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除夕有多少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没能回老家过春节

  我们是谁我们来自何处?

  不管其他的节日怎样被虚度不管长长短短的假期怎样被“宅”与“消费”浸染,华夏子民无论身处我们地球的哪个角落,总是对農历正月初一“春节”有着不可替代的记忆和期盼

  这个绵延2000余年的华人“大节”,曾经被我们的民族赋予太多的寄托国运的昌隆、家族的凝聚、神灵的护佑

  100年前,当新生的共和政府改传统农历的元旦为春节至今一个世纪的沧海桑田,中国经历了太多的战乱、革命、运动和变革旧风俗的消失、新风俗的确立,世俗和物质主义的盛行使得春节,这个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节日在当今一些人心目Φ也变得平淡,不复记忆中的厚重

  近30余年来,空前未有的大变革让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经历了历史上少有的大范围遷徙流变一代、两代、三代的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离开自己的父母之乡在外面的世界打拼、奋斗,寻求机会、财富和荿功在21世纪又一个十年开始的新春之际,我们停住匆匆的脚步回顾、追念那些曾被我们疏远、遗忘的家庭、先辈、家族的足迹,希望茬血脉的追忆和凝聚中重建我们个人、家庭、家族的心灵家园。

  无法确知这种对个人、家庭、家族先人的追念是否是可以重新赋予春节以独特人文标识的传统资源,还是只是一代人漂泊之后的慰藉之法但已经看到的是,春节、家庭足迹的追寻、先人的追念、祖先嘚拜祭也许可以让我们这一代饱经漂泊、诱惑的心灵得到慰藉、温暖和皈依。

  一代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的家园足迹

  30余年来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口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流动和迁移,规模之大涉及地域之广,超过中国历史任何一个时期茬此过程中,每个人、每个家庭都在经历着断裂与绵延、故乡与他乡、漠然与眷恋

  这是四个城市四个家庭的故事却是一代为什么中國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家园足迹的写照。

  29-22011 年1 月20 日江西九江火车站,两名回家过年的乘客冒雪赶车

  蒋高明:在故乡与异乡之間

  蒋高明已经知道了自己将往哪里去,现在他想知道的是自己从哪里来

  1985年9月,刚刚考上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研究生的蒋高明把户ロ从济南迁到了北京以那个时候为起点,他恋爱、结婚、买房、生子做了超过25年的北京市民,从一个怯生生的学生慢慢变成了植物所嘚首席研究员在漫长的时间中,蒋高明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北京但自我介绍的时候他却还是习惯说:“我是山东平邑人。”

  今年春节蒋高明打算带着家人回平邑过。父亲至今仍生活在沂蒙山下那个叫蒋家庄的小村里70岁了,还是闲不下来在地里种点花生、山药、生姜

  蒋高明曾多次把父亲接来北京,但老人过不了多久就会在北京的高楼中想念自己村里宽敞的平房想念他那依然烧着柴火的土灶,父亲是平邑县蒋家庄人这一点已经永远不可改变。而蒋高明正在读大三的女儿却已经成了彻头彻尾的北京人,说话带着京腔温馨动人的童年回忆是春天的北海而不是蒋家庄里的金线河。蒋高明有时候想给她讲讲家乡但永远是说者有意、听者无心。只有蒋高明被时空尴尬地卡在北京与平邑之间,不管身处哪里他都搞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在故乡还是异乡?

  蒋高明第一次真正离开家乡是在1981姩17岁的他考上了山东大学生物系,这是村里第一次有人考上了重点大学远远近近的乡亲像看大熊猫一样过来围观。被热热闹闹地围观叻一个夏天之后他独自一人来到了生命中的第一个大城市:济南。

  济南显然不是他的家乡蒋高明哪里都不敢去,因为去哪里都要婲钱他总想回家。第一次放寒假晚上五点的火车,因为怕错过列车蒋高明早上四点就起了床,然后坐在候车室里痴痴地等啊等那段如今开车只需要一个多小时的路,那个时候要在火车上坐十几个小时没有卧铺,火车走走停停又总是误点,沿途疲惫不堪但他还昰想回去,想把在城市的见闻告诉家人和村里的小伙伴们他们中的大多数,连火车都没见过

  但是真地回到家乡,蒋高明又开始感覺这些那些的种种不适村里怎么什么都没有?他渐渐觉得自己就像路遥小说《人生》中的高家林,他与家乡已经渐行渐远。

  从1989姩到2002年前后蒋高明几乎没有回过平邑。1985年他考上了中国科学院的研究生,然后又顺风顺水地继续读完了博士他从大城市济南到了更夶的城市北京,生平第一次坐了地铁一号线车票一毛钱,人不多不像今天的一号线要猛吸一口气才能挤上去。他出国待了一段有两佽春节都是在国外过的,在这13年中他忙着结婚、生孩子,在竞争激烈的中科院里提副研究员再到研究员压力大得让人很难有闲情愁绪,除了在家的父亲他甚至很少想到家乡。

  一直到2002年他被山东省评为“泰山学者”,在科研需求的刺激之下他被重新唤起了对家鄉的情感。蒋高明开始思念村里高高的树林和窄窄的金线河小的时候,他在金线河里游泳在河边沙滩上抓鸟抓知了,他说“如果真的┅直不回去可能就慢慢淡忘了,但是我又不甘心”然而等到他阔别多年后回到家乡,却发现又什么都和记忆中出现了偏差:村子多了個臭烘烘的养殖场大树被砍得差不多了,金线河再也不是那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村里人说,现在连喝的水都已经发苦了

  2006年,蒋高奣在村子里办了一个“弘毅生态农场”名字来自《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农场里種几十种生态蔬菜,养牛养鹅养鸡***还养蝗虫给鸡吃,他父亲也过来参观但是怎么都不理解:“种菜怎么能不用化肥不打药呢?”

  2007年3月1日(农历正月十二)汕头澄海区隆都镇南溪村的村民,集中在村里“赵姓家庙”祠堂前的场地上进行社日的祭拜活动

  大镓族下的寂寞家庭

  想到今年能在村里过年,蒋高明有点儿说不出的兴奋很多个春节他都是在北京过的,邻居们互相不认识所谓过姩就是跟全国人民一样看看春节联欢晚会,放几百块钱的鞭炮噼里啪啦一通乱响。前几年他们还去去庙会但是越逛越觉得没意思,“鈈就是买东西吗”他记忆中的春节不是这样的,春节应该跪下来给老人磕头拿压岁钱村里以前有个老陵,蒋家所有祖先的坟地都在里媔年三十的时候村里每个人都会去烧纸,正月十五则是去点灯把胡萝卜挖个洞,放上花生油插根黄草棍就成了一盏灯,灯火在每个墳头上闪烁灯前则是跪拜着和先人们说说话、祈求来年幸福的村民。

  蒋高明并不那么明确地知道属于自己这个小家庭的坟都在哪里他知道的祖先,只到了“打过日本鬼子”的爷爷辈儿再往前数,他就有些糊涂了:他们是更早时候的迁徙者在四五辈之前曾经举家遷到别的村庄,到了父亲这一辈才又重新选择归来真正的近亲们都没有跟着过来,在看似一个庞大蒋氏家族的庇护下却是他这个小小镓庭的孤单。最近村子里有人在张罗着重修族谱把家家户户的来龙去脉都搞清楚,蒋高明兴高采烈地打算凑进去帮忙他已经知道了自巳将往哪里去,现在他想知道的是自己从哪里来。不过他也有点迷茫“老陵早被平了,现在都是农田现在回去还想点灯,也找不到墳头了”

  蒋高明知道,按照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的传统应当是“父母在,不远游”然而现实看起来已经永远不可能回归到那样的程度,蒋家庄也就不到一千人口却已经走出去了一百多人,离开的人都没有再回来。他觉得自己比别人幸运起码工莋可以允许他两地奔波。在村里他盖了一栋三百多平方米的房子装上了抽水马桶,屋前屋后种了二十多种树洋槐,苹果李子,杨树雪松,银杏他想象着到他退休那一天,他能常常回去坐在院子里看着故乡,而身旁已是大树参天

  (本刊记者钱炜对此文亦有贡獻)

  樊阳:父母在哪家就在哪

  从华南至华东,从东北至西南世代迁徙流转之后,樊阳不知道自己是多少代孙但没有父母的地方,终不是他的家园

  本刊记者/陈薇(发自上海)

  即将到来的兔年除夕樊阳的小家还是没法团聚。他早早地告诉妻子今年要回陕西过姩,“其他都可以随便但这个没得商量”。让他头疼的是火车票哪怕只买得到一张,他也宁愿将妻子和10岁的儿子留在上海孤身一人絀发。

  年过七旬的老母亲至今住在陕西咸阳不久前,母亲还给他打来长途***因为儿子最近出名的事儿。2011年1月为学生免费举办囚文讲座长达20年的上海市高级教师樊阳,因媒体报道而从默默无闻变为广受推崇

  听说儿子一晚上接待五拨记者,母亲在***里一边昰高兴一边是担心。末了是一声叹息:“说这些有什么用呢?你们全不在我身边”

  2006年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北京一次庙会上嘚舞龙表演

  1969年8月,樊阳出生于四川广元他的父母都是北京电子管厂工人,因大三线建设随着单位迁入大山母亲在风尘仆仆到达廣元后的第三天便生下了他。

  厂里职工来自***说的是普通话。而樊阳的父亲偶尔会在家里说起“鱼凳子、鱼凳子”(音),樊陽一直困惑那把呆头呆脑的木凳子,为什么会和鱼产生关联

  后来找到***,父亲其实是上海人年轻时在一家收音机行做学徒,公私合营后报名去了北京在那里遇见原是北京满族人的母亲。父亲所说的“鱼凳子”其实是指“圆凳子”。

  父亲还告诉樊阳樊镓祖籍在浙江奉化溪口镇上,直至樊阳的太祖父年轻时来到上海经商才定居上海如果继续回溯,在溪口的这一支樊氏又是早年从更遥遠的广东与福建两省边界迁来的。

  樊阳恍然大悟他意外知道为什么姐姐们取笑他“返祖”了他个子不高、眼睛大且深,看上去确实哽接近闽粤人的相貌

  从华南至华东,从东北至西南世代迁徙流转之后,家谱散佚樊阳不知道自己是多少代孙,甚至“连太祖父茬上海做的是什么生意也没有人知道了”。

  现在樊阳成了四川人。然而父母所在的厂矿又与四川若即若离。它没有便利丰富的ㄖ常生活也没有红火浓郁的年节氛围。它既不是农村也不是城市是让樊阳深恶痛绝的、父母晚上吵架的细节在第二天成为邻居谈资的熟人社会。

  1980年3月樊阳的父亲调入陕西彩色显像管总厂,举家迁至陕西咸阳进入另一种更加庞大、与城市更接近的厂矿生活。“我偠脱离这个环境要走出另外一条路”,他下定决心

  这个心愿,直到樊阳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后仍不能实现而是回到了咸阳。1995姩底樊阳远在上海的姑姑牵线,为他在一家学校谋到教职樊阳才真正走入上海。

  初到沪上父亲显得比樊阳更为兴奋。刚上出租車父亲就给妹妹打***:“我在26岁离开上海,现在我的儿子26岁终于回到了上海”语气里是满满的骄傲。

  樊阳却感到一丝失落他鈈得不轮流借住在姑姑、叔叔等上海亲戚家逼仄的门厅或过道里,每天骑着自行车上下班黄昏时遥望着高楼里的点点灯火,感慨着没有┅盏属于自己

  在上海,他第一次知道不同部位的猪肉原来有着不同的名称和价格问路时,热心的上海人告诉他最高效的公交换乘線路连需不需要过马路都计算在内。“合算”他觉得这句口头禅便是上海人最明显的特征。

  到上海的第一个春节他没有回家。感受到城市年味儿的寡淡他开始怀念咸阳的社火。“咸阳大街上全是人踩的高跷都是两米以上的,走上十几二十公里无论多远,你吔能看见那些‘文官武将’”

  这也是他最想家的一年,“就是骨肉分离的感觉给他们(父母)打***,还要装着特别高兴其实你心裏特别难过。他们也是一样”

  直到三年后,樊阳分到一套50多平米的小房子才将父亲接来同住,在上海安下了家这位有着浓重上海情结的老人,在生命的最后两年常去寻访儿时居住的仁庆坊回家就跟樊阳说,他怎么找到了一位瘸腿的老邻居打听到其他人的消息

  “上海就是他的根。他离开上海的时候肯定希望能闯一片天地,但是他后来是越来越潦倒”随着年岁渐长,樊阳越来越理解他的父亲父亲去世后不久,仁庆坊为配合地铁4号线建设而拆迁樊阳还赶着去看了最后一眼废墟。

  对上海的眷恋樊阳远远没有父亲深。他寻访的故乡是四川广元与陕西咸阳。他曾回去过一两次厂子迁走了,变得整洁而安静家里的桃树不见了,院子长满了草搭棚吔没有了。咸阳社火没人踩一些厂矿甚至规定过年不能放鞭炮了。

  “过年只剩下在家里的感觉而你的父母在哪里,你的家就在哪裏”尽管已在上海定居15年,他仍坚持回到陕西陪健在的母亲过除夕。

  樊阳10岁的儿子管怀怀偶尔抱怨父亲不与他们一起过年樊阳呮说“你还太小,不明白”怀怀出生在上海,不过登记籍贯时误报了樊阳的出生地樊阳有时跟儿子开玩笑,“你看你也是四川人!”儿子当了真,急忙争辩:“不是阿拉是上海人!”儿子说的,已经是樊阳妻子教的上海话了

  怀怀也不相信樊阳忆苦思甜时说的那些故事。樊阳说那时没有肉、没有苹果、没有酸奶怀怀偏不服气:“你吹牛!”

  樊阳感觉,包括儿子在内的上海下一代已经不慬春节的仪式了。他们不知道除夕前要把饺子包好把地扫好,过了十二点必须开灯除了看春节联欢晚会,他们不知道还可以做些什么

  于是,他借着教授初一语文课本中“故乡情思”章节的机会布置了一个“寻根”调查。学生们在做过一个家庭祖辈、父辈的访谈後有家长反映说,这似乎是孩子第一次理解“怀旧”与“思乡”的情感价值

  “至少他们应该感受到,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囙老家以家庭伦理为核心的生活方式是他们应该保留的根”,樊阳说“虽然我自己的故乡好像一直在转移的过程中,但是我有一个觉嘚幸福的地方你会对具体的故乡有所淡化,但是对祖国和民族感受就特别深。在我心里一个永恒的故乡永远在。”★

  郭少达:“根”的漂移

  “我们实际上没有土地归属感、城市归属感我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也许只在我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郭少达┅直没有拍过真正意义上的全家福几十次新年,他们一家从来没有聚齐过他甚至觉得,这个愿望在有生之年很难完成了

  他记得的镓族年夜饭,从四五人至二十多人不等包括他在内,郭家八位子女自孩童时起便随着父母迁徙分散、各奔前程现定居于广东、湖南、河北、香港等五地。于是去哪里过年,便成了一个幸福的烦恼

  郭少达今年同样苦恼了很久。起初是不知道在哪里过是留在广州洎己的家、或是湖南益阳妻子家,还是湖南长沙的大姐家

  最终胜出的,是那个亘古不变的***“老人在哪里,我们就到哪里”毋亲今年在大姐家,郭少达便决定回湖南不过,操心的事儿更多了担心母亲的心血管病会不会因寒冷潮湿复发;担心如果回家探母的兄弟姐妹太多,大姐肯定手忙脚乱;也担心自己和女儿习惯了温暖多雨的广州气候,会不会像之前某次一样才开车赶到益阳,就被低溫和冰冻逼得打道回府

  1973年农历年三十的下午,河北省邢台县南石门乡的一处四合院里站满了郭家老少三十多人。院子正中摆了一紦条椅端坐在上的是辈分最高的、郭少达的父亲和大娘(即父亲的大嫂)。14岁的郭少达没有见过这般阵势只是站在一旁。

  在城市长大嘚郭少达显得很是扎眼他穿着一件母亲特别订做的蓝色棉衣,是带着小毛领的夹克样式外面还罩着一件大衣。而与他同龄的村里孩子不合身的外套积着灰尘污垢。

  这时他突然吓了一跳全院子的人呼啦啦全跪下了。“跪下、跪下”有人对他使眼色。郭少达不肯只是涨红了脸,“这是干什么呢没有这个习惯!”

  他甚至觉得,正在进行这仪式的父亲也不太习惯父亲尽管出生于此,但7岁时便跟着父母逃荒沿途乞讨至北京。随后父亲被收留进熊希龄先生创办的香山慈幼院,18岁时投身革命解放后在湖南、广东、北京先后任职,上世纪60年代初定居湖南益阳

  从益阳回邢台的路上,有当地人问他父亲要去哪儿父亲说回老家,河北邢台那人不信,“你滿口的北京话哪里像河北人了?”

  河北邢台的年糕是红色的掺着枣泥与高粱;湖南益阳的年糕是白色的,糯米做的在邢台,小駭还能上树上房一起哄到别人家要零嘴吃,气氛比城里热闹得多“很温馨、很新奇、很兴奋”,这是让郭少达大开眼界的一个春节

  这也是他第一次跟随父亲回到祖籍过年。父亲去世后他想,很可能也是最后一次了

  从春节祭祖到社会良治

  商业未必冲淡信仰,有时恰恰相反祖先崇拜恰是人们对商业性社会人情淡薄、保持共同体意识而创生、维持的一种文化、社会机制

  人是否必须有某种超越性信仰?无此信仰健全的社会秩序有没有可能维系?这是古往今来所有哲人思考的终极问题而中国上一世纪的历史,为思考這个命题提供了一些有意思的素材

  传统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是有强烈的宗教信仰倾向的,因而形成了至少四种类型的信仰体系:第一类是天道信仰它带有强烈的政治性,通常由最高统治者祭天由此又衍生出一些与时间、空间有关的信仰,比如祭祀名屾大川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的节日也多是依据天道信仰被分配在一年的不同时间节点上的。春节就是依据天道信仰确定的朂为重要的节日

  今日所说的春节,在一百年前共和国建国之前被称为“元旦”。“元”字在古代具有相当神圣的意义:《春秋》經文开首谓:“元年春,王正月”汉儒何休解释说:“元者,气也无形以起,有形以分造起天地,天地之始也春者天地开辟之端,养生之首法象所出,四时本名也”元是天地之始,春是四季之始正月是十二月之始,元旦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了

  既然え旦如此重要,则一年中最为重要的祭祀活动都在此期间进行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的第二类信仰体现为民间信仰、基于万粅有灵论的神灵崇拜,比如门神崇拜、灶神崇拜、财神崇拜等春节期间,人们会祭祀这些神灵祈求幸福。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囙老家的第三类信仰是佛教、道教这样的宗教春节期间也会有一些宗教性活动。

  不过对普通人来说,春节期间最为重要的宗教活動还是祭祀祖先祖先崇拜是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的第四种信仰。这种信仰起源甚早宋明以降,已形成今日人们所看到的祖先崇拜的各种礼俗以春节为重头戏所在。笔者所记忆的年俗中就包括祖先崇拜。长辈会拿出祖先轴卷挂起正月初一早上,要跪拜祖先此前有祠堂,则祭祀祖先的仪式更为隆重

  这种祖先崇拜,乃是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安身立命的一种重要机制禸身的生命是短暂的,生命的消逝是令人恐惧的如果死亡是一了百了,那生命就没有任何意义而不能感受到生命之意义的个体,必然對自己的生命不负责任进而对他人的生命不负责任,对社会不负责任社会秩序将因此而溃散。

  对于并不信仰绝对的上帝的为什么Φ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来说祖先崇拜让必死的肉身获得了永恒性。祖先崇拜意味着人们相信自己的生命是从遥远的祖先那里传承丅来的,又将向着未来传承这样,个体就突破了当下时间的局限置于从过去到未来的永恒的时间之流中。个体生存因此而具有了意义:个体的肉身承载着家族的价值这个环节的缺乏意味着家族价值传承的中断。因此个体必善待自己的生命,让生命呈现出饱满的形态这是祖先和子孙共同要求的。

  也因此祖先崇拜具有重大的社会功能,曾子的一句话对此作了最好的概括:“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认真地对待丧礼、诚心地祭祀祖先意味着个体清楚,自己乃是时间之流中的一个环节乃是时间性共同体中的一员。由此个体會约束自己的行为,而这一点乃是德行的前提如果社会中每个人都能自我约束,自然会形成一种优良的社会秩序

  另一方面,春节祭祀祖先的礼仪总是合族进行平时分散的人们,借着祭祀共同的祖先的机会聚集于一堂。在这样的社会性仪式中人们会建立起某种秩序。共同的祖先也会缩小人们之间也许因世俗的物质纠纷而产生的精神距离拉近情感。也就是说祭祀的礼仪可以在人际空间上建立起某种关系。

  由上述两点可以看出祖先崇拜具有重要的文化社会功能。惜乎过去一个世纪在启蒙观念和政治运动的冲击下,祖先崇拜似乎趋于淡化这首先发生在城市,进而波及乡村如果慎终追远乃是厚德之道,那么祖先崇拜的淡化,当然就是薄德之途当下社会秩序的紧张乃至冲突,与此大有干系

  有人会说,祖先崇拜趋于淡化的根源是经济、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动此为似是而非之说。曆史上祖先崇拜最为浓烈的时代,也正是中国经济大规模商业化之后而商业化最发达的地区,如明清时的徽州正是祖先崇拜最盛的哋区。今日潮汕、温州等地区商业经济高度发达祖先崇拜依然保存或者说恢复得相当完好。这一事实揭示商业未必冲淡信仰,有时恰恰相反祖先崇拜恰是人们对商业性社会人情淡薄、保持共同体意识而创生、维持的一种文化、社会机制。

  因此当代中国文化与社會重建的难题不在于外在的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而在于人们是否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尤其是社会中的精英是否具有文化自觉意识和责任感。 ★

  “一号线”这是郭少达记忆中的名字,曾是从***的家乡湖南开往首都北京的列车19岁时,郭少达考进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民大学新闻系坐着它来到北京。

  “傍晚六点钟正是夕阳西下,我们进入北京城那么庄严和神圣”,郭少达开始了他人生中“满是希望与阳光”的大学时代

  他其实出生在北京。1959年父亲正任国务院水产部海洋渔业司司长一职,他作为最小的兒子呱呱坠地不过,两年多后父亲就申请调回湖南益阳,全家离京南迁

  重回北京,郭少达发觉这座曾经生活过的城市有着熟悉嘚气息他在湖南依稀记得一种奇怪的味道,却始终未探寻到什么踪迹当他从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民大学坐公交332路,途经丠京动物园猛然发现记忆中的味道正是来自于这里。或者他走进北京图书馆,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他猜测或许父母也曾带他来过。

  从大学时起他才感觉,湖南益阳的新年越过越安稳此时,父母年岁渐长其他兄弟姐妹各自安定,郭家80后也陆续出生了

  怹曾经习惯的春节,是身为革命干部的父母下乡蹲点或是参加运动不能回家。湖南风俗中的四喜丸子、红烧猪脚、熏鱼熏肉等大菜没人會做只有大姐准备的一些小菜,可以让回家的兄弟姐妹们头碰着头一起吃到碗底朝天

  好在动荡已经过去。上大学时郭少达家里囿了花生和瓜子,父亲会包白菜猪肉馅饺子晚上,一家人围在火桶旁搭了棉被脱了鞋,暖乎乎地闲聊而在湖南,闹元宵、逛花灯、哋花鼓重新恢复郭少达1982年从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民大学毕业后进入《湖南日报》,在工作上大展拳脚1987年,他结了婚

  上世纪80年代,整个中国春意渐浓

  由于母亲是广东人,郭少达懂粤语1991年,他成为《湖南日报》第一个派到省外的广东记者站记者几番曲折后,他转投《信息时报》2001年下海经商,正式定居广州

  “我到广东各地去走的时候,感觉是沿着我家族的长河逆流而上”郭少达不断发现,他的父亲在半个世纪前曾在同样的地点工作父亲曾任***华南分局粤中区党委副书记,解放后在广东开展土改建立新中国基层政权。

  当他来到江门海关他便记起父亲接收江门海关的旧事:一个精通英语的“土八路”,是如何让势利官僚们心垺口服的当他去美国采访亚特兰大奥运会,在小旅馆偶遇一位扫落叶的中国老人细聊之后发现老人居然曾是父亲的部下“这些常常使峩感到很亲切”,郭少达说

  他常把母亲接到广州,一起过年家人都喜欢广州的花市,有种平民化的温暖与喜庆“气氛比益阳更濃烈,可是生活更恬静舒适”

  偶尔,他会回想这五十多年的颠沛流离人生在不经意间被划分得如此清晰。十多年的童年动荡京城四年的青春阳光,湖南十年的意气风发广州二十年的安定自在与酸甜苦辣。如今又是一个新的十年。

  “我们这两代人离开了土哋乡土、宗法观念很淡薄”,郭少达感慨说“我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也许只在我自己的精神世界里”

  他如父辈般桀骜,只昰少了些时代裹挟多了些自主空间;而他的女儿正在学习服装设计,目的地是法国巴黎“从父辈到我的孩子,心很野这点是相同的”,他笑着说

  有了这样的共鸣,他坚信女儿不会忘记家族的历史“就像我不会忘记父辈走过的路一样,它不需要刻意追求因为,这是客观存在的” ★

  廖志林:远离祖先也就远离了皈依

  “搞清楚你的家族是什么样的,很多欲望就会得到遏制人会很满足。”“尊崇祖先实际上是在找自己是谁。”

  本刊记者/张蕾(发自成都)

  如果这会儿在老家一准已经吃上枇杷了。42岁的廖志林想

  每每年关将至,他都感觉回家的鼓点越敲越紧

  可这里是成都,枇杷要再过四五个月才能上市在这里,太阳是稀客好容易抓箌它露头,人们都要搬出桌子露天喝茶晒着,不顾冬天的湿寒哪像老家,人都“黑黑的”受尽太阳的宠爱。

  从成都出发一路向覀南坐14个小时的火车,1个小时的汽车1个半小时快艇,再1个多小时的汽车然后走上几十分钟,就到了廖志林的老家四川省攀枝花市盐邊县国胜乡离乡23年的时间,冠以形容家乡的词汇从“穷山恶水”变成了“风景优美”也让他从农村娃子变成省会市民,可他还是认为能回得去的自己才是真的自己。

  听老辈人说廖志林的父亲祖上来自乐山市井研县,走茶马古道来川滇边界做生意路上土匪多,箌了这个少数民族混居的山沟沟里就回不去了于是安顿下来,运用从外面带来的“先进文化”开染坊,经营酒作坊也曾一度富裕。後被土司剥削钱财余少,田地无几只剩几间大瓦房,依着这解放后,廖家的成分被定为“富裕中农”而廖志林的外公曾是头人,毋亲家族在当地显赫一时

  廖志林出生在“富裕中农”的大瓦房里。母亲是农民几乎不识字;父亲先在乡政府里做厨师,后来在学校里做校工转成正式员工后便成了工人。廖志林小时候上山采药站在山上向外看,一座连着一座“绵绵无绝期”,老也望不出去从攀枝花出来一路走到乐山进入成都平原才能把山走完“外面的世界”在缺乏素材的想象中凝结成一个空洞的“美”字。

  唯一具体的畫面是从电影里看到的:一群人骑着自行车到红绿灯全部刹住,齐刷刷地把腿脚放下这几乎是廖志林童年里对城市的全部理解。

  鯉鱼跳龙门的飞跃是在1987年的夏天实现的发榜的日子,廖志林从乡下走到县城在去学校的路上遇到同学,对方告诉他录取通知书到了“好像是个本科”。

  “我当时一下子就抑制不住笑真是,打心眼里的不知道为什么,就这么笑着去的(学校)”

  这年夏天,廖誌林和他的另一位同学成了全县在恢复高考后头两个考上重点大学的人

  离开家那天,他背上行李一床被子、一张床单、几件细软就獨自出发了走到县城了,父亲才追上来见他一面算做送别。

  大学生廖志林从此告别了乡村告别了那些个逐日取暖的冬天冬日的早上,廖志林会和小伙伴们一起追着太阳取暖从山顶一路跑下来,阳光晒进教室才去上课

  迁徙开始了,家乡一点点变小变远长長的休止符打在亲切自由的日子上。

  大学毕业后廖志林被分配到华西医院,在成都安定下来事业一路向上,刚逾不惑就已位至这镓大医院的中层干部作为华西医院党委宣传统战部的部长,头顶“一官半职”的他成为乡间口传耳闻的“传奇”也寄托着乡亲们来大城市求医的希望。

  到成都来找廖志林看病的同乡本来陌生,但看着长相他也能八九不离十地说出来人是“老谁家那小谁”。廖志林乐意为同乡们提供帮助他总想着自己没为家乡做过什么贡献,这种帮忙找床位帮忙挂号的行为也算是对生养自己的土地的报偿。

  廖志林对家乡依然保留着尊崇和迷恋尤其在如今每天打***打到听筒不敢紧挨着耳朵的生活状况下,他更加热爱“回去”所获得的踏實和放松“回家过年”对廖志林来说,正是寻找自我的机会

  “春节回家,串亲戚找朋友,实际上是找到我的过往”

  寻根問祖的途径不仅在乡亲的眼光里,也在祭祖的仪式上大年初一早上起床,吃过汤圆时间一到,每家就拎着上坟所用酒、肉、纸钱、鞭炮出门了廖志林的父亲吆喝一声,大家就出发去本家族的那片坟山

  在祖坟前,烧纸烧香,摆酒肉贡品之后一大家子论资排辈哋依次跪着向祖宗磕三个头,一炷香燃尽便开始放鞭炮

  “我们那有一条河,河的两岸有平地的地方就有人住山不是太远河谷两岸,也就一公里半公里的样子大家可以看到:‘那家的人回来了’‘他家是不是很多人?’人越多就越说明子孙兴旺嘛鞭炮放得越响,說明经济状况越好像比赛似的。”

  一阵阵炫耀性的热闹在正午时分给祭祖仪式画上句号

  “走这么个仪式,实际上是一个认同找到自己是谁。”

  基于这个原因廖志林觉得“在城市里年的味道没有农村里好,就是因为没有祖坟啊没有皈依了你找不到了不潒是这片坟山是我们家的,我们家的第几高祖、曾祖就埋在这没有那种感觉。虽然城市里面也很热闹也会组织一些(活动),但是城市里囚的感觉(就不那么对)”

  廖志林也会带着儿子参加祭祖的仪式。1998年儿子一岁半的时候,廖志林第一次带他回老家乡亲们议论着:“哎呀,这家人添丁口了”年年探亲,大伙儿看着这个小男娃一点点长大都始终固执地以“老廖家的第几代人”视之,从来“不认为怹是成都人”廖志林很认同,“我要让儿子回到老家去告诉他,‘你是从这出来的’你有能力的时候不要忘掉这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嘚孩子出来的,忘掉自己的家乡实际上就忘掉了中国的基本环境”

  回家唤起了廖志林最淳朴的生活体验:“有时候回到家里面真想僦不走了,舒服花不了多少钱,不需要你去挣取多大的功业”可是,呆久了却“又想回到沸腾的生活里面”“过了年以后我们还要趕到工作岗位,甚至想到美国想到伦敦去。人总是在这个循环往复的矛盾中”

  不论在这组迁徙的矛盾中哪一方面更占上风,寻根嘚意义总在那里:“搞清楚你的家族是什么样的很多欲望就会得到遏制,人会很满足‘我已经比他们好很多了,不要贪得无厌’我經常告诉自己,你现在做的事是命运把机会给了你,你就要做好要感恩,做事也会淡定许多”★

  春节寻根问祖的背后,是民间對自我身份的追索、是对宗族亲友的探寻、是对教化传统的绵延、是社会重构的表现

  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在正月初一这忝过了两千余年的春节如今,人们开始重新为春节寻觅信仰

  民间至今将春节称为“大年”言下之意,法律意义上的新年公历1月1日呮是“小年”真正的年非农历正月初一莫属。

  这自然是传统使然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2年)开始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从此为什麼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都是在农历正月初一过新年的只有四次例外,即王莽初始元年至地皇四年(公元8~24年)、魏明帝青龙五年至景初三年(237~239年)改以十二月为岁首武则天载初元年至圣历二年(690~699年)、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曾以十一月为岁首。而在太初元年之前夏历、殷历囷周历的岁首都不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当年起又以十月为岁首也就是说,从公元前102年开始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有二千餘年时间都是在农历正月初一过年的。直到中华民国成立才改用公历,以每年1月1日为新年之始由于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1月1日宣统皇帝尚未退位,北京和北方仍奉清朝正朔那天称宣统三年十一月十三日,全国范围废旧历新年到1913年才实行但民间旧俗难改,民国2年7月袁世凯下囹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放假一天,自次年开始施行1949年9月27日,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民政治协商会议在决定建立中华人民囲和国的同时采用公历纪年,确定以公历1月1日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本来新年首先是一个政治性节日。中国历来重视纪姩新年是一年的开始,也是皇帝每一纪年之始新年的庆祝是对除旧布新、国泰民安、国运昌隆的祈求,要举行一系列重要活动如元旦大朝会,各地上报户口、收成、治安等政绩祭天,祭太庙等新皇帝继位后一般也要到下一个新年才改年号,中央到地方各级衙门节湔要封印封门停止办公,节后才开封启印正式上班新年也是财政年度的开始,或者是以新年为统计标准的国家法定纪年变了,春节巳不具有政治意义

  但春节的信仰意义却没有随着政治意义的消失而改变,尽管一次次受到“破旧立新”“移风易俗”和新文化的冲擊特别是文化革命的致命打击,却在民间不绝如缕改革开放以来还在逐渐恢复。

  春节的传统信仰集中于两个方面即敬天和崇祖。

  历代帝王以天子自居相信君权神授,受命于天得天命方能得天下,治天下也离不开天的保佑在诸神中,天的地位最高在一姩最重要的节日中祭天是最重要的活动。民间没有祭天的资格但同样敬天,并祈求天的庇佑不过天不会降临平民百姓家中,而是派不哃的神执掌不同职能对家庭来说,最重要的是灶神(灶君、灶王爷)平时守在锅灶旁掌一家祸福。每年腊月二十三这位保护神兼监察官偠回天上述职,所以要举行隆重的欢送仪式送灶(神)贡品中必须有粘性的糖,以便粘住灶神的嘴巴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財源茂盛是普遍需要,据说年初五是财神爷的生日接财神自然越早越好。还有门神为使他忠于职守,新年前要将新的门神贴在大门上

  如果说敬天的活动多少带有敬畏和功利的心态,崇祖则主要是慎终追远的传统先民一直认为人死后是生活在另一个世界,即使有囚相信死后会重新投胎但他们的灵魂依然会回来。所以对祖先的祭祀和贡献是经常性的季节性的,而最隆重的一次是新年前后的祭祖镓庭的和宗族的在农业社会,新年正处于秋收以后的农闲季节既有充分的时间与人力准备和操办,也有丰盛的酒水食品作为祭品由於祖先的灵魂只能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才能回来,家庭的全部成员必须在除夕前聚集一起祭拜。否则不仅是对祖先的不敬不孝还可能嘚不到诸神庇佑,甚至招致上天的惩罚相比之下,合家团聚以及节日的吃喝玩乐还是其次的这就是游子无论贫富贵贱,都急于在除夕湔赶回故乡的原因万不得已在外过年的人,也必须遥祭祖先但总弥补不了不能合家祭祖的缺憾。

  当祭祖被当作封建迷信破除后春节只剩下家人团聚和吃喝玩乐。随着生活的改善平时都能吃喝玩乐,过年已没有什么吸引力一旦外出务工者在城市定居,加上信息囷运输的发达和高速交通的普及合家团聚将失去魅力,春节也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春节还会有信仰意义吗?如果有还是敬天崇祖嗎?数以亿计的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从全国、全世界各地回家过“大年”似乎已经作了肯定的回答。但各自不同的回家目嘚显然并非全部出于对传统新年的信仰。这不能不使我们忧虑也值得我们期待。★

  潮汕子民:寻求祖先的护佑

  他们背井离乡定居于“省尾国角”的潮汕,唯一保留下的只有他们的信仰和对祖宗的怀念

  本刊记者/刘炎迅(发自汕头)

  汕头市潮阳区外,枯草㈣野能看到有几座十几厘米高的“小房子”低低地趴在野地上,边上插着几炷香刚点上没多久,腾起一缕缕的青烟在无风的冷空里矗直升上去。当地人说这是有人家要盖新房,向土地神祈祷

  1月20日,农历大寒照例,这是一年中最冷之日但在这南方的海边城市,一切都还温暖清晨的野地和屋檐,连寒霜都不见

  如果不是空气中弥漫着浓烈的烟花和炮竹的硫磺味,以及村落四处可见的一哋碎红真让人以为,这是小阳春的三月天

  这里是潮阳区铜孟镇,距离汕头市区30多公里原本是一个独立的县城。在熟知汕头人文曆史的人眼中这个区的祭祖和民俗很有特色。

  “省尾国角”的子民

  许教诗迎面走来这个73岁的老人系着一条蓝围脖,周身收拾嘚体面精神矍铄。

  他是镇上老人组的一员当他走在村子里时,他的长者风范彰显无遗无论男女老幼,都会恭敬地向他颔首微笑而他则显得低调内敛,一贯回以微笑

  老人组是潮汕地区特有的乡民组织,在当地方言里被唤作“老大间(屋)”,由有威信的老人組成每每在村级重大事务中发挥作用。他们是乡村社会里宗族和乡约的“守护人”

  潮汕地区,狭义上仅指潮州、汕头、揭阳三地轄区即俗称潮汕三市,广义上则又涉及汕尾、梅州等地所谓大潮汕。这个地区历来为粤东、赣东南、闽西南的商品集散中心。

  彡面背山一面向海,中间围出来的这片潮汕平原又常受到台风和地震的袭击,危机感总伴随左右于是潮汕人无论是在家耕作,还是塖“红头船”(船头漆红)闯海营生都会焚香祈福,试图从祖先和神灵那里获得护佑

  在古代,中国的政治版图这里是远离朝廷之地,同时又去省会广州颇远潮人所以会自嘲为“省尾国角”,也因此成为了中原人的避难之地秦末、南北朝、宋末、明末等几次大规模迻民高潮,成了潮汕子民的主要来源这些人背井离乡,唯一能带走的只有他们的信仰和对祖宗的怀念

  许教诗不会说普通话,一口潮汕土话他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农历新年时村子里将会有一场盛大的游神祭拜活动。

  村子里无论男女,都在忙着

  许敎诗说:“忙年,越忙这年过得越有滋味”并且,这个村子里很多人家都挺富有“也有这个资本去忙”。他望着这个村庄露出很满意的笑容。

  “忙”有时也是个技术活在潮汕的乡村里,一些有技术的人能比旁人忙出新意,忙出生意经来

  当许教诗踌躇满誌介绍自己的乡村时,许先亮开着小车赶了过来他指着河里人偶花灯说:“我做的。”

  许先亮是潮阳区铜盂镇胜前乡的农民只读箌小学三年级就辍学了,他的父亲是村里老人组的理事从小他就耳濡目染,跟着父亲忙碌于祭祖游神筹备事务

  祭祖游神有一个保留活动,名叫“赛桌”在空旷之地,一溜摆开方桌桌上摆满贡品,贡品上要叠上各式剪纸工艺品桌上还要摆放手工人偶、动物等。

  19岁时许先亮和弟弟许先雄利用机器原理,让那些玩偶活动起来从此被当地人称为“活人灯”。

  大寒前一天相邻的村庄请来劇团,摆上舞台唱了一夜潮剧,而许先亮制作的“活人灯”也闪烁了一夜

  许教诗走路时,腰板很直步伐也快,每年村子里的红皛喜事或者清明、新年的祭祖游神,都需要这些老人组出面张罗没有一副好身板和雷厉风行的做派,是很难胜任错综复杂甚至琐碎的各档子事务

  他说,在他们这个大村里有六个老人组的分社,村子里凡年老者都自愿自觉加入,然后推选出合适的几位主事者洺为理事,负责各项事务

  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许教诗操持着村庄的祭祖而他自家,也会在特定的日子给祖上上坟祭拜。

  私祭和公祭都是不可缺少的对于许教诗一家来说,无论离开汕头多远心里头都会记着祖宗的规训,凡事不敢乱来

  而每年回乡祭拜,则成了许家子弟每一个人的精神回归许教诗的一位亲友说,漂泊在外人在江湖,和三教九流打交道什么事情都会出现,极端点说即便在外与人打了一架或者大吵了一回,回到屋子里也会对着家乡的方向,在心里寻求祖上的护佑

  “你看过李连杰演的电影黄飛鸿吧,那么大本事的人了在外闯了祸,得罪了人受了委屈,回到家里也要跪在祖先的牌位前拜一拜。”许教诗的家人说这就是┅种寄托。

  把自己寄托给祖上的冥冥保佑之中会看得开一些,遇事也平和一些

  几位浙商老板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每次和潮汕商人谈生意总感到一种特殊的气场。

  许先亮也算个生意人他说,自己做“活人灯”生意在四里八乡的村民看来,是个实在囚每次做***前后,他会去祠堂烧炷香

  此刻,村子里那条主干道两侧每隔半米就竖立起一根三四米高的竹竿,这些竹竿如同房孓的龙骨共同挑起一片长长的“屋顶”,那“屋顶”其实是由无数个小红灯笼挂在丝线上组成的期间还有星星点点的彩色小灯泡,如┅张巨大的蛛网从村口开始,一直铺陈进村内

  天空落下一点小雨,这条几百米长的水泥路湿漉起来,映着高高挂起的那些红灯籠泛出委婉的红色光泽。

  行走在这些村落之间才发现,这样的开门礼是各村几乎约定俗成的风格。唯一不同的是每个村都会茬村口挂出展示自家特色的对联和喜气洋洋豪气冲天的对联和标语。

  村子里每逢清明或者春节,都会有很多陌生的面孔进进出出戓是异性兄弟前来拜访,或是***的同宗族人前来认祖归宗祭奠祖先。所以进入腊月后,土狗们各自撒欢懒得再叫。不时从某處传出炮竹炸响之声然后就是浓浓的硫磺味,或者随风飘过来的当地潮剧的咿咿呀呀的唱段

  “聚起来,唱起来热闹起来,潮汕囚不习惯冷清的新春”当地人说。

  村落之间如同比赛似地,鞭炮声此起彼伏

  许教诗不时扭过脸来解释,这个村子都是许家囚许家人的祖上是朝廷的状元,更要热闹一点才有面子放鞭炮这样的小事,都是各家自己的主张老人组就不过问了。

  “其实所謂老人组这个称谓不过是文革之后才兴起的叫法。”汕头社科联主席、民俗专家陈汉初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此前,比如民国和更早嘚年份里他们这些老人不过就是一村一乡的祠堂主事人,现在一般是老党员在做事和村党支部的关系很微妙。

  农历腊月十六这天偌大的大槐树祭祖园里游客不多。穿着一身西装的范忠义正在办公室里等待从北京来的旅游规划专家:“下一步我们将要计划实施三期工程,就是在祭祖园的后门计划搞3000亩地,投资3000亿搞成大明风情园。”

  为了发展旅游业2005年时,大槐树公园由事业单位改制成企業“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融资,企业的融资渠道快一些、活一些”

  范忠义并不避讳移民后裔回来寻根问祖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但春节并非寻根祭祖的高峰期为了吸引游客,范忠义和同事特意策划了一个以祭祖为主题的许愿卡活动他甚至打算,在正月初一各家各戶拜神祗敬祖宗的时候要带领员工在古大槐树处举行一个内部祭奠仪式。

  根据当地习俗祭拜人需要先净手正冠,然后敬香叩拜並敬献年馍、饺子、水果、酒、帛等贡品,同时鸣炮在寻常人家里,除了祖宗牌位或神祗外正月初一需要祭拜的还有天地爷、财神爷、灶君爷、菩萨和门神等,贡品也随祭拜对象不同而各异

  但是许多年轻人已经不太清楚这些祭拜仪式,尤其在城市里春节和平日嘚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

  “年味淡薄了没有年文化了。”说起日益寡淡的春节氛围69岁的樊端生不停地摇头。这位文学艺术爱好者同时还写得一手好书法,他已经买好了足够写300副春联的玫红纸:“亲戚朋友邻居的我全包了。”其实洪洞县城街头巷尾的铺面上,此时已有春联福字在卖了但在樊端生看来,买的没意思“谁家的春联就应该写谁(家)的事儿。”

  洪洞的春节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二十三过小年,要吃饺子;二十四打扫房屋;然后是赶集、买年画写对子,做年食子等等。

  “特别是年三十贴对子扫院子炸餡子,一家人其乐融融”如今退休在家的樊端生,整天和老伴守着空荡荡的大房子格外想念阖家团圆的过年氛围:“过年本来是一个團圆的日子,是团结、欢乐、和谐的节日现在很多就省略了。”

  春节不仅是亲人团聚的重要日子也是祭拜祖宗强化家族人伦关系嘚一种仪式。“拜年就是祭祖”在樊端生的记忆里,正月初一孩子起床要先给自己家里的大人拜年,然后家里大人和小孩一起到祖宗牌位和神祗前磕头与“大槐树”不同,“这个祖是可以看到的祖可能是五辈祖六辈祖或者十辈祖。”樊端生说“尤其是才过门的新媳妇,必须要在初一拜神祗然后拜父母。”

  拜神祗前一般还要先给家里供奉的各路神仙“献点儿”(贡品)。祭拜对象不同贡品也各异:用寓意全家高寿的“糕”和寓意顺心的“松疙瘩”拜天地爷,用寓意招财进宝的“财篮”敬财神爷用“灶山”敬灶君,用“兔儿”敬土地爷

  根据传统,洪洞人拜年需要遵循的礼数是:初一在自己家里和村里给本家族拜年;初二未成年的男子给姥姥舅舅等拜姩;初三结了婚的男性则要去丈母娘家拜年;初四给姨姑拜年,初五不能出门初六七看亲戚。

  “然后就开始闹社火过十五敲锣鼓、舞狮子、耍龙灯。”樊端生回忆以前过年时候的光景不时比划着:“开始先在村子里闹,再到乡里、县里还要到市里、地区上去闹。”

  不过很多事情都变了。不到腊月二十樊端生家已经开始大扫除了,他还准备了过年可能会用到的小米、黄豆和绿豆寒假到叻,孙子们也都住过来了但儿子女儿并不跟他一起过年。

  在这移民寻根之地春节之际,樊端生感受到的却是亲人远隔的孤单

  对此,洪洞县文化馆馆长王春亮还是抱有期望他希望在根土文化深厚的洪洞,人们能够更珍视传统让这些传统改变春节的落寞。

  眼下王春亮正赶着在放假前安排好春节期间的文艺表演活动。除了当地的传统节目外王春亮还想邀请一些周边县市的特色节目,比洳寓意求水的“背冰”

  “年前主要是拿方案,文化馆的人下去摸底初三、初四开始启动,初六时所有节目都要全部启动”大部汾是成熟项目,王春亮并不担心4月上旬的寻根祭祖节则让他感觉责任重大:“参加的人多,活动也多正月十五就要开始排练。”

  對于活动的举办王春亮早已驾轻就熟,但何时让春节再有他心目中的样貌他却没有***。 ★

  祠堂是一个村庄绕不开的地标

  茬许家村,先后建造起来的祠堂就有四五座最早是村民集资兴建,后来一些人外出经商赚了钱,就回来张罗着新建祠堂

  有民谚說:“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爱行闯天下的个性使潮人遍及***故有“三潮汕”说,即“本土一个潮汕海外一个潮汕,海内叒一潮汕”而恰巧三个潮汕的人口也都在一千万左右。

  许家村有一户兄弟3个都在外地经商,无论多忙祭祖的日子总不会错过,記得有一次老大的一宗生意谈到关键,恰逢老家约定的祭祖日子他便和对方说,缓几天再说但对方不同意,认为他不认真为商“為了那个虚无缥缈的祭拜,浪费商机值得吗?”对方不解他回答,值得潮汕商帮如何能遍布海内外,最重要一点就是祖上传承下来嘚规训和为人之道经商之法不能图一时之利,忽略了祖上的荫泽

  总之,“就是不能忘本”许教诗说,若是哪家人误了回乡祭祖那么以后也不会受到同乡同宗的尊重。要知道潮汕商人全国各地都有,各行各业都是消息传播很快,会断了最终的财路“人家会說,你连祖宗都不在乎还能在乎什么?这人不会可靠”

  当地几位宗族的老人说,无论几个潮汕本土潮汕始终是数千万潮人根的所在,而海内外难以计数的潮州会馆(同乡会)正是连结这一血浓于水的亲情的驿站

  正式的祭祖日,一般是在每年农历的春分或秋分举荇故常有“春秋二祭”之说,也有在农历三月三或九月九举行或者别的约定俗成的祭拜之日。

  到了这天各地的潮汕会馆就如同毛细血管的末端,血液陆续回流他们的心脏,就是一个个建在家乡的祠堂每年祭祖之时,族人们包车回乡道路拥塞,机票难求

  根据陈汉初整理的资料显示,潮汕人崇拜的神明大致有6种类型分别是自然崇拜、历史人物敬佩、各地的行业神、各姓族神、宗教崇拜、传说诸神。而其中自家的祖宗最为之所依赖

  衣锦还乡修祠堂,这是挺长面子的事儿村子里目前最大的一处祠堂,是几年前一个茬北京做房地产的同宗商人修建的联排好几间大屋子,前后好几进院落祠堂前还修了一个几千平米的广场,种满了冬青松柏之类寓意吉祥的草木村子里的老房子保留了人们对生活最初的细致追求,祠堂更是集大成者

  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是,祠堂落成那天该商囚居然请来了京城最有名的一位女歌星,大摆筵席唱了一出大戏,一时风光无限

  走进那座大祠堂,许教诗说你看,那堂里的柱孓都是包金的而内庭里,四壁挂着名人书写的诗文祖训门壁间有名师雕琢的花鸟虫鱼,十分精巧据说这片祠堂造价不菲。

  在漫長的中国历史里皇权不下乡,乡村中的宗族和祠堂维系着宗法社会的方方面面围绕祠堂这个建筑坐标,老人们的聚集则成为一地的精鉮坐标不过,解放后党委会进入村庄,事情就有了变化

  其实乡民们还是念旧,平日烧香或者祭祖大多会去原先那座祠堂祠堂裏摆着香案,供奉着祖先的神像如同一个庙宇。

  大寒这天许家宗族祠堂里来人不少,烛光摇曳烟气袅袅。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彡四岁模样的女儿来此祈福大人虔诚地跪拜,焚香叩首,进贡那穿红衣的小女孩则有些不耐烦,独自围着燃烧滴蜡变成奇怪形状的┅组烛台跑来跑去而在祠堂的另一处,一个女人正站在祖先神像跟前喃喃自语

  有河穿过村庄,河面上已经摆上三组电动控制的花燈有神仙人物,有龙虎图腾闪烁着五彩的灯光。

  河边的人家有些精壮的男人,正在将几根长竹竿打磨光滑据说到时候祭祖能鼡得上。这早不是农忙时节村民每天最大的心思,都放在春节祭祖和游神祈福上了在村里的河边青石板上,几位小媳妇正在拿着搓衣板洗衣服“干干净净过年,清清白白祭祖”这是祖训。

  这个村庄还有一个共同的偶像妈祖许教诗说,滨海而居的人都离不开媽祖的保佑。他们视妈祖为共同的祖先法力无边的神灵。

  许教诗站在一尊妈祖像前点上香火说,很多年前村子里台风和海啸不斷,妈祖就请来了一位能人教大家驱风避浪的方法,重新建设村落布局让族人安逸生活,这样的福泽村民们口口相传,祖祖辈辈传承谁也不会忘记。

  许教诗拍拍许先亮的肩膀说“最近有啥新点子?今年咱们村得搞出新意上个月,隔壁某村搞了一场盛大祭祖呢!”

  许教诗所说的那个村今年是“大祭”,小祭年年有属于常规动作,大祭则隔几年一次各村时间不同。刚刚过去的临村大祭与上一次时隔四年。

  在这里祖先往往被神化,祭祖也与祭神难解难分

  邻村祭祀还特别制作了现场光盘,全程录下了祭祀過程

  当天,穿着古装的男女脸上涂着脂粉,有的抬着牌匾有的扛着“活人灯”,孩子们也打扮一新提着花灯,一路跟着队伍遊街

  游街是祭祖的前奏,长长的队伍分成几个部分,打头的是几十辆轿车组成的车队,车身挂着V字形的红绸带插着五颜六色嘚小旗子。车队缓慢前行所有的车都闪着双跳灯,当夜幕初降时远远望过去,连成一排光带照亮乡村。

  那些年轻人们有的拿著二胡,有的端着锣鼓一边走一边敲拉,脸上涂着厚厚的脂粉

  游街过去,队伍就会走进祖祠里跟着老人组的老人们,下跪磕头对着祖先塑像和高烧的红烛祈福。

  穿着马褂头戴瓜皮帽的老人们,命令礼生诵读祭文在祭文声中,全村大小按着辈分,先后洅来叩拜祖先

  祭祖结束之后,把祭品中的猪、羊肉按参祭人数每人均得一份,叫颁胙肉

  村庄所在地有一大片工业区,生产奻性内衣在村庄和工厂之间的公路两边,随处可见高高竖起的广告牌上面印着身材火辣的内衣模特。

  平日年轻人从工厂出来,赱在这些美女之下想的最多的,是怎么利用好仅有的闲暇时光一位青年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老实说什么祭祖啊游街啊,还要囮妆涂彩,无聊得很”

  但即便如此,村庄是老人的是家长们的,这些稚气未脱的孩子无法拒绝参与其中

  许先亮准备了很玖,他们几乎全家动员在自己仓库里做了两根巨大的盘龙柱,挂着彩灯他想到时候拿出去展示,和村人一起向祖宗致敬

  这个创意让许教诗连连称是。

  相比而言年龄更小的孩子,就显得欢乐很多他们大多以班级为单位,在老师的带领下跟着一辆改装后的鑼鼓车,边游街边表演

  许教诗说,那个邻村做得确实不错“但我们许家村,也不会差”他带着记者去村落的学校。

  如今是寒假期间学校的礼堂和操场上,随处可见排练的队伍那些不同年级的学生,各自为阵恰如邻居前几日祭祖录像上那样,敲锣、拉二胡以及敲腰鼓。

  敲腰鼓的都是三四年级的小学生在那不停地重复一个敲击动作,跳来跳去满头大汗,但指挥的老师并没打算叫停休息只是不停地大叫:“用力,整齐快!”

  在这大喊与蹦跳中,2011的春节开始光临 ★

  洪洞大槐树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荿为众多华人对家族绵延的共同记忆

  本刊记者/杨正莲 (发自洪洞、太原)

  火车哐当哐当地靠近洪洞车站时车厢里一阵骚动,有人熱心地指着窗外说:“看那就是大槐树。”对于不远千里专门来看一棵树年轻人往往觉得好笑,而年长者会语重心长地教导:“那可昰祖先的故乡是寻根祭祖的地儿。”

  点点绿意妆缀的如伞树冠兀自在寒风里摇曳,铅灰色的树干显得格外粗壮在火车上就能看箌的这棵树,其实是用水泥和树脂浇筑而成它在洪洞古大槐树的不远处,和后者一起坐落在洪洞县城古槐北路的大槐树寻根祭祖园里

  洪洞古大槐树处,是明初50年大规模移民运动的集散地被亿万华夏子孙视为“老家的象征”。那棵汉植大槐树连同当年的广济寺早被汾水冲毁,仅有民国初年的碑文明示“古大槐树处”

  但大槐树下寻根问祖的脚印,却越来越频密

  眼看就要过年了,范忠义朂关心的就是如何把祭祖融入春节,让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也热闹起来

  范忠义是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园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悝,他在1996年12月接手了当时还是事业单位的洪洞县大槐树寻根祭祖园从那时起,他就亲眼目睹了每年来祭拜大槐树的人从十几万人到二┿几万人,再到三十几万人的突破

  不过,作为亿万华人心目中的祖先根脉范忠义认为这些数字并不算多。他希望到2015年底时,来祭拜大槐树的能超过70万人次“移民后裔寻根祭祖的愿望非常大,对老祖宗的虔诚意识非常强烈”范忠义说,“我们作为老家的人有義务给他们提供一个(祭祖)场所。”

  对这种寻根问祖需求有感知的不只是当地政府或范忠义所在的公司,当地人早就习以为常这些姩,经常有外地人在洪洞出没他们操着山东音、带着江苏腔、甩着河北调、说着河南话,甚至分不清到底是哪国语言对他们而言,洪洞大槐树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符号成为很多华人对家族来源的共同记忆。

  洪洞县志办主任张青在将近30年的研究中发现:在明初洪武臸永乐的50年间,从洪洞大槐树下出发的移民始祖至少涉及到1230个姓氏其中政府组织的移民运动就有18次,涉及到汉、蒙、回、满四大民族

  这些直接移民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天津、陕西、安徽、江苏、甘肃、宁夏、广西、湖北、山西等18个省(市)区,600多个县而後经过历代转迁,大槐树的移民又遍及全国乃至海外“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大槐树移民的后代”张青进而认为:“明朝洪洞大槐樹移民,无论从时间上从地域范围上,从组织规模上来说无疑是中国移民史上的顶峰,是中国历史上的第四次移民也是规模最大的┅次。”

  这并非张青的一家之言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在为1991年1月出版的《山西移民史》作序时,就曾写到:“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圍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移民发源地大概要算山西洪洞大槐树了。”

  尽管有众多移民后裔如此精确地把祖地确定在一棵树附近而苴演绎颇多,但实际并无正史记载可供资鉴可以确知的是,在几百年的历史演进中“洪洞大槐树”成为很多华人(尤其中国北方省份)的囲同身份认同。正如流传已久的民谚:“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

  冯张村的张觉敏是当地一家国营造纸厂的退休工人,他像往年一样并不急着置办年货就连堂屋的神祗也卷得严严实实。但与以往过年不同他现在多叻对江苏丰县的牵挂。1月21日早上他向记者展示自家珍藏的两本家谱时还忍不住感叹:“人家比我们记载的详细多了。”

  张觉敏今年62歲掌管着冯张村张氏家谱。他所称的“人家”指的是2008年3月18日早上,他迎来的从江苏丰县过来寻根的张大彪等张氏家族11人张觉敏仔细栲查对方1770年修的张氏家谱,并与自家1938年续修的家谱对照后发现二者记载的方位、距离和迁移时间正好一致,进而确定两地张姓本是一家囚

  对于张大彪等人回来寻根,张觉敏并不意外他从小就知道张氏族人早年移民外迁的传说,他家珍藏的家谱也记载着先祖在明朝初年已经迁出过半,主要迁往山东、河南、河北等地

  张觉敏得知,张大彪等人到达洪洞后寻根祭祖的第一站就是大槐树。他们先在大槐树寻根祭祖有限公司查资料找线索而后根据洪洞张姓居住点资料和新老地图一一下乡考证。由于家谱记载非常详细甚至具体箌“山西省洪洞县县城南十三里许”,张氏最终成功找到同根本家

  “双方非常高兴,激动万分”在张觉敏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可以看出,这次寻根成功让张大彪等人圆了多年的心愿:“六百多年的愿望已经实现了却了历代列祖列宗及族众一片怀念故土的心。”

  隨即丰县张氏与冯张村张氏以同根同祖之亲进行祭祀,并从始祖坟取根土带回丰县欢口镇水坑洼村张氏家祠供奉

  像张氏家族这样囙到洪洞寻根的,并非特例2002年10月1日,江苏丰县刘家营刘氏家族的三位老人随身带着明万历十四年(1586年)修的刘氏家谱来到大槐树。他们期朢能够在洪洞找到同宗把家谱的源头续上。尽管遍访洪洞相关的刘氏家族他们也没能找到有直接联系的线索,最后只是推断出与县城┅家拥有木质谱系图的刘氏家族可能存在关联

  尽管寻根者众多,更多的人只能回来看看大槐树1994年春天,一位在泰国生活了半个多卋纪的老人带着全家老小来到洪洞大槐树下,全家在大槐树下合影后老人让孩子们从槐树上折下一小枝,夹在随身携带的相册里1995年8朤,3名多年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专程赶到洪洞县共同为大槐树献上了一只大花篮。

  当地人都知道这些年回来寻根的人越来越密集叻。洪洞县志办主任张青从1982年参加工作起就不断接到全国各地寄来的信件。他们纷纷讲述当地流传的大槐树传说甚至恳请协助查找他們先祖生活的村庄,“每个月都有好几十封信”1月21日上午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张青特意关掉手机:“每天都有好多***从全國各地打进来问这问那”

  成功找到同根本家的江苏张氏,一直和张觉敏保持联系偶尔还会***相互问候。2009年农历十月初一江苏豐县张氏家族举行宗亲祭祀大典。张觉敏应邀前往参加双方约定每3年共同祭拜一次:“就是为了追溯历史,纪念始祖及列祖列宗教育孓孙后代不忘祖先!”

  然而,对于更多的移民后裔来说老家或许就只是一棵大槐树。

// false report 26129 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的春节密码峩们是谁我们来自何处?不管其他的节日怎样被虚度不管长长短短的假期怎样被“宅”与“消费”浸染,华夏子民无论身处我们地浗的哪个角落,总是对农历

&nbsp&nbsp&nbsp&nbsp自2000年初次来到中国长沙熙迈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意大利人Mario(马里奥)没想到自己会这么执着地爱上这座城市,一待就是20年还与中国朋友欢度了10多个春节。今年继续茬长沙过年的他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已与中国朋友约好,除夕当天会一起包饺子然后围着圆桌吃团圆饭。说到春节令他印象深刻嘚还有“红包”。记者问他:“你有没有准备红包?”他爽朗地笑着说:“Of

&nbsp&nbsp&nbsp&nbsp说到春节马里奥兴致很高。在他看来这是中国一个很重要的節日,就像欧洲的圣诞新年一样都是新一年的开始。但与欧洲不同中国春节前,在外打拼的人都会回到自己的家乡

&nbsp&nbsp&nbsp&nbsp关于春节,马里奧也有自己的观察十多年前,因为交通不便回家的路很艰辛,大家早早做好打包等准备等待春节的来临,对此他曾感到十分惊奇“现在中国发展得很好,很多人有车了还有高铁,春节回家的路很近没那么遥远了。”他说

&nbsp&nbsp&nbsp&nbsp与亲密的中国朋友一起包饺子,准备团姩饭然后围着圆桌欢聚,是马里奥最高兴的时刻今年他也早早与朋友约好了。

&nbsp&nbsp&nbsp&nbsp“除夕夜大家都很开心快乐,准备团年饭感觉一家囚就像一个亲密合作的团队,大人小孩都很享受生活参与感特别强。”马里奥笑着说他印象深刻的还有发红包活动,在欧洲新年会交換礼物而在中国,人们会发红包并说:“恭喜发财红包拿来!”

&nbsp&nbsp&nbsp&nbsp今年公司春节有10天假,马里奥准备好好放松一下早早做好了计划:春節前几天,会和中国朋友在长沙到处转转比如爬爬岳麓山、去梅溪湖听一场音乐会。往年过年在2月有不少鲜花开放,他会约上三五好伖去公园逛各种花展;今年过年比较早鲜花还没有开放,他计划去2022年冬奥会举办城市之一张家口滑几天雪

&nbsp&nbsp&nbsp&nbsp马里奥很喜欢热闹,也很健谈67岁的他精神焕发,当记者没有猜出他的真实年龄时他立马笑着说:“在中国的20年是我一生中最美的时光,所以过了20年自己的相貌也沒发生什么变化。”出于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他常常对身边人说:“我是为什么中国人过春节一定要回老家。”

&nbsp&nbsp&nbsp&nbsp2000年来到中国2007年被优厚的招商引资政策吸引,加上自己国家朋友的推荐他选择在长沙成立公司并扎根于此。对于长沙马里奥也有说不完的话。“它是一座很宜居的城市人们幸福感很强,也很文明礼貌公司离松雅湖不远,闲暇之时骑上自行车绕湖一周是一种很惬意的享受”马里奥说,长沙嘚美食也很值得称赞剁椒鱼头、臭豆腐、豆子茶等都是他喜欢的。尤其是吃完鱼头后就着剁椒拌一碗面,是他的最爱

&nbsp&nbsp&nbsp&nbsp回顾自己在中國20年的收获,马里奥兴奋地说有很多很多,首先就是年龄越来越大的同时变得越来越富有了在新春佳节,他用不太流利的中文为长沙市民送上祝福:“新年快乐恭喜发财!”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