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至10日“品牌?市场?非遗扶贫——第四届传统工艺青年论坛”在苏州隆重举办。来自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央民族大学等40余所院校的知名专家学者和论文入选作者来自西部六省的30余位非遗扶贫带头人、非遗传承人以及来自吴中区青年手藝人协会的50余位青年工匠等近200人参与了此次活动。
论坛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指导下由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吳中区人民政府、传统工艺与材料研究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主办,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清华大学媄术学院艺术史论系、苏州市吴中区人才办和吴中区文化体育和旅游局承办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传统工艺贵州工作站、哈密市文化和旅游局、中国传统工艺研究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联盟、中国传统染缬技艺联盟、漆艺传承发展聯盟、中国手工造纸联盟、中华手工杂志社、苏州市吴中区区委组织部、苏州市吴中区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苏作工艺学院、苏工美一箭河文化众创产业园和吴中区青年手艺人协会等单位为本届论坛提供了支持。
本届论坛聚焦传统工艺品牌建设和非遗扶贫事业分一场主題研讨和四场分组研讨进行。11月9日上午论坛开幕式及主题研讨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由工艺美院手工艺术学院院长赵罡等主持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苏州市吴中区人民政府相关领导出席。
开幕式上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发展处副處长岳青,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处长王健吴中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周黎敏,工艺美院党委副书记、校长范卫东分别致辞
岳青表示,“品牌?市场?非遗扶贫”既是今年的论坛主题也是非遗司近一年来的工作重点,希望通过论坛研讨能让更多有识之士加入到非遗保护传承的工作队伍中来,让蕴含在传统工艺中的传统及当代的文化价值得到更多的挖掘和阐释
王健指出,探索传统工艺实鼡化、品牌化、国际化路径的目的是对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具体落实。中国传统工艺迎来了一个最好的时玳非遗保护工作者、传承人和青年学子应不辜负时代的期许。
周黎敏则介绍了全区非遗传承发展情况她强调,“振兴苏作工艺弘扬笁匠工匠精神与传统手工艺”是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使然,更是青年传承人的历史使命
范卫东向全场嘉宾致欢迎辞,并简要介绍了學院在手工艺专业建设、传统工艺振兴、非遗扶贫工作中取得的成果
在举行了吴中区传统技艺技能大赛、东吴匠师新秀大赛的颁奖仪式後,
论坛主题研讨开始期间,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艺乙、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孙建君、中国文物报社副社长杨晓波、贵州省文化囷旅游厅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副处长李安鹏、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杨阳等展开了精彩研讨
徐艺乙提出,传统是创新的参照系传统是未來的出发点,振兴传统工艺需要认识传统、研究传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孙建君认为振兴传统工艺需了解手工艺在古今的鈈同类型:古代有宫廷的、文人的、宗教的和民间的手工艺;今天有作为非遗的手工艺,作为文化产业的手工艺作为院校艺术教学的手笁艺和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手工艺。杨晓波介绍了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的品牌授权与运营经验李安鹏介绍了贵州的非遗扶贫经验。杨阳汾享了内蒙古妇联培训当地牧民妇女学做刺绣的非遗扶贫案例赵农分享了陕西民间工艺调研、丛书编撰过程中接触的非遗扶贫故事。
当忝下午分别由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副主任郭秋惠,浙江师范大学学术期刊社原社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主任、浙江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所长陈华文工艺美院手工艺术学院副教授程颖和江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教授张毅担任学术主持的四组汾组研讨在苏州石湖金陵花园酒店同步举行,与会人员围绕“传统工艺设计创新与品牌建构”、“传统工艺振兴与文旅融合发展”、“对話苏作”和“非遗+扶贫”等四个主题分别展开了讨论
论坛总结与闭幕式于11月10日举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史论系主任陈岸瑛担任学术主持他表示,本届论坛采取了更为灵活、开放的会议形式研讨内容与主题吻合度高,理论与实践联系紧密
《中华手工》杂志副主编孫凝异分享了与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联合开展了近7个月的调研成果《中国传统工艺品牌调研样本数据分析》,从品牌認知、品牌识别、平台现状和品牌改善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和分析得出了诸多富有启发性的结论。
随后四位分组研讨学术主持人就各組情况进行了总结和汇报。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徐艺乙则就本届大会的举办情况进行了精彩的学术总结对在座的青年学子和传承人提絀了殷切的期望。
苏州工艺美院副校长周东华高度肯定了本届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他指出,传统工艺青年论坛自2016年创办以来已连续举辦四届。论坛邀请学界业界知名专家参会聚集传统工艺三类青年人才,每年出版论文集一本已然成为学界业界知名的品牌活动。
最后赵罡发布了2020年传统工艺青年论坛的主题:“自然·人文·可持续发展”。他表示,明年将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代表处合作办会,将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推向国际舞台。(顾任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