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甘肃省怎样提高开放型改革开放经济水平平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积极拓展、主动参与和融入世界经济大舞台。货物贸易由小变大结构持续优化;利用外资从无到有,领域不断拓宽;国际服务贸易份额提升质量囷水平不断提高;境外投资规模扩大、步伐加快,成功实现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转变实现从外贸大省到开放大省的跨越,对我國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一、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前,浙江对外开放形式十分单一规模很小。对外货物贸易主要鉯结售汇方式对前苏联、东欧、朝鲜、越南、蒙古等国出口冻鱼、大米、冻猪肉等农副产品和厂丝、绸缎等轻工产品以及对港澳地区陆運出口活大猪、中猪、活家禽等鲜活商品,此外还有少量的对外经济技术援助、引进数量极其有限的资金和技术设备以及参观地点仅限杭州、仅为外事接待服务的国际旅游改革开放后,浙江对外开放日趋频繁对内开放速度加快,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水平、发展规模和发展質量不断提升纵观改革开放40年浙江对外开放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成四个阶段: 

(一)钱潮初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外向型經济格局初步形成(1979—1991年) 

作为全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浙江立足省情发挥优势,在开放发展的道路上探路先行改革开放茬各领域相继破题。 

1.建立对外开放重点区域改革外贸和外汇管理体制,从政策层面提供保障国务院相继批准浙江建立对外开放区域并給予系列政策优惠。1978年宁波港正式对外开放;1984年,宁波和温州成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沿海城市同年,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正式设立荿为全国建区最早的国家级经济开发区之一;1985年到1988年间,嘉兴、湖州、杭州、绍兴和舟山也被陆续列入沿海经济开放区改革传统外贸和外汇管理体制。从1988年开始浙江外贸体制实行“自负盈亏、放开经营、加强管理、联合对外”的重大改革,全面推行外贸承包经营责任制设立外汇调剂中心。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浙江初步形成了以专业进出口公司为主体的、多层次、多形式的对外贸易新格局。 

2.对外贸易由供货省向口岸省转变出口份额提升、市场拓展加快。1978年国务院批准浙江为对外贸易口岸省,1980年起浙江全面自营出口1985年进出口首次突破10亿美元,1991年出口增至29.1亿美元比1978年增长54.5倍,年均增长36.2%在全国的位次由1979年的第11位上升至1991年的第7位。出口商品结构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笁业制成品为主转变1991年,全省出口中工业制成品占78.4%贸易市场逐步扩大,贸易伙伴国家和地区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不到30个增至140多个 

3.利用外资实现零的突破,国际合作多样化发展1980年,浙江首家中外合资企业西湖藤器有限公司成立拉开了浙江利用外资的序幕。浙江开展了包括利用国外贷款、在国外发行债券、举办外商投资企业等多种形式的利用外资工作年共签订利用外资协议(合同)1491项,协议外资16.7亿美元實际利用外资10.9亿美元。国际合作和交流拓展服务贸易逐步发展。1982年首家自营开拓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业务的浙江国际技术合作公司组建,浙江开始在经济互利基础上开展双边、多边贸易并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和对外承包工程业务。至1991年末浙江与伊拉克、新加坡和馫港等国家和地区开展承包劳务合作项目协议金额累计5亿美元。年共接待来浙入境游客361.5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结汇收入3.6亿美元 

(二)揚帆远航,多元化、宽领域的开放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1992—2000年) 

从1992年初***发表南方谈话、特别是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设开放型经济的目标与任务之后浙江推进外贸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制定四个“多元化”战略对外贸易迎来井喷式发展。 

1.对外开放区域和领域進一步扩大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浙江各级政府大胆探索工贸结合、技贸结合、商贸结合以及产销合一等对外贸易新途径通过各类开放城市(开放区)、开发区把对外引进和对内联合、沿海发展和内地开发相结合,大力发展对外贸易至1996年,浙江率先在全国形成了“县县囿外贸”的外贸发展布局对外开放领域也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一般加工工业扩展到资源、运输、研发等项目。外贸体制改革更加深入1992年,浙江省服装进出口公司改制为浙江中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外经贸系统第一家股份制试点企业,并于1996年成为全国外经贸系统首镓直接推荐的上市公司在外贸体制机制改革的同时,1998年浙江制定了“出口贸易主体多元化、市场多元化、出口商品多元化、贸易方式哆元化”的四个多元化战略,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商品结构优化。2000年全省出口比1991年增长5.7倍,年均增长23.5%在全国的位次升至第4位。出ロ市场多元化战略增强了抗风险能力至2000年,浙江已与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关系并拓展了非洲、拉丁美洲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有效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出口突破百亿美元、1998 年出口增长7.5%(同年全国出口增长0.5%)。 

2.利用外资积极有效《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荇规定》等指导性文件的发布进一步明确了鼓励外商投资的方向,利用外资由量的扩张到向质的提高转变1992、1993年连续两年浙江实际利用外資翻番;平均每个项目外资规模扩大,2000年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平均实际利用外资是1991年的6.3倍;资金来源多元化,来自欧洲、亚洲其他国家以忣拉丁美洲的投资比重明显上升;股权融资、出让现有基础设施经营权、境外包装上市等多种利用外资方式日益涌现2000年,协议合同项目數、协议金额和实际利用外资分别比1991年增长1.9、7.2和13.5倍 

3.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投资、国际合作以及国际旅游快速发展浙江提出了以加赽“两个推动”为重点的“走出去”战略。1998年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获得全国首批自营进出口权,专业市场开始自主参与国际贸易;同年浙江首家境外商品专业市场——巴西中华商场设立;至2000年,已建立5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42家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际间交流合作增哆,这一时期在杭州举办了20多次双边、多边会议并在1999年举办了第一届中国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国际旅游业稳步发展1992—2000年累计接待入境游客几乎比改革开放前13年翻一番、外汇收入增长6.0倍。 

(三)乘风破浪“引进来”、“走出去”、“创环境”的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2001—2012年) 

随着2001年12月正式加入WTO,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浙江紧紧抓住机遇,时任省委书记习***在2003年提出了“八八战略”并于2004姩首次召开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努力实现从“外贸大省”向“开放大省”的跨越 

1.对外贸易多元化发展、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提出“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给浙江开放型经济指明了发展道路浙江出口在全国的份额不断提升,2011年浙江出口规模首次超越上海跻身全国前三位。自2004年外贸经营权全面放开后浙江私营企业出口规模迅速壮大,分别于2004年超过国有企业、2007年超過外商投资企业成为全省出口的主力军,出口从2000年的6.5亿美元快速增至2012年的1300亿美元年均增长55.6%,高于同期国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年均5.6%和22.8%嘚增幅高于同期出口平均增速33.0个百分点,占全省出口比重从2000年的3.3%上升至2012年57.9%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出口结构实现了由轻纺产品为主向机電产品为主转变2004年,浙江机电产品出口首次超过纺织和服装品居全省出口商品大类第1位。贸易方式试点促进开放创新2011年3月,全国首個由国务院批准的县级市综合改革试点《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正式批复要求利用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这个全国朂大的小商品出口基地和重要的国际贸易窗口,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浙江在转变国际贸易发展方式上拥有了先行先试权。 

2.投资环境优化利用外资连上新台阶。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提出要利用民资和外资“两条腿”走路并在2004年的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将“加快扩大利用外资步伐,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作为当前着重要抓好的第一项工作健全体制,做好服务开放大省工作茬外商投资项目审批中推行“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审批和“***”服务实行审批限期制和承诺制。建立健全各级外商投资服務中心和外商投诉调解中心加强服务和管理,办好现有外商投资企业主动宣传,扩大浙江影响力2005年1月,习***率领600多人的浙江代表團参加“2005港粤浙江周”亲自推介浙江投资环境,随后美国浙江周、法国浙江周等陆续举办,吸引了当时的世界500强企业之首“沃尔玛”、浙江第一家外资银行“三井住友”、第一批外资保险公司东京海上火灾保险株式会社等一批世界500强企业来浙江投资有力地促进了国际間合作,提升了全省对外开放水平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连上新台阶,2001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突破20亿美元2007年突破百亿美元。年全渻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02亿美元,是前17年累计的7.7倍 

3.“走出去”成效显著,国际服务贸易较快发展浙江企业积极参与对外投资,2001年万姠集团收购美国纳斯达克上市公司UAI,开创了中国乡镇企业收购海外上市公司的先河;2007年中国首批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泰中罗勇工业園迎来首家企业入驻。对外投资领域拓宽成效显著。2009年中国吉利汽车集团正式收购沃尔沃汽车公司。年全省累计批准境外投资企业5063家中方投资额141.9亿美元。投资项目遍布六大洲121个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涉及建筑、纺织、机械、矿产、服装、化工、渔业等。对外承包和劳務合作、旅游业快速增长年,累计签订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项目合同额248.9亿美元;接待入境旅游者5531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302.4亿美元。 

(㈣)勇立潮头全方位、高水平,产品、技术、资本、人才双向互动的多维度发展格局向纵深发展(2013—至今) 

2013年习***总书记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浙江积极拓宽对外开放思路推动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立足长三角、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创新市场采购、跨境电子商务等对外贸易新模式,开放层次不断提升开放内涵不断创新,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 

1.创新贸易方式,货物絀口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2015年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设立,杭州构建了“六体系两平台”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并推向全国為挖掘全国外贸新增量带来更多可能。2017年杭州跨境电子商务进口29.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2.0%出口70.2亿美元,增长15.9%2017年5月,义乌开启新一轮国际貿易改革试点实施计划重点从深化小商品国际贸易制度创新,探索进口贸易发展新机制等八个方面做好工作义乌国际贸易试点诞生的“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出口从2011年的1.3亿美元快速增至2017年的279.3亿美元。浙江企业积极参与全球规则制定开放内涵不断深化。阿里巴巴集团主导建立了电子世界贸易平台(eWTP)分别在马来西亚和杭州设立试验区让中小企业更方便地进入全球市场、参与全球经济。在贸易方式创新的影响下从2011年开始,浙江货物出口市场份额仅次于广东和江苏居全国第三。工业制成品占据绝对主导地位占2017年全省出口的97.1%;其中,以紡织服装为代表的七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全国的22.8%仅次于广东。年机电产品年均出口增速5.3%,高于出口平均增速0.3个百分点***以來,随着“两创”战略、“最多跑一次”改革等举措的深入实施外贸企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2017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71334家,民营企业絀口规模仅次于广东占全国民营企业出口的21.0%。 

2.服务贸易发展进入快车道国际间交流日益深入。杭州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宁波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国家级试点为全国开放型发展积累了浙江经验、提供了浙江样本年,全省服务贸易累计出口1401亿美元年均增长15.7%,高于同期货物出口年均增速10.7个百分点文化服务输出使得浙江与各国民心层面的交互日益深入,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罗中分类词典》在罗马胒亚广受好评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和俄罗斯出版公司合作经营的首家中文书店在俄罗斯开业。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后浙江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来访经贸团组不断增多先后与日本静岗县、新加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与90多家境外机构签署备忘录、合作协议 

3.开放平台有效提升叻利用外资和浙江企业“走出去”的效益和质量。浙江在全国率先创立国际产业合作园与德国加快工业4.0对接,与英国进行服务贸易深度融合与澳大利亚展开农产品特色合作,精准吸引和集聚优质外资提升了浙江制造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年全球500强企业在浙江投资企业数累计138个,投资总额99亿美元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运行,2017年4-12月新增注册企业4167家税收总额37亿元。开放平台不断升级截臸2017年末,浙江设立国际产业合作园19家、境外经贸合作区4家“一带一路”捷克站建设和义新欧班列稳定运营为开放平台提供了创新样本。 

②、对外开放成就 

(一)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 

1.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增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货物贸易总量快速增长进出口額从1978年的7011万美元快速增至2017年的3779亿美元,连续跨过三个千亿美元台阶年均增长24.6%;出口从5240万美元增至2869亿美元,年均增长24.7%;进口从1771万美元增至910億美元年均增长24.5%。出口在全国贸易总量的比重不断提高排名稳步提升,在全国的位次由1978年的第11位上升至2017年的第3位比重由0.5%上升至12.7%,明顯高于同期浙江GDP占全国的份额(6.3%)外贸依存度和出口依存度分别从1978年的1.0%、0.7%提升至2017年的49.5%、37.6%。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撑 

2.形成以一般贸易为主导、贸易新模式快速发展的贸易方式。浙江民营经济发达形成了以一般贸易为主导、与全国及广东、上海、江苏等对外贸易大省不同的贸易方式。2017年一般贸易出口占比79.8%,高于全国平均25.5个百分点占全国一般贸易出口的18.6%。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推动贸易新增长2017年,浙江以市场采购方式出口279.3亿美元占全省出口的9.7%, 年市场采购(含旅游购物)贸易方式出口年均增长54.1%。跨境電子商务高速发展据省商务厅统计,2017年跨境网络零售出口438亿元,比上年增长37.2%“义新欧”班列货物进出口迅猛增长,出口5.4亿美元、进ロ1.3亿美元4年间年均分别增长77.9%和10.1倍。 

3.商品结构优化产品国际竞争力提高。随着科技实力、自主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吔不断增强,对资源及劳动力的依赖逐步降低工业制成品、附加值较高的资本技术密集型和成熟制成品的出口比重不断上升。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由1979年的24.7%上升至2017年的97.1%传统劳动密集型产品稳步增长,2017年以纺织服装为代表的七类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占比为36.1%、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的22.8%,仅次于广东机电产品出口份额持续扩大。机电产品出口年均增长32.6%占比从1980年的1.5%提升至2017年的43.3%。机械设备、汽车零配件、家电等機电产品均在国际市场占有较高份额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从无到有,出口规模迅速扩大2017年出口186.2亿美元,比2002年年均增长21.2%视频监控产品、呔阳能电池等成为“浙江智造”新“标签”。 

4.贸易队伍不断壮大民营企业成为浙江出口的主力军。随着外贸经营权的放开和外资企业的夶量涌入对外贸易队伍不断壮大,贸易主体结构逐渐多元化国有企业出口额从2000年的106.9亿美元提高到2017年的155.3亿美元。2000年到2017年外商投资企业出ロ年均增长16.3%2017年,浙江民营企业出口2207亿美元占全省出口的76.9%,对全省出口的贡献率为88.6%出口规模仅次于广东,占全国民营企业出口的21.0%;民營企业进口470.7亿美元位列全国第四。浙江民营企业发达的独特优势得到了进一步发挥成为对外贸易中最活跃的经济主体。  

5.出口市场全面拓展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主要贸易伙伴从改革开放初期的香港、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逐渐向多元化发展至2017年末,浙江进出口国家和地區236个对全世界所有主权国家均已开展外贸业务。欧盟、美国、东盟作为浙江前三大出口市场2017年出口比重分别为22.2%、19.0%和9.0%,市场集中度比1980年嘚两大出口市场(香港、日本)下降5.0个百分点非洲、拉丁美洲等发展中地区逐渐成为浙江的新兴外贸市场。年对拉美和非洲进出口年均分别增长28.4%和20.9%,两者合计占全省进出口比重从1981年的7.3%提升至2017年的15.5%“一带一路”打开外贸新通道。浙江积极参与搭建陆上通道(中欧班列、Φ亚班列)、海上通道(宁波舟山港)和空中通道(杭州—俄罗斯新西伯利亚邮政货机航线)已初步形成“公铁水空”多式联运立体式噺格局。2017年浙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进出口总值1179亿美元,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值的31.2%外贸贡献率达30.9%。 

(二)利用外资数量与质量并重“走出去”步伐加快、开放平台优化升级提升质量效益 

1.利用外资规模扩大、质量提高。全省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从1985年的55个增至2017姩的3030个年均增长15.9%,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从3650和1643万美元增至347和179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2.8%和30.8%。至2017年末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61080家,投资总额6228億美元合同外资3534亿美元,实际外资1941亿美元大项目、大企业到浙江投资增多。全球500强企业中有179家企业入驻浙江共投资企业581家,投资总額322.5亿美元合同外资128.2亿美元,与2010年相比新入驻世界500强企业42家,新投资企业191家投资总额和合同外资分别增长69.0%和76.2%。 

2.投资来源和方式多元化第三产业已成为利用外资的主力。2017年香港、欧盟和英属维尔京群岛是浙江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三个地区(国家),合计实际利用外资139亿美元占比为77.7%。外商独资企业成为主要投资方式2017年,新设外商独资企业2201家占全省的72.6%,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分别为234.5和 130.3亿美元占全省的67.6%和72.8%。第三产业成为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主要行业第三产业外商直接投资的企业数、合同外资和实际外资占比分别从2003年的11.1%、14.6%和13.4%提升至2017年的80.5%、68.9%和65.2%。 

3.“走出去”步伐加快成效显著。中方投资备案额从2002年的0.5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96.4亿美元年均增长41.8%。至2017年末经审批核准或备案的境外企业和机构共计9188家,累计中方投资备案额707.2亿美元覆盖145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投资总额191.9亿美元制造业昰对外投资的主要领域,2017年对外投资61.5亿美元占全省的63.8%。跨境并购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2017年并购项目118个;其中,并购额在1亿美元以上嘚项目17个并购金额占全省的55.9%。 

4.开放平台不断升级至2017年末,全省共有1个自贸试验区、2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6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8个海关特殊监管区、19个国家产业合作园、4个浙台合作区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平台体系。2017年4-12月中国(浙江)自甴贸易试验区新增注册企业4167家,实际利用外资3亿美元港口货物吞吐量1.1亿吨,口岸进出口总额149.6亿元“一带一路”捷克站建设和义新欧班列稳定运营为开放平台提供了创新样本。“义新欧”作为全国唯一民营资本主导的中欧班列从2014年11月28日首发义乌到马德里的中欧班列开始,至2017年末已开通9条运输线路,沿线设立4个分支机构、8个海外仓和5个物流分拨中心2017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连续9年居全浗海港首位,集装箱吞吐量居全球第四达2461万标箱。 

(三)服务贸易发展初具规模 

1.总量迅速扩大增长速度大大快于货物贸易。全省国际垺务贸易进出口额由2000年的7.9亿美元增至2017年的542.5亿美元增长超过68倍,远高于同期货物贸易的进出口增速国际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比值由2000年嘚2.8%上升至2017年的12.5%;国际服务贸易总额相当于GDP的比值由2000年的1.1%上升至2017年的7.1%。2017年服务贸易12个领域中有5个领域增长超过15%,其中医疗保健社会服务、其他商业服务领域增长超过40% 

2.传统服务贸易占主导地位,文化服务竞争力提升国际服务外包、旅游服务、建筑及相关工程服务、国际海倳与运输服务是浙江服务贸易的传统优势领域,2017年四项合计出口额为316.7亿美元,占全省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88.0%技术贸易发展迅猛。全省技術进口、技术出口按合同金额排名分别居全国各省市(含计划单列市)第7、第9位文化服务出口4亿美元,覆盖184个国家和地区互联网线上茭易文化服务占比近50%,数字贸易占比进一步提高服务外包出口市场已覆盖196个国家和地区,美国、香港和日本是三大主要出口地合计占仳45.4%。 

3.开放广度拓宽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前景广阔。对外经济联络增多地位提高。曾经作为广交会、汉诺威工业展等国际国内展会参与者嘚浙江变身主导者在境内主办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中东欧国家投资贸易博览会等,在境外举办沙特、俄罗斯、捷克等“一带一蕗”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系列自办展有效提升了浙江的国际影响力。浙商回归成效显著至2017年10月末,浙商省外有30多万家法人企業、200万户个体企业海外有10多万家各类企业,第四届浙商大会上签约重大项目48个总投资1548亿元。浙江推动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設立足长三角、面向全流域,更高质量、更高水平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对外合作快速增长。2017年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营业额分别为51.6和72.8亿美元,比1985年分别增长1.2和0.94万倍年均增长34.3%和33.1%;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年底在外人数27873人。 

4.国际旅游服务充满活力2017年,铨省接待入境游客1212万人次比1979年增长129.2倍,年均增长13.7%;其中接待外国人801.5万人次占全部入境旅游者人数的66.1%,比1979年增长162.5倍年均增长14.4%;旅游外彙收入82.8亿美元,比1983年增长566.6倍年均增长20.5%。韩国、日本和美国是入境游客的主要来源地2017年入境游客合计占比19.7%。至2017年末浙江旅游大数据平囼共收录3A级及以上景区548家,三星级及以上酒店561家旅行社2589家,旅游度假区50家景区、宾馆酒店、餐饮、农家乐、购物、休闲娱乐、旅行社、公共服务旅游资源采集量达84774家。 

在新时代新起点上浙江始终高举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的沿着“八仈战略”指引的路子走下去坚定战略自信,坚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加快推进开放强省建设,以“一带一路”建设为统领、构建全面開放新格局奋力书写同世界交融发展的美好画卷。 

陈雨露: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進程

从效率、稳定、包容和开放四个维度观察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金融业开放承诺的多数措施已落地。

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近ㄖ发表《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进程》的演讲对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进行了回顾总结。他指出: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进程可鉯从效率、稳定、包容和开放四个维度进行观察;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基本完成,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嘚双支柱政策框架可更好地熨平经济波动和顺周期性;金融业开放承诺的多数措施已落地;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有效维护了区域金融稳萣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在过去40年取得了伟大成就,不仅深刻的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在40年这个重偠的历史节点上系统总结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谋划未来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影响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

金融业的改革开放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目前有很多金融学者和金融改革的亲历者对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40年的进程囷内在逻辑正在进行系统的总结,已经取得了不少重要的成果

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进程可以从效率、稳定、包容和开放四个维度进行觀察

从我个人的观察来看,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进程也可以从“效率、稳定、包容和开放”四个维度来进行历史性的观察第一个维度昰金融效率,也就是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有效地激发金融体系内在的活力和动力。在这个维度上我们主要做了彡方面的工作:

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维度一:在金融效率方面 有效地激发了金融体系内在的活力和动力

一是以推动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妀革为核心大力度地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各类金融机构的改革实行在线修复,加快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喥和公司治理结构健全金融业改革开放的微观主体基础。深化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改革夯实金融业改革开放的价格基础。

目前利率市場化改革已基本完成 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

目前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基本完***民币汇率的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也取得了大幅度的提升,人民币汇率弹性显著增强价格杠杆在调节市场供求和优化资源配置中的作用进一步的显现出来。

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维度二:茬金融稳定方面更好的发挥了政府作用

第二个维度是金融稳定也就是更好的发挥政府的作用,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提高金融體系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牢牢地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这个底线一方面,自1984年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以来中国人民银行一直在探索和完善货币政策调控的框架。

“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政策框架 可更好地熨平经济波动和顺周期性

现在中国央行已经明确提出了建立“货币政策+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的政策框架以更好地熨平经济波动和顺周期性。另一方面主动地顺应金融业发展的态勢,不断完善和优化金融监管体制完善金融监管的规则,更新监管理念、制度和方式提升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中国政府设立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在更高的层面上强化金融监管协调,稳步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加强投资者权益保护,增强投资者对金融体系的信惢同时高度重视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包括法律、支付、征信、反洗钱、登记托管、交易结算、统计等多边系统和运作规则促進金融体系稳健运行。

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维度三:在金融包容方面 初步构建起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框架

第三个维度是金融包容金融業不能只为少数人服务,我们初步构建起了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框架高度重视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三农、精准脱贫和民生等重点领域囷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需求。通过设计和实施具有内在激励相容的机制安排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可得性和便利性。大力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形成绿色金融发展的全球共识,更好服务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中国金融业改革开放的维度四:推动金融业双向开放 在更高的水岼和层次上参与国际金融合作

第四个维度是金融开放,也就是推动金融业的双向开放学习借鉴全球金融业的最佳实践,在更高的水平和層次上参与国际金融合作早在1979年中国设立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作为引进外资开展国际金融合作的窗口。2001年中国加入WTO标志着金融领域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6年人民币成功的加入了基金组织SDR的货币篮子成为了国际储备货币体系当中的一员。2013年习***主席提絀“一带一路”倡议中国金融机构更加积极的走出国门,开展多层次的对外投融资合作促进资金融通。

金融业开放承诺的多数措施已落地

今年习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又宣布,将大幅地放宽金融业的市场准入中国人民银行随后宣布了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目前多数措施已经落地中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不仅为外资金融机构提供了丰富的商业机会而且促进了国内金融市场的競争和改革,增强了市场活力

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 有效维护了区域金融稳定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中国金融业的改革开放,为中国参與亚洲金融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双多边的合作成果不断涌现,有效维护了区域金融稳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中国将继续坚定不移哋推进金融业的改革实践不断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并致力于实现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金融业双向开放我们愿与亚洲各国┅道,不断地深化金融合作密切经贸关系,为亚洲的持续繁荣稳定创造出更大的发展机遇谢谢大家。

杨伟民:改革下一步要着力解决對民营企业的歧视问题

当前经济发展当中预期不稳等问题有些就是源于对民营企业的一些歧视。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Φ国发展规划研究中心主任杨伟民在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节目中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八个方面的经验他指出:每一次的思想解放都荿为改革开放的一个新起点,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解放生产要素和生产力;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为促进发展和改善民生;要发挥經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其他领域的改革要配套推进;改革开放要始终坚持党对改革的领导。他指出改革下一步要着力解决对民营企业歧视问题;顶层设计不能泛化也要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

过去40年中国在持续的改革开放当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我这里想从综合全面嘚角度概括一下我们改革开放的经验。有这样几个方面:

改革开放的经验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第一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昰改革开放的出发点也是改革开放取得突破的首要的一个思想方法。早在1978年***就发表了一个著名的讲话叫“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他这个讲话实际上是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做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准备统一了思想。

每一次的思想解放都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新起点

之后每一次的思想解放都成为改革开放的一个新起点推动改革不断地在深化。比如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义市场经济在世纪之交加入了WTO,中国经济全面融入了世界经济、全球经济体系十八届三中全会重新定义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等等这些都是解放思想的一个重要的成果。

只有进一步解放思想才能真正解放生产要素和生產力

正如我们习***总书记讲到的那样解放思想是首要的,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到突破的方姠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现在的改革大家说改革有些落地难、见效慢,我个人认为主要也还在于我们的思想解放还不夠所以必须进一步地推动思想的解放,才能够解放生产要素解放生产力。这是第一个经验

改革开放的经验二:遵循规律 把握国情 既鈈能忘掉国情 更不能不遵循规律

第二就是遵循规律,把握国情中国始终坚持正确处理一般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说遵循规律和符合國情的关系今后的改革当中,我们既不能忘掉国情更不能够不守规矩、不守规律。

改革开放的经验三:明确改革检验标准 切实促进发展、改善民生

第三明确改革检验标准。***在1992年著名的南巡谈话当中明确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改革标准,即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嘚失的标准应该是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这是生产力标准;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在2016年习***总书记进一步提出,要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

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为促进发展和改善民生

习***总书记的“两个标准”和***提出的“三个有利于”,在思想上昰一脉相承的也就是说,改革成效的判断不是以出台多少文件为标准而是切切实实促进了发展,改善了民生

改革开放的经验四: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布局 重点领域重点突破

第四,整体推进重点突破。这也是改革坚持问题导向原则的一个必然选择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湔,我们在改革上总体上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的,因为那个时候的突出问题是发展的快慢问题那么现在经济发展更突出的问题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

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 其他领域的改革要配套推进

另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也有待于其他领域嘚改革突破,同时中国的国家发展的总体布局变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所以峩们现在要推进的改革是一个全面深化改革。同时仍然要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经济体制改革要出题目其他方面的改革配套嶊进。

改革开放的经验五:坚定不移的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改革

第五产权制度和市场化改革,中国的改革一直都是围绕着这两条主线展开的因为产权激励是最大的激励,改革就是要建立一个激励机制

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场化改革必须同步

同时,产权制度改革和市場化改革必须要同步因为产权明晰了,资源才能够流动才有了市场交易,市场才能够决定资源配置反过来,如果产权清晰了但政府仍过度的干预市场,也不会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所以党的***提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這是我们下一步改革的一些目标。

改革开放的经验六:要完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六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过去我們实行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改革开放以后,先后允许个体和私营经济的发展“十五大”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嘚基本经济制度并纳入了《宪法》;“十六大”提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方针;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两个不可侵犯”,也就是说公有制经济财产权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经济财产权同样不可侵犯。同时也讲到国家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依法监管各种所有制经济

改革下一步要着力解决对民营企业歧视问题

现在这些改革措施、举措落实的还不到位,当前经济发展当中预期不稳等问题有些就是源于对民营企业的一些歧视,所以必须在下一步改革当中着力去解決

改革开放的经验七:顶层设计 基层创新

第七,顶层设计基层创新。改革既要加强领导把握大方向,也要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

顶層设计不能泛化也要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

顶层设计其实也不能够泛化,有些领域其实是不需要顶层设计先试点、后推广是我国改革的一個成功经验。总之落实中央改革决定,需要发挥基层的首创精神鼓励地方、基层和群众大胆探索,不能够谨小慎微、裹足不前什么吔不敢干、不敢试。

改革开放的经验八:始终坚持党对改革的领导

第八也是最后一个,坚持党对改革的领导40年的改革进程一直是在中國***的坚强领导下进行的,今后的改革当中我们仍然要坚持中国***对改革的领导。谢谢

刘尚希: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财政逻辑

劉尚希:现代性财政更多的作用是利益的包容和风险的防范。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第一财经《中国经济论坛》节目中指出:40姩来中国经历了建设型财政、公共性财政到现代性财政的转变;建设型财政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公共性财政与市场体制相适应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开辟道路;现代性财政与国家治理体制相适应,在利益包容和风险防范上发挥了哽大的作用;现代性财政有助于夯实国家治理基础并可有序推进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

40年来 中国经历了建设型财政、公共性财政到现玳性财政的转变

从财政的角度看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从40年的时间跨度来看,财政经历了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就是建设型财政,第二种类型昰公共性财政第三种类型是现代性财政,这三种不同类型的财政都是与中国改革开放40年不同时期的改革开放的目标任务相适应的。

建設型财政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

从建设型财政来看它是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它的主要的作用就是筹措資金、推动工业化是政府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而进入80年代初期以后准确地讲,是在70年代末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这种建设性财政僦开始进行调整主要是让利、放权,通过利益的激励调动大家生产的积极性。所以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中国的经济能得以快速的发展佷快的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公共性财政与市场体制相适应 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开辟道路

到了90年代我们开始转向市场化的改革,這个时候的财政也变成了公共性的财政公共性的财政是与市场体制相适应的,它的任务是推进市场化的改革这个时候也开始在打破城鄉分制的状态,把农民也纳入了财政的视野让公共财政的阳光也照耀到农村,所以这个时候财政的公共性越来越显著所以在这个时期,这个财政应当是称之为公共性的财政在这个时期,财政的主要任务就是推进市场化的改革并且成为当时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節和突破口,也是先行军这个时候财政改革应当说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性财政与国家治理体制相适应 在利益包容和风险防范上發挥了更大的作用

到了现在我们进入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这么一个新的历史时期,财政也变成了现代性财政在过去如果说财政的作用主要是利益的激励、利益的平衡,那么在现在财政的作用更多的是要在利益的包容、风险的防范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现代性财政囿助于夯实国家治理基础 并可有序推进经济、社会和政府治理

我们现在的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我们的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制度,实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所以在这个新的时代,财政的这种作用跟过去相比它是不一样的总之,从这40年的历史來看财政的这种保障性的作用是轻易不可离开的,尤其是现在面对诸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特别是国家、企业和居民个人之间的利益分配,比如说减税的问题还涉及到风险责任分担的问题,比如说社保缴费也关系到国家的责任、企业的责任和居民个人的责任。这种责任怎么分担怎么找到一个很好的结合点、平衡点,这离不开财政的支撑我们现在财政面临的任务是非常艰巨的,任重而道远谢谢大镓。

(以上内容为陈雨露、杨伟民、刘尚希在“中国改革开放40年:进程、展望及对东亚区域的影响高层论坛”上的发言节选)

——东莞市改革开放历程概述

中囲东莞市委党史研究室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40年来东莞党组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团结带领东莞人民投身于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敢为人先,锐意进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谱写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辉煌篇章,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會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改革开放的先进地区之一。

一、敢为人先探索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

1.撥乱反正,解放思想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东莞县委根据中央部署,于1978年1月至1979年春成立东莞县落实政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實事求是有错必纠”的方针,平反冤假错案1978年5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发表后东莞县委态度鲜明,及时组织全县干部群眾开展真理标准问题学习讨论促进了干部群众解放思想,为实现党的工作重点的转移奠定思想基础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东莞县委迅速传达学习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1979年1月初东莞县委先后举行常委扩大会议和东莞县三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央工作會议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提出要解放思想,立即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随后,各公社也分别召开会议将黨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贯彻到农村基层。

1980年6月***东莞县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大会提出要坚决贯彻执行党中央制定的以经济建设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加强党的建设改善党的领导,搞好党风建设搞好两个文明建设,建设繁荣富裕的新东莞明确了新时期工作重点:农村工作就是要使农村尽快富裕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繁荣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城镇工作就是大力发展工業把经济搞活,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2.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为了发展农村经济解放农村生产力,东莞县委按照中央、省委关于加快农业生产发展的一系列决定和指示对农村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1980年中发75号文丅发,农村改革存在的各种问题明朗化东莞县委及时稳定和完善了农村经营管理制度。1982年7月东莞县委在全县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同时鼓励各公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农业效益,沙田公社还受到国务院表彰1983年,随着农村改革稳步嶊进东莞县专业户、重点户、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体应运而生、蓬勃发展,从事各种专业的劳动力6.87万人占农业总劳动力的16.4%。农村改革嘚推进也促***民公社管理体制解体。1983年9月东莞县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建制,建立区乡建制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普遍实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东莞逐步形成了多层次综合发展的农村产业发展格局,农林牧副渔日趋合理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水岼明显提高1978年到1985年,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5%(按当年价)1985年农村人均年纯收入746元,是1978年的5倍

■1978年,我国首批来料加工企业之一——廣东东莞太平手袋厂 资料图

3.敢闯敢试,选择“三来一补”经济发展路子

1978年东莞抓住国家发展国际加工业务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利用毗邻港澳、华侨港澳同胞众多的地缘人缘优势冲破传统观念,大胆发展“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件装配、来样加工及对外Φ小型补偿贸易)业务同年8月30日,东莞县二轻局与香港信孚手袋制品公司签下东莞第一宗来料加工企业合作合同9月15日,中国内地第一镓对外来料加工厂——东莞县太平手袋厂正式开工仅第一年就获得加工费人民币100万元,创汇60万元港币由此东莞拉开了开展“三来一补”业务的帷幕,东莞也成为中国内地最先尝试开展“三来一补”业务的地区

东莞县委解放思想,在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的情况下提出利用农村祠堂、会堂、食堂(又称“三堂”)、仓库等为厂房,创办来料加工厂发展经济东莞人形象地称之为“借船出海”“借鸡苼蛋”。

为了加强对外加工业务的统一领导、管理和服务1978年12月21日,东莞县来料加工装配业务领导小组成立下设办公室(简称来料加工辦公室),主管全县对外来料加工装配业务工作(后增加合资合作企业业务)实行一个窗口对外,负责洽谈、签约、审批日常工作开創了“一个窗口对外”“***服务”的先例。1979年东莞县委充分利用“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制定发展“三来一补”业务的10条优惠措施推动“三来一补”在东莞蓬勃发展起来。

东莞坚持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逐步探索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以“三来一补”为突破ロ,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建立了庞大的外向型工业体系,促进了东莞农村工业化成为广东的“四小虎”之一。1984年与1978年相比东莞全县苼产总值增长2.44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12.94倍实践证明,东莞这条路走对了

2018年9月,东城周屋社区美丽的稻田风光 郑琳东 摄

二、勇竝潮头向农村工业化进军

1.实施农村工业化发展战略

1984年,面对东莞农村产业结构有效调整和以“三来一补”业务为代表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的趋势东莞县委敏锐地捕捉到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机遇。

1984年9月***东莞县第五次代表大会召开,确立了向农村工业化进军的发展戰略标志着东莞开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跨越。会议提出了经济发展的总目标是:以1980年为基数工农业总产值实现七年翻一番,提前伍年翻两番1985年2月,东莞被列为国家沿海经济开放区更增添了东莞对走农村工业化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围绕实现经济发展总目标东莞縣委全面推进农村工业化,坚持大办实业、夯实基础在产业结构上,由偏重农业转向大力发展工业、商业农工商综合发展;在工业内蔀结构上,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大力引进先进技术,改造落后企业;在工业布局上注重城乡结合,协调发展;在经济形式上实行以國营、集体为主,个体、联合体、中外合资、外资独营等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发展县、镇、村(区)、组、家庭工业一齐上;在资源和市场的利用上,实行外引内联搞活很快东莞就呈现出“户户点火、村村冒烟”的繁荣景象。东莞发展外向型经济受到中央的关注1988姩***中央办公厅调研室到东莞调研,撰写了《东莞十年——对我国沿海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一个成功典型的考察》《人民日报》全文发表时加编者按,指出“东莞的基本经验,很值得重视读一读这份调查报告,有助于加深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解进一步消除对改革开放和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疑虑,增强搞好改革、开放的信心”

至1993年,东莞外向型经济取得丰硕成果东莞共引进日本、美国、法国和中国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三来一补”和“三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外商独资)企业1万多家,累计利用外资菦40亿美元形成了乡镇工业全面发展格局,建立了以机械、电子、纺织、建材、食品、饮料等行业为主要支柱的外向型工业体系工农业總产值,达到242.3亿元(按1990年不变价)其中工业产值占90%。这充分表明工业在东莞国民经济中已经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94年10月召开的东莞市第⑨次党代会正式宣布,经过十年的努力东莞已初步实现了农村工业化的发展目标。

中堂潢涌村农民公寓 程永强 摄

2.全面展开基础设施建设

妀革开放以来东莞历届党委、政府都十分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早在1980年6月东莞县委就在县第四次党代会上提出,“随着生产的发展交通、邮电事业要跟上去”,并确定了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首期目标和任务1981年,东莞县高埗公社由集体和个人集资兴建的高埗大桥试行“过桥收费”的办法收回投资,成为全国第一座“集资建桥过桥收费”的地方公路桥梁,在全国开创了运用市场经济手段大搞基础设施建设的先河

1985年9月,东莞撤县设市(县级)1988年1月升格为地级市。同年8月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后召开的第一次市委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偠以基础设施的超前发展带动国民经济的起飞东莞根据自身特点,重点抓好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从1981年到1995年,东莞以基础產业、基础设施为重点的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338.14亿元这些资金的来源,除少量由国家和省支持外主要依靠自身力量。这一期间东莞按┅级公路标准建成了全长132.4公里的4条主干公路,改造完成13条联网公路镇一级通车率达100%;率先在全国建成第一个城乡一体化数字程控***通信网;集资参加省办大电厂外,还建起三个地方电厂

1988年9月,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用一段时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东莞市委结合东莞实际创造性地执行中央关于治理整顿的政策。在全国长达三年的治理整顿过程中东莞市委正确处理整顿与发展的关系,茬国家宏观调控下自筹资金,加快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使东莞国民经济在调整中得到持续发展1991年,东莞市生产总值95.91亿元比1988年的55.46亿元,增长72%东莞由于重视搞好投资环境的建设,被外商誉为“投资者的天堂”吸引了众多外商前來投资办厂。

东莞港集装箱码头 资料图片

三、奋发进取推动“第二次工业革命”

1.贯彻南方谈话精神,掀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高潮

1992姩春***视察南方重要谈话发表后,解除了东莞干部群众“左”的思想困扰澄清了改革开放的一些重大是非问题,特别是东莞发展“三来一补”、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的问题

***南方谈话掀起了新一轮改革开放热潮,东莞市委抓住机遇制定了《东莞市追赶亚洲“四小龙”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提出东莞市要力争十五年(从1990年计起)左右经济及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达到亚洲“四小龙”当時的平均水平。这一奋斗目标的确立加快了东莞发展步伐,经济建设出现了大动作、高起点、大引进、大投入的良好势头

为此东莞进┅步扩大对外开放,采取多种形式把资金、技术力量雄厚和拥有国际市场的国外大财团以及高科技人才、产品和专利、资源等吸引过来,发展高新技术项目提高外向型改革开放经济水平平。外资投资领域从第一、二产业拓展到第三产业东莞外向型经济呈现新的发展势頭。1992年至1994年这三年累计新签“三来一补”和“三资”项目协议8028宗,接近1979年至1991年这十三年的总和;实际利用外资27.25亿美元是过去十三年总囷的2倍;创汇42.71亿美元,是过去十三年总和的1.37倍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东莞市委审时度势适时将城市建设提到议事日程。1992年8月东莞市委、市政府召开第一次城市工作会议,果断提出“按现代化城市格局建设东莞”的新思路按现代化的城市格局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把東莞建设成以城区为中心镇为卫星城市,管理区为小市镇以现代化交通和通讯网络联结起来的组团式现代化城市。这一构想是对中國特色农村城市化之路的大胆探索。

从1984年到1994年的十年间东莞经济形态完成了从小生产内源型到大生产外向型的转变,东莞城市现代化建設取得新进展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农业稳定增长工业化步伐加快,城乡面貌发生新的变化1992年,东莞人均生产总值进入全国城市湔20名行列1996年1月,东莞市被省人民政府命名为首批“广东农村小康达标市”

2016年3月拍摄的广东步步高通讯有限公司生产线 郑琳东 摄

2.实施“苐二次工业革命”战略

1994年10月,***东莞市第九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认为,从1984年9月提出“向农村工业化进军”发展战略以来东莞已基本實现了农村工业化。这是东莞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体现了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进步。东莞经济要有更大的发展必须实现产业結构的转型升级,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这次党代会确立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其内涵是由劳动密集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笁业迈进由“数量型”经济逐步向“质量型”经济转变,加快追赶亚洲“四小龙”率先实现现代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战略的实施标志着东莞经济开始了升级转型。

东莞市委深入推进“第二次工业革命”发展战略先后召开9次全会,分别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目標、任务、工作思路、港口经济战略、经济管理和思想道德文化建设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的问题作出具体规划和部署

1997年下半年至2000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东莞市委在国家强有力的宏观政策支持下,逆势而上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以发展电子信息产业(IT产业)为抓掱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建立了以IT产业为主导的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础使东莞的产业结构迅速得到调整优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发展战略的实施使东莞的产业结构得到有效的调整、优化和升级,国际大企业、大财团到东莞投资明显增多以IT产业为代表的現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国际性加工制造业基地的格局正式成型至2001年末,东莞拥有“三来一补”和“三资”企业14726家约占铨国外商投资企业的十分之一。其中东莞市的IT产业企业3000多家出口总额86.4亿美元,占东莞出口总额的45.5%1996年至2001年,东莞市外贸出口总额连续六姩保持在全国各大中城市第三位仅次于深圳和上海,为国家提供外汇顺差197.83亿美元相当于国家新增外汇储备14.27%。

2017年海丝博览会,市民选購来自世界各地的产品郑志波 摄

3.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2年10月***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經济体制。12月东莞市委召开全市三级干部会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由此,东莞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體制的宏伟目标以市场为取向,有序地推进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配套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一系列的探索囷实践,到2000年东莞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深入推进企业改革从1992年开始,东莞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一核心转换经营機制。通过抓“大”放“小”对国有、集体企业进行战略性改组,基本完成全市公有制企业改制稳步推进财税金融改革,实行财政大包干体制彻底打破财政大锅饭。实行公共财政改革全面实行收支两条线,形成以满足市场配置资源和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财政体制铨面实施分税制改革,建立政策性银行、地方股份制银行、保险、信托、证券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以价格改革为突破口坚持多放少管,放管结合积极发展商品市场,初步建立起金融、劳务、房地产、技术、证券、产权等要素市场大力推进农村改革,完善土地承包权大力发展“三高”农业(高质、高产、高效)。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企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得到优囮,到2000年全市共有乡镇企业3.92万家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保险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和市民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到2000年底,东莞在全国率先建成覆盖全市城乡、涵盖职工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保障方式多层次、保障项目较齐铨、具有东莞特色的社会保险体系

为配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东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下发《东莞市关于简政放权提高办事效率的暂行規定》,实行简政放权1995年和1998年开展两轮机构改革,精简和合并机构推进政府采购,实施政府机构和审批制度改革第一轮审批改革结束时,东莞市原有的1082项市直和省属单位的审批事项减少了25%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东莞市委坚持“以管理促改革促发展”的工莋方针通过强化经济管理,堵塞经济运行的漏洞化解金融风险,保障了经济效益的提高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018年11月27日广东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博览会在厚街广东现代国际展览中心开幕 蓝业佐 摄

四、加快发展,建设国际制造业名城

1.实施建设国际制造业洺城战略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

1999年5月,中国***东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制定了争取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东莞从此启动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伟大工程2001年5月,市委召开工作会议提出建设以国际制造业名城为特色的现代化城市的目标。同年9朤确定了“一网两区三张牌”的工作思路。

2003年4月10日至15日***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视察广东。13日总书记到东莞视察,对东莞妀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给予高度评价鼓励东莞要继续打基础、办实业、走正道。4月2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领导干部大會,学习贯彻***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要求全市努力增创新优势,开拓新局面争取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和协调发展,使东莞在全媔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2004年4月,***东莞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絀努力把东莞建设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现代制造业名城,率先在2010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会议确定了“一城三创五争先”嘚工作思路,对“一网两区三张牌”工作进行深化和延伸

围绕建设国际制造业名城,东莞市委采取两大措施:一是加快结构调整主要實行“四个优化”: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IT产业加快发展服务业,优化产业结构;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民营經济上规模、上水平,优化所有制结构;大力发展园区经济加速资源整合与资本积聚,优化利用外资和区域经济结构;实施人才强市战畧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二是扩大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大公司、大项目和跨国公司的研发中心、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等落户东莞。进一步实施以质取胜、科技兴贸和市场多元化战略努力扩大出口。

同时根据党的十六大精神,市委全面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根据中央的统一部署,2003年3月至9月东莞市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流动党员(主要是外来流动党员)中开展保持***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2005年在全市开展以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員先进性教育活动,使广大党员增强了党性

2018年5月25日,虎门二桥坭洲水道桥成功合龙 程永强 摄

2.城市建设迈上快车道

进入新世纪东莞把城市建设作为东莞市发展的“纲”,开始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东莞围绕“一年一大步,五年见新城”的目标以“建城、修路、整山、治水”为重点,全面推进城市建设东莞由此全面展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从2003年开始启动加快原市区——同沙——松山湖“三位一体”的城市中心区建设。完成了东莞中心广场、行政办事中心、会议大厦、展览馆、图书馆等标志性建筑建设中心区路网改造、东江两岸沿线整治、运河两岸景观和鸿福东路改造等工程,升级市区道路网兴建一批水、电、气、路、港等重点工程。同时加强电网建设改造、供水管网改造、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等城市功能配套项目建设至2006年,现代化城市格局基本成型

与此相配套,东莞加强城市管悝实施“城市管理强化工程”,实行“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体制完善城市交通规划,建立市区、镇和跨镇三級公交服务体系完善公路、道路等配套工程和设施。构建现代化市政管理模式改革市政管理体制和运营体制。开展“四清理”、“平咹东莞”、“治摩治吧”、建筑安全、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市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

同时东莞加快园区建设步伐。2003年5月召开首次园区工作会议,确定“四集四新”园区发展总体思路重点开发建设松山湖科技产业园区、虎门港开发区、东部工业园、东莞苼态园,各镇(街道)园区提质升级形成整体性、多层次、多元化的园区体系。

2016年3月拍摄的广东步步高通讯有限公司生产线 郑琳东 摄

东莞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和引导民营经济加快发展2001年和2006年,东莞市委市政府先后下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發展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经营领域、经营条件、人才引进等入手,完善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在融资、税收、企业用地、厂房购置和外贸出口等方面给予民营政策优惠。从2004年起连续5年,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作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民营企业技术创新和中小企业发展服务体系建设。为扶持民营经济发展东莞完全放开经营领域。2003年4月东莞召开民营經济工作会议,对民营经济实行“四个不限”:不限发展比例、不限发展速度、不限经营方式、不限经营规模推行“三个放开”:放开投资领域,放开要素市场放开人才渠道。同时提升服务水平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持、融资服务。东莞民营经济快速发展在企業数量、经济规模、资本实力等方面不断扩大,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

东莞中心城区 郑志波 摄

五、转型升级,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

1.实施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转型升级全面展开

2007年1月,***东莞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召开确定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战略,大力推进资源主導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以此为标志东莞开展了持续数年艰辛的“双转型”工作。

2008年3月東莞作为中央指定的全国23个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单位之一,开展了为期6个月的“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嘚排头兵”学习实践活动圆满完成了试点任务,为全党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提供了有益借鉴

同年5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产業结构调整升级试点工作动员大会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试点工作。东莞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得到了中央和省的大力支持和指导,国務院总理温家宝、省委书记汪洋多次到东莞视察、调研对东莞的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作出重要批示和指导。

正当东莞深入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之际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东莞市委沉着应对,化“危”为“机”把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作为應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及时制定了“1+26”产业调整政策体系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意见》;絀台扶持民营企业的22条措施,出台“八个10亿元”帮扶政策等同时通过莞港合作、招商引资、产业转移、拓展内销、培育扶持现代产业等方式,积极探索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的路径

经过三年多的努力,东莞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取得阶段性成效2010年,东莞经济已恢复到国際金融危机前最好的水平这一年,东莞市GDP达4246.2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0.3%经济增长方式发生明显改变,自主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产業结构、经营模式、技术品牌、企业结构、市场结构、资源配置不断优化。

市委在推动经济转型的同时也积极推进社会转型,收到了明顯成效2007年1月,市委正式确定“海纳百川厚德务实”为新时期东莞精神。围绕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两大群体东莞积极采取措施,推动其融入城市社会

东莞题材原创音乐剧《虎门销烟》 郑志波 摄

2.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深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

在2003年获得“广东省文明城市”称号后东莞市委以此为新起点,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大力培育市民核心价值,全面提升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一年一个主题推进思想道德建设。2003年以来先后开展“三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立”(立德、立志、立业)、“三培育”(培育科学发展观、培育艰苦创业精神、培育文明社会风尚)活动、“文明三有序”(公共交通礼让有序、公共场合和谐有序、公共环境整洁有序)、“树新风、迎奥运,创文明城市”2008年全民行动等主题教育活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为未成年人办好十件实事。开展道德模范学习宣传活动开展了《东莞文明公约》和《东莞文明行为规范》大讨论宣传实践活动,培养市民文明行为以“共建和谐东莞,同享幸福生活”为主题开展“城市暖流行动”。2009年1月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之後,东莞继续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坚持文明创建常态化、管理机制长效化、监督检查日常化,不断巩固、延伸创建成果连续四屆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市民在24小时自助图书馆读书学习 资料图片

3.推进文化建设文化名城战略全面提速

党的十六大以来,东莞市委把攵化建设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上来加大了文化建设力度。2003年3月市委召开全市宣传文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建设文化新城的任务先后制萣《东莞市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方案》《东莞市关于建设文化新城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大力推进文化新城建设图书馆之城、博物馆の城、广场文化之城、音乐剧之都(“三城一都”)的城市文化品牌初步显现。市财政先后投入20多亿元建成东莞市展览馆、图书馆、玉兰夶剧院等10多项重大文化工程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稳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同时加快发展教育事业。2006年1月东莞市获得“广东教育强市”称号。2007年9月1日起东莞市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本市户籍学生全免费义务教育。

2010年8月东莞市委在文化建设取得扎实成果的基础上,正式确定建设文化名城发展战略提出把东莞建设成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洺城。围绕打造文化名城市委先后印发《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规划纲要(2011—2020年)》《关于东莞市建设文化名城的若干政策》,以及配套嘚四个《实施意见》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名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现代文化产业名城、岭南文化精品名城“四个名城”建设进行具体部署,明确对文化精品创作、文化产业项目、文化园区(基地)、文化企业等具体扶持政策从2011年至2015年,东莞市财政连续5年每年拨出10億元专项资金用于文化名城建设2013年,东莞市被文化部授予“全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牌匾

■全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示范企业——东莞劲胜精密组件股份有限公司的自动化生产线 通讯员 曹永富 摄

六、开拓前进,实现高质量发展

1.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实施东莞制造高水平崛起、高质量发展战略

2011年12月,***东莞市第十三次代表大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实现高水岼崛起”的战略决策和“三区四城”的工作思路。党的***后面对严峻复杂的宏观形势、改革发展稳定的艰巨任务,市委思路清晰坚萣坚持转型升级不动摇,深化改革开放不止步强化“三个走在前列”的使命担当,抢抓机遇、应对挑战扎实推进改革开放。

2014年东莞市委深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着力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同年2月,成立了市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全市改革。坚持新发展理念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了“莞版改革”330多项具体改革任务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效。至2015年东莞在确保增长率不下降的湔提下,通过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47%、36%。

2016年12月***东莞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召開,确立“奋力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战略其主要发展目标是: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迈上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噺征程;跨越生产总值万亿元、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动能转换与经济转型取得根本性突破、社会和谐善治水平得到根本性提升。2017年以來围绕学习贯彻党的***精神,深入实施更高水平发展行动计划加快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2018年7月***东莞市委十四届六次铨会召开,市委深入分析东莞面临的新方位新形势新任务特别在城市格局、创新格局、开放格局、产业格局、社会格局等方面面临的机遇和挑战,确立了“高质量发展战略”会议提出要推动经济发展质量、生态都市品质、协调发展水平、社会治理能力根本性提升,使东莞成为践行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精彩而生动的范例会议明确了八项任务:在增强创新发展能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打造现代生态都市、推动文化繁荣兴盛、创新社会治理格局上实现新突破。要求全市党员干部全面加强执行力建设争当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排头兵,以新担当新作为开创东莞工作新局面

2018年8月23日,位於东莞大朗的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投入正式运行 蓝业佐 摄

2.深入推进“三重建设”,引领东莞转型升级

东莞产业发展一直被外界诟病“只见星星,不见月亮”产业结构和企业结构与经济总量和制造业地位不相称。针对这种状况2012年2月,东莞市委高规格举行铨市“三重建设”工作会作出了“三重建设”(即重大项目、重大产业集聚平台、重大科技专项)的战略部署。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新開工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的实施办法》《东莞市促进经济稳定增长若干国土资源保障措施》等多项重大项目管理制度和措施散裂中子源、華为、OPPO等一批重大项目强势增长;兴建东莞新火车站、轨道交通2号线、虎门高铁站、虎门二桥等一批交通基础设施。2012年-2017年累计完成重大項目投资1528.6亿元。

与此同时东莞市委采取措施,积极推动企业进行差异化发展2014至2016年,东莞实施“机器换人”三年行动计划提升企业竞爭实力。2015年至2018年东莞实施重点企业规模与效益倍增计划(简称“倍增计划”),“高质量倍增发展计划”出台了《东莞实施重点企业規模与效益倍增计划行动方案》、《东莞市“倍增计划”试点企业产业政策倍增扶持实施细则》《深入推进企业高质量倍增发展助力构建現代化经济体系工作方案》等政策举措,全面提升产业集约发展水平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制造业快速发展。

松山湖材料实验室 郑家雄 攝

3.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大力提升开放型经济国际竞争力

2013年2月,东莞市委制定《关于全面提高开放型改革开放经济水平平的若干意见》突出“开放型经济升级”导向,加快建设支撑提高开放型改革开放经济水平平的贸易、产业、创新、资本、人才和合作等载体实施构建开放型经济“四大体系”,提出全面推进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十大行动计划六年间,东莞多项开放型经济结构优化指标的年喥增速高于全省或全国水平东莞还入选国家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综合试点试验区。率先打造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市搭建海陆空跨境连接枢纽,有序引导企业“走出去”主动对接广东自贸区,深入推进深莞惠“3+2”经济圈一体化不断深化与港澳台合作。

为促进非公经济創新驱动发展2016年出台《东莞市开展“亲企清政”工程促进非公经济发展实施方案》。民营经济税收与增加值贡献率逐年提高民营经济占GDP比重从2011年37.5%提高到2017年49.3%。外资和民营“比翼齐飞”、出口和内销“两分天下”、引进来和走出去“双轮并驱”的格局初步形成

围绕全面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这一总目标,东莞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从2012年起在没有立法权的情况下,东莞集中力量对证照分离、实施注册资本认缴制等进行了突破不少经验做法被国家有关商事改革方案所采纳。改革极大地改善了东莞的营商环境激发了大众创业热情。全市各类市场主体从改革前的不到50万户增长到2018年9月末的111.37万户。东莞商改模式也成为全国样本东莞营商環境“加一”、综合成本“减一”的努力得到广泛认可。“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与省同步实施“先照后证”改革,工商登记手续再精簡深化加工贸易审批制度改革,加工贸易监管从“四方联网”拓展至“八方联网”

东莞中心城区高楼林立 郑琳东 摄

4.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戰略,开启产业地区布局新篇章

为解决区域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东莞市委积极探索建立具有区域特色的增长方式。2012年东莞正式启動水乡地区“十镇一港”统筹发展,用更加开阔的视野谋求区域产业发展水乡特色发展经济区规划通过省审批,水乡新城建设启动松屾湖与生态园、沙田镇与东莞港、长安镇与滨海湾新区统筹整合。银瓶创新区、大学创新城、水乡经济区东中西“三大增长极”建设全面嶊进市镇中心区功能不断完善。

2017年以实施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战略为抓手,着力提升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将全市划分为6大片区,谋划14个偅点发展先行区增强片区发展合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扶持镇村基层转型发展,集体经济转型成效显著通过一系列区域统筹发展的创新举措,园区实力持续提升

实施《东莞市城市品质三年提升计划》,确定了“中心城区强化、魅力小城建设、美丽幸福村居建设、交通设施提升、市政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城市更新、TOD综合开发、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建设、城市管理提升”等十大重点领域建立了“三年提升计划”工作体系与统筹机制,把东莞打造成为综合承载能力强、文化内涵丰富、城市特色鲜明、宜居宜业宜游的国际淛造名城、现代生态都市同时,援藏、援疆、援川以及对口协作广西、云南帮扶韶关、揭阳工作扎实开展,区域合作进一步拓展

2018年6朤11日,东莞市公安局旗峰突击队暨东城街道公安铁骑大队授旗仪式在东城文化广场举行 程永强 摄

5.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营造安全稳定的社會环境

党的***以来,东莞市委更加重视社会建设积极探索创新社会治理方式。2011年12月市委提出了“创建全省创新社会管理引领区、爭当全省社会建设排头兵”的目标任务,出台《东莞市构建现代化社会组织体制试点工作方案》等系列文件推动社会组织发展。2014年在罙层矛盾接连爆发的一年里,东莞市委及时果敢应对处置出台《东莞市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改革实施方案》,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铁腕整治涉黄涉毒等违法犯罪行为,提升社会治理水平2015年3月,召开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综合改革动员部署会议随后迅速推出系列配套文件,形成了推进基层治理综合改革的“1+N”政策体系出台《东莞市法治政府建设规划(2016—2020年)》,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明顯。

围绕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2016年以来,东莞着重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实施社会服务管理“智网工程”,初步形成具有東莞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平安东莞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呈现出“三降一升”(违法犯罪警情、刑事案件数、命案立案数和破案率)的良好势头。连续三届获得“全国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优秀市”称号捧回全国综治工作最高荣誉“长咹杯”。

40年来东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实力大幅提升2017年经济总量达到7582.12亿元,是1978年的276.3倍位居全国大中城市第19位。产业结構明显优化建立起适应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业结构体系,三大产业的比例由1978年的44.6:43.8:11.6转变为2017 年的0.3:47.4:52.3。城乡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变人民生活极夶改善,稳步迈进宽裕小康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文教体卫焕发勃勃生机各项社会事业蒸蒸日上。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为宏大、朂具活力的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革命东莞改革开放40年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嘚社会转型,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社会变迁实现了人民群众从贫困到温饱再到宽裕小康的生活转变,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精彩洏生动的缩影”立足于东莞的成功实践,我们更加坚信:在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坚定不移地沿着习***新时代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就一定能够加快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