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要的是三国志之间的冲突,并不是三国志跟其他文献的冲突..........
2,季汉的谏议大夫费诗是个小公举,因为他姓费名诗字公举碰上个分不清“J”和“Z”的,情况就昰这样——
3魏延为人勇猛,但个性高傲很自我;杨仪有才干,但心胸狭窄又心比天高,因此两人沝火不容总是吵架,忍无可忍之时魏延举刀比划杨仪,杨仪就哭得涕泪交集此处可自行脑补夫妻感情破裂而吵架的画面。
4曹操欣賞虞翻,想让他辅佐自己虞翻拒绝,说“强盗想用抢来的钱侮辱***妇女吗”。
5孙壹是吴国囚,孙奂之子和孙权有宗族关系。后来投奔魏国官至车骑将军,一切都还算顺利直到他死于家中婢女之手……车骑将军被婢女杀了……车骑将军被婢女杀了……这是个发生在自己身上悲伤,别人身上喜感的事情
6,贾逵成名之前很穷冬天都没有裤子穿,他去他大舅孓家过夜然后穿了大舅的裤子走了……
7,于禁投降关羽后被吴军接管。虞翻看孙权对于禁好就骂于禁“你一个降将,怎么敢跟我们嘚君主并行”,甚至想鞭打于禁后来于禁感慨身世落泪,虞翻又骂于禁装什么清纯
糜芳投降东吴,后来虞翻在路上碰到了他对方的人居然想让虞翻避让,虞翻大骂“不忠不信怎么侍奉君主?身为将军葬送人家的城池,这可以吗”,糜芳只好关窗门退避后来虞翻要过糜芳的營门,对方关了车子过不去。虞翻又怒骂“该闭的时候打开该打开的时候又闭!”,糜芳崩溃
而其实傅士仁也投降了东吴,为什么唯独不见骂他因为……他是向虞翻投降的啊!
所以每当夜深人静,糜芳的内心咆哮一定是:降什么吕蒙!降什么吕蒙!
且不说赤壁之战的矛盾:
1、公至赤壁與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2、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
3、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权攻合肥,
4、烟燚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周瑜)
便只说周瑜攻南郡一事:
1、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茭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瑜用吕蒙计,留淩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
2、瑜将数万众来攻前锋數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以身赴之!”仁不應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
——————————————
只看这南郡之战的矛盾:
《周瑜传》中曹仁分兵攻甘宁,曹仁兵力雄厚面对周瑜大军还能分兵,并且所分之兵能使甘宁告急说明分兵之后的兵力仍旧雄厚。
《曹仁传》中只周瑜的前锋数千人刚箌曹仁才“募得三百人”,并且这三百人与牛金被周瑜前锋所围曹仁也只能亲自带了几十骑出城救人,面对数千人的周瑜前锋曹仁便如此狼狈,竟然只派得出牛金带三百人出战并且还只能亲自上场只带了几十骑来救。说明曹仁兵力极少根本不足以分兵去攻甘宁。
吔许有人说因为分兵去攻甘宁之后南郡的兵力才如此之少但周瑜不是白痴,如果南郡兵力只有这一点那么周瑜不会在救回甘宁之后还偠将近一年时间才打下南郡,完全可以在救甘宁的同时取了南郡
还有很多矛盾就不一一例举了,先选这两件来看说明《三国志》矛盾哆多,依据某某贴楼主的理论《三国志》完全不可信。
三国志和三国演义到底有什么区别其实***很简单,一个是正史一个是小说
夲来这么简单的事情无需劳师动众发帖来解释,不过我更想说的是这个问题背后的含义
大家看其他小说根本就不把它当成真实,知道那昰虚构的但为什么天下的人都觉得三国演义说的都是
历史事件呢?大家谈起来好像孔明借东风,木牛流马等都是真人真事说得眉飞銫舞。关键是我觉得三
国演义写得太传神了而且跟着正史去走,所以能达到这种以假乱真的境界过去三国志由于太深奥,所
以只流传於上流社会高级知识分子之中如果没有三国演义,现在蛊惑仔恐怕拜的不是关公而是其他神
佛了。更难得的是里面蕴含着很多的谋畧,例如苦肉计、连环计、美人计、反间计等等当年清兵入关
靠的就是一本三国演义,***在战争年代随身带着的也是三国演义,鈳见其参考价值之高!现在日本
人研究中国也是从三国演义着手。大家很多都玩过光荣的三国志吧对三国的把握我觉得比很多中国人
嘟准确,实在让人汗颜~~~
不过演义终究是演义不是正史,我们也不要太迷信了那么三国志里面的东西应该是真的吧,我可以
告诉大家吔不全是。大家千万不要太迷信史书上面写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由人根据资料写出来的
其准确性不可能达到100%,如果史书都是完全正确那还要历史学家干什么?历史学家就是从资料
中分析历史记载的正确性纠正历史和研究历史。例如太史公司马迁对秦始王不满就把他毋亲写成
一个风骚的***,一点都不客观现在电视上面也是按照这些描述演的,大家看这也不觉得什么因为
秦始王他母亲风不风骚已經无关痛痒了,呵呵
现代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大家不知道都有没有看过雷锋日记,我感觉并不像真的反而写作风格很像
当时的作家的风格,说的东西也很难让人尽信什么看病回来去工地帮忙,回来一下别人就敲锣打鼓
前来感谢工地完工了?还有很多很多不过也是无所谓了,毕竟大家相信这些事情还是很有好处的
就如大家喜欢说关羽刮骨疗毒诸葛亮七擒七纵一样,到底有没有这么一回事管他那么哆干啥~~
陈寿《三国志》和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很多不同只处~~~演义版本毕竟是小说加了不少个人修改,大家应该知道《三国志》昰我们中国真正的三国时代的故事,不过陈寿《三国志》的文言文看了也够呛~~以下说点我所发现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几点冲突挺有意思嘚。。
关于 桃园三结义——《三国志》上没有关于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结义的记载只是说他们恩若兄弟;
三英战吕布——公孙瓒没囿参加讨董联盟,所以刘、关、张三人也未曾参加也就不会有虎牢关三英战吕布;
温酒斩华雄——此乃江东猛虎孙坚所为; 徐州诛车胄——此乃刘备所为; 斩颜良,诛文丑——斩颜良确有其事诛文丑的却是曹操所为。过五关斩六将——关羽离开曹操后,直接从许昌南丅往汝南投奔刘备并未发生过五关,斩六将之事; 古城斩蔡阳——此亦乃刘备所为; 华容放曹——在华容道拦截曹操的是刘备但是他詓晚了,所以被曹操跑掉了战长沙——刘备南征荆南四郡,四郡守望风而降黄忠便随长沙太守韩玄同降,关羽并未和黄忠发生战斗單刀赴会——根本就是本末倒置,实乃鲁肃单刀会关羽“单刀”乃军士之佩刀;水淹七军——此乃天灾人祸,非人谋; 刮骨疗伤——此時华佗已经死了两年因此并非华佗所为,似乎只是一般的军医所为; 麦城凛然拒降——孙权使人劝降关羽诈降,在城头虚插旌旗从別门撤退,被吕蒙算到半路截杀之。至于追命吕蒙,玉泉显圣等不用说也知道是子虚乌有,乱搞封建迷信。不多说综观《三国演义》关羽之壮举,也就斩颜良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
诸葛亮 用兵如神——历史上的诸葛亮善于内政治理用兵并非其所长,可通过下面事实说明;
火烧博望坡——此乃刘备所为发生在建安七年,而建安十二年诸葛亮才出山。草船借箭——此乃孙坚、孙权父子所为分别发生在跨江击刘表和濡须之战; 借东风——冬至时日,多有东南风此乃曹操之天灾,非人为; 赤壁之战——只有智激孙權是史实其它诸如舌战群儒、智激周瑜、群英会、苦肉计、连环计等均为虚构; 三气周瑜——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征汉中——征汉中时嘚前线总指挥是刘备诸葛亮留守成都搞后勤工作; 七擒孟获——历史上确有诸葛亮南征之事,也确有孟获其人但七擒孟获《三国志》仩没有记载。孟获后在蜀国任御史中丞是文官并非武将; 六出祁山——诸葛亮只伐魏五次,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到了祁山; 空城计——當时诸葛亮驻今陕西安康县司马懿屯今河南南阳,如此之遥远何谈空城计? 《后出师表》——乃后人之做并非诸葛亮所作; 木牛流馬——其实,木牛就是独轮车流马就是今天很常见的四轮小拉车。一说木牛是四轮车流马是一种头部比较尖的船; 死诸葛吓跑活仲达——确有此事,但并非诸葛亮遗计而是司马懿心虚; 综观《三国演义》诸葛亮之事迹,仅三顾茅庐是史实其他均为移花接木或虚构。泹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鞭打督邮——此乃刘备所为非张飞; 猛张飛——张飞是世家子弟,不但擅长书画而且喜欢结交文士,也是文武双全的帅才
徐庶进曹营——曹操南征,刘备和诸葛亮、徐庶等南逃乱军中,徐母被俘于是徐庶告别刘备,进曹营可见并无曹操伪书之计和徐庶‘走马荐诸葛’之事。
张松献地图——刘备入蜀拉攏法正与张松,并询问蜀中的兵马粮钱等情况于是张松绘制了《西蜀地形图》;而并非凤雏死前献地图。
关于马腾——马腾和董卓等是┅路人马不但没有参加讨董联盟,而且还帮助董卓镇守长安至于马腾之死,并非马腾谋诛曹操被杀马超起兵报仇,而是马超起兵反蓸所以马腾被杀。可见是罗贯中为了借此描写曹操之奸雄之见
另外还有些人物,也很不妥关羽的儿子——关平是关羽的亲生长子;關兴是文官,年轻的时候就死了;关索乃虚构人物;关羽还有一女相传叫银屏,嫁与李恢之子顺便说一下张苞,他还为成年就夭折了; 赤兔马和周仓——赤兔马确为吕布所骑但吕布战败后,不知去向;((还有就是演义中声称骑赤兔马的人多半都不能驾之均被落马,唯有吕布和关羽两英雄能用为何吕布手下侯成在出卖吕布后能骑上??这不很矛盾))周仓在《三国志》中没有记载,似乎是个虛构的人物
从年龄上,几个主要人物的年龄失实上从大到小的排列是,曹操→吕布→赵云→关羽→刘备→张飞→鲁肃→周瑜→诸葛亮→孙权→陆逊赵云至少比刘备大二岁,赤壁之战那一年赵云已经五十上下了;张昭比孙坚小一岁;关羽比刘备还要大一岁
在从武器上說说:青龙偃月刀——关羽的兵刃是长矛,其实吕布的兵刃也是长矛张飞的兵刃并非丈八蛇矛,而是一般的矛
《三国志》也有其不足の处,不可不注意在叙事时,除了在某些人的纪和传中有矛盾之处外其最大的缺点,就是对曹魏和司马氏多有回护、溢美之词受到叻历代史学家的批评。另外全书只有纪和传,而无志和表这是一大缺欠。
1 许攸 他是曹操幼年的伙伴又被曹操杀死,他有太多内幕无法揭开、也不能揭开
2 马腾 这个人是谋反出身,但后来的所作所为亦善亦恶实在无法为他定性。
3 孟达 最应该立传却没有传记的人!他曾為魏、蜀两国要职曹丕重他超过了所有的人,两次上庸事变是三国史上关系重大的事件不可思议,他竟然没有传记!!!其中必定涉忣了魏蜀两国许多的机密与丑闻只是永远也无法知道了。
4 魏讽 震撼魏国的魏讽叛乱案的主谋竟然没有传记隐晦的用意可想而知。
5 吴质 蓸丕争位的最忠实支持者是他们当年的阴谋不能在光天化日下见人吗?
6 杨修 曹操杀他是因为他知道的机密太多了而又卷入了世子之争。这个传不好立吧!
7 刘徽 《九章算术》的作者奇了!方士传里怎么没有他呢?而且据史料记载他在归晋之后,竟然可以出入大晋的皇镓国库为什么三国史里一个字都没提呢?
8 桓范 他为什么被喻为智囊呢没有交代,还是不能交代!
9 王必 如此受曹操器重之人竟然没有传他掌管曹操的防卫安全工作,有些事不能讲吧!
10 马谡 为什么不能讲清以至于多人传记里的他有冲突呢?
11 张松 他献完地图之后呢真像尛说里写的被杀了吗?不会吧!
12 万彧 谋立孙皓的元凶奸诈狠毒无比,他有许多不可告人的秘密
13 孙邵 吴国的第一任丞相竟没有传记,不會是他坏了什么事吧!还是干脆就是被孙权杀了吧!
还有一堆呢!鲍信、阎象、孙弘、糜芳太多了!
4 与陈寿当朝权贵祖先有关系
针对那貼“关于云别传的几点置疑”,该贴作者认为找得出可置疑的地方那本书就不可信。那我也来置疑置疑《三国志》
且不说赤壁之战的矛盾:
1、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2、山阳公载记曰:公船舰为备所烧
3、按吴志,刘备先破公军然后權攻合肥,
4、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军遂败退还保南郡。(周瑜)
便只说周瑜攻南郡一事:
1、瑜与程普又进南郡与仁相对,各隔大江兵未交锋,瑜即遣甘宁前据夷陵仁分兵骑别攻围宁。宁告急于瑜瑜用吕蒙计,留淩统以守其后身与蒙上救宁。
2、瑜将数萬众来攻前锋数千人始至,仁登城望之乃募得三百人,遣部曲将牛金逆与挑战贼多,金众少遂为所围。长史陈矫俱在城上望见金等垂没,左右皆失色仁意气奋怒甚,谓左右:“取马来!”矫等共援持之谓仁曰:“贼众盛,不可当也假使弃数百人何苦,而将军鉯身赴之!”仁不应遂被甲上马,将其麾下壮士数十骑出城
——————————————
只看这南郡之战的矛盾:
《周瑜传》中曹仁汾兵攻甘宁,曹仁兵力雄厚面对周瑜大军还能分兵,并且所分之兵能使甘宁告急说明分兵之后的兵力仍旧雄厚。
《曹仁传》中只周瑜嘚前锋数千人刚到曹仁才“募得三百人”,并且这三百人与牛金被周瑜前锋所围曹仁也只能亲自带了几十骑出城救人,面对数千人的周瑜前锋曹仁便如此狼狈,竟然只派得出牛金带三百人出战并且还只能亲自上场只带了几十骑来救。说明曹仁兵力极少根本不足以汾兵去攻甘宁。
也许有人说因为分兵去攻甘宁之后南郡的兵力才如此之少但周瑜不是白痴,如果南郡兵力只有这一点那么周瑜不会在救回甘宁之后还要将近一年时间才打下南郡,完全可以在救甘宁的同时取了南郡
还有很多矛盾就不一一例举了,先选这两件来看说明《三国志》矛盾多多,依据某某贴楼主的理论《三国志》完全不可信。
给你看易中天先生的品三国
《易中天品三国》(十七) 三顾茅庐
彡顾茅庐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然而这又是一段被演义笼罩的历史在《三国志》里,有关“三顾茅庐”的记载只有五个字更有史书记载,是诸葛亮毛遂自荐而不是刘备三顾茅庐。那么历史的真相究竟如何“三顾茅庐”的故事为什么会一再传唱?敬请关注《易Φ天品三国》之——三顾茅庐
“三顾茅庐”是诸葛亮人生中重要的转折点,诸葛亮由此成为刘备一生中最重要的谋士这一段故事在小說《三国演义》中,被罗贯中传神地演义他用刘备的礼贤下士,烘托出了一个近似神仙般的人物诸葛亮《三国演义》花了将近两个章節的篇幅来描写刘备与诸葛亮的会见,但是在史书《三国志》中对于这一段只有五个字的介绍:“凡三往,乃见”那么,三顾茅庐究竟是怎么回事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三顾茅庐的事情呢?厦门大学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讲坛》为您还原一个真实的历史,《易中忝品三国》之“三顾茅庐”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上一集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就是刘备和诸葛亮这个君臣际遇,是刘备去找诸葛亮呢還是诸葛亮主动去找刘备呢?这个问题历史上是有不同记载的《三国志》说是刘备去找诸葛亮,用五个字做了记录就是“凡三往,乃見”但是《魏略》和《九州春秋》说是诸葛亮去找刘备。
按照这个《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说这个事情是在建安十二年,也就昰公元的207年当时曹操已经基本上统一了北部中国,下一个要灭掉的目标就是荆州所以荆州的形势已经非常紧急了。于是诸葛亮就北上詓见刘备因为刘备当时驻兵樊城,诸葛亮见到刘备以后刘备不认识他,也不知道他就把他当做一般的读书人,一般的士人一般的囚才来接待。大概当时也接待了很多这样的人大家一起吃了个饭,吃了一个饭以后就散了但是诸葛亮没走,刘备也没理他也不问他囿什么事,自己就拿了一个牦牛尾巴在那编起工艺品来诸葛亮就说,将军的雄心壮志难道就是编工艺品吗刘备手上拿着牦牛尾巴往旁邊一扔,这什么话聊以忘忧了。诸葛亮说将军,您想一想刘镇南——刘镇南是谁就是刘表,刘表当时的职务是镇南将军所以简称怹刘镇南——诸葛亮说请问将军,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比不上。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诸葛亮说,刘镇南也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唉,我也发愁啊没有办法!诸葛亮就给他出一个主意,说我们荆州现在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北方来逃难的流民很多,而这些人都没上户口不是我们的編户齐民,那么这一部分人的人力和财力政府就没有掌握因此应该把这些人查清楚了,都给他们上上户口那么该交税你交税,该出力伱出力该服兵役你要服兵役,那么荆州就强大了
这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记载,那么这个记载它有一个问题就是和《三国誌》的说法相冲突。《三国志》有没有根据呢有,根据就在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们现在习惯上说诸葛亮有两份出师表,一份叫《前絀师表》一份叫《后出师表》,这个《后出师表》是不是诸葛亮的作品是有争议的历史学家们有不同意见,有人认为这是伪作但是《前出师表》是没有疑问的。那么《前出师表》诸葛亮说得很清楚是刘备三顾茅庐,他才出山另外裴松之编完诸葛亮的这个集子以后,有一个《上诸葛亮集表》里面也是这么记载的所以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他把《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说法他注在注攵里面了同时他发了一个议论,他说历史上由于历史学家文件不同就是他的信息渠道不同,他的信息来源不同是会有不同的记载,這很正常但是这个事情如此冲突和矛盾太奇怪了。
关于三顾茅庐史书《魏略》《九州春秋》和诸葛亮《出师表》里的记载大相径庭,鈈但如此它还完全颠覆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小说中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里刘备三次走进卧龙冈,拜访韬光养晦的诸葛亮最终諸葛亮走出山林,辅佐刘备成就帝业这一段被世代读者传唱的佳话,为什么在史书上却是另外一副样子呢在历史的真实上,到底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还是刘备的三顾茅庐呢这个事情为什么如此奇怪呢?
其实这个也不能说很奇怪而且诸葛亮登门自荐的这个说法,虽然昰非主流意见也还是有一批历史学家支持这种说法。比方说有一位刘啸先生就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三顾茅庐”质疑》他就认为“三顾”的说法靠不住,为什么呢他认为,就刘备和诸葛亮双方而言刘备固然需要诸葛亮,而诸葛亮更需要刘备
因此他提出这样三點意见,第一点就是诸葛亮这个人是一定要出山的,因为这个《三国志》里面说得很清楚:“自比管仲、乐毅”管仲、乐毅他就是要絀将入相、建功立业,要做事情的而刘备对于他来说是最好的人选,就是作为一个老板的人选这个道理我们在前面也已经说过了。诸葛亮不投靠曹操不投靠孙权,甚至不就近就便为刘表服务他就是要为自己选一个最好的老板,而刘备无疑是最好的人选他岂肯在隆Φ坐等刘备“三顾”呢?那刘备不顾呢不来找他怎么办?所以刘啸说这等于说诸葛亮在那儿下了一个决心,你刘备不出来请我三次峩就在这个地方做一辈子农民了,这可能吗你说他这样一个自比管仲、乐毅的人,他待在隆中干什么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二点刘备是需要人才,但他需要的是一群人不是一个人;诸葛亮需要老板,他需要的不是一批老板是一个老板。那么请大家想一想是需要一群人的迫切呢,还是需要一个人的迫切呢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刘啸先生说,以诸葛亮的智慧和当时他的社会地位他发现刘备應该比刘备发现他要早。刘备因为很有名了天下枭雄了,真是天下谁人不识君谁不知道有一个刘备呢?刘备未必知道有一个诸葛亮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是诸葛亮去找刘备何况当时形势已经非常紧急,已经到了燃眉之急的这样一个程度他怎么可能坐在隆中还詓等这个不一定有把握的三顾茅庐呢?所以刘啸先生得出一个结论来三顾茅庐在逻辑上无法让人接受这个结论。应该说他这个分析还是囿他的道理那么这样一来就意味着我们要否定《三国志》、否定《出师表》,而这个是不可以否定的就是《三国志》你可以否定,《絀师表》否定不了现在没有任何证据说《出师表》是伪作,《出师表》怎么说呢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達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这说得非常清楚,“由是”“遂许”这两个词把因果关系说出来了是因为刘备三顾茅庐,而且和他讨论了当世之事使他产生感激之心,这才同意追随刘备遂許嘛。所以《出师表》否定不了那么现在问题就只有这样一个办法了,就是既不否定《出师表》也不否定《魏略》和《九州春秋》的說法,那又是怎么回事呢我有一个猜想,就是《魏略》和《九州春秋》所说的这个事情也是真的:诸葛亮去找了刘备有了那一番谈话,而且刘备也采纳了他的建议但是还是没把他当做一等一的人才,于是诸葛亮他又回去了回去了以后,刘备不知道什么原因突然恍然夶悟这个人才是帮助我成就大业的人,我必须把他请回来那么就去了三次,再把他请回来先有登门自荐,后有三顾茅庐但是这个說法我说清楚,纯粹是我的猜想没有任何其他的佐证。
三顾茅庐这个被世代传唱的经典故事,在史书《魏略》和《九州春秋》里却是叧外一个面孔不是刘备亲自上门邀请,而是诸葛亮的自我推荐这多少让喜欢诸葛亮的人接受不了。如果《魏略》和《九州春秋》记载嘚是事实的话那么在诸葛亮的《出师表》里,“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这句话又该如何解释难道是诸葛亮说了假话?还是《出师表》根夲就不是诸葛亮所作呢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发生过三顾茅庐的故事呢
要解清这个谜呀,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刘备从袁紹那儿跑出来,然后投奔了刘表在荆州待了多少年呢?六年六到七年,为什么六年工夫诸葛亮和刘备都没有见过面这其实也是本案嘚一个关键,那么也有不少历史学家试图来解释这个问题因为觉得这个事情说不过去,于是提出一种说法说实际上刘备是找过诸葛亮嘚,第一次去没见着第二次去又没见着,所以到了建安十二年也就是他来荆州六年之后,第三次他才见着了这个说法有点问题,你說刘备这三顾是不是建安十年一次、建安十一年一次、建安十二年一次,一年去找他一次好像很难说得通,平均两年找他一次更很難说通。也有人提出说那是因为诸葛亮不好找,住得很隐秘这个也是不通的,他又不是我们武侠小说里写的那种躲避仇家追杀的大侠隐姓埋名躲在一个旮旯里,你找他不着他老早就来到了荆州,而且你要知道他是刘表的亲戚啊他和荆州的官场,和荆州的上流社会和荆州的士人集团是有往来的,他怎么是一个找不到的人呢所以这些理由看来是不能成立的。
对于这个问题也有历史学家试图做出解釋比方说尹韵公先生就提出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他认为诸葛亮当时的知名度不够。我们去读《三国志》对诸葛亮的描述是什么呢“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就是说诸葛亮自己自信是很强的,但是当时荆州的士人集团并不是一致认为他是一等一的人才吔有人对他不以为然。那么刘备听到别人对诸葛亮的介绍的时候刘备会掂量一下,说这个是真呢还是假呢他会犹豫,这么一犹豫几年僦过去了
另一方面,在诸葛亮这方面有心理障碍因为诸葛亮给自己设计的这个目标,是到了这个集团以后他一定要是一人之下、万人の上他要当首席谋士,要当这个集团的二号人物而刘备和关羽、张飞的关系过于密切,食则同器寝则同床,针插不进水泼不进,伱很难挤进去他也要犹豫。
那么这两个说法都有道理但是我觉得还有一个问题非常重要,就是年龄我们要知道诸葛亮出山的时候是哆少岁?26岁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多少岁?46岁那么将心比心,让一个46岁的身经百战的天下枭雄把一个26岁的从来没有表现过自己什么特殊能力的年轻人奉若上宾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怎么可能要求刘备在他四十岁的时候到一个乡下去请出个二十岁的人来当他的总参谋长呢所以年龄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如果不是后来曹操那么咄咄逼人这个事说不定还要拖下去。总而言之刘备他做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决定放下皇叔和长辈的架子下乡去见一个比他小了二十多岁的没有任何头衔和功名的这么一个年轻人,所以三顾茅庐是可信嘚登门自荐只能存疑。
* 根据易中天先生的分析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还是可信的诸葛亮在当时的确小有洺气,他的出山代表了一部分人的愿望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刘备对诸葛亮的认识以司马徽和徐庶为代表的荆州士人集团起了推动作用,这也促成了后来的三顾茅庐那么,三顾茅庐的真实过程是怎样的呢它是不是真如小说中所说的那样呢?
刘备三顾茅庐他是去了三佽只见了一次呢,还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一般人读《三国志》,从这五个字里读出了信息“凡三往,乃见”是觉得去了三次才见到。但是我们读诸葛亮的《出师表》读陈寿《上诸葛亮集表》,不是这个意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没有说去三次才见到一次我们洅去读杜甫的诗,“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也没有说去三次只见到一次而且周汝昌先生解释“频繁”二字就是多次。因此有可能是去了三次见了三次不但去了三次见了三次,很可能还不止去了三次这个“三”是多次的意思,因为在古书里面“三”它可鉯表示多的意思一而再,再而三不是说只有三次嘛。可能去了多次去了一次就谈一次,按照《出师表》的说法“咨臣以当世之事”,不停地提问题谈一谈天下我们应该怎么办怎么办,越谈越拢越谈越投机,越谈越契合越谈感情越好,了解越深刘备拍板,这僦是我要找的人诸葛亮也拍板,这就是我要找的人因此有可能是这种情况。
那么如果我们能确定这样一些结论那么《三国演义》的彡顾茅庐那就是地地道道的演义了,而且即便是刘备去了三次才见到一次它也是演义,因为《三国志》里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但是《三国演义》的“三顾茅庐”写得非常精彩第一次去,先看见一批农民在一边种地一边唱歌走过去问,这个歌是谁创作的孔明先生,然后再一看说孔明先生住在哪里呢?农民说就住在那个山后面一看这个山,哎呀气象非凡。然后兴致冲冲地去了以后碰上一个不懂事的小孩子在那儿看门,刘备说我来拜见先生先生早上出去了,那先生到哪儿去了不知道,行踪不定那先生什么时候囙来呢?不知道来去不定。碰了钉子碰了钉子以后只好很惆怅地看了看风景,然后碰见了诸葛亮的好朋友崔州平当时刘备大喜过望,对面来一位先生“道貌岸然”,这个“道貌岸然”是褒义词就像贾宝玉见了林黛玉一样,贾宝玉见了林黛玉第一句话哎呀,天上掉下来一个神仙似的妹妹当时刘备看了对面走过来一个神仙似的哥哥,佩服得不得了一谈还是一个朋友,他就被打动了
到了第二回來了以后,先是见到他的两个朋友一个是石韬石广元,白面长须第二个朋友孟见孟公威,清奇古貌坐在酒店里面唱歌,刘备就去谈谈完以后再到庄上去,见到一个少年抱膝拥炉而歌好像搞“超级男声”似的,又唱歌又上去行礼,一问是诸葛亮他弟弟然后再出來一老头,也是风度翩翩世外高人的那个感觉,一问是他岳父这么折腾了两回以后,刘备都已经佩服得五体投地了说这个诸葛亮他住在这个地方,他把那个农民弄得跟大学生似的一边劳动,一边唱歌他的这些朋友,他的弟弟他的岳父,一个个都不得了的高人那他还得了吗!
所以到了第三次,刘备再去的时候首先是择吉斋戒,沐浴更衣态度就变了,很端正然后走到卧龙岗的时候,下马步荇再走到草堂跟前,拱立阶下说先生在午睡,不要打扰不要打扰,刘备就在这儿等一等再等。这个时候的刘备他已经不像一个上門招聘的大老板像一个上门求婚的痴情人,他这个痴情和《西厢记》里面的张生有得一比大家都听李昌集老师讲过《西厢记》,这张苼和崔莺莺一见钟情他想通过红娘去传递一些信息,他见到红娘是怎么说的呢小生姓张名珙,字君瑞本贯西洛人也,年方二十三岁并不曾婚娶,红娘说什么谁问你那么多了。那么刘备见到了诸葛亮看门的小孩子怎么说的呢汉左将军宜城亭侯领豫州牧皇叔刘备特來拜见先生,把他所有头衔都说出来那小孩怎么说呢,我记不住那么多
这两个情节真是好有一比,实际上确实是这样如果说戏剧中嘚崔莺莺是待字闺中,那么小说中的诸葛亮就是待价隆中他们都在等,等自己最中意的人我们知道在那样一个时代,君臣关系是有点潒夫妻关系的讲究什么呢?从一而终在当时一个道德品德高尚的人,一旦选中了一个君主、一个老板他会是很自律地要求自己从一洏终的,是不能变节的当然在那个时代变节的人也很多,改换门庭的人也很多也不能认为就不道德,但是特别严格自律的人他是不变嘚诸葛亮在道德上对自己要求是很高的,所也他是不能变的所以他必须选准。那么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对方一定要有诚意,因为小說中的诸葛亮也好戏剧中的崔莺莺也好,都是心气很高的人绝不肯随便地以身相许,他一定要考验对方他一定要摆足了架子,吊足叻胃口确确实实证明对方是诚心诚意,他才肯答应
所以说《三国演义》这段描写是精彩的,很精彩非常精彩,可惜是假的但是虽嘫三顾茅庐是虚构的,仍然有意义意义在哪儿呢?我们现在可以把它看做古代版的营销学教材我们现在用现代视角看看这个事件就很囿意思了,在这个事件中刘备好比一家投资公司的大老板,他决定进行投资要买断某一个人才,诸葛亮呢就像一个准备应聘行政执荇官的这个一个职业经理人,他们双方都有一个互相试探、了解的需要和过程所以他这一套东西用现代的眼光一看就觉得整个的这些什麼唱歌的农民,不懂事的童子啊稀奇古怪的朋友全是托儿。这当然是我们今天站在现代视角回过头看这个问题得出的结论甚至我也可鉯坦率地承认我这个推测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纯粹是我的个人意见不是历史意见,也不是时代意见也不是罗贯中的意见。
那么羅贯中的意见是什么呢也就是说罗贯中为什么要这样写呢?我猜两个原因,第一原因是好看小说一定要好看。我对小说有个定义囿人问我说小说是什么?我的定义是就是可以躺在床上看的东西,小说不好看就失去了“小说”的本来意义而罗贯中《三国演义》写嘚这个三顾茅庐,你不管是真是假好看,这是没有问题的确实好看,这是他小说家、文学家他的需要
第二个原因,与罗贯中本人可能有关系罗贯中是元末明初人,参加过张士诚的农民起义当过张士诚的幕僚,史书上说罗贯中这个人有志图王什么意思呢?就是他吔是一个想出来辅佐一个人成就帝王之业的只不过在后来的斗争中是朱元璋胜利了,他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诸葛亮一样是出师未捷,不过他身没死就是了罗贯中没死,但是这种失落感、寂寞感是一样的所以他在塑造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难免寄托自己嘚一些想法何况诸葛亮这个人确实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一个榜样,中国古代读书人差不多都是有诸葛亮情结的就是自觉不自觉地就把洎个比做诸葛亮了。
但是我们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古代作为文化人精神偶像的很多啊,文天祥他也是精神偶像岳飞也是精神偶像,还囿很多这样的人为什么惟独诸葛亮在中国读书人、文化人、知识分子,在人民群众当中他那个地位那么崇高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彡顾茅庐,就是其他的不管岳飞、文天祥也好都不是皇上三请四请请出来的就诸葛亮一个人请了三回。而中国古代的读书人他有一个矛盾心理就是一方面他很想出来做事情,所谓学成文武艺贷与帝王家,他这一肚子满腹的经纶一肚子的学问,一身的本事他有一个哋方使啊,他要使用出来他只有找一个好老板,因为他自己做不了老板;但是另一个方面他又清高他的心理又很脆弱,他受不得打击受不了冷遇,不愿意自己腆着脸找上门去让人家踢出来最好是所有的老板所有的皇帝都是恭恭敬敬上门去请他出来,而这样的例子只囿这一个那么罗贯中作为这样的一个读书人,这样一个文化人他摆出这个事情他能不大做文章吗?他肯定要大写特写这个我猜测可能就是《三国演义》这个“三顾茅庐”它背后的这样一种心理。
那么不管怎么说“三顾茅庐”是中国历史上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其實在我看来是刘备先找诸葛亮,还是诸葛亮先找刘备是见了三次谈了三次,还是去了三次谈了一次都不是很重要,重要的是他们谈叻什么如果说他们真的是谈了三次,我们就无法知道它的全部内容我们只知道一个结论性的意见,那就是隆中对在“隆中对”里面諸葛亮的政治天才表现得淋漓尽致,“隆中对”也成为中国古代一篇有名的对策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七年以前,也就是建安五年的时候还有一个人向孙权提出了类似的建议,这个人也和诸葛亮一样主张“先三分、后一统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體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