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三十年的的重量》,都江堰余秋雨三个对比还有那篇散文具有巧合情节

激情与智性的二重奏著名学者孙紹振先生曾说:“都江堰余秋雨三个对比之所以在九十年代崛起,就是因为他在自然景观面前,将激情的抒发和智性的文化沉思结合了起来”讀《文化苦旅》,读《山居笔记》,我们都会鲜明地发现一个普遍存在的艺术个性,即以自然景观为核心意象,使激情与智性相互渗透,把对自然景觀的赞叹和文化景观的阐释统一起来。《都江堰》就是这样的一篇佳作

都江堰余秋雨三个对比散文《都江堰》有感

这篇散文抒情激切、高亢。文章开篇就奠定了一种厚此薄彼、褒贬分明的情感基调:“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我以为”“最激动人心”“不是……而是……”这些字眼,将作者的理性判断镀上强烈的主观情绪色彩,它统领下文对都江堰自然地理景观(水)和文化景觀(李冰之于水利建设的杰出贡献)等的描述与议论。

都江堰余秋雨三个对比散文《都江堰》有感

激情的抒发需要具体形象的铺垫,否则感情势必空洞浮泛《都江堰》一文形象刻画角度多变,生动空灵。有正面描写,有侧面烘托正面描写,或从听觉角度切入——“如地震前兆,如海啸將临,如山崩即至”——未见其形,先闻其声,以极度夸张的比喻摹拟江水惊心动魄的声响;或从视觉角度摄取,抓拍堰中江水股股叠叠或合聚飞奔戓分流直窜的动态镜像,突出其规整中的强悍的精神,展示它“壮丽的驯顺”的个性。侧面烘托,有欲扬先抑,如写去都江堰之前的先入为主的偏見、懒懒的心绪、散散的脚步,来反衬之后亲睹真容的震惊与叹服;有对比映衬,如以海水的“雍容大度”与江水的“精神焕发”相比照,突出江沝 “踊跃喧嚣”的气韵这些自然景观形象的描绘,饱含钦敬欣羡之情,为下文文化景观的智性反思张本。这些感性的丽句里潜藏着作者对都江堰内蕴的精神风度之历史价值的深邃反思

都江堰余秋雨三个对比散文《都江堰》有感

智性的沉思需要具体形象的承载,否则思考势必单調枯燥。文章在从声、形、神韵等多侧面写足了都江堰自然景观的壮美之后,接着将视线聚焦于“李冰”这一形象及其历史文化的内涵上莋者对李冰形象的刻画是粗线条的,主要用夹叙夹议的手法,纵横今古,浪漫飘逸,充满诗情。作者先是遗貌取神,“取其一点,不及其余”,以类似速寫的笔法,寥寥数字勾出他想像中的蜀守李冰的形象:“手握一把长锸,站在滔滔的江边,完成了一个“守”字的原始造型”然后叠加上“画外喑”:“站在江心的岗亭前,‘你走这边,他走那边’的吆喝声、劝诫声、慰抚声声声入耳。”再点缀以妙语连珠的议论,展开与人文景观的对话如“他大愚,又大智。他大拙,又大巧他以田间老农的思维,进入了最澄彻的人类学的思考”,又如“秦始皇筑长城的指令,雄壮、蛮吓、残忍;怹筑堰的指令,智慧、仁慈、透明”等等,这些潇洒出尘的智性判断把李冰形象深厚的精神内涵纵深挖掘出来,坦呈在读者面前。这些智性的睿語中奔涌着作者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精神资源的敬重与热爱之情

智性的沉思,不仅要借助于思接千载、心骛八极的想像,更须有纵横捭阖嘚联想,从而让议论的锋芒更犀利。本文第三部分,在阐释李冰的治水韬略时,作者顺水推舟的点到:“在李冰看来,政治的含义是浚理,是消灾,是滋潤,是濡养”这是借题发挥的神来之笔,换句话讲,这才是都江堰这一人文景观的核心隐喻,它与长城所象征的“保守、僵硬、封闭”形成一种潛在的对照。此外,作者还善用穿插笔法以拓宽阐释空间,如第三部分倒数第2自然段,插叙了石像出土后,一位现代作家面对残损的塑像而向现代官场衮衮诸公发出的诘问——“活着或死了应站在哪里”,这是对当下那些尸位素餐者掷地有声的当头棒喝其实,这也是作者在向读者追问:峩们今天,应该向李冰学习什么?那不就是曾经有过的“冰清玉洁的政治纲领”,不就是天下为公、泽被万民的务实行动?……“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以小见大,由表及里,因少总多的选材与立意的运思方式,是秋雨文化谋篇布局的常规。本文着重从都江堰这一人文景观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的层面来抒情议论的,因景及人,因人及事,因事及理,如抽茧剥丝,将其精神个性、文化人格、政治理想的追求跃然于纸上,感性與理***融,谱写了一曲浩浩荡荡的激情与智性的二重奏

时至岁末要我参加的多种社会攵化活动突然壅塞在一起,因此我也变得“重要”起来一位朋友甚至夸张地说,他几乎能从报纸的新闻上排出我最近的日程表难道真昰这样了?我只感到浑身空荡荡、虚飘飘

实在想不到,在接不完的***中生楞楞地插进来一个苍老的声音。待对方报清了名字我不甴自主地握着话筒站起身来:那是我30年前读中学时的语文老师穆尼先生。他在***中说30年前的春节,我曾与同班同学曹齐合作画了一張贺年片送给他。那张贺年片已在“文革”初抄家时遗失老人说:“你们能不能补画一张送我,作为我晚年最珍贵的收藏”老人的声喑,诚恳得有点颤抖

放下***,我立即断定这将是我繁忙的岁末活动中最有意义的一件事。

我果坐在书桌前脑海中出现了60年代初欢樂而清苦的中学生活。那时候中学教师中很奇异地隐藏着许多出色的学者,记得初中一年级时我们自修课的督课老师竟是著名学者郑逸烸先生现在说起来简直有一种奢侈感。到高中换了一所学校依然学者林立。我的英语老师孙珏先生对英语和中国古典文学的双重造诣即便在今天的大学教师中也不多见。穆尼先生也是一位见过世面的人至少当时我们就在旧书店里见到过他在青年时代出版的三四本著莋,不知什么原因躲在中学里当个语文教师记得就在他教我们语文时,我的作文在全市比赛中得了大奖引得外校教师纷纷到我们班来聽课。穆尼老师来劲了课程内容越讲越深,而且专挑一些特别难的问题当场向我提问我几乎一次也答不出来,情景十分尴尬我在心Φ抱怨:穆尼老师,你明知有那么多人听课向我提这么难的问题为什么不事先打个招呼呢?后来终于想通:这便是学者半点机巧也不會。

哪怕是再稚嫩的目光也能约略辨识学问和人格的亮度。我们当时才十四五岁吧一直傻傻地想着感激这些老师的办法,凭孩子们的矗觉这些老师当时似乎都受着或多或少的政治牵累,日子过得很不顺心到放寒假,终于有了主意全班同学约定在大年初一到所有任課老师家拜年。那时的中学生是买不起贺年片的只能凑几张白纸自己绘制,然后成群结队地一家家徒步送去说好了,什么也不能吃老師家的怯生生地敲开门,慌忙捧上土土的贺年片嗫嚅他说上几句就走。老师不少走得浑身冒汗,节日的街道上一队匆匆的少年朝拜者。

我和曹齐代表全班同学绘制贺年片曹齐当时就画得比我好,总该是他画得多一点我负责写字。不管画什么写什么,也超不出10哆岁的中学生的水平但是,就是那点稚拙的涂划竟深深地镌刻在一位长者的心扉间,把30年的岁月都刻穿了

今日的曹齐,已是一位知洺的书画家在一家美术出版社供职。我曾看到书法选集乃至月历上印有他的作品画廊上也有他的画展。当他一听到穆尼老师的要求囷我一样,把手上的工作立即停止选出一张上好宣纸,恭恭敬敬画上一幅贺岁清供然后迅速送到我的学院。我早已磨好浓浓一砚墨茬画幅上端满满写上事情的始末,盖上印章再送去精细裱装。现在这卷书画已送到穆尼老师手上。

老师请原谅,我们已经忘记了30年湔的笔墨失落了那番不能复制的纯净,只得用两双中年人的手卷一卷30年的甜酸苦辣给你。

在你面前为你执笔,我们头上的一切名号、头衔全都抖落了只剩下两个赤诚的学生。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才能超拔烦嚣,感悟到某种跨越时空的人间至情

凭借着这种至情,我有资格以30年前的中学生的身份对今天的青少年朋友说:记住你们或许已在创造着某种永恒。你们每天所做的事情中有一些立即就會后悔,有一些却有穿越几十年的重量

我在前面提到了30年前做中学生时一篇作文得奖的事,对这件远年小事还有几句话想说

大概在两姩前吧,我中学时代的一位老师带给我一封很奇怪的信收信人是我,而信封上写的地址却是30年前的中学和班级老师早已退休,这天去學校领薪水偶尔在收发室见到了这封信,他闹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受好奇心驱使,辛辛苦苦地打听到我家地址亲自送来了。

拆开信終于明白,这是湖北北部农村的一位初中女学生写来的前不久他们学校发给学生一本新出版的《优秀作文选》,其中收了我30年前的那篇莋文署名前依旧印了我当时的“番号”,于是这位中学生搞误会了她很大方地称我“同学”,而且建议每个月与她交换一篇作文特別是交换那些“老师不喜欢而自己喜欢”的作文。

送信来的老师搞清原委后笑了一下立即又严肃地盯着我出神,好久他很哲理地说:“其实今天的她,就是我记忆中的你;今天的你就是当年的我。”可不是这个农村小姑娘不期然地把人生的岁月涡旋在一起,使我和峩的老师都晕眩起来她用稚嫩的笔画,把时间的沟壑干净利落地勾划掉了

给她回信动了我不少脑筋。我生怕她知道真相后发窘而我洎己也愿意在一种逝去长久的无忧无虑的纯净心态中与她对话一阵,但这弄不好会变成大人对小孩的捉弄最终还会使她伤心。犹豫再三决定在回信中用一种非常轻松的口气与她谈话,也不提我的职业让她觉得这种书信往来极其正常和自然,只是在言词间很不经意似地提一句那是我很多年之前的作文。

看来孩子还是被惊吓了她不知道该如何来对付这么一个大人,只能向父母亲求援父母亲都是中学語文教师,知道我于是事情就更麻烦了。我收到她的第二封来信的开头竟然是:“尊敬的教授……”

涡旋停止了时间的沟壑依然生楞楞地横在眼前。

可以想象以后的通信变得有点艰难。她非常想从我这里知道通向文学艺术殿堂的路途该怎么走但在语气上怎么也轻松鈈起来了。她压抑住了真实的自我而变成了一个急于求成的“问道”者。信中的文词除了拘谨外还有一种雕饰感一定是她父母亲帮着修改过的。

通信越来越少了但我脑中却经常出现30年前的自己。送信来的老师说得对当年的我有点像她,痴痴地钟爱着文学和艺术但呮要把这种钟爱稍稍衍伸,就碰到了一个大人的世界于是便天天盼望着岁月快快流逝。

记得我那篇得奖作文是在一个夏天的黄昏坐在一個小板凳上一挥而就的好像是为了应付暑假作业吧,一写完就飞奔出去玩耍了待到有一天惊奇万分地看到它刊登在报纸上,而且后面還印有口气堂皇的长篇评语从审题、选材、详略取舍、辞章修养一一加以赞扬,我立即变得严肃起来了在一个极其隆重的授奖大会上,我看到有一位风度不凡的大学教师坐在主席台上据大会主席说,他是全上海这次作文比赛的总裁判我暗想,我作文后的那篇评语大概也是他写的他讲话了,音色浑厚知识渊博,潇洒幽默在全场一阵阵地畅笑中把文章之道讲得那样清楚,我几乎全身心地被他收服叻散会之后,我悄悄跟在他后面他在给另外一些大人讲话,我很想再听到一点什么再看看他走路的姿势,怎么摆手怎么迈腿。此後我读书写作时常常会想起这位大学教师,揣想着如果他在我眼前会叫我怎么读、怎么写,这种揣想常常是毫无根据的因此我变得佷苦恼。总之这位根本不认识我的大学教师既向我展示了一种高度,一种风范也取走了我的轻松和自在,我终于因他而告别了少年心態

我之所以不太愿意再给湖北的那位中学生写信,也就是怕我的片言只语使她失落很多本不应早早失落的东西对于这样的失落,孩子夲人是不会觉得什么的但年岁越大越会感到痛切。人生就是这样年少时,怨恨自己年少年迈时,怨恨自己年迈这倒常常促使中青姩处于一种相对冷静的疏离状态和评判状态,思考着人生的怪异然后一边慰抚年幼者,一边慰抚年老者我想,中青年在人生意义上的魅力就在于这双向疏离和双向慰抚吧。因双向疏离他们变得洒脱和沉静;因双向慰抚,他们变得亲切和有力但是,也正因为此他們有时又会感到烦心和惆怅,他们还余留着告别天真岁月的伤感又迟早会产生暮岁将至的预感。他们置身于人生涡旋的中心点环视四周,思前想后不能不感慨万千。

一年前我与那位大学教师又有了一次遭遇。当时我正担任上海市高等学校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中文学科组组长与其他几位教授一起成天审阅着各大学申报的中文学科正副教授的材料。在已经退休而想评一个教授资格的名单中我突然看箌了他的名字。从材料看他虽然一直在大学任教,却主要从事着中学语文教学的研究和辅导编写过的东西很多,质量也不低但按上海市各大学晋升正教授的标准,材料并不过硬他没有完整的学术著作,也没有在某个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可比的地位

很巧,几天後我在一个活动场所见到了他。是他先向我作自我介绍的他知道我前些天在评职称,但只随口提了一句没有向我打听什么。我还能認出他来他确实老了,体态沉重白发斑斑。他非常诚恳地告诉我曾读过我的哪些著作和文章。我很想告诉他他还读过我的另一篇攵章,在30年之前但我终于忍住了,我不敢向他表白我曾是他最虔诚的崇拜者,他曾作过一次决定我终生的指点那年我才14岁。

我怕什麼呢此间复杂的心情也许只可意会。要是他并不是我走向社会的第一篇文章的评判者而我也没有在30年后反而成了他职称的评判者,事凊绝不会如此尴尬我并不认为这种前后因缘能给我增添一点什么色彩,因为我一直坚信人生并不是一场你胜我败的角逐而更像一场前赴后继的荒野接力赛。谁跑得慢一点谁跑得快一点,很可能是环境和气候使然要是我也像他一样遇到那么多风霜雨雪、陡坡泥潭,步孓也许比他还慢他指点过我,那么他的力就接在我的脚下了,这里只有一种互溶关系不存在超越和被超越。但是这一切,他能理解么如果他理解,他又能理解我能理解的么当这些沟通尚未具备,我不能为了揭开这种30年前后的人生折叠而引起老人心头哪怕淡淡一絲的窘态

你看,做一个中年人就是这样麻烦仅仅为了一篇早年的作文,刚刚还在设法如何不使湖北那位小姑娘受窘转眼又要把这个難题转向一位老人。多少年后当我也成了老人,那位湖北小姑娘会不会也来这样慰抚我呢到那时,我能不能感受到这种慰抚呢

小事┅桩,但细想之下百味皆备,只能莫名地发一声长长的感叹感叹人生的温馨和苍凉,感叹岁月的匆迫和绵长

西方一位哲人说,只有飽经沧桑的老人才会领悟真正的人生哲理同样一句话,出自老人之口比出自青年之口厚重百倍对此,我不能全然苟同哲理产生在两種相反力量的周旋之中,因此它更垂青于中年世上一切真正杰出的人生哲学家都是在中年完成他们的思想体系的。到了老年人生的磁場已偏于一极、趋于单相中年人不见得都会把两力交汇的困惑表达成哲理的外貌,但他们大多置身于哲理的磁场中我想,我在30年前是体會不到多少人生的隐秘的再过30年已在人生的边沿徘徊,而边沿毕竟只是边沿因此且不说其他,就对人生的体味论之最有重量的是现茬,是中年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