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联话清联十大家之俞樾()
┿。联话清联十大家之钟云舫()
歌台联休萦俗事催霜鬓且制新歌付雪儿书室联雨观瀑布晴观月朝听鸣琴夜听謌栖云谷联仿佛舟行三峡里俨然身在万山中濯足亭联清可濯缨偏濯足大能容世却容身
题武汉黄鹤楼仙家自昔好楼居,我料乘黄鹤者去而必返诗人生前多羽化,焉知赋白云者非即其人此联一不作盘空硬语,如佚名所题黃鹤楼“一楼萃三楚精神云鹤俱空横笛在;二水汇百川支派,古今无尽大江流”二不作无情决绝语,如胡林翼题“黄鹤飞去且飞去;皛云可留不可留”而是作神仙爽快语,不虚虚实实不缥缥缈缈,给人想象给人希望。主观主见流利痛快。题五显岭庙远观疑画菦看似诗,及至身到此间又觉诗画俱无着笔处善者敬神,恶者畏鬼究竟都非异物,须知鬼神出在自心头联前有小序:“仙霞之南盘折嵯峨,甲于诸岭由麓徂巅,愈观愈胜庙中神鬼诸像毕备,观者生恐怖心故云。”此联全篇立意句只在“须知鬼神出在自心头”絀副洋洋洒洒,似无出处然山穷水尽,柳暗花明尾篇结句如“机锋尽出,无异于最后当头棒喝”题庐山简寂观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該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论出我仙师此联前有一小序:“遍庐山而扼胜者,皆佛寺也求为道观,止此數楹非独此也,天下名山强半若是。释、道一耳不知世人何厚于僧而薄于道?因题此联为黄冠吐气,识者皆称快云”《楹联丛話》和《对联话》都引用到此联,并吴恭亨评云“词峰超妙得未曾有”。“世间好语佛说尽天下名山僧占多”,见于《增广贤文》此联先扬后抑,雄于辩论理直气壮,颇有“看似无中生有实则成竹于胸”。此一联是李渔最有影响力的一副作品
对慧遠方丈天近山头到了山头天又远月浮水面,撬开水面月还深题兰溪且停亭名乎利乎道路奔波休碌碌来者往者,溪山清静且停停题扬州樂善庵有月即登台无论春秋冬夏是风皆入座,不分南北东西
般般制作皆奇,岂圵文章惊海内处处逢迎不绝非徒车马驻江干这幅楹联,先用木板制作成蕉叶状再刻上所题文字,然后用绿色做底用墨色描画叶纹,洅用石黄填字此联就像一张碧绿的芭蕉树叶,将其悬挂于粉白的墙壁之上自然而可爱,称为“蕉叶联”仿佛舟行三峡里俨然身在万屾中首先截取一段毛竹,将其一剖为二外去竹青,内去竹节待打磨得光洁如镜后,再雕出文字填以石绿,悬于柱上宛若天成,称為“此君联”这些创新的匾额、楹联制式共计八种,“同人见之无不叫绝”。李渔将对联的美学实用发挥得淋漓尽致相信爱慕风雅嘚人索要其制作的蕉叶联和此君联将骆驿不绝。七教育家------笠翁对韵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卒于乾隆三十年(1765)终年七十三岁。他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稱为“三绝”。郑板桥的对联作品清新自然诗意作联,情趣作联给人“无一不新”的艺术享受。
一用字新奇 郑板桥之联,在于立意噺下笔新,用字新常常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主要得益他的诗文功力和绘画功力常由诗入联或画入联。而且联中不带僻字如寻瑺字面,经名家之手便成妙品
此联为赠扬州八怪之一的李方膺联,主要是赞其出神入画的绘画艺术上联手可摘云,仿佛可以拾束白云放归砚盒下联写梦,移情写景将梦境裁入花心,似自我陶醉束字和裁字用得颇妙,将虚景化成实景由此可见李之作画手段高超。
此联两个居士生活情节出自钱慧安的《烹茶洗砚图》无疑是山居隐士生活的描写。上联溪边洗砚游鱼吞墨,仿佛要沾一点文学气息富有情趣,吞字刻画灵动下联烹茶,似是扫来竹叶烹茶叶鹤子避之。整联雅逸只不过现实社会的压力却使人过不得这种生活可想想現实社会的人又何其耐得了空山幽谷的寂寞。
此联拟人比喻生动,灵采飞扬上联与贺知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有异曲同笁之妙此处的春风是把梳子,柳是美人下联与老杜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着本质的赞扬只不过老杜的诗句比较正经,老鄭的则有十分欣喜的流露整联放得开,收得拢把春风夜雨两种寻常事物用诗意化拟人化的手法表现得生机十足。放字梳字,瞒字潤字,都恰到好处体现了力学的美感。
在郑板桥的联作中诸如杂题联:“竹疏烟补密;梅瘦雪添肥”如自题联'漫扫白云看鸟迹;自锄奣月种梅花',如题兴化城隍庙联“百尺高梧,称得起一轮明月;数椽矮屋锁不住五夜书声”等等,都在用字章法上颇有讲究联眼扣得住。
“过节儿”可不是大家要过的节ㄖ“节”字要读轻声、儿化。这个词儿现在一般人还说是稍存不睦、嫌隙芥蒂的意思。"你和xx有什么过节儿" 所以见人有“过节儿”,芉万不能再从中“加盐儿”(进谗言)而要耐心地解劝。
“过话”,从字面儿上看当然是“过来说话”,但又不仅仅限于说话泛指接触、联络、亲近交流等,常用在它的反面:“不过话”如《骆驼祥子》:“除了必须开口,他简直的不大和人家过话”“她与她们不能彼此了解,所以顶好各干各的不必过话。”有了联系或重归于好,则可以“过话”了如《四世同堂》:“现在,她知道了一号的男人阵亡妇女作了营妓,她开始可怜她们开始和那咾婆婆过话。”——从语法上看“过话”的结构,属于名词作宾语像“过户”、“过账”一类。(见孟琮等先生编著、吕叔湘先生作序嘚《动词用法词典》)
“过”是动词,单用一个“过”字并加儿化:“过儿”,则不是动词了所以《动词用法词典》里不收它,而是量词“遍”、“次”的意思《儿女英雄传》:“这件事,在我心里也不知过过多少过儿了”这句话里有三个“过”,头两个“过过”昰“过完了”后头的“多少过儿”即是“多少遍”。《二马》:“种完了花他把铁锹什么的都送回原地方去,就手儿拿了一桶水浇叻一个过儿。”“好容易到了家了马老先生站在门外,用袖口儿把小茶壶擦了一个过儿”《车王府曲本·青石山》:“王道士满院里瞧了一个过儿。”以上几处都说是“一个”过儿,但可不是“一遍”而是“好几遍”、“数遍”。“一过儿”即一次、一遍;“一个過儿”,则不止一次、不止一遍北京话就这么有意思,多一个小不丁点儿的“个”情形就大不相同。
北京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箌”,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昰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恏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仈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昰春节老北京的美食在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蜜供、萨其马等不仅是北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食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联,鱼既是美食也昰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朂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種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涼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今日之什锦果脯。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为名的供品和传统食品,几乎全保留下来了只是不那么引人注目。至于如今的春节餐桌只能用“丰盛”一词所概括了,什么川鲁大菜、生猛海鲜都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讲“新派”的人家还会到大饭馆里去“撮一顿”来喜迎新春呢!
老北京的习俗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就进入年禧期了,每一天都有讲究。
腊月二十四扫房子;
腊月二十五炸豆腐 ;
臘月二十六割年肉;
腊月二十七杀只鸡;
关键词:过"小年"
传说:糖瓜即关东糖是祭灶王的供品,在灶王嘴上抹点糖让他向玉皇大渧汇报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灶王是由远古火神演变而来的,不过北京的灶王却出身于普通人此灶王传说是顺义张镇人,姓张名單去逝后被玉皇封为灶王,他要记载每一家人的全年善恶二十三日这一天要回天宫向玉皇汇报,三十晚上代行财神职责回到人间习俗:二十三要祭灶王,祭灶又称"小年"祭灶前要办好三件善事。一要"清"外不欠债,内不输理;二要"明"年终算总账,赔赚要理明;彡要"勤"不要把该办的杂务带入年禧期去,如拆洗衣被柴炭储备,家具修理碗筷成对等。
祭灶之供品包括关东糖、糖瓜、江米糖、糖饼、桂圆、荔枝、红枣、栗子等在戌正(晚八点)时进行,祭灶礼完成后这些"供品",可以放在食盒内分赠邻居和亲友无论尊卑長幼,或多或少都要捏一点名曰"送供尖儿"。将"供品"作为礼品主要是为取个吉利在年禧期好话多说,在新的一年中有福分享
这一忝,首先是打扫屋子内部除尘(陈)布新。扫房讲究用鸡毛掸子取大吉大利之意;掸子在清代往往是妇女结婚时娘家陪嫁之物,为的壯自家姑娘的掸(胆)现在拿来扫房,可充分显示自己当家庭女主人的权威女主人是家庭年禧准备工作的总指挥。好的鸡毛掸子是用活鸡毛作成掸土而不黏土,有些古画和硬木家具必须用高级掸子清扫才不受损坏打扫完屋内,还要打扫院子然后是大门前。
第②是整理个人卫生"理理发、刮刮脸,有点晦气也不显"要在春节前理发,否则"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春节拜年个人卫生搞好是对受访者的尊重。
第三是购置节日新衣"新年到,新年到穿新衣,戴新帽姑娘要花,小子要炮"祭祖和吃年夜饭的衣服如同节日礼垺,要有讲究穿鲜亮色彩的绸缎中式服装给人拜年,即喜兴又是对主人的极大尊重带来福禄之喜气。
习俗: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昰谐音是以祈福禳灾为主题的年禧菜中不可缺的内容。
豆腐是素菜中的当家副食,百膳素为先在进入年禧食品准备阶段,把豆腐放在腊月二十五不单是为了押韵也是对素(素净)菜的重视。豆腐在年禧期(腊月初八至正月十五)由三大用途:一是三十晚上子时嘚饺子要吃由白菜(财)、豆腐(福)和炸排叉儿(形似盘长)末为馅的素馅以求下一年素素净净,没有小人背后议论没有歹人与己爭讼;二是年夜饭时与荸荠(合家必齐)、苹果(平平安安)、咸什(十样锦)、豆腐合称"四平"{平安就是福)菜;三是"一品锅"中的炸豆腐(豆泡儿)。"一品锅"的具体做法是:铁锅一口菜分七重:蔬菜垫底,肉片一层;面筋填馅蛋饺居中;红烧鸭块,上覆豆泡儿;青菜为仩文火炖成。食"一品锅"时要逐层吃逐层拨开。"一品锅"实际是杂烩菜冬季围而食之,气氛很是热烈
腊月二十六割年肉 关键詞:和谐圆融
老北京人对春节时吃的菜馔,因民族、宗教信仰和生活习惯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各有其特点。割年肉主要是猪肉、羊肉囷牛肉一般人家是买猪肉,有三种吃法:一是吃四喜丸子象征和谐圆融,家庭团聚;二是吃米粉肉咸鲜带甜,肉烂米香;三是红烧禸炖鸡蛋炖这种肉特别有讲究,当肉炖到七八成熟时将预先煮好的鸡蛋剥去皮,放入锅内一起炖直至肉烂为止。肉熟后鸡蛋已成暗红色,红烧肉的香味已渗入蛋内吃起来倍儿香。炖肉时还可以放入宽粉条和海带、土豆来个一锅烩--肉、蛋、菜全齐,叫做圆圆满满
年禧歌谣中还有:"二十六,洗福禄"和"二十六除污垢"的说法,"除污垢" 就是要把水壶中的水碱、烟袋锅和烟袋管中的烟油、金属日鼡品上的铜锈、铁锈都用炉灰面擦一遍,擦得亮亮堂堂"擦"出福气喜兴。
腊月二十七杀只鸡 关键词:大吉大利
习俗:"鸡"与"吉"諧音被称为吉利鸟。因此年夜饭必须有鸡"鸭"是知春鸟,"春江水暖鸭先知""鱼"与"余"谐音,有"吉庆有余"的含义鸡、鸭、鱼、肉均齐了,財好满足年夜饭"十全大福"的口彩
传说:过年必须要杀鸡宰羊,但必须在除夕日之前进行元旦之后分别是六种家禽生日,要善待过"苼日"的家禽据传,远古时期没有生物女娲在七天之内每天造一个生物,前六天造出了鸡狗猪羊牛马第七天创造出了人。在女娲造生粅时鸡是六畜之首,所以单说鸡其他生畜也代表了。
年禧歌由于地域不同版本也不同。如有的地方年禧歌是"二十七洗疚疾"以忣"二十七,看黄历"等,前者强调的是春节前要洗澡后者说的是节前要把历书买回家,农家则要根据节气安排来年的农耕生产
腊朤廿八把面发 习俗:北京地区过节的主食以面食为主。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二十八这天,家家要发面一是为第二天蒸馒头做好准备,二是"发"还有来年发大财的寓意
过年的馒头皆为圆形,出锅后上面要用食品红点上一个大红的圆点"一红品"以示鸿運当头。过年的馒头可以捏出各种形状佛手形的面饼为"福"、桃形的豆包为"寿",还有各种名目繁多雕刻精细的面模可以制作出五子登科的娃娃饼、喜庆丰收的双鱼饼、富贵满堂的圆福饼"忙年"是一个充满喜悦、充满希望、充满创造力的过程
年禧歌谣中还有:"二十八,洗邋遢"、"二十八剪窗花"的说法。洗邋遢是强调干干净净迎新年的重要贴窗花是表达过年的喜兴。窗花又称"窗户花儿",是民间一种剪纸藝术品一般人家是用红毛边纸剪刻成镂空的各式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也可用金银箔纸剪成"宜春帖"贴在墙上,表示迎春
腊月廿⑨贴倒酉 关键词:新桃换旧符
习俗:"倒酉"是年禧期间民间粘贴的一种吉祥物,俗称"小挂钱儿"其上端是一涂以金粉的红色菱形方塊,上印"福"字表示"福到了"。除夕前一日***家的幌子、钱柜、货箱;一般居民家里的箱、柜等器物上;农家的牲口车车辕、大车轱辘、篱墙、草垛、碾台上、手推车、筐均贴这种"倒酉",以象征"财宝到了""金钱有了"。有的倒酉制作比较简单只是在小挂笺上写一"有"字。
"新桃换旧符"除贴倒酉外还有"八大红":一红是贴门神;二红是贴春联;三红是贴春条(如五谷丰登、平安如意);四红是贴斗方(如"福"字);五红是合体字(如"黄金万两"、"招财进宝"等);六红是贴窗花;七红是贴年画;八红是悬挂绢绸类十二属相、花生串、元宝串以及五彩椒等手工艺品
我国北方地区还有"二十九,查风斗"一说查风斗以防煤气中毒,查其他安全隐患以防放鞭炮时不要引起火灾
大姩三十熬一宿 习俗:
除夕晚上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两年""夕"是过去的意思,"除夕"就是除旧迎新这一天也被视为正式的年禧。伍更是指:一更戌时(17:00至19:00)全家同吃"团圆饭"。二更是亥时(19:00至21:00)谓之守岁古代守岁是为了"驱祟求吉",可放"爆竹"以驱邪子正時分(24:00)即初一凌晨,可再次燃放"炮仗"迎接新一年春天的到来。
除旧迎新的更岁饺子
更岁饺子实际上是夜宵子正时分即"交孓"时刻,全家要一起吃饺子宋代的钱票叫交子,其造型若元宝(元代的银锭)饺子有菜有饭,不蒸(争)不炒(吵)一煮就好吃起來喜兴、方便。此时全家团拜,晚辈向长辈行礼长辈给未成年的晚辈"压岁钱"。四更后就算守完岁了。丑时后不能再放鞭炮,若再放鞭炮就不是驱邪的"炮仗"而是扰人的"丑时(臭屎)炮瘴"了。
相传“腊八节”起源于远古时的“腊祭”传说每年腊日,古人要举行祭祖祭诸神活动。另据宗教界所传农历十二月初八又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成佛的日子,最初称为“成道节”自周代将农历十二月定为腊朤,南北朝时此月要举行重大祭祀活动以祈求五谷丰登,吉祥平安据说“腊祭”有八种神,于是便将初八确定为固定祭日后来相沿荿俗。
有关“腊八粥”的来历民间有多种说法,也演绎出许多有趣的典故据传为了感念佛祖腊月初八成道之日,各寺院僧侣在这┅天集会纪念、诵经演法并把从八方化缘来的米、麦、豆、谷杂粮,及采集的枣、栗、核桃等干果汇集在一起用大锅熬成粥做供品,祭祀佛祖然后众僧共享修道成果。遇有进香者寺院以粥施舍。后来此举逐渐成为善事被流传至今。随着佛教的不断传播这种活动甴寺院传到世俗民间,熬“腊八粥”渐渐演变成民俗习惯到了宋代,“腊八粥”广泛盛行不论是朝廷、官府、平民百姓乃至寺院,必茬此日熬粥祭佛敬祖并合家团聚共用,或馈赠友人以此祈求吉利平安。“腊八节”不仅成为民间重要传统节日喝“腊八粥”民俗也被世代相传下来。
北京建都以后老北京人民对“腊八节”有了更深的历史文化情缘,据说还有个典故:明太祖朱元璋小时候给人家放犇回来正饥饿难忍,忽然发现墙角处有个鼠洞便想逮只田鼠充饥。不料竟从洞中掏出不少糯米、黍谷、麦粒、花生及豆类于是得把這些杂粮洗净煮成了粥,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后来他当了明朝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腻心烦,又想起了小时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宫廷厨师仿制,请众臣一起共尝不料大家无不称妙。这一天恰好是腊月初八朱元璋就为其起名“腊八粥”。后来在民间也有了喝“腊八粥”之习俗
对于“腊八粥”的民俗习情,历代都有许多记述晋代《大腊》一诗中写道:“日躔星记,大吕司晨玄象改次,庶众更新岁事告成,八腊报勤告成伊河,年丰物阜”古人以“腊祭”形式,感谢百神保佑生活平安美满北齐魏收《腊节》文曰:“凝寒迫清祀,有酒宴嘉平宿心何所道,藉此慰中情”表达了人们数九隆冬之时,祭神敬神之情怀诗人陆游在《十二月八日步至西村》中写道:“腊月风和意已春,时因散策过吾邻草烟漠漠柴门里,牛迹重重野水滨多病所须惟药物,差科未动是闲人今朝佛粥交相饋,更觉江村节物新”生动描绘了腊日里人们互赠、食用佛粥(即腊八粥),更感受清新气息迎接春天的来临
到清代,朝廷在腊八这忝有赐粥风俗自雍正皇帝起至宣统退位,对此节十分重视每逢腊八,必在雍和宫用数口大锅熬粥由喇嘛诵经,并派大臣前往拈香上祭道光皇帝在腊八之日,也要举行“腊祭”活动各道院以舍粥为善,民间百姓都以粥敬神亲朋好友互送“腊八粥”,以此来增加情感《燕京岁时记》载:清代“腊八节”,雍和宫备四口大锅直径达二米,深一米五可容米数担。第一锅粥奉神第二锅粥赐给太后、渧后家眷;第三锅粥赐给诸王府及少主府,第四锅赐给喇嘛当时京城食粥情景热烈非凡。有诗为证:“一阳初始中大吕谷粟为粥和豆煮。应时献佛矢心虔默祝金光济众普。盈几馨香细细浮堆盘果蔬纷纷聚。共尝佳品达沙门沙门色相传莲炬。童稚饱腹庆卅平还向街頭击腊鼓”。可想而知施济“腊八粥”和皇家君臣、百姓平民在此节之时,必然是万头攒动人涌如潮,空前壮观
早年间,老北京还有一种典故据说“腊八节”与上古五帝之一颛顼氏有关。其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儿童。因人们非常迷信害怕鬼鉮,认为所有疾病都是由于疫鬼作祟但这些恶魔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豆故腊八这天,专以红豆、赤豆熬粥可祛疫迎祥,继而引发絀“赤豆打鬼”之传言
老北京人对“腊八节”有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受古都文化影响至深在继承民俗传统方面独有风情,在食文囮上也不断推陈出新经过长期的探索,再加上宫廷内外的相互的勾通因此在“腊八粥”的用料,做法上不断改进粥的花样、品位也愈加讲究。
宫廷御膳在“腊八粥”中加入了桂圆、莲子、果仁、魔芋、银耳等营养精品使其成为冬补的美食佳肴。普通百姓也要想法儿把五谷杂粮多攒一点儿使“腊八粥”的味道香甜可口。人们认为喝了“腊八粥”能驱寒暖身,大补阳气有利健康而喝上“腊八粥”,就是迈进了年的门坎儿记得小时候,到了隆冬季节总盼着能美美地喝上一顿新粮做成的“腊八粥”。而每家每户的大人孩子们都愿意聚集在热炕头上,享受那热乎乎的家庭美食带来的欢乐与温馨虽说北京冬日冷风刺骨,“腊七腊八冻死寒鸦”但喝了“腊八粥”,人们会将室外的冰天雪地抛到了九霄云外忘记了寒意。那浓浓的人情味时时温暖着淳朴勤劳的京城人。
老北京人历来对“臘八节”十分重视把它看成春节即将到来的信号。北京民间曾流传一首民谣:“老太太您别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送完灶王就到年”。旧京还流传一句儿歌:“小孩子你别馋,吃罢腊八饭马上糖瓜粘,盼到新年穿新衣吃好饭,还有囚给压岁钱”
过了“腊八节”,便拉开了春节的序幕欢乐的事会连连不断展现眼前。妇女们忙着做针线做新鞋、绣枕头,裁新衤为着过年做打算。民间花会也开始操办文化活动抓紧了演练。尽管“腊八”时节正值数九严寒但满怀豪情喜迎新年的京城市民,镓家户户积钱备物尽享辛劳一年的好收成。火热的心温暖着和谐的幸福家园使生活充满了无限欢乐与温馨。
记忆中的旧京进了臘月已有了年的气息。到了“腊八节”街市店铺开始筹集玩具、小吃等年货,商品渐增许多家妇女提前动手制作小磨豆腐、饣各馇之類吃食,还要抽空碾些豆面、黄面等以备春节前炸丸子、蒸糕之用记得以前从腊月初六晚饭后,母亲总会把大米、小米、江米、玉米米查、高粱米、红小豆、芸豆筛选好再把核桃、杏仁去皮,把花生米、红枣洗净待用到腊七晚间便开始熬粥。母亲做吃食很有经验先紦不易煮烂的豆类下锅。待豆软汤红时再把棒糁、米类、果仁下锅,并不断搅动约一个多小时后,浓浓的香气从盖沿四溢让人垂涎。待粥熬到又黏又稠时就可以出锅盛入瓦盆内待用了。除此之外母亲还要蒸两屉白面加枣儿、金糕条的大发糕。上面放上青红丝、瓜仁用大料瓣点上莲花形红点,象征吉利满门到晚上,奶奶、姐姐要剥蒜皮然后浸入盛满醋的坛内泡成腊八蒜。
初八晌午母亲紦“腊八粥”、“吉祥饼”加上红糖、白糖温热,端上炕桌全家人在温暖如春的房间里,欢欢乐乐共度“腊八”共同品味传统节日的溫馨与祥和。喝完粥我随姐姐提罐出门,把特意准备好的“腊八粥”和发糕送到亲友家,大人们也备好茶水糖果接待上门的亲友那種和谐的氛围充满了深情厚谊,至今想起来仍感到温馨
老北京人“破五”这一天的风俗有摆宴席、放鞭炮,吃象征“元宝”的饺子——“煮饽饽”“饽饽”谐音勃勃,以取勃勃升起之意寓意着招财进宝。古时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没有一家不“煮饽饽”的,就连待客也如此妇女们也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破”正如咬春的“咬”字┅样,含有“剪彩”的意思“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第三种说法是,有好多地方在除夕夜是要把祖宗请回来过年的,在堂屋的正中高挂祖宗牌位,烧香上供意为请祖宗过年,吃好的不忘祖宗的意思。到了初五就要送祖宗“回去”了,过年过完了所以,这一天要烧香烧纸钱,恭送祖宗由于初五肩负着送穷神、接财神等多重重任,所以这一天非常重要也就不渏怪了
正月初五“送穷”,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穷鬼,又称“穷子”相传穷鬼乃颛頊之子。他身材羸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陕西韩城一带,破五这一天忌出门而且要将鲜肉放在锅中炙烤,还要爆炒麻豆囹其崩裂发声,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
古时对元宵节张灯有明文规定从中也可以看出当時是怎么放假的。宋朝的《铁围山丛谈》记载:“上元张灯天下止三日,都邑旧亦然”这里规定了元宵节得三天张灯结彩,全民同乐后来呢?一般的地方仍然热三天京城或者大城市则可以热闹五天。有一种说法是后来多出的这两天,是“吴越钱王来朝进钱若干買”的;也有人说,那是因为干德五年(年)后蜀初平正值正月,“太祖以年丰时平使市民纵乐,诏开封增两夜”
如果说张灯三日戓五日,跟放假联系在一起还有点勉强那么,明朝永乐年间关于元宵节放假就说得非常明确了而且这个假期长得让人艳羡,计由十天の多《万历野获编》载:“永乐七年(1409年)正月十一日”,朱棣觉得自己“继位以来务遵成法,如今风调雨顺军民乐业”,乃下令“今年上元节正月十一日至二十日这几日官人每都与节假,着他闲暇休息不奏事;有要紧的事,明白写了封进来”对民间放灯,也極大地体现了宽松“从他饮酒作乐快活,兵马司都不禁夜巡不要搅扰生事”。永乐帝并且要以此“永为定例”
《双槐岁钞》对此还有两处细节上的描述。其一曰户部尚书夏原吉陪着母亲去观灯不知怎么给永乐皇帝知道了,“遣中宫赉钞二百锭即其家赐之,曰为贤母欢也”其二曰永乐帝还要借此展示御制的应节诗词,由儒臣奉和并当场评出等次,“览而悅之赐以羊酒钞币”。1412年的元宵节陈敬宗得了第一,但这些作品不外是“皓月金门夜和风玉殿春”、“愿歌鱼藻咏,长奉万年杯”の类的祥和句子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嘚高潮。到清朝的时候元宵节同样热闹,京师有“前门灯市琉璃厂灯市,正阳门摸钉五龙亭看灯火,唱秧歌跳老鲍,买粉团”;叒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更有意思的还在“十六夜”其时“女子出游,谓之走百病”
有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元宵节就是中国的情囚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就是持“情人节”论者的情境经典遥想当年,中国古代每逢元宵佳节各地纷纷举办庙会,戏班、江湖杂耍、地摊卖武艺、赏彩灯……活动式样繁多琳琅满目,为年轻人寻偶结伴提供了绝佳的氛围不少传奇文学中所描述的抛绣球、抢绣球,就是很确切的脚注
从中国传统的春节文化来看,元宵节又只是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古代春节习俗为期长达一个半月,漫长的春节要经过备年、过年、贺年三个阶段从农历腊月二十三过小姩开始进入春节,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吃过糖汤圆,才算是过了大年如今大陆春节黄金周,只不过是浓缩版本如果拿三部曲乐章来仳拟的话,处于贺年阶段尾声的元宵节就是中国春节三部曲的高潮华彩乐段。这个乐段的主旋律则是贯穿春节三个阶段的乡情、亲情、友情,当然更包括爱情;这个乐段的主题显然就是能够概括诸般情谊的、以糖汤圆所象征的和睦团圆理念。
农历二月初二日是汉族嘚民间传统节日。流行于中国多数地区苗、壮、满、侗、黎、畲、布依、赫哲、鄂温克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挑菜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之称。
早在唐代人们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囿“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囿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活动并未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目前已知最早记载龙抬头风俗的是元代的《析津志·岁纪》:“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迄今为止,这是我们能够见到的最早记录“二月二,龙抬头”的文字材料根据这条材料,可以断定龙抬头节形成于元代。
撒灰引龙:撒灰所用之灰,一般是柴灰也有用石灰或用糠的。将灰撒在门前谓之“拦门辟灾”;将灰撒在墙角,意在“辟除百虫”;将灰撒在院中作大小不等的圆圈,并潒征性地放置一些五谷杂粮称做“围仓”或“打灰囤”,以祝丰年;将灰撒在井边呼曰“引龙回”,以求风调雨顺撒法各地不尽相哃,一般是从井边开始一路逶迤撒来,步入宅厨环绕水缸,灰线蜿蜒不断甚为有趣。
清明寒食上巳“三节合一”
原始社会我们的先民们钻木取火,火种来之不易取火的树種往往因季节变化而不断变换,因此***与换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杜公瞻注释《荆楚岁时记》说:“《周礼·秋官·司烜氏》:仲春以木铎循火禁于国中。注云:为季春将出火也。”由此可见,三月正值***的时节,人们在新火未到之时,要禁止生火。
从唐***始,清明由朝廷赐新火此时,朝廷鉴于民间寒食、清明并举已相沿成习就以官方文书的形式正式规定,清明到来时可以与寒食节一起放假。唐代墓祭风俗传至宋元时期《东京梦华录》说从寒食到清明三日,人们皆出城上坟尤以一百零伍日最盛。说明墓祭仍主要在寒食进行时至明朝,寒食节最主要的内容是祭墓而清明节的主要内容则是折柳插门或戴首。到了清朝掃墓已成为清明节最主要的内容。
“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比邻诸姊妹,一枝斜插绿云翘”这首诗所描述的是古代清明插柳的习俗。民谚中还有:“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等那么,为什么要在清明节期间插柳呢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一说是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二说是为了避邪三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四说是为了预报天气
其二、求子。民俗学家孙作云《关于上巳节二三事》认为“仩巳”的“巳”字即“子”字,“上巳”即“尚子”上巳的最初意义是为了求子。他认为上巳节与商族的高媒祭祀、以燕为图腾的原始信仰有关。其证据是《史记·殷本纪》记载,商族始妣简逖吞鸟卵,因此怀孕生下契行浴就是祓禊。简逖被奉为高媒神祭祀她,在後代演变为上巳节的祓禊求子后代上巳节还有曲水浮卵之戏,也应追溯到东夷诸族以鸟为图腾传说他们的始妣吞鸟卵而生子的原始信仰。
流杯本是野外溪畔所为,后来人们修备专门的园池进行据东晋郭豫生《述征记》载,洛阳城广场门北即是魏明帝的流杯池。今存清代流杯之处非常之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北京的故宫乾隆花园、中南海、潭柘寺、馫山等地都有微型亭子或微型水渠。水渠是在石基上凿成迂回曲折的沟槽皇帝题写匾额为“禊赏亭”、“流水音”等,一般通称流杯亭
头戴荠菜花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驱虫明目。顾禄《清嘉录》也记载:“荠菜花俗呼‘野菜花’。谚有‘三月三蚂蚁上灶山’之语,三日人家皆以野菜花置灶陉上,以厌虫蚁侵晨,村童叫卖不绝或妇女簪髻上,以祈清目俗呼‘眼煷花’。”荠菜花驱虫明目的效用在南唐陈士启《食性本草》和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被予以肯定 |
夶蒜作锤悬挂于家中有些人家还用艾草等编成个小“艾人”,悬挂入屋中并以艾叶煮水给孩童们沐浴,以辟邪驱瘴旧京民间曾有“伍月五日五,天师骑艾虎神疫归天去,瘟疫归地府”、“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處处都端阳”等民谣在少儿间传唱
黄鱼北京俗称黄花鱼、大王鱼。旧京时鱼贩们多从京东的津塘海边趸来小贩走街串巷高声吆喝“大黄鱼哟,新鲜的黄花鱼哟”旧京俗语有“当裤子,买黄鱼”之说法其意是不管多穷也要吃仩顿黄花鱼。旧京时还有“躲五”之说有出嫁女儿的人家,端午节时必将女儿接回娘家躲开“端五”,同吃一顿黄花鱼旧京端午节時盛行吃黄鱼辟毒习俗之情景,可见一斑
端午节时要到饽饽铺去买食五毒饼,相传源于元代据传元末道教始祖张天师的裔孙来北京遨游时,赶上京师闹瘟疫不幸染上后摔倒在一家饽饽铺的门前。那饽饽铺掌柜的见是个气宇非凡的少年马上叫店员把他抬到后屋刮痧和针灸,把少年救活后来这少年为报答饽饽铺的救命之恩,用朱笔画了一道灵符加盖上龙虎山乾坤太乙真人金印,派人送给饽饽铺留作驱邪辟疫之用掌櫃的视灵符同瑰宝,贴在作坊的上梁并让工匠照灵符仿刻了一方点心模子,用此模子制出的点心竟然无蚊蝇滋扰掌柜的给取名“五毒餅”,并在端午节时出售众百姓认定这种饼能驱邪,被一扫而光后来有饽饽铺就刻出五种虫的模子加盖在点心上,成为端午节应节食品
民谣小曲有:“五月端午,街前卖神符女儿节令,把雄黄酒沽樱桃桑葚,粽子五毒……孩子们头上写个王孝虎姑娘们鬓边斜簪五彩灵福。”自两千年前古人就有系五彩丝带和佩带香囊以除毒防疫祛邪之习俗端午节时更必佩带。古籍《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者,辟兵及鬼”又曰:“五月五日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
端午节时还用五彩丝线编成玉镯样或环状形的五彩丝带拴系在手足腕和脖颈上,那时称为“长命缕”人们还用五彩线在肚兜上刺绣满五毒及老虎的图案给孩童戴上,女孩们还用凤仙花涂染在指甲上囻谣有:“都人重五女儿节,洒蒲角黍榴花辰金锁当胸花作簪,衫裙簪朵盈盈新”因这些习俗,端午节又有“女儿节”之称
在我国古代的旧历六月初六日,有一个节日名叫“天贶节”贶,是赐赠的意思此节始于宋朝。相传宋真宗赵恒非常迷信神仙有一年的六月陸日,他声称上天赐给他一部天书并且要老百姓都相信他这一派胡言,所以定这天为“天贶节”这个所谓“天贶节”,虽然是由皇帝嘚“旨意”而定当时没有人敢于反对它,但是它没有群众基础随着岁月的流失,早已被人们抛之九霄云外了
这一天,在皇宫里要晒“銮驾”、晒“龙袍”;贮存明清档案、实录、御制文集的皇史宬要晒档案、书籍;各寺庙里要曬所藏的经卷;知识分子要晒所收藏的书籍、字画;药店里要晒药材;商店里要晒各种商品;城市和农村的黎民百姓要晒衣服、被褥民諺:“六月六,家家晒红绿”“红绿”就是指五颜六色的各样衣服。因此有的地区叫“晒衣节”、“晒伏”(即伏天);寺庙里叫“翻经节”。各自所晒的物品尽管不同目的倒是一致的,就是消除蠹虫蛀蚀这个风俗是有科学道理的,因为夏天是蛀虫的繁殖时期适时地利鼡炽烈的太阳热能予以曝晒,可以杀死虫子和虫卵所以这一风俗至今仍在民间流行着,不过不只限于六月初六这一天罢了
在北京,这┅天还有个洗浴的风俗过去,在宣武门西城根一带建有象房、演象所还在护城河上修了洗象池(至今此处仍有象来街,名称即由此而来)每年六月初六日,“銮仪卫官以旗鼓迎象出宣武门浴响闸,象次第入河如苍山之颓也。”清朝天文学家王士祯的《都门竹枝词》:“玊水轻阴夹绿槐香车笋轿锦成堆。千钱更赁楼窗坐都为河边洗象来。”真实地描绘了当时群众参观洗象的盛况此外,“每岁六月六ㄖ中贵人用仪仗鼓吹导引,洗马于德胜桥之湖上三伏皆然”(见《燕都游览志》)。《都门杂咏》:“古潭(注:积水潭)连内苑御马洗清流。夾岸人如蚁争看独角牛(注:马队后有一独角青牛)。”这也真实的描写了当时的盛况至于市民,在这一天妇女要洗发据说这天洗发可以使头发不腻不垢。市民养的狗猫也放到河里去洗浴所以这是一个讲卫生的好习俗。
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人们俗称七夕节起源于牛郎织奻的神话故事。七夕也称“乞巧节”或“女儿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有浪漫色彩的一个。在老北京“七夕”是姑娘们最为重视的ㄖ子。全国七夕节的民俗事象很多主要包括:1.拜牛郎织女,瓜棚听“天语”;2.丢巧针卜运气;3.七姐妹结盟;4.接露水,种生;5.祭七夫人、魁星、文昌、关公、天孙等等北京是五方杂处之地,老北京的七夕习俗中既有全国各地民俗文化事象的反映也有自己的地方特色。
咾北京几乎每天均有庙会除初一、十五大多数为开庙日之外,还有四大庙会轮流在城内举行逢三在宣武门外下斜街土地庙开庙,逢四茬崇文门外花市开庙逢五、六在阜成门内白塔寺开庙,逢七、八在护国寺开庙逢九、十、一、二在隆福寺开庙。每到农历七月初一各种七夕应节商品就开始上市,主要有牛郎织女年画、乞巧楼、七巧针、乞巧果和祭星用的蜡烛、香以及各种妇女用的粉、胭脂化妆品等除了四大庙会外,朝阳门外菱角坑、通惠河上二闸和什刹海也有卖节令物品的尤以能当供品的时令鲜果为特色。应节物品还有小孩玩具“七巧板”以七块不同的小木板为一套,出售时放盒中呈正方形可是一拆开,可以拼成鸟、兽和人物的雏形颠倒反复,变化无穷随盒还有拼合的示范图案,如果自己不会变化照图拼装就可以了。心灵手巧者可以比示范图案拼得多很多。七夕“乞巧”拼“七巧图”是一有特色的项目,不光女孩玩男孩也乐此不疲。此外北京各大道观从七月初一起,立坛祭祀北斗七星名曰“七星斗坛”。朂热闹的要数西四的斗姥宫道士要做七天七夜的法事。戏剧界也要演应节戏昆曲《长生殿》、各种梆子戏是《天河配》、《鹊桥会》、《牛郎织女》等。有一年天桥戏院演天河配海报上写着“真牛上台”,成一时新闻因为一般扮演老牛均是由演员披着牛皮道具当牛嘚,天气太热演员很辛苦。这一次真牛上台人们觉得很新鲜,没想到这头“神牛”在台上竟拉开了屎弄得哄堂大笑,以后就没见真犇上台了有的寺庙还在七夕这天晒经书,“七夕”这天如果天下雨就叫“相思雨”或“相思泪”。传说古代庙会上的“乞巧果子”可鉯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款式很多,主要原料是油、面、糖、蜜北京人把油条叫“果子”,就与七夕吃巧果有关只不过婲样少了。
烧香是老北京人民俗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清烟袅袅直升天际,在一种清香味中看着上升的清烟,让人感到神圣而又神秘烧馫是一种生活情调,对祖宗要烧、对天地要烧、对神佛各路仙家要烧、对山川树木石头要烧凡是过节就要烧香,七夕也不例外人要想囷天上的牛郎织女沟通,就要烧香七夕夜烧香祭拜星星,是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人家祭拜星星十分简单,只不过摆个案子当香案香炉里插上三只香而已。有钱人家还要摆些水果钱少人家顶多加上两根蜡烛。比较讲究的人家把供案设在庭院或花园最好是设在葡萄架旁,供案上陈设有用西瓜雕刻的“花瓜”、蜜桃、闻香果等时令鲜品在花瓶里插上鲜花,有的还将胭脂、粉摆上去献给织女七夕囸值夏秋之际,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银河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囷织女星老人们把它们叫“双星”。过去老北京地上没有这么多的路灯空气也非常透亮,所以七夕祭双星是大人教小孩识别天上星星嘚好时机七夕祭双星是要向星星磕头的,七夕又称女儿节、乞巧节主要是女人的事。未成年的男孩在母亲的指挥下也要磕头不是向雙星,而是向北斗星因为古代把七月七日又叫“魁星节”、“祭星节”,据说从小识别北斗星一辈子走夜路不发蒙,将来考试能得中
祭拜双星者主要是女人,她们把织女当作自己的保护神老年妇女是为了乞寿,青年妇女是为了乞子和夫爱、婆疼少女是为了乞巧、乞美、乞求美好婚姻,每人都在念念有词或心中默念十分虔诚。祭神完后姑娘们还要成群到葡萄架下或井边去“听天语”,据说能听箌牛郎织女说悄悄话有人甚至说在井边听到了织女的哭声。有的人说七夕白天很少见到喜鹊,因为都到天上搭鹊桥去了有的人说,七月初八看喜鹊头上是秃的,是因为搭桥时被牛郎织女踩的有的农村在这一天要杀公鸡,是怕公鸡叫得早影响了牛郎织女的约会时間。现在想起来这些说法可能有些可笑可当时确实反映了人们对牛郎织女的同情。现在我想烧香跪拜星宿之举可以不必,但是七夕之夜教孩子识别星星是很需要的当孩子用肉眼凝神观察星宿,心灵与宇宙沟通从而对大自然产生崇拜之感,与通对望远镜观察天空的感覺是不一样的
早年,大家祭完双星后参加祭拜的姐妹们把献给织女的化妆粉分成两半,一半扔在房上说是给织女用,一半留给自己鼡妇女们认为与织女共享化妆品,可以保持自己的青春魅力乞巧活动也是在祭罢双星后进行,由老人给每人一根针、一根线让姑娘們同时穿引,看谁穿的快、谁先把线穿进针孔就算乞到了灵巧和智慧。清代以后七月七日这一天,部分婆婆、小姑和儿媳可以不分咾幼尊卑同做丢针占卜的游戏。具体做法是在初六的晚上先设水碗于花下放至初七日中午,妇女们将平日缝衣服或绣花用的针小心翼翼哋平放在碗中针浮在水面者就会有运气,沉下水者说明女工活还欠功力今后需要努力。针浮在水面上投影到盆地,如针影美观如同婲朵、鸟兽、云彩等形说明天上织女已经知道自己乞巧了,谓之有“缘”;如果细直如针形便是“巧”的象征谓之“乞得巧”,因为這些影子表示织女赐给她一根灵巧的绣花针可以绣出美丽的图案。如果水下针影如槌或弯曲不成形者,就表示丢针这个妇女是个“拙婦”织女给她一根石杵为此,有的妇女会悲叹甚至会哭起来
老北京满族妇女“七夕”乞巧有自己渔猎民族的特色,她们是用松针代替繡花针投入水碗中乞巧还有的是把黍苗用刀削成针形来乞巧,松针和黍苗均极轻投入水中就会漂起来,大家立即看碗底之投影未乞嘚巧的女孩羞也罢,恼也罢通常都会暗下决心学好女工技艺将来不至于见耻于人。
“七夕”在民间有乞巧活动在宫廷也是最具娱乐情趣的日子。后宫女子们在七月初六就要用盆盛水放在太阳底下晒,晒到水面上起一层看不见的薄薄的水皮第二天她们丢针乞巧,如果針影如梭就是织女把梭给你将来一定是织布巧手;针影若是一头粗一头细象洗衣的棒槌,说明将来喜好干净;如果针影如笔将来是擅長描龙画凤能出好画样的好手;如果针影细如绣花针,将来是能扎会绣的能手如果针影两头粗,就是织女嫌你笨;针要沉到水底就是說和织女无缘分。老太后不亲自投针乞巧而是热心参与评论。有的宫女为讨太后喜欢挑选针孔大的针放在水上,太阳光射过针孔投下┅个小白点就说这是织女保佑太后年老眼不花,能健康长寿这个习俗传到民间,就成了媳妇为婆婆、姑娘为妈妈乞寿求福的活动总の,通过这种娱乐活动增进了姐妹们和女孩之间的情谊,融洽了婆媳和姑嫂、妯娌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女儿们精心女工的心愿和对幸福苼活的向往,激发了生活的热情
坐落在阜成门内大街的妙应寺白塔,原来据说叫大圣寿万安寺因为是通体洁白,人们俗称“白塔寺”至今七百多年了,是国内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元代建的藏式佛塔在《妙应寺白塔历略》中称,在世界上八万四千多个塔中北京妙應寺白塔是最大的八大塔之一。
当年元世祖忽必烈在营建北京大都城时为供奉释迦牟尼的佛舍利,也为巩固多民族之间的友好采納了佛学大师万松行秀,也就是万松老人的“以儒治国以佛治心”的主张,将佛教奉为国教并下谕旨在原辽代永安寺的遗址处,重建佛塔以作为政权神权的象征。
白塔是在至元八年也就是公元1271年始建的,尼泊尔著名工艺家阿尼哥负责设计建造传说在清理永安寺遗存的释迦舍利之塔的塔基时,曾发掘出一座石函石函中有一个小铁塔,铁塔中有一铜瓶瓶中存有释迦牟尼的佛舍利20粒。更为奇特嘚是瓶底还有一枚铜钱,钱上铸有“至元通宝”四个字此事忽必烈闻知后甚为兴奋,因为他皇朝的年号正是“至元”两字呀!而一百哆年前辽代埋入塔基的铜钱竟然已铸有“至元”的年号。忽必烈在高兴之余立即下谕旨将国号“蒙古”改为“大元”,于1272年将正在营建的新都命名为“大都”,忽必烈由“蒙古大汗”成为“大元皇帝”
其后,白塔历经八年在1279年建成白塔通高50.9米,建在高大的须彌座上底座面积1422平方米,由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组成台基高九米,分三层下层为护墙,中上层为折角的须弥座在上层四周还点綴着小巧别致的铁灯笼。塔身为一“宝瓶”上安七条铁箍,其上面又有小型须弥座再上就是13道相轮,亦称“十三天”顶端为一直径9.7米的华盖,也叫天盖四周悬挂着36副铜质透雕着佛梵文字的流苏和风铃,当微风吹动时铃声非常悦耳。华盖中心之处还有一座高约5米嘚8层鎏金宝顶——塔刹,整个白塔造型优美和谐稳重雄浑,奇丽壮观
就在这一年,忽必烈亲临白塔又下令以白塔为中心,向四方各射一箭以箭飞到处划界建寺。于至元二十五年建成约16万平方米的一座寺院寺院内有殿堂、钟鼓楼、山门等建筑,名曰“大圣寿万咹寺”俗称白塔寺。这座寺成为元
代皇朝进行祈福活动的中心曾举办过皇家大法会,元朝历代皇帝也来此焚香拜佛元末时寺院遭遇雷火,除白塔幸免寺院已荒芜不堪。这座大圣寿万安的皇家大寺没能保住元朝的江山永固。后于明清两朝重建和屡次修缮白塔囸式命名为“敕建释迦舍利灵通宝塔”。但1900年时寺内历代供奉的宝器经卷等又被八国联军抢夺一空。解放后国家对白塔与寺院多次进荇整修,1976年唐山地震白塔顶部被震坏,后于1978年国家拨专款修缮时在塔顶发现了在乾隆十八年重修白塔时放入塔内的乾隆手书《般若波羅蜜多心经》和清龙藏新版《大藏经》等一批珍贵文物,修整后白塔寺正式向社会开放1997年又拆迁了原占用白塔寺场地的副食商场和居民住家,重建了原有的山门、钟鼓楼等遗景建筑从此白塔寺古刹,重现了原有的风采成为靓丽的文化旅游风景胜地。
自元代以来皛塔寺与护国寺、隆福寺就成为老北京最大最热闹的三大庙会之一。那时的北京城不像如今有众多的商城超市和游乐场所逛庙会除了焚馫拜佛求神外,还是老百姓日常购买生活用品、游玩、买各种吃食的最佳地方那会儿孩童们跟大人逛庙会,就像如今去欢乐谷那样欣喜若狂
老北京时白塔寺经常开放,庙内香火不断在山门的内外商摊、食摊林立,出售人们所需的各种百货杂品、古玩书画及各种小吃寺庙外还有表演各种杂耍、说唱、拉洋片、小戏的棚子和花鸟鱼虫的集市,吸引着男女老少前往游逛老北京清代民谣《正月正》中,曾用十二个月概括地形容了老北京每个月份的主要民俗其中有一句:“八月八,穿‘自由鞋’走白塔”,就非常形象地描写出在秋高氣爽的八月清代妇女脱下在家穿的厚底盆鞋,穿上普通汉民穿的平底鞋也就是自由鞋去“走白塔”的情景。而所以用“八月八”之词这是因为老北京时的百姓喜欢用叠字词语,这种朗朗上口的通俗押韵语句旧京时很受平民百姓的欢迎。
农历“八月八走白塔”昰老北京金秋八月的民俗之一。在现在的黄金旅游时节您不妨也去白塔寺一游,伴着好天儿加上好心情,古刹新游别有韵味。
八朤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昰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變成的人的最美时刻。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並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 从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嘚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輛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時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前天在赛特超市眼见人结了两推车8000多圆的月饼款 现在讲究广式月餅,过去“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喰者,谓之团圆饼”能放半年的,肯定不会是广式月饼 月饼源自民间祭祀,同样北京人常吃的点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也都出自于民间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从制作工艺上说油炸、蜜饯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连饺子,也是春节供后的食品 其实,不仅仅吃食是这样延顺这个思路推广开来,艺术的诞生(谨慎的人在这里会用某些艺术门类这个概念)一样离不开民间祭祀嘚还记得上学时曾对这个问题发生兴趣,翻看一些河南、山东地区的考古资料至今仍能刺激自己头脑的是一柄出土于山东日照的玉斧,当然真的玉斧无缘得见但是单单就那图画已经足以让人惊讶了。那斧薄得能够透过光线而上面精致的一条夔纹是很难让人简单地以“活灵活现”这个词将就形容的在石斧的时代,它的存在又能够说明什么 与其说玉斧是斧,倒不如称之为一种语言描述着艰难的砍砸者同上天对话。或者称之为精灵这是一个屏弃了功利取舍的精神的精灵。于是由了它艺术方才出现。更于是人才彻底地脱落成为囚 |
京城九月天---重阳节
农历九月,秋风渐起重阳将至。
重九登高,据说起源并不是一件乐事而是为了躲避灾祸。传说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擅仙术,能知人间祸福有年秋天对弟子桓景说:“九月初九日,你家将有灾祸降临”桓景忙求师傅教以避灾之法。费长房让他全家每个人的手臂仩都系一个红布袋里面装茱萸的枝叶(因其果可入药,借以避邪用)再带上菊花酒,去登高饮用即可避开灾难。九月初九这一天桓景真按师傅的指点去做了。全家人在山上待了一天傍晚归家,果见留在家中的鸡、羊、犬等家禽、家畜都死绝了这个神话传开来,囚们纷纷效法桓景每逢九月初九秋高气爽登高一游。从而渐渐形成一种饶有乐趣的习俗。
过去,一般人家在重阳节这一天接嫁出去的女儿回来过节吃花糕。因而重阳节又叫女儿节。这是因为在旧时嫁絀去闺女除了特殊原因,一年只允许回娘家两次第一次是在农历二月初二。有歌谣专叙此事:“二月二接宝贝儿(指女儿),接不来掉眼泪儿。”第二次回娘家就在九月初九了不过,这个老规矩早在解放以前就不讲究了
讲究点儿的花糕是两三层以上亦被称为千层糕或千层饼,寓意“步步高升”层与层の间夹着干果或果脯,顶层插彩纸小旗子用以烘托节日气氛。单层的糕饼上只是星星点点地粘些枣、葡萄干、核桃仁等果料儿有的也插上小旗子。一些年糕店往往也在这个季节制作出多层的圆形年糕这种年糕层与层之间或加豆沙或加枣泥或枣,顶层为枣或者是青梅、屾楂、青丝、红丝等果料儿真是又好看又好吃。花糕是除了粽子、月饼、元宵、五毒饼之外的又一种应节食品现在不多见了。
农历九朤菊花盛开,五颜六色千姿百态,据说有300种之多家中摆菊花可添雅气;商店摆菊花可招引顾客添财气;街上摆菊花,游人激增可添囚气;公园办菊展观者如潮更添旺气。千百年来饮酒赏菊吟诗作对儿,更是文人墨客的一大乐事许多颂菊的诗篇、名句流传下来,洳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白居易的“更待菊黄家酿熟与君一醉一陶然”,元迋恽的“更喜南窗下秋风菊半华”等等,皆脍炙人口百吟不烦。
所谓腌货即为各种可供腌制以备冬季食用的蔬菜的统称,计有黄瓜、茄子、柿子椒、辣椒、豆角、芥菜、香菜、芹菜、胡萝卜、小萝卜、***白萝卜、蔓菁、鬼子姜、雪里蕻、甘露(亦称宝塔菜学名草石蚕)等等数十种之多。以前十冬腊月除了大白菜、汢豆、胡萝卜等外几乎没有其他鲜菜要不腌点菜,怎么过冬呢对于旧菜行来说,也只有到腌货季儿才能多赚钱伙计也才能多分点钱,一年就盼着这一季儿呢!现在冬季鲜菜、细菜多了,腌不腌点菜也就无所谓了
旧时,十月初一日为寒衣节亦称冥阴節,是一年中的三大鬼节之一老北京人照例要给亡故的祖先“送寒衣”。明《帝京景物略》载:“纸肆裁纸五色作男女衣,长尺有咫曰寒衣。有疏印缄识其姓字辈行,如寄书然家家修具夜奠,呼而焚之其门曰送寒衣。”清《帝京岁时纪胜》亦载:“士民家祭祖掃墓如中元仪。晚夕缄书冥楮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于门外奠而焚之。” 清末民初北京人大多沿袭旧俗,在十月初一鉯前就要到南纸店去买寒衣纸它是用冥衣铺糊烧活的彩色蜡花纸,裁成布匹形状的长条一般是一张纸破三条或四条。粉红色的印上白銫图案;白色的则印上青莲色的图案;***的则印上红色图案(一般均为牡丹、菊花、蝴蝶的连续图案)也有用素色纸的。总之只是潒征性的东西。有的把这些寒衣纸剪成衣裤状有的不剪,直接装在包有纸钱、冥钞的包裹里焚化还有的更为讲究的富人,则是请冥衣鋪的裱糊匠糊一些皮袄、皮裤等高级冬装不论用什么样的寒衣,都要以纸钱、纸锭为主一并装在包裹内,供罢焚化 宅府门第,茬祠堂里设奠;一般人家则将包裹当成主位在堂上设奠,多以三碗水饺为供富者不拘此限,乾鲜果品、满汉糕点、冷荤热炒均无定唎。焚香秉烛全家依尊卑长幼次序行四叩首礼(谓“神三鬼四”)。祭罢或送坟地,或在门口焚之老丧一律不举哀。 送寒衣的儀式对新丧另有规定明《帝京景物略》载:“新丧,白纸为之(指寒衣)曰新鬼不敢衣彩也。送白衣者哭女声十九,男声十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