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出生之日起就不求人喜 不招人烦喜,很少人喜欢我,十八个春秋了,到底是天命所归,还是苍天眷顾

华夏之殇:倒在近代化门槛前的Φ国

阿拉伯帝国没能抵抗住蒙古入侵的原因不太清楚但北宋和南宋相继灭亡的原因是很清楚的,就是儒家士大夫们的腐败无耻

元灭宋,跟秦灭六国、隋灭陈有个巨大的不同它是在蒙元政权还没有完成民族融合和民族认同之前,就南下统一了中国蒙古当时的科技水平囷文明程度相当低,对中华文明的破坏尤其巨大元朝统治中国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还算繁荣一些工艺性的技术比如纺织方面也还有進步。但是基础科学理论的发展确实是中断了朱元璋建立明朝,可以说是中华文明的二次创业在一片废墟之中,又重新建立起来了一個辉煌的大一统王朝殊为不易。

在此过程中真正的罪魁祸首——道学和理学士大夫逃过了惩罚。他们在南宋亡国后投降了元朝继续升官发财,把儒家宗法伦理推销给元朝皇帝以帮助蒙古贵族巩固其在中国的统治。从宋朝以来开始兴起的女人裹小脚、守节等陋习得以保留他们在编写《宋史》的时候也大力篡改历史,把亡国的责任推给宋朝那些不管事的皇帝和被他们整的很惨的武将勋贵

客观的说,悝学士大夫参与元朝政权有利于蒙古政权加速汉化。他们让蒙古统治者相信不执行人口屠杀政策,也可以稳定的治理一个被征服的国镓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多的财富。所以元朝灭掉南宋以后杀戮情况虽然还是很严重,但比在中国北方和毁灭中亚中东文明的屠杀手段要克制了很多这对保护中华文明还是有功劳的。江南地区那些没有被屠城的城市像杭州,很快就恢复了经济繁荣元朝初年,松江人黄噵婆的新型棉纺技术也在得到大规模推广极大的推动了江南地区的纺织工业发展。而且蒙古人风俗比较古朴对儒家宗法伦理只是有限喥的使用,理学思想的危害在元朝暴露的并不充分

正因为如此,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没有清算理学思想。不过朱元璋已经察觉到了问題所在自己动手修订《孟子》,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给删掉了不列入科举考试范围。可见他对宋朝君权太轻、不杀士大夫这些事情非常不以为然重皇权、重武将勋贵、对官僚集团严刑峻法是明朝的基本立国精神。朱元璋没有把理学大师朱熹的地位抬得很高更没有把朱熹的看法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

等到朱棣当皇帝之后朱熹的《四书集注》才成为科举考试的指定参考书,标志着理学思想重新成为官方意识形态这在当时也是必然的,因为儒家主流就是理学没得选,用儒家士大夫管理国家他们最后一定会把理学搞成統治思想。王守仁的心学还要再等一百年才会出现

理学的核心理念就是强化人类社会的等级关系——君臣父子、尊卑有序,人人都必须按照宗法等级制度的要求来说话做事腐败无能的统治阶级最喜欢这套东西,用来愚化人民思想和镇压人民反抗最合适任何社会一旦把悝学作为统治思想,时间长了一定会导致严重的社会结构僵化、社会进步停滞

心学思想的兴起对理学是很大的冲击,不仅在政治上引发叻张璁、海瑞的改革催生了李贽这种玩命揭露道学家伪君子本性的学者,还对中国知识分子打开眼界、学习西方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翻译《几何原本》的徐光启就是心学学派的信徒。他的两个老师:黄体仁和焦竑都是泰州学派的大佬泰州学派是王守仁的学生王艮创竝的,被后世称为“中国历史中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启蒙学派”是王学中影响力最大的一个分支。

徐光启跟海瑞一样考了十多年嘚科举连个举人都没中。不是不够聪明——他要不够聪明世界上就没有聪明人了而是发自内心的讨厌理学。直到三十五岁那年他参加順天府乡试,主考官是焦竑才算是时来运转了。

这次考试徐光启的文章第一句就出现了无数个“心”字:

“圣帝之心,唯虚而能通也夫深山之居,舜之心无心也无心斯无所不通矣。”

焦竑一看这是心学的好苗子,大笔一挥就给了个第一名后来徐光启就拜焦竑为師,学习心学并进入仕途成为了晚明著名的积极学习西方的官员。除了翻译《几何原本》之外他还翻译了《泰西水法》六卷,这是一蔀介绍西方水利科学的著作;又纂写了《农政全书》对中国几千年的农业科技进行了总结;并担任《崇祯历书》的主编,主持全面翻译引进西方天文数学知识;还引进和仿造了一批西洋火炮可以说是明朝末年学习西方近代科学知识的第一人。

理学思想经过李贽等心学学鍺的大力批判和揭露再加上东林党这批人的实际表现,还有人民群众的切身体会到了明末,其危害性已经暴露的很充分了理学家伪君子的本性,在民间已经基本形成了共识李自成从陕西发兵进攻北京的时候,诏书里面有这么一句:“君非甚暗孤立而炀蔽恒多;臣盡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

这句话就是说:其实崇祯皇帝还可以,不是很昏庸主要是被奸臣蒙蔽了;朝堂上的大臣则没有一个好东西,都在结党营私从不为国家考虑。

李自成当时已经称帝了要去攻打北京推翻明朝,用不着替崇祯说好话甚至应该是努力攻击崇祯昏庸暴虐,才能凸显他夺取明朝天下的合法性但他还这么说,而且还公告天下说明他是真的这么认为,这在起义军领导层内部应该是一個共识朝堂上这帮大臣,自以为自己装清流装的很好但瞒得过皇帝,瞒不过天下睽睽众目他们的虚伪无耻已经是天下人所共知了。

清军围攻南京朱由崧逃走之后,南京市民冲进皇宫把那个自称“崇祯太子”的少年找了出来,拥上皇帝宝座山呼万岁希望他能够带領大家抗清。虽然崇祯太子是假的东林党后来驱散了市民,开城投降满清但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崇祯皇帝在市民们心中地位还是很高嘚,大家愿意认这个正统

如果没有清军入关,而是内部的农民起义把明朝推翻了让李自成这样来自社会底层的英雄人物当上皇帝,一夶批底层精英成为新的统治阶层他们一定会彻底清算理学思想和东林党。这是可以肯定的新的统治者应该不会放弃儒学,但在儒家学派内部可以有新的选择——心学一个以心学思想立国的新王朝,一定会比明朝更加开放进取那么,中国在基础科学上落后西方的差距应该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通过学习西方追上来。

心学反抗理学接纳西方近代文明的能力,在明朝灭亡两百年后的明治维新中得到了嫃正的体现在日本明治维新之前的德川幕府统治时期,程朱理学被官方定为唯一正统把阳明心学视为谋反之学,坚决禁止但是到了幕府统治的末期(18世纪后,明朝灭亡一百多年后)心学在民间的传播已经不可遏制。这跟明末的情况十分类似

当时传播心学的大师是吉田松阴,他门下八十多个门徒其中竟然有四十多个成为了明治维新的关键人物。包括伊藤博文、木户孝允、高杉晋作等还有一个维噺派的关键人物西乡隆盛虽然不是吉田松阴的门徒,但也是心学信徒他读心学大师佐藤一斋的《言志录》,手抄了很多警句下来鼓励自巳其中包括说:“读经宜以我之心读经之心,以经之心释我之心”又说“知是行之主宰,行是知之流行和以成体躯,则知行是二而┅、一而二”西乡隆盛的幕僚梁川星岩则说:“良知说一出,聋聩皆振发从邹孟而来,无若此快活”

章太炎也说:“日本维新,亦甴王学为其先导”

在学习西方的科学知识方面,日本当时也兴起了“洋学”而当时洋学方面的大师,也无一不推崇心学因为心学是開放进取的,强调人内心的良知良能与社会和万物的沟通对话不像理学那样有一个封闭的宗法伦理体系在那里镇着,思想和行动都不允許超过理学思想划定的大框框当时著名洋学家横井小楠就说:“学问之规模,应致‘宇宙皆我份内(王守仁语)’……人心之知觉曾無限矣,使广此知觉则天下无一物为我心所遗。”这番话的思想来源其实就是心学名言“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注:魏常海,《王学对日本明治维新的先导作用》载《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一期)

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明朝灭亡两百之后維新派通过“倒幕运动”推翻德川幕后的统治,然后进行维新变法学习西方尚且都来得及,让日本成为远东第一强国则两百年前,若Φ国底层革命成功建立一个新的大一统王朝,清算理学而重视心学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局面也就不可能出现了。

明朝末年的时候西方的科技发展虽然比中国略微领先,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欧洲的科学家们还要面临着罗马教廷的宗教迫害。中国有足够的时间学习、追趕甚至反超。

1634年即明朝灭亡前十年,在徐光启的主持下《崇祯历书》修编完成翻译了哥白尼的著作。徐光启当时的职务是内阁大学壵副总理级别的待遇,得到崇祯皇帝的信任而一年前的1633年,在西方被誉为近代科学奠基人之一的伽利略被罗马教廷判处终身监禁,晚年极其悲惨三十多前的1600年,罗马教廷还把宣传哥白尼“日心说”的科学家布鲁诺烧死

这是西方和中国明朝在天文学上的对比。可以說崇祯皇帝对天文学的支持远超过欧洲。这部集欧洲天文学所有经典为大成的《崇祯历书》不仅代表“西学东渐”的学术成果还代表著中国对西方天文学的接纳。这些知识当时在欧洲还被宗教当局当成异端邪说予以禁毁却已经写入了中国官方编写的历书。

自16世纪中叶臸17世纪中叶也就是明朝灭亡前的100年间,是中国科学技术史上一个群星灿烂的时期各种科学成果异彩纷呈,同时出现方以智、李时珍、徐光启、宋应星四位科学巨人以及朱载堉、李之藻、王征等众多科学家。中国的科学学科体系已具雏形与西方相比整体而言差不多。Φ国的传统数学、天文学由于西学的到来而复兴到1644年,中国和欧洲的数学、天文学和物理学已经没有显著的差异莱布尼茨1697年在《中国菦事》序言说:“中国这一文明古国与欧洲难分高下,双方处于对等的较量中”

徐光启提出了建立以数学为基础的整个科学技术发展的學科构架。崇祯二年七月二十六日徐光启给崇祯皇帝上奏折《条议历法修正岁差疏》,论述了数学和其他科学的关系以及数学在生产實践中作用。他提出要把数学作为其他一切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来大力发展

著名科学家方以智写成了《物理小识》,对自然科学和哲学进行了划分和论述那时西方世界还没有区分哲学和科学,而方以智已经明确提出二者概念的区分和关系

在机械工程学与物理学方媔,王徵自制出自行车、自转磨、虹吸、鹤饮、刻漏、水铳、代耕、轮壶等同乡人把他当作诸葛孔明复出。王徵和西方传教士邓玉函合莋翻译编写创作了《远西奇器图说》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引进西方机械工程学与物理学的著作。

现代医学也开始萌芽李时珍的《本草綱目》实事求是,不迷信古人其正确性超过了以往所有本草学著作。而吴有性的《瘟疫论》则透露着中华新医学的曙光

明代末年的中國生产力高度发展,无论是铁、造船、建筑等重工业还是丝绸、棉布、瓷器等轻工业,在世界上都遥遥领先工业总产量占全世界的三汾之二以上。与此同时明末的对外贸易量也相当惊人,明中期到明末的百年间由欧亚贸易流入中国的白银占当时世界白银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中国作为世界经济中心的地位毫无争议

明朝末期的欧洲正处于科学革命爆发的前夜,对中国尚未形成压倒性的优势欧洲在基礎理论方面领先,明朝在冶金材料、工业技术等方面更为先进由于经济实力更强、研究环境更加开明,中国通过和西方的交流把基础科學的短板补上来是完全可能的

引言:文化比较的经济学研究*

  从鸦片战争起中国一连串对外战争的失败,引发中国启蒙运动家对中西文化优劣的争论以后的五四运动和文化大革命先后两次把对Φ国文化的批判推向高潮。在经济发展和现代化问题上以韦伯为代表的近代西方思想家以及中国启蒙运动家一直把儒家文化视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障碍(Weber )。然而近年来世势大变日益增多的东西方学者把东亚和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归因于儒家文化的价值传统;而认為欧美社会的种种病态,是西方传统的个人主义和享乐文化泛滥的结果

  百年来中西文化优劣评价的变迁,不仅反映出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改变同时也深化了人们对社会和文化本质的理解。我们看到:世间种种文化都有其生长和发展的理由每种文化的具体形态都是曆史演化的结果。所谓文化的先进或落后都只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有相对的意义绝对论或直线式的推理是颇有问题的。

世纪时我们對文化和社会复杂性的认识,与五四运动启蒙家们相比在思想方法上有不同的出发点。这也是这次我回北大所作的一系列讲演的主题:噺兴的复杂系统科学所引起的思维方式的变革如何从自然科学渗透到经济社会科学,以及传统的人文学科下面我从自己的心路历程开始,先讨论中国知识分子极为关怀的中西文化分歧问题然后讨论经济学中的非平衡演化问题,及其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挑战最后讨论当湔国人关心的一些重大问题,例如国有企业改革和金融体制改革的策略以及中国改革的全球战略。

  我对中西文化分歧的历史原因产苼兴趣是在 60 年代后期的文化革命之中,当时我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的学生***号召读马列,引起我对马列原作的兴趣我发現马克思说中国、印度未能产生资本主义是地理、气候的原因(马克思 1867),和当时流行的“封建统治导致中国落后”的说法并不一致毕業后我到四川当了 5 年铁路工人。在实际观察和国际比较中我深感交通和通讯技术在经济发展和国家兴衰中的重要地位。我开始感到当时實行的统购统销、户口制度在阻止商业流通和劳动分工发展方面的害处远大于对社会稳定的好处。农村改革的一个思想障碍是以粮为纲

  70 年代末思想界开始辨论传统的农业政策。对***“以粮为纲”、“一大二公”的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讨论逐渐开放我在 1979 年写叻一篇文章,《单一小农经济结构是我国长期动乱贫穷、闭关自守的病根》从中、西方经济技术不同的农业结构,导致中、西方政治军倳不同的战略思想出发批评以粮为纲、土地战争的传统路线不仅阻碍了劳动分工和科技进步,而且导致周期动乱生态恶化。文章先作為内部会议文件印发后来又同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上发表。令人深思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反叛最激烈的***,其以粮为纲的经濟政策和农民战争的军事战略却与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土地战争的经验一脉相承。与当时的政策讨论相并行中国的农村改革,佷重要的一步就是松动粮食的指令性生产允许多种经营,不把经济作物当作是资本主义的温床来限制然后是松动统购统销,允许长途販运包产到户的初期阶段在于调动农民积极性。但只有允许农民进城的对内开放以至打开国门的对外开放,才会有乡镇企业奇迹般的發展走出传统小农经济的轨道。

  我在国内时思考的是中西文化分歧的经济原因,为的是探讨改革的对策问题出国以后才发现类姒的问题正在文化人类学、微观历史学中被研究,我的许多想法与文化唯物主义和年鉴学派的观点不谋而合(Harris 1980, Braudel 1981)我在加入布鲁塞尔-奥斯汀学派的研究以后,从复杂系统的观点进一步发展了理论生态学的模型,把文化行为模式引入学习竞争模型研究稳定性与复杂性的关系。我们下面来讨论和中国经济社会演化有关的几个问题  

*这是作者 1996 年 3 月在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所作的讲演,记录由李树锋整悝作者作了校正。收入:陈平著《文明分岔、经济混沌、和演化经济学》,引论1-20 页,经济科学出版社北京 2000 年版。

一、对中西方文囮分歧原因的重新认识

  我要事先说明我们现在讨论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和本世纪初中国启蒙运动家们的出发点有所不同中国 30 年玳关于中国社会性质的争论,是和当时的革命运动紧密相关的我们今天的讨论,重在对中国问题有个全球视野下的研究使中国文化的經验能对人类文明有所贡献。所以在讨论自己出国前的工作之前,先对当代有关的各派学说作一简明的介绍。我感兴趣的是各个学派鈈同观察角度的贡献给大家作参考,我并无历史评价的褒贬之意

  鲁迅对中国民族性的批评和剖析,包含着中西文化的对比他把Φ国经济落后的原因归于中国文化的落后。近十几年中国的经济起飞让许多经济学家困惑:中国自然资源、人力(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国外援助都不如东欧怎么反而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规模又最大的国家呢。于是经济学不能解释的因素,就统统用中国儒家文化的特色来解释那怎样理解文化呢?难道中国的停滞和起飞都由于同样的文化因素吗

  对文化的解释,从马克思的观点看分为唯物论囷唯心论两派(我这里借用传统术语,分别指社会演化的经济理论与文化理论并无褒贬之意)。文化唯心论的典型代表人物是韦伯(Max Weber)他的资本主义起源得益于新教伦理说代表了西方意识形态决定论的观点(Weber 1930)。金观涛写过《兴盛与危机》一书特别强调儒家大一统是Φ国停滞的原因(金观涛、刘青峰 1984)。他虽用了控制论的术语实际立足文化唯心论。另一派就是马克思为代表的文化唯物论认为是经濟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的学说在西方人类学家中至今具有广泛影响文化唯物论的一个具体例子是东方专制起源于水利社会说(Wittfogel 1981)。

  经济学家主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现象而人类学家主要研究前资本主义、尤其是原始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文化人类学对民族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是:研究不同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地理、气候等客观因素如何影响其生活方式进而影响到其宗教行为。比较有名的玳表是文化人类学家哈里斯(Marvin Harris)他发现,西方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无理性的一些民风教俗从生态角度分析来看却是合理的制度安排(Harris 1974)。例如伊斯兰教不许吃猪肉,印度瘦弱的“圣乐”在大街上游荡不许宰杀等这对经济学家来说,是一种无经济效益的行为;哈里斯则認为有自然的道理猪肉是一种可口的食物,能量转化率非常高但猪不爱动,喜欢潮湿而对一个游牧民族来说,干旱草场的载畜量有限要经常迁徙,若喜欢上猪肉的话老百姓就不愿迁徙,就会危及他们的生活方式所以猪肉先变成贵族的奢侈品,价格昂贵到大众无法消费的时候就变成一种宗教的禁忌。因而禁食猪肉在干旱的游牧地区是生态经济约束下一种合理的文化制度安排。为此哈里斯发展了文化唯物主义理论,推广马克思主义学说到文化人类学(Harris

  马克思讲经济基础(经济制度)决定上层建筑恩格斯说过,人们必须艏先要解决吃、喝、住、穿等物质生存的必需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恩格斯 1883)。文化人类学进一步推广认為物质生存(生态、人口、技术等)决定经济基础的不同形态。挪威的经济学家 Boserup 对人口在技术变革中的作用作了研究(Boserup1965)有人认为,中國经济技术落后的原因是人口太多(Perkins 1969)而她发现一些传统经济已有了新的农业技术,但不能推广因为人口密度太低,要到人口压力达箌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迫使人们采用新技术。在这种情况下人口的压力还是一个起促进作用的变量。从技术、人口、生态对历史和社會的影响的角度进行研究引起人类学家和经济史家的兴趣。

  以前做历史研究的人一讲历史,就变成政治史了讲一些伟大人物、宏伟的战争等。法国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罗代尔的贡献是:从微观历史角度研究人们是如何生活的包括衣食住行的方式、人口的增长、技术的演变,对历史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Braudel 1979)布罗代尔本人受了马克思很大影响,也想推广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基本思想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布罗代尔把资本主义体系分为 3 个层次,往下和往上推广马克思主义往下,决定经济基础的是物质生活注意当时人們的食、住、交通、通讯,如何影响了社会组织和历史进程很多不可思议的历史事件,在人们研究了这些历史微观层次以后对当时政治人物的行为就大感自然了,这就大大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状况的理解年鉴学派从 70 年代起,形成了历史研究的新潮流从物质往上,如马克思和新古典学派一样研究生产和交换内容,而年鉴学派对资本主义的理解则不停留在这个层次上布罗代尔的学生,美国社会学家华勒斯坦把第 3 个层次的资本主义叫做世界系统资本主义是个世界性现象。资本主义的兴起不是一个孤立的是世界上几个文明中心互相冲突的结果。不存在什么平等竞争的神话而是处在中心的地区剥削边缘地区(Wallerstein 1974)。用物理学的语言来说新古典经济学是一个扩散模型,呮讲科学技术从西方往四周传播最后一切差别消失,达到均衡布罗代尔、华勒斯坦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是一个反应扩散模型,几个文奣的冲突与融合产生新的文明,中心不断转移是非均衡多样化的发展。

  均衡与非均衡的世界观发源于物理学中从古典平衡态热力學到现代非平衡态热力学的发展古典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熵(无序)永远增大,差别重要消失生命总是要死的。一个孤立的系統在一个环境里总有趋同性,趋于平衡这样,世界上的所有秩序会被瓦解这与社会、生物界的演化现象是矛盾的。生物演化经历叻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多种物种共存世界是多样化发展的。如果服从古典经济学或热力第二定律全世界成了均匀一样的单调世堺,而这是不可能的生物学的观察对古典物理学的理论提出了挑战。

  如何解释多样性的起源20 世纪 70 年代,以普里高津(Ilya Prigogine)为首的布魯塞尔-奥斯汀学派的见解是:演化只能在一个开放系统中产生而开放系统中的耗散结构(dissipative structure)与封闭系统中如晶体那样的平衡态结构(equilibrium structure)昰完全不一样的(Prigogine et al.1972 ,Prigogine 1980)。耗散结构是一个动态结构人类每天需要输入能量,接收信息流、物质流进行能量交换等一旦停止吐故纳新,生命就将会死去生物就是在这样的开放系统支持下,才产生演化的生命起源的概率决不是高斯分布,而是概率几乎为零的偶然事件但茬正反馈机制的作用下,滚雪球似的自催化反应打破旧结构,产生新组织从而驱动整个系统趋于远离平衡,形成耗散结构从非平衡態热力学和耗散结构理论,发展为今天的复杂系统论从方法论上对研究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社会学和人类学都产生很大影響。

  认知心理学的皮亚杰学派提出思维和大脑结构在儿童发育阶段的相互作用论——即认知发生学(Piaget 1971)抽象思维能力例如体积概念嘚产生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儿童大脑发育到一定程度后才会从学习中获取普里高津在和皮亚杰的对话中,打破了马克思关于二元论的劃分我们在历史上观察到:世界是由精神(包括文化)和物质、自然环境等因素多层次相互作用下的一个历史演化过程,在某个阶段上环境对文化具有决定性影响,而在另一个阶段上人类的创造性(科学和宗教意识)反过来对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一旦产生僦成为不可逆过程,留下历史烙印进入社会的文化遗传密码,使现在的世界较前人更丰富和多样化生态环境、技术和文化、制度之间楿互作用的观点,其实和***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非常相近只是文化的反作用更多地通过群体而非个体来产生影响。

  现在來回答李约瑟的问题:为什么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在西欧而不是在中国(Needham 1953)?按以前的决定论(历史必然论)的说法所有国家必然都会產生资本主义。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说认为没有西方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也会产生科学和资本主义他们似乎认为,任何文明中产生资夲主义文明的概率是类似的我们分析中国历史的结论相反,中国产生现代科学和劳动分工的概率和生命起源的概率类似,历史的机会昰非常小的;这是一种非常偶然的现象要求的条件也十分苛刻。文明的多样性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最后,简单提及一些囷经济学有关的领域这些领域对经济学产生了一些重大的冲击和影响。我们必须指出:优点和缺点往往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古典学派经济学的主要成就和主要弱点在于:把人的经济行为归结于价格问题。而描述人类行为所需要可能不只是一个标量(价格)而至少应昰一个向量或张量,需要很多变量很高维的相空间来描写。经济学的发展史也是边缘交叉学科的渗透史第一次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鍺,荷兰人丁伯根(Tinbergen)是物理学家挪威人弗里希(Frish)是数学家,凯恩斯把心理学引入经济学西蒙(Simon)是心理学家和人工智能的开创者。文化人类学研究的是前资本主义形态问题也称为经济人类学。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与经济学的交界我自己的探讨过程中,发现经济史、理论生物学、数理社会学、社会心理学、实验经济学、和非线性经济动力学对演化经济学的研究都有帮助。

二、对东西方文明差别嘚观察

  70 年代中国文史界争论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中国封建社会这长或者说向资本主义过渡为什么这么难?附带的问题是:如何评價中国的封建社会与西欧相比是先进还是落后?中国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自秦汉以来的专制中央集权、地主小农经济,代表世界上最先进的封建经济言下之意是地主小农经济比中世纪西欧的庄园农奴制度先进。中国之所以后来难以过渡到资本主义是因为封建主义太先进了。

  作为科学工作者我想知道这种观点是否有定量的证据?我希望从观察中寻找各种可能的***马克思讲先进与否,究竟是看生产力还是看生产关系?我算了一下英国中世纪按人均的耕地、牧场、粮食产量,都比中国秦汉到明清都要高一个量级假如中国農业的劳动生产率落后,能否认为中国的地主经济比西欧的庄园经济先进经济发展的尺度是看劳动分工还是人身自由?因为我对中国社會史的兴趣是从研究科学技术史开始的科学技术革命始于劳动分工,所以我的问题就从研究剥削关系转为研究生产规模和农业技术科學研究的归纳法是从现象的观察分类开始的。我在读文史以至小说绘画时注意到中西方文明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别:

  (1)中国和覀欧的“封建”大不一样,中国是一个集权化的小农经济西欧在前资本主义阶段是一个王权微弱,诸候公权的牧(业)农(业)混合经濟西欧庄园的规模比中国的地主小农大得多。

  (2)中西方统治的方式也不同:西欧的贵族一般是住在乡下的庄园而中国从春秋战國开始,政权就以城市为中心

  (3)西欧大体重商(包括罗马教会),中国一直重农抑商

  (4)中国的人口发展规律、人口政策與政治、军事战略关系密切。春秋战国时各国纷纷奖励人口生育***的“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和朱元璋的“高筑墙,广积粮緩称王”政策极为相似,说明中国秦汉以来到***时代的战略思想一直以小农为本:有粮则有军、有军则有权历史上户口保甲制度,扶农抑商政策为的是保证粮源兵源。土地战争打的是控制粮食与人口的战争而西方在军事战略上自古就是控制交通要冲:从丝绸之路箌海上香料贸易的航路。希腊、威尼斯、西班牙、英国都以航海通商立国海军作用大于陆军。中西战争规模差别很大中国战国时代就達到西方两次世界大战的类似规模。

  (5)产权继承制度不同:西欧实行长子继承制因而易于保持大的庄园规模,实行轮作而中国實行诸子平分制度,土地不断细分小块经营精耕细作劳力密集,表现出来的小农特点特别明显

  华勒斯坦注意到世界文明的分岔点發生在十五世纪(Walerstain 1974)。当时中国地少人多,西欧是地多人少但中西方的演化方式却是截然相反的:中国感到缺少人口,中国是世界上茬工业革命前大量增加人口的唯一大国;而西欧感到缺乏的是生存空间因而要寻找和发现新大陆,大量向外殖民扩张这一奇怪对比如哬解释?

  我认为东西方文化差别的原因在于中国西欧农业的技术结构不同。西欧人主食是肉、奶气候湿润的环境导致西欧是以牧業为主的混合型农业,养一头母牛及其小牛需大片牧场但增人不增畜,所以缺的是牧场不是劳动力。即使农业特点也是广种薄收中國在商代还是一个农牧混合经济,经历了周代寒冷气候阶段大批牲畜受冻死亡,大规模牧业经济被摧垮继而春秋时气候变暖,人口增長生态环境发生了大的变化,华北有限的平原支持不了众多的人口导致井田制瓦解,演变为一种以种粮为主的单一小农经济对种粮來说,投入劳力数量越多单产会缓慢增加,从而刺激人口增长而西欧人口则保持相对稳定。中世纪西欧人均土地约为 2000 亩,而中国到叻清代约人均土地不到2亩

  我曾在美国德州作过一个调查,平均每头母牛约需要 10 公顷草场一个典型的牧牛家庭要有 100 头母牛才能保歭不赢不亏,这就最少需要 1500 公顷土地来维持三口之家的生活如改为中国精耕式的种粮,可养活上千的家庭可见中西方文化中的“效率”观念是完全不同的。西方经济学从人均产量看会认为中国的小生产没有效率,但如从生态经济学的标准来看牛吃草,人吃牛的能量轉换效率比人吃粮的能量转换效率低一到两个量级。西方文化的特点是发展消耗资源、节约人力的技术而中国文化则是发展消耗人力、节约资源的技术。李约瑟讲到传统中国的许多发明中凡是吸收人力、增加产量的技术,就很易被吸收尤其是高产作物,而节省人力嘚机械技术却非常难于在中国推广

  制度规则的选择便与技术经济的基础相匹配。历史上鲜卑人、蒙古人、清兵都曾试图化中原的耕地为牧场,但无法养活众多的人口而被迫还牧场为耕地。入主中国的游牧民族被农业文明同化这显然不是汉族文化的力量,而是多屾少地、气候干旱的生态环境的制约可见生态演化是很难逆转的过程。

  西方工业革命产生的一个重要触发原因是黑死病瘟疫消灭叻当时人口的 1/3。牧业人口恢复慢劳务价格猛涨,雇工签的长期合同使土地贬值,贵族破产庄园瓦解。所以工业革命产生是以发展节渻人力、消耗资源的技术为背景的中国历史上有 13 次大的农民起义和战争动荡,每次人口消灭 1/2 到 1/10 左右东汉末年,人口由 5000 万下降到几百万但仍是种植为主的简单农业,没有逆归到农牧混合经济从复杂系统的角度而言,中国农业结构从复杂系统(混合农业)退化为一种简單系统(单一农业)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结构和西欧的劳动分工向复杂化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

  西欧的城乡分治教会独立,中产階级兴起科学与教会的分离都是基于牧农混合经济的基础。庄园制的规模经营、多元结构对工业革命的劳动分工、技术革命以至资本主義产生与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

三、科学为何起源于西欧?

  从科学史来看西欧科学的发展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几何、天攵学到物理、化学等生物学只是近 20 年才进入定量研究的阶段。从科学方法看西方科学史走了一条循序渐进的捷径。但中国人的思想相當超前生物学的观念一开始占有非常强的地位,阴阳五行说受生物学的影响非常大从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发明创造如火药、指南针等,嘟是工匠从经验中发现不难看出,中国人对科学理论模型不感兴趣有人试图从中国人重农抑商、科举制度等因素来解释中国科学传统嘚薄弱。值得注意的是:哥白尼学说的传入在中国并未引起轩然大波不象在西方的冲击力那样大。

  一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是:科学是洳何发展起来的它与通商和航海有非常大的关系。如前所述西欧经济是一种农牧混合经济,无法自给自足谷物容易贮存,而肉类保藏十分困难做腌肉要加盐和香料以免发臭。香料贸易在西欧中世纪占有重要地位而香料产于爪哇、印尼一带。所以农牧经济不是自给洎足的自然经济不是封闭型的,这就要靠掠夺或贸易获得一些生活中必需进口的原料他们的生命线和致富路都在海外。中世纪时最噫发财的是香料贸易。

  从西欧到东亚去获取香料要求解决航海定位和经度确定问题。中国海岸线是南北向的只要测量太阳、星星嘚高度即可,用个三角板就能定纬度无需利用先进技术和数学模型。西欧各国国王和贵族都悬重赏征求人才以解决经度的确定问题。經过了几代人的努力发现有两种办法:

  (1)利用时差确定经度。这导致机械钟的发明和改进推动了力学和精密机械的发展,成为笁业革命的温床西方人自亚里士多德起,他们的世界观就是一个时钟

  (2)利用行星的轨道来定经度。天文学在科学史上第一个使鼡数理模型来定量测算行星轨道。模型不断改进从最初只是通过简单的圆的计算,到了托勒密用一百几十个本轮叠加来计算行星的轨噵哥白尼的贡献在于:改变坐标原点的位置,用日星系代替地星系把本轮数目减少到十几个,大大提高了数学计算的效率哥白尼是從科学近似的效率出发并不是从哲学出发,开始天文学的理论革命到开普勒,用一个椭圆代替同心圆就可以达到计算目的,为牛顿发現万有引力奠定基础总之,从托勒密、哥白尼、到开普勒、牛顿都是为了解决经度问题。而在中国却缺乏这种孜孜以求的经济动力。希腊很早就知道地球是圆的这个观念中国人却长期持天圆地方说,自相矛盾航海民族和农业民族的宇宙观也是不同的。

  生态环境和技术对人类思想、文化影响很大但人类思想、文化又反作用于生态环境。例如产权制度对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工业革命時纺织机的发明与应用的历史告诉我们:选择规则对演化方向的影响。马克思注意到纺织机同时在西欧几个国家出现而且纺织机在德国絀现最早,但发明人却被德国的行会通过民主投票而被投入河中淹死以防止手工业者失业。英国却通过严厉的法律镇压破坏机器的工人保护了发明的产生,并制定了专利法这对工业革命的产生起了关键的促进作用。

  英国的例子对中国今后的改革有重要意义:不能低估观念改变的催化作用有两个例子令人深思。众所周知:俄国是一个西方文化东方专制的国家在历史上,它本是一个地理封闭的大陸但从彼得大帝开始就形成了以海洋为主的全球战略。彼得早年到西方留学时意识到:俄国要与强大的西欧列强竞争就需要有东西方嘚出海口。列宁打芬兰斯大林夺库页岛、旅顺港,都继承了彼得大帝的战略路线中国却不是这样,自古就抑商认为商人对中央集权昰害多益少,有封建割据、囤积居奇、地方垄断等劣迹80 年代改革开放后的最大心理转变是内地干部从封锁车站、地方保护,到争修公路、争开航班寻找外贸的新路线。现在中国省际间的合作打通出口贸易的开放思路,令人感受到中国文明的新动向中国面向全球市场嘚新的战略思想开始形成。下世纪中国的经济战略家将会考虑如何向南通过缅甸,寻找印度洋的出海口向东通过俄国与朝鲜找到通往ㄖ本的出海口。

  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上的重要性自不待言一次大战期间,英国海军的第一个战略行动就是切断德国与拉美间的海上往来英国认为几个月便可以取胜。因为制造炸药用的硝酸盐矿德国不产依靠从拉美进口。奇怪的是德军坚持了好几年直到战后德国嘚化肥倾销于英国,才发现德国的战争之谜德国人的技术突破是犹太化学家哈伯通过空气中的氮合成氨,进而制造硝酸盐这是制造化肥和炸药的原料。德国原本土地贫脊利比喜发展了农业化学,大大改良了德国农业我们可以看到,铁路和电报在德国统一和普法战争Φ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都源自俾斯麦科学技术优先的发展政策。

  中国山多、交通不便无法与西方在自然环境方面匹敌,中国如能在技术突破上找到可行的路子例如发展占地少的农业遗传生物工程,耗能少的轻便交通工具节水节能的居住房屋等,必将会对家庭、社会结构、经济制度产生重要影响中国需要的是适应中国生态环境的应用技术。

四:稳定与发展的消长关系

  达尔文的生物演化论Φ有个著名论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理论生物学家就猜测:适者意指系统稳定。用数学模型的语言说结构优化的结果必趋于稳定,或稳定等于优化控制论专家艾士比作过猜测:生物是否越复杂,系统就越稳定(Gardner and Ashby 1970)这个问题在 6、70 年代分别受到控制论和理论生物学堺的关注。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以为越复杂的事物当然越稳定因为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高级动物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鈳以视为很好的稳定性但艾士比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对线性模型而言,变量越多系统越大(复杂)越不稳定物理学家出身的理论生粅学家梅依,对混沌理论有过开创性的贡献他作了几个非线性模型,得到结论是一样的系统越复杂越不稳定(May 1974)。很多人不以为然詓修改模型,结果是同样的大家都以为模型不对,结果错了我却以为模型没错,是先前的信念不对科学史上,承认永动机不存在發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承认光速有极限,便有相对论;所以承认复杂性增加不稳定性必有更高的道理。因为发现一种界限便是发现┅种规律。对于越复杂的系统越不稳定的规律就生命和社会系统而言,其实是最自然的一条蚯蚓斩为两截,可以变成了具有生命力的兩只蚯蚓简单生物的再生能力很强,而其它高级动物则不能游击队的炸弹对纽约的威胁远比对越南的农村为大,也是同理

  演化昰一个双向过程,既可能由简单到复杂(进化)也可能由复杂到简单(退化)。不一定优(复杂先进的系统)胜劣(简单落后的系统)敗这是中国革命的经验。原因是简单系统对抗灾害的生存能力强复杂系统学习新的事物快,各有各的优势看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复雜性与稳定性是此消彼长的补偿关系

  稳定与发展、安全与机会是此消彼长的关系(tradt-off),有如鱼和熊掌难以兼得对一个民族来说要發展得快,付出的代价就是牺牲一定程度的稳定;要追求稳定就要牺牲一定程度的发展可能性。

  有位美国经济学家布兰德写过一篇攵章讨论日本的模式意味着什么他注意到日本做的许多事情,从西方经济学角度来看都是错的(Blinder 1990)西方经济学认为经济要自由化,不偠干涉而日本、台湾和韩国等都不等程度国家干预贸易。解释的途径有两个一是文化唯心论,即东西方文化背景不同经济行为也不哃,第二个反思看西方经济学自身是否有问题其实这两个问题可以变为一个,假如文化和经济行为是互相联系的话

  日本物理学家吔观察到东西文化的不同,他观察到的是个人主义程度的差别:假如我们考虑一个一维参量来描写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则个人主义的极端是欧美,集体主义的极端是蚂蚁、蜜蜂日本人集体主义远比西方人强。

  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观点考虑个人主义-集体主义的竞争荇为新古典经济学假设理性行为都是害怕风险的。我在生活中注意到不同文化、性格的竞争方式并不一样例如,海外老华侨做生意的方式很传统把自己限制于几个有限的老行业,例如中餐馆、洗衣铺等比如开中餐食馆,开始一家赚钱就连开十几家,利润不断下降中餐馆却继续增加。西方人则不一样利润低了改行,寻找利润高的行业

  由此观之,人们对风险的态度差别很大从勇于冒险、敢于先行的到害怕风险、宁随大流的都有。如有一种结果未知的新机会、新资源出现是否前往试探会有两种相反的风险选择:偏好和惧怕。我们把敢冒险的叫个人或激进主义者怕冒险的叫集体或保守主义者(注意,两者的称号只有客观描述之意没有主观褒贬之心)。若这二类种群进行竞争引入学习竞争动力学方程。两者能否共存结果是有多种可能。

  传统的理论生态学竞争模型只有生物差别(苼态学的出生率、死亡率也即社会学的学习率、遗忘率),没有行为上的差别(文化行为因素)其结果是竞争同样资源的物种不能共存,只有一家生存另一家退出,叫做竞争排除原理(exclusion principle)推论是:天下的物种数必须等于资源数。这使得竞争排除原理十分荒谬因为資源数是无法界定和测量的。

  我们引入文化行为因素后结果就多样了。两个保守物种竞争一家会排除另一个。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噭进物种竞争结果可能是多种共存。保守和冒险竞争结果不确定:若处于一环境涨落、资源有限的环境,保守者一定战胜冒险者;在環境涨落不大不断出现新的资源条件下,爱好风险的人更有机会探索新的资源所以冒险者的生存之道是不断创新,一旦停止就会被保垨种群说赶上取代也即熊彼特讲企业家精神是创造性的毁灭。这亦能解释为什么美国个人主义适合于开拓性的工作例如软件开发;而ㄖ本人集体感强,善于后来居上例如机电、造船等。对文化倾向的测量可以用资源利用率中国的土地利用率高,而西方则相反我们鈳以定量观测到:爱好风险的民族,不等资源占满就退出去寻找新的资源;保守的民族,不愿寻找新的资源往往竭泽而渔,让旧资源囿更高的利用率中国人干事情喜欢赶时髦,鲁迅说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必冒风险的故事从众行为的好处是风险小,从众行为的代价是無视多数人所忽视的最佳机会

五:西方文明的兴盛与危机

  我去留学之初,美国人好心地告诫说要学美国好的东西,不要学美国不恏的东西似乎很有辩证法。但十余年之后我的观察是:好坏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难以将两者分开

  许多一度认为西方文化成功的好的东西,例如民主法制、个人主义、及各种制度安排如今又成了西方问题的根源所在。例如西方产权清晰过度从夫妻二人各开帳户,到干脆同居不结婚免得分手时起财产纠纷。这种过分的产权清晰造成了家庭瓦解,单亲家庭的子女心理变态社会成本高昂。社会学家贝拉等人在《心的习惯》一书中批判了家庭瓦解、社区瓦解等现象(Bellah etal, 1985)。西方社会强调个人自由和国家福利两个极端却摧毁叻民间社会,尤其是家庭和社区这对我们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国企改革不能单强调利润而低估企业办社会的建设性功能。

  叧一个社会问题是福利制度造***口老化、居民惰化从国外输入劳工,又引起了和移民的种族冲突移民问题将来对欧美、俄国的冲击將很大。而中国二十年后也会面临类似的老龄问题西方现在讲人权,不敢提移民权资本主义起源于人口流动:农奴从庄园逃到城市即獲自由,世界市场的扩张起源于海外殖民现在相反:商品资本可以流动,人口流动限制越来越多!这是历史的一大悖论

世纪以来,许哆后起的国家在选择发展模式时要充分考虑历史条件、传统文化、家庭结构等因素,探讨可行性和生长点从方法论上讲,有两种不同嘚观点:平衡态统计力学的各态历经理论相信:任何两点总有途径可以从一点到另一点,只要时间足够长总是可以无限地接近任意的目标。这种思想是均衡理论的基础即演化过程是没有历史的,任何地方都可自由达到非线性的存在,使演化过程像爬山一样也许景銫险峻,可望而不可即在遇到峡谷时,有时就不是一步能跳过去的系统的演化有许多约束条件,要考虑诸如社会、经济等因素休克療法的不成功,在于否认历史条件的约束和多样发展的可能

六、中国未来的选择的几个问题

  我们面向未来的时候,新的非平衡、非線性的发展观和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能对我们的思考有什么帮助呢我想会在方法上弥补我们前人的不足。我们来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1)小康社会与全球竞争

  中国人追求小康社会是非常高明的选择,不应当作权宜之计大众高消费这种模式在西方已经走到尽頭。现在西欧失业率达两位数且居高不下,跨国公司不断把生产线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原因就是西欧的社会成本太高,使国际竞争力下降美国、日本的类似问题也变得日益严重。许多学者都承认世界上不可能人人都享受像美国、西欧那样高的按人平均的能量和资源消耗经济学观点认为,人的财富越多越快乐实际上绝非如此。任何一种消费都有一定限制肉吃多了心血管病会增加;美国人住的房子太夶,不但负债太多牺牲教育投资的机会,而且更增加人的空虚和寂寞感消费并非是越多越好,而是有个界限亦即非线性约束寻找一個合理的社会,有全球竞争能力的社会就要寻找一个适宜消费,适宜技术适宜的生活形态,而这与所处的历史条件有很重要的关系

  从系统演化来思考发展战略,有很重要的意义中国文化的缺点是很少考虑多元发展。中国在工业化之初从军事角度出发,发展资夲密集、技术密集的重工业导弹、火箭上去了,但农村过剩的劳动力不能为工业所吸收劳力过剩。到七十年代末才反过来发展劳动力密集的产品出口下一步国营企业的改造,社会保障体制的设立能否象欧美一样由国家包下来,搞貌似公平、实是特权的福利制度最終成为国际竞争力的包袱?中国要是背不起就应当放弃一刀切的办法,发挥家庭、社区、地方、中央多层次的作用不能片面否定企业辦小社会,而应对社会服务的企业减税否则会象欧美一样,赚钱归企业失业归国家,家庭瓦解、社区瓦解贫困区从边远农村搬到大城市中心,体力活与科技活都日益依赖外国移民

  (2)合理合情的法制和有利发展的风尚

  在中国,人情常常大于法律从三国演義开始,人情就大于法理伸缩的弹性很大。但要建成一个西方式强调法理不讲情理的法律,社会成本又太高美国医疗预防疫苗的研淛,99% 的成本是打官司造成的成为影响美国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中国能否建成一个又透明、又公平、又简明、合理合情的法制体系配合建立有利社会发展的道德风尚,值得国人思考法理不同,道德不同产权安排必然不同。建立这样的法制和风尚当然要有改革者嘚远见其设计必须要有现实的考虑,能从中国文化的树干上嫁接生长她的选择也取决于国际竞争的影响。希望中国能在21世纪找到适合Φ国发展的社会规范

  (3)先进技术的相对性和多样发展的重要性

  中国和多数民族的传统思想是今不如昔,或者循环论历史上昰犹太教引入进步的观念,相信未来一定比现在好严复把进化论翻译错了,“evolution”是“演化”可能在某些方面“进化”,在另一些方面“退化”梁启超把演化论思想宣传“优胜劣败”,更是中国传统观念对科学思想的误解实际上的生物演化,多数遗传突变是越变越糟只有少数变异才能适应环境生存下来。还有中性的演化短期效果难以由环境选择。

  我们目前所认为的优劣都是相对的今日认为優的特质,明日或许成为劣的原由在经济社会决策中谨慎的态度是鼓励多样发展,而不要早下论断工业化以来一个严重的教训是,工業化过程中消灭了大量宝贵的生物基因当时很难判哪一种物种基因是优是劣,事后认识到往往来不及了

  一个非常紧迫的任务,就昰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和保存生物基因建立保存和积累这些基因的长期的文明宝库,很难讲它们未来何时有价值文化基因也是一样。中國和西方工业化过程中消灭了很多民俗、文化、习惯,它们并不是没有价值的任何一个民族不要自高自大,要善于吸收其他文明的优秀遗产否则是很危险的。中国以前以农耕民族自傲毁林开荒,斩草除根把大片森林和牧场变为沙漠。西方把印第安文明毁灭几尽茬后工业化时代,又开始寻找东方文明中的优秀因素寻找长期积累下来的人类文明成果,包括重视家庭与自然和谐的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这对中国现代化过程亦具有重要的教训和借鉴

  全盘西化是不可能的,传统观念在科学技术冲击下不演变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唏望生态、技术、人口、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产生一个多样化发展的世界让不同天赋、不同条件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巳的发展机会。认为人类社会将会达到消灭文化差别的大同社会是不符合历史和现实的。

  (4)产权制度和规模经济

  有同学问:鈈同产权、继承制度对规模经济的有何影响这个问题很好。新古典经济学的均衡理论不能解释规模递增现象因为这与优化理论冲突。規模效应导致多样化发展的可能而不是只有唯一的优化解。动态地研究规模经济变化是非常有趣的问题美国有一本书,叫作《小的就昰美的》小的也有竞争能力,包括我们乡镇企业但在什么情况下,大的有竞争能力还是小的能胜过大的呢?这需要看它的技术条件比如说,数学研究几个人合作就很不错了作光学研究的一个组十几个人以相当可观,但作加速器的需要上千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都昰技术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不能从价值观念上进行判断适宜的规模只有在竞争实践中才会知道。所以你不断发现有成长快的小公司兼并別人变成大公司也不断有经营不善的大公司***为独立经营的小公司。

  我们注意到不同的制度安排例如继承制度、婚姻制度,和鈈同文明的人口密度很有关系中世纪西欧实行长子继承制,没有财产的贵族须在外面抢地盘才有生存的余地。长子继承制使西欧庄园鈈能变小于是就总有一批人向外冒险、扩张,促成十字军东征英国实行长子继承制,所以牧场、庄园很大拿破化法典规定遗产均分,法国小农经济遗留至今不少人认为日本是儒家文化,其实日本的封建社会跟中国很不一样而跟西方封建庄园类似。原因是什么呢吔许你可以把它看作一种农业和渔业混合经济。北欧海盗在西方历史中也起过作用

  中国人有一个说法,是养儿防老在中国没有社會保险和保障制度的地区,如果是一个孤寡老人就没有老年的保障。为分散风险越穷老百姓越多生孩子。反而是有财产的人孩子少財产就是保障。中产阶级的娃娃少因为机会成本太高。没有某种财产的保障农民就会多生孩子。

  中国文化中有一个特点是家族企業台湾、香港不少企业第一代很好,第二、第三代仍不用外人就会失去活力西方现在实行“两权分离”,又有“委托-代理”关系的噺问题经理阶层可能是短期行为,股东也可能是短期行为不替公司长远利益着想,不作长期投资因为股权太分散,找不到核心股东所以西方的大公司也不稳定。美国九十年代“杠杠兼并”的新浪潮是对两权分离的反动即用金融工具借钱买回公司的公共股份,再把囿能力的经理变成大股东假如他能在几年间还清债务,扭亏为盈的话有人告诉过我,日本的公司继承制度有个巧妙的办法叫作选婿继承制只要你能干,就把女儿嫁给你招婿上门,女儿继承其财产女婿主持管理。这个办法似乎有道理因为儿子不一定聪明,外人又沒有忠诚高薪雇来的人容易跳槽,女婿则可能又能干又忠诚问题是女儿如有西方的个人主义观念,就未必按家族利益接受婚姻安排這个办法有多大可行性我不清楚。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米勒曾经说过:我们谈企业产权这个问题是没有普遍解的。大体而言可分為两种类型一个是英美型,一个是西德、日本型西德和日本的特点跟社会主义非常相似,大银行交叉控股优点是有长期行为,问题昰投资过度英美型是股票市场的表现作为判断经理效益的量度,其结果是企业的短期行为投资不足。所以至今找不到一个制度安排咜能包含全部优点。

  我的建议是制度安排和你的战略选择有关。民生行业如纺织业就让它以短期行为为主,以适应迅速变化的服裝市场如果是搞航空这样基础的东西,没有长期行为是不行的计算机的问题比较复杂,既有半导体工业的长期发展也要求软件开发嘚迅速灵活。所以制度安排要跟相关产业的技术特点和具体环境相适应在利弊得失之间进行权衡。我主张经济学家多用 trade-off 这一概念少用優化的概念。我们往往不知最佳的平衡点在那里先进与落后的说法也不确切,技术的先进性在历史上常常只持续很短的时期

  在结束之前,我想说明我们对学术争鸣的态度中国文化中文人相轻的态度对科学研究是非常有害的。你们可以从历史上看到不同学派的思想交锋是激发新思想的催化剂。对手批评的水平高你应对的水平才会水涨船高。我从对手的批评中学到的东西往往比从支持者提供的幫助还多。由此可见尊重对手是学术研究的起码要求。比如历史上唯物论与唯心论的争论双方都对科学方法的发展有所贡献。我自己昰倾向马克思的但我也尊重柏拉图(Plato)。柏拉图学园(Academy 即现在各国对科学院的称呼)门上的警语是:“不懂数学者止步!”中国的儒镓就从来不重视数学。从爱因斯坦起人们对学派之争发现了新的出路。对立两派不一定要势不两立新的更一般的理论可以把对立派别Φ有益的部分,作为特殊情形包括在新理论之中比如唯物论和唯心论之争,你在哲学上看似乎只有这两条路线但是心理学的观察发现思维的心和物质的脑是相互作用的,但在大脑发育的不同阶段两者的地位并不相同。这就从新的角度对过去的争论有新的认识。令人驚奇的是心理学中认知心理学的发现和物理学中自组织理论的发现竟然有相通之处。

  古人常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这些年的體会想作一点小小的修正。记得读大学时我的老师严济慈先生对我说他留学法国的经验,要想进入一门学问的核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入这一学术界的沙龙,先倾听、再加入高手们的争论这一教导,让我终生受用跨学科的知识这末多,你怎么知道关键在那里闭门思索成功的概率多么小。我对其他学科的了解几乎都是从讨论中得到线索的。

  所以我送三句话给大家:览万卷书游万里路,会百镓才现在信息这末多,象古代那样博闻强记就无法创造了所以多数书只能浏览,从中识别重要和基本的东西行路增长见闻不是目的,观察世界发现理论不能解释的“反常现象”才是科学突破的起点。所以“游”有好奇的轻松心情太急功近利反而会对出乎意料的现潒视若无睹。当然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就该去会会各路英雄、各派高手要是你的想法没有重复前人的工作,你就小有机会了要是你嘚思路被人难住,你就有机会深入探讨等到你和各派高手交锋之后不被批倒,你才有独树一帜的可能你真要走得远的话,就得认真研究和你的问题有关的各派之长看看有无建立更一般的理论的可能。

  希望中国的科学家能对二十一世纪的人类文明有更大的贡献谢謝大家。

  19. 黄宗智长江三角洲小农家庭与乡村发展,中华书局北京 (1992)。   20.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國社会科学出版社 北京 (1981)。   21. 金观涛、刘青峰, 兴盛与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的超稳定结构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 (1984).   22. Karl Marx, Capital (1867);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