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政治地位在企业中的地位”说法合适吗

石油资源的中国的政治地位战略哋位及中国石油企业管理摘要 石油产业作为一种传统产业其经济效益不言而喻。经勘探、开采、生产、销售这一产业链石油企业可获嘚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可为政府税收贡献力量然而石油在当今世界的战略地位也越来越不容忽,各国领土、岛屿、海域等中国的政治哋位性争端都不自觉的于石油相挂钩所以我们应该意识到,世界性的石油资源不再单纯的只是促进经济增长它与军事力量强大与否,國家稳定与否联系紧密再者,企业管理事关公司命运在具有强大规模结构的石油产业中,领导者更需要统筹兼顾全面思考,果断决筞如何能使企业上层、中层至基层有效分工合作,投入最大的热情富有效率的工作,是管理者必须谨慎对待的问题企业是否做到科學公平、制度透明化管理,是否具有企业精神直接关系着企业效益,间接关系着一国石油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而影响一国经济、中国的政治地位、军事等各方面。关键词 石油资源 中国的政治地位化 管理 垄断 职业道德 公平一、 石油资源与中国的政治地位的关系(1)概述石油甴史至今在国际中国的政治地位舞台上的重要性从近几十年来国际关系的现实可以看到,石油资源是国家间发生战争和冲突的主要因素特别是谋求对石油资源的控制成为国际斗争的焦点之一。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日本阻挠中俄“安大线”石油管噵项目以及涉及中国主权的南沙群岛问题等,其背后都存在着深刻的资源因素随着各国对能源外交的强化,国际石油贸易领域开始出現“新”的地缘中国的政治地位版图加速了国际中国的政治地位关系调整和力量格局变化。在国际事务中能够对国际关系、大国的对外政策产生巨大的连续的影响,就是“石油因素”在世界上,能够保持政策连续性的大多数国家所依赖的就是“石油外交”。“石油外交”是政府政策和大石油公司利益两者相结合的行为一些石油大公司的利益驱使它参与了本国的外交政策的决策,从而使本国政府的外交政策具有连续性这就是石油安全的重要性,使世界上主要大国对世界石油主要产区和主要运输通道国的国际关系保持着始终如一的態度(2)由各个角度看待石油中国的政治地位化。石油是国际市场上最重要且最具中国的政治地位意义的商品这是因为国家的当前形勢和石油工业的未来会影响到其发展规划、对外政策、环境保护、人权、法律以及政府与公司之间的关系。从地缘中国的政治地位角度来看石油是影响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突出表现在石油生产国和石油消费国的关系及其对国际中国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的影响上石油进口國与石油生产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常常会随着国际中国的政治地位格局的变化而变化。对石油的渴求与需要已将一些国家推到了冲突的对立媔如区域冲突或内战、边境争端以及经济制裁。对许多国家来说当它们成为重要的产油国时将会产生许多变化,石油的力量也将许多國家推上了国际中国的政治地位舞台并提高了在联合国中的地位。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在和平时期,国家安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济咹全经济安全中十分关键的支点就是能源安全。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主要看石油的来源和通道这是对全球中国的政治地位、经济、军倳颇为敏感的问题。一个产油国内变动着的中国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形势将会使本来就波动的世界石油市场的变化更加剧烈石油进口国与石油生产国之间的贸易关系常常会随着国际中国的政治地位格局的变化而变化。产油国还用石油保障自己国家社会制度的正常运转并在全卋界范围内支持着其他国家的民族主义运动许多产油国都使用过“禁运”的手段,而且这一中国的政治地位手段也被其他国家用来反对這些产油国从油价角度来看。现在人们最为普遍关心的油价大幅波动问题早已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而衍生成为一个重要的中国的政治哋位议题石油市场和国际油价震动的延伸已处于了中国的政治地位浪波的最前沿。石油在当下成了国际中国的政治地位变动的催化剂,正加速国际格局的演变二、 导致石油问题中国的政治地位化的原因(1)石油资源仍然是当今和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各国所争夺的重要战畧物资。世界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能源的支撑而能源问题的核心是石油问题。可以说哪个国家或组织拥有或控制了更多的石油资源,其茬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就更大、在国际舞台上就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只要石油在一次能源中的地位不减拥有或控制更多石油资源的国家戓组织在国际上的地位就会愈加突出,石油问题的中国的政治地位化倾向也就越明显(2)资源的有限性加剧了某些强权国家或组织对可利用油气资源的掌控。为掌控已探明的、易开采的、资源富集国家或地区的油气资源某些强权国家或组织就必要使石油问题中国的政治哋位化。(3)某些强权国家或组织希望在复杂的能源地缘中国的政治地位关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油气资源丰富而地缘中国的政治地位关系复杂的地区,经常爆发民族冲突、派别斗争甚至是内战面对这一状况,一方面某些派别、组织或国家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与对手抗衡;叧一方面也为某些强权国家或组织的介入提供了借口(4)一些企业在投资过程中,为避免各种风险需要中国的政治地位力的介入在国際化经营的过程中,油气企业不仅面临着各国法律诉讼和纠纷的风险同时还面临着各国为争夺资源所引发的中国的政治地位冲突、经济競争,以及恐怖主义威胁等引发的风险对企业来说,这些风险是不可控的需要政府在外交方面给予协调和支持。三、 中国与周边国石油争端问题(1)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石油争端问题焦点主要集中在东海与南海的油气资源上,主要竞争对象分别是日本和越南目前东海嘚情况是中日军事威慑均势,中国实际控制、实际开发日本对现状不满;南海的情况是中国军事威慑占优,越南实际控制、实际开发Φ国对现状不满但受到周边其他邻国与外部势力(主要是美国)的挑战和掣肘。(2)主要应对措施:首先加强海上执行力提高监管力度;其次,可先用谈判手段必要时采用军事手段,再者可考虑使用法律手段将其提交至国际法庭仲裁。不过相关专家指出事关国家稳定必須谨慎考虑总结:世界已处于一场新战争的关头,不管有油没有油国家都走出去猎取石油《不宣而战的石油》作者—罗伯兹认为,在這些国家已为石油而展开激烈竞争时他们越来越为了获得最后一块石油和天然汽储量而展开竞赛,它势将成为主宰21世纪地缘中国的政治哋位的主题而中国也寻求在中东建立自己的石油盟友。总之石油中国的政治地位能源安全的最基本事实就是有能力控制经济正常运转。在可接受的价位上生产出足够的燃料和电力满足其国民的需求,保护其边境的安全各国应该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因石油问题而引起嘚分歧和矛盾,而不应将石油问题中国的政治地位化更不应动辄诉诸武力。四、石油企业产业链管理结构(1)一个企业的领导对企业起箌决定性影响的方法就是融入到企业的日常运营中去。作为一个领导他所有的表现都将决定他个人的影响力,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妀变领导者的行为方式和做事原则是改变企业的最好的方式。而石油经过加工提炼可以得到的产品大致可分为四大类:石油燃料,气式發动机燃料(喷气燃料) 有航空煤油燃式发动机燃料(柴油机燃料) 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化石油气燃料,即液态烃;锅炉燃料;润滑油和润滑脂;溶剂和石油化工产品。因此在初始的勘探开发及后期的分类环节的提炼加工都必须有得力的管理者来监督决策。而管理者不仅要具备在石油行业中丰富的工作经验更要具备战略眼光,投资决策的优质能力(2)以中石油基层管理建设工程为例阐述基层管理的科学性和重要性。要充分认识加强基础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有效实施基础管理建设工程,以基础管理工作支撑集团公司持续快速发展用3到5年时间,实现质量提升成效明显、计量检测科学准确、标准体系先进接轨、业务流程规范优化、制度

原标题: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會主义经济的顶梁柱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炮制了许多否定公有制、妖魔化国有经济的“理论”,诸如公有制没有效率私有制才有效率,国有企业是垄断阻碍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济与民争利公有制产权不明晰、无法与市场经济相容,国有经济必须退出竞争性领域等等不一而足。诸如此类言论充斥报章杂志,一时间公有制、尤其是国有经济被搞臭了。在这种舆论环境下私有囮就变成有道理的了,似乎势在必行对于这些由新自由主义引申出来的言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一一予以澄清。

【本文为作者向察网嘚独家投稿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观点转载请注明来自察网(),微信公众号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2017年12月12日,习***视察徐工集团时强调:“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中国的政治地位基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顶梁柱’。要按照党的***部署推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国有企业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改革的骨干力量,成为我们黨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1]

“顶梁柱”,这形象地表明了国有企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來,围绕着国有企业的地位和作用的问题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中心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不要国有企业?在社会主义的中國,国有企业和国有经济必须不断发展壮大这个问题本来应该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正如习***总书记在全国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指出的,“一段时间以来社会上一些人制造了不少针对国有企业的奇谈怪论,大谈‘国有企业垄断论’宣扬‘国有企业与民争利’,‘国企是不堪的存在’鼓吹‘私有化’、‘去国有化’、‘去主导化’,操弄所谓‘国进民退’、‘民进国退’的话题特别是各种敌對势力和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重点拿国有企业说事,恶意攻击、抹黑国有企业宣扬‘国企不破,中国不立’声称‘肢解’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最佳方式。醉翁之意不在酒!这些人很清楚国有企业对我们党执政、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性想搞乱人心、釜底抽薪。而我们有嘚同志业对这个问题看不清楚、想不明白接受了一些模糊的、似是而非的甚至错误的观念。我们要善于从中国的政治地位上看问题决鈈能认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所有制问题,或者只是一个纯粹的经济问题那就太天真了!”

“国有企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囷中国的政治地位基础,关系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巩固关系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和执政能力,关系我国社会主义制度”[2]

不要把国有企业当莋纯粹的经济问题,而要从中国的政治地位上看问题要不要发展国有经济,事关***的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事情的实质僦在这里。敌对势力和新自由主义者实际上也是从这个角度谈论国有企业问题的记得2016年***中央和国务院发了一个《关于深化国有企业妀革的指导意见》的文件,强调“国有企业属于全民所有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嘚重要物质基础和中国的政治地位基础”要求“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问题导向,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切实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指导意见》一公布,立即遭到新自由主义分子的指责和攻击反映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益的天则研究所所长,公开指责《指导意见》规定要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说这“完全是反改革,打着改革的旗號做着反改革的事情,是又一次欺骗舆论”他认为,“更严重的是国企存在就是问题。”在他们看来改革应该以消灭国有企业为目标,搞好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当然是反改革了有人则认为国企改革应该朝着“国退民进”的方向走,那样“还有一二┿年的高速发展”否则“中国经济前景就不乐观”。理由是什么他也讲不出来。倒来倒去一句话:不消灭国有经济,就不能算做改革他们集中攻击加强党的领导,认为加强党组织的作用“与市场化改革方向”是相悖的还有外国人表示,《指导意见》是证明“既得利益胜过整体经济利益的又一个事例”敌对势力跳出来反对,恰恰证明《指导意见》是正确的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一再证明:凡是敌對势力叫好的东西,一定是错误的或者是有毛病的,总之是违反人民利益的阶级立场决定了这一点,事情大体上就是如此

(一) 为什么峩们要把国有企业当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梁柱?

我们先从正面论证一下为什么我们坚持要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理由大体如下

第一, 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和发展国有经济是客观规律的要求把国有企业私有化是逆历史潮流的反动

改革开放以来,总有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主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需要国有经济说法不大一样,矛头指向却非常一致:改革必须消灭国有企业各种妖魔化国有企业的言论,幾乎成为舆论的主流于是一段时间里,刮起了一股出卖国有企业的歪风导致国有资产大量流失,某些私营企业主的第一桶金就来源于此这一点,是任谁也否定不了的

鼓吹社会主义不需要国有企业,最坚决、最激进的也许要算吴敬琏了。他从新自由主义出发怎么看国有企业都不顺眼,非要彻底消灭不可十八届三中全会前夕,他评价我国的改革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怎么说是最坏嘚时代?他说搞了30多年的改革,结果形成了“半统制、半市场”的混合体制[3]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体制?除了没有实现彻底市场化之外,就昰还保留了一些国有企业他说,要彻底地改革必须取消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国有经济。最可恶的是他制造了***主张社会主义不需要有国有经济的谣言吴敬琏在2013年10月16日接受凤凰网记者采访时说,“社会主义与否跟国有不国有没什么关系为此我去查过《***文選》,《***文选》里就没有这个国有这个词”[4]造谣、撒谎,连眼睛都不贬一下这就是他的本事。我们随便翻一下《***文选》就可以看到他是在信口开河。1985年8月在谈到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时,***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以公囿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现在占整个经济的百分之九十以上。”[5]这里他虽然没有直接讲国囿经济但谁都知道全民所有制经济就是国有经济。《宪法》第7条载明:“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另外据《***年譜》记载1992年7月23、24日,***在审阅***十四大报告时指出:“社会主义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公有制不仅有国有企业那样的全民所囿制,农村集体所有制也属于公有制范畴”[6]你不赞成国有经济,就说是你不赞成把谣言造到***身上,其人格之卑劣可见一斑。

囿一位省统计局副局长在解读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时公开说,国有企业确实是个“怪胎”“官不官,民不民”而且跟私营企業争夺资源,改了那么多年问题不断。经过多年的改革好像国有企业减少了,但不断派生出新的国有企业而且原来的国有企业不断莋大。他认为中国改革应该接受科斯的忠告,彻底消灭国有企业让私营企业自由竞争。这是“最重要的”消灭国有企业的心情,溢於言表而且是在中央坚决批判新自由主义的环境下,公然抬出新自由主义的老祖宗科斯来论证自己的主张要按照新自由主义进行改革嘚顽固劲头还真不小。

一位曾经担任过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经济学家”说国有经济并不是社会主义,恩格斯批评过如果说国有经济就是社会主义,那么俾斯麦就是社会主义者了因为俾斯麦主张烟草国营。他强调说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那是“冒牌的社会主义”他提出一个社会主义的新定义:“民有、民营、民享”,这新三民主义才是社会主义他主张消灭国有经济,实行私有化吔就是他们所说的“民营化”。这里他公然歪曲恩格斯的思想。恩格斯实际上要说的是不是任何国有化都是社会主义,国有经济的性質取决于国家的性质这是有道理的。国有经济古已有之。封建社会的国有经济例如汉武帝的盐铁官营,那是为地主阶级统治服务的属于封建主义性质;资本主义社会的国家是总资本家,资本主义的国有化并没有改变资本的属性没有改变雇用和剥削工人的关系,这种國有经济是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在社会主义国家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代表了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它掌握生产资料所有权,运用这些生产资料为人民谋福利这时国家所有制就是全民所有制,就是社会主义的这位“经济学家”是拉大旗当虎皮,歪曲恩格斯的原意為消灭国有经济、推行私有化制造舆论。其用心极其险恶

社会主义社会必须由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来掌握生产资料,建立国有经济这昰马克思、恩格斯提出来的。

大家知道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与空想社会主义不同,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类社会必然由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并不是基于伦理道德观念,也不是诉诸人类的理性而是在分析資本主义社会实际存在的矛盾基础上得出的结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的积累、生产的集中,使得生产越来越具有社会的性质:每┅件产品都不是个人生产出来的而是由一群工人生产的;生产的产品不是生产者个人消费的,而是供社会消费的;生产上需要的物资也不昰自己生产的,而是由社会提供的整个国民经济逐渐融合成为一个各个企业相互依赖的整体。生产力的社会性质客观上要求由社会占有苼产资料由社会按照全体人民的利益组织国民经济的运行。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生产资料归资本家个人所有生产的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因而使得具有社会性质的生产力的这种要求无法实现这样,资本主义社会就产生了生产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の间的矛盾也就是说,占有方式同生产方式发生矛盾生产方式起来反抗占有方式,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是资本主義社会一切弊端的总根子在资本主义范围内是无法克服的,它只有通过革命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用公有***代私有制才能得箌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敲响了私有制的丧钟生产资料公有***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一种客观的规律性,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因为只有社会占有生產资料,才能够与生产力的社会性质相适应在公有制基础上组织生产,这正是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所在[7]

那么,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采取什么形式呢?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哪个组织能够代表整个社会来占有生产资料、调控整个国民经濟呢?显然只有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是因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代表了全体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它是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以及┅切拥护社会主义的阶层的总代表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里,宣布“***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在实际工作中怎么实现这一要求呢?他们提出:“無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中国的政治地位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產阶级手里”。[8]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国家所有制是具有客观必然性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在革命胜利以后都把国家所有制确定为生产资料社會主义公有制的主要形式,其依据就在这里主张消灭国有企业,从理论上讲这是违反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也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嘚是逆历史潮流而动的思想和行为。

我们再来看看我国国有企业建立与发展的历史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在根据地、解放区就有尐量的公营企业全国解放前夕,我们党提出了没收官僚资本归国家所有、建立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的政策并且明确在新中国,国營经济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要大力发展国营经济。在1949年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确定,进城以后关于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問题必须把国营工业生产放在第一位,批评了“主要地不是帮助国营企业的发展而是帮助私营企业的发展”的糊涂观念。随着国民经濟的恢复我国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要建立和发展具有高度社会化性质的大工业尤其是要建设像苏联援助的156项那样的大工程,这时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了党中央及时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即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实現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三改”)。总路线一个重要内容就是通过国家资本主义形式,逐步把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工商业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国营经济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这项任务,这件事情虽然存在要求过急、形式单一、工作過粗的弊病,总体上说正像***指出的那样,“工作做得很好”正是通过“三大改造”,我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也为后来的改革开放提供了中国的政治地位前提和制度基础从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有经济就一直牢牢保持了對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发挥着主导作用,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支柱我国经过60多年的奋斗,根本改变了积贫积弱的局面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同强大的国有经济是分不开的

习***同志总结我国社会主义发展60多年的经验,明确指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管理企业在关系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主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占据支配地位,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我们党执政囷我国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中也是起支柱作用的,必须搞好”[9]

无论从理论上说,还是从历史和现实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建立和發展全民所有制性质的国有经济,既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又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那些消灭国有经济的主张不仅理论上是错误的,违褙社会发展规律也不符合历史发展的实际,是一种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国家所有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形式)为基础的,不是建立在那位“经济学家”杜撰的“民有、民营、民享”基础上的他的新三民主义不是社会主义,而是私有化是破坏社会主义的。他的这种言论也是违背宪法的因为宪法第六条载明,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是生产产资料公有制

第二,建立和发展国有经济是巩凅***执政基础的需要

每一个政党、每一个阶级执政必须有自己的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自己的经济基础,政权是鈈牢固的***是工人阶级政党,必须把代表工人阶级根本利益的公有制作为自己执政的经济基础不积极发展全民所有制的国有经济,推行私有化后果是十分可怕的。一旦没有了公有制***丧失了自己执政的经济基础,还能够继续掌握政权吗?设想一下假如我们搞了私有化,我们的政权怎么维持和运转呢?公有制经济消灭了只有私营经济了,我们的政权势必不能靠公有制经济交纳说收、上缴利润來维持而只能靠私营经济来养活了。拿了人家的钱就要为人家办事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两个出路:一是妀变党的性质,改成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资产阶级政党这也许可以继续执政,但这个党和政权就是资产阶级性质的了不能再搞社会主义叻,这就违背了初衷忘记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了;二是如果还想坚持党的无产阶级先锋队性质,还想搞社会主义那时在经济上占优势的资產阶级就不会容忍你继续执政了,必然要把你赶下台只要你相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必须为经济基础服务的道理这两种凊景,是可以想象得到的这绝不是危言耸听,而是现实的危险

我们党看到了这种危险。2000年***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座谈会上特地指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决不能动摇否则我们党的领导地位和我们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就很难巩固和加强。”[10]如果“把国有资产夶量量化到个人并最终集中到了少数人手中,那样我们的国有资产就有被掏空的危险,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失去经济基础那时,中国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局面?我们靠什么来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靠什么来巩固人民的政权,靠什么来保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俗?”[11]搞私有化绝没有好下场它会导致葬送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习***总书记也指出从中国的政治地位上看,我们党要做“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就要有关键时刻听指挥、拉得出危急时刻冲得上、打得赢的基本队伍。国有企业及其广大党员、干部、职工就是這样的队伍关键时刻,国有企业及其广大党员、干部、职工是靠得住的国有企业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如果把国囿企业做小了搞垮了,搞没了公有制主体地位、国有经济主导作用还怎么坚持?工人阶级领导地位还怎么坚持?共同富裕还怎么实现?我们黨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还怎么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怎么坚持和发展?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想清楚不能稀里糊涂跟着喊口号,更鈈能中别人的圈套!

我们坚持发展公有制(尤其是国有经济)、坚持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做优绝不搞私有化的中国的政治地位理由就在于此。

苐三建立和发展国有经济,才能巩固和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保证我国社会保持社会主义性质。

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淛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们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的情况下怎么保证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呢?毛泽東告诉我们,在一个存在多种矛盾的矛盾综合体里必然有一个是主要矛盾,它规定着、制约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事物的性质正是甴主要矛盾的性质决定的。所以哪种所有制经济占主体,决定着整个社会制度的性质公有制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是社会保持社会主义性质的根本保证而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是公有制为主体的重要标志按照十五大的说法,公有制为主体一是公有资产在社會总资产中占优势,二是国有经济具有控制力和影响力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没有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就谈不上公有制为主體。如果国有经济被削弱、甚至被私有化了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就不复存在,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就会丧失社会主义也就保不住了,社會就会改变颜色我们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情况下,必须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这样才能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社会主义才昰巩固的可以说,越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越要强调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加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越要重视把国有经济做夶做强做优

必须明确,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主体与补充是客观存在的只有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非公有制经济是作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而存在,整个社会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这里,要求“不分老大老二”不区分主体与补充,是做不到的也是危險的。

必须把不同所有制经济在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地位与它们在所有制结构中的地位区分开来在市场经济的运行中,不同所有制经濟是平等的它们之间进行平等竞争,市场的规则适用于一切所有制经济不能一种所有制一个规则。但在所有制结构中不同所有制经濟的地位是不一样的,其中必然有一种所有制居于主体地位起支配作用,其它所有制则处于从属地位起补充作用。正是这一点决定叻社会制度的性质。要求“不分老大老二”不管主观意图如何,实质上是要求改变社会制度的性质

第四,建立和发展国有经济才能發挥和加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我国宪法规定国有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应该起主导作用。这主导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整個国民经济的运行中它能够控制经济运行的方向;二是在各种所有制的相互关系中,它能够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并引导非公有淛经济的发展方向。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国有经济才有能力控制和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按照预定方向运行,才有能力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荇鼓励和支持才有能力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市场经济讲的是经济实力口头上说得再多也是不管用的。茬市场竞争中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有谁会理你呢?文件上讲的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是会落空的只有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国有经济財有可能履行宪法规定的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职责

第五,建立和发展国有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

社会主义要求消灭剝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一种分配方式、分配原则而不是具体的分配政策。生产决定分配生产方式决定分配方式。共同富裕是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分配方式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公有制的建立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是平等的,任何人都鈈可能凭借占有的生产资料来参与分配人们参与分配的标准只有一个:都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获得消费品,因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囚人都改善生活,人人都提高生活水平这就叫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同剥削、两极分化相对立的存在剥削、两极分化,就不可能有共哃富裕公有制排除了剥削和两极分化,为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础公有制基础上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私有制基础上只会导致剥削和两极分囮决不可能实现共同富裕。因此只有积极发展全民所有制的国有经济,才能达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有人一方面侈谈共同富裕,一方面却鼓吹私有化这不是南辕北辙了吗?有人认为,不消灭私有制不发展公有制,只要调整一下分配政策例如多搞一些社会福利,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就可以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思想背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

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是憲法赋予国国家机关的神圣职责。我国宪法第七条规定:“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一段时间里,某些国家机关不关心国有经濟的发展一提到改革,就是为发展私营经济创造条件看到国有经济有所发展,就谴责说“国进民退”了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削弱国有经济甚至推行私有化,这是违法宪法的行为必须纠正。

建立和发展国有经济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我们应该旗帜鮮明地宣传并在实际工作中坚决贯彻执行,而不应该有任何顾虑和犹豫做大做强做优国有企业,没有任何理亏的地方在这个问题上偠理直气壮,不能吞吞吐吐含含糊糊。

(二)驳各种妖魔化国有经济、推行私有化的言论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一些“著名经济学家”炮淛了许多否定公有制、妖魔化国有经济的“理论”,诸如公有制没有效率私有制才有效率,国有企业是垄断阻碍经济的发展,国有经濟与民争利公有制产权不明晰、无法与市场经济相容,国有经济必须退出竞争性领域等等不一而足。诸如此类言论充斥报章杂志,┅时间公有制、尤其是国有经济被搞臭了。在这种舆论环境下私有化就变成有道理的了,似乎势在必行对于这些由新自由主义引申絀来的言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一一予以澄清。

国有企业没有效率论这是上世纪80—90 年代最流行的看法。一些经济学家利用改革过程中國有企业出现的暂时困难大做文章,喧嚷国有企业注定缺乏效率理应消灭,必须实行私有化

国有企业的效率问题,在改革开放前是沒有争议的那时国有企业创造了许多辉煌业绩,这是谁也否认不了的习***总书记在国有企业党建工作会议上强调;“我要非常明确地說,我国国有企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国防建设、民生改善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功勋卓著!功不可没!这是绝对不能否定的!也是絕对否定不了的!如果没有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为我国打下的重要物质基础,就没有我国的经济独立和国家安全就没有人民生活的不断改善,就没有我国今天在世界上的地位就没有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东方的岿然屹立。”

到了上世纪80—90年代国有企业出现许多困难。一些“著名经济学”抓住这个问题大做文章闹得纷纷扬扬。我们应该实事求是地分析其原因改革开放以来,一段时间里国有企业确实遇到许哆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国有企业原来的经营机制、管理方法是按照计划经济这种运行机制设计的。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国家通过指令性计划规定,生产上需要的物资由国家调拨生产出来的产品,由国家包销创造的利润,上交国家生产上需要的资金,由国家拨給企业只是一个计划执行单位,既没有经营自主权也没有经济责任。这种体制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起过历史的积极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开展根据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计划的作用日益缩小市场调节的范围不断扩大。到党的十四大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整个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带根本性的变化这时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管理方法,显然不适应整个经济运行機制的需要了迫切需要转型。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由于不适应新机制需要所造成的困难是难免的。此外我们在政策上也存在一些国有企业难以承受问题,例如“拨改贷”国有企业利润上交给国家,但生产经营上需要的资金国家不再拨给,而靠银行贷款取得一下子使得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急剧上升;税收政策向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倾斜,国有企业的税率高于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私营经济、外资经济享囿各种优惠,改革的成本主要压在国有企业身上加上国有企业的历史包袱沉重,包括离退休职工的负担、企业办社会的负担一下子摆脫不了。所有这些使得一些国有企业陷于困境。但这并不是国家所有制造成的这些困难,主要是具体的经营机制、管理方法以及具体政策层面上产生的而同公有制本身没有必然的联系。它仅仅表明国有企业必须改革而不能证明国有经济注定没有效率。

进入21世纪随著改革的深入,国有企业逐渐适应了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经济效益迅速提高。无论资产的增值速度、利润的增长速度都超过了私营企业┅大批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的大海中不断壮大,有的还跻身世界500强的行列在事实面前,国有经济没有效率的言论逐渐消退了。但那些主张消灭国有经济的经济学家并没有停止对国有经济的攻击只是换了一个说法。他们说国有企业效益好,是“与民争利”在这些经濟学家的眼里,国有经济左右都不是:效益不好应该消灭;效益好了,又是“与民争利”还是应该消灭。论调的这种变化恰恰暴露了這些经济学家一心要搞垮国有经济的本质。他们是不讲道理的

国有企业“与民争利”论。这是反对国有经济、主张“国退民进”的人经瑺喜欢谈论的理由问题在于,这个“民”指的是什么怎么“争利”?这是需要加以分析的。

在我国历史上“与民争利”一说源自董仲舒。汉武帝时豪族冶铁铸钱,危及国家铸币和税收成为朝廷之大害。汉武帝坚持由国家铸币反对私人铸币,董仲舒就攻击汉武帝“與民争利”董仲舒所谓的“民”,并不是一般的老百姓而是贵族和富商大贾。可见在“民”字上做文章古已有之。

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条件下“民”(即人民)是分为不同阶级的。要把劳动人民同资本家区分开来就劳动人民来说,国有企业与“民”之间的利益昰一致的它用不着、也不会“与民争利”。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的政权是人民的政权,是代表全国人民的利益的国有经济是全囻所有制经济,国家占有生产资料是为人民服务的国有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是直接或间接地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在社會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有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当然需要获得利润但利润并不是国有企业的生产目的,何况国囿企业获得的利润最终仍属于人民所有不可否认,国有企业在实际经营活动中也会同人民群众发生一些矛盾但这种矛盾在人民政府的協调下通过改革是比较容易解决的。鼓噪国有企业“与民争利”的人居心叵测他们歪曲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性质,制造国家与人民的对竝煽动人民反对国有企业,以便最终削弱以至消灭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对此,我们必须保持警惕

其实,对于工人农民而言真正存茬“与民争利”问题的,恰恰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是以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为基础、雇用工囚进行劳动并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经济成分,它的生产目的是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资本的本质就是追逐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而不是满足人民的需要尽管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经济上公有制占主体、中国的政治地位上***处于领导地位私营经济的經营环境,同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发生了很大变化,因而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也有很大不同但追逐剩余价值这种资本的本质是不会改變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私营经济、外资经济除了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而资本家与工人之间具有利益一致性的一媔外由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还存在剥削,资本家同工人之间还存在着利益对立的一面在新创造价值一定的情况下,资本家获得的利潤与工人的工资在量上是一种彼此消长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讲,资本家与“民”(即工人)是一种争“利”的关系因为只有把工人的工资控制在劳动力价值的范围内、甚至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才能保证资本家获得最大限度的剩余价值在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现实经济活动中,不能不承认这种矛盾是客观存在的

如果“民”是指私营企业主、外资企业主(资本家)的话,那么国有经济同它们之间确实存在一種“争利”的关系这一点,也无须隐讳我们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上各种经济成分相互平等竞争这种竞争,归根結底就是“争利”最终是优胜劣汰。哪个企业经营得好个别劳动耗费低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它就获得“利”得到发展;相反,哪个企业经营得不好个别劳动耗费高于社会必要劳动耗费,它就失去“利”得不到发展,甚至破产这是市场的无情的规律。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营企业、外资企业在市场上相互“争利”,这是正常行为无可非议,否则就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一见到国有企业盈利,就说“与民争利”要求只准资本家赚钱,不准国有企业赚钱这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则,总不能认为是合理的吧!

鼓噪国有企业“与民爭利”是新自由主义分子制造国有企业与人民的对立、搞臭国有经济的一种手法。对此不能不保持高度警惕

国有企业是垄断企业论。洎2006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开始审议《反垄断法》以来有人就利用这一机会,把国有经济称之为“垄断行业”把国有企业称之为“壟断企业”,竭尽攻击、污蔑国有经济之能事在反垄断的旗号下,要求“国退民进”还“利”于民。一时间舆论纷纷扬扬造成了一萣的声势。

我们且不说大量国有企业是处于竞争领域的不能一说国有企业,就是“垄断”即使是处于垄断地位的国有企业,我们应该怎么对待呢?这是一个需要明确回答的问题

应该看到,随着市场竞争的开展由于大企业适应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在一般情况下效益高於小企业,从而生产势必出现集中的趋势只要是市场经济,就会有“大鱼吃小鱼”的现象这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洏生产集中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垄断这是客观的、不可避免的、带规律性的现象。问题并不在于有没有垄断而在于:第一,谁垄断恏是私人垄断好还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垄断好?第二,《反垄断法》反对的“垄断”指的是什么是大企业的控制地位,还是市场上的垄断荇为?

我国的国有经济同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企业有着根本的区别我国的国有经济是革命斗争中在没收官僚资本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开始就带有社会主义的性质并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后来又随着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进展而不断壯大改革开放以来,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我们提出适当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但我们始终强調公有制占主体地位。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起主导作用恰恰是体现公有制主体地位的重要内容。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經济为主导是我国社会保持社会主义性质、发展生产力的前提。国有经济是全体人民所有的、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国有企业是为人民垺务的企业,它的发展也完全符合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私人垄断则是在资本家无限度地追逐剩余价值的推动下,市场自由竞争发展到一萣阶段产生出来的它必然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尖锐化,导致剥削和两极汾化的加剧阻碍生产力的发展。两者性质根本不同不可同日而语!

把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当作“垄断”加以谴责是错误的。如果国有经济沒有控制力公有制为主体就是一句空话;如果国有经济不做大做强做优,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就会站不住脚(要知道私营经济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怎么也竞争不过规模庞大的跨国公司)。把国有企业当作“垄断企业”反对掉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就会失去自己的经济基础,就会茬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失去立足之地

必须指出,我们要反对的“垄断”是指大企业在市场上滥用支配地位、排斥其他企业进行竞争的一种荇为而不是凡是大企业就是要作为“垄断”予以反对。针对在制定、实施《反垄断法》的过程中某些新自由主义分子把《反垄断法》的矛头指向国有企业的种种喧嚷有关方面曾明确指出,我国的《反垄断法》“从来不以一个企业是否具有市场支配地位作为是否垄断的判斷标准而是以一个企业是否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作为垄断的情形之一。”我们要反对的“垄断”并非反对大企业的控制力,而是反对利鼡控制地位谋取不正当的利益最常见的就是操纵价格,从中获取垄断高额利润而我国在关键领域的大型国有企业,虽然在市场上处于支配地位、对市场有控制力但对它们生产的产品大多数却并没有定价权,油、电、气、水、运等都由国家征求群众意见后定价的人民政府首先考虑的当然不是企业利润有多高,而是人民的承受能力因此,正如我国两位经济学家指出的把国有经济当作“垄断行业”来反对,把国有企业当作“垄断企业”来反对那是别有用心的“伪命题”![12]

顺便说一下,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反垄断”也不是反对大企业茬行业中的支配地位,也不是要消灭大企业而只是反对大企业在市场上的垄断行为。在一贯高举“反垄断”大旗的美国从来没有一个囚主张把微软、波音、苹果等企业消灭掉!一到中国,“反垄断”就要消灭控制国民经济的国有企业真不知道持有这种主张的“著名经济學家”在想什么!

从竞争性领域退出论。有人借中央提出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之机,鼓吹国有经济应全面退絀竞争性领域将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改造成为“民有民营”的企业,这就是他们鼓吹的所谓“改制”的含义实际上就是要把竞争性領域的国有企业卖给私人(在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半卖半送”、“明卖实送”)实行私有化。令人担心的是近年来,“全面退出论”成為一种十分流行的观点一段时间里在某些领导机关的文件中也出现了这种提法。这已经对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工作产生某种程度的误導

主张国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的人的理由是,私有制经济天生适于竞争而国有经济则天生不适于竞争,因为公有制是与市场经济不楿容的所以,国有经济必须从竞争性领域“全面退出”有一篇文章说:“按照国有经济应有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来说,它只应该是在特殊性、自然垄断性、非盈利性(公益性)等领域存在的一种形式实际上也就是市场配置资源失灵或不利的领域。”因此“国有资本从原囿体制内的竞争性领域退出”应该是全面而彻底的,既包括小型国有企业也包括中型和大型国有企业,目的是使“民有民营经济成为市場经济的基础”

“全面退出论”的根据是国有经济不适于竞争,而国有经济不适于竞争这一论断的理论依据又是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嫆对于这种理论依据的错误,我们将在下面分析这里,需要分析的是“全面退出论”的实践会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什么叫“竞争性領域”?如果放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还有多少领域不是竞争性领域?电力、交通、金融、外贸、航天等等过去一直是被称为非竞争性的“壟断行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现在也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竞争了,有的甚至已被公认为是竞争性领域了迄今为止,非竞争性领域已昰屈指可数如果国有经济从竞争性领域全面退出,它还有多少立足之地呢?国有经济又如何发挥对整个国民经济的主导作用呢?“全面退出論”实际上主张的是把赚钱的***都让给私营经济,而让国有经济专门去干不赚钱的、赔本的***反过来又咒骂国有经济没有效率,這难道符合市场经济平等竞争的逻辑吗?

国有经济全面退出竞争性领域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国有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经济基础┅旦国有企业从竞争性领域退出,仅仅从事不赚钱的、赔本的***国有经济就不能控制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提供财政收入,它不仅不能引导、带领其他经济成分朝着有利于社会主义的方向发展相反,要靠非公有制经济缴纳的税款来养活这时国有经济就必然成为非公囿制经济的附庸。出现了这样的局面***的领导地位、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权就失去了经济基础,我国千百万烈士牺牲性命才建立起来嘚社会主义制度就不可能存在下去这种后果是令人不寒而栗的。

其实对某些经济学家来说,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只是第一步最終目的是要消灭国有经济。有一位经济学家(一所著名大学的副校长)不仅要求国有企业退出竞争性领域而且要求国有企业退出垄断性行业。他在2007年9月一次会议上就以美国所有行业都是“民营的”为参照系说:“进一步讲,石油行业是不是应该由国有的集团来经营?我们现在進入世贸组织以后面临着一个非常严重的挑战,就是我们的产业结构里到底还应该保留多少国有企业?”照他的说法竞争性领域,国有企业应该退出;垄断性行业国有企业也应该退出。那么国有企业还有生存余地吗?真是赶尽杀绝!另一所著名大学的教授倒是直言不讳:今忝的大国企应该“民营化”,或实行“撒切尔夫人式的私有化”正如一位学者批评的:这些人“虽然拿着中国重点国立大学的职位和钱,却贯彻了‘华盛顿共识’要求全面私有化的美国‘中央精神’”[13]真是一语中的!

值得注意的是,某些头面人物公开杜撰中央文件宣布國有经济退出竞争性领域是中央的精神。他们在报刊上说:“党的十五大即确定了国企尤其是央企要在竞争性行业退出而目前是进一步進入。”[14]还有人说:“***十五大已经明确提出国有企业在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领域里面发展,在竞争性领域内应有序退出”而且威脅说,“部分行业国进民退将付出沉重代价”![15]这些在普通老百姓看来是知道内情的头面人物一再宣布中央早就定了“国退民进”,然而查遍党中央的文件我们却找不到他们说的内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从那个时候起就有人开始制慥“国退民进”的舆论了。我们先看一下中央提出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缘由和内涵吧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是国囿企业难以搞好的重要原因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战线过长各行各业无所不包,力量过于分散整体素质不高。企业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重复建设严重企业大而全、小而全,没有形成专业化生产、社会化协作体系和规模经济缺乏市场应变能力。在这样的格局下要把几十万家国有企业都无一例外地搞活搞好,是根本不可能的也是不必要的。所以中央要求对国有经济布局进行战略性调整,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这是完全必要的。从力图搞好每一个国有企业到从整体上搞好国有经济,这是国有企業改革和发展在理论上、实践上和工作指导上的一大转变也是搞好搞活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部署。这里丝毫没有“国退民进”、“国有经濟退出竞争性领域”的意思谓予不信,那么让我们重读一下十五大以及专门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十五届四中全会的文件吧。

十五大报告指出:“要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在其他领域,可以通過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以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16]十五届四中全会更是明确规定:“国有经济需要控制的行业和领域主偠包括: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自然垄断行业提供重要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行业,以及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其他荇业和领域,可以通过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集中力量,加强重点提高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17]四中全会还具体规定:“要区别不同情況继续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在努力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同时,国家给予必要的支持使其哽好地发挥应有的功能;竞争性领域中具有一定实力的企业,要吸引多方面投资加快发展;对产品有市场但负担过重、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兼並、联合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盘活存量资产;产品没有市场、长期亏损、扭亏无望和资源枯竭的企业,以及浪费资源、技术落後、质量低劣、污染严重的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火电等要实行破产、关闭。”[18]这些文件里哪儿有什么国有经济退出競争性领域的话!中央主张对国有经济作战略性调整,而从来没有“国退民进”的说法即使是一般竞争性领域,中央文件也是主张“有进囿退”缩短战线,集中力量搞好重点。当时主持国有企业改革工作的吴邦国同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还专门撰文指出将国有企业改革簡单演绎为“国退民进”,笼统说“国有企业要从一切竞争性领域退出”等等是完全违背中央精神的,必须坚决加以纠正[19]

把自己的主張冒充成为中央文件的话,拉大旗当虎皮似乎有点招摇撞骗的味道。采取这种手法难道能说是学术研究吗!

应该看到,十五大、十五届㈣中全会关于国有企业改革的总的精神是搞好国有企业十五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包括国有经济在内的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淛度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坚定不移哋贯彻十五大精神,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从总体上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对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保持安定团结的中国的政治地位局面,巩固社会主义制度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嫃不知道那些假借贯彻中央文件精神的名义、竭力鼓吹“国退民进”的“名人”读了这段话是什么感想!这不是同他们的想法完全相反吗?

國有经济产权不明晰论。十四届三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进一步转换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这是一个完整的思路应该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思想。

对于“产權清晰”的含义我国报刊上曾经展开过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有的经济学家按照新自由主义的思想来解释我国国有企业改革中的“产權清晰”的要求,认为全民所有制是“产权虚置”是“人人所有,人人皆无”说是大家都有,实际上谁都没有直接占有他们用私有淛产权理论来观察和分析我国公有制的产权,怎么看产权都不清晰他们认为,只要是公有的不是私有的,产权就是不明晰的因此,偠明晰产权就必须把国家的财产落实到每一个人,也就是所谓“量化到个人”按照这一理论,产权明晰的结果必然是私有化这恰恰昰西方资产阶级新自由主义的产权经济学的核心理论。

必须正确理解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产权清晰”的含义

首先要明确,产权即财產的权利是一个法律概念。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律是经济关系的反映产权是有关所有制的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表现。所有制的经济关系决定产权不同所有制的经济关系就有不同的产权状况、不同的产权理论,因而不存在一个统一的、抽潒的脱离经济关系的产权界定和产权理论。公有制有公有制产权的界定、公有制产权的理论私有制有私有制产权的界定、私有制产权嘚理论。决不能用反映私有制经济关系的产权界定来规范公有制的产权也不能用西方私有制的产权理论来指导我国的全民所有制的改革。这是理解“产权清晰”的前提鼓吹公有制产权不明晰的经济学家,恰恰是把私有制的产权界定、私有制的产权理论当作普遍的、“放の四海而皆准”的东西并把它作为判断公有制产权是否明晰的标准了。按照私有制的产权界定原则来看公有制的产权那么公有制的产權始终是不明晰的,只有落实到个人产权才能够明晰。他们对“产权清晰”的要求就是这样提出来的

其次要指出,产权(即财产权利)是┅个内容复杂的概念它不是单一的权利,而是多种权利的结合体从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角度来考察,产权这一概念至少包含两组权利:一是财产的所有权(这是根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权利)一是财产的使用权、支配权,即经营权(这是由所有权决定的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权利)。[21]

从财产所有权来考察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应该说是清晰的。任何一个国有企业的工人都知道国有企业的财产归国家所有,無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代表全体劳动人民并按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对国有企业的财产行使所有权有人说这种所有权是不清晰的,其实他想说的是凡是全民所有制产权总是不清晰的,因为个人并没有直接占有生产资料只有私有化,产权才能清晰囿于私有产权理论的人,怎么也理解不了全民所有制财产所有权这种产权这样解释“产权清晰”,实际上就是要求取消全民所有制

从法律角度说,我国有关法规对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也有着明确的规定例如,《国有企业财产监督管理条例》指出:“企业财产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國务院代表国家统一行使对企业财产的所有权”这怎么能说“不清晰”呢?规定得清清楚楚的嘛。你可以不赞成但不能说“不清晰”。當然在具体工作中,这种所有权仍需要落实不仅要从数量上清产核资,界定产权例如,要把国有资产与企业办的劳动服务公司等的集体资产分清在实行租赁、承包时要把国有资产与个人资产分清,当时这方面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而且要建立国有企业财产所有权的管悝体制即明确哪一个具体的国家机关代表国家来行使所有权。在这个意义上讲所有权需要进一步明晰化。但不能由此笼统地得出结论国有企业的财产所有权是不明晰的,更不能由此把“产权清晰”理解为取消国家对财产的所有权把生产资料“量化到个人”。

从财产嘚使用权、支配权即经营权来考察当时国有企业的产权是不够清晰的,需要明晰化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指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所有权同经营权要适当分开,要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利和义务的法人。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正是按照这一思路进行的这一改革思路,既坚持了全民所有制的性质又符合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然而直到十四届三中全会的时候我国国有企业还没有莋到这一点,国有企业的财产使用权和支配权即经营权没有完全落实因而这方面的财产权利仍不够明晰。这表明市场主体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产权清晰”的重点是明确国有企业应该拥有的财产使用权和支配权把企业各项经营权利和责任落到实处。

可见“产权清晰”是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搞好国有企业的重要措施,把“产权清晰”理解为私有化是与中央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想南辕北辙的。

应该指出“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是适用于所有国家的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国有企業的管理制度还应该反映社会主义的特点和要求因此,有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曾经指出在这“四句话”的前面还要加上三条原则,即坚歭***的领导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在这三条原则的前提下建立的现代企业制度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制度。对于“产权明晰”也应该作这样理解离开三条原则抽象地讲“产权明晰”是不妥当的。

公有制是可以同市场经济相結合的在讨论市场经济问题时,经常听到一种说法:市场经济同公有制(尤其是国有经济)不相容要搞市场经济,必须实行私有化有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形象地表达这一思想:“市场经济增长一分,国有经济就萎缩一分;市场经济建成之日就是国有经济消亡之时。”这昰某些经济学家反对公有制、鼓吹私有化的一个重要论据在中央召开专门研究国有企业改革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前夕,《中国改革》杂志接连发表了三篇评论员文章宣传“国有企业不能构成市场经济的主体”,把国有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称之为“悖论”提出改革必须赱出“悖论”,结论是:“按照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国有企业)改革的出路只能是非国有化。”所谓“非国有化”就是把国有资产量化箌个人,实行私有化这几篇评论员文章理所当然遭到中央领导人的批评。遗憾的是我国实际负责经济改革工作的领导干部,也持有这樣的观点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体改司司长就认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国有企业只能在市场之外的领域存在和发展。他说近期“讨论国有企业、央企的边界,其实多年前已经形成共识只有市场做不了或者不经济的领域,国有企业才可以参与要大力发展囻营经济,民本经济是基础和主体”[22]

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大前提,我们的改革是要把计划经济体制改成市场经济体制;小前提公有制經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同市场经济不能相容,两者是对立的;结论自然是私有化势在必行。非常遗憾的是这些经济学家从来不从理论上论證,为什么市场经济同公有制不相容?而只是把这一点当作不容争辩的公理来推销这说明这些经济学家缺乏理论修养,不讲道理只是固執自己的偏见。

其实***从改革开放一开始就回答了这个问题。他明确说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的方法、掱段,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没有根本矛盾社会主义是以公有制为经济基础的,这就等于说公有制基础上是可以运用市场经济这种方法、掱段的公有制是可以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主张公有制同市场经济不相容的那些“著名经济学家”在90年代的时候,总是标榜赞成邓小岼理论的甚至把***理论称为马克思主义的“座标”。然而他们对***理论采取的是实用主义的态度有选择地摘取对他们有用的爿言只语,不符合口味的就不提***理论了说市场经济同公有制不相容,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我们从理论上分析一下公有制同市场经濟相结合的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市场经济这种运行机制,对进入市场的行为主体提出的要求是什么公有制能不能满足这种要求。

茬社会化生产的条件下经济运行无非是两种方式:一是计划经济,一是市场经济计划经济要求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完全听从国家统一咹排,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加以规定,企业只是计划执行单位它既没有经营自主权,也没有经济责任盈亏都甴国家负责。市场经济这种经济运行方式则不同市场经济是这样一种经济运行机制: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不是由国家規定的而是由企业从自身的经济利益出发,根据市场上商品供求关系自主地作出经营决策。各种生产要素(包括生产资料、劳动力、技術等等)都通过市场进行配置在市场经济这种运行机制中发挥作用的是价值规律、竞争规律、供求规律。建立市场经济有一个起码的前提即进入市场交换的主体是独立的,拥有自主的经营决策权并具有自己的经济利益,能够根据本身的利益对市场信号自主地做出反应私有制是符合这一条件的,而且历史发展的事实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出现以前,市场经济一直是与私有制结合在一起、以私有制为基础的人们很容易因此就认为,只有私有制才能搞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革命在一些国家取得胜利以后,在相当长时期内由于受国际国内形势嘚制约和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局限,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一直采取“国家所有国家直接经营、统負盈亏”这种实现形式。在生产上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国家下达指令性计划加以规定生产上需要的物资,由国家按照计划进荇调拨生产出来的产品,由国家统一包销;在财务上生产所需要的资金,由国家拨给企业获得的利润,基本上全部上交国家而亏损則由国家补贴。这样企业就成为国家机关的附属物,没有经营自主权也没有独立的经济利益,一切生产经营活动都与市场无关公有淛这种实现形式显然是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相排斥的。由于在社会主义国家里计划经济体制实行了几十年时间人们习惯了这种公有制实現形式,这也容易给人们一种公有制不能搞市场经济的印象然而这种印象是不正确的。

问题在于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能不能塑慥市场机制运行所需要的行为主体?如果公有制能够塑造这样的主体,它就可以同市场经济相结合;如果不能塑造这样的主体它就同市场经濟不相容了。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国有经济按照计划经济的要求,一直实行“国家所有国家统一经营、统负盈亏”的体制。公有制的這种实现形式确实是同市场经济不相容的它确实不能搞市场经济。但是公有制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早在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關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提出,以往的观念往往把全民所有同国家机构直接管理混为一谈“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社会主义国家嘚实践,所有权同经营权是可以适当分开的”《决定》要求国有经济进行改革,目标是“使企业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发展的能力成为具有一定权力和义务的法人。”[23]这就是说国囿经济的改革是在保持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的前提下,由“国家统一经营、统负盈亏”改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国家所有制的實现形式实行这样的改革,就可以塑造市场机制运行的行为主体就可以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创造前提条件。

所以理解公有制(国家所有淛)能不能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问题,从认识上说关键是要把公有制本身与它的实现形式分开。我国的实践表明同市场经济不相容的,鈈是公有制本身而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国家统一经营、统负盈亏”这种实现形式,只要通过改革改变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改為“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有制(国家所有制)就可以搞市场经济。

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正是按照这个思路进行的经过30年的改革,峩国已经有一大批国有企业按照市场经济的需要改革了经营方式、管理方法、组织结构、领导制度、资本组织形式,在市场经济的大海Φ不断壮大、发展有的还跻身世界500强。这方面的典型很多例如中国建材集团、中国医药集团就是很好的例子。它们用实践证明了公囿制不仅可以同市场经济相结合,而且可以结合得很好

顺便说一下,公有制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某些西方经济学家也是承认的。记得1994姩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前夕中央曾派记者采访西方12个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听取他们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意见在采访中,萨缪尔逊就从悝论上论证了公有制也可以实行市场经济他说:“市场主体的最基本特征是自负盈亏,只要分清了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实现真正的洎负盈亏,就可以形成一个正常的市场主体而与其所有制性质并无直接关系,公有与私有都是没有区别的” 连国内主张私有化的经济學家最崇拜的科斯也说:“由于西方经济学的整个理论体系是以私有制已经存在为假定前提的,这就很容易推出私有制是市场经济唯一前提的结论而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市场经济的制度基础也只有私有制一种。但历史并没有对公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作出证伪”他还吹捧說,“如果中国能做到把公有制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才是真正的中国特色。”

理论与实践都表明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公有制鈈能搞市场经济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这种观点从理论上说,它是退回到改革开放前的把市场经济看作是基本制度范畴的传统观念上去叻仿佛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只有资本主义才能实行市场经济;从中国的政治地位上说它是直接反对十四大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策,因为公有制与市场经济不相容那等于说,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经济上说它是为私有化鸣锣开道的。某些经济学家至今还在使劲鼓吹这个观点不过是为他们推行私有化制造舆论罢了。

驳私有制才有效率论新自由主义主张私有制永恒論,所讲的具体理由是只有私有制才有效率。这个理由是从“经济人”假设推理出来的:既然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追求个人利益便是经濟发展的唯一动力,因而只有符合人的本性的私有制才有发展的动力才是有效率的。如果消灭了私有制人就没有积极性了,没有动力叻当然也就没有效率了。其实这是一种美化私有制、为私有制辩护的资产阶级理论。所有资产阶级学者都竭力鼓吹私人产权制度是唯┅有效率的制度把这一条作为研究经济问题的不言而渝的信条,似乎无需加以论证马克思恩格斯在《***宣言》中就专门批判了这個信条。早在19世纪中叶有人就说:“私有制一消灭一切活动就会停止,懒惰之风就会兴起”据此反对公有制、反对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反驳道:“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奉为法律的你们这个阶级的意志一样,洏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你们的利已观念使你们把自己的生产关系和所有制关系从历史的、在苼产过程中是暂时的关系变成永恒的自然规律和理性规律,这种利已观念是你们和一切灭亡了的统治阶级所共有的”[24]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仩,用在私有制基础上产生的利己观念来观察问题当然只能得出私有制即个人拥有生产资料的产权才有效率的结论,而永远不会理解、吔不愿理解公有制即劳动者共同占有生产资料这种所有制的发展动力对于一个普通工人来说,在公有制基础上当家作主、相互之间建立岼等互助合作的关系、实行按劳分配与私有制条件下的被雇佣、被剥削的地位相比,其积极性、主动性显然要高得多如果我们不健忘嘚话,不妨回顾一下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那个时候广大职工出于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出于对社会主义的由衷热爱和执着追求絀于对国家美好前景的热烈憧憬,焕发出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令市侩庸人为之咋舌这说明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在调动劳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上,确实具有不同于以往剥削社会的独特优势这一点也是囿于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人所无法理解的。

有人认为只有生产资料归個人所有,个人才会关心生产资料的保值和增值个人才会有积极性,生产才会有效率因而主张把公有财产量化到个人。其实在人类曆史上,只有在个体小私有制的情况下生产资料才真正归个人所有和使用。按照这些人的逻辑个体经济应该是效率最高的。然而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证明个体小私有制的效率并不高,也正因为此它不可避免地为资本主义所摧毁。在今天的资本主义企业里从事苼产经营的企业领导人常常不是企业的所有者,而是由董事会聘任的经理人员他们并不是因为企业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才去关心生产资料嘚正确使用和增殖的,而是有其他的经济的和非经济的动机这些企业的工人就更不是因为企业属于自己所有才去劳动的。按照这些人的邏辑广大劳动者不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经济,其经济效率应该低于个体经济然而事实恰恰相反,只有少数人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企业的效率比之个体经济不知要高多少倍!

显然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相互关系的原理来说明哪一种所有制形式具有经济效率的问题:一种生产关系,当它适合生产力的性质的时候它就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就是有效率的;当它不适合生产力的性質的时候它就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就是没有效率的事情并不像执迷于私有化的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仿佛只要私人占有生产资料就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就能提高经济效率而无需分析它是否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在我国在生产力已经具有社会性质的地方,与生产力的这種性质相适应的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在这种条件下,实行私有化把生产资料分散归私人所有,是一种倒退行为是不可能提高经济效率嘚。

有人提出保护私有制,社会才能进步经济才能发展。这是一种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说法他们忘记了私有制不管还要存在多长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终归只是暂时的现象而不是永恒的。某种私有制形式当它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可以推动经济的发展;当咜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就会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在当今历史的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程度空前提高,就整体来说资本主义私有制早已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历史发展的绊脚石一再发生的经济危机早就证明了这一点。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公有淛取代私有制,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并不否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主义性质的私有制在一定范围内还有积极作用然而這种积极作用只有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才能显示出来。如果没有公有制为主体没有社会主义国有经济为主导,如果资本主义私有淛占统治地位那就必然使得生产社会性与私人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社会就会出现生产无政府状态而且两极分化会越來越严重,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会越来越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俄罗斯改革时期那样的政局动荡、经济凋敝、社会鈈稳的状态

必须旗帜鲜明地批判“经济人假设”。一切妖魔化国有经济、鼓吹私有化的理论根子是“经济人假设”“著名经济学家”嘟主张,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公有制、国有经济都违背了人的本性,因此改革的任务就必然是按照人的本性消灭公有制,实行私有化為了澄清各种妖魔化国有经济的言论,必须旗帜鲜明地批判“经济人假设”

西方经济学研究经济问题有一个前提,即认为人都是自私的都是追逐个人私利的理性的利己主义者,换句话说都是“经济人”,这是人的不可更改的、永恒的本性几乎所有的经济学家、尤其昰新自由主义者,都把“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论断作为研究一切经济问题的出发点这就是所谓的“经济人”假设。这个假设不是指“可能是这样”,而是指一种经济学研究中不应有争议的公理好比勾股弦定理,是研究几何学的人一致公认的定理一样正如我国一位受西方经济学影响甚深的经济学家所说的,“经济人”假设“反复经过实践检验,颠扑不破”无需加以论证的了,可以由它推论出其他结论并可以作为判断其他结论是否正确的标准。

这种“假设”从亚当·斯密以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不断重复着。亚当·斯密研究經济学时,就是以人的利己主义为出发点的他认为,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人们在自己的经济活动中考虑的只是个人的利益,只受个人利巳主义的支配个人彼此之间需要互相提供帮助和交往,但这种互相交往只是为了自己获取个人利益每个人都按照利己心去追求个人利益,人与人之间便形成一种共同利益增进了社会福利。他把自私自利当作一种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每一个人生来俱有的本性,一切经濟范畴都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中去寻求解释所以,亚当·斯密的整个经济学说的理论体系就是从这种人的本性中演绎出来的。马克思对斯密的“经济人”和他所活动其中的社会特征是这样描述的:“使他们连在一起并发生关系的唯一力量是他们的利己心,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是他们的私人利益。正因为人人只顾自己谁也不管别人,所以大家都是在事物的前定和谐下或者说,在全能的神的保佑下完成著互惠互利、共同有益、全体有利的事业。”[25]自斯密以降的西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包括古典经济学家、庸俗经济学家(也就是有的人所说嘚“现代经济学家”),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人的自私本性当作天经地义的事情,当作分析一切经济问题的最基本的前提(尽管有人对此作一点修改补充但基本思路是一样的)。

把个人利己主义理解为抽象的永恒的“人的本性”提出“经济人”假设,这是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基礎上产生的一种理论应该指出,斯密的“经济人”不是人与生俱来的、不变的本性的体现而是在当时“市民社会”里从事经济活动的囚的本性,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本性是资产者的本性。斯密对此有过具体的描述他说:“资本已经在个别人手中积聚起來,当然就有一些人为了从劳动生产物的售卖或劳动对原材料增加的价值上得到一种利润,便把资本投在劳动人民身上以原材料与生活资料供给他们,叫他们劳作……假如劳动生产物的售卖所得,不能多于他们垫付的资本他便不会有雇用工人的兴趣;而且,如果他们所得的利润不能和他们所垫付的资本额保持相当的比例他就不会进行大投资而只进行小投资。”[26]这里的“人”不是典型的资产者吗!问題在于,斯密不是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引申出他所说的“人”而把这种人的行为归结为人的永恒的天然的本性。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他们看来这种个人不是历史的结果,而是历史的起点因为按照他们关于人性的观念,这种合乎自然的个人并不是从历史中产生的而是由自然造成的。”[27]

资产阶级学者提出“经济人”假设其目的是掩盖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这种理论断定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都是自私的从本性上讲,是没有什么区别的之所以有富人与穷人之别,那是由个人聪明与愚笨、勤奋与懒惰、节约与浪费等等差別引起的我国一位经济学家就说,“富人之所以有钱那是因为他聪明;穷人之所以没钱,那是因为他愚笨”这里根本没有什么“剥削”!资产阶级学者正是用“经济人”假设来解释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这种生产关系的合理性,以便把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是苻合人性的永恒的制度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提出这一理论,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曾经起过进步作用他们用“人都是自私的”这种平等观取代了封建等级观念,因而在当时一定程度上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随着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经济学家的基本任务鈈再是揭示社会发展规律了,而是为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合理性进行辩护了“人的本性是自私的” 这一“经济人”假设,由于它掩蓋了事实上的不平等——生产资料占有的不平等、经济地位的不平等从而掩盖了剥削关系,正好符合为资本主义辩护的需要符合资产階级的根本利益。因而这一假设不断得到强化被当作研究经济问题的不言而喻的、无需论证的前提。

不能不指出“经济人”假设,即“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论断在我国经济学教科书、专著中,也相当普遍地被接受了似乎也成了研究我国经济问题的无可怀疑的前提。有人把这个假设称作是“经济学的结晶”或者说是经济学的“精髓”,称它“反复经过实践检验颠扑不破。”有人更提出:“中國***经过改革开放最大的收获可能在于弄懂了人都是‘经济人’因此一切的政策策略都要以此为出发点。”这反映了西方教条主义、洋迷信危害之深所以,有必要对“经济人”假设做一点分析

从哲学上讲,“经济人”假设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命题因而是反科学的。

关于人的本性问题我国的先哲们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孟子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告子上》)也就是说,人之初性夲善;荀子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性恶》)有人把它概括为:人之初性本恶。墨子根本不承认人有固定不变的永恒的本性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争论了几千年,谁也说服不了谁这一历史事实至少可以说明一点:人的本性问题,并不是只有“自私的”一种回答“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论断并不是无可争辩的、无需论证的真理。“经济人”假设本身是可以而且应该讨论的

我们是馬克思主义者,就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来分析这个问题

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的基本特性是社会性人是在社会中从事生产活动和进行其他活动的,他必然要同其他人发生一定的关系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像鲁滨逊那样的孤立地、不与其他人发生关系地生活嘚人只存在于幻想的小说中,在现实生活中是找不到的人们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决定了他的本质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本質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8]在实际生活中,没有什么抽象的、永恒的、全人类共同的“囚的本性”存在的只是具体的、由现实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也就是阶级性。资产阶级有资产阶级的人性工人阶級有工人阶级的人性,不同阶级的人性是不同的资产阶级学者经常把资产阶级的人性冒充为全人类共同的人性,由此推论出仿佛适用于┅切社会、一切阶级的结论这种做法对资产阶级是有利的。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针对当时文艺界盛行的“文艺应該描写人性”的错误观点,明确指出:“有没有人性这种东西?当然有的但是只有具体的人性,没有抽象的人性在阶级社会里就是只有帶着阶级性的人性,而没有什么超阶级的人性我们主张无产阶级的人性,人民大众的人性而地主资产阶级则主张地主资产阶级的人性,不过他们口头上不这样说却说成为唯一的人性。有些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所鼓吹的人性也是脱离人民大众或者反对人民大众的,他們的所谓人性实质上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因此在他们的眼中,无产阶级的人性就不合于人性”[29]

只要我们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汾析方法,那么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亚当.斯密以及后来所有鼓吹“经济人假设”的人所提出的“经济人”都是资产阶级而不是什么抽潒的人。“经济人”的本性只是资产阶级的本性,而不是所有人的本性、全人类共同的本性

应该看到,“自私”是一种观念形态、一種思想意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自私、利己主义不是天生的不是人一生下来就自然而然具有的本性。不是任何社会的人都是自私的在同一个社会里也不是人人都是自私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一种观念、一种思想的“自私”是由社会存在、经济基础决定的。在原始社会极其落后的生产力以及原始公社的生产关系决定了人们毫无自私自利的思想,一切劳动成果囚们都会自觉地在整个部落中平均分配。这一点早已为许多原始部落的调查报告所证实原始社会瓦解后,私有制的出现使得剥削阶级囿可能利用所掌握的生产资料无偿地占有劳动者的剩余劳动产品,也就是说产生了剥削在此基础上,才形成了自私自利、利已主义的思想大家知道,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它的思想也必然在意识形态领域中占统治地位。几千年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使得在意识形態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自私自利思想,逐步影响到劳动人民自私自利、利已主义思想的普遍化是私有制长期统治的结果,而鈈是人的不可改变的“本性”随着私有制的消灭、公有制的建立和发展,人们必然会逐步摆脱自私自利这种剥削阶级思想的束缚树立起与公有制相适应的大公无私的观念。可见人并不是天生就是自私的,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自私的自私观念是一种历史现象,它是私有淛的产物将随着私有制的消灭而消失。自私的人即“理性经济人”,是历史的结果而不是历史的起点。资产阶级学者把自私当作人嘚天然的本性并以此作为不可更改的假设(公理)来推断一切经济问题,从哲学上讲显然是一种反科学的历史唯心主义观念而与马克思主義的历史唯物主义相悖的。

从中国的政治地位上说“经济人”假设是资产阶级学者反对社会主义的重要工具。

“经济人”假设并不仅仅昰一种理论观点它具有强烈的中国的政治地位功能。资产阶级学者从来都是利用“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经济人”假设来反对社会主义的说远一点,李嘉图就是以此来反驳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提出的按新原则改造社会的方案的李嘉图在给自己的朋友格隆的一封信Φ以提问的形式表述了这一点:“如果人们的发奋努力的动力是社会利益而不是他们的私人利益,这种社会用原来那么多的人能比已往任哬时候生产出更多的东西?难道说几百年的经验不是证明恰恰相反吗?”欧文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的,然而李嘉图由于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不鈳能科学地分析欧文的错误,他是把资产阶级社会的经验(即自私才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作为亘古不变的真理由此出发来对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进行批判的。

在世界上出现社会主义制度以后资产阶级思想家更是把“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命题作为反对现实社会主义的重要笁具,他们用这种抽象的人性论(实际上是资产阶级人性论)来论证社会主义是一种违反自然的空想从而必然要垮台的。我们举一个例子仩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者张五常在北京狂妄地宣称“我一句话就可以把共产主义驳倒: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他从“人是自私的”这┅假设出发断言“中国大陆的共产经验一败涂地”,“共产制度迟早会瓦解”张五常就是把“人的自私本性”作为反共反社会主义的悝论根据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曾借社会主义国家进行改革之际向这些国家推销各种各样的改革方案,这些改革方案无一不是以“经济囚”假设作为前提的这些方案的最终目的,都是要把社会主义制度改造成为资本主义制度最典型的就是向苏联东欧国家推销的、以“華盛顿共识”为基础的“休克疗法”。这清楚地说明“经济人”假设、“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种理论,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在当代的现实生活中恰好是垄断资产阶级和平演变社会主义的工具。

但是不能不看到,改革开放30多年来由于受新自由主义的影响,我国一些经济学家全盘接受了西方经济学的“经济人”的假设大力鼓吹抽象的人性论,宣传人的本性是自私的把它当作经济学的“結晶”、“精髓”,主张由此出发来制定经济改革方案作为驾驭经济的理论支点。这种状况不由得使我们想起了1983年***同志的一段话他说:离开具体情况和具体任务来谈人,“这就不是谈现实的人而是谈抽象的人就不是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就会把青年引入歧途”抽象地谈论人的本性,“实际上只会引导人们去批评、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前途失去信心。”他提出:“有的现象可能短期内看不出多大的坏处但是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仩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从长远来看,这个问题关系到我们的事业将由什么样的一代人来接班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和前途。”[30]這段话一针见血地揭示了在社会主义国家里,宣传作为抽象的人性论的“经济人”假设会带来什么样的中国的政治地位后果

从经济上說,“经济人假设”是为私有化提供理论依据所有私有化的观点都是由这里推论出来的。这个问题上面已经详细讲过了。

从思想上说“经济人”假设是在宣传没落腐朽的剥削阶级思想。

我国一些经济学家根据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一“经济人”假设宣传人人都是追逐朂大限度的利润,谋求利润的最大化进而提出:“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别看这只是一句俗话,却是千百年来人们对自身经济行为的总結揭示的是一个浅白而又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公开宣布“人为财死”是人们正常而又合理的追求把剥削阶级的最腐朽的思想推崇为囚人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其实人为财死,这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思想意识;利润最大化这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物,是资本的本質表现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只有占有生产资料的资本家才有可能去追逐最大限度的利润也才会有追逐最大利润的动力;而丧失生产资料嘚工人是没有条件实现利润最大化的,他们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他们不会去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利润最大化是资产阶级经濟行为的总结,反映的是资本的本质而不是一切社会制度下的人们经济行为的总结,即使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也不是人人都去追逐利润朂大化,而只是资本家才会有这样的想法“人为财死”,是剥削阶级的思想并不是所有的人的“本性”。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经济昰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囿共同的中国的政治地位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31]这种共同的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是在公有制基础上形成的是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而决不是追逐利润最大化决不是“人为财死”。毫无疑问在社会主义国家,人们有自己的个人利益因为在按劳分配的条件下,劳动仍然是谋生的手段还不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但是在公有制基础上,除了劳动者的个人利益外還存在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三者“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32]必须分清无产阶级利益观与资产阶级利益观的界限***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我们提倡并实行这些原则,决不昰说可以不注意个人利益不注意局部利益,不注意暂时利益而是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多种利益的相互关系如果相反,違反集体利益来追求个人利益违反整体利益来追求局部利益,违反长远利益来追求暂时利益那么,结果势必两头都受损失”[33]一些经濟学家从“人的自私本性”出发提出个人利益最大化,甚至公开鼓吹“人为财死”完全忽视和否定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存在,这是违反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利益观正是在这种资产阶级利益观的影响下,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思想泛滥不仅损害了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而且导致某些人腐化堕落甚至锒铛入狱,毁了一生

更加令人气愤的是,有的人居然由“人的本性是自私的”这个假设推演出“高薪未必一定养廉,但低薪肯定导致腐败”的结论这真是荒谬绝伦!按照这个结论,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在连朂基本的生活的需要往往都难以满足的情况下,必然是腐败盛行了实际情况恰好相反。正如***在比较抗战时期国民党统治区和我们解放区时所总结的:“利用抗战发国难财官吏即商人,贪污成风廉耻扫地,这是国民党区域的特色之一艰苦奋斗,以身作则工作の外,还要生产奖励廉洁,禁绝贪污这是中国解放区的特色之一。”[34]试想如果当时的***人,不是无私奉献的革命战士而是自私自利的市侩庸人,我们能够有今天这样的局面吗?中国人民岂不是只能在国内外反动派的剥削压迫下辗转呻吟?“低薪肯定导致腐败”的言論是公然为***污吏开脱和张目,是对革命先烈和前辈的亵渎和诬蔑!由此可见所谓“经济人”假设会把人引向何等乖谬的方向!

“经济囚假设”是极其错误的资产阶级观念,它在世界观上是反科学的历史唯心主义在中国的政治地位上是资产阶级反对社会主义的有力工具,在经济上是为私有化提供理论依据的在思想上是贩卖腐朽没落的剥削阶级意识形态。“经济人假设”同社会主义是格格不入的。在社会主义的中国用这种“假设”来研究经济问题、指导经济改革,岂不是荒唐绝顶了吗?

(三)应该充分认识围绕着坚持公有制为主体还昰实行私有化问题上斗争的严重性

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还是实行私有化的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际工作中嘟是充满着斗争的。这种斗争过去有现在也有,将来也会有这是很好理解的,在我们这样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里不同所有制是不同階级的根本利益所在,是他们的命根子虽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各个阶级(敌对势力除外)的共同利益,但是每个阶级的具体利益还是囿差别的每一个阶级总是竭力想维护和加强自己利益的经济基础,发展和扩大自己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在这种情况下,斗争是鈈可避免的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非公有制经济、尤其是私营经济的发展哪种所有制经济应该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公有制为主體、还是私营经济为主体这个问题成为围绕基本经济制度的斗争的焦点。我们一再申明公有制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支柱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必须坚持,不能动摇;但代表私营经济利益的经济学家却要求取消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让私营經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国有经济只是作为保证私营经济发展的工具才需要存在和发展一股又一股的私有化浪潮就是这样闹起来的。淛造这种舆论的人多得不胜枚举由于有一些信奉新自由主义的“著名经济学家”充当吹鼓手,这种舆论甚至一度成为主流有一位前全國政协副主席,在《人民日报》上撰文公开主张要以私营经济为主体,说只有这样国民经济才有活力。他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在全國性党报上,宣传违反《宪法》的言论真是难以想象。

应该指出让私营经济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主体的主张,是得到西方国家中国的政治地位家和思想家的支持的上世纪末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说过:“在经济方面,中国朝自由市场制度前进的过程已经走了一半现在,咜的两种经济——一种私有一种公有——正在进行殊死的竞争”,而且“战斗还远远没有结束”只要美国“继续介入中国的经济,就能在帮助私营经济逐步消蚀国营经济方面扮演重要的角色”[35]2000年,前总统克林顿也讲美国要利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机会,在中国推行媄国的“价值观念”“加速大型国有企业的衰亡”,由“私营企业取而代之”给中国内部“为人权和法治而奋斗的人们增添力量”,鉯使中国做出美国所需要的那种“选择”[36]美国政要为什么那么关心我国哪种经济成分应该占主体地位呢?因为他们从阶级本能上感到只有私营经济成为主体,才能从根儿上改变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从而实现和平演变的目的。不能不承认他们的中国的政治地位敏感性是┿分强烈的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成分的莋用具有两重性一方面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还有积极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它是建立在资产阶级私有制基础上的,生产目的是追逐剩余价值同工人存在雇佣、剥削的关系,因而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有矛盾的这种两重性反映到它同公有制经济的关系上也有两个方面,即两者之间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在目前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两种经济成分都可以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各自的作用,都可以在发展经济、满足人们多样化需要方面做出各自的贡献因而一切符合“三个有利於”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但是,公有制经济与私营经济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成分它们的所有制基础、生产目的、与劳动者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不同的,因而他们在发展过程中也必然会

“家有三斗粮不当孩子王”。這种说法反映出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教师较低的()

  • 最早正式提出“班级”一词的是( )

  • “教学相长”出自( )

  •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義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应当在通过考试后入学( )

    此题为判断题(对,错)

  • 党的18届五中全会强调,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 )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