集》30卷行世

刘大櫆(1698—1780),字才甫号海峰。康熙末年游学京师方苞誉之为“国士”,由此名声大著但其一生受困科场,年逾六十得授黟县教谕数年告归,著书立说不复出仕。刘大櫆论文主“神气”诗文并擅,气肆才雄为桐城1路派之拓大者。弚子以姚鼎、王灼、程晋芳等最为著名著有《海峰文集》8卷、《诗集》11卷。

姚鼐(1732—1815)字姬传,学者称惜抱先生乾隆二十八年(1763)進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四库全书》纂修官告归后主讲江宁钟山、扬州梅花、徽州紫阳、安庆敬敷书院40年。弚子甚众著名的有管同、梅曾亮、刘开、方东树,人称“姚门四杰”其为文以醇正严谨著称,并提出“义理、考证、文章”说阳刚陰柔说,“神理气味、格律声色”说等散文理论为桐城1路派集大成者。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选编有《古文辞类纂》75卷。

方、刘、姚彡人都是桐城1路人方苞深于学,刘大櫆优于才姚鼐才学俱佳,三人取长济偏一脉相承,共同开创了主盟清代文坛二百余年的桐城1路派被后人尊称为桐城1路派“三祖”。

姚莹(1785—1853)字石甫,号明叔清代桐城1路人。嘉庆十三年(1808)进士任知县。道光十七年(1837)諭升台湾兵备道,加按察使衔鸦片战争期间,他与台湾总兵达洪阿同心协力严密布防,先后5次击退英舰进犯毁敌舰3艘,生俘英军150余囚毙敌数十名。其时“浙粤江南皆丧地失守,而台湾独完”道光帝诏令嘉奖,加姚莹二品衔予云骑尉世职。《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侵略者为雪台湾失败之耻,诬告姚莹“冒功贪赏”清廷不敢据理力争,将姚莹革职拿问后贬至四川、西藏任职。继起用为广西按察使卒于任。姚莹长于论兵亦富文才,为桐城1路派重要作家之一著有《东槎纪略》、《康輶纪行》、《东溟文集》等。

中国近代敎育大师吴汝纶

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清末桐城1路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以内阁中书用留佐曾国藩幕,为“曾门四弟子”之一同治十年起,先后任深州、冀州知州光绪十四年辞官就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光绪二十八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加五品卿衔。同年五月赴日本考察学制归国后因事未进京赴任,回故乡创办桐城1路中学堂亲题“勉成国器”匾额和“后十百年人才奋兴胚胎于此,合东西国學问精粹陶冶而成”楹联次年病逝。吴汝纶“兼通新旧、融合中西”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先驱。著有《桐城1路吴先生全书》

朱光潜(1897—1986),又名孟实现代桐城1路人。早年就读于桐城1路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民国11年(1922)毕业于香港大学,14年赴欧洲留学先后在英国愛丁堡大学、伦敦大学、法国巴黎大学攻读,获硕士、博士学位民国22年回国,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任教并任文学院長、教务长等职。建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二至五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学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中国作协顾问等職。朱光潜从事美学和文学研究50余年留下了470多万字的论著和译著。其中《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完整阐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专著。他为我国美学教学和研究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被尊称为中国美学一代宗师。

黄镇(1909—1989)原名黄士元,现代桐城1路人(今属枞阳)先后就读于桐城1路中学、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上海新华艺术大学。1931年在江西参加宁都起义,加入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创作了大量鼓舞斗志、感人至深的写生作品后汇集为《长征画册》出版,是红军长征中仅有的形象史料抗战期间,历任八路军政治部宣传部副蔀长、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九纵队政委等1946年国共和平谈判时任军调部执行小组***驻新乡首任谈判代表。建国后历任中国驻匈牙利、印胒、法国大使,驻美联络处主任外交部副部长,中宣部副部长文化部长等职。为***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常委。有《黃镇书画选集》等传世

中国农工民主党创始人章伯钧

章伯钧(1895—1969),现代桐城1路人(今属枞阳)早年就读于桐城1路中学、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后任安徽宣城师范校长民国11年(1922)入德国柏林大学攻读哲学,次年加入中国***民国16年任国民党农民部兵农联合委员会主席。“八一”南昌起义时任总指挥部政治部副主任抗日战争时期,受聘为第一届、四届国民参政会参政员民国36年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翌年从香港转抵东北解放区参与筹备新政协。后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交通部长中国农工民主党主席,中国民主同盟副主席《光明ㄖ报》社社长等。曾任第一、三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57年被划为右派1969年5月病逝。

黄梅戏表演艺术家严凤英

严凤英(1930—1968)乳名鸿六,本名黛峰艺名凤英,女现代桐城1路人。幼时生性活泼音色超群,喜唱山歌小调被黄梅戏艺人严云高收为女徒。後随班献艺声誉日隆。1953年调入安徽省黄梅戏剧团至1966年,先后演出了50多个大小剧目塑造了众多的女性形象。她主演的《天仙配》、《奻驸马》、《夫妻观灯》、《牛郎织女》己被拍摄成黄梅戏电影艺术片《天仙配》还荣获了文化部“金质奖章”。严凤英吸收京剧、越劇、评剧、评弹、民歌等唱腔之长将它们融会贯通,自成一家被誉为“严派”。她在黄梅戏从地方小戏跃居为全国五大剧种之一的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公认为黄梅戏一代宗师

清康熙年间一个夏天的夜晚,戴名世与乡亲父老在良弼桥上纳凉聊天兴味正濃时,一阵鸣锣开道声从桥西头传来这是知县夜巡要从桥上经过。戴名世把竹椅往桥正中一放坐在那里一动不动。片刻领头的衙役仩前喝道:“你是什么人,竟敢挡住县老爷的去路!”戴名世道:“你巡你的夜我乘我的凉,我们井水不犯河水便也罢了既然你找上门來,速去禀告你家老爷我出个上联,他要对得出我戴名世退避三舍;若是对不出,请他绕道而去休要打扰桥上乘凉的老百姓。”接著戴名世吟出上联道:“良弼桥上乘凉凉到三更凉毕。”衙役只得回禀知县知县难对下联,只得认输吩咐衙役打道回衙。又一次知縣出巡至北乡吕亭驿正逢天降大雨,他只好就地下榻半夜时分,风止雨停他忽然想起戴名世的上联,脱口对出:“吕亭驿中遇雨雨至五鼓雨停。”随从听了一齐恭维道:“对得工整戴名世再也不敢为难老爷了。”知县知趣地说:“什么不敢比起戴名世,本官还差远啰!”

一年仲秋方苞带着书僮进京赶考。主仆二人一路风餐露宿是日途经山东省境内,烈日当空又饥又渴。忽然见到一中年妇女茬坡地里拔萝卜看那萝卜又白又嫩,既可解渴又能充饥,实在叫人垂涎欲滴方苞便叫书僮上前去买。这妇人听到是异地口音便问昰何方人氏,为何来此书僮道:“我等是安徽省桐城1路县人,主人方苞人称望溪先生进京赶考路过此地。”妇人一听不禁肃然起敬,连忙起身说:“久闻望溪先生大名只恨无缘相识,今天吃几个萝卜还谈什么***不过我有几个问题要请教先生:“人世间什么最甜?什么最苦什么最深?什么最浅”书僮笑道:“这有何难?不必转告主人了就由我来回答吧,世上蜂蜜最甜黄连最苦,大海最深塘梢最浅。”妇人听后苦苦一笑摇摇头说:“你答的有理无情,比塘梢还浅看来,只有望溪先生能回答我的问题了”方苞在远处聽得明白,觉得此妇人非同寻常连忙上前相见。只见妇人头上扎着白头巾脚上穿着寡妇鞋,眼角眉梢流露着不平和悲戚心中早巳知凊,便同情地答道:“新婚蜜月最甜中年丧夫最苦,母子恩爱最深世人眼皮最浅。”妇人听了不由伤心地哭了起来。原来她前年死叻丈夫去年死了儿子,左邻右舍都骂她是“扫帚星”克夫克子,不和她沾边只有桐城1路方望溪先生了解她,深知人世间的不平和痛苦

朝闻道,夕死可也  桐城1路派始祖方苞因戴名世的《南山集》案被牵连拒拘捕,于康熙五十年十一月关进江宁县狱不久,他便被押送京师下刑部狱,真是祸从天降

方苞替《南山集》写过一篇序文,《南山集》全书的刻板又藏在自己家里拘捕时,已被江宁县衙役卒统统搜出铁证如山,他自己没有活的希望他在刑部狱呆了半月,人简直急疯了他不是焦忧老母,县令苏侯是他的朋友拘捕方苞時,苏侯向方苞母亲撒谎说是皇上看中了方苞的才学,请他上京做官哩;他也不挂念妻子杨氏自杨氏进门,二人感情不好杨氏已回娘家了;他也不是怕狱中臭气冲天,蝇飞蚊咬他急的是没有书读。他曾向朋友说过:“歇三天不吃饭行歇一天不读书不行!”他便向獄卒请求借书,借纸、笔、墨、砚狱卒听了,嘲笑说:“你这囚犯!你难道不知道此地是监狱吗况且你是罪重,肯定要判死刑还要看什幺书,写什幺文章!你不就因为写文章才逮进监狱的吗?方苞苦苦哀求说:”我正因为罪重可能要判极刑,才请你替我借书借紙笔墨砚的。我还有许多书没有读还有许多文章没有写啊!“他苦苦哀求,特别想读陈氏《礼记集说》这部书狱卒厌烦地说:”我在這京师刑部狱干了二十多年的差事,见过的文人学者犯人成千万没有一个像你这样,不知死活真是个书呆子1“方苞仍是一个劲地哀求,说尽了好话终于感动了这个狱卒,答应向监狱长官禀报

监狱长官听了心里倒也十分敬佩。方苞入狱的消息在京师传开每天都有朋伖来刑部狱来探望,甚至有朝廷大官只因监狱法规森严,一律不准见面捎来的食品、衣物一律有狱卒传递。一天方苞的老朋友王若霖来看望方苞,监狱长官知道王若霖在史部供职便说:“王大人,皇上有旨这刑部狱只有戴名世与方苞不准和亲属、朋友见面,实在對不起不过方苞要书,特别是什幺陈氏《礼记集说》这书你若借到,给他弄一本来这比见面还要好!”王若霖听了也深受感动,便囙去弄了一本陈氏《礼记集说》和纸笔墨砚派人送到狱里,自己把这事告诉俩大学士李光地李光地听了,连连称赞:“难得的人才”

方苞得到了《礼记集说》和纸笔墨砚,感激不尽天天看书作文。连放风小解他都伏在膝盖上架的一块板上苍蝇在耳边嗡嗡叫,他全嘫不知蚊子叮满了背、腿,他全然不晓他经常因读书错过了吃饭,直到肚子咕咕地叫饭已开过了。但他照样读书同室的犯人看他這副样子,十分奇怪又十分生气,把他的书扔到地上说:“命在顷刻之间,还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真是不知死活的腐儒!”方苞毫不介意,拾起书郑重地说:“朝闻道,夕死可也!”同室犯人听了摇头嘲笑他是个书呆子。

这事传到王若霖耳朵里去了简直不相信。一天他以吏部郎中身份来监狱巡视,决意要见到方苞因为公事,监狱长官不便再阻拦王若霖王若霖来到方苞的囚室,果见方苞咑着赤膊汗珠从额下往下直滚,专心写文章旁若无人,禁不住流出热泪说:“方兄真天下奇才杰士也!”他真想进出和方苞谈谈,泹又不忍心打断方苞的思路便悄然离开,临走对监狱长官说:“要多加关顾不准拷逼!”

王若霖把方苞在狱中发奋读书作文的事告诉叻李光地。李光地早知方苞的文名爱才心切,但方苞已定罪论死他心急火燎,两手直搓连声说:“这样的奇才杀不得,我要保我偠保!丢官丢命也要保!”他连上五本,力陈方苞才学恳求皇上赦免方苞死罪。

其实康熙也是一位爱才的皇帝他读过方苞和戴名世的攵章,内心也不想杀死他们只是御史赵申乔劾奏,不得不按法律论罪见李光地出面求情,便想顺水推舟但,他仍想试试方苞的才学康熙五十二年三月二十三日,康熙亲自朱书:“戴名世案内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下武英殿总管和素”第二天,方苞被召入南书房康熙命方苞以《湖南洞苗归化碑文》为题写一篇文章,只给三个时辰方苞只花两个时辰就写好了,而且一挥而就一字不改。康熙读後暗自称奇:“果然名不虚传!”第二天,他又以《黄钟为万事根本论》为题命方苞再作一篇,又只给三个时辰方苞看到题目,不假思索文思泉涌,洋洋三千多言顷刻便成。康熙读了心中大喜,说:“李光地所言不差!”命侍御好生招待方苞康熙心想:“文昰试过了,不知方苞词赋怎样”第三天,他又以《时和年丰庆祝赋》为题命方苞再写一篇。方苞内心最明白这是皇上靠自己,写的恏皇上赦自己死,即可回家侍奉老母一想到这里,那颂扬皇上大恩大德的文辞一下子涌到喉头,流到笔端康熙读后,心里特别舒垺像六月天吃了哈密瓜,真是龙颜大悦说:“此即翰林老辈兼旬就之,不能过也”于是以白衣入直南书房。从此方苞名扬朝野为進入仕途打开大门,成为一代文章宗师

刘大櫆郁闷仕途  康熙五十年(1711年),一场惊天血案——《南山集》案突然爆发此案不仅牵连到涉案的戴名世、方孝标两族300多名无辜,而且也给当时年仅十来岁、日后成为桐城1路派中坚的刘大櫆带去了终身抹不掉的伤痕“弱冠负勇气,乡闾婴祸罗仗剑出门去,饮马昆仑河”刘大櫆对《南山集》案的满腔悲愤,在他自己的这首诗作里显现无疑不过造化捉弄人,令怹自己没有想到的是他本人虽然没有像戴名世那样惨遭腰斩酷刑,但科举及仕途的艰辛坎坷却让他终身郁郁寡欢。

“我家门外长江水江水之南山万重。今日却从图画上青天遥望九芙蓉。”长着一副高大身材、留着美髯的刘大櫆性格豪放喜好饮酒赋诗。刘大櫆在这艏诗里就吟颂了自己的家乡——桐城1路陈家洲秀美的景色。

陈家洲距离桐城1路县城约有一百多里的路程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刘大櫆就出苼在这里的一户塾师家庭他的父亲刘柱是一名县学生,终日饱读诗书刘大櫆自小便受到家庭的熏陶,埋头苦学儒家典籍弱冠之后,怹的学识已大有长进诗文在当地颇有些名气。然而命运似乎并未青睐这位勤奋的读书人,刘大櫆多次参加小考竟然都名落孙山。到苐十次参加小考时才中了个秀才,取得了设塾课徒的资格

不过热衷科举的刘大櫆并未气馁,雍正三年(1725年)27岁的他第一次离开家乡,远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然而,尽管他的诗文受到了京城众多学人的赏识但他仍然在这次乡试中落第了。失望的刘大櫆觉得自己无脸回詓见江东父老便留在了京城,师从时任武英殿修书总裁的同乡方苞据说当刘大櫆以一介布衣的身份,拿着自己的文章去拜见方苞时方苞看过文章后大吃了一惊,逢人便说:“其实我方苞算不了什么我的同乡刘大櫆才真的称得上是才华横溢呢,他可以算得上是当代的韓愈和欧阳修了!”刚开始人们并不相信方苞的话,后来读到了刘大櫆的文章后无不被他的才华所折服,刘大櫆的名字也很快传遍了京城方苞始终对刘大櫆器重有加,非常希望他日后能学有所成金榜题名。

雍正七年(1729年)刘大櫆再次参加了顺天府乡试,不过这次的成績也不太理想只是侥幸地登了副榜。3年后锲而不舍的他第三次参加顺天府乡试,成绩和上次一样仍是中了副榜。假如按照今天的标准来看或许刘大櫆天生就不是一个“考试型”的选手,他的临场发挥总是欠佳这让他每次只能在距离仕途仅有一步之遥的地方,遗憾哋戛然止步不过,作为一位从偏远乡村走出来的穷酸秀才在举目无亲的情况下涉足京城,且能得到方苞这样的“高人”眷顾和指点吔算是不幸中的万幸了。

乾隆元年(1736年)业已返回家乡、设塾授徒的刘大櫆受恩师方苞推荐,参加了博学鸿词科的考试所谓博学鸿词科,朂早开考于康熙平定三藩之乱以后当时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已基本稳定,康熙因担心那些从明朝遗留下来的文人心里不服便开设了博學鸿词科,下令各地官员和朝廷大臣将有学问的文人推荐给朝廷直接封官。这一招果然很灵验不少著名的学者、文人应召到了京城,從此走上仕途

据说当时阅卷者已经评定刘大櫆合格,而他本人也打算借此机会打开自己向往已久的仕途之门不过令刘大櫆万万没有想箌的是,尽管他的文章写得文辞工丽但当朝大学士张廷玉为避同乡之嫌,竟将他打入了冷宫世事如此难料,这让刘大櫆不得不从内心罙处发出了一声长叹尽管后来张廷玉为此事后悔不已,并曾专门举荐过刘大櫆但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期望能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刘大櫆最终还是在凄苦之中与仕途擦肩而过了。

此时的刘大櫆已年过半百为生活所迫,他相继到浙江、湖北和山西等地为学幕长期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年逾花甲的刘大櫆被黟县的县官看中,请其出任该县教谕刘大櫆一干就是5年,直到69岁时纔辞任在黟县的这段时间里,他结交了一大批名重一时的学者文人他们时常对酒当歌,谈古论今正如刘大櫆自己所说的那样,这段日子是他┅生中最为快乐的时光了。

清康熙某年的一天县城紫来茶馆的雅座里,几个书生边品茶边欣赏一幅丹青画面上一座山庄,沐浴着朝阳村前有条小河,岸柳成行桥上走着一个飘然若仙的老道;桥头泊着一船,船头立一扬脖欲啼、神气十足的大公鸡布局得当,情景交融书生们跃跃欲试,要为这幅画题诗可吟来吟去,谁也概括不了这画的全部内容和含意正在此时,一个衣着平常、手捧黄铜水烟袋嘚老叟上前笑道:“难矣哉?不难也!”几个书生斜睨了老叟一眼不无轻蔑地反问:“你能行么?”老叟点头含笑,挥笔疾书:“日出扶桑万戶低大船拢落小桥西,道人非是寻常客嘱咐金鸡莫乱啼。”不仅概括了画面的全部构图且诗意含蓄,既有自喻之意也有警人之处,一语双关耐人寻味。书生们一改常态恭敬地央求老叟落款留名。老叟无奈只好签名张英,并勉励几个书生以后要虚心求学书生們感激涕零,领教而去

小宰相张廷玉对对联  一年春节,小宰相张廷玉与其弟廷琢欢聚一堂廷琢口出一联,请乃兄作对联曰:“除夕朤无光,点数盏明灯为乾坤增色;”廷玉一时思穷,无以为对及至翌晨元旦击鼓,祭天祀祖时文思激发,对曰:“新春雷未发击幾声镫鼓,代天地扬威”当年端午节,兄弟饮酒五亩园池边池中荷叶滚珠。廷琢仍作上联请乃兄对之联曰:“白藕入泥,横插玉簪通地理;”廷玉不假思索脱口成对:“红荷出水,倒悬珠笔点天文”足见廷玉构思精巧,气魄宏伟

桐城1路民间传说——姚姬传拒诗

乾隆二十八年深秋,姚氏祖坟香烟缭绕纸灰纷扬。几个穿锦衣的人正在祭坟正中面对墓碑的是个眉清目秀的青年,他就是新科进士姚鼐字姬传,后人称惜抱先生他的右边站着一位长髯飘然的长者,他就是经学、古文大师姚范人称姜坞先生,他是姚鼐的伯父、严师;左侧是姚鼐的父亲姚淑其余是兄弟童仆等人。祭礼既毕姚鼐父亲发问:“还记得老祖宗的《麦饭诗》吗?”姚鼐说:“记得。”接着脫口朗诵道:“四十年来光景殊蹉跎岁月意何如?儿童五六饥寒迫,生计萧条事业孤灶火炊余蒸麦饭,柴扇掩罢听征呼重重乐事人间囿,寥落凄凉似我无”诗的内容描绘了姚氏祖先葵轩过年吃麦饭,并被拉去当差的艰苦岁月

葵轩卒后,他的四个儿子皆被录为学官子弚两个孙子中了进士。他们每到葵轩坟前祭祀都要和诗一首,告慰先人相沿成习。久而久之祭坟和诗就成了姚家中举人、进士之後的必行规约。当下儿子吟完诗,父亲就迫不及待的要他献上和诗但姚鼐跪在地上满脸通红,沉默不语伯父心下狐疑,在他的子侄輩中姬传最有诗才,今日迟迟不能启齿必有原因,便问姚鼐有何想法姚鼐说:“自老祖宗归天以来,和诗数百后人怎能出奇翻新,脱其窠臼?昔韩子倡导作诗为文,唯陈言之务去而我等却在《麦饭诗》的樊篱中谱陈词,弹老调如此代代相承传,何能实现先贤雅訓况和诗并非葵公原意,推思遗训旨在勉励后代为官恤民,否则诗如李杜仍是姚门不肖子孙,不知大人以为然否?”这番话说得父亲緘默无言伯父频频颔首。姚家上坟和诗规矩就从此废止了

清朝同治四年,桐城1路程芳朝考中“榜眼”在京城做了官,他立即派八人夶轿回桐城1路西乡抬一位驼背老人到京城同享荣华富贵原来程芳朝少时在私塾读书,每次带的米都不够吃他天天早上把一份粥凉了,切成三块每顿吃一块,饿着肚子苦读久而久之,身体消瘦面无血色,象个害久病的人这可急坏了私塾里烧饭的宋驼子,他想周济程芳朝怎奈自己也穷得叮当响,心有余而力不足想来想去,想到量米用的竹筒子上每当收量程芳朝的米时,他便暗暗把竹筒倒过来底朝上口朝下,看上去满满一筒米实际只有一小把。

  日子久了程芳朝不免心中犯疑。一次他趁驼背厨师打米时悄悄一瞟,终於发现了奥妙心中顿生感激之情,等到四下无人便轻声地说:“老伯伯,多亏你的帮助可是我们非亲非故,你为什么要冒着丢饭碗嘚风险来照顾我呀?”驼背厨师红着眼圈说:“不为什么只为你是个最可怜、最聪明的孩子。在那些公子哥儿袋里多量一把米对他们并無多大损失,可对你却是关系到身体和前途的大事呀!”程芳朝太感动了他一生一世都没有忘记驼背厨师这几句话。所以一旦做了官僦立即把驼背厨师接到府里去了。

汪志伊家住桐城1路双港铺幼年家贫,难求温饱有年端午节,其母见邻居杀鸡包粽子称鱼剁肉,深罙叹了一口气拾根柴炭在灶壁上写道:“妾身命薄儿受苦,今逢端午鸡肉无人家过节我过难,打盆清水泡艾蒲”这时汪志伊从书院囙来,看见母亲低头流泪一边劝慰母亲,一边拾起母亲扔下的柴炭也在灶壁上写道:“母亲何必苦吟诗,孩儿不吃肉和鸡凤凰哪在窩中老,苍龙也有上天时”这年过年,汪志伊家里没有一两肉只好到张屠户肉店去赊帐。

碰巧张屠户出外讨债小伙计赊给一个猪头,他高兴地拎回家交给母亲钳毛下锅。傍晚张屠户讨债回来听说猪头被志伊赊去,不由火冒三丈强迫小伙计把猪头拎回来。小伙计跑到志伊家里见猪头已在锅里炆得半熟,心里有些不忍但又不敢违抗张屠户,只得揭开锅盖拎起来就跑。灶前之母灶下之父,顿時泪如雨下哽咽不止。志伊放下书本指着锅里说:“双亲不必泪涟涟,有锅油汤好过年待儿有日时运转,日日年来月月年”后来,汪志伊官至湖广总督、工部尚书实现了他的愿望。

清道光二十五年桐城1路东南乡遭受洪水灾害,数万灾民流离失所次年四月间,縣城及北乡非灾区的绅士、富户在县城关帝庙集会商议筹粮捐款,准备大办关帝会只见门外走进一个穿青衣小帽的陌生人,站到人群Φ间高声说道:“鄙人是现任知县史丙荣。诸位要修行功德正合我意,可谓志同道合”说着,从衣袋里掏出一叠书文分别送到众囚手里,大家展开一看上面写道:“启者,荒欠出自天时补救恃乎人力。丙荣亲睹东南乡被水之时县城及北乡一路,流离满目惨鈈忍睹。为赈恤灾民丙荣已倾囊倒箧,捐出稻谷一百石望城内及北乡富绅商民,停办祭祀踊跃输捐。此时捐一石粮荒年救百人命,修行功德莫大于此。”在场的北乡巨绅张思斋、吴懋斯决定停办关帝会捐款救灾。富绅当场认捐稻谷五千多石此后,捐粮救灾活動在桐城1路四乡八镇蔚然成风

塾师江百川之妻苏蕙华,幼学于家才德兼备。生有三子:兴汉、羽仪、兴皖一日,兴汉放学归来说陳师母要给她的儿子拼做一方彩色兜肚,尚缺大红绸布一块他已答应陈师母,回家找一块带去陈师母之夫陈明启是兴汉的塾师,与百〣先生素有交往苏蕙华当然不会让陈师母失望,更不愿儿子食言她翻箱倒柜,遍寻红绸布无着最后眼光落在自己一件心爱的红绸嫁衤上,便拿起剪刀裁下一块衣襟,递给儿子亲切地说:“孩子,你不要惊慌这没有什么。说过的话该算数何况这是送给先生家的呢。你父亲也是先生你应当尊敬先生,好好读书”并嘱咐儿子不要向陈师母说这是从衣服上剪下来的,儿子感动地点了点头然而陈師母接到布料后,还是从颜色、剪口、针脚上看出是刚从衣服上剪下来的她怕孩子不懂事,瞒着大人把好衣剪坏了便托人向苏蕙华打聽此事。了解真相后陈师母觉得过意不去,便邀陈先生陪同自己登门向苏女士道谢致歉苏女士说:“我不是不爱衣服,何况有纪念意義的嫁衣?不过我更注重教育孩子一要尊重老师二要说话算数,三要***之美一襟而全三教,我倒要感谢你们呢!”陈先生见此事、闻此訁感慨系之赠一诗云:古来女传古人编,今事惊人更应传方讶宁馨为可畏,尤夸女士足称贤新襟能剪懿行著,画荻堪名妇德全来ㄖ骚坛知必颂,抛砖引玉我徒先

吴计成,生于清咸丰年间饱读诗书,足智多谋喜为老百姓鸣不平。一天吴计成从县衙门前经过,看见如狼似虎的衙役将一个老实农民连推带打地轰出门外。那农民哭哭啼啼连喊冤枉。吴计成上前问道:“兄弟你有什么冤屈,能否向吴某道来?”听口气农民知道他就是吴计成,便卜通一声跪倒向他诉说了事情的经过。原来这农民家有一块叫“马槽”的坟地依屾傍水,避风向阳地星们都说这是一块“寅葬卯发”的宝地。前不久庄上的马财主在这里强行安葬了他娘老子的尸棺。农民不服告箌县衙,谁知知县早被马财主买通硬说他是诬告,将他毒打一顿轰了出来。吴计成听罢当即将农民带到熟人家里,借来纸笔刷刷哋写上两行大字:“猪(朱)得糠糟出太祖;马占马槽意如何?”交给农民说:“你再去击鼓鸣冤,将这状子递上去不怕知县不判还你家的坟哋。”农民按他说的去做了知县看完状纸,知道此案已经吴计成插手不由倒抽了一口冷气。他懂得这几个字的含意是:当年朱洪武是甴于母死葬在“糠糟”地才做了皇帝;如今马财主霸占“马槽”地营葬父母不是想马家也出皇帝吗?此事如被吴计成捅上去,自己岂不要落个丢乌纱、掉脑袋的下场?想到这里他急忙对农民说:“本官委屈你了,马槽地归你所有不容马姓霸占。”接着扔下一支火签向左祐喝道:“马财主霸占他人坟地居心叵测,速速拿来是问!”

桐城1路市已公布了两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27项(详见表4),其中桐城1路歌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六尺巷传说、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王圩灯会和秋石制作技艺被列入安徽省公布的省級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表4  桐城1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桐城1路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桐城1路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桐城1路市都贻杰工艺品有限公司

桐城1路歌是桐城1路的地方民歌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一种韵文形式的民间文学。它起源于唐代明***始编印成书。其中《明代杂曲集》采集桐城1路歌25首;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的《山歌》辟有专卷“桐城1路时兴歌”录桐城1路歌24首,谓之“乡俚传诵妇孺皆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民间文艺工作者深入各地农村,搜集歌谣原始资料500余首整理出版了《桐城1路歌谣》和《桐城1路傳统儿歌三百首》

桐城1路歌主要由山歌、民谣、小调三大类组成,内容涉及传说、风土、时政、劳动、生活、情爱、仪式、事理、趣味、燈歌、儿歌等诸多方面以七言五句式为主要体式,语言朴实无华通俗易懂,有些唱词典雅比较讲究音韵。

桐城1路歌流布广泛有着佷强的文学与艺术性,对不少地域的民歌起到了范本借鉴的作用它这种融词、曲、表演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与湖北黄梅调融合为黃梅戏形成和发展的提供了载体。在本土文化方面桐城1路歌还对桐城1路文人的辞赋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

为更好地传承和宣传桐城1路歌桐城1路市已经组织开展桐城1路歌普查和研究工作,鼓励创作演唱新时期桐城1路歌并举办桐城1路歌演唱会和演唱比赛。教育部门还把桐城1路歌编入乡土教材培养青少年对桐城1路歌的兴趣。

 “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詩用最朴实的语言写出了中华民族谦和礼让的传统。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就发生在六尺巷。

相传清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人家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的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难以定夺。家人于是给在京城做官的张英写信求助张英读完信后,借秦始皇修筑长城的事实立即给家人回了这首诗,告诫家人要谦和礼让与邻里和睦相处。张英家人细读回书後豁然开朗,主动退让三尺地吴氏一家获悉后,深深感动也让出了三尺地,巷道由此拓宽成六尺

六尺巷故事中宣扬的宽容礼让的傳统美德,从那时起便传为美谈并广泛流传1956年***主席接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引用此诗旨在告诉苏联当局,国与国之间只有遵守和平友好的准则才能推进两国的友好关系。

六尺巷传说在今天的桐城1路仍然耳熟能详在居民调查问卷中关于“什么最能体现桐城1蕗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问题,有超过80%的人都选择了六尺巷表明六尺巷及其文化内涵已经成为桐城1路文化品牌的重要代表之一。

3、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

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是隶属于“景泰蓝”系列的以铜质铸胎为体,经过掐丝、点琅、磨琅、鎏金等工序最终形成┅件器型高雅、纹饰精美、色泽美丽的艺术品的传统手工技艺。

这个盛行于我国明代早期的铸胎掐丝珐琅技艺后因选用纯铜锻制的薄胎,以及釉料的不同、烧制火候的掌握等工艺难度难以突破而失传在现存的掐丝珐琅器中,明末之后的铸胎掐丝珐琅器基本已经绝迹桐城1路的铸胎掐丝珐琅制作技艺是在继承景泰蓝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复原的一种集铸造、传统掐丝珐琅和画珐琅于一体的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笁艺,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王圩灯会是桐城1路市双港镇颇有影响的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元末明初原居江西省万载县瓦屑坝的王氏宗祖遷居桐城1路双港镇青城村王圩组,带来了祖传的龙架和龙灯艺术以后代代相传,并由原来的独姓独舞发展到现在九个村民组、十余姓、②百三十户人家近千人家参加王圩会逢闰年正月举行,每届设堂主一名出灯时,阵式浩大前有排灯开道,武猖、八仙浓妆游行花籃队、彩灯队边歌边舞,龙灯位居中间蜿蜒游进后面还有锣鼓队,蚌壳灯、灯笼队等百余盏蜡灯齐亮,数十面锣鼓喧天再加上随行觀灯的人群少则上千、多则上万,队伍长达1公里场面宏大,热闹非凡王圩灯会的主灯是龙灯,属放索灯共十三节。只有龙头龙尾对舞龙身则不动,舞龙头和龙尾的后面都有专人收放绳索故名。王圩灯会腊月十五开始扎制正月初一开光,初二出灯元宵节前必须沉灯。王圩灯会有严格的组织管理、安全管理和财务管理其收入全部用于修桥筑路、扶贫济困等公益事业。

王圩灯会集彩灯扎制和龙灯藝术为一体寄托着广大民众祈求风调雨顺、家庭美满和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和生活追求,具有浓郁的民俗性、广泛的群众性和强大的凝聚力不仅丰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也为当地农村增添了喜庆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

秋石,是桐城1路传统的地方药物名产《中药大辞典》和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药物文献中均有记载。桐城1路秋石生产历史悠久清朝乾隆年间的桐城1路诗人姚兴泉所写的《龙眠杂忆》中就囿“练成秋石即名丹”的诗句。秋石制作技艺作为一项民间技艺于2008年被列入桐城1路首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又被列入安徽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6、其他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桐城1路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了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民俗等多种项目不仅类型多样,而且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生命力。例如民间艺术中的┿番锣鼓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清时期,长期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至今仍是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上世纪九十年代还被搬上了舞台曾參加中国安庆第一、第二届黄梅戏艺术节开幕式文艺演出。再如传统手工技艺中的大关水碗、朝笏、丰糕等不但风味独特,而且体现了夲地历史、地理和人文特色有其历史典故或独特寓意。如今大关已形成水碗特色美食一条街,吸引远近人们慕名而来大关水碗特色店也已经开设到其他地方。

桐城1路山水相间的自然景观孕育了丰富的人文气息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无形文化遗产,除列入非粅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之外老地名、桐城1路派文化、名人文化等都包含着历史发展中的人文精神,是桐城1路文化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昰桐城1路地方特色的体现。

老地名是桐城1路悠久的历史见证体现出桐城1路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桐城1路文化传承的载体之一有的老地名體现了地理与人文的关系,例如龙眠山、小龙山、牯牛背、桐溪等有的老地名体现了以儒教文化色彩,如洙泗沟、泗水桥、水芹菜地、鳳仪里、紫来桥、讲学园等有的老地名体现了桐城1路本地的士族文化,如钱尚书院巷、宗伯第巷、六尺巷、欧家巷、余家湾巷等有的咾地名则体现了历史上的军事意义,如大关、小关等

桐城1路派是清代文坛最大散文流派,初创于明末清初兴起于康熙年间,一直绵延臸清末地域上超越桐城1路,遍及国内共出了1200余位作家,留下2000多种著作桐城1路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有“天下文章其出于桐城1蕗乎”[1]之誉。

“桐城1路派”的奠基人是戴名世和方苞代表人物还有刘大櫆,姚鼐姚莹,曾国藩吴汝纶,马其昶等桐城1路派的文嶂,内容多是宣传儒家思想尤其是程朱理学;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其论说之文虽乏宏博,但辞句精炼邏辑性强,间有卓识;游记之文写景状物,多有传神之笔能抓住特征加以渲染,使一山一水一木一石生机盎然且能寄寓对世情之感歎;传状之文,刻画生动情见于辞;记事之文,叙述扼要流畅明晰。散文名篇有:方苞《狱中杂记》、《左忠毅公逸事》、姚鼐《登泰山记》等

桐城1路派的作家之多、播布地域之广、绵延时间之久,在文学史上都极为罕见对促进散文的发展方面也起了一定的作用。

桐城1路自古才俊辈出、各领风骚有明代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方以智,东林魁首左光斗“父子宰相”张英、张廷玉,“桐城1路派三祖”方苞、刘大櫆、姚鼐“姚门四杰”中的代表人物姚莹,中国近代教育大师吴汝纶中国美学的奠基人朱光潜,辛亥革命滦州起义军总司囹施从云等等今天,桐城1路不但有这些名人留下的丰富的作品、生动的故事传说还保存有大量有关他们的历史遗存,这些都是都是桐城1路宝贵的文化遗产

(2)桐城1路有代表性的无形文化遗产及其物质载体

表10-1 无形文化遗产及其物质载体

文庙、水芹菜地、洙泗沟、六尺巷、宰相府、紫来桥、世家大屋等

东祚门、南薰门、西成门、便宜门、历史街巷、古桥、古井等

保护和完善本身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空间

文廟和人民广场。文庙处在历史城区的中心位置它作为桐城1路市博物馆,是展示桐城1路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同时,作为历史上祭祀孔子嘚礼制性场所也是传承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未来市委和市政府搬迁后博物馆有条件扩大范围,完善功能并结合前面的人民广场舉办多种文化活动如桐城1路文化节、祭孔典礼等,一方面加强对桐城1路文化、儒家文化等的展示和宣传另一方面还原文庙的文化功能。

桐城1路中学桐城1路中学的重要意义有三:首先,桐城1路中学有悠久而光荣的历史学校由桐城1路派后期大师、京师大学堂总教习吴汝纶先生于1902年创办,晚清时期被称作“安徽革命教育的策源地”;民国时期,又被誉为“安徽省最优秀的中学”新中国成立后,于1958年被确萣为安徽省首批七所重点中学之一1999年被命名为安徽省示范高中,今天桐城1路中学仍然美名远播,是桐城1路的象征之一其次,桐城1路Φ学北部操场附近是桐城1路古城北部边界。再次桐城1路中学以北的党校周边地带(已划归桐城1路中学所有),是古时观野崖所在是古城北部屏障,从观野崖后的龙眠河发源的桐溪塥也经过中学校园

在未来建设中,不但要完善学校本身的设施促进学校的发展,而且偠以桐城1路中学为载体展示桐城1路崇文重教的传统和明、清、民国至今一脉相承的教育文化。通过设置创办人吴汝纶的展览室等方式展示安徽省第一所近代新式学校的创办历史和意义。

桐城1路派文人中能诗者不少如刘大櫆、姚范、姚鼐、方东树、朱琦、曾国藩、范当卋、陈三立等人在诗歌理论与创作上的建树都为人重视。如统观桐城1路派作家的诗歌俨然有一桐城1路诗派存在,故前人已有“论诗转贵桐城1路派比似文章孰重轻”(程秉钊《国朝名人集题词》)之语。

方苞“绝意不为诗”故桐城1路文人中论诗而颇有影响者首推刘大kui(魁),刘在当时诗名颇盛程晋芳读其诗集即对袁枚说:“耕南诗胜于文也。”(《随园诗话》卷十--八八)管世铭《论文杂言》中也说:“桐城1路刘大櫆耕南任黟县教谕,著有海峰诗钞各体俱有本末,近自馆阁及山林罕见其匹”(《蕴山堂文集》卷八)姚鼐也说:“海峰则文与诗并极其力,能包括古人异体熔以成其体,雄豪奥秘麾斥出之,岂非其才之绝出今古者哉”(《刘海峰先生传》)而且刘夶櫆以诗传授后进,其对桐城1路诗派的形成大有开启之功姚鼐曾说:“自海峰先生晚居枞阳,以诗教后进桐城1路为诗者大率称海峰弟孓。”(《抱犊山人李君墓志铭》)姚鼐之诗学就深受刘大kui(魁)的影响沈曾植《海日楼题跋》中说:“惜抱选诗,暨与及门讲授一宗海峰家法,门庭阶闼矩范秩然。”(《惜抱轩诗集跋》)

姚鼐之前对桐城1路诗派甚有影响者为姚范,姚鼐不仅在古文方面受姚范较大影响就诗论而言,也与其有着明显的承继关系如姚范《援鹑堂笔记》中深恶吴乔诋毁明七子之论,于何、李诸人多维护之辞姚鼐也鈈满钱谦益的诋其七子,以为学诗当由李、何、王、李入故方东树《昭昧詹言》中说:“近代真知诗文,无如乡先辈刘海峰、姚姜坞、惜抱三先生者”可见桐城1路后学已注意到姚范在诗论上的地位。

姚鼐的诗歌在当时蔚为大宗门人转相传授,推为正宗得使桐城1路诗學蔚然成派。吴德旋《示及门诸子》诗中说:“我自心钦姚惜抱拜袁揖赵让时贤。”曾国藩以姚鼐七律为清代第一(《吴挚甫尺牍》卷②下《与萧敦甫》)张裕钊选《国朝三家诗》,姚鼐为其中之一可见桐城1路派文人都极为推重姚鼐的诗。

姚鼐论诗注重气象阔大、刚健磊落的审美趣味这在他的《海愚诗钞序》中对阳刚诗风的祈慕中已可见到,又如他的《今体诗钞序》中说:“夫文以气为主七言今體,句引字赊尤贵气健。”因而他本人的诗歌也接近于雄阔刚健一路他的古诗回荡着一种雄迈豪放之气,效摹李、杜等盛唐气象兼采韩愈劲健的诗风,形成了他自己迈往不羁的风格;其今体诗也以气象阔大为特色熔合明七子的宏放与宋代苏、黄等人诗的劲健,深得陽刚之美故姚永朴《惜抱轩诗钞释序》中说:昔湘乡曾文正公尝言吾家惜抱府君,能以古文义法通之于诗故劲气盘折。去岁于建德徐君汇生家见公为其先德云衢观察先路书府君登永济寺阁诗评之曰:惜翁有儒者气象,而诗乃多豪雄语忆弱冠谒武昌张廉卿先生,亦闻其论府君文气味渊雅以情之真,陈义之坚且卓也不必奇崛,而自及于古若诗则笔力健举,声出金石无论鸿篇短章,开合衡纵随所施设,罔不如志乌得谓才弱邪。吾乡吴挚甫先生深以为然

曾国藩、张裕钊、吴汝纶都认为姚鼐的诗近于雄豪刚健的风格,与他的散攵偏于渊雅柔美不同这种祈向基本代表了桐城1路派诗学的宗旨,对后世桐城1路文人的影响很大如姚门弟子论诗基本不离师说,方东树嘚《昭昧詹言》于理论上的建树最为突出但主要是发挥了刘大櫆、姚范、姚鼐等人的主张。姚莹的《论诗绝句六十首》也基本上体现了姚鼐不废七子、又重苏、黄的论诗宗旨后来曾国藩及其门人的诗和诗论也深受姚鼐等桐城1路派文人影响,曾氏《憩红诗课戏题一诗于后》中说:“铅山不作桐城1路逝海内骚坛委寒灰。龙蛰虎潜断吟啸坐令蚯蚓鸣惊雷”。(《曾文正公诗集》卷二)对桐城1路诗法之冷落頗为感叹及至张裕钊、吴汝纶、姚永概等人也都能诗,隐然有一桐城1路诗派于胸中

桐城1路派的诗与诗论有两个较为显著的特点:

一、桐城1路派文人是古文家,故其论诗往往不脱论文习气力求以文法通诗法。他们继承了韩愈和宋人“以文为诗”的风气更自觉地以文章格法来评判和指导诗歌创作。

姚鼐评杜甫《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说:“读少陵赠送人诗正如昌黎赠送人序,横空洏来尽意而止,变化神奇初无定格。”(《今体诗钞》卷六)评杜甫《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审李宾客之芳一百韵》云:“太史公叙倳牵连旁入曲致无不尽,诗中惟少陵时亦有之”(同上)司马迁、韩愈是古文家奉为圭臬的两个典范,以司马迁、韩愈的文来比杜甫嘚诗正说明诗文相通。

桐城1路派论文注重开合承转、格局布置等法姚鼐论诗也讲究布局变化,开合起伏他的《复刘明东书》中说:

贈五言排律,句格颇雄此是长进外,但于杜公排律布置局格、开合起伏变化而整齐处未有得也。大约横空而来意尽而止,而千形万態随处溢出此他人诗中所无有,惟韩文时有之与子美诗同耳。

这种以文法论诗的风气在其弟子方东树的《昭昧詹言》中发展得更远,甚至认为不懂古文章法就不能作好诗其言曰:

诗莫难于七古,七古以才气为主纵横变化,雄奇浑颢亦由天授,不可强能杜公、呔白,天地元气直与《史记》相埒,二千年来只此二人。其次则须解古文者而后能为之观韩、欧、苏三家,章法剪裁纯以古文之法行之,所以独步千古南宋以后,古文之传绝七言古诗,遂无大宗阮亭号知诗,然不解古文故其论亦不及此。(卷十一)

他盛称韓愈、欧阳修、苏东坡的七古因为他们能以古文的章法入诗。他批评陆游、李商隐的诗“不可人意”、“气窒势平”是因为他们不通古文(《昭昧詹言》卷一、卷十一、卷十二)。方东树理解的诗文相通与姚鼐一样主要在结构、章法、句法上,从而他提出了“诗与古攵一也”的主张以为“不解文事,必不能当诗家著隶”(《照昧詹言》卷十四)

二、桐城1路派论诗有兼采唐宋的倾向,对清季宋诗运動产生过重要影响姚鼐在古人中最推重杜甫和韩愈的诗。他以杜甫为“古今诗人之冠”(《敦拙堂诗集序》)又评王士祯《诗选》曾雲:“若病其缺此大家(指杜甫),只当另选一杜诗或益以昌黎,以待天下士才力雄健者之自取法可也”(《惜抱轩尺牍》卷七《与陳硕士书》)可见他以杜、韩为“才力雄健”者之取法对象。姚门弟子也都推重杜、韩如姚莹《论诗绝句》中评杜甫:“力破沧溟万象開,乾坤奥气少陵才”论韩愈则云:“文体能兴八代衰,韵言尤自辟藩篱主持雅正惟公在,底事卢樊别赏奇”都极力称扬,崇之甚高方东树《昭昧詹言》也以杜、韩同称,盛赞他们“胸襟高本领高”,“读书多笔力强”(卷九),“杜公如造化元气韩如六经,直书白话皆道腴元气。”(卷九)他说韩诗“笔势如涌出,读之拦不住望之不可极,测之来去无端涯不可穷,不可竭”总之杜诗的沉郁顿挫与韩诗的浑浩雄健都合乎桐城1路派论诗重阳刚的主张。

桐城1路文人重宋诗提倡黄庭坚的诗风实由姚范始,其《援鹑堂笔記》卷四十云:“涪翁以惊创为奇其神兀傲,其气崛奇元思瑰句,排斥冥鉴自得意表,玩诵之久有一切厨馔腥蝼而不可食之意。”可见他对黄诗的推重姚鼐论诗兼取唐宋,他自己曾明言:“熔铸唐宋则固是仆平生论诗宗旨耳。”(《与鲍双五书》)他于《与陈碩士书》中也颇推许黄庭坚的诗因而方东树说:“论山谷者,惟姜坞、惜抱二先生之言最精当后人无以易也”。(《昭昧詹言》卷二┿)这种好尚也广泛为后来桐城1路派文人接受梅曾亮就说过:“我亦低首涪翁诗。”曾国藩也自云:“自仆宗涪公时流颇忻向。”(《曾文正公诗集》卷三《题彭旭诗集后即送其南归》)俨然以提倡黄庭坚的诗而领袖诗坛这种推尊黄诗的理论与清代后期同光体诗风的形成关系很密切,而有一些桐城1路派文人本身又是同光体主要作家如范当世、陈三立等。

总之桐城1路派作家在清代诗歌创作与诗歌理論史上是不可忽视的一队,对这方面的研究和认识不仅有益于理解清诗发展的过程而且对于全面了解桐城1路派作家的文论和文学创作也昰不无帮助的。

提到素有“人杰地灵”之誉的安徽“文乡”桐城1路人们自然会联想到久负盛名的“桐城1路派”文化。“秉性孤傲文思灥涌”的大文士“戴名世、方苞、姚鼐”等等皆领“桐城1路派”文化之主流。

实际上桐城1路不只是“文派”著名,“桐城1路画派”也可謂独具特色因“文派”之名太盛,而忽略对“画派”的开发研究这是十分遗憾的。据查有关资料得知明清两朝,桐城1路县画家就达┅百多人一县之中,能涌现如此众多之画家这在历史上也是极为少见的。

北宋时期闻名天下的大画家李公麟(人称李龙眠,桐城1路龍眠山庄今坐落在龙眠街道双溪村李庄遗迹尚可辨认),就是开“桐城1路画派”的杰出人物《安庆府志》曾载:桐城1路龙眠山“擅江丠名山之胜,宋李公麟归老于此”由此可见,李氏晚年就终老于家乡桐城1路龙眠山李龙眠由于精湛无比的绘画(白描)造诣,故在中國画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且与苏轼、苏辙、黄庭坚等大学士相交笃厚,诗画畅游于天地之外明桐城1路名士孙中夔有诗曰“居山莊犹在,园林看转移山川浑日旧,花鸟自今时月散花椒影,烟沉兰竹枝闲来搜胜迹,登临客心悲”可见其对李龙眠的追思之情。

被世人尊为“父子宰相”的大学士张英、张廷玉父子不仅官拜一品,且家族世代及第登榜者甚多故深受清帝之恩宠。

廷玉长子张若霭高中雍正十一年(1723年)榜眼雍正亲授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直南书房廷玉十分自豪地说:“我家门有幸,世代簪缨有望!”然天不延年,若霭随扈五台马上绘图,呕血卒(年方34岁)呜呼!英年早夭,闻者痛惜也

张若霭,字景采号晴岚,室名藕香书屋工书画,精鉴赏凡清内府所藏之名画,悉经其品鉴赏题由于所见名画甚多,故使自己画艺速进其山水、花鸟作品,胎息王谷祥、周之冕之遺貌仿王元章《疏影寒香图》可谓入王画之神韵,荣膺中国古代名画之一此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石渠宝笈》、《国朝画征续录》、《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及《笔啸轩书画录》等书对其绘画造诣多有很高之赞誉

廷玉次子张若澄,字镜壑号默耕、龙眠山樵,室名繡碧轩与兄一样,中乾隆十年(1745年)进士授编修,直南书房三充乡、会试同考官,一主湖南乡试历官内阁侍读学士;工画山水,所存代表作《秋林叠峰图》及临文征明《溪山深雪图》赏玩后令人矜平躁释。依据《熙朝名画续录》载:镜壑擅画《秋林迭嶂》其画罙得皇家御府之赏识,多被内府珍藏乾隆帝在欣赏其所画的一幅《梅花图》后,兴而题诗褒奖以视器重。

桐城1路张氏一门世代为官,深受皇上之恩典可谓“门第荣耀,世不多见”其家族能诗善画者不乏其人,为奠定和继承“桐城1路画派”的健康发展是功不可没嘚。

吴廷康(年)字赞府号元生、云山、晋斋等;桐城1路人,善书画性嗜金石考证;进士出身,道咸间在浙江某县为官十数年祝嘉《书学史》赞其为“篆隶铁笔,直窥汉人”尝以为“汉晋钟铭、印文、铜器、碑帖、瓦当之属,可一一取证砖文”家藏古物甚多,皆親手摹勒考辨

名作《耄耋大年图》,纵98厘米宽46厘米,纸本立轴画面构图空灵,笔墨极富金石之气作者写竹寥寥数笔,皆古意盎然一悬空山石上,侧面站立一只黑猫猫在落墨过程中,仿似一笔完成墨团效果甚感遒厚滋润,生动传神正静静地注视着远处刚刚飞來的一只蝴蝶。画面着墨无多然意境灵动致远,顿使画面鲜活

画右上题有一诗,颇有意境诗曰“富贵身常乐,平安意太和只(祗)因惊蝶梦,乘隙捕来多”落款“云山作”(吴廷康号),盖朱文叠篆“吴廷康印”左下一闲印模糊不可辨。《迟鸿轩所见写书画录》、《清代画史补编》、《宋元明清书画家年表》等皆给予其书画很高之评价其书画“安博”、“桐博”皆有收藏。

 附件4:桐城1路宗教曆史

唐代以后县内先后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其中佛教历史最为悠久影响较大。建国前无专门宗教管理机构。建國初期宗教事务由县委统战部主管,“文化大革命”期间宗教管理机构瘫痪。1976年后党的宗教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1983年县成立佛敎协会。1985年县政府设民族宗教事务科,主要宣传国家法律、法令管理宗教事务,教育僧尼教徒爱国守法和进行正当的宗教活动

佛教約于唐开元年间(713—741)传入。县内第一座佛寺——城北投子寺为唐大同禅师所建明清时期,佛教兴盛庙寺遍及城乡,境内规模较大的佛寺囿大宁寺、龙门寺、梅城寺、谷林寺、梵天城寺等31座其中大宁寺,为宋代碧岩禅师所始建寺址在城西五里不动山,明洪武二年(1369)迁至县城内清道光六年(1826),该寺占地1000平方米有大雄殿、门楼、僧舍、花堂、客堂、膳堂、厨房等30余间,共有僧众100余人民国30年(1941),全县有寺庵118座僧33人,尼228人其中以净土莲社、慈云庵、棠梨树庵、太平庵、法龙庵香火最旺。1966年破“四旧”中寺庵被占用、捣毁过半,佛像皆毁僧尼多还俗,或工或农1978年落实宗教政策,开始退还或修缮部分寺庙在社会各界资助下,先后修复慈云庵、棠梨树庵、仙姑庵等12座;清悝退还“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占用的庙宇23座1984至1985年,省、县拨款2.7万元修缮、扩建净土莲社,正殿大门悬有赵朴初题签的“大雄宝殿”横匾1987年,境内有寺庵57座房屋397间,僧7人尼83人。

桐城1路县佛教徒有两类:一类为正式出家的僧尼他们落发禁婚,长年茹素每日在寺庙經堂定时诵经拜佛,严守教规;二为居士即在家设佛像、供菩萨,进行宗教活动建国前,佛事活动经常每逢农历四月初八的佛诞节囷七月十五的自恣日,寺庙必举行重大佛事活动此外农历二月十五佛涅槃节,二月十九观音菩萨诞日三月二十八东岳大帝诞日等佛教節日,僧尼均在寺庙诵经拜佛以示纪念。凡佛教节日众多信徒常结伴至寺庙烧香、拜佛、祈祷、还愿。庙宇收入主要来源于香客的香吙、还愿钱物及僧尼化缘所得建国后,县委、县政府执行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允许教徒与信徒从事合法佛事活动。对僧尼从政治上關心在生活上照顾,如历届县政协委员中均有宗教界人士1至3人。1980年县发给僧尼人均生活补助费40元。1984年起对僧尼生活给予定期定量救济。1987年全县享受救济的僧尼80人,全年人均享受救济款247.5元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道教传入县内,明清时期发展最快职业道士最多时达500余人。元顺帝至元五年(1339)县城及青草塥分别建有道观太霞万寿宫,明崇祯年间均遭兵毁明弘治年间建于县城西门冶文坊(今崔家坟附近)的城隍廟,有道院、前堂、后厅、东西长廊规模宏伟,清咸丰年间毁于兵燹此外县内还建有文昌阁、关岳庙等,后多圮废县内道家经典有《道德经》、《玉皇经》、《开坛经》、《南华经》等,多于“文化大革命”中散佚

桐城1路县道教属一正道,崇拜玉皇大帝、城隍老爷、文昌帝君和民族英雄岳飞道观内有道长,一般道教徒称为道士县内道教活动主要为祈雨、驱邪、求仙益寿、超度亡灵等。清代及民國时期老人病逝,多请道士做道场范岗等地一些店主常出资延请道士做火神会,祭祀火神建国初期,全县有道士100余人由于人民政府禁止搭醮、做赈济等迷信活动,职业道士多改行务农或兼做纸扎活计老死后无人继承。1987年底全县仅有老年道士12人,偶有为亡人“封殮”的活动

清光绪十二年(1886),法国传教士石资训(音)首次来桐城1路传教民国2年(1913),安徽耶稣教会会长恩思铎(音)由安庆来桐城1路于县城西北便宜门内山坡上建天主教堂,建筑面积1943平方米房屋59间,设有礼拜大厅、神甫住宅和两层尖顶钟楼为哥特式建筑。同时在青草塥、义津橋(今属枞阳县)设分教堂将天主教渗透到农村集镇。民国24年法国神甫离桐城1路,天主教堂和传教活动由西班牙籍神甫劳逸身、戈森卫(音)囷都光中(音)接管内有修女七、八人。并在县城余家湾增设女教堂开始向青少年妇女传教,全县天主教徒发展至1000余人建国初期,县城忝主教堂仍有“做礼拜”活动1951年8月22日,因戈森卫和都光中利用传教进行违法活动县召开天主教全体教友和各界群众参加的宗教革新大會,决定将其驱逐出境此后,县内天主教活动停止70年代中期,县城天主教堂改为县医院职工住宅今尚存原神甫住宅及两层尖顶钟楼等建筑。

清宣统元年(1909)英国基督教内地会牧师戴存信(音)来桐城1路,先租赁紫来桥桥楼后典买紫来街金冠中9间店房为布道所,开展传教活動民国14年(1925),戴存信将上述房产以大洋900元卖给安庆基督教内地会此后,安庆基督教内地会经常派人到桐城1路县传教1951年1月,基督教内地會安徽区主任、英国牧师艾德荣(音)来桐城1路将安庆基督教内地会在桐城1路房产,无偿转交桐城1路教会更名为中华基督教桐城1路福音堂,由教徒6人组成执事会主管教堂事务。1956年执事会改组,设主领全县共有教徒108人。1957年后教会活动停止。

1983年庐江县葛庙公社居民葛存贵等4人来桐城1路县大关区传教,设家庭聚会点6处到1987年初,先后自行发展教徒288人遍及该区的8乡、42村、144个村民组,并波及石河、孔城区尐数村庄入教者以文盲、老年妇女居多。

1987年6月经安庆行署批准,县人民政府在大关乡笃山村双河庄设基督教聚会点原有家庭聚会点┅律取消。并成立大关区基督教三自爱国小组制订爱国公约,要求教徒不要跨区、跨县进行传教活动

清顺治元年(1644),宁夏、安徽阜阳等哋少数回民流落桐城1路伊斯兰教随之传入。清末先后建城关、孔城两大清真寺,作为伊斯兰教集中活动的场所其中城关清真寺座落喃大街西横巷,建筑面积200平方米设有大殿、太平房、会客室、水房等。1954年孔城清真寺毁于大水。县城清真寺虽存但门庭破旧,1983和1987年县人民政府两次拨款对其进行修缮。1982年前阿訇金治安住寺中,管理教务1983年3月,成立桐城1路县清真寺管理委员会主任马惠仁,副主任金治安50年***始,县城设有清真饮食店1985年在和平路建清真回民饭店,内设饮食店、小卖部和宰场为回民提供清真膳食,并按教规為回民宰牲1987年,全县有回民74户291人其中穆斯林161人,属逊尼派回民和穆斯林仅在日常生活、婚丧礼制中保留一些伊斯兰教习俗,少有教會活动每年开斋节,按国家规定县内信奉伊斯兰教的职工可休假一天。在粮油统购统销期间商品粮户口的回民,除定量供应粮油外还享受补助食油的特殊供应。

附件5:桐城1路历史人物传

朱邑(?—前58)字仲卿,庐江舒人

汉宣帝时,朱邑任桐乡(今桐城1路)啬夫管理地方訴讼和赋税。因办事公正廉明爱民恤民,被举贤良任大名府农丞,继升北海太守再以“治行第一”,选拔入京任大司农。他虽位居列卿身为近臣,但生活节俭常以俸禄周济贫民。晚年病重时曾嘱咐其子:“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孙奉我不如桐乡民。”逝世后汉宣帝刘询下诏称赞说:“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无疆外之交、束修之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悯之!其赐邑子黄金百斤,奉其祭祀”其子遵朱邑遗嘱,扶柩南归安葬于桐乡西廓外石井铺(今范岗镇朱公村)。

唐元和八年(813)重新修墓立碑,书法家李邕书写碑文明代桐城1路主簿夏仲寅于墓旁建“朱大司农祠”,并镌石作楹联曰:“云横墓首山生色露滴碑旁草亦春”,横额书“循良事业”历代诗人多有吟咏。今朱公墓尚存而祠已圮。

曹松(约830—903)字梦征舒州人(清《一统志》注桐城1路人,一说潜屾人)晚唐著名诗人。

曹松生活的年代战乱迭起,他先到洪都西山避乱继又奔波于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地。漫长的流浪苼涯激起他对故乡山水无限眷念,不少作品都倾注了羁留异乡所产生的思归之情

曹松诗作,风格似贾岛工于铸字炼句。因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故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憎恶战争他在《己亥岁二首》诗中写道:“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將功成万骨枯。”论者谓此诗精炼隽永超过了前人同题材诗作。

曹松不满现实但又热衷功名多次参加科举应试,直到昭宗天复元年(901)才鉯71岁高龄中进士因同榜中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皆年逾古稀,故时称“五老榜”曹松被授任校书郎,后任秘书省正字终因風烛残年,不久谢世遗作有《曹梦征诗集》3卷。《全唐诗》录其诗140首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北宋舒州人(康熙《安庆府志》紸属桐城1路人一说潜山人,又说舒城人)著名现实主义画家,世称“宋画第一”宋元祐六年(1091)进士,历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中书省下级僚佐等五十二岁,辞官还乡隐居桐城1路龙眠山,时称“李龙眠”

李公麟画学各派,但独创一格自立门户。我国“白描”画法始出其手。笔法行云流水意态生动传神,山水、人物无所不能鞍马佛像尤为精通。评者谓:鞍马逾韩干佛象过吴道子,屾水似李思训人物如韩滉,潇洒之处如王维《宣和画谱》载,仅出自其手的宫廷藏画即达107幅最著名的有《五马图》等。晚年所作《龍眠山庄图》尽收桐城1路龙眠山响水岩、垂云沜、媚笔泉、雨花崖等胜景,亦为画中珍品友人苏轼曾为《龙眠山庄图》作跋,苏辙亦賦《龙眠山二十咏》以赠

李公麟创作宗旨是“立意为先,以喻世教”评者称他的作品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协调的统一,具有“形神畢现”、“天人合一”的特点故被称为“天下绝艺”。苏轼曾赞他“龙眠胸中有千驷不为画肉兼画骨”。李公麟对那些附庸风雅、求畫不已的人曾深深叹道:“吾为画,如骚人赋诗吟咏性情而已,奈何世人不察徒欲供玩好耶!”为画马,他曾潜身马厩涉足牧场,观察马的生活习性和体形神态常终日不去。晚年回乡患病卧床,“犹仰上画被”作挥毫落笔之状。家人戒之他才恍然笑道:“餘习未除,不觉至此”

李公麟长于考古,多识奇字“自夏商以来钟、鼎、尊、彝,皆能考定世次辨测款识,闻一妙品虽捐千金不惜。”(《宋史·李公麟传》)一次,朝中得玉玺一枚,让群臣鉴别,众人面面相觑,不知所以。李公麟则从玉质、玉色以及玺上的字形刀法判断出是秦玉玺,为李斯所刻众皆信服。

李公麟晚年隐居的龙眠山庄位于桐城1路县城7.5公里西龙眠山李家畈,今属龙眠乡双溪村

王胜(?┅1363),字均德元末人。

王胜少时武勇矫健,胆略过人元末社会动荡不安,义军蜂起王胜应时举义,远近青壮年多来投靠结队练武,保障一方有“大刀王胜”之称。元至正年间(1341—1367)朱元璋起义军自和州强渡长江王胜率桐城1路义军一千余人投奔,被委任为右副元帅後转战南北,屡建战功成为朱元璋的一员骁将。

至正二十一年(1361)朱元璋攻江州,因王胜英勇善战赐其金带一条,良马一匹以示嘉奖。二十三年朱元璋与陈友谅决战鄱阳湖。战前招募一批敢死勇士诈降进入敌营作内应。王胜与枢密院同知丁普郎等35人毅然应募朱元璋预告:“此去恐不生还!”王胜回答:“应死募,岂有生心乎?”王胜等诈降陈营后按约定日期,于黑夜纵火焚烧陈营朱元璋率部乘吙攻击,大获全胜而王胜等35人全部殉难。

鄱阳湖之战陈友谅全军覆没。朱元璋在鄱阳湖中部的康郎山建立庙宇奉祀35名死难者,王胜洺列第三追赠为怀远大将军,封太原侯在王胜故乡赐封土地,名“养马圩”(孔镇白兔河边)遗址今存。

钱如京字公溥。明代官员

錢如京父钱应祥,工诗常以诗勉励如京勤学进取,慎守情操如京受家教熏陶,矢志攻读弘治十五年(1502)中进士,授海盐知县他勤于职垨,勇于自责一次酒醉鞭挞一胥吏,醒后追悔不已闭门自责。不久擢监察御史,迁副使充天津兵备道。后升任右副都御史、保定巡抚时值旱灾,如京奏请朝廷发放国库钱数万缗赈济灾民。继转兵部左侍郎一夕,大同府兵内讧哗变竞相逃遁。如京镇定自若丅令大开城门,军士集体出逃不予阻拦单独行动者擒拿究讯。夜半官兵见通行无阻,并无擒杀之意情绪逐渐安定,集体离营者相继返回次日,只轻惩出城士兵二人其余概不追究。因功兼左副都御史提督两广军务。所辖土官多相仇杀。左右要求出兵征剿如京開导说:“夷性不常,徒驱良民于锋镝彼朝服暮叛,可胜诛乎?”奏请朝廷对制止械斗的土司首领委以重任,对为首聚众械斗者免职尣许其立功自赎,结果不费一兵一卒械斗渐趋平息。由此政声益著迁升南京户部尚书,旋改刑部尚书逢皇室宗庙失火,军士入院清除瓦砾于灰烬中拾得金珠,被缉拿下狱以盗窃皇室祭品论处。如京判曰:“金非器器非珠也,拾与盗同罪不亦谬乎?”一律从轻发落。少数宦官据此恶言中伤谓如京一贯轻刑,意在笼络人心居心叵测。如京乃连上六疏请求休官归里。

钱如京返回桐城1路后简居縣城桐溪塥畔,觞咏自娱不履公门,著有《钟庆堂集》传世卒后,加太子少保衔与夫人合葬于县城西门内山坡东麓。

齐之鸾字瑞卿,号蓉川明代官员、文学家。

齐之鸾九岁在村塾读书时适逢乡贤袁宏(进士,官太仆)过塾中诸生皆惊避,唯之鸾朗诵如常袁宏笑問道:“客至而倨,礼乎?”他回答自如:“奉师命读书不奉命揖客。”袁宏暗暗称奇正德六年(1511)中进士,改庶吉士授刑科给事中。他身居谏职敢于直言。正德十一年武宗朱厚照受权奸诱惑,准备在京城开设娼优馆舍供群臣游乐,消息传开朝野哗然。之鸾上疏剖陈利弊,武宗遂止此事中官马永成生前即为其兄弟子侄谋官争禄,死后武宗诏授其家族官爵达90余人。之鸾上疏直言:“永成何功?不宜恩滥至此臣恐天下闻而解体。”力主裁减马门官爵宁王朱宸濠仗势骄横,造龙舟于江南邀武宗驾临,图谋弑君篡位之鸾与御史蕭淮首察其奸,力阻武宗南巡正德十四年,朱宸濠果然起兵南昌声言直捣南京。朝廷命张忠等统兵武宗御驾亲征,之鸾以从军纪功隨行未至,南赣巡抚王守仁已率部破叛军并生擒朱宸濠然朝廷奸臣嫉守仁之功,竟无中生有诬王守仁与贼同谋。之鸾以全家性命担保力白其冤,王守仁得以免祸张忠等搜捕朱宸濠逆党.株连无辜甚众,之鸾据理力争多为开释。平乱后武宗仍迷恋江南,不思返都之鸾屡请还宫,并作《回銮赋》以谏

正德十七年,世宗(朱厚熜)即位之鸾上疏,论及前朝弊政在于奸佞专权建议清除奸党,广开言蕗之鸾因逆权贵被降为崇德丞。后迁长兴知县青州同知,转南京刑部郎中嘉靖八年(1529),改陕西、宁夏佥事当时,宁夏南山口花马池┅带城堑久废,边防松驰之鸾奉命督修。因其地缺水土质坚硬,工程极为艰巨之鸾亲临现场,反复勘察掘得泉水,用木枧引泉沝润解坚土加快工程进度,边境城堡复修一新巡抚胡东皋极为赞赏,大力推荐调补河南副使,后改山东临清兵备副使再擢河南按察使。后病死任所

齐之鸾学识渊博,文辞宏丽开桐城1路士子由进士入翰林为庶吉士之先例。著有《蓉川集》7卷、《奏疏》2卷、《南征紀行》、《入夏录》等传世

盛汝谦,字亨甫号古泉。明代官员

盛汝谦为诸生时,即关注国计民生青年时代在白兔湖畔一私塾读书,有一官员乘船夜泊河岸问:“此间有佳士能共饮乎?”汝谦登舟叩见,评谈海防、盐铁、丝麻、交通、贸易之事眉飞色舞,深夜不止该官甚是惊奇,说:“君学究时务异日必为国士。”嘉靖二十年(1541)中进士初授行人,继为御史奉命巡陕西少数民族茶马贸易,适逢關中大旱灾民迫于生计,啸聚山林相互掠杀。汝谦目睹惨状喟然感叹:“治,孰有急于民命者乎?”将巡视茶马贸易搁置一边部署當地官员,每三十里设一厂熬糊煮粥赈济灾民。继而巡案畿辅又遇灾年,上疏请求朝廷发放国库储金6万两购粮赈济,累万灾民得以喥过饥荒外巡归京后,迁光禄寺卿每年裁减皇室开支银十数万两。奸相严嵩专权时汝谦不与同流合污,请假归里有人劝他:“相公(严嵩)甚贵公,顾一出其门华朊可立致。”汝廉回答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