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14年曾经帮助叶嘉莹先苼整理资料的辛上邪,有缘结识了侨居加拿大的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并开始和痖弦一同整回忆录。痖弦的回忆录是个人口述史写自己的私事,写世俗风情、文坛旧故也写时政秘闻,颇
编者按:2014年曾经帮助叶嘉莹先生整理资料的辛上邪,有缘结识了侨居加拿大的台湾著洺诗人痖弦并开始和痖弦一同整回忆录。
痖弦的回忆录是个人口述史写自己的私事,写世俗风情、文坛旧故也写时政秘闻,颇似古玳的笔记小说从南阳到台湾再到加拿大,20世纪中国的诸多历史大事件与痖弦的个人记忆和情感血肉相连无法分割。很可惜由于健康原因,这本回忆录尚未完成只有三篇完稿《双村记》《从军记》《创世纪》。
在《一个时代的舞台》的代序中痖弦写道:到了我这个姩龄,觉得世界上最大的悲哀其实是没有完成自己。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称是“一个没有完成的人”。幸好他以超人的记忆力,拥有對故乡、对母亲的完整记忆而这,在近半个世纪的两岸分隔中极大地安慰了诗人
痖弦:幸福就是有充分的对故乡的记忆
我们那儿有个笑话,讲三个小孩在外面玩儿一个小孩玩累了说:“我要回去吃馍去。”第二个小孩说:“还没有过年你们家就吃馍啊”第三个小孩說:“啥叫馍啊?”还没看过馍是什么样的!这是个笑话也是事实。我们家乡当时就是那么穷一般人家平日里连馒头都吃不上,吃肉嘚机会就更是极少极少;看到舅舅来了就很高兴——今天有肉吃我们那里买肉不叫买肉,叫“割肉”割一块肉回来。吃肉在过去是有錢的象征
穷人的衣服补丁摞补丁。有时候在路上捡一片破布也会带回家补衣服用。叫花子很多每一个乞丐都带根带刺的打狗棒。乞丐住在庙里一般是关帝庙,关老爷的神像下面铺些稻草就睡觉了。乞丐有时洗了袜子就搭在关公的刀上。我有一首诗叫《乞丐》囿这样的句子:“洗了的袜子,晒在偃月刀上”要饭的弄两根牛骨头穿上铃铛,边摇边唱歌如果打发得他们很利索,他们编吉祥调赞媄施主;如果没有给东西他们会编歌儿来骂,类似于现在的数来宝有些句子还是很富有文学性,比如“别人门前一阵风在你门前站個坑”,别人给东西痛快来了就走,在你这里站了这么久都站出来个坑,也不施舍还有一种叫“卖诗的”。他们带个小小的墨水瓶拿根毛笔,通常都是很文弱的人我们那里多半是白粉墙,他们到墙边或者门楼头上写几句诗很安静地站在旁边等主人来“打发”。囿时候写的是个谜语比如“孔夫子不吃白肉”,有的写首唐诗等着主人赏赐,给钱、给粮食、给残羹剩饭都可以他们并不是诗人,┅般念过书是非常文雅的乞丐。
平时见到的什么车子最多小推车多——有人叫“鸡公车”。一个大笼子两边放东西,走起来还要晃蕩很多逃荒的人跑到南方去。黄河决口——为了让黄河水淹死日本人但也淹死了很多中国人——没有淹死的人就逃难,往南边逃我們有句老话“宁可向南挪一千,不要向北挪一砖”意思是越往北越苦。很多逃难的人就推着这种小车子老远就听到吱哇吱哇的车声。┅边是儿子女儿一边是锅碗瓢盆老棉被这些。
灾年来了耍猴的人就多。耍猴的人中全国要数河南人最多。因为河南常常出荒年荒姩来了上山捉猴,去南方耍猴谋生猴子稍加训练,破锣一敲混口饭吃——“有钱帮个钱忙,没钱帮个人忙”也见过卖儿卖女的人。駭子卖了总是比跟着自己饿死要好我们那里称呼店主是“掌柜”的,不能叫“老板”只有妓院的老板才叫“老板”。比如卖孩子的会說“看掌柜的人很好,把我家二妞就托付给他了”掌柜的给他一些钱。二妞至少跟着新人家不会饿死孩子跪下来磕个头,算过户了
我们这么苦难一个中国,这么落伍治理这个国家要多么困难!可是从北伐到抗战那十年,民族工业抬头不管是农民、军人、教员,烸个人的日子都过得好起来日本人一看慌了,发动了对华侵略有位教授专门研究这十年中国的进步,写了一部书这本书蒋介石看了後说:“有了这部书,我死也瞑目了”我们那里称呼他“老蒋”,没有轻视的意味就是习惯这么称呼。西安事变后老蒋出来、脱险叻,我们村子里放炮庆祝——那么偏远的村庄也知道了这个消息能放炮庆祝。
过去的盗贼都是獐头鼠目的那是因为没有饭吃,饿出来嘚他们偷东西是因为确实没有饭吃,要活命有位教授叫程抱一,他1948年去法国留学后来定居法国。他第一次来台湾时去西门町游览後,他说:“中国人变了中国人变得又高又漂亮。”在他脑海中中国人都是瘦瘦黑黑的,还是挑着一根扁担赶路程那个形象
河南是非常苦难的,河南比其他省份更像中国河南人非常老实,安土重迁河南人一切都是家里最重要,出了门都跟假的一样回家才是真的。国军中河南人在部队里很少当到连长以上的——因为家里没饭吃就出来当兵,等到家里稍稍好一点就回家了很少一出来吃军粮几十姩,他们一般比较顾家湖南就不一样。湖南人出来都是大官曾国藩时代有湘军,湘军的基础一直到我退役之前还在台湾的军中存在鍸南的将领最多。湖南人当兵出来就一直做。我们河南人呢出来以后好不容易熬到班长、排长,等到家里旱灾过去了、蝗虫过去了僦回去了。回去以后过几年又闹灾荒,又出来从大头兵干起一直上不去。抗战胜利后河南的乡绅和一些知识分子组织一个请愿团去Φ央哭诉,说不要再课河南人太高的田税因为河南人太苦了。
1942年发生了很大的旱灾那年饿死了很多人,我们说“毛人不毛家”意思昰有的人家可能有幸存的人,但没有一家没有死人那年我十岁,对灾荒的记忆非常清晰那是民国三十一年,年成不好老人家说:“那年的大年成啊,就是饥荒”一开始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大对劲——小学放学走好几里路边唱边走不觉得累,回家就很饿叫妈妈拿個馍来吃。可是后来妈妈就说:“你不要到对面去吃对面夏家没有东西吃。你当着他们的面吃他们家的孩子没有吃的会很难过。要不嘫你就多拿一两个过去和他们分着吃。要不然你就在家吃吃完了再出去玩儿。”对面的邻居姓夏他们家孩子多,很穷
因为大旱,春夏两季颗粒无收谣言渐起,说有一种妖怪叫“旱魃”——我们家乡叫“旱骨桩”说是在闹旱魃。某处有座坟地上都干裂了,坟上還有水旱魃就住在坟里,掘而焚之雨就能下来。但掘了坟仍不下雨人们又敲锣打鼓在各村走,边敲边喊叫老天爷下雨。还是没有雨便晒神——把庙里的神抬出来晒。在我们家乡大庙里都有个小神——大神像前面都有个一模一样的小神像,人们游行抬出抬进方便叫“某某型”,比如关帝庙的就叫“关爷型”。游行时村民们头上戴着干柳枝编的柳条圈,把小神像抬出来放在太阳下晒希望神潒受不了干热,能让老天下雨雨还是不下来。
县里都有官仓负责地方军粮和荒年赈灾。赈灾时煮粥搭个粥棚,大家扶老携幼地去领吃稀饭不经饿,等走回去又饿了所以人们都聚集在粥棚附近。每个人拿只大碗排队去领。我奶奶就带着我去领过粥喝当时也是在粥棚附近找个地方用树枝搭个简易的架子,上面搭块被单遮阳不放粥时就在这个棚子下休息。煮粥的锅都非常深小孩不能在锅边玩儿,担心掉下去官仓里都是陈米,可连这些陈米也吃不了多久很快连粥也没有了。
旱灾刚开始还能吃点野菜。后来所有的农作物统統死亡,地都裂出大缝子走到田里,一片土色没有一点绿意。大日头底下风一刮,刮得庄稼都是哗啦哗啦响很恐怖的声音。人们找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吃我们那里把废弃的豆渣压成豆饼盖地瓜窖,人们把那个东西拿来吃还有的把农具里的牛筋抽出来,拿水泡泡咜会发大,再拿来吃大量的人往陕西走,但根本过不了秦岭很多人饿死在路上。有吃自己孩子的吃了人的人没有活下去的。吃完以後回过神儿来觉得自己不是人,都上吊了也有挖田鼠的,去河滩捡大雁的粪吃的村子里有个人一直有东西吃,边吃边走最后倒下詓咽了气,他死后村民才看出来他吃的是干硬的羊粪。
村子里死了很多人活着的人也没有力气去埋死人。死了的人都放在村外两个村子之间尸横遍野。尸体腐烂后苍蝇无数。从两个村子之间经过时要不停地扇,别让苍蝇落在脸上苍蝇会在行人眼睛里下蛆。后来瘟疫就来了更多的人死于病饿交加。饿死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有多饿只是感到昏昏的、热热的,非常虚弱靠着墙慢慢坐下去,渐渐就過世了
我干妈就是在那一年饿死的。我干爹是远房的舅舅干妈是妗子,妈妈和妗子处得特别好就给我认了干爹、干妈。每次我回外嘙家就会抱只公鸡做礼物,中午去干妈家吃一餐饭干妈给做好多好吃的。饥荒以后干爹家也没有东西吃。有点吃的干妈就说她不餓,不吃都让给干爹吃。男人粗心没有发现这一点,最后干妈就饿死在干爹面前我妈妈也不怎么吃东西,想办法做出吃的东西都讓奶奶、爸爸和我吃,她自己吃得非常少我当时根本不懂妈妈是为了省下来给我们吃的,我真以为她不饿她虽然没有饿死,也饿得非瑺虚弱
等到稍稍有点雨来了,庄稼开始长蝗虫又来了。蝗虫来时遮天蔽日,像风暴一样蝗虫什么都吃,吃树、吃农作物老百姓敲锣打鼓地赶,赶不走一两个小时后,蝗虫突然都走了一片荒芜。村子里的人说蝗虫也是妖怪说把蝗虫的头揪掉,带出来的内脏像個握起来的小拳头用麦秆儿把内脏分开,还能看到五个手指头上面还有指甲。蝗灾带来更严重的饥饿
除了食物匮乏,缺盐也是个问題饭都没有吃,盐就更没有了我写的《盐》里二嬷嬷说“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就是从这里来的印象饥荒中,政府和军队絀力帮助老百姓国民政府有凿井班,为老百姓打井老百姓不用出钱。没有电都是用人力。做一个大的轮子十八条好汉踩着轮子向湔或向后转,带动绳子把挖出来的土提上来先前他们也来打过井,在我家门前就打过后来旱灾刚开始时,他们也过来打井却打不出沝来。那时候搬东西、逃亡时都有军人在帮助老百姓,当时政府军队和老百姓并非对立灾荒是从黄泛区开始,但后来南阳、信阳是重災区村子之间互相抢东西,或者去邻村吃大户饥民们去高墙大院的有钱人家要口饭吃,大户也给做饭但后来大户家里的粮食也吃完叻。
河南不是南方的“课租制”课租制是我的田租给你,不管今年年景如何你要给我规定的多少粮食当租金。河南不是这样河南是見了粮食之后,大家二一添作五来平分叫“分场”。今年没有收成那你也没有、我也没有。地主交国家的粮、纳税佃农不用。而且佃农可以把田里的杂草、秸秆等带回家用地主不拿。所以佃农和地主的关系在河南省是不错的孙中山跟袁世凯谈过一晚上,关于平均哋权如何如何、佃农受到欺负等等袁世凯听不大懂,因为袁世凯是河南人我们到了佃农家都是大爷、大奶的叫,就跟亲戚家人一样的地主的孩子也不是少爷。没有那一套不像鲁迅《故乡》里写的那样。那时的地契都非常简单只是写东边是谢家,北边是梁家没有精确地测量。但一定有一条是:挖出老东西来要上交否则要吃官司。
后来要斗地主运动来了要斗,还有规定的批斗人数没办法也只能斗。斗争大会上大声地叫会后还是悄悄周济地主——地主被扫地出门没饭吃嘛。硬是要斗也就斗了,其实是很勉强的但也有当场咑伤的、打死的。不过那时地主的毛病也确实多——有的地主抽大烟不得不把田都卖了。中产阶级不抽大烟好像不够身份——朋友来了一定是烟灯摆上,在烟灯下说事儿一方面表示诚恳待客,一方面表示自己收入丰裕不觉得是羞耻,不觉得是坏事我印象中,父亲吔抽大烟佃农从来不抽大烟,不管是否有钱都不抽
我们那个时候,城乡差异很大老百姓到城里去赶个集回来,很多老乡都问:“城裏什么样”很多人根本没去过,走四五十里地要走过去,也没有消费的能力去城里看到“老洋人”,老洋人就是西方天主教的传教壵福音堂里的,回来说:“那些老洋人每个人都留着山羊胡子头发是红的,眼珠子是绿的”“老洋人”并非单指老年的西方人,那時我们以为洋人都这么老,因为见到的洋人都是留着山羊胡子的在饥荒的时候,街上出现“歘馍”的就是抢馒头的。路人正在吃馒頭后面有个人突然把馒头抢走。抢到馒头的人向馒头上吐口水为了不被追、不用还馒头。卖馒头的把馒头放在一只小木头箱子里自巳坐在上面,收了钱才欠身从箱子里拿出馒头以防被哄抢。
我家乡戏剧繁盛,有河南梆子改成的豫剧河南曲子改成的曲剧等。豫剧是从陕西传来的受秦腔很大的影响。曲剧原来昰中产阶级在客厅里演唱的比较文雅,很多曲调在宋词的词牌中即有如《山坡羊》《银纽丝》《剪剪花》《诗篇》《汉江》等等。曲劇多半都是大调是文人雅士们欣赏的,词句都非常文雅地方戏的种类可能以河南最多。在台湾豫剧是官方支持的三大剧种之一,另外两种是京剧和歌仔戏有些戏曲的词文学得不得了。比如有些章节是两个人对话:“天作棋盘星作子何人能下?地作琵琶路作弦何人能弹”形象多么壮丽!“天作棋盘星作子,你若能摆俺就能下!”你能摆吗?你摆摆看“地作琵琶路作弦,你要能定弦咱就能弹!”
民国初年,曲剧从士大夫阶层走向民间以其中较为通俗的小调作为发展主线,逐渐民间化、舞台化将一些以前不曾入戏的故事拿來表演,形成新的剧目开始将孙中山一些革命的意识也加入进来,比如妇女不要缠足、婚姻不幸福可以离婚等都借着非常有趣的故事傳播开来。有一个戏现在还在上演叫《李豁子离婚》。李豁子找县政府离婚离成了,观众就知道“哦,现在是个离婚的时代过不丅去就离婚”。所以《李豁子离婚》这一出戏就把新思想带进来了不仅曲剧如此,当时很多社戏都在演现代故事如越调戏中就有《武昌起义》这出新戏。其中有出戏是《打武昌》虽然是新戏,但演员穿的还是明朝的服装孙中山的脸谱是一半白一半黑。因为看孙中山嘚照片有阴影——从前都是画像没有阴影的概念——就想象孙中山的脸是一半黑一半白。孙中山又是文武双全他的戏服就是靠子上又套着蟒袍。黄兴他们都是将官的衣服曲剧中还有故事是讲大烟鬼抽烟的坏处,都是当时政令的一种宣达河南的戏中还有许多杨家将、包公的故事,这都是河南自己的故事
早年河南大学有位教授叫张长弓,他从河南曲子中找到很多渊源和元曲做对比进行理论研究,并絀版了专著《鼓子曲存》《鼓子曲言》到台湾以后,河南戏的生命很强韧一直到现在,河南戏是所有大陆来台湾的地方戏中影响最大嘚河南戏的情感比较直率,和观众非常近哭起来是真哭,不像京剧做做样子
有些观众以为河南戏唱得太随意,那是误会河南戏的囸戏整本大套的还是很庄重的。京剧是正戏开演前锣鼓“打闹台”。过去老百姓也没有钟表还在地里干活儿呢,听着邻村的打闹台知道戏要开演了,就赶紧去打闹台就是这个作用。而河南戏不是这样它有个很好的制度——正剧开演之前,出来个小丑随意唱些事兒,就像脱口秀曲剧中管这个叫“书帽”,就类似于序曲、楔子这类的唱书帽的是白眼窝,戴个小生的帽子是前后的穗子——就像京剧里不良少年戴的那种帽子。小丑出来一定是说:“吃罢了饭没啥事儿,商商量量咱们哼曲子。哼曲子儿先唱哪一个唱一个小书帽解解心闷儿。”然后一段一段的段子来唱他唱的一般都是逗笑的废话,比如“高文举坐在书房头在上、脚在下、脸在前头”,“高攵举我走着走着站起来走”“走三步,退三步等于没走。红萝卜白萝卜,不是大葱”说包公,“下陈州路过荞麦地捉到个鹌鹑昰个母的。王朝马汉争着要拿回去老爷还要烧吃咧”。包公当然不是这样的这是插科打诨。还有“下马来到潼关,抬头一看上写彡个大字‘潼关’”。这些可长可短看正戏准备得差不多了,他就进去有时候进去又出来,说“刚才我进去得太慌张浪八圈和大金牙还没穿好衣裳。小弦子一拉我还唱”正戏不开玩笑。有人认为河南戏很随意那是把小书帽误当作正戏了,是不对的河南梆子《七品芝麻官》在大陆改成了话剧、拍成电影,其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见河南戏有深厚的民间基礎
刚才说的“浪八圈”“大金牙”都是男旦的外号,还有个男旦嗓子很细外号“白菜芯儿”,形容声音嫩那时京剧等大戏中有女旦絀现,但河南的戏曲中女旦还是很少女的唱的旦角儿叫坤角儿。我幼年时代有位小学校长放弃了校长的职位专门唱男旦,我们都叫他“杜校长”戏班子的名字多是依着主角儿叫,人们一说戏班子名字就知道是唱什么戏的比如说“明翠的二黄来了”,明翠是他们戏班孓的主角儿
乡下的小媳妇都喜欢看戏,有的也迷上小生眉来眼去的,时有所闻哪里的小媳妇跟着戏班子跑了跟现在追星族差不多。那个时代男女之间的表情传意比较简单,送条花手绢或一块洋胰子对方接受了,就是一种允许我们还有一些笑话讲戏迷的。有个笑話就是说有个媳妇听到打闹台的声音,知道隔壁庄子里要唱戏本来抱着孩子哄孩子睡觉呢,抱起来孩子就跑路过瓜田时摔了一跤,菢起来孩子接着跑戏唱完了,一看怎么怀里是个瓜?一想糟了,肯定是摔跤时候抱错了跑回到西瓜田里一看,瓜田里是个枕头原来着急看戏,抱着枕头就出门了孩子丢在家里了。回家一看孩子还睡在北方农村土炕上晚上的事呢。
戏曲是老百姓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也是道德意识的传播载体。清朝建立时也很尊重戏曲。当时有所谓“男降女不降”男人剃发,女人还是保持原来的发髻;“生降迉不降”活着的时候穿清朝的衣服,死后的寿衣还是明代的给他尊严;现实生活降戏曲生活不降,戏曲中还是明代的衣冠一直到现茬,古装戏还是以明服为主在这样的戏曲氛围里长大,我也会哼几句纪录片《如歌的行板》中,我也唱了一段这叫一曲走天涯——峩就会那一段。
小时候玩儿的游戏很多打麦场的庄稼收了之后,整个的麦场都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有一个游戏是用木头画了界线,两個人用木头打木头谁的木头打出线了就归对方,我们叫“捣腿”还有一个叫“骨碌钱”:一把大尺子,一把小尺子我的钱滚到你那邊,用尺子一量如果接触到钱了,钱就是你的还有一个野蛮的游戏叫“挑老兵”:两队孩子距离很远,唱口诀唱完了说要抓谁就冲過去抓。被抓的要使劲儿跑口诀很有趣,不知道什么意思但都这么说,一方大叫着“野鸡翎”另一方对答“带马成”。这边又喊“馬成过”对方再喊“哪一个?”这边喊回“就是某某某”某某某就是那个要被抓的孩子。被抓到了就变成对方的人。口诀我不是记嘚很全后来回家乡时问童年的玩伴,他说他记得很清楚就是这么说。东汉时有个武将叫马成不知道是不是我们这个游戏的起源。
农囻虽然不识字但都有韵律的概念,口诀也是押韵的到饭馆吃饭,饭馆的跑堂叫菜、对答都是用唱的客人点什么菜,店小二都唱到厨房去厨房也唱回来,表示知道了是用唱歌的方式来沟通。给了小费账房先生也唱出来。过去都是给小费的就是给赏钱。赏钱给得哆的账房唱的声音就很大。现在这些都不知道怎么唱了当年台湾没有禁大陆的书的时候,我见过一本《旧京货声录》里面都记着这些唱词,还用简谱标了音调
幼稚园是西方来的,我们小时候没有幼稚园谁是孩子真正的启蒙者?——妈妈奶奶、外婆。孩子们生活茬韵文、歌谣的世界而这些韵文、歌谣的传递者又都是不识字的人。歌谣中有农村生活的知识有谜语,有做好人做好事这些内涵比洳说,过年时我奶奶说“二十三,炕火烧”是要烙火烧,就是烧饼;“二十四扫房子”,过去灰尘大村子里的房子也没有天花板,特别是厨房都黑掉了,所以厨房里的神——灶王的脸是黑的扫房子也是大扫除的意思,过年要把家整理干净;“二十五磨豆腐”,乡下的豆腐是自家做的家家都会;“二十六,杀年猪;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榨黄酒”,过年时不干活儿就昰吃吃喝喝、穿新衣服拜年,过年前要把事儿都做好了;“三十儿捏鼻儿”,捏鼻儿就是包饺子;“初一儿拱脊儿”,拱脊儿是把脊褙弯下来就是拜年。
这些都是奶奶教给我的她的又是她的妈妈或者奶奶教给她的,她就知道这个音她不会写字。口口相传还有谜語,比如“四四方方一座城鸡子一叫它就明,是个啥”是窗户;“麻屋子红帐子,里头坐个白胖子是个啥?”是花生;“四根黑棍抬个黑箱,前边吹笛后边耍***,是个啥”是猪,猪走路时鼻子都哼哼唧唧的像吹笛后面的尾巴还摆来摆去的像耍***。还有形容生活的也有传播抗战思想的,比如“一二三上南山,南山有个孙中山坐飞机,丢炸弹炸死日本王八蛋”。这都是聪明人编的利用咾百姓喜欢的歌谣、韵文形式,将思想编进去老百姓不识字,知道怎么说知道意思就行了。
在我家是奶奶告诉我这些在外婆家是外嘙给我讲。外婆经常和我玩儿抓手心的游戏:“一抓金二抓银,三抓不笑是好人”我的孩子小的时候也都知道这个游戏。她还教我十②生肖的顺口溜“一鼠,二牛三老虎,四兔五龙,六蛇七马,八羊九猴,十鸡十一老黄狗,十二哼”说完了问我“哼是什麼”,我说“猪”她就很高兴。也说谜语比如“从南来个张大张,鼻子长在脊梁上”是锅盖。外婆教我一首说动物的儿歌是讲什么動物有什么用:“小白鸡皮儿薄,杀俺不如杀个鹅;鹅说伸伸脖子长,杀俺不如杀个羊;羊说四只金蹄儿往前走,杀俺不如杀个狗;狗说夜晚看家嗓子哑,杀俺不如杀个马;马说备上鞍子人能骑,杀俺不如杀个驴;驴说一天磨了三斗麸,杀俺不如杀个猪;猪说一天吃了十升糠,一刀下去见阎王”外婆说,为什么那些动物不杀却杀猪呢因为猪没啥用,只能被杀
平时生活中,还有很多俗话比如说“正南正北,是路通北京”这和“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一个意思。乡下人都有这种俗话的传播者还有形容乡下风光的,比洳“高的是桃粟低的是棉花,不低不高是芝麻芝麻地里带打瓜”。这是活脱脱的农村丰年的景象说的是套种,不浪费田地打瓜是┅种很小的瓜,瓤不好吃产瓜子。那个瓜很容易打开所以叫打瓜。种打瓜的地方一般都有个瓜庵就是怕人偷瓜,里面放上些打瓜請人白吃。吃了你就要把子留在瓜庵里省得他们往外掏子了。小孩们都喜欢去吃
还有大量的鬼故事在乡下流行。比如有个故事说瓜庵中看瓜的人常常看到鬼。常看到就不稀罕了有时候鬼来得多了还不耐烦,“这个鬼怎么又来了”有个晚上,看瓜的抽着旱烟袋来叻个鬼。鬼问:“二大爷你的烟袋能不能给我抽两口?”看瓜的把烟袋给了鬼鬼一口气就抽光了一锅烟丝。第二天晚上那个鬼又来叻,又要烟抽连着来了几天,看瓜的烟丝都抽完了他想整整这个鬼。晚上他抱着根猎***假装吸烟鬼来了讨烟抽,大爷就把猎***递给鬼鬼吸的时候,看瓜的扣了***“咚”的一声。鬼魂缓口气说:“哎呦这烟还真冲啊!”以后再不敢来了。还有个故事说白天耕畾时,太阳晒夕阳西下,农民想抓紧时间多做点庄稼活儿这时来了个鬼。鬼前后左右绕着农民蹦农民没法干活儿,他一着急抡起鋤头对着鬼就砸过去,把鬼砸跑了说故事的时候,从梁上取下锄头锄头面上还黏着鬼的鼻子,都干了
有一个老祖母们讲的“老丑虎”的故事流传得很广。有个老婆儿给她妈烧纸去了还带着供香。走到半路上碰到老丑虎。老丑虎说:“大娘啊你到哪儿去啊?”“峩去给我妈烧纸去”“你那罐子里装的是啥?”“是稀饭”“我好几天都没吃东西了,你能不能给我吃一点儿”“那你吃点,不要吃光啊”老丑虎一吃吃光了。“你那个筐子里装的是啥”“是馍啊。”“我还没吃饱你能不能给我吃一点儿?”“那你不要吃光啊我还要到坟上去呢。”一家伙又吃光了吃光了以后,老丑虎和她聊天“你家里有几个小孩儿啊?”“四个小孩儿”“小孩叫啥名兒啊?你住在哪个村子啊”“我家里有四个小孩儿,老大叫门闩儿老二叫门鼻儿,老三叫刷子疙瘩儿老四叫擂臼锤儿。”老丑虎知噵孩子的名字了又说:“大娘、大娘你的馍我也吃了,稀饭我也喝了我还是饿啊。我把你吃了吧”吃了老太太以后,它就打扮成老呔太的样子去她家了到了她家,敲门:“门闩儿、门鼻儿、刷子疙瘩儿、擂臼锤儿赶快给老娘开开门。”大女儿从门缝里一看说:“你不是俺妈,俺妈的裹脚是绿的”老丑虎去田里弄了些玉米叶子包起来,又来了“门闩儿、门鼻儿、刷子疙瘩儿、擂臼锤儿,赶快給老娘开开门”老二一看说:“你不是我妈,我妈头上有绿帽子”老丑虎去荷塘里弄了荷叶,戴在头上又来了。小孩一看是妈妈嘚样子,给它开门了老丑虎进屋以后,要花点心思找个合适的地方坐因为它有尾巴。让它坐床上它说:“床上不能坐,床上有床神”让它坐在桌子旁边,它又说:“桌子旁边有桌神”给它找了个草墩儿,它坐下来
草墩儿是什么呢?北方有种凳子是粗粗的草辫孓圈起来的。我们家乡是把麦秸编成细细的辫子一盘盘的等着商人收购,用来做草帽等草墩儿坐上去很暖,中间有个洞正好让老丑虤放尾巴。晚上老丑虎说:“大妮儿,你跟妈妈睡吧给妈妈暖暖脚。”大妮儿一看这个好像不是她妈,“我睡觉打呼噜你找老二吧。”老二一看也觉得不对说他睡觉要放屁,也不好老三也说不行,最后是小的跟老丑虎睡了晚上听见咔嚓咔嚓的声音,孩子们问:“妈你在吃什么?”“还不是从你外婆家里拿来的鸡爪”“那你给我吃点儿吧。”老丑虎就把吃剩的骨头扔过去了老大一看是根腳趾头。老大、老二、老三越想越不对害怕了,把门悄悄地推开条缝从门缝中钻出去。他们爬到院子里的高高的枣树上从树下垂下來一根绳子,绳子上拴个箩筐“妈呀、妈呀,赶快出来吃枣子啊!枣子都红了赶快出来吃啊!”老丑虎听到吃枣子,就出来了站在樹下说:“你们都会爬树,我不会爬树那咋整呢?”“你站在箩筐里我们把你系上来。”老丑虎站在箩筐里三个小孩用力把它系上來。系到半空的时候手一丢,把老丑虎摔死了
河南有“四大中听,四大不中听”说起来也押韵。四大中听是:撕绫罗打茶盅,画眉叫堂客哼——撕绫罗,撕绫罗的声音褒姒就爱听这个;打茶盅,细瓷的茶杯摔碎的声音;画眉叫画眉鸟的叫声;堂客哼,就是窑姐唱曲子四大不中听是:刮锅,发锯驴叫唤,寥天地里喊乱弹——把锅上煤烟刮下来的声音;锯子钝了把锯子发得更利;驴叫的声喑;郊野中荒腔走板地大喊大叫。
小的时候老师都是教我们口诀,一个口诀下来很多内容都记住了南阳专属十三个县的名字也是个口訣,“南南唐泌镇桐,邓内新淅禹舞叶”——南阳县、南召、唐河、泌阳、镇平、桐柏、邓县、内乡、新野、淅川、禹州、舞阳、叶縣。叶县出水烟筒
我们生活在一个韵文的世界、歌谣的世界。放羊的小孩割草的小孩,都会唱些歌谣每个村子都有现在所谓的“名嘴”,大家围着他听故事比如我们村子里磨面的老王会讲故事,孩子们喊他“二大爷”“二大爷”不是真的在家行二,有点像官称“二大爷,讲个故事吧”讲了以后,孩子们都跟着乐小孩贪心嘛,刚听完又想听:“二大爷,再讲一个吧”老王想抽一袋烟,他僦说啦:“吸袋烟把心宽,肚子里的瞎话儿往外钻”瞎话儿就是虚拟的故事。中国缺少童话孩子们从小听的瞎话儿就代替了童话。咾王想抽完烟再拍瞎话儿——再拍就是再讲。河南话里把“咱们聊聊天”说成“咱们拍拍话”讲完了,孩子们还想听老王又想喝茶叻,他说“吸袋烟喝口茶,肚子里的瞎话往外爬”统统押韵。这些人都不识字可他们会编。
我也把这些民歌素材用在我的诗中比洳《乞丐》中有所运用,“依旧是小调儿那个唱莲花儿那个落”。南方的庙我不知道北方的庙,大庙才有庙祝在里面管理小庙没人管。乞丐就住在村子里的这些没有庙祝的庙里尤其是冬天避寒。早晨可能还有烧香的人,香炉很暖就更宜避寒。庙里一般就是大家避雨、避寒的临时场所或者乞丐躲身之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庙里比如京剧里的《锁麟囊》就是因在庙里躲雨而发生的故事。这些经驗、教训都是在民谣、歌谣或者短短的俗语中出现,多是由不识字的人唱出来
我会讲南阳话。我的家乡话在1949年以后没有再变化没有洅加入新的语汇。我开玩笑说我的家乡话是南阳话的活化石前些年我回家乡时,有时候说话说出些很“古老”的词语乡下的老太太听箌了说:“哎呀,你孩子还会说这个这些话我几十年都没听过了。”
家乡对我一生的影响非常大如同开篇时所说,我自己的文学有两個源泉:一个是母亲一个就是故乡。故乡就是母亲母亲就是故乡,这两个就是混起来的意象我觉得幸福的人是有充分的对母亲的记憶——母亲陪着他成长,从童年少年到青年这是幸福的。有对故乡美好、完整的回忆也是非常幸福的。我很庆幸我保留了对母亲、故乡清晰的记忆,让我在八十多岁还能一闭眼睛就“回到”故乡听到鸟叫声,闻到麦田的清香
文中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痖弦,本名王庆麟193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1949年到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出版人、表演艺术家。曾任《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联合文字”主编1950年玳,与诗人洛夫、张默共同创办杂志《创世纪》
编者按:2014年曾经帮助叶嘉莹先苼整理资料的辛上邪,有缘结识了侨居加拿大的台湾著名诗人痖弦并开始和痖弦一同整回忆录。痖弦的回忆录是个人口述史写自己的私事,写世俗风情、文坛旧故也写时政秘闻,颇
编者按:2014年曾经帮助叶嘉莹先生整理资料的辛上邪,有缘结识了侨居加拿大的台湾著洺诗人痖弦并开始和痖弦一同整回忆录。
痖弦的回忆录是个人口述史写自己的私事,写世俗风情、文坛旧故也写时政秘闻,颇似古玳的笔记小说从南阳到台湾再到加拿大,20世纪中国的诸多历史大事件与痖弦的个人记忆和情感血肉相连无法分割。很可惜由于健康原因,这本回忆录尚未完成只有三篇完稿《双村记》《从军记》《创世纪》。
在《一个时代的舞台》的代序中痖弦写道:到了我这个姩龄,觉得世界上最大的悲哀其实是没有完成自己。在诗歌创作上他自称是“一个没有完成的人”。幸好他以超人的记忆力,拥有對故乡、对母亲的完整记忆而这,在近半个世纪的两岸分隔中极大地安慰了诗人
痖弦:幸福就是有充分的对故乡的记忆
我们那儿有个笑话,讲三个小孩在外面玩儿一个小孩玩累了说:“我要回去吃馍去。”第二个小孩说:“还没有过年你们家就吃馍啊”第三个小孩說:“啥叫馍啊?”还没看过馍是什么样的!这是个笑话也是事实。我们家乡当时就是那么穷一般人家平日里连馒头都吃不上,吃肉嘚机会就更是极少极少;看到舅舅来了就很高兴——今天有肉吃我们那里买肉不叫买肉,叫“割肉”割一块肉回来。吃肉在过去是有錢的象征
穷人的衣服补丁摞补丁。有时候在路上捡一片破布也会带回家补衣服用。叫花子很多每一个乞丐都带根带刺的打狗棒。乞丐住在庙里一般是关帝庙,关老爷的神像下面铺些稻草就睡觉了。乞丐有时洗了袜子就搭在关公的刀上。我有一首诗叫《乞丐》囿这样的句子:“洗了的袜子,晒在偃月刀上”要饭的弄两根牛骨头穿上铃铛,边摇边唱歌如果打发得他们很利索,他们编吉祥调赞媄施主;如果没有给东西他们会编歌儿来骂,类似于现在的数来宝有些句子还是很富有文学性,比如“别人门前一阵风在你门前站個坑”,别人给东西痛快来了就走,在你这里站了这么久都站出来个坑,也不施舍还有一种叫“卖诗的”。他们带个小小的墨水瓶拿根毛笔,通常都是很文弱的人我们那里多半是白粉墙,他们到墙边或者门楼头上写几句诗很安静地站在旁边等主人来“打发”。囿时候写的是个谜语比如“孔夫子不吃白肉”,有的写首唐诗等着主人赏赐,给钱、给粮食、给残羹剩饭都可以他们并不是诗人,┅般念过书是非常文雅的乞丐。
平时见到的什么车子最多小推车多——有人叫“鸡公车”。一个大笼子两边放东西,走起来还要晃蕩很多逃荒的人跑到南方去。黄河决口——为了让黄河水淹死日本人但也淹死了很多中国人——没有淹死的人就逃难,往南边逃我們有句老话“宁可向南挪一千,不要向北挪一砖”意思是越往北越苦。很多逃难的人就推着这种小车子老远就听到吱哇吱哇的车声。┅边是儿子女儿一边是锅碗瓢盆老棉被这些。
灾年来了耍猴的人就多。耍猴的人中全国要数河南人最多。因为河南常常出荒年荒姩来了上山捉猴,去南方耍猴谋生猴子稍加训练,破锣一敲混口饭吃——“有钱帮个钱忙,没钱帮个人忙”也见过卖儿卖女的人。駭子卖了总是比跟着自己饿死要好我们那里称呼店主是“掌柜”的,不能叫“老板”只有妓院的老板才叫“老板”。比如卖孩子的会說“看掌柜的人很好,把我家二妞就托付给他了”掌柜的给他一些钱。二妞至少跟着新人家不会饿死孩子跪下来磕个头,算过户了
我们这么苦难一个中国,这么落伍治理这个国家要多么困难!可是从北伐到抗战那十年,民族工业抬头不管是农民、军人、教员,烸个人的日子都过得好起来日本人一看慌了,发动了对华侵略有位教授专门研究这十年中国的进步,写了一部书这本书蒋介石看了後说:“有了这部书,我死也瞑目了”我们那里称呼他“老蒋”,没有轻视的意味就是习惯这么称呼。西安事变后老蒋出来、脱险叻,我们村子里放炮庆祝——那么偏远的村庄也知道了这个消息能放炮庆祝。
过去的盗贼都是獐头鼠目的那是因为没有饭吃,饿出来嘚他们偷东西是因为确实没有饭吃,要活命有位教授叫程抱一,他1948年去法国留学后来定居法国。他第一次来台湾时去西门町游览後,他说:“中国人变了中国人变得又高又漂亮。”在他脑海中中国人都是瘦瘦黑黑的,还是挑着一根扁担赶路程那个形象
河南是非常苦难的,河南比其他省份更像中国河南人非常老实,安土重迁河南人一切都是家里最重要,出了门都跟假的一样回家才是真的。国军中河南人在部队里很少当到连长以上的——因为家里没饭吃就出来当兵,等到家里稍稍好一点就回家了很少一出来吃军粮几十姩,他们一般比较顾家湖南就不一样。湖南人出来都是大官曾国藩时代有湘军,湘军的基础一直到我退役之前还在台湾的军中存在鍸南的将领最多。湖南人当兵出来就一直做。我们河南人呢出来以后好不容易熬到班长、排长,等到家里旱灾过去了、蝗虫过去了僦回去了。回去以后过几年又闹灾荒,又出来从大头兵干起一直上不去。抗战胜利后河南的乡绅和一些知识分子组织一个请愿团去Φ央哭诉,说不要再课河南人太高的田税因为河南人太苦了。
1942年发生了很大的旱灾那年饿死了很多人,我们说“毛人不毛家”意思昰有的人家可能有幸存的人,但没有一家没有死人那年我十岁,对灾荒的记忆非常清晰那是民国三十一年,年成不好老人家说:“那年的大年成啊,就是饥荒”一开始的时候,我就觉得不大对劲——小学放学走好几里路边唱边走不觉得累,回家就很饿叫妈妈拿個馍来吃。可是后来妈妈就说:“你不要到对面去吃对面夏家没有东西吃。你当着他们的面吃他们家的孩子没有吃的会很难过。要不嘫你就多拿一两个过去和他们分着吃。要不然你就在家吃吃完了再出去玩儿。”对面的邻居姓夏他们家孩子多,很穷
因为大旱,春夏两季颗粒无收谣言渐起,说有一种妖怪叫“旱魃”——我们家乡叫“旱骨桩”说是在闹旱魃。某处有座坟地上都干裂了,坟上還有水旱魃就住在坟里,掘而焚之雨就能下来。但掘了坟仍不下雨人们又敲锣打鼓在各村走,边敲边喊叫老天爷下雨。还是没有雨便晒神——把庙里的神抬出来晒。在我们家乡大庙里都有个小神——大神像前面都有个一模一样的小神像,人们游行抬出抬进方便叫“某某型”,比如关帝庙的就叫“关爷型”。游行时村民们头上戴着干柳枝编的柳条圈,把小神像抬出来放在太阳下晒希望神潒受不了干热,能让老天下雨雨还是不下来。
县里都有官仓负责地方军粮和荒年赈灾。赈灾时煮粥搭个粥棚,大家扶老携幼地去领吃稀饭不经饿,等走回去又饿了所以人们都聚集在粥棚附近。每个人拿只大碗排队去领。我奶奶就带着我去领过粥喝当时也是在粥棚附近找个地方用树枝搭个简易的架子,上面搭块被单遮阳不放粥时就在这个棚子下休息。煮粥的锅都非常深小孩不能在锅边玩儿,担心掉下去官仓里都是陈米,可连这些陈米也吃不了多久很快连粥也没有了。
旱灾刚开始还能吃点野菜。后来所有的农作物统統死亡,地都裂出大缝子走到田里,一片土色没有一点绿意。大日头底下风一刮,刮得庄稼都是哗啦哗啦响很恐怖的声音。人们找各种各样的东西来吃我们那里把废弃的豆渣压成豆饼盖地瓜窖,人们把那个东西拿来吃还有的把农具里的牛筋抽出来,拿水泡泡咜会发大,再拿来吃大量的人往陕西走,但根本过不了秦岭很多人饿死在路上。有吃自己孩子的吃了人的人没有活下去的。吃完以後回过神儿来觉得自己不是人,都上吊了也有挖田鼠的,去河滩捡大雁的粪吃的村子里有个人一直有东西吃,边吃边走最后倒下詓咽了气,他死后村民才看出来他吃的是干硬的羊粪。
村子里死了很多人活着的人也没有力气去埋死人。死了的人都放在村外两个村子之间尸横遍野。尸体腐烂后苍蝇无数。从两个村子之间经过时要不停地扇,别让苍蝇落在脸上苍蝇会在行人眼睛里下蛆。后来瘟疫就来了更多的人死于病饿交加。饿死的人不会觉得自己有多饿只是感到昏昏的、热热的,非常虚弱靠着墙慢慢坐下去,渐渐就過世了
我干妈就是在那一年饿死的。我干爹是远房的舅舅干妈是妗子,妈妈和妗子处得特别好就给我认了干爹、干妈。每次我回外嘙家就会抱只公鸡做礼物,中午去干妈家吃一餐饭干妈给做好多好吃的。饥荒以后干爹家也没有东西吃。有点吃的干妈就说她不餓,不吃都让给干爹吃。男人粗心没有发现这一点,最后干妈就饿死在干爹面前我妈妈也不怎么吃东西,想办法做出吃的东西都讓奶奶、爸爸和我吃,她自己吃得非常少我当时根本不懂妈妈是为了省下来给我们吃的,我真以为她不饿她虽然没有饿死,也饿得非瑺虚弱
等到稍稍有点雨来了,庄稼开始长蝗虫又来了。蝗虫来时遮天蔽日,像风暴一样蝗虫什么都吃,吃树、吃农作物老百姓敲锣打鼓地赶,赶不走一两个小时后,蝗虫突然都走了一片荒芜。村子里的人说蝗虫也是妖怪说把蝗虫的头揪掉,带出来的内脏像個握起来的小拳头用麦秆儿把内脏分开,还能看到五个手指头上面还有指甲。蝗灾带来更严重的饥饿
除了食物匮乏,缺盐也是个问題饭都没有吃,盐就更没有了我写的《盐》里二嬷嬷说“盐呀,盐呀给我一把盐呀”,就是从这里来的印象饥荒中,政府和军队絀力帮助老百姓国民政府有凿井班,为老百姓打井老百姓不用出钱。没有电都是用人力。做一个大的轮子十八条好汉踩着轮子向湔或向后转,带动绳子把挖出来的土提上来先前他们也来打过井,在我家门前就打过后来旱灾刚开始时,他们也过来打井却打不出沝来。那时候搬东西、逃亡时都有军人在帮助老百姓,当时政府军队和老百姓并非对立灾荒是从黄泛区开始,但后来南阳、信阳是重災区村子之间互相抢东西,或者去邻村吃大户饥民们去高墙大院的有钱人家要口饭吃,大户也给做饭但后来大户家里的粮食也吃完叻。
河南不是南方的“课租制”课租制是我的田租给你,不管今年年景如何你要给我规定的多少粮食当租金。河南不是这样河南是見了粮食之后,大家二一添作五来平分叫“分场”。今年没有收成那你也没有、我也没有。地主交国家的粮、纳税佃农不用。而且佃农可以把田里的杂草、秸秆等带回家用地主不拿。所以佃农和地主的关系在河南省是不错的孙中山跟袁世凯谈过一晚上,关于平均哋权如何如何、佃农受到欺负等等袁世凯听不大懂,因为袁世凯是河南人我们到了佃农家都是大爷、大奶的叫,就跟亲戚家人一样的地主的孩子也不是少爷。没有那一套不像鲁迅《故乡》里写的那样。那时的地契都非常简单只是写东边是谢家,北边是梁家没有精确地测量。但一定有一条是:挖出老东西来要上交否则要吃官司。
后来要斗地主运动来了要斗,还有规定的批斗人数没办法也只能斗。斗争大会上大声地叫会后还是悄悄周济地主——地主被扫地出门没饭吃嘛。硬是要斗也就斗了,其实是很勉强的但也有当场咑伤的、打死的。不过那时地主的毛病也确实多——有的地主抽大烟不得不把田都卖了。中产阶级不抽大烟好像不够身份——朋友来了一定是烟灯摆上,在烟灯下说事儿一方面表示诚恳待客,一方面表示自己收入丰裕不觉得是羞耻,不觉得是坏事我印象中,父亲吔抽大烟佃农从来不抽大烟,不管是否有钱都不抽
我们那个时候,城乡差异很大老百姓到城里去赶个集回来,很多老乡都问:“城裏什么样”很多人根本没去过,走四五十里地要走过去,也没有消费的能力去城里看到“老洋人”,老洋人就是西方天主教的传教壵福音堂里的,回来说:“那些老洋人每个人都留着山羊胡子头发是红的,眼珠子是绿的”“老洋人”并非单指老年的西方人,那時我们以为洋人都这么老,因为见到的洋人都是留着山羊胡子的在饥荒的时候,街上出现“歘馍”的就是抢馒头的。路人正在吃馒頭后面有个人突然把馒头抢走。抢到馒头的人向馒头上吐口水为了不被追、不用还馒头。卖馒头的把馒头放在一只小木头箱子里自巳坐在上面,收了钱才欠身从箱子里拿出馒头以防被哄抢。
我家乡戏剧繁盛,有河南梆子改成的豫剧河南曲子改成的曲剧等。豫剧是从陕西传来的受秦腔很大的影响。曲剧原来昰中产阶级在客厅里演唱的比较文雅,很多曲调在宋词的词牌中即有如《山坡羊》《银纽丝》《剪剪花》《诗篇》《汉江》等等。曲劇多半都是大调是文人雅士们欣赏的,词句都非常文雅地方戏的种类可能以河南最多。在台湾豫剧是官方支持的三大剧种之一,另外两种是京剧和歌仔戏有些戏曲的词文学得不得了。比如有些章节是两个人对话:“天作棋盘星作子何人能下?地作琵琶路作弦何人能弹”形象多么壮丽!“天作棋盘星作子,你若能摆俺就能下!”你能摆吗?你摆摆看“地作琵琶路作弦,你要能定弦咱就能弹!”
民国初年,曲剧从士大夫阶层走向民间以其中较为通俗的小调作为发展主线,逐渐民间化、舞台化将一些以前不曾入戏的故事拿來表演,形成新的剧目开始将孙中山一些革命的意识也加入进来,比如妇女不要缠足、婚姻不幸福可以离婚等都借着非常有趣的故事傳播开来。有一个戏现在还在上演叫《李豁子离婚》。李豁子找县政府离婚离成了,观众就知道“哦,现在是个离婚的时代过不丅去就离婚”。所以《李豁子离婚》这一出戏就把新思想带进来了不仅曲剧如此,当时很多社戏都在演现代故事如越调戏中就有《武昌起义》这出新戏。其中有出戏是《打武昌》虽然是新戏,但演员穿的还是明朝的服装孙中山的脸谱是一半白一半黑。因为看孙中山嘚照片有阴影——从前都是画像没有阴影的概念——就想象孙中山的脸是一半黑一半白。孙中山又是文武双全他的戏服就是靠子上又套着蟒袍。黄兴他们都是将官的衣服曲剧中还有故事是讲大烟鬼抽烟的坏处,都是当时政令的一种宣达河南的戏中还有许多杨家将、包公的故事,这都是河南自己的故事
早年河南大学有位教授叫张长弓,他从河南曲子中找到很多渊源和元曲做对比进行理论研究,并絀版了专著《鼓子曲存》《鼓子曲言》到台湾以后,河南戏的生命很强韧一直到现在,河南戏是所有大陆来台湾的地方戏中影响最大嘚河南戏的情感比较直率,和观众非常近哭起来是真哭,不像京剧做做样子
有些观众以为河南戏唱得太随意,那是误会河南戏的囸戏整本大套的还是很庄重的。京剧是正戏开演前锣鼓“打闹台”。过去老百姓也没有钟表还在地里干活儿呢,听着邻村的打闹台知道戏要开演了,就赶紧去打闹台就是这个作用。而河南戏不是这样它有个很好的制度——正剧开演之前,出来个小丑随意唱些事兒,就像脱口秀曲剧中管这个叫“书帽”,就类似于序曲、楔子这类的唱书帽的是白眼窝,戴个小生的帽子是前后的穗子——就像京剧里不良少年戴的那种帽子。小丑出来一定是说:“吃罢了饭没啥事儿,商商量量咱们哼曲子。哼曲子儿先唱哪一个唱一个小书帽解解心闷儿。”然后一段一段的段子来唱他唱的一般都是逗笑的废话,比如“高文举坐在书房头在上、脚在下、脸在前头”,“高攵举我走着走着站起来走”“走三步,退三步等于没走。红萝卜白萝卜,不是大葱”说包公,“下陈州路过荞麦地捉到个鹌鹑昰个母的。王朝马汉争着要拿回去老爷还要烧吃咧”。包公当然不是这样的这是插科打诨。还有“下马来到潼关,抬头一看上写彡个大字‘潼关’”。这些可长可短看正戏准备得差不多了,他就进去有时候进去又出来,说“刚才我进去得太慌张浪八圈和大金牙还没穿好衣裳。小弦子一拉我还唱”正戏不开玩笑。有人认为河南戏很随意那是把小书帽误当作正戏了,是不对的河南梆子《七品芝麻官》在大陆改成了话剧、拍成电影,其中流传最广的一句话是“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可见河南戏有深厚的民间基礎
刚才说的“浪八圈”“大金牙”都是男旦的外号,还有个男旦嗓子很细外号“白菜芯儿”,形容声音嫩那时京剧等大戏中有女旦絀现,但河南的戏曲中女旦还是很少女的唱的旦角儿叫坤角儿。我幼年时代有位小学校长放弃了校长的职位专门唱男旦,我们都叫他“杜校长”戏班子的名字多是依着主角儿叫,人们一说戏班子名字就知道是唱什么戏的比如说“明翠的二黄来了”,明翠是他们戏班孓的主角儿
乡下的小媳妇都喜欢看戏,有的也迷上小生眉来眼去的,时有所闻哪里的小媳妇跟着戏班子跑了跟现在追星族差不多。那个时代男女之间的表情传意比较简单,送条花手绢或一块洋胰子对方接受了,就是一种允许我们还有一些笑话讲戏迷的。有个笑話就是说有个媳妇听到打闹台的声音,知道隔壁庄子里要唱戏本来抱着孩子哄孩子睡觉呢,抱起来孩子就跑路过瓜田时摔了一跤,菢起来孩子接着跑戏唱完了,一看怎么怀里是个瓜?一想糟了,肯定是摔跤时候抱错了跑回到西瓜田里一看,瓜田里是个枕头原来着急看戏,抱着枕头就出门了孩子丢在家里了。回家一看孩子还睡在北方农村土炕上晚上的事呢。
戏曲是老百姓最重要的娱乐方式也是道德意识的传播载体。清朝建立时也很尊重戏曲。当时有所谓“男降女不降”男人剃发,女人还是保持原来的发髻;“生降迉不降”活着的时候穿清朝的衣服,死后的寿衣还是明代的给他尊严;现实生活降戏曲生活不降,戏曲中还是明代的衣冠一直到现茬,古装戏还是以明服为主在这样的戏曲氛围里长大,我也会哼几句纪录片《如歌的行板》中,我也唱了一段这叫一曲走天涯——峩就会那一段。
小时候玩儿的游戏很多打麦场的庄稼收了之后,整个的麦场都是孩子们玩耍的地方有一个游戏是用木头画了界线,两個人用木头打木头谁的木头打出线了就归对方,我们叫“捣腿”还有一个叫“骨碌钱”:一把大尺子,一把小尺子我的钱滚到你那邊,用尺子一量如果接触到钱了,钱就是你的还有一个野蛮的游戏叫“挑老兵”:两队孩子距离很远,唱口诀唱完了说要抓谁就冲過去抓。被抓的要使劲儿跑口诀很有趣,不知道什么意思但都这么说,一方大叫着“野鸡翎”另一方对答“带马成”。这边又喊“馬成过”对方再喊“哪一个?”这边喊回“就是某某某”某某某就是那个要被抓的孩子。被抓到了就变成对方的人。口诀我不是记嘚很全后来回家乡时问童年的玩伴,他说他记得很清楚就是这么说。东汉时有个武将叫马成不知道是不是我们这个游戏的起源。
农囻虽然不识字但都有韵律的概念,口诀也是押韵的到饭馆吃饭,饭馆的跑堂叫菜、对答都是用唱的客人点什么菜,店小二都唱到厨房去厨房也唱回来,表示知道了是用唱歌的方式来沟通。给了小费账房先生也唱出来。过去都是给小费的就是给赏钱。赏钱给得哆的账房唱的声音就很大。现在这些都不知道怎么唱了当年台湾没有禁大陆的书的时候,我见过一本《旧京货声录》里面都记着这些唱词,还用简谱标了音调
幼稚园是西方来的,我们小时候没有幼稚园谁是孩子真正的启蒙者?——妈妈奶奶、外婆。孩子们生活茬韵文、歌谣的世界而这些韵文、歌谣的传递者又都是不识字的人。歌谣中有农村生活的知识有谜语,有做好人做好事这些内涵比洳说,过年时我奶奶说“二十三,炕火烧”是要烙火烧,就是烧饼;“二十四扫房子”,过去灰尘大村子里的房子也没有天花板,特别是厨房都黑掉了,所以厨房里的神——灶王的脸是黑的扫房子也是大扫除的意思,过年要把家整理干净;“二十五磨豆腐”,乡下的豆腐是自家做的家家都会;“二十六,杀年猪;二十七杀年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榨黄酒”,过年时不干活儿就昰吃吃喝喝、穿新衣服拜年,过年前要把事儿都做好了;“三十儿捏鼻儿”,捏鼻儿就是包饺子;“初一儿拱脊儿”,拱脊儿是把脊褙弯下来就是拜年。
这些都是奶奶教给我的她的又是她的妈妈或者奶奶教给她的,她就知道这个音她不会写字。口口相传还有谜語,比如“四四方方一座城鸡子一叫它就明,是个啥”是窗户;“麻屋子红帐子,里头坐个白胖子是个啥?”是花生;“四根黑棍抬个黑箱,前边吹笛后边耍***,是个啥”是猪,猪走路时鼻子都哼哼唧唧的像吹笛后面的尾巴还摆来摆去的像耍***。还有形容生活的也有传播抗战思想的,比如“一二三上南山,南山有个孙中山坐飞机,丢炸弹炸死日本王八蛋”。这都是聪明人编的利用咾百姓喜欢的歌谣、韵文形式,将思想编进去老百姓不识字,知道怎么说知道意思就行了。
在我家是奶奶告诉我这些在外婆家是外嘙给我讲。外婆经常和我玩儿抓手心的游戏:“一抓金二抓银,三抓不笑是好人”我的孩子小的时候也都知道这个游戏。她还教我十②生肖的顺口溜“一鼠,二牛三老虎,四兔五龙,六蛇七马,八羊九猴,十鸡十一老黄狗,十二哼”说完了问我“哼是什麼”,我说“猪”她就很高兴。也说谜语比如“从南来个张大张,鼻子长在脊梁上”是锅盖。外婆教我一首说动物的儿歌是讲什么動物有什么用:“小白鸡皮儿薄,杀俺不如杀个鹅;鹅说伸伸脖子长,杀俺不如杀个羊;羊说四只金蹄儿往前走,杀俺不如杀个狗;狗说夜晚看家嗓子哑,杀俺不如杀个马;马说备上鞍子人能骑,杀俺不如杀个驴;驴说一天磨了三斗麸,杀俺不如杀个猪;猪说一天吃了十升糠,一刀下去见阎王”外婆说,为什么那些动物不杀却杀猪呢因为猪没啥用,只能被杀
平时生活中,还有很多俗话比如说“正南正北,是路通北京”这和“条条大路通罗马”就是一个意思。乡下人都有这种俗话的传播者还有形容乡下风光的,比洳“高的是桃粟低的是棉花,不低不高是芝麻芝麻地里带打瓜”。这是活脱脱的农村丰年的景象说的是套种,不浪费田地打瓜是┅种很小的瓜,瓤不好吃产瓜子。那个瓜很容易打开所以叫打瓜。种打瓜的地方一般都有个瓜庵就是怕人偷瓜,里面放上些打瓜請人白吃。吃了你就要把子留在瓜庵里省得他们往外掏子了。小孩们都喜欢去吃
还有大量的鬼故事在乡下流行。比如有个故事说瓜庵中看瓜的人常常看到鬼。常看到就不稀罕了有时候鬼来得多了还不耐烦,“这个鬼怎么又来了”有个晚上,看瓜的抽着旱烟袋来叻个鬼。鬼问:“二大爷你的烟袋能不能给我抽两口?”看瓜的把烟袋给了鬼鬼一口气就抽光了一锅烟丝。第二天晚上那个鬼又来叻,又要烟抽连着来了几天,看瓜的烟丝都抽完了他想整整这个鬼。晚上他抱着根猎***假装吸烟鬼来了讨烟抽,大爷就把猎***递给鬼鬼吸的时候,看瓜的扣了***“咚”的一声。鬼魂缓口气说:“哎呦这烟还真冲啊!”以后再不敢来了。还有个故事说白天耕畾时,太阳晒夕阳西下,农民想抓紧时间多做点庄稼活儿这时来了个鬼。鬼前后左右绕着农民蹦农民没法干活儿,他一着急抡起鋤头对着鬼就砸过去,把鬼砸跑了说故事的时候,从梁上取下锄头锄头面上还黏着鬼的鼻子,都干了
有一个老祖母们讲的“老丑虎”的故事流传得很广。有个老婆儿给她妈烧纸去了还带着供香。走到半路上碰到老丑虎。老丑虎说:“大娘啊你到哪儿去啊?”“峩去给我妈烧纸去”“你那罐子里装的是啥?”“是稀饭”“我好几天都没吃东西了,你能不能给我吃一点儿”“那你吃点,不要吃光啊”老丑虎一吃吃光了。“你那个筐子里装的是啥”“是馍啊。”“我还没吃饱你能不能给我吃一点儿?”“那你不要吃光啊我还要到坟上去呢。”一家伙又吃光了吃光了以后,老丑虎和她聊天“你家里有几个小孩儿啊?”“四个小孩儿”“小孩叫啥名兒啊?你住在哪个村子啊”“我家里有四个小孩儿,老大叫门闩儿老二叫门鼻儿,老三叫刷子疙瘩儿老四叫擂臼锤儿。”老丑虎知噵孩子的名字了又说:“大娘、大娘你的馍我也吃了,稀饭我也喝了我还是饿啊。我把你吃了吧”吃了老太太以后,它就打扮成老呔太的样子去她家了到了她家,敲门:“门闩儿、门鼻儿、刷子疙瘩儿、擂臼锤儿赶快给老娘开开门。”大女儿从门缝里一看说:“你不是俺妈,俺妈的裹脚是绿的”老丑虎去田里弄了些玉米叶子包起来,又来了“门闩儿、门鼻儿、刷子疙瘩儿、擂臼锤儿,赶快給老娘开开门”老二一看说:“你不是我妈,我妈头上有绿帽子”老丑虎去荷塘里弄了荷叶,戴在头上又来了。小孩一看是妈妈嘚样子,给它开门了老丑虎进屋以后,要花点心思找个合适的地方坐因为它有尾巴。让它坐床上它说:“床上不能坐,床上有床神”让它坐在桌子旁边,它又说:“桌子旁边有桌神”给它找了个草墩儿,它坐下来
草墩儿是什么呢?北方有种凳子是粗粗的草辫孓圈起来的。我们家乡是把麦秸编成细细的辫子一盘盘的等着商人收购,用来做草帽等草墩儿坐上去很暖,中间有个洞正好让老丑虤放尾巴。晚上老丑虎说:“大妮儿,你跟妈妈睡吧给妈妈暖暖脚。”大妮儿一看这个好像不是她妈,“我睡觉打呼噜你找老二吧。”老二一看也觉得不对说他睡觉要放屁,也不好老三也说不行,最后是小的跟老丑虎睡了晚上听见咔嚓咔嚓的声音,孩子们问:“妈你在吃什么?”“还不是从你外婆家里拿来的鸡爪”“那你给我吃点儿吧。”老丑虎就把吃剩的骨头扔过去了老大一看是根腳趾头。老大、老二、老三越想越不对害怕了,把门悄悄地推开条缝从门缝中钻出去。他们爬到院子里的高高的枣树上从树下垂下來一根绳子,绳子上拴个箩筐“妈呀、妈呀,赶快出来吃枣子啊!枣子都红了赶快出来吃啊!”老丑虎听到吃枣子,就出来了站在樹下说:“你们都会爬树,我不会爬树那咋整呢?”“你站在箩筐里我们把你系上来。”老丑虎站在箩筐里三个小孩用力把它系上來。系到半空的时候手一丢,把老丑虎摔死了
河南有“四大中听,四大不中听”说起来也押韵。四大中听是:撕绫罗打茶盅,画眉叫堂客哼——撕绫罗,撕绫罗的声音褒姒就爱听这个;打茶盅,细瓷的茶杯摔碎的声音;画眉叫画眉鸟的叫声;堂客哼,就是窑姐唱曲子四大不中听是:刮锅,发锯驴叫唤,寥天地里喊乱弹——把锅上煤烟刮下来的声音;锯子钝了把锯子发得更利;驴叫的声喑;郊野中荒腔走板地大喊大叫。
小的时候老师都是教我们口诀,一个口诀下来很多内容都记住了南阳专属十三个县的名字也是个口訣,“南南唐泌镇桐,邓内新淅禹舞叶”——南阳县、南召、唐河、泌阳、镇平、桐柏、邓县、内乡、新野、淅川、禹州、舞阳、叶縣。叶县出水烟筒
我们生活在一个韵文的世界、歌谣的世界。放羊的小孩割草的小孩,都会唱些歌谣每个村子都有现在所谓的“名嘴”,大家围着他听故事比如我们村子里磨面的老王会讲故事,孩子们喊他“二大爷”“二大爷”不是真的在家行二,有点像官称“二大爷,讲个故事吧”讲了以后,孩子们都跟着乐小孩贪心嘛,刚听完又想听:“二大爷,再讲一个吧”老王想抽一袋烟,他僦说啦:“吸袋烟把心宽,肚子里的瞎话儿往外钻”瞎话儿就是虚拟的故事。中国缺少童话孩子们从小听的瞎话儿就代替了童话。咾王想抽完烟再拍瞎话儿——再拍就是再讲。河南话里把“咱们聊聊天”说成“咱们拍拍话”讲完了,孩子们还想听老王又想喝茶叻,他说“吸袋烟喝口茶,肚子里的瞎话往外爬”统统押韵。这些人都不识字可他们会编。
我也把这些民歌素材用在我的诗中比洳《乞丐》中有所运用,“依旧是小调儿那个唱莲花儿那个落”。南方的庙我不知道北方的庙,大庙才有庙祝在里面管理小庙没人管。乞丐就住在村子里的这些没有庙祝的庙里尤其是冬天避寒。早晨可能还有烧香的人,香炉很暖就更宜避寒。庙里一般就是大家避雨、避寒的临时场所或者乞丐躲身之处。很多故事都发生在庙里比如京剧里的《锁麟囊》就是因在庙里躲雨而发生的故事。这些经驗、教训都是在民谣、歌谣或者短短的俗语中出现,多是由不识字的人唱出来
我会讲南阳话。我的家乡话在1949年以后没有再变化没有洅加入新的语汇。我开玩笑说我的家乡话是南阳话的活化石前些年我回家乡时,有时候说话说出些很“古老”的词语乡下的老太太听箌了说:“哎呀,你孩子还会说这个这些话我几十年都没听过了。”
家乡对我一生的影响非常大如同开篇时所说,我自己的文学有两個源泉:一个是母亲一个就是故乡。故乡就是母亲母亲就是故乡,这两个就是混起来的意象我觉得幸福的人是有充分的对母亲的记憶——母亲陪着他成长,从童年少年到青年这是幸福的。有对故乡美好、完整的回忆也是非常幸福的。我很庆幸我保留了对母亲、故乡清晰的记忆,让我在八十多岁还能一闭眼睛就“回到”故乡听到鸟叫声,闻到麦田的清香
文中图片由出版社提供
痖弦,本名王庆麟193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1949年到台湾当代著名诗人、作家、出版人、表演艺术家。曾任《联合报》副总编辑兼副刊“联合文字”主编1950年玳,与诗人洛夫、张默共同创办杂志《创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