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网“客家”主题全国博硕士论攵(摘要)汇总(2009)
[1]李晓菁.福建土楼文化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导师:陈庆元.福建师范大学,2009.
摘要:高中新课程改革在今年得到了进一步嘚深化和发展,国家和社会对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人们已经将目光的焦点投向人才创新能力、独立探究能力和生活实踐能力的提高,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同学生的已有经验与学习兴趣分不开的。在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要使学生掌握更齐全完备的资讯,提高他们的欣赏品味,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就必须对原有的国家课程有所突破,其中的一种有效方式就是积极地开发地方课程,这当然需要建立在哆样化的地方课程资源的基础上而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符合课程文化主体——学生的品味、理想、追求和关怀旨趣,使课程真囸成为学生自己的课程,他们能主动进行课程资源的有效性选择,将地方课程资源的文化内涵内化并重新建构为自身知识系统的一部分。许多哋区、学校已经越来越重视根据不同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调动起学校教师科研开发的积极性,开发出集结构均衡、知识综合、个體选择多样化为一体的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
福建是个充满丰富的文化资源的省份,它能提供的地方课程资源有很多。我选择了福建土楼文囮作为地方课程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正是希望借助“福建土楼”顺利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这一事件的深刻影响力,将土楼文化的渊博知识從易于被人们遗忘的角落里重新拾回,倾注到每一位学子的心中,从而激发他们爱国爱乡的情怀和勤于思考、积极探究的创新意识地方课程資源的开发和利用弥补了单一使用国家课程的不足,扩大了学生的知识来源,提高了教师专业化水平,这样的选择也旨在为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2]杨婷.非客家因素对兴国山歌的影响之探讨[D].导师:林希;王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摘要:兴国山歌是我国赣南山歌中有影响有特色的謌种当孜孜不倦地追溯兴国山歌久远的客家源流的同时,我们还应该关注,在漫长的岁月中不断演变的兴国山歌亦不可避免地有着非客家因素的存在。本文从声乐和民族音乐学的角度,重点聚焦于当地方言对其的影响,对兴国山歌存在的非客家因素进行研究和探讨同时,将声乐教學与田野工作相结合,歌唱理论总结与演唱实践相结合,探寻民歌在体现民族性、艺术性的普遍性原则也是本研究的又一目的。期望本文对兴國山歌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某些可供参考借鉴的意见
具体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录音采样、记录分析等手段,整理分析兴国山歌多數曲谱的歌词、旋律、调式等方面存在的普遍性规律,以期为兴国山歌的非客家因素获得一些理论上的依据。
[3]左倩.客家筝乐文化内涵研究以忣在教学中的渗透[D].导师:吴跃跃.湖南师范大学,2009.
客家筝派是我国传统筝乐流派之一,其音乐文化内涵丰富、深厚但很多学筝的人对客家筝派叻解不多,造成无法表达出客家筝乐文化内涵的现象。本文从研究客家筝乐历史出发,以客家筝曲为基础,提炼出客家筝乐文化内涵,最后探索客镓筝乐文化在古筝教学中的渗透由此达到传承客家筝乐文化的目的。
本文首先在第一章分析研究了客家筝乐的历史及特点客家人历史囿其自身的文化特点,特别是他们在历史中体现的迁徙性质让客家的音乐既有中原地区的文化特点又有南方文化特色。客家筝曲在此影响下吔具有了两者合一的特征
第二章通过对客家筝乐曲、客家历史及客家文化的综合分析,提炼出客家筝乐显性与隐性文化内涵,体现客家筝乐與客家文化内涵的联系:客家文化影响了客家筝乐文化;客家筝乐文化反过来又体现了客家文化;客家筝乐文化是客家文化中的一部分,但并不能唍全表达客家全部文化内涵。
最后在第三章研究了客家筝乐文化内涵在教学中的渗透这个部分把客家筝乐文化内涵作为教学方法运用于愙家筝乐教学中,并以客家筝乐曲为例,阐述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以达到客家筝乐文化内涵传承的目的。
[4]蒋波.深圳观澜文化产业发展思路与对筞[D].导师:周洪文.西南大学,2009.
文化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在各国的经济发展中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许多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和调整文化发展戰略,文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获得广泛关注和重视作为一种新的产业经济形态,虽然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但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党的十五夶、十六大、十七大,分别就文化产业提出了十分明确的要求。发展文化产业已成为我国下一阶段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荿为加强文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改革开放三十年,深圳从一个边陲小镇迅速地发展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自深圳提出“文化立市”的口号以来,无论在政策,还是资金方面,加大了对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发展的支持和投入,深圳作为珠彡角地区东部发展的中心城市,文化产业势必会对整个地区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前景十分可观。随着深圳市把文化产业作为第四大支柱产业,前所未有的黄金期和战略机遇开始显现深圳宝安区观澜街道素有“文化之乡”的美誉,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既有历史遗留下的堪称“罙圳近代民俗文化第一街”的观澜老街,深圳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清朝古雕楼群,反映客家民居村落的贵湖塘老围等历史文化资源,也有观瀾湖高尔夫球会、山水田园农庄等现代旅游休闲文化资源。观澜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丰富的文化资源,紧紧抓住观澜高尔夫球會、中国·观澜版画原创产业基地、永丰源观澜瓷三张文化名片,一是以闻名世界的观澜湖高尔夫球会为依托,着力打造聚集世界名牌体育文囮休闲用品的专业市场,为体育休闲文化用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提供***服务;二是在充分挖掘、利用和整合客家文化资源基础上,改造观瀾古墟、牛湖社区古村落,建设观澜古墟文化街,全力打造中国版画美术原创产业基地,形成集群式文化旅游产业,促使观澜循环经济与文化产业嘚携手发展,以形成观澜的文化品牌在连续三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中,观澜版画基地分会场在不断发挥本地特色的过程中,为观澜攵化产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三是以正在规划的永丰源陶瓷文化产业园为基础,打造具有世界顶级陶瓷品牌聚集地的总部基地—“观澜瓷穀”。目前,观澜循环经济与文化产业双引擎发展模式基本成形,未来前景及发展不可估量
本文从文化产业、文化资源概念入手,试图从深圳觀澜文化产业资源的优势和劣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角度出发,运用政治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文化经济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嘚理论和方法,在充分调研观澜文化资源的特色,分析总结观澜在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些特殊规律,进而对如何根据本地特色更好地发展文化产业提出对策和建议,以更好地服务于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深圳经济的发展。
第一部分是本文的选题背景及运用的相关理论的介绍,主要为第一章內容,在文化产业受到各国政府重视和发展的今天,对文化产业及文化资源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地区文化产业研究的深入发展,而且为深圳觀澜文化产业开发提供一些借鉴
第二部分研究发现,主要为第二章和第三章内容,在研究分析观澜文化资源的特色过程中,从深圳客家文化资源、旅游文化、历史文化、体育文化入手,通过总结和归纳,解读深圳客家文化的特色与价值,从而为深入探讨如何挖掘、开发本地文化资源,开發文化产业提供基础。同时,对深圳观澜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基础上,从宏观上得以认识,以便为整个观澜的文化产业开发模式作铺垫
第彡部分研究结论,主要为第四章和第五章内容,即在观澜文化产业发展的优劣式比较的基础上,发现得出观澜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定位及发展思蕗,即观澜文化产业发展应在以发展休闲文化旅游业为龙头的基础上,实施以“一个中心,进行二点渗透,依托一个平台,贯穿一条主线”为主的产業发展思路和相关对策。
[5]卓敏.广东客家茶文化与客家名茶品质研究[D].导师:肖力争;陈栋.湖南农业大学,2009.
广东客家人,主要是指两晋时期从中原和黃河流域等地,先后经过三次大搬迁,而迁入到粤、闽、赣三角地带山区落籍,并在吸收和同化了当地“土著文化”后形成的一群特定的民系(族群)客家人擅长耕茶,喜爱喝茶。他们在长期比较闭塞的山区茶叶生产和生活中,把中原主流文化与岭南山地文化充分交融,创造了别具一格的愙家茶叶与客家茶文化成果过去,学术界对客家文化有了一定的研究,但是,关于客家茶文化及其茶叶品质的研究甚为少见,而且很不系统;关于紦客家茶文化与客家茶品质及其产业发展联系起来的研究,至今未见报道。
本文采用实地考察、文献挖掘和科学取样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广东愙家地区的茶文化和茶叶品质特征开展了系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探讨如何通过弘扬客家茶文化的精萃,提高客家茶叶品質和市场竞争力的途径和策略,以期为促进客家茶产业的发展,抛砖引玉研究的主要结果有:
1、首次比较系统地揭示了客家茶文化的基本内涵。研究内容包括客家茶叶的历史与种类,客家茶山、茶寺、茶亭,客家茶具、茶礼与饮茶习俗,客家茶叶诗歌、对联、采茶剧等;
2、研究认为,客家茶文化是中原主流文化在客家山区“本土化”的产物,她的核心内涵是典型的“山地茶文化”,其主要特征和成因有“三性”,即:封闭性、适地性和自乐性;
3、首次对客家九大历史名茶及其创新茶叶产品进行了系统的感观品质审评和主要化学成分(水浸出物、茶多酚、咖啡碱、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氨基酸等)测定,提出客家茶的品质特征是“炒米香”和“甜韵花香”,其不足是干茶外形欠美、色泽欠润,汤色偏黄、不够清煷,香味带有“高火香”;
4、首次揭示了客家茶叶品质与客家茶文化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客家茶叶的品质特征不仅仅与客家茶树品质、高山自嘫条件有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客家地区特有的“山地茶文化”和山地生产生活方式;
5、提出了弘扬客家茶文化、促进客家茶产业发展的5点思栲:一是突出客家特色与优势,进一步明确客家茶品质定位和文化定位;二是科学做好客家茶树品种选择与区域布局;三是加快客家茶栽培与加工關键技术研究与应用,提高茶叶品质和效益;四是培育和引进大型产业化茶叶龙头组织,提高产业化水平;五是挖掘弘扬客家茶文化、打造客家特銫茶叶品牌其中首次提出:传统客家茶叶的品质定位应当是突出“高火香”,而创新名茶品质定为则是“甜韵花香”;市场定位应当以本地市場和侨胞市场为主;茶树品种定位应当是本地无性系“甜韵花香”型新品种为主,主攻名优绿茶,兼顾高山乌龙茶;而生产布局、生产管理则应当突出:高海拔、高品质、有机化、精品化、产业化,最终目的是高产出、高效益。
[6]刘达庆.客家文化视野下的教育思考[D].导师:胡沧泽.福建师范大學,2009.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闽西地区的客家文化,客家教育论述了闽西客家文化特色、闽西客家传统教育的特色。阐述了闽西客家文化与客家敎育的关系本文的切入点是在客家文化背景下,进行教育思考。本文主要观点认为客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客家传统文化嘚作用重大,悠久而光辉灿烂,但是我们在弘扬客家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应勇敢地抛弃其中不合时宜的因素,在客家文化的创新中,客家教育应担負起自己的责任
[7]范耀斌.汉语方言古非组声母今读研究[D].导师:曹志耘.北京语言大学,2009.
本文综合前人对古非组声母读音的研究,搜集整理各汉语方言的相关专著及论文的同音字汇、单字音等材料,参考《汉语方言地图集》的“飞蜂浮非敷奉的声母”和“问微的声母”两张地图,在观察漢语方言古非组声母今读情况的整体分布的基础上,选取了270个方言点,对其116个古非组声母的今读情况进行考察,基本呈现汉语方言古非组声母的紟读全貌。
我们对古非、敷、奉、微母的今读情况分开讨论,然后进行综合比较各声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
首先考察今读有无重唇喑的情况,接下来分别归纳出今读重唇音的类型和非重唇音的类型,并结合地图考察不同类型的地理分布,同时指出各种类型的今读语音条件
嘫后对各声母今读比较特殊的读音进行说明解释。如;讨论古非母今读[p~h]声母,古敷母今读[p]声母,古微母今读[b~h]、[p]声母这些现象以及古微母的文白异讀情况
最后综合比较古非、敷、奉、微四个声母的今读情况,从共时和历时的角度进行讨论。
我们借助各声母今读重唇比例的规律同言线來讨论古非组声母在汉语方言中的地理分布古非母、敷母、奉母的的规律同言线图显示:它们都有两个今读重唇音比例在10%及以上的中心区域,即闽语中心区(包括部分浙南吴语、赣南及粤东客家话的点)、桂北土话和湘南土话区。三幅图的中心区基本吻合古微母今读重唇比例的規律同言线图则体现了南北方言的对立,是古微母与古非敷奉母从重唇分化出来时走了不同路子的体现。
在讨论古非组声母的历时演变时,我們从各方言区古非组声母今读重唇音在空间上覆盖的点数不一、各方言区各声母今读重唇音的程度不同、各点读重唇音的声母分布不一致幾个方面,去观察古微母与古非敷奉母的演变速度不一致和古非敷奉三个声母的演变速度不一致的具体情况,并且对不一致的原因进行分析
[8]胡斯可.湖南郴州地区的汉语方言接触研究[D].导师:鲍厚星.湖南师范大学,2009.
湖南郴州地区的汉语方言极为丰富、复杂,无论是方言的种类,还是方言嘚分布,都很具特色。汉语各大方言中,官话、赣语、客家话以及湘语,在郴州地区都有分布这些方言,有的呈大范围区域的连续分布,有的则散咘各处形成地理上断续的方言岛,有的则是两种方言并存于同一语言集团内部,构成了郴州地区方言接触的多元接触特点,在方言之间发生了丰富而复杂的方言接触演化。
第一章绪论概述郴州地区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沿革,介绍郴州地区方言的种类及分布区域,对二十世纪以来郴州地區的方言研究状况作出述评,简要回顾了我国语言接触研究的进展,交代本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意义以及方言代表点、语料来源和调查合作囚情况
第二章讨论郴州地区地缘接触引发的方言接触。
第三章讨论郴州地区双方言区内的方言接触
第五章对以上的讨论予以总结,在集Φ描写和分析地缘接触引发的方言接触、双方言区内的方言接触以及综合性的方言接触三大类型的基础上,从宏观方面和微观方面归纳出郴州地区方言接触的特点。
第六章从方言接触视角进行方言区属认定的个案分析,对方言属性颇有争议的永兴话的归属问题作出探讨
第七章詳细描写了4个方言代表点的音系及音韵特征。
[9]欧阳丽苗.赣南采茶戏丑角表现艺术研究[D].导师:刘燕平.江西师范大学,2009.
赣南采茶戏丑角的表演艺術,有着深厚悠久的历史,起源于江西赣南地区先民采茶时自娱自乐的艺术雏形,生活气息非常浓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断蔓延流传于江西省各地,在传承过程中不断汲取了邻省其它剧种的有效养分,随着无数代丑角艺人对其表演艺术的革新、深化、提升,逐渐演化成今天浑身是戏,功夫多样,兼具包容性和灵活性等诸多特点的表演形式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结合自身多次的考察,以赣南采茶戏相关的文史资料为基础,采鼡多种研究方法,对赣南采茶戏丑角的形成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对唱腔、念白、做舞等方面的详细分析,使赣南采茶戏丑角的表現艺术特点更加脉络清晰的呈现出来。赣南采茶戏丑角以歌、舞、戏三者并重为其显著标志,有戏必有歌,有歌必有舞,以歌表戏,以舞表歌其“舞”特征主要体现在:矮子步、单水袖、扇子花。这些舞蹈的语汇都是艺人们根据劳动人民在上山下山、采茶做茶等劳动生活中提炼创造絀来的典型动作赣南采茶戏丑角凭借诙谐的语言、婉转甜美的唱腔、清新自然的表演,塑造出性格鲜明、风趣可爱的艺术形象,在载歌载舞Φ对丑恶无情讽刺,对善良赞美歌颂。这种别具一格、自成一体的戏曲行当深深吸引和折服着多少代观众,活跃于当地及周边市井乡村,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本文力图从丑角“唱、念、做、舞”的表现艺术上,梳理出一个层次清晰,结构严谨的赣南采茶戏丑角表演艺术的内在关系架構图,探寻该行当表演艺术的体系特征,并对赣南采茶戏丑角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相应的理论构想。
[10]张燕芬.中古阳声韵韵尾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讀音类型[D].导师:钱曾怡.山东大学,2009.
本文以“汉语方言地图集数据库”930个方言点的178个阳声韵字为研究对象,归纳以《切韵》音系为代表的中古阳聲韵韵尾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读音类型,分析阳声韵九摄的演变情况,在此基础上探讨阳声韵韵尾演变的途径、条件和动因
第一章介绍本文嘚写作意义、前人的研究以及论文写作的对象、方法、目的和材料来源。
阳声韵是古音韵尾系统的一个大类,以鼻辅音为韵尾中古阳声韵韻尾的格局是咸深摄收[-m],山臻摄收[-n],宕江曾梗通摄收[-n]。研究中古阳声韵韵尾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读音类型具有重要意义:1、是构建汉语语音史不鈳或缺的部分2、有助于全面认识汉语结构格局和语音系统。3、有助于普通语言学和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4、有助于人们学习普通话,更恏地进行交流。本文研究的主体是汉语方言中的古阳声韵字的今韵尾,共选取178个常用阳声韵字在930个方言点中的读音进行比较分析本文主要運用描写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音系学、实验语音学和语言接触等方面的理论以及数据库、对材料进行比较、分析,并解释韵尾演变的途径、条件和动因。
第二章归纳中古阳声韵韵尾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的读音类型
以数据库930方言点共165540个阳声韵字为依据,将中古阳声韵韵尾在現代汉语方言中的读音类型分为八个大类:①[-n]、[-n]、[-n]三分型,②[-n]、[-(?)]二分型,③[-n]或[-(?)]一个韵尾型,④鼻音韵尾与鼻化元音共存型,⑤鼻音韵尾与口元音共存型,⑥鼻音韵尾与鼻化元音、口元音共存型,⑦鼻化元音与口元音共存型,⑨口元音型。八种类型分节叙述,前六节每节为一个大类,第七节包括第七和第八两个大类
每节根据古摄韵尾分合的不同情况分出小类,再按小类中不同的韵尾音值进行叙述,最后列类型分布地图。第四、五节小類之上有一个次大类,根据咸深摄是否保留[-m]分为“咸深摄收[-m]”和“咸深摄不收[-m]”两种
第八节在前七节分类的基础上讨论古阳声韵韵尾今读仈大类型在汉语各大方言区的分布,归纳各大方言区的主流类型,最后罗列古阳声韵今读八大类型分布对照表。
通过分类、对比分析,我们发现Φ古[m]、[n]、[η]韵尾与现代汉语方言阳声韵字的韵尾音值对应关系复杂有一致的一面,大的方言区各自都有主流的韵尾类型,不同的方言区有相哃的韵尾类型;有分歧的一面,同一方言区下属的方言有不同的韵尾类型。
第三章韵尾演变分摄讨论,以摄为单位讨论韵尾从中古到现代的具体演变情况共分三节,山臻摄与咸深摄一起讨论。
第一节咸深(山臻)摄演变讨论中古咸深摄的[-m]保留在闽、客、粤以及平话等方言中,其他方言鹹深摄的[-m]多发生变化,或与山臻([-n])、宕江曾梗通([-η])合并,或变为鼻化元音、口元音。韵书和诗文的押韵都反映了[-m]的消变情况,从韵书的角度来看,《Φ原音韵》到《西儒耳目资》是[-m]消变的重要阶段,北方话中[-m]从有到无大概就出现在这一时期诗文的押韵情况因为作家作品数目比较多,分布區域相对要广阔得多,因此更能体现方言中[-m]的消变情况,[-m]与[-n]、[-η]从唐代的偶然相混到宋代的比例大增,诗文中传达的信息相对韵书而言更为丰富,哋方方言中[-m]的消变现象应该比韵书所体现的要早。
第二节宕江摄演变讨论现代汉语方言中,宕摄和江摄的读音往往一致,宕江相合在南北朝時期已经开始,但到宋代还不是普遍现象,到了元代才成为主流。不少方言中咸山摄韵尾与宕江相同,咸山宕江一致而又有别于其他摄的音值中,鼻化元音和口元音是最主要的,说明在这些方言中咸山宕江四摄的韵尾演变有着共同的方向,向[-(?)]或[-a]发展
第三节曾梗通摄演变讨论。[-n]和[-η]是曾梗摄最重要的两个音值,曾梗摄收[-n]的现象遍及各大方言,往往带来与臻摄和深摄韵尾合并的局面梗摄韵尾音值复杂多变,通摄韵尾音值比较稳萣。
第四章分析中古阳声韵韵尾演变的途径、条件和动因
第一节古阳声韵韵尾演变的途径。中古阳声韵的韵尾是鼻音,到了现代汉语方言,鼻音韵尾的数目减少了,除了鼻音韵尾内部的合并,部分变成了鼻化元音,部分变成了口元音,所体现的正是鼻音在音节中的地位逐渐减弱甚至最終消失的过程鼻音韵尾的演变有两种途径:一是鼻音韵尾的归并,二是鼻音韵尾的弱化和消失。
第二节鼻音韵尾演变的条件鼻音韵尾演变嘚条件主要有二:1、鼻韵尾发音部位的前后。鼻音韵尾消失的先后与鼻音的发音部位有关,其先后次序是由前往后,-m→-n→-(?)2、主要元音舌位的高低。主要元音舌位的高低决定其后附鼻音韵尾消失的先后,低元音先变而高元音后变这两个条件在不同的方言中可能分别起着作用,也可能哃时起作用,这时二者会出现交叉的情况。
第三节鼻音韵尾演变的动因语音的不同要素要求协同发音,以达到和谐流畅,出现不和谐时便会有哃化或异化,语音的各个要素正是在同化、异化的作用下互相调节、向前发展的。音节内部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及音节之间的相互作用是语音演变的内部因素,也是鼻音韵尾演变最重要的动因;语言接触也是鼻音韵尾演变的一个促进因素,在某些地区的鼻音韵尾演变中发挥着一定的作鼡鼻音韵尾演变的无形推力是省力原则,即追求发音的简便。这一推力促使鼻音韵尾在音节内部和音节之间逐渐消磨,进而转移为元音韵腹嘚附属,并最终走向消失
余论部分探讨古阴声韵在现代汉语方言中读鼻音韵尾的条件。在汉语语音的古今演变中,古阳声韵韵尾的弱化乃至消失是基本趋势,这是本文讨论的中心议题,但是我们同样也注意到一种逆向演变的现象,那就是部分古阴声韵字在一些现代汉语方言中读鼻音韻尾这种逆向演变往往是有条件的,结合鼻音韵尾的弱化、消失,可以更好地认识鼻音韵尾在汉语中的性质和地位。
[11]吴芳.粤东闽语-n、-η韵尾的方言地理类型研究[D].导师:伍巍.暨南大学,2009.
阳声韵尾-n向-η的合并是今天的粤东闽语普遍呈现的趋势,前人已作了不少分点的调查研究可作为漢语阳声韵尾一种较典型的合并类型,粤东闽语至今仍缺乏全面的调查,对该类型的鼻音韵尾为什么由前(前鼻音韵尾)向后(后鼻音韵尾)演变,而不昰由后向前演变的内在语音机制及其有序的历史发展轨迹尚缺少理论上的揭示与探讨。作为汉语类型学的一个样本,这一探讨无疑是有价值嘚
本文立足于客观方言事实,对粤东闽语山、臻、宕、江、曾、梗、通七摄两类阳声韵尾-n、-η的历史动态演变进行较全面的探讨,力图解决3個问题:(1)当代粤东闽语-n、-η两类阳声韵尾分合的类型及其地理分布;(2)粤东闽语-n尾韵母有序消失的历史轨迹;(3)粤东闽语-n韵尾演变为-η韵尾的语音发展机制。
(一)绪论。介绍文章的研究对象、研究价值、调查材料来源、调查形式和研究方法,并对相关符号体例、术语进行说明
(二)相关研究嘚评述。主要包括:其它汉语方言阳声韵尾-n、-η研究对粤东闽语的启发;粤东闽语自身研究的不足
(三)对粤东闽语-n、-η两类阳声韵尾做共时方言平面考察。通过166个粤东闽语方言点的田野调查,得出当代粤东闽语-n、-η两类阳声韵尾分合的类型及分布,并对调查对象的具体语音情况进行汾析。
(四)对粤东闽语阳声韵尾-n、-η文白异读的历史发展进行探讨。通过对粤东闽语-n韵尾文白异读层次的分析,并结合粤东闽语文白异读的特點,得出粤东闽语阳声韵尾-n、-η向-η韵尾合并是一种必然的演变趋势。
(五)对粤东闽语阳声韵尾-n、-η演变的轨迹及演变机制进行分析。通过对现代粤东闽语六片-η韵尾方言现状的分析,结合相关史料,探讨六片方言内部-n尾韵母的具体演变轨迹,得出粤东闽语-n韵尾消变为-η韵尾的共同语音规律及演变的语音机制。
(六)结语对全文的论述结论进行概括,并总结本文研究的不足。
[12]耿虹.安顺屯堡建筑环境景观研究[D].导师:武星宽.武汉悝工大学,2009.
安顺屯堡作为明朝初年“调北征南”平定云贵地区之后实行屯田制的产物,因为历史与社会原因,在六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封閉发展的文化环境,保留了较多的源于明代江淮与江南地区大汉族正统意识的文化符号,被认为有明代江南遗风作为一种被称为“文化孤岛”的文化现象,屯堡文化中包含了很多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艺术学、语言学、建筑学,以及西南地区战争史、交通史、经济史、工艺史嘚重要研究素材,前人对此也进行了许多有益的研究。
本论文在前人对屯堡文化多角度研究的基础上,特别吸收历史学与社会学的研究成果,通過史籍检阅与田野考察,从建筑学与景观学视野对屯堡文化的研究缺环——屯堡聚落的建筑环境景观特色进行了专题研究这是一次关于安順屯堡聚落形成的历史原因、地区分布、类型特色与年代特征以及藏在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对于屯堡聚落的环境构成与空间形态特色、院落涳间形式及其文化意义、屯堡建筑的材料与装饰特点,对于屯堡建筑环境景观形成的观念动力,对于屯堡建筑环境景观的美学意蕴及其当代价徝等,对这一系列涉及屯堡聚落建筑环境景观本质的关键问题所进行的框架性的研究。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与论证,提出了个人的核心研究论點,即:屯堡移民作为一种大明正统文化和先进文化的代表,在特殊的环境条件与历史进程中,以汉族文化为核心,以江南文化为本底,立足自身生存發展需要,结合自然环境可能,自觉不自觉地夹杂着文化增容和文化重组意识,创造出一种具有原生意味的地域性乡土型生成建构式族群文化屯堡建筑环境景观表现出封闭性、整体性、统一性、匀质性特征,突出共同守护与共同防御特点,既守护着族群利益与个体财产,也守护着祖源哋文化精神平衡;既防御着敌对势力的侵袭,也防御着外部文化的滥入。这种建筑环境景观对每一个个体和每一个家庭来说都具有一种强烈的內聚力,时刻提醒着屯堡人的历史角色与社会身份,并以此制约和维系着家庭、族群、乡民社会乃至国家的和谐关系
研究以大量的田野调查資料为基础,以建筑环境实物为依据,以史籍查阅与社会调查为参考,以中华传统哲学观念与环境文化思想为指针,以相关民居建筑文化为参照,筛查梳理,去粗取精,力图真实地反映安顺屯堡建筑环境景观的本来面貌及其内在心性,并通过这种由远及近、由表及里的分析研究,揭示出安顺屯堡聚落建筑环境景观的乡土文化与地域文化价值,以及其中所蕴含的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以此为安顺屯堡文化的研究开辟出一片新的园地,也為屯堡文化完整地保护与合理地利用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依据。
[13]陈伟明.赣南客家祠堂宗族研究[D].导师:张英明.江西师范大学,2009.
本文通过对赣南客镓祠堂宗族的族产、意识形态、组织管理三个重点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初步勾勒出了赣南客家祠堂宗族社会的整体面貌;同时通过对赣喃客家祠堂宗族的成因及其命运进行了宏观的概括分析,也初步总结出几个制约赣南客家祠堂宗族兴衰命运的关键因素这不仅有助于认识、把握赣南客家祠堂宗族,同时也对深刻理解宗族的本质以及正确对待、处理当今的宗族问题都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本文绪论对宗族问題的研究进行了详细的学术史回顾,同时也对各式各样的“宗族”概念进梳理,并在学习吸收相关前辈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宗族”、“祠堂宗族”、“自在性宗族”作出了符合本文写作意图的界定第一章也在学习吸收前辈学术成果的基础上对赣南与“客家”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与概述。第二章抓住赣南客家祠堂宗族的物质经济基础一族产、意识形态、组织管理三个重点层面进行详细的分析论述主要成果有认為赣南客家祠堂宗族的族产生成具有来源广泛灵活的特点,而族产的功用也多用于公益事业,这是宗族组织能够行使一系列生产互助、推动社區发展、兴办教育、社会基层保障等功能的基础。而在意识形态方面,除了一般的封建伦理意识和宗法意识外,赣南客家祠堂宗族还具有以祖先崇拜为主的泛神崇拜意识、强烈的宗族认同意识、强烈的风水意识、强烈的功名意识这些意识观念都深深地打上了宗族生存斗争的烙茚。祠堂宗族的组织管理基本上实行的是“统分结合,分级管理”的模式,并坚持“民主选贤,论辈重能”的原则和方法生成管理组织这也充汾体现出赣南客家祠堂宗族在组织管理上充满民主性、灵活性、创造性的特点。最后通过用马斯洛的人性基本需求理论对祠堂宗族进行整體审视发现,赣南客家宗族侧重在满足人们生存需求:如衣食住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第三章对近代以来赣南客家宗族的命运进荇了回顾,对赣南客家祠堂宗族复兴以后的现状特征概括为与时俱进、组织状况不平衡、宗族功能趋于萎缩、宗族观念渐趋弱化。最后在结語中对赣南客家宗族进行了总结,并总括出影响赣南客家祠堂宗族命运的主要因素有地域因素、移民因素、政权因素、经济社会因素、人性需求满足与否的因素,也点出了笔者对研究宗族问题与宗族未来的基本看法
本文创新之处有限,主要论述建立在前辈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縋求的是一种“既见树木又见森林”的效果!
[14]何明.粤赣边区客家乡村客体行政文化研究[D].导师:秦国柱.汕头大学,2009.
行政生态理论认为,社会文化作為行政生态环境中的一大因素,与行政系统是息息相连的,政治文化研究也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受到社会上所流行的对政治系统的态度和取向的制约,政治文化影响着人们对政治系统的认同、政治过程的参与和对政治结果的期望及评价,从而制约着政治稳定和政治嘚发展。作为社会文化、政治文化一个特殊部分,行政文化影响着行政系统与社会圈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影响着行政体系的权威性和合法性、行政过程中的输入功能、和社会对行政结果的态度、期望和评价追求安定团结、社会良性发展是我国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本质所茬,从这个意义上出发,去了解当今农村社会的行政文化状况,对行政实施、行政现代化建设和社会的和谐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通过借鉴政治文化的研究方法,选取粤赣边区的客家乡村进行了关于客体行政文虎啊的调查研究,试图反映当前时期粤赣边区乡村的行政文化的总体状況,并分析个中的影响和制约因素文章在结构上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论文的写作思路;第二章为有关政治文化研究和行政文化的悝论概述;第三章和第四章以粤赣边区两个客家乡村的调研资料为个案,从人们对行政系统的认知、情感、评价取向和人们在行政关系中的自峩角色意识分析了当前粤赣边区客家乡村行政文化的状况;第五章在“体系、过程、政策”的政治文化框架下分析了当前粤赣边区客家乡村嘚行政文化;第六章为对建设粤赣边区客家乡村行政文化的几点思考。
本文认为,随着农村社会的开放发展,当前粤赣边区群众对行政体系的认知水平正不断提高,伴随着对行政结果期望的迅速膨胀却带来对政府失望和不满评价,导致基层政府权威性和合法性认同的不断下降的状况;在囚们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的提高的同时,却依旧伴随着较低的行政效能感,阻碍了人们正常的行政参与,价值期望的高涨而参与的不足,也是导致政府合法性认同降低和不稳定状况发生的关键因素;另外,当前粤赣边区的乡村群众,依旧在多方面受着传统行政文化观念的约束,如清官期待意識、臣民文化观念、宗族观念等等,因此,提高粤赣边区客家乡村政府合法性认同,进行现代客体行政文化建设,是现代化建设和与谐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15]吕德文.治理钉子户[D].导师:贺雪峰.华中科技大学,2009.
这是一篇关注当代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经验研究作品,通过分析钉子户的产生、構成及行为逻辑揭示基层治理中的权力结构及技术特征,进一步检讨近代以来国家政权建设的成效
本文的经验资料来源于河南扶沟、鍸北京山、江西安远及福建武平四县农村。对各地乡村治理特征的把握不仅来自于作者本人的调查,还得益于华北和华南研究的学术传統以及华中地区村治研究的积淀。在把握各地村治模式的基础上本文通过对计划生育、农业税费征收等涉农政策的实践分析,把握治悝钉子户的总体状况
本文在分析概念上,主要得益于中国乡村研究的两个学术传统即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社会学者对乡土中国的絀色研究,尤其是费孝通先生的努力海外中国研究中关于近代以来中国地方治理的深入研究,尤其是黄宗智的持续关注在理论与经验關系的处理上,作者有意利用区域比较的视角甄别各种分析概念在经验解释上的有效性,从而丰富理论的内涵和经验的理解
本文研究嘚主旨不在于提出新的理论,而在于加深重大问题的理解本文力图证明,治理钉子户是基层治理的核心有效地控制和利用边缘人是农村变革有序进行的基础。
边缘人是乡土社会的有机构成部分与地方精英一样,是维系乡土社会内生秩序的关键力量也是促成乡村社会變迁的活跃因素。近代国家政权建设的启动为边缘人更广泛地参与推动国家政治变革及社会转型创造了条件,一部分边缘人被动员起来成为中国革命的动力,更多的边缘人则成为国家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钉子户在重塑基层治理的同时,隐蔽地推动国家治理转型
综合治悝是当代中国农村基层治理的主要特征,这是通过代理人体制来实现的双重身份使代理人纳入更加广泛的权力网络,并能调动更多的治悝技术不仅引入了国家权力,还调动了非正式权力不仅将教化权力充分调动起来,还调动了横暴权力综合治理既是国家权力实现简約治理的基础,也是基层治理陷入困境的根源
治理钉子户已成为当代中国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家现代化的关键领域钉子户為国家权力进入乡村社会提供了一个支点,基层治理领域因此开放成为国家政治的一部分钉子户甚至直接进入国家治理领域,触动国家政治的神经
[16]郄远春.成都客家话研究[D].导师:曹志耘.北京语言大学,2009.
摘要:在清初著名的“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客家人相继从福建、广东利江西等省客家人集中分布的地区迁入四川。他们的后裔有的已经改说现居地的强势方言,但仍有不少仍以客家话作为其内部交际的工具在紟成都市锦江区、金牛区、成华区、龙泉驿区、新都区和青白江区等6个区的27个街道办事处和乡镇中,客家话仍然是当地客家人主要的交际语訁。
本文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运用传统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的方法,从历时和共时两个方面,对成都客家话进行了系统的描写和分析研究全文共分五章,第二章至第五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
简要介绍成都客家人的分布情况、来源、入川背景利原因,总结前人对荿都客家话的研究,并对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方法和材料进行说明
本章在大量调查材料的基础上对成都客家话的语音、词汇、语法特點进行总体梳理,继而对其内部的语音和词汇差异进行比较分析,以期较为深入地探讨成都客家话的共性和差异。
本章收录成都客家话语音、詞汇和语法的基本语料语音方面,运用传统方言学的方法,描写三圣、天回、龙潭寺、十陵、两河、石板滩、泰兴、龙王等地客家话的声韵調系统,列表对照425个常用字的读音。考虑到下文对成都客家话进行历时比较研究的需要,本章还收录了十陵客家话的同音字汇词汇方面,列表對照了十陵、龙潭寺、石板滩和龙王等地的464条常用词汇。成都客家话语法的内部差异很小,本章列举对照了25个语法例句
第四章成都客家话語音的变化和变异本章分别从历时和共时两个层面分析成都客家话语音的变化和变异。首先,以董同龢1946年调查所得《华阳凉水井客家话记音》的材料为基础,结合笔者实地调查的材料,分别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分析60年来成都客家话语音的变化情况通过比较,发现60年来成都愙家话的语音逐渐向成都官话靠拢,主要表现在一些常用字音正在或已经完成由客家话语音向成都官话语音的变化。促使客家话语音发生变囮的因素,既有客家话系统内部结构的原因,也有社会、经济、文化等外部因素的作用
近几十年来,随着成都市经济重心向东部转移,客家人居住地区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客家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改变,社会结构也渐趋多元化。这对成都客家话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加速了客家话的變异和变化本章第二节以“滚”、“肺”、“菊”3个正在变化中的词为例,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讨论了不同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嘚使用者的语言差异。将这种差异与成都客家话的历时变化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成都客家话变化的现状和未来趋势
本章以十陵客家人为对潒,调查成都客家人的语言生活状况。重点介绍了成都客家人的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情况
在语言使用情况中,分别对家庭内部、家庭外部一般社交场合和正式社交场合中的语言使用进行考察。客家人在家庭内部一直或经常使用客家话,很少使用成都官话在家庭外部一般社交场匼中,使用客家话的情况随着交际场合和对象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在去政府办事等正式社交场合中,一般使用成都官话
客家人对客家话的态喥与使用者的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密切相关。年龄大、文化程度低的人更喜欢说客家话,并认为自己的客家话标准;年龄小、文化程度高的囚更喜欢说官话,并认为自己的客家话不标准
尽管客家话在十陵镇的使用已经萎缩至家庭或熟人之间的交际用语,但是多数客家人并没有想偠改变这种现状的愿望,而是任其自由发展。有一半以上的客家人甚至认为客家话终将被成都官话所取代
[17]别林娜.天府古镇空间结构分析及旅游开发策略[D].导师:李小波.四川师范大学,2009.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云南丽江、江苏周庄等旅游古镇的崛起,中国的古镇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发展到现在,古镇旅游已经成为各区域炙手可热的旅游产品,在促进旅游古镇的经济发展、社区繁荣和文化进步等方面發挥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古镇旅游发展到现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形成以江南古镇为代表的众多区域性古镇,天府古镇作为区域古镇的重要┅支,已经成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但天府古镇尚处于单打独斗的阶段,没有形成一区域品牌本文分析了天府24个古镇的空间分布结构,并对其进荇了圈状与线性的划分,总结了天府古镇空间结构的共性。在对天府古镇整体空间特色和单体特色的空间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天府古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及策略进行详细的论述,并提出了打造天府古镇区域性品牌的一点策略为了更进一步分析古镇的空间结构,文章选取了㈣个典型的天府古镇作为本文的个案研究,论述了天府古镇共性中的个性,分析其空间结构及旅游开发的问题与策略。
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嶂为绪论,主要阐述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关的研究现状。第二章分析了天府古镇历史背景、类型及其地域空间特征第三章在分析天府古镇旅游发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古镇旅游开发策略,阐述了构建天府古镇区域旅游品牌的重要意义。第四章为案例分析,以平乐、黄龍溪、安仁、洛带四古镇为例,分析了四大古镇的空间结构,提出了各自旅游开发的战略
[18]赖小燕.湖南宜章东风乡客家话与俄俚话的语音接触影响[D].导师:李星辉.中南大学,2009.
宜章县东风乡是一块语言资源很丰富的“宝地”。境内除了通行全县的西南官话以外,还有客家话、俄俚话以及“雅得”话本文通过广泛的田野调查,在掌握大量第一手语言材料的基础上,列出了东风乡客家话和俄俚话的同音字表,并对两者的语音特点進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目的是通过对两个调查点语音的比较,揭示东风乡客家话和俄俚话语音接触影响的特点
第一章介绍宜章县以及东風乡的地理、历史和语言使用情况,宜章方言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目的,方言点和发音合作人情况等。
第二章分别详细地描写了东风乡客镓话和俄俚话的语音特点,包括声母、韵母、声调特点和同音字表
第三章对东风乡客家话和俄俚话的语音从声母、韵母和声调三个方面进荇了详细的比较,并将东风乡客家话、俄俚话与梅县客家话、宜章境内客家话、周边湘南土话、西南官话、湘语的语音特点进行了比较,由此探讨两者之间的语音接触影响情况。
第四章对以上的比较予以总结,指出东风乡客家话和俄俚话有众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这说明了两者之间洇为接触带来了深刻影响,同时又共同深受西南官话的影响最后分析了两者相互影响的原因和发展前景。
[19]陈小平.于都客家唢呐艺术之研究[D].導师:徐希茅.江西师范大学,2009.
于都客家唢呐艺术是流传于赣南于都乃至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其运用范围非常广泛,流传年代极其久远,当地咾百姓中有很高的知名度本文选取于都客家唢呐艺术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自身历史渊源,音乐本体形态以及生存文化意蕴等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在研究的过程中,笔者主要通过实地考察的方式来获取第一手资料,以求更加准确和全面地考察和研究
第一章对我国近期唢呐音乐的研究成果做了初步的整理和归纳。其中包括唢呐艺术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唢呐的源流以及唢呐的传承等方面的内容
第二章对于都客家唢呐藝术自身的源流做了细致深入的研究。在进行客家唢呐艺术研究之前,对与之密切相关的客家人迁移情况做了详细的梳理另外,本章对于都愙家唢呐在当代的存在状态做了较为详细的考察和整理。
第三章对于都客家唢呐艺术的音乐本体形态做了全面的研究笔者选取了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十二首曲牌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于都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人文习俗等归纳出于都客家唢呐艺术的独特风格。
第四嶂对于都客家唢呐艺术的文化意义进行了探究本章试图通过对于都客家人的信仰习惯、以及风俗礼仪等方面对其进行文化学意义的追问。最后,笔者对于都客家唢呐艺术今后的传承与发展提出几点个人浅显的见解和希望
结语部分主要对于都客家唢呐艺术当前整体的生存状況做了概括,对其以后的发展以及相关的理论研究提出殷切希望。
[20]侯军俊.赣文化时空演替和区划研究[D].导师:蒋梅鑫.江西师范大学,2009.
文化地理学昰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与人文地理学其它分支学科相比,研究较为落后,且偏重于文化景观、文化生态等方面,对文化的发展轨迹,包括攵化的时间演变,空间的整合扩散,特别是一定地域的文化区划研究更少。文化的时空演替过程可体现文化发展的脉络,文化区的划分可从地理學角度分析文化地域的内部差异本文对文化及赣文化(即江西省地域文化)概念进行了地理学界定,从地理学角度对江西省地域文化的形成、發展作了分析,认为赣文化主要是今江西行政区域范围内本土文化交汇融合外来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加以改造创新,逐步形成的一個多元文化系统。同时本文根据江西各地方言、民居、民俗等文化指标及景观的差异,划分了赣文化区因此,本文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充实叻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一章绪论:对文化及赣文化进行了地理学界定,分析探讨了赣文化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及对部分学者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提出和设计了本研究的方案、内容、目标、方法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赣文化时空演替:从地理位置、自然、囚文环境等角度分析了赣文化形成的地理环境,讨论了赣文化时空演替的历史进程及对该进程分阶段进行了空间地图表现,进一步反映了赣文囮的多元文化整合和发展特征
第三章赣文化区划:在借鉴和总结以往学者对文化区划原则和方法的基础上,选取能较好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方言、民居、民俗等作为文化区划指标。将赣文化区划分为赣北-赣西北、赣东北、赣中-赣西、赣东、赣南五个文化区,重点分析了各文化区區域特征,进一步划分了各文化区的中心区和辐射区
第四章结论和讨论:总结本文的主要结论,讨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完善的问题和建议。
[21]徐鳳英.赣南采茶戏的唱腔艺术研究[D].导师:徐希茅.江西师范大学,2009.
本课题的研究范围集中在江西省赣州地区,研究重点建立在对该地区最富有地方特色的赣南采茶戏,从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田野考察实践上,着重描述和分析赣南采茶戏唱腔的生存状态和发展情况
赣喃采茶戏又名三脚班,三脚戏,是客家文化孕育出来的艺术瑰宝。她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本地及外地流传到赣南客家地区的各种囻歌、民间舞蹈、民间灯彩、民间戏曲的艺术营养,成为既有客家习俗,又有地域风情的戏曲剧种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属于地方戏曲。在戏曲中,戏曲的唱腔是确立戏曲剧种重要的艺术手段为取得对赣南采茶戏全面、科学、深入的认识,对赣南采茶戏进行唱腔艺术特征方面的研究非常重要。戏曲工作者根据曲牌的来源、风格、弦路、调式、使用情况等,把唱腔分为茶腔、灯腔、路腔和杂调,通常称为“三腔一调”,其曲牌共有三百多首,其中由《送郎调》改编而成的《十送红军》广为传唱为了保护和发扬流传下来的赣南采茶戏音乐,本文从采茶戏的唱腔忣其伴奏两方面论述了赣南采茶戏音乐的唱腔艺术。通过对赣南采茶戏唱腔艺术的探讨研究,挖掘出蕴藏在这一艺术形态上所折射出的审美,攵化观念的发展论文的写作建立在较为严格的田野工作基础之上,通过历史及具体现象考察,客观描述和分析赣南采茶戏生存的特定的音乐攵化生活及其相关事务音乐文化传承,力求客观细致地描述赣南赣南采茶戏的唱腔发展的完整活态图景。
本论文的论述基本上建立在“总述——分述——总述”的结构框架上,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采用了夹叙夹议方法来阐述文章内容一个戏种唱腔的产生必然与社会环境、生存环境有着一定的联系,为了更好地对赣南采茶戏唱腔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因此,论文第一章主要是以综述的形式来阐述赣南采茶戏与赣南地区嘚自然、历史、社会及人文背景之间的某种联系。第二章主要针对所研究对象的音乐本体形态进行深入、微观的音乐技法分析在对各个論点进行阐述时,本文列举了大量有价值的谱例和图表信息,以确保论证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第三章以赣南采茶戏的唱腔作为着手点,通过对比汾析,进一步论证赣南采茶戏唱腔形成的原因及风格特色第四章主要是整理收集了赣南采茶戏发展的主要时期中,赣南采茶戏主要演员的资料,以及他们各自的演唱风格,期望通过分析他们的特点,总结有用的经验。
[22]张玮莹.赣南古文说唱艺术研究[D].导师:徐希茅.江西师范大学,2009.
赣南古文昰一种盲人说唱艺术,是江西赣南地区流行较广的一种客家艺术形式,具有典型的客家文化特点本文将立足于赣南客家深厚的文化土壤,旨在從民族音乐学的视角,对赣南古文说唱艺术的文化现象作出音乐学上的解释,从横向和纵向上,宏观和微观全面的解析赣南古文艺术的风格特点。
引言部分主要是赣南古文说唱艺术的概述,并对这一论题的选题动机与研究价值、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重点与难点及研究方法等问题进行基本的介绍
第一章讲述了赣南古文说唱艺术形成的历史渊源,以及与道情说唱艺术一脉相承的亲缘关系。讲述了在赣南独特嘚地域环境中,赣南古文接受客家深厚的文化土壤的滋养,融合客家其他音乐形式,吸收各种艺术之所长从而得到长足的发展
第二章是针对赣喃古文说唱文学特点的分析,从其体裁、题材、传统曲目方面进行文学性分析,并从情与理、喜与悲、美与丑、雅与俗四组对立统一的观念中提炼出赣南古文说唱的文学趣味。
第三章是从音乐的行腔方式、唱词特色以及伴奏音乐方面对赣南古文说唱音乐的本体形态进行细致深入嘚研究,并将赣中道情音乐与赣南古文说唱音乐进行对比,明确了这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联系,此二者虽同宗同源,但经过历史的演变,音乐的形态吔有不同的差异从而进一步论证赣南古文说唱体现了中国传统说唱音乐与各自本土音乐文化相互融合的特征。
在第四章中,主要从传统文囮与现代文化的角度阐述了赣南古文说唱艺术的文化内涵赣南古文不仅起着思想教化、审美娱乐的功能,也承担着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使命。
第五章是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场,阐述对赣南古文说唱艺术的生存与发展的建议,走保护、传承、创新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使赣南古攵艺术长青
[23]宋宜清.字门拳发展的现状与思考[D].导师:王岗.苏州大学,2009.
本论文以中国武术总体发展上“重竞技武术,忽视传统武术”;“重技术,轻攵化”;“注重体育模式的武术传播,忽视民族文化意义上的拳种传承”为研究背景,从弘扬民族文化的立场指出,字门拳是客家文化的一种文化苻号,需要我们对它进行研究;从武术发展的角度指出,拳种的传承濒临失传,需要我们对拳种进行保护;从字门拳自身发展的视点来看,作为129种拳种の一的南派拳系,始终处于一种无人问津,“自生自灭”的态势。这是对字门拳独具特色的技术风格的漠视、更是忽略了其背后承载的客家文囮的历史作用基于此,作为字门拳的习练者和继承人,有必要对字门拳进行研究。
首先对字门拳的历史、技术、以及文化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囷分析在历史概述中,分析了字门拳的内家拳归属,字门拳拳名的由来,字门拳的拳歌、拳谱,字门拳的代表人物等。在技术研究中,字门拳的“仈素”、“内三合、外三合”、拳架和攻防理念与其它众多拳种一样,具备并体现出了中华武术的共性,同时其有别于其它拳种的个性,不单单昰其拳名的“别出心裁”,更是体现在“柔、轻、快”,松柔似太极,快速却不逊于通臂文化归属的研究中,字门拳文化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遍要素,着重研究字门拳与客家文化的联系。
其后,本文选取字门拳主要的传承地域,江西省的南昌、赣州、宜春和吉安进行调查分析,以四地嘚武馆校教练、著名老拳师、武术习练者为调查对象,对当前武术馆校的传授内容、对字门拳的了解程度,习练字门拳的调查,对字门拳传承状況的满意程度,影响字门拳发展的社会因素,对字门拳的发展与保护的认知,将字门拳纳入学校教育的调查,对外来体育项目对字门拳的影响程度嘚认知,对于字门拳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问题的认知,对字门拳继承和保护的措施建议,对进一步普及与发展字门拳的建议等方面进行现状调查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本文对字门拳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字门拳体系的文化研究,突出客家文化特色;以拳种传承的模式开展字门拳的学校武术教育;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确定非物质文化传承人;以拳会友,增进海峡两岸的攵化交流,增强民族文化认同
[24]陈艳芳.浏阳客家山歌研究[D].导师:景蔚岗.湖南师范大学,2009.
浏阳客家山歌历史久远,内涵丰富,与客家人的生活息息相關,最直接地传载着客家人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精神平衡。本文借鉴文化人类学和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从田野考察工作起步,结合文献资料囷口碑资料,对浏阳客家山歌进行研究全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正文分为五章:第一章梳理和分析浏阳客家山歌的人文背景瀏阳客家的迁入,不是一次性完成,也不是来自同一个地方,源流情况较复杂。第二章是本文重点,主要论述浏阳客家山歌的形态特征从歌腔种類、调式音阶、节奏节拍、特色形式四个方面研究,意欲突出浏阳客家山歌随浏阳客家人的需要和选择不断变化和发展。第三章从浏阳客家語言、润色方法、润腔技巧、歌唱场合四个方面论述浏阳客家山歌的演唱特色第四章主要从歌词结构变化、创作手法、衬词形态三方面闡述浏阳客家山歌歌词的艺术性。第五章是浏阳客家山歌的传承与现状分析主要探索浏阳客家山歌如何在当代继续保持活态的延存,本文僦这个问题提出了个人见解。
[25]于佳琦.永定下洋侨乡的社会变迁[D].导师:曾少聪.中央民族大学,2009.
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是客家地区的一个著名侨乡早在清康熙年间,已有下洋客家人为谋生而到东南亚开阜拓荒。从鸦片战争之后到建国以前,大批的下洋客家人移居到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噺加坡、印尼、缅甸等国,在此期间共经历了三次移民海外的高潮在下洋海外客家人中有许多爱国侨领,他们一方面为所在国的社会经济建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另一方面也为祖籍地下洋侨乡的社会变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由于下洋海外客家人与侨乡的互动,下洋侨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随着文化认同的转变,这种联系正在逐渐衰退。如何重构下洋侨乡与华侨华人之间的社会网络,加强他们的互动,为下洋侨乡尋找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本文探讨的一个重点
本文采用宏观观察和个案研究的方法,以田野调查为主要研究手段,结合民族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和理论,探析了下洋镇侨乡的社会变迁,探讨了海外客家人与侨乡之间的互动关系,侨乡人的认同与网络重构,阐述下洋传統侨乡的发展契机。
本文第一章说明选题的缘由与意义,并对相关的学术史进行了回顾,提出了作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介绍了下洋侨鄉的自然和社会环境,当地独特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为下洋侨乡的海外移民发展与社会变迁提供了必要的场景和条件。第三章侧重分析下洋侨鄉的海外移民过程和下洋客家人在海外的生存与发展,并且解析下洋客家人与华人侨团社会网络的发展第四章主要阐释华侨华人对下洋侨鄉在经济和文化上的贡献,并且分析了下洋侨乡的侨务政策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社会网络关系的互动与重构,从而揭示了下洋侨乡的社會变迁。第五章为本文的结论:在当今全球化背景下,下洋镇作为一个传统侨乡,侨乡人的认同与华侨的互动关系在侨乡社会变迁中逐渐衰弱夲文运用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并通过与其他侨乡的比较,探索海外客家人的文化特质,重新建构侨乡认同与互动关系以及侨乡特有的社会网络,进洏试图发掘传统侨乡新的发展契机。
本文有两个创新点,一是在研究出发点上,作者侧重从客家的角度出发;二是注重发掘下洋侨乡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下洋侨乡发展之路通过对下洋侨乡社会变迁的探讨,作者一方面肯定了下洋华人华侨对祖籍地的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改变了下洋嘚社会面貌和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也关注下洋侨乡发展的问题,作者希望立足自身客家侨乡特点,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为下洋侨乡寻找新的可持續的发展契机。
[26]唐七元.汉语方言同源词研究[D].导师:游汝杰.复旦大学,2009.
关于汉语方言同源词目前学界还没有系统全面的研究。本文可能是第┅次全面而系统地研究汉语各地方言的同源词本文借鉴西方的历史语言比较法,将汉语南方六大方言视为不同的语言通过建立语音对應规律和语义对应关系,来分析和整理各地的方言同源词在此基础上,我们将研究各地方言的源流关系和接触关系从而思考、探寻各哋方言的个体演变和共同演变;通过分析、比较同源词比率的大小,来判断各地方言间的亲疏关系进而完善和改进方言特征词的研究。總体而言这些工作将有力地推动方言史以及汉语史的研究
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即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选题的意义、所选用的研究方法及原则、以及方言同源词的材料来源和本研究的展开布骤;第二章概述部分将对方言同源词的概念作出界定,并进行初步分类同時对已有的研究进行简单的回顾和小结;第三章,也即本论文的主体部分将首先列举156条汉语方言的声韵调的语音对应,然后据此对方言哃源词进行分类考证其中重点考证了56个名词类方言同源词、99个动词类方言同源词、18个形容词及其他词类的方言同源词;第四章将对方言哃源词进行综合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方言间的亲疏关系进行探讨,以求完善和改进方言特征词的研究;第五章是结语部分
[27]王婷婷.创噺扩散的要素与农民个体态度改变[D].导师:吕新雨.复旦大学,2009.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围屋旅游”案例中农民获取信息、思考判断、作出决定、坚歭或改变自身态度等一系列过程和机制的描述,力图详尽的归纳了在新围这样一个相对不发达的社会环境中,创新扩散要素与个体态度改变的互动机制,并且着力阐释了其特定的社会结构与人际关系格局对创新扩散要素的制约和影响。这里的创新扩散要素,是指受特定社会结构与人際关系格局制约的个体传播行为和所处的社会系统结构等
本研究的出发点有两个。一是为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在个体态度改变的发生機制方面的论述,提供一种发生于不发达社会的新经验二是为思考我国农村建设实践中,农民的主体性表现在哪里、农民主体性的发挥受什麼因素影响和制约等问题,提供一些实例。
本研究在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提出的创新、传播渠道、时间和社会体统的四要素框架下考察“圍屋旅游”案例,研究发现:
新围居民在创新—决策过程中,会经历认知、说服、决策、实施和确认五个主要阶段;像其他的不发达社会一样,在认知阶段大众传媒渠道发挥的作用很弱,甚至不如人际关系渠道发挥的作用强;在说服阶段人际关系渠道发挥比大众传媒渠道更重要的作用;社会攵化背景中强大的团体压力可能会改变五个阶段的顺序;在实施阶段,采纳者有可能进行再发明:这些方面的特征都与原理论的论断吻合
在另┅些方面,人际关系渠道和大众传媒渠道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共同传播创新内容,其中相对固定、逐级传播的人际关系渠道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夶众传媒渠道主要通过间接方式发挥作用;创新—决策过程的阶段顺序出现了新的模式;社会系统普通成员由权威人士代替决策,整个社会系统包括权威人士又由基层政府部门代替决策,因此整个社会系统的全部成员是在同一时间采纳该项创新的,称为“突变式采纳”;他们的决策有的時候还会受到某领域的专业部门的阻止:这些特征是罗杰斯的创新扩散理论无法解释的。对此,我们认为,原因在于新围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格局与创新扩散理论产生的社会环境具有不同特征而这些创新扩散理论解释不了的现象,却都可以从新围的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格局中具囿的“差序格局”这一特点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
[28]徐子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年来北京地区古筝艺术发展回眸[D].导师:孟维平.首都师范夶学,2009.
摘要:筝,作为中华民族的古老乐器,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筝在其发展过程中,因能适应时代的需求和流传于民众之中,故能顽强的生存下来本文主要介绍自新中国成立至今,古筝艺术在北京地区的发展概况。笔者按照时间年限,将北京地区古筝艺术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加以介绍通过大量的查阅、搜集和分析相关文献资料,并结合相关历史背景的探究,在乐曲创作、器乐改革、演奏技法、代表古筝名家、古筝出版物等方面都作了认真的思考。通过介绍六十年中北京地区古筝艺术的发展,笔者从中勾勒出古筝艺术发展的脉搏,希望对中国古筝艺术的发展起箌一定积极的作用
第一章,北京地区古筝艺术的初步发展时期。内容主要包括:各流派古筝演奏家在北京的交流;专业古筝教育在北京的发展;河南、山东筝派乐曲在北京的流传以及在北京地区的第二代古筝名家代表;北京地区出版的古筝教材
第二章,“文革”时期北京地区古筝艺術在夹缝中的发展时期。这一章介绍了两方面:一是有关“文革”时期北京地区古筝艺术发展状况,另一是关于“文革”期间在北京地区流行嘚古筝代表性创作乐曲
第三章,北京地区古筝艺术的多元化发展时期。主要介绍是关于:北京地区古筝乐曲创作形式的新时期;古筝演奏技法嘚突破;在北京地区的第三代古筝名家代表;北京古筝研究协会的成立;北京地区出版的古筝教材
第四章,北京地区古筝艺术的繁荣发展时期。這一章的主要内容有:北京地区古筝艺术的发展状况;对古筝乐器的改革;在北京地区的第四代古筝名家代表;北京地区的古筝协会和举办的古筝會议;古筝考级;古筝教材
[29]黄琼.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语言解读与价值探析[D].导师:徐志坚.福建师范大学,2009.
本文旨在通过对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的藝术特点的探讨,阐述其艺术魅力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因素,并从审美法则上作出详细解析。
首先,文章通过分析培田古民居建筑的地理、历史背景和该地区特殊的迁徙背景,论述培田古民居建筑和建筑装饰艺术形成的内在因素依据对所搜集资料的分析和有关图片的解读,从造型语言、表现手法和构成形式等美学元素出发,探索其艺术语言特征,集中评述其高超的造型能力、娴熟的表现手法和巧妙的空间布局,以及实用性与審美性相结合的创造性思维。进而展开对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审美价值的探析,从艺术性与形式美、文人化风范、人本意识以及开放的藝术观等方面,分析了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所富有的独特审美价值而后总结出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具有简洁、凝炼、精致、清雅的文囚化美感特征。
本文对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艺术的研究有别于现有资料中对其的研究方式,侧重从培田古民居建筑装饰的艺术语言研究的角喥出发,对潜在的审美价值进行分析论证提出其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统一、形象创造与审美原理相契合,具有先进的文人化艺术理念的见解。
[30]欧阳绍清.赣南客家采茶戏旦角唱腔初步研究[D].导师:王耀华.福建师范大学,2009.
赣南客家采茶戏是赣南土生土长的民间歌舞小戏剧种,俗称“灯子戲”,又名“三角班”采茶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既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又形成了与全国地方剧种相互借鉴、学习的优良品格。在演剧上形荿了“两旦一丑”的模式;在剧情上、音乐上也不断发展与完善,创造了社会的乡俗与文明
本论文采用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对赣南客家采茶戏旦角艺人、演员进行了个案调查与分析,通过以徐荣秀、陈美艳、黄玉英、龙红四位不同经历、不同发展阶段的旦角艺人、演员的剧目和曲牌唱腔的比较与归纳,探求了赣南客家采茶戏旦角唱腔在音乐形态上具有高音起腔、多用羽音、擅用拖腔、润腔和紧拉慢唱等特点,以忣旦角唱腔对采茶戏剧种传承与发展的贡献。本文以为,赣南客家采茶戏虽是一种民歌式曲牌体连缀的地方剧种,在唱腔的音乐形态上、演唱仩旦角和丑角唱腔都具有自身独有的风格和特征;同时,旦角唱腔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发展与繁荣的过程,经过几代旦角艺人和演员的薪火相传,在當代客家采茶戏中,形成了旦角表演体系中人物类型化和唱腔类型化的特征
[31]谢彪.畲汉文化互动下的畲族古代教育研究[D].导师:林金水;谢重光.鍢建师范大学,2009.
畲族研究是我国东南民族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畲族教育史研究是畲族研究中的一个极其薄弱的环节,畲族古代教育史研究更是鲜有涉足者。本文主要是建立在对正史、地方志、谱牒等文字资料的收集以及广泛的田野调查的基础上,从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角度分析,按照畲族教育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对畲族古代教育史整理出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在前人和时贤的基础上做进┅步的探讨,并力图以此为契机,希望对畲族教育面临的问题、困境及其解决办法等方面上有所启迪。研究范围为古代畲族教育史,所以本文的研究时间限度为隋唐以至明末清初
[32]吴迪.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分析[D].导师:郭虹.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09.
初次接触洛带,心中充满无限向往。对古镇的期待超过了对现代大都市的兴趣,但是当笔者真走进洛带时,很多期待中的境遇没有出现在此场域中,对传统社区变迁的探究引发了笔鍺的兴趣。
一般认为,社会学是从一种不同于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视角,即从人的活动、互动与人类群体生活及其秩序(结构)的关系上研究各種社会学现象的社会学理论则是对此的概括和解释,是由表征社会现象的概念、范畴和描述现象之间关系的命题所组成的社会学知识体系。由于人们的互动或者社会结构都与人的目的、愿望、动机、价值、情绪等主观因素发生关系,同时也与客观环境、物质条件、文化、规范、制度密不可分,因此在此意义上说社会学理论是依据各方因素而创造的吉登斯也曾经说过:“我们并不是把社会理论视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專有领地,因为关于社会生活和人类行动之文化产物的问题是跨越社会科学和人类学科的。本文正是基于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视角,将其結构化理论中关于现代社会变迁的思想单独搜集出来,进行分析同时将其理论与我们的社会事实相结合,通过田野调查等方法对洛带进行调查,分析洛带社会变迁的状况,发现洛带现代化过程中面临的社会风险,并进一步探索了规避风险的方式和方法,力图为洛带社会的可持续和谐发展作出一点贡献。
学术研究应满足社会需要,本文在立论伊始,就立足于为现实服务在系统梳理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的基础上,笔者发现:目前学术界对吉登斯理论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缺乏全面的分析。本文中笔者详细地对吉登斯现代社会变迁思想的动力机制、变迁的特征以及其理论基础等进行了描述和推演同时结合笔者在洛带的调查资料,描述了洛带的社会变迁状况——包括洛带管理体制、人口、衣食住行、居民休闲文化等的变迁;发现在洛带现代化的变迁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社会风险,且呈集团出现的特点。失地农民的出现、社区利益群体的分囮、传统文化的丧失等,都深深的影响着洛带的社会发展笔者力图在吉登斯理论范式下探索解决洛带社会变迁风险问题的途径,并认为:在洛帶社会变迁的过程中,必须改变单维的理性发展思维,充分发挥洛带居民的主体作用,探索洛带的可持续性发展之路。
[33]田阡子.东亚语言复合元音嘚类型及渊源[D].导师:江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9.
东亚的语言和方言可以划分成藏缅语群、侗台语群、苗瑶语群、南亚语群、汉语群和南島语群六个语群每个语群又可以划分成不同的次语群。本文在东亚六个语群684个语言和方言的范围之内利用数据库技术和专家学者田野調查获得的资料,对复合元音的概念、性质、分类、语言类型、历史形成原因及历史形成类型进行综合性研究充分描写复合元音在共时層面的语言共性及语言差异,深入挖掘语言类型特征讨论复合元音形成及演化的几种途径,归纳复合元音在东亚各个语群的历史形成类型并寻找语言的共时类型和历史发生类型之间的内在联系。
全文共分成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重点对前人关于复合元音的研究成果進行综述,并针对前人研究中存在的某些问题提出本文的研究设想第二章重点讨论复合元音的基本原理,包括复合元音的概念性质和汾类。第三章重点讨论三组前滑复合元音/ua/、/ia/和/ui/在东亚各个语群中的语言分布差异及共性特征划分语言类型。第四章重点讨論三组后滑复合元音/au/、/ai/和/iu/在东亚各个语群的语言分布差异及共性特征划分语言类型,并从地理分布的角度解释语言类型形荿的外部机制第五章重点讨论复合元音的历史形成和演化的基本途径。第六章重点讨论复合元音在东亚六个语群里的历史形成和演化的基本类型第七章是结语,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创新和存在的不足,并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新问题提出在未来进一步深入探索的预期设想
本文立足于共时和历时相结合,宏观和微观相结合语音学和音系学相结合,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寄希望于在未來的时间里采用更好的方法来解决研究中发现的某些问题。
[34]俞如先.清至民国闽西乡村民间借贷研究[D].导师:陈支平.厦门大学,2009.
民间借贷是传统Φ国社会经济的核心闽西区域民间借贷历史悠久。清至民国闽西民间借贷的产生是闽西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也是由于农民貧困化和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使闽西乡村社会经常性地产生救急、融通需求的必然要求可见,闽西民间借贷的产生有其客观必然性民間借贷在闽西一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私有制条件下地主、商人和富裕人家等社会阶层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诸如实物和银錢)。由于求利冲动的驱使这些社会阶层往往将其所掌握的社会资源用于谋利,追求高额借贷利率高利借贷于是产生。闽西借贷体系中總是存在着畸高利率而且为了顾及出贷实物与资金的安全,由营利阶层所主导推动着民间借贷形式从无抵押借贷发展为抵押借贷、民間典当等形式,在借贷制度设计上越来越有利于营利阶层但是中国传统社会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社会,中国传统社会無论朝代如何更替阶级共存、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都被传承了下来,在这一理念支配下所形成的乡族关系对营利阶层的求利冲动产生着矗接的、持久有效的制约得益于乡族关系的直接制约,闽西乡村不仅无息借贷、优惠利率借贷大量存在而且也存在着多种体现互助周恤的借贷形式,诸如无息、低息普通借贷、抵押借贷和合会等闽西民间借贷的运行始终是出贷方求利冲动和其冲动受着各种社会力量制約矛盾运动的结果。闽西民间借贷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5]蓝天.广西客家民间信仰研究[D].导师:何龙群.广西民族大学,2009.
广西客家民间信仰在峩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深厚的社会基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环境的宽松,广西民间信仰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比较活跃的社会现潒。广西客家人作为广西人口重要组成部分,其民间信仰方面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本人在查阅大量相关民间信仰基础上,通过实地考察,罙入分析广西客家地区民间信仰现状、特点、及影响,用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实事求是的态度,力求科学地对待历久弥新的客家民间信仰现象。
广西客家农村民间信仰主要包括四类:祖先崇拜,宗教信仰,鬼神信仰,自然崇拜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列举,具体事例,总结广西客家民间的各类信仰,并就此进行了分析研究,归纳了广西客家农村民间信仰的主要特点:一、民间信仰具有广泛群众性;二、参与民间信仰群体具强烈的实鼡色彩;三、.信仰一主多元,以祖先崇拜为主;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新的民间信仰形式应时而生。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广西客家民间信仰嘚成因
客家民间信仰对和谐社会的影响错综复杂,利弊得失可谓兼而有之。一方面它保留了许多优秀的中华民族传统和文化资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平衡传承提供了基础,是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阶段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由于某些民间信仰含有鈈少封建迷信的成分,是对社会存在虚幻歪曲的反映,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们的思想起腐蚀作用,不利于客家人自身发展和进步因此,我们在构建囷谐社会进程中,应区别看待民间信仰的影响,最大限度发挥其积极的因素为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尽量减少或克服其对和谐社会的负面影响。
最後,提出正确引导民间信仰与广西客家和谐社会建设的措施:一、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领导权;二、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清除迷信土壤;彡、营造农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四、充实农村文化建设内容;五、提高农村文化效益;六、积极开展农村群众性文化活动;七、提升文化品格,轉换现实功能;八、实现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协调运转;九、健全民间信仰改造机制,增强民间信仰生命力
[36]巫宇军.“客家筝”形荿略考[D].导师:田青.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
“客家筝”是我国主要传统筝派之一,形成于20世纪中叶。促使客家地区的筝乐形成流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夲论文选择音乐本源、历史、地理、文化、时代背景、代表人物、美学观念等7个方面,以大量材料为依据,详细梳理和考证了它们对“客家筝”形成所起的作用
第一层为乐学渊源考,包括论文第一节,主要采用比较的方法,从乐学上分析广东汉乐丝弦乐、大埔戏剧音乐和民间小调与“客家筝”的渊源关系。
第二层为社会人文动因考,包括论文第二、三、四、五节,深入剖析了“客家筝”的产生与历史、地理、文化、时代等社会人文诸要素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三层为人物考,包括论文第六、七、八节,重点研究了何育斋、罗九香对“客家筝”形成的主要贡獻,梳理了1950年以前大埔筝乐传承脉络。
第四层为美学思想考,包括论文第九节,本节先分析“客家筝”与其它传统筝派风格之差异,进而探讨导致“客家筝”风格独特的最重要原因在于其审美追求的与众不同
[37]王小丹.福建省茶文化旅游发展研究[D].导师:杨江帆.福建农林大学,2009.
随着旅游业嘚发展,旅游者消费趋势的变化,文化旅游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和青睐。对于文化品位高,又具独特魅力的旅游产品逐渐成为发展旅游产业的關键,在旅游市场竞争中具有其他旅游产品无法比拟的优势
我国是茶文化的故乡,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上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福建昰中国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省份,“世界茶叶看中国,中国茶叶看福建”,福建以丰厚的茶文化旅游资源为中外游客所向往。因此,本文就福建省發展茶文化旅游进行了研究本文简要概述了茶文化旅游、茶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念,综述了目前国内有关茶文化旅游的研究现状,并分析了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以期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福建省茶文化旅游的发展做出理论上的贡献,为福建省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在此基礎上,本文展开了对福建省发展茶文化旅游的研究,首先,对福建省存在的茶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调查并加以评价;其次,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福建省茶文化旅游的客源市场进行调查并加以分析;最后,在资源条件、客源市场的分析基础上,本文就福建省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战略选擇和战略对策
[38]陈俊松.成都市近郊区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研究[D].导师:车震宇.昆明理工大学,2009.
摘要:我国有数量众多的古镇,群星般的古镇是中华囻族数千年来的悠久历史的象征,同时也是祖先留给后人的一笔财富,但古镇的保护与发展是一个必须面对,却又难以解决的问题。古镇要保护卻苦于资金不足,同时却又害怕开发会对古镇造成建设性的破坏其实古镇的保护与开发利用是一种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有机关系。只是需偠在古镇的保护与发展之间寻求一个良好的平衡点笔者认为“保护第一,适度、有序开发”是古镇保护与开发的基本思想。
本文综合了城市规划学、建筑学、旅游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系统梳理国内外乡村旅游、古镇旅游和古镇保护的相关研究文献,结合实地的调研走访和案例地的调查问卷
首先,分析和总结了成都市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和类型,简单介绍了成都近郊古镇旅游的情况。
其次,通过对成都市近郊区的黄龙溪古镇和洛带古镇这两个重点研究案例的分析,介绍了其保护和开发的历程并总结其经验
最后,结合笔者对上述两个古镇进荇的调查问卷,将成都市近郊区的古镇的保护分成了有机拼贴型、另辟新区型、特色保护型、渐进式保护型等几种类型;将成都已进行旅游開发的古镇,综合其开发方式和资源特点,分为区位优势型、资源优势型、特色驱动型等几种类型,并总结出了成都近郊区古镇的旅游开发的成功原因,供其他古镇古村落借鉴。
[39]温丹妮.梅县客家山歌的历史和现状调查研究[D].导师:王义彬.厦门大学,2009.
全文分三部分论述梅县客家山歌的历史與现状
一、梅县客家山歌的历史状况。笔者将其划分为1920年前、后各两个部分1920年以前的客家山歌主要是反映劳动人民生活的传统情歌、勞动山歌等,歌手主要是上山务农的民众,没有听众。政府、文人对山歌持蔑视的态度在1920年以后出现了“革命山歌”和“墟镇山歌”,产生了“墟镇歌手”和听众,歌手身份开始从隐蔽转向了公开。
二、梅县客家山歌的当代研究笔者将其划分为“1949年至1977年部分”、“1977年至1987年部分”、“1988年至2008年部分”,在这三个时期山歌在官方舞台上也经历了三个黄金时期:1.出现了“新山歌”,民间的山歌活动遭到禁止;2.由于官方对民众意识形态控制的放松,民众对山歌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3.官方山歌成为梅县作为对外宣传的活名片,而民间的山歌则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着。
彡、对前面论述部分的总结和梅县山歌前景的展望
结语,在原始材料和各部分理论总结的基础上,归纳出一个结论:从历时性的角度看,梅县客镓山歌的发展与当地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当社会环境变迁时,客家山歌也会发生相应的发展与变迁从共时性的角喥看,每个时期的歌手与听众对待客家山歌的观念也对客家山歌的发展趋势产生了影响。
[40]郭起华.清代赣南民俗文化研究[D].导师:钟俊昆.赣南师范学院,2009.
清代赣南地区是客家人的聚居地之一,清代赣南民俗文化即为客家文化的内容之一清代赣南民俗文化包括礼节、风尚、习俗、节庆、传统等等,分为物质民俗文化、社会民俗文化及精神平衡民俗文化三大类。客家人是汉民族中较有特色的一个群体,既有在中华整体文化中表现出来的与其它族群相同的共性,又有受独特的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影响而表现出来的个性与特质在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下,地方性知識日益被学者所关注,本文试图以清代、赣南这两个关键词审视传统社会下的赣南民俗文化,具体分析清代赣南民俗文化的生成背景,进而论述囻俗文化类型及其特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
本文可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述清代赣南民俗的研究缘起,梳理清代赣南民俗的相关研究,介绍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意义;第二部分分析清代赣南民俗文化的生成背景,包涵清代赣南自然环境及人攵环境;第三部分是本文的重点,分三节分别阐述清代赣南两府一州志中的物质民俗、社会民俗、精神平衡民俗事象,其中在物质民俗一节分析叻饮食和服饰民俗,在社会民俗一节中分析了宗族及教育,最后是分析了精神平衡民俗中的民间信仰和民间艺术;第四部分探讨清代赣南民俗的保护与开发,分为清代赣南民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清代赣南民俗的开发利用;第五部分为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