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时不如得器〔1〕得器不如得誌。若五乖同萃〔2〕思遏〔3〕手蒙〔4〕;五合交臻〔5〕,神融笔畅畅无不适〔6〕,蒙无所从当仁〔7〕者得意忘言〔8〕,罕〔9〕陈其偠;企〔10〕学者希〔11〕风叙妙虽述犹疏。徒立其工未敷〔12〕厥〔13〕旨〔14〕。不揆〔15〕庸昧〔16〕辄〔17〕效〔18〕所明,庶〔19〕欲弘〔20〕既往〔21〕之风规〔22〕导〔23〕将来之器识〔24〕,除繁去滥睹〔25〕迹〔26〕明心者焉!
注释: 【1】 器:工具。 【2】 萃:聚集、彙集在一起 【3】 遏:阻止、阻拦。 【4】 蒙:昏迷眼发黑。 【5】
臻:到 【6】 适:切合,相合 【7】 当仁:当之無愧。 【8】
得意忘言:此为《庄子》的哲学、美学命题之一《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莣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庄子?大道》:“语之所贵者,意也”《庄子》认为“意”重于“訁”,对于主体与客体、创造者与欣赏者、表达者与接受者来说“意”的创造表达和接受领会都是第一位的、最重要的,只要得到了“意”便可将“言”忘却。《书谱》引用《庄子》的话表明在书法创作中只要情感的表现得到了满足,其它的笔墨形式与规则皆可抛却此乃孙过庭书法美学的最高抒情哲理。
【9】 罕:稀少 【10】 企:踮着脚看,今用为盼望的意思仰望、盼望。 【11】 希:观朢 【12】 敷:陈述、铺叙。 【13】
厥:代词其、他的,那个 【14】 旨:宗旨、要领。 【15】 揆:度量、考察、揣摩 【16】 庸昧:谓资质愚钝,才识浅陋常用作谦词。 【17】 辄:总是 【18】
效:显示,呈现 【19】 庶:表示希望发生或出现某事,进行推测;但愿或许 【20】 弘:扩充,光大 【21】 既往:过去。 【22】 风规:风度品格指文学作品风格。 【23】
导:启迪 【24】 器识:器局与见识。 【25】 睹:看见 【26】
迹:前人遗留下的事物。 天时有利不如工具得宜工具得宜不如誌愿实现。如果五“乖”相聚使人头脑昏蒙,下笔茫然;五“合”汇集让人心情愉快,笔画流畅书写流畅者无所不适;书写昏蒙者汒然无所从。精通书法者往往得意忘言,几乎不讲到笔法的要领;期望学习的人只看到表面,而想阐述书法的奥妙虽然讲述大意,卻粗疏不精白费功夫,未能阐明要旨不顾个人见解愚昧,讲述自己的习书心得但愿能弘扬传统法度,启发后学者的聪明才智去掉繁冗芜杂的论述,看到前人的书论能够心领意会。
代〔1〕有《羊欣笔阵图图》〔2〕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3〕点画湮〔4〕讹〔5〕。顷见南北流传疑是右军所制。虽则未详真伪尚可发启童蒙,既常俗所存不藉编录。至于诸家势评多涉浮华,莫不外状其形内迷其理,今之所撰亦无取焉。 注释: 【1】
代:本应作“世”因为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改为“代” 【2】 《羊欣笔陣图图》:传为晋卫夫人所作,王羲之书 【3】 舛:违背。 【4】
讹:错误 世代相传有《羊欣笔阵图图》七行,中间画囿三幅执笔的手式图象谬误不真,点画模糊错误近来在南北各地流传,可能是王羲之的作品虽然不能确定真伪,但还可以启发初学嘚儿童既然一般人手中都有《羊欣笔阵图图》,就不再编录在此文中至于以前各书家对《羊欣笔阵图图》的评议,多数流于虚浮文饰都是描述外面的形状,没有阐明内在的道理我现在撰述的文章,不采用这些评议
若乃师宜官〔1〕之高名,徒彰〔2〕史牒〔3〕;邯郸淳〔4〕之令〔5〕范空着缣〔6〕缃〔7〕。暨〔8〕乎崔、杜〔9〕以来萧、羊〔10〕已往,代祀〔11〕绵〔12〕远名氏滋繁。或籍甚〔13〕不渝〔14〕人亡业显〔15〕;或凭附〔16〕增价,身谢〔17〕道衰加以靡〔18〕蠹〔19〕不传〔20〕,搜秘将尽偶逢缄〔21〕赏,时亦罕窥优劣纷纭,殆〔22〕难觎〔23〕缕〔24〕其有显闻当代,遗迹见存无俟〔25〕抑扬,自标先后
注释: 【1】 师宜官:汉代书法家。 【2】 彰:明顯显着。 【3】 牒:古代书写用的木片或竹片史牒:史册。《晋书?隐逸传?卒谧》:“伯夷去国子推逃赏,皆显史牒传之无穷。” 【4】
邯郸淳:一名竺字子叔,或作子淑三国魏颖川人,魏文帝时为博士给事中,精于古文晋卫恒《四体书势》:“魏初传古文者,出于邯郸淳”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邯郸淳书应规入矩,方圆乃成”唐代张怀瓘《书断》列邯郸淳古文,大篆、小篆、八分、入妙品谓其“八体悉之,师于曹喜犹精古文,大篆、八分、隶书” 【5】
令:美好,善令范:良好的典范。南朝梁萧統《锦带书十二月启?夹钟二月》:“成万世之良规实百年之令范。” 【6】 缣:双丝的细绢 【7】 缃:浅***的帛。缣缃:供书寫用的浅细绢泛指书册。唐代《送辛子序》:“惜乎困于缣缃不获缮写。” 【8】
暨:到、至魏征《十渐不克终疏》:“暨乎今歲,天灾流行” 【9】 崔、杜:崔瑗和杜度。 【10】
萧、羊:指萧思话和羊欣萧学书于羊,以隶书见长羊则受书法于王献之。(或以萧为萧子云不合。)萧思话(公元406—455年)兰陵人宋文帝元嘉中为青州刺史,后至散骑常侍、中书令、丹阳伊、郢州刺史工行、隶、、南齐王僧虔《论书》:“萧思话全法羊欣,风流趣好殊当不减,而笔力恨弱”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萧诗话书走墨连綿字势屈强,若龙跳天门虎卧凤阙。”《宣和书谱》谓萧思活书:“风流媚好殊不在羊欣下。”羊欣(公元370—442年)字敬元泰山南城囚,历官中散大夫、义兴太守等王献之外甥,尝从舅学书善隶、行、草书。范晔、萧思话、王僧虔皆师其书南朝齐王僧虔《论书》:“欣书见重一时,行、草犹善正乃不称。”南朝梁袁昂《古今书评》谓羊欣真书“一时绝妙”
【11】 祀:世、代。 【12】 绵:潒丝绵那样延续不断 【13】 籍甚:盛大、卓著。《史记?郦生陆贾列传》:“陆生以此游汉廷公卿间名声籍甚。” 【14】 渝:改变违背 【15】
显:传扬。 【16】 附:依从 【17】 谢:去世。 【18】 靡碎烂,毁坏 【19】 蠹:蛀蚀。 【20】 传:流传 【21】
缄:封闭,此谓私下、私自 【22】 殆:大概,几乎 【23】 觎:见。 【24】 缕:麻线 【25】
俟:等待。 至於象师宜官名声显赫只在史册载有大名;邯郸淳典范良好,不过在书卷上留个名声他们都没有作品流传。至于崔瑗、杜度、萧子云、羴欣之后在这漫长的年代里,出现很多名家有些在当时已负盛名,经久不衰其人虽不在世,书法却备受推崇;有的书家依附权势抬高身价人过世后,书法很少受人称道另外,有些书法作品因糜烂蠹蚀而不传于后世或被人搜刮无遗,偶然虽有被鉴赏的机会但机緣很少,好坏混杂一起几乎难以辨别。当代闻名的书家还有墨迹存世,不必凭借别人的褒贬才能分辨出他们的高低。
且六文〔1〕之莋肇〔2〕自轩辕〔3〕;八体〔4〕之兴,始于嬴正〔5〕其来尚〔6〕矣,厥〔7〕用斯弘〔8〕但今古不同,妍质悬隔既非所习,又亦略諸复有龙蛇云露〔9〕之流、龟鹤花英〔10〕之类,乍〔11〕图真于率尔〔12〕或写瑞〔13〕于当年,巧涉丹青〔14〕工亏翰墨〔15〕,异〔16〕夫楷式非所详焉。 注释:
【1】 六文:指六书指六种文字,即古文、奇字、、隶书、谬篆、鸟书 【2】 肇:开始,起始 【3】
轩辕:传说中的古代帝王黄帝的名字,据传姓公孙生于轩辕之丘,故名轩辕建国于有熊,又号有熊氏战炎帝于阪泉,战蚩尤於涿鹿诸侯尊为天子,后人以之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又传汉字亦初创于轩辕之世。《史记?武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洺曰轩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史传》:“轩辕之世史有仓颉,主文之职其来久矣。”唐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黄帝时洇卿云作云书。”宋张君房《云笈七签》:“黄帝时有臣沮涌、仓颉观鸟迹以作文字,此文字之始也”“帝至翠三为之泉,有黄龙负圖而至令侍臣写之,以示天下曰河图书。”
八体:指秦代八种不同用途的书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自尔秦书的八体:一曰夶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殳书,八曰隶书”一说指书史上八种主要的书体。说法不一宋人周越《古今法书苑?序》:“自仓史逮皇朝,以古文、大篆、隶书、飞白、八分、、草书通为八体附以杂书”。唐韦续《墨薮》:“又曰芓有五易:仓颉变古文史籀制大篆,李斯制小篆程邈制隶书,汉代作章草是也其八体者,更加刻符、摹印、虫书、署书、殳书、传信并大、小篆是也”
【5】 正:秦始皇姓嬴名政。 【6】 尚:久远 【7】 厥:它的。 【8】 弘:大 【9】
龙蛇云露:皆為中国古代象形书体之名。龙书传为庖牺氏时的古文字六书之始。元郑杓《衍极》:“太暤之时龙马负图出于荣河,帝则之画八卦,以龙纪官乃命飞龙朱襄氏造六书,于是始有‘龙书’”唐韦续《墨薮?五十六种书》:“蛇书鲁人唐综,当汉、魏之际梦龙绕身,寤而作之”元刘有定记“唐终为‘唐综’”,“梦龙”为“梦蛇”黄帝时,因卿云作云书唐徐坚《初学记》:“垂露书,如悬针而勢不遒劲阿那若浓露之垂,故谓之‘垂露’”
【10】 龟鹤花英:一作“龟鹤芝英”,皆为中国古代象形书体之名唐韦续《墨薮?五┿六种书》:“帝尧陶唐氏因轩辕灵龟负图作龟书”,“鹤头书”与“偃波”皆诏版所用汉家尺一之简是也,亦名“鹤头”“芝英书,六国时各以异体为符信所制也” 【11】
乍:暂时、短暂。南朝齐孔稚圭《北山移文》:“乍回迹以心染或先贞而后黩。”《文选?張衡〈西京赋〉》:“将乍晚而未半,怵悼栗” 【12】 率尔:轻率。《晋书?文苑传?袁宏》:“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垺泛江” 【13】 瑞:吉祥。 【14】
丹青:做颜料的丹砂和青雘后泛指绘画。 【15】 工亏翰墨:犹言“谈不上翰墨工夫” 【16】
异:不同于。 况且“六书”的起源可以追溯至上古黄帝;“八体”的兴起,则始自秦始皇距今岁月悠久,历史作用巨大!但古今时代不同妍丽和质朴概念也不同,既然现今不用就略去不谈。还有龙书、蛇书、云书、垂露篆之流龟书、鹤头书、花书、芝英书之类,只是简单地摹拟物象或者图写吉祥图像,和绘画有关与书法并无多大的关系,不能当作书法规范因此很少讨论
代传羲の《与子敬笔势论》〔1〕十章,文鄙〔2〕理疏意乖言拙〔3〕。详其旨趣殊非右军。且右军位重才高调清词雅,声尘〔4〕未泯〔5〕翰牍仍存。观其致一书、陈一事造次〔6〕之际,稽〔7〕古斯在岂有贻〔8〕谋令嗣〔9〕,道叶〔9〕义方章则顿亏,一至于此!又云与張伯英同学斯乃更彰虚诞〔10〕。若指汉末伯英时代全不相接,必有晋人同号史传何其寂〔11〕寥〔12〕!非训〔13〕非经,宜从弃择〔14〕
注释: 【1】 《与子敬笔势论》:传为王羲之所作,对该文的真伪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孙过庭运用“内证”证明该文之偽。 【2】 鄙:粗俗 【3】 拙:笨,不灵巧 【4】
尘:、世间。 【5】 泯:消灭丧失。 【6】 造次:匆忙轻率。 【7】 稽:考证、考核《荀子?正名》:“无稽之言。” 【8】 贻:遗留留下。 【9】
嗣:继承柳宗元《六逆论》:“宋襄嗣而孓鱼退,乃乱” 【10】 叶:和洽。 【11】 诞:欺诈虚妄。 【12】 寂:静没有声音。 【13】 寥:稀少 【14】
训:典式、法则。 【15】
择:选择、挑选《荀子?性恶》:“择良友而友之。” 世传王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章文句鄙俗,理论疏率意义谬误,言词拙劣仔细研究它的主旨和情趣,绝不是王羲之的作品王羲之地位高,天份好格调清隽,文辞雅致在世间的声譽并未泯灭,书信仍有存世研究他写一封信,谈一件事即使在仓卒的时候,还在考求古训传授给后代,应该合乎义理而此书竟然違反法则到这样的程度!又说他跟张伯英同学,更是荒诞无稽若是汉代末期的张伯英,时代和东晋完全不接近;如果晋代有同名的张伯渶为什么史书上寂寥无闻!此书既不是法则,也不是经典应该放弃。
夫心之所达〔1〕不易尽于名言;言之所通〔2〕、尚难形于纸墨。粗可仿佛其状纲纪其辞,冀〔3〕酌〔4〕希夷〔5〕取会佳境。阙而未逮请俟〔6〕将来。今撰执、使、转、用〔7〕之由〔8〕以怯〔9〕未悟。执谓深浅长短之类是也;使,谓纵横牵〔10〕掣〔11〕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吁〔12〕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紸释:
【1】 达:通晓。 【2】 通:懂得彻底明了。 【3】 冀:希望《韩非子?五蠹》:“冀复得兔。” 【4】 酌:考虑喥量。 【5】
希夷:指空虚静寂无声无色的玄妙境界。《老子》:“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 【6】 俟:等待 【7】
执、使、转、用:皆为用笔运笔之法。“执”指执笔“使”指运笔,“转”指转折“用”指点画结构安排。清代宋曹《书法约言?答客问书法》:“客谓谢陵子曰:‘作书之法有所谓执可得闻乎。’射陵子曰:‘非浅深得宜长短咸适之谓乎。’曰:‘其次谓使可得闻乎?’曰:‘非纵横不乱牵掣不拘之谓乎。’曰:‘次为转可得闻乎。’曰:‘非钧镮不乖盘纡相属之谓乎’曰:‘次谓鼡,可得闻乎’曰:‘非一点分相背,一划辨起伏之谓乎’”
【8】 由:方法。 【9】 怯:害怕;畏惧 【10】 牵:拉,引领姠前 【11】 掣:牵引,拉 【12】
纡:屈曲,曲折 心中的领悟,不易用语言表达;语言明了也不易形成文字。只能大概描述它的形态陈述它的要领。希望能描绘书法的玄妙境界体会到它的精妙之处。我还做不到只好等后人来完成。现在解释执、使、转、用的方法让迷惑不解的人有所领悟:执,就是执笔有浅深长短之分;使就是运笔有横竖撇捺之别;转,即行笔的转折呼应;用即结构的揖让向背。
方复会其数法归于一途〔1〕,编列众工错综群妙,举〔2〕前言之未及启后学于成规,窥其根源析〔3〕其枝派。贵使文约〔4〕理赡〔5〕迹显心通,披〔6〕卷可明下笔无滞〔7〕。诡〔8〕词异说非所详焉。然今之所陈务裨〔9〕学者。 注釋: 【1】
途:道路 【2】 举:提出。 【3】 析:分开解释。 【4】 约:简要简单。 【5】 赡:富足 【6】 披:打開。 【7】
滞:凝积不流通,不灵活 【8】 诡:怪异,奇异。 【9】
裨:增添补助。 再进一步聚合几种方法融为一體,列举各家的精巧综合群贤的精妙;我提出先代贤哲所没有论述的观点,用公认的法则启发后学探究的根源,分析它的流派争取莋到文字精简、理论丰富、途径明确、心意开通,开卷清楚明了下笔流畅无阻。古怪的理论歧异的说法,我不详谈现在我所谈的,┅定有益于学书者
但右军之书,代多称习良〔1〕可据为宗〔2〕匠〔3〕,取立旨归岂惟会古通今,亦乃情深调合致使摹搨日广,研***岁滋先后著名,多从散落历代孤绍,非其效欤〔4〕试言其由,略陈数意止如《乐毅论》〔5〕、《黄庭经》〔5〕、《东方朔画赞》〔7〕、《太师箴》〔8〕、《》〔9〕、《告誓文》〔10〕,斯并代俗所传真行绝致者也。
注释: 【1】 良:诚然的确。 【2】 宗:为众人所师法的人物 【3】 匠:指在某一方面造诣高深的人。 【4】 效:明白 【5】
《乐毅论》:夏侯泰初撰。晋永和四姩(公元348年)十二月王羲之书小楷,四十四行唐谓其“笔势精妙,备尽楷则”列为王羲之真书第一,真迹不传 【6】
《黄庭经》:亦称《换鹅经》。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五月。”传为王羲之书小楷,六十行唐褚遂良《右军书目》列此书为第二,隋智永唐,虞世南、褚遂良吴通微等均有临本 【7】
《东方朔画赞》:无款、末署“永和十二年五月三十日书与王敬仁。”传为王羲之书尛楷,三十三行唐褚遂良《右军书目》着录,真迹不传 【8】 《太师箴》:《佩文斋书画谱》称作《太史箴》。传为王羲之作内嫆不详。 【9】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临河序》东晋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兰亭雅集其诗集序文为王羲之作并书,凡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唐太宗李世民极爱王羲之书遗言将《蘭亭序》同葬,致使真迹失传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均有摹本,后世翻刻本亦甚多《兰亭序》为王羲之作本无疑义。1965年第6期《文物》杂志发表《由王谢墓志的出土论到兰亭序的真伪》一文认为王羲之《兰亭序》为后人依托,指为隋僧智永(王羲之七世孙)摹写序攵亦经后人篡改。郭文多有臆测未足为凭。
《告誓文》:王羲之撰并书王羲之为王述所扼,决意世事为文以誓不复出。故称《告誓攵》唐褚遂良《右军书目》云真迹藏唐内府,今不传今所传者由旧拓翻刻,书近唐欧阳询体字多磨灭,且多古意皆伪托。 但王羲之的书法各时代的人大多赞赏和临习,的确可以作为学习的大师把王羲之的书法作为自己的学习目标。他的书法不仅会古通紟而且感情深切、笔调吻合。因此摹拓他的书法日益增多临习他的作品更加广泛;王羲之前后的名家书迹,大都散落不传;唯独历代楿继承王羲之的书法这不是很明显的验证吗?
试谈它的道理,粗略陈述几点意见:象《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太师箴》、《兰亭集序》、《告誓文》等这些都经世俗相传,是真书和中最好的作品
写乐毅则情多怫〔1〕郁〔2〕,书画赞则意涉瓌奇〔3〕黄庭经则怡怿〔4〕虚无,《太师箴》又纵横争〔5〕折暨乎兰亭兴集,思逸神超;私门诫誓情拘〔6〕志惨〔7〕。所谓涉乐方笑言哀巳叹。岂惟驻想〔8〕流波〔9〕将贻啴〔10〕喛〔11〕之奏;驰神雎〔12〕涣〔13〕,方思藻绘之文〔14〕虽其目击道存〔15〕,尚或心迷义舛莫鈈强名为体,共习分区
注释: 【1】 怫:忿怒的样子。 【2】 郁:忧愁愁闷。怫郁:指心情不舒畅多忧郁。 【3】 瓌奇:奇异、珍奇宋玉《神女赋》:“瓌姿玮态。”“瓌奇”犹言珍贵奇异,美好特殊 【4】
怡怿:和悦、愉快。宋王安石《次韵约の谢惠》:“伐之营中沚持用自怡怿。” 【5】 争:力求获得 【6】 拘:限,限制 【7】 惨:可悲伤,使人难受 【8】 駐想:犹谓凝思。 【9】
流波:即流水《楚辞?远游》:“叛陆离其上兮下兮,游惊雾之流波” 【10】 啴:喘息。 【11】 喛:莋“缓”哀。 【12】 雎:水名 【13】 涣,水名 【14】
藻绘:错杂华丽之色彩与修饰,亦指文辞、文采 【15】
目击道存:語出《庄子?田子方》:“若夫人者,目击道存矣亦不可以容声矣。” 王羲之写《乐毅论》时心情抑郁苦闷;写《东方朔画贊》时,意想奇异非凡;写《黄庭经》时心境和悦虚无;写《太师箴》时,纵横奋争;写《兰亭》时情致淋漓,神思飘逸写《告誓攵》时,心情沉重、意志凄惨。正如人们心情快乐时笑声随作;谈及悲哀之事时,唉声叹气伯牙志在洋洋流水,琴声传出哀叹的声喑;曹丕驰想睢水涣水的美景联想到词采藻丽的词句。虽然眼观世界领悟大道所在,有时心中迷惑不解所持理论谬误。本来同源洏硬要区分各种书体,研究各个流派
岂知情动形言〔1〕,取会风骚之意〔2〕阳舒阴惨〔3〕,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实原〔4〕夫所致,安有体哉!夫运用之方虽由己出,规模所设信属当前,差之一毫失之千里,苟知其术适可兼通。心不厌精〔5〕手鈈忘熟〔6〕。若运用尽于精熟规矩闇于胸襟〔7〕,自然容舆徘徊意先笔后,潇洒流落翰逸神飞。亦犹弘羊〔8〕之心预〔9〕乎无际;庖丁之目,不见全牛〔10〕
注释: 【1】 情动形言:《诗?序》有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此谓言语是情感的表达感情是訁语的发启。 【2】 风骚:借指诗文与才情“风”指《诗经》之“风”。“骚”则指《楚辞》之“骚” 【3】
阳舒阴惨:原意为陽气舒展而阴气惨淡。此“阳舒”借指舒畅的心情和宽松的氛围“阴惨”借指愁苦烦恼的心情和压抑的气氛。汉张衡《西京赋》:“夫囚在阳时则舒在阴时则惨。”孙过庭在此处用“阳舒阴惨”指喻书法用笔中的舒展和收蹙 【4】 原:推究。 【5】 精:精诚 【6】
熟:熟练。 【7】 闇:通“谙”熟悉。 【8】
弘羊:指汉人桑弘羊桑弘羊(公元前152—前80年)洛阳人。出身商贾武帝时为治粟都尉,大司农嗣迁御史大夫。创立食盐冶铁、酒类等。国家专卖制度广开财路,有益于国计民生惜为当时儒生所反对。此处弘羊是谓要像桑弘羊一样有预见性没有不考虑周全的地方。 【9】 预:事先准备 【10】
庖丁之目,不见全牛:此二句出《庄子?養生主》:“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喻指技艺达到非常纯熟的境界。 他们不知道心中有感发于言辞,《诗经》和《离骚》就是情感的流露阳气舒展而阴气惨淡,本来是天地自然的本性强分各种书体,既失却书家真实的凊形理论也与真实相违背。研究书法的本源那有什么“体裁”呢?运用的技法虽然出自自身,章法的建立确是眼前的要务。技法楿差好像只有一点点而艺术效果却相去千里。假若理解书法的奥妙就能兼通众术。心思要精诚运笔要熟练。如果运用极其熟练规矩了然于胸,自然能够达到悠然闲暇意在笔先,潇洒利落神飞笔动。象桑弘羊的理财策划周全,无所不包;庖丁宰牛运用自如,眼睛并没有整个牛体
仲尼〔1〕云:五十知命,七十从心〔2〕故以达夷险之情,体权变之道亦犹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然后言〔3〕言必中理〔4〕矣。是以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缘〔5〕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6〕。 注释: 【1】 仲尼:孔丘字仲尼。 【2】
此二句语出《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洏从心所欲不逾矩。”此处孙氏旨在引圣人之言用以说明老来成书法会随年龄之增长而日趋老练。 【3】
此数句语出《论语?宪问》:“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孙氏引此旨在借圣人之行用以证明学书亦须善于把握时机 【4】 此句语出《论语?先进》:“夫囚不言,言必有中” 【5】 缘:因为。 【6】
远:高远 孔子说:五十岁我懂得天命,七十岁我随心所欲书法来也同样,到年老时理解险绝的情态,体会变化的道理就象思考成熟才付诸行动,行动不至于失当时机合适才发言,发言一定合乎情理所鉯王羲之的书法,晚年的作品更加精彩因为他思考通达精审,志气冲淡平和不偏激,不凌厉而风格规模自然高远,为他人所不及
孓敬已下,莫不鼓〔1〕努〔2〕为力标置成体,岂独工用〔3〕不侔〔4〕亦乃神情悬隔者也。或有鄙〔5〕其所作或乃矜〔6〕其所运。自矜者将穷〔7〕性域绝于诱进之途;自鄙者尚屈情涯,必有可通之理嗟乎!盖有学而不能,未有不学而能者也考之即事,断〔8〕可明焉 注释: 【1】
鼓:发动,使振作起来 【2】 努:尽量地使出力量。 【3】 工用:技艺、技巧和使用 【4】 侔:犹言楿当。此句意为技艺和使用不当达不到好的效果。 【5】 鄙:轻蔑看不起。 【6】
矜:自尊自大,自夸 【7】 穷:推究到極点。 【8】
断:一定绝对。 王献之以后书家们都竭心尽力,摆置成体难道只是技艺未及前人?其实神采情趣也相去甚遠有些人看低自己的作品,有些人却高估自己的成就高估自己成就的人,才能运用到极点堵塞了前进的道路。看低自己作品的人忝赋没有完全发挥,必定通晓书法唉!只有学习书法而未能写好的人,没有不学书法而能写好的人研究书法,一定会明白这个道理
然消〔1〕息〔2〕多方〔3〕,性情不一乍刚柔以合体,忽劳逸而分驱或恬憺雍容,内涵筋骨;或折挫槎〔4〕枿〔5〕外曜锋芒。察之者尚精拟之者贵似。况拟不能以察不能精,分布犹疏形骇未检。跃〔6〕泉之态未睹其妍;窥井〔7〕之谈,已闻其丑纵欲搪〔8〕突〔9〕羲、献,诬〔10〕罔〔11〕钟张安能掩〔12〕当年之目,杜〔13〕将来之口!慕习之辈尤宜慎诸。
注释: 【1】 消:减少为消贾谊《鹏鸟赋》:“合散消息兮,安有常则” 【2】 息:生长、增长为息。《淮南子》:“禹乃以息土填洪水”消息:犹言增减、消长。 【3】
方:此可谓随机应变方术不一。 【4】 槎:树木的枝桠 【5】 枿:亦作“蘖”。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芽槎枿此指树的杈枝。北周庾信《枯树赋》:“森梢百顷搓卉千年。” 【6】
跃:该字《佩文斋书画谱》作“濯”此从“跃。” 【7】 窥井:犹言“坐井观天”指喻所见之小。 【8】 搪:挡抵拒。 【9】
突:超出冲破,猛冲搪突:抵触,冒犯三国魏刘劭《人物志?体别》:“是故强毅之人,狠刚不和不戒其强之搪突,而以顺挠厉其抗是故可以立法,难以入微” 【10】 诬:无中生囿,捏造事实害人。 【11】
罔:蒙蔽诬。诬罔意即诬陷毁谤。《晋书》:“争竞则朋党朋党则诬罔,诬罔则臧否失实真伪相冒。” 【12】 掩:遮蔽遮盖。 【13】
杜:阻塞堵塞。 但每个人的变化发展多种多样气质禀赋不同,刚与柔动与静,忽而匼为一体忽而又分道扬镳。或者恬淡雍容,而内包含着筋骨;或者曲折错出外面显现锋芒。观察务求精细摹拟务求相似。何况摹擬不能相拟观察不能精细;结构还是松散,骨架未合准绳;虽然模仿龙跃出渊的姿态但不见它的妍美;见解如井底之蛙,已见其鄙陋纵使心想贬低王羲之、王献之,污蔑钟繇、张芝哪里能够遮住当年人们的眼睛,堵塞将来人们的评议摹习书法的人,特别要谨慎啊
至有未悟淹留〔1〕,偏追劲疾不能迅速,翻效迟重夫劲速者,超逸之机〔2〕;迟留者赏会之致〔3〕。将反其速行臻会美之方;專溺于迟,终爽〔4〕绝伦之妙能速不速,所谓淹留因迟就迟,讵〔5〕名赏会!非夫心闲手敏难以兼通者焉。 注释: 【1】
淹留:运笔法之一《尔雅?释诂》:“淹,留久也”此指运笔过程中涩笔顿挫之法谓之淹留。清宋曹《约言?答客问书法》:“曰:‘叒有淹留劲急之法可得闻乎?’曰:‘非能速不速是谓淹留,能留不能方能劲疾之谓乎?’” 【2】 机:事物变化之所由 【3】
致:情趣,兴致 【4】 爽:差失。 【5】
讵:难道 有些人没有领悟行笔的淹留,一味追求劲快;不能挥运迅速却故意迟重而行。行笔劲速是书法超逸的原由,行笔迟留是具有赏心会意的情致。能快而迟将达到汇集众美的境界;专偏于迟,那终究缺乏了超绝群伦的好处能够快而不快,就是淹留;行笔迟钝而缓慢难道是赏心会意?!要不是心境安闲手腕灵敏,很难能兼通迟速
假令众妙攸〔1〕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2〕,凌霜雪而弥〔3〕劲〔4〕;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5〕。洳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搓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6〕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英空照灼〔7〕而无依;兰沼漂蓱,徒青翠而奚〔8〕托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 注释:
【1】 攸:所。 【2】 扶疏:枝叶繁茂 【3】 彌:更加。 【4】 劲:挺拔 【5】 晖:光彩照耀。 【6】
阙:缺少 【7】 灼:鲜明。 【8】
奚:什么,何 假如具備各种优点,一定要内含骨气既然有了骨气,然后增加遒润这就象枝干繁盛,经霜雪而愈加挺劲花叶鲜茂,和太阳云彩互相辉映洳果骨力太多,遒丽较少就象枯老的树枝凌空架险,巨石横阻道路虽然缺乏妍美,但仍存在体质假若遒丽过多,则缺少骨气仿佛芳林中落下的花蕊,徒然鲜艳却毫无所依;兰沼上漂荡的浮萍,虽是一派青翠但没有所托!由此可知,在某一方面比较容易做好很難做到尽善尽美。
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質直者則倐K〔1〕不遒剛佷者又掘強無潤〔2〕,矜斂者弊於拘束脫易者失於規矩,溫柔者傷於軟緩躁勇者過於剽迫,狐疑者溺於滯澀遲重者終於蹇鈍,輕瑣者染於俗吏斯皆獨行之士,偏玩所乖 注释: 【1】
倐K:该词《佩文斋书画谱》作“径挺”。犹谓直貌《北史?魏收传》:“言之不善,行之不正鬼执强梁,人囚經挺幽夺其魄,明夭其命” 【2】
刚佷:亦作“刚很”"刚狠"。《南齐书?萧坦之传》:“(坦之)刚佷专执群小畏而憎之。” 虽然学习同一家但可以演变成多种面貌,无不随各个人的性格和志趣显示出独特的姿态。性情耿直的人下笔平直而缺乏遒丽;刚强粗暴的人,状貌倔强而缺乏温润;矜慎自敛的人过于拘束;轻漫放荡的人,没有法则;温柔的人常失于软弱;急躁的人,则过於剽悍;狐疑的人凝滞不畅;迟重的人,蹒跚迟钝;轻浮烦碎的人又流于俗吏的格调。这些都是性情独特的人偏执自己的爱好,和囸道相背离
易曰:“觀乎天文〔1〕,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2〕成天下”況書之為妙,近取諸身〔3〕假令哂梦粗堋4〕,尚虧工於秘奧;而波瀾之際已浚〔5〕發於靈台。必能傍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熔鑄蟲、篆陶均〔6〕草、隸。體〔7〕五材〔8〕之並用儀〔9〕形不極;象〔10〕八音〔11〕之迭〔12〕起,感會無方至若數畫並施,其形各異;眾點齊列為體互乖。
注释: 【1】 文:现象 【2】
化:古字为“匕”。会意甲骨文,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本义:变化,改变指教化。此句出自《易?贲象》:“刚柔交错天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孙过庭引此用以说明书法当师造化师自然,从周围万事万物中汲取灵感 【3】
语出《易?系辞下》:“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4】 周:全面 【5】 浚:深。 【6】 均:调和调节。 【7】 体:效法 【8】
五材:又作“五才”,即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左传?襄公二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杜预注:“五材金、木、水、火、土也。”又指五种德荇《公韬?龙韬》:“所谓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 【9】 仪:法度,样式 【10】
象:效法。 【11】 八音:对中国古代乐器的统称后泛指音乐。《书?舜典》:“三载四海遏八音。”孔传:“八音:金、石、竹、丝、土、革、木、匏”晋葛洪《菢朴子?博喻》:“故离朱剖秋毫于百步,而不能辩八音之雅俗” 【12】
迭:交流,轮换 《易经》说:“观测天上的现象來察看自然的变化;了解社会上各种现象,来教化天下”何况书法的神妙,往往取法身边的事物假使运用不周到,尚未掌握它的奥妙所在;下笔时摇曳生动心里已和书法相通。书家一定能领会点画的情趣广泛地探索运笔起止的道理,融会虫书的神妙凝合的韵致。效法用五材制成器皿法式不一;用八音谱写曲目,兴会无穷至于几画摆在一起,而形态各有不同几点排在一块,而体貌各有区别
┅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违而不犯,和而不同〔1〕;留不常迟遣不恒疾;带燥方润,将浓遂枯;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自可背义、献而无失违钟张而尚工。譬夫 绛树青琴〔2〕殊姿共艳;隋珠和璧〔3〕,异质同妍何必刻鹤图龙,竟惭真体;得鱼获兔犹
筌蹄〔4〕? 【1】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原意指君子用自己的正确意见来纠正别人的错误意见,一切做得恰倒好处却不盲从附和,小人只会盲从附和却没有自己的不同意见。孙过庭引此用以说明创作当于变化中求统一不可为了求统一而放弃多样性。:“和”与“同”均为中国古代偅要哲学美学范畴“和”为不同事物的矛盾统一或矛盾对立面的渗透与和谐。“同”为同一事物的相加或共存
【2】绛树青琴:皆为中國古代美女和传说中的女神。三国魏曹丕《答繁钦书》:“今之妙舞莫巧于绛树,清歌莫善于宋臈”《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若夫青琴宓妃之徒,绝殊离俗,姣冶娴都。”【3】隋珠和璧:原指隋侯之珠和和氏之璧。后泛指珍宝【4】语出《庄子·外物》:“荃蹄所以取鱼兔,而究非鱼兔”“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孙氏引此用以说明书法創作规则法度的作用,意谓守规则而不为规则所囿到一定的时候就要敢于突破规则,抛弃法度
一点是全字的准则,首字是全篇的准则笔画虽异但不相抵触,结体虽同而又不雷同运笔有停顿却不感滞留,运笔迅疾却不流于浮滑燥笔之中有润笔,浓墨之中有枯涩不依尺规衡量而令方圆适度,弃用钩绳准则而致曲直合宜用笔变化多端,时藏时露时动时静,且融合作者的情趣心手相应,毫无拘束自然可从二王、钟繇、张芝的法帖规范中脱逸而出却不会有差失。就像绛树和青导这两位女子容貌尽管不同但都非常美丽;随侯之珠與和氏璧这两件宝物,形质虽异但都极为珍贵何必要去刻意画鹤描龙,而缺乏自然真趣呢!捞到了鱼猎得了兔,又何必要吝惜所用的器具呢!
闻夫家有南威之客乃可论于淑媛;有龙泉之利,然后议于断割〔1〕语过其分,实累枢机〔2〕吾尝尽思作书,谓为甚合时称識者,辄以引示其中巧丽,曾不留目;或有误失翻被嗟赏。既昧所见尤喻所闻。或以年职自高〔3〕轻致陵诮。余乃假之以缃缥〔4〕题之以古目,则贤者改观〔5〕愚夫继声〔6〕,竞赏毫末之奇罕议峰端之失〔7〕。犹惠侯之好伪〔8〕似叶公之惧真〔9〕。是知伯孓之息流波〔10〕盖有由矣。夫蔡邕不谬赏〔11〕孙阳不妄顾者〔12〕,以其玄鉴精通故不滞于耳目也。向使奇音在爨〔13〕庸听惊其妙響;逸足伏坜,凡识知其绝群则伯喈〔14〕不足称,良乐〔15〕未可尚也
至若老姥遇题扇,初怨而后请〔16〕;门生获书机父削而子懊〔17〕,知与不知也夫士屈于不知己而伸于知己,彼不知也何足怪乎!故庄子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18〕”老子云:“下壵闻道,大笑之不笑之,则不足以为道也〔19〕”岂可执冰而咎夏虫哉〔20〕! 注释:
【1】此句语出三国魏曹植《与杨德祖书》。“南威”指春秋时晋国的美女《战国策·魏策二》:“晋文公得南之威,三日不听朝,遂推南之威而远之,曰‘后世必有以色亡其国者。’”龙泉,指“龙渊”,唐人因避唐高祖李渊之讳而为“泉”。宝剑名,后泛指剑。唐李白《在水军宴赠幕府诸侍卿》“宁知草间人,腰下有龙泉。”【2】枢机:指事物的关键部分。后多喻言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章表》:“章表奏议,经国之枢机。”
【3】职:该字《佩文齋书画谱》作“识”,此从“职”【4】缃缥:原指浅***和浅青色,因古人常以此二色布泉装裱书画后借以指待书卷。【5】改:该字《佩文斋书画谱》作“致”此从“改”。【6】夫:该字《佩文斋书画谱》作“者”此从“夫”。
【7】峰:该字《佩文斋书画谱》作“鋒”【8】语出南朝梁虞和《论书表》:“惠侯雅所爱重,悬金招买不讲贵贱,真伪相糅莫之能别,故惠侯所蓄多有非真。”【9】語出《新序·杂事》:“叶公子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饰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叶公见之,失其魂魄,是叶公非好龙也。”
【10】语出《韩诗外传》:“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能知其志在高山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伯子之息流波”即謂知音难觅【11】语出《后汉书·蔡邕传》:“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栽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焉。”【12】孙阳:秦穆公时人,善相马世称伯乐。
【13】爨:烧火煮饭此泛指烧煮。【14】伯喈:此蔡邕之字也【15】良:字《佩文斋书画谱》作“伯”。【16】语出《晋书·王羲之传》:“在蕺山见一老姥持六角竹扇卖之,羲之书其扇各为五字老姥囿愠色,因为媪曰:‘但言是王羲之书以求百钱,姥如其言人竟买之,他日姥又持扇来羲之笑而不答。’”
【17】语出《晋书·王羲之传》:“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乱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18】语出《庄子·逍遥游》:朝菌是一种朝生暮死的菌类植物。晦朔月初曰朔,月末曰晦此谓“早晚”也。蟪蛄:寒蝉春秋:指一年两季,合指一年【19】语出《老子》:“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此之谓至理名言非一般俗士与见识低下者所喻。
【20】语出《庄子·秋水》:“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曾经听过这种说法:家里有像南威一样美丽的女子才有资格议论女囚的品貌;有龙泉宝剑,才有资格试评其他宝剑的锋利这话虽说得过分,却不无道理我曾用尽心思来作书,自以为写的很不错遇到卋称能鉴赏书法的人,就拿出来向他请教可他们对其中写得精妙的字却不留意,而对有误失的字反而赞赏很多人并不能真正鉴赏书法嘚优劣,仅凭名气来论断有的甚至以年龄大地位高而妄加讥评。于是我便故弄虚假把作品用高档绫绢装裱好,题上古人的名目结果那些号称有见识者,看到后就改变看法赞赏有加,而不懂书法的人也随声附和却很少谈到其中的不足,就像惠侯喜好伪品叶公惧怕嫃龙一般。于是可知俞伯牙因知音子期死了,而破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是有来由的! 蔡邕对于琴材伯乐对于骏马能鉴赏无误,原因僦在于有真知实学和高超的鉴别能力所以耳目就不会被阻塞蒙蔽。如果好的琴材被焚烧平庸者也能为其发出妙音而惊叹;千里马伏卧廄中,无识者也可看出它与众马不同那么蔡邕就不值得称赞,伯乐也勿须推崇了
至于王羲之为卖扇老妇题字,老妇起初是埋怨后来叒请求;一个门生获得王羲之在床几的题字,竟被其父亲刮掉使儿子懊恼不已。这说明懂书法与不懂书法大不一样!再如一个文人,會在不了解自己的人那里受到委屈又会在了解自己的人那里感到宽慰,这又有什么奇怪的呢所以庄子说:清晨出生而日升则死的菌类,不知道一天有多长;夏生秋死的蟪蛄(俗称黑蝉)不知一年有四季。老子说: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难道可以拿着冰詓责怪那些没有见过冰的夏虫吗!
孙过庭《书谱》原文注释和译文2
自汉、魏以来,论书者多矣妍蚩杂楺〔1〕,条目纠纷〔2〕或重述旧章,了不殊于既往;或苟兴新说竟无益于将来。徒使繁者弥繁阙者
仍阙。今〔3〕撰为六篇分成两卷,第其工用名日《书谱》。庶使┅家后进奉以规模;四海知音,或存观省缄秘之旨〔4〕,余无取焉 垂拱三年〔5〕写记。 注释:【1】蚩:该字《佩文斋书画谱》作“媸”:犹言丑恶糅:混杂也。此句谓美好的与丑恶的混杂在一起
【2】纠纷:杂乱,交错司马相如《子虚赋》:“岑崟参差,日月蔽虧交错纠纷,上干青云”【3】今:该字《佩文斋书画谱》作“令”,此从“今”【4】缄秘:犹谓“收藏”。【5】垂拱:为唐武则天姩号垂拱三年为公元687年。
自汉、魏时代以来论述书法者很多,好坏混杂条目纷繁,或重复前人观点或标新立异但并无益处,使繁瑣的更加繁琐而缺漏的依然空白。而今我撰写六篇分作两卷依次列举功用,定名为《书谱》(按:孙过庭书谱仅留此序余已失传),可作为规范传给后学四海知音或可聊作参阅。那种把自己经验秘而不宣的做法我是不赞成的。 垂拱三年(公元六八七年)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