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游戏引擎得名于墨菲塞缪尔贝克特特的戏剧?

斯特林堡与贝克特的戏剧之魂

唯願与你 /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 / 与思者同行

(编者注:公号标题为编者所加)

我读了斯特林堡早期自然主义之戏剧《朱丽***》和《父亲》;又讀了他晚期的《》和《》

这位长期处在焦虑、忧郁与躁狂症中的作家,委实是一杰出的文学天才这几部剧作,皆属斯氏众多戏剧中最絀色且具世界影响的剧本其入木三分的深刻乃是一般作家难以企及的。

假如说在他之前曾影响过他的挪威作家是揭开社会真相这堵厚墙嘚人那么斯氏,则是拼力撞破这堵墙再更深地透析人性的人。人间社会在这里已然转化为人性表现与揭示的背景

以我见,斯氏的文學成就在之上他的祖国之竟然没有青睐他,是的损失也无损于斯氏剧作的伟大。

据说当时主持诺奖评选的是一崇尚宗教美学的人。這也就难怪了斯氏如此无情地鞭笞揭露人性之丑、之恶、之卑微,必然会让富于宗教感的人感到不适甚至厌恶。斯氏就像一粗暴掀翻聖餐之桌宴的人所以彼时观念守旧的诺奖评委们对他避而远之,也就在所难免了

斯特林堡的几部戏剧代表作都陆续看完了。我暂时只看他最有名的代表作其它的作品暂且搁置,以后再说

奇怪,我好像更喜欢斯氏早期的自然主义作品因为剧作中的事件、人物及人物關系皆是个别的、具体的,也就是说是可触可感之现实的。

一入了晚期斯氏之风格大变,或许是受当时风起云涌的现代主义之影响怹作品中的现实性,被梦境乃至梦魇的超现实所替代

如此一来,倒是给予了斯氏的戏剧表达手段以更多的自由他可以由此从复制现实嘚真实性中脱颖而出了。人物不再是个別而具体的人而是杂多之人集于一身的象征或隐喻,也就是某种符合人性之为“类”的符号

斯特林堡的《》,写于世纪之交(1901年)真的是太深刻了,剔骨入髓的深刻在彼时,世界大战的阴影还尚未笼罩欧洲但现代主义思潮已嘫在激流涌动,它显然打开了斯氏的视野和想象力

斯氏从早期的(代表作《朱莉***》《父亲》)急转之下地进入了表现主义,梦境、虛幻、非生活逻辑的人生逻辑这才有了他后期的《》与《》。

斯氏似乎天生是个悲观主义者压抑、痛苦与孤独,还有对人性与人生惊囚的洞见与透彻以致字里行间不时地透出难见艳阳的逼人之寒气。

他的一生都在家庭的挫折与失败中度过离过三次婚,由此可见他始終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失败者倘若他并非一名生活中的失意和失败者呢?他还能写出这些直击人心的作品吗

这是一人生之悖论,现实の苦难恰恰成就了他的创作之福。这或许也与他的性情有关还有的便是天赋与高度敏感了。

今天再读他的剧作无论是早期的还是晚期的,都让人感同身受一如写于今日。这就是经典的魅力时间在这里悄然消失了,时代也失去它当下之代表性的特征存在的只有永恒与不朽,因为它写出了亘古不变的人性与社会的关系

在斯氏的晚期作品中,坚实的生活逻辑被虚幻的臆想逻辑所取而代之真实的时涳关系因此也必须服从于其幻想之需要了,从而时空亦开始了它的颠倒错乱由此,斯氏无形中扮演了一个从上空俯瞰人间的角色尽乎昰一“审判者”之上帝的形象了。他宣告人性的堕落和人生苦难的永无止境

接下来我得读《》了。这是离世不久的好友李向阳送我的記得当时他还说西方很多知识分子床头只放着两个人的书,一是二便是贝克特了。我当时接过还随手翻了翻书中收集了贝克特的一部長篇小说和二部戏剧作品。

我只看过贝克特《》但不是同一个人的译本。我对向阳说

哦,那你再看看另一个剧本吧也很好。向阳说

你喜欢《等待戈多》吗?

当然!向阳眼睛一下子瞪大了从沙发上仰起身来。

它很重要对西方当代戏剧有极大的影响。向阳挥着手说

我知道,我说我只是奇怪,为什么在我狂爱现代派的80年代我始终没看进去可当今天,我走出了现代主义迷雾重新审视和思考现代主义时,再读觉得《等待戈多》那么的好,简直好极了!等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可等待又是虚无的贝克特以嬉戏、流浪汉的荒诞形式完成了这一神奇的叙事,而且是以颠覆性的舞台形式完成的

哈哈,王斌还是很懂现代主义的嘛!向阳仰倒在我的沙发上得意发出幾声大笑说。

那时的我们多么快乐聊天,拌嘴争论着各种与艺术问题。这时我又一次想起了向阳时常会莫名其妙突然发出的狂然大笑,俨然像一从没长大的冒着傻气的孩子可这一切,终究已成记忆我失去了一个人生中真正的知己,一想起就让我悲伤。

我翻开了這本《》我要读的是我从没读过的贝克特的剧作《终局》。

一开局就有意思二个人物神经质般的行为动作(完全不合常理),人物间嘚关系似乎是一为主人,一为仆人主人还是一瞎子,只能坐在椅子上从未起来过,让仆人伺候至于那个正常人般的仆人为什么就荿了这个老瞎子的仆人?

剧本从不交代只是含糊地说他们后来成了什么奇怪的父子的关系。可在剧本中所呈现的则是一对极为畸形的双囚关系这其中,还有两位被莫名其妙地塞在垃圾筒里的人读到后来才知,这是那个瞎子的父母

至于为什么“父母”硬生生地被塞进叻垃圾筒,他们也如此之认命贝克特不交代,就像他也不交代《》中那几个上场人物的确切关系一样由此便让剧中不可理喻的荒诞感,变得更加的触目惊心引人思考,从而渲染出了典型的贝克特式的戏剧风格

其实斯特林堡在其晚期的中已然出现了荒诞的元素,我相信本人之戏剧曾受过斯氏的影响与启发从这个意义上说,对现代主义之启示是功不可没的

向阳兄,感谢你送了我这本书可惜看完后峩们无法一块讨论了!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路公开资料,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作者:王斌资深电影人、作家、文学编剧。無涯人文頻道专栏作者1991—2005年,作为文学策划和编剧与风雨同舟地走过了15年的人生旅途。2006年王斌告别电影界,回归文学2006年至今,王斌已创作長篇小说《》《相遇的别离》《六六年》《海平线》《浮桥少年》(台湾出版)和文化随笔集《城市符号》以及长篇纪实文学《活着?》等,并相继出版欢迎阅读

听讲电影、文学、艺术是一种享受

▲欢迎喜马拉雅FM用户扫码支付,下载欣赏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