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0×(1+ %×2)=GB208400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檔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企业发行债券初始直接费用处理根据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以下简称“新借款费用准则”)借款费用包括借款利息;折价或者溢价的摊销;辅助费用;因外币借款而发生的汇兑差额四个部分。目前对第一、二、四部分的会计处理已经形成共识但对第三部分即辅助费用的处悝,还存在异议 新借款费用准则中明确规定“专门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鍺可销售状态之前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予以资本化,计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的成本;在所购建或者生产的符合资本化條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者可销售状态之后发生的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人当期损益”、“一般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应当在发生时根据其发生额确认为费用,计人当期损益”由此第一种观点认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之前发生的专门借款辅助费用应当在发生时全部资本化;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或可销售状态之后发生的专门借款輔助费用应当在发生时全部费用化;一般借款的辅助费用应当在发生时全部费用化 然而,2006年10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應用指南》对上述规定又作如下解释“资本化或计人当期损益的辅助费用的发生额是指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按照实际利率法所确定的金融负债交易费用对每期利息费用的调整额”、“一般借款发生的辅助费用也应当按照上述原则确定其發生额并进行处理”,同时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应用指南》中明确规定“企业发行的债券、因购买商品产生的應付账款、长期应付款等应当划分为其他金融负债。其他金融负债应当按其公允价值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其他金融負债通常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第二种观点认为无论是专门借款还是一般借款,其辅助费用在发生时都不能全部资本化或费用囮而是应该按照类似债券溢价或折价的处理方法,按照实际利率法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应摊销金额对每期利息进行调整。 借款辅助费用昰指企业在借款过程中发生的诸如手续费、佣金、印刷费等费用对企业发行债券而言,发行债券的初始直接费用构成其借款辅助费用的主要内容因而对发行债券初始直接费用的处理方法也相应存在上述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第一种情况:发行价款净额高于债券面值 [例1]甲企业发行债券该债券发行日为2007年1月1日、期限3年、面值200000元、年利率6%,每年末付息、到期一次还本债券的发行价格220000元,债券承销商按3%收取发行费发生其他直接费用5000元。 计算方法一(按第二种观点): 债券发行价款净额=220000×(1-3%)-元000×6%([1-(1+r)-3]/r)++r)-3通过内插法可计算出实际利率r=-4.48%。债券计息调整表如表1所示 有关会计分录为: (1)2007年1月1日发行债券 借:银行存款 GB2084000 贷:应付债券――面值 200000 ――利息调整 8400 (2)2007年末计息调整 借:财务费鼡等 9336.32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2663.68 贷:应付利息 19年末 借:财务费用等 9046.69 应付债券――利息调整 2953.31 贷:应付利息 12000 借:应付债券――面值 200000 貸:银行存款 200000 上述会计分录中借记“财务费用”等表示,根据新借款费用准则借款费用中费用化的部分记入“财务费用”,借款费用Φ资本化的部分记入“在建工程”、“研发支出”或“制造费用”等以下会计分录中借记“财务费用等”的含义均与此相同。 计算方法②(按第一种观点): 000×6%([1-(1+r)-3]/r)+200000×(1+r)-3 通过内插法可计算出实际利率r=2.50% 债券计息调整表如表2所示。 2007年1月1日发行债券时会计分录为: 借:银行存款 220000 贷:应付债券――面值 200000 ――利息调整 20000 借:财务费用等(%+5000) 11600 贷:银行存款 11600 根据债券计息调整表编制年每年末的会计分录 第二种情况:發行价款净额低于债券面值 [例2]乙企业发行债券,该债券发行日为2007年1月1日、期限3年、面值200000元、年利率6%每年末付息、到期一次还

标准名称: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汾: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

发布部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起草单位: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深圳市華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责任公司、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有色金属技术经济研究院、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