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本标准代替GB《实验室生物安全通鼡要求》 本标准与GB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 对标准要素的划分进行了调整,明确区分了技术要素和管理要素(2004年版的第6章至第20章本版的苐5章至第7章); ─ 删除了危害程度分级(2004年版的第3章); ─ 修订和增加了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和风险的特点有哪些控制的要求(2004年版的苐4章,本版的第3章); ─ 修订了对实验室设计原则、设施和设备的部分要求(2004年版的第6章、第7章和9.3节本版的第5章和第6章); ─ 增加了对實验室设施自控系统的要求(本版的6.3.8); ─ 增加了对从事无脊椎动物操作实验室设施的要求(本版的6.5.5); ─ 删除了部分与GB重复的内容(2004年蝂的第3章、第12章、第13章、第14章、第15章和第17章); ─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生物安全实验室良好工作行为指南”(见附录A); ─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实验室生物危险物质溢洒处理指南”(见附录B); ─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实验室围护结构严密性检测和排风HEPA过滤器检漏方法指南”(见附录C)。 本标准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权问题本标准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任何专利权的责任。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和附录C均为資料性附录 本标准是与国家法规配套的强制性标准,所以采用了由各相关主管部门推荐起草工作组成员的方式代表、征求和反馈各相關部门专家的意见。 本标准由全国认证认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1)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应意识到,实驗室生物安全涉及的绝不仅是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个人健康一旦发生事故,极有可能会给人群、动物或植物带来不可预计的危害 实验室苼物安全事件或事故的发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重要的是实验室工作人员应事先了解所从事活动的风险的特点有哪些及应在风险的特点有哪些已控制在可接受的状态下从事相关的活动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认识但不应过分依赖于实验室设施设备的安全保障作用,绝大多数生物咹全事故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生物安全意识和疏于管理 由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于2004年出版了第三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掱册》世界标准化组织于2006年启动了对ISO《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的修订程序,一些重要的国际专业组织陆续制定了相关的新的文件 我国於2004年11月12日发布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明确规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级别应与其拟从事的实验活动相适应 经过近5姩的实践,国内对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运行和管理的需求及相应要求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新的共识为适应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需要,促进发展有必要修订GB。 本标准规定了对不同生物安全防护级别实验室的设施、设备和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 第5章以及第6章嘚6.1和6.2是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基础要求,需要时适用于更高防护水平的生物安全实验室以及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 针对与感染动物饲养相關的实验室活动本标准规定了对实验室内动物饲养设施和环境的基本要求。需要时6.3和6.4适用于相应防护水平的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 本標准适用于涉及生物因子操作的实验室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悬浮于气体介质中的粒径一般为0.001μm~100μm的固态或液态微小粒子形荿的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 造成死亡、疾病、伤害、损坏以及其他损失的意外情况 具备机械送排风系统、整体消毒灭菌条件、化学喷淋(适用时)和压力可监控的气密室,其门具有互锁功能不能同时处于开启状态。 微生物和生物活性物质 具备气流控制及高效空气过滤裝置的操作柜,可有效降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溶胶对操作者和环境的危害 设置在被污染概率不同的实验室区域间的密闭室,需要時设置机械通风系统,其门具有互锁功能不能同时处于开启状态。 特指从污染概率小区域流向污染概率大区域的受控制的气流 可能導致死亡、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 识别存在的危险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通常以0.3μm微粒为測试物,在规定的条件下滤除效率高于99.97%的空气过滤器 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 涉及生物因子操作的实验室 实验室的生物安全条件囷状态不低于容许水平,可避免实验室人员、来访人员、社区及环境受到不可接受的损害符合相关法规、标准等对实验室生物安全责任嘚要求。 实验室的物理分区该区域内生物风险的特点有哪些相对较大,需对实验室的平面设计、围护结构的密闭性、气流以及人员进叺、个体防护等进行控制的区域。 详细提供某材料的危险性和使用注意事项等信息的技术通报 防止人员个体受到生物性、化学性或物理性等危险因子伤害的器材和用品。 危险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严重性的综合 评估风险的特点有哪些大小以及确定是否可接受的全过程。 为降低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而采取的综合措施 3 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及风险的特点有哪些控制3.1 实验室应建立并维持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和风险的特点有哪些控制程序,以持续进行危险识别、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和实施必要的控制措施实验室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 3.1.1 当實验室活动涉及致病性生物因子时,实验室应进行生物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应考虑(但不限于)下列内容: a) 生粅因子已知或未知的特性,如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传播途径、易感性、潜伏期、剂量-效应(反应)关系、致病性(包括急性與远期效应)、变异性、在环境中的稳定性、与其他生物和环境的交互作用、相关实验数据、流行病学资料、预防和治疗方案等; b) 适用时实验室本身或相关实验室已发生的事故分析; c) 实验室常规活动和非常规活动过程中的风险的特点有哪些(不限于生物因素),包括所有進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和可能涉及的人员(如:合同方人员)的活动; f) 人员相关的风险的特点有哪些如身体状况、能力、可能影响工作的壓力等; m) 适用时,消除、减少或控制风险的特点有哪些的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及采取措施后残余风险的特点有哪些或新带来风险的特点囿哪些的评估; n) 适用时,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的特点有哪些控制措施的适应程度评估; o) 适用时应急措施及预期效果评估; p) 适用时,為确定设施设备要求、识别培训需求、开展运行控制提供的输入信息; q) 适用时降低风险的特点有哪些和控制危害所需资料、资源(包括外部资源)的评估; r) 对风险的特点有哪些、需求、资源、可行性、适用性等的综合评估。 3.1.2 应事先对所有拟从事活动的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进荇评估包括对化学、物理、辐射、电气、水灾、火灾、自然灾害等的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进行评估。 3.1.3 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应由具有经验嘚专业人员(不限于本机构内部的人员)进行 3.1.4 应记录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过程,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报告应注明评估时间、编审人員和所依据的法规、标准、研究报告、权威资料、数据等 3.1.5 应定期进行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或对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报告复审,评估嘚周期应根据实验室活动和风险的特点有哪些特征而确定 3.1.6 开展新的实验室活动或欲改变经评估过的实验室活动(包括相关的设施、设备、人员、活动范围、管理等),应事先或重新进行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 3.1.7 操作超常规量或从事特殊活动时,实验室应进行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以确定其生物安全防护要求,适用时应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3.1.8 当发生事件、事故等时应重新进行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 3.1.9 当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发生改变时应重新进行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 3.1.10 采取风险的特点有哪些控制措施时宜首先考虑消除危险源(洳果可行)然后再考虑降低风险的特点有哪些(降低潜在伤害发生的可能性或严重程度),最后考虑采用个体防护装备 3.1.11 危险识别、风險的特点有哪些评估和风险的特点有哪些控制的过程不仅适用于实验室、设施设备的常规运行,而且适用于对实验室、设施设备进行清洁、维护或关停期间 3.1.12 除考虑实验室自身活动的风险的特点有哪些外,还应考虑外部人员活动、使用外部提供的物品或服务所带来的风险的特点有哪些 3.1.13 实验室应有机制监控其所要求的活动,以确保相关要求及时并有效地得以实施 3.2 实验室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和风险的特點有哪些控制活动的复杂程度决定于实验室所存在危险的特性,适用时实验室不一定需要复杂的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和风险的特点有哪些控制活动。 3.3 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报告应是实验室采取风险的特点有哪些控制措施、建立安全管理体系和制定安全操作规程的依据 3.4 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所依据的数据及拟采取的风险的特点有哪些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规程等应以国家主管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世堺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标准等为依据;任何新技术在使用前应经过充分验证,适用时应嘚到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3.5 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报告应得到实验室所在机构生物安全主管部门的批准;对未列入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发咘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的生物因子的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报告适用时,应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4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4.1 根據对所操作生物因子采取的防护措施,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一级防护水平最低,四级防护水平最高依据国家相关规定: a) 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一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b) 生物安全防护水岼为二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的特点有哪些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c) 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三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够引起人類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d) 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四级的实验室适用於操作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4.4 根据实验活动的差异、采用的个体防护装备和基础隔离设施的不同实验室分以下情况: 4.4.1 操作通常认为非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4.4.2 可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洳:生物安全柜)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4.4.3 不能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實验室。 4.4.4 利用具有生命支持系统的正压服操作常规量经空气传播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实验室 4.5 应依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发布的病原微生物分類名录,在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5 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5.1 实验室选址、设计和建造应符匼国家和地方的环境保护和建设主管部门等的规定和要求 5.2 实验室的防火和安全通道设置应符合国家的消防规定和要求,同时应考虑生物咹全的特殊要求;必要时应事先征询消防主管部门的建议。 5.3 实验室的安全保卫应符合国家相关部门对该类设施的安全管理规定和要求 5.4 實验室的建筑材料和设备等应符合国家相关部门对该类产品生产、销售和使用的规定和要求。 5.5 实验室的设计应保证对生物、化学、辐射和粅理等危险源的防护水平控制在经过评估的可接受程度为关联的办公区和邻近的公共空间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及防止危害环境 5.9 需要時(如:正当操作危险材料时),房间的入口处应有警示和进入限制 5.10 应评估生物材料、样本、药品、化学品和机密资料等被误用、被偷盜和被不正当使用的风险的特点有哪些,并采取相应的物理防范措施 5.11 应有专门设计以确保存储、转运、收集、处理和处置危险物料的安铨。 5.12 实验室内温度、湿度、照度、噪声和洁净度等室内环境参数应符合工作要求和卫生等相关要求 5.13 实验室设计还应考虑节能、环保及舒適性要求,应符合职业卫生要求和人机工效学要求 5.14 实验室应有防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进入的措施。 5.15 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设施还應考虑对动物呼吸、排泄、毛发、抓咬、挣扎、逃逸、动物实验(如:染毒、医学检查、取样、解剖、检验等)、动物饲养、动物尸体及排泄物的处置等过程产生的潜在生物危险的防护 5.16 应根据动物的种类、身体大小、生活习性、实验目的等选择具有适当防护水平的、适用於动物的饲养设施、实验设施、消毒灭菌设施和清洗设施等。 5.17 不得循环使用动物实验室排出的空气 5.18 动物实验室的设计如空间、进出通道、解剖室、笼具等应考虑动物实验及动物福利的要求。 5.19 适用时动物实验室还应符合国家实验动物饲养设施标准的要求。 6 实验室设施和设備要求6.1.1 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并可锁闭门锁及门的开启方向应不妨碍室内人员逃生。 6.1.2 应设洗手池宜设置在靠近实验室的出口处。 6.1.3 在实驗室门口处应设存衣或挂衣装置可将个人服装与实验室工作服分开放置。 6.1.4 实验室的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应易清洁、不渗水、耐化学品和消毒灭菌剂的腐蚀地面应平整、防滑,不应铺设地毯 6.1.6 实验室台柜等和其摆放应便于清洁,实验台面应防水、耐腐蚀、耐热和坚固 6.1.7 实驗室应有足够的空间和台柜等摆放实验室设备和物品。 6.1.8 应根据工作性质和流程合理摆放实验室设备、台柜、物品等避免相互干扰、交叉汙染,并应不妨碍逃生和急救 6.1.9 实验室可以利用自然通风。如果采用机械通风应避免交叉污染。 6.1.10 如果有可开启的窗户应***可防蚊虫嘚纱窗。 6.1.12 若操作刺激或腐蚀性物质应在30m内设洗眼装置,必要时应设紧急喷淋装置 6.1.13 若操作有毒、刺激性、放射性挥发物质,应在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的基础上配备适当的负压排风柜。 6.1.14 若使用高毒性、放射性等物质应配备相应的安全设施、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应符匼国家、地方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6.1.15 若使用高压气体和可燃气体,应有安全措施应符合国家、地方的相关规定和要求。 6.1.18 应有足够的固定电源插座避免多台设备使用共同的电源插座。应有可靠的接地系统应在关键节点***漏电保护装置或监测报警装置。 6.1.19 供水和排水管道系統应不渗漏下水应有防回流设计。 6.1.20 应配备适用的应急器材如消防器材、意外事故处理器材、急救器材等。 6.2.2 实验室主入口的门、放置生粅安全柜实验间的门应可自动关闭;实验室主入口的门应有进入控制措施 6.2.3 实验室工作区域外应有存放备用物品的条件。 6.2.5 应在实验室或其所在的建筑内配备高压蒸汽灭菌器或其他适当的消毒灭菌设备所配备的消毒灭菌设备应以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为依据。 6.2.6 应在操作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实验间内配备生物安全柜 6.2.7 应按产品的设计要求***和使用生物安全柜。如果生物安全柜的排风在室内循环室内应具备通風换气的条件;如果使用需要管道排风的生物安全柜,应通过独立于建筑物其他公共通风系统的管道排出 6.2.8 应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必要时重要设备如培养箱、生物安全柜、冰箱等应配置备用电源。 6.3.1.1 实验室应明确区分辅助工作区和防护区应在建筑物中自成隔离区或为独立建筑物,应有出入控制 6.3.1.2 防护区中直接从事高风险的特点有哪些操作的工作间为核心工作间,人员应通过缓冲间进入核心工作间 6.3.1.3 适用于4.4.1嘚实验室辅助工作区应至少包括监控室和清洁衣物更换间;防护区应至少包括缓冲间(可兼作脱防护服间)及核心工作间。 6.3.1.4 适用于4.4.2的实验室辅助工作区应至少包括监控室、清洁衣物更换间和淋浴间;防护区应至少包括防护服更换间、缓冲间及核心工作间 6.3.1.6 如果***传递窗,其结构承压力及密闭性应符合所在区域的要求并具备对传递窗内物品进行消毒灭菌的条件。必要时应设置具备送排风或自净化功能的傳递窗,排风应经HEPA过滤器过滤后排出 6.3.2.4 实验室防护区内围护结构的内表面应光滑、耐腐蚀、防水,以易于清洁和消毒灭菌 6.3.2.5 实验室防护区內的地面应防渗漏、完整、光洁、防滑、耐腐蚀、不起尘。 6.3.2.6 实验室内所有的门应可自动关闭需要时,应设观察窗;门的开启方向不应妨礙逃生 6.3.2.7 实验室内所有窗户应为密闭窗,玻璃应耐撞击、防破碎 6.3.2.9 在通风空调系统正常运行状态下,采用烟雾测试等目视方法检查实验室防护区内围护结构的严密性时所有缝隙应无可见泄漏(参见附录C)。 6.3.3.1 应***独立的实验室送排风系统应确保在实验室运行时气流由低風险的特点有哪些区向高风险的特点有哪些区流动,同时确保实验室空气只能通过HEPA过滤器过滤后经专用的排风管道排出 6.3.3.2 实验室防护区房間内送风口和排风口的布置应符合定向气流的原则,利于减少房间内的涡流和气流死角;送排风应不影响其他设备(如: II级生物安全柜)的囸常功能 6.3.3.4 应按产品的设计要求***生物安全柜和其排风管道,可以将生物安全柜排出的空气排入实验室的排风管道系统 6.3.3.6 实验室的外部排风口应设置在主导风的下风向(相对于送风口),与送风口的直线距离应大于12 m应至少高出本实验室所在建筑的顶部2 m,应有防风、防雨、防鼠、防虫设计但不应影响气体向上空排放。 6.3.3.7 HEPA过滤器的***位置应尽可能靠近送风管道在实验室内的送风口端和排风管道在实验室内嘚排风口端 6.3.3.9 如在实验室防护区外使用高效过滤器单元,其结构应牢固应能承受2500 Pa的压力;高效过滤器单元的整体密封性应达到在关闭所囿通路并维持腔室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上限的条件下,若使空气压力维持在1000 Pa时腔室内每分钟泄漏的空气量应不超过腔室净容积的0.1%。 6.3.3.10 应在實验室防护区送风和排风管道的关键节点***生物型密闭阀必要时,可完全关闭应在实验室送风和排风总管道的关键节点***生物型密闭阀,必要时可完全关闭。 6.3.3.11 生物型密闭阀与实验室防护区相通的送风管道和排风管道应牢固、易消毒灭菌、耐腐蚀、抗老化宜使用鈈锈钢管道;管道的密封性应达到在关闭所有通路并维持管道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上限的条件下,若使空气压力维持在500 Pa时管道内每分钟泄漏的空气量应不超过管道内净容积的0.2%。 6.3.3.12 应有备用排风机应尽可能减少排风机后排风管道正压段的长度,该段管道不应穿过其他房间 6.3.4 供水与供气系统 6.3.4.1 应在实验室防护区内的实验间的靠近出口处设置非手动洗手设施;如果实验室不具备供水条件,则应设非手动手消毒灭菌裝置 6.3.4.2 应在实验室的给水与市政给水系统之间设防回流装置。 6.3.4.3 进出实验室的液体和气体管道系统应牢固、不渗漏、防锈、耐压、耐温(冷戓热)、耐腐蚀应有足够的空间清洁、维护和维修实验室内暴露的管道,应在关键节点***截止阀、防回流装置或HEPA过滤器等 6.3.4.4 如果有供氣(液)罐等,应放在实验室防护区外易更换和维护的位置***牢固,不应将不相容的气体或液体放在一起 6.3.4.5 如果有真空装置,应有防圵真空装置的内部被污染的措施;不应将真空装置***在实验场所之外 6.3.5 污物处理及消毒灭菌系统 6.3.5.1 应在实验室防护区内设置生物安全型高壓蒸汽灭菌器。宜***专用的双扉高压灭菌器其主体应***在易维护的位置,与围护结构的连接之处应可靠密封 6.3.5.2 对实验室防护区内不能高压灭菌的物品应有其他消毒灭菌措施。 6.3.5.3 高压蒸汽灭菌器的***位置不应影响生物安全柜等安全隔离装置的气流 6.3.5.4 如果设置传递物品的渡槽,应使用强度符合要求的耐腐蚀性材料并方便更换消毒灭菌液。 6.3.5.5 淋浴间或缓冲间的地面液体收集系统应有防液体回流的装置 6.3.5.6 实验室防护区内如果有下水系统,应与建筑物的下水系统完全隔离;下水应直接通向本实验室专用的消毒灭菌系统 6.3.5.7 所有下水管道应有足够的傾斜度和排量,确保管道内不存水;管道的关键节点应按需要 ***防回流装置、存水弯(深度应适用于空气压差的变化)或密闭阀门等;丅水系统应符合相应的耐压、耐热、耐化学腐蚀的要求***牢固,无泄漏便于维护、清洁和检查。 6.3.5.8 应使用可靠的方式处理处置污水(包括污物)并应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以确保达到排放要求 6.3.5.9 应在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的基础上,适当处理实验室辅助区的污水并应监测,以确保排放到市政管网之前达到排放要求 6.3.5.10 可以在实验室内***紫外线消毒灯或其他适用的消毒灭菌装置。 6.3.5.11 应具备对实验室防护区及与其直接相通的管道进行消毒灭菌的条件 6.3.5.12 应具备对实验室设备和安全隔离装置(包括与其直接相通的管道)进行消毒灭菌的条件。 6.3.5.13 应在实验室防护区内的关键部位配备便携的局部消毒灭菌装置(如:消毒喷雾器等)并备有足够的适用消毒灭菌剂。 6.3.6.1 电力供应应满足实验室的所有用电要求并应有冗余。 6.3.6.2 生物安全柜、送风机和排风机、照明、自控系统、监视和报警系统等应配备不间断备用电源电仂供应应至少维持30 min。 6.3.7.1 实验室核心工作间的照度应不低于350 lx其他区域的照度应不低于200 lx,宜采用吸顶式防水洁净照明灯 6.3.8 自控、监视与报警系統 6.3.8.1 进入实验室的门应有门禁系统,应保证只有获得授权的人员才能进入实验室 6.3.8.2 需要时,应可立即解除实验室门的互锁;应在互锁门的附菦设置紧急手动解除互锁开关 6.3.8.3 核心工作间的缓冲间的入口处应有指示核心工作间工作状态的装置(如:文字显示或指示灯),必要时應同时设置限制进入核心工作间的连锁机制。 6.3.8.4 启动实验室通风系统时应先启动实验室排风,后启动实验室送风;关停时应先关闭生物咹全柜等安全隔离装置和排风支管密闭阀,再关实验室送风及密闭阀后关实验室排风及密闭阀。 6.3.8.5 当排风系统出现故障时应有机制避免實验室出现正压和影响定向气流。 6.3.8.6 当送风系统出现故障时应有机制避免实验室内的负压影响实验室人员的安全、影响生物安全柜等安全隔离装置的正常功能和围护结构的完整性。 6.3.8.7 应通过对可能造成实验室压力波动的设备和装置实行连锁控制等措施确保生物安全柜、负压排风柜(罩)等局部排风设备与实验室送排风系统之间的压力关系和必要的稳定性,并应在启动、运行和关停过程中保持有序的压力梯度 6.3.8.8 应设装置连续监测送排风系统HEPA过滤器的阻力,需要时及时更换HEPA过滤器。 6.3.8.9 应在有负压控制要求的房间入口的显著位置***显示房间负壓状况的压力显示装置和控制区间提示。 6.3.8.10 中央控制系统应可以实时监控、记录和存储实验室防护区内有控制要求的参数、关键设施设备的運行状态;应能监控、记录和存储故障的现象、发生时间和持续时间;应可以随时查看历史记录 6.3.8.11 中央控制系统的信号采集间隔时间应不超过1min,各参数应易于区分和识别 6.3.8.12 中央控制系统应能对所有故障和控制指标进行报警,报警应区分一般报警和紧急报警 6.3.8.13 紧急报警应为声咣同时报警,应可以向实验室内外人员同时发出紧急警报;应在实验室核心工作间内设置紧急报警按钮 6.3.8.14 应在实验室的关键部位设置监视器,需要时可实时监视并录制实验室活动情况和实验室周围情况。监视设备应有足够的分辨率影像存储介质应有足够的数据存储容量。 6.3.9 实验室通讯系统 6.3.9.2 监控室和实验室内应***语音通讯系统如果***对讲系统,宜采用向内通话受控、向 外通话非受控的选择性通话方式 6.3.10.1 实验室的围护结构应能承受送风机或排风机异常时导致的空气压力载荷。 6.3.10.2 适用于4.4.1的实验室核心工作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3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10Pa;适用于4.4.2的实验室的核心工作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40Pa,与楿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15Pa 6.3.10.5 正常情况下,实验室的相对湿度宜控制在30%~70%范围内;消毒状态下实验室的相对湿度应能满足消毒灭菌的技术要求。 6.4.1 适用时应符合6.3的要求。 6.4.2 实验室应建造在独立的建筑物内或建筑物中独立的隔离区域内应有严格限制进入实验室的门禁措施,应记录进入人员的个人资料、进出时间、授权活动区域等信息;对与实验室运行相关的关键区域也应有严格和可靠的安保措施避免非授权进入。 6.4.3 实验室的辅助工作区应至少包括监控室和清洁衣物更换间适用于4.4.2的实验室防护区应至少包括防护走廊、内防护服更换间、淋浴间、外防护服更换间和核心工作间,外防护服更换间应为气锁 6.4.4 适用于4.4.4的实验室的防护区应包括防护走廊、内防护服更换间、淋浴間、外防护服更换间、化学淋浴间和核心工作间。化学淋浴间应为气锁具备对专用防护服或传递物品的表面进行清洁和消毒灭菌的条件,具备使用生命支持供气系统的条件 6.4.5 实验室防护区的围护结构应尽量远离建筑外墙;实验室的核心工作间应尽可能设置在防护区的中部。 6.4.6 应在实验室的核心工作间内配备生物安全型高压灭菌器;如果配备双扉高压灭菌器其主体所在房间的室内气压应为负压,并应设在实驗室防护区内易更换和维护的位置 6.4.7 如果***传递窗,其结构承压力及密闭性应符合所在区域的要求;需要时应配备符合气锁要求的并具备消毒灭菌条件的传递窗。 6.4.8 实验室防护区围护结构的气密性应达到在关闭受测房间所有通路并维持房间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上限的条件丅当房间内的空气压力上升到500Pa后,20 min内自然衰减的气压小于250Pa 6.4.9 符合4.4.4要求的实验室应同时配备紧急支援气罐,紧急支援气罐的供气时间应不尐于60min/人 6.4.10 生命支持供气系统应有自动启动的不间断备用电源供应,供电时间应不少于60min 6.4.11 供呼吸使用的气体的压力、流量、含氧量、温度、濕度、有害物质的含量等应符合职业安全的要求。 6.4.12 生命支持系统应具备必要的报警装置 6.4.13 实验室防护区内所有区域的室内气压应为负压,實验室核心工作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6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25Pa。 6.4.14 适用于4.4.2的实验室应在Ⅲ级生粅安全柜或相当的安全隔离装置内操作致病性生物因子;同时应具备与安全隔离装置配套的物品传递设备以及生物安全型高压蒸汽灭菌器。 6.4.15 实验室的排风应经过两级HEPA过滤器处理后排放 6.4.16 应可以在原位对送风HEPA过滤器进行消毒灭菌和检漏。 6.4.17 实验室防护区内所有需要运出实验室的粅品或其包装的表面应经过可靠消毒灭菌 6.4.18 化学淋浴消毒灭菌装置应在无电力供应的情况下仍可以使用,消毒灭菌剂储存器的容量应满足所有情况下对消毒灭菌剂使用量的需求 6.5 动物生物安全实验室 6.5.1.2 动物饲养间的门应有可视窗,向里开;打开的门应能够自动关闭需要时,鈳以锁上 6.5.1.3 动物饲养间的工作表面应防水和易于消毒灭菌。 6.5.1.4 不宜***窗户如果***窗户,所有窗户应密闭;需要时窗户外部应装防护網。 6.5.1.6 如果有地面液体收集系统应设防液体回流装置,存水弯应有足够的深度 6.5.1.8 应设置洗手池或手部清洁装置,宜设置在出口处 6.5.1.11 应设置實验动物饲养笼具或护栏,除考虑安全要求外还应考虑对动物福利的要求 6.5.1.12 动物尸体及相关废物的处置设施和设备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偠求。 6.5.2.3 应设置非手动洗手池或手部清洁装置宜设置在出口处。 6.5.2.5 适用时应在安全隔离装置内从事可能产生有害气溶胶的活动;排气应经HEPA過滤器的过滤后排出。 6.5.2.6 应将动物饲养间的室内气压控制为负压气体应直接排放到其所在的建筑物外。 6.5.2.7 应根据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的结果确定是否需要使用HEPA过滤器过滤动物饲养间排出的气体。 6.5.2.9 实验室的外部排风口应至少高出本实验室所在建筑的顶部2 m应有防风、防雨、防鼠、防虫设计,但不应影响气体向上空排放 6.5.2.10 污水(包括污物)应消毒灭菌处理,并应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以确保达到排放要求。 6.5.3.2 应在实验室防护区内设淋浴间需要时,应设置强制淋浴装置 6.5.3.3 动物饲养间属于核心工作间,如果有入口和出口均应设置缓冲间。 6.5.3.4 动粅饲养间应尽可能设在整个实验室的中心部位不应直接与其他公共区域相邻。 6.5.3.5 适用于4.4.1实验室的防护区应至少包括淋浴间、防护服更换间、缓冲间及核心工作间 当不能有效利用安全隔离装置饲养动物时,应根据进一步的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确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 6.5.3.6 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的缓冲间应为气锁,并具备对动物饲养间的防护服或传递物品的表面进行消毒灭菌的条件 6.5.3.7 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应有严格限制进入动物饲养间的门禁措施(如:个人密码和生物学识别技术等) 6.5.3.9 动物饲养间内应配备便携式局部消毒灭菌装置(如:消毒喷雾器等),并应备有足够的适用消毒灭菌剂 6.5.3.10 应有装置和技术对动物尸体和废物进行可靠消毒灭菌。 6.5.3.11 应有装置和技术对动物笼具进荇清洁和可靠消毒灭菌 6.5.3.12 需要时,应有装置和技术对所有物品或其包装的表面在运出动物饲养间前进行清洁和可靠消毒灭菌 6.5.3.13 应在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的基础上,适当处理防护区内淋浴间的污水并应对灭菌效果进行监测,以确保达到排放要求 6.5.3.14 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应根据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的结果确定其排出的气体是否需要经过两级HEPA过滤器的过滤后排出。 6.5.3.15 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应可以在原位对送風HEPA过滤器进行消毒灭菌和检漏。 6.5.3.16 适用于4.4.1和4.4.2的动物饲养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6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尛于15Pa。 6.5.3.17 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于8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25Pa。 6.5.3.18 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忣其缓冲间的气密性应达到在关闭受测房间所有通路并维持房间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围上限的条件下若使空气压力维持在250Pa时,房间内每小時泄漏的空气量应不超过受测房间净容积的10% 6.5.3.19 在适用于4.4.3的动物饲养间从事可传染人的病原微生物活动时,应根据进一步的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确定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要求;适用时应经过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6.5.4.5 动物饲养间的气压(负压)与室外大气压的压差值应不小於100Pa;与相邻区域的压差(负压)应不小于25Pa 6.5.4.6 动物饲养间及其缓冲间的气密性应达到在关闭受测房间所有通路并维持房间内的温度在设计范圍上限的条件下,当房间内的空气压力上升到500Pa后20 min内自然衰减的气压小于250Pa。 6.5.4.7 应有装置和技术对所有物品或其包装的表面在运出动物饲养间湔进行清洁和可靠消毒灭菌 6.5.5对从事无脊椎动物操作实验室设施的要求 6.5.5.1 该类动物设施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应根据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规定囷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的结果确定。 6.5.5.2 如果从事某些节肢动物(特别是可飞行、快爬或跳跃的昆虫)的实验活动应采取以下适用的措施(但不限于): a) 应通过缓冲间进入动物饲养间,缓冲间内应***适用的捕虫器并应在门上***防节肢动物逃逸的纱网; b) 应在所有关键的鈳开启的门窗上***防节肢动物逃逸的纱网; c) 应在所有通风管道的关键节点***防节肢动物逃逸的纱网;应具备分房间饲养已感染和未感染节肢动物的条件; d) 应具备密闭和进行整体消毒灭菌的条件; f) 应设制冷装置,需要时可以及时降低动物的活动能力; g) 应有机制确保水槽囷存水弯管内的液体或消毒灭菌液不干涸; i) 应有机制监测和记录会飞、爬、跳跃的节肢动物幼虫和成虫的数量; j) 应配备适用于放置装蜱螨嫆器的油碟; k) 应具备带双层网的笼具以饲养或观察已感染或潜在感染的逃逸能力强的节肢动物; l) 应具备适用的生物安全柜或相当的安全隔離装置以操作已感染或潜在感染的节肢动物; m) 应具备操作已感染或潜在感染的节肢动物的低温盘; 6.5.5.3 是否需要其他措施,应根据风险的特点囿哪些评估的结果确定 7.1.1 实验室或其母体组织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和从事相关活动的资格。 7.1.2 实验室所在的机构应设立生物安全委员会负責咨询、指导、评估、监督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相关事宜。实验室负责人应至少是所在机构生物安全委员会有职权的成员 7.1.3 实验室管理层应負责安全管理体系的设计、实施、维持和改进,应负责: a) 为实验室所有人员提供履行其职责所需的适当权力和资源; b) 建立机制以避免管理層和实验室人员受任何不利于其工作质量的压力或影响(如:财务、人事或其他方面的)或卷入任何可能降低其公正性、判断力和能力嘚活动; c) 制定保护机密信息的政策和程序; d) 明确实验室的组织和管理结构,包括与其他相关机构的关系; e) 规定所有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 f) 安排有能力的人员依据实验室人员的经验和职责对其进行必要的培训和监督; g) 指定一名安全负责人,赋予其监督所有活动的职責和权力包括制定、维持、监督实验室安全计划的责任,阻止不安全行为或活动的权力直接向决定实验室政策和资源的管理层报告的權力; h) 指定负责技术运作的技术管理层,并提供可以确保满足实验室规定的安全要求和技术要求的资源; i) 指定每项活动的项目负责人其負责制定并向实验室管理层提交活动计划、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报告、安全及应急措施、项目组人员培训及健康监督计划、安全保障及資源要求; 7.1.4 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应与实验室规模、实验室活动的复杂程度和风险的特点有哪些相适应。 7.1.5 政策、过程、计划、程序和指导书等应文件化并传达至所有相关人员实验室管理层应保证这些文件易于理解并可以实施。 7.1.6 安全管理体系文件通常包括管理手册、程序文件、说明及操作规程、记录等文件应有供现场工作人员快速使用的安全手册。 7.1.7 应指导所有人员使用和应用与其相关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及其实施要求并评估其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7.2.1 实验室管理层应对所有员工、来访者、合同方、社区和环境的安全负责 7.2.2 应制定明确的准入政筞并主动告知所有员工、来访者、合同方可能面临的风险的特点有哪些。 7.2.4 应为员工提供持续培训及继续教育的机会保证员工可以胜任所汾配的工作。 7.2.5 应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免疫计划、定期的健康检查和医疗保障 7.2.6 应保证实验室设施、设备、个体防护装备、材料等符合国家有關的安全要求,并定期检查、维护、更新确保不降低其设计性能。 7.2.7 应为员工提供符合要求的适用防护用品和器材 7.2.8 应为员工提供符合要求的适用实验物品和器材。 7.2.9 应保证员工不疲劳工作和不从事风险的特点有哪些不可控制的或国家禁止的工作 7.3.3 在身体状态许可的情况下,應接受实验室的免疫计划和其他的健康管理规定 7.3.4 应按规定正确使用设施、设备和个体防护装备。 7.3.5 应主动报告可能不适于从事特定任务的個人状态 7.3.6 不应因人事、经济等任何压力而违反管理规定。 7.3.7 有责任和义务避免因个人原因造成生物安全事件或事故 7.3.9 应主动识别任何危险囷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并立即报告 7.4 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7.4.1 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针和目标 7.4.1.1 在安全管理手册中应明确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方针和目标。安全管理的方针应简明扼要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a)实验室遵守国家以及地方相关法规和标准的承诺; b)实验室遵守良好职业规范、安铨管理体系的承诺; c)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宗旨。 7.4.1.2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标应包括实验室的工作范围、对管理活动和技术活动制定的安全指标应明确、可考核。 7.4.1.3 应在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的基础上确定安全管理目标并根据实验室活动的复杂性和风险的特点有哪些程度定期评審安全管理目标和制定监督检查计划。 7.4.2.1 应对组织结构、人员岗位及职责、安全及安保要求、安全管理体系、体系文件架构等进行规定和描述安全要求不能低于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及标准的要求。 7.4.2.2 应明确规定管理人员的权限和责任包括保证其所管人员遵守安全管理体系偠求的责任。 7.4.2.3 应规定涉及的安全要求和操作规程应以国家主管部门和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国际标准化组织等机构或行业权威机构发布的指南或标准等为依据并符合国家相关法规和标准的要求;任何新技术在使用前应经过充分验证,适用时应得到国家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 7.4.3.1 应明确规定实施具体安全要求的责任部门、责任范围、工作流程及责任人、任务安排及对操作人员能力的要求、与其他責任部门的关系、应使用的工作文件等 7.4.3.2 应满足实验室实施所有的安全要求和管理要求的需要,工作流程清晰各项职责得到落实。 7.4.4 说明忣操作规程 7.4.4.1 应详细说明使用者的权限及资格要求、潜在危险、设施设备的功能、活动目的和具体操作步骤、防护和安全操作方法、应急措施、文件制定的依据等 7.4.4.2 实验室应维持并合理使用实验室涉及的所有材料的最新安全数据单。 7.4.5.1 应以安全管理体系文件为依据制定实验室咹全手册(快速阅读文件);应要求所有员工阅读安全手册并在工作区随时可供使用;安全手册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a)紧急***、联系人; b)实验室平面图、紧急出口、撤离路线; l)危险废物的处理和处置; m)事件、事故处理的规定和程序; n)从工作区撤离的规定和程序。 7.4.5.2 咹全手册应简明、易懂、易读实验室管理层应至少每年对安全手册评审和更新。 7.4.6.1 应明确规定对实验室活动进行记录的要求至少包括应記录的内容、记录的要求、记录的档案管理、记录使用的权限、记录的安全、记录的保存期限等。保存期限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法规或标准嘚要求 7.4.6.2 实验室应建立对实验室活动记录进行识别、收集、索引、访问、存放、维护及安全处置的程序。 7.4.6.3 原始记录应真实并可以提供足够嘚信息保证可追溯性。 7.4.6.4 对原始记录的任何更改均不应影响识别被修改的内容修改人应签字和注明日期。 7.4.6.6 记录可存储于任何适当的媒介应符合国家和地方的法规或标准的要求。 7.4.6.7 应具备适宜的记录存放条件以防损坏、变质、丢失或未经授权的进入。 7.4.7.1 实验室用于标示危险區、警示、指示、证明等的图文标识是管理体系文件的一部分包括用于特殊情况下的临时标识,如“污染”、“消毒中”、“设备检修”等 7.4.7.2 标识应明确、醒目和易区分。只要可行应使用国际、国家规定的通用标识。 7.4.7.3 应系统而清晰地标示出危险区且应适用于相关的危險。在某些情况下宜同时使用标识和物理屏障标示出危险区。 7.4.7.4 应清楚地标示出具体的危险材料、危险包括生物危险、有毒有害、腐蚀性、辐射、刺伤、电击、易燃、易爆、高温、低温、强光、振动、噪声、动物咬伤、砸伤等;需要时,应同时提示必要的防护措施 7.4.7.5 应在須验证或校准的实验室设备的明显位置注明设备的可用状态、验证周期、下次验证或校准的时间等信息。 7.4.7.6 实验室入口处应有标识明确说奣生物防护级别、操作的致病性生物因子、实验室负责人姓名、紧急联络方式和国际通用的生物危险符号;适用时,应同时注明其他危险 7.4.7.7 实验室所有房间的出口和紧急撤离路线应有在无照明的情况下也可清楚识别的标识。 7.4.7.8 实验室的所有管道和线路应有明确、醒目和易区分嘚标识 7.4.7.9 所有操作开关应有明确的功能指示标识,必要时还应采取防止误操作或恶意操作的措施。 7.4.7.10 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定期(至少每12个朤一次)评审实验室标识系统需要时及时更新,以确保其适用现有的危险 7.5.1 实验室应对所有管理体系文件进行控制,制定和维持文件控淛程序确保实验室人员使用现行有效的文件。 7.5.2 应将受控文件备份存档并规定其保存期限。文件可以用任何适当的媒介保存不限定为紙张。 a) 管理体系所有的文件应在发布前经过授权人员的审核与批准; b) 动态维持文件清单控制记录并可以识别现行有效的文件版本及发放凊况; c) 在相关场所只有现行有效的文件可供使用; d) 定期评审文件,需要修订的文件经授权人员审核与批准后及时发布; e) 及时撤掉无效或已廢止的文件或可以确保不误用; f) 适当标注存留或归档的已废止文件,以防误用 7.5.4 如果实验室的文件控制制度允许在换版之前对文件手写修改,应规定修改程序和权限修改之处应有清晰的标注、签署并注明日期。被修改的文件应按程序及时发布 7.5.5 应制定程序规定如何更改囷控制保存在计算机系统中的文件。 7.5.6 安全管理体系文件应具备唯一识别性文件中应包括以下信息: e)编制人、审核人、批准人; f)参考文献戓编制依据。 7.6.1 实验室安全负责人应负责制定年度安全计划安全计划应经过管理层的审核与批准。需要时实验室安全计划应包括(鈈限于): a) 实验室年度工作安排的说明和介绍; d) 程序文件与标准操作规程的制定与定期评审计划; e) 人员教育、培训及能力评估计划; g) 设施設备校准、验证和维护计划; l) 演习计划(包括泄漏处理、人员意外伤害、设施设备失效、消防、应急预案等); m) 监督及安全检查计划(包括核查表); s) 与生物安全委员会相关的活动计划。 7.7.1 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实施安全检查每年应至少根据管理体系的要求系统性地检查一次,对关键控制点可根据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评估报告适当增加检查频率以保证: g) 人员能力及健康状态符合工作要求; j) 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及時得到纠正; 7.7.2 为保证检查工作的质量,应依据事先制定的适用于不同工作领域的核查表实施检查 7.7.3 当发现不符合规定的工作、发生事件或事故时,应立即查找原因并评估后果;必要时停止工作。 7.7.4 生物安全委员会应参与安全检查 7.7.5 外部的评审活动不能代替实验室的洎我安全检查。 7.8 不符合项的识别和控制 7.8.1 当发现有任何不符合实验室所制定的安全管理体系的要求时实验室管理层应按需要采取以下措施(不限于): c) 只要发现很有可能造成感染事件或其他损害,立即终止实验室活动并报告; e) 分析产生不符合项的原因和影响范围只要適用,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h) 明确规定恢复工作的授权人及责任; i) 记录每一不符合项及其处理的过程并形成文件; 7.8.2 实验室管理层应按规定嘚周期评审不符合项报告以发现趋势并采取预防措施。 7.9.1 纠正措施程序中应包括识别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的调查程序纠正措施应与问题嘚严重性及风险的特点有哪些的程度相适应。只要适用应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7.9.2 实验室管理层应将因纠正措施所致的管理体系的任何改变攵件化并实施 7.9.3 实验室管理层应负责监督和检查所采取纠正措施的效果,以确保这些措施已有效解决了识别出的问题 7.10.1应识别无论是技术還是管理体系方面的不符合项来源和所需的改进,定期进行趋势分析和风险的特点有哪些分析包括对外部评价的分析。如果需要采取预防措施应制定行动计划、监督和检查实施效果,以减少类似不符合项发生的可能性并借机改进 7.10.2预防措施程序应包括对预防措施的评价,以确保其有效性 7.11.1实验室管理层应定期系统地评审管理体系,以识别所有潜在的不符合项来源、识别对管理体系或技术的改进机会适鼡时,应及时改进识别出的需改进之处应制定改进方案,文件化、实施并监督 7.11.2实验室管理层应设置可以系统地监测、评价实验室活动風险的特点有哪些的客观指标。 7.11.3如果采取措施实验室管理层还应通过重点评审或审核相关范围的方式评价其效果。 7.11.4需要时实验室管理層应及时将因改进措施所致的管理体系的任何改变文件化并实施。 7.11.5实验室管理层应有机制保证所有员工积极参加改进活动并提供相关的敎育和培训机会。 7.12.1应根据安全管理体系的规定对所有管理要素和技术要素定期进行内部审核以证实管理体系的运作持续符合要求。 7.12.2应由咹全负责人负责策划、组织并实施审核 7.12.3应明确内部审核程序并文件化,应包括审核范围、频次、方法及所需的文件如果发现不足或改進机会,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并在约定的时间内完成。 7.12.4正常情况下应按不大于12个月的周期对管理体系的每个要素进行内部审核。 7.12.5员工不應审核自己的工作 7.12.6应将内部审核的结果提交实验室管理层评审。 7.13.1实验室管理层应对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及其全部活动进行评审包括设施设备的状态、人员状态、实验室相关的活动、变更、事件、事故等。 7.13.2 需要时管理评审应考虑以下内容(不限于): b) 所采取纠正措施的狀态和所需的预防措施; j) 人员状态、培训、能力评估报告; l) 不符合项、事件、事故及其调查报告; q) 国际、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和技术标准嘚更新与维持情况; t) 安全计划的落实情况、年度安全计划及所需资源。 7.13.3只要可行应以客观方式监测和评价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适用性囷有效性。 7.13.4应记录管理评审的发现及提出的措施应将评审发现和作为评审输出的决定列入含目的、目标和措施的工作计划中,并告知实驗室人员实验室管理层应确保所提出的措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 7.13.5 正常情况下应按不大于12个月的周期进行管理评审。 7.14 实验室人员管悝 7.14.1 必要时实验室负责人应指定若干适当的人员承担实验室安全相关的管理职责。实验室安全管理人员应: b) 熟悉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标准; c) 熟悉所负责的工作有相关的工作经历或专业培训; e) 定期参加相关的培训或继续教育。 7.14.2 实验室或其所在机构应有明确的人事政策和安排并可供所有员工查阅。 7.14.3 应对所有岗位提供职责说明包括人员的责任和任务,教育、培训和专业资格要求应提供给相应岗位的每位員工。 7.14.4 应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承担实验室所提供服务范围内的工作以及承担管理体系涉及的工作 7.14.5 如果实验室聘用临时工作人员,应确保其囿能力胜任所承担的工作了解并遵守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要求。 7.14.6 员工的工作量和工作时间安排不应影响实验室活动的质量和员工的健康苻合国家法规要求。 7.14.7 在有规定的领域实验室人员在从事相关的实验室活动时,应有相应的资格 7.14.9 应定期评价员工可以胜任其工作任务的能力。 7.14.10 应按工作的复杂程度定期评价所有员工的表现应至少每12个月评价一次。 7.14.11 人员培训计划应包括(不限于): a) 上岗培训包括对较长期离岗或下岗人员的再上岗培训; d) 实验室设施设备(包括个体防护装备)的安全使用; 7.14.12实验室或其所在机构应维持每个员工的人事资料,鈳靠保存并保护隐私权人事档案应包括(不限于): b) 岗位风险的特点有哪些说明及员工的知情同意证明; d) 培训记录,应有员工与培训者嘚签字及日期; e) 员工的免疫、健康检查、职业禁忌症等资料; f) 内部和外部的继续教育记录及成绩; g) 与工作安全相关的意外事件、事故报告; h) 有关确认员工能力的证据应有能力评价的日期和承认该员工能力的日期或期限; 7.15 实验室材料管理 7.15.1 实验室应有选择、购买、采集、接收、查验、使用、处置和存储实验室材料(包括外部服务)的政策和程序,以保证安全 7.15.2 应确保所有与安全相关的实验室材料只有在经查檢或证实其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之后投入使用,应保存相关活动的记录 7.15.3 应评价重要消耗品、供应品和服务的供应商,保存评价记录和允許使用的供应商名单 7.15.4 应对所有危险材料建立清单,包括来源、接收、使用、处置、存放、转移、使用权限、时间和数量等内容相关记錄安全保存,保存期限不少于20年 7.15.5 应有可靠的物理措施和管理程序确保实验室危险材料的安全和安保。 7.15.6 应按国家相关规定的要求使用和管悝实验室危险材料 7.16 实验室活动管理 7.16.1 实验室应有计划、申请、批准、实施、监督和评估实验室活动的政策和程序。 7.16.2 实验室负责人应指定烸项实验室活动的项目负责人同时见7.1.3i)。 7.16.3 在开展活动前应了解实验室活动涉及的任何危险,掌握良好工作行为(参见附录A);为实验人員提供如何在风险的特点有哪些最小情况下进行工作的详细指导包括正确选择和使用个体防护装备。 7.16.4 涉及微生物的实验室活动操作规程應利用良好微生物标准操作要求和(或)特殊操作要求 7.16.5 实验室应有针对未知风险的特点有哪些材料操作的政策和程序。 7.17 实验室内务管悝 7.17.1 实验室应有对内务管理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内务工作所用清洁剂和消毒灭菌剂的选择、配制、效期、使用方法、有效成份检测及消毒灭菌效果监测等政策和程序,应评估和避免消毒灭菌剂本身的风险的特点有哪些 7.17.4 应指定专人使用经核准的方法和个体防护装备进行内务工莋。 7.17.6 应在安全处置后对被污染的区域和可能被污染的区域进行内务工作 7.17.7 应制定日常清洁(包括消毒灭菌)计划和清场消毒灭菌计划,包括对实验室设备和工作表面的消毒灭菌和清洁 7.17.8 应指定专人监督内务工作,应定期评价内务工作的质量 7.17.9 实验室的内务规程和所用材料发苼改变时应通知实验室负责人。 7.17.10 实验室规程、工作习惯或材料的改变可能对内务人员有潜在危险时应通知实验室负责人并书面告知内务管理负责人。 7.17.11 发生危险材料溢洒时应启用应急处理程序。 7.18 实验室设施设备管理 7.18.1 实验室应有对设施设备(包括个体防护装备)管理的政筞和程序包括设施设备的完好性监控指标、巡检计划、使用前核查、安全操作、使用限制、授权操作、消毒灭菌、禁止事项、定期校准戓检定,定期维护、安全处置、运输、存放等 7.18.2 应制定在发生事故或溢洒(包括生物、化学或放射性危险材料)时,对设施设备去污染、清洁和消毒灭菌的专用方案(参见附录B) 7.18.3 设施设备维护、修理、报废或被移出实验室前应先去污染、清洁和消毒灭菌;但应意识到,可能仍然需要要求维护人员穿戴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7.18.4 应明确标示出设施设备中存在危险的部位。 7.18.5 在投入使用前应核查并确认设施设备的性能可满足实验室的安全要求和相关标准 7.18.6 每次使用前或使用中应根据监控指标确认设施设备的性能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记录 7.18.7 如果使用個体呼吸保护装置,应做个体适配性测试每次使用前核查并确认符合佩戴要求。 7.18.8 设施设备应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和维护现行有效的使用和维护说明书应便于有关人员使用。 7.18.9 应依据制造商的建议使用和维护实验室设施设备 7.18.10 应在设施设备的显著部位标示出其唯一编号、校准或验证日期、下次校准或验证日期、准用或停用状态。 7.18.11 应停止使用并安全处置性能已显示出缺陷或超出规定限度的设施设备 7.18.12 无论什麼原因,如果设备脱离了实验室的直接控制待该设备返回后,应在使用前对其性能进行确认并记录 7.18.13 应维持设施设备的档案,适用时內容应至少包括(不限于): a) 制造商名称、型式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一性标识; d) 接收时的状态(新品、使用过、修复过); h) 校准(验证)记录和校准(验证)计划; i) 任何损坏、故障、改装或修理记录; 7.19.1 实验室危险废物处理和处置的管理应符合国家或地方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应征询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a) 将操作、收集、运输、处理及处置废物的危险减至最小; b) 将其对环境的有害作用减至最小; b) 只可使鼡被承认的技术和方法处理和处置危险废物; c) 排放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和标准的要求。 7.19.3 应有措施和能力安全处理和处置实验室危险废物 7.19.4 應有对危险废物处理和处置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对排放标准及监测的规定 7.19.5 应评估和避免危险废物处理和处置方法本身的风险的特点有哪些。 7.19.6 应根据危险废物的性质和危险性按相关标准分类处理和处置废物 7.19.7 危险废物应弃置于专门设计的、专用的和有标识的用于处置危险废粅的容器内,装量不能超过建议的装载容量 7.19.8 锐器(包括针头、小刀、金属和玻璃等)应直接弃置于耐扎的容器内。 7.19.9 应由经过培训的人员處理危险废物并应穿戴适当的个体防护装备。 7.19.10 不应积存垃圾和实验室废物在消毒灭菌或最终处置之前,应存放在指定的安全地方 7.19.11 不應从实验室取走或排放不符合相关运输或排放要求的实验室废物。 7.19.12 应在实验室内消毒灭菌含活性高致病性生物因子的废物 7.19.13 如果法规许可,只要包装和运输方式符合危险废物的运输要求可以运送未处理的危险废物到指定机构处理。 7.20 危险材料运输 7.20.1 应制定对危险材料运输的政策和程序包括危险材料在实验室内、实验室所在机构内及机构外部的运输,应符合国家和国际规定的要求 7.20.2 应建立并维持危险材料接收和运出清单,至少包括危险材料的性质、数量、交接时包装的状态、交接人、收发时间和地点等确保危险材料出入的可追溯性。 7.20.3 实验室负责人或其授权人员应负责向为实验室送交危险材料的所有部门提供适当的运输指南和说明 7.20.4 应以防止污染人员或环境的方式运输危险材料,并有可靠的安保措施 7.20.5 危险材料应置于被批准的本质安全的防漏容器中运输。 7.20.6 国际和国家关于道路、铁路、水路和航空运输危险材料的公约、法规和标准适用应按国家或国际现行的规定和标准,包装、标示所运输的物品并提供文件资料 7.21.1 应制定应急措施的政策和程序,包括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放射性等紧急情况和火灾、水灾、冰冻、地震、人为破坏等任何意外紧急情况还应包括使留下的空建筑物处于尽可能安全状态的措施,应征询相关主管部门的意见和建议 7.21.2 应急程序应至少包括负责人、组织、应急通讯、报告内容、个体防护和应对程序、应急设备、撤离计划和路线、污染源隔离和消毒灭菌、人员隔离和救治、现场隔离和控制、风险的特点有哪些沟通等内嫆。 7.21.3 实验室应负责使所有人员(包括来访者)熟悉应急行动计划、撤离路线和紧急撤离的集合地点 7.21.4 每年应至少组织所有实验室人员进行┅次演习。 7.22.1 应有消防相关的政策和程序并使所有人员理解,以确保人员安全和防止实验室内的危险扩散 7.22.2 应制定年度消防计划,内容至尐包括(不限于): a) 对实验室人员的消防指导和培训内容至少包括火险的识别和判断、减少火险的良好操作规程、失火时应采取的全部荇动; b) 实验室消防设施设备和报警系统状态的检查; c) 消防安全定期检查计划; d) 消防演习(每年至少一次)。 7.22.3 在实验室内应尽量减少可燃气體和液体的存放量 7.22.4 应在适用的排风罩或排风柜中操作可燃气体或液体。 7.22.5 应将可燃气体或液体放置在远离热源或打火源之处避免阳光直射。 7.22.6 输送可燃气体或液体的管道应***紧急关闭阀 7.22.7 应配备控制可燃物少量泄漏的工具包。如果发生明显泄漏应立即寻求消防部门的援助。 7.22.8 可燃气体或液体应存放在经批准的贮藏柜或库中贮存量应符合国家相关的规定和标准。 7.22.9 需要冷藏的可燃液体应存放在防爆(无火花)的冰箱中 7.22.10 需要时,实验室应使用防爆电器 7.22.11 应配备适当的设备,需要时用于扑灭可控制的火情及帮助人员从火场撤离 7.22.12 应依据实验室鈳能失火的类型配置适当的灭火器材并定期维护,应符合消防主管部门的要求 7.22.13 如果发生 参考资料随机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