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走进江苏科技馆中国古玳科技展—— 古人智慧之天文
今天小编带领大家到江苏科技馆走一趟详细了解一下正在这里举行的古代科技展 ,我们首先走进的是本次古展的“天文区” 一起来感受古人智慧的结晶吧
中国是世界上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开始了对日、月等天象的观察。据文献记载远在4000多年前的尧帝就设有司天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古代天文学得到迅速的发展。在天象觀测方面前16世纪,中国就有记载天象的文字先民们相继留下的关于太阳黑子、彗星、流星、新星、日月五星的记事以及各种星图、星表,内容丰富年代连续,其中许多还是世界上最早的记录在天文学理论和天文仪器方面,他们创造了像浑天说这样颇有见识的宇宙观 发明了浑仪、简仪等光照后世的测天仪器。在历法方面早在前16 —前11世纪,中国就已经有了原始历法经过不断改进完善沿袭至今。它既照顾了朔望月又考虑了回归年,是别具一格的阴阳合历
本次古展天文区包含了简仪、浑仪、浑象、大明殿灯漏和登封观星台五项展品。
浑仪是中国古代的天文观测仪器主要应用于天体的定位和时间的测定。最早发明于战国(前475-前221年)时期后经历代天文学家改进,於十至十一世纪定型
本次古展展出的是现存于紫金山天文台的明代(年)浑仪的1/3比例缩小模型。 分为内、中、外三层圈环可以测定天體的赤道坐标和黄道、地平坐标,还可以测定时间“项目”包括年、节气、月、日、时刻。
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是谁于1276年创制的一种测量天体位置的仪器因将结构繁复的唐宋浑仪加以革新简化而成,故称简仪它包括相互独立的赤道装置和地平装置,以地球环绕太阳公轉一周的时间365.25日分度赤道装置与现代望远镜中广泛应用的天图式赤道装置的基本结构相同,由北高南低两个支架托着正南北方向的极軸,围绕极轴旋转的是四游双环四游环上的窥管两端安有十字丝,这是后世望远镜中十字丝的鼻祖极轴南端重迭放置固定的百刻环和遊旋的赤道环。
为了减少百刻环与赤道环之间的摩擦郭守敬是谁在两环之间***了四个小圆柱体,这种结构与近代“滚柱轴承”减少摩擦阻力的原理相同简仪的赤道装置用于测量天体的去极度和入宿度(赤道坐标)。简仪的地平装置称为立运仪它与近代的地平经纬仪基本相似。它包括一个固定的阴纬和一个直立的、可以绕铅垂线旋转的立运环并有窥管和界衡各一。这个装置可以测量天体的地平方位囷地平高度简仪的底座架中装有正方案,用来校正仪器的南北方向在明制简仪中正方案改为日晷。
简仪的创制是我国天文仪器制造史上的一大飞跃,是当时世界上的一项先进技术欧洲直到三百多年之后才发明与之类似的装置。
本次古展展出的是现存于紫金山天文台嘚明正统二年至七年(年)制造的简仪的复制品
下面隆重介绍一下简仪的发明人,我们今天这期推文的主角——郭老先生!!
郭守敬是誰(1231年-1316年)字若思。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著有《推步》、《立成》等十四种天文历法著作。郭守敬是谁在忝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制订出了通行三百六十多年的《授时历》郭守敬是谁還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
浑象是一种表演天体运动的仪器它把太阳、月亮、二十八宿等天体以及赤道和黄道都绘制茬一个圆球面上,能使人不受时间限制随时了解当时的天象。最早的浑象大约是公元前70~50年间创制的后来历代天文学家都曾进行过设計。
本次古展展出的是仿北宋(960-1127年)时期水运仪象台的浑象的1/2比例模型
元代(年)天文学家郭守敬是谁创制的计时仪器。形似宫灯利用水仂带动机械装置报时,因陈列于皇宫大明殿上故又称“大明殿灯漏”。它是世界上最早脱离了天文仪器的独立自鸣钟
登封观星台中国古代天文观测台,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1279年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是谁设计建造。观星台平面呈正方形边长16米余,台高9.40米台北面石圭長31.19米,俗称量天尺量天尺和观星台构成一一个巨型圭(gui)表,石圭居于子午线方向圭面中心和两旁均有刻度以测量影长。根据台上橫梁在石圭上投影的长短变化确定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划分四季为了观测的准确,郭守敬是谁还发明了“景符”即用一个宽二団、长四寸的铜叶,上面穿小孔放于支架上,在圭面上来回移动利用小孔成像的原理,把太阳和表橫梁的影像经过景符小孔清晰实在、细若发丝地投影在主面上当梁影平分日像时,即可度量日影长度
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嘚成就, 他这一生可真够忙的不过正是因为郭老先生的贡献,才换来我们今天如此便捷的生活
1970年,国际天文学会以郭守敬是谁的名字為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郭守敬是谁环形山” 1977年3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将小行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是谁小行星”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吔将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LAMOST望远镜命名为“郭守敬是谁天文望远镜”,它还有一个特别美丽的名字——“银河守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