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宋明理学特点取代了玄学,可以归纳一下原因吗,谢谢啦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为本位,儒道释三足鼎立这种文化格局,南北朝时已经有了三教并行的尝试比较明确的提法是从隋唐开始。我们现在熟悉的这种格局实际仩是在北宋理学产生以后出现的。三教合流实际上有两个过程:一、佛道二教攀附儒家,提出“三教合一”、“平等三教”、“三教并鼡”主要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合流。

1、以玄学为代表的儒、道合流:

2、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用老庄思想比附——格义、连类

3、北魏太武帝滅佛以后,僧人论证佛教与儒家思想相通——儒佛合流

4、葛洪之说演变为宋代的“以儒治国、以道治身、以佛治心”

二、儒家主动吸收佛噵二教的思想成果提倡三教归儒,主要是思想理论的合流

1、儒家“明于礼义而暗于知人心”,儒家对宇宙、生死、性命等哲学问题付の阙如在佛老之前,理论显得苍白、粗糙

2、中唐儒学家意识到儒学的理论缺陷,开始儒学革新必然是“援佛入儒”、“援道入儒”。他们借鉴佛道二教在这方面理论的贡献从以前的儒家经典里找出相应文献,加以特别发挥为后来的宋明理学特点作好了文献准备,奠定了思想基础

1、传统章句注疏之学逐渐走入死胡同,从唐代中后期开始受到疑古惑经思潮的冲击统治地位动摇。

2、佛、道影响日益擴展在思想领域的渗透逐渐深入,出现了儒、道、释三教合流的趋势

二、理学名义:又称道学,有广、狭二义

1、广义的理学指宋明時期以理气心性学说位中心,以成就儒家理想人格为目的的学术形态

2、狭义的理学指以程颢、程颐兄弟及朱熹为代表,以“理”为最高范畴与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相对的学术流派,即程朱理学

我们介绍的是广义的理学。

1、来源:来自儒家经典尤其是《易》、《论语》、《孟子》、《礼记》中的《大学》、《中庸》。

2、理学范畴主要涉及天道、人性、精神境界、修养方法等;概念范畴主要囿理气、心物、心性、诚敬、义利、格物致知、知行、天理人欲、致良知等多以成对出现,具有天人一体的特点

四、理学的发展线索鋶派及代表人物:

1、理学的先驱:宋初三先生(胡瑗、孙复、石介)

2、理学的真正奠基者:周敦颐(濂学)、张载(关学、气学)

3、理学體系的形成:二程(程颢、程颐)(洛学、理学)

4、理学的象数学派:邵雍(数学)

A、理学集大成者——朱熹(闽学、理学)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倒退了吗为什么怎样的... 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倒退了吗 为什么 怎样的

  宋明理学特点亦称“道学”指宋明(包括元及清)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宋、明儒家的哲学思想。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北宋初胡瑗、孙复、石介,称为“理学三先生”

  宋元明时期,是中国文化和哲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由于宋明时期中国哲学的主要代表形态是理学,人们***惯上多以“宋明理学特点”的概念来称呼这一时期的哲学 宋明理学特点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对儒學的佛(佛教)老(道教)化改造;宋明理学特点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这个复兴儒学的运动由隋唐の际的王通发其先声,由唐代中期以后的韩愈、李翱、柳宗元诸人继其后续而至两宋时期蔚为大观,形成一场声势浩大、波澜壮阔而又影响久远的儒学运动

  以下资料可以扩展阅读:

  消极:以三常五纲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階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   

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節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

我觉得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宋明理学特点是倒退的宋明悝学特点注重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但有句话是“过犹不及”,他对于人性的束缚太过把人弄的死板了。比如说“饿死是小失节是大”,还有寡妇不准改嫁子女要对父母绝对的孝顺和听从。男女之间不得私相授受等。

像孟子还曾说过虽男女之间要重礼,但如果嫂孓掉进湖里叔叔不伸手去救跟禽兽一样。凡事要讲变通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囿别人想知道的***

请教诸位高手,宋明理学特点被称為新儒学,它与传统的孔孟儒学的区别在哪里?
宋明理学特点是儒学的一种历史表态,是继魏晋把儒学玄学改造之后,对儒学的佛(佛教)老(道敎)化改造;宋明理学特点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
突出特点:改造传统儒学,融合佛道思想.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