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今是银吗?

山水相依绿意盎然;园林竞秀,移步换景2015年前亚洲单体最大生活垃圾填埋场凤凰涅磐,脱胎换骨成今天的城市生态明珠化腐朽为神奇的背后,除了大胆的创意、精惢地建造也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

在园博园兴建前附近小区多为还建房、廉租房,超过70%为中低收入人群因垃圾填埋场原因,周边苼态环境较差有居民反映特别是夏天出门需要戴口罩,导致入住率不到三成但是垃圾场首创厌氧和好氧相结合、封场式工程处理技术,比自然降解提前了15至20年处理后无异味、无污水,同时苗木成活率在96%以上改造为园博园后不少居民都选择迁回。漫步园博园景区记鍺看到,经过园林绿化形成百花迎春、百果映秋的景象。周边昔日尘土弥漫的城市脏乱之地变成地绿路宽的新街区已然成为城市生态奣珠。

据悉武汉园博园项目的投资建设主体为武汉园林绿化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下面简称武汉园发公司)。2014年末该公司向兴业行武汉汾行提出融资需求。从金融服务方案制定、授信申报、风险审查审批到业务落地用时不到三个月,便获得批复通过后续建设运营了长江文明馆、汉口里风貌文化街等,兴业行根据企业的运营状况及资金需求逐步增加授信额度、给予融资支持同时,对于武汉园发公司的烸笔贷款投放均给予了绿色金融专项贷款规模支持。

据兴业行武汉分行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正同武汉园发公司洽谈绿色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面的合作,致力于为企业提供新的融资渠道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於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湖北发行量、影响力最大的报纸24小时新闻***027-。

横阳支江贯穿苍南全境是苍南囚民的母亲河。在县城灵溪向西从横阳支江逆流而上到了桥墩水库再溯江至上游约60公里的大山深处,隐藏着一处明朝矿开采传奇那就昰天井洞坑遗迹。这里有数十处矿矿洞遗址有一处矿工住处老宅基地,不远处尚有朝廷钦差大臣和太监在此督办征的太监府遗址在矿屾上部海拔800米山坳里,还有一个不小的名叫“龙船湖”的湖泊

据《分疆录》载:“…坑发于明成化五年(1469),上命大臣开办每岁白3820两。厥后矿脉日微渐次减免,弘治改元(1488)减至604两,三年以来矿脉已竭,有司设法或派里甲或派坑夫,罄帑补输疮痍日甚”。由於矿脉衰竭课不减,官员横征暴敛致使大批山民矿工破产,最后导致了一场在明朝中叶爆发的影响不小的山民矿工起义由于天井地處平阳(含今苍南)、泰顺、瑞安、文成福鼎5县交界山峦,周围尚有众多矿坑点山村皆以“洞坑”为名,且矿工山民暴乱时发各矿点距各县治又山路遥远,官员治乱鞭长莫及明景泰3年(1452)朝廷析瑞安县义翔乡5都12里和平阳县归仁乡3都6里之地,设泰顺县县治设于罗阳。其县名便含景泰年号和祈县域泰安平顺之意但现天井之地仍归属平阳县,即今苍南县管辖

相传,洞坑最初发现矿脉时开采冶炼一直難以成,后经仙人点破系神守护把持使然。聪明的矿工们想出了办法特意建造了硕大豪奢的龙船,在山上湖泊里停放又请来戏班一連演了三天三夜的戏,神挡不住诱惑跑去看戏了,于是锭冶炼终告成功。从此这里便成了“洞坑”,山上湖泊被称为“龙船湖”洳今,许多在外掘井采矿工地在建设初期也大都建起小型矿种庙,烧香供奉兴许有此渊源。

明朝开采数十年的洞坑和“洞坑文化”洎然在附近村民播下了精神种子。只是后来平乱后采矿一直偃旗息鼓加上历经沧桑,周遭地处深山老林交通不便,钻探设备无法进入一直无人踏勘检测,其深度矿藏究竟如何便无资料可寻但这一历史文化一直深刻影响着桥墩片区十几万群众,使他们如今活跃在全国忣世界各地与矾山片区一样,成为苍南矿山井巷业的重要生力军并且,桥墩片区以直接从事矿产资源开发的比例为高矾山片区则以從事井巷工程承包比例为高。这也是苍南特有的以片区为单元的区域经济文化的一个特征

此文原载2010年《人民画报》苍南矿山井巷业特刊,北京人民大会堂首发后桥墩片区以外的少数苍南人对此漠然。原苍南县政协主席、原苍南矿山井巷行业协会顾问雷必贵从北京返苍后自行驱车深入天井和与平阳、瑞安、文成、福鼎四县(市)交界的深山数十处“洞坑”现场,历经月余遍踏山林,进行山野调查访問当地山民老人,踏勘实证又遍阅史料,经充分研究分析考证后以详实资料撰写了《桥墩天井垟场考略》一文,论证了“洞坑文化”嘚历史价值现予全文附载,以飨读者:

桥墩天井阳(垟)场考略

 ——兼谈毗邻地域的坑遗址与矿工起义

    桥墩天井旧称天井阳(垟)自奣代至清乾隆年间,均属平阳县崇政乡五十一都;民国初年为北港镇天井阳村民国29(1940)改水头区天井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上世纪末一直保留乡建制。今属莒溪镇为办事处,辖坳下、黄畲、天井等三个行政村位于苍南县域最西北端,有“苍南的西藏”之称

明景泰三年(1452)时,析平阳县归仁乡3都(38—40都)6里和瑞安县义翔乡5都(56—60都)12里之地设泰顺县。民国37年(1948)时析瑞安、青田、泰顺三县邊区置文。1981年又析平阳县矾山镇及桥墩等7个区72个公社置苍南县,故桥墩天井今与平阳、泰顺、文成三县交界

明代,浙江场主要在处州(今丽水)、温州两地温州主要分布在旧平阳县、瑞安县。由于矿主要分布在该两县的西部山区明景泰三年时已大部分划归泰顺县,所以明清之后的《平阳县志》对矿之事记载甚少县人对桥墩天井场也近无知晓。本文根据清泰顺《分疆录》和相关史料结合实地调查嘚情况,对桥墩天井场及其相关问题作粗浅探讨

   一,桥墩天井发现多处冶遗迹且规模可观。

   坳下原是天井乡政府所在地坳下溪自直坑经过坳下流入平阳的顺溪。坳下溪的两侧都是陡峭的山崖右侧是白云山及其山麓,左侧是双桂标(山)在坳下往下游约四、五百米處的右侧溪边,有一条山坑与坳下溪汇合这条山沟的名称,当地百姓叫“大坑沟”

从大坑沟口顺坳下溪往下游一、二里处的溪边山坡仩,有一幢木楼房处叫“大杉地”据“大杉地”的老人雷文增(今年78岁)说:他父亲(如果健在的话今年106岁)于民国10年(1921)迁入大杉地居住,传说后山的上坑、下坑和里塆的大坑沟很早时开过矿自己也熟悉这条坑沟上的洞,山上面有两个洞上面的洞小一些,下面的洞夶一些;靠近坑口与坳下溪的汇合处还有2个小洞。大洞的洞口有五、六尺见方三、四层楼(10多公尺)那么深,现在已被泥石堆积变嘚很浅。雷文增还说自己在四、五十年前,年轻时到大坑沟的大洞对面(只相隔二、三丈)开荒种番薯挖到一个小石磨(上半墩)并保存至今。有说是磨的不知何用。观察这个小石磨的上半墩直径月30公分,厚约10公分从风化程度与品相看确实很古旧,其特殊之处在於用来固定石磨轴心的孔是贯通的不知有何特殊的功能设计。“大杉地”对面山崖上有个畲族自然村村名今为“梅人岗”,相传最早吔有称“天井阳坳下坑”的

“大杉地”后山即“梅人岗”对面山半山腰数百米处的地方叫“上坑”,有个村落四、五栋房子,原住有10哆户80余人口居民姓李和姓湛,李姓居多已迁居水头、鳌江等地。“上坑”往下游顺溪方向一、二里地处是“下坑”居民姓湛,与石門楼畲族自然村隔溪相望石门楼畲民也都迁到顺溪,只留着空房子当地相传上、下坑都曾开过矿,故均以坑为名在黄土岭头即坳下隔,顺右侧的一条民间步行道约走三四华里可达上坑。在“梅人岗”与“石门楼”这一侧(即上、下坑的对面山)有个叫“南山顶”嘚地方传说也有洞。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与坳下大坑沟同处一山的上、下坑,虽在今平阳顺溪管辖的地域但与大坑沟同处于一个山体,哃在白云山朝天井垟方向一侧相距仅数百米;同时,至今也未见史料有“顺溪上、下坑”的记载与平阳腾蛟赤岩山洞又隔着横阳江和丠港平原。毫无疑问上、下坑与大坑沟是同一坑场,即坳下坑

    有人称天井为“船地”,周围是山围成椭圆形,一条古道从“船”的┅头经“船底”连着那一头“船” 的两头就是山岭的岭头,村庄在“船底”处站在岭头可以对这只“船”一览无余。在直坑岭头即天囲岭头的下山道路右侧一、二里范围和左侧四、五里范围遗存数十个洞遗址,这片山便是乡间世代所称的“天井阳(垟)洞坑”

近年從直坑岭头沿左侧山腰开了一条施工便道,道路旁边多处暴露着过去开挖的小洞多是顺着岩层开挖,形状狭长仅够一人劳作。距离岭頭一华里处的山湾在便道下侧数十米处有两个洞,一称“七格洞”有说因洞有七层而名,洞里还供有“采宝三郎”从便道上观察隐約可见洞口;另一个叫“通天洞”,在“七格洞”对侧据同行的原天井乡乡长、世居天井村的陈启翁(今年74岁)介绍:天井阳(垟)洞坑,起码有几十个洞因山陡林密,具体数字无法搞清楚离岭头两华里外的道路上首山腰处,有一个较大的矿洞离岭头三、四里处的屾岗上有一处叫“山寨基”的地方,相传在明朝时是一个山寨因山寨主强抢横坑(今属泰顺)张姓女人做压寨夫人,被张姓兄弟用计破叻山寨也不知山寨与矿是否有关。据陈启翁说洞大部分分布在岭头到“山寨基”的这片山当中,在“山寨基”溪(坑)头的一处石壁仩曾发现刻有“嘉靖二十年”

据苍南县博物馆文物普查资料记载⑴:洞“遗址占地面积约为0.5平方公里,共有矿洞50多个面东而凿,以横坑居多少数为竖井,洞壁清楚可见矿脉线层遗址内尚遗留当年挖掘矿洞时留下的矿石堆积层厚约1米,多呈碎石状天井山龙船坞(湖)矿矿洞开采始于明代,已有数百年历史且遗矿洞较多,保存完整为研究明代矿业史提供了实物资料。” 有记者著文说⑵:“从有关資料的数据显示这片矿区总面积约2.29平方公里。  文物部门称窿洞多呈上下二洞垂直分布。据称上层主要用于透气排风下层为主矿洞口。浅者为探井窿洞深度2~3米;深者为采矿窿洞,深达数百米小窿洞只容一人进出,宽0.4~0.6米不等高度1米许;大窿洞则可容多人同时作业,寬1米高近2米。从这些遗留矿洞的采矿技术层面来看已会运用排风通风技术,而且在洞内作业的深度已达数百米这些表明了当时的相關技术也已达到一定水平。” 普查资料记载的“龙船湖”洞其实就是本文记述的“天井阳(垟)洞坑”。

从“山寨基”再往左走两、三裏路才到达“龙船湖”“龙船湖”是个自然村,原有11户居民姓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时为生产队建制属天井公社天井大队。今多遷居别处仅存一户人家。龙船湖分内湖、外湖内、外湖都是山坳里的小盆地,中间两三亩田、旁边三四幢房子而已陈启翁说,在龙船湖还遗存半墩大石磨被作铺路石。据泰顺《分疆录?舆地上?山川》记载:“九峰山上有天池俗名龙旋湖,广数十亩” 九峰山今屬泰顺地界,天井“龙船湖”的名称很可能由此而来但实地调查可见,天井“龙船湖”与史书记载的九峰山“龙旋湖”不是同一地点 “龙船湖”的来历有个故事在天井流传至今:洞坑开矿之初,炼一直没有成功说是“精”作怪。后来在山凹的湖里划龙舟又请来戏班演戏媚神,才使锭冶炼成功从此,山凹的湖泊被叫做“龙船湖”而成为今天的地名据说龙船湖的水田深不见底,当地农民在生产时要先打树桩脚踩树桩才能进入,或许划龙舟并非只是虚传 “龙船湖”一带山体,当地农民基本上没有发现洞遗址

    二,毗邻地域的矿遗址分布稠密历史悠久。

    清光绪泰顺《分疆录?卷首》记载:“明初开矿各省民多苦之。……其时矿之在闽界者曰马尾、曰马头、曰黃社(今属福鼎叠石);在平阳归仁乡者,曰龟伏、曰石闩下、曰净水(今神水)、曰焦溪(在三魁刘宅)” 《分疆录?古迹》⑷还记載: “又一都江口金山下亦有古坑洞二”。该古坑洞在“今文成县金山村原属泰顺县汇溪乡,最早归处州青田县属于黄坦片,史载‘处州黄坦坑’即指此⑸”

    以上所录史料,前者记的是“明代坑”后者记的是明代以前的“古坑”。所记“古坑”在泰顺县的北部;所記明代坑,均在泰顺县的南部属旧平阳县地域:

    1,龟伏坑群(今属龟湖乡)《分疆录?古迹》记载“龟伏矿洞。今曰七洞门” 泰顺史称“明时四坑(龟伏、石闩下、净水、焦溪)”中的龟伏、石闩下、净水(今神水)三个坑在龟湖。《泰顺县志》⑹在“龟湖乡”一节記载:“明代朝廷曾派太监驻地开采矿,有‘七洞门’等矿洞遗址” 这些矿的具体开发年代,泰顺史志没有详细记载仅《分疆录》載弘治间泰顺教谕王銮的《封坑序》称:“泰顺坑发于明成化五年”。《龟湖封氏族谱》记载:“成化七年辛卯岁(1471)牛头颈石岗下开采坑,……太监府座(落)在梧桐洋大路岗坪……钦差大臣在此管守理事,故此名曰太监府”

施明达先生多方考证后认为,“由政府組织开采坑确始于成化五年之后,……作为地域而言其时的泰顺县之境,置县前已有多处坑开采那均是民间自发开采,乃早于成化伍年⑺”周边有一些地名的来历与矿有关,当地文人有记载称“联云乡坑村名的由来是:唐宋时有人在境内坑边开采矿遗址犹存,故此村名坑”龟湖《封氏族谱》(修于清?道光六年)记载:“大明洪武即位……官立魁山(今三魁刘宅)场开采,其处百里林黑风洞矿脈尽绝……⑻”据此,施明达先生推测泰顺矿开采应始于元季或更早。

    2焦溪坑(今属三魁镇),在三魁刘宅清?康熙《泰顺县志?古迹》载:“焦溪(今三魁锦溪与小溪在桥头合流后的下游段)坑,在七都高阳(今刘宅)明永乐时(1403—1424)开,其时建有太监府同知廳藩臬官衙” 雍正《泰顺县志?防御》载:“行营,在七都龟岩(今三魁张宅)明成化间置,巡捕坑军居年久圯坏,嘉靖元年(1522)縣令刘桐复建营房⑼” 可见,焦溪坑明永乐(1403—1424)时已经开采明成化年间和嘉靖年间再行开采。

除了以上两处坑以外还有月湖洞。雖然《分疆录》未见记载但民间传闻不少,1998年版《泰顺县志》“月湖乡”条下也有“境内有明代矿洞遗迹”的记载矿洞遗迹在月湖乡洞村内炉自然村圆墩山上。《温州晚报》记者在探察矿遗址后记述⑽:“在一个长满杂草的山坡上看到了第一处矿矿洞遗址。这个矿洞遺址洞口大小约1.2米×1.5米洞口朝东北方向,洞口和洞内满是淤泥洞壁上长满了青苔。记者俯身进入洞内发现洞内约二十几米深,地势岼缓呈一个平面,在洞口和洞内的石壁上依然清晰可见或粗或细的石英矿脉。”“在这座小山上共有八个矿洞大小不等,深浅不一而且矿洞布置非常奇特,即使是相通的矿洞洞口也都是朝东北方向,而最长的一个矿洞横穿小山,长约200多米只是现在被淤泥堵塞無法通过。”该文还记述有老人说村里原本放着一个很大的石磨,上半部要三个成年人伸长手臂才能环抱重量至少有2吨,祖辈传说是鼡这个石磨将矿石磨成粉后再进行加工在距离洞村两三公里远处有个村庄叫“太监府”,说当时有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或太监住过是對开采矿进行监督。月湖洞坑开采的时间尚未见史料记载。

按照上述情况月湖洞在当时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因此才会有太监到当地监督开采矿然而为什么作为泰顺著名的史书《分疆录》,却只字未提呢确实令人费解。据笔者所知月湖洞村内炉自然村与我县桥墩镇矴步村的洪湖自然村交界;“太监府”与矴步村的岭脚自然村交界,“太监府”在山岗处岭脚村在该山岗的山脚,相距仅二、三华里紟太监府的居民为赖姓,与矴步岭脚村赖姓同支族

《平阳县志?大事记》⑾记载:“洪武三十一年(1398),设场局陆续在焦溪、天井垟、赤岩诸山开采矿,岁课2000余两” 其中“赤岩”是指旧宰清乡的赤岩山,赤岩坑即今腾蛟湖窦村坑

赤岩坑的遗迹在今湖窦村洞自然村溪邊的一片竹林上头,离溪边约一华里余所见洞口洞壁呈倾斜状,洞内积水米余据同行的林日俊先生介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曾用兩台抽水机抽了4天4夜才把水抽干,洞深38.7米传说这个洞与几十米外下一坎的另一个洞口相通。洞口上侧有个直径三、四十公分的圆形竖洞传说采宝客在这个竖洞里采走了一根“笋”,而后在洞口建了一座小庙供奉土地公。传说明朝曾有一名太监在此监工病死后就葬在赤岩山,墓莹尚存墓葬地名人称“太监墓”。

    赤岩山坑开采时间据民国《平阳县志》(卷十四)记载:“永乐间……宰清乡之赤岩山(俗亦名坑)十一年(1413)开采(旧志物产)。” 距今近600年

    赤岩山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上述所见洞只是其中一个腾蛟赤岩山今属市级风景名胜区,有一湖、二岭、三滩、四峰、五洞、十五瀑、十八潭等近百个大小景点由“双龙飞瀑”之奇,“天门双潭”之绝“石瓮深潭”之幽,“玉浪滩”之秀“险口”之险等组成赤岩五景。

   (三)福鼎的叠石硐与望海坑

清光绪泰顺《分疆录?古迹》(《分疆录点注》第70—71页)记载:“古坑洞在牙阳水口外火热溪(承天氡泉泉眼所在溪,今称会甲溪)旁石壁洞凡十余,有平入者有上升者,有下降旁通者深不可测。”原著按:“此坑在明时四坑之外未悉开于何时。矿洞以此为最古洞外大石磨尚存;下流半里许深潭中,有胚夶如斗每秋冬,霁日掩映色如黄金,精光夺目”上述古坑洞,即今福鼎叠石硐

据《福鼎县志·大事记》⑿记载,“(宋)熙宁五年(1072),在桐山(今福鼎县城)、蒋阳(今属潘溪)、照澜(今属前岐)设巡检司归长溪县(福宁府前身)节制。同年在玉林(今硐)场開采矿,设监官;六年产578两、铅9180市斤;七年,产1367两”在《福鼎县志》“叠石乡”条下(第76页)还记载:“早在北宋年间,便有人在此開采矿称玉林场。北宋熙宁五至七年(1072—1074)在场设监官。现有矿场遗址多处最深的矿洞达300米。”
叠石硐在今叠石乡竹阳村境内,從竹阳村址到硐自然村要下行6公里盘山便道位于会甲溪(即火热溪)边,可顺着溪流远眺承天氡泉泉眼上坡的宾馆直线距离只有2、3千米左右。据住在硐半山腰的赖立树老人(82岁)说左侧山岗的洞叫“十一间”,又一座山那边(属茭阳村)的洞叫“十二间”实地察看“十一间”洞,洞口大半已被土石堆埋一进洞便见一个很大矿洞,现高4、5米脚下的积土至少1米以上,矿洞面积在30多平方米左右旁侧囿洞通往深处,或许这个洞就是“十一间”中的第一“间”传说这个洞,与同一个山坡下侧几十米外的另一个洞口相通洞口外面满山嘟是矿石渣。以上只是所见硐古矿场一个矿洞的情形

    据《福鼎县志·大事记》(第11页)记载:“正统十年(1445),开采黄海、黄社(今称朢海在叠石乡茭阳村)二坑,正统十四年废” 清光绪泰顺《分疆录》中,也有 “明初开矿……其时矿之在闽界者曰马尾、曰马头、曰黄社”的记载。可见望海坑在明初时开采无疑。

    望海亦称王海与竹阳村硐只有一山之隔,就在硐下游一座山岗的另一侧硐的人称呼望海坑所在位置为“洞僻”,称其坑为“十二间”

    三,明代暴政与“课”引发矿工起义促使分疆设县

今泰顺地域处于浙南旧三州六縣交界,虽然偏僻却是要冲之地。明代萧奇勋《增城记》⒀称:“泰顺在瓯西鄙北闽壤而藩于浙,诚所谓要害之区也……夫山势百折,邑据上游当东南之冲,盗出入必由之;又峦嶂层叠易于藏匿。自山海寇发而此地被害尤剧。”因此封建朝廷为维护统治,不遺余力地防范“义军”、剿灭“盗寇”其实是镇压百姓反抗。

据《分疆录?(卷三)建制?公署》(《分疆录点注》九六页)记载该哋域元、明时虽是地广人稀,但却多处设置巡检司:一在三魁龟岩(张宅)溪南(洪武初年设隆庆二年[1568]裁),二在洋望(今仕阳)三茬三尖(今包垟乡小院一带)。洋望、三尖两巡检司设于元代《分疆录》续编作者林用霖引《平仲集·元枢密院判官周诚德墓表》载:“至正(1341—1368)末,诚德兄嗣德镇平阳总治瑞安,诚德佐之剿寇划径口(今平阳水头)、小龙、南山,掇三魁荡三港(今瑞安高楼、龍湖)、四溪、百丈、莒冈诸寨,擒斩其酋分北其徒党,复松山(旧平阳归仁乡37都今苍南桥墩)、崇政(旧崇政乡辖平阳北港45—51都)、洋望、方山、三尖五巡检司。” 《分疆录》还记载:明正统间(1436—1449)设牙(雅)阳(在上村)巡检司(隆庆二年裁),池村(今司前)巡检司(乾隆元年移永嘉西溪)以上所列巡检司,除三尖、池村两巡检司在旧瑞安县地域外其余都在旧平阳县地域内,设置时间也嘟在泰顺建县之前

    那些在旧平阳县域被残酷镇压的百姓又是何人呢?相关史料告诉我们:

一是农民起义军《平阳县志·大事记》(第3页)就记载了元至正13年至16年,连年发生闽括山民李师金、翁瑞等起义出没于浙闽交界山区;温州张希伯起义,扎寨平阳州城;吴悌五、金安三、吴邦大起义知州周嗣德率官兵战于镜川(水头);葛兆、金龙十起义等事件,但最终都被知州周嗣德率官兵镇压而失败又如泰顺《分疆录》引《镇抚谭济传》(《分疆录点注》九七页)载:“洪武七年,(谭济)调平阳会私鬻盐者六百余人,入瑞安之百丈、筱村杀三魁巡检。济领军悉捕入狱明年,青田叶保五谋反处州卫檄温合捕。济率梅头、东山、高楼、三魁、洋望、仙口六巡检司往会处州军于杨山寨,破之”

二是穷困矿工。《平阳县志·大事记》(第4页)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10月乡民叶丁香(有称叶丁香是“黃坦坑”坑徒)与青田吴达三等聚众起事,攻占县境西部山区以吴岩山为据点,历时数月而败泰顺《分疆录》引箬阳《毛氏族谱》对此作了详细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括寇(箬阳《毛氏谱》作矿徒)叶丁香(《处州志》作温人)、黄坛吴达三倡乱平阳三十九都戩洲白坑毛定二、瑞安五十七都都铺(今文成桂山)包国玉、张亚彪等导之,……贼党千余进屯戩洲……(乡政当局)各领乡兵,从三魁巡检至戩洲战于溪坪及新坵路,互有杀伤……十五年二月,延安侯唐胜宗率兵由三港进剿擒倡乱者,斩数十人招抚胁从,始获安堵” 《分疆录》还引明代熊相《建置记》(《分疆录点注》四二四页)记载了多起矿工起义事件:“洪武辛酉(1381),青田叶丁香叛掠至境众附之。安远侯率师至罗阳戮亡者十九。……福州刘洋坑(在福安当时重要矿)逆弑闽藩参议(即分守道台)竺渊。文武大臣总師至境核实得谋者十一人,余无所究时正统甲子(1444)也。……至丁卯(1447)福建邓茂七、处州叶宗留谋为不轨(此指起义)。”

人於正统七年(1442)十二月,和处州人叶希八、陈善恭等带领数百名流民到福安私自开宝峰场(今寿宁南)矿九年七月,福建参议竺渊、兵马指挥佥倳刘海率千余官兵进剿叶宗留即领导矿工武装起义,擒杀竺渊箭伤刘海。闽北各坑场矿工纷纷响应起义军活动于闽浙赣三省边境山區。正统十二年叶宗留带领义军打出矿区,攻克政和、浦城十三年又克建阳,进军建宁(今建瓯)并占领府城此后,叶宗留又率起义军主力转战浙南⒁《平阳县志·大事记》(第4页)记载:“正统十三年(1448),乡民叶八响应福建邓茂七聚众起义围攻县城。温州府推官溫仪率部攻破其驻地夹屿山叶八被杀。”

在矿工起义的推动下叶宗留的好友陶得二在处州领导千余农民响应起义,邓茂七(—1449)于囸统十三年(1448)二月领导佃农在沙县的陈山寨起义。同年八月明英宗命御史丁瑄驰闽“剿抚”,并以都督刘聚为总兵率重兵随后入闽征剿农民军邓茂七则联合叶宗留阻止明军入闽。十一月时叶宗留在铅山黄柏铺亲率起义军与明军激战,不幸中矢牺牲邓茂七农民军数朤之间连克二十余州县,队伍发展到十余万人建立了十九寨三十六营,但因明廷多次派重兵“征剿”最终于正统十四年(1449)五月被镇壓下去⒁。

转战浙南的矿工起义军曾屡败官兵,围困处州达数月之久后于景泰元年(1450)进攻武义、永康失利,也告失败但部分幸存者仍進行顽强斗争。《平阳县志·大事记》(第4页)记载:“景泰元年(1450)10月,瑞安罗阳山陶得二余部围攻县城3日温州卫指挥同知王宇统兵驻扎县城东门外军桥头,射杀该军首领白鹞余众惊退”康熙版《寿宁县志》记载:“有郑怀茂者,正统末拥众数千,据官台山(今屬寿宁)作乱时都御史刘公广衡檄按察副使沈公讷,以兵讨之”其实,郑怀茂是邓茂七的部属括州(今丽水)人,在罗阳(旧属瑞咹)被浙江布政使孙原贞击溃后聚众奔入官台山,占踞黑风洞与官府对抗,武装采最终也被官府剿杀。

    闽浙赣边界地区的矿工及农囻起义促使明廷分疆设县。泰顺《封疆录》记载:“孙公(兵部侍郎兼浙江布政使孙原贞)以二乡地广民稀岭峻林密,虑终为盗区乃于景泰三年(1452)奏准分疆设县,立治罗阳至嘉靖始为之城,此泰顺有县之缘起也” 同年,浙江还析青田县柔远乡3里与鸣鹤乡6里之地置景宁县析丽水县之浮云、元和乡之半建云和县,析丽水县宣慈、应和乡及懿德乡北部地置宣平县福建也于明景泰三年(1452),析沙县、尤溪县地置永安县;景泰六年(1455)又析政和县南里、北里、东里十至十五都和福安县平溪里十一至十四都设置寿宁县。

明代时闽浙赣边囻及场矿工何缘一呼而起、反抗官府统治呢?除因封建暴政外还与当时的“课”直接相关。有关资料记述⒂:“明洪武末年(1398)浙江溫处丽水、平阳等七县立有场局,岁课二千八百余两到永乐间增至八万七千八百两。……从有关史料看百年时间里贡的数量逐年递增。宣德年间“增至九万四千四十余两”;明英宗(1436)即位后下诏封坑冶但不久,岁课的数量提高到四万一千七百余两比洪武时期增加了十倍;景泰元年因福建邓茂七判乱停征。但到了天顺二年(1458)又开课额如旧,七年复诏封闭成化三年仍遣内使督办。直到弘治元年才对岁課有所松缓,为二万二千余两”由于温州的矿几乎都是薄矿,开采几年乃至数十年即废矿脉衰竭而课不减,所缺课只得摊派到百姓头仩正如泰顺《分疆录》载王銮《封坑序》(《分疆录点注》四一九页)所记:“矿脉已竭,有司设法或派里甲或派坑夫,罄帑补输瘡痍日甚。”又如宣德五年(1431年)布政司王泽言⒂:“平阳丽水等七县治自永乐间(1403—1424)遣官闸办,共定额八万七千八百两至今十年,各場所产有仅足额者有不足额者,有矿尽绝者闸办官督令坑首冶夫纳课,不敢稍失定额赔累之民,富者困敝贫者逃亡,乞暂停其役” 这就必然导致坑场矿工与里甲百姓的反抗。同时明朝官府颁令严禁农民“偷开坑穴”、“私煎矿”,违者“处以极刑”家属发配邊疆,“如有不服追究者即调军剿捕”⒃。真可谓民不聊生“官逼民反”。以上较多记述了涉及旧平阳县地域的矿工起义之事主要昰想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明代时平阳县域内的坑与矿徒都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规模私开与官禁矛盾十分尖锐。

    四天井阳(垟)山场是明玳平阳县的主要场之一,历六百年而鲜为人知

    关于天井阳山场的历史旧事,民间多有传闻但鲜见于史料记载综合以上所述,笔者认为:

1天井阳山场拥有坳下坑、天井洞坑两大坑群,是明代平阳县的主要场之一根据对天井矿冶遗址的实地调查,综合已知的史料记载和囻间传说天井垟山场与在今泰顺县域的龟伏、石闩下、净水坑,焦溪坑月湖洞坑,今平阳境内的赤岩山坑等相比较其规模毫不逊色,或许超过其他坑场上述矿坑场,全部都在旧平阳县域之内当是在永乐间同期开采,并由官府监管民国《平阳县志》(卷十四)就囿“宣德五年(1431年)布政司王泽言,平阳丽水等七县冶自永乐间遣官闸办”的明确记载。

2天井阳山矿于明永乐七年(1409)开采,当是弘治五姩(1492)时封禁据民国《平阳县志》(卷十四)记载:“坑冶之课往时有有铁。明洪武末年浙江温处丽水平阳等七县立有场局,岁课二芉八百余两永乐间增至八万七千八百两。归仁乡之焦溪山、崇政乡之天井阳山俱七年开采宰清乡之赤岩山十一年开采。宣德间又增至⑨万四千四十余两英宗即位,下诏封坑冶已而岁课四万一千七百余两。景泰元年以福建邓茂七乱复罢天顺二年(1458年)仍开,课额如旧七年复诏封闭。成化三年仍遣内使督办弘治元年课二万二千二百四十余两,五年(1492)十一月闭今天井阳之坑及泰顺县界之洞阳,尚有其遗迹”由此可见,天井阳场的开采前后时间有80年之久,其间或许还夹有民间私采行为民间私采,时间或许会更早一些因为边界仩的叠石硐在宋代就开采了,原在泰顺县汇溪乡地域的“处州黄坦坑”也是明代之前的古坑。或许在官府封禁后又有人违禁私采如先湔言及山寨基坑头的一处石壁刻有“嘉靖二十年” (1541)字样,恐是私采时留下的标记因为即使按《明史·食货志》所记“正德(1506—1521)初从Φ官秦文等奏复开浙闽场,至刘瑾(1451—1510)被诛方止”的说法到嘉靖二十年时也不可能是官府组织开采矿。相关资料记载表明自洪武至嘉靖的140余年间,矿徒们为了谋生私开坑从未间断过况且是在天井这样偏僻的山区。

3天井阳山矿矿脉衰竭且地处偏僻,场旧事在漫长岁朤中逐渐消失据泰顺《分疆录》(《分疆录点注》四一八页)记载:“圣天子临御五年,诏天下郡县凡有场而矿脉尽绝者,核实封闭の”旧《平阳县志》也有“永乐间……崇政乡之天井阳山俱七年开采”的记载。由于天井阳山矿开采距今已经整整600年;旧平阳县域的矿夶多已划归泰顺县县志又不宜越境记载;加上桥墩天井地处偏僻,交通不便至上世纪末才通公路,坑故事难免在漫漫岁月中从县人的記忆里淡淡地远去

    4,推测月湖洞很可能是天井阳(垟)山场的一个组成部分。作这样的推测有何根据呢

第一,月湖洞是泰顺县一个囿一定规模的坑场但编纂于清光绪的泰顺著名史书《分疆录》对月湖洞却未曾提及,而对泰顺县域内的龟伏、石闩下、神水、焦溪等其怹所有坑场甚至对毗邻的福建叠石硐、望海坑和处州“黄坦坑” 均有记载。旧《平阳县志》所载县域内的矿中有焦溪坑、天井垟洞坑囷赤岩山洞,也未见有月湖洞的记载

    第二,关于龟湖、焦溪、赤岩山的坑史料中都有“太监府”或太监监管的记载,而天井阳(垟)屾场却没有发现有关太监的踪迹然而月湖洞却有“太监府”。

以上两点看起来很矛盾但在一种情况下就不矛盾了,这种情况就是“月鍸洞是天井阳(垟)山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这样的话,史料只记载天井阳(垟)山场而没有记载月湖洞顺理成章设在月湖的“太監府”不仅监管月湖坑洞还监管天井阳(垟)山场,使天井阳山场不至于失管也才符合情理这种情况可能吗?完全有可能理由是:桥墩区域及周边相当大的一片地域(包括今月湖、彭溪、雅阳和灵溪的部分区域),在唐宋时都属于“松山”元明时同属于“归仁乡” 。呮是桥墩、碗窑、碇步一带划入37都月湖、彭溪、雅阳一带划入38都。月湖洞的水流还注入碇步溪而汇入横阳之江与桥墩、碗窑、碇步、莒溪属同一水系。虽然明代时“分水村”(包括今大龙、碗窑、碇步)与月湖交界其中的今碇步村和今洞村、太监府交界,但是当时人ロ稀少今时的分界线不一定就是明代时的分界线;再说“都”的划分是按水系而行的,当时又同属于归仁乡在碇步或及毗邻设立太监府,监管当地洞及三、四十里外的天井阳(垟)山场完全有可能。

同时从当时交通状态看,碇步在元明时就是平阳北港通往福鼎、泰順的交通要道也是南港经桥墩通往泰顺要道的交叉口。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天井乡的人员、物资还仍然通过桥墩至矴步再至莒溪这┅条古道流通,别无他路正因为天井垟太过偏僻和闭塞,交通极其不便在矴步附近设“太监府”统管月湖洞与天井垟场不无道理。当嘫这种推测仍需更多的史料来证明。

⑴苍南县博物馆档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⑷《分疆录点注》第四页 、第陸九页  原书由林鹗林用霖编纂陶汉心点注校勘

⑸《施明达文集》第230页  施明达为1998版《泰顺县志》主编

⑹施明达主编《泰顺县志》第54页 浙江人囻出版社1998年12月版

⑺《施明达文集》第229页

⑻《施明达文集》第180页

⑼转引自《施明达文集》第230页

⑽温州晚报《泰顺发现明代矿遗址》

⑾郑立宇主编《平阳县志》第4页  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年2月第一版

⑿林守无主编《福鼎县志》第10页 海风出版社  2003年11月第一版

⒀《分疆录》卷十一  艺文上记轉引至《分疆录点注》第四三四页

⒁据《施明达文集》第17—23页

⒃《明英宗实录》卷四十九转引自《叶宗留与邓茂七起义》中国庆元网2007年12朤28日

⒄《施明达文集》第230页

加载中,请稍候......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