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李绿园歧路灯李绿园四十四回是什么生肖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囿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

特别说明:文档预览什么样下载就是什么样。

关于清代李绿园之《歧路灯李绿园》的艺术价值的分析.doc

关于清代李绿园之《岐路灯》的艺术价值的分析刘晓静2007年6月摘要:清代李绿园的小说《歧路灯李绿园》,自19世纪20年代刻印以来,学术界对其褒贬不一,观点各不相同此书主要价值在于三个方面:第一,对清代中叶的朝章国政、科场惯例、社会风俗等作了详细的论述和描绘,展现了18世纪中国社会的┅角风貌,并有其独特的叙事结构。第二,在思想上既有秉承儒家的传统说教,亦有对落后思想的讽喻揭露第三,运用大量俗言俚语,是研究18世纪河南方言的有价值的语言学资料。关键词:《歧路灯李绿园》艺术价值分析由豫人李绿园①创作的长篇小说《歧路灯李绿园》,大致问世于清玳乾隆年间此书洋洋70余万言,108回,在当时说部之林独树一帜。但是,此书脱稿后,直至20世纪20年代,都以抄本形式在河南乡村流传,知者寥寥,并未引起讀者及学界的注意上世纪20年代起,《歧路灯李绿园》始有印本出现,才开始了对之真正意义上的学术研究。1918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蒋瑞藻的《小說考证》,其卷八著录《歧路灯李绿园》一则,引《阙名笔记》云:吾乡前辈李绿园先生所撰《歧路灯李绿园》120回,虽纯从《红楼梦》脱胎,然描写囚情,千态毕露,亦绝世奇文也惜其后代零落,同时亲旧,又无轻财好义之人为之刊行,遂使有益世道之大文章,仅留三五部抄本于穷乡僻壤间,此亦┅大憾事也。这是本世纪见知的最早的有关《歧路灯李绿园》的记载其所谓“纯从《红楼梦》脱胎”,当然是没有根据的,至于《歧路灯李綠园》之所以流传不广,其原因也不在于无人为之刊行。1924年,洛阳清义堂将《歧路灯李绿园》石印行世,共105回,前有杨懋生《序》及张青莲《跋》,對李绿园及其《歧路灯李绿园》作了介绍,并给予很高的评价这是《歧路灯李绿园》成书以来的第一个印本,在《歧路灯李绿园》流传史上囿很重要的意义。1927年,北京朴社(景山书社)开始排印出版冯友兰、冯沅君兄妹的校点本,排印本前冠有冯友兰写的一篇长序,对《歧路灯李绿园》嘚思想内容及艺术上的得失作了全面的评价冯友兰《序》中说:“《歧路灯李绿园》的道学气太重,的确是一个大毛病。幸而李绿园在书中所写的,大部分是①李绿园()字孔堂,号绿园,祖居洛阳新安县北冶镇马行沟清康熙三十年(1691)豫西大饥,其祖父李玉琳携家逃荒到宝丰落户(今平顶山市宝丰县)。绿园生在宝丰县宋家寨村,幼时随祖父读书,稍长入本地义学就读13岁进县城应童子试。然而,在其30岁前科举之路屡遭不顺,直到乾隆登极后的1736年,时年30岁的绿园参加丙辰恩科乡试,考取了举人,后迁居开封10余年,曾赴京应试终未能进士及第乾隆十三年(1748),绿园丧父,返宝丰家乡守制,開始了长篇小说《歧路灯李绿园》的创作。其埋头写作近10年,完成了小说的主体部分乾隆三十七年(1772)出任贵州思南府印江县知县,绿园印江任僅一年,补思南府知府缺,未几京中实任令颁,复遂督抚黔境。其间“舟车海内”的生活中止了小说的写作乾隆三十九年(1774),绿园辞官还乡,开始续寫《歧路灯李绿园》。乾隆四十四年,绿园由其次子李遽“迎养京邸”,四十八年返宝丰,五十五年病卒,终年84岁在上述‘此义’之反面……他那一管道学先生的笔,颇有描写事物的能力,其中并且含有许多刺。”冯友兰对《歧路灯李绿园》所描写的当时社会生活的种种情况均作了比較公允客观的评论,非常欣赏小说的语言(尤其是河南方言)运用、人物塑造方面取得的成就同年,冯友兰还辑成《李绿园公诗钞》;朴社排印本湔还有董作宾写 内容来自淘豆网转载请标明出处.

拼音是líng dān miào yào,意思是非常靈验、能起死回生的奇药比喻幻想中的某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有效方法。出自《玩江亭》

ㄌㄧㄥˊ ㄉㄢ ㄇㄧㄠˋ ㄧㄠˋ

1、指灵验有效嘚仙丹,非常灵验能治百病的奇药

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二折:“灵丹妙药都不用,吃的是生姜辣蒜大憨葱。”

元·无名氏《瘸李岳诗酒玩江亭》第二折:“灵丹妙药都不用;吃的是生姜大葱蒜辣憨。”

》第四十七回 。望大圣爷爷早发灵丹妙药打救

》:“既然是染上叻,纵有灵丹妙药你也医不好了”

亦作“ 灵丹圣药 ”。

》:“直到现在还有不少的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书本上的某些个别字句看作現成的灵丹圣药似乎只要得了它,就可以不费气力地包医百病”

2、指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好办法。

如:“你有没有什麼提高工作效率的靈丹妙药”

联合式;作主语、宾语;用于否定句

望大圣爷爷早发~打救。 ◎清·李绿园《歧路灯李绿园》第四十七回

元·无名氏《玩江亭》第二折:“灵丹妙药都不用,吃的是生姜辣蒜大憨葱。”

  • 1. .百度汉语[引用日期]
  • 2. .汉典[引用日期]

作者:职称驿站 浏览量:31410 时间:

  论文摘要: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教育类长篇小说《歧路灯李绿园》反映了18世纪中原地域中下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作者运 鼡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的方言土语、谚语熟语等对民间风情、阎巷习俗等的描写充分表现了小说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论文关键詞 :方言土语  俗谚熟语  歇后语  地域文化

  在我国小说发展史上清人李绿园的《歧路灯李绿园》是一部具有特殊价值和意义的长篇小说 。其特殊性不仅在于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教育小说还在于它对18世纪的清代社会生活作了细致而有趣的临摹.为后代提供了不可或缺嘚多侧面的巨幅画卷。与同时期的《红楼梦》、《儒林外史》相比它所映象的社会面可谓“五光十色”、“三教九流”,尤其是对中原哋区民间风情、闾巷习俗的描述 亦堪称是*** ,跃然纸上与此同时在表达和描写之间,《歧路灯李绿园》大量运用方言土语、谚語、熟语等充分地表现出小说语言的地域性文化特征。本文通过对《歧路灯李绿园》文本的细致梳理对此问题进行归结与阐释

  一、《歧路灯李绿园》中的方言土语浸染着地域文化特色

  杜贵晨先生说:“《歧路灯李绿园》在运用河南方言俚语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功。作者在这方面是自觉追求的”李绿园根据 自己创作的实际需要.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扩大道德说教的范围及影响。突破了当时一些正統文人的偏见 不避俚俗 ,用经过加工提炼的河南方言进行写作间杂以“经史掌故话头”。“又往往以诙谐风趣出之亦庄亦谐,雅俗囲赏”‘先生所言为切中肯綮之论。作为土生土长的河南人李绿园对浸染着中原地域文化精神的方言土语十分熟稔。正如着名河南籍莋家姚雪垠所说:“它是用带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写清初的河南社会生活语言朴素而生动。使我们今天读起来感到亲切 有味。……當我读《歧路灯李绿园》时我常感到这部小说的语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很多。”因此可以说《歧路灯李绿园》对中原地区的方言的运鼡是十分成功的。

  首先《歧路灯李绿园》中所使用的大量方言词汇,至今仍然活在中原地区民众的语言之中例如:书中多次所用箌的“膺”字,其意思是充当某一类角色或做某种身份的人。“他在我手里膺了好几年秀才后来拔贡出去了。”(第4回)“那时你到衙 门膺太老爷……人人称封乎翁乎 ,岂不美哉?”(第86回)这种用法在当今的河南话中仍然很普遍如说:“都是膺爷爷的人了,咱咋能不见老哩 !”又如:“膺记”同“萦记”,是指牵挂、挂记“膺”同“萦”,牵缠、牵挂的意思“夏逢若心下又膺记小豆腐送的银子”,(第59回)“但王象荩一向在菜园心里萦记家事 ,……眼中有了攀睛之症”(第62回)现在的河南方言里还经常有类似说法,例如 “家里一切都好 ,鈈要萦记”“你在外面做好 自己的事情。不要萦记家里”再如 ,小说第54回王氏道 :“王中,你各人走了就罢一朝天子一朝臣,还說那前话做什么俗话说:‘儿大不由爷’。何况你大爷已死你遭遭说话,都带刺儿 你叫大相公如何容你?”其中“各人”、“前话”、“遭遭儿”、“带刺儿”都是中州的方言。“儿大不由爷”是北方的俗语还有小说第40回。滑氏说:“你哥就把你那前窝儿上下看了兩眼,真正看了我一脸火”惠养民答道:“咱哥是个老*** ,不会曲流拐弯哩”这里所用的“前窝儿”、“曲流拐弯”,十分形象生動

  其他如说人没发展前途是“老苗”(第87回)、说聊天为“闲打牙”(第93回)、说人合不来是“各不着”(第108回)等等,也都是道地的中原地区嘚方言土语这类词语还有如“扯捞”、“擘画”、“腌腆”、“兑搭”、“攒忙”、“帮光 ”、“喝晚汤”、“刚帮硬证”、“应 ”、“费气”、“护短”、“干大”、“翻精掏气”、“蛮缠”、“不中用”、“没成色”、“各不着”、“搅家不贤”、“下作”、“乱董”、“胡董”等.这些方言词语至今仍然被中原地 区的民众较为频繁地使用着。《歧路灯李绿园》使用此类方言增加了作品语言的乡土氣息,这些方言不仅仅让人读来感到亲切而且也成为研究中原方言的珍贵资料。

  其次《歧路灯李绿园》中所运用的一些方言词汇與今天的河南方言相比,已有所不同发生变异。从中能够看到中原地域的语言所历经时代 的变迁情况有些词语在现代的河南方言中已經很难见到或者仅仅在很小的地域范围内使用。较少使用到的例如 :“汉仗”、“妙相”、“开拨”、“和处”、“朝南顶”等;在极尛地域范围内使用的。例如 :“信惯”、“楚结”、“撤 白话”、“面软”等

  有些虽然在今天的河南话里仍然出现 。但意义和用法巳经发生不 同程度 的变化例如 ,《歧路灯李绿园》中的“认真”作动词用。有认为 、觉得之意“这侯先生我认真他没有娄先生深远。”(第8回)“侯冠玉见孝移点头反认真东翁服了讲究。”(第l1回)在今天的河南话里 “认真”是指严肃对待、不马虎的意思 。如“王小明學习很认真。”又如《歧路灯李绿园》中的“运用”指找门路 ,想办法有运作的意思。“你休要高声 我今晚给你运用。”(第22回)而今忝的河南话中“运用”则指根据事物的特性加以利用如:“我们要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再如《歧路灯李绿园》中的“打量”一词 囿打算、准备的意思 。量 有考虑 ,筹划的意思“这就不敢终席,各人打量明日五更接诏吧”(第4回)而“打量”在今天河南话中指观察、观看、反复看。如“我对他上下打量 了一番。”此外还有“想头”、“清白”、“任意”、“物色”、“方便”、“管许”等等它們的意思都发生了或多或少的变化。

  在《歧路灯李绿园》中所使用的词语中还 出现有一些古今同事不同称的情况。同样的事物 用來表达的词语却不同。例如 .小说中不说“喝酒”、“喝茶”而说“吃酒”、“吃茶”;表示倒掉、倒出来的意思时,一般说“倾”而鈈说“倒”;表示给予的意思时 一般说 “与”,不说“给”这些用法至今在中原地域的某些区域范围内还使用着。

  再次最为典型的是《歧路灯李绿园》中所使用的某些方言词语 ,呈现出明显 的过渡性张生汉先生认为 :“十八世纪是汉语 由近代向现代演进的关键時期,这一时期汉语言的各个方面、特别是语法和词汇方面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具体到个别的词语上 它们在《歧路灯李绿园》中往往是近代的与现代的用法并存 ,原有的意义与新生的意义同在”如,“打算 ”谭孝移“便打算这延师教子的一段事体”(第1回),这里嘚打算用作盘算、筹划的意思 ;第41回“打算此后晚夕 ,轮流来与韩氏作伴”此处的打算当作计划 、准备讲。后面的打算的意思已经与現代汉语中的“打算”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其他的还有 ,例如“认真”、“任意”、“果然”、“的确”、“十分”等词语也都有这种發展变化的情况。在《歧路灯李绿园》中可以看到为数不少 的这一类词语都呈现出明显的过渡性由此可见,《歧路灯李绿园》较好地体現了中原地域方言在18世纪的发展过渡性特征 《歧路灯李绿园》采用了大量的中原地区的方言词语,读者尤其是河南籍的读者读起来亲切 洎然回味无穷这些方言词语 。反映着中原地域民众语言的特点及其文化蕴涵

  二、《歧路灯李绿园》中的俗谚熟语和歇后语的运用豐富了小说语言的地域文化意蕴

  除了以上所论及的方言土语在《歧路灯李绿园》中大量使用之外,李绿园还把许多至今仍然流行在民眾生活语言中的俗谚、歇后语纳入作品之中 为小说的场景描写 、人物形象的塑造增光添色。古代小说 中运用俗谚、歇后语的作品并不少見《金瓶梅》、《红楼梦》等古典小说就较多地使用俗谚、歇后语 等,增强 了小说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歧路灯李绿园》与这些小說一样大量使用俗谚 、歇后语 ,并有其独特的地方

  《歧路灯李绿园》中的俗谚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有涉及家庭闺阁婚姻言语习俗的:有关于 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习俗的;也有生产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俗用语言;还有关于衙门、商业、宗教鬼神等习俗语言丰富而又不失精良.形成 了一道五彩缤纷的语言风景线。限于文章篇幅在此仅举要阐释

  首先,在反映家庭闺阁婚姻习俗方面《歧路灯李绿园》Φ使用的俗语是异常丰富的。小说第49回谈论到待字闺中的巫翠姐时。王春宇道 :“不过高门不来 低 门不就 。所以耽搁了你如今心中囿啥不愿意,也不妨面言”“高门不来 ,低门不就”比喻女孩在挑选婆家时男方条件差的看不上。条件好的又求不到也是中原地区茬男女婚嫁中经常使用的俗语。第80回冯健道:“他们心中一无所系 ,人大心亦大自然难以驾驭他 。

  依我说相公回去自己酌度,怹们可留磕了头留下他,把今 日的事 只宜丢开为妙 ;不愿留的 ,趁这宗无礼开发了他,也省的家中养活俗话说 ,心去身难留留丅结冤仇。不知我说的是也不是相公酌度。”“人大心亦大”、“心去身难 留留下结冤仇 ”,意为心已不在这里 .勉强挽留反会造成怨恨   于世家豪门来说 ,对世仆通常是从小把他们养大并使用但是,如冯讼师所言这些仆役由于没有家室牵挂,在家主富有之时他没囿什么怨言任其驱使 ,一旦家主家道中落就会有各自的想法 ,就可能造成“心去身难留留下结冤仇”的局面。这里所用的“心去身難留留下结冤仇”俗谚.是由婚俗观念中的“女儿大了不可留,留来留去结冤仇”变异而来的家主与家奴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也像镓长与儿女的关系一样况且“男大当婚 ,女大当嫁”也是人们一种普遍的认识世奴因没有家室之累,也就很难与家主同甘共苦 也可見冯讼师的心、奴仆的心与一般民众的心是相通的,唯有出身富贵之家的谭绍闻不明白这个道理

  再如第49回,夏逢若道 :“贤弟呀 囚生做事 ,不可留下后悔俗语说 :庄稼不照只一季,娶妻不照就是一世你前边娶的孔宅姑娘 ,我是知道的久后再娶不能胜从前,就昰一生的懊恼 你先看这个人何如?”婚姻是人一生 中的大事,因而婚姻又有很多讲究 的礼俗“庄稼不照只一季 ,娶妻不照就是一世”這是中原民众思想中根深蒂固的习俗观念,娶妻生儿育女 延续家庭后代 ,反映着人们对择偶重要性的认识诸如此类的谚语还有 ,“做壞生意是一次 讨坏老婆是一世”、“梳头不好一次过.嫁夫不好一世错”等也同样是这种习俗观念的表现。总之 在《歧路灯李绿园》Φ涉及婚姻家庭生活方面的熟语非常丰富 ,如“丑媳妇不见婆婆么”、“媒婆口无梁斗”、“千里姻缘一线牵”、“先嫁由爹娘 ,后嫁甴自身”、“得意夫妻欣永守负心朋友怕重逢”。等等这些都是作者在富有地方色彩语言基础上提炼出来 的文学语言,同时也是婚姻镓庭等生活习俗对语言的影响和作用的结果

  其次 。反映日常生活生产中的经验、体验等方面的俗谚 在《歧路灯李绿园》中的运用吔非常精练、到位 。例如第80回,冯健道 :“不管他是外来鱼本池鱼 ,总是一个水浅鱼不住且休说水浅鱼不住,即是水太清 鱼先不住了。譬如做官的长随若不是劳金之外,有些别路外快儿谁还肯跟哩。在主户人家 粜粮米 ,有他们出仓钱;卖牲 口有他们笼头钱 ;送节礼 ,有他们脚步赏封 ;出远门有他们盘费余头 ;那些分打庄稼 ,收租讨课 以及修盖房屋,都免不了有些扣除、侵渔这才许打僦打、骂就骂的。若不然他们图啥呢?”这里用了“水浅鱼不住”、“水太清 ,鱼先不住”两个熟语比喻受环境条件的限制 ,留不住有夲领 、有能力的人 ①这段引文中,深谙世故的冯讼师说尽了“奴仆”众生相在利益的驱动下 ,他们任劳任怨 当牛做马而在所不惜,俗话说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也不能够把怨气都撒在“奴仆”身上 谭绍闻要状告奴仆欺主也有些过分。第74回王隆吉道 :“水浅魚不住,这也无怪其然 ;老鸦野鹊拣旺处飞 他们 自然要展翅哩。……”这里除了再次用到“水浅鱼不住”这个俗谚之外小说又形象地使用了“老鸦野鹊拣旺处飞”这一俗谚。与前面的“水浅鱼不住”有相近的意思比喻趋炎附势 ,讨好有权势有财力的人在这里只是把魚变成“老鸦野鹊 ”,把“浅水”变成“旺处”②用法也与上面的相近。

  小说第32回谭绍闻说道 :“斑鸠嫌树斑鸠起 ,树嫌斑鸠也昰斑鸠起我如今嫌你了,讲不起 你要走哩。跪一千年也不中用天还早哩,你快去把戏箱屋子打扫打扫我叫宋禄把马移了。还有皮匠家现成的锅 台把米面菜薪都带的去。若是今晚不走我如今就起身上丹徒去 ,好躲着你 ”“斑鸠嫌树斑鸠起”,说的是斑鸠栖息在樹上 如果斑鸠不满意树,它可以飞离要是树不满意斑鸠 。自然也是斑鸠离去比喻双方共处,如果有了问题必须有一方要离开在此樹为主。鸠为辅为客在小说里谭绍闻一心要把王中撵出家门。结果只有王中这个“斑鸠”离开才可以化解主仆之间的矛盾第86回,王中對谭绍闻:“乡里人常说两句俗话 ‘宁当有 日筹无 日,莫待无时思有时’人肚内有了这两句话,便不怕了”引文中的“筹”,为筹劃、计划、打算之意告诫人 El子富裕时要省吃俭用 ,为将来可能出现的困难作打算以免被动 ,作为身处社会下层的奴仆王中对生活之艰辛的体验可谓深邃而精当.这也是无数的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真可谓至理名言。

  在《歧路灯李绿园》中反映日常生活生产方媔的经验的俗谚十分丰富,诸如“水尽鹅飞”、“水平不流人平不语”、“饿 出来的见识 ,穷 出来的聪明”、“一棵树上吊死”、“砍嘚不如镟的圆”、“腰中有钱腰不软 手中无钱手难松”、“揭债还债,窟窿常在”、“揭债要忍 还债要狠”等,这些或者来自生活生產经验 或者来 自人生感悟体验 ,都是非常鲜活而富有生命力的民众语言给作品带来了浓郁的时俗世情韵味。散发出醇厚的乡土气息需要指 出的是 ,《歧路灯李绿园》所运用的俗谚涉及社会、政治、经济、人生等很多方面 在此不多赘述。

  下面简单说一说《歧路灯李绿园》中歇后语的使用情况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言简意赅,生动形象富于概括力和表现力 ,放在对话中能增强句子的律动感 而且能把说话人的情绪惟妙惟肖地传达出来。小说第51回夏逢若道 :“咱县新任董公,裤带拴银柜——原是钱上取齐的官”在这里通过帮闲篾片夏逢若之口,使用一个贴切、形象的歇后语“裤带上拴银柜——钱上取齐”把一个贪赃枉法、收受贿赂的县官形象表现出来。作者對“董公”运用一种漫画式的夸张手法 .增加了读者阅读的欲望引起进一步探究这个***到底是如何收受贿赂的兴趣。还有小说第69回盛希侨摇头道 :“野地里拾的柴薪 ,将就些儿罢 休要嫌湿。从前话 一切拉倒 。”小说 中革退兵丁虎镇邦对谭绍 闻恶言相加 。

  追索谭欠他的八百两银子的赌债盛希侨巧妙利用旧宦势力威慑虎镇邦.最后仅用二十两银子开发了这个“虎兵丁”,虎镇邦虽然心不甘情鈈愿 但又怯于盛家势力而敢怒不敢言。小说在这里用了一个“野地里拾柴——莫嫌湿”的歇后语 意思是赌债难以见官,虎镇邦得到二┿两银子也是 白拣的或净赚 的因为根据《大清律例》有关赌博条目,经官府判决后的赌博钱财是要全部充公的在这里也把盛希侨年少氣盛 、敢于坚持、旧宦世家的公子哥性子表现出来。再如小说第83回程嵩淑道 :“老兄们看不见王象荩满面急气,比少主人更觉难堪今 ㄖ请我们一起 老道长,无非陈曲做酒——老汉当家之意孝移兄去世 ,他的家事我们不能辞其责。若不替他出个主意也就负好友于地丅,并无以对忠仆于当前 ”陈曲,曲即酒黜 把麦子或 白米蒸过 ,经过发酵 晒干后用来酿酒 ,时间长的酒抽叫“陈曲”中原地区民間一般认为陈曲造酒味道醇美爽口,比喻年纪大的人因阅历丰富当家主事稳妥。小说中的意思是程嵩淑一起 “老道长”作为谭孝移的挚伖管教谭绍闻是理所应 当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歧路灯李绿园》中除了用到普通的歇后语之外 还使用了不少藏词式歇后语 ,常常讓读者于稍加思索后发出会心的微笑或感叹小说第56回,夏逢若道 :“这老脚货是皮罩篱 连半寸长的虾米 ,也是不放过的”这里就用叻一个藏词式歇后语,前半部分“皮罩篱”显现出来 把“不漏汤水”隐藏起来,但是在作 品的叙述 中还是稍稍加 了一点揭示 即“连半団长的虾米 .也是不放过 的”。“罩篱”本为 日常生活工具在中原地区采用竹子、细铁丝等制成,主要用于淘洗米、麦、豆等粮食时捞取之用 ;也用于制作油炸 、水煮等食品时捞取放在锅中的食品“皮罩篱”在中原言语中是一个歇后语的前半部分,这个歇后语的意思是鼡“皮罩篱”捞取水中物品就是连带着把“汤水”也给捞出来而不会漏掉。它有褒义和贬义两种用法贬义用法偏多一些。在 日常生活Φ民众 口语中可用于形容某一个人做事细密 、周全;但更多用 以形容人十分吝啬,挖苦讽刺某一个人讨别人便宜无论大小琐屑,有光僦沾 一丝一毫也不放过 。藏词式歇后语用法还见于第72回当槽的说 :“你要真真奈何我 ,我就躲上几天 向家中看看俺那 ‘秋胡戏~。”在这里使用 了藏词式歇后语 “秋胡戏妻”以“秋胡戏”代指妻子 。第64回小说写道:“到了霜降之节 ,可怜管贻安 一个旧宦后裔。呮因不依本分竟同一起强盗等案,押赴市曹绞桩之上一个淫魂 。上四川酆都城 内去了正是 :圣训三戒首在色,怎借执爨强逼迫;弄絀世上 ‘万方有’落个 ‘直而无礼则 ”  段引文中的“万方有”是“万方有罪”歇去了“罪 ”.“直而无礼则”是“直而无礼则绞”歇去叻“绞”。意谓管贻安弄出罪情来 落 了个被绞死的结局。也是一句含有嘲弄意味的游戏笔墨在小说第68回写道 :“乾健坤宁大造行,太囷元气自浑成04,星何故纷家政?--十一 日酉时生”⑧‘‘二十一日酉时生”也是用的一个隐语 ,隐射一个“醋”字在这里运用非常含蓄的语訁对张类村的二太太杜氏扰乱家政的讽刺。“小星”就是小妾的代称这里指的是杜氏。在这段文字中隐语的运用起到了正常的、规范的語言所起不到的作用

  《歧路灯李绿园》俗谚 、熟语等大多运用在市井人物的身上,非常符合人物身份 通俗而生动,这是作者塑造囚物形象描绘场景采用的重要艺术手段也是作者写实主义的一种体现。

  总而言之 李绿园非常善于学习群众语言,善于捕捉生活中嘚细节并纳入 自己的作品之中《歧路灯李绿园》的许多方言土语、俗谚、歇后语、熟语等 ,至今仍然活在中原地区民众的El语之中捧读《歧路灯李绿园》文本不仅使河南人感到亲切 自然,就是其他区域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也会感到耳 目一新正因为李绿园纯熟地把这些方言俗谚运用到《歧路灯李绿园》中,才使这部作品散发出更加独特的颇具乡土气息的无穷魅力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