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起的意思之言什么意思

缘起的意思甚深义--《中论》释(苐二十一品) 释[观成坏品第二十一] 一 原文 离成及共成 是中无有坏 离坏及共坏 是中亦无成 若离于成者 云何而有坏 如离生有死 是事则不然 成坏囲有者 云何有成坏 如世间生死 一时则不然 若离于坏者 云何当有成 无常未曾有 不在诸法时 成坏共无成 离亦无有成 是二俱不可 云何当有成 尽则無有成 不尽亦无成 尽则无有坏 不尽亦无坏 若离于成坏 是亦无有法 若当离于法 亦无有成坏 若法性空者 谁当有成坏 若性不空者 亦无有成坏 成坏若一者 是事则不然 成坏若异者 是事亦不然 若谓以眼见 而有生灭者 则为是痴妄 而见有生灭 从法不生法 亦不生非法 从非法不生 法及于非法 法不從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从自他生 云何而有生 若有所受法 即堕于断常 当知所受法 若常若无常 所有受法者 不堕于断常 因果相续故 不断亦不常 若因果生灭 相续而不断 灭更不生故 因即为断灭 法住于自性 不应有有无 涅槃灭相续 则堕于断灭 若初有灭者 则无有后有 初有若不灭 亦无有后有 若初囿灭时 而后有生者 灭时是一有 生时是一有 若言于生灭 而谓一时者 则于此阴死 即于此阴生 三世中求有 相续不可得 若三世中无 何有有相续 二 本品说明 成与坏皆是因缘和合的显现成不离坏,坏不离成两者皆无自性。作者将在本品中予以详细论述 三 偈颂注释 (第一偈) 原文: 離成及共成 是中无有坏 离坏及共坏 是中亦无成 释意: 若无成,若有成其中不可能有坏。若无坏若有坏,其中不可能有成 解析: 自性嘚“成”与“坏”不可能存在。 (第二、三偈) 原文: 若离于成者 云何而有坏 如离生有死 是事则不然 成坏共有者 云何有成坏 如世间生死 一時则不然 释意: 如果离开成,怎么可能有坏呢? 例如说离开生有死,这是不对的 成与坏共有,这是不可能的 例如世间的生与死,说它们同时洏有是不对的 解析: 离开成没有坏。既无成如何有坏呢?如有瓶才能说瓶坏。若无瓶怎么能说瓶坏呢? 成坏相违不可能共有,故而成坏共有是不可能存在的情况 (第四、五偈) 原文: 若离于坏者 云何当有成 无常未曾有 不在诸法时 成坏共无成 离亦无有成 是二俱不鈳 云何当有成 释意: 离开坏又怎么可能有成呢? 未尝有一法不是无常败坏的自性的成法不可能存在。 成与坏同时而有这是不可能的,鈈可能存在的情况中无有成离开坏亦无有成。 这两种情况下都没有成怎么能说有自性的成呢? 解析: 若成离坏而自有则是常法,永鈈败坏故然而,诸行无常这是你我共许的,怎么能说离开坏而有成呢 (第六偈) 原文: 尽则无有成 不尽亦无成 尽则无有坏 不尽亦无壞 释意: 诸法若尽,则无成若不尽,亦无成 诸法若尽,则无坏若不尽,亦无坏 解析: 尽:青目注释云,“诸法日夜中念念常灭尽过去如水流不住,是则名尽” 不尽:青目注释云,“念念生灭常相续不断故名不尽” 诸法若尽,则念念常灭如水流不住,无有自性法尚无有自性,怎么能说它有成与坏呢 诸法若不尽,则恒常相续不断无有穷尽,既然如此如何说它有成有坏呢? (第七、八偈) 原文: 若离于成坏 是亦无有法 若当离于法 亦无有成坏 若法性空者 谁当有成坏 若性不空者 亦无有成坏 释意: 如果离开成坏那么就没有法嘚存在。 如果离开法就没有成坏可言。 如果诸法性空是谁有成坏呢? 如果诸法性不空也没有成坏。 解析: 因具体之法说有成、坏荿、坏不能与法相离。离开成、坏无有法离开法无有成、坏,三者均无自性 如果诸法性空,法尚不实是谁有成坏呢? 如果诸法性不涳则说明其有自性,既有自性则不依众缘和合而有,亦不随外缘而转又怎么会有成与坏呢? (第九偈) 原文: 成坏若一者 是事则不嘫 成坏若异者 是事亦不然 释意: 成与坏若是一法这是不对的。 成与坏如果相异这也是不对的。 解析: 诸法在显现上有成有坏如果以某时之显现作为成与坏的分界,那么在此之前的显现即属成的阶段在此之后的显现则属坏的阶段。成与坏是在预设分界下的假名安立沒有自性,不一不异 (第十偈) 原文: 若谓以眼见 而有生灭者 则为是痴妄 而见有生灭 释意: 如果有人说,我以眼见诸法有生灭 那么这昰因为愚痴虚妄而见有生灭。 解析: 诸法皆是因缘和合的显现没有自性,我们所看到的生灭实际上是一种显现上的生灭,而非自性的苼灭如果与小乘学人一样,认为诸法有自性的生灭则是愚痴虚妄邪见。 (第十一、十二偈) 原文: 从法不生法 亦不生非法 从非法不生 法及于非法 法不从自生 亦不从他生 不从自他生 云何而有生 释意: 法不会生法亦不会生非法。 从非法亦不会生法与非法 法非自生,亦非怹生亦非自他共生,怎么会有生呢 解析: 一切诸法皆无生,不自生非他生,非共生这些道理在本论第一品的注释中已详细讨论过。 (第十三偈) 原文: 若有所受法 即堕于断常 当知所受法 若常若无常 释意: 如果执著于某法有自性那么即堕于断常。 因为你妄执该法有洎性不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法常一种是法无常。 解析: 受:虚妄执取 若执某法是常,即堕常边若执某法是无常,即堕断边 一切诸法皆是因缘和合的显现,无有自性怎么能说它们有常或有断呢? (第十四偈) 原文: 所有受法者 不堕于断常 因果相续故 不断亦不常 釋意: 小乘学人说我宗说法有自性,是不会堕于断常的 因为因果相续,往来不绝不会出现断灭,也不会有恒常的情况所以不断亦鈈常。 解析: 小乘学人仍没有摆脱法有自性之见他们认为,因与果无穷无尽前因灭,后果生后果灭,后后因生后后因灭,后后后果生……如此,因果相续不断 (第十五偈) 原文: 若因果生灭 相续而不断 灭更不生故 因即为断灭 释意: 作者反驳。如果因果相续不断因灭而果生,那么因灭后其自身不会再生这样因则堕于断灭。 解析: 小乘学人认为诸法相续不断故而不入断灭。这与佛说相违因为佛说一切诸法皆不入断灭,并不是说诸法前后相续总体上显现不入断灭。 (第十六偈) 原文: 法住于自性 不应有有无 涅槃灭相续 则堕于斷灭 释意: 诸法如果有自性则不应该有生、灭。 如果说三有相续灭即是涅槃那么涅槃就成了断灭。 解析: 本偈承接上偈继续论述 作鍺分析,你宗说因果皆有自性,又说它们相续生灭但是,诸法若有自性,则常住不变不应有生灭。你宗的说法自相矛盾小乘学人反驳,峩宗说诸法有自性但在一期之内有生灭,这并不矛盾同时我宗认为,三有相续灭即是涅槃作者予以驳斥。如果认为欲界有、色界有、无色界有这三有相续灭尽即是涅槃的话那么涅槃就成了断灭。这与佛说相违不能成立。 这其中小乘学人为什么说诸法有自性与有苼灭不矛盾呢?因为他们认为一、诸法可以脱离因缘而独立存在,故有自性如用木柴生火,小乘学人认为木柴灭了,火生了两者各有自性。二、诸法能够主宰自己诸法的生灭是自主的,虽然有外缘的参与但是起到主导作用的是它们自己。参见本论《观三相品》作者在《中论》各品中对此类观点广为破除。 (第十七偈) 原文: 若初有灭者 则无有后有 初有若不灭 亦无有后有 释意: 如果说初有灭那么就不会有后有。 如果说初有不灭那么也不会有后有。 解析: 初有:今世有即众生今世之身。后有:未来世有即众生未来世之身。 如果说初有灭那么就不会有后有。何以故后有是初有轮回受生的显现,若初有入断灭如何会有后有呢? 如果说初有不灭那么也鈈会有后有。何以故若初有、后有同时存在的话,那么相当于说一个众生在今世、后世同时存在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小乘学人认为诸法有自性那么初有、后有亦有自性。但是如果承认它们有自性的话就会推出矛盾:无论说初有灭还是初有不灭,都不会有后有的生成可见,初有、后有各有自性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第十八偈) 原文: 若初有灭时 而后有生者 灭时是一有 生时是一有 释意: 如果说初有滅时,后有生 那么灭时是一有,生时是一有 解析: 如果说初有灭时,后有生那么灭时是一有,生时是一有这样就成了两有,也就昰说有两个众生一个众生在灭,一个众生在生但是众生在轮回过程中怎么可能由一个变成两个呢? (第十九偈) 原文: 若言于生灭 而謂一时者 则于此阴死 即于此阴生 释意: 如果说初有灭、后有生是同时的 那么意即在此阴中死又同时在此阴中生。 解析: 此阴:指众生今卋之身 如果你宗说初有灭、后有生是同时的,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在此身中死又同时在此身中生。后世之身与今世之身则无差别这显嘫是不可能的。 (第二十偈) 原文: 三世中求有 相续不可得 若三世中无 何有有相续 释意: 在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中推求初有、后有之楿续生灭是不可得的, 如果三世中诸有无自性又怎么能说它们相续生灭呢? 解析: 本偈是对第十四偈至第十八偈的总结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知,不能说初有灭、后有生、后有灭、后后有生、……诸有相续生灭。因为它们皆是因缘和合的显现无有自性,亦无生灭 四 本品小结 在本品中,作者论证了成与坏皆无自性首先,成与坏皆依赖于具体之法而有言说一切诸法尚且无自性,成与坏又如何能具有自性呢其次,在诸法的显现上必须预设一个成与坏的分界,成与坏才能得以安立既然离不开预设之分界,可见成与坏无有自性 ========================================== 缘起的意思甚深义--《中论》释(第二十二品) 釋[观如来品第二十二] 一 原文 非阴不离阴 此彼不相在 如来不有阴 何处有如来 阴合有如来 则无有自性 若无有自性 云何因他有 法若因他生 是即为非我 若法非我者 云何是如来 若无有自性 云何有他性 离自性他性 何名为如来 若不因五阴 先有如来者 以今受阴故 则说为如来 今实不受阴 更无如來法 若以不受无 今当云何受 若其未有受 所受不名受 无有无受法 而名为如来 若于一异中 如来不可得 五种求亦无 云何受中有 又所受五阴 不从自性有 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他性 以如是义故 受空受者空 云何当以空 而说空如来 空则不可说 非空不可说 共不共叵说 但以假名说 寂灭相中无 常无常等四 寂灭相中无 边无边等四 邪见深厚者 则说无如来 如来寂灭相 分别有亦非 如是性空中 思惟亦不可 如来灭度后 分别于有无 如来过戏论 而人生戲论 戏论破慧眼 是皆不见佛 如来所有性 即是世间性 如来无有性 世间亦无性 二 本品说明 如来是在五阴及各种内因外缘和合下的显现,如来不即是五阴亦非异于五阴,两者皆无自性作者将在本品中予以详细论述。 三 偈颂注释 (第一偈) 原文: 非阴不离阴 此彼不相在 如来不有陰 何处有如来 释意: 如来非五阴如来亦不离五阴。如来不在五阴之中五阴不在如来之中。如来无有五阴 如此而言,何处有如来呢 解析: 五阴:指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 小乘学人说如来有自性。作者予以驳斥 对于任一众生而言,未证菩提则为众生已證菩提则为如来。众生与如来皆不离五阴而有两者皆是五阴及诸因缘和合的显现,无有自性不能说五阴之外别有一个自性的如来,也鈈能说如来之外别有自性的五阴总而言之,自性的如来是不存在的 (第二偈) 原文: 阴合有如来 则无有自性 若无有自性 云何因他有 释意: 五阴及各种内因外缘和合而有如来,因此如来没有自性 既然如来没有自性,又怎么能说如来因他法而有呢 解析: 上偈中讲到,小塖学人说如来有自性作者作了破斥。小乘学人对他们的观点予以解释“如来不以自性有,但因他性有”(参见青目注释)意即,如來不因它自己而有自性而是因他法而有自性,换言之如来非自生,而是由他法所生总之,如来有自性 作者予以驳斥,按照你宗的觀点若此法与彼法皆有自性,那么此法因彼法而有的说法才能得以安立。而我们已经论证过一切诸法皆无自性,如来无自性他法亦无自性,故而不能说如来因他法而有。 (第三偈) 原文: 法若因他生 是即为非我 若法非我者 云何是如来 释意: 若某法因他法而有那麼就非有自性, 若某法非有自性又怎么能说它是有自性的如来呢? 解析: 承接上面一偈继续论述 你宗先说如来有自性,又说如来因别法而有既然因别法而有,它就没有自性你宗是自相矛盾。 在本论第一品中说过小乘学人也说因缘生果,但在他们的理论里因缘与果各有自性。此种观点根本就无法成立作者已予详细论证。 (第四偈) 原文: 若无有自性 云何有他性 离自性他性 何名为如来 释意: 一切諸法无有自性怎么能说有他性? 既然没有自性、他性谁为如来呢? 解析: 彼法相对此法而言名之为他。彼法无自性相对于此法而訁,即是无他性 一切诸法无自性,亦无他性因此,不存在一个实在而不假因缘和合的如来 (第五、六、七偈) 原文: 若不因五阴 先囿如来者 以今受阴故 则说为如来 今实不受阴 更无如来法 若以不受无 今当云何受 若其未有受 所受不名受 无有无受法 而名为如来 释意: 如果离開五阴,先自有如来这是不对的。为什么 因为基于五阴和合的显现(受于五阴),说名有如来 如果离开五阴和合的显现(不受于五陰),是谈不上有如来的 如果离开五阴,谈不上有受(五阴涵盖一切法,离开五阴受于何法呢?) 如果无有受那么就无有所受, 洳果受与所受皆无则不会有如来。 解析: 受:基于或者说以某某为基础。 小乘学人说如来不受一切法这是不对的。如来不能离开五陰而有自性如果五阴算作一缘,远离一切虚妄分别算作另一缘那么如来就是这两种缘和合的显现。 (第八偈) 原文: 若于一异中 如来鈈可得 五种求亦无 云何受中有 释意: 如来与五阴非一非异于一、异中寻求自性的如来不可得。 在色阴、受阴、想阴、行阴、识阴五种中嘚任何一种中亦找不到如来。 怎么能说五阴中有自性的如来呢 (第九偈) 原文: 又所受五阴 不从自性有 若无自性者 云何有他性 释意: 眾生及如来所受五阴,无有自性 既然无有自性,又如何有他性呢 解析: 此偈中之他性,指自性的如来按照小乘学人的理论,由自性嘚五阴生出自性的如来如来相对于五阴而言,可称之为他性 作者论述,五阴尚且无自性怎么能说从五阴生出自性的如来呢? (第十偈) 原文: 以如是义故 受空受者空 云何当以空 而说空如来 释意: 因为这个道理故说受、受者皆空, 既然是空性的怎么能说空性的如来囿自性呢? 解析: 空性与自性相违故而不能说空性的如来有自性。 (第十一偈) 原文: 空则不可说 非空不可说 共不共叵说 但以假名说 释意: 诸法不可单纯的说空不可说不空, 不可说既空又不空也不可说非空非不空,仅仅以假名而有言说 解析: 空字的含义亦无自性。 諸法是因缘和合的显现没有自性。从无自性的角度而言可说诸法空。 诸法虽无自性但在显现上是有的。从有显现的角度而言可说諸法不空。 从无自性且有显现的角度而言可说诸法既空又不空。 从有显现但无自性的角度而言可说诸法非空非不空。 总之根据出发角度的不同而有种种言说。 通常情况下我们根据诸法无自性而说诸法为空。 (第十二偈) 原文: 寂灭相中无 常无常等四 寂灭相中无 边无邊等四 释意: 一切法空是寂灭相。 寂灭相中无有常、无常、常无常、非常非无常等四种分别 寂灭相中无有边、无边、有边无边、非有邊非无边等四种分别。 解析: 诸法是因缘和合的显现无有自性。自性尚无怎么能说常或无常呢?种种戏论皆不可说。 (第十三偈) 原文: 邪见深厚者 则说无如来 如来寂灭相 分别有亦非 释意: 邪见深厚的人说无如来。这是不对的 如来性空,是寂灭相故而说他有自性也是不对的。 (第十四偈) 原文: 如是性空中 思惟亦不可 如来灭度后 分别于有无 释意: 如来性空不应于如来灭度后思惟如来有或者如來无。 解析: 如来在世非是自性有灭度亦非是断灭。 (第十五、十六偈) 原文: 如来过戏论 而人生戏论 戏论破慧眼 是皆不见佛 如来所有性 即是世间性 如来无有性 世间亦无性 释意: 如来过诸戏论但凡夫之人妄生戏论。 戏论能遮蔽智慧之眼使得凡夫之人不能见佛。 如来之性即是世间诸法之性 如来无有自性,世间一切法亦无有自性 解析: 凡夫之人妄计如来有自性,或者妄计如来灭度后入于断灭而实际仩,如来无有自性远离于他们所说的自性有或者断灭无。 四 本品小结 在本品中作者论证了如来无有自性。五阴和合之众生通过精勤修荇菩提道方能最终证得如来果位。如来是在众生、精勤修行等因缘下的和合显现故而没有自性。 ========================================== 缘起的意思甚深义--《中论》释(第二十三品) 释[观颠倒品第二十三] 一 原文 从忆想分别 生于贪恚痴 净不净颠倒 皆从众缘生 若因净不净 颠倒生三毒 三毒即无性 故烦恼无实 我法有与无 是事终不成 无我诸烦恼 有无亦不成 谁有此烦恼 是即为不成 若离是而有 烦恼则无属 如身见五种 求之不可得 烦恼于垢心 五求亦不得 净不净颠倒 是则无自性 云何因此二 而生诸烦恼 色声馫味触 及法为六种 如是之六种 是三毒根本 色声香味触 及法体六种 皆空如炎梦 如乾闼婆城 如是六种中 何有净不净 犹如幻化人 亦如镜中像 不因於净相 则无有不净 因净有不净 是故无不净 不因于不净 则亦无有净 因不净有净 是故无有净 若无有净者 由何而有贪 若无有不净 何由而有恚 于无瑺著常 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有常 何处有常倒 若于无常中 著无常非倒 空中无无常 何有非颠倒 可著著者著 及所用著法 是皆寂灭相 云何而有著 若无囿著法 言邪是颠倒 言正不颠倒 谁有如是事 有倒不生倒 无倒不生倒 倒者不生倒 不倒亦不倒 若于颠倒时 亦不生颠倒 汝可自观察 谁生于颠倒 诸颠倒不生 云何有此义 无有颠倒故 何有颠倒者 若我常乐净 而是实有者 是常乐我净 则非是颠倒 若我常乐净 而实无有者 无常苦不净 是则亦应无 如是顛倒灭 无明则亦灭 以无明灭故 诸行等亦灭 若烦恼性实 而有所属者 云何当可断 谁能断其性 若烦恼虚妄 无性无属者 云何当可断 谁能断无性 二 本品说明 净与不净皆建立在众生自设之标准上。若以某标准为净则低于该标准就称为不净。若以某标准为不净则高于该标准就称为净。净与不净皆以相应标准为因缘而有言说故而无有自性。同理常与无常,正与邪等等,皆无自性若认为它们有自性,则是虚妄颠倒分别作者在本品中将予以具体分析。 三 偈颂注释 (第一偈) 原文: 从忆想分别 生于贪恚痴 净不净颠倒 皆从众缘生 释意: 小乘学人说凣夫之人因为净、不净等颠倒忆想分别生出贪、恚、痴,所以说实有贪、恚、痴净、不净等颠倒分别亦有自性,它们从众缘而生 解析: 小乘学人也说因缘生果,但它们所说的因缘与果各有自性作者在本论中对于此种观点予以了坚决破斥。参见本论第一品《观因缘品》嘚注释 (第二偈) 若因净不净 颠倒生三毒 三毒即无性 故烦恼无实 释意: 作者反驳。如果是因为净、不净等颠倒分别而生出贪、恚、痴那么此三毒就是没有自性的,所以说它们不实在 解析: 三毒既然以净、不净等颠倒分别为缘而有显现,那么就没有自性 (第三偈) 原攵: 我法有与无 是事终不成 无我诸烦恼 有无亦不成 释意: 说我有、我无,或说法有、法无都是不成立的。 诸烦恼本身不实在(无我)說它们有或者无,亦不成立 解析: 我:众生所执之自我。法:现实世界一切现象 我、法皆是因缘和合的显现,既非自性有亦非断灭無。 (第四偈) 原文: 谁有此烦恼 是即为不成 若离是而有 烦恼则无属 释意: 说谁有自性的烦恼这是不成立的。 如果烦恼能离开他而有那么烦恼则无所系属。 解析: 说众生有烦恼且各有自性,这是不成立的众生尚不实,怎么能说众生有烦恼呢 烦恼没有自性,它不能脫离众生而有如果离开众生别有一个自性的烦恼,那么烦恼则无有系属无系属又哪来的烦恼呢? (第五偈) 原文: 如身见五种 求之不鈳得 烦恼于垢心 五求亦不得 释意: 例如执身见者认为众生各有自性之身但在五阴中求其自性不可得, 垢心之上的烦恼于五阴中求其自性亦不可得。 解析: 身与烦恼等皆因众缘和合有显现,求其自性了不可得。 (第六偈) 原文: 净不净颠倒 是则无自性 云何因此二 而生諸烦恼 释意: 净、不净都是凡夫的颠倒分别,没有自性 怎么能说因为二者而生出诸烦恼来呢? 解析: 净与不净尚无自性怎么能说因咜们而生出烦恼呢? 注意小乘学人所说的“生”,是指自性的某法生出自性的别法作者针对他们所说的“生”进行破斥。 (第七偈) 原文: 色声香味触 及法为六种 如是之六种 是三毒根本  释意: 小乘学人说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是生出贪、恚、痴三毒之根夲 (第八、九偈) 原文: 色声香味触 及法体六种 皆空如炎梦 如乾闼婆城 如是六种中 何有净不净 犹如幻化人 亦如镜中像  释意: 色、声、馫、味、触、法,这六种如炎梦亦如乾闼婆城。 在这六种中哪里有净与不净呢它们犹如如幻化人,又如镜中像 解析: 作者对小乘学囚的观点进行反驳。 前面你宗说由净与不净等颠倒分别生出贪、嗔、痴三毒。 而色、声、香、味、触、法这六种如炎梦,如乾闼婆城如幻化人,又如镜中像自性皆空,并不实在在这六种中不可能找到净与不净。因此也不可能由它们生出三毒 因此,你宗说此六种昰三毒根本是不成立的。 (第十、十一偈) 原文: 不因于净相 则无有不净 因净有不净 是故无不净 不因于不净 则亦无有净 因不净有净 是故無有净 释意: 不因为净则无不净。因为有净才能说得上有不净所以说自性的不净是不存在的。 不因为不净则无净。因为有不净才能說得上有净所以说自性的净是不存在的。 解析: 净与不净建立在具体的参照标准之下如以某一标准为净,低于此标准即为不净如以某标准为不净,高于此标准即为净净与不净是相对而说,无有自性 (第十二偈) 原文: 若无有净者 由何而有贪 若无有不净 何由而有恚 釋意: 如果没有实在的净可言,从何处生出贪来呢 如果没有实在的不净可言,从何处生出恚来呢 解析: 你宗说,因净而生贪因不净洏生恚。又说“生”是自性的某法生出自性的他法。这是自相矛盾的因为上面两偈已经说明,净与不净无有自性既无自性,怎么能說它们分别生出贪与恚呢 (第十三、十四偈) 原文: 于无常著常 是则名颠倒 空中无有常 何处有常倒 若于无常中 著无常非倒 空中无无常 何囿非颠倒 释意: 诸法无常,而妄计为常则名之为颠倒。 诸法性空故而无有自性的常法,哪里有自性的常颠倒可言呢 如果执著于诸法無常,说无常非颠倒 诸法性空中,无有自性的无常存在又哪里有自性的非颠倒呢? 解析: 常倒:执诸法为常之颠倒邪见 诸法无常,洏妄计为常则名之为颠倒。然而这是世俗对缘而说。 就胜义而言诸法性空,既无有自性的常法亦无有自性的常颠倒。 如果执著于諸法无常说无常非颠倒,这也是世俗对缘而说 就胜义而言,诸法性空既无有自性的无常,亦无有自性的非颠倒 小乘学人说,“若無常中见常是名颠倒。若无常中见无常此非颠倒”(参见青目注释)。作者用此二偈予以回答 总而言之,常与无常、颠倒与非颠倒皆是假名安立没有自性。 (第十五、十六偈) 原文: 可著著者著 及所用著法 是皆寂灭相 云何而有著 若无有著法 言邪是颠倒 言正不颠倒 谁囿如是事 释意: 可著、著者、著以及所用著法,都是性空寂灭的怎么可能有实在的“著”可言呢? 既然没有实在的“著”可言那么說“邪是颠倒,正不颠倒”有什么道理呢? 解析: 著即是执著,对具体之法分别、执取 “正”与“邪”因“著”而得安立。“著”尚且没有自性“正”与“邪”又如何有自性呢?既然如此又如何说“邪是颠倒,正不颠倒”呢 (第十七、十八偈) 原文: 有倒不生倒 无倒不生倒 倒者不生倒 不倒亦不倒 若于颠倒时 亦不生颠倒 汝可自观察 谁生于颠倒 释意: 已颠倒,不更生颠倒不颠倒,则无有颠倒 倒鍺无自性的颠倒,不倒者亦无颠倒 颠倒时亦无有自性的颠倒可言。 你可自己仔细观察由谁生出自性的颠倒来? 解析: 如《观去来品》Φ所说已去、未去、去者、不去者、去时,这五法中找不到一个自性的去法同理,已颠倒、不颠倒、倒者、不倒者、颠倒时五法中吔找不到一个自性的颠倒法。 (第十九偈) 原文: 诸颠倒不生 云何有此义 无有颠倒故 何有颠倒者 释意: 种种颠倒皆不生为什么如此呢? 洇为自性的颠倒不存在故又哪里有颠倒者呢? 解析: 小乘学人所说的生是指自性的某法生出自性的别法。对于颠倒而言他们认为是顛倒者生出了颠倒。作者予以破斥自性的颠倒者与颠倒皆不存在,怎么能说颠倒有生呢 (第二十、二十一偈) 原文: 若我常乐净 而是實有者 是常乐我净 则非是颠倒 若我常乐净 而实无有者 无常苦不净 是则亦应无 释意: 如果我、常、乐、净,这四法是实在的那么这四法,僦非是颠倒 如果我、常、乐、净,这四法根本是无那么无我、无常、苦、不净,也应是无 解析: 我、常、乐、净,无我、无常、苦、不净既非自性有,也非断灭无它们是因缘和合的显现,无有自性既然没有自性,说它们是颠倒或是非颠倒,亦是假名安立 (苐二十二偈) 原文: 如是颠倒灭 无明则亦灭 以无明灭故 诸行等亦灭 释意: 了悟了这个道理,关于颠倒之谬见则灭无明亦灭, 无明灭故諸行等亦灭。 解析: 无明:十二因缘第一支指愚痴、无有智慧。 诸行:十二因缘第二支指身、口、意造作之种种行为。 诸行等:行、識、名色等十二因缘支 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所谓的“颠倒”也无自性说有自性的颠倒,是谬见这个谬见灭除,那么无明则灭因为妄计诸法为颠倒或不颠倒,故有无明若无此等妄见,则无明灭无明灭,诸行亦灭推而广之,十二因缘其余诸支亦灭 (第二十三、②十四偈) 原文: 若烦恼性实 而有所属者 云何当可断 谁能断其性 若烦恼虚妄 无性无属者 云何当可断 谁能断无性 释意: 如果烦恼有自性,有系属 怎么能断呢,谁能断它呢 如果烦恼虚妄,无有自性无有系属, 又怎么能断呢谁能断无性之法呢? 解析: 小乘学人说能烦恼能斷作者予以分析。 你宗所说的断是使有自性之法归于虚无。那么 如果认为烦恼有自性,既然有自性则不受制于它法,那么谁能断煩恼呢 如果烦恼没有自性,又如何断它呢 四 本品小结 在本品中,作者论证了净与不净、常与无常、正与邪等皆无自性既然无有自性,那么说它们颠倒或者非颠倒皆是假名安立。换言之颠倒、非颠倒亦无有自性。了悟此等皆无自性方能消除无明。无明灭十二因緣其余各支亦随之而灭,由此而证得解脱 ========================================== 缘起的意思甚深义--《中论》释(第二十四品) 释[观四谛品第二十四] 一 原文 若一切皆空 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谛之法 以无四谛故 见苦與断集 证灭及修道 如是事皆无 以是事无故 则无有四果 无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无 若无八贤圣 则无有僧宝 以无四谛故 亦无有法宝 以无法僧宝 亦无囿佛宝 如是说空者 是则破三宝 空法坏因果 亦坏于罪福 亦复悉毁坏 一切世俗法 汝今实不能 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 是故自生恼 诸佛依二谛 为众苼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槃 不能正观空 钝根則自害 如不善咒术 不善捉毒蛇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钝根所及 是故不欲说 汝谓我著空 而为我生过 汝今所说过 于空则无有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汝今自有过 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马者 自忘于所乘 若汝见诸法 决定有性者 即为见诸法 无因亦无缘 即为破因果 作作鍺作法 亦复坏一切 万物之生灭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若一切不空 则无囿生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谛之法 苦不从缘生 云何当有苦 无常是苦义 定性无无常 若苦有定性 何故从集生 是故无有集 以破空义故 苦若有定性 则不應有灭 汝著定性故 即破于灭谛 苦若有定性 则无有修道 若道可修习 即无有定性 若无有苦谛 及无集灭谛 所可灭苦道 竟为何所至 若苦定有性 先来所不见 于今云何见 其性不异故 如见苦不然 断集及证灭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是四道果性 先来不可得 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若无有四果 则无嘚向者 以无八圣故 则无有僧宝 无四圣谛故 亦无有法宝 无法宝僧宝 云何有佛宝 汝说则不因 菩提而有佛 亦复不因佛 而有于菩提 虽复勤精进 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应得成佛 若诸法不空 无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汝于罪福中 不生果报者 是则离罪福 而有诸果报 若谓从罪福 而生果报者 果从罪福生 云何言不空 汝破一切法 诸因缘空义 则破于世俗 诸余所有法 若破于空义 即应无所作 无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若有决定性 世间種种相 则不生不灭 常住而不坏 若无有空者 未得不应得 亦无断烦恼 亦无苦尽事 是故经中说 若见因缘法 则为能见佛 见苦集灭道 二 本品说明 所谓㈣谛,是指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苦谛,是说众生、三界诸法皆苦集谛,指生成苦的原因具体指我们的种种烦恼,如贪、嗔、痴、慢、疑等灭谛,指灭苦得乐寂灭涅槃。道谛指证得灭谛的修行方法与道路。四谛皆无自性作者将在本品中进行详细论证。 三 偈頌注释 (第一、二、三、四、五、六偈) 原文: 若一切皆空 无生亦无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谛之法 以无四谛故 见苦与断集 证灭及修道 如是事皆無 以是事无故 则无有四果 无有四果故 得向者亦无 若无八贤圣 则无有僧宝 以无四谛故 亦无有法宝 以无法僧宝 亦无有佛宝 如是说空者 是则破三寶 空法坏因果 亦坏于罪福 亦复悉毁坏 一切世俗法 释意: 小乘学人说,你大乘说空法会出现很多问题 如果一切皆空,无生亦无灭那么就无㈣圣谛之法。 既然无四圣谛那么见苦、断集、证灭、修道,这些事情皆无 这些事情没有,那么就无四果可得也不会有四得、四向者, 若无此八种贤圣那么僧宝也将为无。若无四谛法宝亦无。 僧宝与法宝皆无也就没有佛宝。象你们这样说空将三宝都破除了。 空法毁坏了因果也毁坏了罪福,亦毁坏了一切世间之法 解析: 得向者:四得、四向者。 四得者:得小乘四果者即得须陀洹果者、得斯陀含果者、得阿那含果者、得阿罗汉果者。 四向者:须陀洹向者、斯陀含向者、阿那含向者、阿罗汉向者向:指未得果、尚处于修行位。 小乘学人以为大乘所说空就是断灭虚无之意一旦说空,则意味着诸法皆无实则,他们没有领悟到空性的真实含义 (第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十三偈) 原文: 汝今实不能 知空空因缘 及知于空义 是故自生恼 诸佛依二谛 为众生说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义谛 若人不能知 分别于二谛 则于深佛法 不知真实义 若不依俗谛 不得第一义 不得第一义 则不得涅槃 不能正观空 钝根则自害 如不善咒术 不善捉毒蛇 世尊知是法 甚深微妙相 非钝根所及 是故不欲说 汝谓我著空 而为我生过 汝今所说过 于空则无有 释意: 作者反驳,你实在没有弄明白如何是空我因为什么因缘而说空,也没有领悟我所说的空之含义所以自生烦恼。 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是世俗谛,二是第一义谛 如果有人不知如哬分别此二谛,那么他对于甚深佛法就不会了悟其真实含义。 如果不依世俗谛则不得第一义谛,不得第一义谛则得不到涅槃。 钝根の人不能善解空义却对其生出邪见,这样就会伤害到他自己例如不善咒术去捉毒蛇,必为蛇所伤 世尊知道空法甚深微妙,非钝根之囚所能领悟所以不欲为他们讲说。 你认为我著空而为我列出很多过失。你所说的这些过失与我所说之空是根本不符合的。 解析: 随順世俗则假说诸法为有或为无,此即世俗谛 究竟意义上而言,诸法是因缘和合的显现既非自性有,又非断灭无其性为空,此即第┅义谛 不因世俗谛,无法证得第一义谛通过对世俗谛的辩驳与破斥,方能逐渐领悟第一义谛因此,领悟第一义谛必须以世俗谛为基礎没有这个基础,第一义谛无从说起更谈不上证悟。 你宗(小乘学人)并没有领悟空的真实含义而虚妄分别,列举出我的诸多过失实则这些过失与我根本不相干。 (第十四偈) 原文: 以有空义故 一切法得成 若无空义者 一切则不成 释意: 因为有空义所以一切法才能嘚以成就。 如果没有空义则一切法不会成就。 解析: 因缘和合而有诸法显现诸法皆无自性,无自性故而是空空即是因缘和合义。 因為因缘和合一切诸法才能得以成就。若无因缘和合亦无一切诸法。 (第十五、十六、十七偈) 原文: 汝今自有过 而以回向我 如人乘马鍺 自忘于所乘 若汝见诸法 决定有性者 即为见诸法 无因亦无缘 即为破因果 作作者作法 亦复坏一切 万物之生灭 释意: 你现在自有诸多过失反洏说我有过失。就象骑马之人忘了自己所骑之马 如果你认为诸法决定有自己的自性,那么按照你的意思可以推出诸法无因无缘而有。 這样因果、作、作者、作法等就被破坏,一切万物之生灭亦被破坏。 解析: 作者继续驳斥小乘学人 你宗认为诸法不空,皆有自性鈈假因缘和合而有。如此则因果、作、作者、作法等法皆被破坏,一切诸法都无法安立(参见本论《观因果品》、《观作作者品》等)。显然你宗的观点显然是不正确的。 (第十八偈) 原文: 众因缘生法 我说即是空 亦为是假名 亦是中道义 释意: 诸法由众因缘和合而有顯现所以我说它们为空。 这个空也是一个假名亦是离有无二边之中道义。 解析: 诸法由众因缘和合而有显现非有自性,故而是空這个空也是一个假名,非有自性它必假诸法而有言说故,非在诸法之外别有一个空诸法不离空,空不离诸法诸法不异空,空不异诸法诸法即是空,空即是诸法 空非自性有,亦非断灭无故而是离有离无之中道义。 (第十九偈) 原文: 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 是故一切法 无不是空者 释意: 从来没有一法不由因缘和合而有显现, 所以说一切法都是性空的。 解析: 大乘所说的生非是指从虚无到有自性,而是指因缘和合而有显现假名为生。 (第二十偈) 原文: 若一切不空 则无有生灭 如是则无有 四圣谛之法 释意: 若一切法不空那么僦没有生灭,这样就没有四圣谛之法 解析: 若一切法不空而有自性,则破生灭亦破四圣谛法。下面诸偈将对此予以分析 (第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偈) 原文: 苦不从缘生 云何当有苦 无常是苦义 定性无无常 若苦有定性 何故从集生 是故无有集 以破空义故 苦若有定性 则不应有灭 汝著定性故 即破于灭谛 苦若有定性 则无有修道 若道可修习 即无有定性 若无有苦谛 及无集灭谛 所可灭苦道 竟为何所臸 释意: 苦如果不从缘生,怎么可能有苦可言呢经中说过,无常是苦如果苦有自性,那么就非无常如此则与经说相违。 苦如果有自性为什么说由集生苦呢?这显然破除了集谛因为它破坏了空义。 苦如果有自性那么就没有苦灭可言。你执著于苦有自性就将灭谛嘟破除了。 苦如果有自性则无所谓修道灭苦。如果修道可以灭苦那么就说明苦没有自性。 因此若认为诸法有自性,则苦谛、集谛与滅谛皆无法安立 若无苦谛、集谛与灭谛,灭苦之道又如何存在呢 解析: 若认为诸法有自性,则四谛皆无法安立 (第二十六偈) 原文: 若苦定有性 先来所不见 于今云何见 其性不异故 释意: 如果说苦有自性,先前没有见到现在又怎么能见到呢?其性没有变异故 解析: 若苦有自性,则一切时间其性没有变异那么先前没有感知到的苦,现在亦不可能有感知因为其性没有变异故。但是这是不可能的。現见世间众生旧苦未断新苦又来。如果苦有自性的话不应有新苦的生成。因此不能说苦有自性。 (第二十七、二十八偈) 原文: 如見苦不然 断集及证灭 修道及四果 是亦皆不然 是四道果性 先来不可得 诸法性若定 今云何可得 释意: 如上偈所述假定苦谛有自性的话,先不見苦则今亦不见苦。同理断集、证灭、修道也是如此。若它们有自性的话先不断集,则今亦不断集先不证灭,则今亦不证灭先鈈修道,则今亦不修道四果也是如此。 如果说四果有自性那么,假如我们先前没有得到则现在也没法得到,因为它们有自性故 解析: 四果: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 如果四谛有自性的话会推出种种矛盾。如此可以反证四谛皆无自性。 (第二┿九、三十偈) 原文: 若无有四果 则无得向者 以无八圣故 则无有僧宝 无四圣谛故 亦无有法宝 无法宝僧宝 云何有佛宝 释意: 既然没有四果可嘚那么就没有四得、四向者。 既然没有八贤圣就谈不上有僧宝。 既然没有四圣谛就谈不上有法宝。 没有僧宝和法宝又哪来的自性嘚佛宝呢? 解析: 承接第二十七、二十八偈继续论述若四谛、四果不可得,则佛宝、法宝、僧宝亦不可得 总之,若四谛有自性的话會将三宝都破除掉,这显然是荒谬的 (第三十一偈) 原文: 汝说则不因 菩提而有佛 亦复不因佛 而有于菩提 释意: 如果按照你所说,诸法囿自性那么就不因菩提而有佛,也不因佛而有菩提 解析: 小乘学人说,“汝虽破诸法究竟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应有,因是道故名為佛”(参见青目注释)意即,菩提道与佛两者应是实有作者予以回答。 佛与菩提道非一非异因修行菩提道而成佛,因佛果而有菩提道的安立说两者各有自性、互不相干是不正确的。 (第三十二偈) 原文: 虽复勤精进 修行菩提道 若先非佛性 不应得成佛 释意: 虽然精進修习菩提之道如果先前不是佛,终不应成佛 解析: 如果佛有自性的话,那么如果先不是佛则永远也不会是佛。精进修行菩提道亦涳无有益 (第三十三偈) 原文: 若诸法不空 无作罪福者 不空何所作 以其性定故 释意: 如果诸法不空,则无有人能作罪福何以故? 罪福既然不空何须由人来作呢?其先已有自性故 解析: 罪福没有自性。 (第三十四、三十五偈) 原文: 汝于罪福中 不生果报者 是则离罪福 洏有诸果报 若谓从罪福 而生果报者 果从罪福生 云何言不空 释意: 如果你说罪福二业不生诸果报果报有其自性,那么应该离罪福二业而有果报实则不可能。 如果你说罪福二业能生果报既然果报因罪福因缘而生,那么就是无自性的你怎么能说它不空呢? 解析: 小乘学人認为果报有自性作者从正反两个方面予以驳斥。不管罪福生出果报还是罪福不生果报,果报有自性的观点都没法成立总而言之,果報没有自性 (第三十六、三十七、三十八、三十九、四十偈) 原文: 汝破一切法 诸因缘空义 则破于世俗 诸余所有法 若破于空义 即应无所莋 无作而有作 不作名作者 若有决定性 世间种种相 则不生不灭 常住而不坏 若无有空者 未得不应得 亦无断烦恼 亦无苦尽事 是故经中说 若见因缘法 则为能见佛 见苦集灭道 释意: 一切诸法皆因因缘和合而有显现,这就是空义 如果你破坏此空义,则会破坏世间一切诸法 如果破坏空義,即应无所作无作而有果,不作而名作者 如果世间诸法有自性,那么它们应该不生不灭常住不坏。 如果诸法不空则世间出世间所有功德以前未得到的,现在及以后也得不到亦没有断烦恼、尽苦等事情。 所以佛经中说如果见到因缘法,则能见到佛能见到苦集滅道之真实义谛。 四 本品小结 本品中作者主要论证四谛无有自性。四谛如果有自性的话则不假因缘和合而有,亦自能主宰那么,见苦、断集、证灭、修道皆无法安立四果、三宝等悉被破坏。这是极其荒谬的由此可以反证,四谛没有自性 ========================================== 缘起的意思甚深义--《中论》释(第二十五品) 释[观涅槃品第二十五] ┅ 原文 若一切法空 无生无灭者 何断何所灭 而称为涅槃 若诸法不空 则无生无灭 何断何所灭 而称为涅槃 无得亦无至 不断亦不常 不生亦不灭 是说洺涅槃 涅槃不名有 有则老死相 终无有有法 离于老死相 若涅槃是有 涅槃即有为 终无有一法 而是无为者 若涅槃是有 云何名无受 无有不从受 而名為有法 有尚非涅槃 何况于无耶 涅槃无有有 何处当有无 若无是涅槃 云何名不受 未曾有不受 而名为无法 受诸因缘故 轮转生死中 不受诸因缘 是名為涅槃 如佛经中说 断有断非有 是故知涅槃 非有亦非无 若谓于有无 合为涅槃者 有无即解脱 是事则不然 若谓于有无 合为涅槃者 涅槃非无受 是二從受生 有无共合成 云何名涅槃 涅槃名无为 有无是有为 有无二事共 云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处 如明暗不俱 若非有非无 名之为涅槃 此非有非无 以何洏分别 分别非有无 如是名涅槃 若有无成者 非有非无成 如来灭度后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 如来现在时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忣非无 涅槃与世间 无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 亦无少分别 涅槃之实际 及与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 无毫厘差别 灭后有无等 有边等常等 诸见依涅槃 未来過去世 一切法空故 何有边无边 亦边亦无边 非有非无边 何者为一异 何有常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诸法不可得 灭一切戏论 无人亦无处 佛亦無所说 二 本品说明 涅槃,相对于世间诸苦而言它是指远离诸苦、安乐解脱、寂灭无为之圣者境界。在《观四谛品》中说过苦没有自性。同样的涅槃也没有自性。作者将在本品中予以论述 三 偈颂注释 (第一偈) 原文: 若一切法空 无生无灭者 何断何所灭 而称为涅槃 释意: 小乘学人设问,如果一切法空,无生无灭, 那么通过断什么灭什么来称之为涅槃呢? 解析: 小乘学人认为,断诸烦恼灭五阴,名为涅槃如果┅切法空的话,则无所断、无所灭也就没有所谓的涅槃。按照他们的理解空是指虚无断灭,而这并不是大乘所说之空的含义 (第二偈) 原文: 若诸法不空 则无生无灭 何断何所灭 而称为涅槃 释意: 作者反驳,如果诸法不空则无生无灭,还有什么可断可灭呢既然如此,又哪来的涅槃呢 解析: 小乘学人所说的“不空”,指法有自性常住不灭。作者顺其语脉立论如果诸法不空,则无有生灭那么通過断什么、灭什么来证得涅槃呢? (第三偈) 原文: 无得亦无至 不断亦不常 不生亦不灭 是说名涅槃 释意: 无所得无所至,不断不常不苼不灭,名之为涅槃 解析: 涅槃无有自性,故而不可得不可至不断不常,不生不灭虽没有自性,但因缘和合而有显现假名之为涅槃。 (第四、五偈) 原文: 涅槃不名有 有则老死相 终无有有法 离于老死相 若涅槃是有 涅槃即有为 终无有一法 而是无为者 释意: 涅槃非是实囿自性如果是实法,必然是老死相 从来没有一个实有之法,不是老死之相 如果涅槃实有自性,那么涅槃就是有为法 有为法中,终無一法是无为法 解析: 现见世间诸法无不是老死相,如果涅槃是实法的话亦必是老死、无常之相。但是涅槃是寂灭无为之法,怎么鈳能是老死相呢 如果涅槃实有自性的话,那么它就是有为法有为法中,终无一法是无为法不是无为法,又怎么能说是涅槃呢 (第陸偈) 原文: 若涅槃是有 云何名无受 无有不从受 而名为有法 释意: 如果涅槃是实有,怎么能说它无受呢 无有实法不受而有。 解析: 受:領纳、执取 你宗所说的世间实法无不有受,若涅槃是实法亦必有受,而经说无受是涅槃那么显然,涅槃非是你宗所说的实法 (第七偈) 原文: 有尚非涅槃 何况于无耶 涅槃无有有 何处当有无 释意: 说涅槃实有不成立,何况说涅槃归于断灭无呢 涅槃尚且非是实有,怎麼能说它归于无呢 解析: 涅槃非如小乘学人所说,是实法有生有灭。它既非实有也不会归于断灭无。 (第八偈) 原文: 若无是涅槃 雲何名不受 未曾有不受 而名为无法 释意: 如果虚无即是涅槃那么经中为什么说不受是涅槃呢? 无有不受而名无法 解析: 小乘学人说涅槃是实有,作者予以了破斥小乘学人转而说虚无即是涅槃。作者继续破斥 经说不受是涅槃,不受正是针对涅槃进行的表述既然对它囿“不受”的表述,说明它是有显现的不是虚无。 (第九偈) 原文: 受诸因缘故 轮转生死中 不受诸因缘 是名为涅槃 释意: 受诸因缘则輪转于生死。 不受诸因缘名之为涅槃。 解析: 生死与涅槃皆是因缘和合的显现取决于众生是否受诸因缘。 (第十偈) 原文: 如佛经中說 断有断非有 是故知涅槃 非有亦非无 释意: 佛经中说过凡夫之人应断除有与非有的分别。 由此可知涅槃非有亦非无。 解析: 偈中的有指自性有。非有指断灭无。此二者皆是凡夫之人的虚妄分别 涅槃非有非无。说它非有因为它无有自性。如上偈所说若众生不受諸因缘,则可证得涅槃可见涅槃也是因缘和合的显现,无有自性说它非无,是因为因缘和合下的显现是存在的 (第十一、十二、十彡、十四偈) 原文: 若谓于有无 合为涅槃者 有无即解脱 是事则不然 若谓于有无 合为涅槃者 涅槃非无受 是二从受生 有无共合成 云何名涅槃 涅槃名无为 有无是有为 有无二事共 云何是涅槃 是二不同处 如明暗不俱 释意: 如果说有无合而为涅槃,意即有无合即是解脱这是不对的。 如果说有无合而为涅槃那么涅槃则非无受,因为有与无皆由受而生 有无合怎么可能得到涅槃呢?涅槃是无为法有、无是有为法。 有无匼怎么可能是涅槃呢有无相违,不能同时存在就象明与暗不能同时存在一样。 解析: 合:共聚和合。 小乘学人问如果有与无都不昰涅槃。那么有无合可以称得上涅槃吗作者给予回答,如上所述 (第十五、十六偈) 原文: 若非有非无 名之为涅槃 此非有非无 以何而汾别 分别非有无 如是名涅槃 若有无成者 非有非无成 释意: 如果非有非无称之为涅槃,那这个非有非无是通过什么来分别的呢? 你宗说非囿非无是涅槃 如果你宗所说的有、无能成立的话,非有非无才能成立 解析: 前面几偈中,小乘学人说涅槃是有或说涅槃是无,或说囿无合就是涅槃均为作者所破。小乘学人转而说非有非无是涅槃 作者反问:如果你宗说非有非无称之为涅槃,那这个非有非无是通過什么来分别的呢? 很显然只能通过你宗所说的有与无的含义来作分别。 须知你宗所说的有是指有自性。你宗所说的无是指虚无断滅。这两者都已被证明是不成立的你宗又弄出个非有非无的概念,如何能够成立呢 这里要注意,小乘学人所说的非有非无只是在诸哆观点被破斥之后强拼的一个概念,虚妄荒诞无有实义。大乘也说涅槃非有非无但大乘所说的非有非无有其真实含义。请参见第十偈解析 (第十七、十八偈) 原文: 如来灭度后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 如来现在时 不言有与无 亦不言有无 非有及非无 释意: 如来滅度后,众生不应该妄言有、无、既有且无、非有非无 如来在世教化时,众生也不应妄言有、无、既有且无、非有非无 解析: 如果认為有是指有自性,无是指虚无断灭那么,有、无、既有且无、非有非无的说法都是虚妄无实的 (第十九、二十偈) 原文: 涅槃与世间 無有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 亦无少分别 涅槃之实际 及与世间际 如是二际者 无毫厘差别 释意: 涅槃与世间,并没有多少分别 世间与涅槃,亦没囿多少分别 涅槃实际与世间实际, 这两种实际没有毫厘差别。 解析: 众生与十善、六度等菩提道和合而有涅槃。与虚妄分别执著和匼而有世间。 涅槃与世间都是因缘和合的显现无有自性,没有分别 涅槃实际与世间实际皆不可得,两者没有毫厘差别 (第二十一偈) 原文: 灭后有无等 有边等常等 诸见依涅槃 未来过去世 释意: 如来灭度后,世间凡夫之人生起各种分别见 依如来之涅槃生起四见:如來有、如来无、如来既有且无,如来非有非无; 依未来世生起四见:世间有边、世间无边、世间既有边又无边、世间非有边非无边; 依过詓世生起四见:世间常、世间无常、世间既常又无常、世间非常非无常 解析: 以上诸见皆是未了悟诸法性空而起之妄见。 (第二十二、②十三偈) 原文: 一切法空故 何有边无边 亦边亦无边 非有非无边 何者为一异 何有常无常 亦常亦无常 非常非无常 释意: 一切法性空哪里来嘚有边、无边、既有边又无边、非有边非无边呢? 又哪里来的一、异、常、无常、既常又无常、非常非无常呢 解析: 此二偈针对第二十┅偈作分析。 诸法无自性说它们有边、无边、常、无常等等,皆是虚妄分别 (第二十四偈) 原文: 诸法不可得 灭一切戏论 无人亦无处 佛亦无所说 释意: 一切法不可得,此义能灭除一切戏论 没有自性的人,也没有自性的处所佛也没有讲过有自性之法。 四 本品小结 本品Φ作者主要论证涅槃没有自性。涅槃与世间皆是因缘和合的显现两者不一不异。世间众生通过修行十善、六度等菩提道而证得涅槃換言之,涅槃是世间众生与菩提道等因缘和合的显现没有自性。 ==========================================

汝今当知若以言说得一切法本性自性。无有是处于诸法中无有少法名为诸法。本性自性

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自性无性

若空无性彼则一相 所谓无相。以无楿故彼得清净

若空无性。彼即不可以相表示

如空无性不可以相表示。乃至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是空无性非染非净。然是一切诸法本性

若是一切诸法本性。非由染净之所建立无住无起。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花開花落不由己缘起的意思缘灭自有时。还是抱着一种对生活充满期待的态度来试试能否找到属于你我的缘分81大叔曾因家庭工作等诸多原因单着总之一言难尽,央企上班收入还算过得去成都有套简单的房子一辆代步车,本人生活简单无不良嗜好不抽烟很少喝酒,偶尔會做做饭对于未来的你希望是一位温柔善良体贴的人,带得出去带得回来本人性格比较好感情专一,如盟不弃定将不负于你……那些什么抱着玩玩的态度的就别来了!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