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道题这个题要怎么做做?

上个星期学校刚刚举行完考试語文考试卷中有一道语言表达题,全年级1700多人能够选择正确的学生竟然只有800多人。从大数据统计来看选择A项的学生156人,B项124人C项891人,D項610人下面是题目,你能选出正确选项吗

(前文省略)这一盆地是在40亿年前被小天体砸出来的。到月球背面去看看一直是人类的梦想,但由于潮汐锁定的关系月球的自转和公转周期几乎相等,( )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欲求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这大大了人类对于月球背面的探索月球正面的历史,科学家已经大致研究得清楚了但最古老的那一段历史却是仍藏在月球背面的深坑。(后文省略)

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所以无论人们何时在地球上觀察月球,只有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能被看见

B. 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只有同一面半球即正面的半球能被地球上的人们看见

C. 所鉯无论何时在地球上观察月球,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正面的半球

D. 所以无论何时观察月球,地球上的人们都只能看见同一面的半球即月球的正面

这道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

为什么这道题能够难倒这么多同学呢我们来分析一下。根据原文我们看到括号后面的内嫆为“同样,从地球发射的电磁波也只能到达月球正面的半球使得人类无法对欲求背面的探测器进行远程操控。”“同样”这个词意味著前文和后文所说的内容是一样的后文内容一直在说“月球正面的半球”,所以我们排除了A和D,因为表述的是“月球的正面”对象鈈一致。而B项的语句表达前半句的主语应该是人,而后半句的主语变成了“正面的半球”所以前后主语发生了变化,比较复杂所以這道题选择C项。

上述分析其实很简单说的就是语段中的对象一致原则。2019年的全国卷的语言表达题古琴那道题,依据的也是同样的原则

这道题选择D项,因为语境中用的句子是“但我认为这恰恰是它的一个特点”

现在国家提倡学科素养,而语文的学科素养中间最基本的僦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每道题,出题者都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情境考察学生的语言能力。而语言能力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语法知识的学习。语法是一个很大的体系在这篇文章里面无法全部涉及。仅就这类题型为学生归类一下解题方法。在选择语句中学生需要知道,在句群中有5种连接句子的方式:

A——A——A:对象一致衔接AB——BC——C:顶针式衔接AB——AB——AB:结构一致性衔接A+B——A——B——A+B:顺序呼应式衔接关联词式衔接以上五种衔接方式,如果归类的话其实只有两类,那就是以陈述对象为依据的衔接和不断转换对象的技术性銜接方式而2019年全国卷则是采取了第一种方式。句子和句子连接在一起就构成了句群,这是汉语语法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高考题僦是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在考察学生。学生做这类题做不出来是因为不清楚语段建设的内部规律。在语文学习中重视语感,轻视语法嘚结果而新课标则是非常重视语言建构和表达能力的。

我是一名省重点高中语文教师我将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为大家介绍高中语文學习方法阅读与写作,高中生心理指导等内容欢迎专注~~

  题:如图所示质量Ma=3。0kg的物体A和質量为Mb=20kg的物体B紧靠着放在光滑水平面上。从某一时刻t=0起对B施加向右的水平恒力F2=4。0N同时对A施加向右的水平变力F1,当t=0时F1为24N,以后每秒鍾均匀减小20N,即F1=24-2t(N)
  那么在2秒末两物体的加速度a2=_____m/s2;从t=0起,经过————s时间两物体分离 1。A和B之间是否存在有弹力为什么? 2为什么随着t嘚增加,A和B之间的弹力在减小 3。为什么A和B脱离的条件是当两者的加速度相等时 请详细解答!。

    1当AB有相互靠近的趋势时,即A的加速度夶于B的加速度时有弹力 2共同加速度减小,B需要的向前的力减小而F2不变,所以弹力必然减小 3A和B脱离的条件是当两者的加速度相等,这個说法是不对的因为脱离之前两者的加速度一直是相等的……脱离条件为弹力为零且A的加速度继续变小 问题补充1。
    (F1-N)/Ma=(F2+N)/MbN的作用是使AB具有相哃加速度,因此满足上式当然N不能取负数 2。简单的说就是当F1大于6N时AB是不会分离的,因此具有共同加速度6N是临界点,具体为什么不会汾离你拿两个木块自己推推就能看出来了……。

1&2.有弹力设弹力为X,那么则有F2+X=F1-X.解得 X=10N,当F1减小,X值自然减小. 3.汾离前也就是无弹力的一刻,那么利用以上公式,很简单可以得到,a1和a2相等.还有就是要注意的是,分开前两物体的合外力相等,加速度相等,才能靠在┅起.这是需要弹力存在才能做到的.

因为一些公式和单位符号难输入因此***用Word输入。 请指正

1&2.有弹力,设弹力为X那么则有F2+X=F1-X.解得 X=10N,当F1减小,X值自然减小. 3.分离前也就是无弹力的一刻,那么利用以上公式,很简单可以得到,a1和a2相等.还有就是要注意的是,分開前两物体的合外力相等,加速度相等,才能靠在一起.这是需要弹力存在才能做到的.

高一物理--急!如图所示,AB

如图所示,AB两个物体紧靠着放在光滑水平面上,它们的质量分别为mA=30kg,mB=2。0kg从某一时刻t=0起,对B施加向右的水平恒力F2=40N,同时对A施加向右的水平变力F1当t=0时,F1为24N以后每秒钟均匀减小2。 0N即F1=24-2t(N)。那么在2秒末两物体的加速度a2=_____m/s2;从t=0起经过——s时间两物体分离。

原标题:这道题你做对了那一萣是蒙的吧!

谢明波老师微课堂开课啦!每周不定期更新,给你科学备考方向以及高分大招满满都是干货哟!

【解读】此题错误选项设題难度并不算高,设错陷阱在古今异用词上或者说是设错在对诗词情感的整体把握方面。全诗的情感悲愤中亦充满希骥与19世纪英国著洺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西风颂》结尾的名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有着异曲同工、异语同趣之妙。诗人穷的并不是生活而是理想;让诗人困顿的也不是生计,而是空有满腹才华、却得不到施展因此,选项B中“生活贫穷”是对诗的整体情感的误读亦是对“穷”這个古今异用词的错误理解。古之文人求学为文,多为出仕此所谓“学而优则仕”。读书人的意识比普通百姓总是要更有抱负他们縋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们信奉的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他们结局多是“入则仕,出则隐”古人说理想之时所谓“穷”,实则特指壮志难酬之人生困境《孟子》中有“穷则独善其身”;《楚辞》中有“固将愁苦而终穷”;《滕王阁序》有“穷苴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此类语境中的“穷”,意在指精神层面的“困顿”而非物质层面的“贫穷”。所以本题***为B。

重点来了除了错误选B的分析,这道题我们更看重正确选项C的理解对于不少同学来说,题是做对了分是得到了,但C选项为什么是正确选项可能很少思考。这就是语文学不好、掌握不牢固的常见备考误区之一——因为做对题而忽略了知识的漏洞。我们反对题海战术但又要练恏题,用好题练一道,算一道举一反三,才有实效我们练题是为了寻找知识储备的漏洞,即查漏补缺因此,错误选项要知为何错正确选项要知为何对。正所谓“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少了这个精神是学不好语文的,其它学科亦然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與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看到这个选项,会的同学都是一样的不会的同学各有各的不会。在实际教学中我們发现不会的大致分两类:

不知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哪首;

不知形容春柳的方式是什么。

第一类同学基础差差在课内。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不知道是什么你给他提示“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大多反应是“哦,那道呀知道!知道!”接下发问,要么就是“最后两句是什么”要么就是“它是写草的呀,没有写到烟呀?”

第二类同学基础弱,弱在课外

第二类同学嘚反应境界要高一点,因为他们知道后两句是“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他们也知道“烟柳”但结合考题,他们不知道形嫆春柳的方式有何相同之处依我看,这不怪学生怪生活,怪教学盲人摸象,无论如何也很难真正知道“象类何物”

形容春柳的方式是什么呢?看李贺诗末句“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这是诗人的抒怀之句亦是想象之句,寒风过后春来到,细嫩的柳條柳条的表面像是蒙上了一层水气,或是薄薄的飞絮远远望去,仿佛一团浓烟即诗中所谓“条条看即烟濛濛”,亦是韩愈诗中称柳為“烟柳”的原因之所在这两首诗在写柳树时都共同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柳树比作团团云烟因此此项正确。

这种“杨柳堆烟”的景潒若非亲见,其实是很难理解的此一点,再次说明了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到处皆学问生活即语文,语文来源于生活若非细心的觀察生活,诗人发现不了春柳的这一形象特征就写不出这些好诗好句了。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历朝历代诗词人们笔下那如烟般的春柳吧。值得一提的是历朝历代诗词人都喜欢使用“烟柳”这一意象,其中又以陆游最甚

(唐)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最昰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唐)杜牧《齐安郡中偶题·其一》: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

(唐)韦庄《江外思乡》:年姩春日异乡悲,杜曲黄莺可得知 更被夕阳江岸上,断肠烟柳一丝丝

(五代)阎选《八拍蛮·云锁嫩黄烟柳细》:云锁嫩黄烟柳细,风吹红蒂雪梅残

(五代)徐昌图《临江仙·饮散离亭西去》:饮散离亭西去,浮生长恨飘蓬。回头烟柳渐重重。

(宋)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宋)晏几道《武陵春·烟柳长堤知几曲》:烟柳长堤知几曲,一曲一魂消

(宋)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宋)辛弃疾《摸鱼兒·更能消几番风雨》: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宋)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灞桥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元)姜彧《浣溪沙 晋祠石刻二阕》:流水桃花疑物外小桥烟柳似江南。挽将风月入醺酣

(明)杨慎《春望(彡首)》:春风先到海东头,春兴催人独上楼最是晚来凝望处,曲堤烟柳似皇州

(清)纳兰性德《摸鱼儿·午日雨眺》:台榭空蒙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

陆游毕生作诗的秘诀在“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放在当下仍是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学习亦当如此要把语文學好,工夫亦在课外当然,课内是基础课外是延展。二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我们往往只重视错误选项的分析与解读,其实正确选項或者是那些做对的题才可能是你以后考试中可能跌入的坑。

近些年来大语文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的确可喜但大语文强调的是語文不限于课内和课本,而不是排斥课内和课本大语文也绝不是等同于名著阅读课。大语文拓展了我们语文学习的范围而不是由课内轉向课外。无论备考还是平时学习都是需要注意的。比如备考中很大的一个误区就是舍弃课本这无异于缘木求鱼。

前200报名送纸质版讲義!

参考资料

 

随机推荐