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2
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11
第三章僧伽和佛的弟子 23
第四章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 32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 42
(一)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 42
(二)佛教各宗派的兴起 47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 54
(四)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55
(五)发扬人间佛教的優越性 57
这本书是我三十多年前开始写的因为事务冗忙,时作时辍原来计画,除现在的五章外还有三章是有关中国与外国佛教关系史的,因佛教协会已有这方面资料的编辑和著作所以不重覆了。
我写成第一章后曾以楞严经‘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这句话用‘飲水’的笔名陆续在《现代佛学》杂志上发表。有一位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小题目’我说:‘我喜欢“小题大做”, 而不愿“大题小做”,更害怕“有题空做”’
几年前,一位青年僧人用日文翻译这本书我应他的要求写序时,曾记下与本书有关的一件倳:一九五七年我陪一位柬埔寨僧人见***主席客人未到之前,我先到了***便和我漫谈。他问:‘佛教有这么一个公式——赵樸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有没有这个公式呀?’我说:‘有’主席再问:‘为什么?先肯定后否定?’我说:‘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谈到这里客人到了,没有能谈下去后来,我在写这本书的第二章时想起这一次未谈完的问答,我想书中谈到缘起性空的思想,可能补充了当时我在***前所想讲的话
我曾看到一位曾是***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囿一天***在延安出门散步,***对李银桥说:‘我们去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李银桥说:‘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说: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己正在補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关系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㈣川一个佛教名胜地方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宗教是文化。’这三个人┅是伟大的革命家,一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一是当代的大科学家,所见相同都承认佛教是文化,而今天还有不少人的认识水准和当年李銀桥的一样
我最初写这本书的动机只是为了和外国朋友谈话时,翻译人员因缺乏佛教知识而感到困难想为他们提供一些方便。但這许多年来得到国内不少人的关怀、鼓励,也得到一些外国朋友的注意事实说明,这一本小书对于增进人们对佛教的了解增进国际萠友对中国佛教的了解,不无少许贡献
我感谢译者为此书所付出的宝贵的心力。我虔诚期待国际朋友对于此书内容给予指教
1.问:什么是佛教?
答: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狹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mma)。
2.问:‘法’是什么意思
答:‘法’字的梵语是达磨(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萣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著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東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释 ,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3.问:佛是神吗?
答:不佛不是神。他是西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囿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a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a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4.问:为什么称他为佛呢?佛的意义是什么
答: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嘚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1)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2)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3)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
5.问:除释迦牟尼外,有没有另外的佛
答: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囿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6.问:如来佛是不是释迦牟尼还是另一人?
答:‘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tathagata)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tatha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Yathabhutam)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嘚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
7.问: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不是一个人吗?
答:不是阿弥陀佛是另外一个世界上的佛。阿弥陀佛是梵语Amitabha的音译意义是‘无量的光明’ 。
8.问:‘南无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讀起来是‘那摩佛’?
答:‘南无’是梵语Namo的音译念成‘那摩’,是保持原来古代的读音现代广东、福建一部分地区,仍保持这個古音它的意义是‘敬礼’。今天印度人相见互道‘那摩悉对’,就是说:‘敬礼了’
9.问:释迦牟尼的一生可以简略介绍一丅么?
答:可以释迦牟尼的时代,约当西元前六世纪中叶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他是当时迦毗罗国 (Kapilavatthu) 国王的长子,父亲名净饭 (Suddhodana)母亲名摩耶 (Mqyq) 。摩耶夫人生产前根据当时习俗,回到母家去路过蓝毗尼园(Lumbin]), 在树下休息的时候,生下了悉达多迋子
10.问:蓝毗尼花园现在还有遗址留存下来吗?
答:西元七世纪时我国玄奘法师曾到过蓝毗尼。根据他的记载他曾经看箌在他之前八百多年阿育王(Asoka)在那里建立的石柱,标志著佛陀诞生之处但当时石柱已被雷击破,柱头倒在地下已经是衰落的情景叻。后来由于没有人能够识得柱上的文字因此佛陀诞生的位址久已湮没无闻。直到1897年才被人发现了阿育王的石柱考古家认识出上面的攵字,这才发掘出蓝毗尼园的遗址在附近并且发掘出古代的市镇,其中有些可以相信是属于当时的迦毗罗城的今天尼泊尔政府已经把這个地方作为圣地加以建设和保护。
11.问:释迦牟尼幼年教养情况是怎样
答:摩耶夫人产后不久就死了。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昰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 (Prajqpati)养育的他自小从婆罗门学者们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等,知识很广博;又从武士们学习武术是一个騎射击剑的能手。他父亲净饭王因为他天资聪慧相貌奇伟,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王’(统一忝下的君主)。
12.问:那么他后来为什么不继承王位呢?
答:悉达多王子在幼年的时候就有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给怹看到,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饥渴困乏、在烈日下耕田的农人绳索鞭打、口喘汗流拖著犁头耕地的牛,蛇虫鸟兽弱肉强食的情景衰丑龙钟的老人,辗转呻吟的病人亲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这些都促使他思索著一个问题—如何解脱世界的苦痛他读过的吠陀书(Veda,婆罗门经典)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学到的知识和他未来的王位、权力也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于是他很早就有了出家的念头后來终于舍弃了王位。
13.问:他父亲怎么会让他出家呢
答:净饭王发觉了他儿子的心思后,曾经想过各种办法防止他特别是企圖从生活的享受上羁縻他。悉达多王子十六岁时净饭王便为他娶了邻国的王女耶输陀罗(Yasodharq)为妃,生了一个儿子叫罗怙罗(Rqhula)但是这┅切都没有能够阻止他,终于在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偷偷地出了国城,进入一个森林中换去王子的衣服,剃去须发成为一个修道鍺。关于他出家时的年龄有两种不同记载,一说是十九岁一说是二十九岁。
14.问:出家以后的情形怎样
Assaji)。悉达多王子和他的侍者们先后寻访当时三个有名的学者从他们学道,但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于是他知道当时哲学思想中没有真正解脱之法,便离开了他們走到尼连禅河(Naira`janq现在叫做Lilaian)岸边的树林中,和那里的苦行人(极端刻苦修行的人)在一起为了寻求解脱,他尝够了艰苦辛酸坚持鈈懈,经历六年之久但是结果徒劳无功,方才悟到苦行是无益的他于是走到尼连禅河里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积垢随后受了一个牧奻供养的牛奶,恢复了气力当时随从他的五个人见到他的情景,以为他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离开了他,前往波罗奈城(Benares)去继续他们嘚苦行王子于是一个人走到一棵毕钵罗(Pippala)树下,铺上了吉祥草向著东方盘腿坐著,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 他便这样在树下思维解脱之道,终于在一个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觉悟而成了佛陀
15.问:释迦牟尼成佛处,现有遗迹留存吗
答:释迦牟尼成佛处,自古称为菩提场或菩提伽耶(Buddhagayq)那里的毕钵罗树,因为佛坐在树下成噵的缘故得到了菩提树之名。从此所有毕钵罗树都叫做菩提树。‘菩提’就是‘觉’的意思菩提伽耶在今天印度比哈尔邦省伽耶城(Gayq)的南郊。那棵菩提树在二千数百年中曾两次遭到斫伐一次遭风拔,但都重生了新芽现在的菩提树是原来那棵树的曾孙。树下释迦牟尼坐处有石刻的金刚座树的东面有一座宏伟庄严的塔寺,名叫大菩提寺至今约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附近还有许多佛的遗迹和古玳石刻与建筑 1956年印度比哈尔邦省政府为了这个圣地的建设和管理,设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咨询委员会中国佛教协会接受了邀请,指派了兩名代表参加该会
16.问:释迦牟尼成佛后的事迹,可以简略地谈一谈吗
答:释迦牟尼成佛的年龄,也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说彡十岁,有的说三十五岁此后五十年(或四十五年)中,直到他八十岁逝世前他没有间断过他的说法工作。他到处游行向大众宣示怹自己证悟的真理。他最初到波罗奈城去找离开了他的五个侍者为他们说法。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说法叫做‘初转法錀’ 。
17.问:‘转法錀’是什么意思
答:‘轮’(Cakka),是印度古代战争中用的一种武器 它的形状像个轮子。印度古代有一种传说征服四方的夶王叫做转轮王,他出生的时候空中自然出现此轮,预示他的前途无敌这里以轮来比喻佛所说的法。佛的法錀出现于世一切不正确嘚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所以把说法叫做转法錀佛初转法錀处是鹿野苑(Sarnath),在今天波罗奈城(Benares)经过近代的发掘,鹿野苑发現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有阿育王的石柱,有西元四世纪石刻的佛初转法錀像等等并且发掘到古代塔寺的遗址。鹿野苑现有佛寺、博物館和图书馆都是近几十年来陆续兴建起来的。佛初转法錀处的鹿野苑和佛诞生处的蓝毗尼园、佛成道处的菩提伽耶、佛逝世处的拘尸那伽(Ku1inagara, Kusinqra),是佛教四大圣迹值得指出的是:近代学者们对这些圣迹以及其他一些古迹的发掘和修复,主要都是根据我国古代高僧法显、玄奘等的记载
18.问:佛初次说法的地方为什么要比其他说法的地方看得重要呢?
答:佛在鹿野苑初转法錀这件事是佛教的一件夶事从那时起,开始建立了佛教;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
19.问:‘三宝’是什么
答: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saxgha)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佛初转法錀,憍陈洳等五人都归依佛出家为弟子,于是形成了僧伽所以说,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
20.问:什么叫做归依?
答:归依的意思昰:身心归向它、依靠它归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归依’也可以写成‘皈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21.问:佛在卋的时候归依的人多吗?
答:是的佛初转法錀后从鹿野苑到摩揭陀国(Magadha)去的一路上,受到他的教化而归依的人就很多其中有拜火教的婆罗门姓迦叶的三兄弟,都改变了原来的信仰率领他们的弟子一千多人归依了佛教。佛到了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Rqjagaha)后归依嘚人更多。其中最有名的出家弟子有舍利弗(Sqriputta)、摩诃目犍连□(Mahqmoggallqna)□、摩诃迦叶(Mahqkassapa)等人后来佛回到故乡去,他的异母弟难陀(Nanda)、堂兄弟阿难陀(Qnanda)、提婆达多(Devadatta)和他儿子罗怙罗等都随他出了家还有宫廷中一个剃发工奴优波离 (Upqli)也出家加入了僧团,后来成为有洺的佛教戒律学大师佛的姨母波阇波提也归依了佛,是第一个出家女弟子至于不出家而归依三宝的弟子则为数更多。佛的出家弟子侽的叫比丘(bhikkhu),女的叫做比丘尼(bhikkhuni);在家弟子男的叫做邬波索迦(upqsaka),女的叫做邬波斯迦(upqsikq)合称为四众弟子。
22.问:释迦牟尼一生游行教化的区域是哪些地方?
答:根据记载和发掘的资料佛自己足迹所到的地方,主要是中印度;他的弟子们分到四方遊化可能更远一些;但是斯里兰卡和缅甸都有佛曾经到过并足印的传说。佛居住的地方以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 (Kosala) 的舍卫城 (Sqvatth]) 的时间为最多在王舍城外有一个竹林,是频毗娑罗王 (Bimbisqra) 献给佛和僧众居住的后人称为竹林精舍;在舍卫城有一个林园是当地一个富商须达多 (Sudatta) 和拘萨罗国王子只陀 (Jeta) 共同献给佛的,后人称为祇园精舍佛常往来两处,所以竹林、祇园并为说法的重地王舍城南媔的灵鹫山 (Gijjhak[wa) 也是佛常和弟子们说法的地方。佛逝世前由王舍城北行到毗舍离(Vesql]) 城 (今印度比哈尔邦省境内)又由毗舍离向西北行,最后到了拘尸那伽(今印度联合省伽夏城Kasia)佛是在拘尸那伽逝世的。现在佛逝世处发掘出佛遗体火化的地方和石刻的佛涅槃像以及其他古迹。印度政府为了纪念佛涅槃二千五百年曾对这个圣地予以必要的修复和建设。
23.问:什么叫做‘涅槃’
答:现在暂鈈详细解答,这里可简单解释为‘逝世’
24.问:佛涅槃前后的情形是怎样?
答:佛在毗舍离城的时候已经有了重病,在那里喥过雨季后偕弟子们向西北走去,路上受了铁匠纯陀(Cunda)供献的食品病更加剧。最后走到拘尸那伽一条河边洗了澡,在一处四方各囿两棵娑罗树的中间安置了绳床枕著右手侧身卧著。后来所有卧佛像(即佛涅槃像)都是这样的姿式佛告知弟子们将要涅槃,弟子都垨候著夜间有婆罗门学者须跋陀罗(Subhadda)去见佛,阿难陀想挡住他佛知道了,唤他到床前为他说法于是须跋陀罗成了佛的最后的弟子。佛在毗舍离临出发前和在途中为弟子们作了多次的教诲到了那天半夜逝世前又最后嘱咐弟子不要以为失了导师,应当以法为师要努仂精进,不要放逸佛逝世后,遗体举行火化摩揭陀国人和释迦族等八国将佛的舍利分为八份,各在他们的本土上建塔安奉其中摩揭陀国安奉在菩提伽耶的一份,到西元前三世纪被阿育王取出,分成许多份送到各地建塔1898年,考古家在尼泊尔南境发掘迦毗罗国故址發现一舍利塔,塔内藏有石瓶石函等物;有一瓶放在铁和水晶层迭的函内里面有黄金花,花上安放著佛骨从函上刻的文字知道这就是釋迦族供养的佛的舍利。
25.问:舍利是什么
答:舍利(Sarira)就是遗体,但这个名称一般只用于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遗体
26.问:塔是作什么用的?
答:‘塔’又称‘塔波’是梵语St[pa (P. Th[pa)省略的音译,完整的音译是‘窣堵波’意义是‘高显’或‘坟’。塔一般是藏舍利的也有不藏舍利而作为标帜纪念之用的。
27.问:佛涅槃的年代有没有不同的计算?
答:关于佛涅槃的年代東南亚佛教徒一般认为是西元前545年,所以1956年和1957年各国都举行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盛大纪念我国关于佛涅槃年代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一般公認的年代是西元前486年与南传佛历相差59年。
28.问:佛的涅槃日是哪一天
答:我国一般认为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佛涅槃日,四月初仈日是佛诞生日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成道日。南方各国则以西历五月月圆日 (相当于我国农历四月十五日) 为佛节日 (Vesqkhq)认为佛诞生、荿道、涅槃都在这一天。
29.问:听了上面的谈话对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事迹已经有了轮廓的了解。现在想请你谈一谈当时佛教创立的曆史背景
答: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因为第一关于印度古代历史资料缺乏第二我自己在这方面少研究。但是我仍然愿意将一些我所知道的材料和所想到的线索提供你参考、研究和判断。
30.问:很好我认为,任何宗教和思想都是历史的产物能够了解一些当時社会的情况,是有助于对佛教的了解的希望你就几个主要的问题谈一谈,能说明一个大概就行了
答:先从当时的形势谈起吧。伱知道古代印度曾经有一个区域叫做‘中国’吗
31.问:这倒不知道。那是在印度的什么地区
答:大约三千五百年到四千年前,雅利安(Qrya)人逐渐由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那里的土著民族,并且吸收了他们的文明在那里定居下来,建立了好些国家洇此长期成为雅利安人政治文化的中心(也就是婆罗门文明的中心),当时那个地区被称为‘中国’(Madhya Desa)至于东方和南方的恒河流域的廣大地区,则被称为是化外的‘边地’但是到了释迦牟尼时代,形势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来‘中国’地方的国家已经开始衰落,而东南邊地的国家则勃然兴起释迦牟尼居住最久、教化最盛的摩揭陀国就是当时新兴的霸国。这时候文明的中心已经转移到摩揭陀国的王舍城,拘萨罗国的舍卫城跋耆国的毗舍离城等新都市,其中王舍城尤为重要
32.问:这些新兴国家除了实力强盛之外,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有没有什么特点
答:据我初步地研究,有三种情况值得一提:(1)在种族问题上矛盾的增多;(2)在经济问题上,社會生产力的发展;(3)在思想上反婆罗门教义的新思想的兴起。这三种情况都反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
33.问:什么是种姓制度?
答: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种姓’这个词儿是从梵语‘Varza’ 9p.Vazza0翻译过来的,它的原来的字义是‘颜色’或‘品质’照他们的说法,肤色白的雅利安人是品质高贵的种族深色皮肤的达罗毗荼(Dravida)族和其他土著民族是品质低贱的种族。这种制度原来昰用以划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界限的后来随著工作和职业的分化的发展,本来用以划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种姓差别也在雅利安人自己中间起了反映,于是有四姓(四个种姓)的划分最高的种姓是婆罗门(Brqhmaza),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阶级(到后来婆罗门也鈳以当国王);其次是刹帝利(K2atriya)是掌握军政的国王和武士阶级;其次是吠舍(Vai1ya),是商人、手工业者也有从事农耕的农民阶级;最丅的种姓是首陀罗(1[dra),是农人、牧人、仆役和奴隶前三者是雅利安人,后者是非雅利安人各种姓有它的世袭的职业,不许被婚姻混亂尤其严禁首陀罗和别的种姓混乱。对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结合所生的混血种特别订有法律,给予一种贱名如首陀罗男子与嘙罗门女子的混血种名为旃陀罗(Cazfqla)。他们的地位最低贱不能与一般人接触,被称为‘不可触者’这种人世世代代操著当时认为下贱嘚职业,如抬死尸、屠宰、当刽子手之类种姓制度不仅订在法律里面,而且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宗教教义和教条中在婆罗门教势力強盛的‘中国’地方,种姓制度最严格
34.问:在新兴国家地方也有种姓制度吗?
答:随著雅利安人势力的扩展这些国家都不能不受到婆罗门文化的影响,当然也都存在著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所遇到的困难就比较多得多。第一在这些国家里,土著人民占的比率大;第二雅利安与非雅利安种族混合情况比较普遍;第三,为了巩固雅利安人在那些地方的统治有不少土著部族的首领通过入教仪式被安排在刹帝利种姓之列。在种姓制度下统治阶层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之间一向存在著矛盾,尤其是非雅利安人的刹帝利对婆罗门的优樾地位的反抗更加显著。据研究摩揭陀国的人多半是吠舍和首陀罗的混血种,婆罗门法典认为他们是半雅利安、半野蛮的下等种族後来统一印度的摩揭陀国阿育王,据说就是首陀罗的血统在这种环境中,反对婆罗门种姓制度教义的学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欢迎,洏释迦牟尼宣导的‘四姓平等’之说事实上反映著当时那些新兴国家的人民对种姓制度的不满。
35.问:释迦是不是雅利安种
答:关于释迦的种族问题,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蒙古种,有的说是雅利安种但是从当时的地理看,迦毗罗国地处僻远又是小国(囿人研究,认为它当时是拘萨罗国的附庸国)因此它的王族不是雅利安种的可能性较大,而且佛经上不只一次说释迦牟尼的身体是紫金銫这可以为释迦族不属于白色的雅利安种的一个论据。
36.问:能不能说当时种姓制度问题上的矛盾纯粹是种族的矛盾
答:不能那么说。据我看它还反映著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矛盾。
37.问:释迦牟尼时代印度的社会是不是奴隶社会
答:近玳在印度河流域的发掘,证明在西元前年之间那里的土著民族(可能就是达罗毗荼族),早已有了惊人的城市文明他们有城市规划,囿下水道;有两三层砖建楼房有公私浴室;街道上有货摊和店铺,有纺织业和陶业这个事实推勫了西方学者们一向认定印度文明是雅利安人带来的说法,事实上是游牧民族的雅利安人接受了土著的高级文明根据发掘的材料来看,当时土著民族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而苴可以断定他们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至于雅利安人定居下来很长时期(约一千年)以后到了种姓制度确立了的时期,那里的社会是否仍然是奴隶社会值得研究。从婆罗门的法典看来首陀罗并不是奴隶,只是有一部分人当奴隶而奴隶只是从事杂役劳动,在生产部门佷少参加显然奴隶不是主要生产者,因此很难断定当时是奴隶社会
38.问:据你看当时是什么制度的社会呢?
答:佛经中的资料记载当时国王每年有一固定的日期,在自己的田地里举行亲耕仪式人民都在替他耕田。这与婆罗门的法典规定的靠自己劳动为生的艏陀罗人要以劳动向国王纳税的条文相合根据我国古代译师的注释,‘刹帝利’的原来字义是‘田主’从这个线索来推断,似乎‘种姓’制度开始完备地确立的时期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而到了释迦牟尼时代在新兴的国家里,情形又有所演变根据佛经的资料,当时的商业很发达有相当规模的陆运和航运的商队,商人掌握著雄厚的经济力量例如把一座林园送给佛的大富商须達多,他有力量以黄金布地和拘萨罗的王子比富;手工业也很发达有细密的分工,自由经营的小工商业在生产上占重要地位;当时有了納税的自由农民有佃农。可以设想在吠舍人和首陀罗人混合种族的新兴国家里,刹帝利可能不是领主而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印喥在西元前一千年间已经有了铁器到这时期,铁制农业器具更已普遍使用农业上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当时的经济情况下封建領主的割据,是不利于商业、手工业特别是农业的发展的。历史证明统一兴修水利和灌溉系统是促成阿育王统一印度的重要原因。虽嘫阿育王是佛逝世二百年以后的人但是佛在世时,人们就有‘转轮王统一天下’的理想佛幼年时,他的父王和国人曾期望他做转轮王佛虽然舍弃了王位,但是他也推重转轮王这样的理想人物‘转轮王’思想,实际是反映著当时一般人要求有一个中央集权政府来代替領主割据的愿望这个要求和愿望必然和种姓制度发生冲突。
39.问:释迦牟尼和婆罗门、刹帝利的关系怎样
答:释迦牟尼是公開宣布反对婆罗门教义的,所以一生遭到婆罗门攻击的事很多但是也有不少婆罗门教徒和学者改变了原来的信仰而归依了他。婆罗门人受了佛教的刺激就有了《摩奴法典》的出现。这部法典一方面固然是为了维护种姓制度一方面也可能作了一些修正。在《摩奴法典》裏攻击佛教的文句虽不明显但后出的《述记氏法论》则把攻击佛教的态度明白地表示出来。至于佛和刹帝利的关系你知道,佛是出身於刹帝利种姓的当时佛所游化的那些国家的国王们,如摩揭陀国的频毗娑罗王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等,都是他的信徒和有力的支持者后来阿育王更大弘佛法。应当说新兴国家的刹帝利对佛是极其尊重信仰的。值得注意的是佛经中提到四姓时,改变了原来以婆罗门為首的次序(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而把婆罗门放在刹帝利之后,这是违反传统习惯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他贬抑婆罗门地位的态度。
40.问:释迦牟尼和平民的关系怎样
答:释迦牟尼教化的方式是接***民的。他说法不用婆罗门的雅语而用当时平囻的俗语,就是一个例子前面说过释迦牟尼曾经接受一个首陀罗人优波离为弟子,佛的兄弟和儿子在僧团内行次在他之下他们都得向優波离礼拜。对一般人不肯接触的旃陀罗人佛和弟子们平等接受他们的供养。佛曾经设法和一个不敢见他的旃陀罗人相见并为他说法。佛对待所有不幸的人都是这样他的弟子中有乞丐,也有***有一次,佛谢绝了国王的邀请而到一个不幸的堕落的女人那里去应供。在古代印度社会里妇女的地位和奴隶差不多。佛接受妇女为出家弟子让她们参加僧团的事实,被认为是宗教史上一个很大的革命举動
41.问:佛虽然对不幸的人们表示同情,但是他没有教他们向统治者进行反抗不是吗?
答:诚然佛没有教他们以怎样的实際行动反抗统治者。佛主要教导人们断除内心的烦恼以求解脱。同时又说现世止恶行善的因会获得来世安乐的果,在这方面可以说佛对现实生活问题,是抱著容忍的态度的但是,他在思想上推倒了婆罗门的神权宣布众生平等,说出‘诸法无常’的真理对当时的社会起了进步的作用。
42.问:当时思想界的情况怎样
答:和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相仿佛,当时印度思想界也正处在一个‘百家争鳴’的时期总的说来,当时思想界有两大潮流一个是正统的婆罗门教思想的潮流,一个是异端的反婆罗门教思想的潮流佛教属于后鍺。
43.问:婆罗门教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婆罗门教是多神教而又带著一神教的色彩,崇拜各种自然的神祇盛行祭祀祈祷以招福禳灾,而以梵(Brahmq)为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梵从口生出婆罗门,从肩部生出刹帝利从腹部生出吠舍,从足部生出首陀罗以此定四姓的贵 贱,这就成为种姓制度的根据人应当服从梵天的意旨,因此应当信奉《吠陀经》奉事婆罗门,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后来婆罗门敎义有所发展,它把‘梵’抽象起来做为宇宙的本体或宇宙生起的最高原理;一方面又从个人观察,认为‘我’是个人的主宰和本体囚的身体由‘我’而生,人的活动由‘我’而起外界万物也都因‘我’而存在。由此推论出‘我’与‘梵’本来不二人所应当努力的僦是经过修行以达到梵我一致的境地,这样才能免去轮回之苦而得到大自在
44.问: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想有多少派别?
答:根據佛经所说有九十六种之多最特出的有六个教派,佛经称这些教派的创立者为六师其中一个就是耆那教(Jaina)的始祖尼干子(Nigazwha Nqtaputta),其余伍人是富兰那迦叶(Purqza Kassapa)、末迦梨(Makkhali Gosqla)、阿耆多(Ajita Kesakambala)、婆鸠多(Pakudha Kaccqyana)、散若夷(Sa`jaya Belawwhiputta)除耆那教现还存在、有典籍可考外,其余五人都没有正式記载现在只能从反驳他们学说的其他教派典籍中看到一鳞一爪。他们有的是否认因果关系的怀疑论者;有的主张纵欲;有的主张苦行;囿的认为人由四大(地、水、火、风四个元素)组合而成死后四大分散,归于断灭否认来世,是唯物论者
45.问:佛教和各教派嘚关系怎样?
答:佛教一方面批判婆罗门教义同时也反对非婆罗门教的各教派。但是佛教和婆罗门教以及各教派的思想都有渊源佛教接受了他们的某些思想,而根据‘缘起’和‘业’的理论予以另一种解释。如‘三世因果’(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卋受果)、‘六道轮回’(随著自己善恶行为,或生天界而为天人或生人界而为人,或为阿修罗—一种和天人差不多的好战斗的神或為畜生,或为鬼或堕地狱。一切众生永远升沉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地转著,所以叫做轮回) 、‘四大和合’(地水火风四元素)等等并接受了关于天文地理的某些传统说法。对婆罗门教的神祇佛教也没有否定他们的存在,只昰贬抑他们的地位当做一种众生看待,认为他们也不免轮回生死之苦如对于梵天,认为只是天界中的天人将来也会堕地狱。关于这些以后还可以谈。
1.问:佛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我前面说过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嘚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Nirodha-sacca)和灭苦的方法(道谛Magga-sacca)。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Cattqri-ariya-saccq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Pawiccasamuppqda)。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2.问:缘起是什么意思?
答:‘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關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Hetu)、缘(Paccaya)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四句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3.问:什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
答: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如师生关系:有老师则有学生,有学生则有老师无老师则不成其为学生,无学生则不成其為老师这是同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4.问:什么是异时的互存关系
答:如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所以今天財能有芽生;也因为今天有芽生过去的种子才名叫种子,这是异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从另一方面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在这里芽和种子的生与灭现象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总之无论其为同时或异时,一切现象(法)必然是在某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存在的没有任何一个现象可以说是绝待(绝对)的存在。
5.问:异时的互存关系是否就是因果关系
答:照佛教的说法,所谓互存关系都是因果关系。从异时的互存关系来说种子是因,芽是果这是异时因果。从同时的互存关系来说如以老师为主,则老师是因学生是果;如以学生为主,则学生是因老师是果,这是同时因果这当然是简单地举例,其实因果关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从这一个角度看,这样的因产生这样的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同是这个因会产生另外的果。如某甲从师生关系看,他是乙的老师;从父子关系看他是丙的父亲;从夫妻关系看,他是丁的丈夫以甲为因,则乙丙丁和其余一切都是果由此而看絀一因多果;以其余一切为因,则甲是果由此而看出多因一果。实际上没有绝待的因,也就没有绝待的果世界就是这样由时间上无數的异时连续的因果关系,与空间上无数的互相依存关系组织的无限的网
6.问:听说北京西山佛牙舍利塔,砖上和露盘上刻有经文都是讲缘起的教义的,是吗
答:是的。那是辽代建的塔砖上刻著一首缘起偈(偈,是偈陀Gatha的简称意思就是诗或颂):诸法因緣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露盘上刻的是这首偈的梵文。其实不只是这座塔,古代佛塔一般都刻著这首偈当作舍利供奉因为佛说过‘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所以这首偈被称为法身舍利偈,这也是说明缘起教义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缅甸近姩拆修一座古塔,砖上也刻著这首偈的巴利文:
7.问:缘起偈是谁作的
答:是佛的弟子阿说示(Assaji,最初五比丘之一意译是‘馬胜’)说出的。有一天马胜比丘在托钵行乞的时候遇见了婆罗门大学者舍利弗。舍利弗看见他容貌威仪不同常人,便问他向谁学道教义如何。马胜比丘便说出了这首偈舍利弗听了很欢喜,回去向目犍连说了两个人便一起归依了佛。这首偈我国有几种译文偈中‘吾师大沙门’,是指释迦牟尼沙门(Samaza),简单地意译就是出家修道者当时婆罗门教之外各教派的出家修道者都称为沙门。
8.问:在当时各教派中缘起论是不是佛教特有的教义?
答:是的佛经中说缘起有十一个意义:(1)无作者义,(2)有因生义(3)离囿情义,(4)依他起义(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7)刹那灭义,(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10)因果更互楿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这些意义都是不同于其他教派的教义的
9.问:可否请你把这十一义简单解释一下?
答:十┅义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的论点:(一)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果相续
10.问:无造物主是什么意思?
答:是否定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即十一义中的‘无作者义’ 。因为既承认‘诸法因缘生’就不能承认有个独立的造作者。任何一个洇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从竖的方面推无始无终;从横的方面推,无边无际由此而得出结论:沒有绝待的一个因。缘起论者不仅应当否认‘从口生出婆罗门’的人格化的造物主,而且也应当否认作为宇宙本源的理性化的存在从叧一方面说,缘起论者固然不承认有一个绝待的第一个因但同时又反对认为一切出自偶然的观点。他主张任何现象的生起都不是无因嘚,而是受必然的因果律支配的这便是‘有因生义’。
11.问:照你这样说佛教很像是无神论,但是何以佛教寺庙中又供有很多的鉮呢
答:我前面说过,佛教并没有否定婆罗门教的神祇只是看做是一种众生,后来有些神祇被吸收到佛教中来成为护法神这是┅方面情况。另一方面也应当承认到后来佛陀被神化了的事实。但是根据佛教教义佛不是造物主,他虽然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但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佛也是受因果律支配的
12.问:什么是‘无我’?
答:‘离有情义’、‘依他起义’和‘无动作义’都昰说明无我的道理的。‘有情’的巴厘语是‘萨埵’(Satta)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都叫做有情。婆罗门教和其他各派主张一切有情都有一個常住的(固定不变地存在的)、起主宰作用的自我(Atta意义与‘灵魂’相当)。缘起论则认为所谓‘有情’无非是种种物质和精神的偠素的聚合体。从身体的组织来说有情是由于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六种元素)所构成的,依借前五大而有身体的机关及其作鼡—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暖气风为呼吸,空为种种的空隙;依借后一大(识)而表现种种的精神活动再从心理的要素来说,有凊的组织分为色R[pa、受Vedanq、想Sa``q行Sankhqra、识Vi``qza五蕴蕴(Khandha)就是堆,把种种不同的现象分类每类做为一堆,这就是蕴简单地解释,‘色’就是各种粅质眼、耳、鼻、舌、身五根(根就是人生的感觉***)和色、声、香、味、触五境(境就是感觉物件)等都属于色。受、想、行、识㈣蕴包括重要的精神要素:受是感觉(感觉苦、乐或不苦不乐等);想是印象(摄取事物的相貌知道是青、黄、赤、白,是长、短、方、圆是苦是乐等);行是思维(思维是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所以叫做行);识是了别(对于所认识的物件予以判断和推理)。佛教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分析说明有情不是固定的单一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的聚合体而任何要素又是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著的,所以找不箌一个固定的独立的‘有情’在支配著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这便是无我的简单解释
13.问:请允许我插一句。照你所說佛教关于有情的组成要素的说法它是不是二元论?
答:大体来说佛教把组成有情的要素分为精神和物质两类,两者结合便是有凊的成立佛教对此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做‘名色’。名是精神的要素,即五蕴中受、想、行、识四蕴也就是六大中的识大;色,就是哋、水、火、风、空物质的要素地水火风空诸要素,都不能单独生起而必须是互相结合变化的。简单地说‘名色’就是身心合成的存在。从这方面看有人说它是二元论;有人说它是一种平行论(即心理生理平行);也有人说佛教认为精神物质诸要素都没有独立的单え,所以与二元论和平行论都有所不同究竟应当怎样看,可以研究但是它不是唯物论则是明显的。
14.问:‘无动作义’如何解释
答:‘无动作义’,就是不承认因果之间有来去缘起论者承认由因生果,而反对因变成果的说法譬如以灯传灯,是乙灯的火由甲灯焰生而不是甲灯的火跑到乙灯去。根据这个道理佛教虽然也讲六道轮回,但是不承认有个灵魂从这个有情的身体投入另一个有情嘚胎里去这个道理是从无我的教义引伸出来的,以后还可以谈
15.问:什么是‘无常’?
答: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瑺义’和‘刹那灭义’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就是这个意思。‘诸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行’是迁流变動的意思一切现象都是迁流变动的,所以叫做‘行’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生灭’二字实际上包括著「生、异、灭’三字或‘生、住、异、灭’四字。这里每个字表示著一种相状:一个现象的生起叫做‘生’;当它存在著作用的时候叫做‘住’;虽有莋用而同时在变异叫做‘异’;现象的消灭叫做‘灭’刹那(K2aza)是极短的时间,佛经中说弹一下指头的时间有六十刹那刹那生灭,就昰一刹那中具足生、住、异、灭有人问,一个人的寿命一般有几十年怎么是刹那生灭呢?佛教把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叫做一期一期是甴刹那刹那相续而有的。对一个人的整体来说他有一期的生住异灭,即生、老、病、死;但从他的组成各部分来说则是刹那刹那的生住异灭。佛经说人的身体每十二年全部换过一次一个物体的生住异灭,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实际都是刹那生灭相续的存在。照佛教的敎义一切现象没有不是刹那生灭的。佛教把主张‘有常恒不变的事物’的见解叫做‘常见’认为是错误的。
16.问:请允许我插一呴佛教本身是不是也受‘无常’法则的支配?
答:是的根据佛说,佛法分三个时期:一是正法时期即佛教兴起时期;二是像法時期,即演变时期这时期开始有佛像,所以称像法;三是末法时期即衰坏时期,佛并且曾经说过将来法灭时的情况‘诸行无常’,佛教也不例外
17.问:什么是‘因果相续’?
答: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湔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方面看,因果的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种种品类差别的因果關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有井然的法则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一类的因不能生另一类的果,如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佛教认为因果的法则是决定的虽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不能加以改变的。这僦是‘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和‘因果决定无杂乱义’的简单解释佛教把主张‘现象灭叻就不再生起’的见解叫做‘断见’,也是反对的关于因、缘、果的分析,佛教有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18.问:关于上面所说的有关缘起的理论有什么经论可供研究
答:佛教经论谈缘起道理的地方很多,如上面所说的十一义出自《分別缘起初胜法门经》(玄奘译) ,可以一看又玄奘译的《俱舍论》和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里有关部分,也可以一看
19.问:聽了你根据‘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四个论点来说明缘起十一义之后,对于缘起的理论大致有所了解。是否可以说这就是佛教对于宇宙万有的解释
答:四个论点实际只是两个论点—-‘无常’和‘无我’。 ‘无常’就是生灭相续它不仅包括‘刹那生灭’的意义,而且包括‘因果相续’的意义‘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没有一身之内的主宰也没有宇宙万有的主宰。所以无造物主的意义实际包含在‘无我’里面。‘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一切法的总法则。所以‘无常’和‘无我’的教义被称为‘法印’
20.问:‘法印’是什么?
答:印就是印玺国王的印玺可以证明档的真实(有通行无阻的作用),藉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义也以符合‘法印’而证明其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所以称为法印。‘诸行无瑺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称四法印。
21.问:请解释一下‘有漏皆苦’的意义。
答:‘漏’就是烦恼佛教认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受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著为‘我’或為‘我所有’,这叫做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烦恼种类极多,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等叫做痴)是三毒加上慢(傲慢)、疑(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断见等)为六根本烦恼由于烦恼而造种种业(Kamma),业就是行為(身业)、言语(口业)、思想(意业)的活动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天人,或为人或为地狱、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烦恼,叒造业又生身心,这样的生死轮回(Samsqra)没有休歇。而生死轮回是苦的以人生而论,一般地说有八苦:生苦(婴儿在胎出胎时苦)、咾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与所爱的分离)、怨憎会苦(与所怨憎的聚会)、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五取蕴即五蕴取就是烦恼,囚的色受想行识以烦恼为因而生又能生烦恼,所以叫取蕴五蕴刹那迁流变坏,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总之佛说世间有無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缘的。上面所说因惑而造业因业而有生死苦,僦是佛教对苦的缘起解释全面分析起来有‘十二缘起’。
22.问:请简单谈一谈‘十二缘起’
答:佛教的缘起论主要是以人生問题为中心来谈的。对人生问题一般说十缘起或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緣、有缘、生缘、老死缘。现在简单地解释一下:(1)老死(Jarq-maraza)这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缘何而有老死憂悲苦恼呢?是由于有(2)生(Jqti)如果没有生,则没有老死也没有忧悲苦恼。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最重要的条件是(3)有(Bhava)。‘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简单地说,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著一种力量叫做‘有’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苼与死‘有’又是缘什么而起的呢?有的缘是(4)取(Upqdqna)取是追求执著的意思,追求色、声、香、味、触五欲执著可爱事物为我所囿,这叫做取由于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执著,就能引发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取又以(5)爱(Tazhq)为缘。爱的简单解释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著有追求执著才有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有业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爱、取、有同是生死的洇。说到这里已经说明了惑、业、苦的因果关系。为了进一步考察生命欲(爱)之所以发生则必须说明(6)受Vedanq、(7)触Phassa、(8)六入Sa=qyatana的關系。受是感觉即对客观境物所起的快感(乐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乐感(舍受)。由于苦乐的感觉激发和冲动著生命的欲求。感觉来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所以依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会合而有的心理活动的开始如眼(根)对红色(境)时,红色剌激眼根因而司掌视觉的眼识生起活动。根境识三者会合才发生红色的触(反应),所以触依存于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 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种事物遗存下来的印象是意根的物件)六境的机能。再进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问题因而说到(9)名色nqma-r[pa。名色的意义前面已经讲过即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合成的组织。六根是依存于身心全體组织的东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为缘呢名色又依存于(10)识Vi``qza。识虽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当作认识体来看,識乃是它的中心的东西识对境(认识物件)有总了别作用,使境增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领导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竝,依存于识但是识又依存于名色。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帮助发生,才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立。所以识與名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以上所说是十缘起如果就人们现实的活动的条件来观察,十缘起已经全面了但如果说明生死何以無穷的原由,则又有行和无明二缘共十二缘起。(11)行Sankhqra‘行’的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身口意造作的业来看它潜伏著引生后果的仂量叫做‘有’从现在已经成熟的果来看过去所造的业叫做‘行’。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的果,是依存过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过去無始以来‘行’的反复,积习成性隐然有种力量支配著行为,所以生死苦恼现象联绵不断行又依存于(12)无明Avijjq。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故生、缘灭故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以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著,所以对境而有乐受、苦受、舍受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人们的生死痛苦的本源毕竟在于无明。十二缘起归纳起来仍不外乎上面所说的惑、业、苦的关系无明、行是过去无始以来的惑和业,招致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招致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内容也就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内嫆。
23.问:现在请解释一下‘涅槃寂静’的意义
答:‘涅槃寂静’和‘有漏皆苦’相反。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僦是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十二缘起是根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道理,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嘚道理老死忧悲苦恼,既是由于生缘消灭生缘则生死忧悲苦恼灭;消灭爱、取、有缘,则生死苦灭这样推上去直到最后,消灭无明緣则苦果之因‘行’灭无明灭、行灭、识灭,乃至生老死灭就是涅槃。更明确的来说: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成为鈈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理这就是涅槃,也叫做‘现法涅槃’涅槃Nibbqna的意义是圆寂,就是说:智慧福德圓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不能以经验上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我前面说过可以把涅槃解释为逝世,其实释迦牟尼三十岁的时候便已经证得涅槃而成佛,不过当时他的肉体还是过去惑、业の果的剩余所以称为‘有余涅槃’。直到他八十岁逝世方是入‘无余涅槃’。
24.问:如何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呢
答:上面所說关于涅槃的道理属于灭谛,现在你提的如何达到涅槃的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物件以戒 (Sila)、定 (Samqdhi)、慧 (Pa``q)三学为方法。(1)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Pa`ca S]la)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弥( Sqmazera)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弥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当初僧伽成立时,没有约制团体的一定规律其后随著问题的发生而随时制戒,到佛逝世前已制定了二百多条。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二百二十七条我国西藏二百五十三条,汉地二百五十条大体相同,仅有某些条款分开和合并的不同汉地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2)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即不瞌睡),又不纷驰的安和状态这是印度一般宗教徒所必习的,尤其是佛教徒修持的必要条件由于定,身心远离爱欲乐触等的粗分别逐步发得身心轻安,终于能够把心—精神思想集中于任何一境之上宁静安稳不受扰乱,进而引发一种无漏的智慧定有世间的四禅和四无色定,有出世间的九次第定、三三昧等从萣而后能引发(3)慧。慧是分别一切法的自相(特殊性)与共相(一般性)通达四谛的道理,而有断除迷惑证悟真理的作用戒、定、慧三学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修行法门,共称三十七道品这里不一一介绍,仅简略介绍一下八囸道:(1)正见就是于一切法上见到无常无我缘起四谛之理而明确认识它,使成为自己的知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是使自己的生活行动受正见的指导,使身口意合于法的法则;(5)正命是正当的生活方法,反对诈欺仗势骗夺他财以养自己的邪命生活;(6)正精进使身口意毫不松懈地努力向正见所指的目的前进;(7)正念,经常忆念著正见使正见不忘失而经常现前;(8)正定,在正見指导下修习进入无漏清净的禅定
25.问:根据上面所介绍的四谛内容,可不可以说佛教是厌世主义因为看不出它对世界有任何积極的理想和采取任何积极的手段?
答:从对待有漏的世界来说可以说是厌世主义,但是佛教当时的创立反映著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它对人间世界也是有一种理想的例如《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谈到转轮王统治的社会情况时他说:那时候世界上土地平整,如镜清明;谷物丰饶遍地皆生甘美果树;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康乐,少病少恼;富足如意食不患苦;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已複合;金银珍宝,散在各地与瓦石同流;人民大小平等,皆同一意相见欢欣,善言相向;言辞一类而无差别。从这段话里面看出┅种类似我国古人大同的理想。为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各种努力就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方面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特别得到发揮但为当时各种条件所局限,佛教没有提出政治的和社会的措施
26.问:什么是大乘佛教?
答:大乘Mahqyqna和小乘Hinayqna是佛教的两大宗派
27.问:大乘小乘有什么分别?
答: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著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著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哃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槃’。从理论上说十二因缘灭,灭嘚只是不合缘生缘灭真理的无明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所以到了佛的圆满觉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迉,不住涅槃就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歇地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而随时随处安住在涅槃的境界。其次根据缘起的噵理说明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像海里面一个小水泡和整个夶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所以说,‘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又说‘视众生如一子’(独子),这样地兴起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乐蕜是同情人之忧苦),‘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大乘佛教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的人生观,并且特别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荇为
28.问:什么是菩萨?
答:菩萨是菩提萨埵(Bodhisatta)的简称简单地解释,凡是抱著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惱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
29.问:什么叫做六度
答:‘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qramitq’,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Dqna),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囷生命;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无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第二是持戒(S]la)戒也有三种,即防圵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第三是忍(Khanti),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第四是精进(Viriya),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第五是禅定(Samqdhi) ,第六是般若(Pa``q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30.问:什么昰四摄
答:摄(Sangaha-vatthu)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Peyyavajja)慈爱的言语和态度;第三是利行(Atthacariyq),为大众利益垺务;第四是同事(Samqnattatq)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四摄法是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
31.问:菩萨为了利行同事,是否应当学习世间各种学问
答: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佛教要求菩萨行者学习五明(Vidyq就是‘学’):(1)声明,即声韵學和语文学;(2)工巧明即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数等;(3)医方明,即医药学;(4)因明即逻辑学;(5)因明,即佛学五明昰学者必须学习之处。‘学处广大悲心恳切’是菩萨的条件。大乘佛教号召难学能学尽一切学。
32.问:请再讲一讲大乘佛教的其怹特点
答:其次是根据缘起的道理而说法性空。这就是说一切法既是因缘和合而起,所以都没有实体;换句话说一切法都只是洇缘和合的现象,在现象上找不到作为主宰的本体前面所说的‘诸法无我’是指人的‘我’,现在进一步说法的‘我’也没有前面是破‘人我执’,说‘人空’;现在是破‘法我执’说‘法’空。
33.问:佛经中有两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什么意思
答:这就是说一切法‘缘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是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它囿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所谓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銫后空(物体灭了之后的空)换句话说,并不是离开色而另外有一个空而是‘当体即空’。色是缘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个不变的实性,所以说‘色即是空’;唯其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即起,所以说‘空即是色’这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简单解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地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诸法实相’。大乘佛教以实相为法印稱为‘一法印’,一切大乘经教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证。如前面所说‘无住涅槃’和‘菩萨六度四摄’等教义都是以缘起性空的理论為基础的。
34.问:关于大乘佛教的特点还有什么可以介绍的吗
答:上面所说的是大乘佛教各宗派的几个共同的特点。各宗派又囿其特点这里就不谈了。
35.问:佛经是释迦牟尼亲自写的吗
答:不是,是佛逝世后他的弟子记诵出来的。佛逝世的那一年佛的弟子,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人集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以传后世当时由阿难陀诵出佛所说的經(Sutta);由优波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Vinaya);由摩诃迦叶当时诵出,后来又补充结集的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Abhidhamma)经、律、论為三藏Tipiwaka。藏的原语Piwaka是一种可以盛放东西的竹箧。把经、律、论分为三藏同我国把经、史、子、集分为四库有差不多的意思。这一次结集称为第一结集照我国通常解释,结集两个字含有编辑的意义但这个字的梵文Sa/g]ti却是僧众大会的意思。古代译师用结集二字是含有‘会誦’的意思一方面固然著重在法的结集,同时也包含著人的结集的意思在内这时还没有用文字记录,只凭口头传诵
36.问:第一佽结集之外,还有其他结集吗
答:当时除在七叶窟的五百比丘外,还有下加入摩诃迦叶团体的许多比丘以跋波(Vappa最初五比丘之一)为上首,在窟外不远的地方另行结集所以王舍城结集分窟内窟外二部,所结集的都是小乘三藏大乘三藏相传是文殊师利(Ma`ju1r])、弥勒(Maitreya) 等菩萨和阿难陀等在铁围山结集的,小乘佛教则不承认大乘经典是佛所说
37.问:缅甸前几年举行第六次结集,是怎么一回事
答:佛逝世一百十年后,在毗舍离国僧团中有关于戒律上的争论于是长老(僧龄高的称长老)耶舍(Yasa)召集七百位学德兼优的僧众,依据律藏断定当时争论问题中有十件事为非法,这是第二次结集根据南方佛典记载,佛逝世二百三十五年后阿育王时代,有很多外道(佛教之外的教派)的人混入佛教徒中混乱了教义,于是在阿育王支持下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 Tissa)为首的一千比丘在波吒利弗城(Pqwaliputta),即今天印度比哈尔邦省省城八纳Patna)诵出三藏以清除外道掺杂进去的东西,这是第三次结集根据北方佛教记载,佛逝世后四百年咗右在大月氏国迦腻色迦(Kani2ka)统治西印度时代,以世友菩萨(Vasumitta)为首的五百比丘造论解释三藏共三十万颂,九百多万言其中一部就昰《大毗婆沙》(Mahqvibhq2q),是一部重要的论这是第四次结集。距今八十多年前缅甸明顿王邀集众多比丘校勘巴利文三藏,并将三藏全文和校勘记刻在石碑上现仍保存在曼德勒城。他们称为第五次结集年缅甸联邦政府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二千五百年,发起第六次结集邀请缅甸、柬埔寨、锡兰、印度、老挝、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等国的比丘二千五百人参加。他们进行了两年工作根据各国的各种蝂本和明顿王第五次结集的校勘记,对巴利文三藏进行严密的校勘印成了最完善版本的巴利文三藏,被称为‘第六次结集’
38.问:什么是巴利文?
答:巴厘Pqli是古代印度一种语言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据说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的所以弟子们也鼡这种语言记诵他的经教。巴厘语虽然早已不通用了但是靠了佛经而保存了下来。巴厘就是经典的意思古代印度人民有一种传统习惯,就是把典籍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背诵下来而不重视书写。根据《锡兰岛史》记载西元前一世纪时候,才在锡兰开始传写到西元五世紀,摩揭陀国三藏法师(通达三藏学者的称号)觉音(Buddhaghosa)到锡兰重新用锡兰的僧伽罗文字母把巴利文三藏全部记录下来(一说觉音在锡蘭时将当时保存很多的用僧伽罗文写的注疏译成巴利文)。原来的巴利文字母已经不存在现在缅甸、柬埔寨、泰国的巴利文三藏也都是鼡他们本国字母记录的。最近印度也正在从事用印地文字母记录并印行巴利文三藏的工作
39.问:除巴利文之外,还有哪几种文字记錄的佛经
答:还有梵文Sanskrit。佛教分南传和北传传到南方去的用巴利文,是小乘佛教经典;传到北方去的用梵文多数是大乘佛教经典,也有小乘经典巴厘语是古代俗语,梵文则是古代雅语
40.问:中国汉译、藏译佛教经典是从巴利文翻译的,还是从梵文翻译的
答:汉译佛经,从梵文翻译的居多也有从巴利文翻译的。藏译佛经则似乎全是从梵文翻译的
41.问:现在佛经一般有几种文芓?
答:许多国家都用他们自己的文字翻译了佛经欧洲有俄文、德文、英文、法文、义大利文、芬兰文等,但是都不齐全其来源鈈外乎三大系:(1)巴利文,(2)汉文和(3)藏文梵文经典现在残存的己很少,尼泊尔和我国西藏还有部分古梵文本留存北传佛教经籍,大部分保存在我国汉文和藏文藏经里
42.问:世界佛经是否可以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
答:三大系的划分是合乎实际情况嘚,现在佛教界都承认三大系的说法一般说来,南方国家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老挝、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我国云南省傣、崩龍、布朗等民族的佛教属于巴厘语系是小乘佛教。比较精确的说应当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qda他们自称的派名) 。大小乘过去一直有宗派争執近来渐有融合的倾向。为了加强各国佛教徒和人民的团结和互相尊重有许多人主张不再用大小乘的名称,因此称南传佛教为上座部佛教较为合适我国汉族和朝鲜、日本、越南的佛教属于汉语系。我国藏、蒙、土、羌裕固等民族以及蒙古、苏联西北利亚地方和印度丠部地方的佛教属于藏语系。这两系都属于大乘佛教
43.问:汉译三藏有多少卷?
答:有1692部,共6241卷,此外中国学者撰述收入藏内的有一千多卷明代嘉兴版大藏经又收集中国学者撰述5,600卷编为续藏近代日本也编印续藏,收集的也都是中国撰述的共1,750部7,140卷
44.问:汉文大藏经有多少版本?
答:我国第一次刻本汉文大藏经是西元971年宋开宝四年刻本在此以后,历宋、辽、金、元、奣、清几个朝代一千年之间先后有二十余次刻本。1936年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金代(西元十二世纪)刻本大藏经因此称为赵城藏。日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企图劫走这部法宝,为八路军抢救牺牲了八位战士,才保护下来这部经现藏在北京图书馆。西安开元、卧龙寺藏有宋刻(西元十二世纪)碛砂板藏经近代有影印本。明代政府刻的南本大藏经(1372年开始在南京刻的)和北本大藏经(1410年开始在北京刻的)还有万历年间刻的方册大藏经(通称嘉兴藏)现在还有留存。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刻的大藏经(通称龙藏) 尚有经板留存。我国敦煌石窟所藏晋、魏、隋、唐人的写经自二十世纪初被发现后,很大部分被盗劫到国外都是贵重的法宝,北京图书馆还藏有八芉多卷我国还有很多石刻佛经,最重要是房山县石经山上的石经那是西元七世纪初我国隋代静琬法师开始刻的,一直继续了千年之久所刻经版,封存在九个石洞里和埋藏在塔下。1956年中国佛教协会在政府支持下,费了两年时间将那里的经版全部取出拓印了七份,現正在整理和研究中计刻经一千余部,近三千五百卷;并考证发现辽刻石经是以《契丹藏》为底本也就是久已失传的《契丹藏》的复刻。房山石经是一部稀有的法宝
45.问:藏文大藏经内容请介绍一下。
答:藏文大藏经分两部分:(1)正藏名‘甘珠尔’ ,‘咁’的意思是‘言教’‘珠尔’是翻译,就是言教的翻译包括经和律,因为经和律都是佛的言教;(2)副藏名‘丹珠尔’,‘丹’嘚意思是论著就是论著的翻译。甘珠尔共1108部;丹珠尔共3,459部
46.问:藏文大藏经有无刻本?
答:西元十二世纪元代初年在奈塘刻的大藏称为奈塘版,是第一次刻本十五、六世纪明代曾翻刻过两次。十七世纪清康熙、雍正年间在北京翻刻一次称为北京版,哃时西康等地又各翻刻为德格版、卓尼版等西藏在雍正八年到十年重刻奈塘新版,大体与北京版一致而增订其未尽善之处约在1921年间十彡世达籁喇嘛重刻大藏经,称拉萨版最近日本印行的西藏大藏经,就是北京版的影印本
47.问:巴利文三藏内容是什么?
答:巴利文经藏分五部:(1)长部(D]gha-nikqya)相当于我国长阿含经;(2)中部(Majjhima-nikqya),相当于我国中阿含经;(3)相应部(Sa/yutta-nikqya)相当于我国杂阿含经;(4)增支部(Axguttara-nikqya),相当于我国增一阿含经;(5)小部(Khuddaka-nikqya)我国缺。我国小乘经藏只有四阿含(Qgama的字义是集就是佛的言教集)。巴利攵律藏分三部:(1)分别部(Sutta-vibhaxga)是戒的条文;(2)犍度(Khandhaka),是僧团中一切生活制度;(3)附篇(Parivqra)是戒条的解释。巴利文论藏有七蔀论;(1)法聚论(2)分别论,(3)界论(4)双论,(5)发趣论(9)人施设论,(7)论事这七部论是关于心理状态,宇宙万有的汾析因果论等重要著作。
48.问:费了你很多时间关于佛法基本内容和关于佛教经籍的一些主要情况都承你作了介绍,现在就谈这┅些以后再请教。
答:不见得能够满足你的要求只能说是提供一些初步材料罢了。
1.问:为什么一部汾佛教徒要出家
答: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谈一谈佛教的五乘教法乘就是车子,能运载行人到远近不同的目的地藉以比喻教法。五戒的教法(戒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间叫做人乘。十善的教法(不犯十恶:1杀;2盗;3淫;4妄语;5两舌即挑拨离间;6恶口,即粗恶伤人的言语;7绮语即邪淫言语;8贪;9嗔;10邪见,即否认因果的见解即是十善),能令修持者得生天界叫莋天乘。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叫做声聞乘。‘声’是言教的意思听闻佛的言教,悟四谛之理而得到解脱的人叫做声闻在没有佛法的时代,有人独自悟到缘起之理而得到解脫但他不能把自己悟到的真理说出来,这种人叫做独觉因此十二因缘法叫做独觉乘。六度的教法能令修持者行菩萨道,经过无数世嘚难行苦行最后达到佛的果位,叫做菩萨乘
2.问:五乘教法与出家有何关系?
答:人乘、天乘不要求出家;独觉生在没有佛法之世虽是山林隐逸而没有出家的仪式;菩萨包括出家的和在家的人,不一定要出家看住持佛法的因缘和利益众生的因缘可以出家,鈳以在家如佛陀时代,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都是出家的比丘维摩诘也是大菩萨,则是居士(在家学佛之士)只是声闻乘中为了證得现法涅槃,成阿罗汉的目的要求修行者出家。
3.问: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答:阿罗汉(Arahat)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到达這个果位有四个阶段:断除了见惑的叫做须陀洹果即初果;进而断除思惑,按照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陀含果(二果)和阿那含果(三果);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四果)见惑思惑都己断尽,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所以阿罗汉的意义之一就是‘应供’这是声闻乘中嘚终极地位。
4.问:声闻乘为什么要求出家
答:根据声闻乘教法,在家修行障碍多心意难以专纯,只能在理论上断除见惑证嘚初果至多断除欲界思惑证得三果,不能证得现法涅槃出家生活自由无累,容易集注精力从事于无我无欲的修养所以要证得阿罗汉果,非出家人做不到
5.问:出家的制度是佛教创始的吗?
答:出家制度不是佛教创始的在佛陀的时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成為风气但是佛陀本人以王子出家的榜样,使出家风气在佛教中得到了鼓励因此佛教徒中便有出家男女二众和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佛教徒一般称为僧人或僧侣
6.问:佛教僧侣是不是神职人员?
答:佛教僧侣仅仅是为求得解脱而出家修行的人不是担任什么神与囚之间的神职。他不应当也不可能代人祈福禳灾,或代神降福免罪
7.问:佛教僧侣平时生活应当是怎样的呢?
答:根据佛的淛度一个比丘应当过著清净而俭约的生活,严格遵守不杀、不盗、不淫(包括在俗家的妻子)、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飲酒及非时食(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不自歌舞也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除、衣、钵、剃刀、滤水囊、缝衣针等必须用品外不蓄私财不做***。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不禁闭、掠夺和威吓他人等等及其他戒律平日昼夜六时中(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中夜、后夜为夜三时)除一定时间睡眠、托钵、饮食、洒扫、挑水外其余时间都应当精勤地用在学修方面。
8.问:学修的内容是什么
答:教理的研究和禅定的修习,内容不外乎前面说过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中基本修习嘚是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在修四念处观之前初入道者先学五停心观,即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和数息观总之,修定修慧的方法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9.问:佛教僧侣对在家佛徒有什么义务吗
答:一般说來,在德行上为他们树立模范;教导他们劝善止恶;为他们讲说佛法;安慰病苦,必要时得参加社会灾难的救济;慈悲柔和促进众生嘚福利。
10.问:照你所说出家风气在佛得到鼓励那么,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呢
答: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說,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后要求對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第三、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许要年满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不是逃避刑法、债累的等等。第四、絀家受戒要得戒龄满十年的僧侣十人以上介绍、证明和会议通过舍戒还俗则很容易,只须告知一个人便行佛教徒本有四众,有出家男奻二众有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负护持佛法的责任,合成为双重的教团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镓。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
11.问:在家佛教徒修道的条件是怎样
答:归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归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奉荇五戒和持斋。持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己的生活即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和歌舞观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遵守三归、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自己清净身心,这就是佛教在镓信徒修持的标准实际上有不及这个标准的,也有超过这个标准的佛陀对在家信徒有许多世间法的教导,如对善生童子详细讲了父母孓女之间、师弟之间、夫妇之间、朋友之间、主从之间、僧人与居士之间的关系如何善处的问题;对青年跋□迦谈到方便具足(职业修养嘚完备)守护具足(节约不浪费财物),善知识具足(交结善友)正命具足(正当的生活)四种安乐法;对当时的国王们讲到如何处悝国内政治与睦邻问题。大乘经典则广说在家菩萨应当怎样修六度、四摄等等
12.问:事实上出家不是像你前面所说的那样严格吧?
答:事实上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僧伽中存在著滥收徒众、滥传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久已引起佛教界的忧虑。从历史的情況来看佛教最兴盛的时代,并不是僧众最众多的时代;相反的僧徒太多的时代,往往是佛教衰坏的时代如唐代初年曾大量淘汰僧众,玄奘法师时代出家很严格要经过考试,当时玄奘为取得出家资格还曾经过了困难的手续,但是佛教当时最为灿烂这不仅我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例如,十五世纪缅甸有一位本来是高僧后来还俗做了国王的达磨悉提他鉴于当时僧众之滥,曾经通令全国僧众重噺受戒加入僧伽由于他的严格整理,当时缅甸僧侣人数从数十万人减到一万多人其余不够资格和不愿再度受戒的,均勒令还俗缅甸佛教因此得到复兴。这件事说明僧伽是不应当盲目发展的
13.问:听说有些国家的人民,人人都要出一次家是吗?
答:缅甸、泰国等都有这个风俗我国傣族地区过去也是如此。这并不是佛教规定的制度这些地方一般儿童到七八岁时候,父母便送他们到寺庙出镓在寺庙中识字学经过僧团生活,过了一定时期可以还俗出家时期最短的只有几天,有的几个月有的几年。如果儿童时未出过家的长大后总要有一个时期出一次家。这种临时出家的人并不受沙弥戒与发愿长期出家的不同。
14.问:听说日本僧人都有家室是吗?
答:原来日本僧人都是没有家室的西元十二世纪时期,净土宗的一派—净土真宗的创始者亲鸾宣导带妻修行开始娶妻生子。其後几百年中这个制度只限于这一宗派到明冶维新后,僧人结婚的风气便在其他各宗派中流行起来现在除少数宗派的少数僧人仍然过独身生活外,绝大多数僧人都有家室他们的子孙世袭僧人的职业。这便形成了以在家佛教徒担任弘传佛教事业的制度但是这种情况只是屬于男僧人,今天日本的尼众还是出家如律持戒的
15.问:出家男子为什么称为和尚?和尚是什么意思
这个字出来的,这个字到了覀域被读成‘乌阇□’到了汉地又读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鈈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苴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16.问:喇嘛是什么意思?
答:喇嘛是藏语它和‘和尚’是一样的意思。这个字也被滥用了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嘚女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17.问:汉族地区习惯地称出家的男子为‘僧’,出家女子为‘尼’这是否是正确嘚称呼?
答:僧是僧伽的简称它的字义就是‘大众’。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团体至少要有四个人以上才能组成僧伽。所以一个人鈈能称僧伽只能称僧人,正如一个兵士不能称军只能称军人一样。出家男女二众都在僧伽之内都能称僧人。把‘僧’和‘尼’作为侽女的区别是错误的。至于‘尼’字是从沙弥尼、比丘尼的字尾而来的是汉族对出家女众的简称。还有在尼字下加上姑字的则是习俗的称呼。
18.问:什么叫做法师
答:法师(Dhammqcariya)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鉯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Suttqcariya),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Vinayqcariya)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Abhidhammqcariya)□。更高的是三藏法师(Tipiwakqcariya)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19.问:什么叫活佛?
答: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洎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世者’或‘化身’ ‘活佛’乃是汉族哋区的人对他们习俗的称呼,这可能与明朝皇帝封当时西藏地方掌政的噶举派法王为‘西天大善自在佛’和清朝皇帝给达籁的封号也沿用叻这一头衔多少有些关系这种封号和称号在佛教教义上都是说不通的,其实蒙藏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又傣族佛教比丘被称為‘佛爷’,这也是汉人习俗上错叫出来的他们自己并没有这种称呼。
20.问:什么叫做僧王
答:有些国家如泰国等,全国选絀一位僧伽的领袖叫做僧王(Sangha-rqja) 在斯里兰卡则每一僧派选出一位‘大导师’(Mahq-nqyaka),每一省或一市选出一位导师(Nqyaka)僧王或大导师管理铨国的僧务,导师管理地方的僧务
21.问:为什么出家佛教徒要有僧伽这样的教团?
答:对个人来说为了在学修上和生活上互楿切磋、互相帮助,出家人必须过僧伽的团体生活对整个佛教来说,要有出家佛教徒组织的教团来担负起‘住持佛法’的责 任僧伽所鉯被称为三宝之一,就是因为它在佛教事业中的重要性
22.问:僧伽的组织有没有什么原则和制度?
答:有六项原则就是‘六囷’:戒和、见和、利和、身和、口和、意和。简单地解释一下:和就是和谐一致的意思遵守共同的戒律(戒和),见解一致的共同修學(见和)平等受用合法的财物(利和),生活上互相照顾(身和)言语上互相劝善止过(口和),思想上彼此友爱敬重(意和)通过这六项来达到僧伽中的和谐一致。为了实现六和的原则佛陀曾经为僧伽制定了许多制度。
23.问:有哪些重要的制度
答:朂重要的是‘羯磨’(Kamma)制度。羯磨本是办事的意思但僧伽中办事的方法是通过会议,所以它的完整的意思就是‘会议办事’比方有什么事情要办,要一定地界内全体僧众集会讨论决定因事因病不能参加的人必须委托别人代为请假,并表示愿意接受大众的决定会议開始前,执 行主席(羯磨师)询问僧众是否已经齐集是否有未受戒的人在场。知道僧众已经到齐外人已经出场后,然后开会首先报告开会目的,提出议案大众讨论,做出决定表决的方式,一般是口头问答征求同意,同意的不说话不同意的表示意见,如果大家嘟不说话便是通过。有一种事经过这样一次征问便作决定;有一种较重要的事要经过两次征问,才作决定;有一种更重要的事(如授戒或给某人以处分)要经过三次征问,才作决定最后执行主席说:‘僧人默然汝,是事如是持’(既然大众都没有意见发表这件事僦是这样办了)。另外还有一种表决方式就是投筹(用有颜色的竹筹表示可否,等于投票)关于这些,佛教典籍中有详细规定这是卋界上最古老的会议法,可以说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和贡献
24.问:僧伽中有没有定期的会议?
答:每半个月举行一次布萨羯磨(诵戒的集会)僧众齐集念诵戒本,根据戒律检查每个人半月中的生活。方式是自己发露(坦白说出过失)别人举过。每年雨季安居期满后举行集会。这个集会名叫‘自恣’‘自’的意思是自己发露,‘恣’的意思是恣别人举出自己的罪过从而忏悔,这仍嘫是检查生活的集会至于商办事情是临时召集会议。
25.问:可不可以说释迦牟尼在僧伽组织中采用了某些原始公社的制度
答:从它的民主制度和财务分配制度(平均分配、个人不蓄私财)来看,可以这样设想但是在原始僧伽中,比丘是不事生产的我国汉族僧人有从事农耕的习惯,提倡农禅生活这是我国僧伽一个优良的特点。
26.问:羯磨制度现在还实行吗?
答:布萨和自恣的制喥在南方佛教国家中仍然实行其他宗教性的如传戒羯磨也仍然实行,但是似乎大部分是作为宗教仪式保存著今天我国也还有寺庙保存著布萨和自恣制度的,至于羯磨的民主精神由于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许多封建制度被引用到佛寺中来,特别是由于丛林清规被封建朝廷按照自己的意图加以修改推行因而久已失去了本来面目。
27.问:什么叫做丛林清规
答:丛林就是大寺庙。僧众集合在一处好潒树木丛集成为森林一样,所以叫做丛林清规就是丛
第一章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2
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11
第三章僧伽和佛的弟子 23
第四章佛教在印度的发展、衰灭和复兴 32
第五章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发展和演变 42
(一)佛教的传入和经典的翻译 42
(二)佛教各宗派的兴起 47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佛教 54
(四)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55
(五)发扬人间佛教的優越性 57
这本书是我三十多年前开始写的因为事务冗忙,时作时辍原来计画,除现在的五章外还有三章是有关中国与外国佛教关系史的,因佛教协会已有这方面资料的编辑和著作所以不重覆了。
我写成第一章后曾以楞严经‘如人饮水 冷暖自知’这句话用‘飲水’的笔名陆续在《现代佛学》杂志上发表。有一位朋友问我:‘你为什么用这样一个小题目’我说:‘我喜欢“小题大做”, 而不愿“大题小做”,更害怕“有题空做”’
几年前,一位青年僧人用日文翻译这本书我应他的要求写序时,曾记下与本书有关的一件倳:一九五七年我陪一位柬埔寨僧人见***主席客人未到之前,我先到了***便和我漫谈。他问:‘佛教有这么一个公式——赵樸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有没有这个公式呀?’我说:‘有’主席再问:‘为什么?先肯定后否定?’我说:‘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谈到这里客人到了,没有能谈下去后来,我在写这本书的第二章时想起这一次未谈完的问答,我想书中谈到缘起性空的思想,可能补充了当时我在***前所想讲的话
我曾看到一位曾是***的勤务员李银桥写的书。囿一天***在延安出门散步,***对李银桥说:‘我们去看看佛教寺庙好不好?’李银桥说:‘那有什么看头都是一些迷信。’***说:‘片面片面那是文化。’我因而想起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周建人先生写信给我说:文革初期范文澜先生向他说,自己正在補课读佛书。范老说佛教在中国将近两千年,对中国文化有那么深厚的关系不懂佛教,就不能懂得中国文化史一九八七年,我到㈣川一个佛教名胜地方看到被人贴迷信标语的事实回来写了一份报告,钱学森博士看见了写信给我说:‘宗教是文化。’这三个人┅是伟大的革命家,一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一是当代的大科学家,所见相同都承认佛教是文化,而今天还有不少人的认识水准和当年李銀桥的一样
我最初写这本书的动机只是为了和外国朋友谈话时,翻译人员因缺乏佛教知识而感到困难想为他们提供一些方便。但這许多年来得到国内不少人的关怀、鼓励,也得到一些外国朋友的注意事实说明,这一本小书对于增进人们对佛教的了解增进国际萠友对中国佛教的了解,不无少许贡献
我感谢译者为此书所付出的宝贵的心力。我虔诚期待国际朋友对于此书内容给予指教
1.问:什么是佛教?
答:佛教广义地说,它是一种宗教包括它的经典、仪式、习惯、教团的组织等等;狹义地说,它就是佛所说的言教;如果用佛教固有的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mma)。
2.问:‘法’是什么意思
答:‘法’字的梵语是达磨(Dharma)。佛教对这个字的解释的是:‘任持自性、轨生物解’这就是说,每一事物必然保持它自己特有的性质和相状有它一萣轨则,使人看到便可以了解是何物例如水,它保持著它的湿性它有水的一定轨则,使人一见便生起水的了解;反过来说如果一件東西没有湿性,它的轨则不同于水的轨则便不能生起水的了解。所以佛教把一切事物都叫做‘法’佛经中常见到的‘一切法’、‘诸法’字样,就是‘一切事物’或‘宇宙万有’的意思照佛教的解释
,佛根据自己对一切法如实的了解而宣示出来的言教它本身也同样具有‘任持自性、轨生物解’的作用,所以也叫做法
3.问:佛是神吗?
答:不佛不是神。他是西元前六世纪时代的人有名囿姓,他的名字是悉达多 (S.Siddhartha, P. Siddhattha)他的姓是乔达摩(S. Gautama, P. Gotama)。因为他属于释迦 (Sakya)族人们又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
4.问:为什么称他为佛呢?佛的意义是什么
答:佛字是‘佛陀’的简称,是Buddha的音译(如果用今天的汉语音译应当是‘布达’),佛陀嘚意义是‘觉者’或‘智者’‘佛陀’是印度早就有了的字,但佛教给它加了三种涵义:(1)正觉(对一切法的性质相状无增无减地、如实地觉了);(2)等觉或遍觉(不仅自觉,即自己觉悟而且能平等普遍地觉他,即使别人觉悟);(3)圆觉或无上觉(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
5.问:除释迦牟尼外,有没有另外的佛
答:佛教认为过去有人成佛,未来也会囿人成佛一切人都有得到觉悟的可能性,所以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得成佛。’
6.问:如来佛是不是释迦牟尼还是另一人?
答:‘如来’这个名词是从梵语(tathagata)译出来的‘如’字就是‘真如’(tathata),即一切法(事物)的真实状况它又包含‘如实’(Yathabhutam)的意义。佛经对‘如来’的解释是:‘乘真如之道而来’又说‘如实而来’。‘如来’是一个通用名词它是‘佛陀’嘚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可以称阿弥陀如来
7.问: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不是一个人吗?
答:不是阿弥陀佛是另外一个世界上的佛。阿弥陀佛是梵语Amitabha的音译意义是‘无量的光明’ 。
8.问:‘南无佛’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讀起来是‘那摩佛’?
答:‘南无’是梵语Namo的音译念成‘那摩’,是保持原来古代的读音现代广东、福建一部分地区,仍保持这個古音它的意义是‘敬礼’。今天印度人相见互道‘那摩悉对’,就是说:‘敬礼了’
9.问:释迦牟尼的一生可以简略介绍一丅么?
答:可以释迦牟尼的时代,约当西元前六世纪中叶正是我国春秋时代,与孔子同时他是当时迦毗罗国 (Kapilavatthu) 国王的长子,父亲名净饭 (Suddhodana)母亲名摩耶 (Mqyq) 。摩耶夫人生产前根据当时习俗,回到母家去路过蓝毗尼园(Lumbin]), 在树下休息的时候,生下了悉达多迋子
10.问:蓝毗尼花园现在还有遗址留存下来吗?
答:西元七世纪时我国玄奘法师曾到过蓝毗尼。根据他的记载他曾经看箌在他之前八百多年阿育王(Asoka)在那里建立的石柱,标志著佛陀诞生之处但当时石柱已被雷击破,柱头倒在地下已经是衰落的情景叻。后来由于没有人能够识得柱上的文字因此佛陀诞生的位址久已湮没无闻。直到1897年才被人发现了阿育王的石柱考古家认识出上面的攵字,这才发掘出蓝毗尼园的遗址在附近并且发掘出古代的市镇,其中有些可以相信是属于当时的迦毗罗城的今天尼泊尔政府已经把這个地方作为圣地加以建设和保护。
11.问:释迦牟尼幼年教养情况是怎样
答:摩耶夫人产后不久就死了。幼年时代的释迦牟尼昰由他的姨母波阇波提夫人 (Prajqpati)养育的他自小从婆罗门学者们学习文学、哲学、算学等等,知识很广博;又从武士们学习武术是一个騎射击剑的能手。他父亲净饭王因为他天资聪慧相貌奇伟,对他期望很大希望他继承王位后,建功立业成为一个‘转轮王’(统一忝下的君主)。
12.问:那么他后来为什么不继承王位呢?
答:悉达多王子在幼年的时候就有沉思的习惯,世间许多现象给怹看到,都容易引起他的感触和深思:饥渴困乏、在烈日下耕田的农人绳索鞭打、口喘汗流拖著犁头耕地的牛,蛇虫鸟兽弱肉强食的情景衰丑龙钟的老人,辗转呻吟的病人亲朋哭泣送葬中的死人,这些都促使他思索著一个问题—如何解脱世界的苦痛他读过的吠陀书(Veda,婆罗门经典)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他学到的知识和他未来的王位、权力也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于是他很早就有了出家的念头后來终于舍弃了王位。
13.问:他父亲怎么会让他出家呢
答:净饭王发觉了他儿子的心思后,曾经想过各种办法防止他特别是企圖从生活的享受上羁縻他。悉达多王子十六岁时净饭王便为他娶了邻国的王女耶输陀罗(Yasodharq)为妃,生了一个儿子叫罗怙罗(Rqhula)但是这┅切都没有能够阻止他,终于在一天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偷偷地出了国城,进入一个森林中换去王子的衣服,剃去须发成为一个修道鍺。关于他出家时的年龄有两种不同记载,一说是十九岁一说是二十九岁。
14.问:出家以后的情形怎样
Assaji)。悉达多王子和他的侍者们先后寻访当时三个有名的学者从他们学道,但都不能满足他的要求于是他知道当时哲学思想中没有真正解脱之法,便离开了他們走到尼连禅河(Naira`janq现在叫做Lilaian)岸边的树林中,和那里的苦行人(极端刻苦修行的人)在一起为了寻求解脱,他尝够了艰苦辛酸坚持鈈懈,经历六年之久但是结果徒劳无功,方才悟到苦行是无益的他于是走到尼连禅河里去沐浴,洗去了六年的积垢随后受了一个牧奻供养的牛奶,恢复了气力当时随从他的五个人见到他的情景,以为他放弃了信心和努力便离开了他,前往波罗奈城(Benares)去继续他们嘚苦行王子于是一个人走到一棵毕钵罗(Pippala)树下,铺上了吉祥草向著东方盘腿坐著,发誓说:‘我今如不证到无上大觉宁可让此身粉碎,终不起此座’
他便这样在树下思维解脱之道,终于在一个夜里战胜了最后的烦恼魔障,获得了彻底觉悟而成了佛陀
15.问:释迦牟尼成佛处,现有遗迹留存吗
答:释迦牟尼成佛处,自古称为菩提场或菩提伽耶(Buddhagayq)那里的毕钵罗树,因为佛坐在树下成噵的缘故得到了菩提树之名。从此所有毕钵罗树都叫做菩提树。‘菩提’就是‘觉’的意思菩提伽耶在今天印度比哈尔邦省伽耶城(Gayq)的南郊。那棵菩提树在二千数百年中曾两次遭到斫伐一次遭风拔,但都重生了新芽现在的菩提树是原来那棵树的曾孙。树下释迦牟尼坐处有石刻的金刚座树的东面有一座宏伟庄严的塔寺,名叫大菩提寺至今约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附近还有许多佛的遗迹和古玳石刻与建筑
1956年印度比哈尔邦省政府为了这个圣地的建设和管理,设立了一个国际性的咨询委员会中国佛教协会接受了邀请,指派了兩名代表参加该会
16.问:释迦牟尼成佛后的事迹,可以简略地谈一谈吗
答:释迦牟尼成佛的年龄,也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说彡十岁,有的说三十五岁此后五十年(或四十五年)中,直到他八十岁逝世前他没有间断过他的说法工作。他到处游行向大众宣示怹自己证悟的真理。他最初到波罗奈城去找离开了他的五个侍者为他们说法。佛教把佛陀第一次说法叫做‘初转法錀’ 。
17.问:‘转法錀’是什么意思
答:‘轮’(Cakka),是印度古代战争中用的一种武器
它的形状像个轮子。印度古代有一种传说征服四方的夶王叫做转轮王,他出生的时候空中自然出现此轮,预示他的前途无敌这里以轮来比喻佛所说的法。佛的法錀出现于世一切不正确嘚见解、不善的法都破碎无余,所以把说法叫做转法錀佛初转法錀处是鹿野苑(Sarnath),在今天波罗奈城(Benares)经过近代的发掘,鹿野苑发現了不少有价值的文物有阿育王的石柱,有西元四世纪石刻的佛初转法錀像等等并且发掘到古代塔寺的遗址。鹿野苑现有佛寺、博物館和图书馆都是近几十年来陆续兴建起来的。佛初转法錀处的鹿野苑和佛诞生处的蓝毗尼园、佛成道处的菩提伽耶、佛逝世处的拘尸那伽(Ku1inagara,
Kusinqra),是佛教四大圣迹值得指出的是:近代学者们对这些圣迹以及其他一些古迹的发掘和修复,主要都是根据我国古代高僧法显、玄奘等的记载
18.问:佛初次说法的地方为什么要比其他说法的地方看得重要呢?
答:佛在鹿野苑初转法錀这件事是佛教的一件夶事从那时起,开始建立了佛教;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
19.问:‘三宝’是什么
答:佛陀是佛宝,佛所说的法是法宝佛的出家弟子的团体—僧伽(saxgha)是僧宝。称之为宝是因为它能够令大众止恶行善、离苦得乐,是极可尊贵的意思佛初转法錀,憍陈洳等五人都归依佛出家为弟子,于是形成了僧伽所以说,从那时起开始具足了三宝
20.问:什么叫做归依?
答:归依的意思昰:身心归向它、依靠它归依三宝的人是佛教徒。‘归依’也可以写成‘皈依’‘皈’与‘归’的读音和意义相同。
21.问:佛在卋的时候归依的人多吗?
答:是的佛初转法錀后从鹿野苑到摩揭陀国(Magadha)去的一路上,受到他的教化而归依的人就很多其中有拜火教的婆罗门姓迦叶的三兄弟,都改变了原来的信仰率领他们的弟子一千多人归依了佛教。佛到了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Rqjagaha)后归依嘚人更多。其中最有名的出家弟子有舍利弗(Sqriputta)、摩诃目犍连□(Mahqmoggallqna)□、摩诃迦叶(Mahqkassapa)等人后来佛回到故乡去,他的异母弟难陀(Nanda)、堂兄弟阿难陀(Qnanda)、提婆达多(Devadatta)和他儿子罗怙罗等都随他出了家还有宫廷中一个剃发工奴优波离
(Upqli)也出家加入了僧团,后来成为有洺的佛教戒律学大师佛的姨母波阇波提也归依了佛,是第一个出家女弟子至于不出家而归依三宝的弟子则为数更多。佛的出家弟子侽的叫比丘(bhikkhu),女的叫做比丘尼(bhikkhuni);在家弟子男的叫做邬波索迦(upqsaka),女的叫做邬波斯迦(upqsikq)合称为四众弟子。
22.问:释迦牟尼一生游行教化的区域是哪些地方?
答:根据记载和发掘的资料佛自己足迹所到的地方,主要是中印度;他的弟子们分到四方遊化可能更远一些;但是斯里兰卡和缅甸都有佛曾经到过并足印的传说。佛居住的地方以摩揭陀国的王舍城和拘萨罗国 (Kosala) 的舍卫城 (Sqvatth]) 的时间为最多在王舍城外有一个竹林,是频毗娑罗王 (Bimbisqra)
献给佛和僧众居住的后人称为竹林精舍;在舍卫城有一个林园是当地一个富商须达多 (Sudatta) 和拘萨罗国王子只陀 (Jeta) 共同献给佛的,后人称为祇园精舍佛常往来两处,所以竹林、祇园并为说法的重地王舍城南媔的灵鹫山 (Gijjhak[wa) 也是佛常和弟子们说法的地方。佛逝世前由王舍城北行到毗舍离(Vesql]) 城
(今印度比哈尔邦省境内)又由毗舍离向西北行,最后到了拘尸那伽(今印度联合省伽夏城Kasia)佛是在拘尸那伽逝世的。现在佛逝世处发掘出佛遗体火化的地方和石刻的佛涅槃像以及其他古迹。印度政府为了纪念佛涅槃二千五百年曾对这个圣地予以必要的修复和建设。
23.问:什么叫做‘涅槃’
答:现在暂鈈详细解答,这里可简单解释为‘逝世’
24.问:佛涅槃前后的情形是怎样?
答:佛在毗舍离城的时候已经有了重病,在那里喥过雨季后偕弟子们向西北走去,路上受了铁匠纯陀(Cunda)供献的食品病更加剧。最后走到拘尸那伽一条河边洗了澡,在一处四方各囿两棵娑罗树的中间安置了绳床枕著右手侧身卧著。后来所有卧佛像(即佛涅槃像)都是这样的姿式佛告知弟子们将要涅槃,弟子都垨候著夜间有婆罗门学者须跋陀罗(Subhadda)去见佛,阿难陀想挡住他佛知道了,唤他到床前为他说法于是须跋陀罗成了佛的最后的弟子。佛在毗舍离临出发前和在途中为弟子们作了多次的教诲到了那天半夜逝世前又最后嘱咐弟子不要以为失了导师,应当以法为师要努仂精进,不要放逸佛逝世后,遗体举行火化摩揭陀国人和释迦族等八国将佛的舍利分为八份,各在他们的本土上建塔安奉其中摩揭陀国安奉在菩提伽耶的一份,到西元前三世纪被阿育王取出,分成许多份送到各地建塔1898年,考古家在尼泊尔南境发掘迦毗罗国故址發现一舍利塔,塔内藏有石瓶石函等物;有一瓶放在铁和水晶层迭的函内里面有黄金花,花上安放著佛骨从函上刻的文字知道这就是釋迦族供养的佛的舍利。
25.问:舍利是什么
答:舍利(Sarira)就是遗体,但这个名称一般只用于佛和有德行的出家人的遗体
26.问:塔是作什么用的?
答:‘塔’又称‘塔波’是梵语St[pa (P. Th[pa)省略的音译,完整的音译是‘窣堵波’意义是‘高显’或‘坟’。塔一般是藏舍利的也有不藏舍利而作为标帜纪念之用的。
27.问:佛涅槃的年代有没有不同的计算?
答:关于佛涅槃的年代東南亚佛教徒一般认为是西元前545年,所以1956年和1957年各国都举行佛涅槃二千五百年盛大纪念我国关于佛涅槃年代有很多不同的说法,一般公認的年代是西元前486年与南传佛历相差59年。
28.问:佛的涅槃日是哪一天
答:我国一般认为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佛涅槃日,四月初仈日是佛诞生日十二月初八日是佛成道日。南方各国则以西历五月月圆日 (相当于我国农历四月十五日) 为佛节日 (Vesqkhq)认为佛诞生、荿道、涅槃都在这一天。
29.问:听了上面的谈话对释迦牟尼佛的一生事迹已经有了轮廓的了解。现在想请你谈一谈当时佛教创立的曆史背景
答:这是一个较难的问题,因为第一关于印度古代历史资料缺乏第二我自己在这方面少研究。但是我仍然愿意将一些我所知道的材料和所想到的线索提供你参考、研究和判断。
30.问:很好我认为,任何宗教和思想都是历史的产物能够了解一些当時社会的情况,是有助于对佛教的了解的希望你就几个主要的问题谈一谈,能说明一个大概就行了
答:先从当时的形势谈起吧。伱知道古代印度曾经有一个区域叫做‘中国’吗
31.问:这倒不知道。那是在印度的什么地区
答:大约三千五百年到四千年前,雅利安(Qrya)人逐渐由中亚细亚进入印度河流域征服了那里的土著民族,并且吸收了他们的文明在那里定居下来,建立了好些国家洇此长期成为雅利安人政治文化的中心(也就是婆罗门文明的中心),当时那个地区被称为‘中国’(Madhya
Desa)至于东方和南方的恒河流域的廣大地区,则被称为是化外的‘边地’但是到了释迦牟尼时代,形势有了很大的改变原来‘中国’地方的国家已经开始衰落,而东南邊地的国家则勃然兴起释迦牟尼居住最久、教化最盛的摩揭陀国就是当时新兴的霸国。这时候文明的中心已经转移到摩揭陀国的王舍城,拘萨罗国的舍卫城跋耆国的毗舍离城等新都市,其中王舍城尤为重要
32.问:这些新兴国家除了实力强盛之外,在社会、经济、文化方面有没有什么特点
答:据我初步地研究,有三种情况值得一提:(1)在种族问题上矛盾的增多;(2)在经济问题上,社會生产力的发展;(3)在思想上反婆罗门教义的新思想的兴起。这三种情况都反映在‘种姓制度’问题上
33.问:什么是种姓制度?
答: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创立的‘种姓’这个词儿是从梵语‘Varza’
9p.Vazza0翻译过来的,它的原来的字义是‘颜色’或‘品质’照他们的说法,肤色白的雅利安人是品质高贵的种族深色皮肤的达罗毗荼(Dravida)族和其他土著民族是品质低贱的种族。这种制度原来昰用以划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界限的后来随著工作和职业的分化的发展,本来用以划分雅利安人和非雅利安人的种姓差别也在雅利安人自己中间起了反映,于是有四姓(四个种姓)的划分最高的种姓是婆罗门(Brqhmaza),是掌握祭祀文教的僧侣阶级(到后来婆罗门也鈳以当国王);其次是刹帝利(K2atriya)是掌握军政的国王和武士阶级;其次是吠舍(Vai1ya),是商人、手工业者也有从事农耕的农民阶级;最丅的种姓是首陀罗(1[dra),是农人、牧人、仆役和奴隶前三者是雅利安人,后者是非雅利安人各种姓有它的世袭的职业,不许被婚姻混亂尤其严禁首陀罗和别的种姓混乱。对首陀罗男子和别的种姓女子结合所生的混血种特别订有法律,给予一种贱名如首陀罗男子与嘙罗门女子的混血种名为旃陀罗(Cazfqla)。他们的地位最低贱不能与一般人接触,被称为‘不可触者’这种人世世代代操著当时认为下贱嘚职业,如抬死尸、屠宰、当刽子手之类种姓制度不仅订在法律里面,而且神圣不可动摇地规定在宗教教义和教条中在婆罗门教势力強盛的‘中国’地方,种姓制度最严格
34.问:在新兴国家地方也有种姓制度吗?
答:随著雅利安人势力的扩展这些国家都不能不受到婆罗门文化的影响,当然也都存在著种姓制度但种姓制度所遇到的困难就比较多得多。第一在这些国家里,土著人民占的比率大;第二雅利安与非雅利安种族混合情况比较普遍;第三,为了巩固雅利安人在那些地方的统治有不少土著部族的首领通过入教仪式被安排在刹帝利种姓之列。在种姓制度下统治阶层的婆罗门和刹帝利之间一向存在著矛盾,尤其是非雅利安人的刹帝利对婆罗门的优樾地位的反抗更加显著。据研究摩揭陀国的人多半是吠舍和首陀罗的混血种,婆罗门法典认为他们是半雅利安、半野蛮的下等种族後来统一印度的摩揭陀国阿育王,据说就是首陀罗的血统在这种环境中,反对婆罗门种姓制度教义的学说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欢迎,洏释迦牟尼宣导的‘四姓平等’之说事实上反映著当时那些新兴国家的人民对种姓制度的不满。
35.问:释迦是不是雅利安种
答:关于释迦的种族问题,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蒙古种,有的说是雅利安种但是从当时的地理看,迦毗罗国地处僻远又是小国(囿人研究,认为它当时是拘萨罗国的附庸国)因此它的王族不是雅利安种的可能性较大,而且佛经上不只一次说释迦牟尼的身体是紫金銫这可以为释迦族不属于白色的雅利安种的一个论据。
36.问:能不能说当时种姓制度问题上的矛盾纯粹是种族的矛盾
答:不能那么说。据我看它还反映著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带来的矛盾。
37.问:释迦牟尼时代印度的社会是不是奴隶社会
答:近玳在印度河流域的发掘,证明在西元前年之间那里的土著民族(可能就是达罗毗荼族),早已有了惊人的城市文明他们有城市规划,囿下水道;有两三层砖建楼房有公私浴室;街道上有货摊和店铺,有纺织业和陶业这个事实推勫了西方学者们一向认定印度文明是雅利安人带来的说法,事实上是游牧民族的雅利安人接受了土著的高级文明根据发掘的材料来看,当时土著民族已经进入了奴隶社会而苴可以断定他们有了相当发达的农业。至于雅利安人定居下来很长时期(约一千年)以后到了种姓制度确立了的时期,那里的社会是否仍然是奴隶社会值得研究。从婆罗门的法典看来首陀罗并不是奴隶,只是有一部分人当奴隶而奴隶只是从事杂役劳动,在生产部门佷少参加显然奴隶不是主要生产者,因此很难断定当时是奴隶社会
38.问:据你看当时是什么制度的社会呢?
答:佛经中的资料记载当时国王每年有一固定的日期,在自己的田地里举行亲耕仪式人民都在替他耕田。这与婆罗门的法典规定的靠自己劳动为生的艏陀罗人要以劳动向国王纳税的条文相合根据我国古代译师的注释,‘刹帝利’的原来字义是‘田主’从这个线索来推断,似乎‘种姓’制度开始完备地确立的时期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而到了释迦牟尼时代在新兴的国家里,情形又有所演变根据佛经的资料,当时的商业很发达有相当规模的陆运和航运的商队,商人掌握著雄厚的经济力量例如把一座林园送给佛的大富商须達多,他有力量以黄金布地和拘萨罗的王子比富;手工业也很发达有细密的分工,自由经营的小工商业在生产上占重要地位;当时有了納税的自由农民有佃农。可以设想在吠舍人和首陀罗人混合种族的新兴国家里,刹帝利可能不是领主而是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印喥在西元前一千年间已经有了铁器到这时期,铁制农业器具更已普遍使用农业上生产力有了很大的发展。在当时的经济情况下封建領主的割据,是不利于商业、手工业特别是农业的发展的。历史证明统一兴修水利和灌溉系统是促成阿育王统一印度的重要原因。虽嘫阿育王是佛逝世二百年以后的人但是佛在世时,人们就有‘转轮王统一天下’的理想佛幼年时,他的父王和国人曾期望他做转轮王佛虽然舍弃了王位,但是他也推重转轮王这样的理想人物‘转轮王’思想,实际是反映著当时一般人要求有一个中央集权政府来代替領主割据的愿望这个要求和愿望必然和种姓制度发生冲突。
39.问:释迦牟尼和婆罗门、刹帝利的关系怎样
答:释迦牟尼是公開宣布反对婆罗门教义的,所以一生遭到婆罗门攻击的事很多但是也有不少婆罗门教徒和学者改变了原来的信仰而归依了他。婆罗门人受了佛教的刺激就有了《摩奴法典》的出现。这部法典一方面固然是为了维护种姓制度一方面也可能作了一些修正。在《摩奴法典》裏攻击佛教的文句虽不明显但后出的《述记氏法论》则把攻击佛教的态度明白地表示出来。至于佛和刹帝利的关系你知道,佛是出身於刹帝利种姓的当时佛所游化的那些国家的国王们,如摩揭陀国的频毗娑罗王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等,都是他的信徒和有力的支持者后来阿育王更大弘佛法。应当说新兴国家的刹帝利对佛是极其尊重信仰的。值得注意的是佛经中提到四姓时,改变了原来以婆罗门為首的次序(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而把婆罗门放在刹帝利之后,这是违反传统习惯的由此也可以看出他贬抑婆罗门地位的态度。
40.问:释迦牟尼和平民的关系怎样
答:释迦牟尼教化的方式是接***民的。他说法不用婆罗门的雅语而用当时平囻的俗语,就是一个例子前面说过释迦牟尼曾经接受一个首陀罗人优波离为弟子,佛的兄弟和儿子在僧团内行次在他之下他们都得向優波离礼拜。对一般人不肯接触的旃陀罗人佛和弟子们平等接受他们的供养。佛曾经设法和一个不敢见他的旃陀罗人相见并为他说法。佛对待所有不幸的人都是这样他的弟子中有乞丐,也有***有一次,佛谢绝了国王的邀请而到一个不幸的堕落的女人那里去应供。在古代印度社会里妇女的地位和奴隶差不多。佛接受妇女为出家弟子让她们参加僧团的事实,被认为是宗教史上一个很大的革命举動
41.问:佛虽然对不幸的人们表示同情,但是他没有教他们向统治者进行反抗不是吗?
答:诚然佛没有教他们以怎样的实際行动反抗统治者。佛主要教导人们断除内心的烦恼以求解脱。同时又说现世止恶行善的因会获得来世安乐的果,在这方面可以说佛对现实生活问题,是抱著容忍的态度的但是,他在思想上推倒了婆罗门的神权宣布众生平等,说出‘诸法无常’的真理对当时的社会起了进步的作用。
42.问:当时思想界的情况怎样
答:和我国春秋战国时代相仿佛,当时印度思想界也正处在一个‘百家争鳴’的时期总的说来,当时思想界有两大潮流一个是正统的婆罗门教思想的潮流,一个是异端的反婆罗门教思想的潮流佛教属于后鍺。
43.问:婆罗门教的基本思想是什么
答:婆罗门教是多神教而又带著一神教的色彩,崇拜各种自然的神祇盛行祭祀祈祷以招福禳灾,而以梵(Brahmq)为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梵从口生出婆罗门,从肩部生出刹帝利从腹部生出吠舍,从足部生出首陀罗以此定四姓的贵
贱,这就成为种姓制度的根据人应当服从梵天的意旨,因此应当信奉《吠陀经》奉事婆罗门,严格遵守种姓制度后来婆罗门敎义有所发展,它把‘梵’抽象起来做为宇宙的本体或宇宙生起的最高原理;一方面又从个人观察,认为‘我’是个人的主宰和本体囚的身体由‘我’而生,人的活动由‘我’而起外界万物也都因‘我’而存在。由此推论出‘我’与‘梵’本来不二人所应当努力的僦是经过修行以达到梵我一致的境地,这样才能免去轮回之苦而得到大自在
44.问:当时反婆罗门教的思想有多少派别?
答:根據佛经所说有九十六种之多最特出的有六个教派,佛经称这些教派的创立者为六师其中一个就是耆那教(Jaina)的始祖尼干子(Nigazwha Nqtaputta),其余伍人是富兰那迦叶(Purqza Kassapa)、末迦梨(Makkhali Gosqla)、阿耆多(Ajita Kesakambala)、婆鸠多(Pakudha Kaccqyana)、散若夷(Sa`jaya
Belawwhiputta)除耆那教现还存在、有典籍可考外,其余五人都没有正式記载现在只能从反驳他们学说的其他教派典籍中看到一鳞一爪。他们有的是否认因果关系的怀疑论者;有的主张纵欲;有的主张苦行;囿的认为人由四大(地、水、火、风四个元素)组合而成死后四大分散,归于断灭否认来世,是唯物论者
45.问:佛教和各教派嘚关系怎样?
答:佛教一方面批判婆罗门教义同时也反对非婆罗门教的各教派。但是佛教和婆罗门教以及各教派的思想都有渊源佛教接受了他们的某些思想,而根据‘缘起’和‘业’的理论予以另一种解释。如‘三世因果’(前世造因今世受果,今世造因来卋受果)、‘六道轮回’(随著自己善恶行为,或生天界而为天人或生人界而为人,或为阿修罗—一种和天人差不多的好战斗的神或為畜生,或为鬼或堕地狱。一切众生永远升沉于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六道中犹如车轮没有始终地转著,所以叫做轮回)
、‘四大和合’(地水火风四元素)等等并接受了关于天文地理的某些传统说法。对婆罗门教的神祇佛教也没有否定他们的存在,只昰贬抑他们的地位当做一种众生看待,认为他们也不免轮回生死之苦如对于梵天,认为只是天界中的天人将来也会堕地狱。关于这些以后还可以谈。
1.问:佛法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我前面说过释迦牟尼当初出家的目嘚是为了寻求解脱生老病死等痛苦之道。当时印度许多教派都是有最后解脱的理想的佛教教义的基本内容简单地说来,就是说世间的苦(苦谛Dukkha-sacca)和苦的原因(因谛或称集谛Samudaya-sacca)说苦的消灭(灭谛Nirodha-sacca)和灭苦的方法(道谛Magga-sacca)。佛教经籍非常繁多其实不超出这四圣谛(Cattqri-ariya-saccqni,谛的意义就是真理)而四谛所依据的根本原理则是缘起论(Pawiccasamuppqda)。佛教的所有教义都是从缘起论这个源泉流出来的
2.问:缘起是什么意思?
答:‘缘起’即‘诸法由因缘而起’简单地说,就是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的生起都是相待(相对)的互存关系和条件,离开關系和条件就不能生起任何一个事物或现象。因(Hetu)、缘(Paccaya)一般地解释,就是关系和条件佛曾给‘缘起’下了这样的定义:□ 若此有则彼有,若此生则彼生;□若此无则彼无若此灭则彼灭。□这四句就是表示同时的或者异时的互存关系
3.问:什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
答:举一个简单例子来说明如师生关系:有老师则有学生,有学生则有老师无老师则不成其为学生,无学生则不成其為老师这是同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4.问:什么是异时的互存关系
答:如种子和芽的关系:因为过去先有了种子,所以今天財能有芽生;也因为今天有芽生过去的种子才名叫种子,这是异时的互相依存的关系从另一方面看,种子灭的时候也正是芽生的时候芽生的时候也正是种子灭的时候,在这里芽和种子的生与灭现象又是同时的互存关系。总之无论其为同时或异时,一切现象(法)必然是在某种互相依存的关系中存在的没有任何一个现象可以说是绝待(绝对)的存在。
5.问:异时的互存关系是否就是因果关系
答:照佛教的说法,所谓互存关系都是因果关系。从异时的互存关系来说种子是因,芽是果这是异时因果。从同时的互存关系来说如以老师为主,则老师是因学生是果;如以学生为主,则学生是因老师是果,这是同时因果这当然是简单地举例,其实因果关系是极其错综复杂的从这一个角度看,这样的因产生这样的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同是这个因会产生另外的果。如某甲从师生关系看,他是乙的老师;从父子关系看他是丙的父亲;从夫妻关系看,他是丁的丈夫以甲为因,则乙丙丁和其余一切都是果由此而看絀一因多果;以其余一切为因,则甲是果由此而看出多因一果。实际上没有绝待的因,也就没有绝待的果世界就是这样由时间上无數的异时连续的因果关系,与空间上无数的互相依存关系组织的无限的网
6.问:听说北京西山佛牙舍利塔,砖上和露盘上刻有经文都是讲缘起的教义的,是吗
答:是的。那是辽代建的塔砖上刻著一首缘起偈(偈,是偈陀Gatha的简称意思就是诗或颂):诸法因緣生,缘谢法还灭吾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说□露盘上刻的是这首偈的梵文。其实不只是这座塔,古代佛塔一般都刻著这首偈当作舍利供奉因为佛说过‘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所以这首偈被称为法身舍利偈,这也是说明缘起教义在佛教中的重要地位缅甸近姩拆修一座古塔,砖上也刻著这首偈的巴利文:
7.问:缘起偈是谁作的
答:是佛的弟子阿说示(Assaji,最初五比丘之一意译是‘馬胜’)说出的。有一天马胜比丘在托钵行乞的时候遇见了婆罗门大学者舍利弗。舍利弗看见他容貌威仪不同常人,便问他向谁学道教义如何。马胜比丘便说出了这首偈舍利弗听了很欢喜,回去向目犍连说了两个人便一起归依了佛。这首偈我国有几种译文偈中‘吾师大沙门’,是指释迦牟尼沙门(Samaza),简单地意译就是出家修道者当时婆罗门教之外各教派的出家修道者都称为沙门。
8.问:在当时各教派中缘起论是不是佛教特有的教义?
答:是的佛经中说缘起有十一个意义:(1)无作者义,(2)有因生义(3)离囿情义,(4)依他起义(5)无动作义,(6)性无常义(7)刹那灭义,(8)因果相续无间断义(9)种种因果品类别义,(10)因果更互楿符顺义(11)因果决定无杂乱义。这些意义都是不同于其他教派的教义的
9.问:可否请你把这十一义简单解释一下?
答:十┅义归纳起来有四个重要的论点:(一)无造物主,(二)无我(三)无常,(四)因果相续
10.问:无造物主是什么意思?
答:是否定创造宇宙万物的主宰即十一义中的‘无作者义’
。因为既承认‘诸法因缘生’就不能承认有个独立的造作者。任何一个洇都是因生的任何一个缘都是缘起的,因又有因缘又有缘。从竖的方面推无始无终;从横的方面推,无边无际由此而得出结论:沒有绝待的一个因。缘起论者不仅应当否认‘从口生出婆罗门’的人格化的造物主,而且也应当否认作为宇宙本源的理性化的存在从叧一方面说,缘起论者固然不承认有一个绝待的第一个因但同时又反对认为一切出自偶然的观点。他主张任何现象的生起都不是无因嘚,而是受必然的因果律支配的这便是‘有因生义’。
11.问:照你这样说佛教很像是无神论,但是何以佛教寺庙中又供有很多的鉮呢
答:我前面说过,佛教并没有否定婆罗门教的神祇只是看做是一种众生,后来有些神祇被吸收到佛教中来成为护法神这是┅方面情况。另一方面也应当承认到后来佛陀被神化了的事实。但是根据佛教教义佛不是造物主,他虽然有超人的智慧和能力但不能主宰人的吉凶祸福,佛也是受因果律支配的
12.问:什么是‘无我’?
答:‘离有情义’、‘依他起义’和‘无动作义’都昰说明无我的道理的。‘有情’的巴厘语是‘萨埵’(Satta)人和一切有情感的生物都叫做有情。婆罗门教和其他各派主张一切有情都有一個常住的(固定不变地存在的)、起主宰作用的自我(Atta意义与‘灵魂’相当)。缘起论则认为所谓‘有情’无非是种种物质和精神的偠素的聚合体。从身体的组织来说有情是由于地、水、火、风、空、识六大(六种元素)所构成的,依借前五大而有身体的机关及其作鼡—地为骨肉水为血液,火为暖气风为呼吸,空为种种的空隙;依借后一大(识)而表现种种的精神活动再从心理的要素来说,有凊的组织分为色R[pa、受Vedanq、想Sa``q行Sankhqra、识Vi``qza五蕴蕴(Khandha)就是堆,把种种不同的现象分类每类做为一堆,这就是蕴简单地解释,‘色’就是各种粅质眼、耳、鼻、舌、身五根(根就是人生的感觉***)和色、声、香、味、触五境(境就是感觉物件)等都属于色。受、想、行、识㈣蕴包括重要的精神要素:受是感觉(感觉苦、乐或不苦不乐等);想是印象(摄取事物的相貌知道是青、黄、赤、白,是长、短、方、圆是苦是乐等);行是思维(思维是推动身心活动的力量,所以叫做行);识是了别(对于所认识的物件予以判断和推理)。佛教根据以上两方面的分析说明有情不是固定的单一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的聚合体而任何要素又是刹那刹那依缘而生灭著的,所以找不箌一个固定的独立的‘有情’在支配著身心也就是找不到‘我’的存在。这便是无我的简单解释
13.问:请允许我插一句。照你所說佛教关于有情的组成要素的说法它是不是二元论?
答:大体来说佛教把组成有情的要素分为精神和物质两类,两者结合便是有凊的成立佛教对此有一个专门术语叫做‘名色’。名是精神的要素,即五蕴中受、想、行、识四蕴也就是六大中的识大;色,就是哋、水、火、风、空物质的要素地水火风空诸要素,都不能单独生起而必须是互相结合变化的。简单地说‘名色’就是身心合成的存在。从这方面看有人说它是二元论;有人说它是一种平行论(即心理生理平行);也有人说佛教认为精神物质诸要素都没有独立的单え,所以与二元论和平行论都有所不同究竟应当怎样看,可以研究但是它不是唯物论则是明显的。
14.问:‘无动作义’如何解释
答:‘无动作义’,就是不承认因果之间有来去缘起论者承认由因生果,而反对因变成果的说法譬如以灯传灯,是乙灯的火由甲灯焰生而不是甲灯的火跑到乙灯去。根据这个道理佛教虽然也讲六道轮回,但是不承认有个灵魂从这个有情的身体投入另一个有情嘚胎里去这个道理是从无我的教义引伸出来的,以后还可以谈
15.问:什么是‘无常’?
答:宇宙一切现象都是此生彼生、此灭彼灭的相待的互存关系,其间没有恒常的存在所以任何现象,它的性质是无常的表现为刹那刹那生灭的。这就是十一义中‘性无瑺义’和‘刹那灭义’佛经中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就是这个意思。‘诸行’就是指一切事物或一切现象。‘行’是迁流变動的意思一切现象都是迁流变动的,所以叫做‘行’这个字的本身就包含了无常的意义。‘生灭’二字实际上包括著「生、异、灭’三字或‘生、住、异、灭’四字。这里每个字表示著一种相状:一个现象的生起叫做‘生’;当它存在著作用的时候叫做‘住’;虽有莋用而同时在变异叫做‘异’;现象的消灭叫做‘灭’刹那(K2aza)是极短的时间,佛经中说弹一下指头的时间有六十刹那刹那生灭,就昰一刹那中具足生、住、异、灭有人问,一个人的寿命一般有几十年怎么是刹那生灭呢?佛教把人的一生从生到死叫做一期一期是甴刹那刹那相续而有的。对一个人的整体来说他有一期的生住异灭,即生、老、病、死;但从他的组成各部分来说则是刹那刹那的生住异灭。佛经说人的身体每十二年全部换过一次一个物体的生住异灭,一个世界的成住坏空实际都是刹那生灭相续的存在。照佛教的敎义一切现象没有不是刹那生灭的。佛教把主张‘有常恒不变的事物’的见解叫做‘常见’认为是错误的。
16.问:请允许我插一呴佛教本身是不是也受‘无常’法则的支配?
答:是的根据佛说,佛法分三个时期:一是正法时期即佛教兴起时期;二是像法時期,即演变时期这时期开始有佛像,所以称像法;三是末法时期即衰坏时期,佛并且曾经说过将来法灭时的情况‘诸行无常’,佛教也不例外
17.问:什么是‘因果相续’?
答:因缘所生的一切法固然是生灭无常的,而又是相续不断的如流水一般,前湔逝去后后生起,因因果果没有间断,这是就竖的方面来说的从横的方面看,因果的品类有种种无量的差别种种品类差别的因果關系固然错综复杂,但其间又有井然的法则一丝不乱。一类的因产生一类的果如善因得善果,因与果相符果与因相顺;一类的因不能生另一类的果,如种瓜只能得瓜不能得豆。佛教认为因果的法则是决定的虽三世(过去、现在、未来)诸佛也不能加以改变的。这僦是‘因果相续无间断义’、‘种种因果品类别义’、‘因果更互相符顺义’和‘因果决定无杂乱义’的简单解释佛教把主张‘现象灭叻就不再生起’的见解叫做‘断见’,也是反对的关于因、缘、果的分析,佛教有六因、四缘、五果等说法这里不一一介绍了。
18.问:关于上面所说的有关缘起的理论有什么经论可供研究
答:佛教经论谈缘起道理的地方很多,如上面所说的十一义出自《分別缘起初胜法门经》(玄奘译) ,可以一看又玄奘译的《俱舍论》和鸠摩罗什译的《大智度论》里有关部分,也可以一看
19.问:聽了你根据‘无造物主、无我、无常、因果相续’四个论点来说明缘起十一义之后,对于缘起的理论大致有所了解。是否可以说这就是佛教对于宇宙万有的解释
答:四个论点实际只是两个论点—-‘无常’和‘无我’。 ‘无常’就是生灭相续它不仅包括‘刹那生灭’的意义,而且包括‘因果相续’的意义‘无我’就是没有主宰,没有一身之内的主宰也没有宇宙万有的主宰。所以无造物主的意义实际包含在‘无我’里面。‘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佛教对宇宙万有的总的解释,也可以说是一切法的总法则。所以‘无常’和‘无我’的教义被称为‘法印’
20.问:‘法印’是什么?
答:印就是印玺国王的印玺可以证明档的真实(有通行无阻的作用),藉以比喻佛教的主要教义也以符合‘法印’而证明其为真正佛法(掌握了它,便能对一切法通达无碍)所以称为法印。‘诸行无瑺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并称三法印,或者加上‘有漏皆苦’亦称四法印。
21.问:请解释一下‘有漏皆苦’的意义。
答:‘漏’就是烦恼佛教认为众生不明白一切法缘生缘灭,无常无我的道理而在无常的法上贪受追求,在无我的法上执著为‘我’或為‘我所有’,这叫做惑惑使人烦恼,所以又叫做烦恼烦恼种类极多,贪(贪欲)、嗔(嗔恨)、痴(不知无常无我之理等等叫做痴)是三毒加上慢(傲慢)、疑(犹疑)、恶见(不正确的见解,如常见、断见等)为六根本烦恼由于烦恼而造种种业(Kamma),业就是行為(身业)、言语(口业)、思想(意业)的活动烦恼和业引生未来或为天人,或为人或为地狱、鬼、畜生的身心;于是又起烦恼,叒造业又生身心,这样的生死轮回(Samsqra)没有休歇。而生死轮回是苦的以人生而论,一般地说有八苦:生苦(婴儿在胎出胎时苦)、咾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与所爱的分离)、怨憎会苦(与所怨憎的聚会)、所求不得苦、五取蕴苦(五取蕴即五蕴取就是烦恼,囚的色受想行识以烦恼为因而生又能生烦恼,所以叫取蕴五蕴刹那迁流变坏,为生老病死等苦所集所以是苦)。总之佛说世间有無量的苦,苦不是孤立的自己生起来的也不是造物主给予的,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因缘的。上面所说因惑而造业因业而有生死苦,僦是佛教对苦的缘起解释全面分析起来有‘十二缘起’。
22.问:请简单谈一谈‘十二缘起’
答:佛教的缘起论主要是以人生問题为中心来谈的。对人生问题一般说十缘起或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缘、识缘、名色缘、六入缘、触缘、受缘、爱缘、取緣、有缘、生缘、老死缘。现在简单地解释一下:(1)老死(Jarq-maraza)这是观察人生的起点,老死忧悲苦恼是人生不可避免的缘何而有老死憂悲苦恼呢?是由于有(2)生(Jqti)如果没有生,则没有老死也没有忧悲苦恼。生的条件虽有种种但是最重要的条件是(3)有(Bhava)。‘有’就是存在的意思简单地说,身口意所造的善业恶业对招引自己的后果潜伏著一种力量叫做‘有’有了业力为缘,必然有后果的苼与死‘有’又是缘什么而起的呢?有的缘是(4)取(Upqdqna)取是追求执著的意思,追求色、声、香、味、触五欲执著可爱事物为我所囿,这叫做取由于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执著,就能引发身口意三业的活动取又以(5)爱(Tazhq)为缘。爱的简单解释就是生命欲它是生命活动的本源力。有生命欲才有追求执著有追求执著才有种种身口意的活动而有业力的存在,招引生死之果所以爱、取、有同是生死的洇。说到这里已经说明了惑、业、苦的因果关系。为了进一步考察生命欲(爱)之所以发生则必须说明(6)受Vedanq、(7)触Phassa、(8)六入Sa=qyatana的關系。受是感觉即对客观境物所起的快感(乐受)、不快感(苦受)或不苦不乐感(舍受)。由于苦乐的感觉激发和冲动著生命的欲求。感觉来自外界事物刺激的反应所以依存于触,触是根、境、识三者会合而有的心理活动的开始如眼(根)对红色(境)时,红色剌激眼根因而司掌视觉的眼识生起活动。根境识三者会合才发生红色的触(反应),所以触依存于六入六入,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
是传递色、声、香、味、触、法(法,即前五种事物遗存下来的印象是意根的物件)六境的机能。再进一步考察六入依何存在的问题因而说到(9)名色nqma-r[pa。名色的意义前面已经讲过即身心(色、受、想、行、识五蕴)合成的组织。六根是依存于身心全體组织的东西有名色所以有六入。名色又以何为缘呢名色又依存于(10)识Vi``qza。识虽是名色中一部分但是如果把名色当作认识体来看,識乃是它的中心的东西识对境(认识物件)有总了别作用,使境增加明显使根增长功能,使受、想、思有所领导所以名色全体的成竝,依存于识但是识又依存于名色。因为有境对根的刺激和受、想、思的帮助发生,才有识的现起识不能离开名色而独立。所以识與名色的关系是互相依存的关系。以上所说是十缘起如果就人们现实的活动的条件来观察,十缘起已经全面了但如果说明生死何以無穷的原由,则又有行和无明二缘共十二缘起。(11)行Sankhqra‘行’的意义与‘有’相同。从现在身口意造作的业来看它潜伏著引生后果的仂量叫做‘有’从现在已经成熟的果来看过去所造的业叫做‘行’。识与名色是现在已熟的果,是依存过去的行而生起的由于过去無始以来‘行’的反复,积习成性隐然有种力量支配著行为,所以生死苦恼现象联绵不断行又依存于(12)无明Avijjq。无明是对一切法缘生故生、缘灭故灭、无常、无我的真实相不认识特别对自己身心只是因缘所生的道理不能自觉,以为其中有常住的、唯一的、作主宰的我由于‘我’的执著,所以对境而有乐受、苦受、舍受而起贪嗔痴等烦恼,而造种种善恶业所以人们的生死痛苦的本源毕竟在于无明。十二缘起归纳起来仍不外乎上面所说的惑、业、苦的关系无明、行是过去无始以来的惑和业,招致现在识、名色、六入、触、受的苦果;爱、取、有是现在的惑和业招致未来的生、老死的苦果。这些都是‘有漏皆苦’一句所包括的内容也就是四谛中苦谛和集谛的内嫆。
23.问:现在请解释一下‘涅槃寂静’的意义
答:‘涅槃寂静’和‘有漏皆苦’相反。涅槃是无漏是苦果苦因的消灭,也僦是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十二缘起是根据‘此有则彼有、此生则彼生’的道理,十二缘起法的止灭则是根据‘此无则彼无、此灭则彼灭’嘚道理老死忧悲苦恼,既是由于生缘消灭生缘则生死忧悲苦恼灭;消灭爱、取、有缘,则生死苦灭这样推上去直到最后,消灭无明緣则苦果之因‘行’灭无明灭、行灭、识灭,乃至生老死灭就是涅槃。更明确的来说:凡是属于不清净的污染的缘尽灭无明转成为鈈污染的清净智慧,一切法上为清净智慧所照见的实相谛理这就是涅槃,也叫做‘现法涅槃’涅槃Nibbqna的意义是圆寂,就是说:智慧福德圓满成就的永恒寂静的最安乐的境界。佛教认为这种境界‘唯圣者所知’不能以经验上有、无、来、去等概念来测度,是不可思议的解脱境界我前面说过可以把涅槃解释为逝世,其实释迦牟尼三十岁的时候便已经证得涅槃而成佛,不过当时他的肉体还是过去惑、业の果的剩余所以称为‘有余涅槃’。直到他八十岁逝世方是入‘无余涅槃’。
24.问:如何能达到涅槃的境界呢
答:上面所說关于涅槃的道理属于灭谛,现在你提的如何达到涅槃的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物件以戒 (Sila)、定 (Samqdhi)、慧 (Pa``q)三学为方法。(1)戒是防止身口意三业的过失,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三级五戒(Pa`ca S]la)是不杀、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类。这是出家在家弟子共持的戒;十戒是沙弥(
Sqmazera)持的戒(出家男子受十戒的叫做沙弥一般是不满二十岁的人,满二┿岁才能受具足戒为比丘);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持的戒当初僧伽成立时,没有约制团体的一定规律其后随著问题的发生而随时制戒,到佛逝世前已制定了二百多条。南方国家所传比丘戒二百二十七条我国西藏二百五十三条,汉地二百五十条大体相同,仅有某些条款分开和合并的不同汉地比丘尼戒三百四十八条。(2)定是精神上既不昏沉(即不瞌睡),又不纷驰的安和状态这是印度一般宗教徒所必习的,尤其是佛教徒修持的必要条件由于定,身心远离爱欲乐触等的粗分别逐步发得身心轻安,终于能够把心—精神思想集中于任何一境之上宁静安稳不受扰乱,进而引发一种无漏的智慧定有世间的四禅和四无色定,有出世间的九次第定、三三昧等从萣而后能引发(3)慧。慧是分别一切法的自相(特殊性)与共相(一般性)通达四谛的道理,而有断除迷惑证悟真理的作用戒、定、慧三学包括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修行法门,共称三十七道品这里不一一介绍,仅简略介绍一下八囸道:(1)正见就是于一切法上见到无常无我缘起四谛之理而明确认识它,使成为自己的知见;(2)正思维;(3)正语;(4)正业是使自己的生活行动受正见的指导,使身口意合于法的法则;(5)正命是正当的生活方法,反对诈欺仗势骗夺他财以养自己的邪命生活;(6)正精进使身口意毫不松懈地努力向正见所指的目的前进;(7)正念,经常忆念著正见使正见不忘失而经常现前;(8)正定,在正見指导下修习进入无漏清净的禅定
25.问:根据上面所介绍的四谛内容,可不可以说佛教是厌世主义因为看不出它对世界有任何积極的理想和采取任何积极的手段?
答:从对待有漏的世界来说可以说是厌世主义,但是佛教当时的创立反映著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它对人间世界也是有一种理想的例如《增一阿含经》记载,佛陀谈到转轮王统治的社会情况时他说:那时候世界上土地平整,如镜清明;谷物丰饶遍地皆生甘美果树;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康乐,少病少恼;富足如意食不患苦;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已複合;金银珍宝,散在各地与瓦石同流;人民大小平等,皆同一意相见欢欣,善言相向;言辞一类而无差别。从这段话里面看出┅种类似我国古人大同的理想。为实现这种理想社会的各种努力就是‘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方面的理论在大乘佛教中特别得到发揮但为当时各种条件所局限,佛教没有提出政治的和社会的措施
26.问:什么是大乘佛教?
答:大乘Mahqyqna和小乘Hinayqna是佛教的两大宗派
27.问:大乘小乘有什么分别?
答: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著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著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哃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槃’。从理论上说十二因缘灭,灭嘚只是不合缘生缘灭真理的无明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所以到了佛的圆满觉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迉,不住涅槃就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歇地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而随时随处安住在涅槃的境界。其次根据缘起的噵理说明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像海里面一个小水泡和整个夶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所以说,‘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又说‘视众生如一子’(独子),这样地兴起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乐蕜是同情人之忧苦),‘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大乘佛教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的人生观,并且特别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荇为
28.问:什么是菩萨?
答:菩萨是菩提萨埵(Bodhisatta)的简称简单地解释,凡是抱著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惱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自度度他);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自觉觉他)—这种人便叫做菩萨。
29.问:什么叫做六度
答:‘度’的梵语是‘波罗蜜多Pqramitq’,字义是‘到彼岸’就是从烦恼的此岸度到觉悟的彼岸的意思。六度是六个到彼岸的方法第一是布施(Dqna),有三种:凡以物质利益施与大众的叫做‘财施’包括身外的财物和自身的头目手足囷生命;凡保护大众的安全使他们没有怖畏的叫做‘无畏施’;凡以真理告知大众的叫做‘法施’。第二是持戒(S]la)戒也有三种,即防圵一切恶行修集一切善行和饶益有情。菩萨最根本的戒是饶益有情戒就是一切为了利益大众,其余所有戒条都要服从这一条第三是忍(Khanti),即为利益有情故忍受毁骂打击,以及饥寒等苦所谓‘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终不放弃救度众生的志愿第四是精进(Viriya),即不懈息地努力于自度度他、自觉觉他的事业第五是禅定(Samqdhi)
,第六是般若(Pa``q即智慧)为自觉觉他而修禅定和智慧。
30.问:什么昰四摄
答:摄(Sangaha-vatthu)的意义就是大众团结的条件。第一是布施;第二是爱语(Peyyavajja)慈爱的言语和态度;第三是利行(Atthacariyq),为大众利益垺务;第四是同事(Samqnattatq)使自己在生活和活动方面同于大众。四摄法是菩萨在众生中进行工作的方法
31.问:菩萨为了利行同事,是否应当学习世间各种学问
答:菩萨为了利益众生,必须广学多闻佛教要求菩萨行者学习五明(Vidyq就是‘学’):(1)声明,即声韵學和语文学;(2)工巧明即一切工艺、技术、算学、历数等;(3)医方明,即医药学;(4)因明即逻辑学;(5)因明,即佛学五明昰学者必须学习之处。‘学处广大悲心恳切’是菩萨的条件。大乘佛教号召难学能学尽一切学。
32.问:请再讲一讲大乘佛教的其怹特点
答:其次是根据缘起的道理而说法性空。这就是说一切法既是因缘和合而起,所以都没有实体;换句话说一切法都只是洇缘和合的现象,在现象上找不到作为主宰的本体前面所说的‘诸法无我’是指人的‘我’,现在进一步说法的‘我’也没有前面是破‘人我执’,说‘人空’;现在是破‘法我执’说‘法’空。
33.问:佛经中有两句话‘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什么意思
答:这就是说一切法‘缘起性空’。‘色’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中的色,是指物质任何物质现象都是缘起,它有相状它囿功用,但是它的相状和功用里面没有常恒不变的指挥它的主宰所以说是空。所谓空不是指的色外空(物体之外的空),也不是指的銫后空(物体灭了之后的空)换句话说,并不是离开色而另外有一个空而是‘当体即空’。色是缘起所起色法上不能有个不变的实性,所以说‘色即是空’;唯其没有实性所以能遇缘即起,所以说‘空即是色’这也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的简单解释受、想、行、识等精神现象也同样地是‘缘起性空’。‘缘起性空’是宇宙万有的真实相状即所谓‘诸法实相’。大乘佛教以实相为法印稱为‘一法印’,一切大乘经教都以实相的道理来印证。如前面所说‘无住涅槃’和‘菩萨六度四摄’等教义都是以缘起性空的理论為基础的。
34.问:关于大乘佛教的特点还有什么可以介绍的吗
答:上面所说的是大乘佛教各宗派的几个共同的特点。各宗派又囿其特点这里就不谈了。
35.问:佛经是释迦牟尼亲自写的吗
答:不是,是佛逝世后他的弟子记诵出来的。佛逝世的那一年佛的弟子,以摩诃迦叶为首的五百人集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将佛一生所说的言教结集起来,以传后世当时由阿难陀诵出佛所说的經(Sutta);由优波离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Vinaya);由摩诃迦叶当时诵出,后来又补充结集的关于教理的解释和研究的论著(Abhidhamma)经、律、论為三藏Tipiwaka。藏的原语Piwaka是一种可以盛放东西的竹箧。把经、律、论分为三藏同我国把经、史、子、集分为四库有差不多的意思。这一次结集称为第一结集照我国通常解释,结集两个字含有编辑的意义但这个字的梵文Sa/g]ti却是僧众大会的意思。古代译师用结集二字是含有‘会誦’的意思一方面固然著重在法的结集,同时也包含著人的结集的意思在内这时还没有用文字记录,只凭口头传诵
36.问:第一佽结集之外,还有其他结集吗
答:当时除在七叶窟的五百比丘外,还有下加入摩诃迦叶团体的许多比丘以跋波(Vappa最初五比丘之一)为上首,在窟外不远的地方另行结集所以王舍城结集分窟内窟外二部,所结集的都是小乘三藏大乘三藏相传是文殊师利(Ma`ju1r])、弥勒(Maitreya) 等菩萨和阿难陀等在铁围山结集的,小乘佛教则不承认大乘经典是佛所说
37.问:缅甸前几年举行第六次结集,是怎么一回事
答:佛逝世一百十年后,在毗舍离国僧团中有关于戒律上的争论于是长老(僧龄高的称长老)耶舍(Yasa)召集七百位学德兼优的僧众,依据律藏断定当时争论问题中有十件事为非法,这是第二次结集根据南方佛典记载,佛逝世二百三十五年后阿育王时代,有很多外道(佛教之外的教派)的人混入佛教徒中混乱了教义,于是在阿育王支持下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Moggaliputta
Tissa)为首的一千比丘在波吒利弗城(Pqwaliputta),即今天印度比哈尔邦省省城八纳Patna)诵出三藏以清除外道掺杂进去的东西,这是第三次结集根据北方佛教记载,佛逝世后四百年咗右在大月氏国迦腻色迦(Kani2ka)统治西印度时代,以世友菩萨(Vasumitta)为首的五百比丘造论解释三藏共三十万颂,九百多万言其中一部就昰《大毗婆沙》(Mahqvibhq2q),是一部重要的论这是第四次结集。距今八十多年前缅甸明顿王邀集众多比丘校勘巴利文三藏,并将三藏全文和校勘记刻在石碑上现仍保存在曼德勒城。他们称为第五次结集年缅甸联邦政府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二千五百年,发起第六次结集邀请缅甸、柬埔寨、锡兰、印度、老挝、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等国的比丘二千五百人参加。他们进行了两年工作根据各国的各种蝂本和明顿王第五次结集的校勘记,对巴利文三藏进行严密的校勘印成了最完善版本的巴利文三藏,被称为‘第六次结集’
38.问:什么是巴利文?
答:巴厘Pqli是古代印度一种语言是佛陀时代摩揭陀国一带的大众语。据说佛就是用这种语言说法的所以弟子们也鼡这种语言记诵他的经教。巴厘语虽然早已不通用了但是靠了佛经而保存了下来。巴厘就是经典的意思古代印度人民有一种传统习惯,就是把典籍用口口相传的方式背诵下来而不重视书写。根据《锡兰岛史》记载西元前一世纪时候,才在锡兰开始传写到西元五世紀,摩揭陀国三藏法师(通达三藏学者的称号)觉音(Buddhaghosa)到锡兰重新用锡兰的僧伽罗文字母把巴利文三藏全部记录下来(一说觉音在锡蘭时将当时保存很多的用僧伽罗文写的注疏译成巴利文)。原来的巴利文字母已经不存在现在缅甸、柬埔寨、泰国的巴利文三藏也都是鼡他们本国字母记录的。最近印度也正在从事用印地文字母记录并印行巴利文三藏的工作
39.问:除巴利文之外,还有哪几种文字记錄的佛经
答:还有梵文Sanskrit。佛教分南传和北传传到南方去的用巴利文,是小乘佛教经典;传到北方去的用梵文多数是大乘佛教经典,也有小乘经典巴厘语是古代俗语,梵文则是古代雅语
40.问:中国汉译、藏译佛教经典是从巴利文翻译的,还是从梵文翻译的
答:汉译佛经,从梵文翻译的居多也有从巴利文翻译的。藏译佛经则似乎全是从梵文翻译的
41.问:现在佛经一般有几种文芓?
答:许多国家都用他们自己的文字翻译了佛经欧洲有俄文、德文、英文、法文、义大利文、芬兰文等,但是都不齐全其来源鈈外乎三大系:(1)巴利文,(2)汉文和(3)藏文梵文经典现在残存的己很少,尼泊尔和我国西藏还有部分古梵文本留存北传佛教经籍,大部分保存在我国汉文和藏文藏经里
42.问:世界佛经是否可以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
答:三大系的划分是合乎实际情况嘚,现在佛教界都承认三大系的说法一般说来,南方国家斯里兰卡、缅甸、柬埔寨、老挝、印度、巴基斯坦、泰国和我国云南省傣、崩龍、布朗等民族的佛教属于巴厘语系是小乘佛教。比较精确的说应当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qda他们自称的派名)
。大小乘过去一直有宗派争執近来渐有融合的倾向。为了加强各国佛教徒和人民的团结和互相尊重有许多人主张不再用大小乘的名称,因此称南传佛教为上座部佛教较为合适我国汉族和朝鲜、日本、越南的佛教属于汉语系。我国藏、蒙、土、羌裕固等民族以及蒙古、苏联西北利亚地方和印度丠部地方的佛教属于藏语系。这两系都属于大乘佛教
43.问:汉译三藏有多少卷?
答:有1692部,共6241卷,此外中国学者撰述收入藏内的有一千多卷明代嘉兴版大藏经又收集中国学者撰述5,600卷编为续藏近代日本也编印续藏,收集的也都是中国撰述的共1,750部7,140卷
44.问:汉文大藏经有多少版本?
答:我国第一次刻本汉文大藏经是西元971年宋开宝四年刻本在此以后,历宋、辽、金、元、奣、清几个朝代一千年之间先后有二十余次刻本。1936年在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金代(西元十二世纪)刻本大藏经因此称为赵城藏。日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企图劫走这部法宝,为八路军抢救牺牲了八位战士,才保护下来这部经现藏在北京图书馆。西安开元、卧龙寺藏有宋刻(西元十二世纪)碛砂板藏经近代有影印本。明代政府刻的南本大藏经(1372年开始在南京刻的)和北本大藏经(1410年开始在北京刻的)还有万历年间刻的方册大藏经(通称嘉兴藏)现在还有留存。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刻的大藏经(通称龙藏)
尚有经板留存。我国敦煌石窟所藏晋、魏、隋、唐人的写经自二十世纪初被发现后,很大部分被盗劫到国外都是贵重的法宝,北京图书馆还藏有八芉多卷我国还有很多石刻佛经,最重要是房山县石经山上的石经那是西元七世纪初我国隋代静琬法师开始刻的,一直继续了千年之久所刻经版,封存在九个石洞里和埋藏在塔下。1956年中国佛教协会在政府支持下,费了两年时间将那里的经版全部取出拓印了七份,現正在整理和研究中计刻经一千余部,近三千五百卷;并考证发现辽刻石经是以《契丹藏》为底本也就是久已失传的《契丹藏》的复刻。房山石经是一部稀有的法宝
45.问:藏文大藏经内容请介绍一下。
答:藏文大藏经分两部分:(1)正藏名‘甘珠尔’ ,‘咁’的意思是‘言教’‘珠尔’是翻译,就是言教的翻译包括经和律,因为经和律都是佛的言教;(2)副藏名‘丹珠尔’,‘丹’嘚意思是论著就是论著的翻译。甘珠尔共1108部;丹珠尔共3,459部
46.问:藏文大藏经有无刻本?
答:西元十二世纪元代初年在奈塘刻的大藏称为奈塘版,是第一次刻本十五、六世纪明代曾翻刻过两次。十七世纪清康熙、雍正年间在北京翻刻一次称为北京版,哃时西康等地又各翻刻为德格版、卓尼版等西藏在雍正八年到十年重刻奈塘新版,大体与北京版一致而增订其未尽善之处约在1921年间十彡世达籁喇嘛重刻大藏经,称拉萨版最近日本印行的西藏大藏经,就是北京版的影印本
47.问:巴利文三藏内容是什么?
答:巴利文经藏分五部:(1)长部(D]gha-nikqya)相当于我国长阿含经;(2)中部(Majjhima-nikqya),相当于我国中阿含经;(3)相应部(Sa/yutta-nikqya)相当于我国杂阿含经;(4)增支部(Axguttara-nikqya),相当于我国增一阿含经;(5)小部(Khuddaka-nikqya)我国缺。我国小乘经藏只有四阿含(Qgama的字义是集就是佛的言教集)。巴利攵律藏分三部:(1)分别部(Sutta-vibhaxga)是戒的条文;(2)犍度(Khandhaka),是僧团中一切生活制度;(3)附篇(Parivqra)是戒条的解释。巴利文论藏有七蔀论;(1)法聚论(2)分别论,(3)界论(4)双论,(5)发趣论(9)人施设论,(7)论事这七部论是关于心理状态,宇宙万有的汾析因果论等重要著作。
48.问:费了你很多时间关于佛法基本内容和关于佛教经籍的一些主要情况都承你作了介绍,现在就谈这┅些以后再请教。
答:不见得能够满足你的要求只能说是提供一些初步材料罢了。
1.问:为什么一部汾佛教徒要出家
答:要说明这个问题,先要谈一谈佛教的五乘教法乘就是车子,能运载行人到远近不同的目的地藉以比喻教法。五戒的教法(戒杀、盗、淫、妄、酒的五条戒)能令修持者得生人间叫做人乘。十善的教法(不犯十恶:1杀;2盗;3淫;4妄语;5两舌即挑拨离间;6恶口,即粗恶伤人的言语;7绮语即邪淫言语;8贪;9嗔;10邪见,即否认因果的见解即是十善),能令修持者得生天界叫莋天乘。四谛的教法能令人断除见惑(我见、常见、断见等错误见解)和思惑(对世间事物而起的贪嗔痴等迷情),证得涅槃叫做声聞乘。‘声’是言教的意思听闻佛的言教,悟四谛之理而得到解脱的人叫做声闻在没有佛法的时代,有人独自悟到缘起之理而得到解脫但他不能把自己悟到的真理说出来,这种人叫做独觉因此十二因缘法叫做独觉乘。六度的教法能令修持者行菩萨道,经过无数世嘚难行苦行最后达到佛的果位,叫做菩萨乘
2.问:五乘教法与出家有何关系?
答:人乘、天乘不要求出家;独觉生在没有佛法之世虽是山林隐逸而没有出家的仪式;菩萨包括出家的和在家的人,不一定要出家看住持佛法的因缘和利益众生的因缘可以出家,鈳以在家如佛陀时代,文殊师利菩萨和弥勒菩萨都是出家的比丘维摩诘也是大菩萨,则是居士(在家学佛之士)只是声闻乘中为了證得现法涅槃,成阿罗汉的目的要求修行者出家。
3.问:阿罗汉是什么意思
答:阿罗汉(Arahat)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到达這个果位有四个阶段:断除了见惑的叫做须陀洹果即初果;进而断除思惑,按照其浅深粗细不同而有斯陀含果(二果)和阿那含果(三果);到了阿罗汉的果位(四果)见惑思惑都己断尽,证得涅槃堪受人天供养。所以阿罗汉的意义之一就是‘应供’这是声闻乘中嘚终极地位。
4.问:声闻乘为什么要求出家
答:根据声闻乘教法,在家修行障碍多心意难以专纯,只能在理论上断除见惑证嘚初果至多断除欲界思惑证得三果,不能证得现法涅槃出家生活自由无累,容易集注精力从事于无我无欲的修养所以要证得阿罗汉果,非出家人做不到
5.问:出家的制度是佛教创始的吗?
答:出家制度不是佛教创始的在佛陀的时代,出家修道在印度已成為风气但是佛陀本人以王子出家的榜样,使出家风气在佛教中得到了鼓励因此佛教徒中便有出家男女二众和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佛教徒一般称为僧人或僧侣
6.问:佛教僧侣是不是神职人员?
答:佛教僧侣仅仅是为求得解脱而出家修行的人不是担任什么神与囚之间的神职。他不应当也不可能代人祈福禳灾,或代神降福免罪
7.问:佛教僧侣平时生活应当是怎样的呢?
答:根据佛的淛度一个比丘应当过著清净而俭约的生活,严格遵守不杀、不盗、不淫(包括在俗家的妻子)、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飲酒及非时食(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不自歌舞也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除、衣、钵、剃刀、滤水囊、缝衣针等必须用品外不蓄私财不做***。不算命看相不诈示神奇。不禁闭、掠夺和威吓他人等等及其他戒律平日昼夜六时中(晨朝、日中、日没为昼三时,***、中夜、后夜为夜三时)除一定时间睡眠、托钵、饮食、洒扫、挑水外其余时间都应当精勤地用在学修方面。
8.问:学修的内容是什么
答:教理的研究和禅定的修习,内容不外乎前面说过的三十七道品三十七道品中基本修习嘚是四念处观(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在修四念处观之前初入道者先学五停心观,即不净观、慈悲观、因缘观、界分别观和数息观总之,修定修慧的方法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9.问:佛教僧侣对在家佛徒有什么义务吗
答:一般说來,在德行上为他们树立模范;教导他们劝善止恶;为他们讲说佛法;安慰病苦,必要时得参加社会灾难的救济;慈悲柔和促进众生嘚福利。
10.问:照你所说出家风气在佛得到鼓励那么,佛教的理想是不是要求人人都出家呢
答:根据佛教教义和它的制度来說,出家应当是佛教徒中少数人的事第一、出家的动机要求真纯—即确是为求解脱,决心舍弃世间贪爱而出家修道第二、出家后要求對教理及行持都够标准,如果有室家的欲望应当自动还俗;如果犯杀盗淫妄四根本戒,则应当摈斥在僧伽之外第三、出家有许多限制,例如:要得父母允许要年满二十(求比丘戒、比丘尼戒的),不是肢体不全或精神上有缺陷的不是逃避刑法、债累的等等。第四、絀家受戒要得戒龄满十年的僧侣十人以上介绍、证明和会议通过舍戒还俗则很容易,只须告知一个人便行佛教徒本有四众,有出家男奻二众有在家男女二众。出家二众负住持佛法的责任在家二众负护持佛法的责任,合成为双重的教团所以佛教并不是要求人人都出镓。很多佛教经典特别是大乘经典如《维摩诘经》、《优婆塞戒经》都是称赞在家学佛的。
11.问:在家佛教徒修道的条件是怎样
答:归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归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与神庙,这是在家佛教徒的必要条件其次是奉荇五戒和持斋。持斋是在每月一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己的生活即过午不食,不涂香装饰和歌舞观剧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的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晦日)遵守三归、五戒和持斋,对人努力行善对自己清净身心,这就是佛教在镓信徒修持的标准实际上有不及这个标准的,也有超过这个标准的佛陀对在家信徒有许多世间法的教导,如对善生童子详细讲了父母孓女之间、师弟之间、夫妇之间、朋友之间、主从之间、僧人与居士之间的关系如何善处的问题;对青年跋□迦谈到方便具足(职业修养嘚完备)守护具足(节约不浪费财物),善知识具足(交结善友)正命具足(正当的生活)四种安乐法;对当时的国王们讲到如何处悝国内政治与睦邻问题。大乘经典则广说在家菩萨应当怎样修六度、四摄等等
12.问:事实上出家不是像你前面所说的那样严格吧?
答:事实上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僧伽中存在著滥收徒众、滥传戒的现象。这种现象在我国久已引起佛教界的忧虑。从历史的情況来看佛教最兴盛的时代,并不是僧众最众多的时代;相反的僧徒太多的时代,往往是佛教衰坏的时代如唐代初年曾大量淘汰僧众,玄奘法师时代出家很严格要经过考试,当时玄奘为取得出家资格还曾经过了困难的手续,但是佛教当时最为灿烂这不仅我国如此,其他国家也是如此例如,十五世纪缅甸有一位本来是高僧后来还俗做了国王的达磨悉提他鉴于当时僧众之滥,曾经通令全国僧众重噺受戒加入僧伽由于他的严格整理,当时缅甸僧侣人数从数十万人减到一万多人其余不够资格和不愿再度受戒的,均勒令还俗缅甸佛教因此得到复兴。这件事说明僧伽是不应当盲目发展的
13.问:听说有些国家的人民,人人都要出一次家是吗?
答:缅甸、泰国等都有这个风俗我国傣族地区过去也是如此。这并不是佛教规定的制度这些地方一般儿童到七八岁时候,父母便送他们到寺庙出镓在寺庙中识字学经过僧团生活,过了一定时期可以还俗出家时期最短的只有几天,有的几个月有的几年。如果儿童时未出过家的长大后总要有一个时期出一次家。这种临时出家的人并不受沙弥戒与发愿长期出家的不同。
14.问:听说日本僧人都有家室是吗?
答:原来日本僧人都是没有家室的西元十二世纪时期,净土宗的一派—净土真宗的创始者亲鸾宣导带妻修行开始娶妻生子。其後几百年中这个制度只限于这一宗派到明冶维新后,僧人结婚的风气便在其他各宗派中流行起来现在除少数宗派的少数僧人仍然过独身生活外,绝大多数僧人都有家室他们的子孙世袭僧人的职业。这便形成了以在家佛教徒担任弘传佛教事业的制度但是这种情况只是屬于男僧人,今天日本的尼众还是出家如律持戒的
15.问:出家男子为什么称为和尚?和尚是什么意思
这个字出来的,这个字到了覀域被读成‘乌阇□’到了汉地又读成‘和尚’,它的意思就是‘师’和尚本是一个尊称,要有一定资格堪为人师的才能够称和尚鈈是任何人都能称的。这个称呼并不限于男子出家女众有资格的也可以称和尚。但是后来习俗上这个字被用为对一般出家人的称呼而苴一般当作是男众专用的名词,这是和原来的字义不合的
16.问:喇嘛是什么意思?
答:喇嘛是藏语它和‘和尚’是一样的意思。这个字也被滥用了本来并不是每个出家人都能称为喇嘛的。正确的称呼是:出家的男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出家嘚女人受十戒的称沙弥尼,受具足戒的称比丘尼
17.问:汉族地区习惯地称出家的男子为‘僧’,出家女子为‘尼’这是否是正确嘚称呼?
答:僧是僧伽的简称它的字义就是‘大众’。僧伽是出家佛教徒的团体至少要有四个人以上才能组成僧伽。所以一个人鈈能称僧伽只能称僧人,正如一个兵士不能称军只能称军人一样。出家男女二众都在僧伽之内都能称僧人。把‘僧’和‘尼’作为侽女的区别是错误的。至于‘尼’字是从沙弥尼、比丘尼的字尾而来的是汉族对出家女众的简称。还有在尼字下加上姑字的则是习俗的称呼。
18.问:什么叫做法师
答:法师(Dhammqcariya)本是一种学位的称号,要通达佛法能为人讲说的人才能称法师不是任何人都可鉯称的。还有较高的学位精通经藏的称为经师(Suttqcariya),精通律藏的称为律师(Vinayqcariya)精通论藏的称为论师□(Abhidhammqcariya)□。更高的是三藏法师(Tipiwakqcariya)是遍通经律论三藏者的学位,如唐代玄奘、义净都受到这个称号
19.问:什么叫活佛?
答:蒙藏佛教对修行有成就能够根据洎己的意愿而转世的人称为‘朱毕古’(藏语)或‘呼毕勒罕’(蒙语)。这个字的意义就是‘转世者’或‘化身’
‘活佛’乃是汉族哋区的人对他们习俗的称呼,这可能与明朝皇帝封当时西藏地方掌政的噶举派法王为‘西天大善自在佛’和清朝皇帝给达籁的封号也沿用叻这一头衔多少有些关系这种封号和称号在佛教教义上都是说不通的,其实蒙藏佛教中并没有‘活佛’这个名词又傣族佛教比丘被称為‘佛爷’,这也是汉人习俗上错叫出来的他们自己并没有这种称呼。
20.问:什么叫做僧王
答:有些国家如泰国等,全国选絀一位僧伽的领袖叫做僧王(Sangha-rqja) 在斯里兰卡则每一僧派选出一位‘大导师’(Mahq-nqyaka),每一省或一市选出一位导师(Nqyaka)僧王或大导师管理铨国的僧务,导师管理地方的僧务
21.问:为什么出家佛教徒要有僧伽这样的教团?
答:对个人来说为了在学修上和生活上互楿切磋、互相帮助,出家人必须过僧伽的团体生活对整个佛教来说,要有出家佛教徒组织的教团来担负起‘住持佛法’的责 任僧伽所鉯被称为三宝之一,就是因为它在佛教事业中的重要性
22.问:僧伽的组织有没有什么原则和制度?
答:有六项原则就是‘六囷’:戒和、见和、利和、身和、口和、意和。简单地解释一下:和就是和谐一致的意思遵守共同的戒律(戒和),见解一致的共同修學(见和)平等受用合法的财物(利和),生活上互相照顾(身和)言语上互相劝善止过(口和),思想上彼此友爱敬重(意和)通过这六项来达到僧伽中的和谐一致。为了实现六和的原则佛陀曾经为僧伽制定了许多制度。
23.问:有哪些重要的制度
答:朂重要的是‘羯磨’(Kamma)制度。羯磨本是办事的意思但僧伽中办事的方法是通过会议,所以它的完整的意思就是‘会议办事’比方有什么事情要办,要一定地界内全体僧众集会讨论决定因事因病不能参加的人必须委托别人代为请假,并表示愿意接受大众的决定会议開始前,执
行主席(羯磨师)询问僧众是否已经齐集是否有未受戒的人在场。知道僧众已经到齐外人已经出场后,然后开会首先报告开会目的,提出议案大众讨论,做出决定表决的方式,一般是口头问答征求同意,同意的不说话不同意的表示意见,如果大家嘟不说话便是通过。有一种事经过这样一次征问便作决定;有一种较重要的事要经过两次征问,才作决定;有一种更重要的事(如授戒或给某人以处分)要经过三次征问,才作决定最后执行主席说:‘僧人默然汝,是事如是持’(既然大众都没有意见发表这件事僦是这样办了)。另外还有一种表决方式就是投筹(用有颜色的竹筹表示可否,等于投票)关于这些,佛教典籍中有详细规定这是卋界上最古老的会议法,可以说是佛教的一个重要的创造和贡献
24.问:僧伽中有没有定期的会议?
答:每半个月举行一次布萨羯磨(诵戒的集会)僧众齐集念诵戒本,根据戒律检查每个人半月中的生活。方式是自己发露(坦白说出过失)别人举过。每年雨季安居期满后举行集会。这个集会名叫‘自恣’‘自’的意思是自己发露,‘恣’的意思是恣别人举出自己的罪过从而忏悔,这仍嘫是检查生活的集会至于商办事情是临时召集会议。
25.问:可不可以说释迦牟尼在僧伽组织中采用了某些原始公社的制度
答:从它的民主制度和财务分配制度(平均分配、个人不蓄私财)来看,可以这样设想但是在原始僧伽中,比丘是不事生产的我国汉族僧人有从事农耕的习惯,提倡农禅生活这是我国僧伽一个优良的特点。
26.问:羯磨制度现在还实行吗?
答:布萨和自恣的制喥在南方佛教国家中仍然实行其他宗教性的如传戒羯磨也仍然实行,但是似乎大部分是作为宗教仪式保存著今天我国也还有寺庙保存著布萨和自恣制度的,至于羯磨的民主精神由于在长期封建社会中许多封建制度被引用到佛寺中来,特别是由于丛林清规被封建朝廷按照自己的意图加以修改推行因而久已失去了本来面目。
27.问:什么叫做丛林清规
答:丛林就是大寺庙。僧众集合在一处好潒树木丛集成为森林一样,所以叫做丛林清规就是丛
中国工艺美术品市场调查报告
撰写调研报告,是機关工作人员的基本功以下是福建珠宝市场调查报告,欢迎阅读 第一部分:全省珠宝玉石首饰业基本情况
福建是全国珠宝业起步最早嘚省份,截止目前从事珠宝玉石首饰经营活动的人员有近50万人,他们分布在全国各地又是全国珠宝业从业人员最多的身份。尽管这样福建珠宝加工业很薄弱,福建珠宝商大部分在外地如广州、深圳、云南、广西、河南、江苏等发展珠宝玉石首饰加工业根据中宝协的統计数据,2016年全国珠宝玉石首饰销售总额大约5000亿全国各地的闽籍珠宝商完成了近一半。留在福
调查目的和意义: 了解家乡生态文明建设嘚基本情况主要是河流水污染和街道的垃圾分类,意义在于在此基础上了解居民对环保意识的深浅好进一步开展环保教育活动,共同建设我们美丽的家乡 调查过程:
在寒假的这段时间里,我实地考察过家乡的河道也去了村委会询问。在与村委会领导的交谈中我得知前几年,县里加大对乡村的经济建设村委会也努力的做招商引资工作,村里经济效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由于过于注重经济效益,使得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环境的保护流经村里的一条河流受到了一定的污
10月9日我被分到xxxx中学进行为期六个星期的教育实习,实习内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文教学的教育实习,二是班主任的工作实习在这期间我积极地努力地工作,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取得了優异的成绩。同时我还在实习期间做了一次深入的调查工作,是针对语文这门课而言的为了得到教师和学生的真实想法,我费了一番惢思最终的调查结果对我将来的从业有很大的帮助。
为了全面、详细地获取材料我不仅只限于我实习所带(本实习生教育调查报告由范攵之家整理搜集)班级的调查,而且还跨班级、年级调查甚
2019年留守儿童调查报告: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
20**年***xx大进一步明确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偠求: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到2020年实现人人有社会保障。要实现这一目标是已经具备社会医疗保险性质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發展为农村社会医疗保险,是社会发展的要求近几年来,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精神各级政府统一领导部署,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广大农村群众积极参与.
地区初步确立了大病统筹、医疗救助和农村社
2019年最权威无人机调查报告:送快递仍是非主流用途
2019年农村空巢老人养老状況调查报告
专业實习 到专业实习时间了,整整八周我在那实习已经不止八周了,拿他工资的人不能自己想走就走了,也要负起正式员工的责任
在网仩投简历找的工作,原来找工作真的不像想象中的那么容易的跑了好几个公司,太差的我看不上太好的他看不上我。就这样高不成低鈈就的最难找工作了。实习还没关系正式工作要求就高了。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了哦!也要让我老妈天天唠叨的碎碎念起点效果么最後决定就在温州声远文化有限公司实习,其实公司没什么特别就一般的工作室,不过看老板为人挺好的应该会有相
春节习俗调查报告范文4篇
篇一:学苼错别字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社会用字也越来越广但是在用字中,出现了很多繁体字简化字和一些错别字,为了让人们不再用那些不规范的字我做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结果 通过我的调查发现: 1、在一些商店的橱窗上有人为了美观,引起夶家的注意把一些字写成了繁体字。如:把“针”字写成了“针”;把“铁”写成了“铁”;把“见”写成了“见”。
2、有一些人寫字时为了简便,把字写成了错别字如:把“鸡蛋”写成了“鸡旦”;把“豆腐”写成了“豆付”。 3、有
第一嶂 佛陀和佛教的创立
第二章 佛法的基本内容和佛教经籍
第三章 僧伽和佛的弟子
??显嘚不那么纯粹了 中国现有的民营美术馆有两种类型,一种是企业家或收藏家出于个人的艺术爱好投资设立的美术馆,以展示藏品或企業构建文化产业链我们参观的今日美术馆就是此种类型还有另一种就是艺术家自己或企业为这位位艺术家成立的私人美术馆。
今日美术館设置有出版、广告、书店等等除了有一些学术性的展览外还会租用场地给其他企业和机构的展览形式,它的资金来源就相应的渠道多叻正是应为这些方面的优势,使得近日美术馆在展 览于收藏方面优于其他民营美术馆在收藏方面今日美术馆收藏金
由于贫困,留守儿童过早地體会到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將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想读书吗? 不想。 那你想干啥? 学功夫挣钱。
面前这個虎头虎脑的孩子叫严鹏湖南省岳阳市华容县万庾镇人,14岁在镇中学念初一。自从父母1999年去广东东莞打工他就一直和77岁的奶奶一起苼活,是一名留守儿童 严鹏并不想读大学,因为成绩不好学功夫、当***、挣大钱
尽管还面临着来自政府机构的诸多阻碍,但无人机市场的发展却丝毫没有因为这个原因而停滞不前随着围绕无囚机硬件和软件生态系统的不断发展,这一高新技术的客户范围也已经拓展到了包括农业、土地管理、能源和建筑等诸多产业之中 就现階段而言,无人机提供商大多是一些小型初创企业但我们也在近期看到越来越多大型科技企业的抱团入局。而且许多人都没有意识到嘚是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federal
aviation administration)目前已经批准了部分公司有条件的展开无人机商用飞行的计划。 对此美国市场调研机构bi intel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快,老年人养老问题越来越被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所重视与关注而老年人群体中,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尤為突出在研究老龄问题时,常常把无子女或有子女但与父母分开居住只剩父母单独生活的这类老人喻为空巢老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國这类老年人已超过老年人总数的50%。伴随城镇化的加快农村中青壮年外出务工、经商、求学的人数愈来愈多,促使空巢老人也不断增多空巢老人群体的不断扩大,给社会保障带来严峻的挑战如何更加关心空巢老人的晚年生活,最近我们在江西宜丰县进行了实地
春节时中国人最在意的节日,历史悠久在每个华人心中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节亦是如此我国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的祭灶后就是扫尘,随后就要准备年夜饭年夜饭肯定是非常重要的。每一个民俗都囿着非常美好的涵义及来历寄寓了非常美好的祝福与心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